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一、转变观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那么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则会无从寻求帮助,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应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等,更加有效的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健全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中。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给农村学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农村学校也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比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等,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体现者和从事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挑选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鼓励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四、构建教育网络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改进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作为依据,通过相关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使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良好建立,身心得以全面和谐发展,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整体提高。作为组成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及调控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

1.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统一的健康判断标准。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教师在认知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学生表现出的厌学情绪,一些教师看来,属于差生使然,一些教师认为属于思想问题,很少有教师意识到其属于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攻击行为,一些教师认为属于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还有的教师认为属于缺乏道德品质问题,也有的教师将其视为心理健康问题。

2.德育化倾向较为严重

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化归德育范畴,认为在加强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必要。事实上,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是将“育人”作为其基本职能,但是,两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被划分为思想品德问题的范畴,在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有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为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在其丰富的品德教育经验和固定思维中,心理健康问题被当作思想品德问题处理。

3.缺乏坚实的师资力量

作为专业化强的工作,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其工作做好的基础。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小学中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其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小学中,虽然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机构已经建立,但是受师资紧缺制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除此之外,我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学科化倾向严重、重视个别矫正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师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学校与家长合作的忽视等问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二、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策略

1.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作为先进科学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在其教育观念日益深入和更新的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在学生观、教育观和人才观中渗透,成为开展学校教育需求的一部分,更成为学生追求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和社会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加强研究,积极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能否有力开展受制于其理论指导和科学研究。根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学校的经验,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改革与科研相结合、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广大专家的相互配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和教育机构在全力支持和相互配合中,加大对其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力度,在技术指导下达到协同攻关的目的。

3.推进建设,提高水平

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需求与相关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国心理辅导和教育相关专业及早规划,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高校对地方发展积极配合的同时,对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心理教育人才专业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有关部门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积极组织专业培训,并将培训纳入各地区师资培训的专门计划,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培养教育体系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此外,针对出现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还要重视对教师的减压和知识增进,使教师在积极健康的状态中开展教育;针对家长和学校缺乏合作的问题,要积极推进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使各单位在通力合作中明确学生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实现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总之,在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我们探究和解决,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存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是重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严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36).

[2]朱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9).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在高校中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而言,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依据和标准

1.1现实依据

一方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专业能力差距较大,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

1.2制度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中明确要求,应当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标准中,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包括:初级――能够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级――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个案转介;心理测验的实施;有效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初步开展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相对系统的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等制度文件也都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和内容等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力的制度依据和标准。

因此,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要把现实需要和制度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以现实需要为依据,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绳,从实际出发,做好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工作。

2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若干制度的要求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宏观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情况的产生,制度本身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从微观层面或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看,以问题和工作实际为导向,培养和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具有更高的现实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笔者认为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甚至是“污名化”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工作。因此去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偏见,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增强心理素质、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人格完善,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能力。其中,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能力。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能够用到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地回答和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疑问或误解,能够向广大同学宣传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其二是指导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的工作的能力。学生心理委员或心理宣传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基层的一员,更能够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信任和接受,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既是学生,也是辅导员的助手。做好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

2.2高校辅导员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作为在学校里距离同学最近的人之一,不仅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同年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广泛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发现和辨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十分重要。其二是发现和辨别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能力,错误地认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会伤害学生,而不能够辨别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这是最关键和主要的一步,也是辅导员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能力;其三是辨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这是重要的一环,只有辨别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辅导员才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处理,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高校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学业指导员、生活管理员、心理疏导员等多重角色。其中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辅导员面临的重要的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辅导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能力。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也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同时针对自己无法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及时的帮助学生求助专业人员或者专业机构。二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虽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和机构,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协助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如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看护,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等。同时,辅导员需要具备处事不惊的能力并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面对那些失去理智的当事人,要保持冷静、镇定。

2.4高校辅导员组织和策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辅导员充当着高校班级体的组织者和大学生教育生活的指导者。辅导员在做好大量的学生工作的同时,组织和策划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既要主题明显突出,也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坚持做好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同时,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好的融入在其他学生活动之中,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既能够很好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能够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活动达到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发挥潜能和特长,从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组织工作,发挥学生干部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依靠学生干部策划和组织活动,做到真正符合广大学生需要,避免脱离学生实际。

