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
当前,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知识结构,而是把重点转移到了服装设计的款式、面料等是否符合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一种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绿色设计理念。应该来说,服装设计师的绿色设计理念指引下的服装设计应该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服装。但是,我国很多从事服装设计的设计师们并没有充分重视到这一点,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可以说是未来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承担者。而国外的服装设计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已经在实际设计中运用了绿色设计理念。因此,我们也要及时转变服装设计理念,重视服装设计师在绿色设计理念传承与运用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要体现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那么,服装设计师应该如何来把绿色设计理念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呢?
(1)服装设计中要注重自然主义的应用。现代社会中的服装设计要重视人性化标准,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服装设计的自然与健康,强调人类对于生命的追求意境。事实上,这些年来人们已经对服装的需求从原先的审美观念转向了自然、朴素的设计要求,重视对服装设计的重新塑造,挖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如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借鉴立体剪裁的方法,运用东方平面构成的理念,设计出了无拘无束、少有人工雕琢的自然朴素的时装作品。当然,这些属于自然主义的范畴,是服装设计师职业道德与人性回归的象征,主要体现了怀旧风、乡村风、民族风等。可以说,这种自然主义的设计理念是绿色设计理念中的一种简化过程。
(2)服装设计中要注重简约主义的应用。简约主义是对原先大量消费的服装设计之风的否定与抵抗,因为那种服装设计理念过度地奢侈和浪费,是对资源的极大不尊重,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与之相对应地就出现了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它也属于绿色设计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重视保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强调服装设计的质而非量,重视服装设计的机能而非装饰性,希望以最低限度的素材来发挥最大的服装设计效益,反对铺张浪费,强调节省和废物的再利用。其具体表现为:“贫穷主义”设计、废弃物和旧物在设计中被再利用、仿毛皮及动物纹样面料流行。
(3)服装设计中还要重视环保主义的应用。当前,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还应该体现在环保主义的应用上,而这种环保设计主义体现在新素材的开发上。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素材年代就已经到来,人们不仅注重资源,而且在新素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比如说英国就开发出了无污染的绿色纤维和环保纤维,美国也开发出了彩色生态棉。此外,国际上还陆续涌现出了许多其他的生态绿色材料,这些都对人体的健康基本没有危害。从本质上来讲,服装设计中的环保主义主要就是要再生利用被淘汰的废弃物,利用废弃物作为主要素材来进行设计创作,从而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发和使用环保材料,这种环保主义既可以表达人类对于旧物的眷恋之情,又进一步倡导了节约的理念。此外,环保主义理念还支持人们大量使用环保型材料,从而激发出了人们对于天然面料的执著追求,也为现代服装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服装设计的展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遮羞布的功能了,也有较高的审美要求。此外,人们在外界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之下,也逐步意识到了服装设计除了遮羞与审美功能以外,还应该包含环保绿色的内涵,这样才能对人体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与当前的环保意识盛行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环保意识、自然主义。当前,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已经严重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人类在面对自然资源的日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的时候,应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服装设计师同样需要这样的设计理念。同时,服装设计师也需要环保意识,利用有限的材料合成对人体无害的材料进行服装设计,还要有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和新的节俭意识,以最低的素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强调节约和废物再利用。
关键词:坦桑尼亚 服务业 非正式部门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00-02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曾分别是德国、英国的殖民地。1964年坦桑尼亚获得独立。在总统尼雷尔的领导下,于1967年提出以建设集体农庄为中心,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的方针。但是由于开展严重脱离国情的“乌贾马”社会主义运动①,致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85年姆维尼执政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先后制定了三个经济恢复计划。第一个经济恢复计划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第二个经济计划侧重于金融领域。而第三个经济恢复计划(1992―1995)则侧重农业、交通、服务行业的发展,目的是减少国家经济对外援的依赖。{2}
坦桑尼亚政府经济结构调整是为了确立消除大量的扭曲市场或制约经济增长的管制,吸纳剩余劳动力,使经济重新扩张。但随着城市人口史无前例的持续增长,城市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很多人别无选择,只得暂时从事一些能够勉强维持生计的经济活动,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将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当作解决失业问题的灵丹妙药。{3}结果是,正式部门不仅没有扩大,反而不断收缩,而非正式部门迅速扩张,成为坦桑尼亚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一、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现状分析
1.非正式部门的定义。“非正式部门”(informal sector)是相对于“正式部门”(formal sector)而言的。“正式部门”通常被定位为,已经向政府部门纳税的,员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和正常的工资的企业。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发展经济学》中提到:在对发展中国家观察当中,发现城市新增了大量劳动力,但是在正式现代部门的实业统计当中并没有显现出来。新增加的城市劳动力是为了自谋职业,或是为了小规模家庭企业工作,被看作“非正式部门”。{4}
