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鸡大棚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88-02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严格产地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加强对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自觉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建立好农产品生产原始过程记录档案,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2]。制定印发《甘泉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宣传挂图》等1.5万余册。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规范认证基地档案记录,由技术员负责,监督农民对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如实填写,客观记录,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氛围
近年来,甘泉县农业行政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这一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营造舆论声势,利用集会日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下寺湾、道镇、城关镇等集贸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加强蔬菜生产管理,指导广大菜农科学合理用药,积极开展拒买拒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活动。2013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 000余份,公开曝光处理假冒伪劣农资12个,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多人次,现场培训菜农3 500人次,悬挂横幅22条,县电视台专题报道8次。
3 狠抓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农药、肥料、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坚持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检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重点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特别是对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2013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6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门店)32个,检查肥料950 t、种子115 t、农药4 t、农地膜15 t,限期整治点1个。对全县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抽查。目前共抽取种子标签5个、样品1个、农药标签5个、肥料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并对检查结果依法进行公布,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8月12―13日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和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
4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2011年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以建设农业产业大县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大棚蔬菜和养猪、养鸡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和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力推进菜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2013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 646座,猪饲养量达到4.6万头,鸡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58万只,出栏37万只。初步建成桥镇无刺黄瓜、下寺湾番茄、高哨辣椒、城关黄瓜、道镇西香瓜、东沟小番茄和劳山养鸡等布局明朗、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按照“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方案,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瓜菜良种十大类80多个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嫁接栽培、防寒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双膜保温、全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自动刮粪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全县先后建起8个6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已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畜禽良种供给不足、外地种畜禽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全县养殖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在东沟李湾村引进千头种猪繁育基地、道镇山岔村饲料加工企业各一户,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与此同时,“建沼、养畜、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2004年,甘泉县1 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认证,7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2007年1 1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6个蔬菜产品被确定为绿色A级产品。2010年已申请认证的有劳山村牌鸡蛋,2012年认证的有道镇的洋香瓜和劳山山养鸡。
6 打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鸡蛋”等品牌,提升了甘泉县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2004年,甘泉县就组建成立了蔬菜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专业工作机构,并投资67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配置了40余台基本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2012年,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检查考核等,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印发了《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成员单位和部分经销商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状况,专题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的上市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四是规范市场管理,狠抓监管工作。2013年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200多车次,检测样品3 567个,检测合格率97%,检测出不合格蔬菜78个批次、逾5 800 kg,全部退市,部分予以销毁。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市销售,对每次抽检结果,都以《甘泉农业信息》简报形式及时向省市和县直有关部门报送,并在甘泉县农业信息网、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甘泉有线电视台定期向城镇居民进行公告,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甘泉县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不良观念,还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检测手段滞后,检测覆盖面还不够宽。虽然县财政列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财力有限,现有设备只能检测农药残留,对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的监测设备短缺,致使部分检测内容无法实施。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分散。特别是大量蔬菜产品直接由经销商从生产基地批发出去,进入市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5]。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泉县农业部门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市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县区配备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执法手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快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补贴力度;四是积极协调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进行计量、质量认证,增强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力,使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8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动物保健,2006(6):19-21,3.
[2]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3]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20-23.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农委工作总结
年初,明确了我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万亩,新增设施面积1.5万亩目标任务。把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农业项目投入量层层分解到各镇,每月进行调查督促,了解进展情况,半年度进行点评、通报。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万亩,累计达61.2万亩,占耕地比达58.29%;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6万亩,累计达11.77万亩,占耕地比达到11.2%。新建扩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135个,项目投入12.5亿元。在台创园管委会的组织推进下,我区台创园集中区与辐射区已建成“三园二区一田”雏形。即: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海韵现代农业产业园、循环农业示范区、高档鲜食瓜果示范区和万顷良田。台创园核心区展示中心4栋玻璃温室已在安装玻璃,27栋高标准双膜智能温室已搭建8栋,并已组织生产。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园区深加工二期项目及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60%。台创园中的城东农业产业园得到进一步扩展,以裕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基地规模再次放大,并积极组织生产。台创园辐射区中的海韵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三余镇)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首批流转的200亩土地已开工建设。以五甲南片、东社北片为中心的循环农业示范区,以五甲东片、三余西片为中心的高档鲜食瓜果示范区也得到所在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正在洽谈多个项目。万倾良田拆迁工作加紧推进,招商工作也已展开,拜肯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入园兴业。目前,正在实施的连片500亩(其中新建3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2个(十总迎阳、三余永平)。拟实施的连片500亩(其中新建3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8个(西亭李庄、二甲路中、东社香台、三余大乐、三余建新、骑岸东场、五甲兴隆灶、兴东紫星)。十总镇迎阳设施蔬菜项目规划面积400亩,目前完成1400亩。
(二)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抓手,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整治活动。今年,我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认真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切实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执法检查。加强了质量检测,严格“产地准出”。至目前,我委对全区集贸市场、超市、蔬菜产地共抽检了1221个样品,合格率达99.4%。进一步规范“产地准出”制度,在基地产品上市前实行批批检测,合格的发放无公害农产品“准出卡”。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8个,绿色食品4个,12个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换证。组织“银河”面粉企业申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以打击假劣农资为重点,全面规范农业投入品销售市场
制订“xx年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以打击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为重点,以市场整顿、日常监管、质量抽检和案件查处为手段对全区的农资经营点进行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和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350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点390多家,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违规案件7起。
(四)以技术培训为保障,努力提高农业生产与技术服务水平
严密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元月中旬就开始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外出学习,召开动员会议,完善培训讲师团成员,印发培训检查办法、考核意见等,力求使培训有声有色。至目前,全区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46场(次),培训农民10.815万人(次),全面完成省农委下达的培训任务。
(五)以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场创建为抓手,以动物防疫为保障,稳定发展畜牧业
