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服装设计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教程

第1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市场

1 服装教学设计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总理曾经指出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事,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问题,主要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深化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应诏,是服装教育步入现代化创新模式的必然需求。变革“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是必要的,类似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服装设计的个性色彩。同时,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形象化、现代化、高效率等,有利于将教学资源有效转化为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提升。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有助于为服装专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应用型的服装设计人才,有利于填补服装设计市场的巨大需求,有助于提升我国服装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带领我国服装设计走向独立自主、独特创新的前列,有助于为国产服装注入强劲的活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2 服装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分析

服装设计教学改革需要多手抓起,全盘考虑、多管齐下。

2.1 提升服装教学工作者的综合水平

教师是引导学生设计创作的引路人。因此,要提升服装设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服装设计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理论学识、自身有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好的动手实践能力等,还要有好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达到好的传道授惑解疑的水平、并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优化构建服装设计的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是一门讲求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它具有交叉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它要求学生由宽广的专业基础、有娴熟的动手能力。拓宽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做到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化,从引入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着手,保证教学的质量,提升服装设计的教学水平,切实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好的提高,完成“模仿――个性化设计――创新”的快速转化。

2.3 深入设计服装教学的内容

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三大板块,从打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属性有基本掌握,到授予学生设计的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的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这一个过程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引入新的元素,引入服装设计教学的新方法而活新手段,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3 服装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分析

3.1 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的学习

学生要掌握全面的服装设计课程知识,如色彩、时装画、立体裁剪素描、服饰图案、扎染、摄影、工艺、专业外语、结构、中外服装等。尤其要抓牢靠服装设计的构思、效果、结构线设计、风格、原料、色彩、部件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男装设计、女装设计的、日常生活装设计、运动休闲服设计、内衣设计、礼服设计等门类的设计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是转化为设计能力的基石。

3.2 将服装设计授课与市场定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检验服装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参考点是学生的设计作品是否能迎合市场的需求,是否能引导时尚潮流,获得消费者青睐。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市场分析来进行服装设计的讨论,倡导学生进入市场,通过实地的考察与调研,收集到市场的有关服装的信息,了解怎样的服装能够受到欢迎,怎样的设计能吸引人眼球,学习如何站在市场的地基上,采用流行面料,将流行色彩组合,推陈出新、设计出新款的服装品牌。

3.3 引导学生对知名品牌进行鉴赏,并深入分析

品牌获得知名度的背后,都是设计师精心独到的风格设计,是深深把握消费者喜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流行。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品牌的推出及发展历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出流行的服装,如何创造出鲜活的独创服装款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突破教学的艰涩与呆板,使教学内容丰富而生动有趣,学生可以收获很多东西。

3.4 开展服装设计比赛以及倡导学生课外实习

比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予学生创新设计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设计大赛,能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流行趋势的预测与把握,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另外,学生到企业里兼职或者进行实习,可以很好地利用其课余时间,积累经验,能学会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对服装市场有一个好的了解。

4 总结

结合我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看,提升我国服装设计产业的整体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由此,服装教学设计改革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而全面且具体的改革方案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服装设计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服装设计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针对性;互动性;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17-1

体验式教学源自体验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真实的情境模拟,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获得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解并逐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⑴。鉴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多样化、交叉性特点,教学中应尤为强调体验式教学――将专业知识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具体的教材内容,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复合。

一、何谓服装设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

服装设计由材料学、时装画、结构制版、制作工艺、CAD、服装专题设计、系列产品设计等侧重点各不相同的课程组成,通过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规律,启发学生以艺术和审美的眼光发现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服装设计是群体需求、产品属性和社会价值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要追求产品的用户体验⑵。 丰富的创意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精准的产品体验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经常忽视的课题。教师可以结合产品体验、创新思维方法、设计表现等内容来协助学生完成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各类服装的使用功能及细节设计,获取明确的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

二、体验式教学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服装专业课程的设计课题是围绕着男装、女装、礼服、童装等某一类别进行的。课程前期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内容包括整体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如绘制效果图、款式图等草图等;课程中期则以实践训练为主,包括制版、制衣等内容;后期由教师进行分小组评比和讲解,学生对服饰进行修改。体验式教学的本质是亲历和实践,学生通过实际观看、操作和使用,完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划分形式,笔者将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个阶段。

1.实物体验辅助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

结合传统的图片或多媒体讲授,开展“产品图片+实物”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多视角感知产品、触碰产品,其对设计的理解和认知也变得更为直观,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设计内容的理解与接受效率。以产品实物(服装/配饰/材料)替代部分图片,将实物中所展示的产品信息和相应的设计理念(理论)联系起来,关注产品细节和设计内涵,完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因服装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课堂上除教师自备实物、学生试穿设计作品外,还可以举办“微型”设计体验活动,如选择学生身着的服饰作为授课范例来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情境体验辅助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需求”的理解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当下人们更为注重服饰产品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设计师在有效的使用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的基础上,以达到创造用户良好用户体验的最终目的⑶。优质的产品设计不仅需要专业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设计师善于从使用者的视角来管理设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注意力由产品品质、功能、外观等要素延伸到产品的审美情趣、用户体验等方面。

设计实践教学同样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市场调研和课题实训。这两部分教学中都需要引入情境体验环节。市场调研包括市场环境分析、竞争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在引导学生做用户研究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网络,进入商场、品牌专营店、产品折扣店等消费场所,观察用户工作的实际生活,探讨实际使用体验和感受,积累相关的原始数据,更全面地理解用户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设计真实的需求。

课题实训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前期过程中要充分研究人的使用习惯,要求设计师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使这些需求在产品中实现⑷。强调课程设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表述完整的服饰体验,描绘使用者的生活场景,通过语言(文字)的记录、视频(照片)的拍摄,从中感受该服装在穿着场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造型结构、心理需求等方面状态,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对设计进行改良或再创新。

三、结语

艺术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设计经验将有助于增强设计的价值导向及产品的适用性。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将“体验式”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其设计体验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更为明显,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等目标也将更容易达成。

参考文献:

[1]梁玲琳.产品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初探[J].艺术教育,2011 ,(12) .

