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校园的痛点范文

智慧校园的痛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校园的痛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校园的痛点

第1篇:智慧校园的痛点范文

   11月3日,xx市教学校长工作室以“双减政策下教学管理工作新思路”为主题举办交流论坛活动。活动由参观建国小学“双减”成果展示和教学工作交流研讨两部分组成。

   11名工作室各位成员走进校园,现场参观建国小学师生的“双减”成果展示。教师教案既有个人备课的细致过程又有集体智慧的凝结,从备课的科学严谨便可见教师对课堂“提质增效”的用心精心。学生们培养思维能力的全学科思维导图,注重文学积累的读书记录卡和主题丰富的手抄报绘画彰显了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工作室成员忍不住翻阅欣赏,拿起手机记录精彩。

   参观过后,工作室主持人石绍莉做《课堂教学如何轻松“减负提质”》的专题讲座。讲座从解读“双减”政策大背景入手明晰政策落实的必要性;从精准锚定学习目标、必要练习不可缺少、正确开展学练模式以减少不必要的耗损来分析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每名学生要在12年的学习生活中上1.6万节课,一位从教35年的教师要上1.3万节课”,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痛苦与快乐,课堂教学必须提质增效的呼唤震撼每一个教育人的心。

   随后,外国语学校于荣提出学校应该做好四个“加法”,给教师加点研、给课堂加点趣、给家长加点料、给学生加点餐的观点引得与会人员会心一笑;建国小学董淑馨把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作为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得到各位教学校长高度认同;大栗子学校谢黎黎找痛点、破难点、促亮点,敢于直面问题、大胆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折服;花山中心校庄倩男从打造高效课堂和做好作业管理两方面结合学校实际,为与会者提供宝贵经验。

   接着,工作室其他成员纷纷结合各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的困惑与各成员做了交流。进修学校曾云莹谈到,“双减”落地后出现的教师压力增大、家长沟通不畅、分层指导难题等问题,各教学校长应该从加强教学领导的教学常规监管力度、发挥学区带动作用和教研组集体智慧、教师观念转变方面下功夫,使“双减”成为撬动教师智慧、学生成绩、家长满意的杠杆,为临江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活力、贡献力量。

第2篇:智慧校园的痛点范文

关键词:校园O2O;规范管理;校园文化;延伸顾客源;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54-02

O2O(online to office)起源于美国,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2009年年底,国内许多商家从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的发展中得到灵感,开始了国内最早的O2O市场。2010年,国内涌现大量团购市场;2010年底至2011年上半年,团购网站数量从2 600多家增加到5 300多家;2011―2013年,千团大战拉开序幕;2014年,互联网三巨头BAT开始介入O2O市场,主流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015年,三大巨头开始全面向生活服务网站转型。校园O2O成为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校园O2O,是指专为校园群体服务的O2O平台,运用互联网,针对校园中相对集中的人群,提供线上零售超市、餐饮外卖、生活服务、物流配送、兼职培训、互联网金融等。

当国内O2O市场风声水起之时,校园O2O市场被社会各界视为兵家必争之地――O2O市场中的一片蓝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达到了721.4万人,在校生有2 547.7万人,毕业生有749万人。从这个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全国大学生超过了4 000万,再加上在读硕士、博士生,其市场规模可想而知。但随着校园O2O平台的不断建立,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校园平台秩序混论、配送成本过高、学生投诉率居高不下等现象。尽管在2015年校园O2O市场呈现野蛮式增长,多家校园O2O平台拿到了巨额融资,但该市场中许多小型的平台被迫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平台也面临利润不高的局面。2016年,如何继续开发这片蓝海,已成为所有校园O2O商家的首要任务。

(一)校园O2O平台缺乏规范化管理

在已有的校园O2O平台中,尽管模式基本固定,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管理。由于在校学生上课时间固定,时效性成为他们十分重视的一点。但有些平台没有进行高效管理,致使在校园服务中出现送货延迟。例如,在餐饮外卖服务中,学生中午休息时间是中午12:10―13:30,但由于平台商家不合理安排订单配送,出现外卖达到时间为13:40,这就造成该订单无效并且平台投诉率提高的现象。因此,规范化管理成为校园O2O平台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大量校园O2O平台无文化输出