1992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学辞典》中把“非正式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自我雇佣者,他们从事的是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工作,如缝纫、饮食、销售、修鞋等。{5}
1993年,第15届国际劳工统计会议(ICIS)从统计角度对非正式部门作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1)非正式部门是指这样一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单位,它们的主要经营目的是为经营者提供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它们的组织程度低、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几乎不加区别、规模小,劳动关系是偶然的雇佣关系或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不是规范的合同安排。(2)非正式部门的生产单位具有家庭企业特征,企业固定资产不属于企业而属于家庭,生产收支与企业收支往往不予区分。(3)从事经济活动时并不有意避税和逃避社会保障义务,也不是有意侵犯其他行政法规。{6}
可以看出,非正式部门经济是一种与正式部门经济有着极大差别,并不被政府所重视的经济形式。但是这种经济形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作用与影响却越来越明显,应当引起政府重视。
2.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现状。根据坦桑尼亚银行家协会(Tanzania Bankers Association)的统计,作为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中心――拥有300万人口的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而位于达累斯萨拉姆最大的商业区――卡利亚库(Kariakoo),其流通的货币仅仅只占流通货币总量的25%,其余75%却在非正式部门中流通。由此可以看出坦桑尼亚非正式部门经济所占的比重之大。据统计,坦桑尼亚非正式部门经济大约占整体经济的48%。{7}而从全球范围来看,2000年时非正式部门经济在经济合作和发展成员国(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中占全体经济的18%,在转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例如解体后的东欧各国)中占全体经济的38%,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是41%。
在坦桑尼亚整体经济当中,服务业占据着重要的比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坦桑尼亚整个零售业和服务业产值为1420万亿坦桑尼亚先令,占GDP总量的43.9%。而到了2014年,服务业仍然占坦桑尼亚总GDP的43.5%。{8}根据中国外交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坦桑尼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9%,其中贸易与维修占14.8%,交通运输业占5.1%,通讯业占3.9%,酒店和餐饮业占2.2%,其他服务业(包括金融中介、公共管理、房地产、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坦桑尼亚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点。
鉴于服务业非正式部门仍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会对转型期的正式部门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可以无视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存在。检验服务业非正式部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其规模以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但由于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特点,以及其难以反馈在政府的统计数据上,这一点做起来十分困难。实际上,更困难的事情在难以界定处于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人员。
通过调查,从微观上反映坦桑尼亚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现状。
表1是对坦桑尼亚312名服务业非正式部门从业者调查的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非正式部门服务业,都倾向于不雇佣员工,或者雇佣员工范围缩小在1―5名之间。其中,只有雇佣1-5名全职男性员工超过不雇佣员工的比例。所以,个人的非正式部门通常不会聘请任何其他员工,而小型企业雇工最多也不会超过10人。
在调查中,312名调查者认为使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发展成为正式部门的障碍有:
(1)注册期间政府部门的;(2)税率较高,导致成本过大;(3)政府部门要求收受贿赂,否则会导致注册时间过长;(4)在注册当中难以获取信息:(5)完成注册所需盖章的政府部门过多。
其中,政府部门当中无处不在的被认为是阻碍服务业非正式部门成为正式部门的最主要原因。{10}
3.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利与弊。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服务业对于坦桑尼亚而言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减轻贫困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根据坦桑尼亚学者Bagachwa和Naho在1990年的统计,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在1969年到1985年对坦桑尼亚整体经济贡献大约占25%到51%。其中,提供就业机会是服务业非正式部门最为重要的贡献。2010年,服务业非正式部门为坦桑尼亚提供了390万人的就业机会,占坦桑尼亚总就业人口的19%。{11}
虽然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的崛起对经济和社会来说都是好事,但是对于坦桑尼亚政府来说,面对持续增长的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却有两点担忧:其一,由于失去了大量税源,政府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失去了其能动性。其二,相同规模的正式部门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情况,正在被非正式部门所取代,而非服务业正式部门缺乏投资机遇、技术革新,也会影响到整个坦桑尼亚经济的发展。对非正式部门而言,自己就是法律,它无需纳税。结果,政府对这一占经济比例很大的领域失去控制多年。这对经济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经济不得不在没有税收状况下运行。{12}
二、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发展的对策
德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冈・普查夫(Wolfgang Zapf)认为,同以往的实践相比,通过社会创新改变社会变迁方向,会比以往的实践更好地解决问题。{13}社会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亦或者技术层面。社会的创新应当包括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控制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14}
根据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发展的特点,坦桑尼亚政府应做到:
第一,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服务业作为非洲新兴的支柱产业类型,对于改变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吸引外国投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5}而在20世纪90年代,非洲的非正式部门便已经容纳了60%以上的城市劳动力。{16}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在坦桑尼亚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政府应该为服务业非正式部门提供必要的保障。从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发展的特点看,坦桑尼亚服务业的非正式部门由个人以及各种小型企业组成,而这些企业有两大特点:并不是完全合法,没有在政府注册备案;产品和服务通常来自于家庭或者家庭成员。服务业非政府部门在交易过程中最大的特点通常是没有正式营业执照,同时也没有固定工作地方。不过,这些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并不是有意违反法律法规。政府应当改变原先需要注册才能经营的方式,转而建立专门为小型企业服务的特殊银行,为其提供可以承担的贷款利率,从资金上为非正式部门提供保障。并且同时为已贷款的服务业非正式部门在政府备案。
第三,政府应当为服务业非正式部门提供固定的区域。通过新的组织方式,例如餐饮、零售业等行业可以利用聚合经营模式,有效地刺激消费者需求,加速商品流通与周转速度的同时,极大降低商家的经营风险与成本。{17}从而提高竞争性,促进相互间的竞争力。
第四,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规范领导。从服务业正式部门发展的角度看,坦桑尼亚政府应为正式部门人员提供业务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正式部门人员的素质,培养专业的服务部门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其服务品质与质量。因为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履行契约精神的质量,与其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呈显著正相关。{18}
第五,政府应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通过监督等方式降低政府部门当中存在的腐败问题,消灭腐败温床。同时,对服务业正式部门人员提供相应保障措施,例如立法保障员工最低收入等权利,使服务业非正式部门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中,增加税收,促进坦桑尼亚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在坦桑尼亚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式部门还是非正式部门,都应该加以重视,使服务业发展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打破政府部门对市场的束缚,从法律上保护服务业的发展,把市场放在核心地位,利用市场调节优化产业结构,使国家经济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乌贾马”运动是尼雷尔提出的主张恢复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农村村社制度,把摆脱贫穷、落后、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愿望,寄托在发扬村社精神的基础上
{2}李湘云.当代坦桑尼亚国家发展进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4}迈克尔P・托达罗,斯蒂芬C・史密斯.发展经济学(第1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5}戴维・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辞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6}黄少军.城市“非正式部门”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9(5)
{7}{10}{11}Maliyamkono T. Transforming the informal sector: how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J]. 2012
{8}Source: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DB/OL]?http:///data/reports.aspx?source=2&country=TZA&series=&period=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坦桑尼亚国家概况[EB/OL],2016年1月,http:///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
1206_678574/1206x0_678576/
{12}[荷兰]罗尔・范德・维恩著.赵自勇,张庆海译.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3}[德国]沃尔夫冈・普查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杨建华.论四种类型的发展[J].浙江学刊,2014(002)
{15}张忠祥.当前非洲经济转型的特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16}Bryceson D F, Howe J. An agrarian continent in transition'[J]. S. Ellis, Africa Now: People,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London: James Currey, 1995
{17}李新萌.从连锁餐饮巨头比邻而居看聚合经营[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8}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J].经济研究,2007,(6)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1.大力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企业员工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为中小型服装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网络交流与展示平台。与企业合作成立技术中心,进行技术研发,与企业共同申报研究项目、共享技术成果。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解决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
2.“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设置:首先,强调课程体系符合当今服装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熟悉市场的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师、服装销售及服装管理人才。其次,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根据工作过程,构建与“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再者,构建适合我国独立院校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满足当前我国服装行业的就业的需要,还要着眼于行业形势的持久发展前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3-1所示
三、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重要意义
艺术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和普通专业的高职学生相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专业素养,还要求其能够快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图从美术功底、优越的教学环境以及对口的就业企业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职院校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美术功底
