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第1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主题;民族元素

扎根于民族传统是中国服装设计日臻成熟的必需和必然。中国服装界一直在进行关于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讨论和实践,从诸如“秦蛹”、“剪纸儿”等设计在历届权威的“兄弟杯”时装设计比赛金奖中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服装设计界对此问题的重视。而就有关于此的研讨热烈不减角度看,问题似乎还未彻底解决。其实,类似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性问题也为各国服装设计界所关注。

一、现代设计中民族传统元素的实质

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也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

设计,即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主题,指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基本思想。对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可归为服装设计对不同时间、空间的民族传统的理解和表达。

二、民族传统元素的现解

现代服装设计有其自身的规律。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对其艺术性的评价,更在于它能否为消费者广泛接收,即服装设计的国际性和流行感。因此,对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的现解必须建立在国际性和流行感的基础上。

我们注意到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流行有矛盾的一面。这就要求在理解民族传统元素时,要客观地把握民族传统原貌的同时,以国际的和流行的立场对民族传统进行主观再认识。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传统元素,不是着眼于再现民族题材的外在表相,而是将其演绎为具有时代精神又不乏民族传统联想的内在心相。

从时间角度看,民族元素是以国际化为基点的对民族传统的更高层次的历史认识而非民族传统的程式化复述。

从空间角度看,民族传统元素是以国际化为基点的地域跨越,它会以本民族的眼光去借鉴外民族的传统。

一些成功的民族传统元素设计在历史学家眼里其反映的民族传统是非真实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只要设计联想符合大多消费者心目中的历史映射就是成功。

民族传统元素的现解,是对民族传统的外在特征和历史文化风格的合乎时代要求的延续和拓展。

三、民族传统元素的设计表达

主要包括主题选择、素材处理及表现形式等方面。

民族传统元素的选择以对其正确理解为前提,主要考虑它与时代现实的关联性,通过适当的时间及空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心理刺激。这种关联性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心理,特定的时代背景会让人们联想起某种历史旧貌。

民族传统在素材处理上建立于设计师对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间的理想化和个性化的关联。遵循似古实今、借旧求新的以民族传统元素表述现代流行理念的原则。在风格上以时尚为基点着眼于理想形象和审判情趣的移位。

民族传统元素设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复古风貌”和“少数民族风貌”。“复古”是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再体现,出于时间上的审美距离考虑。“少数民族风貌”是对非本地域的其他民族地域传统的再诠释。

以现代时尚为基点取舍主题、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素材处理,赋予其具有时代气息的美感和情趣,是民族传统元素设计的关键。表达得是否高明,取决于设计者的生活经历、设计经验、对民族传统的理解掌握、对时尚的敏感意识及学识才智。

四、结论

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化和传统性问题在某种角度看是理解和表达问题。在理解上,要明确它首先必须是符合流行格调的,其次是不仅要有机再现中华民族传统的辉煌外表,更要展示中国传统文明的丰富内涵。

第2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 设计与工艺结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7-02

服装设计中的设计是有计划和策划的进行服装的创作,而工艺是指人们利用工具对存在的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最终做成一件成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与他人,而工艺的目的是进行使用,正是二者的不同导致目前的服装设计教学一直在探索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服装设计教学更多的是注重设计、审美和艺术,往往不注重对工艺技术的培养,加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目前服装设计教学还有形成完善的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不能单纯的进行构想,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工艺与服装设计的联系,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构想的实施。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教学属于实用美术的范畴,其本身包含着艺术和手工技艺两个因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和综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建立起以设计和工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对服装设计的教学

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商品意识、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养,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服装设计的定位,将流行的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形式与色彩搭配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对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模拟平拍,对学生设计的服装进行虚拟平拍,让学生对了解具体的设计流程,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技能。

2.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

在进行服装结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灵活的结构制图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结构制图能力,实现学生制版打板能力的提升,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设计的代表性服装与成衣课程结合在一起,按照固定的比例进行制图裁剪,由浅到深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开展。另外,在服装结构设计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款式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放缝和打板要求,并根据款式的实际纸样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同时,老师要逐渐增加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难度,让学生在服装设计中灵活进行打板,并可以根据样衣要求进行打板,从而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极高的活动提高校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

