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道路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请求资金的报告
一、项目背景
**村位于**县东部,南临**省**市,北接省道**至**主干道,东与**县**镇为邻,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9亩,辖22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680户,2690人。xx年人均收入3570元,为**镇农业大村,同时也是**县大型苗木、林果、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村各组东西南北相连均有较长距离,尤其是围绕着林木花卉基地的几个村民小组:**庄、*湾、*湾、*庄、*庄、*庄、*庄等七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没有一条相应的乡村道路与之相连通行。此地地貌多为荒岗低矮风化页岩地区,现有道路坎坷难行,交通出行情况差。尤其新开通的基地生产道路状况最差。遇阴雨天气车辆基本不能出行。况该区域又是该村人口集中、经济活力较强的区域,是**村内以农业产品、林业产品、花卉苗木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中药材和特色经济农业发展也有一定优势。路况的低标准运行,日益严重危机着当地经济发展,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农产品输出购进不畅,已成为村民头等大事。
实施该道路建设,可切实解决**村村组群众及林苗基地的交通闭塞情况,有力开拓该村林产品、花卉及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使群众生产的林产品、果品、苗木、花卉、特色经济作物、中药材产品及时外运和生产资料、生活物品得以及时购进,为农民增收脱贫奔小康,创造物资基础。
二、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及总投资
**县**镇**村苗木花卉基地环行道路建设项目总长度7公里,工程包括路面开挖(回填)、水泥路面铺设。
1、建设规模:水泥道路全长7公里。
2、建设内容及技术指标:
①路基宽5米,路面宽3.5米;
②路边边沟0.6米×0.5米;
③最小内线平径20米;
④最大纵坡18%;
⑤计划行车速度30公里/小时;
⑥碎石水泥路面厚度0.18米—0.20米。
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该环形道路用料以425#水泥及800千克/厘米碎石、沙石混凝土结构全程浇筑,涵管30处采用0.8米口径水泥预制件设置,总需结构浇筑体4410立方米,过水管涵用料110件。
按照**省土建工程预算《定额》和本地材料、人工、用工综合计价,项目总投资140万元。部分土建及路基工程由村民自筹资金完成,申请上级扶持资金120万元。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能彻底解决环行道路内7个村民小组群众出行、生产等,从根本上改善该地的农村农林副产品运输条件,使本村群众顺利实现农、林、副等产业产品的销售,人均收入可实现翻翻。
2、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可加快村组及基地内各行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可实现更多荒丘土坡、垦植面积得以保护、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土地墒情具有重要作用。小气候范围内也可改良空气质量,使区域内空气含氧量大幅度提升,水源更加洁净。
3、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能够加强和改善**村的农业经济朝着更多、更广的方向发展运行,对人居环境、生态观赏等综合利用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居住安稳,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活保障,保证村民生活和谐、人居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一个安详、和谐的生活环境。
此报告,特予请示。
一、农村道路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道路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具体国情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农村道路的建设,属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可以直接造福于民,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首先,农村道路建设得好,有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建设,刺激发展当地的非农业项目,减少因青壮劳动力前往大城市打工导致的人口流失,增加农民近距离就业的机会,更有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其次,建设并完善农村道路,可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增速、增加农民收入,最大化地保证城乡物资流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农村运输条件,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道路的建设,有助于实现我国“走出去”和“引进来”兼顾的发展策略。第一,它改善了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拓宽了商品流通的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第二,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了农村信息的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了农村落后、愚昧的政治面貌;第三,它更能使各种新型农业机械进入农村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推动农村快速发展,脱离贫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村交通网络的构建为城乡交流搭建了平台,激活了生产要素,加快了城市化步伐。农村道路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功能及人口吸纳能力,增强了道路沿线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域优势。特别是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商贸发展,使其逐渐发展成重要的区域中心。原有的城镇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工商业活动振兴,城镇体系更加成熟,从而大大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三)加快对外交流和农村信息传播,促进“乡风文明”
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突出的特点――城乡发展不平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而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农民的自身媒介素养不高,文化传播机构理所当然地把城市当成了关注焦点和传播主市场。而对于占人口比例56%的农村,由于其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农民对于媒体传播消息的利用、评判、认知和解读能力较低,并且对自身的身份处境认识不充分,只有当农民有相对较高的自觉度时,才会有改变生活的意向。
如今,国家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道路通畅了,农民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变好,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明显有了增加。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有了文明的农民,才有文明的乡风。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是以提升素质为基础的。相关部门需要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的素质文明,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规,形成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且,要开展符合农村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切实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二、农村道路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农村道路建设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也越来越高,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农民是农村道路交通的主要参与者,而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行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次,农村道路存在等级低、设计不合理、交通安全设置不完善等问题。很多地方只是将乡间土路(原来的机耕道路)改为混泥土路面,其厚度不够、路基不牢、道路的线形、宽度没有得到调整,很少甚至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此外,大多数农村道路甚至没有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隔,安全隐患突出。尤其是在赶集的交通高峰时期,过往行人占据了道路的主要空间,严重影响了机动车的通行,反过来也严重威胁行人的安全。
