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

第1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112例脐炎患儿,纳入标准:/:请记住我站域名/(1)足月分娩,体重大于2500g(2)出生时Apgar评分高于8分(3)无脐部先天畸形及其他合并症(4)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采用非同期对照,2013年2月至8月住院患儿56例为对照组,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住院患儿56例为实验组。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实验组男31例,女25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时日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新生儿脐炎诊断标准按《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标准进行[2]。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予脐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抗生素抗感染,两组患儿在治疗与日常护理上没有差别,只是在病灶处理方面有所不同。

1.2.1 对照组脐部处理

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脐部护理,75%的酒精脐部消毒每天3 次,每次消毒待干后将立思丁(夫西地酸钠软膏)涂于病灶表面,并以旋转手法轻揉按摩患处,使药物充分渗透吸收,及时清理脐部分泌物。

1.2.2 实验组脐部处理

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加用青敷膏(江苏省中医院自制膏药,苏药制字Z04000387)外敷,在脐部消毒后,即以膏剂涂于棉纸上,隔一层棉纸敷贴于脐部,范围大于炎症红肿范围,外部以纱布2~3层覆盖,胶带纸固定,每日3次。

1.3 观察指标

住院治疗3日后比较两组脐炎治疗效果与治愈出院时间 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脐部清洁干燥,无红肿及分泌物(2)有效:脐部干燥无分泌物,红肿减轻(3)无效:脐部少量分泌物,仍有红肿。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出院标准:脐部症状炎症消失,达治愈标准,血常规检查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以百分比(%)表示,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治愈出院时间采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实验组治愈出院时间与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表1、表2)

三、讨论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的局部炎症。临床表现为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扩散,形成局部脓肿,病情为重症者可形成败血症,并有全身中毒症状[2]。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脐部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去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3]。实验证明,一定浓度的青敷膏具有抗炎、抑制白细胞浸润、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多重作用,对于体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4]。青敷膏具有传统特色的清热解毒类外敷药物,临床使用数十年,效果良好,其赋形剂饴糖能够保持敷药的黏性和湿润,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药物组成为大黄、姜黄、黄柏各240g,白及180g,白芷、赤芍、天花粉、青黛、甘草各120g,诸药合用,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之功[5]。通过本次临床实践观察,使用青敷膏治疗新生儿脐炎效果明显,缩短了治愈时间,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第2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银离子敷料; 新生儿脐炎; 临床效果;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01-03

新生儿脐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病时脐部或脐周皮肤会表现出明显的红肿,部分患儿脐窝处还会出现浆液脓性分泌物,如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发展成为腹壁蜂窝组织炎,严重情况下还会引起败血症、腹膜炎、门静脉炎等病症,导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不安、精神状态差等),给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主要原则是全身用药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传统的儿科局部治疗以脐部或脐周涂抹甲紫、浓碘酊等进行消炎杀菌,但治疗效果都不十分理想[2]。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脐炎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银离子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脐炎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新生儿脐炎表现,脐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或脐窝周围皮肤发红。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吃奶少等表现。按照其就诊时间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日龄3~36 d,平均(10.2±3.9)d。用药治疗前,采集患儿的脐部分泌物进行常规病原菌培养与鉴别,发现培养出大肠杆菌10例,B型溶血性链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按照患儿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轻度脐炎(脐周红肿,且脐窝内存在轻度渗出表现,无脓液)、中度脐炎(脐周红肿,脐窝有渗出物,且渗出物的量轻度增多,有少许脓液)、重度脐炎(脐周红肿,并有部分溃烂表现,脐窝内的分泌物呈脓液状,有臭味,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败血症、腹膜炎体征)[3],分别有3例、

12例、和5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日龄3~33 d,平均(10.4±3.1)d。治疗前经脐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与鉴别,发现,培养出大肠杆菌9例,B型溶血性链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按照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级,轻度脐炎、中度脐炎、重度脐炎分别有3例、13例和4例。两组患儿性别、日龄、致病病原菌、临床表现及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通过使用蘸有3%的双氧水的棉棒对脐部红肿、溃烂部位进行清洁,将脓液完全清除,至无泡沫后再次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擦干并给予5 ml安尔碘进行消毒处理,采用旋转手法在患处涂以莫匹罗星软膏,轻轻按摩揉压,使得药物充分渗透、有效吸收,再以无菌纱布覆盖。上药2~3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则给予蘸有碘伏的消毒棉签将局部脓液清除干净,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碘伏渍进行清洁,再以注射器(容量为5 ml)抽取生理盐水,对准患儿的脐部,通过脉冲式清洗法进行冲洗,反复两次后,剪取与患儿患处大小相适合的的银离子(爱康肤银)抗菌敷料,填充于脐部,以无菌纱布覆盖。上药1次/d。