[2]李世国,华梅立等.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7,(04).

[3]张鼎辉,白庆华.管理信息系统交互设计的研究及其设计方法[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01).

[4]刘献芳.浅析体验经济下产品的交互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9).

第3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立体构成;点;线;面;体;服装;

一、服装中的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是设计系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它是指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律、力学原理所进行的立体构造。对学生的立体思维训练、空间感及三维造型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立体构成包括四大构成要素,分别是点、线、面、体。立体构成影响所有的设计专业,与服装设计专业联系紧密。

1、点立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几何中的点指的是位置,而立体构成中的点是具有长度、宽度、深度的实实在在的点。在立体构成中,这些点根据一定的形式美原则“组装”在一起,这些原则包括:渐变、重复、特异、对比、比例、调和、节奏、对称、韵律等。点的立体构成在服装中有两种出现,一是在结构上出现,如扣子,西方古代的军服以及中国的唐装,扣子在其中不仅是结构,也起到非常重要的装饰重要;另外,点的立体构成作为纯装饰出现,这些点主要通过重复、渐变、对比、节奏等构成原则排列组成,在各种服装中都有出现,材料主要有珠管、亮片、珍珠等小装饰。

2、线立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线在立体构成中有直线曲线之分,直线包括垂直线、斜线及水平线;曲线包括有机曲线和几何曲线。线的立体构成在服装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我们穿的服装都是由纱线组成,再如针织毛衣,都是线通过重复的构成原则来组成的。另外服装中出现的流苏元素既可以是结构成也可以是单纯的装饰元素,这些线式的流苏元素,在服饰中很常见,可以运用在衣服上、裤子上、靴子上,也可以在女式皮包上。另外,一些装饰元素,例如刺绣、皮编等,都是线的立体构成在服装中应用。

3、面立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面立体服装中的应用更是多不胜数了。衣服便是通过打板,然后制作成大小不一的裁片,最后缝制而成。这些裁片便是立体构成中的面,正是通过这些面,我们的衣服才可以防寒保暖,遮羞蔽体。这些面的立体构成在服装有多种多样的体现,除了裁片一说外,一些装饰效果也是用面来达成,例如拼布、例如雕花镂空等等。面立体在服装中运用的原则有多种,例如对比、反复、比例、节奏等。面在服装中的应用,可以归为加法和减法。加法例如拼接、刺绣、镶嵌等;减法如镂空、皮雕及穿洞等。

4、体立体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体立体在服装设计中主要是应用于高级定制,艺术个性化的服装上。一些夸张的服装例如加高加大垫肩,让肩膀更加立体,更有个性。另外多层的领子,多层的裙摆等,都是非常好的体立体。其实我们所穿着的服装,便是由裁片这些面拼接组合起来的体。体立体在服装中的表现一般根据力的原理,再结合比例、对比、节奏原则在服装中得以实现。例如帽子、哈伦裤、喇叭裤、蓬蓬裙、羊腿袖都是体立体的例子。

5、著名服装设计师对立体构成的应用

好的服装师都是优秀的立体构成运用者。例如迪奥、川久保玲、圣洛朗、三宅一生、加里亚诺、马克昆等等。迪奥先生是世界公认的时装宗师,他的“新样式”风格的服装一经推出,便立即引起轰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时装审美标准。他不断地改良,不断地进取,不断推出各种样式,发明新的廓形,而这些样式无一不是精彩的立体构成作品,仍为今天的时装界尊崇,例如他的“Z字形”、“8字形”、“垂直形”、“圆形”、“埃菲尔塔形”、“圆屋顶形”等等,都是面立体根据比例、节奏等原则组合而的经典立体造型。

川久保玲以其“破烂式”时装闻名于世。“破烂式”上的破洞是其招牌特征,而这些破洞也正是运用到了面立体构成当中的减法。

圣洛朗也同样是一位构成大师,他除了用蒙德里安的构成形式的画为灵感制作出经典时装外,还推出诸如非洲风格的服饰:全部用非洲式的珠类和小贝壳“组装”而成的时装,这无疑正是点立体通过重复、节奏原则成功构成之作。

三宅一生的“一生褶”正是线立体的代表作。加里亚诺这位设计师,有时诡异,有时怪诞,他设计的巨大的领子让人过目不忘,而他的折纸系列则是半立体在布上的完美演绎。

与加里亚诺有些相似的马克昆,也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服装设计师。他甚至会将鹿角、头发、马毛直接用于服装设计当中,有时甚至替代所有的面料。马克昆有一套服装便全部用人的头发设计而成,线立体在其中的应用,让人震惊。马克昆也会将鸟的羽毛全部替代面料,制作服装,以重复、重叠、肌理的原则,将面立体在服装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马克昆设计了一个巨大方形盒子式的大帽子,让人感觉离奇而又新颖,成为了时装界的经典之作,这正是体立体在服装中的巧妙应用。除线面体外,马克昆也同样将点立体运用得十分精彩,他设计的一双鞋子,鞋面便全是用珠串,珠管串连而成,该设计不仅给人大气的感觉,而且还十分精美。