(二)土地资源占用问题
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如道路、客货运站以及公共运输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通常情况下,在评估农村道路建设用地时,计算的都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时的占地情况,而事实上各种交通工具停放或运行时占用的土地资源会比计算时多得多。目前,农村的有效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农村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耕地,致使个别农民对道路的建设不满(因乡村道路土地都是村民提供,没有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同时造成村民之间的不和谐。
(三)环境污染问题
在很多人的心中,农村是自然和自由的代表,那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没有机器轰鸣,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工厂的浓烟,远离喧嚣。但是,随着农村道路的建设,工业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显现,如汽车尾气的排放,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等。而随着工厂的建设,更多的污染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所以,在发展农村交通运输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合理规划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发展模式。
三、结语
农村道路是保障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尽管农村道路建设对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并非完全不可避免。相关部门要在农村道路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加大安全设施建设,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提高参与者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农村道路的建设充满了艰难困苦,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需要有条理地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解决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筹集资金方案。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的筹集,资金的筹集不只依赖于政府,还要靠集体、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对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予相应解决,才能确保农村道路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
二是建立并完善道路管养机制。为了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则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养护机制,建立专门专业的道路管养机构,机构中的人员根据当地状况定编定员,对道路的建设、道路养护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以及做好道路资金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交通对城市拓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长,“行车难、停车难”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一种通病,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长沙市城区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道路交通管理是对在道路范围内的人、车、路、环境四者的统一管理,即道路交通管理职能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对以道路为基础条件而移动的人流和车流,进行合理的限制和科学的组织疏导,以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在运动中产生的矛盾,保障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组织活动。简言之,道路交通管理就是对人、车、路、环境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但是道路交通系统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事故频发,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二是交通堵塞严重,导致出行时间增加,能源消耗加大;三是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四是间接导致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被无效地使用;五是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给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2解决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律;二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建与扩建,提高道路本身的承载能力;三是通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改善现有的交通系统,使其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1.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种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化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以信息灵敏、快速反应为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满足了这个要求。
二是道路交通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取得的效果比第一种更好,比第二种更经济。
三是将信息技术用于道路交通管理能够使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根据控制区域的道路交通流的变化,及时调整交通控制信号参数,同时将交通状况及时反馈给交通出行者,让其根据交通状况调整自己的交通出行,使整个交通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警力,将用于静态管理的警力用于动态管理。
五是将信息技术用于交通管理可以降低民警的劳动强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六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保证道路交通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合理。因此,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是改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系统效能的有效手段,是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2.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2.1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之一
