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艺术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艺术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绘画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艺术设计。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
艺术设计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在接触形式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认同,而传统则是一个民族、族群文化认同的最直接的体现。在传统文化面前,很多人会本能地警惕“新”形式,对新形式、新载体、新思潮的思考比较谨慎。在处理“新”形式与“旧”传统的关系方面,破旧立新和推陈出新是常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当艺术设计的形式站在被选择立场的时候,文化的价值及民族、国家的归属感是首先要考虑的。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是可以新旧并存的,在对新形势、新载体推广的同时,还应对优秀传统加以弘扬。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对新载体、新形式、新风俗有正确而深入的认识。因此,艺术设计的形式应立足人文传承,对传统进行装饰,捍卫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
二、艺术设计形式与传统的关系
艺术设计形式与传统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艺术设计传统是艺术设计形式的来源和基础。艺术设计传统中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艺术设计形式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艺术设计中精神内涵的传达,是通过外在形式完成的,正是在优秀文化元素的有机配合下,艺术设计领域中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艺术表达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包含着传统审美情绪、观点,同时包含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心理情感,是引起人们精神和情感共鸣的重要基础。从某些方面看,是否扎根于“传统”对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影响。艺术设计的传统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沉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作观和审美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砳砳的设计理念就是最好的证明。砳砳的形象不仅与青奥会的现代少年气息符合,且巧妙地选取了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雨花石文化,将南京古老的观赏石融入到设计中,展示了现代社会“亲近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与青奥会倡导的主题高度契合,使其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传统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的又一代表,由于其带有鲜明的艺术设计形式而深受人们喜爱。其次,艺术设计传统是艺术形式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支持。创新不仅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对艺术设计这种现代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来说,更是具有生存性意义。艺术设计涉及多学科和多个领域,其存在和发展正是依靠创造能力和智慧而进行的,艺术设计的形式作为传达艺术设计内涵和理念的一部分,更需要创新和发展。虽然创新是对旧有形态和现状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立足于强大的传统文化内核这一基础。可以说,艺术设计的传统是艺术设计形式创新的巨大支持,艺术设计的形式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对艺术设计的传统精髓充分挖掘和发扬。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认识
从传统艺术来看,其具有历史的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应的文化精神传思想承。而艺术特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民族的精神不断进行弘扬,实现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延续发展,但是根据当前的艺术发展形式来看,传统艺术则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段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来不断向前进行发展。而现代设计艺术则是一种创新的体现,但是其本质的民族精神却离不开传统艺术的主旨,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它在历史的变迁中被遗留下来,主要是它具有的独特民族精神值得大家去不断的研究。相应的现代设计艺术则是根据民族精神的发展与物质因素的交融,这些构成成了现代的艺术发展形式,而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不断的发生演变,通过历史的洗刷,传统的地区民间艺术正在不断浓缩精华,而现代的设计艺术则需要在不断地浓缩和筛选中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恒定,然后这些留下的精华则是继续成为传统艺术的延续。
东北地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关联性
众所周知,东北二人转是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艺术,其在赵本山老师的带领下逐渐变成当前的艺术文化主流,其观赏价值很高,但是其发展确是非常坎坷,因为很多的民间艺术在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逐渐消失。从东北的二人转中可以看出,生活在东北人们生活现状,从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艺术可以看出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因为人类的历史在不断进步,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断进行浓缩变化,而现代的设计艺术则是在以前的传统艺术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且结合当前的时展现状,以艺术人的眼光来对传统民间精神的延续。因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进行模仿和继承,因此对于东北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来看,二人转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的艺术欣赏,但是在不同的传承者对其艺术的诠释观点不一,造成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始定的关联性,在现代设计的艺术中离不开传统民族精神。
东北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延续性思考
在对东北现代设计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是所有的现代设计艺术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肯定,要从根本上符合历史的发展,这样其相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才显得更加有意义。所设计出的艺术需要根据传统的标准进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是以传统的思想作为基础,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后存在着相互交叉与统一的关系。所以东北的现代设计艺术从创造与发展的本质来看,其实是东北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延续,同时当前的设计艺术会成为将来历史的发展传统,随着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东北传统民间艺术在不断地进行沉淀其内在文化,因此在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上要明白的是设计传统不能长远的发展,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因此对于东北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要结合历史的发展因素,同时还要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来进行现代设计艺术的研究。