3.对服装材料工艺的教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服装设计的目标,学生必须对服装材料进行详细理解,为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对学生开展服装材料工艺教学。在服装材料工艺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面料和辅料的知识,还要增加学生对面料各方面性能的理解,包括面料的结构、风格与特色、服务性能和成型时的状态。在开展服装材料工艺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实现服装设计与工艺材料应用的有效结合。比如在设计一套晚礼服时,要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材料的选择,然后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晚礼服制作,使制作的晚礼服顺畅平整。

二、如何促进服装设计教学中设计与工艺结合教学模式的实现

1.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对服装平面图进行标准化

服装平面图在服装设计中的主要作用是让服装设计的效果图更好,而在现在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对服装设计的效果图十分重视,而往往忽略服装平面图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服装平面图的重视度不够,在教学中的涉及范围不够或不进行过多的补充说明。为此,要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加强对服装平面图的标准化,并在服装平面图的制作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准确和仔细的绘制,而不能进行盲目的设计,否则将导致后期的服装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服装设计与工艺出现断层,使最终做出的服装不成功。另外,教学过程中要对完成的服装平面图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修正,保证其正确无误,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的服装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模糊工艺与设计的学科差异

设计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形象敏感度,并通过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要求的项目模型,然而工艺教学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服装设计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需要设计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对服装设计发展趋势的预测过程中,又往往需要设计者利用自身的形象思维进行预测。但是服装设计作为在理性思维制约下进行的组织活动,应该采用逻辑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的原则。可见,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与工艺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可以实现二者的融合。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模糊工艺与设计的学科差异,采用设计与工艺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既具有良好的艺术基础又具备娴熟的工艺技术。

面对时展和物质水平提高对服装设计提出的严格要求,服装设计教学提高自身的重视,在教学中开展设计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技能时实现自身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自己的服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赞乐,刘胜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28- 130.

第3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健词:服装设计;文化理念;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一、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当今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服装设计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行业,说它新兴,是因为服装设计事业是在近几年,通过人们服装品味的不断提高才得到质的飞跃。说古老是因为服装设计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并传承至今。所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史对传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长久以来人类文明的沉淀!企业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自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来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观。

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1.在服装领域中,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特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终极目标,于是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型文化,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再认识。服装设计不仅是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它还是需要再生和更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求新,服装的设计就要不断的创新,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服装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收集各种文化元素,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服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服装已经绵延了千年,其内涵和表现方式也几经变迁,但是总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炼服装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够从实质上、形式上全面地理解传统的服装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深刻的现代服装文化。例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一些既有异域风情又独特新颖的作品。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被不同的人演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服装文化带来的效果。

3.企业文化也是服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是一种被员工认可的积极文化。服装的品牌就是服装的企业文化。通过服装的品牌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这点国外的企业比国内的企业认知度高。如阿玛尼、夏奈尔等他们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时尚界的风向标。企业文化含量直接体现在它所设计的品牌服装上,人们在消费服装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其内含文化,没有丰富文化内含,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就需要汲取服饰文化的丰富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文化理念是指人们对现有物质文化成果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泛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科技媒价使时尚咨询的传播更加便利。大量的时装会、时尚晚会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咨询的发达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的素材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动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服装设计的基础。服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必须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想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得明白人们在审美上的个体差异,差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设计师要深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的文化理念直接表现在他(她)的作品上,

2.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传统文化使现代的服装设计更有内涵,更具特色。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大胆的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比如青花瓷、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使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装秀,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服装文化的内涵。这样既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时尚的形式传播,又能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师获得灵感,凸出服装设计特点的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使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3.后现代文化理念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有些设计师也致力于追新求异,他们吸收了来自另类青年的亚文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新奇的式样,打破常规的美学思想,颠覆传统,如有着破洞的丝袜,棱角夸张的服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后现文代也提出了服装的绿色理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让人们沉思,环保问题更成为了焦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因此在服装领域,后现代设计文化也提出了“绿色设计”,其设计理念中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被人们重视。在绿色理念的推动下,环保服装也应运而生。比如,在纺织原料上选择符合生态标准的天然原料。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它推动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当人们在挑选心仪服装的同时,他(她)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色彩斑斓的年代需要独特与敏锐设计思想。不管服装发展方向如何,文化理念永远是它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兰.范红梅论文化底蕴对服装设计的基础作用[J].丹东

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三23卷第4期

[2]项海燕.服装设计中的后现念[J].湘潮(下半月),

2008年第4期

[3]高毅.消费,再生,打品牌――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与含

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的作用及影响。从传统、后现代等几个方面诠释文化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价值。