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事业,又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比较不繁多的城市,大多数常以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和轻轨和地铁这种轨道交通来比较,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运载乘客数少、速度不高、技术性很差、消耗能量大、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为了达到增大输送的能力,也只能增加输送车的数量,从而也造成交通拥挤,运载速度降低。投入的机动车越多,交通拥挤就越重,这样就产生了往复不良的循环。公共交通结构简单造成了出行速率下降、空气质量降低、停车场场地缺乏等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市民生活的质量。特大城市中轨道交通、地上公汽车和小汽车3种交通运载方式中,价值最高是轨道交通,地上公交随后,小汽车价值最低。小汽车出行是满意度最高的,但是没有畅通这一前提,则满意度丧失。公共汽车是普通的大众的交通工具,容纳性大、承载客多的特点。比方在4米宽的机动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乘坐3700人通过;公共交通客车在没饱和的状态下,每小时载60000人,是小汽车的17倍。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在使用路面上节约十几倍,对交通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小汽车。
2.2轨道交通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另一出路
以前解决拥堵的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是多建公路,有立交桥与高架路,来承受汽车的运行能力,增大运行速度,这还是很难规避交通的束缚,致使通行不顺畅,增加社会投入的成本。城市轨道交通隶属城市公共交通范围,轨道交通运行的过程里,不会受别的交通车辆的影响,也不受到路口拥堵等方面的影响,至始至终都保有准确的、快捷的、高速度的运行状态。而在城市中的一般的公共交通,会受到城市的道路方面条件的约束,和其他机动车车辆混行,一般公交的运载能力不抵轨道交通,并且通行时间和达到站点时间很不准时。一般公共交通的运行能力,每h单次运载力能达到1万人次,但是轨道交通每h单次运载力高达5~6万人次。轨道交通是容纳量大、污染率低、高效的绿色的交通运行方式。从道路通行无阻和舒服度看来,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对比来说,轨道交通出行需求满意评价度最高,可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需要耗费的成本相对来说比别的要高,在整个社会发展向好,资金比较充沛的情况下,这一点小小的制约难不到现代的人们对改善交通的理念。
2.3加强城市定向交通规划
要大力倡导公共交通是众多出行方式最佳之选。这主要是引导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放弃自己的汽车,换乘公共交通。所以,一定要提高公共交通载客能力和经济上的收益。发展公共交通上,运载量大的快速轨道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与此同时发展汽车电车等多式的公交,用出租车作为辅助。容量大容纳人数多是轨道交通的好处所在,准时快速便捷,可靠安全舒服,可以有不同的路段的地上交通和土地提供,在地上、高架桥上、地底下三种交通方式里面选择一项。科学规范的轨道交通规定和策划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点,所以一定要确定适合的路线网络。公共汽车的线路,路线网要合理的分布,要比较高的效率、便捷的换乘、低廉价格等,公共汽车是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帮扶不同的交通单元和轨道交通终点站点与城市边区的联系,作为轨道交通的客流的疏散和提供之作用。
2.4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智能化交通
智能化的交通是发展交通的必然的趋势,随着IT的高速迅猛发展,智能的交通的发展理念正走向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与交通需求的管理,公共交通的服务和道路交通管理,这都将由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一体化。智能公共交通的优点在于,它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了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及时有效的传递交通的信息,像是公共交通的服务信息,行车路线的引导信息以及停车信息等等,市民能随时知道整个城市的交通路况状态,享受无缝隙的交通服务。我国的智能交通在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已开始启动。
3.结语
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智辉.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9).
[关键词]城市道路 竣工验收 环保验收调查 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2;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61-01
1 前言
近年来,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较多,因此,竣工后需要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以下简称验收调查)的此类项目比较集中。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验收调查工作的经验,针对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与建议,以期对今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竣工环保验收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工程变更情况调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环境影响调查等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2 工程变更情况调查
2.1 主要问题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开展的工作,因此,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环评阶段相比有所变更,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需对这些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因为一些项目建设时间较长,到了验收阶段,时过境迁,建设单位人员更换对变更原因及其环境影响说不清楚,项目也没有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理等工作,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对工程变更情况很难掌握。遇到的变更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线路发生偏移;
(2)线路节点发生变化;
(3)工程量发生变化;
(3)敏感目标发生变化。
2.2 建议
(1)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期间,遇到工程发生重大变更,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根据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或分析、说明;
(2)验收调查单位应加强与环评单位的交流、沟通,使验收调查工作能快速的有清晰的思路、能更准确的抓住工作重点;
(3)针对重大变更或其他难以确定的工程变更情况,验收调查单位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相关单位进行一一核实;
(4)验收调查工作尽早介入,以便较多的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3 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3.1 主要问题
