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本质;有效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39-03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国家为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浪潮。[2]信息化教学给我国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使得整个教育领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师资培训、软硬件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局面。信息化教学也从一开始的照搬照抄到不断的变革创新,逐渐步入了成熟阶段。但是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快速推广和普及,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问题,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很多老师没有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如何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这是信息化教学实现变革创新和实现其内涵的本质所在。
二、信息化教学的本质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3]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结合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协助传统教学的模式来实现教学过程。从表面上看,信息技术的支撑是信息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更深层次上,它还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以及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4]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5]南国农先生在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中提出“如何把教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所在。[6]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是信息化教学的本质。
三、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现状
尽管我国在信息化教学中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各个高校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进行了网络课堂远程教学改革,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图书馆,从教学到管理全方位信息化,并相继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给高职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是由于教学本身,还有的是由于学校管理部门。总之,信息化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改进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克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理解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清晰,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相应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没有相应的规章政策来督促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甚至有部分学校把信息化教学理解成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完善,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相应的校园网络、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终端等一些基础设施,但应用却很少。同时,一些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优越性。
(二)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盲目追求信息化,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学习,学生也不清楚什么是重点,什么不是重点,过度依赖于信息技术,但是知识的传授量却很少,没有将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感到迷茫、学不到东西;另一方面就是老师对信息化教学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认为靠信息化教学无法将应该传授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新技术对正常的教学模式产生反作用,影响知识的传授,依然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不到真正体现。
(三)学生自律性较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容易给学生创造玩手机的机会。有部分学生上课利用手机做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玩游戏、看新闻、看电视,降低了学习效果。为此,部分学生家长反对采用信息化进行教学。
(四)信息化教学设备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不太重视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其他设施上面,导致信息化教学设备匮乏。同时有的投影仪、录像机等信息化设备用了很多年仍未能更新,导致信息化设备非常落后,教师也无法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
(五)过程性评价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把最终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缺少过程性评价。不符合学习规律。应该结合信息化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六)信息共享机制缺乏
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信息共享资源的建设。但是目前国家针对信息化共享资源的建设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平台以及可以广泛使用的统一标准,于是各个教学机构和各地方教育部门自行完善各自的信息化建设,这就会出现大量的资源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信息化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使学生无法充分的享受信息化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好处。
四、信息化教学优化对策
面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工作。
(一)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理解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把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必须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理解,让一线教师从内心感受到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的明显优势。只有教师切身体会到其中的好处,教师才会自发的把信息化教学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高校同时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教育推广机构,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地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工作。
(二)加强学习资源共享建设
加强对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管理。随着网络的发展,相对于教材、图书等纸质资料,电子版、音像等教学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加工,提供权威的教学信息资源,将教师的智慧以电子版的形式进行师生共享,方便教师及学生进行查找、搜寻相关的资料。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
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对信息化教学的创造能力,保证信息化教学能够长久高效的开展。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物质奖励、荣誉称号、年度考核、晋升、评优等方式进行鼓励;二是通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调动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学习热情,使教师真正的把信息化教学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完善的学生反馈信息平台
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信息化教学初级阶段,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能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知道自身哪里讲得不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从而从根本上发挥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学生也能通过所学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进行系统的融合,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结语
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认真分析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对策、措施,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地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最终使高职教育在信息化教学辅助下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
[3]谭慧.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4]李运林.信息化教育新理论――六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6(5).
