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馏节能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化工蒸馏;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从本质上来讲,化工精馏主要是指通过能量的分离过程来达到降低消耗的目的。由于化工生产中需要巨大的压力来推动设备的运作,其中分离构件和操作流程会产生大量的能耗。因此,工作人员要通过分级换热、热集成技术等方式来促进技术的转变,体现现代化生产的有效性。
1 精馏原理及影响因素
1.1 精馏原理
若想对化工精馏的高效节能技术进行研究,就要首先了解精馏的操作原理。首先,精馏过程主要是在蒸馏塔中来完成的,工作人员会将不同性质的物料进行分化,并以传热反应速度为基准,在蒸馏塔的底部加入质量监控器。如果在化工生产中出现了多余的蒸汽,监控终端会进行感应,并启动冷凝装备,实现化工杂质的回收。在普通蒸馏方式中,蒸汽的能耗量过大。其产生的原因是塔顶构件在运行中会出现摩擦,并出现巨大的蒸汽损耗,发生资源浪费的情况。但其中有一部分热量是能够被合理利用的,精馏过程就是以增效节能为目的的技术操作形式。
1.2 精馏影响因素
在精馏的过程中,化工生产中的许多因素会受到影响,其中塔部的承压力、物料的流通量、温度的扩展范围都是比较重要的部分。由于塔板顶端的组分成分会影响到塔压,并使化工物料的浓度发生变化。因此,工作人员要通过精馏的分离状态来实现温度的监测。第二,设计者要在进料之前对冷凝器的参数数值进行计算,并输出相应数量的塔顶产品,这样才能够保障物料压力不会出现凝聚状况,影响化工生产的质量。如果蒸馏塔中的冷负荷压力增加,那么物料的温度也会迅速下降,令部分能量回流或者消耗掉,直接导致精馏的效果差。
2 高效节能精馏技术的开发
由于化工生产的规模不同,精馏的过程和分离物种类的划分方式也不尽相同。技术人员只有将每一部分都加以对应,才能够体现能源的节约,并简化精馏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分级换热技术
分级换热技术是利用蒸馏塔进行的一种增效方式,它也能够对温度差异进行调整,以实现效能转换的目的。首先,工作人员要以塔板为操控载体,找出其中的对称方向,并安装中间换热器。精馏塔会对整个流程进行规划,以数据收集的方式来传递信号,将不同性质的物理材料以编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选择对应的冷凝剂,降低因内部温差过大而出现的能耗增加情况。如果温差还无法得到调整,工作人员则可以在两塔板的中心安装再沸器。再沸器会设定化工生产的沸点,并以信号的传递方式来预测实际数值与整体热效率之间的差距。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能量存储起来,并通过热量调整的方式进行有效规划,达到节能的目的。
2.2 塔系热集成技术
顾名思义,塔系热集成技术是指利用多塔蒸馏的方式来进行能量的收集,并体现多程序运行的有效性。从本质上来讲,塔系分布越广泛,越能够体现蒸馏量的节约性。因此,设计人员可以以整个的蒸馏塔为控制载体,按照内部构造将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工作任务不同,蒸馏塔上层主要对物料的投放比例进行设定,根据其物理性质的不同来逐个回收。如果相邻两物料之间的温度差异过大,系统则会对二者之间的沸点差异进行计算,并核定出一个平均值予以比对,将冷凝性较差的一部分放在蒸馏塔中进行能耗收集。而蒸馏塔下部的作用则是记录标准的操控程序,并按照进料口所能够容纳的用量进行信息整合。这样就避免了精馏程序的重复设定情况,使热能集中到一个区域,以达到二次回收利用的目的。
2.3 多效精馏技术
多效精馏技术是指在原料进入蒸馏系统时在精馏塔中进行增压,并依照温度的浮动规律进行热能的收集。这种方式有着极高的适用性,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操作过程来规划双效精馏的总体程序。它可以分为以平流为主的多效精馏技术、以方向为区分的顺流和逆流流程。我们则依照情况的不同进行逐一分析。双效平流流程的特点在于物料的进入上。为了体现高效的节能性,设计人员将蒸馏塔的两侧进行综合性布局,以压力的高低作为区分。其中高压在塔顶进行产出,低压则在塔底进行流通,以“双路”的循环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作为化工精馏器的重要部分,冷凝器与再沸器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热源会从高压塔中进入到再沸调节中心,冷凝器则会利用换热系统来降低能耗。第二,顺流流程。作为低压底部热源的釜底液会在蒸馏塔中进行流动,原料则顺着进料通道进入塔顶。换热器在将二者集合后进行统一分析,并通过再热中心为蒸汽加热,体现能量的存储与收集。
3 精馏的工业化应用现状
精馏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精馏技术的操作性非常强,但在应用上却有着一定的难度。许多企业由于缺乏经验,不能够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判断,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第二,精馏高效节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正确的示范与指导。因此,使得化工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技术人员要致力于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为工作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精馏高效节能技术是以化工生产流程的模拟为主,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设备管理手段。它不仅能够对化工工业生产状态进行规划,还发挥了新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保性,同时也企业赢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高维平,杨莹,张吉波,刘艳杰. 化工精馏高效节能技术开发及应用[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03).
[2]高维平,杨莹,刘学线,张吉波,刘艳杰. 化工精馏高效节能技术开发及应用[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12).
