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

第1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于新型农村和城市的建设规划中环境规划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生活以及工作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现代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是空前的,因此给高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为此开设了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

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最先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随后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是1985年起步的。随后在1987年,《中国美术报》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主要讨论的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题。1989年,由中国环境艺术学会举办的“中国80年代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评选”产生了空前的反响。

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公认的相对科学的行业规范,因此仍没建立起我国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

2 现代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一方面因为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因为该专业对于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包括对于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这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很难培养的。为此我们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00份,其中收回291份,回收率达到了97%,数据统计如表1和表2。

(1)教授内容难以契合岗位需求。很多学生在就业后甚至对所学的专业还不了解,不知道怎样将学习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同时因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位,甚至出现了教学与工作需求脱节的现象;院校开设了很多的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中难以分清主次,使得课时平摊,无法突出重点,与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相背离,削弱了高职学生的岗位培训能力。

(2)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高职学校为了生源仓促中设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师资缺乏、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等原因使得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很混乱,像在校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教育的课时数不符;课程间的内容相互重叠、遗漏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 对于正确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工学结合

针对于现代高职学院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不足,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具有指向性的培养方案便是基于所学与所需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只有先确立一个正确的培养方向,才能针对这个目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培养教育。然而要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前提是对当今社会该行业的前景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教授学生相对应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岗位相适应的人才。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中的景观设计行业,针对这一方向学院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能力。

(2)构建与该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社会中环境艺术企业对于人才的规格要求,按照能力、岗位以及课程的流程,确定相应的教学课程,以环境艺术行业的岗位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例如针对景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会展设计等不同的岗位,针对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通过专项项目的训练,将设计的定位构思、设计效果的表现、工程的管理等环境艺术设计流程编入课程中,构建出“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中,突出的将“教、学、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契合度,使得学生避免了刚刚步入工作时的茫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现了“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所追求的将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推行多样的考核方式,包括操作考核、团队作品展示、理论考核、现场展示等多种考核形式,评委可以由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以及高职院校教师组成,以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徒有正确的定位和全面的教学体系,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强大的教师团队是培养艺术环境设计人才的关键。针对该专业,教师队伍主要应由专职教师和企业中聘用的兼职教师组成。这种教师队伍的组成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学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是教导学生专业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而聘用企业中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历的工程师作为教师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中的工程师实践能力更强,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聘用企业中的工程师,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可以针对社会中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

(4)完善教学条件。针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除了强大的教师队伍,还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首先,学校应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后能够立即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其次,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上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从企业引进技术、实际项目以及人力资源,同时配套引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通过协调实现对该工作室的共同管理,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更全面的培养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又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在学校里为企业“量身订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鼓励骨干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工作室,真正的融入市场,在以市场培养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人才培养方案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教育连通起来的桥梁,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最终得出了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的方案,这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学校影响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产业的公司员工来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可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的对自我定位,提高对岗位的适应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有可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大量优秀人才在社会得到肯定,无形中就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2)与职高办学目的相契合。高职院校的存在就是为企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让学生通过接触企业的真实项目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了将工作任务向学习任务,学生设计的作品向企业的产品转化,最终达到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3)满足当地经济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连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潜力也逐年提升,具有相当优越的前景。而通过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有足够的实践经历,恰好可以满足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5 结束语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一直很大,而高职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一个很复杂系统的工程,它的优化最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只有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书贤,梁秀山,赵艳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构建[Z].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

[2] 马雪峰,田跃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途径的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第2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素描;现状;教学模式;改革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造型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素描”的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的“设计素描”教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模块,一是几何石膏体的训练,二是各种静物的训练,三是结合创意的素描训练,在创意素描的模块里面又分为联想、平面意向、解构、重构素描等。拿我们学院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里面,其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相同,都是以全因素素描的形式表达形,肌理,再加上一些拼凑的造型,完成“创意”“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以此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新教育的目标。目前国内可以购买到的有关“设计素描”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以这种模块完成编写。在这些模块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专业性而言,针对性并不强,由于专业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教学模式反而模糊了专业特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失去专业方向感。当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绘画基础的练习,老师和学生都片面的注重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学习素描的目的性,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空间意识的培养、质感的表达等显得至关重要。第一,空间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及空间形态进行的设计,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结构,都是体现环境设计的主要精髓,如果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缺失,往往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专业课学习时会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不足而使得设计任务无法按照预想中进行研究与表达;第二,质感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质感是材料的语言,比如木头、大理石、塑料、玻璃、金属、布艺等,这些都是建材市场常见的各种材料,环境设计师都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各种的设计表达,在这些设计表达中,设计师往往通过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表现出细微的差异,材质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在环境设计中,细微的质感也能体现作品的地域、人文、历史的情怀,或者是设计师个人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感的表达需要经过长期的细微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够表现出生动而细致的触感,甚至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专属质感,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不被历史埋没。这种对质感捕捉的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灵魂和内涵,还要有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需要在最早的基础教育中就需要介入和培养的。