时间转眼已到2013年,人类社会已完全步入信息时代,尼葛洛庞帝所提出的“数字化生存”正从概念变成现实,网络、终端、信息安全、存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搜索、虚拟现实、数字出版、人机对话等各类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我们感到,我们正处在考验想像力的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同时,在教育领域,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化建设浪潮正在改变着现代教育的环境,信息技术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都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为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所带来的变革,2012年,教育部适时提出了“三通两平台”建设构想,并将其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5月,教育部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是“三通工程”,并对各省“三通工程”任务落实提出了年度指标要求。江苏在教育部提出“三通两平台”建设构想后加快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进度,2012年12月组织召开了全口径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全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更是把“教育云、云教育”作为我省教育信息化和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理念。
如果把“教育云、云教育”比作公路交通的话,“教育云”解决的是交通路网和交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问题,而“云教育”解决的是交通路网中跑什么、如何跑的问题。
“教育云”
教育云的本质与云计算以服务为导向的特性无缝契合,使得选择云计算作为基础架构变得顺理成章。教育部已明确要以云计算技术为手段,提倡以整体规划、区域示范为原则,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教育云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业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为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
结合云计算服务的技术本质,教育云的综合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和数据即服务(DaaS)。其中IaaS提供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PaaS提供部署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的各类教育平台;SaaS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应用程序,用户可通过各类设备访问;而DaaS则把教育大数据中潜在的价值发掘出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此外,根据云所服务的对象不同,教育云也可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一般提供通用性的服务,其服务对象也比较广泛,可以是各级别教育机构甚至是教师个人;私有云一般由某个教育机构自行构建并为其自身服务;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综合。
无论教育云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它的本质都是以云计算为基础,深度整合各种资源、系统、服务,按需向教育用户提供租用或免费服务,满足各类型用户在学习、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社交等方面的需求。用户只要拥有网络和终端设备,就能够像使用水、电、气一样,随时随地按需享用教育资源。
“云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批评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同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应用层次和水平上,并积极探索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云教育的理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云教育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人士,在统一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该平台上实现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等各类教育活动,使得教育过程完全实现信息化。简单地说云教育就是围绕着教育云而开展的教育工作。
对在线教育领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教育/信息巨头双双涉足教育信息化。此前,在线教育公司的主要涉足者为软件服务商或职业考试培训公司,BAT 等互联网巨头(包括 YY 直播)也对在线教育有所涉足,但这些企业涉入教育信息化,都面临一定程度的“涉足新行业”的困难。而新东方作为教育行业的第一巨头,华为作为信息行业第一巨头,都具有强大的行业背景优势。
巨头入局或升级模式,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目前教育信息化主要的问题,不是市场不够大,而是还不够普及,教育信息化不够普及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目前教育信息化模式对用户(包括学校和教师及学生)也不够友好,这一定程度上和做教育信息化的企业教育经验不够丰富,信息技术支持不够专业有一定关系。而教育行业和信息行业巨头双双进入教育信息化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育层面,新东方网独立进入资本市场,或将从教育方面改善用户体验,使得其业务更人性化,更合理,更有吸引力,让更多的用户从教育层面接受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从信息化层面,华为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或将为教育信息化企业提供多种支持服务和解决方案,包括通信服务,大数据服务,云服务,使得教育信息化运行更顺畅,数据分析能力更强,更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
在线教育为什么会出现?
“教育”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行业,其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点几千年来都没有变过。虽然其本质没有变,但教育的模式,一直在变革。教育模式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受传媒途径的变革影响的,而这一点,和技术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教育模式的变革,都和技术进步有着紧密的关系。
教育第一次大的变革,是受益于造纸技术的出现,造纸术出现之后,知识不仅仅是口耳相传,而是可以记载纸上(比在石碑和木板记载更方便),进行传播,大大提高了教育的传播半径,使得教育可以以一种较弱的模式覆盖到地理距离较远的地方。
教育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受益于印刷技术的改良,活字印刷术对于印刷技术的改良,大大提高了教育传媒的效率。事实上,从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约公元 8 世纪)开始,文化交流就已经是跨国性的活动,而活字印刷术对印刷术进行了改良(约公元 11世纪)之后,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密切,传教活动等也愈发的频繁。教育传播的媒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升级,而教育活动也随着变得更加活跃、更加方便。事实上,“读书人”这个概念,也主要是唐朝之后随着印刷术(以及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兴起的,普通人可以自己“寒窗苦读”之后进京赶考,而在这之前,大部分人如果要求学,需要远赴千里去更发达的地区,才能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育第三次革命的重要契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稀缺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传播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类比活字印刷术的改良,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有望改变现有教育传播的模式,使得教育变得更智能化、更广泛化。
教育需要“传道、授业、解惑”,书本和学习资料可以达到“传道、授业”的作用,但是在“解惑”甚至解惑之后的启发教育、自适应教育中,都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交互。而优秀的教师总是有限的,教师时间上和地理上的限制,使得好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同时,现在教师讲、学生学的普遍模式上,也比较难做到因材施教。
在线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解放了学生和教师,让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同时分享给很多不同位置的学生。在线教育的发展,或将再次对教育模式进行变革,让教育变得更广泛、更智能,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值得关注。
在线教育已经改变了什么?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而根据其发展逻辑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 2B 教育信息化和 2C 互联网教育两部分。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要是 2B 的,模式是直接服务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收入来自学校的建设和运营经费,目的是让教学更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变现模式相对较为成熟,具有较强盈利能力,上市公司向在线教育转型也多选择教育信息化公司进行并购。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主要是 2C 的,模式是直接向学员收费,对于学员的自主付费意愿要求较高,所以收入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学员缴费意愿的提高,而其教学内容也是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教育模式创新较多,在一级市场的投资较为火热,但具有良好变现能力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仍不算很多,各方从业者也在积极探索中,在新的好的模式下,互联网教育的垂直领域具有爆发式增长的潜力。
在线教育的发展推动力,可以认为是政策、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共同推动的。
中国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里程碑是 2012 年刘延东副总理提出“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概念,“三通”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教育信息化投入持续增长,主要就是为了建设“三通两平台”。
此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的建设方向,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并在中关村设立了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对互联网教育给予全面的发展。
2015-2016 年以来,政策频出全面支持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而教育部将“教育信息化”写入教育十三五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是国务院和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建设。可以预见,在接下来十年内,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教育都将是教育发展的重头戏。
此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的建设方向,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并在中关村设立了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对互联网教育给予全面的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目前接受度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在线支付的渗透率不断提高,2015 年支付宝用户已突破 3 亿,在线支付的习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另一方面, 教育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通过互联网关注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主要途径,百度指数显示教育培训指数持续提高达到新高。随着社会平均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对于教育的关注度的逐渐提升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2010 年以来,云计算技术迅速发展,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得到政策广泛的支持。2015 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大数据分析的发展对于教育信息化模式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未来,在线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学生大数据,为其提供一体化学习解决方案。同时,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实施基础,对于在线教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线教育未来将要改变什么?
