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优化教学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我校的《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研究课题自2006年立题以来,经过了3年的研究,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积极努力,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的各项目标逐一达到预定要求,目前已经顺利进入结题阶段。下面就课题研究的工作作分类汇报:
一.课题实施主要过程和活动。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走向高效能的教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信息素养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
2008年3月学校邀请区电教馆卢教授和桂平电教站李副站长来作有关“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与大成智慧教育”的专题讲座。
市局课题组周欢老师、孙永老师3次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教研员覃献玲老师多次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零距离专题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3、课堂实践。进行“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镇中心校每年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研究活动”。数学课题组每个学期都安排3~5位老师上实验研究课。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1、抓课题学习培训,最佳组合促教师素质提升
搞好课题培训工作。每个学期初,课题组骨干教师在积极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了课题培训,使全体实验教师对本课题开发的意义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老师进行“最佳组合”,熟练电脑操作(教学经验丰富)+还不熟练电脑制作(教学经验不丰富)=最佳组合。这样的各有所长的整合效果对于提高老师的整合素质是很见效的。
2、为解决新课程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组织实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认真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春季期重点在“数学与生活”领域进行研究,对新教材第2、4、6册内容集中研讨,秋季期重点是在“趣味数学”的研究。以“一课多上”的形式,说、授、评相结合,对新教材第1、3、5册内容集中研讨,充分开发教师资源、教学资源。
3、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运用网络资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3、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教学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
选定课题上网查找资源资源的优化组合 应用资源
再定课题 反思提高 应用反馈
三、研究变更情况。
22006年11月,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的课题初期是“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情趣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后来经过课题专家的指导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为 “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课题组的成员由少增多,课题初期参加研究的8人,现在增加到了22人;实验班级从原来的3个班增加到了15个班。课题的人员量变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了最基本的保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006年学校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上网,现在已经是每个办公室都装有一台电脑,而且已经校内连网了。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条件保障。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1、学生受益:研究工作取得较为圆满的成功。学校课题组的成员由少增多,把网络资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老师受益:三年来的研究,使我们金田镇中心小学,特别是数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体验,全组所有教师都在实验过程中钻研知识,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论文或体会。三年来,我们学校数学老师积极参加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比赛,其中获自治区级优质课1节。地区级优质课1节,市级优质课6节。每学期学校都进行数学科研究活动。以活动促进研究。现在课题组的老师个个都会上网查找资料,大部分的老师都能自己制作课件上课。
关键词:跨文化资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这已是许多外语教师的共识。语言与文化是水融的,任何语言都要植根于文化环境才能生存,所有文化都要借助于自然语言结构才能延续。因此,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生命延续不断。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忽略了其外部结构,即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学生英语讲得很流利,可学生往往还是以汉语思维模式和中国传统习俗等套用到英语中去,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更要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利用跨文化资源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有:
一、导入异国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学习也不例外,而对异国文化的学习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引发良好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总是和积极、肯定的事物相联系,学生通过对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更迅速地理解和接受,异国文化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起学习的动机,促进语言的学习。如在讲授全新版《大学英语》Ⅲ的第5课Howto Celebrate Holiday时,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丰富的西方节日:从3月21日的Easter Day到4月1日的April Fool’s Day,再从Hallowmas(10月31日),(“Trick or treat”游戏值得一提),到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恰好切入主题。此外,还可以提及12月25日的Christmas Day,及相关的Santa Claus,Christmas Present和Christmas trees等传说,这些异国文化既可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的不同风俗习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引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二、组织文化交际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克拉申教授曾指出:“外语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与运用目标语,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语言。”所以应尽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逼真的语言交际课堂。因为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此外,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活动,组织他们参与会话活动,加深对英语的文化理解。让学生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进行如打招呼、介绍、告别、致谢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表演,师生互相配合,既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可提高语言综合应用水平和增强文化意识。
三、体验对比不同文化,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和进行交际,文化对比是外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视听和直观教具,使学生更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异国文化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可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电影、电视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步增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可放一段电影,让学生观看,要求他们寻找并讲出他们发现的文化,习俗等的差异,一方面电影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必然专心观看,从而体验不同;另一方面,看完电影片段,学生要说出所观察到的差异,必然踊跃发言,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他们的直接参与更有利于鼓励他们课后主动探索跨文化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目前的教研存在的普遍现象,多数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往往是听的时候激动,感觉很振奋,听完之后很多时候就不想动,为什么呢?比如前段时间特级教师的送培活动,确实上得好,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的确能让老师们耳目一新,但是我们拿来用,就有点麻烦了,事先准备那么多的教具、学具,听课老师在下边就会想:如果按照他那样去做,我们不知要增加多少工作量!“离实践太远了,我们根本办不到的。”说实话,作为一线教师,有时真的会发出这样的抱怨声,不可否认,在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为我们的教学往往会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的制约或者说影响,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教研不仅需要专家的引领,立足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显得也很有必要。
我理解的校本教研就是:符合本校实际的,针对本校问题进行的教研活动。菜市街小学在教科所聂老师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如何立足本校实际,追寻卓越课堂,学校探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就是:“问题跟进式”合作教研模式。
一.什么是“问题跟进式”合作教研?
