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

第1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现代工业体系中,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技术层面占据关键而特殊的地位,俨然成为现代工业的标志性技术,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置、操控职能实现机械设备自动化操控水平的大幅提升,对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极强的推动推动作用。

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概述

1.1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控制是针对电气设备的操作形式进行描述的,与传统的机械操控相比,自动化控制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进行自主运行,完成特定的动作,从而达到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等要求。在实际生产中,PLC技术就是典型的自动化控制应用,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工业、军事等领域。根据自动化的程度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自动化控制可以分为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前者要求人员参与到设备运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后者则仅需要进行编程,明确控制的要求和程序等,无需参与直接的生产过程。

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管理、处理各类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总称,是依托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发展而来的,借助特定的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够发挥特定的功能,达到操控设备运行的目的。近些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数据的传输、处理等方面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获得较大幅度的拓展,体现在机械领域,通过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结合,实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

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2.1高精度设备操控

机械制造业中,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机械设备的操控精度有极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主要借助优秀操作工人的熟练操作实现,加工精度难以保证,不适合所有零部件的加工,极大的限制了常规电气、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加工精度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GPS系统应用到机械加工中,实现加工精度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精准度。

2.2实现机械设备运行的综合监控

近些年,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功率大幅提升,机械设备操控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大幅增加,给操作工人造成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难度。针对此问题,设备制造企业从机械系统入手,设计并配置大型机械的闭路监控系统及超声波障碍探测系统,实现机械设备运行状况、位置的信息化反映,为操作工人提供全面、真实、动态、实时的运行参数,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系统对机械设备的关键区域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运行异常并给出警报,提高了机械故障处理的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2.3机械设备自动化综合控制

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中,中央微处理器是自动化的核心所在,是信息处置、指令下达的关键设备,其信息处置能力直接决定机械设备自动化的控制水平。而中央微处理器的制造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的,实现对机械设备运行各项参数的综合集成,汇总到微处理器中,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置,给机械设备提供最佳的运行指令。

3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1数字化技术

一般来说,机械设备的操控系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系统,二是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操作主要由中央微处理器实现,而电气系统的运行操控需要将各类数据信息转化为电气信号,进而给予高效的传输、分析和处理,以此实现电气系统运行参数的高效处置。

3.2现场总线技术

简单来说,现场总线就是工业数据总线,是处理各类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之间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设备,自上世纪末兴起以来,在机械设备操控、智能建筑等方面应用广泛,成为电气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实际的应用中,现场总线应遵循简便、高效的原则设计,形成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效率高、系统稳定性好的现场总线,实现各设备的通信互联,增强系统的整体性。

4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

伴随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生产线发展而来的工业生产控制体系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主体设施,其发展必然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使得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结合更为紧密,催生出许多先进的融合技术,如拟人智能、线性分程控制等,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生产控制的效率和操控水平,成为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5结束语

综上,当下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则需要依托高校的控制系统实现,无论是机械设备的研发,还是工业生产控制技术的提升,都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融合,形成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加强信息的传输、分析和处置能力。此外,还借助网络实现现代工业信息控制的云计算化,推动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从钊.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33):70-71.

[2]常虎子.矿山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08):00079-00080.

[3]祁艳,王锦辉.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210-210.

第2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型自动化仪表 嵌入式 智能化技术 网络化技术 应用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与网络化技术在社会上各个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在自动化仪表中的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当前嵌入式智能化与网络化技术在新型自动化仪表中的应用使仪表功能能够更好实现,并且使其在实际生产过程更好发挥其作用。因此,掌握嵌入式智能化与网络化技术在新型自动化仪表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1 新型自动化仪表设计分析

1.1 自踊仪表设计传统模式与新型模式

对于传统仪器仪表而言,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先对系统硬件进行设计,之后再对系统软件进行设计,之后对整体系统进行集成测试。在这种设计模式下,若发现系统硬件中有错误存在,或者在系统结构中存在缺陷,要想对其进行修正十分困难,可能会造成结果就是需要重新设计系统,这样一来,不但会导致开发周期被延长,使开发成本增加,并且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

