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微课的构成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的构成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的构成要素

第1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42-05

一、 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述

1.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定义

(1)翻转课堂的起源

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简称“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称 “颠倒课堂”。其根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萨姆斯(Aaron Sams)。

2007年春天,这两位教师为解决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这一问题,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两位教师把屏幕录像的PPT演示文稿配上声音以视频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习者在线或下载保存至本地磁盘观看),帮助缺课的学生补习功课。后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渐发展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教学视频,回到课堂时间则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活动以及理论知识掌握的练习。

(2)翻转课堂的定义

2011年,在可汗学院的顺利推进下,翻转课堂作为教育界的新浪潮开始盛行起来。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回家练习转变为学生在家或课前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观看,课中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促进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相比较,它们的异同如表1。

2.翻转课堂与微课

(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是以视频资源为基本的载体,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课例、知识点片段等) 拍摄的课堂教学视频,它还包括与该主题或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材料、课后反思、试题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2]

微课具备学习内容短小精悍:以点单元知识、某个教学步骤或某种教学活动为单体系;视频长度短小精悍:视频内容在5-8分钟内,易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数据量小,网络分享速度快,有效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微课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视频(像机拍摄或屏幕录像)、ppt(幻灯片演示文稿加旁白转成流媒体播放格式)或Flas等。

(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有太多的零碎时间被白白浪费掉,那么如何将这些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呢?“微学习”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的这一困扰。微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学习的过程 。[3]微学习的内容通常都是呈单一主题的,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呈现相关内容,即“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学习内容”。[4]

微课是微学习的具体体现之一。它以主题单元知识为主,辅以其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用于微课的学习,学习者只需安装相关课程的App就可实现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符合自身接受知识快慢程度下学习。翻转课堂中,教师借助微课这一特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探究和思维创新本领。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教学资源之一,能够有效地靠拢师生之间的距离,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翻转课堂中,微课可以更好地彰显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其以“短”、“小”、“精”、“悍”特征能让学生快速地适应并掌握学习内容,最终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它决定了翻转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在作为翻转课堂主要学习资源的同时,微课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推广。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翻转课堂进行了很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美国的加州河畔联合学区、林地公园高中以及我国的重庆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5]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要素――微课、流程要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环境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6]

(1)技术要素――微课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实施的有效性。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应该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片断的设计,这样会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该是供职于课堂的某个知识链,并且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包含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或者通过网络平台下载保存的优质精品教学视频并且辅带相关课件、相关资料和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以作业练习为主,辅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活动的学习反馈。[7]

(2)流程要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学习者能否继续有效地完成课堂互动活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课前任务。课上讨论活动是翻转课堂的进一步充实,学习者完成课前任务后,知识的加强巩固则须在高品质的课堂互动中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合理地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交互活动中真正地体验、感受、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课后活动主要是评价反馈,知识的再次巩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再次内化和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3)环境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的安排需要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设计。首先,其学习环境应该是刺激学习者学习的环境,能够引起学习者对知识的好奇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上的。实施学校必须具备优良的教学平台,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反馈评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8]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是知识传递在课前,知识巩固在课上的新式教学方式。其教学流程环节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中互动阶段和课后巩固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该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备课,撰写教案,筛选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知识体系作为微课的录制内容,或者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下载优质视频课程,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以达到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显然,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过硬的信息技术技能,需要分析当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怎么样,属于什么类型,是否具有相关知识的基础累e。毋庸置疑,这是对传统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必须具备高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这是实施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前提。

其次,在录制或选择微视频时教师应该注意:

①内容呈现方式必须新颖突出

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文档、高清课堂教学实录、Flas(故事叙述、问题探究活动或者游戏方式等)、ppt演示文稿加旁白等。

②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

教师需要将所授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以便于学生理解应用,此外问题设置不宜太难或过于简单,尽量与实际生活相关,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③能够激发、引导学习者学习

能够清晰地标明学习目标和学习顺序,将知识点环环相扣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的动机。其中有必要设置或埋下一些问题供学习者观看教学视频后思考。

④增加现场感与真实感

为了不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微课的虚拟性可以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增加教师出镜的次数,同时教师在视频中应该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讲授内容。

⑤微课视频时间尽可能控制在5-8分钟左右为最佳

微课的视频尽力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由于翻转课堂主要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过于长久,因此有必要控制微视频时间,避免学习者厌学。

⑥微课内容应该不止局限于视频,需要附带相关课件、素材资料和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

第三,教师应当在课前设计并制作学习任务单,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重难点知识概要、学习方法建议以及课堂探究互动活动的预先告知等。需将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和课前学习任务单提前3-4天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通知学习者在线学习或者下载保存至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系统做好学习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一对一讨论、小组讨论、提问教师或者发问学习平台系统由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回答。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后,须在学习平台系统参与习题答疑过关活动,完成教师设置的课前自测题,完成自测任务后总结收获并提出问题提交学习平台系统。

第四,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根据试题闯关情况发现、收集问题,合理地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教师可以采取异质分组策略,将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与学习相对差的同学分为一组或者将善于发言与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分一组,以起到带动作用。教师分组后将结果上传到教学系统平台并通知学生及时查看。最后,教师需将汇总的典型问题作为课堂着重讨论问题,同时要总结微课的不足之处,在以后设计录制过程中做进一步改进。

(2)课中互动阶段

学习者在完成相关教学视频与辅助教学资源的学习后,解决课前知识学习中教师收集到的问题是首要任务。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此时的课堂主要是以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活动为主,是由教师的引导、启发、协助和师生互动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9]既然翻转课堂拥有如此灵活的课堂活动,那么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优美、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安心。

传统课堂中因为缺乏智力和情感上的安全环境,对于凤毛菱角的课堂讨论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期望的效果。开创和维持一个安全的环境是翻转课堂互动成功的必需条件。安全感是指学习者们的情感和心理安全感。[10]尽管有些学习者在不管什么样的模式或氛围下都愿意表达自己讨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表达他们不确定的观点时有一定的“智力冒险”,在不确定自己的脆弱性是否得到保护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翻转课堂互动活动也许就只是那些最健谈、最自信的学生的场所了。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在互动讨论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者讨论的语气,避免讨论演变成一场争论。学习者们应该理解他人,尊重不同的观点,即或是别人的观点不正确也应该是很友善地帮助改正。教师的关键是帮助学习者们以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学习者讨论中讽刺挖苦的危险,讨论中可以说幽默的话语,但不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如果学习者受到嘲笑或讽刺,他们可能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课堂互动环主要节包括三个阶段:合作探究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和总结评价反馈阶段。

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将课前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融合于典型任务让学习者合作交流探讨,同时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协作方式来完成。课上作业讨论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探讨交流,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在这期间,教师要观察学习者们讨论的情况、识别问题(学习者是否在交头接耳、行为是否粗鲁)、适当地协助学习者语言表达技巧的生成。