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要求对环评批复及环评报告书中的环保措施一一对照说明落实情况。可调查中发现,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随着环境恢复措施的落实,一般都已经消失。由于现阶段验收的项目在环评阶段均未要求实施环境监理,但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未开展环境监理,对环境的影响及对附近居民的影响程度只能通过施工期监测计划及走访当地群众来了解。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制定的施工期监测计划执行率不高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通常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期监测计划,但从目前验收的情况来看,执行率并不高,从而导致验收调查单位及环境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工程施工阶段的实际环境影响、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实施效果,大大降低了施工期环境保护部门监管的效果。
(2)走访调查效果难以保证
由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施工期一般较长,城市道路通车至少两年后才开始进行竣工验收工作,时间跨度较长,调查对象基本对施工期的印象已经模糊,再加上调查对象素质不一,调查结果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对环境的影响不易发现。
3.2 建议
(1)建设单位应自觉执行环境保护要求,及时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和监测工作;
(2)环境监理单位应严格、规范地进行监理,及时做好记录并存档;
(3)环保主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应督促建设单位严格履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评及批复要求。
4 环境影响调查
4.1 生态环境调查
(1)对环评阶段提出的生态措施进行定量化核实问题
生态措施无法定量化是普遍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例如,环评文件中对施工迹地的生态保护措施基本都是要进行生态恢复,而没有定量的细化的要求。这就导致验收调查时无法判别是否真正符合环评要求。在作者的验收调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
①植草皮面积小或太小太分散;
②植树太稀疏;
③绿化植物管护不善,成活率低。
建议:在环评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如植物盖度、乔灌草结合、乔木比例等。
(2)对生态影响的调查仅停留在微观阶段
目前,线型工程的生态影响的关注仅停留在保护区、保护物种、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层面,还没有从更大的地区和整个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更没有相关法规和保护性政策的制约。
建议:国家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展开宏观层次的生态影响调查研究,并采取可行的对策,为生态影响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3)水土流失调查缺少水保验收支撑
有些地区水土保持方案不是项目前期手续的制约因素,环评阶段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的支撑,水土保持章节论述不够专业、具体。到了验收调查阶段,项目根本没做过水土保持方案,或者做过水土保持方案,但未进行水保验收,作为环保验收调查人员,根本不具备水保专业知识,无法对水土流失、水保措施建设情况进行专业的判断,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调查无据可依,只能泛泛而谈。
建议:当地发改部门应重视水土保持方案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需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严加要求,也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立项条件之一;当地环保部门重视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项目未开展水土保持验收工作,不受理环保验收调查文件。
4.2 噪声环境影响调查
(1)噪声执行标准平等性问题
在城市道路项目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发现,经常出现在城市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相邻的区域执行1类标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执行标准时经常会出现矛盾,即距离城市道路近、受到噪声影响大的敏感目标不超标,无需采取措施;而距离城市道路远、受到噪声影响小的敏感目标超标,从而必须采取措施。
建议: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应对这种情况充分重视,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并充分考虑相邻性及平等性原则来确定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和可行的降噪措施。
(2)噪声监测避让问题
噪声验收监测时,噪声应包括工程引起的贡献量与环境背景值两部分。这里的背景值往往不容易判断,会受到其它噪声源的干扰,不能正确判断城市道路噪声的实际贡献值。
建议:撇清真正的背景值与周边噪声污染源,需要避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界的虫鸣狗叫要避开;学校、幼儿园等敏感点的上课声要避开;敏感点周边其它噪声污染源要避开。
4.3 社会环境调查
社会环境调点在于调查拆迁安置问题。拆迁安置工作通常涉及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和搬迁户,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群众反映的拆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拆迁款不到位或对补偿不满意;②只拆迁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保留同一家庭的其他房屋给家庭生活带来不便;③回迁房屋因多种原因,迟迟不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在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仅能如实反映事实,无有效的解决方法,有待于国家修订工程赔偿方法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分散在一个地区的各个角落,针对不同地形,地质状况的农村道路,设计时除要从分考虑经济发展、交通量、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状况外,还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应本着“统筹规划,保护耕地,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高农村公路的交通服务功能。农村公路的设计原则如下:
1.1 应充分利用现有公路,构筑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村公路主骨架,优先考虑较大村镇和发展潜力大、有望在近期发展为较大村镇的中、小村镇;
1.2 以主骨架为依托,较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思路和轻重缓急顺序,分阶段安排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逐步连接、拓展,确保路网规划有序实施,且应使前期实施的项目能为后续路网连接所用,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
1.3 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的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先解决正常的出行问题,然后在逐步提高品质和等级;
1.4 农村公路建设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匹配,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呼应,有意识地引导农村经济建设向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公路建设能最经济、最有效的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以公路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服务人们群众。
2 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分类
以往的农村道路一般参照四级公路进行设计,参照的标准为《村镇规范标准》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由于新农村道路的性质发生变化,规划设计标准一般参照城市支路。