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化的精粹还是文化的内涵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间传统文化,使得现代艺术设计也应具备浓厚的中国特色,使其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设计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不能泯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延续,探讨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方向和出路,从而在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构建出现代设计艺术。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周慧赢 (1982.7-)女,黑龙江牡丹江市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梁世磊(1982.8-)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讲师。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差别 传统文化
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大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国民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特别突出,一直存在着重设计教育实践而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倾向。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进入一个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是每年数十万的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是设计人才的匮乏,至今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家电、玩具、服装方面的设计大师,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这种状况的出现固然与计划经济模式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有关,如专业研究方向单一,教育理念较陈旧,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等,多数设计专业设置集中于装潢设计、包装、广告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通用专业,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特点。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还包括优化专业教育结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产业制造的需求。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上世纪80年代的工艺美术及当代的艺术设计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期间曾引入西方现代设计体系和模式,但只是进行模仿,很大程度停留于脱离实际而纸上谈兵的状况,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设计水平。为了克服艺术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除了理清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外,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向传统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艺术设计。
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界对于文化在设计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设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职业教育,从业者甚众,且水平普遍较低。设计教育要想提升一个层次,必须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与探索新兴交叉学科之间找到契合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探寻艺术的发展空间。通过设计,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完美,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状态。设计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
首先,设计教育应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传统,避免在市场经济中盲目追逐的浮躁心理。要宣扬本土文化,并不是将传统遗留下来的形式重新展示,不是一种简单的挖掘、整理,有人说,“文化在根基上是一种‘场’,它是一种暗默的知识,是我们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得到的,因此,将中国人的智慧在设计的行为中体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设计是一种从内到外气质上的完美,如何体会和利用传统文化中已存在的形式、符号,利用自己的学识合理驾驭、改造,体现出文化符号之间的联系,挖掘中国人原来没有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完全整理好的文化遗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漫长的过程。在行动上,除了提倡向传统学习的决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设计教育中对传统学习的力度。传统的形式需要不断演进,设计的用途和关爱的心态在发生变化,用以往的东西来解决现代的问题,这就需要跨越,用中国的智慧和元素,体现地域的、文化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会有根基,我们的教学才有参照系和立足点。东方文化与西方相比是一种差异,一种新鲜血液,一种对事物的独特认识,人类需要差异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又需要统一,差异产生丰富,统一方便理解。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只是要借鉴西方人对于现代设计原理的理解来整理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在于整体观念和整体思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在教学中应开设一些人文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课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思想,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古典文化中的意境美、形式美等因素为设计创新提供丰富的内涵和扎实的根基。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我们开设了一些课程加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导学生认识传统工艺技术。民间文化是各种艺术的母体,也为各种创作思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制作的起源、文明的发展及其历史源流。由于现代设计的源流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主导,设计界充斥着欧美国家的产品,教育界宣扬着西方的设计理念,为了打入国际市场,往往盲目追随所谓的主流文化,淡忘了本土文化的存在。作为设计师,只有从传统器物中寻觅设计灵感才能树立自我风格,在设计的海洋中自由驰骋。
最后,在教育手段上,应提倡脑、手、心并用,所谓用心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设计者的独创精神,全面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责任感。中国历来强调“道器论”,把设计看成“器”这种形而下的东西,满足于某种形式的雕琢,这种做法从技法训练的角度说是有必要的。但把培养的目标仅仅停留于“制作”的层面就是本末倒置了。与技能相比,更重要的是想法,是创新思想。多年来,我们的设计都是来样加工、粗放式的,想用市场换技术是不可行的。付出人力、污染、资源等方面的代价,得到的回报却很少,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文化的价值。反观西方及亚洲新兴国家的制作设计产业的成功案例,不难看出脑、心、手并用对于一个好的设计师的重要性。一个设计师首先要是一个爱国家、爱民族、爱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脑的教育就是开发对于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反思的功能。当然心中所想、脑中的蓝图要靠手的技巧来实现,在制作中广泛接触材料,体会造型在实用领域的各种可能性。
今天,我们正置身于设计教育的滞后与生产制造迅速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处在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把中国从制造业的中心发展成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必须以现代设计教育作为原动力,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全球一体化的竞争,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自我做起,向传统学习,认认真真做设计。
参考文献:
[1]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J].装饰,2007(5).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3]何海燕.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J].装饰,2005(7).
