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会计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院 新财务制度 体会
新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的适时推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了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全面落实医改要求,强
调医院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强化了预算的管理与约束。一方面明确医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均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避免无预算的开支。规定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并明确了预算各个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另一方面要求医院要严格执行经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定期运用反映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预算执行率等指标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新制度还规定医院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进行挂钩。这样加强了预算执行中的约束力,避免因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不够而使医院的预算流于形式。
三、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成本管理是指医院
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将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章节,充分体现了成本核算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新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指导性较强,对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合理界定医院收支分类,全面真实反映医院收支情况 。1、新制度取消了“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科目,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内统一核算,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改变 “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传统格局,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推进了医药分开的改革进程。2、严格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医院“管理费用”作为间接费用不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进行分摊,而是在会计报表中单列“管理费用”项目。便于对医院发生的间接费用进行评价和监督,强化对公立医院间接费用的控制管理。3、根据医院业务活动的需要,新制度在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统一核算口径,综合反映了医院开展科研、教学等主要工作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支出费用,从而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新制度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这样准确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及其新旧程度,客观地反映了医院资产的实际规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及效益情况,保证财务核算、分析数据的真实性。
六、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新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对应收及预付款项要加强管理,定期分析、及时清理。年终,医院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同时,允许从当年医疗收入的1‰-3‰中计提、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用于防范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另外在负债和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控制,包括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医院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批准,这些规定强化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对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教材新思路,体现课程标准理念
新
教材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这符合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二、新教材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新教材图文并茂,增加了人文性
各种美丽的彩色图片,优美的语言,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例如,绪论课中有这样的描述: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春水澄碧,游鱼嘻戏;梁上春燕,春来秋去……蛙鸣声声,流萤点点……学生写道:“我喜欢生物是从优美的语言、美丽的图片开始的,它们好美,让我浮想联翩
2.新教材贴近生活,增加了实用性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加了许多联系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从内心喜欢生物课。
3.新教材注重“STS”教育,增加了时代性
新教材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在选择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人口、生态、疯牛病、现代化温室、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干细胞研究、试管婴儿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生物学融入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新教材独具匠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新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教材中,“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的结构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制动物细胞模型。上课时,学生带来的“细胞”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用凉粉,有的用琼脂,有的用藕粉,有的用果冻,有的用胶水……看到这些大胆的创作,惊异的同时,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探究晚育的意义,通过创设数字化情境,让学生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结论。再如,校园绿化设计活动中,随着一幅幅设计精美的图案的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新教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探究性学习贯穿始终,这也是新、旧教材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见到韭黄和韭菜颜色的不同。学生提出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然后根据两者的培植条件只有遮光和不遮光的不同,做出假设:光是形成叶绿素的条件。接着便是设计对照实验:取长势完全相同的两盆韭黄,一盆放在光下,一盆放在暗处,几小时后,观察两盆韭黄颜色的变化,便可知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整个过程,简单明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新教材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新教材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的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探究活动中,也是先安排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
法步骤明确的探究,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最后安排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探究。技能训练也是如此。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四、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激发了师生的合作热情
1.新教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教材增设了大量的讨论题和探究性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在合作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分工、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新教材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
通过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教师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间的合作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每次集体备课,大家从探讨教法、学法到一个教具的准备,一个情境的创设,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每节课后,通过相互交流,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新教材呈现方式新颖,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新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教材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即便是课外的练习,很多也是发散式的、开放式的。这就为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创造性开展教学提供了机遇。
六、新教材时代气息浓厚,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财务报表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公立医院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规范业务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公立医院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在执行新医院财会制度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制度方面的变化
1.1新制度明确了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对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管理主体在预算编制程序和收支核定、预算执行等方面的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征。
1.2新制度重点对医院的收入、支出、结余、净资产等内容及流程进行了科学梳理。按照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合理划分收支类别,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医疗收入新增卫生材料收入、药品收入、药事服务费收入;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在净资产中增加了医疗风险基金和待冲基金。