定义: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进行贴身式研究,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学校教师在一种合作、对话的情境中进行的行动研究,特别是结合问题的研究,在伙伴互动研究中,教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使教师在思维的互补、智慧的交融、工作的合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贡献自己的智慧,又吸收别人的智慧,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问题跟进式”合作教研的流程?
流程:深入调研——问题聚焦——合作教研——追求卓越
三.菜市街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深入调研
A.初步分析学校品德科教师情况。目前共有2624名学生,而在编教师仅仅108人,还有3位领导或者老师在教办工作,还有大病初愈的,怀孕生孩子等8名教师,所以教师们工作量相当大,而品德学科1位专职教师,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下来任思品学科教学,其余全是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兼任品德学科教学。
B.分发调查问卷,了解品德教师目前的困惑,并进行归纳:
困惑一:没有专职的品德课老师,兼职老师精力不够。
困惑二:教材内容关于资料的搜集太杂乱,学生老师都显得力不从心。五年级上册,许多资料需要查阅,比如孔子生平事迹,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比较麻烦,拥有电脑情况,调查普通班级,拥有电脑的比例大约有50%,而其中上网占60% ,打印资料就更加困难,
困惑三:品德课课型比较开放多样,活动内容多,教师组织起来耗时耗精力。
(二)问题聚焦——如何优化教学资源 回归师生的幸福课堂
针对三个困惑,归根结底就是教学资源的优化问题,如何对教材资源、社会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减轻教师、学生的过重负担,同时追求卓越课堂的建设。
(三)合作教研
1.解读课标。
(1)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认真解读教科书、准确理解教科书意图,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又要避免抛开教科书置之不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增删。
(2)提倡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本乡本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将更为亲切和鲜活的事例、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最大优化。
(3)课堂教学内容要真实可信,体现“童心”和“童趣”,是儿童所喜欢和需要的。杜绝编造虚假的生活、成人化的生活。要通过真实可信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能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惑质疑问难,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过程。(出示解读新课标的照片)
2.分工合作。
(1)以年级为单位,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可以增加什么,减去哪些,作个整理,减轻教师、学生的过重负担,体现合作教研的优越性。
比如:这就是一年级的优化资源表。(出示优化教学资源表)每个年级1-2名教师完成。
(2)知识补充。(出示五、六年级知识补充题。)
3.关注学情。
我们知道,班级与班级之间,班级内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论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还是家庭环境,必然存在个性差异,各班品德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适当修改,以求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关键词】探究;资源;优化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而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特别是数学科,基础的薄弱程度简直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升入高中后的后续学习。因此,为了提高本校数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寻求优化教学资源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学校的数学科教学质量。
一、探究教育资源使用成因
1.初中教师观念的改变,影响学生后继学习发展的根基
近几年,本地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出现滑坡现象。据了解,大部分教师都是有课时拿课本就去上课,下课铃声一响,拍拍屁股走人。学生学没学到知识不管,学到何种程度更是漠不关心。在教师这样的教学态度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可想而知。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2.家长的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学生学习态度散漫,没有主动积极性
农村家庭一方面迫于生计,学生家长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农活劳作,或是做点苦力活讨生计,又或是远离家门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农村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子女学习上的督促、监督和辅导力不从心。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散漫,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针对性的农村高中数学教辅资料缺乏,影响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现行高中数学教辅资料中,普遍难度大。农村高中学生数学基础非常薄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难度较大和深度较广的资料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困难,这加剧了学生对学好高中数学更没有信心。从而影响到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积极性。
种种原因表明,帮助农村高中学生学好数学势在必行。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信息网络和本地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逐步建立并形成适合本校教学的数学教育资源呢?