二、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以应用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对专业的认识和方向不明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引入环境设计的相关实例,在讲解造型透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室内的床、柜、桌等物体来讲解,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石膏和静物为对象,而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室内的造型上去,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和应用技能相联系,也符合我校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想,通过室内图片案例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以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规范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以我们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我们学校素描课是68课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几何石膏、静物为主的训练模式,而是以室内设计装修案例的图片为例,在大屏幕中,先讲解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大概规范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以展示的图片为媒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规范学时内,按照要求画出室内一角,而室内一角是根据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来划定模块(图2-1,图2-2)。在68个学时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室内单体的画法,对物体的大致高度、宽度的确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造型能力、室内物体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能力,还对人体尺度有了一些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比起以往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更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素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今后进一步的专业教学打下了基础。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环境设计学是具有一个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科,在训练基础造型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意思维的训练,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除了日常的室内单体写生练习以外,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和造型原理将圆形、方形、不规则的几何形等进行空间的插接和转换,以此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要注意做好检查和评价,有效的教学监督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注重学科教学发展的时代性要突出课程的时代性,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以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比对和讲解,在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课外资源,将传统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做比较分析,探索分析空间的设计、材料的肌理、色彩的搭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将素描教学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去。5.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增加师生时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发现教师自身不足,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设置分值,这个评价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抗干,控制学生的行为。(2)学生之间互评这个评价机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3)学生评老师教师通过例如聚会、课后座谈会,网上交流平台、匿名留言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创想、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环境。这个评价机制不仅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第3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标准

1.实践教育教学检验标准

实践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实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下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上述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在设计平台上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加关注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其二,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人才质量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简而言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否在专业赛事中获奖,或者满足施工单位的相关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就业前景。其三,检验教师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学校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如果能够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就能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继而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

2.理论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

理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吻合,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设计专业人才。教师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估,继而明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方法

1.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高校应更加重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继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师资建设

要想进一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学校应该积极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相关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从目前来看,依据环境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地保障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

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情况编写环境设计专业教材。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多所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扩大环境设计专业的适用范围,激发出版社的发行积极性。

4.创建与市场发展规律相互统一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应加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对于部分无法在企业长期实践的课程,可以通过外聘企业设计人员的方式完成相关教学。其二,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专业大赛和相关课堂实践的平台,不但可以开拓师生的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总体设计水平。

三、结语

在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相关检验标准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姜黎.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战略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10).

[2]陈亚楠,张建省.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匡丽春.基于从“课堂教学”到“模拟施工”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5(18).

