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兽医职业技能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兽医职业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兽医职业技能培训

第1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 畜牧兽医 职业技能 鉴定 问题

中图分类号:S851.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我国畜牧兽医行业是相对冷门的行业,因此对于其行业规范也一直没有重视起来,这对于畜牧兽医的行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对畜牧兽医行业进行改革的时候,就需要对兽医的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来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够为相关部门选拔专业的人才。

1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利用率较低

目前在对畜牧兽医的职业资格进行鉴定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学生,并且每年安排职业鉴定的次数只有两次,这样在一整年时间里面都不能够进行职业鉴定。这样的职业技能鉴定面就比较窄,并不能够将全部的鉴定能力发挥出来,尤其是对于社会上一些畜牧从业人员而言,这样的职业技能鉴定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1.2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没有及时更新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因此各行各业也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改革,但是目前对于畜牧兽医的职业技能鉴定而言,10年来鉴定的内容还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有的鉴定内容早就已经过时落后,这样鉴定内容和实际需求不协调的现象也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发展缓慢。而且一旦相关专业的学生考取了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就不再进行跟踪的考查和学习,这样学生的掌握的知识也就没有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也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的。

2改进兽医职业技能鉴定的措施

2.1增加兽医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

在对兽医职业技能鉴定进行改革的时候,首先就是需要扩大服务的范围。除了对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畜牧养殖专业技术员和实操人员以外,还需要面向社会的人员来进行鉴定,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鉴定需求,给予农民、下岗工人以及残疾人士资格鉴定的机会,这样就能够扩大社会就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进行创新改革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相关从业人员最终需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在进行技能鉴定内容的规范上,就需要将行业技术前沿的内容引入进来,需要将目前在畜牧养殖畜牧中使用到的新方法、新技术引用进来,将这些新的职业技能纳入到考核题库中,并且每年要对题库中内容进行更新,将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剔除,这样才能够使得鉴定的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鉴定团队在对考核内容确定的时候,需要深入到一线的畜牧生产企业中进行深入调查。在对培训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需要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中的养殖专家进行商量以后来对教学的内容和范围来进行划定的,然后就能够编出有针对性的教材。总之,在进行考核内容范围划定的时候,要基于生产实际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得考核的内容满足实践的需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在获得技能鉴定证书以后也能够适应现实养殖企业的需求。

2.3加强兽药检测员的职业技能鉴定

在进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的时候,需要多方面开展来进行鉴定工作。不仅需要对畜牧兽医的资格来进行鉴定以外,还需要对兽药检测员的资格来进行鉴定,在进行鉴定的时候,要加强在农村中的宣传,要按照GMP认证规定的相关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兽药质量。在进行兽药检测员的资格鉴定的时候,需要将国外优秀的鉴定技术和鹰眼引入进来,然后对我们国家的鉴定标砖来进行不断优化,这样就能够保证兽药的质量,兽药的营销和草地培育方面也能够顺利进行。

2.4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管理制度

在对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以后,还需要对其技能来进行跟踪调查和鉴定。这样就需要职业施教部门和政府畜牧兽医部门、农业部门以及企业建立起来合作的关系,每年都对兽医专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来进行鉴定,逐渐形成的再培训和再登记的长期机制。这样就能够使得畜牧兽医的专业人才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

2.5实行考核人员的素质

在目前对畜牧兽医的人才进行职业鉴定的时候,还需要对鉴定的质量来进行提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职业鉴定,才能够使得职业技能鉴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对考核人员的素质来进行提高,考核人员一般是由畜牧兽医专业的专家、教师以及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来进行担任,但是为了对考核的过程来进行规范,还需要让考核人员来考取考评员的资格,这样就能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在进行考核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原则。同时,在考核人员中还需要建立起来赏罚制度,每年都进行一次考核人员表彰大会,对于由于的考核人员要进行表扬,同时也需要对不称职的考核人员来进行处罚。尤其是对于一些泄露试题、考核过程不严格以及收受贿赂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的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对违纪的工作人员的资格来进行取缔。

2.6坚持质量第一的检测标准

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鉴定过程中,需要树立起来质量第一的鉴定标准,宁可减少过关的人数,也不能够降低鉴定的标准。只有具备高质量的鉴定标注,这样才能够使得职业技术鉴定有意义,也能够对社会真正筛选有用的畜牧兽医人才,这对于鉴定机构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在进行过程,从报名审核、出卷、印刷试卷、监考以及录取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够保证职业技能鉴定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对畜牧兽医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已经成为刻不容缓,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时候,需要从考核人员、考核制度以及考核内容等多方面来进行改进,建立科学的鉴定体系,这样就能够促进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芦刚.关于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的探讨[J].农家之友,2010(5).

第2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人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思考。

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1致力为培养适用人才。

长期以来,四川省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一直坚持对企业进行人才需求情况调研,认真听取企业、技术人员对畜牧兽医分院办学的意见,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尽量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例如,畜牧兽医分院与崇州旺达饲料有限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在2006~2007学年从2004和2005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学生组建起了第一届“旺达班”,迈出了“订单式”

培养的第一步。在组建的过程中校企业双方召开多次研讨会,确定办班方式、针对企业用人要求,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及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实训场所等具体事宜,同时对课程调整情况上报教务处备案。

在“旺达班”的基础上,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公司合作也与本院展开合作,于2007年初开始联合筹建第一届“巨星班”,这标志着畜牧兽医分院校企业合作又一次取得了可喜进展,人才培养与企业、接轨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公司合作与畜牧兽医分院已经联合筹建了三届“巨星班”。

在毕业生招聘会上,有来自四川隆生集团、四川乾坤集团、希望集团、北京英惠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省内外知名的企业来本院招人。目前本院所设专业基本覆盖了饲料兽药生产加工企业、动物良种繁育场、畜牧兽医和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部门、果蔬饮料加工企业多方面的职业岗位群。

通过与企业座谈和毕业学生追踪调查,毕业生多数分布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等。他们以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用的技术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深受企业的好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并在校企结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

1.2.1校企共育人才。

本院组建了由分院专业教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今专业顾问委员会中,主任委员和大多数成员仍为企业的专家,学院依靠专业顾问委员会全面推进专业的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道路。