关健词:服装设计;文化理念;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

一、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在当今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服装设计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行业,说它新兴,是因为服装设计事业是在近几年,通过人们服装品味的不断提高才得到质的飞跃。说古老是因为服装设计从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并传承至今。所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史对传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服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长久以来人类文明的沉淀!企业品牌和服装设计师们都是通过自己对服装文化的理解,来推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观。

二、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1.在服装领域中,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求新求特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终极目标,于是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型文化,它需要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的文化注释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再认识。服装设计不仅是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它还是需要再生和更新的文化。人们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求新,服装的设计就要不断的创新,设计师们只有不断的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才能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服装设计行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设计师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收集各种文化元素,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2.服装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服装已经绵延了千年,其内涵和表现方式也几经变迁,但是总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服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炼服装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创新,才能够从实质上、形式上全面地理解传统的服装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深刻的现代服装文化。例如现在的很多设计师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上寻找创作灵感,设计出一些既有异域风情又独特新颖的作品。设计风格不同的服装被不同的人演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服装文化带来的效果。

3.企业文化也是服装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企业文化是一种被员工认可的积极文化。服装的品牌就是服装的企业文化。通过服装的品牌可以了解一个企业。这点国外的企业比国内的企业认知度高。如阿玛尼、夏奈尔等他们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时尚界的风向标。企业文化含量直接体现在它所设计的品牌服装上,人们在消费服装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其内含文化,没有丰富文化内含,品牌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就需要汲取服饰文化的丰富养分,用自己的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文化理念是指人们对现有物质文化成果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泛化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科技媒价使时尚咨询的传播更加便利。大量的时装会、时尚晚会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作品。咨询的发达也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的素材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动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服装设计的基础。服装的设计不但要满足它最基本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必须让人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想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就得明白人们在审美上的个体差异,差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所以设计师要深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文化理念对服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设计师的文化理念直接表现在他(她)的作品上,

2.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传统文化使现代的服装设计更有内涵,更具特色。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大胆的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比如青花瓷、水墨画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元素使设计作品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无论是什么样的服装秀,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服装文化的内涵。这样既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时尚的形式传播,又能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推向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设计师获得灵感,凸出服装设计特点的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使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3.后现代文化理念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当然,在后现代的思潮影响下,有些设计师也致力于追新求异,他们吸收了来自另类青年的亚文化营养,创造出了各种新奇的式样,打破常规的美学思想,颠覆传统,如有着破洞的丝袜,棱角夸张的服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后现文代也提出了服装的绿色理念。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让人们沉思,环保问题更成为了焦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因此在服装领域,后现代设计文化也提出了“绿色设计”,其设计理念中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不断被人们重视。在绿色理念的推动下,环保服装也应运而生。比如,在纺织原料上选择符合生态标准的天然原料。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服装设计有着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它推动服装设计行业不断前进和发展。当人们在挑选心仪服装的同时,他(她)也在挑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色彩斑斓的年代需要独特与敏锐设计思想。不管服装发展方向如何,文化理念永远是它的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兰.范红梅论文化底蕴对服装设计的基础作用[J].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三23卷第4期

第4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和观点。在反映服装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比如:学习服装设计起初以点、线、面作为服装设计的基础和重点,后来逐渐开始重视服装绘画效果图的绘制。这样一来,往往美术基础好的同学容易得到高分,而那些美术基础差的同学则一筹莫展,甚至失去对服装设计的信心。近年来,随着资讯的发展与传播,服装行业的发展激发了服装行业的设计人才的专业化,更明晰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及行业的需要。服装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款式和样板设计,它包含了产品定位、需要特征,也包含了企业和品牌的定位和特征。无论是点、线、面为主导的服装设计教育,还是绘画效果图为内容的服装设计,都片面地把服装设计理解成一种与绘画相关的技能。实践证实行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产业化的设计过程,一个“合适”的设计需要同时满足许多相关的不同需求。因此,服装业的发展要我们重新审视服装设计,重新审视我们所从事的服装设计教育。服装设计教育需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地展现出现代服装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教学观念。

二、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组合播放、讨论等方式,交流活动是通过“会话”来实现的,交流的对象除师生交流外,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体会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比如:08服装班的王艳红、苏小琴等同学他们就有新的创意,自己到街上买了各自喜欢的面料,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技能,做出了自己喜欢的服装并且天天穿上,总的来说是时尚,虽然做工不是那么精美,但是款式很动人。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

