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

第1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股票市场;价格冲击;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7005107

一、引言

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以下简称中俄印三国)地缘相近,无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文化、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对世界和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影响巨大。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的一份全球经济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1],中俄印三国位列其中。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地跨亚欧,拥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资源,据2012年4月IMF的世界经济最新排名,俄罗斯现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印度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是国际软件业强国,也是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的重要出口国。长期以来,中俄、中印、印俄双边关系密切,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金砖国家机制下中俄印三国经济政治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中俄印三国也是国际投资和热钱关注的重点地区。国际股票市场价格联动问题是当前金融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随着中俄印三国经济与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金融联系也日益密切,深入考察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之间的价格冲击传导效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理论与文献回顾

一般地,股票市场联动效应(Co-movement effect)可看做不同证券价格之间的连锁反应,即不同市场、同一市场不同板块或不同个股的收益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形成明显的长期均衡关系或同步运动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股票市场价格联动效应问题受到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例如,Premaratneb和Balaa[2]的研究表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证券市场联动特征显著,但相互之间关联程度各有差别,小型经济体对美国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证券市场的传导作用不容忽视。Contessi等[3]的研究也发现类似证据,欧元的引入和欧洲各国经济结构的趋同,使得欧洲各国股票市场近年来联动效应显著增强。

目前,对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资产价格均等化研究、证券市场联动的经济机理研究以及危机期间证券市场联动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4]。资产价格均等化理论从资产定价角度探寻证券市场联动,从资产的风险特征入手考察不同市场上资产价格或收益率的差异性与趋同性,侧重于研究联动程度。证券市场联动的经济机理研究拓展了资产价格均等化理论的研究范畴,将研究视角由金融领域扩展到贸易投资、证券市场特征和地理文化等领域,考察证券市场联动背后的各种因素,是一种机理或动因分析。危机期间证券市场联动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则是在时间上的深化,将研究的时间焦点集中在金融危机期间,考察特定时期下证券市场联动不同于一般时期的传播特征与机制。

现有文献对国际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的理论解释,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类:基本面因素引发的联动效应和行为因素引发的联动效应[5]。其中,基本面因素引发的联动效应(fundamentals-based comovement effect)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认为证券之间收益的联动必然来自于基本面因素的联动,也被称作经济基础假说(economic fundamental hypothesis)。具体到股票市场,基本面因素主要是现金流或折现率变动的相关性,预期现金流变动的相关性源于经济政策变化或重大事件发生对部分证券预期收益或盈利能力产生了同质影响,折现率变动的相关性则源于利率或相关折算方法的变动,或是对某些证券风险预期的同质变动。基本面因素联动理论与经济结构关系密切,可用来解释关系密切的经济体之间、行业之间或同一行业板块内的联动效应。例如,Bekaert和Harvey[6]以及Chinn和Forbes[7]的研究表明,贸易是解释股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联动性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正如Gerrits和Yuce[8]所指出的,随着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以及各国政府跨区域合作的增加,商品、服务、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

行为因素引发的联动效应(behavior-induced comovement effect)认为投资者的特定行为会形成某种交易模式,引发不同证券的需求发生变动,从而导致证券收益的联动效应,又被称为交易诱导型联动效应或市场传染假说(market contagion hypothesis)。例如,Connolly和Wang[9]的研究发现,投资者会从股票市场收益率中提取出未观察到的全球信息,从而调整他们的投资决策,最终导致不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相关性。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是投资者理性,区别于上述基本面因素联动理论,行为因素联动理论中“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是引起联动效应最典型的行为因素[10]。行为金融学定义了两类具有特定行为的投资者:类别投资者和范围投资者,两类投资者不同投资策略下的投资行为都可能导致证券价格联动现象。类别投资联动理论[11]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会将资产根据某种特征分为不同类别,然后按不同类别分配其资金,当类别投资者将资金在各种类别的资产之间进行转移投资时可能影响其价格,从而引发联动效应。范围偏好联动理论[12]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可能由于交易成本、空间限制和信息缺乏等因素,只能选择所有可得证券中的小部分进行投资,而当风险厌恶程度或情绪发生变化时,会在其偏好的投资范围内调整资金投向,于是在这些偏好范围内的证券之间导入了一个共同因素,从而导致证券价格联动现象。

针对中国股票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联动关系,已有部分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韩非和肖辉[13]研究表明,中美股票市场2000―2004年间的相关性很弱。陈漓高等[14]证实,美国证券市场相对于亚洲新兴证券市场而言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日本证券市场与亚洲新兴证券市场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中国证券市场仍具有很强的外生性。胡坚和吕鹏博[15]对上海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研究发现,两市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彼此之间并未受共同因素影响。但是,西村友作[16]却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对美国股票市场存在单方向波动溢出效应,美国股票市场也已开始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张兵等[17]的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虽然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走势相对独立,但美国股票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溢出呈现不断增强之势。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李晓广和张岩贵[18]的研究表明,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与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市场的联动性在不断提高。仪垂林和张翠玉[19]对亚洲六个主要股票市场的研究也发现,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受其他经济体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对其他股票市场的影响变大。

总的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存在两个特点:一是现有文献较多地关注中国股票市场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或中国港台地区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对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之间的冲击传导效应关注较少;二是已有研究多是仅检验不同国家或地区股票市场之间是否存在联动性,并未深入考察不同股票市场价格冲击的传导机制问题。

三、研究方法

(二)经验分析

1-初步分析

从相关分析来看,上证综合指数与俄罗斯RTS指数周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0947,上证综合指数和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周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1488,俄罗斯RTS指数和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周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3651,可见样本期内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周收益率序列之间呈现弱的正相关性。

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研究变量之间的引导关系,能够反映不同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由此确定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收益序列的相互预测效力。表2列出了对样本序列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滞后阶数依据AIC和SC信息准则确定。结果显示,RU对SH存在Granger单向引导关系,SH和IN之间不存在Granger引导关系,而RU和IN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

2-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脉冲响应函数,若在第1期给某个序列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脉冲,VAR系统中各变量将在随后各期做出反应,图1分别显示了各变量前12期的累积反应情况。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反应时间上看,当受到单位标准差冲击后,VAR系统中各变量在前5周的累积反应大小不断变化,表明此时存在价格冲击反应增量,累积反应值大约在第6或第7周趋于稳定,在第8周后基本不再发生变化,迅速收敛并趋于稳定,表明新息对价格的影响大约持续5周或6周,其后影响极小,持续到第8周后新息基本上被完全消化。可见,从时间上看,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中某一市场价格冲击对其他国家股票市场的影响大约持续5―6周。

