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

第1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 大数据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银行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一、大数据给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机遇

1、推动风险决策模式的创新

现在商业银行进行行风险决策,主要是由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的主观性判断,缺少全面的判断信息,导致在作风险判断时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商业银行对其判断的标准不一致,使业务的整个流程工作效率降低,管理的复杂度也相应的提高,加大风控的难度。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风控模型。借助风控模型为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做出准确的决策。同时,借此分析客户的消费倾向,锁定客户群,增加客户量,从而提升银行的获利能力。

2、促进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发展

大数据可以通过风险决策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量化管理技术,对客户进行定位,掌握客户自身状态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点位,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风控。根据对应的点位计算风险量化结果,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在这种动态的量化风险评估过程中,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能力。

3、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客户价值挖掘及针对性维护,然后对流失风险预测,建立稳定、准确的客户流失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部门、各机构打造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二、大数据给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首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信息的集成与整合,因为面临大量且复杂的数据,而且数据的来源、类型都是多样化的。其次是大数据存储与开发的难题,由于数据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对数据的存储和平台的开发要求更高。然后是大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关联到每个客户、企业及银行的安全问题,必须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之中进行统一监管和治理。最后是大数据分析人才匮乏的挑战,大数据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数据建模和数据挖掘的技术能力。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多元化数据获取渠道,加强对数据的收集与管控规范

银行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是构成整个社会大数据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要对数据监控、数据处理和数据结果反映做出正确的反映。一是确定主要的数据采集渠道。二是一定要科学、依照规则来进行数据处理,杜绝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三是处理后的结果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进行使用,避免影响银行声誉的风险事项产生。

2、提升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术水平

在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采取数据仓库技术作为银行海量数据的提取的实现方法,将数据集中在数据仓库中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提炼。对于多元、高速、高噪音的数据,银行必须制定出整合、整治和分析的解决方案。数据包括客户信息。交易信息、邮件、客户信函、票据、语音文档等。

3、增加大数据平台的投资与建设

大数据时代将带动整个社会交易模式的转变,在服务这一块是逐渐向虚拟化发展,更多的服务将有网络来承担,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及网络系统是银行未来经营管理的利器。因此,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建设适应大数据平台发展的技术。优化系统的架构体系,提高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得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和拓展性。资源的投入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兼顾到当前的实际情况。争取在初期到成熟这个过度阶段,尽可能的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4、高度重视适应大数据技术的人力储备

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技术,当然更离不开拥有高技术人员。高质量的技术人员的储备能给银行带来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可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当前,拥有数据分析特长,有懂得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大数据的发展直线前进,不会停留下脚步,所以银行大数据技术的人力储备迫在眉睫。当然这类复合型人才仅仅经过大学培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我国银行对此类人才的储备相当不足,抓紧人力资源储备更为迫切。

参考文献:

[1]谷增军.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控之道[J].甘

肃金融,2015(02).

[2]庞淑娟.大数据助推信用风险管理创新[J].银行家,2015

第2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风险管理

国外信用卡发展的较为完善,已成为外国商业银行主推的一个产品,与它们相比,我国涉足信用卡业务较晚,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及技术上都存在缺陷。要使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信用卡机制必须进行一系列改善。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基本分析

1.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1)含义

信用卡业务风险是指在信用卡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其透支额而给发卡行带来资金损失的风险。

(2)成因

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成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①信用卡业务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指非银行内部员工如信用卡持有人、特约商户等原因使得银行利润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

a.欺骗性风险。如有的犯罪分子改变原有身份向发卡行申办信用卡;有的犯罪分子恶意透支,到期银行催收无果。

b.持卡人因病、失业等原因致无或减少收入,无法还贷,或一些持卡人过高估计自己的经济能力,过度消费导致不能按期还款。

②信用卡业务的内部风险是指银行内部人员违规或者,与犯罪人员违法合作,造成发卡行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

a.缺乏高素质设备和人才。一方面是国内发卡行尚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另一方面是我国信用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存在不足,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

b.风险管理机制滞后。目前大多数发卡行通常利用人工对某个静态指标进行监测,往往事后才能对信用卡风险做出回应。

c.业务经营风险。发卡行在审核持卡人信息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完全掌握客户的经济信用资料,过高的估计客户的实力,给予其过高的授信额度,导致部分款项无法收回。

2.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特征

(1)特征

①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包括经济繁荣和经济衰落。当经济繁荣时,持卡人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保持收入稳定,能及时偿还债务;而经济低迷时,部分持卡人可能由于失业或收入降低等原因,无法如期偿还债务。

②风险的滞后性

信用卡是贷记卡,在一定期限内,发卡行无从确切得知持卡人的资金状况,只有确定支付到期后,才能确定该笔账款是否能够如数收回。

③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信用卡交易波及范畴大,一旦发生风险,会危害到各个交易主体,包含商业银行、持卡人、商户等,可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影响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某种程度上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

二、中国信用卡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信用卡业务现状

(1)业务发展快,前景广阔

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已达4.73亿张,同比增长9.26%;授信总额为8.052016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为1.70万元。说明在我国信用卡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基本形成市场垄断

2015年各大行新增发卡总量7568万张,由表一可见,2015年工、农、广、建、招、交等六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优势明显,六行累计发卡合计5498万张,占比高达72.65%。

(3)业务不良率高,风险防范不足

从已披露信用卡业务风险情况的银行来看,排名前十的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均在1%以上,其中中国银行不良率最高,达到了3.37%,较上年末上升了1.31%;只有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同比分别下降了0.27%和0.06%;其他银行不良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表2显示,即使信用卡发行量增多,但商业银行在业务风险防范上仍然存在不足。

2.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即使通过30多年成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术上仍与国外存在不小的差距,大致反映在以下方面:

(1)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信用卡根本大法《银行卡条例》一直未能出台,当前使用的法律仍是央行1999年颁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其根本对象是银行卡,而非信用卡。

(2)社会征信系统不发达

我国没有专业的进行个人征信体系建立的信用调查公司,而主要是由政府设置并管理,其运作受政府干预,具有高垄断性,各家商业银行获取信用信息需要付出较大代价。

(3)风险管理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集中在传统业务,缺乏对新业务、新技术的管理。而发达国家则关注对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类型的风险控制。

