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水资源管理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资源管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第1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加强;水资源管理;意见

中图分类号: TV2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我国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日益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战略性自然资源,加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安全。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 方法和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水资源的具体特点,加强水资源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生态发展的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意义

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好规划,遵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利用当前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效,使其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漏洞

1.水资源管理体系亟需完善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的产权状况不明晰,在水资源的管理中,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谁先发现、谁先开发,谁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样水资源管理机制就难以协调,并且严重违反了我国《水法》的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虽然国家有水法存在,但它却形同虚设,往往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规定和制度来执行,这样做不但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而且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从而在水资源方面的供需矛盾显得更加尖锐,这也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系急需完善的根源。

2.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

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水大部分是淡水资源,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是“水球”,然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却只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淡水又不能直接被人们利用,当前我们饮用的淡水资源主要靠地下水。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又极不均衡,加上工业发展以及地表水的污染和浪费等,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因此对地下水的开采愈来愈频繁,开采量也愈来愈多。更严重的是,我国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人们对地下水无节制地开采,在地下水大量流失的同时,还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塌陷的安全隐患,大大地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水资源在市场上的价格太低,市场配置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节约意识尤其是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人们都认为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没有必要过分地节约。同时,国家为了方便人们用水,对水的定价较低,甚至可以说与水的价值极不对称,这使得人们在利用水资源时不懂得节约和珍惜,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更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三.关于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意见

1.国家需要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

要想水资源的管理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法律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水法,为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可以变“取水权”为“水资源使用权”。现代的水资源既可以带来一定的利益,又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确保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而“水资源使用权”的确立则是市场机制得以起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对于一些具体管理工作,如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水灾防治、水量调度,都应出台具体的法规,使管理措施法制化。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建立法制性的水务机制,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章来开展日常的工作。第二,完善执法体系,切实提高水务的执法能力,保证水利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有切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建立一支专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并重的队伍,为依法治水和依法管水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总而言之,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快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完善,以不断完善当前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并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合理分配水资源,切实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的污染浪费问题,并在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同时,着力解决供需矛盾。

2.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行统一管理

针对当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混乱,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挥好水管部门的重要功能,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统一管理。水管部门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切实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可以根据整体的需水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和分配方案和计划,还要发挥好它的监督功能,致力于自身监督职能的发挥,监督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确保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调整水资源的市场价格,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市场价格体系

由于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水资源是可以供我们无限使用的可再生资源,节水意识不强,他们不注重爱护和珍惜水资源,从而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污染,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体现水的真正价值所在,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采用价格杆杠不断完善现有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严格控制水资源的价格,适当地将水资源的价格调高,使人们从水价上看出水资源的紧缺度,同时注重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从而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控制人们的用水量,使人们自觉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4.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管理

作为现代水资源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等多方面的用水需要,以及所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量,还要把握好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资源情况,从而更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和利用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要规划好各种不同情况下水资源的开发量和利用量,对各个部分和不同情况下的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区别出不同情况下的用水情况,从而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加大节水宣传力度

为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国家要大力推行节水政策,动员全社会人员一起加入到节约水资源的行列中来,而且我们可以从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着手,通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法律尤其是新《水法》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法制观念,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工农业用水大户,必须规范和整顿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推广节水方式,比如在农业上可以避免使用灌溉的技术,可采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喷灌等技术。在工业用水方面也要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可以要求其通过工艺设备的改革、废水的回收和利用、高效换热技术、汽化冷却技术等节水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和用水量,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要树立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观念。

6.利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我们处于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的四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科技水平也提高了,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好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开发出有效的节水工具和节水方式,对水资源的利用要做到合理有效,尽可能的节约水资源,从而从科学的角度对水资源进行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积极分析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张广玲. 浅论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0,(10) .

第2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1水资源概况

乌鲁木齐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为10.77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4.67亿m3,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4.26亿m3,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总量为11.18亿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鲁木齐市的水利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时期国家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城市供用水矛盾突出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总量11.2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340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和全疆水资源量的1/10,属国际上公认的严重缺水型城市。目前乌鲁木齐全市用水量为10.89亿m3,已超过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的特点是: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显著,夏季6~8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0%,春季的3~5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5%,水资源时空上的不均匀性和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造成现有水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控制和利用,加剧了乌鲁木齐市的供需矛盾。

(2)地下水超采,生态恶化,部分地区存在水源污染和水质安全问题

为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在加大地表水开发利用的同时大量开采地下水,致使乌鲁木齐河河谷、北部倾斜平原及柴窝堡地区现已成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目前地下水供水量已占总供水量的44%,超采量1.205亿m3,超采区总面积431.1km2。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乌鲁木齐市天然草场、林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减少了19.8%。随着柴窝堡水源地的开采,柴窝堡乡及天山牧场15万亩植被退化严重,2.5万亩草场基本枯死,生产、生活机井出现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掉泵现象。

目前,由于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乌鲁木齐市次生盐碱化面积达999.48km2,较1989年增加246.52km2,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河下游米东区的三道坝、羊毛工等地及柴窝堡湖周围地区。