至目前,全区生猪、家禽、山羊、奶牛饲养量分别达86万头、1820万羽、53万只和1550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3%、10%和持平。防疫方面,在规模养殖场,生猪口蹄疫、猪瘟疫、猪蓝耳病、禽流感H5N1、牛A型口蹄疫、羊二价口蹄疫苗等防疫密度均达100%。同时,组织开展免疫示范场建设,探索规模养殖场的最佳免疫程序,提高规模养殖场免疫水平。
(六)以提高作物单产为主攻方向,稳步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与水平
认真组织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全区上半年发放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油菜小麦良种补贴、小麦弱苗补助等资金累计9498.8万元。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全区夏熟36.57万亩小麦,亩产达385公斤,比上年增8.82%;40.7万亩油菜,亩产达210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9.96万亩蚕豆受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单产达187公斤,比上年减产6.03%。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276.1公斤,超过目标产量56.1公斤,油菜高产增效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专家、教授的一致肯定。秋熟生产形势良好,正陆续开始收获。预计全区46.3万亩水稻,亩产624公斤,比上年增0.5%;10.9万亩棉花,亩产75公斤,比上年减15.7%;9.3万亩玉米,亩产511公斤,比上年增3%;12.9万亩大豆,亩产145公斤,比上年增3.6%;6万亩花生,亩产180公斤,比上年弱增。
(七)以发展内河池塘养殖为重点,努力发展水产养殖生产
在海水滩涂养殖减少的情况下,我区积极推行河沟主养四大家鱼和套养河蟹等特种水产品种。开展河沟养殖示范村建设,8个示范村面积超过3万亩,辐射带动了全区河沟养殖发展。全区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弱增。
(八)以效能服务品牌建设为重点,努力改进作风,打造服务型机关。
我委扎实开展“服务三农、科技兴农”效能品牌创建活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保持24小时开通,“999”民生热线、“三农服务台”分别在线播出2期、7期,科室站所挂钩服务镇区、首席专家结对服务农业项目、“五有五统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设立“四大课堂”开展农民培训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方面、多层面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涉农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不定期到镇村、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指导,随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实现了零距离便民、利民、富民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许。
一、突出“一个载体”,即以台创园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项目。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市、区两级部署,按照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加快台创园核心区各镇路、桥、闸、防渗渠道、河道疏浚、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一期投资1.5亿元,累计投资4亿元。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加强台创园核心区展示中心生产与管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与之相关联的生产基地。台创园集中区与辐射区所在镇要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广泛动员多方力量,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力争全区新建农业项目100个,台创园核心区所在镇要确保完成2个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每镇要确保完成3个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三是强攻农业招商引资。全方位、大力度吸引“三资”投入农业。注重产业导向,把资金重点投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做大基地、做优特色的项目上,带动农业先进技术、新型品种和高效耕作制度的引入和发展;注重效益导向,优先发展对农民增收有带动、对地方财政有贡献的农业项目,尤其要引进单体规模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全面提升我区项目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二、狠抓“二个提升”,即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
一是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平。
大力促进秋冬季农业高效。紧抓秋播契机,大力推广“稻—大棚蔬菜”、“稻—大棚草莓”等高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麦田冬季空幅,大力推广麦—菜、麦—豆等夹套技术,在麦田空幅中套种青菜、香菜、大蒜等叶菜类蔬菜,增加产出与效益。大力推广林地养鸡、林地种植豆类和桑田套种等冬闲田高效模式,全面提高高效农业比重。大力发展设施可控农业。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水泥柱钢架混式大棚,积极发展防虫网、遮阳网、避雨栽培和滴灌节水栽培。继续推进设施养殖和规模养殖,积极开展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和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三方面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设施养殖和规模养殖发展水平。继续推进水产设施养殖,重点推进河沟规模养殖、利用废沟呆塘建水产精养基地、推进水产人工特种养殖,不断提高水产设施养殖总量和水平。xx年,力争全区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占耕地比达到11%以上。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水平。按照区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城东休闲观光农业片区,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
加大园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思路,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强主导产业与大面积生产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创建省、市级农业园区,积极申报参与省级先进农业园区评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原料以本地为主、成员以农民为主、销售以境外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行村企挂钩,引导龙头企业在本地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建设一批对农民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升级升档。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冬春设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消费需求,强化生产管理,增强供给能力。引导规模种养基地与超市、批发市场、大型消费集体等对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专卖直销、网上交易等新模式,切实增强市场流通对本地农产品资源消化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三、做好“三个加强”,即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培育现代种业。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品种科技创新,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以良种推广补贴为抓手,引导农民应用优良品种,提高良种普及率。着力开展科技推广。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关键环节,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力度,扩大有机肥使用面积。推进绿色植保,突出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着力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上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围绕我区特色产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围绕农时季节和结构调整开展培训,选择实用的培训方式,发挥好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科技能人、土专家两支队伍的作用,使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有计划安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着力培育“一专多能型”乡镇农技推广人才。
二是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广泛宣传贯彻《条例》。《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于今年xx月xx日正式施行,要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要广泛开展《条例》宣传活动,加强培训,让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切实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认真履行农业部门职责,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推进年活动。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监管的技术支撑。推进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服务机构建设,确保xx年全区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服务机构全覆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粮棉油万亩示范片、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为重点,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对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严把产地准出关。实行例行检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突出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残留、奶产品“三聚氰胺”、水产品违禁药物残留等检测重点,不断扩大监督抽检范围,增加抽检频次,提高检测覆盖面。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和预警机制,提高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xx年“三品”认证数量30个,建立绿色、有机示范基地10万亩,全区主要农产品中“三品”种植面积比重要达80%以上。积极组织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积极申报名牌农产品、驰名商标等。
三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加强法制业务培训。继续加强农林执法人员的涉农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强化对农资经营者的法制培训,加强对广大农民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贯彻,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做到法制宣传有新突破、优化服务质量有新举措、依法执法效率有新提高、执法体系建设有新进展、治理突出问题有新成效,把法制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全面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前移市场监管关口,建立健全农资市场巡视制度、市场警示制度、农资市场打假责任制、农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乡镇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员制度、农资市场诚信档案和重点监控制度,完善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加强案件查处工作,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着力抓好市场预防、市场监管、市场诚信、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执法能力五大机制建设,加快形成“依法监管、制度健全、诚信自律、责任到位”为主要内容的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严格农业行政执法。强化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切实加强农资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的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资打假护农的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大案要案,以涉农法律法规为依据,专项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加大检查和查处涉农违法违规案件力度。
关键词: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特色农业
红城镇有农业人口2.5万人,并于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红城镇有耕地27.99km2,其中浇地1226hm2,山旱地1573hm2,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优化种植业结构,形成林、果、菜、粮、药、草相融合的综合种植结构,红城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建设、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引进试验草红花、甜叶菊、青蒿、、枸杞等中药材新品种等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的稳步推进,红城镇农业将迎来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实现提供可靠支撑。
1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平衡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
对农产品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而言,平衡农产品的供需关系至关重要,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积极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就需要以市场供需关系为重要依据,围绕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地方农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进而很好地平衡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容易引发大量农产品囤积的问题。