1.扎实的美术功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训练与培养
扎实的美术功底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根基,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绘画是传达其设计理念的窗口,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的必要条件。纵观众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这种基础仅仅停留在对基本线条的控制以及对美术的热爱上,并未接受系统的美术知识,因此,对相关的美术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实现这一初衷的有效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每一所高职院校会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以及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将美术基础的训练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时装画基础》、《时装画技巧》以及《设计基础》等基本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学生除了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以外,亦可以自学成才。但是,就目前的招生现状来看,艺术类专业在录取的时候分数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自制能力较差,因此散漫的自由式学习会使学习效率事倍功半。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时打下基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以及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色彩搭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下,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的特色调整教学模式,从而探索一条适用于本专业的发展道路。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前提下,能够动手操作、设计受大众喜爱的服装,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向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诸多高职院校不仅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是高职院校现代教育的特色。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拘囿于教科书上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现行示范、言传身教,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集美术、设计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针对服装设计行业的从事人员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具有独特的造型能力以及色彩搭配能力,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大众的审美进行造型设计和色彩搭配。因此,要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实战的经验。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专业的需求与企业进行合作,这种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搭配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优越的教学环境
一所高职院校具备完善而系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宗旨,有着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等等,都为服装设计专业等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的高低,因此良好的师德以及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是相应专业的精英人才,在该领域有一定的成绩和研究,因此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外,专业教师不断补充日新月异的专业新知识,不断积累、充电,进修学习和展开学术研讨,丰富了专业知识面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与时俱进的知识点。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聘请校外的专家教授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范围。
除此之外,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服装设计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进而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服装设计专业是融入了创新理念以及跟随时代潮流的全新专业,注重将创新点、艺术以及技术融为一体,因此,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跟着时代潮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具备相关的教学设备,例如服装设计室、服装成衣工艺实训室、服装CAD室、服装营销室以及服装摄影实训室、手工艺术实验室等等,从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良好的就业前景
在文章的前面笔者已经述及服装设计专业等艺术类专业注重与企业合作,采取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过程中,也是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就业平台。此外,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设置,从而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诚然,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根据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高职院校的学生过程中,主要看重学生的办事灵活程度、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前景。
本文主要从扎实的美术功底、优越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就业前景这几个方面做了简短的介绍和分析,高职院校系统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多样化教学能够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功底,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都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就业环境。当然,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毋庸置疑,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角度而言,还是从实践平台来看,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模式都使高职院校具备核心竞争力,对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别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专业行业背景