在对新型嵌入式仪器仪表系统进行研究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认为系统软件开发及系统硬件开发两者之间应当保持协同、一致,而不可使其分离、独立。具体而言,在系统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实现之前,应当合理划分系统中软件与硬件需实现功能,从而使最佳分解方案能够产生,另外,在开发系统硬件之前,应当合理验证嵌入式系统需实现功能,从而使系统实现功能保证与最初功能规格说明一致。这属于新型的一种设计模式,即软硬件协同设计,该设计思想在自动化仪表设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软硬件协同设计分析

对于软硬件协同设计而言,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系统功能描述及划分阶段,软硬件设计阶段以及协同模拟阶段与软硬件综合阶段。

1.2.1 系统功能描述及划分

在系统设计初期便应当对系统进行功能验证及性能验证,通过与实现无关语言对系统功能进行描述,可选择VHDL当作算法级描述语言,同时也可对C语言实行必要修改以及扩充,将其当作行为级描述语言,从而模拟验证系统功能。

1.2.2 软件功能与硬件功能分解

以系统功能描述为基础,依据设计目标以及相关约束条件对系统进一步进行分解,对系统中软件部分与硬件部分进行划分,从而保证能够并行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尽最大可能使系统方案实现最优化。

1.2.3 系统协同模拟

在完成系统软件与硬件设计之后,利用通信以及同步机制综合模拟验证整个系统,对于系统设计中存在偏差及时发现,并且对其进行修正。

1.2.4 软件与硬件综合

在系统模拟通过之后,应当实行系统软件与系统硬件综合,最终使整个系统设计能够得以完成。对于硬件构件综合而言,其构成所包括内容主要为硬件高层综合、版图综合以及逻辑综合等;对于软件构件综合而言,其构成所包括内容主要为高级综合、编译以及汇编等。在仪表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这种新型设计思想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使社会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使设计周期有效缩短,并且还能够防止重复设计情况出现,使系统设计能够提高合理性,并且能够提高其成功率。

2 新型自动化仪表核心内容分析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自动化仪表中所选择的微控制器大部分都是8位或者16位,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智能化,然而由于当前需要实现功能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复杂,这些控制器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实际需要。另外,随着当前微电子技术、芯片技术以及集成电路技术快速发展,一些性能比较高的嵌入式处理器在体积、功耗以及价格方面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在一些新型仪表中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使用已经成为可能。

对于嵌入式DSP处理器而言,在其系统结构以及指令方面均实行特殊设计,实行DSP算法比较适合,该处理器具有较高的编译效率,并且在执行指令方面也具有较快速度,在数字滤波、谱分析以及FFT方面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中代表性比较强的产品主要包括TMS320系列以及DSP56000系列。为能够使各种应用需求均得到满足,有些处理器生产厂家还提供专门集成化处理器。

在系统中将32位处理器当作内核,另外在处理器中还包括很多功能。比如Motorola68360,其属于集成通信用处理器,其内核为32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集成通信系统,在系统内部包括4路协议通道,这些协议通道具有同步协议,对HDLC、T1/E1以及ISDN等一些通信协议均具备支持作用。对于ARM系列微处理器而言,其具有更多种类,有些专门在网络中应用,有些专门在通信中应用,有些用于集成DSP协处理器,有些对Java可起到支持作用。用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自动化仪表具体应用要求作为依据,并且综合考虑体积、功耗以及性能与价格等方面因素,从而对嵌入式微处理器进行适当选择,并且在该基础上使更加高级算法能够得以实现,从而使其所提供功能能够更加强大。

3 利用嵌入式Internet技术实现自动化仪表网络化

在很早之前,使自动化仪表和互联网之间实现联接这一思路便已经存在,其所存在困难主要就是对于因特网而言,其中通信协议对计算机存储器以及运行速度均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对于当前仪器仪表而言,其所利用微处理器大部分都是8位与16位,对TCP或者IP能够支持的互联网协议所占的系统资源数量非常大,或者说这种情况要想实现基本是不可能的。对于当前普遍使用的8位仪器仪表及16位仪器仪表而言,除选择性能比较高的32位处理器以及相关硬件平台之外,嵌入式同时提供相关网络化解决方案,其中代表性比较强的就是嵌入式微型互联网技术。利用微型互联网技术能够将互联网接入,选择性能较高嵌入式处理器或者桌面计算机,将其作为网关,而该网关是实现网络协议的关键内容。

