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拥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11-02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受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等原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呈现降低的趋势,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对集体荣誉感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十分严重的阻碍。因此,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责任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社会范围内,一个人对社会或者他人的义务和贡献。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因此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和做法就是社会责任感。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较高,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是通过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上,除此之外,人们受教育程度、社会意识形态和国民素质也都是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表现。在当代,我国的发展十分注重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在我国,教育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大学生的能力与国家的进退和民族的兴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始终关系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拥有和谐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的力量,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建立一个有责任的社会环境。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社会责任感是无时不在的,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责任感主要就是指一个人怀有对社会的关怀、责任和奉献,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较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类似封闭式的教学环境,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很多学生甚至觉得社会责任与自己很遥远,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学习,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学生思想上的偏激,以及学校教育重点的偏差,都导致了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为低下,无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
(一)国家和社会缺乏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因素,社会责任感虽然是社会的普遍要求,是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是归根结底,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个人思想,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因此一些高校的学生中出现了社会责任感较低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些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缺乏明确的认识,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容易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第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物质财富,为了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很多企业出现挣黑心钱的现象,这种不良的市场竞争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快速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网络存在很多不实信息,有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更是肆意虚化和放大宣传效果,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形式化情况严重
地方本科院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中,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课程形式化情况严重,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程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高校中思想政治课程都是必修的重要课程,但是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因为其是必修课程就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而多数的学校都是通过大班授课和公共教室授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只是简单地根据教材进行讲解,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表达,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成过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是主动教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低。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进行定位,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与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最科学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课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并对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及时进行纠正。思想政治课程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思想交流会,或者辩论会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和团队意识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思想和行为不易受到其他人的约束。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一种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责任感通常是一种被道德捆绑的行为,多数为集体行为,很少有个人主动参与。但实际表明,个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参与活动,有利于人们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实际决定了人类的发展是无法脱离群体的,因此群体性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群体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很明显地看见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可以及时进行改正,在团队中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互助监督,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来源,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指导性作用。社会实践虽然不属于大学的授课范畴,其实践性却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中并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无法从社会实践中获取能力,也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且要动员和组织学生积极勇敢地参加。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选取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学生的建议,选取学生主动提出来并且愿意积极参加的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在自我选择的情况下,提高承担责任的欲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思想和责任,始终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各地方本科院校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32(02):185-189.
[2]李英.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房地产导2013,10:394-395.
[3]毕宪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04):54-56.
一、管理者应具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以及企业对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Demsetz,1998),确定各种外生变量的投入就可以决定其产出。这种静态优化的观点导致忽略探寻模型内生变量,比如企业家的缺失、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力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资源优化、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强调“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1997)。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贾晓慧,2008)。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解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股东利益至上”的核心观念。这种理论逻辑必然决定企业仍然只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最终且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经营为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弗里德曼就曾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项活动”。
这种责任观强调企业仅对股东负有责任,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经济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何损害该责任的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该观点忽略了社会各种形式的组织对企业的支持、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承担的责任,因而是短期而狭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加速的工业活动不断改变着社会,企业活动对人们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废气、废水和工业垃圾等负外部的结果层出不穷,单一狭隘的企业责任理论备受挑战,受到实践的冲击。人们质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员工和消费者支持的企业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资源,其经营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但只需要维护其作为“经济细胞”的责任吗?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贾晓慧,2008),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赞同。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陈宏辉、贾生华,2003)。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更包括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一系列个体或群体,如人类的后代、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专有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Blair,1995)。
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经营的轨迹,从很大程度上说,管理者的价值观将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反应。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企业更需要持续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如果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没有道德底线,不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一些内部成本外部化、社会化,以损害社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必将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经过五十多年积累的三鹿乳业因为三聚氢氨,其过百亿的品牌价值就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而杜邦、默克在经营中志存高远、心系社会而安然渡过百年。运用传统社会责任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虽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大增,但从来没有一个自私和不诚信的企业能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维护参与各方利益协作体的关系,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更适合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容易塑造出伟大的公司。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也提出:“企业也要流道德的血液”。社会是企业的载体,当代的管理者应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来构建其社会责任感理念。