1.3新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医院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旧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累计折旧,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数据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医院固定资产价值虚高,财务状况不实。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按净值体现,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更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价值。
1.4新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将基建项目核算并入医院核算体系。按照新制度规定,我们将基建项目数据并入医院"大帐"。这样,有利于提高医院对基建项目的监督,使得医院的核算体系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医院的资产、负债和收支等整体经济活动,增强了医院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1.5新制度进一步深化与细化了成本核算和管理,使成本核算体系更加完善,对医院成本核算原则、成本核算对象和内容、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规定为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2会计科目的变化
新制度根据政府收支分类和具体科目设置办法,对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进行了完善。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新增、取消了部分科目。
2.1资产类科目 ①旧制度下的"现金",在新制度中修改为"库存现金"。②对外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科目。旧制度下的"药品"一级科目并入"库存物资"下的二级科目。取消"药品进销差价"科目。③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预付账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科目。④无形资产变为无形资产和累计摊销两个科目。
2.2负债类科目 ①新制度增设了"应缴款项"、"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交税费"科目。②"应付工资"调整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这项变动使事业单位的决算列示更加清晰,为职工社会保险检查及工资经费统计等方面提供数据,更加符合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③新制度在"预收医疗款"科目下增加核算预收门诊患者医疗款的核算内容。"长期借款"科目的借款利息处理更为明确。
2.3净资产类科目
2.3.1增设"待冲基金"、"财政补助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余)"、"本期结余"等科目,取消旧制度下的"固定基金"、"收支结余"等科目。
2.3.2"事业基金"科目不再划分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不再核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结转。
2.3.3"专用基金"科目取消旧制度下的"修购基金"明细科目,增加"医疗风险基金"明细科目;"职工福利基金"明细科目不再核算从成本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在"应付福利费"科目中核算)。
2.3.4"本期结余"科目的核算内容不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结余。
2.4收入支出类科目
2.4.1新制度下,药品收入不再单设一级科目核算,而是并入医疗收入核算;取消"药品支出"科目,原药品支出和医疗支出的核算内容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科目核算。新制度还规范了医疗业务成本的成本项目,要求按科室及成本项目归集医院提供医疗及辅助活动发生的直接成本;新制度下,管理费用期末不再分摊计入医疗业务成本。
2.4.2新制度下,"财政专项支出"科目改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并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相关核算内容。
2.4.3增设"科教项目收入"科目,核算医院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外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补助收入。增设"科教项目支出"科目,核算医院使用除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科研、教学项目收入开展科研、教学项目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2.4.4新制度取消了原"上级补助收入"科目,相关核算内容并入"其他收入"科目核算。
3财务报表的变化
新制度完善了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①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②使医院的财务报表更为完整、全面,以满足医院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同时,基于医院公益性的特征,为了加强医院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在报表体系中增加了各科室直接成本表、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临床服务类科室成本构成分析表三张成本报表,使医院的成本信息更为详细,便于医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与会计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5.
关键词:财务会计 会计信息质量 质量评价
一个地区的财政部门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企业单位中的财务监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单位企业内对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相关检查和综合评价都属于当地相关财政部门的专业职责和责任,更拥有其相关检查监督权利。为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概述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通常意义上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相关的质量指标,通过利用与信息质量相关的方式来达到对于财务会计信息作出合理相应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判断评价的目的,其整个过程就被称之为信息质量评价。而对于整个信息质量评价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作出一系列全方位的信息分析判断。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却不仅是一种特定的评价形式,它还需要工作人员对其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系统性的信息分析,然后根据相关信息特征,按照固定的标准和方式作出相应的信息判断。简而言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就是一个以某个特定的相关评价为基础,在为对于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做出优劣判断的检测行为过程,并依照我国相关的单位企业内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的会计制度章程,最后利用对于企业单位内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评断指标和相关的评断方式对我国整体的单位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存在的基本原则
(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信息评价的系统性
按照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具体定义,其评断标准必须具有相应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其评价治标不可以根据零散对象进行信息的全面性分析,这种方式的分析方式不仅使得评价信息不具备会计信息的全面性问题,还可能出现重点问题信息偏移等现象。因此,在做出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评价时一定注意相关的评价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信息应具备的相关的完整性、稳定性、层次性及相关性。
(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存在的科学性
在对企业单位进行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得出的分析结果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科学性的客观分析基础上,而科学性指标值得便是在进行信息质量评价是整个分析过程中所依照的评价原则,它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参照指标,更在信息质量评价中占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中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充分理解掌握科学性的原则,才能对不同的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成本与效益性
在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时所选取的评定指标显然是最合理可行的,但是在其过程运行的过程中其成本投资相对巨大,企业单位就要重新考虑利用其它相关的指标进行评定来代替其相对较大的投资,即是要考虑到的成本效益问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运行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企业单位进行更好的快速发展,在其经济效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就应该对相应的结构运行指标进行更换和放弃,所以成本效益的投资与回收更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进行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实施
在企业单位内进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当地设立由政府部门直属领导的财政评估机构
在当地的财政部门中选取精通会计事务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专家,组成专门针对企业单位内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定的小组,其小组在财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各企业单位内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工作,对于评价结果进行统一公布,这样既能够保证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又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功能,由此保障企业单位内财物会计信息的合法性。
(二)企业单位所在地区的相关政府的财政部门对企业单位内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结果设立奖罚机制
根据信息质量评价结果对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结果分类,即使优、良、差等级的划分,对于较优秀的企业单位进行合理定量的表彰及奖励,对于相对较差的评价结果的企业单位进行严厉的财政处罚,并限定期限内进行相关整改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单位之间形成相对竞争模式,使之共同督促进步。
(三)在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利用企业单位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运行成本的降低