总而言之,自动化仪表网络化使系统潜力得到释放,使传统测量技术得到改变,使传统模式得以突破,改变以往同一地点采集、分析以及显示情况。另外,利用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人们能够对远程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控制,在任意地点均能够实现采集、分析以及显示。

4 利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提高自动化仪表质量

对于当前自动化仪表而言,实时操作系统并非其必部分,并且对于传统仪器仪表而言,由于在处理器功能以及存储器容量方面存在限制,应用实时操作系统要想实现也比较困难。随着当前仪器仪表中硬件功能得以不断增强,其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功能要求不断增加,并且也越来越复杂,因而需利用实时操作系统合理协调调度多个任务,对系统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另外,随着当前不同种类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越来越多,在硬件配置方面也不在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其实时性得以不断增强,并且工作效率也得以不断提高,有些还能够支持网络协议,从而在自动化仪表中使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得以实现。

用户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从内存管理与开销、任务调度以及任务切换时间与中断禁止最大时间等相关方面为标准,从而对实时操作系统进行衡量以及适当选择。在嵌入式处理器以及相关硬件平台支持之下,利用实时操作系统进行高效调度以及管理,在新型嵌入式自动化仪表中,系统中软件地位更加突出。系统软件不再仅仅是硬件附属品,而是成为系统智能模块,具有很强的处理能力,可使人工智能方法以及技术得以实现,使自动化仪表能够对复杂信号进行处理计算,并且能够实行频谱分析,并且能够根据分析、比较以及推理结果,从而将相关控制信息输出,可实现自我诊断以及自我测试,通过在内部及性能协调以及自动修复重组,与外界变化情况相适应,从而能够实现自补偿与自适应,并且通过进行自校准能够是自身准确度得到保证。另外,其还能够通过自学习而能够对更多更复杂测控程序进行处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软件决定了仪器仪表智能化程度。

5 结语

在当前仪器仪表设备应用过程中,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需求,新型嵌入式仪表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智能化技术与网络化技术在嵌入式新型仪表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其智能化程度及网络化程度均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能够得以更好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山.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石化技术,2015(03).

[2]曹庆年,刘晋熙,王薛飞,夏超,侯胜利.自动化仪表网络化实现技术探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7).

[3]湛玉凤.信息时代下的工业自动化仪表发展趋势分析[J].硅谷,2010(17).

[4]葛岳川.高级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在自动化仪器仪表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3).

第3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应用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气自动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了,在各个领域电气自动化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让更多的设备机械得到改善,管理系统更加完善,让整个行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作效率更高,让整个行业都得到巨大进步。整个领域的进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对电气自动化应用好的具有典型代表的行业进行分析。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1电气自动化在水厂方面的应用

在水厂方面:第一,自动化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能源,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第二,对水厂的监管和控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让监督和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及时。第三,水厂的管理更加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第四,应用电气自动化系统,使企业效率更高,提高综合效益。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同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保证了水厂在各方面的高效运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厂中的应用,提高了水厂的工作效率,让水厂更加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

2电气自动化在港口方面的应用

对外开放也带动了港口的发展,为了使我国港口更快发展,港口方面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港口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应用自动定位,动调度管理系统,无线数据通讯等,让水路工作能够高效运行,这样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些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电气自动化在火电厂方面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在火电厂方面的应用发展也是很快的。电气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功能在电气方面得到充分发挥,比如监视功能的发展,信号警示功能更加发达,与主信号之间联系更加方便,网络通讯更加发达,火电厂通信通道也更加迅速,便于火电厂更快的发展,更加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电气设备管理也更加系统。发电机运行状态监视功能,自动化系统网络的通信也更加快捷,更加发达。

4电气自动化在电力 方面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方面的应用更多的是新技术的创新,电力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应用让电力发展方面更加发达。第一,新电力电子开关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时代。MOS控制晶闸管将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电气自动化系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第二,变换器的组成部分电子器件的更新促使变换器的新发展,让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更加方便与快捷。电气自动化对电力系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交流调速控制日渐成熟拥有新颖的控制思想,简单的控制结构,控制手段更加直接,响应迅速,且无超调,信号处理物理概念明确。这方面的新发展让电气自动化的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些让电气自动化应用更全面发展速度更快。