三、知识构建体现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假设,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如:结合人体曲线,更好地描绘出新型款式。因此,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作为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学生而言,服装设计的专业技能是他们从业的基本手段和必备能力。包括从对各种面料、辅料的性能和作用的了解到选择和使用面料、辅料的能力,建立在面料基础上的设计造型能力,平面和立体的制版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操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有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发展设计能力的基本体现,包括眼力训练、脑力训练和表达能力训练。在现代设计中,眼力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和体现。而表达能力已不再停留在从前的绘画效果的基础上,它包含着对各种新工具的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必须走出纯粹是课堂练习,要针对行业进行改革。

四、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一般的演示课件只能按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过程向学生作出展示,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课件的演示结果,更有甚者,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计算机的演示走,计算机课件反而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障碍。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我们学校开通了无线网络,让所有的学生带笔记本电脑来,可以随时在网上交流新的学习要点。在 CAD教学中,学生可以不断的练习,可以跟世界接轨的服装新潮流互动。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

五、服装设计课程要与企业接轨

第5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近年来,韩国时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韩式风格更是被广泛运用到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服饰中。这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去韩国留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韩国的服装设计教育与国内服装设计教育的差别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思考。

教育的不同之处

1. 入学要求和基础不同。

在国内想进入艺术类专业大学,都必须参加高考的艺术类考试,通过成绩来对每位考生进行评估。这也不免产生负面效果。有些学生艺术分数较高,也喜爱艺术专业,但因为文化分数没达标而改变追求方向。另外,由于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加上艺术类文化分数相对要求较底,因此,造就很大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为了进入大学,将艺术类考试作为进入大学的一个捷径。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份大学文凭,而非真正热爱艺术、热爱专业,有的甚至是迫于家长的压力。

在韩国,入学并没有要求学生有美术基础,学生更多的是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对服装的热爱而选择服装设计这门学科。部分学生是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美术专业知识训练的。

由此不难看出,选择专业学习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积极与不积极之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之后的学习状态。“一纸文凭”的出发点,无法真正满足对专业追求的需要。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一份激情和热爱,使之能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不断坚持,不断开发和创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就美术基础而言,我们的学生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在高考前,他们当中大多有几年的美术根基,最基本的也有突击学习半年左右的美术课程。这对之后的大学专业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而韩国学生部分是没有美术基础的,但他们有的是对服装设计的热爱和执着。但是,就这一点,让有的中国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服装设计内涵的同时,误认为画服装效果图、款式图就意味着设计服装了。

2. 教学设置不同。

国内服装专业院校大致会根据专业方向划分班级。例如: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营销等。拿服装设计班来说,有的同学大多是通过专业绘画考试而被录取的,在课程设置上,绘画的课程相比动手课程要安排多一些。如色彩构成,服装画技法等等。老师给学生灌输的大多都是美术绘画相关的知识,反而实际操作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如缝纫课程、制版课程、立体剪裁等。再拿服装营销班来说,课程顾名思义以营销为主。这样的分班虽然有利于细化专业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将学生们的思想、专业知识给划分开来,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在韩国,学校就只有一个服装设计系,学习内容涵盖以上国内详细划分的每个不同班级的专业课程,但最主要的依然不外乎基础缝纫知识及操作、服装画技法、制版课程、立体裁剪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理解都是通过实践操作来达到的。

在韩国,有一个服装课程,可圈可点——韩服制作课程(就是他们的名族服装制作课程)。从选材配色裁剪制作都由教授一一指点,每一个步骤都是非常讲究的,该课程的考评就是每位同学穿着自己制作的韩服去给教授进行评分。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服装的进一步了解,会有织物设计、毛织课程等,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面料、了解服装。

3. 能力培养不同。

在国内,服装设计教育中可能更看重学生的绘画和艺术表达能力,而较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市场调查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韩国则恰恰相反,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大量实践,不断进行成衣形成需要的三个步骤——画款式图打版样衣,来学习服装设计、服装制作全过程,使之有效地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每个学生还必须完成服装市场调查、分析的课程实践环节。

由韩国服装设计教育引发的思考

1.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认识实物和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学生只有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可能在专业学习中有持续力,并通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重点在于引导、辅导他们,让他们能自己设计作品,亲手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开发他们探究专业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得到认可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因为将一张设计稿变成一件切切实实的成衣才是我们做服装设计的初衷。就好比在企业当中将一份PPT的企划变为一盘完整的成衣货品一样。

