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生管理方面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学校建设发展还是对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管理工作尚存漏洞的与问题,因此,为了改进与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也为了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我们结合自身对于学校学生违纪行为案例的思考,试图去找寻学生违纪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深入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违纪
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是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漏洞与问题的体现。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将会给学生自身带来人身财产安全的隐患,甚至灾难,也会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学生假期出租房遇害案件,学生私自爬苍山迷路即“3.28事件”,学生被卷入传销案件等等,一系列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学生违纪案例,历历在目,触目惊心,一方面,我们为这些学生感到惋惜与痛心,另一方面,怎样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减少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值得深思。痛定思痛,结合学校学生违纪案例,我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一些与学生违纪原因相关的思考分析,立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漏洞与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推动学生管理工作发展进而减少或避免学生违纪行为发生的合理化建议,以期能促进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同时,也衷心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
一、对于学生违纪原因的思考
学生违纪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立足对学校发生的学生违纪案例的思考分析,现将学生违纪原因具体归纳为以下几各方面。
(一)班主任、辅导员推诿扯皮
在一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突发的事件上,比如学生生病、失联等,有些同一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之间往往会相互推诿扯皮,这一方面会严重降低事件处理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会因未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导致事态更加严重,最终使得学生人身财产遭受不必要的伤害,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会严重影响班级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权威,使得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而这将直接导致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下降,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归属感也随之降低,甚至有一些学生对于班风班规由重视变成了漠视,这无疑在隐形层面增加了学生群体违纪行为发生的机率。
(二)学生本身素质不高,认识不到位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这就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甚至有的学生不能理性正确地作出判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违纪行为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应引起重视。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也才能作出正确行为选择,避免违纪行为的发生。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的引导,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完善相关的教育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教育落实不到位
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的教育落实不到位,比如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性教育的缺失或者敷衍等,这些对学生的教育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事关学生自身安全、学校切身利益。古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相关部门对学生教育的缺失或者敷衍,如果不及时作出调整与完善,势必将助长违纪行为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学校下发的政策文件及时进行宣传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同时,在此也呼吁相关制约监督体系的建立完善。
(四)制度建设跟进不到位
学校相关的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有时候学生丢垃圾造成的下水道堵塞,会给清洁工人的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也会让学校产生本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学校的制度建设应该有预见性、前瞻性,不要等到事情发生后追究责任的时候才想到制度建设的滞后问题。同时,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如何让制度得到落实,也是值得相关部门思考的事情,如何实施,由谁监督,怎样改进等等,都要想到,更要付诸实践,因为制度只有真正得到执行,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漏洞、问题,才能改进,才谈得上制度的改革完善,否则制度完善就只能是空谈。
(五)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和漏洞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越发复杂,这值得引起每一个学生管理部门领导老师的重视。在学生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漏洞,比如学生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后续观察,在对学生的处分过程中忽视了相关的教育引导等,因此,很有必要在借鉴国内以及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管理经验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环节。
二、关于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的相关合理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因素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潮流,不断找寻自身不足,不断去寻求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以减少或避免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取消班主任,辅导员年级制管理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价值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全面普及法制化观念,是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创建健康校园的前提。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价值与实现途径,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其一,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学校要对学生执行法制化管理,让学生办事时可以依法进行[1]。学校可以采取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模式,保证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学校管理法制化,形成动态学校管理系统。保证静态的法律制定与动态的法律执行的完美融合,可以实现高效、正确的管理,达到有效管治的目的。其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可以保证学校的制度统一。我国的《宪法》只是对学生的基本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教育法》只是规定了在管理时学校实体的权利。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顺利执行,需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达到完善统一、上下协调的目的。学校在制定内部规定时要遵从上级法律的规定,不可违背。其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管理权限的使用范围。高校要注意限制学生管理权的使用范围,避免造成学生管理权的滥用,保证学生和谐、有序地行使管理权。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价值
其一,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高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学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真正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法制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法制化管理是整合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实现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分享。学生质量、数量是未来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法制化管理成为学生管理的最好选择[2]。其二,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法制化的思维能够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法制化使管理行为更加统一、规范、科学、严谨。高校管理者必须依托法律规范,根据学校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运用法制化思维提高学校学生管理水平。其三,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不断攀升的阶梯。高校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法制意识日益增强。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生源更广,学生背景更加多元化。各种传播媒体如影视、网络的渗透,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开放、多样。高校的学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家长式作风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伴随中国高校体制的变革,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纵向管理关系,还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权利的法治化学生管理模式能适应高校与学生的这种法律关系[3]。
三、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