5电气自动化在电楼宇控制方面的应用

在楼宇控制方面,电气自动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让整个楼宇控制系统更加现代化,安全化,科技化,智能化。在楼宇的应用主要有两种系统:

(1)TN-S系统。

TN-S是一个三相四线加PE线的接地系统。通常建筑物内设有独立变配电所时进线采用该系统。这种系统让楼宇系统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楼宇中因为单相用电设备多,新的方式可以有随机电流。智能建筑应设置电子设备的直流接地,可以确保安全,防止雷电,还可以防止静电。

(2)TN-C-S系统。

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第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这种系统的优势是保证楼宇系统电力系统工作更加安全,高效。让电力系统的综合管理更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同样需要创新,新的技术能促进各个行业生产条件,技术条件,技术工艺,管理结构得到更新的发展。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制度,管理技术也更加先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应用让各个行业都到达新的境界新的领域。

1综合自动化系统

为了满足更多行业很多部门之间通讯更加方便的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自动化系统。这样可以让控制和监测集为一体,提高了高压系统的保护和控制水平。综合自动化系统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便于检测各种状态信号、故障信号。

2现场总线技术的改变

新的改变是现场总线控制和现场总线型传感器,是数字通信开放程度的测试网,符合国际上发展的热地与趋势。对现场的监督和控制更加严密,更加及时,不论在什么行业中发生的事情都会得到及时处理。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操作中央的设置,设置了非常多的操作站,这样可以完成其所控制范围内每个流程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流程。

3DCS系统控制

这种系统控制是一种新算法,它的特点是,对于普通算法和特殊算法都能够计算。它包括由分散的现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就地实现数据采集和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传送到生产监控级计算机。因为操作可以进行备份,及时文件丢失也可以及时找回,补充漏洞,挽救危机。这种新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厂,电厂等行业。

3.经济的发展要求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同时技术的创新又进一步促进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与创新让整个行业朝着现代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信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以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玉敏等.工业以太网的最新发展.自动化系统工程,2006(2):2.

第4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1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自动化的内涵

1.1物流企业的基本内涵

所谓物流企业就是提供专门物流服务的经济组织。按照提供服务的内容和特征可将其分为传统物流企业和现代化物流企业。传统物流企业的特征就是经营某项物流服务,如货代企业、仓储企业、信息物流企业等。现代物流企业的特征是指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配送、仓储、报关,信息服务,代收货款等综合业务,一般指的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3PL),本文所要研究和分析的物流企业主要就是指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2物流企业自动化

所谓物流企业自动化就是指物流企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利用自动化设备和设施等进行作业,主要有信采集设备和传输设备等。物流自动化是集光、机、电子一体等各学科综合应用,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集成的系统工程,实现三流合一。

2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流企业自动化系统

2.1物流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1)基础作业层:主要是收集物流作业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存入 系统数据库。(2)数据处理层: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3)计划控制层:包含运输过程中的车辆定位,运输路线的最优化选择,仓库作业计划,库存控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4)管理决策层:在战略角度创建物流系统中各子系统模型。

2.2物流企业系统功能模块

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可分三各子系统,即运输管理子系统,仓储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

自动化信息系统中基本的信息系统功能有数据交换,仓储管理,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决策支持等。

2.3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

自动系统设施、设备种类繁多,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简单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1)EDI数据交换技术。就是按照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以电子报文的方式在络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在供应链的模式下,各成员企业利用EDI进行信息传输方便,准确,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物流企业利用EDI技术实现物流数据单证的电子化,提高了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加速货物周转率,以提高各户服务水平。(2)条形码识别系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结合了符号识别技术,编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信息识别技术,它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识别标识符。可分为一维条码,维条码和库德巴码等。条形码技术和EDI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物流企业当中,使物流末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实现了现代化。

2.4射频识别系统

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其主要由射频标签和读写装置组成,具有寿命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应用于移动目标的快速识别。物流企业利用RFID技术进行货物的适时查询和车辆的管理。其工作原理是将射频标签安装在车辆或者货物上,射频装置读取标签上的原始数据后转换为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运输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库的信息查询到车辆行驶路线,货物信息等,行信息处理后合理地安排运输调度。其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运用RFID技术物流企业可以高效的管理在途货车辆,适时掌握在途货物,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5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

