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Schumpeter's innovation concept, works the particularity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proposed the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s basic connotation, elaborated contains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the innovation personality, the innovative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skill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basic content.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教师创新能力
key words: InnovationInnovation ability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和运用是20世纪初的事,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发明的应用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在该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2]最初的创新概念作用的范围相当局限,随着发展,创新才逐渐被应用到了包含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其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创新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3]而教育中的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来体现。教师创新能力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求异、新颖、高效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具体而言就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的能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折射,是对教师较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
二、教师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
教师创新能力应包含教师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思维、教师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四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1.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创新意识即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兴趣和愿望以及通过教育改革达到教育创新的主观动机。
(1)创新愿望、兴趣。具体体现为:喜欢接触和尝试新鲜有趣的事情;愿意为自己的新想法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辩证看待权威理论,不唯书、不唯师,喜欢探究问题真实性。
(2)创新动机。具体体现为:工作中愿意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教学、管理任务;对教改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能将新的教育手段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能根据课程需要创新性利用;主动寻求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最优化教学。
2.教师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人格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创新倾向和动力的心理品质总和。
(1)独立性和独特性。具体体现为:能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遇到问题不依赖外援的帮助,善于独自攻关。
(2)求知欲和好奇心。具体体现为:对教育前沿理念有强烈的兴趣,能对其进行合理性研究并尝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洞察时代变迁对学生的影响,本着爱学生的态度,从心灵深处走近学生,研究学生,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3)想象力和联想力。具体体现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合理的联想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会想到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4)专注力和意志力。具体体现为: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也坚决完成任务。
3.教师创新思维
教师创新思维即教师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和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1)发散思维。具体体现为: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个切入点;不打击、不压制,并能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奇思妙想”。
(2)逆向思维。具体体现为:能突破正向思维的惯例,出奇制胜;问题解决过程中能通过合理预设事情结果来修改、完善解决方案;
(3)科学类比思维。具体体现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能参考多种教参资料,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并择其优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4.教师创新技能
教师创新技能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创新的手段和技巧,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而且也是最显著的体现在创新技能上。
(1)课程教材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注意教材内容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联系,将这些联系创造性的整合进教学内容里。
(2)课堂教学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调整教学难度,控制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照顾全体学生的接受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手段,甚至教学地点,突破学校的时空限制;在把握教学进度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使之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3)学生管理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对任课班级的特点、学生情况了解细致,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独特的管理思路;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身心变化,掌握发展动态和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4)课外知识拓展技能。具体体现为: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并恰当地补充运用到教学之中;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所及的科学研究;重视课外知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研发工作,利用好当地资源,校本资源。