其一,树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观念。将维权行为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将是传统高校管理制度理念的一种进步与提升。法律的完善让高校的管理者更加尊重学生,并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传统的管理模式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不应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体系提出自己的意见。学校领导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认为学生只应该服从,不应该有疑问,从而剥夺了学生应有的权利。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无法被学生认同。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得到应有的教育,学生开始自主缴费、选课和择业,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学校的管理者应建立以服务学生为重点的工作系统,引领学生学习,要求学生遵循相关制度,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法律的公平性是管理制度体系被认可的前提。法律的制定有两层含义,一是约束人民的日常行为,二是让人们的日常权利得到保障。领导者要更好地治理高校,需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校管理的公平性,学校在完善管理法律法规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校领导者管理职权的培训,二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培训。管理者在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的同时,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保证管理过程中不会夹杂过多的个人情感,保证管理的公平性和严格性。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定期为教师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保证教师接受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第二,学校的秩序要具有规范性、完整性。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要有严格的秩序规定,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学校的管理秩序方案可以由学生共同参与起草,保证管理秩序得到有效的执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响应并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4]。第三,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统一。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以高度统一,和谐规范为标准,保证满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同时,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用。要以加强培训为前提,以规范程序为核心内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应及时剔除陈旧旧的管理制度,完善新的管理方案,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保证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其三,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程序。程序的正规化是完善管理制度的前提。正规的管理程序可以使高校管理制度得到良好的实施。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为学生提供生活和教育方面的帮助,可以促进管理程序的执行。正规的管理程序可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让学生管理法制化得到有力的支撑。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主要是尊重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酌情进行考虑采纳,进而执行相应程序的一种法律制度。将这种制度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可以保证学生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体现出高校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需要积极采纳并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管理方案。其四,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利,学校的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满足学生的申诉和诉讼请求,构建完整的权利救济机制。学生申诉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可操作性,如申诉按件受理范围不明确等,所以需要健全申诉制度。司法审查属于一种外部监督行为,要准确把握司法介入的尺度和界限。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保证高校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5]。
四、结语
高校管理制度需要以合情、合法为前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管理要提升法制化水平,帮助大学生茁壮成长,培养出更多的可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洪波.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探讨[J].亚太教育,2016(25).
[2]孙帅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9).
[3]刘淑媛.基于学生管理法治化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
[4]崔小璐.加快我国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4(0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学生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重点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线索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果并不是十分令人欣慰的,高职院校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学校发展还存在瓶颈,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继续解决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始终是高职教师们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1.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学校学生教育和发展事务进行的一系列人事安排、通过规则的制定、制度的执行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及学校管理层。形成学生管理理念,从学校校园建设、班级建设、学生德育教育、知识技能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引导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
1.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地安排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学生管理事务中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使学校能够健康、可持续、积极向上地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校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管理所设定的准则,成为学校风貌形成的主要途径;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主要手段,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管理的缺失必将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第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媒介,高职学生发展是社会共同责任,对学生进行管理,使高职院校和社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1.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际上是高职院校学校发展的主线,因此,探讨学生管理相关的问题,是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管理活动的缺点、总结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活动的经验的主要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十分必要,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善,必然也会带动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师工作面貌的改善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规划高职院校未来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环境的变化
2.1高职院校生源越来越复杂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虽然班级管理工作看似结构性强、简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的扩招使高职教育的门槛越来越低,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多数是在高中课业成绩差、不服约束、无法继续进入本科教育的学生,因此可以说生源的整体质量不高。另外,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十分复杂,不仅包括本地的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还包括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的学生,学生的生活背景不一样,教育背景不一样,对学生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
2.2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思维敏捷,但各种观念尚不成熟,有些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循规蹈矩,但是缺乏创新性,他们的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学校生活中容易因为挫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还有些学生来自于条件不较好的家庭,对自身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学校生活中与他人格格不入;另外,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乏一些法制观念差、旷课情况严重、有打架斗殴行为的学生,他们违反学校校规、上课顶撞任课教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可谓良莠不齐,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受网络环境影响大
当今社会的标签是“信息科技”,而信息科技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五光十色的网络生活。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有许多对网络游戏的痴迷、经不起网络上黄色信息的诱惑、热爱网络聊天导致网恋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在课余很少去图书馆、自修室,下课就去寝室或网吧上网,晚上上网到深夜,早上无法起床按时上课。网络给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4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社会支持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到65%以上,他们依赖性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乏吃苦精神,有争先之精神,无受挫之准备。另外还有一部分单亲家的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家庭问题的原因,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普遍存在思想叛逆的特点,无形中给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想得以发展,就必须将这些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教育的缺失补足,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支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管理思想僵化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保证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纪律,正常进行学习生活,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要求高,而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要求低。一味地要求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特殊性。究其根源,单一枯燥的管理模式是由于学生管理指导思想老旧而造成的,现代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完全渗透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来。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就其根本,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素质高而教育素质不足造成的,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太多管理学生的方法和手段,教育思想和教育重点都不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学生管理思想必然不会发展。