1.3 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同时,记录各组患儿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患儿均在正常喂奶后60 min左右,安静状态下换药,观察患儿换药时是否啼哭[4]),单次换药时间、总换药次数、脐部拭子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以及脐部总的愈合时间。其中,患儿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显效:以患儿用药后1~2 d后脐部及周围皮肤红肿、渗液或者脓性分泌物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脐部拭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已转阴;有效:以患儿用药3~4 d后脐部及周围皮肤红肿、渗液、脓性分泌物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脐部拭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已转阴;无效:以患儿无法达到上述标准,且用药5 d后主要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的情况[5]。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和65.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06,P

2.2 两组患儿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换药时保持安静15例(75.0%),啼哭/吵闹5例(25.0%),对照组患儿换药时保持安静4例(20.0%),啼哭/吵闹16例(80.0%),观察组患儿总体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单次换药时间、总换药次数、脐部拭子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以及脐部总的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脐炎指的是新生儿在断脐时或出生后常因护理不当引起的脐部炎症,本身在新生儿的脐带脱落前,脐部就很容易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而当新生儿断脐后,脐部形成先天性创口,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致炎症感染[6]。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多种革兰氏细菌都是常见的致病病原菌[7]。

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主要方法是抗菌消炎,本文观察了银离子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并将其与莫匹罗星软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无论是在脐部拭子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或脐部总的愈合时间等主要指标的比较上,还是在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上,银离子敷料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莫匹罗星软膏的情况。

虽然作为一种局部外用抗生素,莫匹罗星可以通过在病原菌菌体内异亮氨酸转录RNA合成酶和异亮氨酸结合点的作用,达到阻断氨基酸合成,促进细胞内转录RNA耗竭,并进一步终止敏感菌RNA、蛋白质合成的目的,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发挥抗菌作用[8-10],但在治疗中,由于其无法有效维持创面的湿润,容易引起敷料浸透、创面粘连,一方面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再次入侵,另一方面,粘连严重的情况下,换药时不得不通过一些措施来将敷料分离,不仅操作复杂,时间长,而且易造成机械性损伤,给患儿带来更大的痛苦,本文患儿在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比较,就明显观察到对照组患儿疼痛程度更高,啼哭/吵闹的比例占到80%,加上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每天需换药2~3次,更增加了患儿的痛苦程度,使患处伤口的愈合时间延长[11]。

而银离子敷料(爱康肤银)应用于新生儿脐炎的治疗过程中,其以1.2%的银离子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基本成分,一方面,羧甲基纤维素钠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渗液的吸收和凝胶的形成,使创面可以维持一定的温度与合适的湿度,将其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创口被污染,还能发挥保护神经末梢的作用,有效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另一方面,敷料中含有的银离子成分能够在氧化后形成活性银离子,并有效发挥抗感染作用,加速创面愈合,填塞在脐部的银离子敷料也能同时发挥吸收渗液的作用,在为伤口提供良好愈合环境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因敷料与组织粘连导致的伤口机械性损伤,换药次数少、时间短,效果显著,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有保障,俞佳等[2]和应继东[12]研究结果也与本文基本一致,共同证实其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银离子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脐部痊愈时间缩短,操作更为简便,换药的痛苦程度小,安全小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树勤,徐小英.观察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7):106-108.

[2]俞佳,吴建萍,仇午娴.银离子抗菌敷料治疗新生儿脐炎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8):752-753.

[3]李梅,周珑,张鹤.银离子敷料在普外科换药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4,2(1):45-47.

[4]李金玲.诺氟沙星联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新生儿脐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6):3684-3686.

[5]胡桂贞,胡献玉,李延辉.新生儿脐部不干预护理与传统护理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104-106.

[6]张焕梅,吴丽芬.护创液联合护肤粉治疗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4,6(6):500-501.

[7] Soofi S,Cousens S,Imdad A,et al.Topical application of chlorhexidine to neonatal umbilical cords for prevention of omphalitis and neonatal mortality in a rural district of Pakistan:A community-based, cluster-randomised trial[J].The Lancet,2012,379(9820):1029-1036.

[8] Broom M A,Smith S L.Late presentation of neonatal omphalitis following dry cord care[J].Clinical Pediatrics,2013,52(7):675-677.

[9] Erdogan H M,Unver A,Citil M,et al.Dairy farming in Kars district, Turkey:III.Neonatal calf health[J].Turk Veterinerlik ve Hayvancilik Dergisi,2009,33(3):185-192.

[10] Goldenberg R L,McClure E M,Sarah S,et al.A Review of Studies with Chlorhexidine Applied Directly to the Umbilical Cord[J].American Journal of Perinatology,2013,30(8):699-702.

[11]周凤娟.汇涵术泰护创敷料用于新生儿脐部消毒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8):2223-2224.