1.融入传统元素由于平面设计主要是现代化的一种产物,所以一些从事平面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有时候会忽视传统元素的融入,过分的注重现代元素。这样容易使现代元素过多,而丧失一定的历史文化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代表,所以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发扬。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这些元素的融入,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扬,也可以实现对平面设计的内容补充和完善。
2.平面设计要不断创新
艺术的灵感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好的平面设计作品会具有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这要求设计师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善于从生活发现创作的灵感,更要及时更新设计理念,用于创新出符合时代和大众喜欢的作品。
二、平面设计与传统中国艺术融合的运用
1.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我国的传统艺术,实际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将其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往往可以更好的实现平面设计的多元化表现手法。例如中国传统艺术当中,中国画可以说是艺术的典范与特色,而中国画的散点式构图更是为整体的画面基调奠定,带来了重要的作用。而就剪纸艺术来说,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在剪纸艺术作品当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对称的图案,讲求对称的造型,提倡均衡的展现,所以给人一种和谐之美。这些都代表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展现方式和独特表现手法,而这些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才能够更好的将现代化的平面设计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内容进行结合,并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传统艺术具有吉祥文化的寓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当中,传统文化具有吉祥的寓意,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都代表着吉祥和如意。牡丹象征着富贵,而鱼则象征着和谐美满、丰收连连。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最容易通过比喻、比你、双关等形式,将一些带有寓意的事物赋予一定的吉祥如意色彩。而这些元素一旦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这对于现代的平面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3.传统艺术是丰富的创作源泉和灵感来源
我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究其本质而言,传统艺术应当是是现代平面设计重要的创作来源和灵感激发根源。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多民族的共同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因此传统艺术并不是一人之力就可以兼顾,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挖掘,所以民族发展过程当中创造出的历史文化内容,都可以做为现代平面设计的灵感来源,不断的激发创作者的热情与想象。例如,在青海、等一些旅游风景区的酒店、饭店等在店招设计、VI平面设计等过程中充分融入了藏区地域文化特色,并将藏区地域文化作为设计背景,突出了传统民族文化。
三、结束语
关键词:设计创新 传统文化 本土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长期以来,中国设计受到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在设计创新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究其原因,中国设计的成长与中国市场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客观上,从行业层面表现为在各个领域难以主导设计市场,比如在工业设计、建筑环境、动漫设计等产业中,往往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外国设计公司或设计师,国内设计公司只能做一些辅的工作。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设计师也受业主要求、时间效率、经济利润等因素所束缚,局限了设计本体艺术性、创新性的发挥空间,进而影响了设计创新的发展。因此,中国设计师应寻找属于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早在2004年,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就提出了“为中国而设计”的口号,号召中国的设计师们开创现代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创新之路。中国设计要走向国际,离不开中国文化特色,只有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吸收现代的设计理念,才能走向国际化,走向成功之路。
一、设计创新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再认识
现在国内一些设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呈现“熟视无睹”和“妄自菲薄”的状态。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缺乏新鲜感,看的太多,在视觉形象上已是“老套”,无法体现创新;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很重要,需要继承,但对传统文化多是浅显地做表面文章,具体就是传统文化被浅用,传统符号被“滥用”,在设计中,生硬地加入祥云、水墨、汉字等传统元素符号,就称之为“理解了传统文化”。更有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忙于眼前的设计任务,娴熟地运用“拿来主义”,简单追求视觉感观上的满足,一味生搬硬套国外的设计形式。因此,我们应静下心来阐绎经典,真正地去理解传统艺术的思想,并为我所用。
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中,我们应该感到,在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汲取现代的设计理念及现代审美情趣,将传统精神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以现代的方法加以演绎,使之更具感染力,做到古今结合、艺工同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本色的设计作品。
二、民族传统文化在设计创新中的无可替代性和基石作用