3.2学生德育教育刻板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能够迅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学生德育教育刻板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制时间为二至五年不等,期间学生需要接受单一职业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并且还需要有一年以上的实习期,实际上,高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是比较紧张的,德育教育通常由辅导员负责,政治教学多以法律和经济常识教育为主,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多。在有限的德育教育中,依靠书本和苦口婆心的劝说仍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这些形式并不为学生们所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刻板,与德育教育方法的使用有极大的关系,学校不在德育教育方面下大力度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就难以提高。
3.3学生管理工作分配不均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学校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社会各界和学生的家长也应对此负责,但在高职院校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下课后,任课教师跟班主任或辅导员抱怨:“你们班的学生太难管了!”辅导员或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负责人就学生问题请家长来共同探讨,家长又认为:学生在学校,理应由学校负责,学生发展不良,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家长应对学校问责;社会上大多数人也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学生素质无论如何都赶不上本科生。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承担了大多数的学生管理责任,学生自身主动约束自己的情况较少,学生家长对学生“撒手不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想提高效果,就显得十分困难。
3.4学生管理模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学校学生管理规范为准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则按照学生管理规范进行事务处理。因此可以说,学生管理的模式是十分单一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的准则完全不一致,导致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与社会家庭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的脱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负责人与学生家长“失联”,是导致学生管理模式单一的主要原因。
4.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策略
4.1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提高,这是解决学生管理工作思想僵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实际上是使学生通过在校生活获得的能力和心理上的发展,而教师始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辅助。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继续加强教师们的授课技能和科研能力之外,还需要使教师们在与学生沟通和课堂管理方面获得提高。学校应该安排高职院校教师到附近著名的大学进行观察学习,并且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使教师通过进修了解到自身素质提高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4.2采用灵活的德育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采用政治和法律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教材,但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即使有很多案例,也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关系不大,教师如果将教材生搬硬套,不仅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建议教师将教材内容活用,从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师放弃绘声绘色的讲说,请学生根据教材所举的案例,请学生分别扮演“主管”、“同事”、“当事人”的角色,对案例内容进行情景剧复现,将远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案例转化成为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进行理解和感受模拟事件,使学生通过体会角色、感受角色,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重视。
4.3将学生管理工作合理分配
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应用学校教师共同分担,同时学生自身也应该成为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即实现学生们的“自我管理”。因此,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细致观察全体学生,选出那些正直、有领导能力、乐于承担责任的学生,组建班委会和宿管会。然后对选出的学生干部进行管理工作教育和培训,使这些学生明确自己的在班级中的角色作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通过互相协作共同管理学生群体;另外,可以将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分给任课教师,邀请任课教师加入到班级活动中,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给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空间,达到“分权共管”的目的。
4.4采用全面的学生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由学校作为主力,家长和社会作为辅助,因此,采用全面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家长建立长久的、紧密的联系,并将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果展现给社会。首先,建议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学生情况报告,使学生家长形成一个“关心孩子成长问题”的习惯,某个学生家长如果一周没收到班主任反映孩子在校情况的短信,会主动打电话来问班主任,这样,才能为家长参与德育教育提供可能性;其次,学校应定时开展能够展示本校学生素质的社会性活动,如参与公益植树、美化城市、进行环保宣传等活动,使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学生有深刻的了解,通过社会舆论去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并不仅仅是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也是高职院校自身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加棘手的教育环境,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德育教育方面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将学生管理的责任进行再一次的划分,并联合社会和家长采用联合管理的方式,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维仲.浅析“赞美”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115-118
[2]杨友松.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4(6):225-227
[3]朱萍.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与途径[J].中国培训,2014(8):101-104
[4]雷凤成.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4(6):228-230
[5]杨家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政策执行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8-10
[6]舒爱萍.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变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2):10-1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家校联系” 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不断深入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在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双向效果,高校需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模式。而家校联系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的。
一、“家校联系”的提出
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精英的集聚地,社会人才的孵化培育基地,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孕育传播的基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构建和谐高校的作用更是直接而至关重要的。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家校联系”这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不断深入和发展,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在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双向效果,高校需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模式。而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普遍强调以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两者并重。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管理为主,以不出问题和少出问题为原则,从而形成了以“问题管理”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而很少注意到“服务学生”与“发展学生”。“家校联系”主要就是针对目前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而提出来的。通过此,进一步推动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家校联系”的内容
“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是“家校联系”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此制度,学校以“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两个角度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强化学生在校管理;通过与家长的互相联系,一方面,让家长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有一个简单而又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让学校和家长在互相接触过程中对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管理。对于家校联系主要从家校联系的对象、联系人,家校联系的内容以及家校联系的方式或途径三方面进行论述:
1.家校联系对象及联系人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比较普遍化、大众化,无法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进行有效地指导教育和管理,基于此,家校联系的对象一方面进行整体管理――基本管理对象,同时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群体管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联系人进行关注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与家长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要。
2.家校联系内容
基于如上家校联系对象及联系人的分类,对于家校联系的内容也要根据联系对象的特点而确定。主要的内容有:(1)新生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及在校期间的适应性情况;(2)毕业、就业困难毕业生在校思想、心理状况;(3)未达到学年学分要求,专业情绪重、逃课、挂科现象严重者;(4)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厌学、心理自卑等不良情绪问题;(5)网络成瘾、思想偏激问题;(6)在校学生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情况;(7)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重要奖惩情况。而最终联系的效果反映在家校联系表中,主要分为学生自我鉴定、学校评价、在校期间主要表现以及家长对学校意见建议三部分,作为效果评价分析及备案之用。
此外,家校联系表上包括学生个人、学校联系人以及家长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个人鉴定,让本人对在校期间的情况向家长做一汇报,同时由学生在校联系人在通过综合考虑,对学生做一客观评价,让家长通过此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家长可以通过此表格向学校反馈个人的意见建议,说明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对学校的期待,从而指导校方改进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3.家校联系方式和途径
家校联系制度能否在学校和家长之间起到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不仅仅要看这个制度的内容,还要看这个制度的运行方式。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家长看到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向家长表明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家长能够将学生的一些问题及时向校方反馈,逐步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目前,家校联系的方式途径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新生入校第一学期结束,于第二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向家长邮寄《****新生家长通知书》。按照联系地址以便加强家校双方的沟通,共同做好新生适应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虽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出门,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在外这么长时间学习生活,作为家长,首先就是担心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很多家长很难对学生在外学习的这一阶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此,就需要学校向家长说明,同时不断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做好新生适应教育。
2.每学年向家长邮寄《****学年学生情况告知书》
为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学校要根据每位学生个人的情况,向家长邮寄本学年课程成绩、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特殊事项,同时,向家长告知下一学期学生开学注册报到等相关事宜,以便家长与校方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3.若遇特殊或紧急情况,也可采取电话、E―mail、QQ等其他方式,在第一时间进行家校联系与沟通,同时填写《****家校联系记录表》。
三、结语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深知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在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达到学校与家长教育管理的双向效果,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高校需建立与学生家庭之间畅通、持续的互动教育模式,推动当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徐凌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理性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2]王楠,吴万民,刘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探析.管理科学,2010,(28).
[关键词] 人本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应用策略
一、人本管理的涵义
人本管理的中心就是管理人,它的本质是搞好人的工作,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以及激发人的热情,有效地体现组织当中所有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得管理效率大大地提高。人本管理的涵义主要有下面的几个组成部分:第一,人本管理在观念上注重人的满足,它的管理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满足,并且对所有的人都保持尊重的态度。第二,人本管理强调提高管理人员的修养,需要管理人员以人为核心,以礼对待别人,通过以身作则使得被管理人员受到影响,进而提高被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人本管理在管理当中注重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在尊重人的前提条件下,增强人的凝聚力。第四,人本管理以启发与教育的形式实现管理的目标,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深入挖掘人的潜力。人本管理这种管理观念是现代化的,注重管理一定要人作为核心,搞好人的工作,实现人的合理化要求,满足人、关心人和尊重人,它的中心就是将对事、对物与对人的管理有效地统一起来,激发人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人本管理进行深入地理解是系统化地认知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提。
二、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树立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管理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清晰的认识,不只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口头上,而是应当付诸实际行动,以真正地实施,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施主体性的管理与教育。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基础就是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这个实际情况,就应当循序渐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怎样做人,就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实现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体现为学识方面,也表现在做人方面。这就需要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管理的目的进行反思,多多关心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视角。其次,切实管理好学生辅导员或者是专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以促使其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动向,且要从恋爱、就业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理性地启发学生。最后,应当创建健全的学生建议反馈制度,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或者是意见,尽可能地在萌芽状态化解矛盾。
2、创建以服务作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的新型模式就是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让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与高校的教育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间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它的本质意义就是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模式当中以管理作为主导的现状,从而向以服务作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方向转变。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在服务当中涵盖着管理的内容,在管理当中涵盖着服务的要求,服务和管理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它的相关要求是:首先,管理学生的先导就是服务学生。其次,服务学生的保障就是管理学生。再次,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学生。对服务、管理与教育实施有效地统一,指导学生创建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系统、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控制自身的行为与自觉地思考,进而使得服务,管理与教育最终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3、创建相应的激励机制
人本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激励。结合佛隆的期望理论,人们一直是想实现一定的目标与满足一定的要求,而这个目标又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而期望概率与目标价值的乘积决定了激发力量的大小。这表明每一个人都想要取得成功。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特殊性表明了他们具有比较高的成功欲望。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以满足学生的相关要求,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的激励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激励的方式。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物质,人们最基本的物质要求就是衣食住行,因此,物质对人们所产生的意义是恒久的。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物质激励的方式就是实施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生活要求。另一方面就是精神激励的方式。就是以授予荣誉称号或者是表扬的方式激起学生追逐目标和理想,激励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努力地学习,启发学生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在应用激励方式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灵活性,且要注重把握时机和应用适当。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的应用,能够大大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由于高校学生是我国人才的主要后辈力量,无论是对社会来讲,还是对国家而言,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视角,在制度上确保人本管理得以有效的实施,为高校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与健康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晓丹,论人本管理,学习与探索2004/03.