二、探究教育资源优化方法,提高农村高中数学科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现成的高中数学教育资料难以满足农村高中数学教学,因为很多资料题目难易度的梯度不合适,它们最明显的共同点是难、偏。例子的解法跳跃性又偏大,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说,直接使用这样的资料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相反会让学生越学越觉得数学难学,甚至“难于上青天”,学习兴趣一落千丈。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去探究如何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选用教育教学资料上务必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通过优化教学资源,以达到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1.巩固初中阶段一些常用的数学知识点,提高后续学习的能力
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初中阶段的一些数学知识点,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仍频繁运用。如函数的知识、完全平方公式、配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等。对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巩固,能帮助学生在再次遇到的时候知道怎么运用,如何运用,便于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
2.帮助学生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高中数学难学,这是本校绝大部分学生的共同心声。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基础问题外,心理作祟是最大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在教学上多鼓励甚至表扬有进步的学生,更要从心理方面暗示学生“高中数学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你能学好数学”等,从心理上对学生学习数学进行疏导。心理障碍扫除了,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树立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3.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寻求并优化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农村高中学生数学根基薄,实践说明照本宣科或一味地深化题型都是不可取的极端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对症下药,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逐步实施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1)备教材的重难点、每堂课的重难点。教材体现了教学的内容,而教学的重难点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着重注意的地方。备课时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处理好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以达到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目的。每堂课的重难点可以做到在主重点的指导下课课有侧重点,使学生堂堂课有收获。
(2)备学生。针对学生根基薄的特点,我们教师在参考和利用相关资源备课时必须注重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梯度的形式配备典型例子及相应练习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3)备教学资料。我们数学教师碰到一起的,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课本中的内容和配备的例子均很简单,可考试时考查的方方面面很多。比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常见的题型、常用的数学思想等等,但它们在课本中大多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需查找相关教学资料。但无论从何种渠道得到的资源,我们教师都有必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筛选、组合,以达到最佳运用资源、使资源发挥最佳效果的目的。
(4)备教学方法。“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教学亦如此,教无定法,只要能教会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你就是位成功的教师。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因人施教或因材施教等。
(5)备教学手段。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讲台,曾是无数教师的舞台。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传统的教学手段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于是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多媒体及电子白板随之而来。如何运用好这些设备,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的灵活性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增加了不少生机。另一方面,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给我们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比如多媒体能形象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动态化静止的问题,简单化复杂的问题等。再比如课堂容量增大了、而有些教学难点可以通过屏幕演示来突破等等。
(6)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命制相应练习题与测试试题,巩固教学效果。练习与测试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配套练习与测试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教师在命制试题时,一方面可以有选择地从南宁教育城域网教育资源或其他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合使用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配备的参考资料中选择一部分。无论参考哪些资料,都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出发点来命制试题。便于形成适合本校教师与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
前不久,在与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接触中,得知今年暑期该校常春藤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活动的主题就是“从课程意识走向课程行为”。他们坚持专家引领、教师论坛和课例呈现有机结合,选择了“教材:儿童的起跳板”这一特殊视角,旨在体现基于新的“教材观”的课程再构、教材再构、课堂再构,尤其是通过主题性课例研究的实践,大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命题:“如果只有课程标准……”。为此,本文拟从价值澄明、理念支撑和策略优选三个维度尝试对此新命题作些阐释,以求教于各方大家。
一、教学变革:“只有课标”的价值澄明
“如果只有课程标准……”,这是实现教学变革极富时代特征的挑战命题,这是基于课标教学极富校本特征的创新命题,这也是坚持学生立场极富活学特征的实践命题。如何在教学变革中逐步形成“只有课标”的先进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变革中积极探寻“只有课标”的有效教学路径?如何在教学变革中真正实现“只有课标”的高位教学愿景?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晰和认同“只有课标”对于实现教学变革的现实价值,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高位追求的教学价值。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范畴,课程实施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学的层次。然而,课程实施究竟倡导何种教学变革?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究竟依据什么开展教学?课程实施究竟如何区分教学层次?笔者以为,“只有课标”的教学恰恰在上位回应了这些问题。因为,从历来的课程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初步理出依据教师经验、各类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前者,就是“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这样的教学难免会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中者,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科书越来越成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起着决定作用”。这样,教科书自然被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很容易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学生也就很容易成为被灌输的容器。后者,倡导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既有了教学质量的底线标准,又有了教学必不可少的灵动空间,突出了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很显然,从教师经验到各类教材再到课程标准,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如果只有课程标准……”这一命题,体现了课程实施高位教学追求的价值。
2.体现回归本源的教学价值。“只有课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回到原点或本源诠释课程改革与课程教学的本质。这里的原点或本源就是体现课程标准始终聚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课程改革与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因为,课程标准是学科课程的“质量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的、掌握的和会用的知识、能力、方法等的界定,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为优化学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新一轮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展现了鲜明的“风向标”。在指向促进学生日常具体进步与发展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什么”,还要关注他们“如何学”及其学习过程,同时,更要关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此突出“只有课标”的教学期待,体现回归育人本质的教学价值。
