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灌溉 节水 措施
1.引言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农用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可利用废水。它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采取多项工程措施,如地上水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机井测试改造技术和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体系。灌溉工程节水技术是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节水效果最显著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膜上灌技术和改进沟畦灌溉技术等。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3.1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无法根本改善缺水状况。为了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节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为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合理规划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3.3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国家补助资金却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而大部分地方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3.4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结论
总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它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其实质是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及单位水量产生的粮食产量和价值。这个体系以农业节水为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小涛,王春生. 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 中国西部科技,2009.6.
关键词:喀什噶尔灌区;农业节水;体系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97-01
一、喀什噶尔灌区灌溉基本情况及现状
喀什噶尔灌区地处新疆西南部喀什噶尔平原绿洲、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西屏昆仑山,北连西天山,东与叶尔羌流域毗邻,位于南疆喀什地区北边,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
灌区现在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喀什地区及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七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的5个团场,总人口约196.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3%左右,流域内人口增长率在5.4‰~17.0‰之间。灌区土地6423.83万亩,其中山区为3688.83万亩,占57.4%;平原区2735万亩,占42.6%。平原区:耕地313.09万亩,果园及林地287.72万亩,草场2823.29万亩,水域213.18万亩,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2665.27万亩,是新疆重要的粮、棉和特色瓜果生产基地。灌区国民生产总值为为67.27亿元,第一产业32.15亿元,第二产业14.74亿元,第三产业20.28亿元。粮食作物155.65万亩,经济作物182.23万亩,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达到1:1.35。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且耗水资源大,灌溉模式以粗放式为主,如地表漫灌、沟灌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
二、喀什噶尔灌区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
统筹规划不科学推广农业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政策问题,涉及用水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水价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培训宣传等诸多方面。有些子灌区未结合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单项技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造成一些节水工程高投入、低效益;资源状况不清,追求农业总体产值,盲目扩大灌溉面积,造成过量引用地表水,不按规划超量开采地下水,抢夺了生态用水,对生态造成了破坏。管理体制不适应灌区多级管理,造成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管理不统一,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统一、高效的利用。管理机构多为事业型,主要经济收入为水费,且经营不能自主,又水价一直远远低于成本,从而经费不能自给,入不敷出,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及时得到养护和改造。水价政策不到位灌区农业灌溉水价过低,与供水成本严重背离。目前灌区取费标准仍然为1993年标准,水价远远低于供水成本,约折合供水成本的40%,这样低廉的水价淡化了节水的利益驱动机制,影响农民的节水积极性,这是农业节水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区现行的供水成本计算只包括供水工程的基本折旧费和运行管理费,不考虑利润、水资源费等,定价已明显偏低。
缺资金配套设施差灌区有5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达45亿M3。由于灌区国民经济收入低,目前仍没有建成一座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已建五大渠首工程建设标准不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效能降低。在这种水利设施条件下,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适时调度、高效利用,从而无法更好的实施农业节水措施。
三、喀什噶尔灌区建立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意义
水资源问题已不仅是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问题,而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并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和全球性的问题。节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发展农业节水是建设节水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为紧迫突出。加快建立节水型农业,争取15年内使灌区农业节水事业走向成熟,这不仅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城市和工业用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及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喀什噶尔灌区建立农业节水保障体系思路
相互协调:灌区各水资源管理单位必须做好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各级之间需相互衔接,并与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
科学实施:以地势平坦且区域面积为重点,据各县特色经济林优势,结合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实施高新节水滴灌特色经济林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而且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二以节水改造为重点,继续普及和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加大对各子灌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大灌区改造投资,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设施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部门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着力按规划续建和改造好灌区骨干水利设施。如:灌区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995.8MW,但目前水能利用率不足3%,因此对于山区规划的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家和地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引入企业资金用于其建设,但必须做到电调服从水调,这样一方面为灌区提供电力保障,一方面可以为灌区防洪、蓄水发挥重要作用。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议灌区用水单位积极争取国家农贷资金开展农业节水投资。继续实行“以工代赈”、“投劳折资”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灌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以节水为核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地下水开采许可证严格控制,总体控制机井布局和开采量,严禁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改革和完善子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