村庄道路按其功能性和作用性可分为:村级主干道、村级次干道、村级支路和村级巷道四级。
2.1 村级主干路
村级主干路是村域中主要的常速交通道路,主要为相邻组团之间和城镇中心区的中距离运输服务,是联系存于各组团及城镇对外交通枢纽的主要通道。村级主干路在村庄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村级主干路一般位于村庄组团的中心位置。
2.2 村级次干路
村级次干路是村庄各组团内主要干道,次干路联系城镇干道和主干道,组成村庄干路网。
2.3 村级支路
村级支路以生活功能为主,在交通上起汇集性作用,可分为交通性巷道和生活性巷道。
2.4 村级巷道
村级巷道是直接为用地服务的生活性道路。
3 农村公路设计特点
由于农村公路线长面广,针对不同地形、地质状况的农村道路,设计时除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交通量、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状况外,还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等各方面因素,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在保证质量,满足规范标准的前提下,降低建设成本,节能降耗,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灵活采用路面形式,以符合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
3.1 合理选择设计荷载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重载车辆也越来越多,超重超载对农村公路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破坏。所以,选择农村公路设计的荷载标准一定要准确,应以观察或了解到的最大汽车荷载轴载为基础,结合技术标准,合理选择设计荷载等级。
3.2 合理选择路线,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县、乡、村建设规划要同当地景观相协调,发挥公路总体综合效益。
(2)充分利用旧路,减少占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
(3)便于施工,采用的施工工艺应满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3 合理设计安全设施
以人为本、使用功能优先,是当前工程设计的一大主题。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结合交通量的增长与技术状况,完善补充安全设施设计。
4 工程设计要点
4.1 路线线形设计
4.1.1 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时,在一般较为顺直的路段,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指标进行调整,以求改造后有良好的行车条件;在较困难路段,在满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老路,在老路地形极差且又受地形地物限制无法调整时,应考虑改线方案。
4.1.2 纵断面设计
1)满足各控制点的高程要求。纵断面控制点一般有桥梁、相交道路、城镇等。桥梁设计高程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及设计洪水频率对泄洪断面要求,对立体相交的道路要满足本路和被交路的行车净空要求,对平面交叉的道路要顺适衔接;路线穿越城镇时要尽量和地形、地物相一致。
2)充分利用老路路面结构。在一般路段,路线的纵断面设计与路面结构的补强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纵断面拉坡时,应尽量拟合老路,避免大填大挖。在老路路面情况较好时,为充分利用老路的路面结构,尽量不要开挖老路,使补强厚度最大限度地接近填高。
4.2 路基设计
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即注意在平面利用的同时综合考虑纵面利用,重视完善排水系统设计,路面排水、边沟、排水沟、涵洞、桥梁、截水沟、盲沟等应作为系统一并考虑,做好防挡工程和田路分家的护脚;对沟壑交错、塘堰密布的水网地区,路基设计要高一些;软基可采用换填、抛石挤淤、盲沟、塑料排水板等方法加以有效处理;公路建设将新增水土流失,特别是弃土弃渣流失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避免大填大挖,并对取土坑、弃土堆做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使其可在较短期内基本平衡,或进一步改善环境。
4.3 路面结构设计
4.3.1 旧沥青路面
当面层、基层裂缝较严重时,应开挖处理,然后在沥青补块上铺设玻璃纤维格栅;对较大沉陷,应查明原因,翻挖处理。一般路段利用老路路表弯沉测定结果,计算出代表弯沉值,并反算成老路面当量土基回弹模量,再按弹性层状系理论计算加铺补强厚度,在加铺前需刨毛老沥青面层。
4.3.2 旧碎石路面
对泥结碎石、级配碎石路面改建成高级路面时,一般将旧路豁松、打碎,掺灰处理,使其成为底基层,然后再根据弯沉情况加铺补强层。
4.4 公路交叉设计
一般应该采用平面交叉口,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在交叉口处必须保证视线良好,确保交通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被交叉道路提前实施路面铺装,避免彼此污染。此外,要多开行人出入口,以方便进入农舍院落。
4.5 沿线设施
农村公路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定要做到保证安全,方便群众。安全标志、地名牌、指路牌,都是必须设置的。
5 设计注意事项
设计方案以切实可行为原则,重点放在农村公路的改造工程项目上。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5.1 平面线形以适合原线形的流线为基础,保证顺畅为可行;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路基宽度可适当减窄。
5.2 新旧路基的接茬方式、填料的技术要求要明确。
5.3 为达到压实质量标准,应考虑采用夯实机具型式。
5.4 加宽宽度上,结合工程量大小,应考虑错台方式、压实作业和错轮有效宽度。
5.5 采用矮挡墙加宽路堤,应验算施工压实机械压实时产生的倾覆推力。
5.6 加长涵洞,参照旧涵结构顺接。
5.7 原有路基较好的地段,如多年稳定的砂砾路面,可直接进行底基层或基层施工。
5.8 石质路基上直接做水泥稳定基层。
5.9 综合排水的完善。公路质量由水侵害引起的问题达50%以上,农村公路在养护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完善综合排水设施,减少水侵害十分重要。安全设施的完善,可提高公路抗灾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村级公益事业;公共财政;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29-02
村级公益事业是指村民委员会建制村内广大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事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村庄整治中的公共建设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其他非盈利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增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性,整个“十一五”期间,在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农村沼气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其目的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农民”,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2008年开始,中央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小型水利设施、道路修建、环境卫生、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适当给予奖补,当前该工作基本已经在全国铺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试点和推广积累了一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但我们发现,这一制度却存在着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等问题,并存在着入户收费难、意见统一难、召集开会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树立公共财政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的公共财政,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或缺陷,受社会公众委托,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国家分配行为。