1.2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农业发展也要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为关键。而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因地制宜地优化地方农业发展,还能对先进科技进行充分利用,更能合理规划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方案,从多个维度为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注入活力。在现代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做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更是能够更好地针对消费者需求有方向、有目的地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1]。
1.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是必然方向和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如大规模生产、机械化种植、产业链条构建等,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合理调整相应的种植业结构,能够切实优化产业结构,配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可以切实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2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常见问题
2.1思想认知不到位
虽然种植业结构调整极为重要,但是依旧有不少农户对此缺乏正确认知,甚至有大量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对此缺乏重视,导致相应的结构调整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在思想认知不到位的情况下,种植业结构调整很容易陷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情况,各种政策、法律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相应的调整效果也难以令人完全满意。
2.2组织与资金支持不够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规模巨大、周期长远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主体、层面,需要安全的组织结构以及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是目前基层农业建设体系尚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相应的权责体系有所缺陷,并不利于基层种植业结构的有效改革。与此同时,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也较为常见。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财政资金较为有限,能用于支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往往缺乏足够资金,更是难以提供足够资金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组织与资金两方面的支持不到位,直接影响和限制了相应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良好开展。
2.3技术力量薄弱
要想有效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除了从整体上做好相应的规划之外,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不管是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技术,还是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乃至物联网技术等,均是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但是农户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不足,再加上资金、政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的科技兴农实践面临着一定阻碍。
2.4科学决策水平偏低
进行科学决策是推动种植业结构有效、良好转型的关键。但是目前基层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决策水平往往较低。首先,缺乏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部分基层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是基于短期效益的考量,而且缺乏对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关注,导致相应的决策水平较低。其次,信息更新与掌握不到位。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到位、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应的决策往往缺乏足够信息支持[2]。最后,忽视特色发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保障实际调整效果的一大要点。但是基层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的制定往往存在照搬其他地区决策的情况,并不能有效构建特色种植业。
3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
3.1全面加强基层思想认知引导
只有切实强化基层所有人员的正确认知,才能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奠定基础。一方面,面向广大农户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思想引领和认知教育工作,拓展包含广播、电视、文件、会议、新媒体等在内的各种宣传渠道,促使农户更新认知并积极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面向基层干部以及各岗位人员,则需要落实思想认知教育和责任体系构建相结合的基础工作,促使基层人员重视种植业结构调整并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3.2综合完善保障机制
基层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多维度的有力保障,方能在实践中保障相关工作有序、良好落实。首先,健全基层组织结构体系。种植业结构调整涉及到多方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社等。只有在多方主体的良好协作之下,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与落实,切实避免浪费大量资源、职能冲突、多方矛盾等问题。对相应的组织结构体系加以健全,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并对具体的权责进行合理、明确划分,在良好权责体系的支撑下保障种植业结构的切实调整。其次,强化政策保障。政策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导向和保障作用。地方政府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基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以合适的政策指导相应的项目建设与工作开展,同时吸引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及配合,有效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良好落实。最后,强化资金保障。坚持践行专款专用原则,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设相应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合理调整财政资金配置、使用与管理策略,同时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尽可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既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也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的有效落实,并推动资金使用效率的切实提升,从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保障种植业结构的可靠调整[3]。
3.3积极推动科技兴农发展
科技兴农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科技兴农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种植作物在面积、产量方面的快速增长,以免产业结构调整造成长时间的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科技兴农能够保障农作物种植生产质量,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阻碍和难题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避免出现因质量水平较低而影响地方农业正常发展的情况。科技兴农既要对传统农业的“家养鸡,村跑猪,人耕种,牛拉犁,粪便发酵肥”的低产低效益模式进行变革,也要对“滥用工业化尿素、化肥以及农药”的环境不友好模式加以改变,围绕科技、生态、环保探索绿色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科技兴农发展方案,在明确地方农业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农业技术基础建设和应用,加强农业种植产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建设农业设施,做好农机与农技推广工作,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农业企业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无土栽培、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智慧农业等探索可行的科技兴农路径。
3.4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为种植业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支持,也能全面深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等的综合分析,进而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必要依据。地方政府需要以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合理制定相应的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从软硬件层面强化创造良好条件,并落实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合理选择农业种植ERP管理软件,深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地方种植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种植一条龙管理。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多种平台及时向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优质信息,为相应的农业种植生产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种植生产的运营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管理、计划管理、安全及质量追溯的集中化处理,大幅提升种植生产的管理水平,在降低时间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动态化地联系农产品市场与农业种植生产。而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果园管理和蔬菜大棚管理等方面,不仅能够对种植生产环境的有效采集与实时监控,还能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动态化、智能化调整,构建可靠的防盗报警系统,切实推动果园种植与蔬菜大棚种植水平的综合提升,并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更为可靠的支持。借助现代化大棚进行绿色蔬菜栽培种植,能够构建集温度控制、灌溉控制、施肥控制、虫害控制、精密智能化除草、远程控制、绿色蔬菜全程信息化管理、蔬菜生长环境预测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而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从种植生产的质量、效益出发,切实推动相应调整活动的顺利实施,减轻种植生产问题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阻碍。
3.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地方农业优势以及契合市场需求的结果。地方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地域性、商品性、经济高效性、市场需求的易变性与局限性等因素,合理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及方案,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做到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的发展通常可围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种植业、坝子农业、立体农业、基塘农业、灌溉农业等展开,具体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与创新。在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需要强化导向与管理,认真规划,增加投入,大力应用科技的力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土地使用特权流转,树立品牌,全方位推动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进而为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支撑及保障。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层面看,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特种蔬菜、发展特种粮食、打造特色林果品牌、依靠农业种植发展特色加工业、发展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体系、打造梨花节等特色节日等,均是能够凸显地方农业特色并推动种植业结构良好调整的可行措施。
3.6拓展并完善产业链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往往需要健全的产业链作为支撑。针对目前种植产业链普遍存在的上游种业分散、中游种植小农占主导、行业集中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体系不健全、品牌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持续拓展与逐步完善,采取各种措施打造覆盖面广、合理衔接上中下游、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并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而更好地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
4结束语
综上可知,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是新时期背景下农业发展的一大重心。在坚持贯彻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从整体上对地方农业种植业结构现状进行准确把握,弄清楚相应的结构调整与转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针对性进行合理规划,构建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案,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保障,逐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良好调整。
参考文献
[1]马玉林,聂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30):118-119.