关键词:农业 水价改革 实例
一、我国水价存在的问题
1.水价过低导致节水意识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
上表我国农业用水收费普遍较低,平均仅为3.57分每立方。如此低廉的水价严重偏离价值规律。是水作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完全无法体现。我国农业用水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造成水费偏低,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
2.水费实收率低
水管单位农业水费实收率仅为40%-60%。百家大中型水管单位农业水费实收率只有70%左右。甘肃省的甘南等少数灌区的水费实收率还不到10%。主要原因在于水费征收不规范,加价收费严重,同时,有的农民收入低,交费有困难。目前国有水管单位农业用水价格的平均约为0.03元每立方米,考虑乡村正常的成本费用后约为0.35元每立方米,农民实际上缴水价平均为0.05元每立方米。
3.国家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差。1998年以前,灌溉排水的骨干工程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其中中央财政投入比重很小,地方往往以“投工投劳”折资。1998年后启动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只有极少数地方的配套资金落到实处。
二、农业水价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及原则
1.灌溉水价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水量损失那么大,水的利用率那么低,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广大农业用水户没有把水利工程供水真正当商品看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纯粹的天然资源,致使水价标准太低。同时,过低的水价也不利于灌区的良性发展。健康的水利工程是充分发挥水利效益的前提,由于现行的水价太低,甚至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而受到威胁,甚至采取了只用不修的使用方式,导致隐患骤增。据统计,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
2.农业水价改革的目标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和补偿机制,提高灌区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水利工程供水生产和管理良性循环;通过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促进农业灌溉方式转变,实现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标。
三、农业水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1.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性质不明确
目前灌区管理单位大都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定位不明确。水管单位既要承担防洪、灌溉等事业单位的责任,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经费拨款;既要像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又没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严重影响到灌区的正常运行和水利职工队伍的稳定。
2.节水意识淡漠
从政府方面来说在计划体制下,并没有把水当作商品来看待,只是当作一种福利事业,对农业进行扶植。水价在理论上缺乏研究,水费的收取只是事业性收费,具有象征的意义。从农民方面而言,农民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价值,不应该收费。同时还认为,水利设施都是农民自己修建起来的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应该收费。
3.农民承受能力有限
农业水价改革与灌区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经济上能够承受,心理上愿意交纳是水价改革成功实施的群众基础,因此,对农民承受能力进行准确的把握是关系到农业水价改革成败的关键。
四、水价改革实例分析(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水价改革)
1.灌区农业水价的改革情况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灌区工程的老化,维修和运行成本加大,执行了近三十年的过低的水费标准已不能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转。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并经灌区管委会通过后,1981年对水费标准进行了调整:自流灌区增加到22.5元每亩,提灌区10.5元每亩,井渠结合灌区按自流灌区标准收费;
2.农业水价改革前后灌区农业用水量的变化情况
农业水价改革前,平水年(据统计该地区平水年的年降水量约为600mm)农业用水量大体上为42500万立方米。水价改革后的1997年是灌区历史上少有的大旱之年(年降水量仅为292mm),灌区农业用水量从数量上虽有所增加,计入降雨因素后,实际用水量比1995年减少近20%(1995年灌区农业用水量为51800万立方米)。
3.当地农民对水价改革承载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灌区进行了多次水价调整。在这一期间,农民种粮收入呈上升趋势,虽然水价连年上涨,但农民依然积极缴费,没有拒交、拖欠现象。为了促进节水,扭转水管单位连年亏损、管理经费紧张的不利局面,河南省在1997, 年出台了新的水价政策。新水价的出台,引起了灌区农民的强烈反应,加上灌区在水费征收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灌区水费实际收取率在40%-70%之间,维修费和管理经费严重短缺,灌区运行存在很大困难。
五 、农业水价改革的建议
1.增强农民对节约用水的意识,使他们理解水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减少他们对提高水价的抵触心理。
2.在实际考虑到农们经济承受力的情况下尽快将水价提高到供水成本,可采取分步到位或小步快跑的办法,每年适当提高一点,分三至五年提到成本水平。
3.充分考虑水价在时间、区域、水量和水质(主要指含沙量)上的区别,实行灵活的浮动水价政策。农业用水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年、季之间用水量波动以及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差距较大。为了保持均衡供水,可实行季节性浮动水价。
4.制定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政策,完善和推广合同供水,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办法。凡超计划用水或浪费水资源的,要按照水资源的数量实行惩罚性水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价 节水型社会 思考 建议
一、引言
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不但是重中之重,而且是当务之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形势,合理的水价机制作为有效的调节杠杆,必须在构建节水型社会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水价现状分析与社会节水现分状析
(一)当前水价政策存在的问题
1.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由于水费支出在企事业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较低,造成投资进行节水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目前我国水费支出一般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约为1.2%,据专家分析,水费支出一般在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以上时,才能有较强的节水意识。
2.缺乏合理的水价体系
目前的水价体系中有:自来水价格、地表水价格、地下水资源费价格,80年代后增加了排污收费,但仍未能涵盖与水相关的价格。目前缺乏相应的中水价格和合理的污水排放价格。
3.缺乏合理的水的比价关系
比价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各种水价之间的不合理,突出的是农用水价格相对于自来水、地表水价格过低,水价与其他商品比价不合理;地表水资源价格(工业消耗水)与地下水资源费价格没有体现水资源短缺与优水优价的原则。
4.水的价格计算不合理
