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企业转型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企业转型发展

第1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一)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转型 在当前经济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已经被充分认识,低污染、低排放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我国的能源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低碳经济下,传统的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节能减排问题;此外,传统能源产业的基础为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传统能源的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能源产业必须转型才能更好的生存。

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的转型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实现循环经济,以煤炭产业为例,就是对于精煤进行炼焦,炼出的焦炭用于炼钢,对于中煤、煤泥、煤矸石用于发电,从而可以形成煤、焦、钢、电衔接顺畅的大循环链条,同时,对于产生的废气进行化工、发电,产生的废渣用于制砖、制水泥,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第二个层次是将现有的传统能源向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新型能源产业过渡。国家能源局曾明确表示,在十二五时期应当加快推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传统的能源产业在我国的能源资源稳定供给,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传统的能源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在合理调控传统能源开发,优化传统能源配置,加强安全绿色集约开发的基础上,加快能源产业转型,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能源产业的转型阶段,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做好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能源产业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能源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做好财务的投融资管理、预算管理等,是当前能源产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财务决策 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是由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决定的,在转型期,能源产业一方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能源发展模式,必须做好节能减排的设施的投融资,以适应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还需要加大在新能源设施以及科研发展的投入,从而成功转型。从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到能源产业的财务资金流向。

一是“三废”处理等循环经济需要财务投资增加。低碳经济下,企业正在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历史遗留下的“三废”问题必须及时处理,这方面的财务预算投入的加大,给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现阶段,一些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为追求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弊病,产生矿物浪费,废弃物随意排放等行为,使资源、环境的恶化与低碳经济背道而驰,与经济良性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下,传统能源产业摒弃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增加对其生产耗费,污染排放等的考核,开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由资源密集型向生态型、低碳型转化,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可能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利润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加大了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是能源产业转型需要资金投入。我国当前的能源产业依然是传统的能源产业为主,其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与低碳经济的低污染、低排放相违背;另外,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低碳经济下,新能源产业的巨大优势,也让传统能源产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此情形下,传统能源产业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等的投入。但是,在转型期,该项投入是不能产生效益的,从而给企业带来资金流的紧张;此外,转型的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一旦失败,将面临极大的财务风险,甚至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威胁。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一)财务筹资风险 筹资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由筹资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成为筹资风险。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融资如果不能按既定目标使用,将无法实现资金供应者的预期结果,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能源企业的内源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向市场融资。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的融资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高,银行的放贷能力进一步缩小;其次,我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接受能力受限,从而加大能源产业的融资风险。

在可筹集资金的情况下,由于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每年将产生较大的利息支出,同时,转型期的收益较小,因此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需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其投入力度,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项目的资金筹集将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必须将筹资额控制在一定的增长范围内,预防因筹资额较大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回报风险 投资风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投资额、回收额、投资项目使用期限的变动而导致资产报酬率无法达到预期财务目标的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由于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流动性财务风险。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现实趋势使能源产业在加快转型中的投入过大,可能出现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额度不合理,投资项目不科学等而产生财务风险。

第2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煤炭企业要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格局,就要发展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和必然方向。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就要把低碳发展做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着力点。通过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拉动发展,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化道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粗放高碳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促进集约经营和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煤炭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由单一项目建设向建设新型工业园区转变。适应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作为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式,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迅速实现发展模式的调整,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长期的资源禀赋影响所形成的“锁定效应”,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将受到“高碳”制约。

1.产业结构重型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都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多数煤炭企业确立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看,产业层次低,以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碳化问题依旧突出。还有一部分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2.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先进的低碳技术做支撑。一方面由于长期资源禀赋影响形成的“锁定效应”———技术性锁定导致低碳技术起点过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还未实现常规化向低碳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煤炭企业低碳发展所需要的低碳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煤炭企业“高碳”向“低碳”迈进的步伐。

3.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低碳”的相关概念在煤炭行业仍较为陌生,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煤炭行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理念根深蒂固,近年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对于实现行业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低碳”理念的缺失,依然是制约行业低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却迟迟难有进展,缺乏低碳发展理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煤炭企业的领导、员工具备一致的低碳理念,才能够帮助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细微处入手,时时、处处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

煤炭企业应从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理念培养等多角度入手,应对低碳挑战,实现低碳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煤炭企业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战略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资源型、原材料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型、传统型、低端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型、循环型、集约型、清洁型、高效型、低碳型、现代型、高端化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要用信息化、自动化、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能,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即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2.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构建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加大低碳科技投入。煤炭企业应不断提高相关科技资金投入,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发挥科技攻关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积极加强低碳技术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先进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注重开发、示范和推广一批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争取在煤炭低碳化处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转型发展中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