(4)预防和防范意识薄弱

我国发卡行将主要的时间和金钱放在信用卡风险的事后防范,忽视了事前的风险预防和事中的风险控制。而且商业银行主要侧重单笔信用贷款,而非整个信用卡业务的总体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对策

1.管理信用卡业务风险应坚持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如同经营其他业务一样,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卡业务经营,也应该依照安全性原则,按照规范流程标准化操作、谨慎信贷、及时催收,确保如期获得利润。

(2)预防性原则

商业银行应该在授信客户前,充分收集客户信用资料,了解客户资金状况,及时避免信用卡业务风险,避免为了获得利润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同时对本行发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不同客户进行区分,找出同质客户群w,制定多样化的授信机制,并实时更新,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3)信息沟通与互换原则

我国各个主要机构掌握各自的数据信息,但是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分享系统,未能发挥信息的集成优势,未建立一站式信息共享机制,从银行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应注重加强同其他行业,尤其与公安及银联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避免信息的不准确传递造成利润丧失。

(4)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商业银行关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应该提升到战略的角度,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制定相应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政策,事前应该对信用卡业务办理者进行全方位的资信调查,预防风险;事中实时检测,减少和转移风险;事后避免风险。

2.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1)健全信用卡法律体系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信用卡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其法律机制也较为完善,有值得中国司法部门学习的方面,要使我国信用卡市场继续保持健康高回报的发展,完善信用卡法规势在必行。一方面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各个单位,需要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获得相应经营资格,并需明确限定其经营范围及权利与义务,不得为了盈利逾越法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持卡人在建立商业关系时,双方都需明确各自承担的权责与义务,最大程度的降低信用卡风险,避免日后争端。

(2)建立个人征信制度

社会征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各行各业都应该建立互通的个人信用档案,办理重要业务时,能够一站式查询每个人的个人信用信息;同时国家需不断提高个人信用标准,形成人人都重视诚信,人人都讲究诚信的社会风气;商业银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个人信用信息确定每个人的授信额度,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能够很好的帮助管理信用卡业务风险。

(3)银监会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监督

y监会也应该加大对开设信用卡业务的各大银行的监控管理,实时监督各机构的信用卡业务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通报批评,对风险管控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措施,切实发挥监管部门在行业内的正确导向作用。

(4)转变观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商业银行不要盲目为了逐利扩张,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潮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信用卡业务亦是如此,高风险必定伴随着高收益,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坏账率的上升,警戒商应谨慎做决定,协调风险与收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各发卡行也需加强基层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做到员工自觉规避不必要的信用卡业务风险,避免信用卡问题再次成为银行业的一大“疑难杂症”。

(5)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

信用卡的催收问题值得各发卡行关注。在充分掌握各持卡人的信息后,对未能按期偿还欠款的持卡人给予充分重视,明确区分对方是无意透支或恶意透支。对无意透支的持卡人,持有宽容态度,而对恶意透支的持卡人,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灵活处理,保证最大程度的收回资金成本,必要时可寻求法律的帮助。

(6)加强数据分析,深度挖掘优质客户

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取及分析挖掘成为各发卡行寻求新利润增长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充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细分,发现同质群体,积极开发新服务,区别对待客户,对资信状况好的客户实行宽松政策,避免客户流失,对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则需要严格的政策处理,从而实现客户的差异性需求。

(7)加强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犯罪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发卡行时刻保持谨慎,防止运作软件出现漏洞,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根本手段是发卡行应积极开发新软件,引进新技术,从技术水平上提高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秀盈.对当前信用卡风险防范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2,04:54-56.

[2]郭玉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2013.12月.

[3]曾瑾.信用卡欺诈风险的防控[J].国际金融,2012,11:26-33.

[4]程亚琴.探讨银行信用卡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金融经济,2012,22:10-12.

[5]尹龙.协调发展信用卡的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J].中国信用卡,2013,01:20-22.

[6]任学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制保障[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朱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3月.

[8]王保艳.论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监管的法律完善[J].现代商业,2011,36:35.

[9]陈春红.我国信用卡信用运营风险管理研究[J].安徽大学,2013.11月.

第3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伴随着信用卡发卡量以及卡均授信额度的增加,信用卡业务不良(90天以上)及坏账(180天以上)绝对数及比率(不良额/透支额)均呈逐年上升态势。来自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 全国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经达到了281.95亿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倍。境内各发卡行的信用卡延滞账户余额至2013年底总计62.4亿元,比年初增长54.1%,大多数银行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来自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等五家上市银行年报显示,2012、2013以及2014上半年度的信用卡不良率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建设银行不良率最低,兴业银行不良率上升速度最快。处2012年信用卡不良率公布榜首的宁波银行在2013年年报中回避了该数据。上述数据表明信用卡贷款余额的高速增长与持卡人还款能力的不匹配在不断加剧。

来自警方的数据显示,信用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涉案金额急剧攀升,案件类型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为主,涉案银行集中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多行共债情况较为普遍。

一、信用卡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大环境对持卡人的影响

对于不良率上升的原因,银行业普遍共识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来自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警务综合平台数据显示,当前,不良透支(恶意透支)的主要人群为中小企业主、私营业主。该类人群原本多为银行的优质客户,具有较高的授信额度,但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利润下降、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的情况出现,该类人群逃债、恶意透支情况频发。尤其由于受到银行放贷紧缩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主、私营业主为了获得更多经营资金,不惜铤而走险,利用信用卡透支政策,通过多行申请信用卡或顶额透支等方式,改变信用卡消费性贷款的用途,将其用于经营性贷款,大大增加了信用卡使用风险,这种现象在深陷危机中的钢贸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情况仍十分突出,尤其是经济形势转弱后就业与工资风险与日益攀升的物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年轻人为主的部分消费者不惜铤而走险,或采取多行办卡,以卡养卡,循环套用方式,或通过办卡中介包装资信材料,以申请高授信额度信用卡,抑或冒领、冒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利用信用卡套现,使得银行的信用卡坏账风险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7.38%的消费者持有6张以上信用卡,其中有1.35%的消费者持卡超过10张。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期,持卡人的偿债能力出现下降,信用卡坏账风险也更容易集中爆发。