二、立体构成教学与服装设计的具体结合

因各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立体构成方面各异,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立体构成课程应当被灵活设置,以让学生获益最大。针对服装专业,根据本人教学,在此提出来立体构成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几个契合点。本人认为,在服装专业学生构成课中,穿插这些服装应用类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们有的放矢,更好更快地将构成知识应用到专业中来。

1、立体构成教学与时装画的结合

立体构成中有一个半立体的内容,非常适合将其与服装设计中的时装画结合起来。半立体构成又称为二点五维构成,是介于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造型,是在平面材料上对某些部位进行立体化加工,产生凹凸形状,形成视觉和触觉都有立体感的构成方法。立体构成教学中,一般都是以纸为主体材料来完成半立体的练习。主要构成方法有折式,用不破裂的折叠方法将一张平滑的纸折成几何形态千变万化又秩序井然,具有折皱阴影的二点五维形态;切式,用穿透的切法使被切纸的局部变形,将一张平滑的纸变成各种形态;切加折式,将切式和折式综合,形成更多变化的形态,通常为“一切多折” “多切多折”。

服装专业的时装画,比较强调装饰性,对服装的款式要求较少,表现方式可有多种,可以是黑白画,可以是油画,可以是国画,可以是剪纸,可以是刺绣,同样也可以是剪贴、拼接。针对半立体这个项目,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拼贴时装画的主题,让大家发挥,即学习半立体构成,又学习了服装专业中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石二鸟,是非常实惠的事情。如果是单独地学习半立体构成,会有些机械,了任务式,如果结合专业来学习,便巩固了这个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2、立体构成教学与服装面料再造的结合

将服装面料再造结合到服装专业的立体构成课里来,不仅有趣,也给学生增加了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学到更多内容。例如点立体可以进行的面料再造可以是珠子镶嵌,也可以是将珠子及小装饰品缝制到面料上,做出肌理或图案的效果,改成新的面料。很多服装大赛,尤其是偏向于艺术的,很大一方面比的其实是面料的创新。面料如此重要,正该在这样的基础课中,潜移默化到学生心里去。而线的面料再造,可以将一些线类的事物,如毛发、铁丝、毛线、尼龙线缝制到服装面料上去,做成肌理或其它效果,也可以运用刺绣的方式,增加刺绣的效果,这样的一块新面料便出来。当然还有其它的方面,例如刮花、火烧、漂染等。而面立体、体立体在服装再造中的体现则在“编”字上。一根线可以编,一块布通过一定的方法规律也可以编出千姿百态的肌理效果或者花纹。“编”这些面料,需要的工具仅是针、线、尺、记号笔而已。“编”出的花纹多种多样,例如金锭纹、金星纹、桂花纹、风车纹、纹、光波纹、岩石纹等等,这些花纹在服装设计中非常实用,运用便使服装丰富多变。立体构成的课程如果泛泛而教的话,便会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一般盲目不知所以然。有专业知识的结合,便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早更好的从基础教学中步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来。

3、立体构成教学与服装设计的结合

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核心的课程,也同样可以与服装款式设计结合。我们在设计服装时,便可以通过参考立体构成课程提到的相关形式要素来设计。这些形式元素包括有比例、平衡、量感、空间感。比例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的体现非常实用,例如我们设计一款连衣裙,腰带所加的部位,便可以根据比例的形式来加;平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例如我们的服装设计虽然可以夸张,但不至于让人不稳的感觉,尤其是头重脚轻时会让人产生压力感,失去美感;量感在服装也很值得重视,比如在选择面料时,我们要表现前卫科技的感觉,便不能选择羽毛或者棉花,而要选择一些金属能彰显高科技的面料;空间感时刻在服装中体现,例如著名时装设计师加里亚诺先生便非常善于使用大廓形的服装款式设计,增加了服装的空间感,给人蓬勃大气的感受,让人过目不忘。

三、结语

我们强调学以致用,将立体构成结合到服装专业的教学当中来,正是专业上的实践应用。如果单单是以教学立体构成而立体构成不免有些刻板,倘若能将其结合各个专业不同的需求来教学,对于学生百益而无一害。立体构成虽然是所有设计专业学生的必学核心课程,但是最好也能做到因专业而异,最好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立体构成,便由产品专业的教师来教学,服装专业学生的立体构成课,当然是由服装专业的教师来执教。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性地重点讲学,略过一些不重要的内容,根据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来灵活调整该课程,让学生有的放矢,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在专业入门做好良好的准备。如果立体构成只是简单的一扫而过,不同专业也只是同一个教师,这样不免会有局限性,无异于“大锅饭”,学生吃了不消化,没有本专业的巩固性训练,学生也很容易遗忘。学生的品质优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便是他的专业基础扎实与否,而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乃是重中之重,就像建筑一样,倘若基础不打牢,便容易坍塌。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让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踏实,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发展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张桂宜,张展.艺术设计形式中的对称及复杂性.包装工程.2010.10