第3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现状:不得不做 不转不行

当前,化工行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较为严峻的困难局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从原因分析,供需失衡仍是主要原因。2012年以来,国际经济曲折艰难,国内经济持续放缓,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化工行业市场需求,特别是与工业投资等密切相关的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等的需求长时间未能有大的改观。而相对需求的低迷,市场资源的供给总体充足,在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下,行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加之进口冲击不减,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国内化工品市场失衡,价格走跌,利润下降。

严峻的进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外贸需求下降和贸易伙伴政策收紧将成为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双重桎梏。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体宏观经济运行波动剧烈,经济增长失速,资本大规模外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认为,这一态势将对中国化工行业2013年的进出口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告诉笔者,现在石化行业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阶段了,国内石化行业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相对精细化工,原材料化工“两头在外”的情况更多一些。石油等原料进口,产品出口,而我们更多地是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从去年的情况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一些子行业经济效益比较差,亏损面也较大。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相对萎靡,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一些影响,而国内处于低端的产品价值又无法提升,导致效益下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表示,目前大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一些高端的产品自己不能满足需要,尚需进口,加上我们的能源资源保障不够,使得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中国吴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李建斌告诉笔者,从当前化工行业实际运营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前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差距也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一些企业虽然着手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动力不足。因为即使企业生产的一些端产品,也能获利。再加上国内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拉动了传统产业产能的大幅扩张。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积累下来更大的产需矛盾。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内外需求大幅减弱,进一步加重了原有的产能过剩,一些粗放式经营企业必然出现较大亏损。这时企业若再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化工大省江苏省来讲,去年化工企业过得都比较艰难。转型升级成为整个江苏的化工行业和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说。

秦志强告诉笔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江苏省的问题一是全省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比较大,且在短期内难有根本转变;二是江苏本身受到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制约很严重,95%以上的能源、资源都需要靠省外采购,能源、资源和环境始终是套在江苏化工行业头上的“紧箍咒”。现在全省的化工总量已经很大,人口又相当密集,集聚在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上,难有再大的发展空间。连省内化工园区的发展都如履薄冰,生怕老百姓再在环保方面提出什么异议来。另外,全省精细化工和化工新产品所占比重在整个行业的总量中偏低,精细化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化工大省的身份并不相符。如果现在不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再往后转起来就很难了。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佳才也表示,2013年化工行业竞争是一片红海,加之同行业企业的自然矿产和金融资源的配套,基本是国进民退,但市场竞争却是处于同一个环境。他们作为一家民营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显得比较苍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转型成为必然。

问题:转型规划执行难 企业创新能力差

2013年对石油和化工行业及企业来说,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迫切,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全行业转型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信达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麦土荣谈到,对于化工行业的转型发展,我们更愿意看到,政府能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多提供政策指导;同时出台有效措施,保障化工子行业“十二五”规划及准入条件的执行、落实。其实化工各子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规划都已做得比较好,但执行起来有难度,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现在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论哪个行业,只要把核心技术掌握了,产能都是过剩的。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审批上更严格一些,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改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政府的审批环节,能把各子行业原有的规划执行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促进。

以纯碱行业而言,其“十二五”规划已经对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有了很明确的要求,而且准入条件也已颁布。但这两年该行业不仅新增的产能很多,一些落后的产能也没有被淘汰掉,问题就比较严重。主要是地方与中央政府有一个博弈的过程。但规划和准入条件落实不好,不仅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对纯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将来应该政府出面,要么不让他上,要么把标准定高,可以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煤气化指标拿来作为标准,从能耗上、技术上加以限制。”麦土荣说。

有的企业谈到实现转型的难度在于技术创新。

李建斌表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是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差。国外一些化工企业都相继退出了氯碱、纯碱等能耗高污染大而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转向医药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业。这些企业的转型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因为他们从20世纪70~80年代就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研发和储备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起步都比较晚,因此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虽然发改委、工信部多次提出实现产业升级,也从政策上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因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也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再次,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加上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度。

另外,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上,现在行业整体管理协调的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明显。大家都认为化工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行业,所以盐业、煤炭、电力等不少领域的企业都把目标投向了化工产业,加剧了该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本该能做出自己特色的企业也只能为生存而跟风上项目,十分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战线并非越长越好,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对策:行业积极推进 企业提高意识