1.2.2参与专业教学改革。

本院每年都召开教学改革会议,听取专业指导委员的意见,随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服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在修订07级畜牧兽医专业[]计划时把《畜禽饲养与生产》分设为《猪生产》、《禽生产》和《牛生产》三门独立的课程。在修订08级畜牧兽医专业计划时做了新的尝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强调学习与实践的交替循环,把课堂办到企业车间去,养殖场里。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草食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宠物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四个职业方向模块。针对当前畜牧生产实际,具备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岗位群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能通过相应的职业工种鉴定的前提下,必修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2个职业方向模块课程,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在草食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宠物饲养管理与疾病防2个职业方向模块中任选其一作为选修课程,完成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训练与毕业实习项目中根据职业规划、个性发展和爱好强化1个职业方向技能训练,实现零距离就业。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

在修订09级畜牧兽医专业计划时做了大范围的调整,第五期只开设专业限选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就业的基础上,把专业限选课程分为草食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方向、宠物保健与修饰方向、养禽与禽病防治方向和养猪与猪病防治方向四个职业方向,以满足学生就业选择和当前养殖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了学生假期的专业调查与实践课程。此外还把职业技能考核单独列入教学计划,将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嵌入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至少1个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连续四年毕业生10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1.2.3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训教学。

本院现与崇州旺达饲料公司、四川乾坤集团、四川隆生集团、四川巨星集团、大北农集团等10多家龙头企业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结合实训基地,还与双流县共同建设了严华村分院、红碑村分院、篁筱村分院3个专家大院村结合实训基地,在金堂县帽顶村、邛崃市土溪村等地建立了对口扶贫基地。这不仅是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与技术优势服务“三农”的场所,也是学生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及培养“亲农、事农、兴农”情感教育的基地。毕业学生实习多数放在生产第一线,企业安排有技术人员作为实践训练的指定教师,学校也派有专业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特别是“巨星班”的毕业实习由企业分成小组,每组全天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习、监督、填写实习鉴定评语,综合评定给出实习成绩,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东西,收获不小。

1.2.4聘请企业专家兼课。

分院长期聘请崇州旺达饲料有限公司的余大军硕士、西南大学的佘永建教授、四川巨星集团生猪事业部总经理岳良泉、饲料技术总监及生猪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唐春祥、生猪事业部综管部副经理周欣等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亲自授课,深受学生好评。

2学院积极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培训的同时,本院积极主动为企业优先解决实际困难,与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局面。专业教师为崇州旺达饲料公司等企业养猪大户及经销商进行《种猪的选择》、《仔猪和母猪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疫病免疫程序》等针对性强的短期培训。2006年开始与四川乾坤集团联合开展全国经销商专业技能培训,预计在全国范围内培训500人,目前前三批近三百余名“金牌”经销商培训班已圆满结束。帮助隆生集团制定业务员培训计划,并参与了多家分公司业务员的培训。还有更多的企业主动找到学院,商谈合作培训事宜,以期提高员工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主动。

3学校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有多名教师常年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咨询,在企业和广大养殖业主中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周大薇和李光沐两位副教授及刘永红老师与温江农友家禽研究所合作的“红酒酵母多糖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第3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第一条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全面开发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农业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根据《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从事农业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通过者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活动。

第三条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综合管理,业务机构(指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以下分别简称部鉴定中心和部行业指导站,)进行技术指导,执行机构(指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以下简称鉴定站)组织具体实施。

第四条农业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以及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高、关系广大消费者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领域),逐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

第五条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着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者服务。

第六条各级农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强鉴定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鉴定工作条件,推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种植业、畜牧业、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镇企业、饲料工业、农村能源等行业(系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八条农业部人事劳动司负责综合管理和指导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制定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政策、规划和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管理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机构和执行机构,并指导开展相关工作;

(三)负责农业行业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

(四)负责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队伍建设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工作;

(五)负责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工作。

第九条农业部各有关司局负责管理和指导本行业(系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制定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政策、规划和办法;

(二)负责本行业(系统)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

(三)组织、指导本行业(系统)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对鉴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省级农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地区、本行业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政策、规划和办法;

(二)负责本地区、本行业(系统)鉴定站的建设与管理;

(三)负责本地区、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与质量督导员的管理;

(四)组织、指导本地区、本行业(系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对鉴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部鉴定中心负责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业务工作。

(一)组织、指导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工作;

(二)组织农业行业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并负责试题库的管理;

(三)负责制定鉴定站设立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条件,并承担对申请设立鉴定站单位资格的复审;

(四)拟定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的资格条件,并承担质量督导员的资格培训、考核与管理工作,指导考评人员的资格培训、考核并负责考评人员的管理工作;

(五)承担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复核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工作,并负责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工作;

(六)参与推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工作。

第十二条部行业指导站在部有关司局和部鉴定中心的指导下,负责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的业务指导工作。

(一)组织、指导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负责本行业(系统)鉴定站的建设与管理,提出本行业(系统)鉴定站设立的具体条件,并负责资格初审,指导本行业(系统)鉴定站开展工作;

(三)承担本行业(系统)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培训教材以及鉴定试题库的编制开发工作,并负责本行业(系统)鉴定试题库的运行与维护;

(四)组织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五)负责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的初审和职业资格证书办理的有关工作;

(六)开展本行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咨询工作。

第三章鉴定执行机构

第十三条鉴定站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执行机构,负责实施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执行国家和地方农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政策、规定和办法;

(二)负责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并对鉴定结果负责;

(三)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鉴定情况统计数据和工作报告等材料。

第十四条鉴定站的设立由省级农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其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与所鉴定职业(专业)及其等级相适应,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考核场地、检测仪器等设备设施。

(二)有专兼职的组织管理人员和考评人员;

(三)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鉴定站实行站长负责制。鉴定站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程序,保证工作质量,按规定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鉴定站享有独立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利,有权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影响鉴定公正性的要求。

第十六条对鉴定站实行评估制度。评估工作在《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有效期满前进行,具体由农业部人事劳动司会同部内有关司局统一组织。

第四章考评人员

第十七条考评人员是对职业技能鉴定对象进行考核、评价的人员,分为考评员和高级考评员两个等级。考评员可以承担对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人员的鉴定工作;高级考评员可以承担职业资格各等级的考核、评价工作。

第十八条考评人员实行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考评资格有效期为三年,资格有效期届满后,须重新考核认证。

第十九条考评人员实行聘用制。由鉴定站聘用,每个聘期不超过三年。

第二十条考评人员在执行鉴定考评时需佩戴证卡,并严格遵守考评员工作守则和考场规则。

第五章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应符合农业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申报条件。

第二十二条申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须向鉴定站提出申请,出具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或其他能证明本人技术水平的证件,填写《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审批表》,凭鉴定站签发的准考证,按规定的时间、方式参加考核或考评。

第二十三条职业技能鉴定站应受理一切符合申报条件、规定手续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

第二十四条职业技能鉴定分为专业技术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两项成绩均达到60分以上者,即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技师、高级技师还应通过专家组评审。