3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3.1熟悉国家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加强交流学习

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日趋完善,其中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也有明文规定,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就要熟悉相关政策要求,以制度要求为目标和准则,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朝着要求的目标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重点提升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把重点掌握和逐步推进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到比较全面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达到相关制度要求的专家的水平。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高校,学校内部各学生工作单位的辅导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总结方法,提升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辅导员要积极向专业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能力相关培训或讲座,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情景剧大赛”等,让辅导员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高校也要积极组织辅导员队伍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尤其是加强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出色的高校的交流,学习外校的优秀经验,提升本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邀请心理专家为辅导员做专题培训,积极邀请优秀学生工作专家为辅导员传授经验,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完成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必须贴近同学生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疏解工作,而这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只有贴近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信任,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这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保障。也正是这种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和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思政[2014]2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

[2] 教育部.教社政[2001]1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

[3] 教育部、卫生部、.教社政[2005]1号. 教育部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S].

[4] 教育部.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S].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256)。

作者简介:高金才(1974―),男,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也就随之增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道路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然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专业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能力不深厚、专业技能不精湛、专业发展动力不充沛等,影响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做好“两落实”,构筑教师专业化的基石

“两落实”即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地位待遇要求,使教师心有所属、心有所系,最终实现身心安顿,专心本职。“两落实”主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和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问题。

1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执业标准和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学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支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专业队伍。

2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要求

现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貌似完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很难反映和满足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真实需求,不能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愿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和尴尬直接制约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使他们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化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切实保证与班主任享有同等福利待遇,保证在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与自我价值感相关问题上享有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对待的权利。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

二、实现“两完善”,永葆教师专业化的生机与活力

“两完善”即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使教师心有所思、心有所专。“两完善”主要解决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动力和水平提升问题。

1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工作机制

教育部门虽然自上而下颁布了政策、出台了文件,但政策法规的规定过于空泛,既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没有健全的执行机构,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实际而有效的可操作性不足。同时,这些规定是柔性的,非硬性要求,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保证。虽然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已经有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现实也表明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但如果学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而如果校长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具体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就会直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纲要》修订稿为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教师的资格和素质要求,制订务实规划,在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前提下,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着力解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展。校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并大力支持,要将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督导范围,制订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把教师的专业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只把某些美好的要求写在计划总结里、讲在大会汇报里。

2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依据《纲要》修订稿的相关要求,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纳入视野,统一制订培养目标,统筹培训内容,保证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佘少华(1973- ),男,湖南邵阳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96-02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供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对于有效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形式化,管理不科学

教育部不断出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相关专家一直呼吁响应,各高职高专院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但实际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付诸实践。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是一种摆设,在日常工作中,只是进行一些形式化的心理测试,或者建设相应的心理档案,单纯为了应付检查,缺乏实质性。同时,现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缺少专业经验,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单纯地认为只要进行心理咨询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开展。

(二)教育课程化,实用性不足

心理健康是一门具有较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现代性的课程,也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调查表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太过陈旧、枯燥,与实践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教育部极力主张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并且在高校教育中逐渐普及,将其纳入教学规划,授予一定的课时与学分,但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滞后,教育课程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效果,导致实用性不足。

(三)教育孤立化,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在教育系统中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但是,现阶段,在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教育孤立化的情况。首先,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缺乏其职能的发挥;其次,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规划,由心理咨询中心具体完成,但相关人员缺乏一定的育人意识,无法和相关机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配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孤立无援;最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各自为阵,降低了教育效果。

(四)教育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的主要条件之一,教育人员素质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尽管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整体数量不足。根据相关规定,每2000~3000名大学生,就需要至少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然而,目前我国一所高校一般最多拥有3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而是由德育教师或行政人员等兼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大部分由后期培训或者再教育人员担当,部分由相关学科教师兼任,甚至还有些由优秀学生干部兼职。这些人员的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够专业和系统,在开展工作时往往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一直比较忽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进入大学阶段后,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师生比例失衡,教学多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对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导致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及时地排解。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教师与专职辅导人员较少,无法有效开展相应的咨询辅导工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的不同,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家庭教育方式较为民主,家庭关系比较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大学生就会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如果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专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父母经常责骂孩子,孩子就会为了躲避责骂而撒谎,并且形成比较反抗、叛逆的情绪;如果家庭教育方式比较溺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会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所处时期有一定的联系。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基本上已经成熟,但是其相应的心理特征还不够成熟。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渐丰富,大学生视野的逐渐扩展,其相应的心理活动也越来越活跃。然而,由于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人格发展还不够完善,对情感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社会因素

