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高年级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其实是很难做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两千多年的经学强调的是“述而不作”,不光是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被动接受灌输,就连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掺杂个人的思想与见解。
2.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随时等待储存的罐子;教师是权威的评价者,学生则随时被评价。学生与文本之间是记住与被记住,肢解与被肢解的关系。教师与教参之间是遵循与被遵循的关系,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教育体制支配的地位。
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知识、经验、技能、思维与思想都有待发展,在不被尊重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与教师和文本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而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对撞、激发、批判、吸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探究,交流彼此的感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同建构,实现教学相长。既然是交流互动,教学就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合作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互动意味着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思想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批判性的解放、创新能力的生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突出和重视。例如高年级阅读目标有如下的表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表述中诸如“推想”、“体会”、“领悟”、“自己”、“探究”等词语所传达的阅读的主体性和个性化色彩极其明显。
有鉴于此,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积极投入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之中。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零距离接触,学生对文本熟悉而不陌生,相遇进而相互交融,形成“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充分交给学生读的权利,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阅读,让学生走进故事中,走近小女孩,走近安徒生,走进安徒生和小女孩生活的社会。真切体会小女孩的寒冷与饥饿,进而产生同情和憎恶,同情小女孩悲苦的命运,憎恶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安徒生通过现实和幻象的对比描写,强化了现实的冷:天气的冷和人情的冷。幻象展现了小女孩的渴望,现实与渴望的强烈反差,加上凄惨的结局,强烈冲击人的心灵。
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起到想到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实施阅读活动中如果教师表现出权威的姿态,俯视学生或者让学生仰视,师生之间就形成障碍,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对话。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我相信所有学生都能程度不同地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设问――点拨――简评,学生阅读――思考――自由说。整个教学顺利解决了一下问题:1、快速阅读梗概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2、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3、浏览精彩片段,找出表达上与更改相比有什么不同;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感悟精神光辉;4、拓展延伸,及法学神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创设轻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生生对话
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难以实现,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常常依据阅读教学的需要,为孩子们创设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生生对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展示自己,教学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放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桃花心木》,我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为什么在不确定中会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教师指导学生带问题精读有关句段,并展开讨论,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结论。然后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
四、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 言语表达 作文教学 培养方法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需要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看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语言表述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和具体,而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充分领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并模仿其用法,运用到说话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例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出示实物:树枝、钩子、皮球等,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回答:为什么叶青、张远想的办法行不通?而吴文想的办法却能把皮球捞上来呢?通过学生表演,学生都能完整流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在拓展课文内容中培养
低年级课文大多短小精悍,课文中有许多是省去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不拘一格地练习说话。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文中末尾写到:“狼不想再争辩了,……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向小羊身上扑去后,小羊怎么样了呢?课文中没有写出来。于是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从不同角度进行练说。然后有的说:“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时,小羊跪地求饶,但始终动摇不了狼的凶残本性,最后小羊还是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当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小羊拼命地挣扎,由于狼的力气太大,小羊怎么也脱不了身,最后在无力挣扎的时候,小羊被狼吃掉了。”还有的说:“当狼张开嘴时,露出锋利的牙齿,向小羊扑去,小羊机智地躲闪,狼扑了个空。小羊拼命地跑啊跑啊,终于逃脱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句子教学中培养
在低年级句子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即可,而高年级则要求学会表达。如何表达呢?我在教学怎么把句子写具体写完整此项练习时,先说了一句“小明去上学”的例句,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什么时候去上学?”学生回答:“吃过午饭。”“吃过早饭。”接着问:“小明上学时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然后鼓励学生把两句话连起来说,最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前一句是句子的主干部分,只说了小明去上学这件事,而后一句加上了表示时间和神态的词语,后一句比前一句在意思上表达得更生动、具体,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参照例句单独完成其他练习。