第二,从反应过程来看,VAR系统各变量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模式(例如,反应方向与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对自身冲击的累积反应最为剧烈,方向都为正,对外部市场冲击的累积反应更为平淡,且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对不同国家价格冲击的反应方向与大小存在差异。

第三,从最终收敛水平来看,VAR系统对价格冲击的累积反应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上海股票市场对来自自身、俄罗斯和印度市场的冲击,累积反应分别收敛于0-0415、0-0066和0-0052左右,全部做出正向反应;俄罗斯股票市场对来自自身和上海股票市场的冲击做出正向反应,分别收敛于0-0710和0-0055左右,对来自印度股票市场的冲击累积反应收敛于-0-0054,即做出负向反应;印度股票市场对来自自身和俄罗斯股票市场的冲击反应分别收敛于0.0354和0.0075左右,对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冲击反应极其平淡,几乎收敛于0。可见,上海股票市场受俄罗斯与印度股票市场冲击的影响比较相近;俄罗斯股票市场受中国与印度股票市场冲击的影响差异较大,反应方向相反;印度股票市场几乎不受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但俄罗斯股票市场对其有一定影响。

第四,从传导机制来看,VAR系统各变量对新冲击的传导模式各不相同,三个序列对不同冲击的单期反应有正有负,但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具体而言:(1)上海股票市场对于来自俄罗斯股票市场的冲击在第2―4期做出正向反应,第5期反应为负值,第6期和第7期反应仍为正值,第8期及其后的反应已经很小;对于来自印度股票市场的冲击,在第2期和第3期做出正向反应后,第4期做出负向反应,第5―7期做出正向反应,此后快速收敛。(2)俄罗斯股票市场对于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冲击在第2、3、5期和第6期做出正向反应,在第4期和第7期做出负向反应,此后各期的反应幅度快速下降;对于来自印度股票市场的冲击,先做出两期正向反应,接着在第4―7期全部是负向反应,此后各期反应的绝对值已经很小。(3)印度股票市场对于来自俄罗斯股票市场的冲击在第2―4期做出正向反应,在第5期和第6期则为负向反应,第7期再次变为正向反应,此后快速收敛;对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冲击,单期反应值均很小,前12期中第2、4、7期和第10期反应为负,其余各期做出正向反应。

3.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能给出对VAR系统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可据此评估不同因素在价格冲击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VAR系统中各样本序列的预测误差中由自身所解释的方差份额最大。根据算法要求,第一步预测误差全部来自该方程的新息,即由序列自身解释的方差份额为100%,在后续预测期中,预测误差将受VAR系统所有变量的新息影响,但总的来说,变量自身所解释的方差份额占绝对主导,比重超过97%。这个结果表明,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尽管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但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特征,具有显著的独立性。

第二,一般而言,从第7期和第8期后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之后的数值维持在相近水平。这一结果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非常一致,VAR系统中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中新冲击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持续6周左右,第8周后则基本完全被市场消化。

第三,纵观整个预测期内,某一变量方差分解结果中其他变量所占份额在前12期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总的来看,VAR系统非自身变量所占方差份额相对比较稳定(特别是第4期以后),并未随预测期的延伸而发生大的变化,即在预测时间上并不敏感。

第四,从相对方差贡献率的最大值分布来看,非自身变量的方差份额最大值均出现在第12期,其中SH序列方差分解结果中RU份额最大值为2.0342%,IN最大值为0.7809%;RU序列方差分解结果中SH的最大值为0.8608%,IN的最大值为0.7878%;IN序列方差分解结果中RU的最大值为1.4603%,SH的最大值为0.1540%。因此,VAR系统中各变量冲击的作用传导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各国股票市场受其他市场价格冲击的影响大小各异,相对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俄罗斯股票市场对其他两个市场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而中国股票市场对俄罗斯市场的影响要高于印度股票市场。

4.稳健性检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于稳健性的考虑,我们以2008年1月作为分界点将全样本划分为子样本1和样本2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各有494和252个观测值。结果显示,子样本2中外部价格冲击对本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更为显著,敏感性上升,反应幅度增大。具体来看,主要有如下结论:

第一,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子样本1结果显示中俄、中印和俄印股票收益序列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8、0.0965和0.2439,子样本2中各自分别为0.1495、0.2196和0.6150,可见在后一阶段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之间相关性明显增大。

第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中,第一阶段仅IN对RU存在Granger引导关系,第二阶段SH对RU与IN均存在单向Granger引导关系,RU与IN存在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

第三,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1)子样本1中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对新冲击的反应持续5―6周左右,其后快速收敛并趋于稳定,但子样本2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收敛性,外部冲击对本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呈明显的不稳定性,这或许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2)从对新冲击的反应幅度上看,子样本2要明显大于子样本1。(3)从反应方向上看,上海股票市场在两个阶段子样本中对来自俄罗斯与印度股票市场价格冲击均做出正向反应;俄罗斯股票市场在前一阶段对来自中国与印度股票市场价格冲击的累积反应先为正然后逐步转为负并趋于稳定,在后一阶段中对来自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冲击的累积反应一直为正,而对印度股票市场冲击的反应仍然先为正后转为负;印度股票市场对来自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冲击的累积反应在子样本1中一直为负,而在子样本2中一直为正,对来自俄罗斯股票市场价格冲击的反应在两个子样本中均为正,但在后一阶段幅度明显增大。

第四,分阶段子样本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与全样本结果类似,各国股票市场自身所解释方差份额占主导,外部股票收益变量所占方差份额最大值也出现在第12期。对于子样本1,SH方差分解中RU所占最大方差份额为2.3299%,IN为0.7335%;RU方差分解中SH最大份额为1.0526%,IN为1.2389%;IN方差分解中SH最大份额为0.4846%,RU为2.6953%。对于子样本2,SH方差分解中RU所占最大方差份额为4.7059%,IN为3.4877%;RU方差分解中SH最大份额为5.1878%,IN为3.0448%;IN方差分解中SH最大份额为1.1675%,RU为2.8793%。由此可见,后一阶段外部股票收益变量所占方差份额与前一阶段相比明显增大,中国因素在俄罗斯和印度股票收益中所解释的方差份额更是大幅上升,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对各国股价的预测能力增强,特别是中国股票市场对俄罗斯与印度股票市场的影响显著提高,这与李晓广和张岩贵[18]以及仪垂林和张翠玉[19]的研究结论一致。