(1)货物周转率货。该项指标是衡量货物周转的快慢程度,物流企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货物,其货物周转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业基本的经营效率的最基本的绩效评价指标。 (2)准时供货率。物流的目标就是在适当时间,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将适当的货物交给适当的人手中,即物流的5R理论。这里的适当的时间指的就是交付货物的准时性。(3)单位物流成本。在物流系统论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目标都要符合物流系统的总目标,单个子系统的优化并不能代表整个物流系统是最优的,因此各系统之间相互有效合理的组建,以达到物流总系统最优化。由于物流活动遵循二率背反的现象,一项物流成本的减少就有可能使另一项成本的增多,例如减少库存成本,就要增加货物的周转,就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增加。

第5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河北平乡自行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河北邢台054500

摘要 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理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机械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其技术理念成为机械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技术核心制造理念的分析,对制造模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旨在为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关键词 器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制造模式;技术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工业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技术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内涵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理念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对机械制造理念进行科学化的创新,从而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制造模式。对于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人员而言,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形成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先进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的有效应用,从而为工业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机械自动化发展模式的分析

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传统的技术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工作人员与车间结合的工作模式得到了改变,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人员得到简化,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工艺发展形式,不断提高了工艺技术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在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设计技术,通过对系统误差的检测、修复,有效避免人工检测中复杂性的工作理念,促进机械生产的智能化发展。

2 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的分析

2.1 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分析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流水线生产是技术应用中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主要是指场频设计过程中的流程分割,在不同工序之下,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从而有效实现工程的科学发展,在根本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在流水生产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为技术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智能化控制模式的分析

对于机械化的自动生产技术而言,智能化的控制是一项高端的技术,可以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控制,同时也可以保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只要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的设备操作。智能化系统的控制,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检测出系统误差并及时修复,从而保证了机械自动检测的精确性。

2.3 人员精简模式的分析

在以往工业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工操作是主要的工作模式,产品的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较多,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生产车间以及生产设备却受到了严重的控制,很多技术熟练的老员工也无法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而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技术工作形式,实现了人员的精简,在智能设备的引导下,只需很少的工作人员对设备操作,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 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3.1 数控技术的工业化技术研究

随着数字化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社会需求不断优化的同时,传统的机械生产模式逐渐遭到淘汰,因此,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在现阶段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实现系统化的设备控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同时,实现智能化的操作技术。因此,在我国工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数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性的发展方向,提高技术的应用理念,从而实现经济化的发展需求。

3.2 网络技术的工业化技术研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数控技术与CAD、CAM 等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机床互联网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了工艺生产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程中,不仅提高了机械制造中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逐渐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从而提高了其核心理念,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淤在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在减少人力及物力的同时实现自动化的工艺形式,有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了企业的产业结构,从而为其有效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工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通过有限资源及资金的应用,获取更好的产业效益。由于在传统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中,其工艺技术存在着不成熟的现象,在产品设计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但是,整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造成了产品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其产品的生产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监控、设计,实现自动化的技术设计理念,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提高了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充分的保证。

盂传统的机械生产是一种粗放的生产模式,其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只是通过数量来弥补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产品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逐渐下降。而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创新,节约产品材料资源,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为机械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科技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技术应用的同时逐渐简化了工作流程,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为整个工艺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科学化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实现经济化的发展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掌握新的技术能力,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的革新,为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18-19.

第6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现阶段,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信息时代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伴随个性化学习和优质教育等特点的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1]。

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泛指教育信息化技术在空间上的一种传播,可以理解为:在得到首次应用后,经过大力推广阶段直至普遍采用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差距是其扩散的基本前提。技术扩散是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一个过程,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能促使技术创新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效益,从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容易掌握和实现,真正的推动力则来源于技术实现的产品,即资源。

资源,在教育界中泛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呈现方式和媒介。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Aleksander Dye,2003)。移动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开展移动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源,即移动学习资料、移动学习环境和移动学习支持系统[2]。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工具和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途径[3]。

一、网民人数众多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受众保障

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将进一步改变获得知识的途径。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2012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70.6%的网民通过台式机上网,相比2011年年底下降了近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2011年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保持较快增速,占比由2011年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并且是首次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这绝对是发展移动学习的有利条件。