四、在遣词造句上培养
遣词造句是作文时直接过渡到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手段,这种训练在讲读教学中常常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采用。遣词造句首要的一环就是理解词义,然后指导学生造句。指导学生造句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指导学生用“终于”一词说话,在理解词义时提问:“你能换一个词来说吗?”有的学生回答:“最后。”有的学生回答:“总算。”有的学生回答:“最终。”……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终于”的意思,为下面的说话练习作了铺垫。然后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带有“终于”的句子,朗读体会,梅兰芳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才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通过点拨,学生说出“通过自己的坚持,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大禹三次经过家门没进过家,终于制伏了洪水”、“小鹰经过刻苦练习,终于学习了飞翔”……
五、在听讲故事中培养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我不断鼓励他们不仅要爱听,而且要在听后讲给大家听,看谁听得多,讲得生动、形象、有趣。每一次评出一个故事大王,这样谁都争着做“故事大王”。所以我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多看一些故事书,然后利用晨读时间讲给大家听,这样每周一次。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语句流畅,绘声绘色,吸引听众,这样才能被评为故事大王。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大胆说话,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和言之有据,使说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随时随地地多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才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若是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教学有效性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学生所取得的具体进步和提高。换句话说,教学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课堂教授的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还要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那么,如何构建有效性课堂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层次
语文教学的层次性不强很容易造成年级界限的模糊问题。如果同一文体的课文,所有年级都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的话,必然会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层次性不强,出现雷同问题。这种年级界限模糊、教学目标雷同的问题,都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带来打击,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障碍,进而造成许多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存在较大漏洞。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坚持的原则,使得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教师来讲,有效拓展了主动性的发挥空间。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来制定层次化和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然后充分落实到不同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比如作文教学,高一要以记叙文训练为重点,采取小作文训练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基本作文能力;高二要以议论文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高三则以综合训练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明确,层次鲜明,那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都会随之而变得清晰明确起来,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注重层次教学和个性发展
所有人对成功都有着一种渴望和期待。但由于高中生个性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全面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理念。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学习较差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逐渐树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对于学习水平低、认知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切不可放任他们不管,更不可对他们带上有色眼镜。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坚持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如制定针对性强的朗读目标:差等生能正确地读出课文即可;中等生要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优等生要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此一来,才能确保差等生有所进步,中等生全面加强,优等生稳步上升。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作用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熟练运用各种学习技巧和策略,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除此之外,学生主动性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学生只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思维,加强与教师的互动,才能充分挖掘课文的深厚内涵,加强自我认识和体悟,以此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完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分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求。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得到了全面提高,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活动中,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引导学生自我积累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包括的内容也非常繁杂,若是没有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想要在短时间内进行突击,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像许多学生,像模像样地用笔记本记下很多优美的语句,但是记完了就扔掉了,等用到的时候毫无印象了。如此的摘抄和积累是毫无效果的,基本上是无用功。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我积累的引导,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高效性,让学生进行长期、反复和长效积累。然后能够学以致用,将其内化为素质,全面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知识素养。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积累的时候,要不断丰富积累方式,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共享。可以说,积累的方式和内容都可以是多样的,只要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就可以加以有效引导。
语文新课标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加强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达机会,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性作用,才能推动他们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沈琳.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14).
