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

第1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传统供暖;地热供暖;节能环保

中图分类号:TU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119-02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要求保护环境、净化天空的呼声日益增高,而北方冬季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采暖燃煤锅炉所排放的粉尘和有害气体。因此,在环保要求高的城市采暖供热中,燃煤锅炉房或燃煤炉灶被严格限制使用,取而代之的几种可能的采暖形式主要有集中供热的电锅炉、大型电动热泵和燃气锅炉房以及分散在用户房间内的家用燃气炉、电暖器等。与此同时,一种全新采暖方式――地热采暖,也正悄悄地进入众多家庭中。

一、传统供暖方式劣势突显,亟待改造

传统采暖伴随着人们度过了无数的严寒冬季,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采暖存在的不可忽视的弊端。

传统的采暖使用的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煤为燃料,煤中不少有用的工业原料和微量元素随着燃烧也化为乌有;未燃烧完的煤混在炉渣中也被丢弃。同时传统采暖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来修建锅炉房、储煤场、排渣场;以水为热传媒,浪费了大量越来越匮乏的水资源;煤和炉渣在运输过程中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已经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无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我国北方城市主要沿袭传统的采暖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缺陷也日益突出,在世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传统供暖耗能巨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纵然现有的供热系统改变了供热水管上下串联的方式,可以对每一户进行单独的用热计量,这也是集中供热方式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消耗,但不能彻底扭转耗能排污的矛盾。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集中供暖方式一统天下的地位受到挑战,从消费者角度看,集中供暖低标准的供暖期和供暖温度,已不能适应现代居住者日益提高的对热能舒适度的要求。

在节能降耗日益成为经济健康发展“风向标”的今天,传统的燃煤取暖已然立于节能的风口浪尖。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集中供暖也正在受到多元化、多样性取暖方式的挑战。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供暖制度与集中供暖方式带有严重的观念滞后、技术滞后、管理滞后与浪费惊人等弊端,供暖期内的建筑无处不热,无时不热,忽视考虑人的需求因素,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耗能多、管理难、纠纷多、百姓心烦,收费不合理、收费难,一家不交费秧及四邻的“连坐制”,供暖企业亏损经营等。每到冬季政府不敢怠慢,关键的问题是用户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主选择用热量、用热时间、温度等需求,造成了大量的热量浪费。随着国家供暖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环保力度的加大,传统锅炉供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新型的供暖方式纷纷登场,其发展势头锐不可挡。而以电为能源的地热采暖以其节能、环保、舒适等诸多优势成为一枝独秀。

二、新型地热采暖的特点及优势

地热采暖方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风靡欧美,覆盖世界寒冷地带1/3的区域,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其舒适、保健、环保、节能、安全等诸多优势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专家称:地暖是室内取暖最科学、最合理的方式,地热采暖将成为室内采暖的主流方式。其原理是:通过埋于地面沙浆中的热水管(又称水暖)或发热电缆线(又称电暖)低温供热,其热量首先流向地面沙浆层,待地面层温度饱和后,将以辐射的形式均匀地向室内散热,最终达到正常的采暖温度。其主要优势有:

(一)舒适、保健、卫生

由于热水管或发热电缆线均匀铺设在地面上,室内温度均匀一致,室温由下而上逐渐递减,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良好感觉,较好地解决了“寒从脚下生”的难题,非常符合“暖足寒头”的中医保健理论。另外,地热采暖以辐射的形式供暖,不产生空气对流,无噪音,无灰尘,不干燥,温度均匀,给人以身上阳光照射般的感觉。

(二)高效节能、环保

辐射供暖方式热量集中在人体受益的部位和高度,较传统供暖方式热效率高,一般都能享受到20℃的室内温度,比传统采暖方式节能许多。其温控器的使用,不仅可以做到每个房间和不同区域独立控制,而且温度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意调节,当室内温度达到温控器的设定值后,它会自动切断电源,停止加温;当低于设定值后,又会自动接通电源,发热电缆开始加温。其工作状态实现自动化,达到了节约能源的作用。再者,发热电缆采暖系统以电为能源,清洁卫生、安全性高、控制灵活方便,无任何废气、废渣产生,完全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

(三)安全定性好

由于该采暖系统埋在地板之下,沙浆之中,除了人为的破坏因素,其故障率甚小。地热采暖以电为能源,完全不用水,免去了跑、冒、滴、漏水之忧,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四)节省室内空间

由于地热采暖系统铺设地板下面,隐蔽安装,不占用室内面积和有效空间,室内无需安装暖气片及管道,节省了传统的采暖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室内美观宽敞,为装潢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天地。