赵俊贵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形成大规模需求,对接近终端消费领域的新型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远高于基础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其中包括机硅、有机氯、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化工新材料是当前自给率最低、最急需发展的领域。化工企业应密切跟踪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提前进入开发试验阶段,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面向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宽松政策,促进化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行业能否走出困境,一方面取决于宏观经济及行业需求能否恢复;另一方面,取决于行业能否在供给方面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并合理控制成本支出,提升盈利能力。

此外,要密切关注化工产业投资增长持续高位的情况。国内化工产业基本为市场化运作,再加上有些化工项目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投资资金相对较小,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凭借较强的适应能力迅速发展壮大,但站在宏观层面,从当前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趋势来看,化工企业必须将投资方向进行调整,如建议相关企业投资标的瞄准高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

高世宪说,转型升级是一个长远的方向,不仅需要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环境保护和能源及资源消耗的问题也应充分考虑。

秦志强谈到,“十二五”经济转型期,在江苏化工企业中一要提倡包括工艺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等综合性的创新。企业要实现差异化,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发展,从拼资源、拼价格,向追求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形成企业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从规模扩张向注意质量提升转变。

二要关注能源和资源的约束问题。江苏化工的转型升级,既要摆脱单纯依赖能源资源的局面,又要在新能源、新资源上有自己的拓展。

还是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并还要将化工园区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制定化工园区的考评体系,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王佳才表示,实现转型唯有创新。2013年公司要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寻求差异化产品,开辟产品中的蓝海;实现管理创新,大幅降低管理费用;还要进行模式创新,将知识产权资本化,由传统制造业转型为制造加技术服务。

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及深入的研究,2013年,和氏璧化工公司提出了结合当前形势的客户聚焦项目。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积极主动邀请化工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重要高层参与该项目,通过深入沟通,充分了解其各种需求,并制定出服务各个产业链的计划,以专业的平台、高品质的产品与长期持续改进的最佳增值服务回馈于石化产业。

李建斌说,吴华公司在产业转型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氟化工,积极培育精细化工,调整优化氯碱化工;同时还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公司下属的科研院所各有独特的专业技术,要将这些院所的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支持所属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4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全县“转型发展我们怎么转”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讲话稿【1】

xx县按照“主业突出、定位准确、布局清晰、招商定向”原则,以转型谋发展,以转型促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在发展观念上,必须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针对部分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我们怎么转”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全县形成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

二是在发展形态上,必须实现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坚持做优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稳定夏粮、调减秋粮、扩大果蔬,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做大工业。紧抓陶瓷、康复设备、新能源电动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加快集聚,扩大体量,提升二产占比。坚持做活三产。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和实体经济,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健全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

三是在发展内容上,必须实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适度发展陶瓷原则,通过升级能源、建设市场、完善配套等举措,加快陶瓷博览城、贝利泰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陶瓷产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燃煤向燃气转变,由内销向外销转变。加快新型产业培育。依托国际健康城、安派电动车等重点项目,吸引关联配套项目入驻,进一步扩大体量、完善链条,着力打造康复设备产业基地和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基地。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果蔬城销售平台、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质检中心检测平台和温棚产业基地“三平台一基地”为切入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推进“两校、两园、两馆、两河”等项目,加快“两站、六通道”建设,补齐城镇化建设短板,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业配套和基础配套。

四是在发展布局上,必须实现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坚持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围绕产业发展基础,合理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陶瓷、康复设备、新能源电动车等产业园区,推动企业由分散布局向园区集中、由个体企业向集群集聚转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县“转型发展我们怎么转”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讲话稿【2】

今年以来,xx县紧紧抓住区域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重构和高端产业发展。

一是以“五个示范”为统揽,构建三次产业新格局。围绕建设高端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产城融合的示范、城市发展的示范、对外合作的示范、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确立了“打造产业新高地、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向,在空间上规划了三个功能区。核心区定位是xx县新县城和xx市城市副中心,布局以党政机关为主的行政中心、以高铁站为中心的商务中心、以学校和文化园区为主的教育文化中心;拓展区定位是高端制造业园区,主要布局工业企业和新项目;特色区搞特色现代农业。