(5)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具体体现为:能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认真研究,扬弃性的参考并进行创新性整合、加工;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理论表达技能;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时积累并善于提炼、总结生成教育理论,再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服务于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5-266
关键词:师范生;汉字书写;三位一体;教学训练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等师范的逐渐解体和转型升级,一直曾为中小学教师引以为傲的教师基本功之一的三笔字训练也逐渐备受“冷遇”,其优良的师资培养传统也随之滑落乃至消失。大多本专科毕业的教师在校都未经过扎实有效的汉字书写基本功训练,大多高师院校在很长之间内把培养目标放在了专业教学的其他方面,严重忽视了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导致中小学教师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差,对所教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如书写不规范、书写水平差、书法审美能力低下等。
楚雄师院教育学院,自成立肇始就深刻意识到:作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除了要有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其职业基本技能(教学技能、表达技能、书写技能等实践技能)也同样重要,惟其如此,才能更扎实有效实现教师在未来课堂上的教学意图和要求。为此,多年来,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基本功的训练实践和研究,并探索出了一套特色鲜明、扎实有效的教学训练模式。汉字书写―即三笔字教学训练就是其中重要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一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时间最久,效果尤为显著)。在大量教学实践中,由于无任何现成模式可鉴,故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原来中师培养虽有一定可借鉴性,但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学制、学生起点学时的不同,培养定位、目标、方法自然也有大不同。高师院校的汉字书写课(以楚雄师院为例)一般在15―36节次之间,其他院校大多也在上下间。在如此有限课时内,在要求不降甚至略高(比如书法文化、审美修养等)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极难达此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人数众多,极难保证训练达标的普遍性。面对几百人的训练群体,对不适宜大群体教学的书法课而言,要让如此规模的群体整体达到一定水平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这就要求从学院到教师都必须要有全新的教学思想和建构迥异于一般书法教学的模式和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度探究全新的教学内容、目标、方式和手段,既要尽最大可能做到把书法课堂教学和三笔字技能训练、书法特长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实现真正的“三位一体”,还要探究不同“位”的定位、目标、内容、方式的差异,做到每个“位”都能尽其所用。
综上所述,汉字书写教学训练应该成为高师院校中师范专业培养未来教师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培养系统,有诸多问题需通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来不断探求,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并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教学训练系统和培养模式,对同类院校具有较广泛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二、高校师范生汉字书写教学训练的基本定位及目标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师资的主体,其汉字书写的水平对中小学学生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根据其未来职业属性,笔者认为,对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总体应定位于偏实用性的书法形式。基于此,应达到以下目标: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达标层面,应以板书、钢笔为主,毛笔为辅,掌握汉字书写偏实用性书法的初级技能―书写规范,学会选帖、临帖的基本方法,并达到一定书写水平,能根据中小学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进行较流畅的示范和书写。在实习及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体现较明显的汉字书写优势。同时,还需具备初级的书法审美及相关素养。对部分有潜质或兴趣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创造再提升的平台,进一步掌握偏书法艺术性临创的方法和技巧,能进行有一定专业层次要求的书法临创。
三、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改革创新的主要亮点――以楚雄师院教育学院为例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实效。
(一)从决策管理层到指导教师,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训练思想
大面积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要取得成效,从上至下的重视和齐抓共管至关重要。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从学院宏观层面,以汉字书写为主的教师必备技能,历来都纳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范畴,在11版人才方案中便有明晰的学分规定。在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更是把汉字书写课外训练纳入了正常课程安排范畴,每学期都需有完整的教学训练计划,期中、期末进行相应考核,并计入相应学分。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根据教学发展需要制定修订了《楚雄师院教育学院技能训练实施总方案》、《楚雄师院教育学院汉字书写技能训练及考核大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必修阶段》、《教育学院三笔字检查负责人要求》、《三笔字检查小组细则要求》、《三笔字×××学期训练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教学训练的指导文件,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微观都比较齐备的教学训练系统。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师生协同监督检查的教学训练机制,以此确保教学训练的有效开展。
(二)“三位一体”的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是创新改革的重点
所谓“三位一体”训练模式:即以书法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外教学训练为补充和延伸,以书法特长培养为拔高和拓展的教学训练模式。简而言之便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特长培养的教学训练思路。这是楚雄师院教育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最具特色并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此模式充分体现了学院提出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培养精神和思路。其中,汉字书写教学训练便是贯彻该模式最为彻底、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大的课程之一。