虽然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非常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文化水平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化,在大学生心理方面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在判断与选择不同价值观念与文化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迷茫。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传播手段的逐渐增加,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网络在传播积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交往能力,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厌世的情绪。

三、优化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领域,要想得到有效发展,必须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教师而言,要深刻领悟“教书育人”的本质,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建设步伐,扩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利用相关的讲座、业务培训、定期考核等,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强化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但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健康观念还比较传统,缺乏一定的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试当作一种检查是否有病的过程,把内心的压抑、紧张、自卑等当作一种病态心理,即使有需要也不敢进行心理咨询,导致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因此,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明确健康的定义,摆脱不科学的健康观,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参加相关活动,有效实现健康成长。

(四)建设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即可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落实。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优势,挖掘自身的环境潜力,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优良的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大学生个人修养与品德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大学生置身于优良的校园文化中,可以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个人修养与品德,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要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人性化设计,让大学生可以自我发挥,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莲,吴连涛.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9(4).

[2]朱春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教育途径探微[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

[3]杜渐,谭曦,张杰,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5&recid=&filename=MGKY201104002022&dbname=CPFDLAST2012&dbcode=CPFD&pr=&urlid=&yx

=&v=MTAxNzZLQ3JBZDdHNEg5RE1xNDlGWnVzTkRoTkt1aGRobmo5OFRuanFxeGRFZU1PVUtyaWZadUp2RUNqbFVyZktLRndW,2011-04-10.

[4]陈晓蕾,李淼,叶玉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3(7).

[5]张晓荒.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0(1).

[6]王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5(7).

[7],徐军.独立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8]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2&recid=&filename=GSKL20111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一)构建立体网络,加强培训交流,打造专业队伍

1.在队伍建设上,打造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专家顾问团队为保障,学生为主体,艺术专业教师为辅助,家长为后盾的立体网络,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共同参与,全面协作。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要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心理课程开设与艺术心理研究等工作为重点;兼职教师和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他们具有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信息渠道畅通等优势,他们主要以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心理状况动态管理等工作为重点;完善校内外专家顾问团队,以定期督导、培训、指导,及时转介的方式开展工作;加强对以心理信息站为核心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培训,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由于艺术院校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崇拜感”和对专业学习的看重,积极取得艺术专业教师的支持,号召他们注重专业教学中学生思想、人格的培养,加强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沟通;争取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通过发放《致家长书》等心理宣传材料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建立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定期沟通的制度,最大限度地争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2.在队伍培训上,强化心理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与发展制度,通过督导、研习、交流、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分层次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方面开展培训,以提升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如通过制定《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条例》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目标与效果进行制度保障;编制《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手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规范性文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等进行工作的规范;通过“队伍送出去”“专家迎进来”的培训方式,提升专兼职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定期举办案例督导与心理健康工作交流会,分析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把握高危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对专兼职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指导,从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大力支持专兼职队伍人员开展心理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研究课题,鼓励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将实践中调查的结论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二次运用于实践。