二是以打造产业新高地为重点,引领转型发展新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40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年底前整车下线,总投资10亿元的蓝时新能源汽车项目7月底整车下线,正在推进陕汽新能源汽车、沃特玛创新联盟项目2个签约项目,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组建了xx东飞航空运动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总投资30亿元的xx国际航空运动城项目规划设计方案,9个子项目麦收后开工建设,贯辰通航、美国航空运动协会等5家企业签约入驻。规划了占地24平方公里的机器人小镇,开工建设了总投资30亿元的奥特瑞工业机器人等项目,投资1.2亿元的武汉翼飞无人机项目、投资1.8亿元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xx)国际制造谷项目已签约。

第5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一、主要做法

长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可以用“五大并举”来概括: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现代产业并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长兴坚持把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现代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共关闭小煤矿5家,拆除石灰土立窑136门,关停水泥企业15家,关闭铅酸蓄电池组装企业122家,淘汰喷水织机1万多台,拆除耐火、琉璃瓦企业烟囱223个。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在淘汰落后的同时。加快推进纺织服装、蓄电池、机械汽配、电子电器、新型建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能源、现代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七大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发展以“十大景区”为主的旅游业和正泰综合体项目、八佰伴百货等一批重点现代服务业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长兴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比“十五”末下降7.8和2.1个百分点;现代纺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7.22%和20.15%,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3和9.1个百分点。先后被授予“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中国水泥产业基地”、“中国耐火材料之乡”、“中国节能灯电容器之乡”、“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绿色动力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浙江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浙江省蓄电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称号。

二是重大项目建设与培育大企业集团并举,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水平。长兴坚持把大项目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命线,把大企业集团做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在项目引进上,狠抓招商选资不动摇,坚持三产并举、内外并重、以质为先,更加注重驻点招商、产业招商、活动招商,着力推动招商引资由“来什么要什么”向“要什么招什么”转变。在项目推进上,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相继开展“工业项目推进百日攻坚”、“双百双推”、“百个项目促转型”、“千企升级大投入”等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做贡献。同时,深入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加快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牌培育和企业上市,全力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2010年。全县“亿千”企业总数突破百家,比“十五”末增加91家,形成了一批大企业梯队,其中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2N、超3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7家,培育上市企业累计2家。

三是提升大平台发展与加强资源利用效率并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长兴坚持以建设“浙北主体功能区”为目标,着力提升大平台发展,调整和组建了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南太湖(长兴)产业集聚区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龙山新区、太湖新城五大园区为核心,城南、城西、城北和雉城四大工业功能区为配套,林城工业园、煤山工业园为补充的“一体化”大平台建设模式。目前,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并获得“国家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称号。55.4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纳入升级规划,为新的大项目引进和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推动大平台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如在土地使用方面,坚持做好盘活用地存量、管好流量、用好增量的文章,仅2010年全县就完成处置转而未供土地3797亩、低效利用土地1186亩和闲置土地696亩,并盘活存量土地858亩,成为省内唯一一个全国“2010年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试点县;在资金方面,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投融资资源,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全县拥有银行、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31家,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

四是科技投入与人才引进并举,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长兴坚持把强化科技和人才引进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持。“十一五”期间,长兴县财政对329个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投入为2084.5万,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31.28亿元,总销售收入68.17亿元,总利税16.41亿元。全社会的产出投入比为2.18,县财政的产出科技经费投入比327,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县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共2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达到193.6亿元,占全县规模企业总量的34%,比“十五”末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同时,县里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先后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科技创新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长兴)、浙江绿色动力能源集成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累计引进硕博士400多名,高层次人才1900多名。

五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并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长兴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取得了经济社会双丰收。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046元和13305元,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县、省科技强县、省教育强县、省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

二、几点启示

长兴县通过以上“五大并举”,成功走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也为我省县(市)加快转型升级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

一要坚定转型升级的信念和决心。转型升级涉及到原有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必然会带来发展的阵痛。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决心。2003年以来,长兴县先后三次召开了被外界称为“不要发展”的会议,对工业经济进行全面整治,一举砍掉了一大批曾为长兴经济发展作过重要贡献的传统落后企业,年均财政收入减少2亿多元。但正是因为这些落后产能的淘汰,才为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空间,才有长兴现在发展的新局面。

第6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

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GDP的增长往往偏重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三产业所占比例较轻。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的主导产业,煤炭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山西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煤炭产业的生产值从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6.3%增加到27.4%,山西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以煤炭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经济结构。