根据一份来自校园O2O的产业布局调查显示,在整个校园O2O平台中,目前兼职培训类占33%,物流配送类占33%,餐饮外卖类占12%,便利商超类占8%,生活服务类占8%,而消费金融类占6%。但大量校园O2O平台盲目地照搬他人的盈利模式或经营模式,成为没有价值的复制体。随着行业内的新进入者的出现,一旦该平台的服务不如他人,或者价格稍微高于其他平台,就会被快速取代。同时,由于平台没有自身的文化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内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价值市场到来时,一个企业或者平台不得不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输出。因此,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价值输出,该企业或平台就宛如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三)消费顾客源固定

大多数校园O2O平台的顾客源都锁定为在校大学生,但大学生的消费经济几乎来源于家长。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低于1 000元。由此可见,在消费顾客源基本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平台入驻量的增加,市场收入将趋于有限。如何扩展市场的顾客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配送成本过高,或服务质量不高

校园O2O平台多以较低的价格或者提供特殊的优质服务来吸引大学生的消费。但由于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缺乏规律性,目前市场上的配送成本往往无法降低,从而平台利润极少。与此同时,由于学校的特殊管理性,使得在服务的提供上有别于传统电子商务服务,致使平台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存在困难。

(一)建立规范化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有效的规范化制度,将提高平台整体的服务质量。例如,在2016年的3.15曝光时间中,“饿了么”平台上无照经营的350余户商家被查处。制定规范化的制度,进行入驻商家的资格声明,将提高整个平台的服务质量,避免违法行为等。例如,“饿了么”,进行制度建立,规定入驻商家必须持证营业,并且一旦差评率高于10%,则责令下架。此外,有效的制度管理将提高整个平台的效率。例如,快递配送行业,如果要有机利用互联网平台所能提供的数据库信息,搭建完整有效的物流模式,信息技术就必须在 O2O 配送当中应用。校园O2O对物流的要求,即智慧的物流。物流的智慧由人 ( 经验、情报) 、机器 ( 数理 逻辑、输入数据) 和物流 ( 数据库、状态信息) 构成。要合理提高数据信息的传递,减少组织的纵向传递,加强横向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状态,从而得到配送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

在价值观的分享中,发自真性情的自组织是分享价值观的温床。就像《桃花源记》中描述的“落英缤纷”和“无论魏晋”,价值观自然而生。换而言之,品牌文化将成为一个平台未来持久的竞争力,形成品牌的价值闭环――创新产生价值,体验感受价值,分享传递价值,这将使平台在创新中取胜。也就是说,平台宣传自己的文化,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后,顾客之间形成品牌口碑相传,从而实现传递价值。例如,校园平台“俺来也”,创建自己西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顾客,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三)纵向延伸顾客源,由在校大学生转向毕业大学生

目前,校园O2O平台的主要顾客是在校大学生,但由于在校大学生的需求有限,并且在刚需的使用上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应纵向延伸顾客源,将市场从在校大学生群体延伸至毕业大学生群体,从之前的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服务,扩展到毕业大学生就业服务上。利用大四学生毕业的机会,在校园O2O市场中,建立引入企业招聘平台,从而使该平台消费群体实现从学生向白领转化。与此同时,平台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的服务,提供广告模式盈利;也可对相应高校提供特殊链接,从而实现平台在高校中的知名度,反作用于校园市场,稳住旧顾客源,从而扩展平台的市场机会。

(四)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上实现团购模式

据团购网站大全-团800于2004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团购市场规模358.8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144.9亿元,增幅达67.7%;参团人数6.04亿人次,较2012年同期增长144.9亿人次,增幅达32.5%;在售团单571.5万期,较2012年同期增加321.6万期,增幅达128.7%。由此可见,团购模式对消费者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但在校园O2O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上,由于成本过高,造成服务质量不高,使平台利润较低。

如果有效实现配送模式的团购模式,即如果在同一楼寝室的顾客进行订单购买,我们将以比单售价格低但比一般团购价格高的价格进行商品的售卖。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价格,是因为校园O2O优质上门配送服务的配送成本比一般配送的成本高。如果这样实施,校园O2O平台就会既保证成本的有效收回,又不会因为较高的价格而流失顾客源。与此同时,较低的团购价格又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购买,而搭配较好的优质服务,使这部分新吸入的顾客继续在本平台消费。