(二)开展品牌活动,发挥朋辈作用,提升教育效果

1.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结合学生专业特长与心理需求,打造艺术院校特色品牌活动,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感动心灵。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从“治疗”取向向“预防”取向转变,在积极心理学与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占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地位。该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预防性干预”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3]。在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艺术院校应该以活动为重要载体,开展“学生需要、特色鲜明、讲究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在宣传教育中,可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开展心理漫画与海报大赛、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文学作品朗诵、心理微电影展映、心理放松音乐创作等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心理教育活动,既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参与热情与专业教师的支持度,又使学生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关注心理、关注自我,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与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从艺术类学生的生活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开展“接地气”的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如根据艺术院校专业成长特点,在新生开学、专业分化、就业深造抉择等开展班级或团体的宿舍人际关系辅导、大学适应辅导、学习压力辅导、择业与创业心理辅导;在90后学生普遍关注的特殊日子如感恩节、情人节、光棍节等开展感恩心理、爱情心理、情绪管理等心理辅导。2.发展朋辈支持系统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发展“心理信息员”,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心理信息站”。对于作为学生朋辈的心理信息员,通过专业理论培训提升其心理素质,通过活动开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的积极性。这些心理信息员作为大学生的同龄人,发挥的是“朋辈”教育的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师生之间延伸到生生、朋友之间,同时具有义务性、友谊性等,它一方面弥补了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紧缺,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4]。心理信息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可通过生活化的谈话了解同学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开展朋辈心理沙龙,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来探讨心理困惑,从他人的心理感受与解决方法中获得支持与启发;开展朋辈激励活动,可通过优秀就业创业者、自强不息者、从心理危机中走出者的现身说法,让其他同学受到激励、启迪;开展朋辈网络自媒体宣传,可通过心理知识的宣传与,达到传递好心情、传播正能量的效果。

(三)建立分类系统,关注特殊群体,做好危机预警

1.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类关注系统,分层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艺术院校大的专业方向一般有表演类、美术设计类、理论类等,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心理特征,开展不同类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表演类学生活泼好动喜欢隐藏心理问题等特征,可开展诸如心理案例分享、心理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从表演与他人事件中得到启发与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如面向所有学生开展普及型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必选课程提升学生心理知识水平,通过“3.20”“5.25”等平台心理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5];针对学生心理信息员队伍,以课程、讲座、会议、活动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活动策划、心理问题处理能力等全方位的培训,充分调动他们在学生中的“朋辈教育”作用;针对部分有心理问题、困扰和轻度障碍的学生,提供发展性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改善现状;针对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做好转介、危机干预与相关善后工作,尽力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2.关注特殊群体,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防护网。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切实做到早筛查、早发现。健全关爱学生制度,对特殊群体进行重点监控、关注与关爱。制定预案性、操作性强的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系统和危机善后系统,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的细化和对心理危机学生处理、转介、康复后跟踪等全程关注入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防护网,努力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尽力降低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四)发挥专业优势,教学科研并重,形成鲜明特色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优秀高职毕业生,首先就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还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生心理素质体系,将教学改革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点滴,使课堂、咨询、实践、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互联互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在条件保障、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五级工作网络,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制度健全保障,运行高效规范

凡事预则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是各高校的常规工作,做好计划、实时监控、及时总结必会事半功倍。通过梳理每学期的特色工作、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争取领导的多方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每学年的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都要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切实解决潜在问题。学校党政领导和各二级学院领导都会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工作处处长都会亲自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进行专项的梳理与检查。为了贯彻执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系统、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五级网络覆盖,师资配备优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工作网络健全,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院长任组员,统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工处处长任主任,各学院副院长为成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按照教育厅要求,及时建立了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设心理委员,宿舍设心理信息员。中心直接指导并规范心理健康协会建设,指导其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队伍,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模式,五级工作网络运行高效有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先行。提高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正常、有序、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努力的重要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6 名,都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学历,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师生比例达到了1:382 。学校每年都邀请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到校为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做培训,积极选派中心优秀专兼职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心理中心每年都把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设立专项经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术会议。同时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科研实践形式,锻炼专业队伍,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三、经费落实有保障,优质资源共享

注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的同时,也要及时更新、完善硬件设施,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物质保障。心理健康中心不仅作为学生日常咨询、团队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还是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场地,以及辅导员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的素质拓展场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课堂教学与心理讲座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向第二课堂延伸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研室设在学生工作处下,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考试办法等。在教学中加强集体备课,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讨论、团体游戏、互动体验式等方法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及创造性来感悟与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能力体系,从而内化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抓住不同时间节点,提供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课堂教学与讲座有机结合,与实践教学、心理活动融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从而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和育人平台,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活动实际效果。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资源,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线上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线上团体辅导等形式,打破了空间屏障,及时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五、心理普查与咨询扎实细致,素质拓展训练凝精聚神