(二)银行防控重点选择

通过数据分析以及银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信用卡犯罪情况变化与银行防控重点选择存在正相关关系。如各行在办卡环节均确立了“亲见”制度,要求信用卡营销人员“亲见本人,亲见原件,亲见本人签字”,以确保本人办卡,杜绝代办卡、冒用他人身份办卡情况的发生。设立此项制度以来,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办理信用卡案件大幅减少,成效明显。而恶意透支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的银行间差异也体现了各行的风控措施带来的影响。

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较晚,为了追求信用卡可能带来的市场份额以及预期中间业务收益,各家银行在早期均将跑马圈地作为信用卡发展战略,不惜采取增礼品,一卡拖数卡、许以高透支额等方式发行信用卡。然而,这种一味追求发卡量的做法并未能如期为银行带来收益,反而产生了大量的“睡眠卡”,问题卡,导致管理成本和各项费用的上升,使得银行距离盈利越来越远。对于这一点,股份制银行的感受更为深刻。鉴于上述信用卡滥发所引发的现实风险,各行均提出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向的信用卡发展战略,由重视信用卡发卡量的扩张转变为量质并举。这主要体现在:(1)各行对发卡环节的考核均落脚在新增客户数上,而不再将发卡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2)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办卡规程及客户准入条件,明确营销人员的“亲见”制度;(3)采取系统评分方式确定信用额度;(4)跟踪用卡情况,及时反馈;(5)规范催收环节等。从调研情况看,各行均关注到信用卡风险问题,并在风控措施方面做出努力。信用卡发放与监管催收等均趋向理性。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为了对信用卡业务市场的占有扩张,同时受制于营业网点、办公场所、职工人数以及既有客户群体等方面的限制,仍有部分银行有意识地放低申办门槛、采用多点营销、扫楼式线下推广、高授信、多优惠、送礼品等方式争取客户,甚至采取变通措施,放任一些社会机构或社会人员代办信用卡审批,用类似于揽储的方式随意发放信用卡。某些银行在发卡审查时有意识忽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的相关信用提示,并将短期逾期后归还的客户视为对银行利润高贡献人群,并据此作为提高的授信等级的依据,还有的银行为了争夺收单市场,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推广POS机的应用,放松对商户POS机监管,或采取套码方式拉拢商家,使得持卡人交易与真实商家严重不符,损害正当持卡人的合法利益,影响国家的金融监管秩序。

二、信用卡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对于银行而言,信用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选择不仅是出于收益与安全的平衡需要,还关涉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尽的社会责任。而责任的落实,有赖于银行个人资信档案登记、评估、信用卡授信、监管等一系列机制制度化、规范化运作。为了有效遏制信用卡诈骗犯罪,需要银行做到:

(一)完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资信评估是银行发卡授信的主要依据。当前各行对个人的资信情况评估主要结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电话回访核实表外信息等不同渠道对信用卡申请附件进行调查,再通过各行授信评 分系统,采用系统评分方式,确定授信额度。然而,由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尚不完善,同时,缺乏对个人资信评估机制的统一的制度化设计,各行对个人资信评估把握尺度不同,如对持卡人品格的评估,本应是有银行控制信用卡风险最关键的环节,但由于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制度和办法,进凭印象评估,随意性很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与统一个人资信评估机制,这包括:(1)设定科学有效的资信评估指标,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根据国内外学者文献综述,影响客户信用卡还款的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级指标有三个:基本属性,包括年龄、受教 育程度、户口性质、单位类型;经济指标,如个人收入、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信用指标,如不良信用记录情况、在本行存款情况、存在其他贷款情况、是否有附属卡等。应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对个人申请人设定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家庭月现金流量、历史违约记录等指标;(2)对资信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不同指标设定不同分值,并根据分值的高低确定申领人不同资信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申领人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3)充实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现已有部分银行已通过协商与房产部门、税务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合作,通过有偿或无偿使用方式,接入相关部门查询端口,以确保客户申报的正确性,并对授信提供支持。这样的做法尽管增加了部分投入,但有效的降低了信用卡办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应予推广。随着征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望逐步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公安、税务、社会保障、电信等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纳入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挥个人资信调查评估机构的作用。(4)建立风险信息共享信息库,目前国内银行之间对于个人客户信用评级没有统一的共享信息,使得在银行在与信用卡持卡人的博弈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对持卡人多行办卡,拆东墙补西墙恶意透支行为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应建立银行间的信息互通平台,实现包括不良持卡人信息、不良商户信息、欺诈交易信息、信用卡犯罪信息在内的信用卡风险信息数据实时查询。

(二)设定科学有效的技术标准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对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意义重大。这包括软硬件两方面:(1)应提高信用卡防伪标志的设计标准,大力推广最新一代的智能卡,从基本的信息技术与防伪技术的应用方面手,提高造假难度,尽可能减少虚假信用卡数量。(2)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和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实践证明,对智能“e办卡”2.0终端的运用有效的降低了第三方冒领信用卡的概率,该终端通过拍照,将身份与公安系统的身份证比对,第一时间验证办卡人的身份信息,来自银行的信息显示,该终端设备使用后,第三方冒领的比例是几乎被降到零,大大降低了欺诈的概率。(3)针对数据安全风险,应注重保护程序的研发以保障金融机构客户和持卡人的信息安全。

第4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1、信息搜集的主要内容。

主要划分为清楚明白直接体现信贷风险的“硬信息”和反映潜在信贷风险、具有隐形相关性的“软信息”,以及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的十个方面。硬信息———企业相关财务数据: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相关数据,工商、税务部门存放的与企业相关文件和银行内部相关资料;软信息———企业经营的潜在暗示性信息:用水量、用电量、机器运转时期估算和维修保养周期数据、存货盘点审计数据、往来供应商渠道商账户结算信息等。企业经营负责人个人相关信息:商誉、商会与商业伙伴评价、健康状况、人品等,是否有不良嗜好、个性特点、知识结构与水平、经营风险防控能力、家庭情况等。

2、信息搜集后续分析处理的方法。

单一的硬信息可能存在缺陷和隐忧,如公司资本不足,通过申请垫资的方式满足工商注册登记要求;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存在虚开票据和担保等问题。同样,单一的软信息也有一定的风险,软信息的判断过于主观化,忽视企业基本面和相关行业数据。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硬信息”和“软信息”加以整合,需要建设规范化的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