关键词:独立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14-02
独立院校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学生在校的学习以及生活状况,以便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为了能够为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查以学生公寓为单位,调查面积覆盖我院大一、大二所有公寓楼。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回收率为98.7%。
一、独立院校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独立院校学生同省份录取分数段区间较大,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体差异极大,从学习、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来看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许多诸如平时逃课、考试作弊等问题。
2.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在对本校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问题:(1)不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选择此项的比例高达38%,受调查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度过紧张的高中生涯,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还不能适应大学教师拓展式的教学方式,不少学生为此困惑。(2)学生的主动规划能力较差。调查发现,学生没有建立起清晰的学习方面的规划,29%的学生不了解大学学习方式,同样比例的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地利用好空闲时间,这为滋生不良的思想提供温床。
3.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小备受家长呵护溺爱,自主性较弱,缺乏规划能力。在对学生觉得苦恼方面的调查发现:42.5%的学生不知如何分配空闲时间,这点也正好和学习方面的调查一致;36.2%的学生难以排解离开熟悉环境而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大约20%的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恋爱、情感问题;不知如何融入集体、不知如何和室友相处、不知如何独立面对生活的各占约16%的比例,集中反映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适应方面的问题。
被调查的学生中40.2%的学生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27.8%的学生不想有目标,也不想为此付出努力。这反映出大学生自我管理及对未来规划能力的欠缺。
二、基于独立院校特点的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1.学生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独立院校的办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管理制度和体制不甚完善,往往照搬主办学校的管理模式,由于其与学生素质不相融合的管理模式直接造成一些后遗症。目前独立院校还未独立地形成一套特征鲜明的适用于自身的学生管理模式。
2.学生管理队伍不足。学生管理队伍的主要成员是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是很多独立院校并未达到这一规定的要求,这样就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及其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3.后勤配套设施不到位,管理手段落后。学校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得不到相应的改善和提升,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后勤部门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欠佳。由于缺少不断增长的物质基础保障,很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调查结果表明,67%的同学认为宿舍环境和设施都有不足之处。
三、加强独立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针对我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做统领和指导,以此推动我院加快建设高水平独立院校的步伐。
1.转变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以育人为核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和跟进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高校课堂教学的正确导向。其次,应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其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开展榜样教育,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加强督促,进行跟踪教育。我们在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对跟踪教育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持续关注和继续教育对于提升其成绩有显著效果。(2)加大学风建设力度。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配合。教学部门应做好教学改革,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部门应转变思想,树立服务观念,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硬件设施,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此外,我们应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健康的校风、班风,同时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引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社团活动,重视文化活动对学生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此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3)推进公寓社区化管理制度。①配备公寓辅导员。辅导员进公寓是新时代的要求,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新方式,为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新思路。高校公寓辅导员应该配置多少,与各个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思路有关,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规定。结合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公寓辅导员配置比例在实践中的检验认为:一般以公寓楼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的模式,比例以一栋公寓楼配备一名辅导员为宜,大概师生比在1∶800~900适中。②学生管理工作以社区化管理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也在不断社会化。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出现不同专业、不同系别、不同年级甚至不同高等院校学生混居的局面,学生将越来越多地以个体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和生活,以班级为单位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渐渐变少。由于学生出现混班、混系居住的特殊情况,使得原有的诸如“班级”、“宿舍”等集体概念不断弱化,这就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再一成不变地用原来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打破过去的管理格局,对学生采取公寓社区化的教育管理新模式。积极对学生公寓社区化理念创新的同时对学生生活社区进行物化管理,健全社区功能,构筑文化、休闲、娱乐一体的文化社区。③心理辅导进公寓。公寓是学生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是日常活动最为密集的地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高发区域。心理辅导进公寓,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达到其他工作无法企及的功效。心理辅导进公寓,必须以公寓楼为单位建立单独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负责,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的心理困惑,对重大心理疾病及时建档备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条件有限的可以及时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确保公寓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优化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第一,校方必须尽快出台一套有关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废止一些不符合现行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第二,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即制定规章制度时要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使规章制度合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综合运用引导和控制的调控方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部门配合融洽、和谐运作,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科学的管理方式不仅要求学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且还要充分利用校方、教师和学生等各方力量,尤其要注重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律性,培养自主能力,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3.