[2]陈义霞.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146.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XXXX局帮扶XX市XX镇XX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帮助引导村“两委”紧紧抓住两级市委政府帮扶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不断改善钓鱼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维护该村社会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驻地东南部8公里,是一个纯山村,也是全镇集体经济最薄弱的村之一。XX村现有人口338人,92户,有党员16名,村“两委”成员4人,基层组织健全。耕地面积510亩、荒山面积1800亩,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全村只有一眼深井,仅能保证人畜用水。村民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农作物小麦、地瓜、玉米,没有工企业。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全村510亩耕地完全没有水浇条件,生产道路均为自然形成,机动车无法通行,农业生产极为不便。二是村民致富缺少门路。由于资金、技术、抗风险能力等原因,许多村民守着薄地二三亩,饲养牛羊三两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三是村容村貌和内部交通破旧落后。村庄地处山脚,汛期山体开泉,村内未硬化道路泥泞不堪,行走不便。四是村级债务负担较重,集体经济空白。负债主要由通水通电、道路建设等公益事业投入构成,本息已达6万余元且无力偿还。
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扎实开展帮扶工作,XX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XXXX任组长、各位副部长为副组长、各科长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了群策群力、全员参与的帮扶工作格局。二是深入调研,明确方向。市委XXX同志高度重视帮扶工作,亲自带领市部班子成员到帮扶村调研走访,全面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帮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XX分管同志和帮扶干部,利用整整5个工作日,深入XX村,通过入户走访、地头攀谈、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召集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和想法,听取村里各方人员对发展本村的意见建议,研究制订帮扶计划。三是多方争取、积极协调。XX领导高度重视帮扶工作,经常听取有关帮扶情况汇报,并及时协调解决帮扶工作中的问题。市委XX同志亲自到省直有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市委XX分管领导同志带领帮扶干部多次到有关部门协调项目资金的支持。帮扶人员先后向农业、水利、财政、林业、体育等单位专题汇报帮扶工作20多人次,想方设法争取帮助。
三、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17万余元,修建办公场所、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养殖基地和远教站点各1处,整理土地450亩,修建生产道路1700米、拦水坝300米,发展食用菌大棚1200平方米,栽植核桃树苗4000棵,走访慰问贫困户30多人次。一是村级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帮村先要帮班子。把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作为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协调资金11万元,新建了一处180平方米,集村“两委”办公、计生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活动场所,结束了该村“只见干部、不见村部”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班子内部工作分工、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大力推进村务党务公开,推动了村里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开展。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村干部及村民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开展“找差距、促发展”思想大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增强了发展信心,为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基础。二是完成了塘坝修复一期工程。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持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为尽快改变XX村基础条件较差的状况,我们努力争取国土、水利等部门支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针对全村510亩耕地完全没有水浇条件的问题,实施了塘坝修复工程,一期投资30余万元对项目区内的2000余棵树木及其他地面附属物进行依法清理,对决口进行覆土加固加宽,新建溢洪道,改善了山后200余亩耕地的灌溉条件。三是完成了XX村土地整理项目。针对土地较少、土质较差的问题,投资36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土方1.68万立方米,平整土地450亩,开挖排水沟1790米,修建蓄水池1座、进地涵5座、生产路1700米。同时,加快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栽植杨树820株,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发挥了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因该村实有土地面积大于统计面积,积极申请上级增加种粮直补100多亩,村民每年可多增加种粮补贴10000多元。四是荒山绿化进展较快。投资8万余元,完成荒山造林面积3000亩,栽植花椒、冬枣、柿子等经济林木500亩,使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五是培育金针菇种植基地。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实施“示范带动工程”,引导2户村民投资9万余元,建立1200平方米的金针菇养殖基地,每户年利润在2万元以上,并将带动更多的村民从事菌类养殖。六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多次与XXX奶牛养殖场联系洽谈,达成了在XX村投资60余万元建设奶牛养殖基地的协议。首期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养殖草鸡6000多只、羊200只、牛20头。积极联系XX集团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现代化养鸡项目即将开工。今年3月份,组织部分村民赴XX考察小饰品、手工艺品加工项目,引导村民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探索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有效途径。七是社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对村庄内两条主干道可视范围内的“三堆两垛”特别是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玉米秸秆、柴草、粪堆等进行了彻底清理,改善了村内卫生条件。投资16万元的村民健身广场已进行硬化、栽植绿化树木、安装健身器材,村民有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积极协调民政、残联等部门,争取政策资金2万余元,对贫困户、残疾人进行救助。在村庄关键部位安装了4个电子摄像探头,加强治安防控,改善了村庄的治安状况,促进了社会稳定。
四、XX村下步帮扶计划
这是占全了“老少边穷”全部四个“选项”的两个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散居区、三省边界区、省级/国家级扶贫县。一个是湖南最南边的江永县,一个是广西最北边的龙胜各族自治县。
两个县都是多民族散居区,江永县的27万人口多数是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与自然条件等原因,2015年底,江永县还有8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53户、29749人;同样,2015年底,龙胜县10个乡镇17万人中,有贫困人口2.94万、贫困村59个。
如今,走进村寨,记者发现,各族老少、干部群众,说起眼下和未来,都信心满满。原因何在?
背着箩筐找市场,稳坐田间等客商
听说“苗歌王”兰海龙家来了北京客人,张家村凡是家里暂时没有住宿游客的阿姐都来了。问她们家里去年收入多少,一个刚扭扭捏捏说“十几万吧”,另几个就笑着推她一把,“哪个嘛,少说也有二三十万的”。
30万元,放在几年前,是张家村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问钱从哪里来,她们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着,说不明白就唱:燕子衔泥飞过岭,今天终于做成窝……细听下来,大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这几年,扶贫不再只是“号召”了,而是“真讲精准哦”“是一家一家地扶”……
原来,从县上来的扶贫工作队告诉他们,与别处不一样的、自然的、原生态的,就是受市场欢迎的。比如,让土鸡土鸭在山里河边野着长,让地产的小猪重新回到山上去跑着长,让山里的果子慢些长。与此同时,工作队一家一户地摸底,区别情况教技术、给资金、送鸡苗。再接下来又给鸡保健、给养鸡户找市场。山鸡长得慢,商家订货一月比一月多,老阿妈老阿爸也撸起袖子捡鸡蛋、喂麻鸭,赶着小土猪满山跑。截至今年春季,全县存栏鸡鸭超过70万只,且凤鸡、翠鸭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更让农民自豪的事情是,“过些天,你在北京就能在手机上看到我们的跑山猪是在什么地方耍、吃什么食了”。与高端市场接轨的可追溯养殖体系建设已在这里悄然展开。
桂林国家高新区扶贫博士团将航天育种、罗汉果深加工、生态茶等最先进的高科技带入张家村,将村庄的种养业纳入高新区产业集群,村庄发展全方位并入高新产业的发展规划,形成新产业的原料、试验、人力供给链。高新产业项目的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让张家村一步就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精准了,扶贫效率就高了,更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扶起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出了他们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自信心。
于是,年轻人回到了瑶寨苗乡。
杨启良回到张家村,带领乡亲们开始了“花养事业”。2016年起,龙胜县委县政府提供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扶持,引导农家种植花卉。杨启良和村民们抓住时机,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种植花卉大棚45个,面积15亩,亩产利润达3万元。
精准,在龙胜有更高一层的追求:少种慢长、针对小众市场。选择这一思路,“是由龙胜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县委书记周卉告诉记者,这里无一片平地,山水间那几片梯田,因没有工业所以没有污染,而且富硒。所以,就有了这个思路――“种,就要种高档高价高质量的果菜花卉;养,就养美味的鸡鸭鹅跑山猪。”周卉说。
精准,在江永,与在龙胜一样,一户人家一个脱贫方案,而且是“细细地磨出来的”。扶贫干部这一句“细细地磨”很精准地道出了江永县以及湘桂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扶贫开发的秘诀。