[3]刘勇全,吴玉龙. 化工精馏高效节能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J]. 化工中间体,2015(02).
炼油化工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但是化工行业又是传统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行业,为了保证炼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炼油化工行业必须实施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关键词:
炼油化工;节能降耗;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正在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节能降耗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化工行业又是传统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行业,为了保证炼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对炼油化工企业必须实施节能降耗技术,促进我国能源消耗的缓解,减少能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目前,我国政府针对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采取实施措施,都大力支持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的政策,在实行这些政策时要根据炼油化工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提高化工企业的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高效节能设备的应用
1.1换热设备的应用
换热设备广泛应用到炼油化工企业,它主要针对节能降耗方面,由于换热设备种类繁多,为了能达到最大的节能降耗效果,必须增强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同时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能够促进炼油化工企业节约能源。市面上的换热设备较多,选择一个好的设备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选用具有传热作用好的间壁式换热设备,能够很好的增强冷热物体的传热温差。为了防治流体所产生的震动影响,采用能够提升传热系数并降低压力的管壳式换热器。
1.2管式加热炉的应用
炼油化工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的方法通常是降低管式解热炉中的排烟温度,主要是使用以水作为工质的热管换热器强化紧凑型换热器和运用ND钢解决材质露点问题。先涂抹一层碳化硅涂料在管式加热炉内的传热面上,加强传热效果从而大大的提升了炉效率,实现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
1.3机泵与电机的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变频调速技术广泛应用在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由于变频调速技术在调速上节能较好,技术和可操作性比较强,再加上反应速度特别快,因此变频调速技术是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运用的最为普遍的调速系统。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新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变频调速技术也随之更加完善,技术革新,价格也在不断降低,资金使用少加上技术日益成熟,被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广泛应用。
1.4精馏装置技术的应用
精馏装置技术广泛应用在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但是精馏塔的能源消耗较大,从而降低精馏塔的能源消耗成为让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精馏塔的能耗上非常高,热力效率的也较低,但是在炼油化工企业中广泛使用。目前我国想出对策,运用规整填料代替代板塔,将其压力降低,使用孔板波纹填料减压蒸馏塔中,能促进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
2典型装置及工艺的节能情况
2.1催化裂解工艺的应用
催化裂解在能源消耗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如蒸汽、电力和生焦。催化裂解具有利用率较低,和回收率低等特点,生焦与蒸汽有利于能源的高效回收,也能优化工艺技术,从而使催化裂解装置的能源消耗水平进行降低。
2.2蒸馏中热泵技术的应用
蒸馏在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是应用最广泛的分离流程,已经逐步演变为多种方式的蒸馏装置与操作方法。从而增强蒸馏塔的热力效率与能源的消耗。在蒸馏过程中,运用热泵还可以有效的将蒸馏塔塔顶的低温位中的热量高效传输到塔底的高温位,从而使蒸馏当中的能耗降到最低。目前,市场上热泵系统种类繁多,但只有以载热介质为渠道的间接热泵蒸馏和以分离产品为渠道的载热介质的直接热泵蒸馏,能够有效的运用到工业中。化工企业可以更加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运用间接热泵蒸馏还是直接热泵蒸馏,这两种热泵蒸馏对实现有效的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2.3炼油化工企业的常减压装置的应用
(1)在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优化和配置常减压装置能够有效的突破单套装置的限制,不同热源的温位对装置的合理组合,能够优化常减压装置的冷热物流,从而能提高装置的消耗。
(2)常减压装置应用到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上,能够优化处理冷热物流,为了能够提升原油的换热温度,应当合理的处理其分配取热以及高温位热源的热量,这也是合理配置换热网络的重要环节。
(3)如果能有效的提升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必须提升常减压装置的应用水平,同时要将新工艺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运用到常减压装置中,这样做也能提升热炉的炉效率同时采用变频调速技术的运用,使得达到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的效果。
(4)降低常压塔中的气化率和不断优化各项工艺流程,从而有效的控制和降低减压塔中的急冷油的回注量,从而降低减渣温度,极大的促进了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正在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节能降耗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化工行业又是传统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行业,目前,我国政府针对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采取实施措施,都大力支持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的政策,在实行这些政策时要根据炼油化工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措施,提高化工企业的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化工企业要更加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市场的逐步引导,同时也要学习国外的新技术,同时做到企业与国际接轨,做到针对炼油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保证炼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炼油化工行业必须实施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绩主编.我国炼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J].炼油规划设计,2013(02).
[2]李红宝主编.化工节能技术及节能设备发展前景[J].山西化工,2012(06).