第3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湿润烧伤膏;新生儿红臀;防治;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9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MEBO on preventing& treating red buttocks of neonatus. Methods: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MEBO on the based of on routine treatment .Results: The red buttocks rate is 2.98% on the third day ,and 5.97% on the fifth day in treatment group ;it is 18.46% and 23.08%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MEBO can prevent redbuttocks of neonatus. The treatment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MEBO; red buttocks of neonatus; prevention and cure ;nursing

新生儿红臀又称尿布皮炎,是发生在新生儿尿布覆盖区的一种接触性皮炎。新生儿皮肤细嫩,角质层很薄,血管较丰富,易受损伤及发生继发感染。新生儿大小便不能自理,大小便后皮肤被浸渍,臀部经常浸泡在尿液或粪便中,受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易出现红臀,文献报道新生儿红臀发生率为14.1%[1]。为了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我们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采取湿润烧伤膏涂抹臀部,预防新生儿红臀,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10年3月NICU住院新生儿,选择入院无红臀新生儿132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7例, 男性35例,女性32例, 年龄为1 h~28 d,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1例,新生儿窒息25例,胎粪吸人综合征11例,新生儿肺炎8例,新生儿脐炎2例。对照组65例,男性33例,女性32例, 年龄为1 h~26.5 d,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新生儿窒息24例,胎粪吸人综合征10例,新生儿肺炎8例,新生儿脐炎3例,年龄、性别、诊断、病情程度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分度[2]:轻度:表皮潮红;重I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重Ⅱ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并有皮肤溃破、脱皮;重Ⅲ度:局部大片糜烂或表皮剥脱,有时可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湿润烧伤膏,规格40g/支。每次大便后及时用温开水清洗肛周皮肤,然后用柔软纱布擦干,保持局部皮肤干燥,用棉签沾湿润烧伤膏均匀涂在肛周皮肤表面,范围以为圆心直径5cm,厚度薄于lmm,好奇牌纸尿片包好。对照组,大便后温开水清洗肛周皮肤,然后用柔软纱布擦干,用紫草油外涂,保持局部皮肤干爽, 好奇牌纸尿片包好。

3 护理方法

3.1 新生儿每次大小便后,一定要用温开水小心洗净及肛周皮肤,用无菌柔软的布单或纱块拭净。保持局部干爽。

3.2 新生儿每次大小便清理后要及时涂抹MEBO药膏,药膏厚度不宜超过1mm,如有污染应及时清除残存污染的药膏,再重新涂抹药膏。

3.3 对于局部有糜烂渗出的皮损,要先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溶液湿敷,待局部渗出明显减少或没有渗出后再按上述要求用药膏涂抹。

4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红臀发生率比较:两组红臀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5 体会

5.1新生儿红臀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表明,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的因素很多,除常见因素外,性别、喂养方式、光疗时间、便纸等因素与红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3],也与霉菌感染关系密切[4],但发生的先决条件是粪尿对局部长时间的刺激致皮肤屏障的受损,在此基础上继发霉苗感染出现新生儿红臀皮损的表现。在NICU 的患儿均行人工喂养,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等易引起腹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使用蓝光治疗中,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刺激肠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加。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很嫩,表层皮肤很薄,表皮层的角化细胞之间联系很松,容易脱落;又因为皮肤基底膜发育疏松,新生儿期表皮与真皮间的联系亦差,故表皮容易剥离。根据这些特点,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氨类物质呈碱性,对新生儿皮肤刺激性较大,包裹的尿布在新生儿身体保暖条件下湿热不易散发,氨类碱性物质诱人新生儿臀部表皮屏障,刺激皮肤而易引起臀红发生[5]。因此.改善局部的潮湿环境,避免粪尿的长时间刺激就可以预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6]。

5.2美宝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因而可清热解毒.止痛生肌,能有效保持创面湿润和自溶作用,保护肉芽颗粒,减少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继发性损伤[7]。另外,因为红臀是一种刺激、损伤反应,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有机混合物,能维持酶的活性,减少和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C的氧化,以及防止过氧化物的形成,从而保护了细胞膜不受氧化破坏,在维持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具有一定作用,能明显加强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抵抗力; 另外,湿润烧伤膏为油剂,能保护皮肤,局部外涂可防止大小便刺激而再次损伤。作者认为使用湿润烧伤膏外涂治疗新生儿红臀操作简单,副作用少,且疗效显著,创面愈合快,是节约开支,减轻患儿疼痛的有效方法[8]。

5.3 护理体会:对于NICU住院新生儿,在处理新生儿便后,常规使用湿润烧伤膏外涂肛周皮肤,可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而且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特点,值得临床护理中推广实用。但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护理规范和操作。

参考文献

[1]冯丽琪,江瑜茵,李小微,等.影响新生儿红臀发生因素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3.