第二十五条职业技能鉴定实行统一命题,试题由鉴定站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中提取。未建立试题库的职业,试题由业务机构组织专家编制,经审核确认后使用,未经审核确认的鉴定试题无效。

第二十六条对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农业部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六章职业资格证书管理

第二十七条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劳动者就业、从业、任职和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农业劳动者可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评定、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申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八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取得名次的人员,经审定后可晋升一个职业等级。

第二十九条经农业部核准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其他任何鉴定机构不得重复鉴定。

第三十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应鼓励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技术等级。对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应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业绩考核,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复核制度。

第七章质量督导

第三十一条质量督导分为现场督考和不定期检查,由农业部和各地农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实施鉴定时,应有上级或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派的质量督导员,负责现场督考。

第三十三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质量督导员不定期对鉴定站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听取情况汇报,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并开展实地调查。

第三十四条质量督导员应当接受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督导等内容的培训。

第八章奖惩

第三十五条农业部建立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评选表彰制度,设立“全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全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每五年进行表彰。

各行业、各地区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本行业、本地区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评选表彰制度。

第三十六条建立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违规处罚制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站,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或停止鉴定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报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取消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

(一)取得相应鉴定资质后,两年内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

(二)超越规定范围开展鉴定工作的;

(三)管理混乱,难以保证鉴定质量,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鉴定过程中有非法牟利、弄虚作假、、滥收费用、伪造证书等行为的;

(五)在工作中欺上瞒下,不向主管部门提供真实情况的。

第三十七条农业行业用人单位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工种)工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

第九章附则

第4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59-02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江苏是畜牧业大省,2010年,畜牧业产值923.3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1.49%。江苏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家禽、奶牛为主,拥有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江苏京海禽业集团公司、南京卫岗奶业集团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目前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力争2013年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

我院地处畜牧业主产区泰州市,办学历史悠久,是东南沿海唯一的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多年来,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院自身实际,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双师工作站”,形成了具有畜牧兽医专业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养殖场”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为了制定出符合养殖企业工作能力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畜牧兽医专业组成调研团队,于2008~2011年期间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了多次系统的调研活动,举行了多次专业研讨会。在收集和分析调研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实训条件,加强与高邮红太阳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让学生从课堂到养殖场“工学交替”,彻底改变“黑板上养殖,教室里治病”的现状,进一步构建了“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Ⅰ阶段(第一学期):感知养殖。在学习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部分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同时,通过学前专业教育、行业专家讲座和参观养殖基地让学生感知养殖环境,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第Ⅱ阶段(第二学期):认知养殖。学生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开展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了解养殖生产过程,初步掌握岗位基本技能。第Ⅲ阶段(第三、四学期):践行养殖。学生全部进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和南京卫岗奶业集团泰州奶牛场等示范区龙头企业,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企业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指导学生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使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了解养殖生产过程,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获得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习得职业发展策略。第Ⅳ阶段(第五、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根据江苏乃至东南沿海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的为期12个月的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结合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校企共管,实行企业导师制。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掌握养殖生产技能,全程实践,能力递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顶得上”的人才。

另外,我们还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示范区及周边养殖企业进行职场体验、专业实践,进一步完善“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畜牧业的兴趣,巩固学生专业意识,使学生在态度上爱牧、知牧和扎根畜牧业。通过四阶段的综合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养、繁、防、销、管”的岗位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

学院自2008年实施“课堂-养殖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得到了畜牧兽医专家的充分肯定,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创造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构建了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专家团队,结合“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入企(行)业调研,在分析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领域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素质标准和教学内容,按照“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以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融会教学内容,以模块化为原则,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基础学习领域课程”、“职业岗位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职业岗位专业方向领域课程”、“职业发展领域课程”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目标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训基地更多元化、规范化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上,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规范建设。学院与江苏高邮鸭集团、南通正大集团进行对接,共建了“校中厂”、“厂中校”以及企业技师工作站。企业负责生产运行管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实施专业教学,走企业主体之路,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学院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场地与功能进行了规划,并对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进行了论证。目前,完善了4个实训室的建设,新建实训室2个,不但为单向技能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畜禽饲养工、畜禽繁殖工、饲料化验检验员、动物防疫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社会服务提供保障。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职业岗位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全部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授课,即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和南京卫岗奶业集团泰州奶牛场等企业完成,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实现了学院实训与企业生产一体化,技术骨干与教师一体化,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习训练。另外,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经开设了“正大班”、“大北农班”、“红太阳班”、“双胞胎班”等校企合作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职业工种鉴定内容,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相应的养殖企业生产过程都能有很好的了解和熟悉,专业操作技能显著提升。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大大提升,“双证”率连续两年达95%以上。该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在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例为1∶10,其中60%都被企业“预定”,还有部分毕业生开始自主创业,就业洽谈会完全成了毕业生的“买方市场”,实现了毕业生由“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锤炼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院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技师工作站建设,并担任50%以上的教学任务,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利用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每年选派3~4名畜牧兽医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高实践技能。通过“专兼互培、双向交流”制度,培养了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开发了6门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库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原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了6门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发挥了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了一批突出职业岗位技术的立体化特色教材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先后到温氏集团太仓公司、卫岗奶业集团等30多家企业对专业涉及的主要职业岗位进行人才需求、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等调研分析,将职业技术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专业教材建设,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融合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教学相配套、能反映生产实际、体现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的立体化教材,形式包括纸质印刷教材、软件、多媒体课件、实训教学指导书、视频与音频教材等。

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两年来分别与江苏太子乳业有限公司、兴化双平禽业、南通正大集团等1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农民培训等培训达1.4万人次,为江苏省饲料企业培训饲料化验检验员200多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技服务方面,为滨海县、江苏省淮安市淮阴种猪场、南通华多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协助建立了2家苏姜黑猪扩繁场,推广苏姜黑猪种猪200多头、苏牧1号白鹅5000多只。在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如2011年9月选派3名专业骨干教师赴津巴布韦开展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技术人员46名。

参考文献:

[1]宋连喜,等.畜牧兽医类高职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3-45.

[2]陈宏智,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42-144.

[3]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55-56.

[4]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5):10-12.

[5]禹华芳.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9-40.

[6]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9-72.

[7]吴云,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7-158.