第4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服装结构设计 项目驱动法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服装制板技术,解决服装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结构的转变的课程。它与服装制作工艺及成衣技术紧密衔接,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手段,涉及的知识有人体工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材料学、服装造型学、服装生产工艺学、美学和数学等,是一门文理渗透、艺工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现代服装工程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结构设计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整个服装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学懂并能够变化运用,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认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然后进行操作,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最后通过考试。导致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总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服装结构设计在现在的服装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是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以往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端进行分析。

1.理论与实际不能完全结合。

学校的学习环境不同于实际的生产环境,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并不进行实际的生产应用,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的版型操作。

2.灌输式教学。

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知识点,强迫学生记住某些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3.自由散漫。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的课程着重于实际操作,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学生逃课时有发生,教师不闻不管,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4.填鸭式教学。

在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中,只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学生学一款会一款,遇到变化款式操作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进行举一反三的操作。

这些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学习,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有些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学生有问题也没机会问,甚至不敢去问。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是教师首先讲授理论知识和工具操作,其次分析基础款式,最后学生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使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厌烦枯燥的学习氛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更不能使他们学以致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可以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项目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很适合这类课程的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符合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四项原则。

1.在学习中,教师起指导作用。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接受,而是让学生尝试自己去绘制新的项目,就算操作不了,也可以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

2.学习的重点是项目的选取。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以一些基础的款式作为练习,项目本身缺乏趣味性。教师可采用跟市场相结合的款式进行讲解,启发学生主动采用身边的素材来进行操作学习。高职院校普遍注重技能的培养,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重要性及其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趋于程式化、单一化,教学款式陈旧,所以,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精选一些时尚性、流行性的款式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使用。

3.营造学习的氛围。

将三至八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

4.建立新的评分机制。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基础不够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评分机制进行改革,平时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考试成绩占一部分比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只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会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学习的质量。

总之,项目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特别适用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5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 服装业的现状 职业技能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及教学

一、服装行业的现状

许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衣、食、住、行”中的“衣”,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由于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门槛低,几台缝纫机,几个工人就可以生产出衣服,贴上商标就进入终端销售市场了。所以短短几年里,这个行业空前膨胀。服装业从以前的供不应求转为了供大于求的现状。服装制品的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的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心、品牌商店、网上购物等新的流通方式。从这一现状就体现了其行业竞争的激烈性。服装在以前的意义就是遮体保暖,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多元化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提高,服装的功能也不再单一了。服装也叫时装了,时装也有异于传统服装而代表一种时尚、流行、品味、生活等,也许就是服装功能的演变而对服装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中国服装市场投资者基本是在40岁以上的,其自身条件多数是工人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下有所发展,所以他们急需要人才,其中就包括优秀的设计人才。

二、现代服装行业的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

一个现代服装企业,其设计团队(就中国的服装品牌而言)的人员结构为:设计总监或首席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助理。而一些优秀品牌其开发团队则细一点:品牌总监,首席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助理,陈列设计师,饰品设计师等。服装业发展过程也是产品向品牌发展的过程,企业的载体就是品牌。而品牌的灵魂则是设计师。样品设计是服装生产链条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记得一品牌公司老总说过一句话:如果设计打一个喷嚏,那么生产就会重感冒,则终端就会进医院手术。可见服装设计师的重要性。当设计师开发出样品后,在销售前的一切烦琐工作是对样品的复制过程(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所以说,设计师在一个季度开发的样品质量是决定企业这个季度生死的最重要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首先要有严密的理性思维。以设计总监或首席设计师为例子,当公司新一季度的产销计划出来后,设计总监就要计划出什么时候进入工作,怎样收集流行资料,什么时候开始选择面料、辅料,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设计、制作,什么时候进行下单生产等。根据品牌定位你的服装销售价格是多少,由此你的成本包括哪些,你的利润是多少,怎样才能使利润做大化,从而得出你用材料的成本范围。其次是你与团队的合作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有序有效的安排。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但要会设计漂亮的服装还要有很强的策划管理能力,从事服装业就注定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设计、生产、管理工作。所以说现在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师技能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传统意义上优秀设计师(有一定创意,可以画一手好图就可以了)也许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就很难做到优秀了。

三、学校现状

随着服装企业的急剧增涨,品牌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服装设计这个行业一下变得俏起来,紧接着除了传统的纺织院校以外,几乎在开设有设计专业的院校都增设了服装设计专业,短短几年,市场上涌出了大批手持文凭的服装设计师。但有些公司常年都在招聘服装设计师。在设计师极度饱和的情况下,结果企业还缺设计师,为什么?因为企业要的是即懂设计、生产又能管理、策划的复合型的设计师!

就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而言,以传统的四年服装本科教育为例,大一大二就是专业基础,从素描,色彩,人体,构成等各方面都画一阶段,结果每个阶段没有深入下去,而专业基础与本专业方向脱节,专业特点不突出,学生学了基础很难与以后的专业联系起来,感觉学了基础没多大用处。进入三年级以后开始接触专业,起初就是开开口袋,做做袖子,再学学简单的纸样。这样一年又没了。大四上期,在设计课时就拼命地做艺术装设计,而老师评判成绩标准就是看谁的东西有创意,谁的东西怪,看起来漂亮。创意固然重要,但与实际就业脱节。下期就做毕业设计,大家都为几套表演装而折腾一学期。中间也做几套成衣,但都是皮毛而已,就这样大学四年就毕业了。在这四年的课程中,有关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策划运作方面的课程很少,有的学校几乎没有,就这样学生也模糊地进入了社会。带着时装大师的梦想,带着对聚光灯,T型台,鲜花和掌声的憧憬进入了社会,但进入社会后发现现实不一样了,自己认为很美的设计却根本连下单批量生产的机会都没有,很多试单的衣服进入终端市场后也不好卖。而那些自己认为“丑陋”的衣服却很畅销,却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个时候很多人心态发生了变化,认为企业主品牌没有高度,和自己不合或认为品牌投入水平低,没眼光。接着就是无休止地跳槽,或者承受不了压力而放弃。少数坚持下来的,最终成为优秀的设计师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进入企业后,耐得住寂寞,尊重事实,承受力强,从头学起,低下头去慢慢地分析成衣的设计、市场的情况等。按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服装设计毕业生进入企业,而企业又不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培养一个设计师,这也许就造成了今天设计师市场的现状。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不有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相关的课程设置呢?