长期以来,中国财政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重城市、轻农村”,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较少,导致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严重缺乏,公共服务难以跟上。因此,要树立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一样需要公共财政投入的观念,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尽快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树立起公共财政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确保投入在总量上的强度。依据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大类,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任何一个农户都不可缺少,但任何一个农户都无力生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财政投入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倾斜的政策,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确定一个稳定的增长机制,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公共财政投入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确保投入在量上的强度。
2.确保投入在层级上的区别。从中国财政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全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不同的基础设施可分别由不同层级的政府提供,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的整治、引水工程等纯公共产品,由中央财政来提供;而像公共道路的基本建设等准公共产品,可由省级财政提供。此外,对于一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引入私人资本,运用市场来运作。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前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都要求县级和乡镇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才会对该地区的某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予以立项,这种一刀切的资金配套政策往往会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水平的差距,出现上级公共财政资金“嫌贫爱富”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将配套资金向农民摊派现象,变相加重了农民负担,致使许多贫困地区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程相对缓慢,严重挫伤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配套政策,提高中央及省级财政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补助标准和扶持力度,取消或者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配套资金。
二、创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投入方式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过程当中,也不应仅局限于对资金的吸纳,也可以发挥经济杠杆、政府调控手段等方式,作为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有力支撑。
1.研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既反映了经济是税收的来源,也体现了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增税与减免税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引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既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也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为了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研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减免;二是对实施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比如捐赠等,进行更大额度的抵扣优惠。
2.制定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对农村准公共品项目,应允许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鼓励金融机构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融资服务。一是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提供低息、贴息贷款;二是允许利用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融资抵押;三是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专项国债发行制度;四是允许农民合作经济与金融组织参股经营农村准公共品项目。从而逐步消除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融资的体制机制,开辟新的资金投入主体。
三、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机制
1.做好项目统筹。以县为主,做好项目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项目选择上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为中心,坚持“农民自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克服小而全、满天星的做法,力求大而精、效益好的目标。按照县上有重点、乡镇有亮点、村上有看点和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的实施要求,重点把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水利道路、生态环保、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基层民主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等相关项目,尽可能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有机配合起来,相互补充,拾遗补缺,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惠农事业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2.做好资金整合。整合资金是做大做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公益事业问题的必然选择。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首先,从财政部门自身做起,整合归财政管理的项目资金,作出整合资金规划,把可以整合的支农项目资金夯实到位。其次,以一事一议为平台,加强与交通、农业、水利、扶贫、环保、组织等项目实施部门沟通与协调,建立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把与一事一议建设项目一致或相融合的支农项目捆绑起来,资金整合使用。第三,吸收粘和其他各类资金用于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鼓励村级组织增加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有效利用部门帮扶资金和村企共建资金等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加快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这样以来,通过有序、持续的建设,才能使农村公益事业得到大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亦民,刘馨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现状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3,(35).