第5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本次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96%。总体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及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持肯定的态度,并能够积极思考。

(一)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满意的是边学边实践(占53%),课堂学习为主(11%)的教学模式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见图1);学生中50%的人认为学校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训练,13%的人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其余37%认为学校教育两者兼顾。

(二)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1)显示: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高的有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69%的人认为好或者较好;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好或者较好;69%的学生对实习实训内容满意,65%的人对教学理论内容满意。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10%的人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好;学校的职业情境与文化氛围超过半数(58%)的学生不满意。

(三)学生对专业的评价

调查显示:通过高职教育对养殖专业的认识只有28%的学生认为到位,大部分(49%)认为一般,23%的人对本专业认识模糊。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16%认为不适应,其余34%认为一般。53%的学生喜欢所学养殖专业,14%的人不喜欢,33%的人对自身专业的喜爱程度一般。有38%的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37%是由老师父母介绍,25%受到社会需要的引导。

(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评价

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当前课程设置合理的占37%,4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一般,20%认为不合理;42%的学生倾向于本专业课程设置中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为4:6。

(五)学生对专业实训条件的评价

在高职三年期间71%的学生专业实训时间在半年或半年以上;75%的学生了解校内实训基地,81%的学生知道有校外实训基地;83%的学生参加过养殖行业实业家、杰出人士来学校做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但仅有46%的学生参与过养殖能手在学校做的技能培训,在学习期间54%的学生到过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或饲料厂参观学习或实习。

(六)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

高职期间,大多数(56%)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和启发最多的老师是专业课教师,其次24%的学生认为是班主任(见图2);对教师的教学是否结合养殖专业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个问题,51%的人认为结合较多,38%认为结合较少,还有11%认为没有结合;6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积极主动调动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养殖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全面的占29%,比较全面的占57%,有待提高的占15%;对于养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33%的人选择强,52%较强,15%选择有待提高;2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周边地区养殖领域的影响大,52%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21%的认为没有影响;对专业教师所授的教学内容30%的学生吃不透,25%的学生认为容易掌握,45%的学生还过得去;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仅有18%的人认为气氛活跃;42%的学生觉得选用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合理,19%认为不合理,40%认为一般;认为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占35%,传统的占31%,多元化的仅占34%。

(七)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

调查显示:4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十足,但对就业前景担忧的也占到40%(见图3);40%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与职业技能培训措施走形式,26%的人认为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就业指导;34%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很重视职业道德教育,48%的人认为学校比较重视,还有18%的人认为学校不够重视。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明显,认为没有优势的占24%,其余40%认为差不多;来职业院校的学习目的更多的学生(45%)选择就业后在岗位上学习,争取成为高级蓝领、技术员,24%的学生毕业后打算自己创业,20%的学生选择先工作在进修(见图4)。

通过上述对养殖专业在校生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一些看法。

(一)培养目标要明确,定位要贴近企业

我们虽然对养殖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不是单一层次的,但大多数学生的目标是在技术岗位上成为高级蓝领或在专业方向自己创业,学校应贴合企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在技术员或技术服务工作岗位上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以生产为主线进行开发,就是要按职业生产岗位的综合能力开发教学内容,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就开发什么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多联系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调研等手段制订一套切合实际的在校生培养计划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有目标的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二)提高学生对专业认识,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高职教育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不够。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加强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还要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培训,聘请行业企业实践能手参与授课,多安排学生去一些规模影响较大的养殖厂或饲料厂参观学习,与企业合作开办校企合作班等手段,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从而使学生首先对自身所学的养殖专业和毕业后即将步入的企业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这样在校期间他们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变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技能,提升自身在就业上的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3]。实践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畜牧兽医专业要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熟悉企业,为企业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探索“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比较喜欢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为受学生欢迎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重新对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融入企业要求和想法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课程,这种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想法可以通过项目课程设计体现出来。在开发课程时,邀请企业技术主管及相关部门经理参与,把企业对课程的想法和需求融入到课程中去,真正使我们课程开发更具企业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充分引入行业、企业元素,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4]。因此,对教师来说,不仅对其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且对专业知面的要求更为广泛。学习领域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具体工作情境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学习领域,就构建出了课程教学内容。这种项目课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解决了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材内容设计陈旧不合理,课堂气氛沉闷及吃不透所授教学内容等问题。

第6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一、坚持把办学科学定位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所处的地域方位、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人才培养的位置,确定学校阶段性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等,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对外服务、学校管理等特色,也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等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特色化,而关键就是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这就需要深刻分析本校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反思、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同时进行横向比较。宁夏农校在60多年的发展中坚持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在这方面注重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服务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畜禽良种工程”“奶牛出户入园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工程”等系列工程,科学调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是在专业定位上强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宽口径学科,找到正确合适的学科方向和侧重点,不办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学科,并通过夯实学科基础、改造传统学科、突破重点学科等有效措施,切实打造学科优势。现设有设施农业、畜牧兽医等23个中职专业,其中涉农专业15个,占总数的62.5%,基本形成了“以农牧为主、增设为辅、以短补长”的专业设置格局。

(二)办学模式定位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应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基本文化课程、职业教育两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接近实践、符合区域性特色;在教学手段上应联系实际,突出实践锻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面向“三农”和基层一线,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实践能力突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以上考虑,宁夏农校科学制定“双元制”教学法,把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到6∶4,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例如:积极推行“驻场教学”,使课程开在了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磨炼锤打”;大胆采取“模块培养”,使专业设置细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主动进行“联合办学”,使特色充分发挥,把弱项专业变强,把强项专业变得更强;坚持抓住“以产定销”,使就业瞄准需求,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有出路,等等。

(三)科研工作定位有人认为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其实,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如果没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其教学工作也难以上水平、创特色。宁夏农校的做法是,立足自身实际,制定措施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工作,倡导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内容的区域性、类型的资源性;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

二、坚持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面对“招生难、生源差”等严峻挑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办学立校的生命线,同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一)采取灵活有效的办学方式灵活有效的办学形式能较好地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宁夏农校从2009年起,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享受免费教育的利好政策,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成功探索出“送教下乡”这样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精神。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分层管理和分散教学的办法,依托各市、县、乡教学点,紧密衔接宁夏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6个专业,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作了细化。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又细分为设施蔬菜、设施果树等特色班,把畜牧兽医又细分为养牛班、养禽班等特色班。每个专业开设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等20余门课程,学制为3年,前2个学年为理论学习,第3学年为实践操作。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员忙时务农、闲时听课学习,考试考核合格并修满学分就可毕业。由于采取就近办学就近授课的方式,学员在不出县、不出乡甚至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2009年招生4600多人,2010年招生2800多人,生源遍布宁夏全区各个市、县(区)。通过这种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为宁夏农村培养了一批能人,锻炼了一批“带头人”,储备了一批“明白人”。