第4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而开展校企合作则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开展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校方多角度入手,对合作企业的标准与规范、岗位指导与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仔细斟酌,建立学校与企业岗位的深度对接,才能确保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实践人才培养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在复杂的就业形势下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一、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的现状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利用科学的空间规划原理对环境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学科。这门学科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高,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帮助学生实现操作技能的提升。但是,就目前的实践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实践练习中虚拟项目真实操作感弱。对项目进行虚拟操作是众多实践性强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校内机房硬件设备和案例素材有限,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现场勘探环节的训练,而繁琐的设备操作和相对滞后的案例大大影响了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效果,真实操作感弱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体会到项目设计中的复杂过程和具体细节。2.工作室式实践教学随机性过强。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出了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利用教学时间承接真实项目,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先进授课方式。在承接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项目勘探和操作流程中的艰难与进展,深刻理解项目的复杂性。但是,这样的工作室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覆盖面较低,每个工作室仅能容纳几名选的优秀学生。同时,由于工作室式教学规模有限,所承接的项目大多规模小、随机性强,无法及时将理论知识进行对应串联,甚至会与其他课程造成冲突,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和效果。3.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组织性差。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教学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大了顶岗实习的比例。但是,由于对合作企业的规模缺乏斟酌,造成学生顶岗实习缺少专业教学指导,规范性差。许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变成了勘探、制图工作的廉价劳动力,不仅没有对企业项目流程全面掌握,甚至养成了不规范的工作习惯,大大影响了学生毕业后融入岗位的进程。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类人才的教学方式探索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由于环境设计专业领域的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分布不均匀,面临着企业经营形式多样,项目类型大小不一等现实问题,给该专业的实训有效推进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从调整教学结构、优化顶岗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专业知识与企业发展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式。1.转变教学观念,搭建沟通桥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实习环境,可以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类人才实行“双面负责制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双方在教学和实践中各配备一名教师或员工,共同管理一个班级的学生。这样既能够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的推进中,又能够在不给企业增加管理压力的情况下确保学生得到企业员工的指导和帮助。这种“双面负责制”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促使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学生安全与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同时还能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推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2.构建课程体系,调整实训进程。根据当前的实训模式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在不减少理论知识教学的情况下,把实训课程分为日常实训和整合实训,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在日常实训中得到巩固,并能够在整合实训中对项目操作流程进行完整学习。因此,可以把整合实训时间安排在在校时间的第五个学期,周期定位2到3个月,采取循序渐进的实训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日常工作内容,把课堂上学到的企业运营和项目管理与实践充分结合。在项目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岗位的分配和调换,为不同岗位负责人充当助理的方式深入浅出的了解岗位职责,如制图员、设计师、勘探队、工程监理等,从而达到积累工作经验,塑造职业素养的目的。3.完善合作方案,改革考核方式。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还需要有完善的校企合作方案作为支撑。校方除了负责对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编写修订外,还需要出具一份详实的实践教学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责和义务,为学生的实践环境、实践质量提供有效保障。为了保证良好的顶岗教学秩序和实训质量,校企双方还要就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创造的价值和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界定,以加学分、减免学费、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进行奖励,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得到充分维护。另外,考核方式与实践教学不匹配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需要对实践训练中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采用动态考核的办法,把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充分融合到考核当中,使学生的日常实践表现得到更好的指导和监督,从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在培养实践类人才中需要扎实的开展校企合作,这样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得到稳步提升,为日后适应工作岗位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方面需要对企业规模进行认真考量,树立“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合作理念,推动环境设计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和实践教学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需要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

作者: 王金玲 魏舒梅 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葛莉.浅析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域特征的内在关系[J].艺术科技,2015(11).

[2]郭欣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艺术评论,2014(12).

第5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CAD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CAD软件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设计软件,在该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前期的基础方案设计还是后期的施工图设计都要用到CAD软件,因此,有人认为此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比Photoshop、3dsMax以及SketchUp等软件重要。大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CAD课程,并且都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提供基本的制图基础。

一、CAD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脱离专业背景与当前的专业热点

CAD课程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其课程章节和内容的设置要遵循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市面上有部分教材将机械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案例安排在同一本教材中,这样就脱离了环境设计专业的背景,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后期课程的需求和市场需求

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CAD课程的学习,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但在后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并不能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甚至不会用CAD完成相应的图纸绘制。究其原因,是CAD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与后期课程和市场接轨,导致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

3.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CAD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学习之初学生往往保持很高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一些学生就出现了倦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堂案例选择和讲解过于枯燥。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1.前后课程相互结合

CAD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前期、后期的专业课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因此,应该将CAD课程的教学模式放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通盘考虑。CAD课程内容和案例的设置应当与前后课程相互联系、呼应。这样对于提高CAD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案例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对后期课程的影响。专业基础课程在满足和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绘图命令的基础上,对后期课程的内容应该有一些体现。在课程讲授和课程作业的设置上,应该适当加入后期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特别是涉及一些在后期设计课程和未来工作中用得比较频繁的CAD制图技巧的章节,必须被作为重点讲解和作业练习的部分。如,在与前期课程联系方面,可在前一两个章节的设置上考虑加入绘画的内容。因为大一的基础课程以手绘为主,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章节教学的载体,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的状态;在与后期设计课程联系方面,可适当加入3dsMax或SketchUp等软件的内容,在案例的绘制中讲解设计规范的内容等。