推进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加快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辅导员队伍数量的配备上应按照国家要求师生比不低于1∶200,进一步抓紧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校方应尽力改善专职辅导员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辅导员津贴,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其次,学院应积极为辅导员创造或争取参加培训以及其他深造的机会,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打造一支更具职业化、专业性的学生管理工作团队。此外,关心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
四、总结
独立院校的学生有着有别于其他普通院校学生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新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生管理工作永远是需要不断去研究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独立院校的软硬件设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发展,不断取得独立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Z].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3]陈艳.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社会逐步进入到了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现代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包括小到日常的生活购物和娱乐,大到社会、国家的互通互联,都没有办法完全脱离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介的协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之中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方法。而作为在一个社会中知识输送频率最高、学术气氛最为浓烈、先进技术使用最全面的高校来说,互联网在这里的充分利用也一定是必然的事实。然而在这种互联网充斥校园的趋势中,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在目前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里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充分信息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含义
最近几年,大数据各个词汇被人们用越来越高的频率所提及,但是这个词仍然没有非常官方的释义,可是总之,“大数据”就是被用来形容因为互联网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普及而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的状态下出现的巨大数据的时代的到来。目前,“大数据”这一词汇已经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曾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杂志的主题和封面专栏中,也现身于国内外各大主流新闻网站中,还出现在各类主题会议等等场合。大数据时代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量必然是巨大的。其次,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数据存在方式和种类也不断增多,比如说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等。再次,正因为数据量之多,种类之广,就意味着在庞大的数据中仅有少部分信息和数据是拥有一定价值的。打个比方,现代信息数据之庞大可以看成是广阔无边的大海,没有办法数得清数据和信息到底有多少就如同没有办法数得清大海中到底有多少滴海水,有多少粒沙子一样。而真正于我们有用的信息,就好像大海中的一粒沙。最后,数据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由于信息数据的数量之庞大,有效信息比例之小,而信息的更新换代之快,就需要我们提升处理信息和数据的速度,以便能够及时得到为我有用的信息和数据。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管理思想没有跟上时展
目前仍然存在有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和想法,没有办法把握信息时代大数据的特点和要求。尽管有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了信息化的概念,但仍然没有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局面,都是在缺乏理性认知的情况下盲目的,缓慢的摸索,这样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缓慢,效果不显著。
(二)学生管理方式老旧,信息化程度低
现在依然有很多高校在学生档案、学籍信息、学生党团资料、奖助学金记录等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版加文件夹的存档方式。这种传统的学生基本信息的存储方式随着我们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快速地暴露出了它的很多弊端。比如随着需要管理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存储的信息数据也就越来越多,而传统纸质版的存储方式会占据大量的办公空间,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传统的存储方式也会随时有学生信息丢失又没有备份的尴尬情况。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议
首先,各个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应该强化自身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理念。这种理念的树立和提升主要在于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对信息数据拥有灵敏的嗅觉,能做到积极、快速和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比如说,为了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就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分析整理学生们在校园网中登陆网页的情况,通过这一数据得出学生们大多数的关注内容,并利用这一信息帮助有关学校部门开展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其次,高校需要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和我们高校所需要的人才自然是应该具备有信息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的新型人才。通过对青年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教师的集中培训,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引进优秀的有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团队。有了新的力量的注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必然会加快步伐。最后,高校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的建立。因为在利用大数据的保存和查询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说要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是因为保障学生信息的安全和完整不但是需要有一个技术团队的技术,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管理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有力保障。当代高校是为祖国培养优秀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力量的神圣的地方,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安全,也是帮助和指导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社会贡献他们力量的必要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婧.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4.
[2]单耀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8.