(五)热稳定性好

由于地面层及混凝土层蓄热量大,热稳定性好,因此在间歇供暖的条件下,室内温度变化缓慢,起到了蓄热保温的作用。

(六)实现了采暖的个性化服务

地热采暖使用的是自己家的能源,无需另交费,供暖时间和温度完全由自己控制,没有谁占谁便宜之说;另外,地热采暖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在相同的使用功能区域中安装有恒温开关器,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随时跟踪室内温度的变化,自动保持室内的恒定,克服了传统的对流散热装置无法随季节调节室温的弊病,彻底解决了高层建筑中垂直和水平失调系统超压等问题,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

我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用洁净的二次能源――电能取代一次能源已成为必然。

三、结论

地热供暖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节能环保,电能绝大部分都转化成热能,地热系统内提供一种智能温控器,用户可以根据生活规律进行编程,自动进行室温控制,而这一切都会有效地节约能源,提高使用效率。以电缆线为发热体,从地面由下而上均匀向室内传递热量,自下而上逐渐递减,使人体和物体首先得到温暖,舒适自然、安全稳定、运行可靠,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将逐步改变以前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方式,开始注重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经济作为重要目标发展,而这其中,环保和节能是新产品的主要衡量指标。而实践已经证明,在建筑供暖领域中,辐射电热产品是一种可以完全满足节能和环保需要的新产品,将会给百姓和政府带来双赢的结果,而地热采暖也将成为今后人们采暖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丽华.地热采暖与传统采暖的优劣分析[J].现代物业,2007,(15).

第2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 优势原则。立足保定市现有产业优势,选准方向和领域, 重点发展短期内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2. 市场原则。 一个项目的优劣不仅由其产品性能决定,更要适应市场的供求法则,满足“经济性”和“需求性”的发展原则。因此我们在考虑项目发展的时候,必须引入市场原则,通过市场来鉴定项目的优劣。

3. 创新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既有“新兴”之意,也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引进之后,必须将其“本土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将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使其完全为我所有。

(二)发展目标

按照《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中国电谷”发展框架,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以上(见表1)。

二、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表2)。

(一)优势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交通条件便捷,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横跨东西,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保津铁路已开工。“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保津、保沧、廊涿、保阜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张涿、荣乌等5条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保定地区矿藏资源较丰富。西部山区蕴藏着铜、铁、煤、锌、铝、金、银、钼、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是锌、石棉和大理石全国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曲阳县的大理石和磁土藏量大,质量好。涞源县金属矿藏种类和储量为全市之首;其中钼的藏量居华北首位。东部平原地区白洋淀周围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左右,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新能源为例,保定市已经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例如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特种变压器、 电力保护装置、 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 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等产品; 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以风帆集团、 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等产品; 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的风电设备项目等。 这些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保定市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为首的十几所院校, 以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为首的几十所科研单位, 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二)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过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保定市,除了新能源行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之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据《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约为450亿元左右,尚比不上化工医药一个行业。产业规模过小、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病都将制约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信心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实体,其发展前景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 多数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于技术的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3. 创新性技术人才的不足。 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对于人力资源不再是“量”的考虑,而是“质”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 反观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很少,高素质、 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京津地区对于保定市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本地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

(三)机遇分析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几个部委召开多次会议, 商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并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保定市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把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把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打造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占GDP比重10%以上的骨干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扶持, 积极引导,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 传统工业对环境、 资源的压力促使新兴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度恶化的环境和频发的生态灾难。而新兴产业具有的资源消耗低、污染小、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必将成为各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威胁分析

1. 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日益提高。新的周边环境和竞争形势,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保定市的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还不是十分成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3. 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在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个别地区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保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SWOT分析法对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得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见表3)。目前保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保定市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1. 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 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等优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接轨,在多个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到壮大,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于大规模投资和银行大规模信贷支持,因此,需要引入风险投资,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近年来保定市政府虽然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 投入的资金很难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要。所以,保定市应尽快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彻落实意见, 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以及贷款评审制度,尽快建立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出资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技术的扶持和引导。

3.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保定市境内虽然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但就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研能力强、 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大型项目的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仍非常缺乏。保定市应尽快建立科研机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现和利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型成果的奖励力度。

4. 坚持产业化路线。 根据保定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要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园区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5. 加强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科技含量高等因素,它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只有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定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都应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与和组建,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投入比重,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特别要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6.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保定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实施,如何完成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完善规划的实施体系,设立机制保障措施。首先,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定发展目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统计和跟踪分析, 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 并采取及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从而指导和监督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中设立约束性指标,使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性、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根据保定市总体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突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SWOT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96-03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1],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J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决策理论。该方法依据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出系统分析,从中判别出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可以明确主、客观条件,更好地发挥优点,避开不利因素,抓住当前机遇,正确面对挑战。