在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于财务会计进行对外的财务状况报告,其会计师事务的审核必须依照国家相关的法规审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估小组,按照企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报告情况、财务会计报告情况等进行分析最终做出相关质量评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财政部门的行政成本,还有小的提高了信息质量评定结果的公正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企业单位内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讨论,不仅解决了在单位企业内财物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有效的改善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阻碍,最终为促进单位企业建立良好的财物会计信息体系基础,促进了单位企业的稳健快速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此关键时期对企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确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的普遍质量,并结合其中出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展开思考。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质量;提升路径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内部工作的有序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完善,财务会计工作的安全有效开展也是决定企业是否能长久稳定运营的关键,而信息的准确性是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信息质量的优良,不仅能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还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对于目前企业普遍会计信息质量来说,信息状态并不是很理想,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疏漏。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目前财务信息管理的现状,许多企业为了提升信息质量,保证信息的精确性,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完善,只能从某些有限的方面对质量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的收集、记录、审核工作往往过于随意,不够严谨,这应归因于信息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制度的缺位不仅仅会造成财务管理效率降低,更重要的是会对企业的运行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监督手段不到位
有效的监督以及严格的审核是杜绝差错及腐败的防腐剂。一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仅仅只是想依靠员工自身的信念和自觉性的话,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尤其是对于目前企业中的财会信息管理来说,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核,会使计人员滋生不良思想,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难以得到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中正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审核工作,以至于会计信息质量不理想,事故频发,在发生财务状况的时候,职责难以落实。
(三)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在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制度缺失与监督缺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也对财务管理进程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于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管理现象,会计信息用及过程汇总出现的差错或失误,往往那都是人为因素造成。在会计信息的收集阶段,不论是信息的记录还是电脑输入,数据的统计还是财务报表的制作,都离不开人的操作。我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的电算化虽然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开展,但信息化进程还未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仍然停留在表面,会计人员并未适应在此新环境下进行办公。另外,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素养不够高,由个人因素导致的假账、漏账现象频发。
二、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相关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制度的缺失、监督手段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缺乏都会降低会计证信息的质量,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阻碍和损失。
那么在今后的财务管理中,该如何对这些工作进行优化,从而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从而开展对现存问题的解决进程。
(一)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
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缺乏。为了结合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只有尽快建立起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为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依据。
例如,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对会计人员的效率、质量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率;在工作人员之中建立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合理分配任务。当某一处发生差错时,找到造成该错误的源头,并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者予以适当奖励,造成信息错误较多的情况,予以警告,若屡教不改,则予以开除。以上制度的制定,应将细节落实到每一步骤,使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精准度。
(二)开展有效的监督工作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发展,除了上文提到的管理措施之外,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还与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监督和审核息息相关。首先,为了保证监督工作的有序进行,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专门设置一定岗位,集中于对信息的审查和监督工作。监督人员的工作任务即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尤其是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并基于对工作的监督成果,对工作人与予以适当的奖惩。
例如,将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的薪资挂钩,质量的好坏决定薪资的高低,当任务得以优秀完成,应适当予以奖励;出现疏漏时,若没有及时补救,当予以惩罚。如此一来,会计人员的积极度和严谨度自然而然地在监督管理下得到保障;其次,经常性地利用会计信息核对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进行不定期、不定量的抽查,对信息质量及准确性进行进一步的评定。
(三)培养员工素质
首先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除了基本的信息管理、核算任务,还应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但是,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要熟练地操作,心思缜密、细心谨慎是信息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素质。所以除了技能培训,还应开展相应课程和讲座,让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失误信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另外,对员工的个人素质进行提升。个人素养的好坏,是一个人能否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公平公正的姿态站好岗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要定期展开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时刻提醒会计人员保持清醒头脑,在繁杂的工作中一定要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不能因为一时的私心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如果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能同时得到提高,相辅相成,比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的顺畅运行是多种因素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结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能使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就财务会计信息来说,其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建设、监督审核、人为因素等等。为了提神会计信息的质量,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养。企业只有意识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善性对企业内部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实际与企业的发展前进来制定相关的政策策略,才能充分地保证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玉柱.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 财会通讯.2012(09):51-5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达到或者应当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要实现其价值,其质量特征必须满足与其目标相一致的要求,只有这样,会计信息才能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的目标能否得以较好的实现,质量低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价值微乎其微,财务报告对于使用者也就没有太大意义;反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进行经济决策具有较大价值的信息,也就能较好的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而这种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就是能够使会计信息实现其价值的最基本要求。这是会计系统为实现财务报告的最终目标而对会计信息提出的约束条件。用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等,而很难进行量化的衡量。
二、国内外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比较