(3)用水结构不合理,水价偏低、农业用水量大、效益低

乌鲁木齐农业生产用水,一直是用水大户,多年来年用水量一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而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效益较低,用水结构极不合理,而且水价偏低。据初步调研分析,农业灌溉用水水价一般为成本价的三分之一,乌鲁木齐市农业用水的地下水水价目前为0.06元/m3,地表水为0.1~0.14元/m3。水价长期偏低,水的商品属性不能充分体现,极大地淡化了节水的利益驱动机制,阻碍了农业节水建管体制改革的进程。加之水费征收困难,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导致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效益日趋下降。

(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乌鲁木齐市的水利事业经过50年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高峰期,分别是60~70年代和90年代后期,目前乌鲁木齐市水利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耕地较为分散、且分成相对独立的6大块,点多线长,加之水利投入长期不足等问题,造成乌鲁木齐市水利设施存在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老化、供水效益低等现象,加之农区水价低,征收的水费不能满足工程的正常维护管理,致使乌鲁木齐市农业用水效率较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0,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浪费,农业用水占乌鲁木齐市的总用水量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与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极不相称,也制约了农区水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5)污水处理能力低,再生水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据《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乌鲁木齐废污水排放总量2.15亿m3(含八钢、石化等区域),进入城市市政排水管线末端废污水处理量1.43亿m3,占排放总量的64.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农灌、绿化及工业5276万m3(其中完全接纳2263万m3),占总处理量37.0%,占废污水总量24.5%,约有8987万m3达标排放的中水直接入河、库及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乌鲁木齐市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但由于排水管网不完善和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废污水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城市下游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遭到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同时城市下游的工业却大量使用新鲜水(地表水或地下水),不仅造成有限的水资源“变相”浪费,而且再生水资源也未被充分有效利用。

(6)城市规划新区供水水源不落实,制约了城市发展。

随着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量将会持续增加,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年)》,以推动乌鲁木齐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市域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为前提,启动城市新区(高铁新区、城北新区、甘泉堡工业区、西山新区)的开发建设,预测需水量将达到12.23亿m3,远远超过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因此增加城市规划新区的供水来源,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和再生水利用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力度,是提高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保障能力、确保乌鲁木齐市“十二五”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否则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

3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1)白杨河水系地跨乌鲁木齐市和托克逊县两个行政区域,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乌鲁木齐市的供水,建议尽快成立流域管理机构,并尽早编制白杨河流域规划,以明确两个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工程布局。

(2)为支撑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建设规模,从根本上解决其2015~2020年城市发展需水要求,只有依靠“500”水库供水来解决,建议乌鲁木齐市政府及早下决心开展“500”水库供水工程建设。

(3)根据《“500”水库受水区水资源利用及工程规划报告》,2010年“500”水库给受水区配置的外调水量为4.2亿m3,2020年配置的外调水量为6.4亿m3。据调查,目前“500”水库给受水区配置的4.2亿m3尚未充分利用,且2020年新增加的2.2亿m3亦未明确用水户。面对乌鲁木齐市未来极大的需水缺口,建议增加“500”水库给乌鲁木齐市的配水量。

(4)规划水平年仅考虑退出地方单位的部分农业用地,保持农十二师现状农业用地不变,但是对于极度缺水的乌鲁木齐市来说,应优先保证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用水,建议统筹考虑兵团农十二师和地方农业用地的退地规模,以优化用水结构。

第3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一、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需求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1)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2)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3)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4)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5)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6)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述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正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由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引申,水资源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为了抑制由于水资源需求增长所造成的用水矛盾加剧、生态系统破坏和水环境容量衰减,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涉及水行政管理者、用水户及水经营者三大群体的综合系统。

其中“水行政管理者”是指政府决策者、政策制订和执行者、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规划和管理者;“用水户”是指水的终端用户以及对问题关注的公众,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各行业用水部门、具有社会效益的生活及公共用水者、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经营者”是指水服务提供者,包括水利工程开发者、各级趸供(售)水经营管理者(非终端用户)、废污水处理经营管理者等。因此,所有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群体,即所谓利益相关者,都是水资源需求管理行为的主体。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2.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可持续性原则

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意味资源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维护子孙后代对其利用的权利。可持续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经济、财务的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体制可持续性、资源基础与健全环境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活动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早期的水利管理主要强调工程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全面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对过度需水采取控制措施。我国现代的需水管理大约始于1982年。当时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山西省尤为突出,因此率先开始对水资源的需求采取控制措施,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央政府也逐渐加强对需水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尝试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1985年国务院94号文件《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后续的《水利产业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建立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加快了需水管理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修改国务院(1993年)第119号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在竞争用水激烈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水价,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者协会组织,建立经济自立灌区,变革水管理体制,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建设等。从2002年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其别强调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水行业的各项活动,配合制订水行业的各种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并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例如,参与水行业的国际协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成立中国地区技术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有广泛代表性的研讨会,推进各部门、单位、团体、社群的协作、沟通,加快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步伐。

4.水资源需求管理与现代水利的关系

“现代水利”或“资源水利”,是以水资源需求管理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和水资源“需求管理”分别与“传统水利”和水资源“供给管理”相对应。过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开发新水源、扩大供水,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要求,总的来说需求不受约束,即所谓的“供给管理”。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黄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北方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危害加剧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即所谓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公众介入,有足够透明度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水行业战略规划,以及强调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与有效性等。供给管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人类从畏惧、崇拜自然的远古洪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于抑制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尽量约束人类本身过度膨胀、只顾眼前利益、损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种种不适当需求。