在“三位一体”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性环节。共两学期,每周一课时,共30课时左右,主要解决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技能、方法和书法审美问题,笔法是核心,提高眼力是关键。通过相对集中教学讲解示范,让学生具备书法的初步基本技能和素养。与此同时,我们还每周安排一次两小时的课外技能训练,由学生负责检查考评和保证基本的训练纪律,书法教师主要负责疑难技巧方法的讲解突破,充分突出“练”,以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中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期间,由教师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出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三笔字管理评价小组,对每周的训练进认真监督和考勤,并做好评价及检查(期间教师不定期M行评价技巧和尺度的培训),认真做好登记。至期末,还要充分结合学生平时训练的情况进行整体性的考核评价,并把该项成绩作为书法课堂教学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确保训练质量,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各有侧重,但又有机联系和一体化――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和根本指导,以课外技能训练作为有效补充和延伸,以确保大面积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能达到“合格”水平线。
但在多年实践中发现,对于技巧性极强的三笔字训练,要让众多学生在两学期(一年)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后便达到“合格”水平线非常不易。一是书法本适宜小众化教学的特点使然;二是有限师资(笔者学院共2位专职书法教师)面对几百学生,要进行针对性辅导几乎不可能;三是大多学生书法学习几乎为零起点,教学难度极大;四是学生都不是书法专业,其它课业繁重,多班同时训练时课外时间难以得到统一和保证。五是书法技能的提高很难短时达成,俗话说“字无百日功”,然也。届于此,经过改革,在一年的书法课堂教学结束后,又给他们多增了一年的课外延伸训练,如此,课堂教学为一年,延伸巩固的课外训练便为两年。但因再无与课堂教学考核挂钩的动力,训练的组织和管理难度较一年级时便增大了很多。所以在组织检查方面便进一步通过三笔字训练小组的监督测评、指导老师的督促以及二年级结束时的终极考核来确保训练效果和质量提升。多年实践下来,成效斐然,这可以从学院一、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的每年一届的板书大赛中得到充分反映:一是二年级学生整体效果明显比一年级要高得多;二是参加各类比赛及获奖的人数明显递增,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了不少从州至国家级不等的各类书法大赛,多次获特、一、二、三等奖,整体水平基本都名列前茅;另外,也可从同校及相类院校的评价中得到一定反馈,我院及汉字书写训练中的品牌活动―“师艺风板书展示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不但得到了校内师生的高度赞誉,还得到了来自全国小学教育年会与会专家们的首肯。2012年,我院承办了全国小学教育其中一届年会,数十家来自全国的同仁们观看了其中一次展赛,现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年会会长惠中教授和部分专家认为,我院汉字书写教W训练模式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在“三位一体”大模式中,我们还进一步拓展出了“1+2”训练子模式――即一年课堂教学+二年技能训练,不但以此确保了大面积学生能“达标”,还让很多有潜质的学生逐渐从中脱颖而出,具备了明显的书法特长倾向。基于此,我们便根据二年级“达标”考核的结果及平时表现,从中遴选出这部分学生,让他们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书法特长训练,进行拔高性培养,每周一课时,为期两年至毕业,以书法艺术性及创作型的内容为主,让其书法潜质得到充分发展,做到真正的“学有专长”。至毕业时,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最终考核认证,达标者便可获得“书法特长证”。至此,“三位一体”的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才算真正结束。
综上,在这个教学训练系统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解决的是大面积学生“达标”问题,即让每个学生均要达到最低水平线,同时还在当中发现和储备书法“特长”人才。而特长活动课则是解决拔高和特长问题,让有潜质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三位一体”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特长活动三个不同的“位”,均共同指向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最终目标的达成――让每个学生达到汉字书写基本的“合格”水平线(能较好满足未来教学和日常书写需要),又让部分学生学有专长。
(三)“师生协同监查指导机制”是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改革成功的保证
上述说过,面对众多水平层次不齐的学生,加之汉字书写训练本身的难点,如果单靠学生自觉主动,在课外训练中教师监督及指导缺位,要确保训练效果和质量几无可能。笔者曾观察过以前中师时代类似做法,几年下来,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在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组成了一个全院性的“三笔字训练监查小组”,主要负责训练中的平时检查、训练纪律、常规性考评、作业收缴、作品展赛等事务,以确保训练秩序能有效开展。检查小组定期开会,与指导教师一道,随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从全院内挑选出一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即“三笔字辅导员”来成为指导教师的有力帮手,通过一定的指导培训,在每周一次的课外训练中,尽量争取做到对每个班都有针对性指导。当因班级太多教师无暇顾及时,剩余班级必须确保“三笔字辅导员”到场进行相关指导。
通过以上措施,经过几年来不断的优化改革,尽管学生班级人数增加了不少,但我们还是能保证整体训练质量稳步提升。尤其从14级开始,经过对“师生协同监查指导机制”进一步优化改革后,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往届学生,从最近两届板书大赛和平时的三笔字常规作品展中可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语
汉字书写教学训练(三笔字)不但对高校师范生有重要意义,对普通高校学生也有很大意义。在日韩、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等较发达的儒家文化圈国家,对书法(含实用性较强的汉字书写)教育,从小学至中学,一般都以必修方式开设六年左右,且一般都要由获得相关资格认证的书法专职教师任教,可见其重视程度。但在汉字书法的母国,很多学生至大学都未有过正规的书法教育或培训,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所以,笔者衷心希望我院多年总结探索出的“三位一体”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能给很多正在探索中的兄弟院校及同仁一定启示和借鉴,让众多莘莘学子们学会写好规范的中国字,写美中国字,尽力弥补这一缺憾。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儿童;创新意识
幼儿自主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所进行的游戏拥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游戏的进行不是在教师引领支配下进行的,儿童拥有对某些游戏的决定权和参与权。自主性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幼儿对未知的新世界充满着期待,而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儿童的天性就是在各种游戏中玩耍。所以让儿童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游戏对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一、儿童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特征