“在线教育”往往是一概而论的,但实际上,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这两种模式发展逻辑是具有很大不同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模式相对清晰的科技驱动的行业,相对盈利能力较强,而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模式较不清晰的服务驱动的行业,变现能力还不足,但未来可能存在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
科技发展将带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受科技发展影响较大,目前很大程度上,智慧化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基础还未完全具备。但可以预见的是,按照科技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会迎来较为重大的突破。关注教育信息化行业,应首先关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突破,故华为进入教育信息化市场,或对其产生巨大推动。我们认为,智能终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相对较快,目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突破点在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以语音识别和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
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仍较低,存在较大市场空间。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主要是2012 年“三通两平台”政策出台后才开始的,目前实际上教育信息化、尤其是教学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还较低。《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将完善偏远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具体应用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仍存在很大市场空间。
关键词:中高考改革;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变革;课程资源整合4.0时代;课程云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35-02
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形态一向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一日千里的变化,而中国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和教育的实施者也正搭上这列越来越趋向智能化的快车。
自1993年我国提出教育改革至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育信息技术历经着不断的变革。众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尤其在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中小学校即将迎来“名校”重组,优质教育资源再均衡、再配置的新时代!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的变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广播电视成为教学工具,一些中小学校、个别优秀教师将课堂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教学资源。这种做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近年来,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也成为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工具。这种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自此,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进入了1.0时代。
然而,这种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教师个人或以校为单位的录制行为,在课程开发技术上缺乏规范、缺乏教学过程管理、也缺乏教学资源延展;教学内容上也只能单一体现某一教师的课堂传授,加之课件传播手段单一等等,问题日趋明显。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渐加大,开始由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统一实现教育资源开发。信息化课件制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也启用了一批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录制。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业起点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由于教学设备和技术在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导致各地对课件的需求并不强劲,或刚刚投入使用的课件在短时间内变为过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入充满争议的2.0时代。
近两年,由国家统一指导、以区域名师为主导的信息化名师课程,有效地适应了区域教育发展的特点,且在教育技术进步和教学新方法的支持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问题。但仍然存在课程资源无延展性、教学资源主要针对国家课程,缺乏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难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全国流等问题。虽然这个标志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3.0时代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课程整合的4.0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的4.0时代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度影响。而教育管理民主化更推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迅速发展,一种令人兴奋的、崭新的、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整合方式逐渐展现。
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促使信息化课堂形成了从教学内容的单向传送到双向互动;从面向广大学生的普遍性课程到可以提供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软件,使校本甚至班本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得以实现;教学模式从重视学习结果向更加重视学习和教学过程转化;内容从有限时长的视频课程到具有可延展性的云资源课程整合转化等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的4.0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学习资源具有情景化和个性化、评价的焦点从关注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发生迁移、从浅层次的课堂搬家到关注人脑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分析、评价和创新类目标的生成。总之,4.0时代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使教育过程最终形成了从传播知识到增长学生智慧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社会的变化;丰富自己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16-02
收稿日期:2012-03-20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面对着不同以往的新景象,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成为主概念,它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甚至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思考下去,我们就必然能得出下面的结论:这种影响一定会投射到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学习过程之中,必然会引起学生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进而会对学生在信息化生存新环境中的认知工具、全面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的信息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个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有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信息素养是信息化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基础。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环境中的各种学习方式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所谓方式是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方式直接表述本质,它是本质的直接显现,是和本质同一的,而不是如同现象一样,常常由于各种中介而表现为间接性。方式所表现的不是事物外在的、次要的属性,而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行为组合。我们应该强调学习方式的群体意义(“类”的意义)以及实践意义,从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意义出发研究和认识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各种学习行为的变化,与人的社会性有密切联系。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在一定现代信息意识指导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以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主体发展为目的的,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后的表现形态和必然结果。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各个要素的信息化:第一,目标信息化;第二,内容信息化;第三,工具信息化;第四,空间环境信息化;第五,资源信息化。信息化学习的主要技术支持应该包括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及基于多媒体的学习。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信息化生存,信息化生存是指人们在基于信息化的、“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活动。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进行重点阐释——虚拟空间、信息化行为、信息化思维等。