关键词:甲醇 三塔精馏 双效节能
甲醇是由煤气化或天然气转化生成合成气合成的化工产品,它既是一种重要的、需求量巨大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而且,随着甲醇衍生物及其下游产品的迅速发展,甲醇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甲醇产品质量和甲醇装置的节能降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甲醇精馏装置是甲醇生产的重要处理工序,其能耗占甲醇生产总能耗的20 %左右。甲醇精馏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精甲醇的质量;先进、节能、高效的精馏装置,对降低成本、节能降耗、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甲醇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能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合成反应副反应多,粗甲醇中由很多杂质,为了对粗甲醇进行精制,生产中往往采用精馏的方法,以往采用二塔精馏。现在,许多企业原来的二塔精馏装置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三塔精馏具有热利用效率高、甲醇耗损少、产品质量高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推广应用。
一、三塔工艺流程
粗醇贮槽中的粗醇液加碱后,用粗醇泵加压,经粗醇预热器加热至 65 ℃进入脱醚塔进行精馏。塔顶气相经脱醚塔冷凝器、排气冷凝器冷却,不凝气送硫回收,冷凝液流入脱醚塔回流槽。在脱醚塔回流槽中,槽底甲醇液用脱醚塔回流泵打入脱醚塔回流;中上部的杂醇流入油水中间槽。脱醚塔釜液用加压泵加压,经预后粗醇预热器加热后,进入加压塔进行精馏。塔顶气相甲醇送入常压塔再沸器,作为常压塔底热源,被冷凝成液体进入加压塔回流槽,一部分由加压塔回流泵加压回流至加压塔顶,其余部分经加压塔精醇冷却器冷却至≤40 ℃进入精醇计量槽作为产品。
常压塔釜液流入残液槽,经残液泵送往界外处理。常压塔采出的乙醇和异丁基油经杂醇油冷却器冷却流入异丁基油贮槽。
汽包来的蒸汽分别送至脱醚塔再沸器和常压塔再沸器加热,冷凝后液体给预后粗醇预热器、粗醇预热器加热后,进入冷凝水槽,经冷凝水泵送往锅炉。
二、甲醇三塔精馏工艺优化措施
从流程上来看,加压精馏塔与常压精馏塔串联操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首先要把握好物料平衡,特别是在处理两塔的热量平衡、物料平衡、气液平衡方面要慎重。
1 加压精馏塔塔顶压力的控制
加压精馏塔塔顶热气体作为常压精馏塔再沸器的热源,必须使其顶部气相具有较高的温度品位,与常压精馏塔釜有一定温差,参考一般热虹吸式再沸器的计算,其传热温差为 25℃,本文选取传热温差至少为 15~16 ℃。压力不足,塔顶甲醇蒸气量下降,影响常压精馏塔再沸器的供热量。直接导致常压塔釜温度下降、废水含量超标、甲醇收率降低;压力过高,影响精甲醇的水溶性、氧化性等质量指标。维持加压精馏塔塔顶压力稳定,对保证精甲醇的优等品率至关重要。
2. 加压塔塔顶压力的控制
为了保证精甲醇优等品率,在预塔控制好的基础上,维持加压塔塔顶压力稳定至关重要。首先要把加压塔塔顶压力作为关键指标进行控制,严格控制在(0. 55 ±0. 03)M Pa,不允许大幅波动,特别是管网蒸汽压力不稳时,一定要勤调、微调,有预见性地进行工况调节。因为对加压塔来讲,压力若不足,塔顶甲醇蒸气量下降,会影响常压塔再沸器的供热量,导致常压塔塔底温度下降、废水含量超标、甲醇收率降低;如果塔顶压力过高,将会导致重组分上移,影响精甲醇的水溶性、氧化性等质量指标。其次,加压塔塔顶压力的调节应以控制加压塔再沸器蒸汽量为主,加压塔放空阀调节为辅。原因是正常生产中,加压塔塔顶的压力调节是通过安装在加压塔回流槽上的压力调节阀来实现的,当回流槽压力升高时,此调节阀开启,释放一定量的介质进入常压塔冷凝冷却器,使回流槽压力和塔顶压力降到指标之内。如该阀门长期处于开的位置或开度太大,会导致过量的甲醇蒸气进入常压塔冷凝冷却器,增加常压塔冷凝冷却器的负荷,引起常压塔压力、回流温度升高,如果加压塔回流量不及时加上去,加压塔重组分很快上移,其采出的精甲醇质量马上下降,而常压塔塔顶压力的升高,又会导致其塔釜的分压增大,废水中甲醇含量升高;另一方面,开加压塔压力调节阀会导致热负荷后移,使常压塔再沸器的热量不够,塔釜温度降低,同样造成常压塔塔釜残液甲醇含量升高,影响甲醇的收率和环保指标。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加压塔超压或常压塔负压),尽量不要将加压塔压力调节阀处在开的位置。
3. 加压精馏塔和常压精馏塔采出比的控制
加压塔、常压塔采出比例的合理分配和平衡。由于加压塔和常压塔是串联运行,常压塔依靠加压塔塔顶的甲醇饱和蒸气作为塔底再沸器热源,可以说常压塔再沸器是联系两塔的关键中枢,依靠其控制好两塔的热量、物料和气液平衡非常重要。在预塔给料量一定的情况下,维持三大平衡的基础仍然是物料平衡,而影响物料平衡的因素就是此两塔采出比例。一旦采出比例控制不当,自然会影响两塔的热量平衡,最终影响两塔的正常操作和产品质量、产量。如加压塔采出量控制较大,一方面回流比控制不当会导致采出产品水分、高锰酸钾值不合格,另一方面导致加压塔向常压塔提供的热量不能满足常压塔整个负荷的需要,常压塔上升蒸气量小,塔顶容易出现负压;如加压塔采出量控制较小,又会增加常压塔处理负荷,引起常压塔塔顶超压和塔釜废水超标而失去了减压精馏的意义。两塔采出比例分配的原则是:在维持常压塔热量要求的前提下,加压塔采出尽可能靠上限操作。根据操作经验,现将加压塔、常压塔的采出大致按 4:6 的比例进行分配,既能为常压塔提供足够热量,又不会引起常压塔塔顶负压的异常现象。
三、结语
甲醇三塔精馏工艺技术目前在我国的众多甲醇生产厂家中应用,其生产质量要优于二塔精馏工艺技术,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以甲醇三塔精馏技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化工业在我国所有重工业行业中,是能耗较高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化工领域内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的能耗已经开始逐渐降低,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当前整体的能耗降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化工产业技能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还有不小的空间。
1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
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是当前石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很多的石化工业企业都在致力于对节能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一系列新型节能技术的投入使用,大大的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双赢。目前我国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处于不断升发展阶段,但是在节能技术领域的探究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最关键一年。目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开展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提出,未来化工行业要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说,总体上还是朝着节能工艺的方向在发展。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也必将影响到化工工业,传统的化工生产制造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从技术到市场各个领域都将发生一定的变革。
2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进展
化工工业技能技术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前化工行业的大致情况。下面笔者将举例阐述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的发展。