目前水价一般主要考虑的是制造水的成本,而水的成本中,使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率低,使用地表水的提取也是不完全的供水成本。水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目前的水价没有体现其稀缺性和资源性。
(二)社会节水的现状
1.农业节水现状
农业节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农民节水意识淡薄。(2)农业用水管理还有待强化和创新,一家一户农业土地分散使用的格局给农业用水管理带来困难,新形势下更需创新。(3)田间节水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偏低。(4)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农业节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还未能转化为生产力。
2.工业节水现状
我国工业用水浪费现象令人吃惊,地方有的水的重复利用率仅30%~55% , 有的仅为11%、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5% 的水平。与国家规定的节水型城市指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 相差甚远,形势不容乐观。
3.城市节水现状
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水量也不断增加。但城市缺水又十分严重,有的水质较差,达不到标准,水厂水资源不同程度遭受“三废”污染,直接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由于全国总体的水价低,造成居民节水意识薄弱,节水行为也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城市用水浪费。
三、对如何利用水价推动节水型社会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把握水价政策的制定和管理
水价制定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强、影响面广、矛盾集中的群众性工作。必须加强水价制定全过程的宣传及其透明度,争取全社会的了解与支持。制定水价时,理论价格应尽量一步到位,实施应据具体情况分步执行,对价位不足部分应同时采取措施补足。此外,建立健全水价格体制,加强每一环节的经常管理、监督、检查、信息反馈、评比制度与激励机制,确保水价自身公平运作。
(二)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
水业管理分散是开源节流及水体污染防治难以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体制上造成了用水浪费、水休污染严重、产业布局极不合理的现象。有必要尽快建立建全有力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将各部门及各省市地区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部门统筹起来,进行综合管理。但建立全民统一水资源管理体制一定要处理好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建设节水型社会
1.需要节水政策、节水意识、节水技术三个环节密切配合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节水政策、节水意识、节水技术三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制订科学合理的水价和建立水资源价格体系是节水政策的核心内容。目前, 水资源价格不能反映成本和供求的关系, 也不能反映水资源价值, 供水水价核定不含水资源本身的价值。大多数人没有水的危机意识, 增强节水意识已然成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特别应该强调的重要环节。此外,节水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是实现节水的基础支持系统。
2.须从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三方面多管齐下
建设节水型社会须从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三方面多管齐下。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这三部分构成了社会用水的主要用途,要想科学合理快速地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多管齐下,决不能重此轻彼。
制定节水型合理水价一直是国家不懈追求的目标,构建节水型社会也一直是我们所期待的美好未来。每个人都为建立合理水价出一份力,把我们的国家尽快建设成节水型社会,珍惜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目标,分析了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皋兰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对策。
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 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 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 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 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 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 718.10km。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 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 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2.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全县尚未形成与水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致使工农业生产和人饮安全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配置能力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制约着特色经济、重大工业项目等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步伐。
2.3水利工程老化问题突出,功能衰减,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全县近几年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账较多,灌区工程改造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小型灌区因缺乏投资,长期无法配套完善,经济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全县灌区老化失修的工程约占总数的38%,破损率达42%。有一半以上渠系建筑物带病运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4。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工程实际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全县农业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平均毛灌溉定额489m3/667m2,节约用水的观念不强,用水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2.4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水利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在规范水事行为方面,水利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不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协调管理能力。交叉灌区管理主体范围不清,矛盾突出。水价执行和形成机制方面,由于利益关系不同,水价调整缺乏联动机制,执行的平均水价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难以发挥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现状涉水事务的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政府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3.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合理保护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我县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只有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各种关系,才能保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了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增加农民收入,部分灌区引进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农业出现了现代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但由于传统的季节性供水模式,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力开发经济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提供高效的灌溉用水保障,已成为水利建设的紧迫任务。