四、反思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教学

作为设计师的最初(在校期间)的培养,服装院校的教育能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能否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针对服装企业所需而教学,毕业后能否缩短学生与市场磨合时间,这就要反思我们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首先,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服装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能力相对单一,不适应市场对人才复合型能力的要求,并且对人才要求具备跨行业发展及开拓创新、继续学习提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就业面相应的就窄。很多服装院校的培养计划几年如一,没有什么改变,每年要求调整,最多也不过是调整一两门课程及学时而已。没有经过市场调研、没有根据服装企业的需求变化来对人才培养计划作一个认真的、全面的思考和调整。一味的培养,几年下来,人们的消费需求变了,市场变了,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变了。基于这些,毕业的学生工作当然也找不到了,企业相应的招不到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人才培养计划存在问题。我认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由该行业的市场、企业的需求说了算,根据市场、企业的需要来调整服装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才是让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学生最终是在这些企业里为市场需求服务的。

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传统的服装课程偏重,实用性服装工艺课程偏弱,学科交叉性较少。开始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应该的,但没必要什么都是两个月。可以分一下轻重,对以后工作中有用较多的课程则多用些课时,而不是很直接关系的就少些课时甚至去掉。色彩,写生,创作的锻炼在以后的设计中都很有用;可以培养其色彩的价值感、素材的收集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构成课对以后设计服装的结构、形的搭配有很大的指导性;素描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的;在很多教学中忽略了速写课程,其实是很有用的,可以培养其灵敏的造型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像服装史这样的课程还应该加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基础上。专业设计课程固然重要,但应该与企业、工厂结合起来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有关企业的生产、管理、策划方面的课程要加强。

最后,从教学上来看,服装教学内容过旧,教学方法偏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出去跟不上市场、企业的需要。所以,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学校应该不定期邀请市场上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品牌投资商到学校做交流,有必要可以形成一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更切合工厂实际的新知识,增强与企业的联系,教会学生如何尽快适应社会,让学生开始就养成从市场角度思考、学习的习惯。学校也可以创立相应的工作室,甚至由学校注册一两个品牌,定位不一样,吸纳和指导学生到工作室学习、实践、工作。或是分阶段地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实习,让其早早地接触市场,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商业运作,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还有教设计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不单是艺术装设计才叫创意,应该引导学生成衣设计其实也很有乐趣,也更有挑战性,更实用。再有就是教育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也是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6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科技传播和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具有学科综合、人才密集、技术先进、信息畅通等优势。因此,在服装设计教育中深入研究民间女红文化、保护正在逐渐消失的女红工艺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民间女红资源导入服装课程教学,增加地域文化优势,以教育的方式去传授传统民间女红文化,一方面可以使传统民间女红文化和技艺得以传承,另一方面能拓展原有的服装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空间,为学生的设计增加灵感资源。

(一)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我国的女红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传承女红文化女红技艺的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造成我国民间女红理论教学研究流于局部缺乏宏观性和深度的局面。其实早在清末丁佩就完成了中国刺绣史上的第一本刺绣理论专著《绣谱》,而百年之后,由张謇亲笔、著名刺绣大师沈寿合著的《雪宦绣谱》,不仅补充了《绣谱》在针法应用上的遗缺,更在传统的刺绣基础上糅合西画的理论而自成体系。这本绣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第一部刺绣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女红文化教育传承的第一本教科书。反观当下,对女工技艺尤其是女工的现代技艺发展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民间女红理论教学研究多流于局部性的研究,缺乏宏观性和深度。为拓宽理论研究的范围,高校急需设立专门机构对我国的现存的女红工艺如纺织工艺、织锦、染织、刺绣等进行研究与保护,收集相关的实物作品、制作工具以及相关的声像资料,让中国独特的女红技艺得以传承。同时需要打破地域限制,将各地资料数据归纳整理建立资料库并在网上建立共享平台,将女红的资源分享给世界,让世界欣赏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值得欣慰的是一些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创办了设计工作室或研究机构,对民族服饰以及女红文化与工艺进行保护。北京服装学院就在“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基金会的支持下与武汉科技学院、清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合作,对传统女红工艺中的冀鲁地区民间传统割绒纳绣手工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保护与开发、民间手工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应用、关中蒲城土布纺织工艺研究等项目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二)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建立实践基地等形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传承、开发传统女红技艺,使其散发出时代风采