校园O2O市场在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市场中经历了野蛮式生长。尽管被资本市场看好,但由于校园市场的局限性,接下来的发展并不乐观。理性的经营将成为校园O2O市场的主旋律。综上所述,在管理方面,校园O2O平台应建立规范化制度,从而不断提高平台的质量,稳定客户源;在平台文化上,应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价值链;在顾客方面,应纵向延伸,扩展业务,不局限于现有市场,不断创新;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上,借鉴团购模式的优点,将其有机结合到配送问题上,从而降低成本,保持顾客源。总之,校园O2O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只有理性看待其发展,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在电子商务的洪流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 板砖大余,姜亚东.O2O进化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 袁俊.O2O+:打响新一轮互联网商业营销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 谭云蒙,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2O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第3篇:智慧校园的痛点范文

信息策展

目前,互联网的结构化、一键式互动以及社交内容策展都在快速发展,这也迎合了大多数用户不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原创上的心理。信息策展在多个行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样,在教育软件与资源铺天盖地的应用场景中,人们在网络上收集、组织和分享软件与资源信息的行为也变得炙手可热。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也成为应用的主角。在国家统筹和政府倡导的各类优势资源行动中,教师个人也很少去原创。在信息达到海量后,就很需要能负责筛选和甄选优质信息的角色,在教育软件与资源的大潮中,教师个体自然以策展人角色在进行着自我的信息管理与应用甄别。从而形成当前软件与资源大潮中的一大主体应用行为。

在信息策展中,教师会把与自己相关的所有应用都以自己最熟悉或最擅长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最终实现收藏或分享进朋友圈,包括常用的网络地址、文件资料、软件资源、脑图思维、应用入口、公众账号、共享平台、通讯录、会议课题、圈子交流,等等。通过信息策展和可靠的朋友圈传播,使得有效的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也减少了信息收集与可用性甄别的时间。

资源获取成本

当前的信息化普及环境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软件与资源的生产者,教育软件与资源已不再是量少不精的问题,而是多得让用户无从选择的难题。很多优秀的软件与资源仅在小范围内传播,特别是重点学校及初创企业的优质资源更是知者甚少。由此,一方面互联网上信息过多导致搜索、发现、咨询的时间成本太高,另一方面用户也面对信息资源有效性的匮乏。网上软件与资源信息的分散成为多数普通教师的一大痛点。而共享为大众化的软件资源又因不符合个性需求很难深入应用。虽然信息策展模式解决了一些通用免费资源获取的难题,但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需求内容依然使得当前实际应用的资源获取时间成本太高,各类网上应用商店或在线教育的收费资源,使得教师的资源获取成本面临时间成本与财务成本的双重压力。

针对资源获取成本的问题,有人提出可行性策略,即日常积累并收藏,关注有时代前沿发展眼光的公众刊物、自媒体、企业公众号等,建立自己的工作人脉“专家圈”,第一时间掌握最新信息并拓宽视野,在应用时能有针对性地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免费软件资源或收费资源的优惠活动信息,最大化减少投入成本。

软件鸡肋

在IT技术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教育企业的软件开发水平也与日俱增,公司无论大小,多数都号称能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这些大而全的解决方案因难以满足个性化整体需求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至成鸡肋困境。在这类软件体系中表现了角色参与感不强、用户体验太死板、服务体系多维化、软件设计的创新应用理论模式与实践可操作性的脱节等问题,反变成软件应用中的消费困惑。

在笔者印象中可初步罗列当前各类解决方案中包括的模块大致涵盖有:基础平台、建站系统、OA、数图、MOOC平台、在线教育平台、云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网络教研、远程培训、音频视频会议、协同备课、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室、综合评价、练习评测、智能组卷、在线考试、研究性学习、学情分析、教师发展评价、教学归因分析、健康营养监控、校园一卡通及家校互动,等等。