设计创新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去创新,或者简单复制模仿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把扎根于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本色的设计风格凸显出来,才是我们最具特色、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也才是不可替代的。抄袭别人的设计,最终只能被设计发展的大潮淹没。模仿不是学习的目标,其目的是在模仿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新技术,为走自己的道路,为形成自己的特色奠定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日本设计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是设计强国之一,但在最初的日本设计界,也曾一度被国际上认为是“抄袭工人”,他们为了追求地道的美国风格,完全采用美国的设计标准,结果生产的产品根本不适合本国国民使用。但他们在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经验和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觉醒,认识到只有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设计根基与灵魂,才能在设计界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努力,日本终于创立了一个有自身民族特色、被国际认可的设计体系。
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民族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基石。现代设计必须回溯传统智慧,汲取有益营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思想。在同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古代先民创造出了像瑰丽的原始彩陶、雄奇的殷商青铜器、精美的汉代漆器、绚烂的唐三彩、优雅的宋代瓷器、典雅的明式家具、华贵的清代景泰蓝等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伟大的工艺美术成就,传承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并以其直观、生动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杰出的艺术思想,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粹。它们是现代设计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宝藏,它们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提供了更永久、更丰富的素材,激发着我们的创作灵感,保证着我们设计的民族性。
在世界范围,优秀的设计也必然反映特定的民族风貌。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表现在设计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国家的气质,如德国的严谨、日本的细致、法国的浪漫、北欧各国的自然等,无一不在设计作品中得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的设计风格也在不断交融,但民族的烙印始终刻在设计者的思想里,蕴涵在其设计作品之中。
三、立足传统的本土化设计是设计创新的必然选择
本土化是对本民族审美理想、创新精神的肯定与弘扬。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正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建设肩负责任大国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必须立足本土化的发展道路,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和世界性、前瞻性的眼光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族特色。我们必须创新,努力发掘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内核,寻找沟通经典的能量源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准确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贴近本民族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的设计风格,这才是中国设计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道森.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张绮曼.关于设计创新[J].美苑,2006(3).
作者庄磊系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一、 融合
数码艺术设计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二十多年后才逐渐在我国普及并广泛推广。如今,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这一新兴艺术门类在我国已经日趋成熟,并在绘画艺术、影视制作、商业设计等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其在这些领域的成功也印证了数码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巨大作用。相对于传统绘画来说,数码艺术设计具有取之不尽的色彩、多维的艺术空间以及对现实的再创造能力,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绘画门类的限制,集诸多技法与表现形式于一身。这种创作手法的自由性决定了数码艺术设计必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并在最大限度上扩展了设计艺术在未来领域的实践。然而,数码艺术设计在为人们带来新奇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缺点,比如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美的真正追求,设计出来的作品有时会欠缺艺术的感染力并显得有些许的呆板,很难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此外,数码艺术设计过多地注重了作品的商业价值,而其艺术价值却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对于数码艺术设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绘画艺术目前正面临着数码艺术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数码时代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视觉角度、审美趣味以及创作方式,网络取代了书籍,影视占据了休闲,鼠标替换了画笔……人们也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这种廉价快速的娱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传统绘画艺术似乎成了中老年的喜好而与年轻人渐行渐远,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画者完全运用数码相机、计算机软件等工具为创作服务,而传统绘画复杂的技法和繁琐的手工制作程序已经被他们束之高阁。这样完全西化的创作方式对传统绘画的继承来说显然弊大于利。我国的传统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别的创作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东西,比如深厚的历史底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情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以及“不似之似,脱形写神”的艺术胜境,等等。因此,无论出现哪种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都不应忽略传统绘画的存在,也只有对传统绘画理解得越深,基础打得越牢固,以后的艺术道路才能走得越远。