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关键。只有约束人类对水资源无限制的需求,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真正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1.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2)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3)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5)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

(1)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4)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5)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第4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水资源“先天不足”的严峻现实

澳大利亚水资源总量约为3860亿立方米,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为700亿立方米。总体水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匮乏。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澳大利亚以人均水资源量18743立方米位居前50名,但以7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计,其水资源总量匮乏。二是降水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澳大利亚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之间,5月至12月间降水占全年总量的2/3,这段时间是洪水多发期,也是蓄水期,而秋夏季节却非常干旱;澳大利亚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有连续丰水年和枯水年的记录,枯水表现尤为强烈。三是降水地区分布不均。澳大利亚大陆水网稀疏,无流区面积大,国土面积的2/3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降水主要集中在东部山脉、台地和谷地相接的狭长地带,占国土面积1/3的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境内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分布于降水集中地带。

澳大利亚是个水资源管理起步较早的国家。早在1912年,新南威尔士等州就颁布了《水法》,1918年就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目前,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体系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水市场规范。澳大利亚供排水事业发达,污水处理程度高,全国98%的人口有供水系统,90%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大约10%~20%的污水处理后经过管道输送到用户进行再利用。

三层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水管理大体上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但基本上以州为主,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社会与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管理。第一层是联邦政府。联邦政府主要行使指导权,负责规划、宏观政策法规的制定,该项任务由水资源理事会完成。第二层是州政府。按照澳大利亚的联邦体制,由各州负责自然资源的管理,州政府是水资源的拥有者,各州都有自己的水法及水资源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尽管机构名称不尽相同,但基本职责是一致的,都根据水法负责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分配、监督和开发利用,建设州内所有与水有关的工程,如供水、灌溉、排水、河道整治等。第三层是各地的水管理局(供水公司)。水管理局是水资源配额的授权管理者,包括城市和乡村水资源的管理。乡村水管理局管理制定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包括配置过程中水的损失量。

对于跨行政区域(州)的河流,联邦政府实行流域综合管理。如为了加强对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联邦政府成立了墨累―达令河流域部长理事会、流域委员会和公众咨询协会,部长理事会由来自联邦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流域内四个州政府负责国土、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部长组成。部长理事会是一个政治论坛,有权对流域内的水务做出决策。流域委员会是部长理事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流域内主要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流域内四个州通过批准的协议共享流域水资源。公众咨询会参与决策的咨询和制定。这三个机构分工明确,相互衔接,互相配合,比较有效地进行了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流域在各州内的管理职能由各州相关的政府机构承担,最终与灌溉协会或供水公司相衔接。

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均是依法行事,联邦政府制定的法规和制度主要用于协调各个州之间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如:为了避免各个州过度用水造成生态环境的威胁和破坏,澳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水分配与水权――实施水权的国家框架》,明确了“环境是合法用水户”。1996年,澳政府又颁布了《地下水的分配与使用――澳大利亚地下水管理国家框架》,把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作为整体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范畴。两个框架文件的目的是促进全国水资源分配及水权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合理协调用水关系,在充分考虑参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者和用户利益的同时,保证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2004年,澳政府公布了“水资源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水资源分配及水权综合管理体系的建立。政府在“水资源行动计划”中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水权制度,以实现水资源分配制度化;建立相关法律,把全国水资源纳入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加以管理;使现行水资源被过度提取利用的河流恢复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

澳大利亚的各个州是自治的,每个州的水权形式和水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各州都制定了一套包括水质、水量、水保持、水环境、水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等完整的水法规体系,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水资源和水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水权的界定、分配、转让、调整等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水权交易市场及阶梯制水价

澳大利亚最早的水权是照搬英国的《水法》,即水权与土地所有权是不可分的,除非实行土地交易,否则水权不能转移。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该法规制度不适合相对缺水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又通过立法改革,将水权与土地所有权分离,明确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归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调整和分配水权。改革后,就初始水权来说仍属于土地所有者,但水权可以脱离土地进行交易,这样就可以通过购买水权的方式实现调水,优化配置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培育,澳大利亚的水交易市场基本形成。目前,各州和地区在农牧业用水方面的交易比较活跃,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水资源交易中,政府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如2004年,政府出资5亿澳元从国家东南部的墨累河流域的水权拥有者手中购买5000亿升水。政府把这5000亿升水保留在墨累河流域,以维护其生态环境。

建立用水权转让制度的优越性明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用水权分配更加清晰,大多数用水户的用水安全性加强了,同时用水户明确了自己承担的责任。二是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价程序促进水资源由低价值灌溉项目向高价值灌溉项目转移。三是对用水实行限额控制,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使森林、湿地、鱼类用水得到更好的保证。四是促进管水部门和机构提高管理效率。五是能建立更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与公众协商,政府可以制定和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澳大利亚以农牧业为主,其农牧业用水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67%,是主要的用水户,而农业灌溉用水的价格是低于成本的。澳大利亚政府1996年制定《水工业战略性改革框架》,把水价作为首要问题,明确城市供水除收回成本外还要收取利润,农业供水要收回成本,还将污水处理、水资源许可等费用计入水价。