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从事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随着年龄、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机会从事中层和高层管理工作,担任未来的管理者。
第一,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一个好的专业培养体系不仅注重对专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应看重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对人才而言,精湛的技能仅仅是实现其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工具,而职业道德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联接的保障。如果人才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没有道德底线,专业技术越娴熟,对企业和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可怕。在一次针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中,84%受调查单位均表示“接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石铮,2008)。惠普、联想等知名企业进行新员工招聘时,也都强调“德为先”。作为衔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注入和强化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能培养出有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行为的基础,解释了对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八至二十二岁左右,处在青年期的中期。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理发育条件,但因为过于保护的环境和单纯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意志力薄弱,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分析,更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加以扬弃,观点和情绪不稳定和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心理建设充满着反复的冲突和矛盾,处于价值体系探索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重要阶段,输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观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聚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其一言一行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管理者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来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分配和统筹企业资源,做出经营行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有莫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可以因为管理者具有长远发展目光而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如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企业历经百年风雨而仍旧基业常青;也可以因为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一时贪念而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对环境永久的损害,如最近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和上海的“血铅儿童”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损害公众安全,这样的企业势必无法长存。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明日的管理者,在求学阶段输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的稳定、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大有禆益。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一个基点,即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举措
首先,凡是开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感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未来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管理者责任观和管理行为离不开大学阶段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以企业管理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一门技能,因此更需要在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接受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意识到为社会输送既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又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两者均不可偏废,尤其在现代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相对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在管理者的发展中,总是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一个过程,管理工作也随着从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工作向不确定性、复杂性、挑战性工作过渡,越向高层发展,则需要的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思考会越多,只有每个阶段都发挥出色的管理者才能成功攀至顶点。但管理者无一例外都是从初级管理者开始建立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管理实践体系,因此这个阶段面对标准化的工作,成功完成任务更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和职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当然,这种严谨的培养体系和看重人才道德的特色从长远来说也会为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更稳健的形象和更高的声誉。
其次,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组织活动上,对于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或过少。在大学阶段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应该是高等教育机构尽快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实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路径,增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具体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德才兼备”的培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从大学生入学时到毕业前的“四个关键层次”来实施。
1.建构意识阶段。把握好入学阶段,宣讲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主。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向我们充分地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临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对未知的新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着遐想。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引导,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在专业介绍这个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导入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并着重介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体系,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工商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工商管理技能,更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和铺垫。另外,宣讲活动还要能够采取板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和广播等形式不断向大家传递“双轨制”体系的要求、做到人人皆知。
2.强化理念阶段。初期授课,开设关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以往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一个章节。由于管理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少,所以很多授课老师倾向于略过不讲,理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凭一两次课也不能改变。在实行德才兼备的“双轨制”后,建议专门开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等课程,使学生能详细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了解使社会、企业和个体达到三赢的商业道德模式。因为在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里已经有较多关于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授课老师必须做精心的设计,比如用社会热点导入,结合理论学习交叉使用现场辩论、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尽可能强化学生对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道德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需要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思想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约束组成。企业管理道德以基本的人文道德为出发点,是以企业为主体,重视企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处理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组织形式之间道德关系的总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企业道德建设。企儒家仁道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道德建设业管理道德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主要有:第一,企业管理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企业成本投入、保证企业交易秩序的正常;第二,道德建设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我国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缺失
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企业管理者道德缺失的问题。例如,在企业员工招聘的过程中,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优先考虑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没有综合考虑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建设的影响。另外,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越权处理其他不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事情,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公报私仇,自身责任意识偏低,导致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难以开展。
2.2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现代市场经济以竞争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很多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责任感欠缺。例如,有的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顾竞争对手的发展,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企业“诚信”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2.3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忽视
企业价值观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直接影响。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决策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经营发展速度缓慢。例如,部分法管理者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非常复杂,为了减轻工作负担,管理者对此置之不理,导致员工对道德决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4企业员工对道德规范认识不足
很多员工认为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与自身没有关系,即使担任企业道德建设任务也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企业员工对道德规范认识不足还受培训工作的影响,培训教材内容单一以及培训模式枯燥等都会降低职工对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3.儒家仁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的作用
3.1提高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修养