“自主性游戏”的主要意义在于自主性,而“自主性”指的是根据自我的想法进行各种行为,能力“自主性”就是在自我引导下进行或者参与的游戏。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应该蕴含能够”,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理性的人,想要成为一名拥有道德的人,他本身的意识必须能够很好地做出选择。统而述之,自主性游戏就是儿童能够对自己所进行的游戏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参与权。“创新意识”是一个没有确切含义而又被人频繁使用的名词,而当谈到“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将这个词汇分为“创新”和“意识”来进行描述。“创新”指的是幼儿自身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周边事物进行创新和改造,创新涵盖了新颖性、历史性、差异性。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就能促进并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动机的前提是创造兴趣,当幼儿对身边的游戏感兴趣并且不满足于所进行的游戏时,他们会产生对游戏的兴趣,从而促进创造或者改进游戏的动力。“意识”这一词是诞生时间比较晚的一个名词,十九世纪末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灵魂”“心灵”的概念来表示如今的“意识”,而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德国心理学的泰斗――威廉・冯特第一次使用“意识”一词来取代这两个词语。结合来说“创新意识”就是对周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创造改进的想法。
二、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关系
当儿童在进行自主性游戏的时候,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进行游戏的方法都会促进他们对自我主观看法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想法,自我意识将会得到提高,当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的时候,儿童的创新意识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当他们对某些游戏失去兴趣时,他们会重新发掘或者改造某一种游戏,体现出儿童的创新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游戏是儿童创新意识得到提升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同样也是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对于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来说,自主性游戏也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儿童的自主性游戏与儿童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三、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中的作用
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起到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时,幼师主要使用语言和行动来指导儿童进行游戏。首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前,教师可与儿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得知儿童对游戏的构想,从而在儿童进行游戏前,为儿童拟定计划,准备好相应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其次,在儿童进行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观察游戏的进度和发展,并且保护好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一些儿童之间意见不合的摩擦和冲突。在观察的同时,幼师也可以尝试性地参与儿童的游戏,并通过自身的经验推动游戏的进度和发展,让儿童对游戏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最后,幼师必须给予儿童奖励和夸奖,让儿童认为其自主性游戏行为得到幼师的认可和褒奖,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性游戏在儿童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褒奖的同时也要提出游戏的不足,从而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让儿童进一步精化自主性游戏。当然,幼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同时除了保护学生的身体不受伤害之外还必须保证儿童所进行的游戏是正确健康的,当儿童做错误、危险的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纠正,耐心教导。
孩子的天性是无忧无虑的,儿童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完善,有很大的塑造空间。幼教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和教导决定儿童未来的性格,所以在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性和自身的自主性尚未完善的时候,在他们游戏中学习、提升自主能力的时候,幼师要极其耐心地教导并给予足够的爱心与宽容,因为在孩童时代,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好奇心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创新,专家的解释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中学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基石
好奇心可以说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想了解新事物的欲望。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基石,就好像盖房子一样,首先要把地基打牢。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沈复的《童趣》时,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方面就取得了很大成绩。其实好奇心和观察力是一对胞兄弟。作者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了那么多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在唤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理解和表达事物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力为人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户,人们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促进了人类的思考,从中获取了大量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就可以教给学生许多观察景物的方法。第一,从视觉方面,也就是眼睛看到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第二,从听觉方面,也就是耳朵听到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三,嗅觉方面,也就是鼻子闻到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第四,感觉方面,也就是身体各种器官能体会到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有许多方法,要靠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
其次,要创造性地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观察,得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这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态度、情感等各方面因素。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理解观察事物的态度、情感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达尔文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记忆力是走向创新意识的阶梯。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它的帮助。你观察到东西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把它储存于大脑中。而且要长久地储存在你的大脑中,就需要记忆的帮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记忆方法。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拿来就用。比如,及时复习和巩固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方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经常复习是加强记忆、战胜遗忘的重要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和消化。再次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记忆方法。最后要激励学生创造出新的记忆方法。