五、主要结论

国际股票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效应与冲击传导机制已成为金融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证综合指数、俄罗斯RTS指数和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周收盘价为样本,考察了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之间的价格冲击传导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市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但各国股价波动更多地取决于国内因素,具有显著的独立性。中俄印三国股票市场间新冲击的影响一般要持续5―6周,在第8周后则基本完全被市场消化,各国股票市场价格冲击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的效应传导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俄罗斯股票市场对其他两个市场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中国股票市场对俄罗斯市场的影响则高于印度股票市场对其的影响。进一步的分阶段子样本研究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部市场价格冲击对各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更为显著,敏感性上升,反应幅度也增大,特别是中国股票市场对国外市场的影响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盛公司.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展望2050年[R].高盛全球经济报告,2003.

[2]Premaratneb,G.,Balaa,L.Stock Market Volatility: Examining North America,Europe and Asia[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Working Papers,No.1,2004.

[3]Contessi,S.,De Pace, P.,Francis,J.The Cyclical Properties of Disaggregated Capital Flows[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Working Paper,No.2008-041C,2010.

[4]Grieb,T.,Reyes,M.G.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and Small-Capitalizations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the UK[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11):109-118.

[5]杨绮霞.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金融板块的联动性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Bekaert,G.,Harvey,C.R.Foreign Speculators and Emerging Equity Markets[R].Working Paper of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eries 79,1997.

[7]Chinn,M.,Forbes,K.A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Linkages in Financial Markets over Tim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3):705-722.

[8]Gerrits,R.J.,Yuce,A.Short- and Long-Term Links among European and U.S.Stock Market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1999,9(1):1-9.

[9]Connolly,R.A.,Wang,F.A.On Stock Market Return Co-Movement: Macroeconomic News,Dispersion of Beliefs and Contagion[R].Working Paper of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2.

[10]易志高,茅宁.股票市场过度联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8,(8):111-115.

[11]Barberis, N.,Shleifer,A.Style Invest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2):161-199.

[12]Lee,C.,Shleifer,A.,Thaler,R.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Closed-End Fund Puzzl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1,46(1):75-109.

[13]韩非,肖辉.中美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5,(11):117-129.

[14]陈漓高,吴鹏飞,刘宁.国际证券市场联动程度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1): 124-132.

[15]胡坚,吕鹏博.上海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的联动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93-98.

[16]西村友作.中美两国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J].经济评论,2009,(2):43-49.

[17]张兵,范致镇,李心丹.中美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2010,(11):141-151.

第2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 风险因素 风险原因 我国证券市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的证券投资市场也在迅速的发展中。但是,由于证券市场存在着各种客观风险,与证券投资的利益相生相伴,所以,广大投资者在对我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前,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证券投资的相关知识认真学习,理解并不断剖析微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策略对上市公司的运营影响,加强证券投资风险意识和防范。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也正处于起步阶段。

现资理论认为证券投资是有风险的,造成证券投资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股市价格的风险、银行的利率、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等。但是面对变化的市场,证券市场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意料不到的因素将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证券投资市场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充满风险的地方,投资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证券投资的有效技术和方法,才能真正了解证券的价格变化规律,及时的根据那些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市场日趋完善、各种政策也在不断出台,证券投资者应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充分分析和了解投资市场,使投资得到较高的回报。

二、什么是证券市场的风险

(一)风险的含义

风险的含义非常广泛,在社会经济的各项活动中到处都是风险,人们经常将风险与各种危险、不确定性、各种损失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三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所以,风险是一种对预期的后果估计中较为不利的一面。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性、不利性、同利益之间存在着对等性等基本特征。

(二)证券市场风险的含义

根据前面对风险的定义,学者们对证券市场的风险做出了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证券市场风险是实际收益对期望收益的偏离,是资产价值的损失,是收益的不确定性。由于在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导致证券资产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类型

证券投资风险根据其性质可以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一些因素对证券市场上所有的证券价格出现变动的现象,并会给所有的证券投资者带来损失的一种可能性。这种风险首先是由于某些共同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将会影响到所有的证券投资收益,这种风险是不可能通过证券的多样化特征来回避或消除的。例如: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都是这种风险的来源和主要表现。造成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动。

1、购买力风险

又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国家经济发生通货膨胀而引发的投资者实际收益率的不确定。证券市场是一个企业与投资者都直接接触的融资场所,所以,社会货币资金的总供给量就成为证券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当社会的货币资金供应量增长过快时必然导致通货膨涨的发生,而通货膨胀的出现又导致证券市场的价格出现变动。如果通货膨胀的程度比较严重就会使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迅速贬值,最终导致抛售股票时获得货币收入出现实际购买力下降的局面。

2、利率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在信用活动中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利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杆,国家银行的利率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会给证券市场带来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国家银行的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会下跌;当国家银行的利率下降时就会导致股票的价格上涨。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人们在面对相同的收益率时,喜欢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金融工具作为投资;另一方面,当银行的利率上升时,相应会引起信贷市场的银根缩紧,企业资金会出现流动不畅、利息成本提高的现象,那么企业的生产发展与盈利能力将会下降,最终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造成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下跌。

3、汇率风险

汇率与证券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本国货币的升值将大大有利于那些以进口原材料为主而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但是不利于那些主要产品出口的企业,而投资者如果从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将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汇率的变化必将引起资本的输出与输入,最终影响到国内货币资金和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

第3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证券市场风险;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1.引言

证券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是证券本来的收益和风险。证券未来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投资证券的风险可以界定为,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如果证券未来收益仅有一种结果是可能的,则其收益的差异为0,从而风险为0.如果证券本来收益有多种结果是可能的,则风险不为0,这种差异越大,证券的风险也越大。

产生和影响证券投资风险有经济、政治、道德与法律诸因素。就经济方面而言又可以分成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对证券市场来说,上述风险大致可分成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市场风险就是内生风险,它仅仅由证券市场内在机制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其余风险可归入外生风险类,它由市场以外的因素引起证券本来可能的收益间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证券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角度研究证券投资市场风险形成的市场内在机制。