为引导居民节水,澳大利亚实行阶梯制水价,定价机构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直接对议会负责,这样可以防止价格变化影响政府选举。墨尔本市的居民水价是:用水在40立方米/(户・季)以内的为0.175澳元/立方米,用水40~80 立方米/ (户・季)的部分为0.188澳元/立方米,用水80~120 立方米/ (户・季)的部分为1.13澳元/立方米。相对于澳洲人的生活水平来讲,水价并不算高,但阶梯制水价可以明显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公众节水意识的培养

澳大利亚居民用水为水资源消耗的第二大户,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0%。澳大利亚居民的房屋大多为具有独立院落的住宅,每家均有小花园(草坪),有的家庭还拥有私人游泳池。因此,居民用水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花园灌溉和车辆清洗以及游泳池充水,户外用水约占家庭用水的60%。为了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澳大利亚政府针对户外用水制定了严格的节约用水法规。他们根据干旱的程度划定5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限制措施,等级越高,限制越严厉。例如,1级时允许用自动设施浇灌花园,2级时只能用手持水管浇灌,3级时要限制浇灌的时间,4级时只能用手提水桶浇灌。3级以上,私人游泳池禁止注水,洗车只能用手提水桶。对公共用水、工业用水、商业用水都有限制性规定。执行哪个级别由州水务大臣宣布。

为鼓励节水,澳大利亚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向每家每户发放节水手册,引导家庭采取节水措施。帮助居民更换节水型水龙头和淋浴喷头、安装流量调节器,以减少用水量;同时,水资源管理部门还帮助居民更换抽水马桶水箱,减少水箱容量。

再生水的储存和利用

富含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废水从城市和农田流入河道和沿海区域,将危害工业、环境,并给河流和河口增加污染。如果能找到一条回收和再利用暴雨、经处理的居民污水、工业污水和灰水,人类将能更好地对付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澳大利亚周期性的干旱和洪水已经使澳洲人学会了创造性地用水和储存水,尤其是对回收水的利用。

可利用的回收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处理过的生活及工业污水、灰色水(家庭的洗衣和洗澡用水等)。对于生活及工业污水的处理一般分为四级标准,最低要求达到二级标准以上,一些城市和地区要求达到四级标准。澳大利亚降雨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暴雨收集、处理和储存技术;灰水的利用主要是安装生活用水处理系统,将洗澡、洗衣等生活用水回收再用。

暴雨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首先从暴雨流域收集雨水,通过建造河沟或管道将收集的雨水引入物理过滤池(汇流区、滞留区)进行初步处理,再将雨水排入生物过滤池(种有植物的沼泽地或池子)进行过滤、生物降解处理后备用,当时无法用完的雨水将被注入地下含水层保存,以备干旱时再用(图1)。此外,在居民家庭中,一般都安装有蓄水罐,回收利用房顶雨水,用于浇花、冲厕所甚至洗衣。

灰水是指居民家庭的洗衣、洗澡、洗菜等用水,一般可以在住宅内部直接处理送到自然界或在家庭内部循环使用(图2)。

目前,澳大利亚再生水尚未作为饮用水,一般用于灌溉、城市景观等,主要应用范围是:用收集雨水来灌溉花园、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用安全的、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作物或城市景观区;供给生物群落或工业;通过灌溉来降低地下水盐度,提高其质量,甚至将其与地表水混合后作为饮用水源。

水资源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宣传教育,唤起公众节约用水的意识。澳大利亚现已逐步建成节水型社会,节水意识已深入到全社会各个阶层,节水已成民众的自觉行为。在城市,用自来水喷浇花园草坪、冲洗车辆基本绝迹。在农村,农牧场节水技术应用及设备随处可见。中国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但人们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建议国家通过加强对节水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唤起公众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政策法规制定,规范人们节水行为,同时,在社区、学校广泛开展节水培训教育,让民众接受节水的理念,为中国建设节水型社会营造广泛持久的社会氛围。

水资源管理中强化公众参与。澳洲的水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如:墨累―达令河流域各级水服务机构均向公众公布年度财务报告和供水价格测算结果,宣传水知识和有关信息,以便公众能真正参与管理;各个州还建立各种供用水户的协会,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性。目前,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公众的参与比较少,建议水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宣传,创造机会让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

推进水权转换。水权交易使水向使用价值高的用途转移,多水者通过销售多余的用水许可权获得经济收益,缺水者可以通过购买水权来满足需求。水权交易可以改变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投、融资方式,使用水户更直接地参与供水管理。用水户和供水公司要考虑水价成本,采取先进技术,优化管理,节约用水。国家通过立法保障水权交易,规范交易行为和进行投、融资政策导向,控制水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我国黄河流域目前已经开展水权转换试点,事实证明水权转换可以促进节水,建议在其他流域开展。

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澳大利亚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而且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我国水利管理仍存在“多龙治水”现象,多头负责不利于综合管理。目前,有些地方成立了水务局,地表水、地下水已经实现统一管理,建议加大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的力度。