[2]王丽霞. 儿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9 .

[3]邓玉琴.盐酸酸金霉治疗婴幼儿红臀[J].护理研究,2004,18(3B):556

[4]严艺,周广玲,赵美玲,等.新生儿红臀与局部霉菌感染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62~263.

[5]陈益群.新生儿红臀原因及防治[J].河北医药,2001,2(23):148.

[6]曹静波,郭英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 :3052

[7]王建萍.中西药配合应用治疗难治性褥疮60例的效果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42

[8]李素香,常太芳,田慧敏. 湿润烧伤膏在治疗新生儿红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7):98-99

第4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现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窒息可发生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造成小儿智力低下、斑痛等后遗症。因此,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工作,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我院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抢救新生儿窒息14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窒息程度采用Apgar评分衡量(系在胎儿娩出后于10 min内估量婴儿窒息程度的一种计算法),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我院144例窒息新生儿中轻度窒息96例,重度窒息48例,其中死亡3例,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

1.2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 采取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动作迅速、准确、轻柔,避免发生损伤。胎儿娩出后, 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呼吸,纠正缺氧。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病情 患儿复苏后需加强护理,注意保暖,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呼吸、心率、液体出入量、精神状态及酸中毒的纠正。同时还应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哭声强弱,吸吮力,观察有无抽搐,记录奶量,排泄物的量、颜色、性状等,认真做好护理记录[1]。

2.2 供氧 轻度缺氧可用鼻管供氧,流量不超过2 L/s5~10气泡,重度窒息经气管插管吸净粘液后,加压给氧,30次/min,开始时压力20~30 cmH2O,以后降压15~20 cmH2O切记压力不可过大。同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及缺氧的改善情况,并监测血氧分压PO2≥6.7 kPa,pH≥7.3即可停止吸氧。

2.3 做好新生儿基础护理 ①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良,较干燥;患病时机体抵抗力较低,饮水进食减少,易引起口腔局部的炎症、溃疡,所以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用0.9%温盐水擦拭口腔黏膜及口唇,湿度以不滴水为宜,防止吸入口腔及气管引起窒息。若发生口腔炎可局部涂药。②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新陈低谢迅速,其排泄废物及皮脂应及时清除,防止发生皮肤炎症,每天要用温水清洗患儿的皮肤,特别是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皮肤皱褶处,病情稳定的患儿酌情洗澡,每次换尿布应以温水洗臀部,尿布应经常曝晒、消毒,防止发生尿布皮炎,定时更换卧位,使患儿清洁舒适。③脐带护理:脐带一般7~10 d内脱落,为避免发生脐炎,应用75%酒精消毒周围皮肤,并用3%双氧水涂擦其根部,再用95%酒精擦试,利用脐带干燥、脱落。④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血,防止静脉炎及皮肤感染、坏死,按时按量完成输液量。

2.4 喂养护理 以母乳喂养为宜。对吸吮反射好的新生儿可指导产妇正确喂乳,对吸吮力差、易发生呕吐者,可适当推迟喂奶时间,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营养。

2.5 预防感染 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分泌物多,声门下与气管导管间隙常有污染积液存在,再加多数患儿都伴有胃内容物返流,极易并发感染,为此作者采用如下方法:①将患儿头抬高15°,给予胃肠减压与微量维持胃管喂养相结合,避免返流发生;②定时吸引声门下分泌物并定期给予三联液(妥布霉素4万U、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5 mg加灭菌注射用水5 ml)作咽部压缩雾化;③接触患儿前必须清洁双手,各种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病室内定期空气细菌监测,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3 讨论

通过对144例新生窒息的护理体会到新生儿窒息病死率与复苏技术密切相关,提高产科质量,掌握正确有效的复苏技术和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急救时做到快、稳、准、正确无误,复苏后给予全面细致的护理和合理的喂养,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生存率[2]。

参 考 文 献

第5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科最常见症状及体征,尤其是生后一周内新生儿更多见。不少资料报道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诉者占住院新生儿的首位,可达30%-50%。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为肝脏胆红素负荷大和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差,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一般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 umol/L,早产儿胆红素不超过257 umol/L,无其它异常症状及体征的,称为生理性黄疸。在此期间内,由各种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黄疸也很常见,若不积极治疗,可致核黄疸可能,可引起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正确干预治疗,显得极为重要。现将2012年6月份至2012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4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或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u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直接胆红素>34 umol/L[1]。其中男58例、女26例,男:女约为2.23:1,足月儿77例、早产儿5例、过期产2例,剖宫产分娩者45例。84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233-447.8 umol/L之间,直接胆红素在14.4-85.1 umol/L之间,肝功能均正常范围。

2 病因分析:

本资料显示:占第一位的是围产因素(53.57%),包括孕母和新生儿因素两方面。孕母因素:前置胎盘、胎位不正、羊水过少、羊水污染、妊高征、产前应用催产素、镇静剂。新生儿因素:窒息缺氧、胎膜早破、头颅血肿、脐带绕颈、早产等。占第二位是感染因素22例(26.19%),包括新生儿肺炎、脐炎、脓疱疮。其次新生儿溶血病(ABO溶血)3例(3.57%),原因不明14例(16.67%)。

3 治疗和转归:

治疗:入院后所有患儿均停母乳喂养,改新生儿配方奶喂养。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主要采取综合退黄治疗。

①光疗:所有病例均用蓝光箱蓝光照射治疗,根据黄疸程度决定单双面和照射时间。

②苦黄注射液:有促进胆汁排泄和保肝作用。而且毒性很小,安全性高。

③微生态制剂:选用双岐三联活菌散剂,为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道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

④其他治疗:对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者可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可阻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早起应用临床效果较好。黄疸数值较高者可应用白蛋白,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减低未结合胆红素水平。

转归:19例治愈出院、55例好转出院、10例自动出院、无胆红素脑病发生、无死亡病例。

4 讨论:

本资料显示,围产因素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第一位(53.57%),包括母亲和新生儿两方面原因,这两方面原因均可导致新生儿缺氧和红细胞破坏过多,从而产生过多未结合胆红素。本组资料剖宫产所占比例较高(53.57%),据相关文献报道,剖宫产已成为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由于手术中物通过胎盘到达患儿血液循环中,致红细胞通透性改变,存活期缩短而导致黄疸,剖宫产儿开奶延迟,早期喂养不足,肠蠕动减少,造成胆红素吸收增加,出现黄疸加重[2]。有14例黄疸原因不明,分析原因有以下可能:1.母乳性黄疸:目前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只能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后作试治性诊断。2.目前我国生理性黄疸数值偏低,导致一部分在临界值左右的高胆红素血症属于生理性黄疸。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对于一周以上的晚期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能正常,一般情况好,需考虑母乳性黄疸。

根据以上病因分析,为了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健康宣教,让家长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特征。②重视围生期检查及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社会因素所致剖宫分娩方式。③加强护理,防止新生儿感染的发生。④对于母婴血型不合的患儿,生后24小时内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⑤产后教会产妇及家属早开奶,吃足奶,以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6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2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31-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引起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在皮肤、黏膜及巩膜上出现黄疸,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并产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1]。因此,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并及早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48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探讨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的临床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9-38.4d,平均体重(3.17±0.6)kg,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发病于出生后2-3天,持续7-10天自动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患儿体内胆红素略高于正常水平,除皮肤黄染、有轻微食欲不振外,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发生于出生24h内。②血清胆红素浓度异常:足月儿≥222μmol/mL,早产儿≥257μmol/mL,或者每天上升85μmol/mL以上。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大于14天,早产儿大于一个月。④黄疸反复出现。

1.3 检查项目 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是血清胆红素浓度,采取静脉血或微量血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型检查(ABO和Rh系统)、红细胞脆性实验、肝功能检查、超声腹部检查、听视功能电生理检查。

1.4 治疗方法 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综合疗法:①蓝光照射疗法,该法简单有效,将新生儿俯卧在光疗箱中,用黑色眼罩遮住双眼保护,以免对患儿的视网膜造成损伤,会阴及用尿布遮挡,身体其他部位接受双面蓝光照射3-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停止。②药物疗法,西药采用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d服用至黄疸消退;配合使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3次/天,连续用药五天,补充白蛋白1g/kg/d,辅以消炎、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手段。

2 结 果

经综合治疗后,4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治愈43例(89.6%),好转4例(8.3%),无效1例(2.1%),总有效率为97.9%。

3 讨 论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十分常见,多由于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黏膜黄染,根据症状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一般轻度的生理性的黄疸不需要特别治疗可自行痊愈,但是由于感染、溶血等病理性因素产生的黄疸,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神经中枢损伤,严重可导致死亡[2]。

3.1 病因分析 经过检查诊断,引发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围产因素25例(52.1%),其中宫内窘迫12例,母亲妊娠高压症8例,高危早产儿3例,窒息2例;感染12例(25.0%),其中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感染性脐炎4例,乙肝感染2例;颅内血肿5例(10.4%);新生儿肝炎4例(8.3%);其他不明因素2例(4.2%)。结果表明,围产因素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其他感染等炎症也易造成新生儿发生黄疸。

3.2 预防措施 根据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原因,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围产因素是首要因素,孕妇遭受湿热侵袭可能致使胎儿出生后发生黄疸,所以在妊娠期间,孕妇应控制饮食,少食生冷,饮食有度,忌暴饮暴食,并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以防损伤脾胃。②若孕妇曾生育过出现黄疸的婴儿,再次妊娠时应提前预防,按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③婴儿出生后,家长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黄疸须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以了解病情变化。