3.3建设节水型社会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在水利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完善水利投资、价格、管理、责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利社会化管理手段,推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规范水管行为,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而要推进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供水节水这个基础问题。 转贴于
4 建议及措施
4.1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统一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筹建成立皋兰县水务局,将全县水管理职能划归水务局,建立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开发与保护等涉水事务的统筹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节约与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二是深化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农民自主管水、乡村两级监督协调、水管单位延伸服务的新型管水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水费收取体制,加强末级渠系管理,完善配水量水设施,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三是健全用水节水管理网络。成立节水办公室,农业用水建立以县节水办公室-水管单位-用水者协会为纵向的节水管理体系;工业节水构建以县节约用水办公室为中心,行业系统为干线,用水单位为节点的节约用水管理网络;城镇生活用水构建以县节约用水办公室,社区、小区和用户为主线的管理网络,全面系统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
4.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扩大蔬菜基地建设规模,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发展中节水,在节水中发展,形成围绕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新格局;二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优化配置水资源。
4.3建设示范基地,完善工程体系一要更新灌溉观念,抓好农业节水示范村建设。把农业节水灌溉作为主要任务,在普及改畦、整平等田间节水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新农村节水示范村建设,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棚种植,节水方式以管灌、喷灌、滴灌为主,同时引入适宜县情的高新技术,把发展节水工程改造和农业高效设施节水工程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广,通过示范村的节水经验,带动全县的农业节水; 二要加快生活节水器具改造。要在全县范围内淘汰螺旋升降式水龙头和非节水淋浴喷头,新建小区全部使用节水器具,包括便器、淋浴喷头和水龙头,老住宅逐年更换非节水型便器水箱。同时开展节水型小区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在新住宅区推行预付费方式水表;三要推进城镇供水和排污管网改造。要加快县城旧损自来水管道的改造更新,扩大自来水管网的供水区域,建成县城环状供水管网。
【关键词】水利建设;节水灌溉;问题;研究
1、农田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1.1 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1.2 喷灌技术。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 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2、当前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
2.2 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3 水利院校的教育和教材内容重视水工结构的设计理论,忽视管理科学与实践。加上部分水利建设项目常以形象工程表现政绩,而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所以,就形成“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社会思潮。
3、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业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对节水灌溉有普遍意义。资源性缺水地区需控制灌区腾发耗水量,使之与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平衡。工程性缺水地区也需控制灌区水分腾发量,以缩小水资源调蓄工程规模,降低工程投资。对灌区内部工程而言,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渠系供水流量,降低工程造价。正确选择农业技术与灌溉技术的组合,可取得节水与增产的双重效果。
在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中,应充分发挥开发地下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水资源,适当开发利用,可发挥增产作用;否则大部分会流失和无效蒸发。开发地下水灌溉,可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少潜水蒸发,并且可使渗入地下的水量大部分得到有效利用,效果远大于单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开发地下水灌溉,可使受气候变化水资源年际丰枯不均的情况得到调剂,提高供水保证率;开发地下水灌溉,地下水位适当下降,有利于防治渍涝灾害;采用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运用的灌排方式,是克服灌区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措施。打井灌溉,就地取水,可适时浇水,减少渍涝盐碱灾害,有利于农作物稳产高产。
3.1 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减少灌区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为此需要多部门协作,采取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
3.2 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应把开发地下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并发挥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作用。据水利部农水司2007年完成的全国各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现状为0.46;1996-2006年全国大型灌区实施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亿亩,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8。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由此可见,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行之不易,而且即使达到了0.5的指标,仍然有50%的灌溉水未能直接利用。因此建议,在所有灌区,凡是水文地质条件适合打井灌溉的地方,都应当把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排方式,作为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为此,应组织力量做好规划。
3.3 改革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灌区建立供水组织,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工程布局和配置运用,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组织保障,避免再度出现兴渠废井和兴井废渠的失误。在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农业节水灌溉贯彻群众路线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地表水灌区,或地下水灌区,这样做都是成功的。
4、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4.2 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紧缺状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地理和社会原因,我国很多地区在保证本流域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很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实施调水工程,可优化配置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3 优化污水处理,实现和生活污水再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用水量逐步增加。由于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与生活的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改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污水的处理,使其达到灌溉水标准,不仅满足农民的农业灌溉,也解决了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这样就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应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把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中。