二、信息搜集分析处理的主要工作重点

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还原能力、强化信息分析处理防控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关键,具体而言:信贷准入方面:对行业风险敏感性、前瞻性不足,盲目进入“两高一剩”行业及风险敏感性行业,客户评级不审慎,评级结果虚高,甚至人为抬高信用等级,客户评级结果应用不严格,盲目进入低信用等级客户,客户分类不审慎,分类结果偏离客户分类标准,甚至伪造信息套取高分类结果,对客户经营管理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生产经营不正常、财务状况不佳、发展战略明显失当的客户,对客户融资结构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多头融资、过度融资、涉及民间融资的客户,对客户对外投资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过度投资、主营业务不突出的客户,对客户对外担保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对外担保过度、担保链复杂的客户,对客户信用记录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存在不良信用记录或他行退出客户,对客户资金链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资金链紧张、还贷来源不正常、涉及应急转贷的客户。授信管理方面:授信额度理论值测算不审慎,测算方法选用不正确,测算结果偏离客户金融实务研究实际,授信额度核定不审慎,偏离客户实际用信需求,存在过度授信问题。尽职调查方面:信贷调查不深入,实地调查缺失,调查方式单一,简单采用问答式调查,第三方调查不到位,信贷调查资料收集不齐全,重要资料缺失,调查信息不全面,对关联关系、资金用途、融资结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贷款归行等关键信息了解不深入,客户信息真实性核查不到位,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失真,信贷调查分析不到位,未客观全面反映客户经营及风险状况,甚至刻意隐瞒重要风险信息。担保管理方面:抵质押贷款占比低于同业平均水平,信用保证方式贷款占比偏高,单个客户贷款抵质押比例与调查银行信用份额明显不匹配,保证人准入不严,保证人代偿能力不足,担保链复杂、关联担保普遍,对保证人动态监管不到位,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应对不及时,导致担保保障度下降,押品准入不严格,押品不合格或变现能力存在重大缺陷,押品估值评估不审慎、不规范,价值明显高估,动态重估流于形式。用信管理方面: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与客户用款计划不匹配,固定资产贷款发放进度快于项目进度发放或资本金到位进度。贷后管理方面:贷后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流向高风险领域,客户账户资金监管不到位,对货款归行、账户结算量等关键信息异地情况应发现未发现,还款资金来源监管不到位,还款资金未有效控制,或还款资金来源不正常,评级分类动态管理不到位,对出现风险的客户未及时调低等级,导致高等级客户违约。风险分类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出现风险的业务未及时调整形态,资产质量反映不真实。

三、强化信息搜集分析处理的建议

风险管理工作要在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审视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强化,实现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携手合作,内部系统互相挂钩进行整体布局和防控、工作流程优化,从而确保信贷资产最优、客户资产质量最佳、经营风险最小的目标。对此应:

1、切合大数据开展优化。

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迫切需要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国外商业银行将大数据应用于银行风险的管理领域。美国一家名为SCOR的金融信息公司抓取并分析客户的社交网站数据,为银行提供更为准确的信用评估结果,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成本。SCOR公司收到银行客户的信用评估申请后,经客户同意,将调取其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客户的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会根据该客户朋友圈特性来对客户信用风险来进行评估。社交数据真实反映客户行为,能帮助银行更准确地判断客户的违约风险,最终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要在商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依托互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通过分析和应用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推动企业业务价值,用高度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对信贷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加强对下属各级分支行的业务指导。通过金融云信息平台,以数据信息大集中为依托,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控制风险,使风险监控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2、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系统。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其经营活动能安全、顺畅地进行。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风险损失发生前,银行可借助风险管理体系,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做出有效的对策,预防和减小风险,以最低的损失来获取控制风险的最佳效果;二是在风险损失发生之后,商业银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商业银行不致于因风险的产生而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危及其生存,并确保银行盈利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宏观层面系统设置上,要进一步强调垂直化、单元化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结构建设。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内部独立性,同时推广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分析与评估技术进行科学量化,确保信贷风险的整体系统控制。近日银监会核准了六家银行(工、农、中、建、交和招行)在集团和法人层面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具体范围为第一支柱信用风险初级内部评级法、部分风险类别的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标准法。商业银行应切实将风险量化、资本约束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求,形成风险、收益平衡的经营理念,通过充实客户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库,构建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成为科学,而不是依赖于个人主观判断。

3、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共同协调合作。

在制度的设计上,进一步落实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工作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真实数据的还原能力,同时高度关注对应性重点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立即开展现场核查,审慎评估风险,研究落实针对性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开展高强度的现场监管,在保持合规性监管高压态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风险性检查,切实提高现场监管检查质量和效率,提高风险处置效率,严格风险处置纪律。要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动态管理,及时按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相关要求调整客户评级和贷款形态,防止客户直接违约,严控评级偏离度。对符合总行强制调整贷款形态的情形,必须及时进行形态调整,严控分类。对于为了完成阶段性的工作指标,在较少考虑风险的情况下突击放款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4、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和经营监管。

第5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单一的硬信息可能存在缺陷和隐忧,如公司资本不足,通过申请垫资的方式满足工商注册登记要求;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存在虚开票据和担保等问题。同样,单一的软信息也有一定的风险,软信息的判断过于主观化,忽视企业基本面和相关行业数据。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硬信息”和“软信息”加以整合,建设规范化的信息数据处理系统,设置科学系统的操作规范和内部工作制度。把防控信贷风险贯穿于全流程信贷业务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形成环环相连、环环紧扣、环环制约的管理链条。体量巨大、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银行需要加快数据治理步伐,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各种形态结构散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在逻辑上融为一体,并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此外,银行还需要与互联网社区、电商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获取更多的用户行为信息,更加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