手机上网,一方面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移动终端基于用户体验基础上建立的情景创设环境以及交互方式,吸引了更多的网民。另一方面是终端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资费可承受等特点,进而促使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据外媒预测,至2016年,全球移动设备数将超过全球人口数,人们将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替代台式机成为上网的主要方式。

二、让知识图形化、可视化、游戏化,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是前提

移动学习(M-Learning)逐渐被引入泛在学习(U-Learning)体系。泛在学习,就是指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共享的前提是技术的兼容性。移动智能终端的形态仍将不断演化,手机大屏化、平板电脑小屏化、人机交互多样化(语音)、可穿戴化(智能眼睛/手表)、柔性屏幕已经变成现实。

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连续十年推出《NMC地平线报告》。《NMC地平线报告》(2013)关注的六项技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MOOC)和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ing);游戏和游戏化(Games and Gamification)和学习分析学(Learning Analytics); 3D印刷(3D Printing)和可佩戴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从历次报告中可以看出, PC时代向移动互联时展,移动设备功能媒体增强及移动应用程序标志着趋于平民化,教育技术借鉴了游戏的理念和经验使教育更具有游戏化活力。地平线报告强调了在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等领域的新兴技术,每一项具有重大潜能的技术都已经成为全球很多教育机构以及创新性机构关注的焦点。

移动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使得学习者在有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利用手机等小型移动设备参考微型课件或游戏化应用进行学习并产生实时互动,使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移动学习必将凭借教育技术冲破传统学习方式的藩篱,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更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化、个别化发展。

三、学习内容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创新是关键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是一个具有拆分、移植和重构等阶段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到移动学习的特殊性、知识构成的复杂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资源建设的计划性等问题,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移动学习资源的服务性问题。脚永远比鞋重要――资源这双鞋能否合适地穿到学习者的脚上,唯有学习者知道。资源的设计者应该为学习者搭架子、搬梯子,充分重视学生多元需求,研究课程的性质特点、摒除“资源为王”的错误理念,除了要在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外,也要在学习资源的构建上实现创新。

(一)提供预设资源向生成资源转变

目前学习资源建设信息传递方向单一。预设资源作为资源创建者预先设计、编制并要求学习者必须使用的资源[4]。资源创建后,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要从预设资源向生成资源转变。生成资源则秉承学习者既是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创建者,信息传递则为双向,这种开放式的资源建设强调利用集体智慧,使学习资源得到一个由创建(更新)、使用、反馈等三个过程组成的闭环系统,提高了更新速度,更加贴近用户自身需求,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信息同资源本身的融合、成长,使资源更具有生命体特征,以建设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

(二)泛型资源向针对性资源转变

如何筛选有用的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源,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海量资源就等于没有资源;不适合学习的资源是无效资源。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学习者往往要自主寻找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的驱使和动力所在。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的收集快捷和便利的优点,寻找或构建“必需”的资源供学生浏览、学习并获取有用信息。移动学习并非是移动化的电子资源。要重视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传送、利用和共享,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体验,激发、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最便捷、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以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到MOOC时代的来临

教育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可利用性不高,重复建设,建设与应用的分离,特别是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捆绑严重缺失,大有资源是休眠的,学习者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去使用。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 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标志着MOOC时代的来临。MOOC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学习目标、辅导员、话题、作业等),是构成“课程”的要素。所有的资源和信息都是开放的,且全部通过网络传播,是拥有大量参与者的巨型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选择多种平台参与学习。MOOC是一种生成课程,预设资源少,学习者主要通过对参与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获得知识。5月2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加入了“网络公开课”平台edX,其课程也将面向全球开放。

(四)微型课件、微学习是移动学习资源的发展方向

移动学习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若干的“微时间”累加生成学习的“蝴蝶效应”,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移动学习的课件一定是短小精炼、内容紧凑,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获得最有价值的学习重点。学习进入了微时代,微型课件的内容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在资源的开发阶段要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适应各种终端显示。微学习是以微内容、知识点为主导的,具备碎片化、颗粒化的特点,适合移动学习。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体现在一个微的特点,简单有效、随时随地、趣味性强。