3.体现校本创新的教学价值。“只有课标”的教学,客观上为课程实施的核心领地——学校本位、课程教学的核心主体——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大量的生成性空间,并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张力。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时展、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一个学习领域或学科课程提供的理念引领、目标规划、内容选择和实施建议。因此,倡导“只有课标”的教学,就意味着不仅不会限制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形态,反而会为广大教师的课程教学创新提供可能的条件。
二、教学变革:“只有课标”的理念支撑
“如果只有课程标准……”命题的提出,为在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下,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本质要义,全面落实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尤其是从理念上聚焦“破”与“立”或“虚”与“实”的博弈,关注“时代的变迁、追求的变化、育人的旨归、教学的挑战”,实现“只有课标”教学变革的功能价值,切实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与持续深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支撑,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领教学变革的课程理念。“如果只有课程标准……”的命题究竟如何引领现实的课程教学变革?这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变革者的现代课程理念。笔者以为,我们至少要确立三种现代课程理念:一是“生本”的课程理念。无论是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还是资源选用、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立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二是民主的课程理念。课程改革的根本性质是倡导课程教学民主,以合作探究为特点,是为了解放教师和学生,尊重学校文化的独特性,追求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自由个性的生长和合作精神的发展”。学校的一切课程教学活动,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适应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三是超越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要真正为儿童铺筑一条促使他自我成长的“跑道”,需要建立超越单一、适时施教的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教学的系列规划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取向,关注学生经历成长的课程体验,基于培养有自主能力的人,不断创造时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从而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的体会和经验。
2.融通课程标准的教材理念。“只有课标”的教学变革,基于梅岭小学正在形成的“教材是课程理念、课程思想以及课程思路、方法、策略等的具体体现,是一块‘起跳板’,是工具,是载体,不是目的”的共识。需要我们确立三个教材理念:一是“教材即教学材料”的理念。每个实施课程的教师须明确: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材料,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融合共通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对教材做出自主改造,以便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选出适合学生、适合自己、适合主题的教学材料,并通过这些教学材料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是“教材即理解课程”的理念。基于“一标多本”背景下的教材,应该是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编者对课程标准进行多元解读和深刻理解的产物,将教材视为一种“理解课程”,需要广大教师明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联,读懂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意图,深度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熟知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特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纲要,融通其他各类版本教材及相关资源实施课程教学。三是“教材即典型例子”的理念。实践表明,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这就倡导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效整合各种学习资源,科学地选用教材例子,并从典型例子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既给自己的教学提供参考,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突出实施主体的师生理念。“只有课标”的教学,应该是高度体现教学本质的活动过程。而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主体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师生双方在探究与体认中不断对话、协商、发掘、重建的动态过程。需要我们明晰三个基本理念:一是教师自觉导学的理念。实施“只有课标”的教学,更加需要教师准确定位自我角色,自觉履行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职能,最大限度地使自己“教”的设计与行为为学生有效地“学”服务。二是学生广泛参与的理念。“只有课标”的教学,对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取向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广泛参与课程教学的全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加宽阔的学习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学习选择。三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理念。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课标”的教学,更加需要教师明晰: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教学共同体”,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变革:“只有课标”的策略选择
在理性分析了“如果只有课程标准……”教学变革命题的特殊价值、理念支撑的基础上,如何回到真实的课程教学现场,坚持学生的学习立场,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只有课标”的教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涵?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引领教师调整教学观念和实践行为,充分体现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的本质?如何让教师去尝试和适应“只有课标”的教学的变革形态,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施水平?这至少需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选择:
1.优选教学资源的策略。这是实施“只有课标”的教学的前提条件。一是建立资源开发机制。“只有课标”的教学,为建立多元教学资源开发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多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择,不但打破了教学资源“不得越雷池一步”的“圣经式”神话,认同教学资源开发与选择的多样性,而且还拒绝了以教科书作为唯一教学资源的师生行为。它追求的是教师、学生、资源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互动对话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凸显出了师生与教学资源开发和选择之间相互对接、彼此交融的统一关系。二是积极培育校本力量。在反思现实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消除“课程标准边缘化”“过于依赖教科书”“手持教材、教参、教辅、考纲、试卷开展教学”的现象,大胆尝试“只有课标”的校本教学实践,诚如梅岭小学教师在教学后反思道:“实践表明,跨越教材直接对课程标准进行演绎是可以的,只是要更多地关注课情、校情、班情、学情的变化。”力求在坚持“适时施教”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作用,将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使师生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三是整合创新教学资源。梅岭小学的实践经验还告诉我们:基于课标的教学完全不顾教材资源的超越与创生可能也是低层次的,是不尽合理的超越与创生。精彩超越与创生的前提是领悟教材并高水平地超越教材。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和目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资源的重新建构、选择、组合、优化,并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资源、质疑资源、生成资源,形成适应教学资源开发、选择与创生的能力。