2.资源枯竭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枯竭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会使得煤炭的储量快速减少,直至枯竭。2010年到2015年,山西煤炭年产量从7.41亿吨跨越到9.77亿吨,增幅31.84%,2015年,全国原煤生产总产量大约为36.9亿吨,原煤产量前五名的省份为山西省、、陕西省、贵州省及山东省,产煤总计占全国原煤产量的七成多。其中,山西省累计生产的原煤近10亿吨,占全国产煤总量的近1/4。高强度的开采降低了煤炭储量的使用年限,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

(2)环境问题

长期对煤炭资源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为保证矿井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需要将附近的地下水排出,无序的煤炭开采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甚至造成了河流的断流,还有开采过程中未经过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流,也使得山西的水系受到严重污染。其次,煤炭的露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加剧了山西的温室效应,造成雾霾的频发。最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表塌陷、悬空和泥石流等一系列问题,2016年山西的矿山采空区已达到两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地下采空区形成的地表凹陷,不仅影响人身安全,而且如果遇到强烈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3.生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矿难在中国的发生率很高,尽管山西在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安全生产还存在很大问题,重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损失惨重。主要原因在于煤炭行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一些小型煤矿甚至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劳动力来自周围的村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技术水平不足,要改善煤矿安全生产问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改善煤矿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保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保持动态协调,而山西的第一产业较弱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在目前山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煤炭为主的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而第二产业由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经济结构失衡且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山西要想实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国家转变方向,调整结构的策略,加快进行经济改革,改变完全依靠煤炭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根据2015年山西省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80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4.3亿元,下降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0.8%;第三产业增加值6790.2亿元,增长9.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3.0%,虽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适应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我国的能源消耗巨大,而煤炭资源消耗占了能源消耗的70%,煤炭资源的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要远比其他能源大的多,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特别大,近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大面积的雾霾的产生,也与生产、生活中消耗大量煤炭资源有关。我国现在的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一个极限,政府对于节能减排把控严格,与此同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加强,呼吁能源结构的改革,所以山西以煤炭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也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

国际对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不断成熟,我国也要紧跟国际形势推进能源革命和消费革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非煤能源和新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山西依靠煤炭开采和初级加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继续走下去,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策略和路径

1.经济转型政策建议

(1)完善产业转型的促进机制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鼓励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减少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使得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放宽对于能源产业的市场准入,允许矿产合法转让,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组和联合。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健全产业转型政策,调整转型机制,加快转型的速度。

(2)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

支持科技创新与能源产业相结合,掌握核心的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融资。完善人才的培养,配合高校开设资源型经济转型专业学科,培养高素质和技术过硬人才,为经济的转型提供智力保障。完善创新保护制度,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创新的风险,防止中小企业由于尝试技术创新失败而倒闭。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转变经济追求目标,不再单方面追求GDP的增长,建立多项指标的综合考量,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出台生态补偿政策,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将环保纳入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促进政府和企业对于环保的内在动力。

(4)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进行合作,推动山西出口贸易的增长,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来山西,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山西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

2.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1)初期:优化传统资源产业结构

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重组力度,提高煤炭市场的竞争力,将煤炭开发与科技相结合,加快推行煤炭机械化开采,减少矿井事故,利用创新科技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将原煤加工转变为清洁煤能源,进行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与钢铁、冶金等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得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煤炭开采和初加工,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2)中期:构建多元化体系

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制造业,例如:太原不锈钢、富士康产业园区等,重点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且能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国家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等产业在山西落户。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利用山西的地理位置,改善交通设施,建造物流中心。利用山西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壶口瀑布、太行山大峡谷、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等一系列优质旅游景区,不仅可以改善山西的形象,还可以带动餐饮、零售业、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后期:创新带动发展

加快推动高新产业的聚集,形成高新园区,重点发展有良好前景的高科技企业。利用山西岢岚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带动航天相关产业在山西落户发展。联合“互联网+”促进企业发展的新形态,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关联,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更好促进企业智能化发展,从而带动山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文.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3)

[2]景普秋,孙毅,张丽华.资源型经济的区域效应与转型政策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06)

[3]刘晔.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探析――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

[4]李秀.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

[5]光文亮.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第7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财政政策

近年来,绿色经济浪潮席卷世界,我国经济也开始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并已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探索如何运用和发挥财政政策的特有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意义

(一)是我国顺应世界潮流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绿色经济浪潮迅速推进,促使工业文明和传统经济向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在绿色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下,很多国家都提出以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对此,我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明确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定位,把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