移动学习资源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如下要点:设计在移动环境和非预设性环境进行的移动学习,引领学习者自发进行移动学习,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推动个性化学习,依据学习者学习方式的个人喜好进行学习,注重资源使用后的生成资源反馈。

第7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办公自动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 存在问题 应用策略

前言: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各校园内广泛应用,进而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在办公室中构建完善的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并由教职员工完成对其进行维护、更新、收集等工作,从而对办公室的各项工作环节予以有效连接,这对有效提高校园内工作效率、促进校园内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办公自动化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

1.1教职员工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的校园大部分为中小型校园,由于中小型学校园内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等现象,在其招聘职工的过程中,为节约学校财政支出,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低。因此,大部分教职员工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这样的情况不但导致计算机功能发挥受限,也使实际工作量增大,校园内办公自动化难以全面实施。同时,有些教职员工的道德素养也有所欠缺,致使校园内部文件流失,对校园内的发展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

1.2办公室缺乏科学管理制度

在校园内实现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要求校园内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其做保障。但我国大部分校园内对办公自动化重视度不够,校园内对计算机的运用和管理基本流于形式化,这不仅对制约了校园内对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校园内效益的提高[2]。

1.3办公室工作环境差

办公自动化对于工作环境有一定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得以充分运用,但就大部分学校而言,其对计算机技术认识不足,导致办公自动化应用的环境较差,校园内工作效率也随之下降[3]。

二、办公自动化环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2.1提高教职员工素养

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办公自动化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中,教职员工良好的工作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核心。提高教职员工的的整体素质,校园内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形式,加强教职员工对计算机办公技术的掌握,对办公软件和系统全面且细致的掌握。另外,校@内还可以高薪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教职员工,这些专业人员可以带领其他的教职员工中一起努力,为校园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校园内效益[4]。

2.2强化办公室管理制度

在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教职员工应当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行之有效的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制度,让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运行中有据可依。校园内要根据计算机的应用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考虑办公自动化的构建制度,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和功能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另外,校园内还可以结合一下国外的先进技术、工作经验和管理制度,以为更好地强化办公室的管理制度[5]。

2.3改善办公室运行环境

想要高效地发展校园内的经济效益,就要先构建良好的办公自动化运行条件。校园内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情况,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中,适当的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这样可以对办公自动化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检查,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根据校园内的时机情况提出了一下建议性的意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方向和机遇,因此,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校园内应当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利用,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多元化的形式,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办公自动化体系,在有效提高校园内发展的同时也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钟玲.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4):64+66.

[2]张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119-125.

[3]张永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上应用策略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7):205.

第8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技术;工作原理;现状;趋势

1.前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供电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社会的不同领域陆续被广泛应用,在科技得以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力自动化技术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力自动化技术作为电力与电子信息的融合,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技术,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为一体,其自动化水平能够直接反映电力发展水平高低,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出巨大作用,同时给输电系统带来深远的影响,也是目前及今后能够有效解决电力资源与能源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现代电力系统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确保现代电力系统得以安全可靠运行。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根据电力自动化技术工作原理,探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现状,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的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2.认识电力自动化技术

2.1内容:(1)馈线自动化:能够有效完成馈电线路的控制、检测、隔离故障、网络重构和故障诊断,主要作用包括:就地控制及远方控制、恢复供电及转载负荷、调压及无功补偿、隔离故障区及监测运行状态。(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变电站的信息传输、继电保护、远动及控制测量等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体多机的共享系统。(3)配电管理系统:指的是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等设备与技术,管理并监视配电网的运行,该系统不仅作为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控制及监视中心,也是该系统中的神经中枢,具体包括:用电、管理及负荷管理等。

2.2工作原理:(1)电力自动化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也就是把计算机调控系统置于电力系统的中心,以此覆盖周围地区信息,同时周围的电力场及发电站利用这些信息反馈装置,实现远程信息流通,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覆盖区域,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及相关信息的流通。(2)中心计算机负责宏观方面的整体调控,其他相关监控设备负责记录异常事故,同时对操作控制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和异常现象实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计算机之间信息的流通,最终成为严密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3)电力自动化控制是将分层控制作为基础,并通过分配发电站及调度控制室相关职责,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协调运行,最终达到经济合理、安全稳定和有效控制电力系统的目标。(4)配电通信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配电网终端节点数量相对较大,在通信方案选择时一般较为困难,所以在选择通信方式时,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用户的实际状况选择性能相对较高的通行方式。