信息数据整合能力缺乏带来的薄弱环节从基层行的角度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客户经理收集信息不全面,缺乏将企业财务数据还原真实的能力;风险经理监管不到位,缺乏强化信息数据整合来防控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能力,从全流程信贷风险管理角度来讲,当前强化信息数据整合对防控信贷风险工作存在以下一些薄弱环节:信贷准入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行业风险敏感性、前瞻性不足,盲目进入“两高一剩”行业及风险敏感性行业,客户评级不审慎,评级结果虚高,甚至人为抬高信用等级;客户评级结果应用不严格,盲目进入低信用等级客户,客户分类不审慎,分类结果偏离客户分类标准,甚至伪造信息套取高分类结果,对客户经营管理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生产经营不正常、财务状况不佳、发展战略明显失当的客户;对客户融资结构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多头融资、过度融资、涉及民间融资的客户;对客户对外投资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过度投资、主营业务不突出的客户;对客户对外担保情况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对外担保过度、担保链复杂的客户;对客户信用记录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存在不良信用记录或他行退出客户;对客户资金链掌握不到位,盲目进入资金链紧张、还贷来源不正常、涉及应急转贷的客户等。授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授信额度理论值测算不审慎,测算方法选用不正确,测算结果偏离客户实际,授信额度核定不审慎,偏离客户实际用信需求,存在过度授信问题。尽职调查方面,主要表现为信贷调查不深入,实地调查缺失,调查方式单一,简单采用问答式调查;第三方调查不到位,信贷调查资料收集不齐全,重要资料缺失,调查信息不全面;对关联关系、资金用途、融资结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贷款归行等关键信息了解不深入,客户信息真实性核查不到位,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失真;信贷调查分析不到位,未客观全面反映客户经营及风险状况,甚至刻意隐瞒重要风险信息等。担保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抵质押贷款占比低于同业平均水平,信用保证方式贷款占比偏高,单个客户贷款抵质押比例与调查银行信用份额明显不匹配;保证人准入不严,保证人代偿能力不足,担保链复杂、关联担保普遍,对保证人动态监管不到位,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应对不及时,导致担保保障度下降;押品准入不严格,押品不合格或变现能力存在重大缺陷,押品估值评估不审慎、不规范,价值明显高估,动态重估流于形式等。用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与客户用款计划不匹配,固定资产贷款发放进度快于项目进度发放或资本金到位进度。贷后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贷后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流向高风险领域;客户账户资金监管不到位,对货款归行、账户结算量等关键信息异地情况应发现未发现,还款资金来源监管不到位,还款资金未有效控制,还款资金来源不正常;评级分类动态管理不到位,对出现风险的客户未及时调低等级,导致高等级客户违约;风险分类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出现风险的业务未及时调整形态,资产质量反映不真实等。

二、强化信息数据整合对防控信贷风险的建议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要在对信息与数据进行科学审视的基础上,用信息数据整合来强化,实现风险管理与其他部门携手合作,通过内部系统互相挂钩进行整体布局和防控、工作流程优化,从而确保信贷资产最优、客户资产质量最佳、经营风险最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和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为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笔者建议尽快对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在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云计算”方式,用高度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对信贷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下属各级分支行的业务指导。通过金融云,以数据信息大集中为依托,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控制风险,使风险监控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系统在宏观层面系统设置上,要进一步强调垂直化、单元化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结构建设。实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内部独立性,同时推广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分析与评估技术进行科学量化,以利于综合归纳各区域与领域的风险暴露,进行全面风险整合与对冲,确保信贷风险的整体系统控制。同时,通过充实客户相关数据信息资料库,构建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而不是依赖于个人主观判断。切实强化在线监管,充分发挥信贷管理系统、人行征信等内外部系统平台的作用,深化信贷在线监控的广度和深度,强化风险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风险监测水平,对监控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分类预警及管理,实施针对性风险控制和处置措施,增强风险监控及时性、有效性。

(三)发挥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的作用在制度的设计上,推广实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工作制度,按照各自的职责,遵循内部操作流程规范,平行独立完成各自工作,并对其结果处理承担相应责任,实现权责利的对等和统一。同时,客户经理要有还原企业财务真实数据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企业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并将之纳入到银行的信贷信息系统中,同时高度关注行业动态、股权结构、管理层动向、经营战略、对外担保、融资结构、关键财务指标、银行账户资金、信用记录等因素的稳定性,一旦出现异常变化立即开展现场核查,并审慎评估风险,研究落实针对性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开展高强度的现场监管,在保持合规性监管高压态势的同时,进一步突出风险性检查,切实提高现场监管检查质量和效率,保证风险处置效率,严格风险处置纪律。此外,要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动态管理,如果发现客户出现风险信号,要及时按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相关要求调整客户评级和贷款形态,防止高等级客户直接违约,严控评级偏离度。对符合强制调整贷款形态的情形,必须及时进行形态调整,严控分类。风险经理作为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工作者,需要落实风险管理要求,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原则,并及时通报风险报告分析结果,这极强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并能灵活应对来自部门间的冲突和压力。对此,要求风险经理逐步建立内部可靠和有效的信贷风险衡量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严格分类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加大检查力度,解决贷款质量反映不实的问题,关键是要采取切实办法消除经营行不能真实反映贷款形态的内因,建立独立的、自下而上的贷款质量真实反映机制;二是启动信贷风险内部评级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内部评级法是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确保银行资本充足、反映银行特殊风险的一种方法,它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经理要有规划地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行业信息、客户自身财务信息、银行各类业务系统积累信息、社会中介部门信息等进行全面规范和整合,逐步建立起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全部存量贷款、拟增信用可能违约的概率及违约时可能的损失进行量化,为建立形成银行内部可靠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奠定基础。

第6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关键词】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32-01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满足其住房需求的贷款。与银行一般贷款相比,具有长期性、零售性、分期偿还性的特点。

一、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风险点

(一)借款人风险

偿债能力不确定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大多为中长期贷款,期限较长,在漫长的还款期内,借款人的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并影响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偿债能力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借款人收入真实性风险。即落实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由于目前开收入证明的单位不必为证明的真实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且借款人工资收入、投资收入不够清晰、明朗,因而对借款人收入真实性的考察比较困难,这是当前形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贷前调查不实。由于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对于贷款人编造虚假的证明资料没有及时发现,导致银行贷款被轻易骗取。二是贷时审查不严。有的银行从业人员在进行贷中审批的时候并不是严格按照规则去审批借款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一些银行考虑扩大市场份额,甚至降低贷款首付比例,或放宽审批条件,对信贷资产安全埋下的隐患。三是贷后检查不及时。当前大部分银行都将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一线工作当中,忽略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贷后管理,银行的贷后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重视自己的工作,对贷后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够及时发现风险。