3.3 治疗措施 蓝光照射治疗能够促进游离的胆红素发生光氧化和异构化,其代谢物可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操作简单,但是效果较慢,而且有导致青铜症的危险。中医理论认为黄疸属于湿热,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安全制剂是茵栀黄口服液[3],其主要中药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四种药物联合作用,有清热除湿、保肝利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胆红素排泄,加速黄疸消退,与光照疗法配合使用,具有更好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儿经光照和药物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9%。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发病主要原因是围产因素的控制,孕妇需注意饮食控制,有效预防,临床上以光照配合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智萍.新生儿黄疸67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7):857-858.

第7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败血症;临床诊疗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9-0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细菌感染疾病,有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新生儿刚刚出生,其综合抵抗能力低下,脐部与皮肤黏膜破损部位尚未愈合,容易遭受到细菌的入侵,可由于产时感染、产前感染与产后感染发病,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新生儿采取了针对性的诊疗与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40例患者败血症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4例,女婴16例,其中11例为早产儿,本组患儿母亲均无感染病史,在出生后10例患肺炎,14例患脐炎、10例有原发感染,2例腹泻、2例口腔炎、1例尿布皮炎、1例脓疱疹。

在本组40例患儿中,31例拒乳、反应差,11例气促、12例体温不升、8例腹胀、9例发热、7例呕吐、4例抽搐;其中15例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其中11例为呼吸衰竭,3例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为肺出血。

1.2 诊疗与护理措施

1.2.1 病情观察

在确诊为败血症之后,密切关注患儿病情病情变化情况,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面色、神志、反射情况、体温、皮肤变化情况,看有无黄疸与出血点,若患儿发生声、两眼定视与烦躁不安的情况,则说明患儿的病情发生变化,此时要第一时间向医师汇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 保温与降温措施

每隔2h为患儿测量一次体温,若患儿出现发热的情况,则需要及时减少盖被、松解衣服,若患儿热度无变化,则予以冰水枕,无特殊情况,禁止使用退热药物,防止患儿发生体温突降、虚弱的情况。对于体温不升高的患儿,使用保温箱或者热水袋进行保暖[1]。

1.3 喂养方式的调整

若患儿可以进食,则采取母乳喂养法,提高患儿的抗感染能力;若患儿不能进食,则使用插胃管鼻饲母乳喂养法,排除患儿体内的毒素,在鼻饲喂养时,需要把握好速度,防止患儿发生吸入性肺炎与呼吸道梗阻。此外,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爆出患儿静脉通路的畅通,如果使用头皮静脉输液,必须要由娴熟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控制好补液的速度。

1.3 皮肤护理

为了防止感染,必须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爆出患儿脐部、口腔、臀部的皮肤干燥,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变化情况,若出现局部感染,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2]。

1.4 加强宣传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工作之外,还要为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告诉家属正确的护理方式,防止感染的发生。

2结果

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之后,40例患儿中37例痊愈后自动出院,3例死亡,分别占比92.5%与7.5%。

3 讨论

败血症在新生儿群体之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于该种疾病,及时的诊断、治疗与护理十分的重要,护理人员除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观察情况外,还要采取正确的喂养措施,做好降温与保暖措施,保持患儿静脉的畅通,做好病灶处理与宣传工作。在治疗与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尤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的向医师反应;若患儿发生呼吸道分泌物分泌增多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进行观察,采取吸痰措施,保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此时,可以适当抬高患儿头部,将其头偏向一侧,促进分泌物的流出,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本组40例患儿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后,37例痊愈后自动出院,3例死亡,分别占比92.5%与7.5%。

综上所述,对于败血症患儿应该进行密切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样才能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阮丽娜,童夏生.8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2(01):302-303

第8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黄疸 病因 早期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and suggest intervention plan.Methods The bilirubin consistency of the 182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cases in our hospital was measured by vein exsanguination combined with medical record analysis.Results The main causes of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included peripartum,infection and hemolysis.Conclusion To reduce the disease incidence of 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health protection in perinatal period and newborn nursing should be enforced,obstetrical department quality should be raised,and close watch on the emerging time and degree of jaundice,detecting its cause and treating it as soon as possible are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 hyperbilirubinemia;newborn;jaundice;etiology;early ntervention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产、儿科的密切配合,许多围产儿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等,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却多年高居不下,且有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有直接危害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如何及早合理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其后遗症是我们儿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院儿科2005年8月~2007年8月住院的1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1] (1)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 μmol/L。(2)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5 μmol/L。(3)足月儿血胆红素浓度>205 μmol/L;早产儿>255 μmol/L。(4)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5)黄疸消退或减轻后又重新出现或加重。