4.4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长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而这些投入无法完全从农业收入中解决。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措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都在突飞猛进,消耗了大量的工业用水。但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便出现了资源紧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能一定要借助各种水利灌溉技术,不断在农业水利灌溉中探索新的节水措施,以便实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主要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喷灌技术。在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中,喷灌技术以洒水均匀,占用空间少、节省人力以及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在分类上,喷灌技术包括固定式、半移动式、滚移式以及中心支轴式等多种喷灌类型;在适用范围上,喷灌技术可以应用在蔬菜、果园以及除水稻之外大部分大田作物;在节水程度上,与普通的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技术可以节省35%~50%的水分,大大解决了地面灌溉中出现的喷洒不均、水分大量蒸发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到达了节水的效果。但是,喷灌技术也尤其缺点,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宜使用。
第二,渠道防渗技术。渠道灌溉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节水方式。这种灌溉技术由于主要通过渠道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水分渗漏等损失。在分类上,渠道防渗技术依据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混凝土衬砌、涂料压实、塑料薄膜防渗以及三合土护面防渗等多种方式;在节水能力上,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与传统的灌溉模式相比,渠道渗透可以减少55%~60%的水分损失量,由此可见,渠道防渗技术也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一种有效模式。
1.2 当前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当前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我国农业水利灌溉的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水意识不强,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小。尽管目前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但是,很多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节水意识不强,从而对农业水利中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不重视,使用范围小,推广力度弱。一般来说,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对农业进行灌溉的时候,人们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形式。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也更多地只使用在示范工程上。
第二,资金不足,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造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设备数量有限,配套不齐全,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跟不上,比如,有些已建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解决灌溉工程后期维修服务问题,就会降低灌溉技术的节水效率。
第三,各个地区不能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行性不强。正如上文所述,每种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他们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使用范围,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使用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每个地区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时候,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灌溉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区在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最后导致有些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发挥其功效。
2 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
针对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实际中存在的节水意识薄弱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加强他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支持和参与到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之中,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的目标。比如,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受益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管护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专业技能。
2.2 科学管理,增加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的水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地上水和地下水。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和储存状况,是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前提条件。在分析地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调度和开采力度,确定科学的开采方案,防止由于水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各种问题。比如,如果在一定时期地下水被过度使用,就要通过雨季蓄水、渠道引水等方式控制地下水的使用量,以免出现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2.3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条件,充裕的资金可以为农业灌溉技术技术的实施提供物资基础。但是,在过去,很多地区都是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实施或者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鉴于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购买比较完备的节水灌溉设备,保证农业灌溉区拥有一套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运用资金保证后期各种节水灌溉工程的服务,比如,设备的维护、更新等,从而实现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实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不仅是发展我国农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区领导不仅要做好节水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重视,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对工程进行科学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实施方案,确保我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安,刘志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24).
[2]王育新.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4).