虚拟空间既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信息化生存的基础,是人们思维与行为改变的动力。
信息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比如电子邮件、网络博客、网络论坛、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网上浏览、软件制作、多媒体视听等,而网络交往是信息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思维,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些新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信息技术为人们拓展了交往机会;第二,创造性,信息化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快捷性,信息传递的速度决定着人们思维的敏捷性;第四,主体性,虚拟空间是一个主体高度自主的空间,干扰主体发挥的因素在这个空间里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人人都是主人,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生存的阐述以及依靠现代学习观审视信息化学习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社会性、资源性、创造性、综合性、隐蔽性等。
目前十分重要的几种信息化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信息化自主式学习、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信息化探究式学习、信息化接受式学习、信息化体验式学习、信息化混合式学习等。所谓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信息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学习方式,然而,它並不是唯一的、压倒一切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学习方式大家庭之中的一类学习方式而已。它既有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一定存在着在某种情境下不适用的缺陷,无限夸大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作用、贬低非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意义的倾向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学校中的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化。这个现实促使我们反思:信息技术作用于学习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们的高投入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没有?将巨额资金投向对信息技术的采购,在目前阶段值不值得?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多少?技术主义思潮给我们带来的是不是一个“技术学神话”?裴娣娜教授说过一句十分重要的话:“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进步,就永远也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永远不会有学校的变革。对信息技术的期望值定格在何种水平上合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研究,但有一点是必须确定下来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试图变革教育和学习,指望依靠巨大的投资来换取教育水平的提高,依靠将教室武装到最现代化的“超级”水平来促进学习,幻想着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势必造成单路冒进之势以及严重缺乏整体提升的态势,更是缺乏思想的伟大腾飞,这是人性之中懒惰弱点的大曝光,事实证明效果不佳,与“打水漂”无异。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一所学校是依靠信息技术而“脱贫致富”的,即脱教学水平“贫”,致学生真正发展的“富”。这样看来,我们还不如将钱实实在在地花在人的身上,花在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工作上,使人的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在我们看来,人比机器更可靠,在机器面前,人就是上帝,因为学习毕竟是人的活动。
关键词: 技术支持者 教学促进者 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
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科技大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迅猛发展,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教育现代化建设。但从目前中小学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老师已成为教育技术老师的代名词,难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在他们的思想意识的深处,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运用教育技术对于促进教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技术水平难以胜任教学资源开发等如此重大的任务。所以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与此同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全面深入地为教学服务。”在中小学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内涵建设的新时期,教育技术老师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既关系到能否提升其自身的地位,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成效。
2.技术支持者: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主体角色
所谓技术支持者,就是中小学教学设备的维护和运行者,是指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活动。
2.1硬件服务者。
在1978年我国电教重新起步时,由于缺乏有经验、懂技术的教育技术老师,各个地方教育当局,都是从理科教师中挑选出对电脑有兴趣、志愿去学习电脑知识的青年教师来充当信息技术教师,其主要任务包括设备的维护管理、组织师生学习基本的电脑操作等。
2.2硬件服务者+视音频教学资源制作服务者+技术培训服务者。
在进入21实际初期,国家对于中小学的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大部分中小学都设有微机室,并且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升,因此它的职能也从原来简单的硬件服务拓展到培训和软件制作;负责学校电化教育设备的维护;采购、制作教学所学的音像教材等[2]。
2.3硬件服务者+软件服务者+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服务者+技术培训服务者。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中小学教育。网络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工作中心,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等教学软件的建设、管理与维护,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管理及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等。
3.教学促进者: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本质要求
3.1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本质是促进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由于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教育技术94定义的,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开始迅猛发展,也给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服务上,吹来了一股清风。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应用过程中不仅强调学习者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即以更少的时间、努力、精力达到学习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2教学促进是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本质要求。