(一)美国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1970年,APB(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四号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首次提出了"一般目标和质的目标",提出"财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报表"的七项"质的目标"分别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体现出当时APB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已经比较清晰。1973年10月,美国AICPA资助的Trueblood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题为《财务报表的目的》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七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不偏不倚性、可比性、一贯性和可理解性,这一报告对后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影响较为深远。1980年,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SFAC No.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信息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它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起着约束作用,使其能符合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只有有助于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方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要求应当是"决策有用性"。为了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FASB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有着严密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次结构,此结构在决策有用性方面将相关性与可靠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性的强调。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IASC在的《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中提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有四项,分别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其中相关性包含了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要素。在这四项质量特征之外,IASC还设置了相关的可靠信息制约因素:及时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IASC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借鉴了FASB的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同时也进行了发展,除相关性和可靠性之外,还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同样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体系。但各质量特征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如FASB。其结构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但字里行间隐含着这一特征,并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三)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BS)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ABS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了称为"原则公告"的概念结构,在借鉴FASB和IASC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创新,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等要素。(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披露;可理解性包括汇总与分类和使用者能力要求。(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了这些主要质量和辅助质量外,还把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纳入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这样,涉及的信息质量标准共二十条,是对FASB和IASC进行了集成,体现了良好的集成特征。
(四)中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界虽然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持关注态度,但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在第二章列示了八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没有从会计准则中分离出去,而是作为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从而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局限于会计信息处理环节,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信息的报告和利用方面则不能发挥作用。各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并列罗列的,没有形成一个有层次、有内在联系的体系,体现出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
(五)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成果的比较
通过对以上四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IASC、ASB和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同小异,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它们的差异较大。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没有相关性、预测价值等多项要素,从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和ASB的质量特征是一个层次分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体系,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并列的、孤立的、不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第二,与前三者相比,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没有这三者作为主要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会计制度体系建设还不甚完善,正处于规范化的阶段,对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我国会计准则里关于真实性的表述常常被视为等同于可靠性,因此也一直没有提出可靠性一说。
第三,IASC有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质量特征,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ASB以及中国没有;IASC和中国都有审慎性和完整性质量特征,而FASB没有;ASB有完整性,但是没有审慎性。笔者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因为具有实质意义的会计信息才真正能够为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服务,因此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质量特征应当作为相关性特征的一个次级质量特征。而审慎性也是会计处理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审慎性能够提高会计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因此,审慎性作为可靠性的一个次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完全必要的。而对于完整性而言,无论是相关性还是可靠性,都离不开完整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不完整,则信息不可靠,从而又影响到信息的相关性。因此,完整性应当作为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共同次级质量特征。
第四,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准则的一部分,是各核算单位必须遵照执行的,而FASB和IASC的信息质量特征分别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表现出来的。而框架并不是会计准则,其所述的会计质量特征对会计工作没有约束作用。
三、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
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就要解决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建立一个多层次、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避免各质量特征孤立地、并列地列示,以及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等。
笔者借鉴了FASB和IASC以及ASB的有关规定,并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会计目标相结合,提出对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把合规性和公正性作为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的发展状况而定的。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基础,制定了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等多个层次的会计法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规体系,并以此来规范核算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因此,会计法规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会计法规作为依据和标准,对鉴定会计信息质量和检查评价会计工作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公正性,则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它要求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整个过程中,秉持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地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要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必须根据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来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企业财务会计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财务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公正性的质量特征,而目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和利用会计信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现象屡见不鲜,同样迫切需要加强会计信息的公正性。
此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信息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到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因此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必有及时性的特征,因此,及时性质量特征应当作为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列示。而可比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其前提是要服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只有会计信息是可靠且相关的基础上,企业间的会计信息的比较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包蕾.关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Z].1980, p15, FASB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M].沈小南,朱海林,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4]刘德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与重构[J].广东商学院学报,1999,(2).