2.二维与三维结合

环境设计专业的软件课程往往是系统化的,从CAD二维绘图到3dsMax三维绘图再到后期的Photoshop处理,在每个软件的课程学习中都会涉及另外两种软件的综合运用。这是与后期的设计课程和未来的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整体的设计图纸往往需要用到以上软件来完成。因此,教师在CAD教学中可以利用一整套图纸进行讲解,从CAD到3dsMax再到方案文本,甚至包括后期的施工图图纸。在学习CAD制图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设计制图的相关内容,他们对于平面图纸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因此,教师需要以更为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CAD图纸中的内容,而利用成套的图纸,利用CAD图与相应的三维模型图结合,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在具体讲解CAD平面绘制时,可以将此图的三维模型打开,与二维的CAD平面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三维模型教学还能避免学生在CAD教学中因一直看二维线稿而感到枯燥。

3.CAD绘图技巧、设计教学、制图识图三者结合

CAD作为一个制图的软件和工具,可以应用于各个设计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用法和侧重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画出CAD图,而应该将绘图技巧、制图识图和设计教学三者结合,并使这三个部分贯穿CAD课程教学。教师只有根植于本专业背景进行CAD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AD,高效地画出合理、规范的设计图纸。如,在讲解具体的命令时,对于涉及一些设计技巧和问题的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何设计得更好,如何运用CAD更快速、清晰地表达这些设计内容。

4.教学与市场结合,将实际项目引入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行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教学与市场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在是当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规范化程度和行业对于从业者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D课程教学只有与市场实际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CAD软件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利用整体的设计项目方案作为教学案例,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站在专业和市场的角度学习CAD,不再盲目地学习,从而解决学生懂得CAD基本操作但不会画实际项目的问题。

5.教学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

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之初,讲解基础内容,还未涉及专业难点部分时,利用故事、流行话题等作为案例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利用自画像、中秋节画月饼、以自由曲线画简笔画等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CAD命令的学习融入其中。结语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设计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行业的进步,是高校教师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命题。只有将软件教学根植于专业实践的背景,将教学与时代和市场紧密结合,将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注:该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立项名称:基于“五法四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16JGA226。

作者:蒋健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一、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使学生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有切实的表现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些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课程的开设有先后关系,但先后课程间又缺乏联系,使环境设计教学效果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条件除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学校区位优势。如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沿海城市、北上广及一些省会城市等,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展览、活动,相比其他二三线城市优势较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多看,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在进行如珠宝展示设计、服装专卖店设计、酒店设计时就可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迅速形成设计思维。环境设计教学如果只停留在看图的阶段,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会制约学生环境设计能力的发展。其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阶段性总结、知识小结。在大学四年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会学到很多艺术史论知识,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工业设计史论、近现代史、中外美术史等。但在实际环境设计过程中,这些史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学生往往将这些史论知识当成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学习后面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时,又不能联系之前所学习的史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过渡存在问题。其三,开课盲目,课程前后衔接不紧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四年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建立,其中的一些课程是可以合并来上的。如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不同,但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都以学生长时间生活的居住空间设计为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因此课程有必要合并。另外,在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的转化过程中,应增加设计方法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时知道如何进行设计。

二、课程体系建构设想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文章根据过去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上、课程体系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为例,提出全新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构设想。大学四年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将教学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转”即设计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合”即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总结阶段。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按照大学四年划分,每年完成必要的阶段任务,并进行阶段性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如下(限于文章篇幅,下文只讨论“起“”承”两个阶段):其一,“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一年级上半学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构图和色彩、空间表现能力与想象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思考、叙述表达的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思考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并在学期末进行命题设计与陈述。课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设计习惯,锻炼学生的口头演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学习设计刚开始的阶段,思考和表达是为了从思想上为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如果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再出现有设计任务对不知道从什么方向入手的茫然。一年级下半学期:设计基础的培养。这学期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掌握设计基础的制图表达,以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装饰材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的未来,了解所从事行业的特点等信息。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手绘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在学期末进行关于基础课程的命题设计与陈述。其二“,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这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强,整体观念更完善。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商业空间设计,并形成对设计与流行文化发展趋势的认知。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商业空间设计、设计与流行文化趋势、命题设计与陈述等。