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起到榜样的作用,管理者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要求职工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无论职位的高低,只要进入管理层,就对自己的下属拥有管理权,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修养。儒家仁道思想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仁道思想中强调“修己”,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从自我做起;仁道思想中还强调“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三方面都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熟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影响因素,对于管理专业知识必须掌握牢靠。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寻求新的进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融入儒家仁道思想,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道德规范,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有效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企业中融入儒家仁道思想,在强化企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正确处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伦理关系;最后,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儒家仁道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以及“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己及人”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管理者的想法,增强企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3强化企业员工道德行为
儒家仁道思想中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职工的自觉性;儒家仁道思想还注重“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说,想要有收获,必须经受一定的苦难,做到了这些,就可以成为仁者。企业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基础,其道德行为是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综合利用儒家仁道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开展道德建设,对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也有积极的意义。
3.4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儒家仁道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开展道德建设可以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儒家仁道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以及“为仁由己”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增强培养企业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3.5有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儒家仁道思想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求仁爱之心、尊敬之心,还应该具有引导企业全体职工共同进步的心理,例如,引导职工树立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以及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等,是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决策能力的不二之选。
4.结束语
【关键词】现代中国;服装设计师;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7-01
一、服务者:服务改善人类生活
服装设计不单纯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种社会行为,它的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设计适合并且满足大家对美的追求的服装,这符合设计“改善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本质。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期望,好的设计会用这一份份的美好拼接出生活的温馨。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设计的创作主体,应该明确“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概念,用专业的理念和技巧为人类利益设计,这是社会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也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当今市场经济成长迅速,为谋求市场经济效益而不顾产品好坏的设计有很多。国内一些本土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不乏设计风格,但作品中往往包含过多感性因素,没有把市场和消费者等客观因素考虑在内,而是根据自身主观感情设计出华丽浮夸的服饰,缺乏理性判断,远离大众消费者的审美。国外服装设计师对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都很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大量精力、成本,无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服装设计,西方的服装设计师总是以消费群体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设计理念,用专业的设计服务改善消费者生活。
在消费主义席卷全球的当代,服装设计师要恪守己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服务意识,始终致力于用优秀的服装设计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做一个有道德感的严肃的设计师。
二、传承者: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炽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思考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问题,传统服饰设计在传承与创新问题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古老中国,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再造空间广阔,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现代中国服装设计师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和现代多元化的时尚设计有机结合,以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服装作品。
“例外”是目前国内本土服装品牌中发展良好的典型案例,它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拥有良好的市场反映。其服装产品设计元素十分注重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如选用棉、麻等传统服饰用料,采用刺绣、印染、手绘等工艺,色彩处理渲染“素”的意味,符合不张扬的民族个性等。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例外”的服装设计显而易见,设计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有意义的服装设计来唤醒人们回归最初的本真,通过对传统文化意蕴的深刻解读,终于“例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用独有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
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曾说过,“身为一名中国服装设计师,必须左手抓住中国传统文化,右手抓住世界时尚。”这传达了服装设计“以民族精神为魂,以传统文化为根”的理念。当然,“抓住传统文化”并非要求设计师们纷纷变成固守传统、不知变通的守旧人,而是要怀揣对文化遗产的执着骄傲之心,将传统文化活化于当下,让东西文化在个人设计理念中合理融入,使作品既富有传统神韵又不乏时尚品味。
三、引导者:引领传达正确的社会生活理念
相对而言,设计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众人物,肩负着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给品牌做好设计,让消费者得到舒适、健康、美观的享受,同时还要向社会传达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社理念,从有形空间影响到无形世界。
服装工业在便利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引起较大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两大艰巨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充分认识“绿色设计”的重要性,有效利用资源,尽量避免材料浪费,重视使用可循环的再生材料,积极向大众普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服装的“绿色设计”既能够保护自然生态,又体现着设计师的内在社会责任感,反映着设计师对地球、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切思考。借由人人所需的服装,设计师们既引领消费者趣味的发展,同时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社会生活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服装设计师应肩负起服务者、传承者、引导者的社会责任,在现实活动中,通过创新创造,令服装设计拥有生生不息的未来。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独特的设计创造能力,更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职责,通过服装设计这一媒介,向整个社会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如此,人、物、自然三者和谐相处,服装设计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企业的工人在权益保护、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毒害了众多的婴幼儿;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造成松花江下游流域严重污染;2006年黑龙江、山西矿难此起彼伏,数百名矿工遇难;2007年国产牙膏“二甘醇”风波.国外禁中国产牙膏,认定其对身体有毒害作用:2008年“5.12”大地震后万科老总王石只捐200万元,限每位员工只能捐10元:三鹿奶粉事件,再现问题奶粉毒害婴幼儿。最近这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话题。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资源逐渐从政府手中转到企业手中,也就是说企业逐渐成为拥有众多资源的社会行动的主体。相对的,拥有的资源越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越大。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在追求利益时,忽略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我国企业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社会责任感.造成企业的唯一目标便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顾企业自身利益,而忽视了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责任感。我国楼市房价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虽然国家一再打压房价.但是却很难起到作用,房价越打压越升高。近几年内国内大中城市房价只升不降,几乎已经成倍增长。普通民众很难负担起高额的房价。而且房地产商一味生产可以带来更大利润的大户型和高级住宅,造成一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房供应比例偏低。同时过多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业,可能会造成投资风险过大,如果出现房屋大量滞销.就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破坏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缺少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缺少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企业最终遵循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负责,保证企业本身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生态环境负责,保证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在不断寻找新的生产资料上费功夫。近几年,每年国内大事件中.都会有企业因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发生。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松花江下游水域水质被严重污染,沿岸的居民无法正常使用饮用水,严重影响大量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事故原因就是因为企业不遵守正常的操作规定,违规操作导致意外发生。企业在对消费者同样很冷漠,最让国内消费者愤怒的就是两次问题奶粉毒害婴幼儿的事件。而且2004年阜阳奶粉被曝光后.2008年竟然又出现问题奶粉。可见国内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乏,甚至是忽视。
第三,企业缺乏伦理感,包括人权意识和环保意识。这主要是由于企业负责人伦理道德的低劣造成的。前些年社会上一直很热点的问题—一农民工讨薪问题。正是企业伦理感缺乏的例证。农民工大多被雇佣在建筑行业,从事危险性大,劳动强度大,收人却不高的重体力工作。然而他们却不能在完工之后拿到工资。一个企业如果连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都没有.那么它根本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完全成为唯利是图的经济机器。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依靠牺牲破坏生态资源来换取经济利益。很少有企业会通过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上的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四,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发展不到位,这主要是国内企业的捐赠理念和内在驱动力不足。“5.12”大地震后。一些国内企业的表现非常突出。“王老吉”一个企业就捐赠了1亿资金。但是令人心痛的是,许多大型企业却反应迟缓,甚至冷漠。作为房地产业的巨头之一.万科在灾后的表现遭到质疑,其老总的作为更是被国人唾骂。中国企业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创造利润,捐赠理念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同时中国在制度化方面不完善,企业完全被动地响应政府的号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跟谈不上制度化。