在讨论中要避免混乱状况的发生,教师要时刻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热情,更要提醒他们不要讨论与课题无关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混乱或者争吵,教师应该采取“暂停”策略来提醒学习者正确地再次讨论,或者可以指出一些学习者有礼貌地提出不同观点的例子激励其他同学。同时当讨论遭遇到沉默或进展缓慢时,教师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课堂质量,比如小组间的比赛或竞争。但是教师不能将课堂辅导转变为主导,课堂中教师不是“司机”,应该是坐在副驾驶上的“驾驶教练”,教师扮演的是综合剂、复述者和偶尔的倡议者。

个性化指导阶段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不同指导,依据观察情况采取集中讲解或者个别辅导,以便学习者对不太懂的知识再次巩固。那么教师在指导当前学习者或小组问题时其他学习小组会不会趁机贪玩或者捣乱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小组指定有“权威”的小组长带领其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让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完成互动任务。显然这样小组个数就不能太多,3-4个小组最为合适,每组成员一般为5-6人为最合适。最后经过生生、师生互动后,以小组为单位报告讨论结果供大家分享学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在总结评价反馈阶段,采取随机汇报策略,先由小组间成员随机代表本次问题讨论结果发表收获和解决的重难点知识。此时,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允许学生倾听、思考、点评、提问的环境氛围。之后是教师从个体、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点播,教师要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以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同时教师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要加以表扬,并在网络教学平台颁发电子奖状或者当堂派发小物品(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等)以资鼓励,对表现不太乐观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以激发学习者协作交流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后巩固阶段

本阶段教师需要为学习者们提供后续的学习活动,以帮助他们拓展所学到的东西,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去。教师需将课堂互动活动中总结归纳的重难点知识上传到教学系统平台,还可以辅以典型知识案例、相关拓展学习资源和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学习者可以对还是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学习相关的扩充知识以扩大自我知识范围。

同时教师和学习者都要各自进行课后反思,并提交教学系统平台。学习者与教师进行线上交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提问。教师还可以与同行合作交流学习,分享课前资料准备、制作微课心得,课中对学习者协助学习的有效方式等。这样便于教师彼此优化教学方案或更好地制作微课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课后知识巩固活动为教师和学习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自我评价机会。

三、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一节。

1.实施过程

(1)教W前期分析

在《认识时间》这节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时间概念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时间知识以微课的形式表现。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钟面上有六十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并且能够体会时与分之间的联系,能准确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为①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知晓时间单位“分”,观察分针转一圈,时针的变化,体会时与分之间的联系。③结合实际经验和已学知识,能够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④更深层次地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其中,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接近整点时刻(如:7时55分)的读法;二是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微课与学习任务单设计分析

①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钟。③课堂解决的重难点知识。④微课学习时间规定在晚上8点,学习结束后,画出所用时间的分针和时针并读出来。学习任务单的策划准则与微课统一。联系微课,把抽象的知识以练习的形式加强巩固。

(3)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把视频上传至群共享,由每位家长下载到电脑后让学生观看。

2.课中

教师提前批阅学习任务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变动教学计划。

(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时间(板书)

师:钟面上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呢?

师: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所以1小时等于60分。

同学之间互相改正学习任务单第3题,分析讨论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

(2)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3)小组汇报,落实重点

在学生明白了几时几分的原理后,教师出示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选择答案。在分析、取舍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的读写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4)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练习课本第91页的习题。

提高练习:改错题(请帮小动物们把不正确的时间读法改正过来)。

拓展练习:

①王菲的外婆要来,打电话说8:00到火车站接她,可是王菲8:00按时到了火车站,却没有接到外婆,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小芳的妈妈晚上8:00下班,小芳想给妈妈冲杯咖啡,吃些水果。小芳完成这些事情最快要几分钟?妈妈可以在几时几分喝到咖啡,吃上水果?

(5)小测验验证,达成目标

练习课本第93页第1题“小芳一天的安排”。通过做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

四、 总结

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的发展会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李黄川,张.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3-4.

[2]王倩.探索“微课”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15.

[3]车启凤,方媛,祁昌平等.微课程及其环境下微学习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 56-58.

[4]樊福印.“主―导”互动模式下的数学学习――成人微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40-42.

[5]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列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5-10.

[6]保长省,童永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J].亚太教育,2016(6):103.

[7]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8]路璐,曹效英,王乔峰.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132-134.

[9]吕海燕,吕红,方霞等.基于“信息化导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2):73-78.

第2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国外论述视域中微课的雏形主要是英国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这两种教育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更新了教育者对教育模块教学的传统认知,小模块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界关注。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探索起源于实验性的微型教学视频,大范围的区域性实践出现在广东佛山市。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微课视频大赛,促进了微课的实施和完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微课的出现是基于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和非正式学习要求。一方面,多点交互的互联网思维造成了人人、人机交互及多终端交互的互通现状,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的信息平台,拉近了各个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开启了智能服务化生活。在传统认知模式转变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土著”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在数字技术迭代加速、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基础教育的微课化顺应了教育模式创新和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个性化学习、非正式教育理念的杠杆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慕课(MOOCs)、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互动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其结果是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每个学习主体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方案得以成为现实。但是,本体论意义上对微课的肯定,并没有让教育界对微课的概念形成共识。国内外对微课较为主流的理解来源于微型课堂的构建和新课标教学的新要求。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的主体是一种由文字、音频、画面组成的视频文件,它需要观看者采用全息的阅读方式参与其中,是介于3—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教学形式。这一定义一方面揭示了微课阅读方式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微课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知识点的活动属性。可以说,微课不仅适应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是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如实展示的视频形式。基于上述微课的含义,我们可以模拟出微课应用的多媒体教育生态。其中,最核心资源是3—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这些资源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总结归纳的与教学性质相关的活动记录,同时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拟定的短程课堂。教师应该在这个生态中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思考、微反馈。这些微型的网络资源,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展现手段,加速了布局合理、良好交互的外部教学生态环境的形成和完善。这样一个教学应用生态被学者们概括为让教学具有了“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因此,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把视频作为教学内容记录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教学符号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效仿的。当然,微型课堂的对象始终都是学生,微课的核心意义仍然在于突出“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宗旨。[2]

二、比较视域下微课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

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

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

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三、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

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

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四)教学内容的“视听结合”策略

微课的开发要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一方面,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是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通过视频来呈现,这就需要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字幕等符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可视化处理,做到画质清晰、画面切换丰富、课件制作生动。另一方面,微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微课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更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精细打磨,做到讲授简洁、通俗、流畅,通过教学语言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完成知识建构。

第3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微课;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教学

自21世纪起,我们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更加先进的一个时代,即“互联网+”的时代,在此时代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碎片化以及简单化。此外,随着开放性理论的提出,更是促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且根据实践我们发现更是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微课是在科技跟教育互相结合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大产物,在实际应用当中,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微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且色彩性极为严重,在它的带动下学生能够自发地去对课程上学习到的内容展开具体化的探究,并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进而使学生做到高效学习,构筑一套较为牢固的职业知识体系。所以,在中职机电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微课应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定义和优点