1)环氧氯丙烷新技术。来自于齐鲁石化公司氯碱厂所研发的环氧氯丙烷高温氯化法环化新技术,这一项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已经通过了中石化集团的技术检定,该项技术相关的设备装置优化了操作,同时提升了环化反应收率,污染以及能耗都得到大大的降低,该项技术曾引进日本的生产技术,同时结合其它国家的技术,通过多年的不断研究与实验,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得技术指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为化工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聚丙烯新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由山东东明恒昌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真空回收和低温精馏丙烯回收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经过一定的改造与升级后,大大降低了聚丙烯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降低的污染与能耗,除此之外,操作便捷也是其一大优势,综合起来让这一技术成为集合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势技术。
3)无动力氨回收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成氨的节能降耗是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利用深冷原理开发出了这套技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不需要额外动力合成氨,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与使用。这是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出的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调研,不断的尝试,最后总结出不少技术经验。这项技术投入使用,适合合成氨企业的合成氨回收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成本,每年至少多出几百万的经济效益。
4)新型合成氨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推进。合成氨工业企业除了面临上面所提到的回收问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高效氨合成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就是当前合成氨企业技能减排的一个大的方向。由浙江工业大学等研制出的新型氨合成催化剂Amo-max-10型氧化型等催化剂,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内很多的合成氨企业。
5)异丙醇胺制备新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有南京宝淳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对提高我国烷醇胺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有着较为显著的节能节水效果,也降低了能耗,作为一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益。从以上阐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化石工业的节能技术正在不断的推进与发展,很多的企业致力于对节能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化工型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好事。但是从上面的阐述我们也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突破性的进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的基础上。
3结语
关键词:环保理念 化工工艺 节能降耗
一、我国化学工业节能降耗的潜力和意义
1.我国化学工业节能降耗的潜力
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方法,来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所以,节能并不简单的意味着少用能源,其实质是充分有效地发挥能源的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润。节能潜力有两种涵义:①节能总潜力;②可实现的节能潜力。具体有以下几点:
1.3从单位产值能耗估计节能潜力;
1.2从提高能源利用率看节能潜力;
1.3从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的差距分析节能潜力;
1.4从主要耗能设备技术水平分析节能潜力。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我国化学工业的节能潜力都是很大的。
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能源消耗的大幅度提升。
2.我国化工工业节能降耗的意义
节能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富有意义的工程:
2.1搞好节能工作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2节能有利于保护环境;
2.3节能同时也就节约了宝贵的化工原料;
2.4节能可以促进生产;
2.5节能可以降低成本;
二、化工企业节能降耗的应对措施
1.强化节能降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化工企业应以提高全员节能意识为根本,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全员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强大的宣传教育声势,树立化工企业节能降耗的典型,及时曝光浪费能源的现象,组织技术管理岗位人员和关键操作岗位人员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专项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化工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和投身节能降耗工作,争创节能降耗标兵和示范企业,逐步形成化工企业节能降耗的机制,增强化工企业全员参与节能降耗的自觉性,使节能降耗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2.强化能源管理
能源使用,化工行业首当其冲。合理利用能源,为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实现可持续化作必要的准备。目前,日本在能源管理方面领先于全球,处于首要地位。即工业化发达国家,其化工生产领域,凭借强化能源管理,能有效降低能源的过度消耗,通常降低消耗损益程度为7% ~ 20%之间。强化能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从能源消耗计量、测定热平衡、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完善执行管理机制和设备操作管理制等方面去实现。通过管理职能的发挥,才可进一步杜绝化工设备的跑、冒、滴、漏等现象,提高能效,改善运作状况,提升生产周期内的稳定经济效益。
3.运用节能性设备及其工艺
改进生产工艺,能够合理降低生产总量的能源消耗,从源头上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一般而言,使用工业化催化剂与助剂等能提升产品收率。不断开发新型工艺,才能实现能源的合理使用,降低能耗。例如采用节能型流程、优化过程参数等先进工艺和高效设备,既提高了转化率、回流比、循环比,还降低了能源消耗损益程度。可见,节能要与工艺过程逐步协调、融合。
4.降低动力能耗
动力消耗是化工行业的重要能耗。为节约动力能源,目前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案。
4.1运用变频调速技术
化工行业装置运作的通病是其负荷率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运用变频调速技术无疑是有效的方法。如,加氢裂化装置、空冷器以及低压泵均可运用变频技术。只要促使电动机设计负荷高于运作负荷的70%,且额定功率高于10 kW,当前,运用变频调节技术就能实现不错的经济效益。
4.2优化配置供热电系统
如果本着降低能耗,提高收率和生产效率的目的,针对供热、供电优化配置,就必须突破传统单套装置的局面。如,供热系统实现优化,必须考虑不同温度状态下的热源特性,并结合装置的正确、合理联合,在大范围内进行冷热物流匹配,在本源上防止“高热低用”,使能量能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最佳状态。
4.3减缓水能源消耗
中国水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化工行业是消耗水能的主要对象。因此,化工行业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并实行污水回用管理,努力降低水耗。
5. 能量综合利用
化工企业使用的能源种类众多,品位高低不等,工艺过程兼有吸热和放热,因此,应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确定能量的综合利用,把生产中大量使用的燃料、蒸汽、电力、机械能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反应热及多种余能有效地组合起来,以求得系统能量的高效利用。低位热能的有效利用也是提高化工能源利用率的关键。目前,采用的低位热能节能技术有热管、热泵、吸收制冷、低沸点介质应用、低压蒸汽透平、能量回收膨胀机等。