1.通过校内工作室建立社会培训、职业培训开始培养现代绣女传统女红技艺传承多是口传心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理论性不够,传艺者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让学艺者领会其精髓。二是学艺者因缺乏系统的学习,成长非常缓慢。现在许多国内艺术院校建立了制作实验室和工作室,在教学上注重将设计思想变为现实产品,完成从理论讲授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这种重视实践与动手能力的课程理念,恰好与传统女红工艺中师傅与徒弟的传承模式类似。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从职业培训角度培养现代女红文化的传承人。共同拟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计划并设置课程,企业派出有经验的高级技师担任专业教师,经过绘画、刺绣等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传统女红技能,技艺掌握较好的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中,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鲜血液。

2.与当代设计理念融合,使之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吸纳学生参与到传统女红各类产、学、研活动中,提高学生服装创新能力受“闺阁文化”和女红技艺的代际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限制,传统的女工作品用于家庭内部的自产自需或亲朋相赠,从产品形式到制作工艺都不适合产业化生产。学习女红文化与技艺,不能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数家珍”和简单的照搬上,而要将传统民间女红技艺与当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创新,使开发的女红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使之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首先,通过创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研究民间女红工艺方法与现代服装设计、纺织方法的结合创新,吸纳学生参与各类产、学、研活动,让学生直接与企业对话,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女红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生存和发展。教师将要将现代设计的理念、设计手法、新技术来引导学生探究女红工艺与现代染织、电脑绣花、彩绘图样的相互结合,通过“借用”和技能“转化”丰富创作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例如传统剪纸、刺绣直接在服装设计中使用会显得土、旧、生硬,但运用电脑绗缝与刺绣等工艺手段对传统剪纸图案处理,与近年流行的波普影图案、卡通图案综合使用使得它在服装上独放异彩。其次,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可以与服装设计公司合作,进行概念性小样设计,如果效果理想,将优秀的学生的作品进行小规模试验性生产,然后投放市场或在学校的试验商场售卖。例如在一些大学的大学生创意园中,设计专业的同学就利用上课所学的手工编织、刺绣、染织等女红技艺制作设计服装、T恤衫、围巾、包袋等产品。这些产品既造型新颖又富于传统特点,在艺术市集上很受欢迎。这种方式多渠道培育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性。现在许多国内艺术院校建立了制作实验室和工作室,在教学上注重将设计思想变为现实产品,完成从理论讲授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这种重视实践与动手能力的课程理念,恰好与传统女红工艺中师傅与徒弟的传承模式类似。传统女红独特的服饰加工技术如:镶拼刺绣、扎染、编盘打结技术并不适应成衣大规模生产,可根据工作室教师的研究方向加入到课程中去,引导他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概念性小样设计,如果效果理想,则对相关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室还可以与传统女红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实际设计与生产项目,保证设计工作室的教学贴近实际,落实“真题真做”,实现专业技能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在为学生掌握服装技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鲜血液。

3.通过艺术考察课、开设讲座和普及性鉴赏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些学生认为,民间女红艺术的乡土气息与现代时尚格格不入。为了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就要使学生认识民间工艺的历史,了解民间工艺生存的社会环境,明白它的来历与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等。要教育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掌握艺术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了解民族文化的传统、价值和发展方向,提高文化创新的自主能力,提升人生的境界。在教学上,首先聘任本校教师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民间女红讲座、学习、观摩和制作活动,增加学生兴趣。课堂上聘请专家及民间艺人来校进行实际授课,辅导老师和专业绣娘、艺人的亲手教授,可以让学生熟悉女红材料,了解并掌握女红的基本技巧及其要领,为之后的设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成立学校民间女红学习的学生社团,同时有选择地收集和整理民间女红作品,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女红作品展览,多视角地展示民间女红的历史、制作工艺及现状。除了请专家、艺人进校,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了解民族民间服装设计的文化渊源、风俗礼仪和,通过感受环境、观察民情、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依托地域优势,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女红教学内容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工作的核心之一。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实行的服装设计教育理念多偏重于西方服装教学体系,而对我国民族传统服装的结构、材料、制作过程讲解运用却少之又少。即使是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多注重形式的美感表达,而对实质性的文化内涵的把握力度不够,导致服装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与形式的脱节。因此可以在服装设计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如传统服装制作解析、传统服装结构分析、蜡染手工艺、编织、纺织、刺绣等女红课程等,让学生掌握传统女红文化精髓。特别是将一些具有地域优势的传统女红的特色工艺如:苗族的锡绣、贵州水族的马尾绣、冀鲁地区的割绒纳绣等工艺引入到当地高校的服装专业课程中,重点进行这些技术学习与传承,使得传统技艺在不离开本地土壤的情况下完成自我发展,达到文化传承的低成本、高效率。这也利于各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传承文化技艺的双重效果。