软件鸡肋是教育用户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有专家指出,用户在规划时尽量不要选择大一统的所谓整体解决方案,可根据不同应用寻找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子应用模块,用一个上一个,并要求开发方提供第三方标准应用接口。由于教育领域的需求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垂直化,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或一个单位完成所有的应用开发。因此信息化的最佳应用一定是聚合不同领域优秀子模块的局部应用汇总,实现统一认证与标准接口管理即可。以当前流行的Bestsch智慧校园平台应用为例,因为每一个应用功能均可实现独立的个体云服务,同时也能实现第三方标准化平台的统一用户认证对接,所以用户选择时可根据需要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云服务模块,不一定全选。

软件资源重定义

信息化发展中因新技术与网络思维的触发使得各地有了创新实验的更好条件,由此也激发了各类教育专家对教育的重新思考,从而提出基于教育生态和未来课堂的若干设想。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重新定义好学校、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审视教育、重新发现课程、重新设计未来学校与未来教材、重新倡导立德树人的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等均是大家思考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软件与资源也被重新定义成各种场景:软件与资源的采购安装变成完全的云服务,学校或地方教育局主导的资源共建共享变成国家主导下的优秀教师一人一课的免费应用,通用教育软件转变成个性化支撑平台,大而全的优质资源转变成个性化应用需求的碎片资源,传统课程转变成多样化的MOOC课程等,这一切变化皆可浓缩成一个字:云。

在另一个层面,软件资源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思维而被赋予了更多场景应用的属性,如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人一课表和35中的数字化课程,上海教委支持的TED模式学生汇演、上海大同中学CIE课程模式和市西中学思维广场等,这些皆表现出学习者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并举的应用环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们不单纯是某些软件和资源,也可以是思想是行动的数字化记录呈现,或是一个集软件资源的场景整合体。

教育轨迹大数据

信息化时代,学习过程就是数据产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数据采集与档案管理,最终可形成大数据轨迹曲线。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用于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体化教育。根据数据曲线也可快速判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特质与悟性状况,更好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策略,真正实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这就是教育轨迹大数据。当前,上海部分中学引入的IMMEX互动训测平台和Aischool测评系统及思来氏课堂分析技术等正在做着局部的有效探索。

“个性化”均衡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曾指出:均衡≠平均,均衡的状态是和谐,均衡的目标是发展;质量的最终表现是有品质的特色,是满足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的品质特色服务等。

针对各地都在进行的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笔者很认同李奕老师的观点,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该寻找教育均衡的“个性化”出路。应针对本地的环境与资源建立适度均衡的教育体系,而信息化则成为最好的支撑条件之一。聚焦在软件与资源层面的体现便是:根据不同的应用能力与经济基础做好阶梯与批次划分,进行差异化的软件与资源部署,不宜按统一标准一刀切,最适合当下发展的才是最好的。配套的软件资源可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实现快速迭代更新,最终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应用差异,从而有效助力教育均衡的整体性实施。

教育微入口

以手机与平板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普及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有效的设备环境支撑,无线带宽的提速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多样化发展,PC应用因为沿袭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及高配置依然占据办公教学的头筹,微信、微博、论坛圈子、QQ群、单位邮箱、班级社区、学科网站群、微课专区、互动评测、作业帮助、论文批改等,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到自己需求的应用界面。

当一个人在越来越多的入口应用中切换时,无形中降低了使用效率,增加了时间成本。微入口应用本质上是指将用户的多个繁琐的常规应用无论是PC侧还是移动侧,均以一种个性化自定义导航一步直达的方式呈现。

当前有一些软件可实现微入口的部分功能,如浏览器的自定义网址导航功能,数字校园软件中的收藏夹功能等,这些基于浏览器或软件的应用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更换了浏览器或软件还要进行导入导出等操作,相对会比较麻烦。笔者见到有一款千云超极鼠的硬件入口产品可直接通过鼠标按键一点直达用户自定义导航页面,且不需安装任何软件和驱动,也不受浏览器与其他教育软件的限制,确实方便了很多,但不足之处是该产品目前还没开发完移动端的配套应用,估计不出半年就应该能呈现双网(PC侧与移动终端侧)互动的应用格局吧。