(一)微课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微课,实际上指的就是以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目标为基准,同时提取并设计整理其中的知识点,通过微视频这种方式将这些知识点展现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对知识点加以整理和掌握。

(二)微课的特点

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首先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冲破了时空上的局限,形成了一种较为新颖的且特别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微课所体现出来的优势极为明显。比如,微课所占用的时间不长,相对来说是比较短暂的,一般来说它占用5~10分钟的时间就已经足够了。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在整节的课程教学中,相对来说前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是极为集中的,不管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是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处在最佳状态,而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把这段时间给利用起来,这在吸纳和巩固知识点方面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微课主要是就部分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地方进行设计的,由此可见,微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可有效减少大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造成的压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跟传统的教学大不相同,微课完全重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积极地指导学生以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展开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说,将微课应用在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展开,从而创建一个效率高、气氛活跃的教学课堂。

二、将微课应用在中职机电技术的专业课教学中

把微课应用在中职机电技术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是现阶段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同时这也是时展的大势所趋。在应用过程中微课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入微课,能够一改之前死板干枯的教学模式,能够把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这种方式易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一)重视课堂上的导入环节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中,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属于首要环节,对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此前提下,恰当地设计引入微课的环节就能更好地得到学生的关注,加强他们的关注力。所以,在设计微课视频的时候,我们要重点体现新颖性,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自觉地关注并参与之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效预防教材内容过于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其正转和反转控制电路”这一章节时,对教师来讲,首先可以向学生播放关于工厂车间里的一些视频(根据视频录像这种微课形式),充分把车间中三相异步电动机其正转和反转控制电路的那些设备运作状况展示给学生看,像Z304016型号摇臂钻臂钻床的升降、XA6132型号铣床其进给活动等创设情景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发现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设备都是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其正反转来有效实现的,通过微课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我们发现不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能更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极为重要的。

(二)创建优秀的微课资源

要想创建一套资源极为优秀的完备的微课并不是马上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比较复杂且耗时较长的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公开课,微课并不简单的只是制作视频就可以,它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整合在一起进而产生的一个综合体,可以说微课资源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中的精髓。在机电应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中职专业也不例外,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而展开教学,在此前提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而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度,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一定要尽可能拍出足够吸引学生目光的作品。另外,在设计微课内容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出的微课不能过于偏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制作围绕着三视图内容来制作“机械制图”环节的微课视频时,教师就可以把部分动画引入其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他们平时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物品的三视图,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三视图概念和定义,并为机械制图方面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三)在运用微课的时候,要尽量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具体的实践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展现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动画等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机械基础”这一课程时,在讲解平面四杆机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跟实际生产充分结合,像学生容易理解和熟悉的天平和火车车轮等,在视频的帮助下相信学生都能更为直观化地感受到机械的运作形态,容易让学生懂得把理性知识融入感性当中去,进而营造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为使教学的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教师在拍摄视频的时候,要尽最大限度地做到连贯畅通,在播放的中间最好不要出现断播现象,防止因为这些外在因素对学生的思考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播放的视频中我们最好还要把相关的文字给填入进去,主要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就专业课的教学来讲,教师可以按照微课这种方式把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用人单位关于岗位人才的需求量也一并渗入微课当中去,好让学生不但能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有效明确自身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跟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要求上的差距,进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展开系统全面的学习,为在今后的工作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和打好基础。

(四)中职机电技术的应用专业其知识不但分布比较扩散且比较繁多

就其中部分教学内容来说,如果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话,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和阻碍。所以这时,中职教师就能够通过微课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跟学生展开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自身的疑虑,增强教学课程的活力。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其正转反转的运行控制”这一原理的时候,若是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教材来有效观察平面图形的话,学生怎么细致地观察也不会真正意义上对该知识点有所了解和掌握。可是,把微课应用其中就大不一样,根据微课视频学生能够清晰地对电流路径有一个动态理解,并懂得是哪路电器在运作,有效地把静态学习转换成动态学习,大大减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大胆地把自己心中的疑虑表达出来,再根据实际对自己的疑虑进行有效的解答。

(五)良好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另一个较为关键性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在帮助师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上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开展微课教学的时候,要把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也一并摒弃掉,要重新创建一个跟微课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就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创建教学评价模块,就教学设计和内容的整合度展开具体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点以学生的参与性和投入性为主进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平的评价,对学生优点的地方要提出表扬和肯定,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该课程的自信心。

(六)兼顾“微课”与“传统教学”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的质量上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它而不重视传统教学,它还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中职教师来讲,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增强注意意识,要明确教学中的主体是谁,防止由于知识点太多而不去求其精髓,对学生把握和整理知识点的地方造成相应的阻碍。此外,教师所制作出来的视频其呈现出来的画面要足够清楚,声音也要足够清晰。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效融合评价和互动环节,提高对连贯性的重视程度。由于中职教学正在不断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增强对微课的研究力度,做到真正地将传统教学与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总而言之,机电技术应用这一专业是中职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分支和构成部分,其实践性较强,因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较为单一死板,并不能很好地协助学生去深入了解知识,跟现阶段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已经无法相适应。然而随着微课的出现与应用能够帮助机电技术应用的教学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运用微课的意义,同时尽量录制清晰度较高的视频,充分做好教学准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国俊.浅谈“微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电子技术专业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2]张文辉.微课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培训,2016(22).

[3]彭薇.微课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第4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党的十以来,国家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进一步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只能靠高质量的技工教育来实现。近年来,技工院校不断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得这个目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文化基础课,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推进教学改革,是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二、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

长期以来,受传统技工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对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认识,主要停留在为专业课程服务这一层面上,强调够用的基本原则,围绕专业课程设置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的设置依据就是专业课的需求,文化课的实用特点体现得较为明显。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这一功能定位的局限性。这一认识弱化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使文化基础课成为专业课的附属物而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的发展,影响了其应有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国务院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决定》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化基础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其功能定位、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三、目前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对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认识的不到位,缺乏对文化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出现一头沉,或者是基础课教学改革严重滞后的问题,造成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教学的不平衡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目前,多数技工院校的文化基础课设置方案都较传统,教学计划基本沿用普教形式,由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构成。课程设置虽然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有些微调,但根本性的变革不多,没有充分体现技工院校的特色。

第三,讲授方式较为传统,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求知需要。

第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底子较薄,基础较差,学习文化基础课的主动意识欠缺。而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是高中课程的压缩版,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

四、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思路

第一,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具有技工院校教育特色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首先,在原有课程设置基础上,加大素质教育内容,增设时事政治、通用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礼貌礼仪、创新创业等素质教育类课程;其次,分析总结提炼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对应要素需求,提炼知识要点,围绕要点,对所有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学科限制,逐步探索项目式、模块化、课题研究教学及团队式授课模式,形成具有技工院校教育特色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文化基础课课程体系。

第二,坚持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彻全过程,调整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首先,要打破只在一年级新生班开设文化基础课的旧有模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制定每个学年度的教学计划,把文化基础课教学覆盖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其次,要处理好正课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设计课题,与学生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一、二课堂的融会贯通,以弥补正课课时的不足。