1.2 一般资料 182例患儿中,男98例,女84例,男女之比1.16∶1。其中足月儿146例,早产儿31例,过期产儿5例,发病日龄<7天167例,7~14天14例,14~28天1例。

1.3 检测方法 抽静脉血、肝功能检查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病因 (1)围产因素77例(占43.4%):剖宫产44例,窒息13例,其中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早产14例,胎膜早破1例,难产及产伤4例,产妇妊高征1例。(2)感染因素59例(占32.4%):新生儿败血症19例,肺炎14例,脐炎12例,皮肤感染11例,TORCH感染3例。(3)母乳性黄疸21例(占11.5%)。(4)溶血因素8例(占4.3%):ABO溶血7例,RH溶血1例。(5)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占0.5%)。(6)原因不明者16例(占8.8%)。

1.5 结果 患儿住院期间全部经过蓝光照射治疗,此外针对病因治疗,分别抗感染、纠正酸中毒、药物退黄,肝酶诱导剂增加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严重者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综合治疗。痊愈者114例(62.6%),好转62例(34.1%),发生胆红素脑病2例(1.1%),自动出院3例(1.6%),死亡1例(0.5%)。

2 讨论

新生儿黄疸原因很多,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红细胞破坏增多、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缺陷和肠肝循环的特殊性[1]。

本组显示,围产因素占第一位,其次是感染、母乳性黄疸、溶血等。新生儿窒息缺氧,使机体氧耗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使血红蛋白饱和曲线右移,氧亲和力下降,使组织缺氧,致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各种酶活性下降,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引起黄疸。早产儿由于缺少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再加上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易感染、缺氧等因素,均易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儿在手术中麻醉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血液循环,使新生儿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同时剖宫产儿本身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影响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胎儿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增加,此外,麻醉药使新生儿肠蠕动减弱,减少胎便排出,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2]。再者,剖宫产儿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早吸吮,水分和乳汁供应不足,尤其热量摄入不足,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肝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增加。以及肠道摄入少,影响肠道菌群的建立,阻碍了胆红素的排泄,促使黄疸加重。文献上还多次报道,剖宫产由于使用了较大剂量催产和静脉输入大量非电解质溶液致使黄疸加重。因为催产素有抗利尿作用,可引起低钠血症、低血浆渗透浓度及红细胞渗透性水肿,从而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和破坏加速,使胆红素产生增加[2]。因此,早期干预应在围产因素上积极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围产期保健,分娩时尽量有儿科医师参与,积极配合,应适度掌握剖宫产指征及催产素剂量和非电解质溶液的输入。以尽量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的目的。

感染因素:主要是新生儿败血症和肺炎,感染时可致溶血和抑制肝酶活性,使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目前,TORCH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组统计有4例。早期干预:预防为主,避免羊水早破和产程延长,做好脐部和皮肤护理,对母亲有感染征象者生后应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减少一切感染机会。

母乳性黄疸(BMJ):随着爱婴医院的建立,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以及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其原因尚未明确。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下,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其中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增加和(或)活性增强,是增加胆红素肠-肝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增加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键,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后者从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位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周晓光[3]等学者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新生儿β-葡萄糖醛酸苯酶主要来自母乳,并与母乳性黄疸呈相关性。干预方法[4]:尽早开奶,增加母乳次数,实行按需哺乳,刺激肠蠕动,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对于重症患儿停母乳改配方奶加光疗,待胆红素浓度下降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应视为病理性黄疸,虽一般预后良好,但有学者测定脑干听觉诱发反应,发现胆红素浓度过高者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故同样应引起重视和治疗。

新生儿溶血,母婴血型不合所致,胆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胎儿红细胞抗体,此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导致黄疸,溶血多发生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早期。新生儿出血症如颅内出血等是因为出血多,则红细胞破坏、胆红素产生过多而致黄疸。干预:发现早期黄疸首先考虑溶血因素,查母婴血型,尽早蓝光治疗,必要时静脉输丙种球蛋白或换血治疗。

此外,尚有16例原因不明的黄疸,可能与摄入少、能量供给不足、肠蠕动缓慢等因素有关。我院检查条件相对有限而无法明确也有一定影响,亦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要想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明确病因,尽早给予干预治疗,降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特别是高危儿,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加强孕期和围产期保健,及时发现和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普及新法接生,推行心肺复苏,提高产科质量,减少早产、难产、窒息及产程中感染。加强新生儿护理,密切观察高危因素、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不同的胎龄和体重其胆红素峰值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胎龄、日龄、体重和高危因素而制定不同的干预指征。若出生后24 h内血胆红素>102.6 μmol/L,48 h内>153.9 μmol/L,72 h内>205.6 μmol/L已属病理性黄疸,不需等待220.6 μmol/L,均应给予光疗,早产儿即为高危儿,如又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胆红素达102.6 μmol/L即予以光疗。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7.