新专业能力

笔者在“教育能见度”微信公众号中读到沈祖芸老师关于教师新专业能力的专题文章,很受启发。文中提到:过去,教师只需要传递已有的知识,而今天一线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必须不断应对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过去,教师只需要停留在课堂,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而今天,教师需要支持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利用工具构建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过去,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而今天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

的确,发现适合的课程和资源是教师的新专业能力,而能积累收藏并系统化分类展现学科相关的专题软件与资源也是当前教师新专业能力中要体现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感知现在,与其盲目地因循守旧做“蜡炬成灰”的炮灰牺牲,不如做一个有新专业能力的幸福教师。

资源垂直应用

当前的教育资源已呈现多样化和垂直化应用格局。在国家规划层面,已包含有基础教育资源、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资源、特教资源和各类专题资源,同时社会上有以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新东方教育、好未来教育、巨人网校、学大教育等各类网校的高清课程教学资源,也有教育企业研发的专题教育资源,如《央视影像辞典》、《数字生物馆》、《中国通史》纪录片、《Discovery探索频道》纪录片、《BBC视频资源库》、《陶行知纪念馆》、NOBOOK虚拟实验室,面向个人的“袁题库”、“作业神器”等,也有各大出版社的专题网站资源,如人教网、跨学网、天文数媒、人大数媒等。

在一定程度上,资源垂直应用已经形成新一轮的应用需求格局,教师不再局限于从无到有的素材资源及学科教学资源,更多的会根据专业发展寻找权威的学术性资源和社会性资源,如人大数媒的社科文献数据库检索和学者在线等。学生的课堂资源也会包括各类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各类电子期刊库等动态更新的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还有大中小学生学习技术类的如Treehouse在线编程教育平台,搭搭看_3D积木搭建平台等。

另外,以iPad教育商店和Google Play教育应用商店为代表的可运营型教育资源也因为教育市场的细分应用而成为资源垂直应用的一些热门入口。

第4篇:智慧校园的痛点范文

1.普通高中当下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中教育的使命是要兼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大众化的普及,不能顾此失彼。这主要是基于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三个特性的考虑,即教育性、阶段性和选择性。教育性指立德树人是首位,通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掌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阶段性指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个性特征和能力才干初步显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很多潜在的精英人才的才能在高中阶段开始显露。选择性指人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基于准成年人身心特征多样化的选择性,学校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平台,以满足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

2.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普适性、先进性和时代性。

第一,普适性原则。人人都有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各门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中都蕴含着创新教育的元素。所以,明确提出“三全创新教育”: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全过程的创新教育。

第二,先进性原则。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基于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需求开发课程,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基于“三环天才理论”和现代“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领下的创客教育研究。采用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方式强化科学方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时代性原则。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它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自主发展能力,还可以把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统摄起来。充分运用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将各种社会创新优质资源与学校资源融合,在STEAM教育背景下开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着力中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人”为中心,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1)构建“真善美”课程体系

秉承“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在“求真”之“育智慧”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培养学生的“知”,掌握科学正确的认知论和方法论,润泽学生的智慧。在“崇善”之“育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积淀培养学生的“行”,拥有走向社会、面向世界的伦理观和行为,塑造学生的精神。求真和崇善两条线最终汇至于唯美,实现真善统一,知行合一,达到“唯美”之“育气质”的结果。这种课程体系就是追求知行的合一,追求真善的统一,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提出了将创新教育全覆盖教育的各个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固本工程和将创新教育思想融汇到教材体系中的铸魂工程。每个教研组都加强对学科特点和育人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学科宣言。同时,发展特色的学科教学法,就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如英语学科的同语速听写教学法、数学学科的问题连续体教学法、语文学科的三新笔记、五子登科教学法到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化学学科的在新技术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学法,生物、物理学科的数字互动与探究教学法,历史学科的图示教学法,政治学科的体验和案例教学法,艺术学科的生态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实践“心新教育”模式

学校借鉴辽宁本溪高中开展的立体多元的“1+3X”心新课程体系,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让学生既深度地学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能力,打赢高考关键仗;又能使个性特长、能力得到拓展,打赢人生持久战。