2.预期和决策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调节对所有新的、公开的信息能作出迅速反应,其信息集合除包括市场本身的客观信息外,还包括公开的证券市场相关的场外客观信息。简而言之,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场内外相关客观信息都能在上市证券的价格中得到充分迅速的反映。因此,通过证券市场价格计算的证券收益同样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证券市场场内外相关的客观信息。

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通常总是通过证券收益客观信息的识别,获得证券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提取证券投资的决策信息,然后选择证券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模式的差异,可以将预期分成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预期两大类型。

理性预期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有关证券未来收益水平明确的预测。其中包括不直接研究证券市场价格涨落,而直接研究证券市场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进行证券本来收益的预期。

有限理性预期指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经济模型,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收益的经济预测。

类似的,根据证券投资主体决策形成途径的差异,将决策也分成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通过合适的证券投资决策模型或者通过证券的技术分析,然后选择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证券投资决策模型,也不采用技术分析,仅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中,完全不考虑证券未来收益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完全非理性证券投资主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研究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的预期和决策两个环节中都具有理性或者有限理性。

3.两类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两个主要环节上是通过经济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独立获得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故称他们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有限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两个主要环节上都是凭借自身证券投资经验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他们也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如果,至少在一个环节上,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或者有限理性决策信息,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选择自身投资行为,称他们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

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可能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技术分析,也可能凭借各自相似的证券投资经验,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客观相似的效应。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基于自身认知的内涵、认知的结构和认知的层次以及投资的经验。投资的偏好和投资的心理的局限,不足以从客观信息中独立获取证券未来足够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对各自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置信程度不足以独立选择投资行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以便获取各自足够的预期信息,提取各自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达到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置信程度,客观上模仿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证券投资。因此,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模仿的效应。

模仿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比独立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客观上非理性含量更高一些。通过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分析,特别是证券投资博奕分析可以得到,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选择的投资策略是随大流的从众策略。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定存在模仿从众性。

4.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充分迅速地反映证券市场所有场内外相关信息。所有证券投资主体都能任意地、不断地获取有关上市证券价格、涨跌幅度和交易量的客观信息。因此,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投资主体的客观信息是对称的,证券市场的竞争对所有证券投资主体是公平的。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两类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的模式和决策形成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未来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证券未来收益的波动也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引言所述,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就是投资证券的风险,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风险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就是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通过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独立获得各自的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通常是大致相同的。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凭借各自的投资经验大体相同,他们独立获得的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也大体相同。

上述情况下,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便具有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对称性,通常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产生客观相似的作用。否则,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是非对称的,其证券投资行为也不尽相同,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桑塔弗研究所(SFI,SantaFeInstitute)通过计算机模拟完全由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组成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即证券投资风险和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程度及其变化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不妨称为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其客观相似程度以及所持资本资产结构的变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会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复杂现象,价格大幅波动,交易量增加,泡沫形成,甚至累积成危机。正如桑塔弗研究所模拟的股市一样。说明形成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各自独立获取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的决策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需要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以便选择各自的证券投资行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也就是从众选择各自证券投资行为。这种模仿从众行为会在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传染蔓延,他们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演化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极度剧烈地波动,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大幅度增加,证券市场风险增大,甚至风险累积成为危机。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模仿从众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内在非线性机制。不妨称为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5.结束语

第4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一、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规范化,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股票、债券和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形成,是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而市场利率的形成则是以长期收益曲线为基准,以便形成有效的利率期限结构。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长期国债收益线,即尚未形成基准利率。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虚拟化”、抽象化,在相当程度上由政策所左右。因而,我国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一直难以规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者的理性市场预期难以自主形成,所承担的不是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而是政策风险。利率市场化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前提。

    二、加快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实现金融工具的多元化,为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证券市场稳健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市场投资者能够对市场的走势拥有理性预期并有多种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可供选择,而这一前提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基础的。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扩展投资者的投资选择空间,克服因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单一所造成金融机构的“利率大战”以及资金在银行与证券市场之间的非理性流动所造成的市场波动,为证券市场的稳健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三、增加证券市场上的资金供给,从而有利于改善证券市场资金供求非均衡格局。由于国内市场的利率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市场利率,就有可能出现资本外逃现象,使证券市场运行的资金支撑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后,境内外币利率将围绕国际市场利率波动,本外币利差水平将缩小。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外逃的压力会有所缓解,这意味着国内证券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增加,从而有利于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供求的非均衡格局。

    四、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上市公司和优质企业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开辟了新的渠道。按照“信号理论”,在一个利率市场化的较为完备的资本市场,企业的融资选择顺序一般是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企业一般更倾向于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通常是次优选择,企业债券在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利率市场化以后,企业债券利率的确定会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状况、信用评级结果,由发行人、承销商根据市场情况,确定适当的利率。资信好、信用级别高的优质企业和上市公司,就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减低筹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五、拓展券商融资渠道,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一个因素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利率市场化以后,随着我国融资制度和融资机制的改革和健全,券商的融资渠道会大大拓展,券商可以在利率的导引下,自主地在市场上进行融资,克服资金不足问题。利率市场化对券商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强,券商将面临着更多的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面对风险,券商的唯一选择是加强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机制。

    六、改善中小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创业板市场发展。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受益者是那些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得不到正规信贷支持的中小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可以使这些企业进入正规的信贷市场,使其融资规范化;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由此,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将会进一步更好发展。由于这两类企业将是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主体,所以,利率市场化也将间接地对创业板市场主体素质的提高和市场准入机制的完善发挥积极作用。

第5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需要强调的是,税收对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促进作用,必须以有一个较为规范、健全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否则税收作用将受到限制。

一、理论分析

(一)税收与直接借贷金融市场效率

税收主要通过影响金融商品价格来影响金融市场效率。在直接借贷市场上,金融商品的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而税收又影响着金融商品的价格,即在价格之外加了一个楔子。如果税收扭曲了金融商品的真实价格,将会影响借贷市场上的金融效率,影响金融市场满足筹资者和投资者需求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筹资者只要出足够的价格就能获得所需的资金,但获取资金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而税收的影响可能改变原先的筹资成本。例如,对债券收入不征税,那么资金供给者可能会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自己的剩余资金,从而降低筹资者的筹资成本,这样就改变了不同金融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这种改变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则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总之,税收影响筹资者对资金的需求结构、需求量,影响投资者资金的供给结构、供给量,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而影响金融市场效率。