(二)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要素的高强度投入来推动,其结果是在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重了资源浪费、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致使资源、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资源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这在全球绿色经济变革的背景下,将使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走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发展为支撑和特点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才能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和赢得较强竞争力,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是我国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重化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增长缓慢。这既导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不强,又造成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加大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从产业升级来看,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还严重不足,多数企业仍集中在传统加工制造业,产业发展低碳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还缺少重要支撑。从企业自主创新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创新能力不足与核心技术缺失,企业利润的取得主要靠扩大规模和增加投入,缺乏竞争力,也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矛盾。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既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支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和主要突破口。财政政策应大力支持以低消耗、高效益、高科技为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化。一是有效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加大对传统工业的绿色化改造。通过征收重税、取消财政投入等办法,促使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化工业逐步淘汰,同时实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行业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二是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降低税率等方式,鼓励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研开发、信息咨询、 创意设计、产品营销、品牌管理、现代物流等生产业,提高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抑制重化工业产能扩张过快现象,从源头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三是通过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化和智能化。

(二)支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修复

现有的财税政策在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社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如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税率过低、征收方式为按产量计征等,为此,应加快资源税税负改革,构建与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相配套的财税政策。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其覆盖到一切可以计量的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长、再生难度大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草原资源、地热资源、滩涂资源、河流湖泊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同时将现有的某些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以约束和限制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二是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为方向,尽快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三是改进矿产资源税费的计征方式,将现行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使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以促进资源开采率、回采率的提高。四是实行资源税税负向上调整的改革,按资源储量或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率及不同矿产资源的级差收益等实行差别税率,逐步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特别要对不可再生、稀缺性的资源实行较高的税收标准,加大资源使用成本,以激励经济主体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转化为努力研发可替代资源和新技术的动力。

(三)支持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财政政策应积极支持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一是支持改善能源生产结构。切实加大对风能、水能、光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发放风险补偿金、给予贷款贴息等,鼓励大力挖掘和发展各种新能源、生物质能源等,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二是支持加快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财政对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清洁煤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二代生物燃料技术、先进核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氢能技术等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投入力度。三是调整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其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等因素,引导消费者合理和节约使用能源,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同时实施绿色导向激励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觉运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循环利用及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内容。财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激励、规范和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促使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财政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项目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对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费用,如:对生产和使用节能、降耗等循环经济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对企业购买循环经济设备而增加的费用允许一次性摊入成本,或实行投资抵免当年新增所得税;对循环经济发展设备的研发费用加大税前抵扣比例等。三是探索设立新的特别税种,如碳税、污染税等,加大二氧化碳和各种污染物减排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支持消费和使用绿色经济产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广

一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奖罚等方式,激励企业自愿承诺减排指标,支持企业推广利用各种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生产节能环保型产品,并积极推行产品的碳标识或节能标识。二是利用价格补贴、消费信贷、奖励以旧换新等形式鼓励公众自愿高价购买日常绿色、低碳产品,如绿色家电、新型燃料汽车、环保型建筑、节能灯具等。三是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安排和确定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法定比例,扩大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范围,规范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的认证标准及实施过程等,从而带动绿色经济产品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①王一鸣.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第8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企业转型;实证分析;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27-03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有效抗御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企业产业集群做精做强、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的必然选择。企业转型发展的快慢和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当前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滦股份”或“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长为集煤、焦、化等为一体的大型能源类上市公司,也是实现成功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企业。其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动因,充分反映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共性价值和特征,对推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企业转型实践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特作一粗浅的总结和分析。

一、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背景分析

开滦股份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开滦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信达、上海宝钢、中国华融、煤科总院、西南交大共同设立;2004年,首次公开发行15 000万股A股股票挂牌上市;2008年,公开增发5 612万股A股股票上市交易;2009年,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公司价值性指标持续递增,企业总资产达到134亿元,比成立之初增加了10倍;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了11倍;企业利润实现12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倍。

1.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经济危机的本质是源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根治危机,而转型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载体。企业是产业的组成单元,宏观上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只有通过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的升级和转型才得以实现。企业转型是指企业的重要方面在本质上和模式上的彻底改变。所谓重要方面,就是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重大事项;所谓本质上的改变,是通过量变导致的质变,或是不经过量变而出现的突变;所谓模式上的改变,是指模样和形式的彻底改变。国内经济学专家运用企业要素集成模式(RUC)分析企业转型因素,揭示了企业转型的动因,即异质性要素的结构不合理性促使企业沿着要素结构优化的方向,实现要素结构的优化,导致企业转型,这是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异质要素结构必须作出调整,从而要求企业转型。这种转型可能是在本行业内,也可能是跨行业,这是企业转型的外生动因。