乡属县四级一般城镇,规划人口到2020年控制为0.1-0.5万人,城镇职能为农贸型,以发展粮油种植、畜禽养殖业为主。
2、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1)镇村体系规划
规划到2020年乡村民聚居度为68.15%,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镇、2个中心村、11个基层村和85个新村点的镇村体系。(新村建设方式、等级、人口及用地规模,详见“县乡规划新村建设点分布情况一览表”)
(2)新村空间分布
乡位于县县域西侧,紧邻广汉市,地处浅丘地带,新村布点依据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选点原则,结合各村的地形条件、现状居住院落基础和老百姓的意愿进行布局,总体分布较为均衡,多分布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能满足老百姓合理的耕作半径,全乡布点总体分布较为均匀。
(3)建设标准
规划新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70平方米,人均宅基地控制在30平方米以内,人均建筑面积控制在35平方米左右。
到2020年全镇新村点建设总用地为66.96公顷,比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144.58公顷,减少了77.62公顷。到2020年全镇村民聚居度为68.15%,因此有98.5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中心村:包含村,村。2个中心村将分别规划配置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一处(“1+6”模式),主要内容包含: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另外,2个中心村分别规划配置幼儿园一处,村,村分别规划建设小学一处,详见“县县域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基层村:包含11个基层村将分别规划配置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一处(“1+6”模式),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基层村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的规模较中心村可适当缩小,根据各村具体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情况,可规划配置幼儿园和托儿所,详见“县县域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新村点:根据其规模大小,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中型新村点23处,配置有商业服务、健身场地和设施、配电房、供水塔、污水处理池、垃圾收集点、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小型新村点62处,一般配置有健身场地污水处理池和设施、供水塔、污水处理池、垃圾收集点,据新村点之间、距城镇、中心村之间距离可联合设置,实现共建共享。详见“乡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2)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正兴村规划建设自来水厂一座,距正兴自来水厂或者城镇水厂较近的新村(2公里内)由城镇水厂供给;距中心村较近的(1.5公里内)可联合建设集中水塔,统一供水;其他区域相对集中的新村可联合建水塔;其他分散、规模较小的新村点可分户打井抽取地下水。
排水:规划采用分流制。雨水管道原则上沿规划道路顺坡敷设,以减小管道埋深。同时结合河流径流区域情况以最短距离布置雨水干管,以便雨水能以最快速度排入水体。污水管道在区内呈枝状形式沿场地内较低处的道路布置,尽量顺坡敷设。距城镇较近(2公里左右)的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场;相对集中的新村点(1.5公里左右)联合建污水处理池;较为分散或排水条件困难的分散建沼气化粪池。
电力、通讯:10kV配电线路宜采用电缆浅沟埋地敷设,但考虑到地方财力等因素,本规划建议主干道路采用电缆浅沟埋地敷设方式,次、支道路则可采用架空形式,实现全镇所有新村点全覆盖。规划电信线路沿规划道路布置,建议主干采用地下管道电缆埋地敷设的方式,次、支道路采用架空方式。
燃料:提倡使用灌装液化气、沼气、电等清洁能源,减少柴、煤的使用。
环卫:新村点均设垃圾收集点,中心村及城镇设垃圾转运站,每日清运至县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在车站、市场、广场主要街道等公共活动场所修建公厕,并加强其管理。
综合防灾:村五社都含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新村规划建设时必须加强消防、防洪排涝和抗震设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搭建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互动、共同繁荣,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从今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镇开展村级基础公益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努力基本达到:中心村拥有设施完善、功能配套、服务快捷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和基本完善的基础公益设施;自然村主干道路路面硬化,村民用上自来水,村内有固定垃圾收集点,有体育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上新台阶。
实施基础公益设施建设重点项目,2011年主要包括颐和家园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生态湿地绿化项目建设、仁韩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幼儿园、**幼儿园和幼儿园等共八项重大工程;2012年主要包括三合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旧村改造、**园生态绿化项目等工程。