但是,在不成熟和低效率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经常被少数人操纵,价格会因此而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税收的作用将极其有限。

(二)税收与证券市场效率

证券市场税收主要包括证券交易税和证券所得税,两税共同影响证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行为,从而影响证券市场效率。

1.影响证券市场规模。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证券交易税税负的高低通过增加或降低证券交易成本而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由此影响参与证券交易的投资者数量,影响投资者购入证券的数量和品种,影响证券市场的币值总量。

就证券所得税的作用来看,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开征累进的证券所得税,具有自动调节证券市场规模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证券市场价格上升,投资者收益增加,税负上升,证券市场规模会缩小,证券价格的暴涨将得到抑制;反之,证券市场价格下降,投资者收益下降或亏损,税负减轻或不缴税,证券市场规模得以扩大,证券价格暴跌得以抑制。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开征证券所得税会明显减少投资者的证券交易收益,有强烈的抑制股市上涨或促使股市下挫的紧缩效应。

2.影响证券市场结构。

差别证券交易税政策能调节证券市场结构。例如,对买进证券实行低税或免税,而对卖出证券以较高税率课征,会影响证券交易方向,鼓励买进、限制卖出;如果按证券持有期长短区别对待,将改变证券投资的期限结构,如对持有期长的投资者征税实行较低税率,而对持有期短的投资者征税实行较高税率,将减少短期行为,鼓励长期投资,减弱市场风险;此外,将影响证券投资的种类结构,如果实行允许资本损失从收益中抵销等税收政策,将会起到鼓励风险投资的作用。

3.影响证券市场的其他相关行为。

(1)证券税通过对不同交易行为的区别对待,如上述只对卖方征税、对持有期长的证券减税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机者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减少过度投机行为及市场盲目交易行为的作用。

(2)用税收手段调节不同投资者的收益差别,还有利于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维护社会的相对公平。如果分配不公,将影响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3)证券税可能带来“投资锁定”效应。开征证券所得税,投资者出于规避税负的考虑,可能会选择持有证券,这样不利于投资者根据经济情况变动来重新安排最优的投资组合,干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由上可见,证券市场和证券税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证券市场是证券税制存在的基础。证券市场发展要求证券税制配合,因为过重的证券税收会提高资金成本,特别是提高二级市场上的资金成本,这将降低资金回报率,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下降,最终将引发大量资金套现离市,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且证券税收改变了不同种类证券的相对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投资者对不同证券的投资偏好,改变资金流向和证券供求状况,在调控不当的情况下,会破坏证券市场的自然平衡状态,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现状及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税收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那么,我国税收政策对金融市场效率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在抑制证券投机方面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组织管理能力低、投机性强、抗风险能力弱,市场价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且无内在稳定机制。价格波动不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而是对内部消息、小道传闻敏感,价格波动的无理性使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投机者的“乐园”,而为投资者设置了障碍。不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资金大户凭借充分的信息和雄厚的研究力量,往往可以获得数倍于小额投资者的收益,而小额投资者则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风险。这种状况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尽管1997年国家提高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买卖双方都征税,没有免税额的规定,没有期限差别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税率只是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收入而已。从实际效果看,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单一的调节作用极其有限。

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个较为规范、完善的证券市场。在一个不规范的证券市场中,税收的作用极其有限,运用不当只会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受打击更大的只会是众多正常投资者。另外,我国证券市场形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投机性和高风险性。我国证券市场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自然产物,而是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圈钱”而进行的制度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者的选择不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而是根据消息来进行的,这种风险性决定了广大投资者更多地选择短线操作。如果根据持有期限不同实行差别税率,受影响更大的也只能是正常投资者。

(二)交易税负过重

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为千分之四,双向征收,实际税负为千分之八,这一税负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高的。长期执行这种税负较重的税收政策,会抑制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不利于证券市场发育成长。

三、政策建议

在实践中,金融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税种数量的多少、税种开征时机的选择等税收政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极为显著。一旦课税过度或不当,将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必须构建完善、公平合理的金融税收制度。

(一)我国金融税收功能的定位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是证券市场效率,税收作用也主要体现在证券市场上,所以本文主要集中在证券市场税收功能的定位上。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增加财政收入不是证券税收的首要功能,宏观调控才是重点,这是由在证券市场中财政收入功能的有限性和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性决定的。财政收入功能的有限性表现在税收收入的增加伴随着效率的损失,而宏观调控功能主要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这对于证券市场筹资、产权重组、资金导向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税收在证券市场上尤其要发挥其收入分配作用,以调动所有投资者的积极性,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规模扩大。

(二)金融市场的税收调整

金融市场税收涉及范围很广,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金融市场的税收也极不完善,但证券市场税收的改革确已迫在眉睫,所以目前对金融市场税收调整的重点是证券市场的税收调整。

1.改变利用证券交易税抑制投机行为的倾向。

二级市场上证券交易税是对证券交易双方征收的,虽然它类似于一般商品市场上的流转税,但却与普通的流转税有很大区别。正如我们所知,一般商品市场的流转税将部分或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负担,厂商可以根据税收提高商品的价格。税负不同会影响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消费者选择,实现国家政策目的。而证券交易税是对交易后的行为征收的,其税负实际由纳税人负担,纳税人不管盈亏都要缴税;交易税的计税依据以价格为基础,而证券价格不一定代表真实价值,尤其在我国,证券价格变动较大,使得税负随之发生变化,投资者的风险很大。如果证券交易税上升,成本和风险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可能会撤离市场,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当然,证券交易税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交易频率,抑制短线投资。但由于我国证券制度极不规范,广大投资者不敢冒险作长线投资,所以证券交易税更有利于那些掌握信息的大户,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2.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税种。

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由于证券市场对税收的负担能力比较弱,且税收征管水平低下,因此,在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方面应持谨慎态度,开征时应选择与征管水平相适应的课税制度。此时,证券交易税是证券税收的主体。但是,根据上述分析,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各种特殊因素使得我国不应以证券交易税来调节交易行为,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投资者的理性不足将会限制证券交易税作用的发挥。

随着证券市场步入成熟阶段,市场承受力得以加强,同时税收征管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证券交易税的地位将不断弱化,证券所得税将上升为主要税种。

就我国证券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说,受整体税收制度完善程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的制约,在具体税制建设上应分阶段进行,逐步完善,而不应不切实际地要求一步到位。