2.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和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大局,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河北省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年大变样”等发展思路,唐山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转型的热烈浪潮。在此形势下,开滦股份充分认识到,顺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潮流,全面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企业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3.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企业内因。据测算,煤炭初级产品和深加工的效益相比较,煤炭一级加工(加工为精煤),效益可增加1倍;二级加工(煤焦化)可达到3~5倍;三级加工(精细化工和聚甲醛)则至少增长50倍。开滦股份作为能源型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着煤炭资源逐渐减少、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一系列问题,面临市场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提升的考验。为此,发展产业价值链经济,推动企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型能源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煤炭、焦炭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把加快企业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使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永葆创造性、突破性和实效性。

二、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科学实践

开滦股份自成立后,坚持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型企业为导向,秉承“聚才聚力,求精求快,回报股东,造福员工”的宗旨,发挥资源优势,强化资本运营,加快煤基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转型,兼顾企业与员工、股东、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1.未雨绸缪,蓄势聚能,谋划转型发展新蓝图。在公司组建成立伊始,开滦股份按照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构想,确定了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施过渡期和试运转两步走战略,在保证和促进生产经营的平稳过渡和有序运转的同时,着眼于公司持续稳健成长,编制了以实现“煤、焦、化”格局为总体发展思路的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内容和保障措施。在不同阶段提出了“首发成功,融资10亿,以快搏强,五年翻番”和“三年‘双百亿’,打造新园区;十年“翻两番”,建设新开滦”的战略目标,研究制定了“以煤炭产业为依托,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发挥资源优势,强化资本运营,加快煤基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转型,努力建设21世纪新开滦”的战略构想,为公司在不同阶段的稳健成长明确了定位、选准了方向,为公司转型发展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战略导向。

2.强本固基,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新跨越。围绕构建煤、焦、化综合发展的运营格局,积极应对煤炭市场和焦炭市场供需的变化,科学调整经营方略和工作思路,在煤炭产业着眼构建国内、国外“两大区域”和唐山、山西、加拿大“三大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在煤化工产业构建形成以“三大产业链条”为发展方向的迁安、京唐港、曹妃甸“三大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了总体工作的规范运行和协调发展,煤炭产能实现稳步提升,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煤化工企业和煤化工园区初步建成,以2007年煤化工产品收入首次超过煤炭产品收入为标志,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同时,协调推进京唐港焦化二期及配套的甲醇二期、苯加氢、焦油、干熄焦等五大煤化工项目施工建设,高质量确保了各项目先后顺利投产,企业成长价值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发展,确立了在全省区域内煤化工产业的“领头羊”地位。

3.集中优势,多元发展,推动转型发展再升华。面对省市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形势,开滦股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煤炭、煤基产业协调统筹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和多元化,积极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加快煤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2010年,开滦股份一方面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扩张步伐,山西、加拿大区域扩张并购取得初步成效,为企业转型发展积蓄了后劲、筑牢了根基;另一方面,新上马曹妃甸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一期项目、中润园区新的20万吨/年苯加氢项目一期、海港开发区15万吨/年己二酸项目和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等四大新型产业项目,推进京唐港区域焦化资源整合,形成年产

1 00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10万吨粗苯精制、百万吨级煤焦油加工的能力,建成国内综合规模最大、循环产业链最长、节能减排措施最优的独立煤化工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煤化工多元化转型发展模式的典范。

三、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深度思考

开滦股份通过横向衍生式和纵向延伸式转变,在发展战略上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扩张,在发展模式上从以产量挖潜为导向转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从着眼企业自身壮大转向融入区域经济的城企互动发展。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实践,是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启示了当前许多能源类企业转型的微观标本意义,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

思考一:加强战略引导,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航标。企业战略是企业及其所有员工的共有价值和行动纲领,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具有方向性、纲领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根本意义。企业的转型首先是战略的转型,发展战略转型关键在于管理者和员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维、转变发展方式。开滦股份之所以能够成为核心竞争优势显著、经济效益领先、成长能力突出的转型发展典型性企业,正是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三年‘双百亿’,打造新园区;十年‘翻两番’,建设新开滦”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了建设“行业示范、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新型现代能源化工企业的新定位。在此战略和思想引导下,坚持以煤炭产业为依托,以煤化工产业为支柱,突出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煤化工产业,加快了煤基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转型步伐,推进了公司各产业的协调统筹发展,实现了企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增长。