(三)法律风险

在个人住房贷款的业务中,因为我国还没有完备的法律来规范约束这一行业,所以在没有法律规范约束下,在给与向银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申请人在要求单位或社会某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证明时,这些部门或许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或许是因为自身责任心不够等种种原因,给银行一些不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数据,甚至是带有误导信息的,这样就给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银行将接受抵押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并附带抵押物可以得到顺利合法的变现,是不良贷款在银行这里解除银行个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虽然说房地产进行抵押贷款后银行有权处置这所房产,但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居民安置等问题,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将是非常困难的,使银行的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二、对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

个人资信状况是影响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我国贷款市场上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急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通过权威性的中介机构来规范信息披露过程,减轻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银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还应以立法的形式尽快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并对信用档案的记录与移交、管与评级、披露与使用及责任与权益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加强银行内部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任何制度和措施都需要具体人员来落实,因此建设银行应高度重视对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经理的培训工作。一是应当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业务特点,编写相应的培训教材,下发到每一名客户经理,通过集中讲座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定期组织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经理的上岗考试,对于考试不达标的客户经理,取消其从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资格。三是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养和敬业精神。四是关注审批、评估、调查等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和培训,确保关键岗位风险防控的可靠性。

(三)加强法制建设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必然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来保证契约双方的权利不受侵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后盾作支撑。而我国的现状是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诉讼时间长、费用高,更为严重的是法律判决执行难,对个人住房进行处置的法律判决执行就更难,使违约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道德风险难以得到遏制。所以要遏制道德风险就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使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李宏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

第7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关键词: 信用卡;套现;防范

中图分类号: TH693.4

1 信用卡套现的常见方法

信用卡套现的常见方法如下:

(1)代人刷卡套现。持卡人主动替亲朋好友或熟人刷卡消费,再由亲朋好友或熟人向持卡人支付现金。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持卡人,对需要购买大件商品的朋友,他都会主动陪同购物,目的就是用自己的信用卡为朋友付款,然后朋友再向他支付现金。因为许多银行在发行信用卡的同时都推出了增值服务,开展刷卡消费攒积分换礼品等活动。持卡人用这种方法套现,除了可以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免息贷款,还可以增加持卡人的信用卡积分进而换得银行礼品。

(2)购物退货套现。这种方法要求持卡人购买的物品必须是可以顺利退货的商品,例如机票、手机充值卡。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南方航空公司都规定头等舱机票只要是在起飞前24小时退票,要全额现金退票,但不包含误机状态下改签过的头等舱机票。于是也就有人动起了两家航空公司的歪念头,在上述两家航空公司自建营业厅刷卡购机票并出票,然后按照退票流程来操作即可轻松实现免费套现的愿望。

(3)POS机套现。持卡人将自己的信用卡拿到信用卡套现中介机构那里,在中介的POS机上刷卡,进行虚假交易,然后中介机构付给刷卡人现金。值得注意的是,持卡人通过中介POS机进行虚假交易刷卡套现后,需要向中介机构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一般在套现额的3%左右。对于一张授信额度全部用完的空卡,套现中介照样能利用“信用卡延期透支功能”,进行虚假消费以“刷”出现金,不过要对持卡人收取15%―20%的手续费。这些套现中介获得如此神通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以特约商户的名义向银行申请开通POS机,就可开展业务,赚取差价。按照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根据经营范围的不同,消费者刷卡消费,特约商户需返给发卡行及银联0.5%到2%不等的费用(有的银行按笔收取固定费用),但中介在“套现”后向持卡人收取的手续费更高,差价就这样产生了。

(4)网上套现。据报道,目前有三个网站是“网上套现重灾区” :淘宝网( 利用支付宝套现)、深圳腾讯公司所属的“拍拍网” ( 利用财付通套现)、泊来品站点“贝宝” 网站( 使用E-mail 付款功能轻松套现)。以淘宝网为例,套现者可以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身份证,在淘宝网上开个网上店铺,然后套现者又冒充买家购买卖家(自家)的商品,利用自己的信用卡透支将钱转移到支付宝账户,卖家在网上确认已将货发出(其时根本就没有货发出),买家(套现者)确认已收到货物并同意付款,货款转移到卖家的支付宝账户,卖家将支付宝里的货款转移到自己的储蓄卡里,完成套现过程。

2 信用卡套现的主要原因

信用卡套现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如下:

(1)信用卡刷卡透支存在较长免息期。

目前,各家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多数是有柜面及ATM提现功能的,但需要支付手续费及透支利息,而且提现额度只有授信透支额的30%-50%,甚至更少。直接透支取现的话,银行要收取日利率为万分之五的透支利息,换算成年利率高达18.25%。而采用信用卡刷卡透支,各大银行通常有20-56 天的免息还款期,在此期间银行并不收取任何费用。持卡人即使采用成本较高的POS机套现,支付3%的手续费,也比从银行直接透支取现合算。如果持卡人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很多,还可以实现循环套现,享受银行一定额度的无息贷款。

(2)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融资难。

信用卡套现,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小额短期贷款的正常需求无法满足。目前,由于银行出于控制贷款信用风险的考虑,通常更倾向于向经营状况良好的大型企业贷款。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向银行申请小额短期贷款仍存在一定困难。特别在无抵押无担保情况下,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向银行融资程序复杂或者融资发放时间过长,严重影响自身的流动资金周转。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通过信用卡ATM取现额度有限且费用较高,在套现渠道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开始采用信用卡套现来融资。

(3)银行和银联对信用卡市场监管不严。

首先,目前银联商务公司对特约商户的审查较宽松,客户申请时仅需提供营业执照、开户许可证等一些基本资料,银联商务公司就会在派人简单核查后即安装POS机,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银联与银行常常没有能力对所有特约商户的运营情况和POS机的使用情况持续跟踪检查,这就为POS机套现带来机会。其次,银行为了开拓信用卡市场,放宽了对信用卡客户的资格审查,加上银行间缺乏信用卡信息共享系统,各银行难以获取客户多头开卡信息和违规信息,正常透支未纳入征信系统,影响客户综合信用额度判断,使一人多卡超额占用信用额度的现象长期存在。最后,部分银行缺乏信用卡异常行为监测预警系统,对特约商户异常的刷卡量、单一客户异常透支等现象缺乏有效跟踪预警和及时发现,从而信用卡套现现象越来越普遍。