2.优选学习方式的策略。这是实施“只有课标”的教学的重要支撑。一是搭建有效学习的“起跳板”。倡导“只有课标”的教学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就要求在学习方式变革中,注重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执行教与学的设计、选择恰当的学习起点、还原学生的学习生活、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结构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每个不同的教学环节都能找到坚实的“起跳”支撑。二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倡导“只有课标”的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在于:从方法论角度指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始终聚焦“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注意将学科方法的指点与思维方法的训练交织在一起,同时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方法的参与。通过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参与,促使他们将客观的学科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三是打造优学方式的课堂样态。倡导“只有课标”的教学的一个现实价值就在于:基于课程标准,优化学习方式,在改造现实的课堂中,积极打造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课堂范式和样态。要成就体现“只有课标”的教学特质的课堂样态,需要加大校本探索与实践的力度,举全校之力,各学科联动,依据“只有课标”的教学理念,开展改组教学元素、重建教学结构、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流程、体现教学效益的种种尝试,通过典型的课堂样态,为一线教师在基于课标、超越教材的教学中提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场境。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当前社会固有偏执思想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当前教育体系下,虽然一再强调德育为先,但学校和家长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考试科目上,对品德课程的关注和精力少之又少,致使从社会到学生,都淡化了品德与社会课,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小学生本身对品德教育就没有特定的认识,加上社会和家长的弱化引导,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落后,质量难以保证。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但资源匮乏,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开展
目前,大部分教师手拿一本教参一本书,即构成了教学的全部资源,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除了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还会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社交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去钻研,很难把它转化成有意义的学习。而社会对品德课程的弱化又让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思想误区,自身没有真正去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深刻意义,这就降低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效。
3.教育资金和研发的匮乏引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发展的落
差与尴尬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实践场所和基地的缺失必然会制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例如,小学校园基本设施条件不足或陈旧,就没有合适的场地和空间去营造氛围,教学不能置于相应的场景,而只能通过书本去想象,又怎么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教师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并合理有效教学的目的。针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多个角度来寻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1.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优化
从广义的教学资源来看,一切能够利用起来的因素皆可被称为教学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皆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基础,融合了品德规范、情感法治、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素材,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打破课与课、章与章的限制,将知识大融合。在学习社会常识和渗透情感的过程中,直接加入各种生活体验或相似生活体验,因地制宜不断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生活本身就是无法割裂成某个具体的内容,而必须相互交叉整合的,那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以此为契机,不单一授课,丰富教学内容和外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2.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以实现教学优化
无论教学如何开展,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注重生活体验和时展,因此,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而教师此时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对话时,需时刻谨记不能以训话或“过来人”老生常谈的姿态教学,而平等对话、倾听和适当的认同才是优化教学效果的良方;又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亲身经历某件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认知,关注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而非实践后最优化的某个成果。
3.加入现代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优化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
一、教学资源概述
教学资源是指用来帮助教与学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即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何克抗与钟志贤老师讲教学资源分为:设计型学习资源和利用型资源两种,分别是由教学者自行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在原有状态下已经存在的、可谓学习所利用的学习资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将两种资源特点结合的教学资源形势,教师常从网络中下载资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度加工以便为课程所用。可以将这种资源定义为加工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资源是保证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21世纪教育将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且这并不是一系列外在的变化,而是真正地推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前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或者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各种教和学的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多个优点,信息化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获取,而且在获取和传输方面有很大的弹性;多数信息化资源都是非线性化、多元化和超媒体化,有助于人们只是结构的感知和建构;资源以这种形式存在利于在网际间实现互动和共享。优秀资源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上次,提高资源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范围过广,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存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一定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忽视传统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时至今日,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统一也不存在万能的多媒体资源,这种观点也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次争论,但是也是也早有了这样的定论。那么网络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要肯定,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但是作为教学资源来讲,网络资源并不是唯一指定的万能教学资源,生活中还有很多已有的资源可以方便利用,这样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自然和社会。
2.资源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资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和专家的赞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能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高效地学习,但是在很多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现象严重,真正优秀教学资源因为竞争观念影响出现的保护,无法实现校际共享。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室教学条件下,经常将大量搜索到的网络资源在一起罗列给学生,学生在此环境下就会出现信息涨满,而由于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降低了学习效果。这样的资源由于穿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就变成了传统的教学辅导书,无法补偿传统教学资源缺陷,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1.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影响着学习过程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同的学习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要求也不同,对应需要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也有很大不同。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所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呈现形式等不同。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不同目标,教学资源自身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调节。按学习目标程度划分,属于识记、理解方面的目标,教学资源就应该确定的范围小,资源的复杂程度和所包含的意义要浅显些。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开发性的资源,资源的认知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资源本身所体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2.根据学生需要分析选取教学资源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普遍的学习风格、身心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且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也有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这就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资源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物质基础,尽全力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对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认知水平划分为例,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应提供结构良好的教学资源,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提供内容丰富,结构网络化的多途径识读的教学资源。