第五,我国企业缺少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企业发展的软条件之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融人社会当中,与社会形成互动。但是我国企业很少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些大企业拥有企业文化,然而这些企业文化多是督促员工努力工作,如何更好地降低成本,扩大生产,很少与社会责任相关。造成企业在社会上过于独立.没有真正融入社会,更别说参加城市建设、文化发展了。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当前,我国企业在建立社会责任体制方面还很不健全,有些企业一提到企业社会责任感觉是非常陌生,根本不知其内容是什么。而许多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认为只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就是承担责任,没有认识到企业处在广泛的社会关系中.与利益相关者还有一些非契约性的关系(譬如保护环境、慈善事业),这些关系虽然不像与股东的契约关系那样具有刚性,但企业同样应该考虑其行为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协调有关利益关系。尤其在一些加工型生产企业里,老板们把产品、利润看得很重,而不把工人的生产安全当一回事.在他们眼里,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工人的价值和人身安全。
第二,政府部门难辞其咎。很多地方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标准.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要求或监督力度不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企业的违法行为。于是,一些企业向地方政府要求更为宽松的条件,甚至提出,如果政府管得太严,他们就搬厂走人。
第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企业社会责任无从落实的又一原因。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违法成本低也是一个原因。一些私营煤矿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失职、渎职,另一方面。死亡一个员工20万元的赔偿远远小于矿主所能获得的利润,使其不惜铤而走险。另外,企业员工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太差.维权的成本也太高。
第四,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力严重地供大于求,而支撑我国工业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素质要求又比较低,这就形成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强资本”和“弱劳动”现象,企业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恶劣的条件招收到工人,而工人很难提出自己的民主诉求。更不用说什么保障了。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建议及对策
(一)借鉴SA8000的合理因素,制定国内相关标准,为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运动,以SA8000(SocialAcountability)为首的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也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行。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0)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其宗旨是为了保护劳工基本权益.目标是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公认的工作条件.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由于SA8000重点保护劳工利益,因此,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都已遇到SA8000标准的限制,给该类产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困难。
虽然目前不宜在国内推广SA8000,但是笔者认为.SA8000为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推广也必将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悉,国际标准组织fIS01也将成立专门的CSR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正式纳入企业标准化范畴。因此.我们仍然要认真研究SA8000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借鉴其保护劳工利益的科学标准,提出中国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尽快制定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技术规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而在地方,也可以借鉴SA8000的合理内容,制定出地方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地方率先推行,从而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能力,规范企业行为,努力为其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二)建立披露信息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美国著名法官布兰狄西有一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社会公开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挥最大的监督和制约功能。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衡量企业状况的唯一指标。笔者建议,为了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传达相关信息。如企业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这样的社会公开机制之所以能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就在于它能止恶扬善,驱邪扶正,唤醒全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信息披露机制,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赞扬和传颂,打响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使那些利欲熏心、不愿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曝光,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使其降低乃至丧失市场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来自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引入公众舆论压力和政府监督因素。高度的道德伦理准则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它会在日常运作中为公司赢得声誉和信赖。企业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觉分担社会责任的好处,各项推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制度才能找到恰当的传导机制。
(三)责任到人,加大处罚力度
2008年9月11日以来,“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引发了中国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也迅速导致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风暴。2009年3月2O日,中央纪检委、监察部在其官方网站上消息称,中央纪检委、监察部已于近日,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有关人员作出行政处罚的处理决定,有五部委共8名司局级官员被给予撤职、降职和记过的行政处罚。但中央纪检委、监察部的通知中,并没有涉及对有关官员进行刑事处罚的意见。以及被处罚官员所犯过错的内容。在利润面前,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哪里?营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的目标,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该企业一定不会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必须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要究。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其相应的法律义务.则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然而目前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往往是在事故发生以后,直接追究公司责任,对公司进行罚款,而造成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却往往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公司受到处罚,损害的是股东的利益.而真正的肇事者却依然逍遥法外,损害公司利益、不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制约,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难以建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不履行公司社会责任行为的法律制约,使真正损害公司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从健全公司内外部结构治理入手,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素养;就业;校园文化;人文环境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仍然令人堪忧,表现在人格不健全,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功利化,习惯用功利的眼光诠释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这些现象的形成,一方面与高校对人文素养教育教育思想定位不清目标的明确定位和深刻理解有关,另一方面与高校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有关.
1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举,增强教职工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感
仅仅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只是“机器人”,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才是真正的“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学院通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家讨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专题讨论,确立了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制定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目的中的核心地位,确定将人文素养教育理念贯穿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要求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保证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确定对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名利观、荣辱观、伦理观,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的教育目标.
2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科学合理设置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是落实、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保证.学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调研,如《高职生基本人文素质调查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研究》、《高职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就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文素养的要求》等,并邀请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以及家长共同研究、探讨人文素素养教育的内容,确立了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哲学,学会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语言文学,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习艺术,提高审美能力,提升鉴赏能力;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掌握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学习职业与创业知识,提高职业认识以及对职业科学定位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需要,遴选出学生乐于教授的课程进课堂,设置了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和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切实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并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包括学时、考核方式等,突破了传统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人文素养课程实现了文理贯通,削弱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过分细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公共选修人文素养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需要.