SWOT分析步骤如下[2]:(1)分析目标对象的环境,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要素;(2)确定相互关联因素组合:S-O、W-O、S-T、W-T;(3)从要素组合中找出具体解决方案,择优采用。

在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决策时需把握以下原则:(1)把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SWOT分析的核心;(2)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把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SWOT分析的根本出发点;(4)对提出的战略决策要进行检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SWOT分析是将目标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系统地确认行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角度,就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展开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区位优势。鄱阳湖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 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域良好的发展为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劣势(W)分析

1.环境污染问题。鄱阳湖地区人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薄弱,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未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处理;在农业生产上,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经济阶段,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污染水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这些都造成部分地区无富余环境容量,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生态破坏问题。鄱阳湖湿地资源被当做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序开发利用,使得湖区湿地资源萎缩,生态质量下降,湖泊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调查,近二十多年来,湖区湿地一些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至少减少了18种,更有一些已严重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土地植被退化,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使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比重小,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3.区域竞争力问题。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产学研一体化作用难以发挥,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三)机遇(O)分析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

1.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2.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3.民众生态经济意识提高。当前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生态型转变,对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型的需求日趋旺盛,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位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支持。随着政府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视,民众对生态经济概念的接受以及觉悟度的提高,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T)分析

1.面临全球环境挑战。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滋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临环境容量挑战。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3.发展生态经济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生态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期投入大,资金相对短缺将会制约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鄱阳湖地区正在发展环境友好新型工业体系,需要生态经济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如何降低以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为特点的生态经济项目的投资风险,也是开辟生态经济投融资渠道的重要挑战[4]。

三、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建议

1.企业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鄱阳湖地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构建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使资源产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对节能、节水、链接、新材料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资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解决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2.产业层面――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地热能、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发风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缓解区内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新型绿色、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培养公众生态经济意识,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引入专业人才,搭建信息平台,强化支撑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生态经济信息平台,在生态经济信息的搜集、宣传、建立信息库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终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4.政府层面――加强导向,切实实施规划。政府应强化政策导向职能,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引导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还有创新机制[6],为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确保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湖区、老区农(渔、牧)民实施生态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产生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广泛利用项目进行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重点推进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资源消耗综合评价制度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制度,配合国家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8]。

参考文献:

[1]SMITH G A,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1951:3-4.

[2]沈安,黄志斌.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SWOT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58-60.

[3]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S],2009:12.

[4]崔培培,李慧明,崔晓莹.天津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2010,(4):9-12.

[5]王英伟,杨成江,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5):154-156.

[6]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73-275.

第4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照明规划、道路照明、节能减排

【 abstract 】 the urban lighting planning as the guiding urban lighting the important basis of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lighting construction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beichuan county urban lighting new special planning, the road lighting planning part, according to the city in the lighting planning how to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not reduce illume effect, under the premise of realize illumina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 key words 】 urban lighting planning, road light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北川,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县城之一。特大地震突袭,北川县城瞬间成为废墟,山川支离破碎,堰塞危湖高悬。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北川县城是所有受灾县城中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也注定它将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何“又快又好”的完成北川新县城的重建,是国家、地方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快”可以通过增加人力物力来实现,“好”却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指导,合理的统筹组织和严格的施工建设才能实现。因此,如何编制一个科学的规划是实现“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的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为确保建设好北川新县城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组织大量专业人才编制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总体规划》、《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新县城重建的相关规划。《北川新县城城市照明专项规划》(以下简称“照明规划”)作为该系列中的一项,旨在为新县城重建过程中的城市照明提供总规层面的指导和控制。

2、道路照明规划的主要内容

“照明规划”主要由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两大部分构成,在编制过程中为能更好的指导新县城的重建,结合新县城重建计划,以及道路施工图设计等具体情况,功能照明规划在编制深度上达到了方案设计的深度,并在道路照明节能减排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城市照明规划中的道路照明规划,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定城市路网布局结构、道路等级划分情况;

(2)结合道路等级划分情况,确定不同等级道路的照明标准;

(3)根据照明标准,依据相关规范标准,确定道路照明设施布局方案;

(4)根据布局方案,选择道路照明光源类型、灯具类型等,结合光源、灯具等的相关光学参数,经计算后,调整道路照明设施布局方案;

(5)确定照明设施布局后,进行照明负荷估算,进行照明供电系统方案规划。

城市道路照明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夜间出行和机动车夜间通行的需求,必须以保证城市公共安全要求为前提。北川灾后重建,在城市照明上首先应该实现夜间安全体系的重新构建,道路照明作为室外功能照明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城市照明节能减排的第一步。