2 王玲,陈坚,何海英,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4:201-203.

第9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病因分别是围产因素12例(40%),、感染因素9例(30%)、母乳性黄疸因素5例(16.7%)、新生儿溶血病因素4例(13.3%)。结论 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的发病率,首先要对母乳的喂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围生期的保健,严格预防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及时对发病患儿进行治疗,把预防和治疗工作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重点。

[

关键词 ]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感染因素;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60-02

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受到了医学专家的广泛重视。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非常之多,病情的轻重差距也比较大,如果救治不及时,胆红素在大脑中大量沉积,就会使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损伤而引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1]。为了探讨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出生时间为1~29 d,其中足月儿22例,早产儿8例,出现黄疸的时间低于3 d的患儿为7例,3~7 d的患儿有13例,7~28 d的患儿有10例。

1.2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文献的诊断及纳入标准 [2]:血清胆红素水平24 h>103 μmol/L、48 h>154 μmol/L、72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重氮法,轻度高胆血清胆红素低于257 μmol/L,中度高胆257~342 μmol/L,重度高胆高于342 μmol/L。在此诊断基础上,排除存在遗传代谢病及严重溶血病等危重并发症的患儿。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7.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发病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儿酸中毒、窒息缺氧、颅内出血、透露血肿、胎便排出延迟、脐带结扎过晚、早产;孕母患有妊高症、糖尿病、生产前曾镇静剂或催产素等围产因素,共12例患儿(40%)。其次因为肠炎、脐炎、肺炎、败血症、尿布皮炎、脓疱疹等感染因素导致,共9例患儿(30%)。另外因母乳性黄疸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共5例(16.7%)。因新生儿溶血病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4例(13.3%)。见表1。

2.2转归

所有的患儿通过对黄疸的程度、发病时间、病因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病情给予肝酶活性诱导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蓝光照射、思密达、中药茵栀黄、抗生素等治疗。经过治疗后,30例患儿中有25(83.3%)例痊愈,4例(13.3%)经过治疗后并且逐步好转,1例在出现败血症后,家属强烈要求转院治疗。

3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当患儿1~3 d内出现黄疸,如果发展非常的迅猛,同时患儿伴随着有拒食、反应能力差等胆红素血症警告症状时,就有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会对患儿的肺、肾、肝、心等人体器官和免疫、血液系统造成损害[3],同时由于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过高的胆红素可进入脑脊液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4]。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的病因较多,目前各地区报道有所差异。以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为首因。而本组资料显示,由围产因素一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位于第一位,占了12例(40%),其次才是感染因素,占了9例((30%)。迄今为止,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早产、低体质量、抗生素的滥用、侵人性操作过多有关[5]。笔者分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和防病观念的增强,产妇住院分娩率,医院消毒条件的改善及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和侵入性操作的规范,降低了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进而变现为围产因素超过了感染因素。因此,早期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首先要考虑围产因素。但有文献报道[6],母乳性黄疸是高胆发生的首位病因,占了纳入病理的44.93%(62/138)。而本组患儿中,母乳性黄疸仅占了5例(16.7%),与前者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与除了两地对母乳喂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产妇喂养的技巧不同有关外,也可能与有地区、种族、遗传、家族及个体差异有关。另外,本组病例还出现因溶血导致高胆患儿2例,因摄入不足且胎粪排出延迟致病1例,原因不明性患儿1例,提醒早期观察和预防时,也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

在治疗方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较多,常在清除病因的基础上,采用光疗、促进排泄等药物、换血疗法、高压氧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7-8]。本组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疗法,以提高痊愈率。对12例因围产因素所致黄疸的患儿,在给予蓝光及肝酶诱导剂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所有患儿治疗12 d后全部治愈。对9例感染性黄疸患儿应用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辅以蓝光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最长治疗23 d后全部治愈,疗效满意。对5例母乳性黄疸首先暂停母乳喂养,多数采用光疗,待症状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同样获得满意的疗效。对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高危患儿可以使用预防性光疗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通过对病因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围产期的保健预防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催产、加强高危妊娠及分娩的监测,及时喂养并及时处理窒息感染等新生儿期的疾病,同时作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诊断,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一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应立即进行治疗。总而言之,做好孕期保健及围产工作,加强抗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罗海燕,钟青,许欢. 探析阶梯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58-660.

[2]钱建青,凌万里,周剑峰,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量效关系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5):10-12.

[3]李翠莲,李杨芳,刘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致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2):176-177.

[4]程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 1232-1234.

[5]杨辅直,李伟生,苏格析,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70-1772.

[6]徐艳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8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11(2):29.

[7]戴月映,孙盛兰,吕艳梅,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09-4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