心理普查是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手段。通过测试前的宣传动员,测试中的培训指导、集中施测,规范有序地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对筛查可能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及时反馈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并进行追踪访谈和跟踪记录,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档案,健全学生预警对象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心理健康中心和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做好咨询跟进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咨询服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困扰,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根据心理测评反馈数据和心理咨询收集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根据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与方式。其次,注重服务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如悦纳自我、生命探索、人格健全等。内容体系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普查与咨询,完善全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从2018 年开始,中心注重对心理咨询老师的督导工作,帮助咨询老师更好地掌握心理评估、咨询和转介等注意事项,分清咨询的边界问题和法律责任。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发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协作与竞争,让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体验分享、合作与坚持的团队精神。

六、以学生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活动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体系构建的一个有力抓手。在保留经典活动的同时,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心灵长卷绘梦想活动、心理健康微电影大赛、心理微博大赛、心理展板大赛、心理健康专题网页设计大赛、心理征文大赛、心理美文朗诵大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团体心理游戏等大型学校活动和各学院特色活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延伸、扩展。

七、引领带动、辐射示范,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中心在立足本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作用,坚持服务工作指导范围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了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就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工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心理网站建设与维护、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与高职园区内高校交流,提供借鉴经验。同样,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过程的实战参与,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自己心理状态中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困难,亲身体会工作的艰辛和收获,完善自我认知,巩固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慧.内蒙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 .

[2 ]李墨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123+6 ”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传播力研究,2018(27):184 -185 .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邀请心理教育专家、行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准备开六年级学生心理教育会议,结合青春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心理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缺少专业书籍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充实相关知识,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争取本年度利用假期安排一部分心理咨询员去深造相关专业知识,争取让每一位咨询员都具备心理辅导的一般常识。

(五)加强同兄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联系。

准备在第一学期,组织全体咨询员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资料和经验,为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值班要求:

1、心理咨询员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按照下面时间值班。

(中午时间:12:30—14:00;下午时间:16:50—17:30)

2、心理咨询员轮流交替值班。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范文

一、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开展

当前,自卑、抑郁、害羞、焦虑等心理疾病广泛地出现在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越低,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笔者以河南理工大学消防工程专业为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被试对象就自己所录取的专业满意度分高、一般、低等3种不同满意程度评定。并将它与该校的“王牌”专业安全工程专业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其满意度要低于安全工程,专业满意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1.专业满意度低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

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不被考生了解,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

2.专业满意度低导致专业教学探索开展压力大

高校新开设专业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探索性的教学过程,需要首届新生共同配合。新开设专业,学生往往难以配合,缺乏信心与耐心等不良情绪,导致的学习压力增大。 3.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新设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目前,高校的许多新专业的开设,是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并不是所有新设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好工作。新设专业学生有时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应认识到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谁认清了形势、方向明确、有所准备,谁就会有所发展。

二、全方位构建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从人员构成和工作方法两方面入手,本文将以消防工程专业为例着重分析一下。

1.重视传统心理教育团队的作用

心理专业教师是学校里唯一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群体。心理专业教师要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有针对性地做好新设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生工作干部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重要。增强学生对新专业的认同感和自我成才的自信心。

2.形成全员参与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进而进行初步的疏导或者及时到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处寻求帮助,能有效避免诱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3.探索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1)增强专业认同。全面透彻的了解社会对新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水平,建立合理的专业教育结构体系。

(2)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聘请专业老师给学生讲专业导论课并进行全程专业指导。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分析、预测新设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专业,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

(3)在班上设立心理委员。由于同学之间关系近,交往密切,可以及时发现同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汇报给老师并进行解决。

(4)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想转专业或退学的学生,要侧重引导他们如何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加强对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多途径实现专业拓展。对经济上有困难或生活方面不适应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5)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校园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河南理工大学消防工程专业指导学生成立“安全协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去选择活动课题。同时,进入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学习,培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三、开展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看,新增专业因为师资未能完全配备到位,有些课程及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新增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对新专业的学习内容无法把握,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为了更好的引导新设专业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对于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几点:(1)客观看待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增进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3)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