[5]中国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Z].2006
[6]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浙江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国际会计准则[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APB StatementNo14"The Basic Concep ts & Princip l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for Enterp rises", 1970 , A ICPA.
[8]Trueblood,"Trueblood Report2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s", 10 /1973, A ICPA.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解决措施 会计制度
1.概念界定
医院财务管理是指以医院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资料为根据和起始点,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医院过去以及目前的经营活动、财务基本状况以及变动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解医院的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其他方面了解医院的现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目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医院的管理层缺乏充实的财务知识
对医院财务管理及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公立的主要负责人是由组织部门来委派的,他们代表政府来管理和进行医院经营,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数懂的是医疗,而对于财务知识则是不精通甚至是不太懂。财务知识欠缺,就会导致不重视对财务的分析和管理,也就认识不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把精力放在医疗上,没有兼顾财务管理,一旦经费不够则多向政府要,这就是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缺陷。
2.2医院的管理层缺乏重视财会队伍建设
医院的领导对财务分析和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或专业知识不足,就会导致领导不重视财会队伍的建设以及影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任用那些并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财会工作,或者任用非财会人员来从事财会工作,就会导致财务管理的无序性以及无效性。
2.3运用财务分析,疗法单一
在运用财务分析时,方法单一就会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比较低,在分析工作中,不能够熟练的使用财务分析及管理的其他有效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用得较多,但是相对复杂的因素分析法以及动态分析法用的不多,就会影响到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
2.4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够充分的利用财务现代管理技术
在当今时代,计算机这一项新技术、新创造、新发明,在各行业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但是在有的医院,计算机软件只是简单的用在电子病历生成、医生工作站管理、叫号系统、收费系统、财会记账和报表生成方面,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进行创新性的使用及开发,这就使得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得不到利用,医院的经营活动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3.在新会计制度下做好医院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3.1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深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医院领导要大力支持财务分析工作,并协助解决好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从而确保财务工作的质量,使得财务分析可以及时给领导给出高效率、适应性强的决策信息。
3.2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搞好财务分析管理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制度的保证以外,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须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来承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工作的质量,因此医院领导必须要重视财会队伍专业素养的提高。
3.3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管理方法,进行趋势分析
目前来说,在某些医院里,因为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或根本就是缺乏专业的知识,财务分析不深刻,财务分析的方法较单一,不能够对医院进行动态的趋势分析,这就很难使得财务分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揭示医院经营活动的规律,在数据中找出联系,财务人员就要综合的运用多种财务分析管理方法,如比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来对数据以及资料进行总结,从而发现数据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医院的经济增长点,为医院长远发展未雨绸缪。
3.4大力研发财务软件,提高财务分析效率
医院领导在进一步重视财务分析管理的同时,也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研发引进先进的财务分析管理软件。要以适用性、先进性为原则,节约资金,以现有系统为基础,新引进的软件系统要与先前系统做好对接,使得数据传输时没有阻碍,从而自动生成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财务分析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财务分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很有限,但是医院要保证职工的福利待遇提高,还要兼顾到医院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也就进一步显示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做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在医院经营管中越来越重要。做为财务人员,我们要重视财务分析,更好的掌握财务分析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多种财务分析的方法,更好的完成财务工作,生成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从而为医院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曦妍.财务分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分析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8.10.