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14.9%;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4%,继续稳居我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出口总额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服装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目前服装行业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发展和出口均出现萎缩,大批行业从业人员失业,但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求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升级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及大规模的行业转移,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服装设备和技术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服装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制图、结构设计、质检、服装纸样推档、服装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或工种,而由中专层次学历人才担任的服装车缝、排料制板、裁剪、整烫、质检、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与工艺水平同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着很大差距,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还不到总就业人数的3%,其比例仅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分之一。现有的很多服装机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40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专层次的一线机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工作岗位目标定位为:①服装制衣工、②服装打板师、③裁剪师、④样衣制作师、⑤跟单员、⑥质检员、⑦成本核算员、⑧基层管理人员、⑨其他相关专业岗位。培养能从事现代服装设计、生产和经营的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②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③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工的相关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装设备、服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⑤cad绘图(设计、制图、造型、自动编程),初、中级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制作工,服装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机、整烫机)等技能。
⑥编制服装加工工艺文件。
⑦识读服装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电知识和服装设备维护技能。
一、装饰画的题材和类别多样性
社会经济飞速前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追求精神享受日益提升,对服装个性化、审美化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攀比,服装的装饰绘画性已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抽象题材和艺术风格变化无穷,而且装饰画的应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展示,体现了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图案中的纹样被广泛用到装饰画中,在服装设计或服装行业中是一个新的创意,在服装史上也是一个创新的现代装饰画应用。装饰性的图案和绘画在中国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体现,是对权力的向往追求,在以后的发展中,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审美意识日渐增强,装饰性绘画所体现的是开放性、独特性的服装设计理念。装饰画和其他绘画一样同样有它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装饰画的平面化和立体化在服装设计中都很实用,我们可以从平面和立体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平面图案设计,这种装饰画的装饰手段也是我们在服装设计中经常看到的一种方法。图案、装饰画的应用可以用在不同的材料上,比如纸张、树皮等材料,但主要是以面料为主,服装的载体就是面料,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因此,服装是离不开面料的,在服装设计时要对面料进行一番考究;另一方面,在服装上展示装饰画的立体感,具有三维的空间,就要用到设计中的透视规律,如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等产生立体的效果。装饰画的平面性和立体性在服装设计中有着更好的创新前景。
二、装饰画的装饰位置与造型的关系
在设计中装饰画和服装融合,服装装饰的部位与造型的处理都具有创新力,同一个装饰画装饰在不同的地方所搭配的效果不同,同时也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选择,装饰画在服装中的布置有利于大众的取舍,有利于设计师来体现人体的着装美感。服装美感的展现必须要符合人的黄金审美规律,才能被人们接受。设计师在对服装进行布置时,装饰画的变形和装饰图案的结合更为重要,如服装的局部:领子、袖子、口袋等部位的设计,这些地方有利于吸引目光,装饰功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装饰性的目的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唐装,设计师在制作的时候对于面料上的装饰也是很重视,采用了借鉴西方的经验技术,结合中国的绘画和装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手工的盘扣、滚边等,利用了西方的艺术特点进行布置和装饰,装饰画在西方应用得非常普遍,如在开襟、领子等设计方面,都体现了服装中的装饰性能。设计的位置不同、结构不同,所产生的装饰审美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审美的价值也就随之而改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服装装饰绘画与服装设计的整体布局,不管在用什么样的结构都要注意装饰画的装饰性和服装设计的完整与统一。
三、装饰画和服饰设计的关系
装饰画在服装中运用要求多形式、多创新、多选材、多样化,主要利用装饰画的装饰功能,在应用的过程中,装饰画的风格和面料的特性要协调统一。当下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尤为紧密,人们对美的选择也在不断的提高,新材料的出现也将带来对设计师的考验,会出现一次设计的革命。当然,装饰的价值也是不断提升的,都可以把装饰画的装饰功能利用上,这样是为设计的前进开辟了新的思路,为服装设计的装饰性提供了平台。科学的装饰,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既然是科学就要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两者的结合对于服装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与实用在现代服饰中,是实用的艺术化手段,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人们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服饰设计和服装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征,互不分开,因此装饰的功能与服饰共同存在,一件好的服装装饰作品必然会有艺术和实用的完美组合。最佳的组合方式是人性化、生态化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服装设计;艺术性;商业性