3营造特色校园人文环境,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强化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方面,是新时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2008年学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后,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渠道,以“校园环境•人文教育”为主线制定了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内容以及措施,融合传统文化、职业文化于校园环境建设中,使校园环境建设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确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建有专门的动态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国内优秀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成长历程,行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的励志故事,运用榜样的力量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弘扬榜样精神,让学生的道德、意志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展示知名企业、合作企业的行业使命、人文精神、企业战略、企业愿景、管理思想、规章制度等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通过校风建设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和谐校园,通过教风建设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建立民主教学关系[3],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意志,培养学生诚信品德意识,建立学优争优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向和认知水平,我院举行了一年一届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月等活动,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用先进的文化激励自己,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3];开展道德大讲堂等活动,培育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协作的道德情操以及关爱他人、开放包容的素养;举办“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宣传正能量的浓厚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敬业笃学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卓越论坛”,邀请王新华教授、朱学义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现身说法,使学生坚定了刻苦成才、职业立身的信心;举办优秀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回母校巡讲活动,现身说法宣讲“个人梦”“成才梦”“中国梦”,明确为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个人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促进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精神的形成;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帮助学生解了职场,增强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营造培训技能、学习技能、苦练技能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缩短了与企业需求,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5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实现了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互补,综合运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专业教育中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高技能型人才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回答本领域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要面对哪些社会道德和伦理;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敬业的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把科学家当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可帮助他们领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中通过故意设置困难、障碍,培养学生处理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协作完成大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在顶岗实习的期间,充分利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对社会、企业与今后工作岗位的认识.
6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机会[4],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品质,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已常态化、制度化,学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共同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纲要和实施细则,严格规定实践教学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并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落到实处;科学设计实践内容,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突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如结合职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得到应用和提高,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5].
7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落实、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线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关键,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围绕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培训”工程,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同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自修和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分批、分层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将人文素养培训及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一项指标,通过培训、学习,教师通晓了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以及如何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学院也相继开发了以教师人文素养修炼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如《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教师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拥有阳光心态的小策略》《专业课程人文素养教育策略》等;二是“落实”工程,要求专业老师和人文老师都要将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时刻注意以自身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好学生的表率,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教风促学风,以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感染、影响学生;鼓励、表彰人文素质高、人文教育开展好的教师,对于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授予师德标兵、教学突出贡献奖,使广大教师把争当“育人典范,师德楷模”作为自己的目标,形成教师注重自我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以强化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环境等进行了优化、重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毕业生成为倍受社会和企业青睐的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院先后获得“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参考文献:
〔1〕田光辉.论大学生人文素质对就业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09(9):143-145.
〔2〕戴卫义,王玮,邹斌.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高校事务管理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4(3):69-70.
〔3〕朱凌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3):71-72.
〔4〕王涛.实施项目化运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51-52.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具有人文意蕴的概念,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精确定义文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既着眼于人类与生命体系,又着眼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它涵盖范围很广,所以也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广泛的社会风气,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性、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意识淡薄