所谓促进教学,就是指提升课堂效率、教学质量和资源使用率的一系列活动。在中小学,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又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整体。教育技术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一切网络资源并加以充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技术氛围,更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教育技术的实践者,积极帮助其他学科的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软、硬件设备,开发视频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模式等,促进学习模式改革,通过“促进教学”活动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教育技术教师主要职责是传递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硬件、软件服务资源,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与推广;从本质上看,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工作主旨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改善教育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倡导先进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
4.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
4.1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角色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角色转变过程中主要遇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困难。从其自身来看,教师的组成可分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从教龄来看,可分为资深老教师和年轻新手等。正是因为学科教师内部的千差万别和参差不齐,所以很难统一思想和认识。从其外部来看,教育技术老师主要是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主,对其他教学工作参与程度不高。普遍认识是教育技术老师即技术型的信息技术老师,已经深入人心,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并非易事。
4.2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相应的对策。
4.2.1完善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联合其他学科成立教育技术应用中心。
积极引进具有课程设计和开发、网络资源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教育学背景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优化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支专业性强、敬业心重的高素质、严要求的教学促进队伍。要加强对教育技术学老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并成立教育技术应用中心,和其他学科的骨干老师一起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2.2切实有效推行绩效政策,全方位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所谓教师绩效考核是指对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贡献的评价,其目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变资源为资本,使学校永葆活力。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认真贯彻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关于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
4.2.3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宣传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面向教师,要积极做好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操作。在信息化理念方面,教育技术的老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会,比如教学模式学习、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学案例分析等,也可以邀请高校专家给予点评和主持。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教育技术老师可以借助教育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组成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教学需求,分模块设计或者购买相关软硬件,如制作网络课程、制作音视频教学素材、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购买网络教学平台及其后续的开发与维护等。面向学生,可以开设贴近实际生活的相关课程,激发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时代下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设计情景和提供充沛资源,运用相关教学理论与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会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目标。
4.2.4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更要与时俱进,不断鼓舞教师开拓进取。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当学校的校长并非有全校教职员工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政府部门选拔、任命时,校长们往往容易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政府部门负责、考虑政府部门反应的思维取向和行动指南,往往会陷入既要对学校负责,但又要政府部门负责的两难境地之中[4]。作为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代言人,校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沟通和桥梁作用,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事业,改变教育技术老师就是信息技术老师的这种传统思想,为广大一线的教师特别是教育技术老师,营造氛围,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在学校中进行合理有序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要向教育管理部门争取多种的岗前和岗后培训,争取多种教师进修的机会,让教育技术老师及时了解当前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学术前沿,抓住时代的脉搏。
5.结语
教学促进是中小学教育技术老师的本质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上,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老师要实现从“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需要广大的教育技术老师共同努力,开创进取。我们相信,在从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转变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宗旨会进一步彰显,教育技术老师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亚莉.从“教学技术支持者”到“教学促进者”[J].现在教育技术,2012(1):45-48.
[2]张丽霞,俞凤茹.对我国电化教育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73-7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观点论争;技术与教学关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11―04
技术的价值问题是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话题,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倍受争议的话题。这一问题折射到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学中技术应用的价值问题。本文主要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教学中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1]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方面,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活动及方法方面。教学中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教师与技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看待技术作用下的教学走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则需要考察教学中技术应用的价值问题,需要考察教师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发展。
一 教学中技术应用的论争
1 乐观主义的期待