[2]徐迅.构建公立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医院管理论坛[J],2007.07.
[3]陈丹.加强财务分析,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J].中国医药导报,2007(28) .
[4]姚洁.关于加强"两权分离"改革卫生院财务监管工作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业绩报告 探讨和展望
一、选题背景和文献综述
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在新准则体系下,财务报告的组成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报表附注组成。利润表的改动以及采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说明了我国在财务业绩报告方面在与国际接轨,实现会计国际化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葛家澍(2000)认为,从目前一些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经采取的行动看,报表的改革似乎主要针对以收益表(损益表)为代表的传统财务业绩报告。王松年、顾兆峰(2002)认为,虽然现值或者公允价值的使用受制于许多客观因素,但可以说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使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会产生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报告问题,这也就是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要求企业提供“全面收益报告”或者“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或者“权益变动表”的原因所在。谢诗芬(2004)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论局部采用还是全面采用),就必然导致全面收益计量及报告:因改进财务业绩报告而诞生的全面收益计量及报告(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就必然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借鉴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将主要针对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的利得与损失、利润表结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关附注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探讨。
二、对利得与损失的探讨
《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定位。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框架。此次我国虽然引入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但并没有将其列为会计要素。从国外对会计要素的规范来看,FASB将会计要素划分成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综合收益,ASB将会计要素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款、派给所有者款项、利得、损失,其中利得包括了收入和狭义的利得,损失包括了费用和狭义的损失。我国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六个: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并且在企业会计准则第五章所有者权益中提到了利得和损失。
利得与损失和收入与费用的性质是相同的,它们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属于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同之处在于收入与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利得与损失是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
关于利得与损失的分类。我国新会计准则将利得与损失分为两大类:直接计净利润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关于利得与损失的列报。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一一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所推荐的利润表的格式中,公允价值损益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引入利得与损失的概念,本可以使原来规范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内容有一个恰当、合理的分类,便于这方面信息的归纳汇总。但现在仍有一些混乱。不够明晰。
三、对利润表结构的探讨
IASC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要求,在利润表中将持续经营损益与非持续经营损益分开列示,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反映资产处置净收益的情况,而且为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持续经营活动发展前景提供可靠的依据。
美国的损益表将三大类产生损益的活动:经营、其他经济活动以及偶然的或非常的经济活动按顺序依次列示,给人感觉清晰明了。相比之下,我国新出台的利润表格式让人觉得对持续经营损益与非持续经营损益的区分不甚明了。
首先。在新利润表中,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个项目列于“营业利润”之前,显然欠妥。原因有三点:
第一,造成利润表中的会计恒等式混乱。“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显不属于收入与费用,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而“资产减值损失”无法简单归为利得或是费用要素。如果是将它们列于“营业利润”之前,那么“营业利润=收入-费用”这一式子就不成立。
第二,出于对两种会计目标的协调与统一的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
目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类似于SFAS NO.130中提及的“采用公允价值对准备出售的证券进行计价导致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属于非日常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损益。而“资产减值损失”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涉及会计估计,长期以来被部分企业用来进行盈余管理。而营业利润这个项目主要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的盈利能力以及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因此,将这两个项目的列示于营业利润之前,将对营业利润这个项目的作用和内容造成混乱。
第三,与国际惯例不符合。ASB与FASB都是单独设表或者在净利润下接着报告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信息,例如,FASB将“未实现的有价证券持有利得”列示于股东权益变动表中,作为企业其他全面收益的一部分。既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属于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那么它就属于其他全面收益部分,列示于利润表之中是否合适呢?因此,应当更加严格区分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职能,这样利润表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管理者经营业绩的核心――净收益,而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与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未实现收益分开披露。
其次,关于“投资收益”项目。“投资收益”在“营业利润”之前列示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虽然对外投资的成败已成为导致大多数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投资收益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投资单位的经营,因而其风险较大,不能可靠地反映本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而且,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证券投资在保险或投资公司会是营业收入与费用的来源,但在制造或贸易公司,是利得与损失的来源。所以,论从利润表要素及会计等式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协调与统一两种会计目标的角度出发,“投资收益”都应该在“营业利润”之后列示。
四、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探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此次新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但客观而言,其内容与结构都还有待完善。
首先,在国外的业绩报告体系中,权益变动表扮演着报告其他全面收益的角色,它是对传统利润表信息披露方面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使得信息的披露更加全面。我国此次虽然引入了所有
者权益变动表,但是并没有相应引入全面收益概念。这就造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地位比较尴尬。
其次,目前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子项目明显偏简单,除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人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之外,都以“其他”列示,不够明确。