就目前的大学生诚信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家庭条件良好的大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当零花钱,他们伪造自己是贫困家庭的证明,而些那家庭真确贫困的学生,却得不到所需的助学金。二是有的大学生借了同学的钱,却装作忘记,不归还。三是大学生考试中存在一些作弊现象,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采取作弊的手段。四是某些大学生侵入考试系统,篡改自己的考试成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五是一些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毕业后具有还款能力时,却迟迟不肯归还贷款,使自己的信用受到很大影响。六是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拥有更好地工作岗位,他们伪造自己的简历,伪造获奖证书、成绩单等。
(二)价值取向扭曲
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当代大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不喜约束的一代。他们在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时易冲动,经常发生暴力行为。他们的做法比较极端,常常产生很严重的社会后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川师大舍友被砍案件等都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的表现。目前而言,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们中的一部分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第二,一部分大学生有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追求名牌包、名牌衣服、名牌鞋子,与同学进行攀比,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肆意挥霍、享乐,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大学生信仰混乱、迷茫,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第四,一些大学生遇事不考虑后果,只凭当时的心情去做事,有时行为极端,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
(三)社会责任感缺乏
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是从社会大局出发,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忽视了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我”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课的目标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日报效祖国,而是为了通过考试挣取学分。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第二,重视自己的权利,却轻视自己的义务。当代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自我意识很强,不会过多的顾忌他人的感受,在奖学金评比方面,就想与他人争抢,平时不努力,但不愿意得到比别人少。第三,部分大学生崇拜金钱,认为金钱至上,在面对金钱时,失去判断能力,认为人格尊严都比不上金钱重要。找工作都是从获得的钱多钱少出发,从来不会考虑这份事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
杰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却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经受波折的能力较弱。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有些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当面临挫折时,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导致厌学,甚至自杀,给自己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第二,自卑感较为强烈。由于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他们做事消极、偏激,甚至变得焦虑、忧郁。第三,过分强调外界的影响。在家长的关怀之下,他们认为社会十分美好,但当背井离乡来到大学校园,面对严峻的社会环境时,会表现出不适应。遇到困难、失败时,总会找外界的借口,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能及时的反省自己。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大学生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以中国杰出传统文化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二)发挥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好的教师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导者。当前我国的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参加传统文化方面的研讨会,设立专门的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课题,努力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接受能力快、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三)营造利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使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高校可以通过设立校园公众号等方式,推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内部营销杠杆;挑战;认同感
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内部营销杠杆的重要意义
内部营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Sasser、Arbeit、Berry和Grnroos等西方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内部营销是指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满足雇员需要的工作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质量的雇员,是将雇员当作顾客的哲学,是一种使工作符合雇员需要的战略”。由此可见,内部营销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目的是通过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开发员工的服务理念和客户意识,以满意的员工来实现企业外部客户的满意,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因此,内部营销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今时代,拥有熟练的、有创新能力的且能赢得顾客满意的员工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使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从而获得差异化优势。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商业成功源于企业吸引、激励且留住卓越人才的能力。然而,由于这些卓越人才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围绕他们展开的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的企业实践表明,CSR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方法。譬如,为了能显示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声誉良好的企业如家庭仓库、德尔塔航空公司以及德国SAP公司的CEO们最近正式承诺将部署百万名员工志愿者从事各种不同的CSR活动。
总的来说,CSR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展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将成为“员工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近期的研究表明,当今管理者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必须借助“员工价值主张”这个新的视角。其次,CSR能使企业更加以人为本,能将企业刻画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贡献者而不是只关心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组织认同感。最后,由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所以CSR通常也是企业差异化优势的真实源泉。
因此,现今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投入到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去是不足为奇的,而且许多公司无论规模大小,包括像思科、GE以及IBM这样的大型蓝筹股企业也将员工参与CSR项目视为企业战略要点。然而,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真正理解怎样才能获得CSR战略的最大收益。笔者认为,CSR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内部营销杠杆效用,管理者如果能将CSR也囊括到“工作产品”中去的话,将会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又一利器。
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内部营销杠杆所面临的挑战
1.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的缺失。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方案的接近程度可以是一个涵盖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从完全的没有意识到积极的参与。研究指出,很多企业的大多数员工较远离于企业的CSR努力;许多员工只是模糊地认识到其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对企业具体参与的CSR活动知之甚少。另外一种情形是,员工可能是积极参与了企业的一项CSR方案但是对企业的其他CSR活动全然不了解。而且,许多员工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很渴望更多地了解这些CSR活动,但是发现很难。企业经常错失与其员工沟通其CSR的机会,比如很多企业都不在内部局域网上公布有关CSR方面的消息。即使是花费了巨资支持一些高关注度的CSR活动的企业,也没能抓住让其员工充分了解其善行的机会,更不用说将员工纳入到这些活动中去了。
2.对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满足员工需求的理解不足。内部营销理论指出,一个具体的“工作产品”设计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员工核心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工作产品”的基本要素:工资、福利、晋升机会和工作角色相比,CSR可以满足员工某个或更多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这也正是将CSR作为内部营销杠杆的原因。然而很多企业都未察觉到这点。通过研究发现,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需求是员工试图通过参与公司CSR活动来得到满足的:
(1)创造自我提升的体会。有的员工喜欢任职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因为它可以提供给员工个人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在参与一些涉及与日常工作迥然不同的任务的CSR活动时,他们就可以学到新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