三、思维力是通往创新意识的桥梁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架起了一座成功的桥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要善于把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机械模仿,或者用某种条条框框约束学生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出来的,不管正确与否,教师就要给予鼓励,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会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训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一定难度,有难度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赞可夫说:“人的智力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就像摘桃子一样,不能挂满枝头,而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想象力是放飞创新意识的翅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帮忙。想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可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越丰富,对于内容的理解越深刻,表达越具体和生动,创新的火花就会迸发。
关键词:挑战杯;竞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一、引言
电气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国家每年都组织一次“挑战杯”竞赛,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我要要对“创新”问题有两点基本认识。其一,“创新”并不专指小发明、小创造,广义的理解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为将来具有创新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挑战杯”竞赛和其他实践类的课外活动可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过高地定位,把“创新”含义定位为“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基准的。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于高远,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在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中,比较“新”的参照基准是被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界定的。只要学生提出的创新问题、做出的推演和设想、得到的结论不是源于别人的,某方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都可以看作是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摈弃传统指导思想,创新目标落实。当前,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给他们多方启迪和鼓励支持,通过“挑战杯”竞赛和其他的课外活动这样的平台,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创新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
2.营造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课堂氛围。创新精神受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影响很大,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培养他们逆向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们应加大力度,增加开放实验室和开放时间,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时间和空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整个挑战杯和其他课外活动完成过程中,把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将来有更大的成就。
3.提供平台和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创新能力是和自身的经验积累密不可分的,这种经验往往是在书本中找不到的。“挑战杯”竞赛和其他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能力,自己确立课题。对于电气工程专业来说,有些内容可以针对电气工程的相关软件进行仿真。同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往届好的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硬件平台。没有充分的创新培养和锻炼过程,学生就会渐渐地淡化创新的兴趣。我们只有踏踏实实进行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任务,提倡学生大胆改革,努力创新。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人探索和思考、亲自动手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创新的实现过程。让学生利用卓有成效的实践方式进行探索,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取得正确的结果,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对于“创新”问题攻克的信心。通过“挑战杯”竞赛和其他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新乐趣,同时也为将来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5.寻求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创新方法和意识。我校与油田紧密相联,这是我校的一大优势。因此,应利用现有的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多次与大庆各采油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营建了多个生产实习基地。在过去的几年生产实习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分赴各采油厂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提高了本校的社会声誉,又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学生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社会,又培养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也检验了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
三、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其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创新观念,要以学生为主,给他们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创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吴万秀.谈科学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7).