比如眼前这一家,中年的何洪济,身体不太好,又不善于交流,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也无力自己经营民宿。扶贫工作队经与村委、贫困户反复商讨后形成方案:以他自家祖屋入股村办旅游公司,何洪济按公司规范保持自家房子、院子、厨房、厕所、被褥干净整齐,就能拿到服务工资。仅参股旅游公司一项,2016年何洪济一家4口人共增收11600元。
用这种“细细地磨”的办法,永州市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形成了对何洪济所在勾蓝瑶村的扶贫方案:引导3户村民从事生态土鸡养殖,指导4户村民开办观光自行车出租、民俗服装出租、露营帐篷出租,鼓励4户村民开办农特产品销售店铺,帮助8户村民争取小额扶贫贷款40万元,为6户村民提供保洁、巡逻等固定用工岗位。
有劳动能力且勤劳肯干的贫困户,政策办法更多。比如,发放生产启动资金,免费提供各种苗木、翻挖土地和技术培训,扶持开店等。
方法对不对?精准到没到位?在溪边晒太阳的阿婆周平英评价:以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带孙子,累死累活还是穷。现在,吃好喝好有钱花,白天看这么多游客,晚上看戏(电视)真快乐,每天都要唱山歌。
变旧时穷困光景,为时尚致富风景
在勾蓝这个湖南省最南边的瑶家村寨,有“女招男”的奇特风俗,但这风俗曾经只让他们感觉自己与现代世界离得太远,从未想到这也是风景、是文化,是可以与世界共享的资源。直到脱贫攻坚开始,从游客的眼睛里和一系列扶贫政策中,他们知道了一件远比挣钱致富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独有的风俗人情,破旧的祖屋老街,传承了上千年的山歌瑶舞,绝大部分是受人喜欢的、值得尊敬的,有些是该好好保护传承的。
于是,大胆勤劳的村民想到了开办农家乐。但是,农家乐并没让村里多数人家脱贫。至于整体脱贫,更是难上难。
勾蓝人正犯难时,中央提出扶贫要精准。很快,扶贫工作队进驻勾蓝,每个贫困户都入了档,扶贫开发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面展开。一个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产业扶贫新机制很快形成:有房的出房,有人的出力,有地的参加流转,以村集体为主体组建了勾蓝瑶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余亩,分三季种植景观经济作物。2年至3年,古老瑶寨、奇特民俗、山水田园等现代旅游目的地要素交织出了一个游人如织的崭新勾蓝瑶村。
与江永的展示传统乡土风情不同,龙胜县黄洛瑶家的洗头发舞蹈是完完全全的创新,而且可以说是村里三代妇女共同研发的旅游产品。在扶贫工作队的启发下,她们认识到自家那盘在头顶的乌黑油亮的长发是招人羡慕与喜爱的。于是,她们放飞那及膝的长发,让长发与瑶绣百褶裙共舞,让舞蹈讲述瑶家女儿的成长、婚嫁、持家等传统习俗。结果,追寻头发永不变白的游客从全国各地奔向山寨,有研究秘方的,有下河洗头发的,更有住下来以求白发变黑的。
日前,笔者看到,在江苏省*市*县农业示范园区,100多名返乡妇女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正准备将一车车娇艳欲滴的蝴蝶兰装上货车运往外地。这些女民工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从上海、苏州等地返回家乡的农民工。
据了解,*县仅去年就有近27万农民外出务工,这些民工大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去年9月份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风暴导致“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停产、半停产,不少中小企业的*籍民工返回家乡,给该县的就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针对女民工回流热潮,*县妇联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发挥自身优势,不等不靠,积极采取一下相应措施,帮助扶持返乡女民工实现创业就业:
一、健全组织,为返乡女民工创业就业夯实基础。县妇联成立促进返乡女农民工就业领导小组,并迅速做好返乡女农民工情况专项统计工作。全县14个乡镇妇联深入村组开展女农民工返乡调查统计工作并按月上报,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县妇联扎实做好返乡女农民工用工岗位专项采集工作,并整理汇编成册,通过乡村劳动保障平台发放到每一个返乡女农民工手中,目前,已有161个家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8600多个。
二、从转变观念入手,做好返乡女民工创业就业宣传。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开辟专栏、专题,广泛宣传推动妇女创业、加快妇女发展的重大意义;每年“三八”节前夕,县妇联和县电视台合作联合摄制《巾帼风采》栏目,从3月1日到15日在*县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每日一集连续播放,宣传女性创办的企业,宣传女性创业的先进事迹,打消返乡女民工灰心丧气的念头,激发她们的创业热情。先后树立表彰了*县巾帼创业标兵、一批女性创业带头人40个,其中新集乡李玉华返乡后创办玉华玩具厂故事在电视台播出后,前来咨询络绎不绝,直接促成了我们有关玩具加工和电动缝纫培训班的开张,解决了200多名返乡女民工就业的问题。
三、立足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女民工就业能力。一是技能培训。一年来,县妇联坚持依托北陈集镇红梅帽厂、新集乡玉华玩具厂、李集千之亿服装加工厂等女工密集的厂家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培训内容有电动缝纫、羊毛衫加工等适合女性的技能,已经培训了返乡女农民、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妇女劳动力3000人次,2000人实现了转移就业。去年11月份,该县妇联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成立巾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今年,将对300名左右返乡妇女进行家政培训,并免费推荐就业,在本月底前在将举办由返乡女农民参加的家政技能培训班。让返乡女农民工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技术培训。二是农业培训。该县妇联先后聘请扬州大学5名教授,来园区为女农民在花卉种植、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培训,培训班达15期,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达2000多人次,对女农民实施技能提升。县妇联联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在提供返乡创业项目、提供优质服务,重点引导返乡女农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花卉、蔬菜等产业。同时在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促成金融部门制定出优惠的信贷政策,将小额贷款向愿意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倾斜,还在创业场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于现代农农业示范区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园区花卉苗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实现1200多名返乡女农民再就业。
四、多方位提供项目,帮助妇女找准创业就业方向。对于返乡女农民,能够自主创业,选准项目是关键。该县妇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适宜女性创业方案征集、评选活动,收集整理适宜女性创业项目36项,通过联合县劳动局、举办的招聘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进行宣传;县妇联每年都要通过开展1到2次的农村妇女手工技能培训班暨创业项目推介活动,把妇女致富项目送到农村妇女家门口,送的创业项目有服装、手工编织、皮具加工、针织、串珠、玩具、刺绣等10多个,它们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能辐射带动强、适合妇女的优点;目前,全县各类具有辐射功能的“妇女发展项目”就有30多个。
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加快妇女创业就业步伐。县妇联坚持深化“金手链”创业致富行动,大力开展“村企结对”活动,将我县园区中女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如飞达制衣、祥禾制衣等和返乡创业的企业如玉华玩具厂、红梅帽业有限公司等27个企业与返乡女农民较多的村结对,并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让更多的返乡女农民向我县的三大园区聚集或本地就业,实现个人与企业利益的双赢。充分发挥成功创业女性、女企业家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了四季有实用菌有限公司等6个市级“女性教育创业示范基地”,为广大妇女搭建集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创业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妇女创业的成功率。
六、实施岗位扶持,推动实现返乡妇女创业就业。针对返乡女农民就业难的状况,县妇联和劳保局抢抓机遇,年初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我县妇联成立的巾帼家政服务公司在招聘会上摆摊设点,面向社会特别是返乡女农民招聘家政服务人员,我县的三个园区共1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了5000多个岗位,涉及纺织、化工、机械、木材、电子等行业。县妇联,精心部署,组织了3000多名富余女劳动力参与招聘会。经过现场咨询交流,其中900多名妇女当场签订了意向协议书。在招聘现场,前来求职、咨询的千余人中有200多人进行了家政服务方面的报名登记,她们纷纷表示巾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是她们信得过、靠得住的公司,一定好好珍惜机会。我们今年要打响妇联家政品牌,突出办实事、做好事,解决“40、50”下岗职工和农村妇女就业难问题。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6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6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
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
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
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
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1、整合城乡职业培训资源,加快县域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步伐。我县结合实际,于今年建设“**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校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办公室等22间,已初具规模,年可培训人员3000余人。主要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的工种有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裁剪、木工、瓦工、烹调、特色餐饮和汽车、拖拉机维修等种类。目前,我县已经投入15万元开始对现有校舍进行必要的建设和维修。并增加必要的培训硬件设施等。