3.电力自动化技术现状分析

3.1职能电网获得较快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目前发展的情况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作为其重要媒介与载体,全过程实现核心控制,并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融入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动态分析电力自动化的软件运用。

3.2配电网络得以较快发展;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对促进电力自动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技术支撑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性配电网络升级,当然,此类技术的日益完善得益于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

3.3配电管理得以科学化:将计算机技术融入配电管理的全过程,结合最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电力自动化相关设备进一步对配电网络自动化程度实施全程的监督与控制,其作为电力自动化工作的核心。依据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求,配电管理更需不断科学完善,并定期采取政策方面或技术层面相关举措来引导并鼓励电力的供给与需求,最终参与电力自动化的管理。

3.4变电系统得以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常见于变电站自动化运用过程,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变电站中的测量、传输及保护等功能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资源的公用共享,变电系统自动化具体包含数据搜集、继电保护和运行控制等重要环节。

4.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1功能分层分布:电力自动化和通信系统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贯彻功能下放、分级分层及切实提高事故的响应速度等原则,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可分为主站、子站及馈线共三层。三层之间的通信大都采用光纤以太网、光纤环网、电力线载波及无线等方式,其中的电力线载波作为一种非常理想的通信方式,是为了传输高频保护信号及话音信号而设计,是基于线路两端阻波器点对点的通信。

4.2用户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该系统的保护集中于对馈线的保护,切除馈线故障时并不严格要求必须快速,不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对用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将成为工作重点。

4.3进一步提高电能质量:随着大功率电子开关设备的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逐渐引起电力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已成为接下来电力系统中新的研究热点。

4.4主站一体化: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显得越来越高,不过,由于电力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平台不够统一、功能欠缺,致使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及信息共享,因此,在接下来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改变此不利局面,应该会把各自为政的系统协调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系统,也就是将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成平台统一、信息共享且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日益进步,电力系统应该随之予以更新,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停电时间,同时还可以缩减系统的运行成本,切实改善供电质量,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说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电力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可以认为安全、可靠而高效的开发电力系统不得不需要电力自动化技术,所以,作为新时期的电力企业工作者,需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利用闲暇时间加强个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相关技术方法,勇于探索,并积极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与工作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实现电力企业的安全可靠供电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迪,汤文洁.浅析电力自动化的现状及其前景[J].电工技术天地,2012.

[2] 刘绍勇.探讨电力自动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论坛,2012.

[3] 王怀喜.电力自动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资讯,2009.

第9篇: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范文

电气自动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机器设备的运行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同时,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发展呈现以下的特点:(1)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电气自动化不断发展,其中固体电子学属于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样看来,电子自动化技术与物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学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2)与信息技术进一步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逐渐被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现在信息技术进一步的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其方便快捷,易于使用和维护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3)现代技术进一步带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自动化的相关机器和设备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电气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丰富和发展。由于很多新型的电气化产品都需要专门的电气化人才进行研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1)电气自动化越来越开放。为了更好的实现系统和外界的连接,那么电气自动化就要进一步朝着开放化发展。系统和外界的连接应经逐渐成为电力系统运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核心。信息技术与电气自动化的联系还将进一步的紧密,其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同时,信息技术与电气自动化的结合将进一步引导电气自动化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电气自动化与办公系统之间交流的便捷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其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电气自动化与办公系统的交流,能够保证不同的软件和硬件等产品的数据进行交换,并进一步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电气自动化与办公系统之间交流的便捷化,能够为企业处理产品数据时节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3)电气自动化相关产品不断创新。电气自动化从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步的稳定和成熟,并且进一步相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地致力于电气自动化相关产品的创新工作当中。在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创新中,着重增加电气自动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我国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相关产品的发展现状,坚定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开发创新型的电气自动化产品。(4)重视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安全化。我国对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电气自动化企业也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电气自动化生产的安全性。现如今,我国的电气自动化生产已经出现了安防行业技术多系统集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的把电气自动化的安全系统和非安全系统集合起来,使得用户能够在非安全系统的基础上也能够达到安全的目的。我们可以预见,电气自动化的安全系统和相关产品将成为未来一个发展的重点。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