开展暴雨利用技术研究。针对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如:山东半岛的地下水库建设;黄河上游地区的母亲水窖建设;北京市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等,但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借鉴澳洲的经验,我国可进一步开展雨洪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5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水利管理;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水资源管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供需关系单一,管理内容较为简单由于人们对水利的需求日益提高,水资源管理工程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以往传统的供需关系明显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时代的发展,所以选取更加完善的供需措施是当今水利企业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今的供需关系明显趋向于复杂多变,向多层次方向发展,所以对供需关系的调整也显得更加困难,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思考,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部门来对这一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缓解这些问题。[1]较为突出的政策有水利行政部门的管理措施,主要针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整合管理技巧,操控管理体制,实施水资源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并做出严格规定,而且还对水资源利用进行简单规划,提出如何合理用水的相关思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2水资源分配和调度不合理国家在对水资源合理调配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国民用水情况。以往仍旧处于探索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当中,水资源的调配权只在少部分人手中,他们操控水资源的利用。然而在现今社会主义体制当中,水利资源属于公有关系,应该受到全体公民的监督,并且如果要取得水利资源的使用,必须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核,才能够获得使用权。在一定区域内,往往会有很多施工单位需要很大程度的用水量,在水利分配方面难免会产生分歧,所以国家要加强这方面到位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调配,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用水情况下进行分配,管理水利资源。[1]在不同企业的纠纷当中根据相应的章程制度进行管制,解决问题。如果恰巧出现干旱情况,就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减少企业用水,保障当地居民用水不受到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水资源。1.3环保意识不强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在水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多个人或者企业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严重破坏着水资源,这也是因为我国未出台大力度的审查措施导致的国民意识还不够。造成大范围的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如果要使得水资源破坏问题得以解决,就应该正确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坚持实行水利管理方案,增强国民的节约资源意识,对水资源进行严格调配,控制用水量,增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进行。努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奋斗。调控用水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加深对水资源节约意识的提升。不断寻找新型水资源,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奋斗。1.4相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当下有关政府部门对水资源的管理力度仍然不够,这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不同水质特点进行准确分析,合理思考,建立一个更加完备的措施制度,给各地区谋发展,促进企业进步,增强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做出针对性的方案,与管理体制相结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体制监管工作。[3]

2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势在必行

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必须与当下时代特点相结合,符合当今时展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以水利资源管理为中心,与行政管理体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案。完成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增进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利用结构的强化。2.1搞好水资源行政管理应从强化法制入手首先应该加快水利资源建设,建立良好的管理方案。然后在遵循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内水资源的分配体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促进城市水利资源工程全面开展。做好水利资源评估工作,形成完善的管理方针,促进水利发展。最后要对具体方案进行准确实施,完善资源管理工作。2.2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困境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水利资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第二,供水分配不合理,很多地区存在浪费现象;第三,水利企业存在严重亏损;第四,忽视了水利资源的调配,存在运输浪费状况。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或者没有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在当下供水体制当中,国民只是将用水当成一项必须的生活特征,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国家经过调配的结果,这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最重要的原因所在。[4]所以,必须建立良好的节水观念,树立良好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利用,以及节约工作。

3强化水资源行政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应该从这种角度来思考: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分析,提高管理方案,增强管理技巧,提高政府部门调控力度,保证政府管理制度能够准确实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化规划,实现水资源优化管理。3.2城市水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城市水务进行整体化管理,合理整合水利资源,将水利资源和城市化管理进行统一结合,推动城市管理方案发展。3.3水利管理改革水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水利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定。能够促进水利资源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化利用,树立良好的市场风气。确立管理体制,优化资源改革,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考量,逐渐形成良好的水权发展制度。3.4合理提高水价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一定范围之内提高水价,做好市场评估,水利资产审核工作,准确核查水价成本,做好调配工作。在迎合市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允许水价的提高,适应于国民承受限度之内,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3.5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实施水资源管理政策在某些地区水资源的利用过程当中,严重违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原则,以及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努力引导国民的思想工作,建立良好的供水价格标准,完善水资源体系,根据供需关系进行进一步调整。3.6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在经过国家管理体制的调整之后,水价就是衡量供需关系的必要条件。有相关数据表明,家庭用水的利用随着水价的提高而降低。所以,合理调控水价,能够提高人们的节水观念。所以,政府要加强相关规定的思考,建立完备的水利结构,调整供需关系,不同地区制定合理的水价,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把握市场份额,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大幅度控制用水量,建立良好标杆,为建立新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做出进一步思考。[6]

4结语

从以上几点情况来讲,水资源行政管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求,管理体系必须得到进一步完善。现今国家应该做到调控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制度,根据当今情况,制定适合的政策,提高水利管理效率,调控水价,增强国民节水意识,在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状况下,全方位降低水资源提供,促进供需关系平衡,给水利管理工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南.水利技术创新与水利管理能力提升浅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12:26-27.

[2]刘永胜.浅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地下水,2015,03:128-129.

[3]陈俊红.浅议平原井灌区水资源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20:59-60.

[4]闫刚强.浅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J].陕西水利,2009,05:137-138.

[5]郝钊,董秀颖.浅议环境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市场化工具[J].中国水利,2006,09:35-37.