[3]胥文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学生权益 法律问题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旧模式发展为现今的新模式,从原来政府部门主管模式发展为高校自主行政的模式,相对旧模式来说,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中其管理关系更为复杂,高校管理的角色及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学校管理权与学生权益冲突不断,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中潜性存在的法律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1.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法律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六部教育方面的法律,与其他国家相比立法数量少,立法层次低。因此,我国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机构可能自行创制规则,这就可能导致行政权扩张,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权利的侵犯。
1.1受教育权的侵犯。
所谓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是指:“为确保公民健全人格及健康幸福的符合人性尊严的生活,而由学习协助者协助学习的一种权利[1]。”目前阶段在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于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但是受传统制度影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并不单纯,其中还存在着以学校为导向的强制性要求,使学生受教育自由受到侵犯。
1.2知情权的侵犯
大学生在校期间享有知情权,大学生的知情权是高等教育服务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它是以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分别是高等学校及大学生为前提,从《高等教育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推导出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知情权[3]。就是说,大学生在选择或享用高等教育时,获取有关学习与生活的相关信息资料的权利,知晓相关信息的内容、目的、手段和价值的权利。
例如,大学生对其在校期间的上课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成绩理应享有知情权,教育管理者或是教师也应该告知[4],然而现实情况却远没有按照规定实行,学校方面强制学生学习哪些课程,强制分派某位教师,却并不公开该课程或该教师的信息,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接受学校安排,这种情况在各高校屡见不鲜,实际上这是一种侵犯学生教育知情权的行为。另外,考试过程中营私舞弊,泄露考题;阅卷过程中篡改分数,歪曲学生成绩;奖学金、助学金的评比和就业推荐过程暗箱操作,这些都构成了对学生知情权的侵犯。
1.3财产权的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占有”。高校学生作为合法公民依法享有财产权,虽然其财产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其财产权可以被忽视。有经历的人都知道,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部分学校向学生收取补考费;强制学生够买某位学者发行的刊物或教材;延迟发放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没收学生违规电器等等,这些现象其实都属于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行为。
2. 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高校学生管理者法律意识的薄弱
我国教育法制宣传不强、深度不够,是造成高校学生管理者法律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由于社会还未形成自觉遵守、维护、执行教育法律的大环境,高校管理者有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加之对自主办学的错误理解,使得学生合法权益易受到侵犯[5]。
2.2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
分析我国现有学生管理相关法律发现,我国学生管理法律法规层次混乱、相互矛盾,中央立法滞后,地方立法缺位,两者互相阻碍彼此制约,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并且,实体法律规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可操作性不强,这些法律规定往往语义不清、表述抽象、难于理解,可诉性差;而在程序性法律规定中,程序规则空白,几乎没有涉及学生权益保障的程序性规定,权利救济途径十分模糊[6]。
2.3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混乱
对于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按照学术界说法,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具有多重性。部分学者认为学生缴纳学费,高校提供教育,两者之间形成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7];另有学者认为高校毕竟与普通民事主体有所区别,高校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准行政关系。
3. 对策及建议
3.1明确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
一方面,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具有多重性;另一方面,高校掌握资源方面的绝对优势,使得高校管理在对学生时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做出违背规定的行为,侵犯学生利益,因此明确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将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区分开来,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3.2保障学生知情权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一旦学生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或学生对高校规章、制度存在质疑,学生可以参照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地相关规定对学校进行,对于所引起的法律问题,处理的过程或法庭的解决过程,学生都有权了解相关的进程和内容,不允许学校利用其自身权利来应付学生或进一步侵犯学生权利。保障学生的知情权,有利于实现高校管理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性,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犯。
3.3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理念
提高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法治理念渗透到高校学生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要推行法治首先要明确法律并不是高校管理者用来管理学生的工具,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其实质是一种起引导作用的规则,它使高校管理者自觉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改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使学生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使高校能合理的进行法治管理 [9]。
3.4完善教育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教育相关法律不甚健全,范围不全面、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层次较低,某些在学生管理中急需的学生管理法律尚未制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阶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要求,因此出台一部具有高规格、高执行力的教育法律已迫在眉睫。全面调查、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状况,对高校出台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保留合法的、利于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背法治精神的、不利于学生权利保护的规章、制度责令高校予以限期修改[10]。
结论
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以法治管理为基本路线,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建立。高校要做到以国家规定的与学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导向,在实施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一旦发生自身权益被侵犯,有权对高校提起申诉,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亚琴,任端平.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12):27-30.
[2] 刘娟.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探析[J].天府新论,2009,(5):76-79.
[3] 赵雄辉. 论大学生的知情权[J].大学教育科学,2006,(4):95-98.
[4] 张宏彬. 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5] 廖文秋,张文艳.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思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7(4):125-128.
[6] 马晓丽,查志刚.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及构建法治化工作模式的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07,17(2):94-97.
[7] 刘华. 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法律与社会,2008,(10):245-246.
[8] 郭继,胡宗芳. 高校学生管理内涵的法律透视[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4): 81-84.
[9] 韦留柱,徐晓. 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问题现状调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1):87-90.