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善于继承、勇于吸收,敢于融合。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其发展皆建立在对相关学科的借鉴、融合、互补的基础之上。当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设计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艺术形式同时存在的时候,我们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反映当代人的喜好和内在的精神追求,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使之互惠互利。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绘画技法和元素,如果画者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技法和元素融合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去,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数码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出,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已是传统绘画和数码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毫无疑问,结合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是数码艺术设计不断充实魅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数码艺术设计本身也具有很多魅力,它为传统绘画艺术创作的表达和反映画者的创作构思提供了更加形象化的手段,使画者的思维和想像力得以进一步的发挥。更深层次地说,当下的数码艺术设计要想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需建立在对传统绘画形式重新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设计作品的固有品质得以全面提升;而传统绘画也只有借鉴当下的数码艺术意识,在创作语言上另辟蹊径,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由此可见,不断地探索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设计相融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正是我们当下以及将来矢志不移要做的事情。
二、 拓展
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设计相融合的观念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但大都流于理论与口号,具体到实践创作上,很多画者似乎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在这方面曾经做过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认为只有在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设计融合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拓展它们之间的融合契机,方能真正做到时间上的契合和空间上的融合,也方能给人们带来更具创新意义的艺术情感与表达形式。下面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谈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数码艺术设计的技术创新。科技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目前计算机科技虽然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准,亦为数码艺术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通过与传统绘画的比较而得出缺乏亲和力等诸多劣势来看,眼下的数码艺术设计的进步尚有待于数码技术的创新,方向是进一步发挥数码技术、表现形态以及传播方式的优势,将许多如今视为非常棘手的问题轻松解决,使画者在不必考虑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设计利弊的情况下,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这个时候的传统绘画与数码艺术设计已经有了深层次的融合及拓展,比如画者通过数码技术完成绘画过程,然后输入高科技的打印设备,输出的作品不仅画面的笔触、色调逼真细腻,甚至连凸凹有致的立体肌理效果都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让人难以分辨出这究竟是一张手工绘画还是数码产品。如此一来,画者不仅方便快捷地完成了绘画,而且大大提高了从事数码艺术设计的热情。
其次,传统绘画的数码表现。相对于数码艺术设计,传统绘画更易于与欣赏者心理情感上产生交流,它有着数码艺术设计难以替代的元素和技法。因此,在数码艺术设计有着良好发展空间的同时,传统绘画也不能停下发展的脚步。正如前文所言,传统绘画可以借鉴现代数码艺术的创作意识,在表现形式上另辟蹊径,这无疑会为传统绘画在当代的发展趋向提供多种可能性。现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画者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他们运用国画的水墨笔法和古典写实等传统技法,并结合数码意识来表现现代的题材,他们的作品不仅展出于画廊,而且走向了年经人更喜爱的咖啡厅、酒店等休闲场所。如此一来,观念得以更新的同时,技法也得以复兴,传统绘画非但不会没落和消亡,反而会得到创新性的继承和拓展。
第三,提高画者自身的素质。不论是传统绘画,还是数码艺术设计,都是画者诠释世界以及表达自我的方法和手段,虽然计算机不是人脑,但却是人脑的延伸和拓展。因此,画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才是美术事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而提高画者自身素质需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两者,缺一不可。首先是文化知识,我国几千年来所推崇的绘画境界是“不似之似,脱形写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无疑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绘画技法、画家情怀、历史、文学等等,胸中没有丘壑的画者是无法在画坛站稳脚跟的,更不能画出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今的画者不仅要学好绘画的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数码技术方面的知识。只有对各种绘画技巧和应用软件都了如指掌,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次是艺术修养,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但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前提,对当下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除了能熟练地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之外,更需要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