结语

第7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代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对其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今社会对人才“高素质”“实用型”的要求,高校应立足当下,认清现状,创新教学形式。本文基于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学创新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改革

1前言

社会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随着时展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我国拥有1000多所开设了环境设计这一专业的高校,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跟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造成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实践教育成了高校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瓶颈。所以,为了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符合社会要求,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

环境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性的专业,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需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部分。从实际情况分析,许多高校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情况、教学理念存在不同之处,导致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脱节的情况下,只能纸上谈兵,片面地理解知识,造成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践学习跟毕业实习中,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跟踪指导,而不是对其不管不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善教学的方式,将着重讲解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观念改正,增加关于专业的实践内容,在教育时,使理论跟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传输真正的实践型专业人才。

2.2教师能力上的不足

目前环境专业师资中的青年教师大多从大学毕业就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少,在专业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没有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培训时较少地参加设计实践,在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也较难开展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将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侧重教材内容,仅讲解理论知识,较少地引导学生付诸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全面、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实践能力的缺失。一部分环境专业的专职教师长时间在学校任教,与社会实践脱节,教学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将行业内新的思想、知识及时地教授给学生。

2.3不合理的教学体系跟课程安排

在不同的学习时期,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设计课程、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些环节,以期让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实践的机会,锻炼动手能力。但是教材内容理论性的内容多而实践性的内容较少,不同的课程之间得不到较好的融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在专业实习时,教师带学生去材料市场认识材料,学生多数心不在焉、走马观花,导致记不清材料的名字,也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就造成了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实践学习的需求,在进行实习工作时,也很难适应工作需要。按照学习基础课程的规律,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后才能够获得稳扎实打的专业基础[1]。因设计专业的课程门类较多,不能对症下药地根据学生特点安排课程,导致许多专业基础课缩水,不能保证课时内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学生容易感到极大的压力,偶有产生厌学心理,对专业技能训练非常不利。

3实现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

3.1教学应结合教学理论内容贴近实际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在设计的创新能力跟创作表达能力,需学生在教师讲解流程和方法后,设计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这种传统的课堂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模拟实践。但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真正的工程项目时会有许多方面的阻碍,如:工程施工的技术、建筑材料、环境条件的限制,投资人的主观要求,气候影响以及不可抗力的因素等等。设计一个与实际工作没有密切关联的作业项目,虽说学生设计的方案花样百出,但是这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与现实生活脱节,此类作业不能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技巧锻炼和能力拓展,还用去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毕业生们在进入社会的工作岗位时会发现,这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方案并不能对实际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反而导致在工作上不能独立地完成设计项目。所以,要想将此类弊端消除,在教学时,需教导学生做课堂作业时联系实际的环境设计工程项目,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2]。教师可选择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中找出合适的项目为学生设计真题,并对该项目做实例讲解,或可根据教程内容提前跟实习基地取得联系,让学生实地训练。当遇到有难度的工程项目时,教师应让学生分组开展创作,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对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团队精神。方案完成时教师应与企业工程人员一起细心点评方案,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此类实践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其实践学习的要求。为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外实践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发展,高校应尽量与社会形象良好、管理严格的大企业合作,并且使学生摆正姿态,在校企合作的兼职过程中不应以经济创收为主,而是以参与实践工作内容为主,高校与企业必须订立有效的管理规范,让实习学生达到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要求。

3.2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只有在教师有效地执行教学任务跟贯彻教育理念时,才能使教学目标达成[2]。所以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的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需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的培训,学习行业里新的知识、思想,使个人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拓展;支持教师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通过实践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作为实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实践经历;教师在企业的学习中,应与社会实际情况保持同步,避免脱离实际、观念落后,分享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现今,我国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因在教学岗位的实践不多,实践经验不足,课堂授课易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环节与实践环节的部分脱节,应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目前,能够胜任理论教学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成为了建设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新选择[3]。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应寻找有工程实践能力且具备建造师或室内设计师等行业资质的教师。吸收“双师型”教师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对建设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3完善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程

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改革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设计教育与实际接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需科学地调整实践教学的体系,加大专业课程基础内容学习的比重,增加实践活动内容,减少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的课程,将空余课时用于实践训练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课程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结语

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环境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转换培养人才的思路,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完善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适应工作岗位。

作者:周媛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武东风.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J].现代装饰(理论),2015(9):266.