3 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对于信用卡套现防范,我们有以下建议:

(1)科学控制信用卡刷卡透支的免息期。

银行应对信用卡客户建立信用档案,控制面向不同客户的免息期。银行应特别注意防范初次使用信用卡的客户,一次性就将所有信用额度全部用完的情况,这种客户可以适当缩短其免息期。对于曾经出现过恶意套现等不良行为的持卡人,银行应取消其免息期,降低其信用额度,直至回收其信用卡。对于信用记录良好没有出现过恶意套现行为的持卡人,银行则可以让其享受规定范围内较长的免息期和较高的信用额度。

(2)加强对信用卡单一客户的管理。

首先,发卡银行应严格落实信用卡账户实名制,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对于未经核实的银行卡存量账户要做专门标识。其次,对信用卡单一客户用卡过程进行必要监控,发现潜在风险要及时排查,对信用卡单一客户账户出现异常消费现象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制订相应防范措施。

(3)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

首先,银行发展特约商户要建立严格的实名审核和现场调查制度,充分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等核查方式,核实商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授权经办人的个人身份,了解商户的经营背景、营业场所、经营范围、财务状况、资信等,必要时,要向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户开户行或其他单位进一步核实。其次,银行和银联要建立特约商户POS机交易数据库和监控系统,设置可疑交易监控和分析指标,根据特约商户的经营状况和规律,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建立对特约商户的定期现场检查制度,对于新签约商户、出售易变现金商品(如珠宝、电脑等)商户,以及发生过可疑交易、涉嫌欺诈交易或涉嫌协助持卡人套现等不良记录的高风险商户,要提高现场检查频率。严格对消费撤销、退货、消费调整等高风险业务的交易授权管理。最后,如果发现特约商户涉嫌信用卡套现行为时,收单银行要及时调查核实,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者应终止其信用卡交易,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参考文献

[1] 戴维H布泽尔.银行信用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信用卡套现现象剖析及对策思考[J].武汉金融,2007,(11).

[3]李东卫.信用卡套现的防控对策[J].中国信用卡,2009,(3).

第8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关键词:物流金融运作模式风险控制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是发生在物流领域内的一种资金融通现象,其特点是由物流企业向物流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项目,从而起到保证物流业务顺利进行的目的。和任何一种经融业务一样,物流金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多样化的风险,控制不当也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分析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风险特点,对促进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不仅具有协助物流客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虽然它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行模式。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代收货款业务是物流公司在为物流客户(供方和需方)双方提供传递货物的过程中代替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然后将收取的货款转交卖方(发货)企业,并以一定比例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为。代收货款业务一方面促进货物流通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公司的收入。

2垫付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收货预先不向供货方付款,而是由承揽运输业务的物流公司替代收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在收货人提货时把全部货款交付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转交供货方的一种业务形式。垫付货款业务还有另外一种主要由银行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供货方将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受理银行,受理银行确认后向供货方提供需要的资金。当收货方向办理银行偿还所借的货款后,由办理银行负责通知物流企业向收货方发送货物,由此货权即转移给给收货方。物流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承担的责任是向银行提供货物信息、按协议运送货物,同时承担风险防控的功能。

3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供货方、收货方、物流企业和有关银行。按照规定业务四方主体要先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其中物流公司提供承兑担保,收货方进行反担保并已承诺无条件回购货物;同时必须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并按要求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按照约定先开出承兑汇票;收货方凭银行承兑汇票和合同向供货方采购需要的商品,物流公司对商品评估后入库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由承办银行予以兑现将货款划到供货方账户;在收货方向银行完成还款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释放质押物。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涉及生产性企业、承办银行和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在中间承担生产型企业和银行间融资桥梁的角色。其业务模式是生产性企业把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指定的融通仓,以此从承办银行融得需要的款项,然后视生产经营情况分期还款。物流企业替银行保管质押物品、评估质押物价值、监管质押物去向并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生产性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流动资产质押获取所需的资金,银行通过流动资产贷款业务获得利息收入。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存放与管理货物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服务取得中介费用。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商业银行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授予合规的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获得授信的物流企业可以在银行给定的信贷规模内,向物流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活动。物流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授信及其获得额度的多少,取决于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和以往的信用状况;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物流授信金融的突出特点,一是简化了物流客户以往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的繁杂手续,有利于物流客户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把银行从繁琐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有利于银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物流企业由于拥有更为充分的交易信息,由其负责物流领域质押贷款的发放有利于降低降低贷款风险。

三、不同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公司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但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完全的消失,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物流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结算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物流业务内容及其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质押物贬值、供应商回购违约风险、质押物仓储安全风险和虚假及违规操作风险。防范不同特点和环节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

防范供应链风险,一是必须认真考察相关产品所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详细情况,并事先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事前严密防范事后处理不乱。二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环节并采取对性的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出现。三是风险出现后及时计量损失状况,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在供应链各参与方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范质押物贬值风险,要点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质押物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防止质押物跌价造成损失。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需要物流公司和银行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银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搜集商品信息,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质押物的价格及其变化,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准备。

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融资企业未能及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引起的,要避免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由物流企业担负起对融资企业尽职考察的责任,调动各种资源从信用状况、资产质量、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的道德水准等多方面入手,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情况,力争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规则,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下大力气详细查找和努力排除风险隐患,把各种风险控制最低的水平。

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核心是要严格考察供应链的交易情况,严格核实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确保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发现和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要点是必须根据交易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以便排除和清除可能的风险隐患。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单金融模式存在的主要有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资质风险以及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违规操作风险和道德欺诈风险。

有效应对以上各类风险,首先是要全面评估质押物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审查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为融资企业所拥有,同时还要关注质押物的价格变动情况,如果发现质押物出现跌价现象,就要通知融资企业尽快补充货物或者增加保证金。其次是坚持严格合理设立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并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准确评估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三是物流企业在受理融资贷款业务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注意追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第四是和贷款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规定开展金融业务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保障操作行为合乎规范。第五是为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监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防止出现风险和漏洞。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缺失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规范其自身的制度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稳健经营和积累良好资信资源,通过长期积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银行信用等级,为获取更多的授信额度打好信用基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核心就是要获取融资企业获取资金后的资金流向数据,以便实施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资金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资金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刘巍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第9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深化改革途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近年来我国众多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探讨如何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深入推动商业银行按照新的营运框架有效运行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基本要素及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在银行法人资产的委托制度下,一组联接并规范所有者(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它规定了商业银行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明确了决策商业银行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其核心是在商业银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关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实现股东利益和公司利润最大化。