第5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 MOOC;微课;资源建设;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2-0018-04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促进了其发展的进程。近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引发全球高等教育及教学信息化的又一次革新运动。在这个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尝试开展微课资源的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研究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基础上,以行业英语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内容组织、平台设计、资源利用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一、行业英语微课建设的现状

一是行业英语师资力量薄弱。从调查来看,行业英语教学主要还是由公共基础英语教师来承担,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了解不够,很难将行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影响了行业英语教学的针对性,不利于行业英语微课的开发与设计。

二是教师在微课建设方面形式单一。受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将微课建设局限于教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设计和音视频素材的整理和使用,缺乏将相关教育理论以及行业英语目标需求和信息技术在微课中应用的通盘考虑,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差较远。

三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工作岗位和职业情境下的互动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被动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其职业化、个性化的学习与协作学习无从谈起。

四是课程教学评价看重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习惯于在课程结束时根据平时、期中、期末的测试给学生一个分数,没有突出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考试的内容也多侧重于知识要点的考核,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协助精神。

显然,行业英语教学要主动迎接MOOC、微课带来的挑战,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方法手段、师生互动等进行优化与重构,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MOOC对行业英语微课的影响

(一)MOOC和微课的概念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国内译称为慕课)是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最早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免费网络课程,后来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也纷纷加入该计划,于2012年先后推出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免费网络课程平台,在很短时间内,有来自220个国家超过600多万的学习者参加这三大平台提供的课程的免费学习[1][2]。其中,Udacity和Coursera提供部分课程的学分认证,即学习者在学完课程后,将有可能将其转换为大学里的相应学分,而Edx没有提供学分认证。

国内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率先于2013年与Cours-era在线课程签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共建、共享全球网络课程,上线了上海高校课程中心(ucc.sh.edu.cn)。随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加入Edx平台,在此基础上研发推出了中文应用平台学堂在线(xuetangx.com),国内暂无一所高职院校加入上述MOOC平台。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后被认为微课程创始人的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指出,微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其构成要素有“教学内容支持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时间一般持续1~3分钟”、“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利用网络工具”、“学习者自己构建所需的知识”[3]。如今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国内的“微课”是“微课程”本土化的一个概念,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内容短小精悍(一般10分钟左右),目标明确,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4]。微课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和趣味性等鲜明特点,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和传播,非常符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移动终端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二)MOOC对行业英语微课资源建设的影响

MOOC之所以能快速风靡全球,主要原因是网络化的共享与交流符合现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实用也不乏趣味性,教师教学的魅力与幽默并存,学习成员的相互互动与吸引等。微课作为一种教学的新模式,无论是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组织、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还是技术的应用,都值得借鉴MOOC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1.完善行业英语微课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微课设计和发展的基础,有专门技术人员运维的平台是MOOC能稳定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微课制作的部分技术工作,交给专门的部门或第三方机构,以保障微课资源平台稳定运行,教师专心做好在微课制作方面擅长的那部分工作。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微课平台的可行途径是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一些平台,如网络课程中心、课程资源库等作为微课平台来使用;利用公共微课平台,如中国微课网、微课在线等,要建成和完善基本的微课平台,让微课有落脚之地,让教师有机会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断改进和升级,促进微课的快速成长。

2.构建“微课+面授+讨论”的混合教学模式

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主题讨论学习方式是其主要特色,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行业英语学习情况。由于行业英语既要融于行业知识和能力,又要衔接基础英语知识,会给部分学生造成枯涩难学的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差,难以形成 讨论主题。另外,课堂网络环境的优劣和相应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也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一种“微课+面授+讨论”的混合教学模式可能更适合学生的行业英语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的视频录像,其间穿插一些企业文化、行业知识小问题和小测验,并利用网络链接资源,及时切换和补充行业其他类型资源。以机电专业为例,围绕“机电产品介绍”“阅读机电设备说明书”“填写产品设计表格”“机电常见业务与问题交流”等主题场景立体展现学习内容。

3.灵活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

微课的开发和学习离不开各种网络资源的使用,主要包括:百度词典、金山词霸查阅和记忆专业单词;利用51Talk(51talk.com)、第一口语(1speaking.com)进行行业商务口语的练习;在线英语听力室(tingroom.com)、人人听力网(rrting.net)进行听力训练;句酷批改网(pigai.org)进行行业写作的专门训练;网易公开课、微课在线、爱课程等网站就某一主题进行在线学习。掌握常用的在线学习工具能提高行业英语学习的效率,如利用共享标签来收藏和分享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网页,利用QQ群或微信来开展主题讨论或共享学习素材,利用微信公共平台通过订阅及时向学生推送学习内容,或利用Emai收发电子作业,利用Blog、BBS交流学习心得等,通过多渠道进行行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集多种网络学习功能于一体,促进学生行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4.开发优质的微课资源

好的微课是一堂微课教学和应用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开发设计微课资源前,要做好微课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技术标准,协调好参与微课开发的各方关系,分批次、有选择性地实施。行业英语微课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首先,主讲人应具备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了解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有类似开发精品共享课程这样的经验,保证选题设计符合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其次,后台的微课制作团队要积极配合教师做好视频的拍摄、音视频剪辑和素材整合工作。最后,要严格按照微课上报环节,做好在线报送、审核和评价反馈工作,确保微课的质量。另外,微课资源的开发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或课题申报的方式吸引有教学实力的教师自愿参加,对于那些在实践教学中广受学生喜爱的微课,后期给予主讲教师相应的荣誉或物质奖励。

三、微课设计原则与资源建设

(一)微课设计原则

行业英语微课的实质是借助网络平台以共享、便捷、有趣的方式来学习行业英语,这种理念符合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业英语本身作为一项行业应用技能的要求。行业英语微课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开发原则。

趣味性。微课在考虑高职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要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讲解的幽默及生动。行业英语的学习本身就缺乏较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能灵活运行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用业界的重大事件和领军人物作为案例,采用动画、动漫的形式呈现行业工作场景,以模拟仿真的形式展现生产过程等,将课程内容串联起来,使之鲜活而形象。

应用性。行业英语微课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未来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学生在专业“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的能力,在具体情境或情景中熟练运用英语解决生活、工作问题。同时,英语微课要符合当下学生时间碎片化和移动学习的需要,做到短小精悍,流畅下载和观看。

行业性。行业英语微课是针对工作中的某个实际问题或技能点专门制作的视频,目的是在真实自然的工作情境中,提升准确运用语言来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无论是视频中的背景和人物,还是主题内容,都应该以行业中常见的真实案例为素材进行语言训练。教学的目标指向明确、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学习指导性和行业针对性。