“1+3X”心新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知识学习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认识自我、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创生意义、形成个性,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世界,成就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4.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两条基本途径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只有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的欲望,促使教师和学生迸发出持久不衰的人格力量,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上述认识,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了在“真善美”理念统领下,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见图一)。

5.STEAM是载体、创客是形式、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创新教育之本

学校把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作为新课改的实验田,突出项目学习、体验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创客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想象力,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

STEAM的核心是学科融合,强调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问题;创客的核心是设计、创造、技术、交流与分享,而教育的核心是全人发展;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当前形式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我们当前基础教育的“巨大痛点”。而以STEAM为主要载体的创客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的,这是创新教育之本。

所以,我们提出推进“基础创客教育”,将高校、研究院所、科技馆、博物馆、公司、社会创客和创客空间等资源与中学自身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遵循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开发创客课程,大力培养教育创客队伍,开展创客教育活动。

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北京十二中创客教育模式”(见图二)。

6.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联动

基础教育重在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基。虽然常规课堂也会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但更侧重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源于常规课堂的知识大多是有“标准”的,是经过科学证明的主流认识。而创新型人才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的思考方式,对待问题往往有创造性的答案。所以,普通高中要积极主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合作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学校借“英才计划”“翱翔计划”“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项目,将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我们将有研究欲望的学生直接送到高校和科研机构,直接参与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研究工作,为培养未来科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清华、中科院、北航、北师大、首医大等高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主创建了“小卫星”“脑与记忆”“生态环境”“环境化学”“分子生物”“三维设计与3D打印”“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等十五个“创新科学工作室”。将高校和各种研究所当中的高端实验室引入校园,并依托于这些创新工作室开展相应的选修课以及“微科研”课题,让学生得以在实验室中学习研究,在学习中进行“科研”,在“科研”中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促进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第5篇:智慧校园的痛点范文

最近路边出现了许多橘红色的靓丽的自行车,摩拜单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本用来描写雪景的绝句,如今用来形容“网红”单车的出现,毫不为过,它们就那么不经意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随意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在公共停车区域,一辆辆橙色的单车尤为显眼,橙色的轮毂,银色的V型车架,酷炫的外表,似乎自带“网红”气质,而这股风暴便是今年4月份从上海刮起,9月初以一股强劲的态势席卷北京的摩拜单车。与此同时,人们不难发现,街上除了有摩拜的小橙车出没外,还伴有“小黄车”出现。没错,它们就是原本服务于校园,力图解决高校出行痛点的ofo单车,由于它们统一被刷成黄色而被学生戏称为“小黄车”。

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项目一经面世,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甚至有人将它评价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不用停车桩,不用办卡,只需借助手机APP就可定位车辆位置,二维码随扫随走,关锁时自动结账;还车不用特意去找停车桩,只要放到公共停车区域就可以,不怕车辆丢失;而且外观时尚拉风,这些特点俘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从此路上多了许多风一样的男子和女子。

共享单车打通“最后一公里”

对都市人来说,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呈现“碎片化”趋势,从一个目的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可能需要更换好几次交通工具。而在中间1公里至3公里的短距离换乘中,公共交通不能抵达,出租车既不划算又易堵车费时,所以这“最后一公里”接驳存在着巨大的出行需求。

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诞生,就是瞄准这类“最后一公里”问题。自行车几乎没有噪音和空气污染,其消耗的能源也远低于其他非机动车。与汽车相比,自行车占据的道路和停放空间都较小,经济性优于汽车或公共交通。

数据显示,北京市当前自行车出行比例大约为20%左右,五环内自行车专用道为700公里。至2016年8月,北京全市已建成拥有2000余个网点、6.8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累计办卡70余万张,日周转率为每车5次。未来,绿色经济必是发展方向。摩拜称其有大约3万辆自行车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这些城市的总人口加起来超过7400万。摩拜的目标是在年底前为每个城市提供至少10万辆自行车,并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广。

在摩拜单车CEO、前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的眼中,抓住“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市场,让那些用汽车出行的人短途改用自行车,对节能减排、缓解拥堵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王晓峰说:“打个比方:如果骑自行车,只需要占用约1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而汽车则大得多。如果说服100万上海人短途出行不坐出租车、网约车,改骑自行车,瞬间能少占几百万平方米的路面。”