总之,做好节能减排是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也是我们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项工作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让我们深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夯实基础工作,实施技术创新,努力把我们的企业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企业。
1.1、目标超前、考核到位
南纤公司能耗约占烟草行业的四分之一,是行业唯一被列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活动”的企业。根据国家局领导提出的南纤公司要努力成为行业节能减排亮点的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了《南纤“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确保到2010年末,力争节能指标比政府要求的再提高10%;二氧化硫等排放比政府限制标准再下降了38.2%。同时还确定了实现目标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管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公司成立了节能减排网络工作组,全面负责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入3亿元人民币,用于相关节能减排创新项目的实施,并从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节能减排课题研究。目标管理、系统控制是南纤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公司每年都要根据近两年的能耗及排放情况,制定下一年度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如节能率、COD排放量、单产标煤耗、工业用水循环率等,力求目标既具合理性又具有挑战性。各部门根据公司总体目标,层层分解细化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间指标和成本指标。如2009年,公司将总目标分解为6项二级节能目标和4项二级减排目标,确定了11项日常管理重点工作、14个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和7个节能减排研发项目。根据目标分解指标,每月对能耗及排放情况进行计量、统计、分析、考核,实行节约奖励、超耗超排处罚,有效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实现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
1.2、体系为保障、测控为基础
为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在管理上得到有效控制,并形成长效机制,公司制订了“降低消耗、科技节能、持续改进”的能源管理方针和“遵守法规、净化排放、节约资源、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方针,建立了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和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工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以精益生产、7S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为支撑,将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全面纳入“科学化、文件化、规范化”的管理范畴,形成了横管到边、纵管到底的环保网络及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南纤公司高度重视能源使用与排放的监测。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通过持续改进,目前已实现了能源计量排放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计控一体化、管理网络化。计量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仪表,现场能源数据采集后直接传送至DCS、PCS、V控制系统,电能数据传送至EMS电能管理系统,用于生产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实现了能源使用的实时自动计量、数据资源共享、能耗自动统计、历史数据追溯等功能,为公司用能和排放情况分析、成本控制、奖金考核、用能设备故障分析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依据。
1.3、搭建平台、创造氛围
为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整体水平,公司搭建了“学习、科研和激励”三个平台,以“绿色”为理念,使节能减排形成文化。第一,搭建学习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专家进行节能减排专业知识讲座,或参与节能减排项目合作研发。每年选派技术人员到相关大学攻读研究生或参加相关课题的研讨和联合攻关。第二,搭建科研平台。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技术中心建设,引入高精尖技术人才,为节能减排的课题研究,前瞻性、基础性理论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积极为生产骨干参与节能减排改进创造条件。第三,搭建激励平台。积极推进QC小组和全员合理化建议活动。仅2008年就收到有关节能减排的合理化建议300多条,成立QC小组42个,其中《降低吸附床回收丙酮蒸汽单耗》等5个QC小组获国优称号,《降低202区主蒸塔蒸汽单耗》等3个QC小组获省优称号。节能减排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大到工艺改进、技术革新,小到一张纸、一滴水乃至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公司都会正确引导。公司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内网、画栏等载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提高全员的节能减排意识。持续组织开展员工节能、节水专题培训,还制作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小标贴,张贴在用水、用电点,营造节能氛围。在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同时,利用操作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持续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充分发挥设备的工作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2、技术创新取得节能减排新突破
依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是南纤节能减排工作的亮点。创新渗透到公司各个生产环节,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大力开展科技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三项主要创新成果。
2.1、高效优质低耗二醋片生产成套技术研究
建立并应用醋化级木浆活化性能表征方法,首次成功开发并行加料预处理工艺,增强了木浆乙酰化反应活性,预处理器设备处理能力提高了13%;通过改进醋酸萃取塔内件结构,优化萃取塔操作温度、萃取剂组分配比,使得萃取装置处理能力提高25%;应用化工过程模拟技术,改进了精馏塔塔板组件并优化操作压力,提高了精馏塔板效率,回流比由0.95~1.05下降到0.75以下,降低了能耗。课题投入经费3000万元,运用课题成果后,较国外同行提高生产效率25%;四条生产线增加二醋片产量25000吨/年,节约蒸汽62500吨/年,节电375万度/年。该成果已入围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成果奖。