二、结语

第7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改革

我国的服装专业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毕业论文(设计)是服装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国多数高校的服装专业又以毕业设计为主。要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收集设计素材,遴选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定稿,服装制作、成品展示等多个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综合的运用,是对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总结和检验,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滑。结合本校服装专业近几年毕业设计课程的实践及体会,对本科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一、调整课程时间设置,实现“双赢”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按照常规教学计划,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一般都是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要根据指导老师拟定的主题完成整个系列的服装设计作品,其中包括设计效果图、结构图、设计说明书、成品服装等,精力投入多,时间耗费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就业普遍呈现提前的趋势,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至于真正能够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少之又少,根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尤其像我校这种地处中西部、服装产业不发达地区的一般本科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远离学校,因此不管是去公司面试还是实习都会影响毕业设计工作进程,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我校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是以系列服装的设计制作及相关书面材料的准备为课程内容,毕业设计工作所需时间久。毕业设计课程曾经根据就业需要,专业教师通过调研,调整了教学的时间,把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实习设在第八学期,使得学生既能有充裕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作品,又有足够的时长用于实习、找工作,改善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冲突,但是违反了学校的教学规范,得到相关部门的通报。也实践过不改变毕业设计教学必须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规范,让学生把毕业设计带到企业里去完成,力求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但由于大多数服装企业是私企,是以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为主要目的,学生在企业里几乎没有做毕业设计的空间和时间,为了修到学分,学生最后一般都是找人代做或者草草了事,严重影响毕业设计作品质量。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教学与就业“双赢”,同时又不违反学校的教学规范,就要调整部分课程的时间设置。以我校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培养方案中第七学期除了有8周的毕业实习以外,还有一些课程设计,第八学期则安排有14周的毕业设计课程。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增加与成衣设计制作相关的课程设计周数,利用课程设计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内容的成衣设计制作内容。增加毕业实习的周数,使其贯穿第七、第八学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试用。同时减少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课程的周数,因为第八学期实习归来的学生仅需要少许时间完成毕业设计的书面材料部分即可,甚至这些材料也可以利用实习间隙完成。

这样的解决方案,,在大幅度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预留了大量的时间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能真正形成教学质量与就业率“双赢”的良性循环。

二、改革指导模式,做到“优势互补”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却没有同步跟进,高校教师尤其是一般高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并且现有的师资结构也不够合理。前面提过,各院校服装专业现在的毕业设计课程内容主要是系列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整个过程耗时长,内容多,毕业设计的一般的指导模式是一个教师指导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内容包括选题方向、款式设计、结构制版、面料选择、工艺制作、成品展示、文字材料的书写等所有环节,指导范围广泛。而且许多服装专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的任务,还有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以及科研任务,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精力都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质量的严格把关。

同时每个专业教师的学科专长都有不同。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自己所熟悉及擅长的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就比较细致、深入,而对不擅长的环节则可能降低要求,指导教师的这种不全面性指导就很容易影响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最终使得毕业设计效果不佳。

笔者以为要想更好的提高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就需要改变目前这种一个专业教师包揽学生毕业设计所有环节的指导方法,做到不同教师指导不同环节的“优势互补”。具体来说,就是专业教师根据学科专长不同先进行分组,尽可能保证每个指导小组里面配齐各个学科方向的专业教师,然后由整个小组的教师一起指导一定数量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组内的各个教师分别负责指导自身擅长的环节,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好的指导分工。例如,在款式设计阶段,学生可以找指导教师组内擅长设计的教师进行指导,在纸样制作阶段就可以找组内擅长结构制版的教师进行指导。各个环节的分别的有效指导最终将能很好的提高指导效率,提高整个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实现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缺憾。

三、改革课程内容,强调“以人为本”

“学院化”的专业教学模式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接轨。近几年,国内各本科院校的服装专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的改革和调整。但是很少有院校对毕业设计课程内容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各院校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是系列服装的设计与制作,这对于设计能力和工艺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能起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是服装专业学的不仅有设计、制版、工艺,还有跟单、营销、策划、贸易等内容,而且毕业后真正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学生也只有一小部分,多数学生主要还是从事服装贸易、跟单等工作。那些对服装设计不感兴趣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对毕业设计就敷衍了事,达不到毕业设计课程设置的目的。

笔者认为应该对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以往这种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不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的“一刀切”的单一毕业设计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意向,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丰富毕业设计的内容。课程内容改革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及就业意向,选择系列服装的创意设计与制作,也可以选择版型与工艺技术的创新研究、服装的营销方法研究、特定服装产品的开发企划等不同方向的毕业设计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方向的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可能要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它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兴趣都得到施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能力,为更有针对性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结语

毕业设计课程是高校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实践基础,是高校几年教学质量的检验标尺。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为目的,积极改革课程不足,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面向新世纪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秀丽.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探索.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

[2] 洪春英.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思考.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第8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27-02

回顾近30年来我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为辅的方式授课。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服装实时更新,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践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1]。因此,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必须对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积极加强服装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以校企结合,“订单式”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然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个性化特征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枯燥的基础训练及校内实训等形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套创新的教学改革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修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知名服装企业的走访和调研,发现企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方向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宏观统筹规划的能力[2]。随着服装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企业紧缺设计、生产、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如设计师、时尚买手、商品企划员、制版师、采购员及营销策划、陈列师等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一现象,重点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致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修正专业课程设置内容。

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专业课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经营与管理)、实践性教学课程。

根据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最终确定服装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时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学、服装史、图形图像应用(服装设计CAD、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服装专业英语、成衣款式设计。专业核心课主要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制版CAD。这些课程是从事服装专业任意岗位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设计方向课程,如服装配饰设计、成衣款式设计、手工艺设计、服装产品研发课程。工艺方向课程,如成衣跟单、服装设计软件应用、高级定制版型设计、服装工艺推板。营销方向课程,如服装品牌管理与商品策划、服装贸易实务、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店面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商品策划、服装行业概论、服装美学和心理学、服装工厂设计、服装机械原理、服装人体工程学课程。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及营销方向,有选择地设置其选修课程。

针对上述课程的学期分布,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大一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课和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上偏重于设计类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大二阶段进入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工艺课程学习,设计强化类课程学习;大三阶段实施推板和工艺制作强化类课程及经营管理类课程,加强服装工艺的重点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根据企业及行业专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授课顺序及实习实训内容。