五、对相关附注的探讨
第一,新利润表中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与其他业务收入/成本。然而,无论是从决策有用观还是从受托责任观出发。企业的主营业务无疑是企业最核心的业务,能最为可靠地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而且对于投资者来说,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信息,因为主营业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取得相对较好盈利水平。所以在附注中详细列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以及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对于营业外收支中的其他项目,如自然灾害重大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等,如果发生金额较大,对企业有重大影响,而且罚款支出这样的项目也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六、对我国财务业绩报告的未来展望
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人们瞩目的今天,企业也不再是纯粹的利润追逐者,它们还肩负着许多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财务报告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日益凸现。
第一,货币资本的支配力逐渐减弱。人力、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却日趋增长,这就要求财务报告要为这些信息使用者服务,
第二,政治经济民主化的趋势要求货币资本支配者公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以及贡献额的分配,以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
第三,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及其分配状况,有利于协调劳资双方、各种资本供应者以及企业与社会、国家政府的关系,从而在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增强利益创造中的合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自2007年1月1日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以来,就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是对我国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会计制度更快地接轨。2012年12月19日,我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这重点剖析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关键要点分析
本文将主要从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风险、预算管理风险和财务收支管理风险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财务内控体系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事业单位忽视了不顾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基本原则,将重要的财务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下面。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直接导致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名存实亡,甚至发生一些情节恶劣事件。比如,有些职员出现公款私私用、公款炒股、弄虚作假及搞账外账等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这都导致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失效;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也可能最终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保障,致使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收到严重的影响。
(二)财务预算管理滞后
这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不能将单位的整体发展战略与预算编制紧密地结合,从而导致预算的编制大多流于形式;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很多事业单位采取传统的基数增长法进行预算编制,缺乏更加科学的测算依据,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预算执行缺乏力度。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本身缺乏科学性导致的。比如盲目将预算金额做大,或者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致使预算根本无法体现实际支出的需要,预算的执行缺乏力度;预算监督职能弱化问题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单位总是奢望通过追加预算的方法来争取更多的财政收入,而非对单位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合理预算。
(三)财务收支计量与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这主要表现在:资产的计量和归属问题。由于长期受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往往忽视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监督,发生了无形资产流失的问题;会计核算潜在风险。在日常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填写凭证过于简单,会计科目设立有失规范,以及帐证不实的现象。比如,对于出差开会或者培训活动,受约于差旅费的报销规定,一些单位的经手人开具的通常是会务费,这其中却包含了超标准的差旅费、住宿费和考察费等,导致会计核算上难以将其正确分类列支。
二、强化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控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建议建立科学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从根本上避免、减低和化解财务风险,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需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要本着相互制约、互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要能够及时发现和化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种漏洞,通过建立完整的内控机制,以促进单位财务等各项决策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规范财务流程,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和制度。比如建立合同审查签证制度,严格签约资格审核,严格法人委托制等;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监控体系,提高单位各部门对新会计准则的认知程度,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和控制;制定单位财产物资得内控制度,落实财产检查盘点和清查制度,确保单位账实相符。
(二)需要加强预算管理
逐步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通过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整体协调,从而有效减低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单位内部和外部审计,实现对预算支出情况的全面监督,尤其需要建立规范的日常监督制约机制,从而有效保障财务管理的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财务风险基金)应对突发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基金是事业单位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并专款专用。也就是说,一旦事业单位发生了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这笔基金可以保障其正常运营,免于陷入财务困境。
(三)需要加强会计核算等工作
对比新旧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账户、会计处理流程及方法、报表内容等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变化,这要求事业单位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建立和完善新的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以便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需要事业单位紧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和趋势,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最新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来科学有据地调整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需求,积极应对各种财务风险,是当前我国各个事业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问题。希望我国的事业不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保障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