第6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绿鞋机制 合理定价

一、绿鞋期权的介绍及原理

“绿鞋机制”即超额配售选择权的俗称,也称绿鞋期权。具体来说是指新股发行时,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的一项选择权,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不超过包销数额15%的股份,即主承销商按不超过包销数额115%的股份向投资者发售。在本次增发包销部分的股票上市之日起30日内,主承销商有权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从集中竞价交易市场购买发行人股票,或者要求发行人增发股票,分配给对此超额发售部分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

“绿鞋机制”的具体应用:如果发行人股票上市之后的价格低于发行价,主承销商用事先超额发售股票获得的资金,按不高于发行价的价格从二级市场买入,然后分配给提出超额认购申请的投资者,如果发行人股票上市之后的价格高于发行价,主承销商就要求发行人增发15%的股票,分配给提出事先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增发新股资金归发行人所有。绿鞋期权主要是为了支持和稳定二级市场交易而设计的一种股票发行机制。

二、当前我国引入绿鞋机制的必要性

1、可以促进合理定价

绿鞋机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承销商和发行公司为了防止IPO股票上市后跌破发行价,影响到双方的利益(包括名誉和发行成本等)。而我国IPO的发行方式自股票市场成立以来长期采用固定市盈率定价法,1999年后虽然进行了市场化定价改革,市盈率有所提高,但还是远远低于上市后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上市后的价格仍然远远大于发行价。再加上投资理念不成熟,二级市场炒作严重等,从而使绿鞋期权的作用无处发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对新股发行各方来讲,引入绿鞋机制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由于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供不应求是普遍现象,一般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会高于一级市场的价格。按我国《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规定,这部分资金归上市公司所有,所以上市公司将获得更多的筹资机会,这是符合上市公司利益的。对承销商来讲,其承销风险会大大降低。如果上市股票供不应求,二级市场价格高于一级市场,承销商当然没有包销风险,而且还可以获得发行人增发的那部分股票的承销费。如果发行之时出现市场低迷等原因导致认购不足,上市价跌破发行价,则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期内,承销商可以按照这个低于发行价的价格从集中竞价交易市场购买发行人的股票,分配给提出认购申请的投资者,从而降低承销风险并获取利润。因此,绿鞋机制对于上市公司和承销商都是有利的。

2、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为上市公司获取更多机会

从我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史看,一级市场新股发行供不应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且经久不衰的,绝大多数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都会高于一级市场。引入绿鞋期权就可以为上市公司筹得更多资金,从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当然,前提是上市公司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会有良好的效果。我国企业境外上市时大多采用了绿鞋期权,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2005年7月5日,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时使用了绿鞋方式,行使超额配售权,公司因超额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21.297亿元,发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3、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从更大的范围讲,引入绿鞋期权方式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已有时日,QFll已经在我国A股市场投资,一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如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都已经拥有我国国内证券公司的股权。这些国际大鳄都在盯着中国5000多亿美元的股票市场,也希望在股票的承销与发行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我国也开始出现外资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这些因素必然促使我国的证券公司按照国际通行方式承销股票。我国A股发行方式正在引入国际规范,同时新股上市后的短期市场价格风险已经显现,我们通过采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超额发售权,有助于承销商履行其对发行人的新股发行后短期内的价格稳定义务,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证券市场更快发展和与国际接轨。

三、引进绿鞋期权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绿鞋机制在我国的引入很有必要,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还很不成熟,有很多制度上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我国的实际情况,克服其不利因素,贸然地实施绿鞋期权,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绿鞋机制本质是个激励机制,而约束显得不足。在我国目前约束机制就不足的制度环境中,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倾向于使用期权以获得更大的融资额。券商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绿鞋机制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稳定证券价格。我国目前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新股定价过高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往往超过一般溢价率所能解释的范围。绿鞋机制一般只能以流通市值的15%,在30天内起到“护盘”的作用。这样在30天后证券也会由于其价值的自然回落而跌破发行价。绿鞋机制的平抑股价波动的作用不仅不明显,而且还会产生另外的相反效果,在一定时间(如30天内)阻碍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尤其严重的是,股票在一个月后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使得中小投资者缺乏对绿鞋机制的信任,甚至引发中小投资者与机构问的博弈,鼓励了股市的投机,更大程度地加大了证券在30天后的价格下滑,对股票和股市都是不利的。

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绿鞋机制的推出与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是个统一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势所趋的绿鞋机制必将在我国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绿鞋期权与新上市股票的市场风险管理[N].证券市场导报.2000

第7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股指期货 规避系统性风险 走势预测

我国自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扩展,证券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因素,都推动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只是一个单边市场,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金融市场深化的必然选择。2007年《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试行办法》《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以及《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实施,意味着股指期货上市的法规基本建立,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也渐行渐近。

一、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股指期货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发展并不完善。推出股指期货是对资本市场的必要补充和完善,也是证券市场发展中重要的一步,这对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变单边市场格局。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我国证券市场基本属于单边市场,即市场参与各方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而股指期货的推出特别是做空机制的引入,将有效制衡我国的单边市场现象,使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机会。二是满足投资者多种投资需求。投资者原来的投资模式只能是买进之后等待股价上升,股指期货推出后,对于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机者来讲,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杠杆作用进行放大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对于看好股票市场未来总体表现但缺乏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可以简单地买人股指期货,以获取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对于选股能力较强但对股票市场总体走势缺乏信心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双向投资模式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确保收益。股指期货的推出开辟了新的交易品种和投资渠道,同时丰富了避险工具,增进投资者对长期投资策略的信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股市长期稳定的发展与持久活跃。三是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工具。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系统性风险在投资风险中占主导地位,市场缺乏有效控制风险的工具,而投资者可以通过买进或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与现货市场上个股股价变动进行对冲,从而达到转移股价风险,规避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帮助投资者进行收益锁定。股指期货规避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对我国证券市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笔者在本文将结合实证数据资料进行更深一层的剖析。