2.2、醋酯工艺废水和废气减排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通过开发异丙醇三段富集工艺,将废水中异丙醇由0.1%富集至67%。开发的在线连续酯化技术,使富集异丙醇实现了循环利用。醋酸异丙酯单耗从22.88千克/吨醋片降低至10.59千克/吨醋片,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496万元/年以上,单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开发进水CODcr总量自动控制技术和全混流与平推流相结合工艺,提高了曝气池的稳定性,减少废水中CODcr排放约1200吨/年,减少废水中SS排放约1000吨/年。通过组合生物滴滤和化学除臭技术,处理醋酯废水的异味气体,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去除率为90%以上,异味气体治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2008年度南通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2.3、热电联产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通过建立母管制热电机组热力性能分析数学模型,开发了热电站机组性能分析与运行管理软件,实现了汽轮机、锅炉、加热器等效率的在线计算和热电站经济性在线分析计算,并指导运行操作,实现了热电能效利用系数提高5%,年节约标煤30000多吨。通过开发高频电源、屏式旋转极板高效除尘技术,有效提高了电除尘的收尘能力,实现除尘器出口粉尘由200mg/m3降低到50mg/m3。通过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优化研究,解决了国内脱硫装置普遍存在的腐蚀与结垢问题,脱硫系统可用率达到100%,脱硫效率保持在95%以上,年实际脱硫1710吨。该成果获2009年度南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经统计,南纤公司在近三年共取得51项技术创新成果。“十一五”以来,南纤公司累计节约标煤52256吨,提前三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公司排放废水COD平均值在150PPm左右;每年10万吨固体废物中,98%得到综合利用;年回收丙酮18万吨,回收醋酸50万吨,回收率均在98.5%以上。
3、节能减排永无止境
【关键词】 道路降温 道路融雪 重力热管
1 引言
道路因高温和结冰产生的路况问题对交通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夏季沥青路面不断释放热量,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目前国内外对道路降温研究集中于路面涂反射涂料、保水涂料等,但铺设效率低、造价高昂、使用性能不稳定。针对冬季路面积雪结冰,我国目前主要用融雪剂和机械除雪等。这会导致路面破坏增多,缩短使用寿命。
针对路面的高温、积雪结冰问题,将重力热管技术应用到道路上,运用合理的管路设计实现水的循环和热能的传递。该系统利用重力热管可实现夏季沥青路面的降温和冬季路面的融冰的功能,降温时输出热水热能可利用,除雪时更节能环保,同时也提出了延长道路寿命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新方法。同时节约能源,环保高效可再生,发展前景巨大。
2 温控原理
重力热管是装入少量液体的竖直真空密封管子,管子的下端加热时下端的液体蒸发,以高速向上部移动,当与温度较低的上端管壁接触后,冷凝成液体。液体靠重力作用沿管子内壁流回下端蒸发段,如此由下端向上端连续不断地传递热量。利用重力热管将路面的温度收集升至上端,并通过水循环将上端的能量带走,且在重力热管附近的路面局部温度降低时,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状态下,热量只能由热处传到冷处。路中央会持续的将热量传递至热管处,从而实现了路面的整体降温。
初步设计新型道路栏杆由若干段组成,每段中有十个用于传递热量的重力热管,重力热管位于栏杆的中间特殊的密闭腔体里。热管底部埋入沥青路面以下,为了增加热管的吸热降温效果,在热管底部吸热端安装导热翅片。根据栏杆的位置不同进行安装,使翅片始终伸向路基面中央。即如果栏杆安置于路中央,则翅片向道路两侧延伸,栏杆位于路边从一侧伸向路面,如此可实现整个路基都有热传导率高的翅片进行温度的快速控制。
2.1 夏季路面降温(如图1)
利用水的循环带走重力热管收集的热量并将输出的热水用在城市居民和工厂等需要热水的地方。重力热管采用全密闭式结构,内部装有小部分沸点较低的液体媒介,以实现热管的吸放热。热管的外部套空心的栏杆套筒,热管与套筒之间通水。
热管底部有一水平方向的进水管,其上有阀门,在夏季时阀门呈打开状态,进来的水通过阀门分往每根套筒,水从热管底端进入套筒,在上升的过程吸收热管中的热量并升温。当这部分水达到套筒顶部的时候进入水平方向上的管道。水平方向上的管道一端封闭一端开口,水向管道的出口方向流动,热水从出口流出并被收集起来。这部分的热水可以供市民或者工厂使用,若应用在高速路上,热水还可以供应给服务站,给旅途劳顿的乘客和司机使用。
取1的沥青路面做分析,沥青层聚热厚度为4cm,沥青密度 2.46比热容1.67,安装路面平均温度由60℃降到45℃计算得=197.136,按照吸收效率80%,计算得=158,即平均每平米沥青路面热管可吸热大概158kj。
采用此降温方法能够方便的实现对沥青路面的降温且降温效果比较明显。相较于传统的路面,在环境气温为35℃时,其大致为路面降温10~15℃,即由原来60℃左右降到45℃左右。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改善城市环境等。其后期的维护费用较少,且收集的能量可利用,从而实现变废为宝的过程。
2.2 冬季路面融雪(如图2)
利用向底部供水系统通热水提高路基的温度来实现冰雪融化。降雪以及气温过低等影响容易产生积雪结冰,为加速融雪除冰,此时热管底部的阀门呈关闭状态,向热管底部的管道中通入热水,通过热传导将管道中热水的热量传导给每根热管下对应的翅片,翅片从而将热量扩散至整个路基,同时路面温度也会上升,从而实现对整个路面的融雪。采用这一方法能够加速路面的融冰除雪,且效果较为持久。
3 收集热水应用
3.1 利用低温发电技术给路灯供电
低温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发电过程是利用有机工质低沸点蒸发的热物理性质,经蒸发器与
温热源换热,蒸发为饱和或者过热蒸气推动膨胀机做功,将低品位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并拖动发电机发电。膨胀后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为饱和液体,经工质循环泵加压进入蒸发器完成循环。
据资料得知低温发电系统年均理论平均发电效率约为10.1%,实际平均发电效率约为3.8%。从1m2路面收集到的热能得出计算理论发电量we=10.2% 158kj=16kj。据查资料我国现有公路1758000km,假设只有0.001%运用该系统,每天将能节约电量为2000kw/h,相当于1t标准煤。
3.2 利用热水输出供给居民小区
夏季时输出的热水可以收集后就近供给路边居民小区,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对热水的需求。平均每平米沥青路面热管可吸热大概158kj,假设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加热水,在35℃左右的高温天气里,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g·c·(t2-t1)。按每个小区沥青路长度为2km计算,可得出这段路能提供720000kj的热能,将其转换成80℃温水提供给小区,则该路段可以每天提供4.4t的80℃温水给小区的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4 结语
该系统以全新的理念切入了道路建设、维护领域,着眼于道路的降温与融雪系统的研发。将有利于道路的行车安全与维护,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该系统在现有的路面温度控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有的重力热管技术,在原理上具有可行性。由于道路温控技术是正发展的技术,日后会不断的研究和试验,在推广上具有可行性。该系统能够快速便捷的实现道路温控,减少人力和物力,节约能源同时环保高效,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目前市场上无同类产品。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收集能量和节约冬季融雪消耗的人力物力。同时可以大大降低了对道路维护的费用,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系数,减少了因冰雪造成的交通事故率,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家主.热管对沥青混凝土温度场调节的室内模拟[j].公路,2011,04.
[2]奚正平,汤慧萍,朱纪磊,廖际常.热管及热管用金属多孔材料[j].2006,08.
[3]汪双杰,陈建兵1,黄晓明.热棒路基降温效应的数值模拟[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09.
[4]程国栋,孙志忠,牛富俊.冷却路基方法在青藏铁路上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6,12.
[5]屠艳平,管昌生,李元松.地源热泵路面融雪化冰可靠性设计及应用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1,o6.