3、新县城道路照明规划中的光源选择

“照明专项规划”首先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确定新县城不同类型道路的照明标准,从根源上避免了道路照明盲目求“亮”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浪费。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总体规划》中的路网规划,新县城道路共分为公路、交通干路、综合干路、居住区干路、工业区干路、滨河路、支路和山区道路等8个类型。结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中关于道路级别的划分,规划将以上道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照明标准,其中:公路、交通干路和综合干路参考城市主干路照明标准执行;居住区干路、工业区干路和滨河路参考城市次干路照明标准执行;支路和山区道路参考城市支路照明标准执行。

确定了照明标准后,经过设计方与甲方、与相关专家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从传统光源——高压钠灯,到新型绿色光源——LED灯,再到介乎两者之间的新型高压气体放电灯,经过全面的技术参数、实施效果、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比较后,既没有仅仅因为实施后照明效果、照明质量最有保障,而选择全面采用传统高压钠灯作为道路照明光源,也没有因为实施后节能效果最好、减排效果最突出,而选择全面采用新型绿色LED光源。而是选择了折中方案,确定照明光源选用新型高压气体放电灯和LED同时使用,通过两种高效、节能、绿色光源使用比例的合理配合,实现既保证照明质量,又充分实现节能减排。

通过规划的统筹把握,对北川新县城道路照明提出不盲目追新的理念,通过对LED灯、新型高压气体放电灯及传统高压钠灯等不同类型电光源优劣势的分析研究,在城市照明领域充分利用其优势,尽量避免劣势,实现绿色照明、节能减排,保证城市照明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新型高压气体放电灯光效高、光色优、技术成熟、能耗较低、价格相对合理的优势,规划建议在对照明质量要求高、安全级别高、车流量大、人车交汇情况较复杂的城市主、次干路上加以应用。在照明质量要求相对较低、车流量小、人车交汇较少的城市支路、步行专用路,充分利用LED灯能耗低、寿命长的优势,进行新型绿色光源的推广和应用。北川新县城功能照明规划中最终确定新型高压气体放电灯和LED灯在新县城道路照明上的应用比例为高压气体放电灯使用数量约占道路照明总光源数量的30%,LED灯使用数量约占70%。通过合理的应用比例配合在新县城功能照明体系中实现既保证出行安全、突出城市路网结构,又落实“绿色照明、节能减排”的双赢。

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道路照明光源,在产品应用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结合不同光源在不同道路上的应用,“照明规划”通过对照明负荷的估算,进行了新县城道路照明供电系统布局规划,形成了完整的道路照明供电规划体系。通过统一的供电电源点、10千伏供电线路路径的布局与规划,从源头上避免了后期施工图设计、照明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电源接入点无法落实、电源点供电半径重叠过多、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等问题,使供电电源点的负载率得以提升,减低变压器无功功耗带来的能源浪费,实现照明系统的节能减排。

第5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

一、*工业历史概况及评价

(一)*工业历史概况

*

六是轻、化、纺织工业方面,主要有印刷、棉花加工。其中印刷:1958年—1990年,从业144人,产值188万元。棉花加工:1955年——1990年,4家企业,年加工皮棉7700多吨,从业350人,产值4412万元。另外还有肥皂制造、造纸、芒硝生产、纺纱、织布、地毯加工等加工业。

下面是从1949年——1990年*传统工业体系下的主要工业产品一览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十六。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二)*在塔城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定位

根据《2006年塔城统计年鉴》关于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材料一)和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材料二):

*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第6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经济性互补分析;合作

一、“金砖国家”的含义

“金砖国家”一词是在“金砖四国”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英文首字母拼出BRIC,而该词与砖(Brick)类似,故诞生“金砖四国”。2010年12月,非洲大陆最大的经济体南非正式申请加入“金砖”阵营,由此,金砖四国正式扩充为“金砖五国”,也称“金砖国家”。

二、“金砖国家”领土、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

(一)领土和人口情况

金砖五国中的俄罗斯、中国和巴西的国土面积分别位列世界第一、第三和第五,其余两国印度和南非国土面积都超过100万平方公里。金砖五国总体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29.7%。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人口分别达到14亿和12亿,巴西和俄罗斯人口均高于1亿,南非人口不足5000万。五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42.4%,人口结构上,印度儿童赡养率接近48%,其老人赡养率不足8%是最低,而其他金砖国家都在10%以上。相比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欧美发达国家,“金砖国家”的“人口红利”优势十分明显。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对外贸易情况

1990-2014年的二十五年中,金砖五国GDP总体呈增长趋势,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值稳步增加(见图1)。1990-2000年,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重基本稳定于10%;2000年以后,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比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有贸易规模不断增长之势。