(二)股指期货的潜在风险

股指期货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风险放大效应。我国证券市场不允许卖空,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投资者的最大亏损仅限于交易账户的资金,即股票价格风险并没有放大作用。而股指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投资者只按照合约总值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证金作为投资者履约的财力担保,当市场状况朝着股指期货投资者有利方向变动时,会使得投资者收益按比例倍增,但若市场状况为不利变动时,就会导致投资者的损失也按比例放大,从而使股票价格风险放大。因而股指期货在刚推出时,监管部门应建立较高的门槛及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如熔断机制等,在市场不太成熟的时期帮助股指期货这一新的投资品种在证券市场实现软着陆。二是投机性较强。不论在证券市场或外汇市场,利用期货投机、套利、保值的区分本来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更多的时候是很难判别的。但由于在股指期货市场中,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股息红利,这就决定了股指期货市场的投机氛围比股票市场严重。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才能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定。

二、股指期货规避系统性风险作用的分析

(一)股指期货对证券市场的作用:分散系统性

风险股票市场中投资人面临着两类风险:第一类是由企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通常是单支股票由于受到特定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市场价格波动,给该股票持有者带来的风险,称其为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在作用于整个市场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上所有股票一起涨跌所带来的市场价格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投资者用增加持有股票种数,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来消除,如(图1)所示。对于后一种风险,人们在长期股票实践中发现。可以对股票价格指数进行买卖与现货市场上个股股价变动进行对冲从中达到保值的目的,因为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代表了全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和幅度。

第8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在我国,证券是国家实施产权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调节、控制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稳定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政策介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用来调控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加之市场经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依据市场经济态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长期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即保持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保证其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受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一方面市场上的失业只有因为摩擦性失业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没有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的比例在1%到3%之间,并且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都不大。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即意味着,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因为外汇储备在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的能力,即其商品的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手段

用来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府购买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二,通过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三,通过改变税率来调整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应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提高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当经济增长,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采购的水平,减少转移支付的水平,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社会的购买力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可以帮助证券价格上涨;反之,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也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如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对农民进行拨款等,就会使有些人提高收入水平,也间接促成了企业的利润增长,因此,有利于证券价格的上升;相反,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

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进行调整,会使原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格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就就在整体和结构上都使证券市场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自和财政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同样,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得到相对较多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那么该地区的证券价格的上涨潜力则会更大。

(4)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公司税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时公司的积极性和扩充生产规模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潜力,故而调整公司税对证券具有较大的影响。

居民的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样,证券交易的成本也会直接受到证券交易税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税率的上升将会遏制证券价格的上涨,相反,税率的下降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

总之,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理论上其传导过程都比较漫长。这种较长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决定了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像货币政策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相对缓慢,但十分持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能确保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这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从短期来看,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优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将加大资金在股市的供给,有利于股市价格的上涨。相反,它会导致在股市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手段

政府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求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和投资,因为银行被迫收获的借款人贷款用来偿还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因此而降低,说明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相反,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则扩张。

(2)再贴现政策。提高贴现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会起到约束的作用,相反,它是有利于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3)公开市场操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央行将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而沉重的通胀压力,会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1)当货币的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会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会促使投资者为了保值继续买进证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涨;相反,当货币的供应量降低时,就会使证券市场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

(2)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睛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逆相关。利率上升,投资证券的价值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收益预期下降,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投资证券的价值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收入预期增加,折扣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影响股票价格也相对明显,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

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变化范围内,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一个完整的周期利率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是利率变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效果。当利率上升时,人们会认为,由于经济的持续升温,并导致央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上升的表现更为激烈,因此额外追加投资。

(3)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就会促进证券价格的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反之,央行出售证券,增加证券的供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具有可实践性与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宏观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谈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J].现代商业,2012,(26)

第9篇: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范文

关键词:证券市场开放;短期资本流动;金融体系

一、新兴证券市场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传导机制

新兴证券市场在国际化演进中,对资本管制逐步放松,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会带来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由于新兴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普遍较低、金融监管相对薄弱、金融体系不够稳固,因此,资本自由流动的后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充分。实践中,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投机资本的肆虐对象。短期资本的频繁进出。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由于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都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处于联动状态,一个市场的动荡对其他市场也出现连锁反应,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动荡甚至崩溃。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些新兴经济体过早、过急地开放了本国证券市场,开放后的证券市场就成为国际短期资本快速进出的通道。一方面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率先对金融动荡作出反应,资本流向转变;另一方面,危机的交叉感染也会通过证券市场蔓延,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比较脆弱的情况下高度开放证券市场与危机发生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短期资本流动风险的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

1、大规模的短期资金流入容易形成资本市场泡沫。

由于短期资本的短期逐利性和投资要求具有充分灵活性的特点。一般会选择进入证券等虚拟经济市场。当大量短期资金流入国内虚拟经济市场,会推高投资产品的价格,制造市场虚假繁荣的假象,由于“羊群效应”引起国内投资者跟风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使虚拟经济进一步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日益扩大。但是,当国内某种经济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短期资本逆转发生大规模流出时,会使资产类价格迅速下降,“羊群效应”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下降箱势,由于新兴证券市场发育不成熟、容量小、缺乏避险工具等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会使资产波动的幅度加大。从而加剧该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此外,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还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外汇占款增加),产生“输入性通胀”造成物价发生较大变动,从而也会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引起价格波动。

2、短期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影响外汇市场,造成汇率的波动。

当外国资本流入某国时,在外汇市场表现出来的是外币需求的减少或本币供给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外汇汇率贬值和本币汇率升值。相反,外国资本流出某国将导致外汇汇率升值和本币汇率贬值。因此,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会造成汇率动荡,而国内证券市场对本币汇率的变动是比较敏感的。当短期资本的流入导致本币汇率升值时,会吸引更多的短期资本流入,进入证券市场,抬高资产价格,形成泡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相反当短期资本流出,导致本币汇率贬值时,会使更多的短期资本撤出证券市场而流出,这样会加剧证券市场价格水平的下降。从而使证券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并影响到其它金融市场。