(二)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不是行业英语课程相关资料和素材的简单堆积,建设的定位和目标不应仅停留在静态存储和被动的访问上,更应注重基于微课资源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学习,以及资源知识树的自我成长[5]。微课平台要提供资源的、下载功能,提供教学的互动功能,为生生、师生提供在线学习讨论区,成为一个集资源分享、课程学习和线上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行业英语微课设计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微课来源于课堂,最后又扎根于课堂。微课作为教学资源,不仅是微视频的呈现,更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承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外界环境进行分析,观察学生在学习行业英语方面的行为特征,了解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需求等,并学习和掌握教学环境、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微课相关支持理论。同时,要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完美融合,以新颖、多彩、流畅的技术形式来展现和连贯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微课视频不仅界面简洁明快,音视频清晰,而且内容行业性强,相关资源相互关联、充满生机。师生基于微课平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并相互构建学习内容,在原微课视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课程,使得微课资源本身也不断成长。

(三)微课资源的应用

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的推广应用、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障碍是其主要的核心价值。微课资源的应用如图2所示。推动微课的广泛应用,首先,要让教师、学生熟悉微课资源利用流程,通过亲自的参与学习和实际体验,切身感受微课新颖的学习方式和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利用微课平台,就能很快开展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相关问题的整理,提高自己在课堂谈论问题的参与度和效果,并借助平台提供的各种链接资源和应用工具,构建师生、生生间的线上交流平台,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教师利用微课平台,借助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整合课程相关资源的效率,简化学习任务、收发学生作业等工作,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讨论答疑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微课的利用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作为技术保障,如由学校的信息中心负责微课资源的协助开发、平台的运行与维护,提供多种访问渠道和方式,保障师生随时随地流畅地访问微课资源。最后,在学习过程中,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其 他学习协作工具,如微信、博客、邮件和RSS等,将分享学习融于课程学习之中,促进学习的凝聚力和知识树的成长,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

四、结语

在MOOC的影响下,行业英语教学面临冲击和挑战。教师要主动迎接微课带来的教学变革,认真分析微课的优势和不足,在微课的主题选择、内容设计、资源整合、方法手段和评价反思等方面与行业职场英语充分融合,以适应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英语课程教学和改革,将MOOC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微课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行业英语视角,激发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以满足行业对所需人才的英语技能要求。

参 考 文 献

[1]杨劲松,谢双媛,朱伟文,等.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2):85.

[2]王祖源,倪忠强,王瑜,等.从OC到MOOC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 (6):53.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 (1):66-67.

第6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项目化;教学;PHOTOSHOP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35-02

1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教学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教育探索从工作过程所需构建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职业技能突出的专业型人才,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能力本位教育和项目化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2.1 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榛础。

2.2 项目化教学法

1)项目:一个项目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规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2)项目教学法:一个由学员组成的小组有一项确定的工作,他们自己计划并且完成工作。结束时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结果。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如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但初次学习的操作技能或新知识不一定适合采用项目教学。

3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不匹配

传统的PS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单项技能操作掌握,内容比较基础简单,学习完成后学生的能力也不能独立构思创作一个作品,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脱节。

2)实践教学环节以知识为导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传统的技能实训课程大多数是在逐个知识点介绍演示后再加以练习的模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连续的掌握和运用,更难发挥自主创造能力。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理论教学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将知识同步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这个过程学生自主完成比较困难,致使理论学习不够透彻,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3)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来自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真正理论强、实践强的“双师型”人才比较匮乏。

4课程设计思路及目标

4.1 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我们调研了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明确了PS技能的岗位需求;其次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将其细分为对知识、技能、情感的三个方面;最后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依托项目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其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项目组织与实施的教学设计,包括采用企业真实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聘请了行业内的专家给予教学指导,引入企业评价标准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此外我们还通过教学试用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体系。

4.2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常见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印前技术;熟悉平面设计制作的工作流程。

2)技能目标:学生熟练掌握Photoshop软件,灵活运用软件中的各种工具;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创意能力,能根据项目要求应用好相关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行设计,独立完成设计稿并书写文案;善于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拓创新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如敬岗爱业、时间观念强、吃苦耐劳等;具备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乐于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

4.3 课程主要内容

1)岗位工作职责

设计师的常规工作流程是根据设计需求,结合素材采取灵活多样的设计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应用PS做出设计初稿,客户审核通过后定稿付印。设计作品应能够准确的反映客户要求,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实用性。

2)项目设计案例

[

层次 项目名称 能力模块 学习内容 目标要求 课时 基础操作 雪糕宣传广告设计 ①基本视觉系统设计 ①对广告的造型及标准字进行创意设计;

②造型和文字的组合设计;

③图形在广告中的应用;

④“这个夏天冷冰冰”雪糕广告设计效果。

知识目标

了解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范围;掌握各构成要素的创意制作及相互间的组合关系;形成正确的平面广告设计观念。

技能目标:

① 利用渐变工具绘制渐变。

② 应用“色相/饱和度”命令调整图像色相及饱和度。

③ 应用“亮度/对比度”命令调整图像的亮度。

④ 通过添加图层样式,制作图像的描边、外光及投影等效果。

⑤ 应用“文字变形”命令使文字变形。

⑥ 利用变换功能调整图像的大小、角度及位置。

⑦ 掌握路径与选区间的相互转换及转化过程中的组合

⑧ 使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像。;

⑨ 结合图像效果对绘制的路径进行描绘和填充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能力。

6 ②应用系统 ]

3)教学模式

我们根据岗位能力的难易程度构建了10个教学项目,分为“基础操作、综合应用”两个层次。其中前8个项目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层次,后2个项目为综合应用层次,采用企业真实的项目,要书写相关文案。

4)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除加入了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将理论穿插在操作中讲解。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实训”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易至难由循序渐进地进行。

“基础操作”层次中理论教学时,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演示操作、幻灯片课件、微课等教学手段,教授基本平面设计理论知识。项目实训时,采取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法、角色扮演法讲评、交流、自学等多种方法,力求教会学生规范掌握基础操作。

“综合应用”层次,主要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或网上的威客任务,运用讨论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PS设计的能力。

②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采用微课、班级QQ群、网上的专业论坛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好交流;通过网络在线演示作品、 播放操作视频和微课等给予学生及时的答疑和反馈;提供W生专业课程网站和专业素材库,并督促大家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教学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实践的效果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我们感受到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项目教学法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平时很少展现的多方面的才能,应创造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的创造力和组织沟通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自我定位从单一的教授者转变成为课程开发者和项目的引导者,提高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主要目的。

2)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围绕项目进行,教师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操作技能训练之中,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前提下的做学一体。

3)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项目化教学实施以后,教师逐渐成为“导师”,学生逐渐接受并乐于自主思考、利用网络交流技能知识,建立素材库、独立或小组协作发现、解决项目完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4)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

在项目的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极大的激发。小组集体分工,每人负责一部分工作任务,展现和培养每个同学多方面的能力和优点,学生参与率高,气氛活跃。集体评议,一个漂亮项目的完成得到了多方面的积极评价令学生成就感加强,他们逐渐提高自我要求期待下一个项目会更好。

6存在问题与思考

1)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单一讲授转变为组织、引导,这样改变导致教师备课量会大大增加,除了传统的备学生备知识点备技能之外,还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开发设计、计划制定、资料准备、总结评价。二是项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往往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能够灵活使用,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不单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该是操作技能方面的高手,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提高能力,教学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而不能局限于项目教学法这一种方法的使用。例如教师在每个项目前期需要详细讲解该项目用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法的效果较好;演示单项技能的操作方法则必须要教师亲自示范,规范学生操作行为。较小的知识点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或行动导向法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教学效果出发。

3)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必须完善

在每次项目开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精心设定项目教学计划,设计项目任务,安排好分组名单,完成时间,发放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还要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4)要抓好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加大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师资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让全体学生都受到良好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艳军.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0(3).