乐观主义者认为,教师教学中应用技术,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甚至认为技术可以全方位变革教育。这种观点典型地给予技术以无限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技术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如果技术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认为会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问题终究能被解决。如社会学家库利在印刷媒介产生后预言,印刷媒介将使人类走向自由与民主,提出了“印刷意味着民主”的论断。但之后的发展足以证明,印刷媒介不仅没有带给人们自由与民主,反而成为了统治阶级舆论和奴役广大受众的有力工具。技术乐观主义的观点,是典型地对技术工具手段的教育应用寄予了深切厚望,甚至还认为,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重要思想根源是“媒体决定论”,认为未来教育发展中,学校将逐步走向消亡,教师将最终被取代。这是典型的科学思潮主义观点,表现为一味地追求新技术、推崇新思潮、“工具至上”的革新理念。很显然,乐观主义期待的观点突出了技术的影响,从正面夸大了技术的作用。面对现实中技术的一些负面作用,乐观主义期待的观点又显得无能为力,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与归因。
这种观点显然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首先,考察教师与技术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任何新技术出现后,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都将会越来越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减弱了,至少目前人们也没有看到学校即将消亡,或教师将被哪种技术所替代的迹象。其次,这一观点只关注了技术积极作用的一面,而忽略了技术的社会制约因素、文化制约因素以及人的影响因素等,是单纯地从乐观主义角度出发,将教育的改革发展归结为技术的力量。这种观点的根源,很显然是受到了“技术是导致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论断的影响,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是自然技术主义者的认识,而非唯物辩证论者的观点。
2 怀疑否定的态度
持怀疑否定态度的观点认为,技术威胁了人性的自由,对技术是一种消极的悲观态度,担心技术的发展会主宰人类社会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应该说,对于技术怀疑否定态度的观点,是一种反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会必然威胁到人类的自由,把工具、技术看作是奴役、束缚人性发展的罪魁祸首。
尤其是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无用论”或“媒体否定论”的观点,对技术于教育教学的负作用更是担忧,对技术表现为一味的保守。这种观点对于教育中“人教育人”的基本认识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过分夸大了教育媒体的负面作用。恰恰与乐观主义期待观点相反,它虽然突出了人的要素,把人的自由与人性的发展提到了一定高度,但它也过分地夸大了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
怀疑否定的态度也仅仅是关注了技术的负面作用,对技术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技术关系中体现的能动性缺乏正确认识,尤其是缺乏关于各种因素与技术相互关系的考察。如果说乐观主义期待的观点主张“革新”,是夸大了技术正面作用的话,那么怀疑否定的态度则主要是“守旧”,是片面夸大了技术的负面作用及影响,两者都是对教学中技术应用认识的极端化观点。事实上,乐观主义期待对于技术的“乐”和怀疑否定态度对于技术的“悲”,都只是片面地关注了技术的某一方面而已,而对于技术价值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内涵,则缺乏正确认识。
乐观主义期待的观点和怀疑否定的态度,是与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基本思想相一致的。乐观主义期待的观点重点关注了技术具有变革力量的一面,怀疑否定的态度则极力地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解放。两者看似观点相左,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技术决定论”的不同表现而已,典型的表现为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将技术的作用单一化,割裂了技术与社会诸多因素之间的关联,否定了技术所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一面。
3 技术中立论的观点
与乐观主义期待和怀疑否定的态度相比较,技术中立论者似乎从两种极端的认识走向了理性,认为技术本身是自然的,本无善恶、好坏、对错之分,与价值无涉,单纯的技术手段不会简单地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技术是中性的,并没有具体的目的性,关键是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这是广为流行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观点,诸如“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技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等等,都是技术中立论的典型表述。
在技术中立论者看来,技术可以产生善良的结果,也可以产生邪恶的后果。然而,这并非是由技术本身所引起的,是由于技术之外的因素造成的,认为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使其既可行善、也可作恶。“作为实然领域中的技术只指向‘能做’,至于是否‘应该’做则是由属于应然领域的道德所决定的。原子能技术既可以用于武器制造,也可用于原子能电站等和平目的;计算机既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破坏的工具;激光可以在医学上用于慈善的目的,也可以用于军事上邪恶的目的。”[2]
技术中立论者得出支持自己论点的四个论据是[3]:(1)技术作为一种纯粹手段,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技术的中立性是指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中立性,它与它所服务的价值目的只具有或然相关性。(2)技术与政治无涉。机床、机车、计算机这些工具对任何社会都是有用的,它们与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3)技术对于社会价值的中立性根源于技术的理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真理普遍性。技术所依据的原理对任何社会都能发挥出作用。(4)技术的普遍性意味着同一度量标准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技术都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且技术的评价与选择的标准也是相同的。
应该说,技术中立论对技术自然属性的认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它又同时忽视和否定了技术的社会属性,这是技术中立论的本质缺陷。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往往初衷是好的,谁都不会在设计技术时更多地考虑在现实应用中邪恶的一面。事实上,技术看似中立的背后,又与人、自然、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作用的发挥,既要遵循技术应有的自然规律,也要服务于人的使用目的,要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体系。技术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显然也具有价值负荷的另一面。技术中立论将技术看作是脱离现实的一种社会存在,忽略了人类具有创造性的一面,忽略了技术是人类理性和智慧创造的产物。
从乐观主义的期待、怀疑否定的态度到技术中立论,看似包括了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的不同方面与种种可能。但在本质上,乐观主义的期待和怀疑否定的态度都是“技术决定论”的不同表现,技术中立论看似最具合理性,仅仅是将技术看作是技术工具或手段而已。但从深层次分析,技术中立论也正是由于简单地归因于技术的中立,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从而忽略了技术与教学中诸要素关系的考察,尤其是忽略了本文所关注的技术与教师关系的考察,技术中立论在认识这些关系方面,就显得没有任何说服力。而本文恰恰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关键核心环节。因此,更应该从技术的本质属性出发,试图寻求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问题的可能答案。
二 技术与教学关系的认识