[2]裘苏飞.如何“着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缺失。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决定着教学行为。它就像一根“线”,“线”的质地、长短与松紧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而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认识很不到位,表现在:
(一)课堂教学没有目标。
有的教师备课时根本不去思考教学目标。即便其教案中有教学目标一项,也只是照参考书誊抄而已。而真正的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我们说目标就是方向,方向都没有,行动自然就茫然,那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教学目标定位错误。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错了,再大的努力都会是南辕北辙。如,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生字教学和朗读的学习。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分析短文的内容上。再如,中高年级的阅读课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教师一味地挖掘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生生的把一节语文课当作了品德教育课。
(三)课堂教学的目标空泛。
“目标”顾名思义是“目的+标准”。“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应执行的标准。如果站在大的教学观的角度我们的目标应是远大的,它更倾向“目的”,但对学生的课堂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关注“标准”。“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所以这个“标”应该是看的见,摸得到的。应该是可衡量,可操作的,应该是具体的,针对性强的。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有“目”不见“标”。
案例1:语文版四年级《勇敢少年》一课,某教师制定的本课教学总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重点语句,知道汉斯的勇敢,明白在灾难面前人人都有援救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4.让孩子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了解通过环境衬托,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习作方法。
分析上面的教学目标。目标1:“学习生字”。看似没有问题但细想便知空泛的很。什么叫“学习”?显然这是一个表示过程的词而非目的。学哪些生字?肯定不是本课中所有学生觉得生僻的字,而是课后要求掌握的会认字和会写字。所以此目标如果这样表述“认识本课要求的8个会认字,掌握课后的8个会写字”。就更清楚、明确了。目标3:“通过重点语句,知道汉斯的勇敢。”我想只要智力正常的学生读两遍课文后都知道汉斯勇敢。而重点语句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体会的更深刻。所以“知道”应该为“理解、体会”。目标4:“让孩子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中年级正是锻炼孩子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教师重视教给孩子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挺好,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其实教师本课是想教给学生其中一种,那么在目标中最好说清楚。目标5可以看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写作渗透的意识。可怎么读怎么觉得别扭。不如改为:抓住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渗透环境描写的写作方法。
总之,目标的制定方向要准,针对性要强,层次要清晰,语言要严谨。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当。
如果“目标”是整节课的“线”,那么环节就是这节课的“珠”。“珠”能否穿在“线”上,决定了这节课的目标是否能达成,“珠”是否圆润饱满决定着这节课的达成效果。因此“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你课之伊始的导入,你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你用何种形式结束此课等都关系到你这节课的重点是否明确,能否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如“珠”的制作一样,要选材,要加工。材质如何,制作工艺如何都影响其价值。如果你选得是“朽珠”再精湛的工艺也是枉然。如:
案例2:语文版三年级《绿色的歌》一课,某教师的课堂导入:
上课始,老师放录音(蝈蝈叫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蝈蝈的声音。
师:小蝈蝈在干什么?
生“小蝈蝈在唱歌。
师:它在唱一首什么样的歌?
生:小蝈蝈在唱一首绿色的歌。
师:今天我们就学第九课《绿色的歌》……
显然这样的导入是为了导而导,倒难为了这群孩子,小小年纪就跟老师如此默契。如果没有更好的不如开门见山,从题目入手呢省得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盲目。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有的是太过单一,一节课中基本上看不出啥方法。识字教学就是讲、读,阅读课就是串、问。有的教师的方法过于形式,追求“新”、“活”是好事,但一定要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很多方法如果实效性不大再觉得“亮”也要忍痛割爱。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比较盲目。尤其是网上下载的课件,一味的拿来主义,以致于成了课件的傀儡。
案例3: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园地”中“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板块,某教师让学生课前办办了一期关于“母爱”的手抄报。
课之伊始,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办了一期关于“母爱”的手抄报,谁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们说说。(生纷纷说关于“母爱”的名言)
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于是生说,师指导要说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生讨论后再说
……
最后齐唱“感恩的心”。
我们暂不讨论这节课到底是节什么课。(作文课?口语交际?主题班会?)但就课前让学生办“手抄板”来谈。教师用此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初衷应是好的。可是放在课前,课堂上体现出的价值又似乎仅仅为了导入此课,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习作教学,不免让人感觉“学“味不足,”秀“味有余了。
四.教学语言的表达随意。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驾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语言使用的恰如其分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教学语言是准确的、生动的、形象、幽默机智的。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很多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随意,不要说幽默机智,就连起码的规范都做不到。还有的教师废话太多。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把握住几点,那就是“可说可不说的一定不说,能少说的一定不多说,需要说的一定准确的说。
五.教学专业知识的缺位。
课改多年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师理念的改变,关注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关注教师的课堂设计而专业知识似乎是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升方面被忽视的一项。但我们发现在小语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中学历并不高,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这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
案例5:语文版三年级《莫高窟》一课。在处理第四自然段中教师出示语段:
“其中有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微弯着要,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举到脑后,五指拨着琴弦。”
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描写中的动词。
生:梳、弯、提……
教师给以肯定。
这是介绍莫高窟一幅巨大壁画上的画面中的语句。笔者认为它描写的是画面中女子栩栩如生的姿态,而非是动作。“梳”和“梳着”,“弯”和“弯着”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看来这是教师专业文化知识上的问题。
这样案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