思考二:优化产业格局,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开滦股份按照新型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区位环境优势和上市融资优势,坚持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煤炭基础产业建设、煤化工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和煤基产业链延伸发展,构建形成了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其形成完善的京唐港煤化工园区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被唐山市确定为科学发展绿色模式。其实践充分证明,解决好主要矛盾的问题是从根本上实现企业转型的关键,而发展产业价值链经济、优化产业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则是主要矛盾的关键。产业价值链经济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跨国界、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通过开滦股份发展模式可以看到,发展产业价值链经济不但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关联、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思考三:突出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有力助推。纵观当代各行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对传统能源型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抓好自主创新这个中心环节,更是成为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开滦股份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贯穿到企业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组织实施管理与技术创新,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其所属范、吕两个煤矿生产技术工艺已日臻完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同类矿井先进水平;其所属干熄焦技术全国独此一家,焦化污水深度处理项目成为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工艺,粗苯加氢精制加工规模处于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围绕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筹建成立了煤化工研发中心,启动了以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为重点的自主创新活动,为开滦股份掌控煤化工产业关键领域和高端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思考四:绿色循环发展,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方针,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予以全面贯彻实施。开滦股份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以推进资源型企业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纽带,统筹实施,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价值链管理、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废弃物梯级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和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依赖产量增长、依靠资源投入增长的高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2009年,公司重点工程节能量完成16 948吨标煤,所属范、吕两分公司合计完成节能量

7 467吨标煤,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同比下降了7.92吨标煤/万吨原煤,焦化污水深度处理项目深度处理后的污水COD指标可控制在70mg/L以下,年降低COD排放量约105吨,中水回用项目年节约新鲜用水220万吨,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环保、社会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果共享。

思考五:融入区域经济,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加速路径。经济转型是在在尊重市场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多方面合作,深化改革,蓄积能量,推动经济成长。企业作为产业的组成单位之一,如何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是加快转型步伐的有效路径。在河北省和唐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明确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新形势下,主动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强劲发展,成为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选择。实践证明,开滦股份只有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植下,全面融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向“大曹妃甸”寻求和拓展发展空间,在区域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的双向促进,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尽快把产业做优做大做强,进而显现公司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企业转型发展是当前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前沿性命题,涉及的理论学科庞杂、实践创新多变,开滦股份实现转型发展反映的只是实践活动的个别特性和微观方面。只有集聚更多的智慧,合力研究解决影响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核心问题,才能完善企业转型理论体系,引导企业科学制定转型战略方案,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波,张世如 试论转型经济下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构建[J].开发研究,2009,(4):85-87.

[2]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初探――山西省太原市的启发[J].城市发展研究,2009,(9):41-47.

[3]冯飞,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廓清能源产业发展思路[J].新经济导刊,2010,(2):89-93.

[4]段文斌,张曦.经济转型与增长的持续性:来自中国的经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9,(1):36-42.

第9篇:能源企业转型发展范文

本次论坛将立足中国能源变革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资本如何对接、技术如何融合、产业如何跨越、阻碍如何超越等问题。

12月18日13时30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中国新闻社及道达尔集团联合主办的“能源变革:开启产业新引擎”能源行业论坛在广东省博物馆成功举行。在本次论坛上,政府机构官员、能源企业代表、能源学者聚集一堂,立足广东能源发展实际情况,共话能源产业融合和能源企业合作对能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建言新时期企业合作的有效途经。

在企业方面,道达尔集团天然气、电力、新能源部总裁罗郎认为,现在,中国越来越多地强调清洁能源。不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还是刚刚结束的“十”,都努力推动中国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这有别于传统能源的发展模式,要求能源企业必须开展充分、有效的合作。为此,道达尔集团一方面将加大与中国企业在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力度,为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作出更大贡献;愿意与中国企业进行更放大范围的合作。道达尔集团可以凭借出色的技术创新、有效的项目管理、丰富的经验积累,与中国企业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特种化工产品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南网能源公司副总经理陈庆前表示,目前,中国的能源经历两个转型:一个是能源供给方式的转型,如何把大电网转变为分区电网、如何提高煤炭燃烧效率等是未来重点:一个是电力需求的转变,由燃气和燃油的需求向电力为主的需求转变。为此,企业应该积极研究政策、整合技术、服务社会。政府应该对新能源产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