徐良[4]认为,技术价值论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的问题:(1)技术的内在价值负荷,它是指技术作为物质手段、知识体系及活动过程的总和所蕴含的价值。(2)技术的外在价值,即技术的使用价值,它是指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有用性。前者是作为技术活动者的人的价值观在技术形成过程中的内化,它并不涉及技术的社会应用;后者则是由于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依据徐良观点,技术的内在价值则是人的价值理念在技术设计、开发、形成时,已经渗透于技术中、内化于技术中,是技术内在的固有属性。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技术是由人类所创造的,那么人类的价值在技术创造过程中,已经在技术中得以承载或负荷。然而这种作为价值载体的技术,必然要符合一定的自然科学规律,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技术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而技术的外在价值,则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价值载体。技术总是要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使用中要实现人类的一定价值。技术的外在价值也就是在技术与主体相互作用中,满足主体一定目的时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价值形式,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技术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技术的外在价值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技术所固有的两种属性。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从技术的内在价值角度单一地判断了技术的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技术的价值问题,自然也涉及到教学实践活动,也关乎教学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则无疑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技术则是教学活动中价值的客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技术作用于教师,使教师因为技术的作用而变化,这是教师技术化的过程。相应地,教师作用于技术,使教师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中,是技术教师化的过程。[5]教师的教学活动,自然需要得到技术的支持,技术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技术也相应地随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改变而加以调整和改造,使其成为教学中的技术,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学中技术的本质并非单一地按照技术的逻辑体系而展开,而是在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关联中体现着自身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技术,难免会有教学作用的烙印。教学中技术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利用技术,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使人性得以张扬。从这一角度看,这也符合本文所倡导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要以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的观点。
教学中的技术,最初并非是为教育教学而设计开发的,并非负载有教育教学价值理念。而往往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技术的自然属性或内在逻辑可能性,并可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而成为了教学中的技术。教学中的新技术永远是动态的、发展的,如相对于教师的口耳相传,粉笔、黑板无疑是新技术;而相对于粉笔、黑板,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又是新技术;而互联网则更是突出了教师教学中技术应用的时代特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正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技术在逐步地教学化,教学也在逐步地技术化。而这一过程绝非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才是如此,而是伴随着教育教学出现后,就有了教学与技术的这种互动价值关系。从这一角度分析教师与教学技术的关系,很显然,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既是教师技术化的过程,也是技术教师化的过程。教师与教学技术的这种相互关系,是教师遵循教学技术的逻辑规律和自然法则,利用技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价值体现过程。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已经是被技术化了的教师,技术也已经是被教师化了的技术。因此,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价值既是教师被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信息被教师化的过程,本质都是为了促进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的发展。
三 技术作用下的教学走向
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机械化、工业化、规模化的教育信息生产受到了莫大冲击,信息技术使教学时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革:
1 教学时空走向开放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的物理时空得到了很好地拓展和延伸,使教学早已超出了校园的围墙。信息时代的学习,将不仅仅是在与教师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在场式),也可以是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或是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者可以是“在场式”的学习、也可以是“在线式”的学习,还可以是“在场式”与“在线式”的有机结合。技术作用下的教学时空,从封闭已经走向了开放。
教学的物理空间在得到很好延伸的同时,师生的情感空间和心理空间也得到了扩展。传统社会中教师的权威早已被解构,单一课堂教学物理空间中的师生关系,已经演变为网络虚拟空间中具有各种不同学习需求、来自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各类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与心理交融,师生关系也已包括有网络虚拟空间中并未谋面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与交流。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并非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来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协作教学也将变得更为可能与现实,教师教学中的各种协作对话交流也将更为广泛有效。
2 教学内容走向仿象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呈现过多的是文字和语言的方式,虽然存在一些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但教学内容依然抽象化程度高。而技术作用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仿象性,人们也已经习惯将这一时代叫做高仿真时代,甚至还有人认为,现在社会越来越像一个迪斯尼乐园了。教学中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表达元素,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事实上,自从出现了专业教师,其教育教学的抽象能力一直在逐步增强。然而,这种抽象事物的能力,要通过更多的形象和直观去具体地表达,以实现更好地对抽象知识或事物现象的理解与认识。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其抽象事物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更是其利用多媒体表达手段,形象直观地表达抽象知识和事物现象能力逐步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因此,技术作用下的教学内容,通过更多的直观形象表达方式,以造成更好的对抽象知识和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使教学内容从抽象走向了仿象。
3 教学资源走向统整
技术作用下的教学资源,使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实现了有效共享,教学资源从分散走向了统整。信息的最大特性莫过于其共享性,而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资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共享,体现了学习者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和平等性。技术作用下统整的教学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也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丰富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统整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学中信息来源多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也得以增强,从而加速了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乃至深化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4 教学方式走向个性
技术作用下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得以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从一统走向了个性。传统教学中,共性与个性问题,虽被人们大量广泛关注,但始终似乎是教学中的“死结”,一直在传统教学中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使真正的因材施教成为了可能。不同的学习者,既可以根据批量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统一进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也完全可以根据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量身定做的“自助式”、“订单式”的学习,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具个人色彩,是真正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兴趣,自由地选择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以满足信息时代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徐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1.