3.根据学习情境选取教学资源
情境影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相关的迁移能力,那么高效率的学习环境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相匹配,从而充分利用情境化的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依据情境来划分分为高情境资源和低情境资源,对高情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于低情境资源,易于用语言和文字直接描述,并且容易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应用高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入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逐渐分解低情境化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
4.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
接受式学习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初直接呈现给学生,抛锚式是提供部分教学资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其他教学资源。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查询并探究获取资源,可见这些方式下的教学资源选取和使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选用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结合活动内容考虑教学资源的加工深度、物理分布、结构形态等。
5.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使用支持
为教学资源提供使用支持,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高效率学习能力。使用资源支持可以使学习更加结构化定位,并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在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因此,学生在开始时可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所需时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中期就会得心应手,总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通过学习支持所提供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从一般繁杂的资源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身知识建构中。
提供资源使用支持可以用以下方式:
(1)提供资源使用指导语,这些“适时”的指导将能够减少他们的犹豫和困惑,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提供优选资源的获取方式,防止学生信息迷航。
(3)提供评价教学资源的模板,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或者简化评价任务,进一步提高获取与处理资源的效率。
(4)提供获取资源的帮助工具,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资源分析上。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就像JOHN NAISBITT 说的那样“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样,对于已有的教学资源如何高效应用,我们在认识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通过运用相关的策略,使学生保持对资源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与教学资源良好的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税法;多样需求;教学资源库;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05-02
一、建设背景
信息化手段是当前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信息化手段在高职教育中进一步深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库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是顺应国家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是民办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内涵建设的需要;建立基于多样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学习、考证、就业的需要。
1.建设《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以响应国家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其中,对于“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响应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各高校亦纷纷开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2.建设《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以促进学院深化改革,进行内涵建设。2012年5月我院“会计与审计”专业以优良的成绩通过教育厅特色专业验收;2012年8月我院以会计与审计专业为首的“财经商务”专业群被评定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建立教学资源库平台势在必行,《税法》课程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拥有众多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作为首批课程,在我院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尝试。
3.建立《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依托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方面高校教师集思广益,对自己多年的个人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与其他专业教师互通有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内涵;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研究,精心设计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4.建立《税法》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学生对《税法》课程的多样需求。目前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税法》课程,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种计算、纳税申报等实践能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法规政策变化频繁,依靠传统的课堂加教材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库能够克服教材滞后性这一缺点,及时将最新的政策法规及政策解读传递给学生,一方面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迅速、准确地学习税法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称、审计职称、注册会计师等考证需要以及将来的工作需要。
二、《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1.定位。《税法》课程是高职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我院财经商务专业群中各个专业都将《税法》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尤其是会计与审计专业,《税法》课程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因此,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应满足学生多方需求。①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税法》课程应以税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也更要体现出来。②满足学生提高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需要。目前,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评价实行“双轨制”,即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初、中、高)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并行。我院要求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的“上岗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014年我院会计与审计专业一次考试通过率达到68.86%。毕业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达到95%以上。鼓励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报考助理会计师,取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报考中级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的也大有人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税法》课程在这些执业能力考试中属于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要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③满足资源共享、沟通交流的需要。