金砖五国经济每年大致呈增长趋势(见图2)。至2013年,金砖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7%、2.3%、1.3%、3.9%和5.5%,基本高于同期世界平均的2.4%,2013年五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1.25%。因此五国合作有利于经济发展。

三、金砖五国经济互补性分析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经济互补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各国相互运用他国相对有比较优势的技术、资金、原材料、能源等优势来发展自己缺乏或有比较劣势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期望市场经济要素在此经济活动中得到平衡。

金砖五国的经济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资源、产业结构、技术和贸易等方面。

首先,金砖五国自然资源和资本储存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各国在资源上有交叉重叠,但相对来说,各国拥有的比较优势不同。其次,产业侧重不同为“金砖”国家提供较大的产业合作空间。中国的加工制造业与其他四国相比优势突出,因此中国与其他四国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印度信息服务产业发达,属于优势产业,与其他四国合作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俄罗斯的农业与印度、中国、南非的互补性强,可加强合作;而俄罗斯和中国比,在能源上具有比较优势。再者,技术属于要素禀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对技术研发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技术创新互补性明显加强。最后,各国不同产品类别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同,得出各国间存在贸易互补性。

四、金砖五国合作前景广阔

首先,能源领域合作――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而中国、巴西和印度在高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耗费巨大;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依赖于石油,而巴西和俄罗斯是巨大石油储备国。这些都为金砖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基础。与此同时,金砖五国也在不断努力,中印两国正在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型环保绿色可再生能源,做到能源的高效、清洁和环保。金砖五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开发为技术和贸易合作奠定基础。

其次,技术领域合作――中国和南非擅长应用技术创新研究,而巴西、印度、俄罗斯更侧重基础技术创新研究。“金砖五国”的技术研究侧重点不同就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互补性优势和弱势所在,各国相互扬长避短,学习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进而打破西方国家的在技术上的垄断,缩小技术差距。目前,中国人口红利下降,意味着正在失去廉价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应利用与“金砖”国家的技术合作契机,将制造业基地向非洲大陆转移,而南非的加入恰好为中国进入非洲这一巨大消费市场提供了便利。

再者,贸易领域合作――“金砖五国”在经济上的互补型决定了贸易合作有很大空间。目前“金砖五国”都是贸易顺差国,处于疲软之态的内需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必定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贸易,限制金砖国家贸易出口。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金本位制不在了,但是美国经济的波动或者说美元的升贴水会给金砖国家和全球其他国家带来各种经济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会随着美国经济的波动而波动,而作为全球两个大宗商品出口国的俄罗斯和南非其出口也存在打的波动。截至2014年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根据国际经济学中外汇汇率可知:美元贬值则中国外汇储备随着缩水。同样身为金砖五国的印度,其资本账户是对外开放的,贸易风险可想而知。

最后,金砖五国相比较分析可得:俄罗斯的传统服务部门的贸易出口具有优势,巴西在现代生产部门优势明显,并且俄罗斯和巴西在专利权和特许权贸易方面也显示出比中国和印度更大的优势。中国贸易发展还是靠传统的服务行业支撑,在生产贸易逆差非常大,先进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部门不能带动贸易的发展。南非地处非洲,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果将分公司开设在金砖国家,不仅能促进南非和其他金砖四国的贸易往来,更有可能开发非洲这块不太成熟却又潜力巨大的市场,进而促进金砖国家的贸易出口,带动贸易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而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南非可以引进其他金砖四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来发展本国经济,还可以引进金砖四国的现金生产技术的方法弥补本国技术落后的弱势,最终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提高。金砖五国之间有很明显的经济互补性,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如果金砖五国选择合作,取长补短,必定能刺激金砖五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打破西方长期垄断,缩小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的产业结构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提高金砖国家的国际地位。(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江曼;金砖五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作用、影响和前景的分析[J];中国连锁;2014年7月

[2] 卜眼;“金砖五国”经济互补性及合作前景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11月

[3] 许玲;“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好,杨文武.印度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启示[J].《亚太经济》,2011,(5)

[5] 殷永林,罗峰.近年来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J].《南亚研究季刊》,2011,(3)

第7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技术发展;现状;特点;发展路线

煤炭业一直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煤化工也是最主要的能源利用形式。尤其在现如今全球石油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作为一个煤炭大国,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现如今我国的煤炭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煤化工产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为此,必须加强煤化工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煤化工产业时期。