公共自行车作为大城市整个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往往具有灵活便捷、低碳环保且打通“最后一公里”等独特优势,基于这些独特优势,许多大城市通常以政府力量直接推动公共自行车的运营和发展。然而,受制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落差,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摩拜和ofo等项目与公共自行车同属共享经济,但相较之下摩拜和ofo等又显得如此不同:摆脱了停车桩的束缚,用户可以随用随骑,不用前往停车桩找车,也不用寻找停车桩还车;不需要前往相关地点办理车卡,省去时间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紧跟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使其在年轻人中迅速宣传开来。

骑在路上痛并快乐着

“每当我们纠结细节时,都会回到一个标准:方便和便宜。这是公共自行车的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两点,就需要车辆稳定耐用,因为频繁返修的成本难以承受,其他需求都是次要的,只能尽量满足。”王晓峰说。

为了尽量降低高返修率带来的损失,摩拜单车将车子本身做了很大改动,车的传动系统利用了锥齿轮能够交叉轴传动的原理,用两组锥齿轮传动,代替了链传动,这样就排除了使用过程中掉链子的风险,减小了事故的发生率。然而,齿轮传动与链传动相比,阻力稍大,这是很多用户感觉摩拜不省力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爆胎危险,摩拜单车使用的是实心车胎,但加上铝合金车架、车锁等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车身的重量,一般女性几乎无法将其抬离地面。车重也导致车子起步慢,滑行的距离变短。这些做法确实可以有效降低返修率,但同时在使用的体验感上打了很大折扣。摩拜还有一个自充电功能。CPU和各模块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电量。单车的轮轴上设有电机系统,能够利用从离合器单元传输来的力带动转子转动,转子和定子的相对运动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为车辆的电池充电,实现电量的自给自足。

对此摩拜单车用户季女士发出这样的感叹:“车身太重,车子骑起来很沉。短距离的骑行还可以接受,一旦距离较远了就会很累。而且车座不能调节,腿太长或者太短骑起来都很不舒服,租借的环节十分有趣,让我有种科技改变生活的感觉,车子也十分酷炫,但骑在路上却是痛并快乐着。”

相比于过去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最大改进就是通过采用GPS定位以及取消停车桩,真正将单车变成了一种随用随骑、随停随锁的“共享品”。但从另一方面看,没有停车桩,城市人口固定的流向与共享自行车的无序流动形成矛盾,加大了找车的难度。使用者并非每次都可以顺利地找到车。“寻找起来有时候不方便,更多的是美丽的偶遇。”有摩拜用户开玩笑说。

上下班是人们用车的高峰,在这个时候,用车需求多的地方车数量会变少,早上在家附近怎么都找不到单车,到了地铁口才发现,原来都被骑到这里来了。晚上下班晚一点,地铁站口的单车又都被骑回了各个小区。用车的时候找不到,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使用共享单车本就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现如今却要为了找车走上10多分钟,倒不如直接走去地铁站了。想解决这个问题,增加车辆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单车不像网约车可以随时调度以合理配置闲置资源。大家都多是上下班使用单车,那白天大量的时间就会被闲置。

如何处理此类问题,考验着共享单车管理者的智慧。王晓峰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必然遇到的困难。摩拜是第一个抛弃了桩束缚的智能共享自行车,没有别的城市或其他国家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才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未来会逐步有相对科学的方案去解决这类问题。

考验城市文明

共享自行车的概念早已有之,但是这种模式最先试验城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先例证明,把希望寄托在群众的自觉性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阿姆斯特丹,共享自行车的计划因为自行车频频被偷走而宣告失败,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摩拜和ofo身上:

9月13日,摩拜运营人员通过GPS定位,在昌平区沙河定福庄公交车站附近找到一辆被废品收购站收走的单车;9月18日,摩拜单车公司运营维护人员又在昌平的一家小卖铺中,找到一辆车身二维码毁坏的单车。但以摩拜采用的GPS技术为例,尽管现有定位技术可以找回部分被盗车辆,但在遭遇用户骑到小区、大院、胡同、停车场以及高楼阴蔽处的现实情况时,其往往并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