(二)良好银行公司治理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及特殊性

经合组织(OECD)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应包括股东权利、股东平等待遇、利益相关者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董事会职责五个方面的内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5)主张良好的公司治理内容应包括:确立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准则,并在全行传达贯彻;制定并在全行贯彻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董事会成员称职,清楚理解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并对银行的各项事务做出良好的独立判断;确保高级管理层实施适当的监督;充分认识并有效发挥内外部审计及其他控制部门对稳健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确保薪酬政策和具体做法与银行道德价值观念、目标、战略及控制环境相一致;保持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持续了解银行的运营框架。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多元化。既要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又要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多重委托关系的复杂性,使银行公司治理面临的利益冲突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随之复杂化,从而增大银行公司治理难度;主要依靠内部治理发挥作用,外部治理作用有限;存款保险制度附带产生的成本加大和存款人外部监督机制弱化的负激励;商业银行高负债、低资本金比率运营的资本结构及银行并购成本大大超过一般企业等。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及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治理现状

1.成绩。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和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体制,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了包含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现代治理体系;决策机制和决策能力提高,业务运作不断规范;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了中外银行间的业务合作。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7年年末,已有33家境外机构入股25家中资银行,入股余额达212.5亿美元。同时,在客户互介、渠道共享、业务咨询和培训等方面合作力度和合作领域不断加大;财务状况具有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建立,内控制度建设和内控能力不断加强,风险防范体制渐趋完善。

2.缺陷。银行产权结构仍较单一;董事会职能和结构有待改进;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存在;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治理机制有待继续完善等。

(二)现阶段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健康营运、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有利于银行正确确立战略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有效执行经营决策;有利于降低委托成本,保持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建立有效制衡机制,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银行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银行信用评价等级,获得更加稳定、长期的资金流入,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银行集约化经营和银行再造,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并明晰产权关系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是银行公司治理规范的前提,也是国际先进银行的有益经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在确保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募法人股、有条件吸收自然人股东和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形成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有效解决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或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发挥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专长。应将银行产权主体落实到真正行使财产所有权的主体上,使银行财产所有者(银行投资者)可以凭借其对银行投资额的比例真正行使管理银行的权力并承担义务,由此进一步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

(二)增强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和责任

要保持董事会合理规模和结构,规范董事会构成和运作,扩大独立董事比重,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高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促使董事会客观、公正、科学的进行决策。实行董事评价制度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董事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和完善其下属风险管理、提名、薪酬及审计等委员会的运行架构设置及职责。廓清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职责边界。董事会对银行总的战略指导行使决策权,负责选拔、聘任重要管理者,设立独立董事;监事会承担着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尽职的重任,应独立行使经授权的监督权。同时,引入专职监事(外部监事),改善监事会结构。

(三)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人的“道德风险”,尽可能缩小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差异,必须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构建科学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业绩的贡献度。其次,建立以长期发展和业绩为导向、与绩效相挂钩的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结构,形成包括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股票及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在内的收入分配新机制,以较好体现基本人力资本效应、资产增值效应和风险补偿效应,使经营者贡献与回报相匹配,长短期利益相结合。推行ESOP(员工持股计划),实现企业成员“剩余索取权”,以提供长久性的激励和约束。再次,改变“官本位”激励机制,使高级经营管理者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同时,要稳定高级经营管理队伍,适当延长行长任期,以保持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持续贯彻执行。最后,强化约束机制建设,实现激励和约束对等。要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和处罚制度,通过监事质询、提出罢免建议、追究法律责任等方式,形成问责机制,强化负激励。

(四)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

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资本对效益和风险的双重约束机制。具体措施:首先,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约束和结构调整。以经济资本作为资产业务计划编制的先行指标和核心指标,科学决定和分配所属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总量和风险资产规模,以此约束各分支机构业务规模与风险资产扩张速度。在结构上,通过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区域调节系数和分支机构增长率,优化经济资本的区域配置;设置经济资本不同的产品分配系数,以引导推动各分支机构改善产品结构;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分配不同经济资本,以鼓励对客户的选优汰劣;对中间业务等战略业务减少分配经济资本,以激励各分支机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其次,强化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加强经济资本占用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期望的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资本目标回报率要求,建立经济资本有偿使用机制。再次,建立以EVA和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较准确地度量不同业务和产品对增进银行价值的贡献度,以便科学进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活动,促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五)加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改革工作,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各部门各岗位共同参与的风险管理格局,推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要积极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及时开发和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全面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的评估、监测和控制;按矩阵式管理要求,搭建垂直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业务单元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提高市场反映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大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研发和创新力度。要进一步推进内部评级工程建设,及时更新和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检验标准和管理技术;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和审查机制,形成市场风险管理定期审计机制,全面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审计情况。

(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必备条件。要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制定的信息披露标准、披露方式、披露范围等要求,利用远程通讯和银行数据网络,及时向市场和投资者披露信息。同时,引进国外商业银行通行做法,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具体措施可考虑:引入银行评级制度,增强银行信息披露的压力。在条件成熟时,应鼓励和推行社会权威中介机构建立对商业银行的评级制度;推动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标准和资产风险评级体系,采用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国际会计准则,以增强信息的可比性;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增强经营透明度。通过全面披露银行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使商业银行各种利益相关者及时掌握情况,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建立信息审计制度和对信息披露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机制,以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七)加快竞争性市场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竞争性产品市场,发挥资本市场产生的替代效应,促使商业银行改善内部治理;加大行业开放,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塑造市场约束机制,发挥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市场治理机制和债权市场治理机制对于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促进作用;加强外部监管。可按国际接轨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评级,强化债权人约束,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大力培育竞争性的银行家市场。通过银行家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形成由市场机制来甄选经营管理人员的竞争局面,切实降低成本,发挥银行家市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德旭,葛兆强.公司治理与银行成长之关系探讨.财贸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