1.我国煤化工现状

所谓煤化工,是指利用各种化学加工的形式将煤转化成气体、液体或者其他形式的固体产品,继而再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一定的化工、能源产品。煤化工的技术方法主要有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目前我国的煤化工产业技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煤化工加工设备性能差,能力小,工艺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产出的煤化工产品种类较少,煤的使用效率低,这样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能源资源,而且由于煤焦油等加工较为分散,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另外,无烟煤或焦碳合成氨的能力占我国合成氨总能力的大部分,尽管总体合成氨数量较大,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使得能源消耗也是非常大的。整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煤化工现状是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工艺水平低,效率不高,有污染。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煤化工技术人员不断致力研究的重点问题。

就煤化工产业技术的改革与发展来讲,要解决上述几种问题,可以从传统的产品领域和能源替代品等两方面入手,进行分类发展。在传统产品领域来讲,要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煤化工的产品领域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并促使企业改制、改组,设法做强做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劣势的产品领域宜加速淘汰、关闭或转产;降低高能耗煤化工产品在行业的比重,收紧、缩减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限制和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在能源替代品方面来讲,这一部分是煤化工的潜在市场,市场前景广阔是发展的重点。以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甲醇的主要潜在市场是作燃料:燃料甲醇(掺烧或全烧);甲醇转化为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中型燃气轮机发电的燃料;燃料电池。

2.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煤的气化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煤的利用率,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新时代,最大限度的实现煤的气化是当前煤化工产业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另外,煤化工产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建设高效益的经济运行模式体系也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1坚持一体化

就是把大型煤化工装置和煤矿结合起来(当然亦可以采取煤—电—化一体化联产模式)。把煤气化装置建在矿上(或临近矿区),力求减少煤炭运耗及费用,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煤炭资源(按煤质资源优质优用,劣质劣用,各得其所)。只有形成煤化工与煤矿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才能减少日后的价格、运输和布局的风险。

2.2坚持基地化

化学工业内在的固有特性适宜于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基地是企业群体的集称。基地内集中布置相关企业,可以充分、高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总之,煤化工发展实施基地化布局最重要的目的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高度资源优化配置,谋求集约化经营。

2.3坚持大型化、现代化

只有采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建设大型规模效益的装置才能形成一流的煤化工基地,谋求跨越式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煤化工如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则无法忍受国际油价波动,和经济全球化带来高度的市场竞争的冲击。

2.4坚持集约化

由于煤本身的固有的特性,要把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而必然导致投资大。因此,应当坚持集约化,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集中处理,提高设备性能,以整体降低资本投入。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采取优质且价格低廉的煤供应,提高节能降耗技术,从煤的采购到煤化工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注重集约化和成本低廉化,以降低投资,增大经济效益。

3.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应当具备的特点

在石油资源短缺的今天,可以作为石油替代产品的煤化工产品就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而这就要求煤化工产业技术要达到一定是水平才能实现石油产品的替代。为此,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点,才能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环境中立足脚步,快速发展。

3.1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电力、热力等以及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香烃类产品。

3.2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

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它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3.3高新技术及优化集成

新型煤化工根据煤种、煤质特点及目标产品不同,采用不同煤转化高新技术,并在能源梯级利用、产品结构方面对工艺优化集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如煤焦化-煤直接液化联产、煤焦化-煤气化合成联产、煤气化合成-电力联产、煤层气开发与化工利用、煤化工与矿物加工联产等。同时,新型煤化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技术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和产业化建设。

3.4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新型煤化工发展将以建设大型企业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应器和建设大型现代化单元工厂,如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工厂以及大型联产系统等。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每个产业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厂,相近的几个基地组成基地群,成为国内新的重要能源产业。

3.5有效利用煤炭资源

新型煤化工注重煤的洁净、高效利用,如高硫煤或高活性低变质煤作化工原料煤,在一个工厂用不同的技术加工不同煤种并使各种技术得到集成和互补,使各种煤炭达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煤种、煤质特点,实现不同质量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新型煤化工强化对副产煤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

3.6经济效益最大化

通过建设大型工厂,应用高新技术,发挥资源与价格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优化集成,资源、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等措施,减少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第8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关键词: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创新

一、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简介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建设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建立为标志,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基地、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星火产业带等8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对提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优化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外部环境分析。

(1)机会分析。

①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创新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新契机,科技园区以其自身的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成为产业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当前中央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对各产业发展要求的多项具体内容与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内容相对应,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战略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整个相关资源、快速促生产业集群,形成后发优势带来了难得机遇。

③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机遇。中央在2009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黑龙江省产业特色来看,其中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四项产业振兴计划直接影响到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其将直接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外贸支持等多个方面得到政府支持,振兴规划将成为帮助各级园区度过难关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为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的,我国各相关工业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时期,国家将鼓励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并鼓励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诸如装备制造、新能源、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等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科技园区已的发展。这些都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