引言
服b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做成部分。我国人口数量为13.5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因此国内对服装需求量很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资料显示2016年1月份到10月份,我国服装销售额达到了113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5%。同时,在国家贸易中,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出具的资料显示,2016年1月份到11月份出口服装出口贸易额为2395.57亿美元。从数据上看我国服装行业稳定发展,但是国内服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满足客户需求,迎合服装潮流趋势已经成服装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一、服装设计艺术性分析
首先,关于艺术设计的原则,统一原则又叫一致原则,与调和的意义比较相近,在服装设计中,多数会用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统一的目标。一个好的设计,服装上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各要求都应该保持一致。如果要素的变化太多的话,就把一致的效果破坏了。再就是比例原则。比例是指服装的每一个部分间的大小的分配,看起来较为适宜,如口袋与衣身大小的关系,衣领的宽度都要比较适当。在衣服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应用黄金分割的比例。除此之外,附件以及饰物的大小比例也要高度重视起来。另外还有韵律原则,这是指通过反复的规律进而产生柔和的动感。例如:色彩由深到浅,形状由大到小等渐层的韵律、色彩以及线条等具有规则性的重复,这些都是在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同时服装制造工艺是提高服装设计艺术性的主要方式,以褶皱工艺为例。在调查中女士对服装的装饰性非常重视,尤其是褶皱工艺。褶皱是服装设计中最经典的制造工艺,通过褶皱工艺可以使二维的服装面料具有三维的视觉效果,能够让服装看起来更加立体,拥有更好的空间感,具有很好的塑形效果。目前褶皱工艺被广泛应用。像裙子、女士外套、靴子以及家纺类产品都有褶皱工艺的身影。在颜色方面,中国红、经典黑、静谧白一直是女士最钟爱的服装颜色。此外,很多服装设计者将拼接工艺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拼接工艺将不同颜色、不同面料、不同款式进行有机组合,让服装更加具有层次感。
二、服装设计的商业性
服装设计的商业性本质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人的审美需求与时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现阶段的时展潮流出现向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目前服装设计风格更加多样化。如何迎合消费者审美需求不仅是服装设计商业性的具体表现,更是服装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服装企业可以从服装颜色、款式、面料、制作工艺为出发点,让服装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②实用性。实用性是服装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重要的参考依据。服装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服装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美容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此外,服装质量与价格同样是消费者选择服装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服装面料是否起球、是否存在容易产生静电,是否容易打理等。同时,受收入的限制,尽管服装设计很精美,但是很多消费者对昂贵的价格不得不望而却步。为了拓展服装设计的消费群体,在服装价格制定方面,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能一味的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增加营业额,应该制定在一定的合理区间。
三、服装设计发展的要点
1.注重创新。创新是服装设计的灵魂,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服装呈现更完美的形态。外形设计是服装设计的核心内容。设计师通过裁剪、缝制、收线等服装制造工艺使服装呈现出不同的外形轮廓。从服装设计的角度上来说,必须要有新颖的服装设计理念,要做到不跟风、不抄袭的原则,充分保证服装设计的原创性与独特性。2.提高服装质量。在注重风格创新的同时,提供服装质量同样是服装企业发展的重点,注重消费者的舒适度,避免服装面料给消费者皮肤带来伤害,同时要注重制作工艺的考量,注重服装质检工作,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翻工。3.注重品牌营销。服装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影响路线,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服装产品推向市场,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并且如果消费者需要对服装进行调试可以在全国任何一家门店调换。在价格制定方面,服装企业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可以从服装设计风格的优良、服装用量的优良来制定相应的价格,以此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 水墨元素 服装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1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水墨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水墨元素带给现代服装设计丰富素材与灵感来源以及设计启发,是现代国内外的设计师们乐于应用在服装创作中的设计元素。水墨元素在未来的面料与服装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对于打造出具有中国风的服装特色,与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水墨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不仅是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高品味化的消费需求,促进高端消费。丰富现代设计师和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能赋予水墨画这一中国传统艺术新的传承及表现形式。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在:(1)形与线的提炼与重组;(2)面料;(3)色彩的继承与发展;(4)“留白”手法的思考与应用;(5)和谐之美的融合;(6)意境美的运用与延伸。
2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
2.1传统水墨艺术于服装设计的意义