关键词:本科生;校际交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81-02
一、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开展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尝试,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推进高校间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校际交流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从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二级学院间的交流和合作等环节入手,逐步改善合作的效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校际交流调研工作,结合目前教学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或解决办法,提高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校际交流的教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水平,及时了解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欧洲部分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为欧洲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两个重要的协定分别是1997年4月欧洲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斯本会议上共同推出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承认公约》(简称《里斯本公约》),以及1998年5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教育部长在法国索邦大学研究如何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人员流动和资历互认工作,会间,共同签订了旨在促进四国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协调的一个协议,即《索邦宣言》。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寻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改革当前高等教育方式,探索新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学生联合培养、共同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方式。
三、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的基础
由于国内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出现只有近几年的事情,有关校际交流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多。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理论研究的紧迫性和此方面研究成果亏缺的实际状况都为校际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校际交流仅研究我国高校本科生国内间校际交流与国外(境外)高校间校际交流的实践问题,暂不涉及高校教师的校际交流和研究生的校际交流。高校校际交流是指“高等学校之间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沟通往来、互相借鉴学习,包括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国内学校交流。”
四、校际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校学生校际交流规章制度,高校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在解决高校学生校际交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难免会存在一些规定的不一致性,使得高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操作缺乏规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境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也导致校际交流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国际视野,缺乏明确的整体发展规划等问题。目前除教育部规定的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材之外,其他课程的学时、学分基本上是由各高校自行确定,高校之间学生校际交流存在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不一,使得学生到其他学校交流时所修的课程的学时量和学分值同原学校不一致,学生所修课程的对接和总学分量也会受到影响。
2.校际交流的管理问题。管理机构是政策措施落实的组织保障,高校内部各级各类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而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的问题。校际交流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具体操作层面的职能部门之间就容易产生联系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顺的问题,经常造成本科生校际交流计划落实不及时、教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也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经常不能很好处理。高校校际交流的教学管理也是一项难点问题。选课方面,大部分高校还不能实行“完全学分制”,各高校在选课方式、课程编排、上课时间等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有一些本科生在校际交流期间盲目选课,选修了一些自己感兴趣但跟自己专业无关的课程;一些本科生在校际交流期间所修的必修课程,与原学校安排的必修课程不一致,无法跟原学校规定的专业课程对应,造成学生在校际交流结束回校之后,还要补上没有修习的课程。成绩管理方面,各高校实行的等级皆有不同,不能合理转化。校际交流时间管理方面,学生可能刚刚适应对方学校环境就要离开,如果安排本科四年级学生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经常会出现毕业论文不能按时参加答辩,造成无法如期毕业的问题。
3.校际交流其他问题。校际交流语言障碍问题。大多数学生学的都是英语,调查发现,英语不过关是许多大学本科生没有报名参加国外(境外)高校校际交流的主要原因。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多数教师还不能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能够进行所谓“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少,是造成来中国高校进行校际交流学习的国外学生人数不多的原因之一。
五、完善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校际交流工作的前提,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在学生的选派、接收、选课、课程认定、学分转换、学习成绩认定、学生管理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定和工作流程,以保障校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五级制成绩与百分制成绩相互转化对等,学时与学分有相互转化的标准,建议以学分整体认定为原则,即要求总学分不低于本校相应学期规定的学分,适当扩大课程转换的范围,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大类转换,保证学生回校或回国后能够顺利毕业,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交流学校的文化氛围,让交流的实质得到充分的体现。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学习、学习进程安排上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选课制的实施,使学生在交流学校可以更加自主灵活地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学习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逐步减少总学分,降低必修课所占比例,加大选修课的学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必修课学分的减少,将缓解因课程设置不同带来的困扰,让学生有机会去学习交流学校的优质课程或感兴趣的课程,拓宽知识面,真正从交流合作项目中受益。
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是顺利实施校际交流工作的保障之一。一方面,要在明确学校各管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高校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指定主管部门,负责相关制度的起草,交流学校间合作协议的协商和签订,统一协调学校内部各方面工作;相关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相关事务,明确工作职责,处理好学生的选派、报到、注册、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细节工作,逐步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对高校管理人员加强交流生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明确交流生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避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第三,校际交流时间管理方面,一般规定交流时间为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交流时间内如果有毕业设计,那需要与对方院校协调,即使在对方院校做完毕业设计工作,也要在原学校进行视频汇报。
3.加大资金投入和二级院校的相互融合。现阶段我国各高校虽然根据相关项目和协议可以减免学费等,但交通、住宿、生活、医疗、保险等费用也是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所需费用更高。若能设置校际交流的专项奖励或资助基金,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交流学习中来。目前大多数合作院校的校级层面交流联系较为密切,而与学生接触的二级学院间的沟通较少。要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工作,交流学校二级学院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安排专门负责校际交流老师在学校间相互沟通、进修,不仅使其对工作细节和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便于工作,更提高了教师的外语水平。二级院系相互沟通,了解双方的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交流学期的课程开设情况给学生在课程修读方面提出建议;了解学生在原校的表现,便于学生管理上的衔接;在交流学习期间还需进行不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加强二级学院间的沟通与协作,对派出学校而言,保证了学生虽然人不在校,但管理不断线。对接收学校来说,提前做好充分细致的了解,接手更容易,对学生的指导更到位,两校间的衔接将更顺畅。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寻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改革当前高等教育方式,探索新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进军,吴梦秋.九校联盟本科交换生合作培养的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