(2)威胁分析。

①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园区需求增长乏力竞争激烈。受经济危机影响,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内各产业出口将受到一定影响。一是园区外企业加大开发市场力度,抢占园区内企业市场份额;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加大了对市场挤压,对园区内企业造成了威胁;三是园区内企业间竞争力度加大,市场份额争夺激烈;四是产业链下游企业给园区企业带来的压力也非常大。

②结构问题减弱科技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黑龙江省的各产业的内在结构问题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约束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瓶颈,这种结构问题不可避免地辐射给相应的科技园区,并最终制约各科技园区的发展。如产业环节较为低端,产业发展波动较大,产能过剩难以改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已成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③来自相对优势园区的新挑战。黑龙江省部分科技园区内的产业生态环境没有形成,科技园区管理水平低。而目前国内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科技园区发展迅猛,体制灵活,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和产业吸引力。其不仅在市场份额上,更在科技园区的发展资源争夺上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成为黑龙江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2.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内部环境分析。

(1)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腹地,毗邻俄日韩朝蒙五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口岸众多,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空间广阔。日本与韩国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北移的态势日趋明朗。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这是其他地区科技园区难以比拟的。

②产业优势。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重型机械、能源、材料、发电装备、石化、汽车、量具刃具、医药等传统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省又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业已形成。

③人才优势。黑龙江省拥有“两院”院士35名,普通高校6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63.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78%,高于全国平均值3.78个百分点;在校研究生4.6万人,居全国第9位;每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20.7人,居全国第10位,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有11.5万人。这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④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是自然资源大省,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小兴安岭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草原面积广阔,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丰富,为石化、新材料、煤炭精深加工等产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2)劣势分析。

①科技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特别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高新区,其严重影响相关科技园区的发展。哈尔滨、大庆国家级高新区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两区规划面积共45平方公里。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所批土地早已开发使用殆尽,由于高新区快速发展,土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

②产学研联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园区相比,黑龙江省科技园区集中开发活动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互动机制,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缺乏稳定、充分、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学研分离,导致园区研发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与国内一些科技园区如武汉、长春、中关村、大连等科技园区相比,由于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小而全、多而散,致使科技园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各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园区内的规模效应难以彰显。

④发展环境不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尚需进一步营造。尚未形成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欠缺科学;产权激励机制尚未建立;风险投资、扶持基金、知识产权担保等投融资体系不完备;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 发展战略分析

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k. r. andrew)提出的,它通过对外部环境分析发现机会和威胁,通过对内部资源分析辨识自身优点与弱点,并以此为根据考查内外环境对发展战略的影响程度,从强弱项角度出发,有侧重点地进行合理化选择,以实现内外环境要素的最佳匹配,进而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2. 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分析。根据前文对黑龙江省科技园区环境的分析,总结出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外部和内部因素,分别表述为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并将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结合,列出so战略;将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列出wo战略;减少利用内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列出st战略;减少内部弱点同时回避外部威胁的wt防御性战略。

优势(s):①区位优势;②产业优势;③科技优势;④人才优势;⑤资源优势。

劣势(w):①发展空间不足;②产学研联合不够紧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④发展环境不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机会(o):①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③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带来的机遇;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威胁(t):①金融危机导致科技园区需求增长乏力竞争激烈;②结构问题减弱科技园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③来自相对优势园区的新挑战。

进行分析后列出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的被选战略:

so战略:①加强国家振兴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②提高国家振兴行业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③积极进行园区产结构调整,更合理利用周边资源。

wo战略:①根据振兴规划合理调整园区空间;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带动作用强的园区内产业;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创新资源;④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

st战略:①积极开拓周边贸易渠道,开发新市场;②寻找并开发园区内企业的新产品利润空间;③基于优势调整园区内的产业结构问题,营造健康园区产业生态系统。

wt战略:①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对空间要求较低但带动作用较强的园区内产业;②围绕产业发展关键资源要素优化园区发展环境;③基于产学研结合调整园区内产业发展结构。

四、 战略对策与建议

1.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市场需求和产业带动。面向特色产业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应对危机保增长。围绕主导、优势、新兴产业,将现有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军民结合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等管理服务水平,建立精简、效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 加大政府投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增加省、市两级公共财政投入。将园区建设纳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为园区企业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市场开拓支持平台,为供需双方沟通信息、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努力为园区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园区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扶持。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园区的创业教育,利用行业组织积累的社会资源,开展针对企业家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培训服务,促使园区内一批技术型创业者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企业家。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鼓励校企合作,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4. 培育企业创新意识、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孵化器网络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地把区域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积极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条件,全面推进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工作。

5. 强化政府服务,激励企业创业。制定和落实好推动园区发展的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配套政策。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健全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园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加强项目落实与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控污染企业入园。

参考文献:

1.王丽.郑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研究. 郑州大学,2009.