[2] 殷万全.“做中学”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论文科学咨询,2014(19).

[3] 庞世俊.美、英、德、澳四国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第7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对传统的以教师为单一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转变观念,重新确定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调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辅助,多渠道的利用社会教学资源,构建以此为特性的学生“学习共同体”无疑是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重要探索。

一、思想政治课学生 “学习共同体”概念及实施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概念与功能简介

根据博耶尔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助学者、学习者和信息三种要素构成。其中联系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助学者主要是指教师,学习者主要是学生,而信息则主要是关于思想政治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社会强化是指,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信息交流是指,学习者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会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正是基于“学习共同体”在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与特点,因此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单向的传播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位于教学的主动地位,通过较传统的面对面课授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处于被动状态,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接受知识效率不高,对知识理解不透的问题。

而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寻找知识,教师作为一种辅助角色出现在这种模式中,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不仅学生的地位得到提高,相应的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升。同时随着学习的手段与方式不断的创新中,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得更直接更广泛的信息知识,同时也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增加互动性,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构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共同体”,对老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大挑战。但是在敢于试验与挑战的过程中,同时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自学能力,推动师生的共同进步,当然也可以促进双方在这个新模式中通过更加直接的交流,增加互动性,增进彼此友谊。

具体来说,教师更加重视辅的教学工作,其任务变为引导与教授学生如何去学习,而非“填鸭式”的传统方式,“受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这无疑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主的规划,主动学习新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3.资源共享,营造“学习型社会”氛围

“学习共同体”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信息交流,这是在一种信息共享的平台上实现的。而思想政治课中的“学习共同体”也要求不断进行思想政治知识方面的交流与共享,这种交流与共享不仅局限在学生团体中,由于它是开放性的,因此它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在吸纳来自社会的知识的同时也向社会反馈着知识。

彼得·圣吉博士曾经提出 “学习型组织”概念,而我国也提倡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通过建立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共同体”,推动思想政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推动知识在不同人群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无疑是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实施前提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在当前的背景下构建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必要性,那么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构建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否具有可行性呢?以下将进行进一步探索。

(一)理论性支持

“学习共同体”的提出主要得益于“社会互动论”的提出及普及。“社会互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态和其它象征性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的目的是改变自身的交往方式,产生一定的社会事实或效果,其客观媒介包括符号、语言、姿势、表情等。同时良好的社会互动会增进群体的内聚力,提高群体的效率。

在此基础上,“学习共同体”得以构建与实施。它改变了原有的单方向的教学方式,而更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合作,交流,竞争等具体的形式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试点性探索

我国早在1999年,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开始探索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年在北京,由16所高校组成的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成立;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开发了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并于2003年向北京市中小学免费开发,该系统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北京红缨幼儿园于2006年成立了中国“学习共同体”研究所第一个实验幼儿园。

以上的试点实验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就北京的学院路高校共同体而言,10年来,该教学共同体累计开设课程900多门次,参加选课的学生超过9万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开设课程最多、受益学生最广的高校教学共同体。而其他的“学习共同体”也探索出了不同学习阶段,实体与网络“学习共同体”各自的特点与模式。为我们进一步建立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做出了榜样。

(三)技术性保障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更需要技术的支持与保障。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课本来讲解知识,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也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本与笔记本。而“学习共同体”由于强调学生自学,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因此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

目前“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实体小组跟虚拟小组两种形式。对于实体的小组共同体形式,成员们在一起探讨交流,需要一些先进的工具,如多媒体,网络等,方便大家沟通交流,获得更多新鲜的知识。而虚拟的小组,如首都师范大学开发了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则完全依赖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与普及,微博,博客,QQ群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新尝试,同时也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更加生动。

三、思想政治课学生 “学习共同体”具体构建路径

(一)革新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首先要求老师改变原来的“中心主义”的角色定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 “学习共同体”,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观念。避免一味单方面的“填鸭式”的教学。老师要将自己定位在辅助指导者的角色,在“学习共同体”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在这种定位下,才会指导老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确定正确的职能,改变传统的讲课,布置作业,“一篮子”似教学,转变为辅助的教学。

而作为另一方的同学要主动承担更多的角色。由传统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绝对主导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挑战。不过在试点中发现同学们很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对于“学习共同体”也是充满了好奇,因此很容易调动其积极性。当然这种角色的转换同时意味着学生要承担更多的职责,从学习的内容,进度的安排,作业的布置都要由学生亲自参与,这无疑是一种任务的加重,但是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二)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就“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而言大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实体的小组型的 “学习共同体”,另一种是虚拟的网络 “学习共同体”。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看,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可以尝试。既可以在班里建立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有关思想政治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利用虚拟的网络,建立QQ群,博客群,微博群等形式,成立思想政治教学的学习小组,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与信息共享。

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新的交互工具,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功能不同的BBS、聊天室、有声聊天工具、争论论坛、意见投票等)、协作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虚拟白板,应用软件共享等)、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夹等)。

(三)整合多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强调学习资源的多方位的获得,与全方位的共享。这其中学习资源,既包括传统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的个人阅历,专业知识,教科书,图书馆书籍以及期刊杂志。还包括大量网络资源,例如,扬州中学的“深度思维” 学习共同体组织,已经通过网络学习并讨论了哈佛的《公正》,加州伯克利的《人体解剖总论》、麻省理工大学的《微积分方程》,还有耶鲁大学的《古罗马建筑》等知识,学习视野得到开拓同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共同体”的资源同时还应包括来自实践中的学习资源。这就强调学生们通过走出校园,多实践,多与社会进行沟通交流,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感悟。其中既可以是邀请社会人士或是专家学者走进学校,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传授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走进博物馆,参加讲座等,对思想政治知识有更多直观的了解。

(四)加强过程管理,制定监督评估机制

在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学习共同体”有了大体的构想后,就要进入实质性的落实阶段,这就要求要有相关制度加以限定,保证其实施。在制度落实方面最为重要的是监督与评估制度。这既要求改变对老师的绩效考核制度,改变原来一味以学生学习成绩跟班级纪律等来评估老师的方式,换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老师进行考核,从而保证老师能更加支持“学习共同体”的落实。

(五)加大宣传,鼓励成功模式的推广

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进行了成功的 “学习共同体”的探索,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各地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不同的学习人群,适合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而思想政治课的学生 “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就可以建立在已有的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根据不同的学生性质,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加以创新,从而建立更加适合的新模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学习共同体”本身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的宣传,通过电视,新闻,网络,报纸等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新兴的学习组织,了解其功能与作用,从而为“学习共同体”的推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鼓励在网络平台支持下的相互学习,扬州市教育局近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选中学生优秀 “学习共同体”活动。目前,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118个学生 “学习共同体”参评,市教育局将从中挑选出50个优秀学生共同体 。这种评选方式就很好的宣传了“学习共同体”,起到了推广与传播的作用。

四、总结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与国内成功的“学习共同体”的试点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课“学习共同体”新模式,已经具有客观的可有性。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的革新,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宣传。这种以学生为主导,以开放性,交互性为特征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有显著提高,更对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John Retallick ,BarryCocklin. Learning community in educa2

tiong : issues ,strategiesandcontexts [M].Rout ledge ,1996

[2]郭海月.构建学习共同体,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彭华民,杨心恒.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8

[4]、[6]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12-19)[EB/OL ] .