第四,民族性、时代性、原创性及学术性的兼容。数码艺术设计来自于西方,它在为我们打开绘画多元化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创作理念和思维习惯,而这种理念和习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便是缺乏原创、照搬照抄西方作品等等。另外,当下的数码艺术设计市场尚不规范,大量作品的创作只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忘却了它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由此可见,美术事业的发展仅有技术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性和创作力。因此,数码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侧重于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原创性,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市场的关系,在顺势应时的情况下,适当体现传统绘画艺术的内涵与神韵,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画者独有的创作力和想像力,并综合运用前卫新奇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充分展现美术作品的原创精神。
结 语
第二,在传统绘画中渗透数码艺术。和数码艺术相比较,传统绘画能够使人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能从画中找到作者的创作主题,并能体验当时作者的思想,这些元素都是数码艺术所不具备的。所以,在数码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绘画也应寻求发展时机,如前面提到的,传统绘画的创作手法历经千百年,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数码艺术为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使传统绘画更具发展空间,能够令传统绘画获得多渠道发展。现在,有很多的艺术家已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在自己的作品中融人数码艺术的元素,他们运用国画的传统技法,注重笔墨技巧的变化,运用数码艺术的表现形式,制作当代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在各种画展中出现,也逐步走向了年轻人喜欢聚集的歌厅等娱乐场所。这种形式的发展,不但能使传统绘画的技术得以传承,同时也使作者的创作思想得到升华,传统绘画重拾强大生命力,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第三,全面提升作者的综合素质。不管是传统绘画,还是数码艺术创作,都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体现,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计算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的创作,但经计算机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人对此操作而产生的效果,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美术事业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只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做到两点,第一,文化知识,自古以来,历代国画大家提倡的绘画境界是:所描绘的实物并不一定要相似,重要的是形神兼备,诗与画要充分融合,所谓诗情画意。要想达到这种绘画高度,只有绘画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求画家必须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同时也要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只要这样所绘制的作品才能为大家所接受。现在的画者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绘画技术,也而全面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特别是数码艺术的应用技术,熟练运用绘画软件和自身具备绘画技术,才是当代所需要的绘画人才。第二是对艺术的理解,任何事物都在向前发展,艺术当然也包括其中,只有画者拥有崇高的艺术修养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现在数码艺术的发展,不但要求画者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更应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第四,数码艺术要同时具备民族性、艺术性、创作性和时代性。数码艺术从欧洲国家引人我国,使我国的绘画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把欧洲的创作思想和思维方式带人我国,这些创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缺点就是“拿来”,极其缺少创作作品,都只是原来作品的放大或缩小。再由于数码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有关此方面的理论尚不完善,很多的作品只是为了迎合商家的愿望,忽视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从上面可以看出,要想大力发展美术事业,只有多方面技术还达不到发展的要求,绘画作品必须具备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才能使其得到长远地发展。所以,只有重视作品的创作和艺术魅力的体现,才能使数码艺术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应注重使绘画作品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依据当前的艺术要求,结合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高质量的数码艺术作品,使我国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剪纸艺术;民间;传统;现代;平面设计
1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概述
剪纸是一门雕、镂、剔、刻的艺术,是将一张平展的薄纸剪刻成形式多样的平面造型图案,它的载体有很多,一些片状的材料,如纸张布皮、金银箔,甚至树叶树皮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同时它的历史也是很久远和漫长的,早在商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得到逐步发展和成熟。它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最初,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恐惧而用来祈福辟邪的,后来发展成为用于装饰、造型艺术等方面来美化生活和艺术。它来自于民间,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有着莫大的关联,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风格上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风格细腻清秀,北派风格豪放粗犷,这就更能体现出地域的差别性。