2、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农牧民素质。共举办种类培训班42期,培训11452人。三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开展就业灵活的行业技能培训,在工程施工中大量招收本地农民工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上半年培训1308人;四是为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办学力量,指导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举办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等培训班,一季度完成培训49期1688人;五是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今年各乡镇共培训农牧民3.27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我县与内地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培训技能的教师授课,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拟输出人员进行汉语知识、汉语会话和具有民族特色餐饮等实用技能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
3、积极配合地区农办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林果业工作,组织农民和农村科技人员参加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今年选送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培训一批次9人,选送林果业农民技术员培训三批次79人,选送大棚养鸡农民技术培训一批次10人,县乡财政共补助伙食费3.39万元。
4、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凡是涉及培训方面的经费,县财政都给与足额的保障。2006年一季度各类培训,县、乡(镇)财政投入经费72.975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1.735万元,乡镇财政投入21.24万元。
三、农村劳力重点转移方向的分析
通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应按照“以近期就近就地转移为主,中远期向外地、城市长期转移为辅”原则,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一方面我县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服装裁剪、缝纫、民族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木工、家电维修、农业生产技术等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创收,增加农民收入。如依其艾日克乡依其力克村农民赛买提,通过参加县、乡举办的烹饪培训班,学习掌握了烹饪技术,在县客运站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红红火火,年收入达3万元;新和镇托克苏村农民哈肉2002年种植了6亩红提葡萄,为使其尽快产生效益,通过镇政府举办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掌握了葡萄生产管理技术,2005年产量达15吨,收入突破2万元。另一方面在做好就近和疆内转移的同时,重点做好向内地长期转移的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我县在外务工人员多,信息灵的优势,鼓励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居、朋友带朋友的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如新和镇尤鲁都斯村的艾尼瓦尔塔西在长沙经营烧烤,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到2004年末已拥有50余万元的家业,他致富不忘家乡,积极为贫困户捐款捐物,并为愿意外出创业的人员提供帮助,在他的帮助下**县有50多人在他经营的餐馆工作。
四、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费主要依靠县财政拨付,而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因为经费不足,有些培训还是低层次的,特别是因财政困难,开展高层次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还较困难。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限制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我县农村人口99%以上都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均创收的提高。
3、是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农民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4、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影响了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
5、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济人工作相对滞后,未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务输出网络。
五、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不适应劳动力转移的一切旧观念,树立劳动力资源转换观念和创业致富的新观念,建立农民新型生产生活方式。聘请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行业的土专家,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丰富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农民,带动农民学经营、创市场。积极利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转移内地等发家致富的典型,引导农民向附加值高的行业转移。
2、以培训促转移。认真实施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突出实用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4、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疆内向疆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鼓励支持农民实行就地、就近转移,由从事种植业向养殖业、林果业转移;由原来的自发、分散转移向有组织、有规模转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参与县域境内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5、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和乡村就业、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本地农民工、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两个1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网络,并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创造条件。
6、要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实行与城镇失业人员相同的劳动合同、失业求职登记和社会保险制度。
【关键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农超对接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其农产品流通通道也在不断发生转型与改革,慢慢由传统的营销向超市化经营转变。但因为农产品的传统销售已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所以,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必然。但这种必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健康、安全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流通通道、区域销售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应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陕西省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产品超市化简介
农产品超市化(Changing from Peddler’s Market to Supper Fresh market)是指将现代化超市经营理念应用到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去。用连锁经营的先进理念对农产品的营销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与传统农贸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商业业态的竞争与演化。
2.农产品超市化的优势
连锁经营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这种业态形式是继百货店和邮购营销之后登场的、具有经营革命性的零售业态;而农产品连锁经营一般是以经营生鲜产品为主。这种经营模式大致分为4种,它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2.1业态优势
连锁经营是零售中的一种新兴业态,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相比,超市化连锁经营在经营理念、经营环境、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讲,它是以众多的网络门店为市场依托,以集中采购和开发的规模效应为优势,以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为工具,将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向加工制造业反馈,同时发展自有品牌,甚至形成供应链从而开发利润。
采取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农产品将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财务决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具体表现在:
2.1.1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及运输成本
鉴于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农产品在采购过程中将更具有规模优势增加了还价能力;实行统一配送,降低了运输成本。
2.1.2克服了农贸市场规模小、重复率高的缺点
一般农贸市场当中同类商品的重复率较高,摊位提供商品重复率较高,采用顾客自选的开放式卖场营销方式,节约了摊位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摊位相对应的人员成本。
2.1.3降低渠道成本
农产品超市通过农户―超市―消费者进行流通,省去了中间环节中产地批发商、市场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从而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业态优势还体现在消费者信誉度上,传统的集贸市场主要通过个体商贩的租赁经营,人员构成混杂,流动性大,质量难以监控,生鲜农产品的安全隐患大;农产品连锁经营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在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上都得到了保障,赢得消费者信任,同时相比较传统的农贸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在购物环境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再者,农产品通过专业化的连锁经营,在产品陈列方面通过卖场通道的合理设置,磁石点商品的合理配置、关联商品的主题化陈列等专业化手段可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在深度加工方面,连锁超市卖场通过更加卫生的加工机械,专业的加工人员以及全透明的加工方式,使得农产品的深加工相比较于传统农贸市场让人感觉更加卫生、安全。
2.2市场优势