[5]、[7]北京16所高校共同体共享资源 学生可跨校学习(2009-1-20)[EB/OL].

[8][EB/OL]学习共同体百度百科http: //baike.省略/view/987006. htm

第8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数据库;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1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为了管理海量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引入数据库技术,这必然对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Access是微软把数据库引擎的图形用户界面和软件开发工具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存储方式简单、易于维护管理、界面友好、易操作等优点[1],因此受到众多中小型企业的青睐。Access数据库具有强实践性和易操作性,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要课程。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对强理论性的课程有着本能的排斥。因此在学习Access数据库相关知识时,就会产生一些懈怠心理,认为科目太难,自己没有能力掌握相关知识或者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才能有所收获。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分散式学习模式,在学习课程时,也只是局限于当前课程的学习,还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那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难以体会数据库技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一些同学会产生数据库的无用论思想,导致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差。

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Access数据库的教学现状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其在Access数据库方面的教学呈现一种不够科学严谨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课程定位不明确目前很多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Access数据库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2],多以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为目的,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制定贴近专业应用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学过课程之后,仍然不知其学习该课程的意义所在。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教学模式多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的模式,老师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去吸收,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3)课程脱离专业内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Access数据库一般是按照课程主线,简单地介绍数据表、查询、窗体、报表、宏等基本操作,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践。教学与专业脱离,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之后依然不了解该技术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应用。4)考核方式不合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生搬硬套传统的考核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们学习目标模糊且无法真实地考察他们的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4基于专业特征的Access数据库改革策略探究

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目前Access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方法的改革。1)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确立具体的职业导向性的课程目标。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决定了专业的就业方向,而不同职业要求不同的知识储备,因此从职业导向性的角度强调数据库技术在该学科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另外,从职业导向性的角度设置数据库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将隐性的知识通过专业相关的载体转化成显性的知识,实现高效的知识转化,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丰富教学方法(1)理论方面—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传统的理论课堂通常采用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吸收的模式来达到教授知识的目的。但是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抽象而晦涩,学生很难快速融入教学环境,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具体的实践操作,而非基于数据库的开发,因此需要提高理论课堂的授课效率,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练习。为了提高理论课堂的学习效率,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混合式教学(BlendingLearning)实现了传统授课方式与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互补,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2]。例如,针对每一次课的理论内容,老师可以通过提前制作微课、提供MOOC资料等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前完成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部分理论知识通常是一些简单易懂的定义、原理或操作。此外,同时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通过移动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下发给同学。而后老师可根据做题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快速地评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讲述难点和重点内容。一方面,同学们通过前置学习和作业检验,已经了解了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重难点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目的导向性的学习,更有利于集中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老师只是讲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助于实践操作的练习。(2)实验方面—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翻转课堂在实验的设计上,需要贴合专业特点,将Access数据库真正的应用到专业领域中,以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数据库实验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先行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再上机练习的模式。理论与实验学时分开进行,表面上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但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没能及时地进行上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会为后续的上机操作制造困难,降低整体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验内容与理论内容同时进行,每节课都要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实践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课堂上,特别是综合性的实验中,可以采用翻转式课堂模式,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演示,介绍自己的实验操作和理论依据。同一功能的实现可能有多种方式,通过分享实验操作过程,可以增加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对于理论依据的分析,可以促进同学们课下对于理论知识的复习,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3)完善考核方式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Access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而传统考核中理论知识比重较大,显然这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为了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和全面,改革后的课程成绩主要有以下四个构成要素:(1)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和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参与度可根据同学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答案质量进行评价。(2)基础实验:通过对模块化的理论知识展开的实验,考察同学们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3)基于专业特征的综合实验:采用分组的形式,通过设定贴近专业特点的案例场景,设计综合实验,考察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系统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可以通过组内打分的形式进行评定。(4)期末考试:调整考题分布,增加实践操作的分值,侧重于考察同学们对Access数据库操作的综合掌握能力,同时兼顾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以上四个构成要素,需要增加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分值占比,降低期末考试的分值占比,更科学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第9篇:微课的构成要素范文

【关键词】工程制图教学;CAI电子教案;教学设计;界面设计

1.计算机多媒体电子教案教学的基本特点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即一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系统。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CAI电子教案授课已被广泛应用。同其他助教型CAI课件及录像教学不同,电子教案授课不是课堂教学中锦上添花的穿插式讲授,而是完全甩掉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全程CAI教学。电子教案授课的工具即多媒体电子教案,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要求,自行制作的、供自己使用的课堂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软件。上课时,由教师操作计算机,通过视频投影仪、投影大屏幕等设备将教案向学生演示。演示过程由教师随堂讲解,运行速度由教师手动控制,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节奏,将经多种媒体包装后的授课内容逐一详细深入地呈现。就总体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取代了一部分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实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大大增加课程容量,提高课程密度。由于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使课堂讲授更直观清晰、更具吸引力。因此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看,计算机辅助教学都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

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看,CAI教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1.1有利于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与传统授课方式一样,电子教案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劳动,因为教案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亲自编制的。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自行讲解,自行控制演示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完全能模仿传统教学方式中循序渐进的传授知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讲课的方式、节奏和进度;师生之间思想互动,情感交流,更利于教学呼应、教学相长,这正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因此,电子教案授课能有效发扬光大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

1.2发挥了多媒体信息资源的优势。电子教案授课效果的优劣与教案本身的质量高低密切相关。电子教案融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形象逼真的动画,使得一些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并着力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渲染和剖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大屏幕动画演示,模拟传统教学方式的作图板书,过程高效、生动有趣,并且可以无限次数“重做”等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

1.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解放了教育生产力。电子教案授课完全甩掉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画图的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课堂信息容量增大,丰富了授课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由于教案中的教学素材,如文字、图表等用电子教案制作出来后可以永久保留,不需每次上课都重新设计、重新绘制。因此将教师从机械、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1.4电子教案制作方便,修改容易。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不断地补充、修改教案。在纸质载体的传统教案中,修改很困难,尤其是大幅度的修改,往往需要重写教案,耗时费力,使教师不胜其烦。而电子教案修改容易;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作局部的修改,对相应的教学素材作适当的调整,经“保存”后,即可形成一份新的教案,使教案常用常新,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制作技术难度不大,制作周期短,依托目前流行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普通学科教师可独立编制完成。