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水墨艺术,对于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包含水墨元素的服装设计是传承古老中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国悠久历史的表现。一方面,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通讯日趋发达;世界各民族文化逐渐交融,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传统的水墨元素与现代裁剪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水墨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弘扬。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引入国际市场,本身就可以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而将其运用在面料上,也使得水墨元素有了一种新的语言和美感。水墨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不仅优秀文化得以发展,艺术之美和传统文化特色得以展现,而且将民族特色的东西与其他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将水墨画装饰性的表现力大气、柔美、合理地运用在服装的设计中,用现代技术工艺将墨韵美和民族文化特色呈现在服装上,提升服装面料及造型的韵律美,提高服装的设计价值及市场价值。
2.2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伴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迅猛的发展和政治稳步向前推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同时,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消费费能力的提高,现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国内的设计师开始依托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做底蕴,去寻找创作的思路和灵感,提高设计能力和品位,不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设计范畴。中国拥有一批较为前沿的服装设计师在服装礼仪、服装意境,服装哲学,服装文化思考方面,有着自己很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目前国内在生产工艺和设计风格上,已经和国际差不多,只是国内服装设计大多跟随西方的潮流,服装面料品种较少,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和面料太少。基于这一点,以水墨元素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从面料设计和服装设计上寻找新的突破。因此,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的精华元素,正是这个体现的补充,从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中提取精华元素,代表性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将水墨元素作为独特素材并合理地利用运用到服装面料设计中去,赋予面料人文内涵和历史内涵,同时增加了其文化附加值。除了要适合中国人的品味与审美趣味外,还要满足人们更多面与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上的追求。运用水墨元素来发展面料设计,以及其他相关的辅料与服饰产业,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更是提高了整个服装产业的附加价值与利润,在国际市场上强化了民族产品的竞争力。
3传统水墨元素对未来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和期待
3.1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意义
服装的中国传统审美风格能不能长久流行,取决于是否注重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甚多,不能肤浅的认为采用其中某些元素,便认为自己发扬了民族文化。能否合理地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吸取精神上的力量去进行再创作的设计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新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去生硬的照搬传统的东西而不去研究其精髓,那么我们的设计只会脱离时代并且越来越远。在对于当今社会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现代的设计风格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能很好地继承宏扬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挖掘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在民族文化上,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文化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民族自己的品牌,这样拥有传统风格的服装才能发展长久,中国的服装产业文化才能有新的发展方向。面对西方时尚浪潮,中国元素注入服装产业为提升民族品牌带来了新机遇。
3.2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手段
设计师们不仅需要使用水墨画的某些具体形式元素,更应该透彻的研究和切身的体会其精髓,融入其中,理解艺术而不能只是肤浅的照搬,而应结合当前的流行趋势,通过设计使中国传统水墨画具象化的同时,避免符号化、表象化等一系列现象,酝酿出独特的东方美。我们如果能切身感悟到先人在创造这些文化的时候所体现的意境,抓住要点,从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展现其神韵和特别之处。如果想要在现在的服装中既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同时复合现代人审美的设计,那就要做到敢大胆的创新,设计手法的创新形式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抽象与简化,二是放大与夸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与习惯,也影响了各大行业的生产、设计、运营方式等。服装设计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形态和人们穿衣状态的变化。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把好受到互联网深刻影响的服装行业“脉搏”,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适应实际岗位需求的服装设计人才。
1基本现状
1.1行业现状
中国在世界服装生产、制造行业处于头部地位,但在设计创新方面实力较弱,较少赋予服装产品二次价值。这种低价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对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中国人力成本、地价的上涨,加上其他亚洲国家制造成本更低廉,中国服装行业处境更加困难,获利空间不断压缩[1]。
1.2互联网战略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线购物的一大优点就是购物成本比实体店低,更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于生产、制造者而言,电子商务降低生产、运输、经营等环节的成本,给市场带来了活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服装设计、制造产业前景一片光明,服装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革经营理念、调整产业结构,高校服装专业要依据当下就业市场的需求缺口,培养服装创新设计人才。
2“互联网+”教育
2.1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心脏”,保持用户不流失一直是互联网运营关注的重点内容,服装设计思维也和这一互联网运营理念不谋而合,需要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的喜好与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考虑服务对象的实际穿衣需求,依据不同消费能力、穿着场合等相关因素进行设计上的调整。