3、短期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影响利率市场,造成利率的波动。

当短期国际资本流出时,将导致银行贷款的减少和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利率的上升。这样,如果发生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净流出,利率将出现一个上升的过程。相反,当短期国际资本流人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利率的下降。由于证券市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因此利率的频繁波动,会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当利率上升时,证券市场价格水平会下降,反之会上升。再加上新兴证券市场本身存在脆弱性,无疑利率的变动会加剧证券市场规模和价格波动,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4、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会削弱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从而形成较大系统性风险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克鲁格曼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并存,只能是三者选其二。这就是著名的“三难选择”。它说明了证券市场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与汇率、利率的关系。按照“三难选择”,在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一国政府不能同时控制利率和汇率。如果汇率同定,货币政策只能用来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政府希望使用货币政策来实现围内经济目标,那么汇率就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同时控制两者的尝试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功的案例。在国家不可能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那么资本自南流动下只能放弃同定汇率制度,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作为稳定器的作用就会被削弱。反过来如果希望维持同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只能刚来维持固定汇率,就会削弱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墨两哥和亚洲因发生危机都是维持盯住美元较为刚性的汇率(见表1),而同时这些国家又是证券市场高度开放,国际资本可以较为自由地跨境流动。资本大量流入造成国内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出口产品成本上升,相当于实际汇率升值,随着实际汇率升值反过来造成出口竞争力下降,又导致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对本币产生贬值压力,当产生本币贬值预期时造成资本外逃,结果本币贬值压力更大,国际收支逆差更大。当靠售外汇储备、提高利率不能维持本币升值时。不得不放弃同定汇率制,金融体系出现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二、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中的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出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不断攀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际上,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普遍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因此。尽管我国对资产项目仍旧实施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但是在中美利差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在获得利息、人民币升值收益以及资产价格溢价的诱惑下。国际短期资本还是通过各个渠道进出我国,大规模的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将会给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加大了宏观流动性金融风险,并且对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造成了冲击。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证券市场在规模、流动性、信息透明度以及结构上存在一些同有缺陷,使其在承受大规模短期资本自由流动上存在着脆弱性。具体表现为:

1、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国际短期资本频繁流动会加剧国内市场波动。

第一,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缺乏层次,难以抵御国际资本冲击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市场容量较小,流动性弱:市场体系缺乏层次,可选择的投资品种比较少;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国际上比较普遍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很不成熟。在这种状况下过快开放证券

市场,面对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无疑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都会暴露于国内和国际市场风险之下,而没有有效的避险工具规避风险。

第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市场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公正、及时、准确和完整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诸如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故意弄虚作假等。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作为上市公司应该如实、系统、及时、完整地披露信息,保持市场的透明度。

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及时也影响到国际短期资本的投资行为。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受到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限制。外国机构投资者在新兴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广泛采取了正反馈投资策略,并且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这意味着一个上涨趋势可能吸引巨额资金的持续流入,使得资产价格逐渐脱离基本面,最终产生价格泡沫,而一个下跌趋势可能导致巨额资金的持续流出,最终由于羊群效应导致恐慌性大跌、流动性紧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或加剧市场波动,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第三,证券市场投机过度,市场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存在着高市盈率、高换手率的现象。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大量社会资本流向股票市场,造成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与本身价值出现严重背离,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企业在不同市场上市融资。市场价格不同。在A股市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被扭曲。

我国证券市场投机过度还体现在换手率过高,投资多以短线为主;股价指数波动大,暴涨暴跌等现象。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一直居高不下,最高时甚至超过900%:而成熟市场年平均换手率都在60%左右。这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交易频度高,投资以短线为主,大多数交易缺乏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理性判断。由于证券市场的投机性较强,换手率较高直接导致证券市场波动幅度加大,股指暴涨暴跌。在证券市场高市盈率、高换手率和股价指数波动巨大的情况下,即便是在开放市场后国际证券资本流入,那么也只能是持有证券的短期性的投机资本。如果采取双向的资本自由流动,即使考虑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在极端情况下,就意味着资本大量外流。在“一价定律”机制作用下。国内股价必然出现较大波动,财富蒸发。

2、证券市场开放的相关金融条件不具备,国际游资的冲击会形成较大系统风险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一国金融改革达到一定的阶段是证券市场成功开放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金融改革条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尚未完成,改革方向已确定,但目前缺乏有弹性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与证券市场开放不匹配。人民币利率制度改革已实践多年,作为证券市场开放的前提条件,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会较为缓慢。因此,从我国目前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现状来看还不能有力地支持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进程的快速推进。

就目前而言,虽然人民币汇率在相对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符合国家利益,但是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很小,近于固定汇率制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却是一个限制性的因素。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而且市场化的推进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和“三难选择”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墨西哥、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国和受影响国的实证研究,都说明在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很难并存。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中短期资本的频繁跨境流动必须与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相匹配,否则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作为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将会大为削弱,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系统风险。

三、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利率――汇率联动效应,减少国际短期资本的套利、套汇机会和预期。

如前所述,套利和套汇机会的产生是热钱流入的基本原因。一国货币的升值压力或与国际市场存在正的利率差时,通常会面临着热钱流入的问题。热钱的持续流入又使原有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对于我国而言。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大量的游资涌入国内给国内经济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应逐步改变利率决定模式,增加汇率弹性。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增加投机资本流动收益的不确定性,有利于遏制资本大规模单边流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弹性汇率机制的形成还有助于市场均衡汇率的形成,从而减少汇率高估和低估引起的资本投机活动。与此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和汇率之间的调节机制。这样利率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节短期资本流动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利率――汇率联动效应,市场才能自动消除资本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才能调节资本流进和流出的规模。

2、加强国际资本流入的可控性。抑制海外投机资本频繁进出本国市场。

伴随着我国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未来国际短期资本进出我国金融市场的频率会更高,这必将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传导机制,国际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增强。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资本跨境流动进行持续监管,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态监控,以避免外国投机资本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负面冲击。可以通过资本流出、对外资流入量的直接控制、外资在本国滞留时间的要求,根据外资在本国投资期限的长短制定累进外资收益税率,为外国投资者设立专门的投资市场等方式控制外国证券投资资金的合适量。解决由于资金量加大引起的股市泡沫、币值升值和价格上涨的问题以及解决证券投资资金短期性和波动性问题。

3、加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金融市场微观基础的建设。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亚洲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因为这些国家资本项目管制放松过猛,货币兑换改革过程太快,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但究其深层原因,是金融微观基础建设薄弱以及金融机构自身存在严重缺陷。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要逐步加强证券市场微观基础建设,提高金融系统抵御外部投机资本冲击能力。针对市场建设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逐步扩大市场容量,构建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无论从市场规模或者机构投资者数量及规模等方面。与成熟的资本市场都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由此可能导致的市场波动性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扩大我国证券市场容量。除了单纯数量上的扩容,更重要的是引入大市值的蓝筹公司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从而减小波动性风险。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风险要求的国际资本需要。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来有效分散潜在的金融风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