第6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限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已经加大了水资源管理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保障和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科技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措施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水是生命之源,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用水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水资源危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限制

1、水资源医乏与浪费情况并存。目前, 我国用水定额高、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与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形成了明显对比。“ 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西北地区,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将近90 % , 而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的只有0.3 一0. 4 , 高的也只有0. 4 一0. 6 。工业领域,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103 m3 , 是发达国家的10 ~ 20 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 % 左右, 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 5% 一85 %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方面, 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 % 以上。

2、水资源污染状况严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 大量的生活用水、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了江河湖泊, 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2 00 3 年7 月水利部公布对全国近10 万k m 长的河流评价中, 被污染(相当于W 、V 类标准)的河长已经占5 0% , 其中有4 万k m 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4 0 0k m 河长鱼虾绝迹。

3、水资源过量开发。据国际通行的标准, 对主要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超过40 % 才能维持河流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71 % ,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5 供芝, 海河流域达81 % 。在西北的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中国干旱区最主要的平原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65 % 以上, 远远超出世界干旱区3 0% 的水资源平均开发利用率水平。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且难以补救。

4、缺乏利益补偿机制。首先, 农业用水在水资源利用中占7 0% 以上。水资源是农业生存的命脉,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业用水大量的被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无偿挤占。由于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 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 因此, 其节水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其次, 缺乏利益补偿机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 其一, 江河水利工程在带来流域防洪、除涝、抗旱、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同时, 难以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其二, 国家所设立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生态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特殊水域区的划定, 由于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的配合, 也会对所涉区域内已有的利益主体造成侵害。其三, 大规模调水虽然是国家行使水资源所有权的一种形式, 但引水区的受益是以水源区可利用水量减少和用水成本增加为代价的, 在缺乏补偿机制的情况下, 水源区与引水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其四,利益补偿机制的缺位, 使得上、中、下游的协同发展和生态均衡难以落实。

5、围绕各种用水活动发生的摩擦不断增加。近几年来, 行政区域之间、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各用水者之间、不同用途之间围绕各种用水活动发生的摩擦不断增加, 这突出表现在水量分配、径流的调蓄、各种水事活动之间的协调安排等方面。

二、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管理,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无序状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与制度,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工业企业生产管理,注意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避免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杜绝浪费。

2、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水资源管理。由于目前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因而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一是难以筹集资金,使水资源工程建设无法顺利进行。二是水价太低,使节约用水难以开展下去。收水费是运用价格杠杆作动力,促进全民节水,价格太低,反映不出供水的实际价值,则这种动力作用就会无效或低效。另外,节水需要节水设施,需要投资,水费太低,节水设施建设的成本则会很高,因而难以投资。三是现有供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日益老化,难以更新,而且无法稳定水资源开发管理人员队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全民节水防污宣传也难以顺利进行。

3、深化水价改革,建立节水型社会。在我国,水资源短缺已成事实,然而另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深化水价改革是建立节水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强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水价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加强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实现水管单位良性运作的需要。

水价改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使水价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使供水、生产正常耗损得到合理补偿,使水利投资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用水,将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水务一体化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改革目前我国政府定价的水价模式,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在水价政策上,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又要改变水价权过于集中的状况,下放水价审批权;其次,确定合理的用水定额,强化定额管理,积极推进两部制水价。主动争取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支持,创造有利于水价改革的政策环境;最后,建立水价改革工作网络,确保国家对水价改革指示精神的传达贯彻,确保水价改革的贯彻落实。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性的战略资源,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强化水资源管理已成为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现存于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法律法规和水价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的方向、深化水价格改革、加强水环境管理和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等主要对策与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黄瑞冕,陈胜.水资源管理中的若干问题讨论[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05)

[2] 祁泉淞.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02)

[3] 朱斌,郗小林.21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对策[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5(01)

[4] 何希吾,陆亚洲.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关于华北地区水问题的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9(02)

第7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措施

    淡水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对水资源的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使水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符合中国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各种经济活动也必须依据规则开展,需要通过法规来规范全社会对稀缺资源的利用。《水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还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国家水权制度建立。

    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在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精干、高效,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体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正确引导、社会适度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以利于节约管理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充分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减少冗余的信息分析论证工作,减少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干扰,以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质量;应根据行政功能构建执行体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效率行政的关键是减少执行体系中间层次和决策执行环节,提高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性。管理人员是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既是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又是体系其它要素的制定和使用者,管理人员素质必须适应现代化管理各种要求。

    政府对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水资源特有属性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政府对水资源管理应以宏观管理为主,宏观管理的重点是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在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环节,围绕处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及处理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成为水资源管理的永恒主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水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协调统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为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国家发展不同时期和水资源利用不同阶段,水资源供求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侧重点是变化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供给和需求是现代水利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处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时,水资源开发和供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即满足需求是主要矛盾;一旦开发利用达到两个承载能力或其中之一,矛盾就会发生转化,水资源需求和保护就成为矛盾主要方面,控制需求成为主要矛盾。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要随着矛盾性质的改变而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成为关键的战略举措。

    政府利用水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水资源是具有流域整体属性的稀缺资源,其配置影响区域间的利益协调,也影响行业间的利益分配。水资源管理应统筹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政府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二者形成有机互补的关系。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尤其是对传统的重化工业发展影响最为突出。应将水资源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管理范畴。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管好土地资源闸门的同时,也应更好地管理水闸门。