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满足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的需要。老教师对自己多年的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新教师为教学带来的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得以融汇、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新老教师都能从案例中获益,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满足师生沟通交流的需要。大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时间就是课堂上的区区45分钟,课后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突出加强这一沟通交通环节,学生可通过教学资源库在线提问、在线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可通过教学资源库下节课的教学计划,甚至可通过教学资源库中的题库进行考试、在线答疑等,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满足校内外资源共享的需要。与兄弟院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税法》课程建设;与校外实训单位实现共享,使得校内课程建设与校外单位的需求无缝链接;与考证培训机构实现共享,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2.建设内容。基于《税法》课程的多样需求,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①课程资源库,包括本课程的大纲、课件、讲义、讲课视频、习题、案例等,满足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需求,加强其对税收法规的知识理解和进行税收计算和纳税申报的能力提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置、案例分析和作业布置环节都要以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②认证资源库,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审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简介、考试大纲、历年真题、考前辅导等内容,以满足学生各种资格考证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③智力资源库,包括财经法律法规、财经论文、中外财经名人、研究生导师、领军人物等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税收法规搜集整理能力和税务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④互动平台,包括在线答疑、网上留言等功能,以便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三、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个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学院各方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起适合我院多样需求的共享型《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在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作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贯穿资源库建设的始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教师,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地位,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料和课件,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精心选择其他网络资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构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设置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和学生共同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资源库的内容完善出谋划策,促进优质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和优化。
2.解决教学资源数据生产的不规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学资源呈现级数增长的趋势,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查找、利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弊端。一方面海量的教学资源淹没了信息需求者,如何从大量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呢?另一方面,税收法规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也随时发生着变化,如何去判断这些资源是否正确和有没有过时,也成了资源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因此在《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需要依靠专业教师的职业判断力和丰富的经验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筛选出劣质资源,解决教学资源数据生产的不规范性,这是一项大工程,也是我们在资源库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如何实现教学资源库的真正共建。教学资源库是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如何才能让各位老师将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与别人共享?如何才能让相互竞争的兄弟院校共同促进课程教学课建设?如何才能让校外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来?这些同样也将是困扰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4.教学资源库的后期管理。教学资源库建立后,其内容需要更新、充实、丰富;其设施需要不断调试、保养和维护,需要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长期合作,才能发挥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的建设初衷。
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建立教学资源库是当前我院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希望通过税法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我院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促进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高校,自然以教学为根本。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大举措。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评出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和名课的示范作用,以期对全国各高等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起到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其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对目前药理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做一分析,以期能为药理学的课程教学提供更为优化的方案。
1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及性调查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http://www.jpkcnet.conr)提供的链接进行统计,笔者发现隶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体系中的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总数有l0门。其中药理学有6门,另外还有动物药理、临床药理、麻醉药理和兽医药理各1门(此4门本文暂不做研究)。加上军队院校本教研室的2008年通过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总共是7门,分别属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那么,针对这7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笔者首先进行了“可及性”的研究。可及性的英文名为“Accessibility”,顾名思义,即指能够顺畅地访问网络,并通过点击进入,从而有效地获得网站上的资源的过程。国际上较早并且比较完善地开展了网站可及性的研究及其标准制定。
但国内关于网站资源和内容可及性的研究和实践正在慢慢起步,而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关于可及性则鲜有考虑…。可及性是网络资源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没有可及性,一切的教育作用及后续的功效都是空谈。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进入,根据该网站提供的链接尝试访问各课程。经过测试,这7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课程中,共有3家无法进入,显示网络无法连接。通过Google搜索引擎,笔者找到了其中1家的网络课程,但网络地址有所改变。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获批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的可及性不是十分理想,有近一半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无法访问。估计原因和这些网络资源的服务器并非独立、托管式的服务器有关。这其中,属中山大学的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站可及性建设做得最好,表现在其将全校所有的精品课程都综合起来,放在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上,保证了访问的顺畅性。总体上来说,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可及性并不理想,它们的情况也可以从侧面或者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网站的可及性设计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只代表其在可及性方面的结果,不代表精品课程及网站总体建设水平。