(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既要实行学历教育,又要实行非学历教育;既要有理论教学,也要有职业技能训练,在举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做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培训工作。宁夏农校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由于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单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鉴定所”“全区年零就业家庭培训单位”。2011年上半年共对1729人次开展了培训或鉴定,其中根据宁夏银川市“下岗再就业及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求,先后培训失地农民348人;结合宁夏银川市“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鉴定果树栽培、奶牛饲养、淡水养殖等专业农民工406人。

(三)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作为稳定办学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宁夏农校坚持专人负责招生、全员定额宣传招生、奖励超额招生者等有效做法,深入宁夏全区各市、县(区)开展咨询、引导,宣讲涉农专业和农村贫困家庭免费上学并享受助学金补助相关政策;同时,把各科室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之本。具备过硬教学质量的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才能最终赢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任。

(一)整合资源,保障教学投入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备设施,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下大力气解决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这一实际存在的矛盾”[1]。2010年以来,宁夏农校在高标准抓好34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世行项目和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新建实验室40多个,建成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2个实训基地,完善了葡萄酒车间。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支持教师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积极举办校内技能大赛,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去年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宁夏农业学校参赛的4个项目均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强化“软件”,提升教育质量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应加强教学纪律、教学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鉴于此,宁夏农校狠抓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全校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听课纪录和作业批改进行集中检查。通过“推门”听课活动和学生反馈,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将之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示范课教学活动,对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修订完善了《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轨道。还通过制定教务公开栏、开通飞信平台、推进科务公开等有益做法,推动教学管理高效运转。

(三)以评促建,建立长效机制以评促建是提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宁夏农校坚持把申报“千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单位”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校之力加以推进。利用申报工作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2009年牵头组建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农牧厅、银川市农牧局、农垦中专学校、农广校以及24家涉农企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初步实现了规模发展和联动发展。

四、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式发展的保证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第7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以“增收冲刺年”活动为主题,健全工作体系,强化分类指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工作目标

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70元,达到10161元以上,较上年增长15.6%。

三、工作举措

(一)注重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以现代农业重点乡、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乡为依托,推进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初加工及营销服务业、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力争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670元以上,达到4660元,增长15.4%。

1.抓实种植业生产。在粮油产业上,稳定播种面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优质粮油订单生产,积极推广机耕、机播、机收等省工节本增效新技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努力提高粮油品质和产量。实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56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872吨以上,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85亩,总产达到312吨。实现粮油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0元以上;在脐橙产业上,加强老果园改造,调优品种结构,突出抓好现有果园的管理,全力提升果品质量。着力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和生态循环果园等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管理规范的脐橙产业基地。实现投产面积5000亩,年产脐橙7500吨,脐橙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80元以上;在蔬菜产业上,重点抓好两袁快速通道“果+菜”基地500亩、大石大棚蔬菜100亩,黄金大棚蔬菜基地100亩,示范带动全乡大面积发展蔬菜4000亩,实现蔬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元以上。

牵头部门:乡农技站,责任单位:各村

2.抓实畜禽养殖。以畜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发展生猪产业,加快发展小家禽。突出科技创新、服务到位两个重点,加大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着力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年出栏生猪19000头、家禽23万只、肉兔3000只。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5元以上;狠抓天然水域和水利工程水产养殖,积极开展渔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名优特新水产养殖,实现水产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元以上。

牵头部门:乡畜牧兽医站,责任单位:乡水务站、各村

3.抓实林业生产。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夯实林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完成林业育苗50亩,巩固提高1个示范苗圃;营造林750亩;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8000亩;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0万元;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实现林业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元以上。

牵头部门:乡林业站,责任单位:各林区村

4.做好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依托新村、产业基地、自然风光建成黄金-庙堡-大石、石板-合堂-大桥2条乡村旅游线。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牵头部门:乡党政办,责任单位:乡农技站、林业站、各相关村

(二)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加速发展助农增收小微企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力争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600元以上,达到4720元以上,增长15.5%以上。

1.深化劳务开发。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围绕市场需求,实施劳务培训,整合农民工培训教育资源,重点强化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把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到村到户,使接受培训的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能,实质性提升农民工务工本领,增强就业竞争力。认真抓实劳务输出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农民县外务工收入增加490元。

牵头部门:乡劳保所,责任单位:乡涉农部门、各村

2.培育助农增收小微企业。加快乡域经济发展,培育小微企业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巩固壮大现有的小微企业规模,着力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本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民县内务工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牵头部门:乡经发办,责任单位:各村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组织项目实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力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着力完善通村公路、便民路、机耕道、作业便道路等路网系统,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新建和维修山坪塘、蓄水池、灌溉渠道等水网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牵头部门:乡财政所,责任单位:乡农技站、乡水务站、乡交管办、乡国土站、各村

(三)强化政策扶持,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强化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力争实现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90元以上,达到690元,增16.4%以上。

1.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加快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三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基地巩固提高、扩面提质。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新型农机具90台;完成机耕3000亩、机插800亩、机收3000亩。

牵头部门:乡农机站,责任单位:乡农技站、乡畜牧站、乡林业站、各村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等的培训力度,从家庭农场主、种养能手、营销大户、村组干部等领头人中,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农村能人50名以上。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技术、资金奖补等方面,培育壮大实体经营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助农增收效果好的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1家以上。

牵头部门:乡农技站,责任单位:各村

3.拓展农产品市场。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培育行业营销示范性龙头组织、营销大户,强化与重庆永辉超市、各大超市的战略合作,畅通农产品在重庆的销售渠道,建立稳定的农市、农超对接关系。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展销平台,鼓励种植大户、专合组织、营销大户参展,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加强以脐橙为代表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推进多种形式的“农商对接”活动,优化流通环境,确保以脐橙为重点的农产品应销尽销。

牵头部门:乡党政办,责任单位:乡农技站、乡畜牧站、乡林业站、各村

4.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好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秦巴山连片扶贫、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保险等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牵头部门:乡财政所,责任单位:乡农技站、乡畜牧站、乡林业站、乡农机站、乡劳保所、各村

(四)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析产权和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积极实施农村改革中的探索与试点性工作。做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作,力争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10元,达到91元以上,增长20%。

1.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突出农民农村产权主体,构建县、乡、村、社四级联动网络和全民参与的确权机制,按照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民经营权和承包权的要求,对承包地、宅基地、“四荒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农村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探索赋予农民对承包经营权和房屋财产权的抵押、担保权能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民收入。

牵头部门:乡农技站,责任单位:乡国土站、乡建管所、各村

2.深化林权和水资源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放活林产业经营方式,促进林产业快速发展,发挥林业助农增收作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投入机制,统筹治水、依法管水,科学发展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责任单位:乡林业站、乡水务站、各村