第8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09-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园林为支撑的环境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及花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能够从事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完善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现状

在当今“跨学科、多技能和全视界”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环境艺术专业中景观板块的核心课程体系――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是当今全国院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短板。全国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主要分为三类:土建专业为基础的综合大学、以农林类为基础的园林院校和艺术类为基础的专业美术院校。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有着坚实的园林植物教学基础,所以农林类院校偏重于园林植物认知,对于园林植物应用教学也是基于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主,缺乏对空间意识的培养。土建类和艺术类院校对于园林植物教学培养基本处于空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也是2009年才引入园林植物学课程,共48学时,主要讲述园林植物识别和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设计初步与表现2、3分别引入园林植物认知和园林测绘两部分教学内容,但是还不成体系,无法达到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尚未形成层级关系明确的园林植物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不够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3)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4)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和园林植物课程教学特点相匹配。

二、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构建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熟知常见的园林植物的特征及应用,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并设计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植物造景设计的程序,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以及了解现场绿化施工等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要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首先要了解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然后对所有的园林植物类课程进行梳理,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情况,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然后把模块化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结合到现有的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渗透性的融合。(见图1)

2.理论与实践并重。园林植物类课程具有实践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探索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在课程体系规划中要凸显实践教学的地位,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手段,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3.教学特点。基于建筑学学科背景的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把空间意识培养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植物空间的基本理论,在这样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视野才能更为开阔、对植物造景的理解才更为深刻、未来的从业范围才能更为广泛。

(三)n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培养分为四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和园林植物类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的都集中在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和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在基本不改变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条件下,把园林植物类课程划分的模块(见图1)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课程当中,并增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室内植物应用》等选修课。(见表1)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环境艺术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要靠实践性教学来强化。脱离了实践性教学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目标。立足现有条件,本着既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教改要从园林植物观察与识别,园林植物的种植与养护,园林植物景观测绘和种植设计四个环节训练,结合这四个环节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因此,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作为调查参观实习场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日常养护工作当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苗圃或者到施工现场学习,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种植设计是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设计训练,种植设计训练可以纳入到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中环境设计一、环境设计二、景观设计和综合环境设计这四门课当中,完成该环节的实践教学。

三、结语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更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对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构建,更要注重完善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点,优化专业知识体系,促进我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专业知识全面、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2]王英.艺术设计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8,22(4):145-147.

[3]白志川,王海洋,李先源.《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9-45.

[4]姚晓洁,冀凤全.景观学专业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3-9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 Environmental Art Specialty

―Tak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NG Jian-hu

(College of Ar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第9篇: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初步课程;环境设计;模块化

设计初步课程一般开设在建筑、园林景观、环境设计专业的第一学年,是一门专业入门基础课。在环境设计教育中,设计初步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其原因在于不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差异较大,且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然而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有诸多交叉之处,作为学生接触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与起步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与专业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环境设计专业第一学年开设该门课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随着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其下环境设计由专业方向成为专业,这些都影响着环境设计教育定位。同时,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地方政府随即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和促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设计启蒙的设计初步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笔者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专业定位、课程实际实施过程分析两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设计初步课程的发展趋势

建筑学是设计专业实践研究较为成熟的专业,对环境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建筑学设计初步课程在各教育模式下,教学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布扎体系)把建筑设计认为是一种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与绘画、雕塑并无明显差异。在其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初步课程注重学生建筑方案、工程图表达训练,以临摹、抄绘为主要学习模式,进行大量的徒手、工具线条图训练。其中徒手制图,以建筑画如铅笔画、钢笔画等各种渲染技法为主,工程图包括工具线条图、工程字体练习等①。包豪斯教育体系在注重形式造型基础上,倡导“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研究材料的各项技术特性,强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该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设计初步课程以培养学生基础造型与材料训练为主。其中基础造型训练包括平面、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即“三大构成”。虽然包豪斯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形式美和材料制作表达上有较大革新,但仍然主要侧重在造型能力上,评价体系也较为主观。传统的设计初步课程受到以上两种教育体系的影响,多在学生表达技能训练上,以教师传授为主。理论授课与设计实践缺少必要联系,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才逐渐领会设计初步与专业、行业之间的关系,也导致在学习中出现“慢热”的现象②。2013年,城市规划师高等明确指出,传统设计初步教学过分侧重表现技法,对空间建构、形态分析等训练不足,低年级学生对建筑认知比较片面,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后续专业课程中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受到一定限制③。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沿用建筑类专业设计初步课程的做法,教学效果更难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艺术类院校沿用包豪斯教育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三大构成”,且与设计初步课程之间各自为阵,没有合理整合。苏黎世高工教育体系则代表着修正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在继承包豪斯造型基础训练上,将“空间”研究作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将设计材料、构造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建筑观。课程任务的设定看似独立实则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承上启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全面系统的建筑设计观。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理念的革新,设计初步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空间研究的培养;从纯粹表达技能的训练到空间、形态研究,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注重造型能力与设计材料、构造、人体工程学等技术相结合,更加全面贴近专业实际思维方式与工作内容。