从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来看,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食品的安全、品质、快捷、购物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客观上具备了推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市场条件。农产品的商品、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正是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
2.3技术管理优势
农产品连锁超市通过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化化电脑系统在农产品经营的物流、管理、经营、销售等进行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条件。
另一方面,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立使连锁有条件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及时反馈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产品采购范围,优化采购环境。
2.4政策优势
鉴于我国农产品经营主图规模小、规范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促进农产品进超市的多项措施,其中包括: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实行统一纳税、减少重复检查、对配送车辆提供市区通行停靠便利等,同时实行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购进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抵扣的税率优惠。
3.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现状
目前陕西省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基本分为二大类型。
3.1由农民自发开展的“农超对接”
这种类型有4种方式:
第一种,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发起组建合作社与超市对接。这是一种先有市场后有合作社的方式。由于这种登记成立合作社的手续一切免费,门槛也较低,组建相对其他形式的农超对接容易许多,所以许多经纪人为保证本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的长期稳定,都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利用已有的营销优势,将农产品直销入超市。如大荔县农民经纪人李安友,经销果品十多年,已为沃尔玛、人人乐等超市供货多年,但货源不稳,还需经常从批发市场进货。2008年开始按照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组织40多人发起成立了“安友果业合作社”,利用过去的营销渠道,将果品直接销往超市。2009年前5个月已销售果品200多吨,价值50万元。
第二种,生产经营大户自发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并开拓超市营销网络进行销售。这是一种先有合作社后开拓市场的方式。如兴平市晨光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年多来,成员联手开辟了咸阳、西安的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并制作了统一的礼品盒和包装箱,经分级、包装后出产的大棚油桃统一使用“汉茂”品牌,平均售价每公斤提高1元,成员累计增收10多万元。
第三种,通过中间商与超市对接。合作社吸引外地客商收购,再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手,进入超市。缺点是流通环节多,陕西人讲让别人多吃了几次“过水面”,农民产品卖不到好价,超市拿不到低价、新鲜的产品,消费者得不到实惠的农产品。山阳县秦丰养鸡合作社,在西安设立的鸡蛋经销部,通过中间商进入中小超市和农贸市场经销店,专人专车配送,每月销售30多吨,但合作社的出售价只是市场零售价的一半。
第四种,企业牵头办合作社或加入合作社,实行农超一体化。主要是一些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了获取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积极牵头组织农民,兴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西安市长安区高桥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由良种经销大户与良种繁育农户和小麦种植农户共同组建。陕西西瑞面粉公司向合作社出资1万元,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为西瑞面粉公司供应优质小麦,仅2008年就供应100多吨。
3.2政府推动开展“农超对接”
有4种方式:第一种,政府组织召开产销衔接会,为农超对接提销平台。陕西每年举办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无公害农产品产销衔接会、苹果年会等活动,为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比如商务部门主动与农业部门互通蔬菜产销信息,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特点和供求情况,召开的产销对接会,组织超市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网上对接撮合等多种方式,稳定市场价格,促进供求平衡。
第二种,地方政府组织合作社到销区上门推介。西安市阎良区农林局承担费用,每年带领专业合作社营销人员,带上产品,赴西宁、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召开产品营销推介会,授权产品总,签订代销合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阎良甜瓜、蔬菜的品牌知名度。
第三种,指导大型超市到合作社直接采购。在商务部、农业部的指导下,2008年家乐福超市总部两次派员到陕西考察,两次举办食品安全和生产技术培训班,与合作社签订了20多份直采协议。周至县周一猕猴桃合作社先后给家乐福供货300多吨。
第四种,政府直接推动“农超对接”。2008年陕西省农业厅和商务厅制定了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实施方案,选定了一批超市、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直接推动“农超对接”。在超市门店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柜,支持销售“卖难”蔬菜。如“双百市场工程”等财政资金支持的大型批发市场,要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减免“卖难”蔬菜场地费。
4.制约陕西省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的因素
4.1农产品的标准化
农产品进入超市,必须有一些基本条件:要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包装要规范,商品品种要多、货源要稳定,并且按照超市收货的标准不合格率在3%以内,可以接受,如果不合格率在4%-10%,那么就会发生退货现象,如果超过10%,超市就会拒收。大部分超市不会选择与分散农户合作,因为他们无法自己监测农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不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精美包装,也不能够开具最基本的发票。目前,陕西省大部分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比较弱小,没有法人主体地位,不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没有经营实力,难以达到与超市合作的基本条件。
4.2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陷
供应链具体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也就是说,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应是一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竞争要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单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否则就会导致合作伙伴的关系解体。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说,由于超市规模相大于众多小的生产者供应商,所以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超市更处于有利地位,于是入场费、柜台费、延期付款屡见不鲜,影响农产品超市化发展。
5.推进农产品超市化的建议
5.1完善产业链
由于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和陕西省农作物生产的分散性,分散农户直接与超市达成合作有一定的难度。实现“公司+农户”经营或“合作社+农户”一方面能够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优化供应链;另一方面通过公司或者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品牌,进行统一包装,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控体系,进而通过建立生鲜配送中心,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组织生鲜品的配送,加快流通周转速度,实现经营的规模效应,达到“数量充足、供货稳定”。
5.2推行社区蔬菜便利店
大型超市的选址一般都位于人流量较高的商业区、居住区,且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面积都要达到2000以上,对于蔬菜水果这些日常消费品来说购物时间相对较长。而小型社区购物中心不同,它是以满足一个或邻近2-3个小区居民的日常蔬菜、水果、日常用品的社区服务性质展开的。一方面它的选址就在小区周围,且经营面积不大,选购方便;另一方面它的主营业务针对性很强。这样既满足了小区居民农产品购物需求,且在卫生、安全、购物环境等方面又远强于传统的农贸市场。
5.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总体上看,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程度较低,发展时间较短,突出表现在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无论是资金还是管理经验都比较欠缺,因此,还需要政府对农产品进超市和农产品连锁便利店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
5.3.1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生鲜配送中心和生鲜冷链的建设需要很大的前期投资,陕西省的农业企业规模都不大,资金相对缺乏,特别需要政府在资金上和相关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快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进程,切实满足城乡居民的食品问题。
5.3.2加强连锁经营管理的技术培训
生鲜农产品品种多、季节性强、地域性强、保鲜要求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给农产品的运输、陈列、销售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将加大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加强陕西省高技能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相应培训。
5.3.3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在农产品与超市对接中减少阻力,并且使消费者能够放心、安心购买,树立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局,2010.