3.发展集体经济促农增收。深化三增长机制改革,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先,兼顾业主利益,逐步健全以农民、村集体组织、财政三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试点将企业经营流转土地上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股权化,并转化归集体和农民享有,按比例参与企业经营收益分红。

责任单位:乡党政办、乡财政所、各村

(五)强化工作保障,落实增收工作措施

1.建立监测体系。按城乡居民收入一体化调查网点的统计办法,将石板村作为监测样本调查点,调查户5户,由乡统计站核定去年底全乡和石板村农民收入基数,报县统计局审定。在县调查队的指导下实施农民增收监测工作,承担监测业务并指导农户记账及相关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和资料报送,负责每月、每季度和年度农民增收预警、预测及预报工作。

2.健全责任体系。乡党委政府承担农民增收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乡党委书记、乡长农民增收工作负责制。乡级涉农部门建立助农增收工作站所长负责制,做好农民增收指导帮扶工作,各村建立农民增收工作书记、主任负责制。涉农项目要向国家设有城乡居民收入一体化监测调查点和基础条件较差的边远贫困村重点倾斜,强化项目注入,加大财力投入,加强技术支持,深入研究解决农民增收的困难和问题,整体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乡党政办做好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和考核督查工作,建立由党政办、统计站及牵头部门定期联系会商制度。农口部门分行业牵头指导好产业发展工作,完成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目标。乡劳保所牵头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从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方面做好指导,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目标。乡财政所牵头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目标。调查统计部门负责做好农村经济统计调查业务,督促指导提高农户记帐质量,牵头做好农民收入调查统计监测及农民增收监测指标考核工作。

第8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出现了农村技能型人才日趋短缺的现象。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但是,目前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抓住农民学习行为的特点,没有从农民学习心理的层面来研究教育培训活动,造成教育培训内容不适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模式雷同的现象,导致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针对性、目的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因此,了解和掌握农民学习行为的特点,探索和研究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有效模式,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农民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

农民与在校学生的最大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数众多,区域特点明显;二是人员层次多,且因农村社会生活方式而相互影响大。人数众多容易造成大量的农民闲散在农村,由于缺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而最终变成“固着化”状况的农民[1];层次多的特点体现了农民群体的复杂性,因此必须充分把握农民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研究其在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特质。

(一)学习意识农民的学习意识是农民对习得知识、掌握技能潜在的看法,是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比较稳定的因素。一般来说,多数农民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学习意识,但是农民对于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学习意识淡薄的情况。

(二)学习兴趣农民的学习兴趣是农民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感状态,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农民对知识的兴趣,是建立在能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并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之上的。农民的学习兴趣也体现在教育者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模式上,倾向于直接交流和手把手的传授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喜欢多次重复的“整体学习”方式,将每一次学习内容都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反复练习、多次重复;从教学知识点本身看,他们的兴趣集中在简短或能用通俗语言表达的材料上。

(三)学习信心农民的学习信心是其对学习信念的坚定程度,是决定学习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讲,青年农民由于刚出校门,表现出对农业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的不积极态度,而且他们在学校学习时表现出的信心不足心理会迁移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上来,这需要让他们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是采取实际动手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反复学习而不必接受学不好时的惩罚,使他们的学习信心慢慢增强;对于处于“固着化”状态的农民来说,影响他们学习信心的主要因素是日常生活的不规则,如果学习模式和方法得当,他们的学习信心可以很快树立。

(四)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农民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行为倾向,是农民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体验。农民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是长期生活经历磨练形成的。调查中得到的基本印象为,成家后的农民,由于受到家庭和生活的磨练,对学习的态度比较积极,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他们对能改善实际生活并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最感兴趣。

(五)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农民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方式。调查基本印象为:一是青年农民的学习习惯不如长期在农村劳动的农民;二是农民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从众性强、自觉性差,传统性强、创新性差,知识经过别人验证后才容易内化,不注意知识的积累,随学随用,学成后一旦不用,很短时间就会荒废。

(六)学习方法农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表现出群体的复杂性。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很难把握住农民的学习方法,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必然不易被农民接受。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口语化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

二、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评价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应符合农民的认识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学习行为的要求,从邯郸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看,比较受农民欢迎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阳光工程“阳光工程”[2]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自2011年起,“阳光工程”培训模式转变为短期(7天)农民科技培训,目的是为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产业大军。在培训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创造性,采用“参与式”培训方法,取代传统的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促进农民主动从干中学、从经验中学,通过农民之间的交流、观摩及相互学习,实现提高知识水平、生产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2011年,邯郸市“阳光工程”培训规模达1.8万人。培训内容涉及种植生产,畜牧和渔业生产,兽医,农机,农业经济与管理,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等6大类20个专业。这种模式由于实施分类培训以及采用更符合农民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而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村科技服务远程教育工程为配合“吨粮市”建设,按照《邯郸市农村科技服务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安排,2010年9月,邯郸市科技局邀请专家采取直播讲座和现场授课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邯郸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的农技人员就小麦备播、品种选择、播种技术和苗期管理等内容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对全市近10万名农民进行了直播授课。直播讲座直接解答农业生产的各类技术问题,受到农民热烈欢迎。该培训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且由于培训内容直接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农民的学习态度都非常积极。

(三)送教下乡与“双带”工程“送教下乡与‘双带’工程”[3]是河北省委组织部、省农工办、省教育厅共同推出的一项惠农工程,在农民不离土、不离乡、不花钱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该工程在建立农民学习信心和培养农民良好学习习惯上效果明显,受到农民,特别是中年农民的欢迎。让学员边学边实践,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11年,邯郸市农业学校、农机学校、农广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及部分民办职业学校等30多所教育机构组织实施“送教下乡与‘双带’工程”,完成招生1.48万人。从学习积极性来看,农民学员对这种培训模式认可度很高。