2.2碎片化思维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无论是拥有较多服装资源的城市居民还是偏远山区的居民,服装购买习惯越来越趋向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选购,而非专门留出时间去实体店现场比较、选择。这种零碎模式的消费现象对服装产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专业课堂上,学生应对服装设计作出相应的调整,主动思考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如何在短时间内无法直接触摸、对比服装的条件下吸引消费者。
2.3极致思维
消费者更希望得到超出自身期待值的商品,这种商品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在两者间建立了良好的交互关系,这种营销思维就是极致思维,许多国产服装品牌和中国籍时装设计师也将极致思维用到了设计中。2.4大数据思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的问世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掌握服装设计市场的潜在需求,不仅能从直观的用户购买数据分析中找到当前服装行业的爆款设计风格,还能对比其他设计类型,分析后续发展势猛的“待爆”设计风格,为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新思路。
2.5粉丝思维
当前,粉丝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了较大份额,粉丝的力量就是生产力和影响力。优秀的服装品牌往往会吸引一批忠实顾客为其买单,而在服装设计中也应运用粉丝思维,获得设计上的灵感和较大的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的粉丝思维,在设计过程中提高交互性,通过让粉丝参与设计提高粉丝对服装产品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
3存在的问题
3.1教育理念落后
很多高校的管理者乃至一线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制造时代,对融合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设计战略了解不够深入,对基于互联网渠道进行开发、生产、管理的服装产业体制理论研究不足。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理念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难以培养出新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3.2缺乏一体化机制
高校未能建立与市场、企业联动培养新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一体化机制,虽然在以往的教学战略中有所提及,但由于资金、战略意识等客观原因,未能贯彻落实校企一体化。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未能在企业中得到实战训练,一些服装企业对一体化培养机制信心不足,高校自身怠于建设实训平台,这些不良现象导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无法稳步提升、学生竞争力不足,不利于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3.3师资队伍单一
在海外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服装设计人员归国之后,往往选择投身于知名服装品牌团队建设,很少会在高校就职,且国内部分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承袭了国内设计理念,缺乏最新的国际设计思维和互联网教学意识,这种单一的师资力量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的教学资源,也不能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
4人才培养分析
4.1学生现状
中国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由于高考失利、志愿调剂等客观因素被迫选择自身不太感兴趣、也不太重视的服装设计专业;另一部分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抱有浓厚的兴趣,部分家庭拥有较为优厚的收入基础可供学生出国留学,接触最好的国际时装设计资源。这种差异较大的专业学生现状对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2人才培养方向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匹配当前市场的实际岗位需求,在艺术审美、创新设计、互联网营销、色彩把控、制衣技术等多个方面有所积累,可以胜任服装设计、生产管理等岗位,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创新队伍的中坚力量,促进中国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型[2]。
4.3人才培养方法
当前的服装设计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在实战中直面市场的挑战,不断创新设计,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设计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及国内举办的服装设计大赛,在实训中找出薄弱项,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硬实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具体策略
5.1校企合作模式
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线上线下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在服装企业实训中掌握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设计运作方式。高校管理者还可以与国外服装设计学院或服装企业达成合作,引进项目,促进国际时装设计资源的流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5.2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改革中,管理者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聘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入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同时组建一批到企业实践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5.3新型教学平台
高等院校管理者应根据服装设计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打造互联网、云计算辅助服装设计教学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的设计资料,帮助学生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内享受信息技术红利,提高学习效率[4]。
6结语
高等院校改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制,提升教学质量,是从源头上解决中国服装自主创新设计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箖珺.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20(19):62-63.
[2]王晶.基于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与探讨[J].西部皮革,2020(5):33-34.
[3]涂丹丹.基于“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平台下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方式探析[J].美与时代,2018(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