[2]陕西发展报告1949-2009,程安东,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胡启亮.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科技出版社,2008.
[4]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与完善, 2005.
[5]乔颖丽.中国城市生鲜食品超市业态形成机理研究,2006.
[6]周发明.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争创活动有序开展
加强领导。自市妇联在全市开展“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县致富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将妇联系统开展的“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纳入全县“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验收,并将妇联列为县致富工程重要成员单位。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争取县委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村居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致富网络;县两办转发了《平邑县妇联关于开展“十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的意见》。
加大宣传。根据市妇联的部署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精神,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宣讲团、报告团进村入户,原创:对相关政策、优惠条件和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在工作开展好的乡镇、村居召开全县的活动现场会,通过现场比对和效益分析,激发广大妇女发家致富的热情。自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宣传车辆30辆,印发宣传材料20余万份,悬挂、喷涂宣传标语3000余幅,安装大型宣传牌40余块。
建立机制。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对“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目标任务进行了年度分解,制定下发了《关于将“十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通知》及《年度考核办法》,加强指导检查,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多措并举,搭建平台,致富工程成效显著
(一)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家女致富本领。针对农家女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技培训。与县科技、农业、财政、教育、林业、科协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组织专家志愿者宣讲团深入农村一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以村妇女培训学校、党员电教中心、县乡党校等为主阵地,把田间地头、示范基地等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举办不同形式的村级女干部培训班、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班、农村妇女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班,使新技术迅速、及时地得到推广。目前,全县有80%以上的农村妇女参与科技培训,70%以上的农村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新技术,有5964名妇女获得了绿色证书,达到村均7名,有3896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达到村均5名。
(二)搞好信息服务,拓宽农家女致富门路。我们牵头与有关单位建立了以协调服务、自我服务、相互服务为依托的服务网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服务。近三年来共设立宣传咨询站70多处,解答群众咨询50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明白纸近10万份,提供科技信息60余条,受到了妇女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突出示范带动,激发农家女致富热情。我们坚持抓点带面,注重培植妇女科技示范户、建“妇”字号示范基地、发展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三带动”,激发广大农家女的热情,积极争创致富户,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一是实施致富能人示范带动。每年“三八”节,我们都评选表彰一批致富带头人、女能手,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科技致富先进典型。如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平邑创伟金银花有限公司经理李锋和山东省万利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霞等,她们自立自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增强了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年来,共评选表彰县级以上“双学双比”女能手120余名、“科技致富带头人”100余名。二是实施基地示范带动。创建了以妇女为主的仲村棉纺生产基地、手套加工基地,武台果品生产基地,地方果品种植、罐头加工基地,资邱西瓜、油桃种植基地,铜石、柏林中药材基地,流峪、郑城金银花种植基地,保太蔬菜种植基地,白彦蔬菜加工基地,平邑、温水大蒜种植、蒜黄生产基地,临涧苗木繁育示范基地,丰阳奶牛、仔猪养殖基地,卞桥合同鸭养殖基地,魏庄桑蚕养殖基地等100多个“妇”字号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园),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致富格局。三是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山东鲁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推进和实施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带动了公司驻地铜石镇及周边乡镇4600余名妇女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使社员人均年可增加收入600余元。铜石镇铜石村“巾帼科技服务队”依托鲁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于2004年10月创建了铜石村巾帼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主要种植紫红、丹参、黄芩、木瓜、半夏等名贵中药材,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8万元,利润12万元。目前,全县已创办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170多个,发展社员、会员近10万人,带动农户28万户。
(四)合理组织劳务输出,开辟农家女增收新途径。为促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我们双管齐下,为女性增收致富拓展新机会。一是加大就地转移。二是依托“沂蒙大姐服务中心”,加大劳务输出。我们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创办了“平邑县沂蒙大姐服务中心”,在各乡(镇)、村(居)设立了服务站点,健全服务网络,原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为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提供转移输出服务。三年来,已累计有序转移女性劳力3500多人,为我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突出特色,创新思路,结对帮扶见实效
去年以来,我们采取“1+n”方式扎实开展了“千名妇女结对帮扶”活动,将其作为“百万农家女争创致富户”活动的一项具体措施,制定了翔实的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动员会、发倡议,采取分类帮扶的形式,组织1106名女干部、女企业家、女致富带头人加入到帮扶队伍中,促进了农村妇女共同富裕。
发挥各级女干部工作优势,对那些有致富项目、缺乏资金的妇女进行帮扶,通过争取或协调小额贷款等方式为被帮扶对象提供资金扶持。如地方镇副镇长徐庆荣、临涧镇妇联主席乔瑾等积极为农村贫困妇女分别协调贴息贷款3万余元,发展大棚养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年来,各级女干部先后为2700多名农村妇女协调小额贷款3100万元,有700多名妇女享受到市县两级的利息补贴。
发挥女企业家有致富信息、致富项目、致富技术、就业岗位等优势,通过“以干代训”、“带薪培训”等方式,为被帮扶对象提供信息、技术和启动资金等,使之逐步脱贫致富。柏林镇万寿茶厂总经理孙恒英,针对万寿茶厂生产的系列茶的原材料主要是蒙山上野生的石竹花、野苦菜的实际,她与蒙山脚下的养泉峪、桥仙庄等村的部分贫困妇女结对,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采摘、炒茶、包装、销售等技能,每人年可收入3000余元。地方镇万利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霞通过开配货站信息来源广的便利条件,为200多名贫困妇女提供致富信息100余条。她还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安置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120名。仲村镇金利合线有限公司经理尹芳采取免费提供棉纱加工后扣除成本的方式带动了30余名贫困妇女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