汇集多方优势 创新合作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报效社会。振兴辽宁经济的服务目标。为此。大连理工大学坚持从下述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创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在辽宁省、大连市经委的关心指导下,分别与省内25家大中型企业及大连市20家企业于2000年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作“零距离”。两个合作委员会成立后,根据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以化工、船舶、石油、机械制造等为重点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超前储备技术,实现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动态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前,这一校企合作平台已发展为拥有57家省内化工、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会员企业网络。截至2007年10月,校企平台已同8家成员单位企业联合设立了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累计同省内企业完成技术合作项目909个,合同金额2亿多,校企互访达3300多人次,解决720多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培训科技及管理人员近2000人。
委员会成立至今,校企间坚持开展高层面会商与互访交流,并形成遵循优先、优惠原则的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良性机制与格局。迄今为止,学校领导带领教授专家组成的科技服务分队,走访政府及企业19次,其他层面科技走访161次,累计走访企业259家,组织科技对接197次,累计科技交流人数2200人次,校市、校企间高层互访既增进了沟通,又不断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近年来,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还有计划地组织在读硕士、博士利用寒暑假到成员单位实习、访问,派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实验员赴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承接科研课题。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将单一的技术和项目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和短期阶段性合作,变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群体性长期合作。真正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开创新模式校企合作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根据辽宁的产业结构特点,先后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等大型企业集团强强联合,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分别于2006年3月8日,成立了“辽油-大工”研究院;于2006年5月10日,启动运行了“沈鼓-大工”研究院。
新模式研究院采取新的运行理念、新的管理机制和新的科研流程而创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校园,建立“研究特区”,大工与企业都要进行人、财、物的投入。学校派出人员专职负责企业研发,享受本校教工同等待遇,知识产权校企共享;在管理机制上采用彻底的企业化研发模式,企业当家作主,有独立的运营、预算管理体系;在科研流程上,企业投入科研经费(沈鼓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辽油不低于3000万),决定研发方向,研发技术直接产业化,缩短科研成果产业化流程。通过双方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沈鼓-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已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了600余平方米、11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聘任了首批大工教授、海内外相关专家,分别选派了研发人员30多人进驻研究院,购置了一流的办公与实验仪器设备,围绕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现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沈鼓-大工研究院”已启动大型高速压缩机转子试验系统及所固耦合振动等1 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大工冀春俊博士为百万吨/年乙烯压缩机的研制解决了大抽压器的技术难题,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120万元。“辽油一大工研究院”也已启动修造船基地设计施工技术等4个项目,研发经费达2000多万元,4个工程总投资额度1.5亿元,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5万吨成品油船的主体设计,并通过国内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审定。这是国际上按照“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实施“结构共同规范”后,国内第一个通过主体设计的船舶。
设立企业群创新“引擎”
为推动大连市光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光电产业企业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了大连光电子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中心以研制出国内顶尖的光电子产品、占领国际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为目标,同时承担为大连市光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重任。目前,大连理工大学已投入2000万元购置了研发设备、大连市政府提供了相关配套支持经费。研发工作已全面展开。
学校教师深入高新技术园区面对企业需求搞研发,在高新技术的氛围中,一方面使科研人员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又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不足,成为一个“创新源”,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成效。例如作为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受益者,大连世纪长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克服了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局限,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其生产的“世纪长城”牌大屏幕显示屏已在中国夏季达沃斯年会主会场等重大场合亮相。
发挥科技潜力 促进成果转化
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践行十七大精神,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成果转化,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大连理工大学坚持从下述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建设科技园区,打造成果转化的“创新源”
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科技企业重要的孵化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4年3月正式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验收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它依托高校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本着“发挥优势、面向市场、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宗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工作。目前,园内企业总数已达96家,各类研发机构79家,中介服务机构20家,在孵的科技项目167项,吸引社会各类资金3.47亿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节能、海洋水产产业、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企业群。