2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
剪纸艺术主要是运用象征、夸张、理想化的手法来描绘日常生活的人物、动物和事物。一般是以纸张为材料,用剪刀和刻刀进行裁剪雕刻,呈现出镂空的形式,而这种画面雕刻出来后又是独立完整的,这就需要巧妙的手法来制作,既要保障线条的流畅圆润不中断,又要使形象生动具体。剪纸艺术是把原本三维空间的造型用二维平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形象简洁而巧妙,在对人物的剪裁中,用连接不断、纵横交错的线条将面部器官勾画清晰,并能从中看出不同的表情心理;雕刻动物时,它们的形象和动作无不惟妙惟肖,幼稚生动。在色彩上采取单色调为主,色彩的选择是根据场合的不同来设定的,一般是大红或大绿,红色代表喜庆,绿色是为避凶趋吉,以一种色彩作为主色调占取较大面积,小部分再配以其它色彩,同时应避免同类色邻近色的组合,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形象一目了然。传统剪纸艺术的这些形象和色彩以及手法的运用,都符合了现代平面设计中要把握的简洁、生动、强烈三大要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引入这种形象,再对其造型元素加以提炼改造,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审美观,就能创造出既不失传统又新潮的现代平面艺术作品。而在利用传统剪纸艺术时,不仅仅要参考其形象造型,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境和韵味,也就是说,要取其“神”。不管民间剪纸的历史多么久远,发展多么漫长,它所包含的情感都反映着人们的意愿和信仰,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将这些美好吉祥的寓意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更能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例如,2008年奥运会福娃招贴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参展标志设计,都采用了中国民间剪纸的形式特点,使其整体画面视觉冲击力强,形象生动醒目,整体效果又具有现代化特色,形式新颖独特,寓意明确,是传统剪纸与现代平面设计完美结合的体现。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从应用上可以分为窗花、灯花、礼花、刺绣花、室内花、祭祀剪花几大类,它的题材也特别丰富,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民间传统艺术图案集。它历经数千年,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逐步加工更新改造为形成的,它并不以个人的喜好为基础,而是反映了大众的习俗和精神向往,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有相当稳定的受众群体和深远的历史积淀性,并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社会普遍性,这种丰富的艺术形式,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和资源。传统剪纸的寓意和象征也是很明确而形象的,多是以家庭和睦、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为主题,运用谐音和指物会意的手法来表达,例如莲花和鲤鱼的图案象征的“连年有余”,喜鹊登上梅枝则指的是“喜上眉梢”,同时鸳鸯戏水象征着甜蜜爱情,松树仙鹤代表了健康长寿等等。当人们看到这样的图案时,马上就能联想到它们所表达的寓意,而这些都是在传统民间剪纸的逐渐流传中所深入人心的美好标志。这种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运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引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再加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对其进行剖析和改造,定能设计出别开生面平面艺术作品。
3现代平面设计在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创新和超越
有着独特民族特点的剪纸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能带给现代平面设计巨大的想象和创意空间,将这种具备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特点的艺术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并加以超越和创新,将会创作出独特新颖又不失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要使一个平面设计作品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只是简单的挪用剪纸造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超越。要避免单纯的模仿和复制,而应该结合自己的设计主题,将传统剪纸图形进行变化和革新,借助其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来表达自己设计中的意义,使其即具有传统的民族美学意韵,又有现代平面设计所必需的时代感,同时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气质与气度。在实际的平面设计中,将传统民间剪纸文化的精神实质融会到现实平面设计中,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胆创新,在设计中积极开拓独特的思维视角,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更多自己新颖的构思,再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进行再次设计,使其更具有当今时代特色。而在创新的同时,不应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抛弃一切传统剪纸艺术中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4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项象征,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出于生活,其独特的风格具有趣味性、象征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等特点,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它所承载的民族气息能使现代平面设计绽放出别样的风采,而在其之上加以创新和超越,更能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世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卷宗,2011(8):53.
[2] 刘荣超.剪纸艺术之美的形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2.
[3] 王世琴.试论羌族剪纸艺术的文化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