    二、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管理措施

    为合理、充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经济措施管理水资源,把水资源使用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水权制度、水市场规则、水价形成机制、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水权制度:根据市场经济的资源权属和优化配置理论,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是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按照现行《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水权制度是涉及水资源管理权、开发经营权、使用权和排污权的制度体系。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水权制度,管理权界定、开发经营权许可与使用权和排污权明晰同等重要。开发经营权是管理权和使用权转换的中间环节,管理权限不清就无法决定由哪一级政府负责明晰具体的使用权,并引起开发经营权授予混乱,导致使用权的不完整和用水无序问题。排污权是利用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型和完善过程中,水资源使用存在历史延续,因此水权制度建设应整体进行。

    水市场规则:由于水资源流动和变化不固定等自然属性,即使在水权制度不完善阶段,地域性和随机性的水市场也会存在。水权制度为水市场奠定基础,水市场推动水权制度完善,二者是交叉作用和相辅相成发展的。水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对进行交易的用水类型应受政府宏观控制,只能是准市场。应建立水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是对生产用水类型的政策约束。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水市场也应包括区域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要有相对稳定的期限,生产用水的使用权、排污权转让可划分为长期转让、中期转让和临时转让等多种形式。为推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市场有序运行和公平交易,交易规则可作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政策导向。在水市场交易规则中应对不同转让类型和不同转让形式设定具体的政策限制;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交易制定价格形成原则。

    水价形成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由于用水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水价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水价管理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同时,应将具有公共利益特征的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研究和探索水价形成机制,并取得成功经验,主要是规定符合国情的水资源使用费和累进式水价确定原则。

    水资源使用费是将水资源使用中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最有效形式,政府应采用作为对水资源使用的经济政策导向,通过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鼓励、限制和约束水资源使用类型。将水资源使用费作为财政专项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公益性水资源开发及其管理等特定项目。

    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水资源经过开发后进入流通市场成为商品水,开发与经营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完全分割的整体,作为饮料的特种用水应另当别论。水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由市场主体对其进行经营,这必然要求水资源开发活动也要通过市场主体来承担。水资源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经营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这可能导致开发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违背市场规则。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市场失灵"现象发生,应在水资源开发和经营阶段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水资源开发经营主体,通过水价形成机制和用水户参与市场管理约束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三、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管理措施

    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规程规范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以及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水资源监测体系。

    规程规范体系:规程规范是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法规,是科学决策的技术依据,是下述其它技术管理体系的技术遵循。水资源管理与其它水利管理密不可分,涉及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科学各领域,是综合性管理。为了保证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规范化开展,程序化管理,需要用规程规范来协调和统一各种涉水技术活动。不同环节和各个阶段技术工作要依据相应规程规范进行,并依据规程规范对技术成果进行评价和审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能力的提高和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技术工作的遵循也必需不断调整和完善。当前应按照资源水利,即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规程规范体系。

    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是由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等组成的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依法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依据。综合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分析流域或区域自然条件及特点,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水前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开发、节约、保护和宏观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拟定不同发展阶段在流域或区域采取的解决供需矛盾的各种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和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是管理的技术标准,是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结合点,也是人们用水的行为准则。微观用水定额是不同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以单位产值确定用水定额并不科学,由于物价和汇率变化,这种定额在横向和纵向都不具有可对比性,应该逐渐采用实物指标用水定额。微观用水定额是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用水权或取水许可,通过总量指标对区域、产业或用水户的用水过程、用水保证率、排水质量,以及河流生态和自然环境需水状态等进行宏观控制。

第8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管理制度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节约水资源为原则,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保护,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此来维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障重点区域的安全用水。

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遵循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环境发展的危机而提出,针对可再生的资源提出相应的水资源永续利用。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开发大自然的资源,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致使环境的副作用影响加剧。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过程中,为了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发展,要确保水资源与土地生产力双方是在被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确保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要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求,并满足各个行业的用水需求。

2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指水行政部门借助法律、行政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开发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保证水资源能够在持续开发的情况进行高效的利用,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水资源工程为社会经济带来的效益。在确保社会与用户用水需求的条件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水资源在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3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

结合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逐步加剧,迄今为止,我国地下水超采面积已经超过18万km2,致使诸多地区的地面出现下沉、凹陷等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水资源的质量下降。除此之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过30%的工业废水以及90%以上的生活废水都有可能直接流入流域水资源中,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污染现象,使得我国流域水资源污染问题进一步深化,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2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对于水资源利用与治理方面的技术手段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特别是在工业领域,这种现象格外突出。我国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例如在农业用水上,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为43%。由于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不仅加剧了水质污染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流域水资源的效能。若废水、污水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结合生活用水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在城镇中,存在供水漏失、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降低了生活用水的使用效率。

3.3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流域水资源存在最为显著的问题即流域水资源不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的分布存在失衡现象,加剧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由于水土资源尚未得到匹配,致使多数地区的降水量以及降水时间较为集中,并延长了河流枯水期。相比之下,我国北方地区相对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少,“南涝北旱”现象显著。由于旱涝灾害的影响,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缺水矛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诸多地区缺水问题日益凸显,例如黄土高原地区、西北地区等,加上缺水地区的增多以及缺水的范围扩大,导致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制约。