2. CAI电子教案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大学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以及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空间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工程制图教学以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的静态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空间几何关系,理解三维空间形体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对应转换。显然,教学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因此,工程制图课程多媒体电子教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信息量大、重现力强等方面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将教学内容用多种媒体包装后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有利于对知识深入理解的教学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规律,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溶入现代教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是保证电子教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2.1电子教案必须注重“意义构建”,打造好CAI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整合的基础。CAI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但要充分发挥CAI的多种优越功能,在教案设计时必须首先充分注重教学的意义构建。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习者知识意义的构建,因而整个教案都要以“意义构建”为中心去设计和实施。

工程制图课程课堂教学是由多个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大量CAI课件进入课堂,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教学系统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也使得教学系统的操作更加复杂化。要使CAI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达到和谐统一,就需要对CAI与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的各要素相互渗透,整体协调,使系统各要素及整体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体系的分割及学科间隔离,把不同的知识体系有机联系起来。CAI与工程制图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CAI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把它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和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载体。要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把CAI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融合,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根本的变革。

2.2电子教案应体现课程的内容体系,它既不应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也不应是传统教案的电子移植。电子教案的内容就是教师课堂演示的内容。教师在对课程内容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提炼出课程各章节的框架体系,将对应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再将每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以知识点为核心制作电子教案中的微教学单元。例如,将“直线的投影”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知识单元,以单元内的“各类直线的投影特性”、“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用直角三角形法求线段的实长”等知识点为核心,分别制作的“小课件”就构成了电子教案中的多个微教单元。最后,将各个微教学单元按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师的讲课顺序编排。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子教案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具有相当的柔性;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版本的教材,方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加工、重组教案。

在课堂教学中,电子教案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而不求面面俱到。细节内容可由教师讲解发挥(或由配套教材体现),有助于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3电子教案应注意把握本学科的思维特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工程制图学科的思维特征是不断地完成“空间

平面”、 “平面 空间 ”的动态思维,即不断地画图和读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局限,无法对思维的动态转换过程做形象直观的展示,容易使学生陷入极度的思考之中。在电子教案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动态图形处理功能,充分展示图形的生成和转换过程,使抽象的理论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例如,在视图表达部分,通过动画、仿真等技术表现空间立体的平面抽象和平面图形的立体再现过程;在剖视面部分,着力表现剖切面切剖立体的过程和断面及断面后面的剩余部分生成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把握图形的生成和转换的全过程,不但促进了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CAI教案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不是用来为课堂教学做点缀。所以要注意发挥CAI的技术力量,去做传统教学器具或手段不能做或做得不完善的事情,从而更合理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互动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领悟工程制图的本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如果CAI教案只是用来验证知识的结论,就只能整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CAI教案在设计和制作上都要从启迪创新角度出发,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进行。通过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同化新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电子教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媒体的教学特征,对教学媒体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工程制图教学的特点是:以图为主,建立概念,说明原理,推导特性和规律;以图为主进行实践。从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基本理论的阐述,空间立体和构件的图示,还是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都必须依托于图形。因此,图形(包括静图和动画)是工程制图课程的核心元素。在教案中,可以用大量的规范图形直观地展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画法及标注方法。文字主要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对图形的注释和关键提示。文字应简明扼要,切忌连篇累牍。运用CAI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空间逻辑关系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在数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画能通过一幅幅画面艺术造型和动态模拟,将各种空间几何关系,各种动态的变化过程简要夸张地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明力。在教案中,应注意应用动画加强对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渲染和剖析。例如,选择一些教师用口头和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空间概念,层次复杂或难以想象的立体构造过程及投影作图过程用对应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表达。

动画的画面设计,是影响动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动画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念。例如,对于几何元素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截交相贯、组合体视图画法等强调作图过程和步骤的内容,用二维动画表达,动画的设计就应与作图的思路和手工作图步骤相一致。上课时,教师通过计算机键盘或鼠标手动控制,在投影大屏幕上一步一步地进行动画演示,模拟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作图示范,效果惟妙惟肖。在演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随时停下来讲解,并可以无限次地通过“重做”——再现作图过程。三维动画设计应着眼于展示生动清晰的空间概念和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讲组合体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组三维动画:在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的基础上,制作出组成该组合体的各个基本形体的立体图,并将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展示出来,然后象搭积木似地逐个组合在一起,最后将组合体慢慢地转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组合体的内部到外部,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组合体的构成、各形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表面过渡关系,并且印象深刻,为下一步学习主视图的选择和三视图的画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表明,在电子教案中,通过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媒体,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瓶颈”,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更真实可信,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3. CAI电子教案的界面设计

良好的界面设计应做到:主题突出、图形清晰、文字简炼、视觉明确、色彩和谐、整体协调。

3.1画面要直观。电子教案是用于课堂演示的,因此,画面一定要直观,即文字、图形、图象、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应视觉清晰、准确无误、含义明确,不应有多义性。考虑到一部分学生距离屏幕较远。因此,教案正文部分的文字应设计得稍大些,整个画面颜色的对比可设计得稍强些,确保计划范围内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2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上。为保证主题突出,每一画面应只设置一个概念及与此相关的教学信息。课堂演示时,画面上的各种信息应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讲课的节奏逐步呈现,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上。

3.3画面信息的分布结构符合人的视觉心理规律。视觉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人的眼动规律,人眼对画面的左上方区域总是最先注意到,而且观察频率最高,而画面右下象限为最低观察区域。因此,界面设计时,应尽可能将主要的教学信息或需要重点观察的对象放在画面的左上方区域。如果画面内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重点内容恰好落在观察频率低的区域,则可通过色彩对比,明暗变化或其他提示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对主要的教学信息优先、充分地感知。

3.4将正文的大小标题用不同的字号加以合理的间隔。标题通常对内容起到概括和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案中如果将正文的大小标题用不同的字号加以合理的间隔(至少应相差两个字号),使标题与内容区分开来,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注意到这些标题,以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脉络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理,将正文中的一些关键字(不可太多),用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字体区别于其他的内容,也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3.5防止媒体应用中的负效应。连篇累牍的文字,拥挤、杂乱的画面布局,强烈的色彩对比,各种媒体信息呈现时大幅度的快速跳跃,令人眼花瞭乱的动画效果等等,诸如此类,都会耗费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大脑和眼睛不能持久适应,容易疲劳,造成媒体应用中的负效应。

4.结论

成功的CAI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应用。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师自己开发制作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已逐步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好现有的CAI课件,编写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应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夏俊芳、赵纯清,工程制图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与CAI的有机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67~69

2.袁望姣,工程制图CAI课件(J),宜春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53~56

3.杜力、冯俊,工程制图教学中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探(J)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5期; 100~1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