[2]张延利.以“挑战杯”为平台拓展学生培养新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3]郝爱芬,张世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为例[J].河南科技,2007(8).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综合素质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在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认识物理实验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面向21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首先应该对高校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高校的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反映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和应用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是开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改革陈旧的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树立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实验观
目前,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教师包办,学生“全托”,仅以验证所学的某一理论为目的,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用,达不到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研究能力的目的。目前多数实验项目仍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方法仍为机械式的学生“跟着教师走”,甚至教师“牵着学生行”,走完“程序化”的步子,实验也就结束了。体现不了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感到实验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一旦让学生独立操作或换个实验项目,便目瞪口呆,束手无策。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要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审议过去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注意应用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不断充实新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交叉与融合,用实验来串联知识,通过实验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需要改革的目的。
三、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理工科学校本科教育从基础到专业课都有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课教学中,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个别学生还有抄袭实验报告的行为。这些现象反映出有的学生对实验教学课不够重视,还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从最基本记录实验数据抓起。向学生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同一实验而不同设备的基本参数和系统误差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实验前必须记录实验仪器设备的编号和有关参数,以便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用,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严谨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观察、探索能力既是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具备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应该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演示或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做好实验,必须认真观察,思考和努力探索后才能获得。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有的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训练,实验动手能力低,造成同学之前不能协调配合,也常造成同一小组实验失败。因此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也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不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操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尽可能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控制实验人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另一种倾向:学生以为实验课只要学会实验操作就行了,不重视实验结果,因此有的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知道保留几位有效数值,不会进行误差分析,甚至不会画实验数据相关关系图,更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普遍规律的现象和推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并做出实验数据相关的关系图,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推导等训练,然后再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只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分析验证某些定律和假设,建立某些法则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道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创新”有两层含义,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谈创新能力,但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有了创新能力。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生。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围绕着物理实验教学这个核心,开展以物理实验的创新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物理素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的高级形态,既是指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指一种积极的自我激励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的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新颖的解题思路、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
一、营造民主和谐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现在,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此,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思路才能开阔,思维才能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主动地投入探索,他们的才能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出示两架飞机模型,让两名学生上讲台试飞,从一只飞得又高又远又稳,一只飞得又低又近又不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疑惑,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思考:“你想明白了哪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自己动手任意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先在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着重研究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在学生正确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判断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这些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出理由及对称轴的条数。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轻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不满足于唯一答案,而指向于多种可能的答案,是从多方向、多角度展开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异议”,巧设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点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凝聚着创新思维的火种,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想办法算出手中椰汁罐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椰汁罐包装纸的一条高剪开,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即侧面积。设疑:要是求一个工业上用的汽油罐的侧面积,是不是也用剪开的方法来算?这样迫使学生明白剪开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径,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普遍规律呢?在充满疑问的动机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出: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找出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规律。学生提出的观点其实已经就是计算圆柱侧面积的方法了。可见,教师只要引得巧妙,导得合理,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定会越燃越旺。
三、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如: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地方没弄明白?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给老师提出什么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适当变换所列举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出来。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任重道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适当的材料,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去讨论、去思考,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加强,为新时期建设培养一代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创新,改革陈旧的课堂教育观念,改变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俗套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本身须具备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有人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表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显出来,而是艺术家。”教师劳动的创新性,主要在于教育教学无固定不变的规范、方式、方法。教学绝不是机械地照本宣科,而必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根据课堂内容的变化因材施教,适时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教学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学生。”这句话十分精辟地说明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和实质。有了对教育教学是创造性劳动的认识,教师就会生出信念,产生动力,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二、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有成就之人,多惯于求异思维。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认识到偌大社会有着纷繁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简单到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勤动脑,善思考,允许学生有各种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我的老师》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分析、理解文中“我”的心理活动:“我”对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我”对老师情感的升华?学生可以从词语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句子入手分析,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从词的感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狡猾”的本义是什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甚至,可以让学生来表演蔡老师打学生这一情节。这样一来,沉闷的课堂不再沉闷,学习探讨氛围浓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关键词]智慧校园;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05-02