(四)田间大课堂“田间大课堂”培训模式把农民当成主角,把田间当成课堂,专家、农技人员作为辅导员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践和讨论,培养农民解决问题的能力。“田间大课堂”注重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农民知识技能的培训模式。2010年,邯郸市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下乡培训活动,农业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讲课,提高了农民技能水平。2011年全市举办的农民田间课题培训班培训农民11万人次。这种“短、平、快”式的培训模式基本不受时间、地点、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有效地满足了农民的技术需要,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农民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并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五)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学校开办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学校,是根据农民群体特征和学习特点,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分层次梯级开发的综合教育培训模式:对适龄人群实施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对有创业愿望并有初步创业条件的人群实施创业培训;对其他有学习意愿的人群实施农业科普教育。在教学组织上,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考察、案例分析、交流互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学习兴趣。2012年春,邯郸市农业学校试点这种教育培训模式,在4个县区建设了6所学校,实行校村共管,计划每年为每村培养中职生50人,培训创业农民50人,农业科普培训100人。首批招生工作已完成,农民的积极性很高。这种综合教育培训模式由于符合农民层次多,经济、文化等条件参差不齐的基本特点,可以从根本上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受教育需求,并且教学手段灵活,容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总体来看,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这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前提。但从邯郸市2011年具体的教育培训过程看,问题也很突出:首先,全市有600万农村人口,但全年各类培训总量只有30余万人,培训规模还远未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其次,一些培训机构不按规范组织培训,导致培训项目流于形式,给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再次,由于各类培训项目之间缺乏统筹,条块分割严重,出现重复培训等现象。

三、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形成主体部门牵头的联盟式教育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有很多部门参与,且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应当将这些部门的优势资源有效集中整合,建立一个由农业教育机构牵头,农业科研、农技推广、职业技能鉴定等机构联合组成农民教育联盟。牵头的部门应具备两个优势:第一,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农民需要各种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的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培训时,必然会造成教育成本的增加;第二,了解农民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农民所思、所想、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农民学习的特殊规律,达到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农业职业院校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知识和技能储备量大、教育设施完善、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育对象等诸多优势,所以建立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将现有的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统筹整合,是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的有效举措。组建一批以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按照服务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素质的目标,以农业产业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在人才需求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培训、学生行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经济组织的作用,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教学手段创新,实施感性的教育培训模式针对农民的学习特点,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强化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依托卫星电视、农业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开展远程教育;大力推广符合农民学习行为特点的新型教育培训模式。努力实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目标。注重农民学习行为细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第一,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农民生活贴近的教育培训情景;第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农民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使教育培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农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兽医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一)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英国作为一个稳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专利保护———政府支持将农业专利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帮扶国内中企业的创新发展,英国不断修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及相关法规,激励企业开展创新,为企业提交专利申请提供便利。2011年6月英国实施的《专利地区法院指令》,规定国家每年拨专项资金资助与知识产权密切挂钩的研发项目,帮助企业制定新的研究计划、加快新产品投入市场,并使企业在发展其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同时对英国企业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的流程也做出减少重复环节和相关费用的调整,简化程序,提高专利申请效率。英国政府支持并促进实用性专利技术的研发和技术转化,不提倡学术成果只能带来回报很少的专利项目。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政府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联合申请国家和区域的创新项目,通过项目合作,使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农场)紧密相连,使科研项目来源于生产实际需求,并将适用的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使企业与相关行业技术同步,改进企业行为,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大学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例如,英国剑桥科学园区的成功,剑桥大学在其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剑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直接促成了剑桥现象的产生以及剑桥科学园的创建。剑桥大学一直与产业界保持广泛的联系,包括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产业界人士到学校办讲座、授课,学生到公司实习、兼职;教研人员为产业提供咨询服务、讲学或参加企业的专家委员会;设立产业支付薪金和提供研究资金的科研岗位,接受产业委托的科研任务,等等。剑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和学科交叉,增强了科研教学实力,并培养出掌握全面知识、具备多项能力的领导者和创新者,直接为科技园区内的企业输出人才。重视农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英国按自然区域设立农牧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全国专门从事农作物育种的科研单位有16个,分工明确,研究内容各有侧重,避免重复交叉。如苏格兰的一个研究中心以禾谷类作物、土豆、草莓为主;剑桥的研究中心以谷类、甜菜为主;威尔士研究中心则以牧草、奶牛为主;东茂林试验站专搞水果杂交育种和贮藏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朗阿什顿试验站侧重幅射育种和果实风味研究。英国皇家农业学会推广示范站专门向全国各地介绍农业先进技术和新的牲畜饲养方法[6]。威尔市政府注重农牧场间“一对一”技术支持,将企业运用新技术的程度按“优秀”、“一般”和“较差”各划分出有三分之一,重点帮扶三分之一较差的企业,对另外三分之一优秀的企业进行创新支持,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每年在2500多家农场中,选出28家代表性农场,进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英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农业技术交流展览会,展览期间邀请农牧企业代表、农业科研人员在现场进行技术推广或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对农场的创新行动、先进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二)注重职业教育培训,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英国非常重视农业职业教育,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英国职业培训主要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同级别,开设不同的职业技术课程,相当于中等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训对象主要为16岁离校后的青年所接受的低于学士学位的学术和职业教育培训,也包括农场经理、农(牧)场主、农场农民和由其他行业转行做农业人员参加的培训。在英国,16岁以前为强制性的义务教育阶段[7],16岁后可以接受全日制教育和或参加工作。学员通过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或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英国设有农业课程的学校有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校三大类,其中综合性农业大学有15所,农学院有42所,农校遍及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学院为当地的成年人和16岁以上(即受过11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的青年人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院学习的人数几乎是在校大学生的2倍。英国职业技能考核,学院则委托社会上具有培训资格认证的机构组织负责考核认证并授予培训证书。在英国,目前有三大资格认定机构,一是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Edexcel),该机构是英国最大的学术和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在英国本土80%以上的教育机构采用爱德思的考试体系,提供广泛的学术及职业资格认证,负责课程规范、评估、考试以及资格认证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二是全英考试发证联合会(theAssessmentandQualificationsAlli-ance-AQA);三是牛津剑桥及皇家艺术联合会考试委员会(OCR)。学员培训后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称为职业“绿卡”或称就业“绿卡”。2007年至2013年,威尔市政府通过实施farmingconnet项目,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员。farmingconnet项目,包括农作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治、信息资源技术和农业职业培训等内容,项目预算为2800万英磅。农业职业培训,由GelliAurCollegefarm等农业职业教育学院负责。GelliAurCollegefarm校区,有教师25人,在校学生300多人。学制2至3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现场实习操作辅导两方面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知识仅占培训总课时数的30%,而实习操作辅导则达到培训总课时数的70%。实习操作辅导教学均设在生产现场进行,如辅导学生如使用农具、如何伐树、帮助奶牛挤奶等具体实践过程,突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所学的内容扎实、实用,是一个合格农民、农业工人或实验室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学生毕业后很受农场和农业企业的欢迎。学院把现场实习操作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学院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职业技能培训分为四个相互连续而又有递进性的阶段。即:一级为必备知识、二级为操作员,三级为技术员,四级为农场规划方向。只有通过一、二级培训后,方可进行三、四级培训。只有通过四级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证书,才具有在英国担任农(牧)场主的技术资格。英国的培训学校与当地农业企业密切合作,使农场主和农民可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培训内容灵活多样,有农场主个体需求的专家技术指导、农场主论坛、探讨辩论、活动反馈并根据评价建议持续改进,等等。总之,培训内容全部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重视培训内容与产业实际的结合,以保证掌握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训中,注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加强社会就业竞争力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培训的知识技能根据产业发展实时更新,使技能人才具有很高的职业适应力和产业推动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突出个性化发展英国农场的人才培养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人才管理的措施体现在目标岗位任务的管理中。英国农场的每个岗位都建有清晰而明确的岗位职责任务,通过鼓励激励员工完成岗位任务,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农场追求效益的目的。农场主与员工签订岗位责任书,除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外,还将各岗位层次人员的能力要求描述清楚,同员工交流,了解员工在学习培训和个人发展上要求,帮助员工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每个员工都有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农场管理层对员工培训的执行情况给予关注,将职工的休假审批表、工作任务进度表与培训计划相关联,以“柔”性管理方式进行督促管理员工完成培训计划。英国农场非常注重员工综合能力的开发,把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外交流能力、内部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估。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完成后,有专业的机构对员工工作业绩、学习培训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奖励和晋升。英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有全球化的视野,在培养和使用好本国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耗巨资引进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到英国各农场企业或科研单位任职。例如,英国洛桑实验室(RothamstedResearch)、英国杰姆斯赫顿研究所[10](TheJamesHuttonIn-stitute)及剑桥大学GS农场的所长,都是通过国际竞争方式,聘请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知名科学家或企业家担任。