完善自然村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全镇共46个行政村,根据各村具体情况,自2011年至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建设,从村内道路改造、自来水入户、村庄美化亮化、村内环卫设施和文体设施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公益设施着手,实现村内主干道路路面硬化,铺设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村内主干道设置路灯,村内绿化植树等;建设垃圾站收集点,美化村内卫生环境;在有条件的村建设公共厕所、公共浴室和体育健身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
三、实施步骤
(一)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4月至5月上旬)。在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村的基础公益设施情况进行分类,分年度设定建设目标,并确定年度基础公益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编报详细的建设规划,上报区村级基础公益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组织实施。
(二)重点突破阶段(2011年5月中旬至12月底)。重点实施颐和家园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生态湿地绿化项目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幼儿园、**幼儿园、**幼儿园和**幼儿园等共八项重大工程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2013年)。再建两个达到一级标准的农村综合服务场所:**社区农村集中居住区和**旧村改造。同时完成**园生态绿化项目、小河社区等工程。对全镇46个行政村全面完善健全基础公益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行动的组织协调、情况调度等各项工作。
一、重建项目授权支付资金自查情况
我镇共有5个灾后重建项目,分别是集镇道路及管网建设、机关政权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村级阵地建设、垃圾中转站建设、社区建设。
(一)、集镇道路及管网建设授权支付金额为2113600元,全部为中央重建资金,已经支付2105187.10元,结余8412.90元。
(二)、机关政权建设授权支付金额为3200980元,其中中央重建资金3040980,省级资金16万元,已经全部支付。
(三)、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授权支付金额为4312000元,其中中央重建资金3062000元,特殊党费125万元,已经全部支付。
(四)、垃圾中转站建设授权支付金额为18万元,全部为中央重建资金,已经支付176111.80元,结余3888.20元。
(五)、社区建设授权支付金额为46304元,全部为中央重建资金,已经全部支付。
共计授权支付总金额9852884元,其中中央重建资金8442884元,特殊党费125万元,省级资金16万元。已经支付9840582.90元,其中中央重建资金8410582.90元,特殊党费125万元,省级资金18万元。结余资金12301.10元,全部为中央重建资金。
存在的不足:集镇道路及管网建设的征地和拆迁460020.20元,垃圾转运平台建设的征地49480.80元没有经过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审核,现正在积极申报之中。由于相关政策的调整,社区建设设计费多付1400余元,集镇道路及管网建设工程量清单及控制价编制费多付9906.64元,可研报告编制费多付12535元。
二、市级部门拨付征地拆迁资金自查情况
(一)市教育局拨付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征地拆迁资金4228710元,已经支付3758349.27元,剩余470360.73元。
(二)市卫生局拨付卫生院征地资金418640元,实际支出433000.73元,超支14360.73元。
以上两笔需要说明的是:结余的教育局拨付下来的征地拆迁资金470360.73元,有456000元是需要支付给烟草公司的,有14360.73元用于了卫生院征地的超支。
在建设钢花小学时拆除了烟草公司原四平烟站,需要支付456000元,但烟草公司要求镇政府将原南泉烟站一起出让了,两笔资金合起来,由镇上在南泉集镇上新购一块地,并建设好围墙交给烟草公司。原南泉烟站以186002.96元的价格出让给了和兴村。两笔资金合起来为642002.96元,实际重新征地和建设围墙支出643739.80元,超支1736.84元。
存在的不足:1、烟草公司没有向镇上出据收到拆除原四平烟站的征地拆迁款45.6万元的收据,也没有出据拆除原南泉烟站的征地拆迁款186002.96元的收据,而是要求镇上将这两笔资金合起来重新给烟草公司征地和修建围墙。2、医院征地超支14360.73元使用了教育局拨付下来的征地拆迁款。
(三)市民政局拨付敬老院拆迁征地资金936065元,已经全部支付完毕。
(四)市交通局拨付洛小路征地拆迁资金5489877元,已经全部支付完毕。
(五)市国土局拨付成绵高速征地拆迁资金32784377.30元,其它资金4027758.80元,合计拨入36812136.10元,已经支付征地拆迁资金32393855.38元,其它资金2939285.30元,合计支出35333140.68元,剩余1478995.42元。
(六)市国土局拨付成兰铁路征地拆迁资金3176787.04元,中铁五局成兰铁路指挥部拨付成兰铁路租地及青苗补偿资金436200元,支援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拨付成兰铁路征地拆迁资金12386846.12元,合计拨款15999833.16元,已经支付15359716.96元,剩余640116.20元。说明:在支出时以上三笔资金是汇总在一起使用的。
(七)土地收储中心拨付我镇南阳村3组征地补偿367169.40元,已经全部支付给南阳村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