第9篇:新型能源的优势和劣势范文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生态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三个重要优势:首先,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废弃物排放减少到最底,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可以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企业利益、社会利益之间实现“三赢”;再次,可以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新能源产业集群SWOT分析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区域资源丰富。鄱阳湖区域资源极为丰富,全省耕地资源4288.5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高于东部和江南地区;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第二位,江西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水土资源、生物资源指数位于全国第3,位于中部六省中第1,鄱阳湖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6.4%,蓄洪容积为46亿m3。这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新能源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2]第二,优越的地理区位。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世界重要生态区,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地理条件优越,生态景观复杂多样,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形成的“鄂赣粤”主通道和“皖赣闽粤”主通道为“两纵”;以“杭景九”主通道为“一横”;以“沪昌”主通道为“两横”;以厦赣”主通道为“三横”的区际通道,组合而成的“双丰”型空间网络格局。[3]形成高效、灵活、便捷的区域空间结构体系。借此,可利用江西优质价廉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引进先进设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逐渐形成了生态经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基础实力增强。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形成了较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生态经济体。江西新余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引入了赛维太阳能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并于2007年在美国上市。公司规模在行业内一度保持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第四,生态经济意识增强。近几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了在新能源产发展业如:沼气开发、畜牧业养殖、使其在产业、区域和社会等层面都得到了发展,涌现出了一些高效益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生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鄱阳湖居民生态经济意识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趋向环境友好型产品,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加上居民对新能源产品的逐步接受和对保护环境觉悟的提高,都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从资源利用状况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仍然是处于资源大量消耗的发展阶段,制约了鄱阳湖区域的发展。首先,粗放型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其次,多数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之间没有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破坏,而有的地区为了保护资源、环境则不得不放缓经济的增长。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资源环境问题突出。鄱阳湖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大,集群内产业层次较低,不少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大部分集群不是有机的,而是相互混杂的集聚,没有形成产业链和工业代谢关系,集群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工业以及工矿“三废”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排放,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4]第二,产业升级能力弱。产业体系升级能力弱,产业结构趋同。鄱阳湖主导产业以传统的资源开采以及生产为主,整体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表现为:低附加值产品多,新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的“两多两少”的情形,使得鄱阳湖产业体系运行无序,影响产业运行效率的发挥。第三,生态经济问题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政策引导和法规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是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生态产业集群规模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集聚经济效益及资源的利用程度低。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基于生态经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是新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于生态经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较为强大的支撑系统。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生态经济的理念日益成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的理念日益成熟,生态经济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加强了对生态经济理念的宣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得到推广,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二,区位优势明显。我国各地方各行业的总结经验,在地区层次、在行业层次、在企业层次都纷纷制定了发展生态经济的规划。而鄱阳湖的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规划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经济总量占60%,但鄱阳湖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江西的贡献如此之大,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一湖清水,要在继续抓好“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四大绿色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将长江暨鄱阳湖源头水资源生态保护工程,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第一大工程,列入我省“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环鄱阳湖经济圈的建设,使鄱阳湖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更为明显,并有可能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政策受益最大的产业。第三,基础设施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新源产业集群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98年特大洪灾后,中央和地方增加了鄱阳湖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防洪抗灾能力的改善使区内生产条件得以提升;这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四,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近几年来,我国从法律、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的约束、激励的引导。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2008年8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经济促进法》。为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法律政策的保障。第五,国际有利背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走生态工业化道路,经济全球化为其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资金跨国界流动,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及技术提供了机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系统中,企业生产过程的处置分工导致零部件全球采购,这给工业水平欠发达的鄱阳湖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供了机会。在贸易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地处中部落后地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以接受境外产业转移。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基于生态经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第六,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可以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随着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和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向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尤其是中部一些重要城市。而鄱阳湖地区有着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加工业,在资源依赖型以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业群,并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威胁(Threats)分析

鄱阳湖基于生态经济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威胁,主要是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频繁的自然灾害,水土严重流失,导致水体生态条件恶化,工业“三废”污染较严重等。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经济认识模糊。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贫穷问题,发展生态经济为时尚早。第二,环境标准尚待完善。目前我国环境标准不够完善。指导性不强;标准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还不够完善,政府干预过多,不利于区域内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第三,生态技术水平低。生态经济技术水平低下,我国仍处于中、低端产业价值链水平。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它的开发对环保及生态经济技术有着极高要求,但集群内研发资金投入少,研发能力落后。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