(四)运用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度第三方评价机构,是在英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运用在项目立项评审、结果验收,以及人员培训效果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服务机构。在英国,凡是从事农业项目与农业人才评价的第三方机构,均由农业部通过招标方式选中机构。机构与政府签订合同后,才能开展第三方评价的业务。开展第三方评价时,机构再与邀请项目评估单位签订评估合同,合同中载明具体执行过程、完成要求,明确标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英国农业部现有8个第三方评价机构,即科学中心实验室、渔业环境和水产科学中心、农业和农村保护署、肉质卫生服务中心、农药安全委员会、兽医实验署、兽医医药委员会、干预协调委员会等[11]。第三方评价机构是一个自收自支的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业务和财务目标,与招标单位和被评估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从1995年9月开始,英国农业部组织了一个“优先选择委员会”,每年都要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机构才能开展涉及农业项目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审专家,都是来自全国各有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专家委员会相对固定,但每年也进行部分更换,以保证第三方评价的公正性。第三方评价机构收到各单位的评估邀请后,组建评审专家及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第三方评价的程序(以农业课题立项申报为例),主要有四步,即:项目审查、同行评审、会议评审和决定结果。首先是评价机构对被评审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其次,资格审查通过后,由第三方机构将被评审项目以背靠背方式发给不少于2名的同行专家组评价,同行专家独立填写评价意见,同行专家评价后,评价机构将专家意见反馈给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可以向同行的评审专家咨询评审结果,同行评审结果和申请者的意见一并送会议评审讨论;三是会议评审,评审项目最后得分是由会议评审的1-2位主审专家打分;四是专家集体讨论专家打分结果,决定立项申报项目是否通过。英国的农业项目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价,才能进行立项、获取经费支持、通过结果验收。人员的培训结果和绩效评估等,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估,个人才有晋升的资格,单位才可能获得管理上的认证资质。

(五)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英国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通过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计划、管理、考察、奖励和发展,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单位(团队)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提高每位员工的个人绩效,最终提高单位(团队)的绩效。首先,针对科技人员制定年度业务发展计划,通常是每位科技人员写出自己的发展计划后,和领导者一起讨论,明确业务目标,根据其发展方向,确认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领域。单位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到其他机构共同研究,并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发展的机会。其次,按程序实施评估,检查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和讨论,确认是否需要培训等。同时,领导要负责对下属科研人员的职场发展进行记录。第三,进行半年的绩效回顾,再次确认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工作重点是否有所转变,如果出现问题,是否在目标的制定上有需要改进之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方法等。第四,做好年度绩效评估,包括当年总结和下年度业务发展计划。年度绩效评估后领导会给下属出据一个年终评估反馈意见,意见中有对个人业务发展目标和相关业绩的评价情况、个人技能评定、超出个人控制之外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按照发展需求,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下一年度持续改进的培训建议。第五,领导者将评估结果及时与下级科技人员进行沟通与反馈,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由此,制定下一年度业务发展计划。除最高和最低的5%人员,绩效评估结果一般不与工资挂钩。

二、对中国农业科技人员管理的启示

(一)运用第三方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英国不论是对农业项目申报、结果验收,还是对教学质量、员工培训效果等都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第三方评价机构为社会非营利组织,成员来自社会各界资深的专业人士,它既不隶属于政府的官方机构的直接管理,又不受企业利益的制约,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有健全的指标评价体系,成熟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监督制度,可以对评价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目前,我们国内评价,特别是对政府预算管理项目的结果评价,评价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而专家也往往是一些单位、行业或协会的领导,各自都代表一定的利益,事实上很难对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在第三方评价中,不论是评价体系的指标建立,还是对项目的运用结果的评价上,都应有一定比例的真正用户(农民)或企业(农场)的代表参与,使评价回归本原,使评价的结果能够真正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和人才培训制度管理和风向标作用。

(二)农业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尤其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及与农场企业间形成的契约合作关系。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与市场接轨,满足农场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从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检验出来。因此,农业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由市场、企业来衡量的,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以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辅导的课程比例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使教育和实践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重理论教学、轻生产实践的现象,实践辅导环节在总教学的课程设置所占比例远低于英国农业职业学院所占的比例。学生在农场直接获得的实践经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踏实肯干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三)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使高校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可以直接了解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调整教学计划;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同科研人员交流,不但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科研人员与学生交流后得到启发,可以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了生产、教学和科研相互脱节的问题,有利发挥各方的互惠联动机制,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以解决基层技术问题为中心,开展满足农民需求的技能服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联系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要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发挥政府组织的技术指导作用。农业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获取基层技术需求方面的先天优势,要引导和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下而上的获取农民需求信息,使服务内容贴近农民实际。目前,有的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开展的技能服务很少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往往是比较宽泛的技术建议,自上而下的宣传推广,形式上的热闹场面代替以解决问题的为宗旨的技术服务,对指导农业生产实际意义不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得到群众的支持、信任和拥护,为农民解决问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