(2)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和谐。员工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经常想使工作和生活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在处理两者关系时游刃有余。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员工如果能很好的平衡工作与家庭需求时,其压力会变小。而且当员工将其企业的CSR活动视为雇主和他们一样关心生活或家庭时,可以促进员工工作与生活的良好融合。具体而言,那些涉及员工所在社区的CSR活动(如企业资助的爱心学校项目正好是员工孩子就读的学校)就能实现这种良好融合。
(3)建立与企业的心灵桥梁。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员工经常感到游离于企业经济文化中心之外,因此这些员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接近公司并融入到企业的社会圈中的需求,这些员工会经常寻找能和企业其他员工接触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位于边远地区的员工往往会将企业CSR活动视为企业对他们的一种关怀和承诺,以及一个超越地域的员工之间的心灵桥梁。
(4)维护企业的声誉。有些企业的员工常常发现自己不得不在外界面前捍卫企业的声誉,尤其是跨国企业,他们可能要在当地公众和媒体不欢迎甚至敌对的地区进行经营,比如说沃尔玛公司在很多地区都遭到了大量非议,因为当地群众将其视为威胁当地小型竞争者的零售巨鳄。这些非议很显然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会伤害到员工的自尊心。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一些CSR活动向外界人士传递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改变这些外部的负面形象。
3.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给员工带来的利益。当企业把CSR作为获取人才的橄榄枝时,关键要弄清楚它能为公司带来哪些收益。只有员工的个人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时,员工才有可能认同组织,与企业产生共鸣。认同感属于心理学范畴,反映了员工的自我意识在多大程度上与雇主的意识相一致。而且高度认同企业的员工会将组织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将组织特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去。
研究表明,当员工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时,会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这种基于CSR的认同感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源于这种认同感所产生的“亲组织效应”(拥护公司的效应)。这种“亲组织效应”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效应会导致员工心理的变化,包括高组织承诺、高昂的士气、高工作绩效,高工作满意度等。而外部效应则引起员工行为方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缺勤率和离职率的降低。而且员工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CSR行为,这些行为会鼓舞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生产率以及更关注产品的质量。
4.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发现,管理层和员工在CSR方案的决策权和执行权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分歧。由联合国全球契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进行的CSR所有权调查显示,71%的公司主张由CEO负责CSR政策及实践的管理,57%认为由董事会负责,56%觉得应由高级管理者负责。由此可见,大部分企业将CSR的开发、执行和管理看作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换言之,是公司高层来决策企业应支持什么以及怎样支持,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没有搞清楚是谁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员工渴望在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员工应该成为CSR的价值创造者之一。
三、提高CSR内部营销杠杆效用的步骤
随着CSR观念的普及,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在迅速的发生变化。曾经只是企业商业实践辅助行为的CSR已经快速演变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要想获得CSR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真正效用的话,亟需转变其CSR战略的操作步骤。基于上文所讨论的四种障碍,推荐以下五个步骤来帮助管理者提高CSR的内部营销杠杆效用:
1.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接近程度。最为具体而直接的方法就是沟通。管理者应以一种非常详尽、清晰且持续的方式将CSR项目与员工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企业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基本原则、项目的细节,项目的运作情况、公司资源的分配情况、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地与外部客户进行CSR项目的沟通,使其获悉企业具体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为何要做此事而且从这些沟通中受益匪浅,这些经验也适用于内部沟通。同时,公司也需要认识到员工和顾客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博客、在线聊天室和其他媒介)获知公司是否参与(或不参与)某个CSR活动及其目的。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公司外部的,不为企业营销部门操控的,所以与企业内部新闻刊物相比,内容更为客观,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公司在进行这种沟通时应致力于建立高可信度,并通过一些可信的且有影响力的内部渠道,比如像IBM的OnDemand这样的公司网上社区或QQ群来与员工沟通,着重公开一些客观事实而不是一些溢美之词。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接近程度并不止于沟通,企业应该鼓励并给员工机会参与CSR活动。此外,企业最好能给员工及时的反馈,对他们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客观和有建设性的意见。
2.制定CSR决策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如果企业想将CSR提升到战略层面,建议采用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理解如何将其CSR投入转换成“亲组织”产出,即员工怎样受益于企业的CSR计划以及员工的收益是否以及怎样变成公司的效益。
企业管理者在开始计划CSR项目时,可以采用一个投入产出模型并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公司应该支持哪些事业或资助哪些项目,CSR的具体流程以及从每个CSR项目中期望得到的以员工为中心的产出效益。一旦项目开始执行,应通过内部调查对产出进行监控以确定哪个项目可以向员工最终向公司传递最大的价值。产出效益的衡量指标应该包括内在效益指标(对公司的态度、继续留在公司的承诺等)、外在效益指标(缺勤率、离职率、工作绩效和生产率等)以及更深层次的组织认同感。
最后,当企业评估CSR项目的效益时,管理者应考虑可能夸大或削弱CSR项目效果的多个参数。由于每个员工和每个公司有各自的特点,有的CSR项目对一些员工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另一些员工的影响不大。因此,制定有效的CSR项目的关键在于企业不仅要考虑这些项目满足核心员工需求的程度及产生的认同感,还要兼顾特殊的人为因素和公司因素。员工因素包括员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性质、年龄、性别、对该项目目标重要性的认知等。比如,公司中绝大部分员工都对公司支持乳腺癌研究的CSR项目持肯定态度,而一些处于乳腺癌发病高风险年龄段的女性员工可能会对该项目表示出更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理解并满足员工的需求。企业应基于其CSR项目能满足的需求对员工的相对重要程度将员工进行细分,并设计相应的CSR计划以满足不同的员工需求。识别员工细分市场可以采取与顾客细分一样的方法(如利益细分法等)并寻找这些细分市场在人口或心理方面的关联以更好的区别和瞄准它们。花旗集团在帮助“工作妈妈们”解决家庭工作平衡问题时,特地在员工住所或工作场所附近设立了儿童看护中心,包括儿童医疗、智力、社会与情绪康乐等课程,每天为超过1500名儿童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多种“补充儿童看护服务”来满足学校假期的要求。
4.增强员工认同感。如前所述,CSR较其他企业行为能更清晰的揭示出企业的价值观和灵魂。因此,制定有效的CSR战略的基本目标应是增强员工的认同感而不是其他一些常规监控指标如工作满意度等。增强员工认同感的措施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譬如,员工认同感很容易通过一种非正式的方法来辨别,即员工在描述其公司时会经常使用“我们…”这样的句子。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员工会经常将“我们内部人士”和公司“外部人士”进行区分。还可以是利用组织行为和营销文献来增强更为正式的认同感。
5.和员工一起共同创造CSR的价值。管理者应该致力于让员工亲历CSR项目的计划、设计和执行,使他们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上文提及,制定CSR计划的关键是要设法满足员工的需求,如果能让员工真正参与CSR项目的设计,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需求考虑进去,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CSR的效用。
此外,员工通常比公司管理者更接近和了解他们的社区,因而在CSR项目的规划及执行上更有发言权。比如说,企业在捐款时,可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以员工的选择为主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将CSR的主要责任转移至员工并不等于公司就免责了,公司应该扮演有效的推动者的角色。公司必须保证清晰的、开放的和持续的双向沟通渠道,为员工有效地实施CSR计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简言之,员工应是CSR项目的执行者,而公司是推动者。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内部营销的新杠杆,将有助于企业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是一笔非常可贵的道德资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做出的极其复杂的战略性努力。显而易见,如果要使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诸如对员工更强的吸引、激励并留住人才,就需要企业领导者的高度关注和承诺。
参考文献:
[1]C.B.bhattacharya,SankarSen,DenialKorschun:“Using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toWintheWarforTal-ent”,MITSloanManagementReview,Winter2008,Vol.49,No.2:39-43.