前言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展快速,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凸现出来,智慧校园应运而生。智慧校园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校园建设模式,其能够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与校园各个应用服务进行融合,实现了校园的智能化。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促进智能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智慧校园”的含义
“智慧校园”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的结合,由传统的校园环境向更加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智慧校园”的规划中,学生们的学习以互联网教学为主、智能化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与教师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智慧校园”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项目,所以,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服务的平台,根据不同性格的人物提供不同的服务,就像是“智慧校园”对老师开放的权限与学生的权限就有所不同,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对于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学校会做一定的限制,既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信息资源平台,又能够对学生的权限进行限制,防止学生使用互联网为所欲为。
二、智慧校园学习环境的主要内涵
(一)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
教师在以个智慧校园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包括了相关技术设备构成的物理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多种因素。同时这个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并不是独立组成的,而是根据每个特定系统构成的,因此,建设智校园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因素育学习活动发生一系列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以及技术基础
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还需要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现阶段,智慧校园的主要学习环境有以下几种特征:(1)感知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与学习伙伴进行活动,根据场景制定出对应的学习方案;(2)记录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过程,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有情感的计算、动作捕捉等过程中将其应应用在教学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3)提供较为逼真的学习经验:建立一些逼真场景,模拟教师情境,使教师在这个全新的情境中制定出全新的教学方案;(4)联接学习社群:建立对应的联接学习社群,使更多的教师进行交流,并使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提供支持,从而激发教师的思维逻辑能力;(5)提供智慧型学习活动:根据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教学任务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简单记忆、低水平操作等,再将其发送给计算机等相关智能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智慧校园环境而产生的全新机遇,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投入更多的精神进行教学。
(三)智慧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的区别
智慧校园的教师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之间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场所、教学方式等方面。
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时常会收到教学时间和学生人数的影响,同时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建立智慧校园,学生在这个智慧校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智慧的发展,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学场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只能在教室中学习,教师也很少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实质性的教学物品也很难进行应用,使学生处于一个枯燥、乏味、单一的课堂中;在智能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学场地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其教学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越来越多的先进素材,并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增强现实的先进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W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智慧学习环境的出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并发挥出其中的主要优势,为学生制定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应的学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解决学生中的不足。
三、智慧校园建设与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智慧校园建设下,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数字校园下的教学需求,难以对学生行为进行预测,难以实现智慧校园下因材施教的要求,如何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智慧”,更加符合智慧校园的特点值得探究。
智慧校园背景下,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积极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下的教学环境变化。
四、基于智慧校园建设下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字教师”培养模式
应当积极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的创新,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促进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的开放性,促进各种信息的高速流转,帮助教师积极的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学校应当积极建设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智慧教师,对教师进行3D打印、虚拟实验以及录播教学等方面的培训,构建智慧校园下“数字教师”的培养环境,促进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数字化,让教师能够充分体验并享受智慧校园所带来的变化。
(二)重构教师研修体系
应当积极构建教师研修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进行积极研发,围绕教学标准和教师日常工作需要,积极开发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课程,研发信息技术实用课程,以此来形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标准流程,通过信息化的研修平台来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教师研修平台双向互动优势,促进网络研修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教师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例如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法的整合等,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营造一个时时刻刻可以学习的教师培训环境。通过在线研修活动、教数学实践活动等来让教师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这为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相关教学技能就难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了解信息技g的本质和其发展趋势,了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以此来奠定教师信息能力的基础;第二,教师应当从操作层面加深对互联网及计算机的认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中对各种硬件设备和教育软件的认识和应用,积极探索教学资源的网络探索渠道,学会如何优化信息,整合信息,以此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此来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提升科研能力。
(四)加强协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拉近了校园中个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协作精神,促进资源共享。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依靠自身来构建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协作来实现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注重整合实践
智慧校园建设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应当在教学情境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来形成有自身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将个性化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注重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以此来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