[2] 转引自徐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3.
[3] 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102.
[4] 徐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6.
[5] 这里套用了价值哲学中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概念.
[6] 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7] 单美贤,李艺.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探讨[J].教育研究,2008,(5):51-55.
[8] 高铁刚,乔立梅,李兆君.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价值体系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4):22-25.
[9] 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
[10]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 1998,(7):69-72.
[11] 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7,(8):9-12.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构建方式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急需加快对信息化网络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将来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基本内涵,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构建过程进行叙述,由此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相应的有力依据。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网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是一种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信息化网络的核心目的是将职业教育学校打造并发展为数字化校园,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字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最终发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1]。此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更注重对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对校园网络的组建,从而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计算机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环境,由此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另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其中心实质思想就是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相融合,由此保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本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过程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重要前提就是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其也是职业学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硬件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基础设施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骤。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需要结合本职业学校办学的特点,然后通过科学的规划、布置、实施,才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网络覆盖于整个学校,从而构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例如:网络机房、校园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等[2]。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一种可以对网络教育功能的系统进行控制与操纵的设备,例如:网络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网上服务系统等,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的建设程度的高低决定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甚至代表着校园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对于整体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言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时候,需要将该环节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实施,从而为整体校园网路系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保证信息化网络的应用水平。
(三)关于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常见的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包括以下几种,例如:电子教案、试题库、各类素材、百科知识等,可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保障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教育信息资源,那么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本院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四)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建设
当职业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均建设完毕后,信息化网络教学活动才可以有效开展,其通过综合上述所有“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升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由此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整体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关系到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的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由此使其具备信息化素质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全体学生提高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4]。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进行叙述,并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而探讨相关建设步骤,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教育资源的构建、网络教学的构建等,由此确保信息化网络技术实施于整个职业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学生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为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职业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校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外,笔者希望通过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和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由此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将其培养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 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 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 慕课本质探微 慕课研究现状浅议 中美“慕课”发展综述及未来展望 试析慕课的特点及其平台建设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 高校慕课应用现状与发展范式初探 慕课发展现状与高校教学改革 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本质 罪过的本质及其分类 本质主义德育及其批判 道课:概念、实践及其对慕课发展的启示 美英两国慕课的发展与展望 慕课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及未来趋势展望 “慕课”和“翻转课堂”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展望 浅析“微课”的本质和特征 近观慕课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2-12.
[6]祝智庭.MOOC为传统教育敲响警钟[N].北京晨报,2013-10-01(B11).
[7]Lisa.Three types of MOOC[EB/OL]. http:///2013/03/27/three-types-of-mooc,2013-12-12.
[8][11]EDUCAUSE. What Campus Leaders Need to Know About MOOCs[EB/OL]. https://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4005.pdf,2013-12-12.
[9]NMC.(2013). 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EB/OL].http:///pdf/2013-horizon-report-HE.pdf,2013-12-12.
[10]Jackson,N.M.(2013).MOOCs go to K12: Higher ed trend expands to high schools[EB/OL]. http:///article/moocs-go-k12-higher-ed-trend-expands-high-schools,2013-12-11.
[12]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
[13]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4).
[1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15]Vockell,E.Models of Learning[EB/OL]. http://education.purduecal.edu/Vockell/EdPsyBook/Edpsy3/edpsy3_models.htm,2013-12-12.
[16]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
[17]Haggard,S.(2013).The Maturing of the MOOC[EB/OL]. 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40193/13-1173-maturing-of-the-mooc.pdf,2013-12-12.
MOOC: Esse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HE Bin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