此外,2007年8月8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
中心有限公司携手共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最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大连理工科技城。大连理工科技城规划设于旅顺科技创新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2公顷,总建筑面积56 69万平方米。科技城将建设三个功能区,主要涵盖信息技术产业园、智能材料与控制园、绿色生态示范园、机电一体化装备园等8个园区。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速产业技术创新
为把握东北振兴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机遇,大连理工大学还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合作构建区域产学研合作新体系,加速产业技术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积极申报第二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已于2005年1 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获500万元专项资助)并启动。中心将整合高校资源,集成与整合国内外科研成果,进行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不断为企业提供多领域技术支持与服务。新建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厦占地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已于2006年11月1日举行了大厦主体封顶仪式,2007年年底投入使用。技术转移中心现重点完成了“几何量测量检测中心”建设工作,几何量分析测量中心是面向装备制造业企业开放的从事几何量测量技术研究与测试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开放式测试平台,平台突出精密、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加工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提供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技术支持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孵化与转移了“吸附精馏法回收二氧化碳技术及装置”、“废旧塑料回收制造工程塑料技术”、“密闭式冷凝水回收技术”等节能、环保、降耗项目,效益显著。
为推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成立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与政府研究机构和其他高校的学术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研究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所需的相关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承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论证、设计等任务;组织、策划举办国际航运中心学术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来大连讲学,为加快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港航立市”发展战略献计献策。
为发挥高校整体资源优势,大连理工大学于2002年11月成立大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该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27家实验室,实行“一站式、限时保质”服务模式,为辽宁省内尤其是大连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机械制造、建材检测、化工分析、新材料、动力节能、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领域专业科技服务。迄今为止,共接待企业361家,服务企业143家,完成服务项目830项,测试分析776项,咨询23项,培训80人次(免费)。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不断扩大开放,努力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先后与日本、芬兰、俄罗斯、韩国和德国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国际与国内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向流动,高层次地发掘国际技术资源,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实现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如与日本岩手大学联合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办公室、与芬兰国立技术研究院联合开展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等。
推广自主创新技术,助推辽宁经济腾飞
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坚持根据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以化工、船舶、制造等为重点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通过超前储备技术研究和现有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等方式,推广自主创新技术,服务地方经济,谋求社会、企业、学校的全面共赢,如今已是硕果累累。
利用大工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回收技术,辽河石油勘探局对烟道气进行回收提取二氧化碳气体用于提高采油率,实现环保、减排、提高稠油采出率。该项目拟对油区208处锅炉进行改造,以每套装置4000万投入计算,工程总体投入约80亿,对于拉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节能环保,提高采油量将产生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利用大工自主研发的面向大规模复杂的全过程系统的用能分析与改造技术,准确地诊断出用能“瓶颈”,实现全局的能量优化。对省内外20余套大型石化装置的用能分析与节能扩容改造,节能10%-20%,增产20%~30%,每年创经济效益8000万元,至2006年底,累计经济效益达3.2亿元,实现了节能、节水、扩产和清洁生产。
利用大工自主研发的“船舶振动预报及减振设计技术”。“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自动加工成形技术”,累计为企业节省资金9000余万元(“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自动加工成形技术”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此外,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17.4万吨双壳散货船”新船型,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已累计获得15条船的订单,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此外开发的目前世界最大的“38.8万吨矿砂船”、国内最大的“32万吨VLCC”等也已签订了订货合同。这些新船型的开发,在给企业赢得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抚顺石化分公司应用的“重油裂解制乙烯在线仿真系统技术”;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运用的“JIFEX-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计算;东北特钢集团应用的“天为系列企业管理信息软件”;与抚顺特钢集团等企业合作推广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等都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