2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知晓度调查
知晓度的英文名为“Awareness”,意思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知晓程度,也叫认知程度。知名度可用两种方法来测试:①有提示知晓(AidedAwareness或Prompted Awareness);②无提示知晓(UnaidedAwareness)或自然式(Spontaneous)。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作为药理学教学方面的优秀示范,必须要让更多的学生甚至公众能够知晓,并访问之,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能够更好体现出精品课程的意义,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价值,让学生可以找到提高自己知识的地方,并能便利快捷地获取网上课程资源,让精品课程更好地作用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对10名本教研室的低年级硕士、博士生进行了知晓度的测试。向他(她)们提出两个问题:①你是否知道我们教研室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②你是否知道我们教研室的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可供学习、利用。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拥有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本教研室,对于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知晓度推广工作比较好。知道的人数达到7人,而不知道或不清楚只有3人。但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知道的人数为零。这一调查结果凸显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学生中的知晓度之低。那么,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在线免费共享,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这一国家精品课程的重要目的就很难保证。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实验课还是理论课上,笔者建议应当多宣传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比方说,在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员可以提示学生课后若有疑问或者没有听明白的,可以上网通过网络教学课程来重新学习或梳理知识。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复习效率,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
3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资源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课程资源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大项来评价,这两项分值一直占很大比重,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学信息设计、组织与呈现等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众所周知,网络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小型的“网上知识超市”,资源要充实,类型也要丰富。国家精品课程也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强大功能,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信息,如图片、PowerPoint、Word、Flash等等。笔者对可以访问的5门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仔细的查看,发现绝大多数课程均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授课录像和试卷习题等,尤其是以授课录像为主,但实验/实践、资源拓展稍差,学习/教学指导和素材库等仍较薄弱。通常,课程资源类型可分为演示型、过程型、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5种。在所分析的课程中,课程资源类型分布从图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课程都以演示型课件呈现教学信息,过程型资源也较少,基本忽略交互型、知识管理型和评价型资源的建设。在网络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确实需要进一步增强。
4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管理、互动交流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学习管理过程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节的管理,包括注册用户信息、互动交流、课程作品以及学生学习跟踪等四个部分的管理维护。而互动交流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指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一般而言,网络上的互动交流的方式比较多样,包括BBS、email、Blog(博客)等,当然电话也是交流方法之一。笔者对于可进入访问的5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这些课程的学习管理环节做得都不佳,没有一个统一的登录窗口,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程作业做到网上检查、网上解决。而对于互动交流方式,各家都比较重视,较多的是采用了email或电话联系,BBS使用也比较常见。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学习管理,各家的网络教学平台做得还有欠缺,而互动交流基本都可以做到。注册功能课程偏少的话,将不利于管理员分析学习群体特征,也难以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导致对学生课程作品管理力度不够。这样不仅无法记录学生成长过程,而且不利于过程性资源的积累,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无法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因此,这种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掌握的现状可能是今后网络教育资源值得关注的改进方向。
5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调查
在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师如何利用好网络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本人对目前本教研室的5位教师针对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到过网络课程,并给出了网址。其他几位均没有向学生提及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在利用方面,教师们对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的宣讲需要投人一定的注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课后去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加强、补充作用。
6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调查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综合,笔者反思总结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药理学精品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6.1继续加强药学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应当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宣传,拓展网络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一个网站的内容是其最基础的资源,它关系着能否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否让人有兴趣停留在网站上甚至将来继续访问该网站。因此,对于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一定的更新,保持网站内容的及时性。
6.2学校统一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可以统一负责对所有申请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评比的课程资源进行统一制作和网站的管理,这样便于按照要求制作出统一格式的资源文件,便于以后资源的交流和重用。同时,可以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网络维护,做到网络的集中化管理。最后,还可以进行网络调研,统计资源的使用率,对学生使用率不高的资源,将信息反馈给课程负责教师。从而改进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存在的教学过程问题.最大限度的从课程本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6.3课程平台的选择 在课程平台架设上,开发者是选用专业的CMS系统如天空教室、eYouCT、方正奥思等这些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是自己搭建平台,值得慎重考虑。从性价比上看,选用稳定且功能完整的CMS平台较为明智。其功能多样,操作简单,设计精巧,专业化程度高,应当是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好选择。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CMS是Moo—dle,作为免费的开源软件,不仅技术门槛低、易于操作,而且是一款相当不错的网络课程平台。而在国内使用最多的可能是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与其他学科如工科类相比,药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几乎没有采用这类平台的。原因可能与药理学从业人员不熟悉此类网络平台和软件等有关。笔者还是建议今后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类平台。
6.4对教师、学生的培训 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服务对象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如何通过精品课程提高教与学质量,首先必须指导教师正确利用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做好对教师、学生双方的培训工作是前提。如果是自己开发的平台,可能需要做专门的讲座来教会教师和学生使用。如果采用的是前述各种已经开发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话,则培训工作可以在平台的“操作指南”或“操作帮助”等功能菜单中实现,无疑是大为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