2 进行“五段式”专业方向定位,构建服装专业创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市场紧缺的“一专多能”的服装人才,提升时装艺术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需要改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路,主要实施“五段式”教育。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服装专业导论课程,根据个人潜力和爱好及特长,细分服装专业方向(主要为设计方向、工艺方向和经营管理三方面),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即能为自己制作两件可穿服装。在大二阶段,依托寒暑假期,学生依据服装专业方向定点进行企业岗位实习,熟悉岗位操作流程及岗位需求能力,加强理论强化学习,真正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践能力方面,大二学生在校内模拟工厂,自己设计、制版并制作服装,参加校内大赛。大三阶段,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达到企业对熟练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100%预就业,真正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四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100%满意、稳定就业,无试用期,并热爱这份职业。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后,采用100%“售后服务”。针对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带来的困惑与专业技术问题等,始终和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永久性扶持毕业生的职业生涯。

3 拓展艺术类课程,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

为了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突破我国服装企业缺乏优秀设计人员的局面,在服装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艺术课程的设置。纵观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多数有建筑学、美术、绘画、音乐等与艺术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通过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可以多选,实行学分互换制度,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艺术类课程设置,对于加强服装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对于培养我国优秀的设计师有积极作用。

4 所有专业课程融入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加强锻炼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所有专业课程都要有实践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依托企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专业设置上,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各专职教师积极探索服装与艺术设计、服装与工艺结构、服装与现代营销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特征优势,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人才。

5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进行创业与实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倾向性,通过竞赛、创业项目竞标等模式,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可行性市场分析,选拔出相对高效可行的创业项目。借助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项目研究与实施。创办模拟公司,满足设计方向、制版方向、裁剪制作方向、生产管理及营销方向实战学习及创业就业。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定期举办“我型我秀”生活装设计大赛。要求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自己量身定制服装,展现青春、展现自我。

6 总结

通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突出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对市场紧缺的创新型综合性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扭转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的局面,促进中国服装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英颖.CDIO教育理念在高校服装专业教学领域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6).

[2]裴霞.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技论坛,2009(2).

第9篇:服装设计教程范文

舞蹈是一种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灯光、旋律陪衬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艺术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除了舞蹈动作本身,舞蹈服装的搭配也是重要元素。舞蹈服装既要彰显出舞姿的灵魂,又要便于舞者的动作施展,更要从视觉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舞蹈服装设计过程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穿的服饰,而更具有夸张性、艺术性等特点。对于舞蹈服装设计师而言,除了掌握必要的设计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理解舞蹈所表达的内涵主旨和舞者自身的动作特点,方能做到有的放矢,设计出符合情境、色调俱佳的服饰作品。故而从舞蹈服装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角度出发研究服装设计、制作的过程,以及艺术特性、审美价值等,对于舞蹈服装设计的发展至关重要。韩春启的独著《舞蹈服装设计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04年11月出版)一书便针对舞蹈服装设计,对其基础内涵、审美特征、设计要点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具体研究和论述,旨在为舞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和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点拨。综合而言,该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该书极具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该书作者除了对舞蹈服装设计基本概念、艺术及审美特征进行简要探究之后,将舞蹈服装设计的整体过程、设计要点和工艺流程以及影响因素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口语化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概念陈述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也可以帮助服装设计师找寻不同的设计理念并寻求自身突破。可见在作者看来,服装制作的过程和审美艺术特征同样重要,且对于读者而言完全可以参照该书中所提及的服装制作方法去设计实际的舞台表演服装,因此增强了该书的操作性。另外,本书还附带一部舞蹈服装设计图集,主要是作者近十年来演出实例中的服装作品,图文并茂的论述方式增强了该书内容的表现力,也为初学者和从事舞蹈服装设计的人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因此从内容上来讲,该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极具表现力和实践应用价值。该书的另一亮点在于其追根溯源,结合舞蹈服装历史发展阐述当今设计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服装设计师是整个设计工作和制作流程的灵魂人物,必须深谙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在熟知设计发展史的基础上洞悉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书综合分析了舞蹈服装设计的历史与现状,并对部分优秀的舞蹈、舞剧服装作品进行了赏析,分析得出只有立足中国的文化历史,挖掘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舞蹈风格和着装服饰的特点,才能在设计出既拥有民族特色,又能传递民族文化的舞蹈服装作品。设计师则要根据具体的舞蹈风格制定设计方案、制作工艺、选定面料等,并结合实际的舞台灯光效果进行颜色搭配。此外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音乐舞蹈知识和丰富细腻的情感,更应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力、文学修养、强烈好奇心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做到将创意构思、图案描绘、色彩搭配完美组合在一起,从而针对舞蹈、舞剧、综艺表演、广场表演等不同的舞种风格游刃有余地向观众传递不一样的感彩,在整个舞蹈服装设计过程起到枢纽和桥梁作用。

当今舞蹈服装设计行业需要能不断突破、大胆创新的设计人才,更需要科学先进的服装制作工艺,信息时代为人才的培养和工艺流程的推进都创造了条件,舞蹈服装设计行业需审时度势、抓住时代机遇,在创新发展之路上更进一步。因此该书综合分析了影响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以及作为舞蹈服装设计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又站在时代的角度对未来舞蹈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为该书赋予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也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综上所述,《舞蹈服装设计》一书从服装设计的本源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服装制作流程和审美艺术特征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也为未来舞蹈服装设计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一部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著作。

作者: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