3.4水资源管理工作受阻

水资源管理部门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但是结合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现状来看,水资源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严重抑制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阻碍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由于有国民整体上缺乏节约用水的意识,忽视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上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碍。水资源管理若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会严重制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提高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流域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样工作的可持续进行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因此,在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意识,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格局,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意识,将水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统筹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用水的意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关于水资源使用的法律法规,在“世界水保护日”进行集中的宣传,并通过媒体、电视等渠道来开展水保护活动。以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节约用水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人民要自觉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共同建设节水型的社会,改变传统用水的不良行为,避免出现浪费用水、不合理开采水资源等状况。

4.2构建创新型用水管理制度

为满足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抵制不合理的水资源使用需求,以此来保证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基础管理的规划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明确各个流域水流量以及总量控制目标,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用水总量的合理进行。遏制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将流域经济的社会活动经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水资源的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将水资源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将执行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铲除。将国家所下发《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作为一切发展的依据,借助法律的手段,来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在全国上下为人民群众普及节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从实处来提升居民节约用水的观念,最大程度上提升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4.3优化水资源配置

以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调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通过优化配置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开展资源配置工作,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上借助技术手段来提升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水资源管理的稳步运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密的联系,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这对于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来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要结合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使得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构建一套系统、高效的评估体系。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寻求协调发展的策略。以此来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构建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4.4完善水资源管理的调配制度

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用水制度,各流域要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供求方案,明确水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各个地区的年度用水量。遵守协调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控制用水量,以此来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合理性利用。在此基础上,将年度用水量的调配方案以及具体的居民用水计划进行统一的安排。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用水监督机制,保证用户能够在严格的用水标准下有计划的用水。结合水功能以及水质的实际情况,进行水环境保护。还可以构建排污口,对入河入湖的排污口制定严格合理的审批制度,责任部门切实提高对排污口的监管。

第9篇:水资源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机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有限的水资源管理、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已经加大了水资源管理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保障和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科技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措施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受季风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很大,致使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可利用量仅8,140亿立方米,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在年内分配上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降水的年际变化随季风出现的次数、季风的强弱及其夹带的水汽量在各年有所不同。年际间的降水量变化大,导致年径流量变化大,而且时常出现连续几年多水段和连续几年的少水段。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属于低纬度湿润地区,降雨量较多,雨季降雨集中,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文循环强烈;我国北方则属于高纬度地区,冰雪覆盖期长,气温低,水文循环弱;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能力大,但实际蒸发量小,水文循环也较弱。

另外,对于我国绝大部分河流来说,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少雨雪,各河流均为枯水季。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径流量也开始增加。我国降雨量和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以及年际变化大导致了水资源在时空分配上不均匀。

2、水量在地区上分布不均衡。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广西、云南和东南部等地区水系发达,水量丰沛,其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而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东北西部等地区干旱少水,水资源严重缺乏,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00立方米左右。此外,我国水资源分布与降水分布基本相似,呈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很不均匀。

二、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管理水平落后。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并不算少,但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却并不理想,无论是农业用水或工业用水,都存在很大的浪费。农业用水是用水中的最大户,但我国农业用水利用方法还比较落后,灌溉基本上还是一种浪费型的漫灌,大部分水量被蒸发掉。在工业用水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虽然已提高到50%以上,但比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是低许多。

2、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水资源的国家级管理体制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未建立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二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目前处于分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中央统一水管理体系。这种对水资源的分散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病,水的开发是国家投资,用水却是无政府状态,造成了用水浪费、水体污染、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3、忽视节水方针的实施。我国用水量在逐年迅速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6,0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6,500亿立方米。这种用水迅速的增加,使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用水和供水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对水的需求,长期以来国家基本上执行了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方针,但实际上是重视了开发新的水源,却忽视了节水方针的贯彻。

三、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管理,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无序状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与制度,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工业企业生产管理,注意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避免跑、冒、滴、漏现象的出现,杜绝浪费。

2、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水资源管理。由于目前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因而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一是难以筹集资金,使水资源工程建设无法顺利进行。二是水价太低,使节约用水难以开展下去。收水费是运用价格杠杆作动力,促进全民节水,价格太低,反映不出供水的实际价值,则这种动力作用就会无效或低效。另外,节水需要节水设施,需要投资,水费太低,节水设施建设的成本则会很高,因而难以投资。三是现有供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日益老化,难以更新,而且无法稳定水资源开发管理人员队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全民节水防污宣传也难以顺利进行。

3、深化水价改革,建立节水型社会。在我国,水资源短缺已成事实,然而另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深化水价改革是建立节水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加强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水价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加强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实现水管单位良性运作的需要。

水价改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使水价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使供水、生产正常耗损得到合理补偿,使水利投资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用水,将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水务一体化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改革目前我国政府定价的水价模式,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在水价政策上,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又要改变水价权过于集中的状况,下放水价审批权;其次,确定合理的用水定额,强化定额管理,积极推进两部制水价。主动争取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支持,创造有利于水价改革的政策环境;最后,建立水价改革工作网络,确保国家对水价改革指示精神的传达贯彻,确保水价改革的贯彻落实。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同时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又起步较晚,因此开展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研究,改变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状况,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水源紧张、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水资源的具体特点,尽快建立起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科学体系,为发挥水资源在人类生存、社会生产及优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瑗,盛连喜,李科,孙弘颜.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