二、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艺术学,很多学生入学之前已具有了一定的美学功底。笔者借鉴建筑类高校教学先进经验,将“表达、造型、空间”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以专业图纸表达能力培养为基石,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空间设计实践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任务设定中,减少环境设计表达技能训练,平衡“三大构成”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环境设计认知、设计思维创造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任务导入、循序渐进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设计表达、设计调研、形态构成、人机工程学等基础课程有机整合,注重课程过程评价,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

(一)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解决课程内容冗繁问题

“模块化”即将一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独立的多个模块,并针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展开专项训练。各个模块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及繁、由表及里,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设计类课程可分为基础模块、思维模块、设计模块三部分④。基础模块,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认知能力和设计表达技能两大块。专业认知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行业及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环境建筑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做好课程规划,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设计表达部分整合传统教学内容,课堂主要解决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投影及环境设计制图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可设置投影三视图绘制、建筑室内外环境抄绘、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三大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三视图、建筑环境制图基础为初级模块内容,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以室内外建筑环境测绘为模块最终评价内容。思维模块,为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三大构成演变而来,涵盖形态构成和空间与界面两大内容。此模块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结合建筑、环境设计的空间、界面构成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平面、色彩、空间的塑造思维。可设置构成基础训练、材料与构造、建筑室内外空间研究、空间形态设计四个部分,将设计调研、设计研究分析方法融入其中,训练学生将造型能力与空间设计能力相结合。设计模块是前面两个模块训练效果的综合体现,主要通过小型景观建筑室内外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调研、设计思维表达、图纸综合表达、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此环节重点要学生实践设计行业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二)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采用任务导入的教学方式任务导入

即在课程教学中将任务置于理论授课之前,让学生通过思考完成该项任务的难点、疑问引出理论部分,再以任务完成质量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任务导入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筛除过多与任务完成无关的理论知识点,特别对知识冗杂的设计初步课程尤为适用。此方式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使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强调课后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设计初步教学理念要强调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不善于创新,学生便只会延续借鉴的路子,难以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大数据背景下,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搜集更多好的素材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创新式思维环境设计人才之重要环节。设计初步课程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⑤。创造性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不能仅靠课堂的任务训练,要求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眼、手、脑、心并用。为了督促这种习惯的养成,设计初步需要改变传统以结果作为课程评价主体的模式,强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读书笔记,进行“每周一练”、素材收集册等多种类型的课后任务,其形式也要根据内容体现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还要有各种图纸、资料拼贴等多种形式。在学生成绩评价环节,有意淡化学生大学前美术功底好坏对成绩的影响,强调学生通过勤奋努力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大胆的思维创新与图形表达的选择能力。

(四)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一方面,微信、QQ、手机通讯成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另一方面,互联网、APP相关软件也是人们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诸如微信、QQ课程群、APP相关软件等工具的恰当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适时推送、学生学习交流、师生课前课后交流、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更大优势,它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同时便于一手资料相互传阅,提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实践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表达、造型、空间”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任务导入式的教学模式,不仅结合传统教学体系的优势,而且整合多门基础课程的知识,强调学生的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的进步因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施行过程教学,符合当下环境设计专业定位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注释:

①陈静勇,高丕基,孙克真等.设计初步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3):14.

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一年级设计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③高,卢玫珺.建筑初步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高等建筑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1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