[3]赵珊,齐兴利.组织制度改革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分析――以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为例[J].农村经济,2012(03).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62-1
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主要是借助新型微灌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在灌溉的同时将可溶性肥料配对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该技术具有省工节水、降低能耗、肥料利用高效、保护土壤环境、增产增效等优点,是梨树县近年来大力推广应用的一项先进适用技术之一。推广应用三年来,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在2009年的大旱之年下,创造了公顷产量11615.4kg的产量水平;2010年推广面积2450亩,公顷产量达11579.2kg,较对照平均增产2164.2kg,增产幅度达23.0%,公顷节省化肥投入450元,公顷降低灌溉成本200元;2011年全县推广面积20343亩,平均公顷产量达11947.5kg,最高产量突破亩产吨粮,双河乡农民刘兴军应用该技术公顷产量达16273.5kg,林海镇大门丁村集中连片的300亩玉米田应用该技术,平均公顷产量11492kg,较对照田增产2210公斤,增产幅度达23.8%。
2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力量薄弱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集良种、良法、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应用在试验示范上的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示范推广力度不大,使先进技术的推广受到阻碍。
2.2 部门协作不够
科研部门、教育部门和地方推广部门等相互协作不够,不能有效指导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需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推广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综合知识,才能将新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才能被农民所用。
2.3 投入成本制约
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一定的设备作支撑,特别是滴灌和喷灌等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前期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很多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经济效益之前,都是持观望或怀疑态度。以滴灌为例,1亩地的设备投资在400~1500元不等,投资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的质量、寿命、应用面积等因素。虽然在有些情况下(灌水用工、肥料投入等)单是节省的成本即可抵消投资,但绝大部分农民不把节省的钱当作收益。
2.4 技术配套困难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涉及水分和养分管理的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必需要配套良好的栽培技术条件,比如良种、植保、栽培、管理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需要有一个农业技术集成体系作支撑,如果栽培技术、管理措施不完善,会导致生产过程无法正常进行或造成减产。
3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对策
3.1 坚持政府引导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国家对节水农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节水灌溉设施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广泛吸引农民及社会各方多元化投入,依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头作用的农民或组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科学地建立节水农业发展长效机制,保证先进技术长期发挥作用。
3.2 按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步骤
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准确把握不同区域内节水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特征,要因地制宜地把工程、生物、农艺及其他措施结合起来,把传统的节水抗旱农艺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根据试验、示范、推广适宜的节水滴灌施肥技术,有步骤地开展节水滴灌与滴灌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3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结合各地区域特点,种植制度、土壤状况、技术要求等特点,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制度等方面,合理规划和布局,全面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有效提高设施水肥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为农民增收,扩大技术推广规模起到推进作用。
3.4 完善技术内容提高技术实用性,探索和确立推广模式
重点推广和应用土壤水分和养分监测技术,实行有限灌溉和精量灌溉、精准施肥制度,按作物需水需肥规律,运用信息化技术,制定作物水分、养分亏缺指标,实行科学灌溉施肥。
4 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建议
4.1 开展试验示范工作
全面开展试验示范工作,重点要在不同土质、不同地区、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肥料投入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
4.2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力度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配备水、肥监测仪器等设备,保证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重点应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及节水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提高节水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4.3 大力宣传,深化培训
通过集中办班和分散讲课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培训,以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干部进行宣传,同时深入村屯、农户家进行技术指导,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田率。
4.4 加强技术研究工作
[关键词]水利工程;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8-0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我国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1.1 对高效节水型农业的认识有偏差
虽然目前对节水农业、效益农业的理论研究探讨很多,但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的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各地已经对节水农业或效益农业比较关注,但尚未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7]。
1.2 高效节水与农民利益结合不够紧密
只谈节水,大多数农民很难看到实惠,这样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很困难,各项节水措施也就很难实行;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理解节水给农业带来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
1.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未普及
高效节水型农业不仅要有良好的设施,还要有相应的节水灌溉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目前看来,在节水的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措施结合不够紧密,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很多措施的应用还必须考虑土壤、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等因素,否则不仅无法节水,反而会降低产量和提高成本[8]。
1.4 高效节水农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要实现节水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合理的管理措施管理农业的节水问题,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8]。
1.5 节水新技术促进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节水方面要建立节水新技术的促进机制,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环境,就要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水利现代化和节水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
2.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2.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3.1提高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公众中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属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这一新形势下,国家应加强领导,下大决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田水利搞好。大兴农田水利有利于扩大内需、返乡农民工就业安排及农村的节水、节地、节能。
3.2加强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世界各国兴修农田水利都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农场范围以内是以农场主为主,我国也应确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各地组织返乡和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按市场经济原则,承担当地农田水利施工任务,并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3.3统一规划,大幅度增加投入,实施全国农田水利发展计划农田水利工程门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需要资金额巨大。目前,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规模小,部门多,标准不一。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计划和综合考虑。建议由水利部牵头,根据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做好全国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对农田水利所需节水机具、施工机具及材料、用水、用电等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并且是水价等合理化,让农民觉得农业用水用的值。
3.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变一味“深挖沟、高筑堤”、人与水争地的做法,给水以出路;改变竭泽而渔、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做法,还水于生态;改变饮鸩止渴、随意排放扬水的做法,造福于后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王甜,水利专业,大专,河南教育学院,初级职称,单位:沈丘县水利局沙河槐店镇闸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