[2]李姝.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及文献述评[J].北方经贸,2007,(11).
[3]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道德 缺失现象 对策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劳动力供应量过大、国家教育机制及就业政策、高校课程设置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及综合素质有关。其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的高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就业道德滑坡之间的矛盾,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就业道德的涵义及内容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加强大学生就业前的道德教育,提升他们职业道德素养,受到国内学者和高校就业工作者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就业道德”这一概念。作为职业道德的初期状态,就业道德是指就业者与用人单位、就业者与其他就业者之间形成推动良性就业,避免就业冲突的道德关系总和。它既是就业者个人道德品质的表现,也是社会道德在就业问题上的体现。[1]
就业道德培养主要是针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强化其相关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其潜在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形成他们完整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包括他们对用人单位的态度、对将来工作的态度、对其他就业者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等基本内容。亚当·斯密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2]这些也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当今的大学生受社会发展需求与就业形势的影响,普遍能注重专业技能、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学好专业知识外,都会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校外兼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但对就业道德的关注度不高。有关部门开展的“与就业有关的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把就业道德排在第六位,而用人单位将就业道德排在第一位。72.5%的学生认为能够成功就业的条件是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只有7.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是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然而,在对“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首要条件”的调查中,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的占52.7%,而专业技能排在首位的只有37.3%;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会把责任心放在首位,其次是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沟通能力,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排在靠后的位置。[3]
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加上高校对学生道德行为培养上的不足,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一系列在就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判断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淡漠甚至遗弃社会责任意识,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意识不强,就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过于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轻视国家、社会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时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不少大学生将高收入、高待遇作为衡量自身价值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就业时首先考虑到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强。这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难就业;另一方面导致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而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使大学生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的舒适度,青睐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生活条件好的工作,重金钱、重权力、重实惠,只要收入高或有权力、轻松,什么工作都愿意干,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外资企业等而忽略了自身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长远发展,致使他们在就业时的价值目标追求呈现短期化、功利化的趋势,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二)诚信意识缺失
大学生因欠缺社会工作经验,求职时本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表现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他们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指标。有的大学生会采取一些有失诚信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和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得理想的求职岗位,在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假,随意给自己的材料“注水”。主要表现为:伪造各类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简历掺假、篡改学习成绩、虚构个人经历等。大学生的另外一种诚信缺失情况表现在:求职简历漫天撒网式投递、面试与否随心情、遇上哪家单位就去哪家就业,加上部分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职业定位混乱,出现签约行为不严肃、随意签约现象;有的甚至把初次就业的职业、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了工作经验并且时机成熟便立马走人;有的学生同时与几个用人单位签约,使用人单位错失了招人的机会;部分大学生还会出现随意或恶意毁约、不履行合同、频繁跳槽等现象。这些现象会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也会给大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缺失
大学生们非常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面对现实,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他们不但要求工资高,而且还要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既轻松又舒适。许多单位都会要求新进员工下车间、跑市场、到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等,而不少大学生由于害怕吃苦就会放弃工作机会,常出现放弃就业岗位、不理智离职等情况,造成招聘单位浪费人力、物力面试,安排入职后,无人可用、延误工作等情况。这种不讲奉献,只谈索取的“就业道德”观很令单位领导反感,以致阻碍了他们就业的道路。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出贪图享受、拈轻怕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浮躁等,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奉献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这些都是部分大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的具体表现。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中道德缺失现象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要把就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德育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思想理念
当前,不少高校为了短期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在就业指导中强调服务,侧重政策讲解、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操作性、功利性,忽视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必须更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思想理念,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专业素质与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各种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学生在就业的同时,能勇于创新,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就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模式
高校的就业道德教育应围绕大学生在就业中比较突出的道德问题及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共同准则来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实干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素质的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科学的择业观,让学生学会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培养一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荣誉感,为将来爱岗敬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德育中要以启发式方法代替灌输式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可将教育从课堂、校内延伸到社会、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就业道德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便将来能自觉践行之。构建“知、情、意、行”结合统一的就业道德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就业道德的认知,培养就业道德情感,增强就业道德意志,在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使学生认真履行就业道德准则和规范,增强“行”的实效性。[4]
(三)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
高校可建立就业道德奖惩机制和学生道德管理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的双向忠诚度模式。[5]学校要做好毕业生材料真实性的审核工作,发现失实情况要予以纠正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签约、违约情况的监督,建立学生就业道德档案管理体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记录下来,建立数据库,借助网络工具让用人单位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接受用人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道德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学校的就业道德教育,与用人单位整合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道德教育工作。用人单位也应诚信对待大学生,招聘时答应的条件要兑现,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也应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大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用人单位和就业学生的双向忠诚度。全社会和高校都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道德问题,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道德素质,使高校毕业生实现良性就业。
参考文献:
[1][5]杨其勇,张杰.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道德的培养[J].中国报业,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