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式、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兴趣的有效方法。最根本的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学生自有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在专业上给予方向性的引导,使其能充分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找到自身在专业中发展的合理方向,使其认识到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性。

2. 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

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成就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作岗位、社会责任感的争强,更是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首先,实践环节要针对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来设置。服装设计学习不仅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而且每个学习阶段学习探究的内容方向也有不同。例如,学习服装造型时,可以依次安排人台纸质造型实训(理解空间造型的概念)白胚布立体裁剪实训(探究结构如何支撑)面料立体裁剪实训(了解面料对造型的影响)等一系列实践课程。通过系列实践课程让学生理解服装造型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发现和解决其中问题,最终实现自己动手完成服装造型设计作品的全过程。

其次,实践课程的能力培养要与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符。按照 “校企深度融合”的思路,采取“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一体化、项目与课程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选取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室、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完成“知识、技能、态度”训练。

3. 对传统文化的延承和创新。

学习传统服装设计,让学生们不仅对非常考究的传统服装工艺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与文化。

中国,一个博大精深的国家,经历过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不同,我们对它们的认识还仅限于书本。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和将它好好传承呢?为什么我们不亲自动手尝试一下呢?无论韩国还是日本,他们将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看的相当神圣,而且质地、做工好的传统服饰价格非常昂贵。在韩国,穿韩服表示对重要的场合尊重和重视。一对新人在婚礼时要穿,小孩子过周岁时要穿,老人做大寿时也要穿。而我们是否也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传承传统中国的服饰文化呢?

衣服虽然只是穿在我们身上的一件精神皮囊,但她也是有灵魂、有精髓的。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还在意它的这些?现今,盲目的追求流行,是导致我们国家目前服装欣赏水平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让全民提高服装欣赏水平,如何展现服装的神髓,而不再在乎“皮囊”。当然要靠我们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搭建一座桥梁,去传达和引导。

服装她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源于生活,只要你留心观察,灵感无处不在。历史的变革、新事物的诞生、自然产生的现象等等,他们都将带动着服装的发展。好的服装就像一首耐人寻味的诗词,我们必须用心去读,用心去领会每一个细节运用的巧妙之处。

服装设计没有任何窍门,设计师单凭两个字“感觉”,而这个“感觉”最重要的是,基于稳扎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积极去面对的态度!服装设计专业需要的是真正热爱服装、肯钻研、肯动手尝试、愿意向高难度挑战的人!

第6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能够在传统实用类服装设计领域取得成就,而且能够参与到舞台服装制作、影视造型等相关行业中。在社会文化事业极大发展的今天,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不乏用武之地,社会也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熟练掌握制版和缝制工艺以及服装营销、服装陈列技巧的人才参与到服装相关行业中。因此,服装设计课程应以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多面性的需求为方向,进行全面课程改革。

(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教育的宗旨进行职业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是个体毕生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这是现代心理学对职业心理进行研究之后所得的重要结论之一,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会持续一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也必须注意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宗旨。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方式

(一)以实践教学开展为目的进行教材改革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注意到服装设计课程本身的应用性。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中,无论是对服装设计的理念的表述,还是对服装设计方法的教学都显得太过死板,这样的教材不仅制约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因此,有必要以实践教学的开展为目的进行教材改革。教材改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服装设计专业书籍,选择其中应用性较强的那些作为教材;第二,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原本的教材理论基础上,另外自编一本全部是应用实践知识的辅助教材,在服装设计课上使用,辅助教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刻板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通过动手设计、动手成衣,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就必须在教法改革中明确“就业”这一目标。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始终是学校而不是职场,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环境变化的角度实施教法改革,即应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服装设计公司、大型影楼等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课程与服装设计的日常应用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方法的实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们也能够从教学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教法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的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师职业素质再教育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如果教师们本身的职业动手能力不足,对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类型以及职业前景了解不足,也就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更遑论对学生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再教育,是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教师对服装设计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理解;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再教育,使教师通过实际感受增加对服装设计应用的职业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

三、在服装设计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应充分应用学校资源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法对各院校的教学资源要求不一样,对学校的办学实力要求也不一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进行课程改革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学校所占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拥有的教学实力,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不使课程改革活动成为学校发展的压力。

(二)课程改革应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在以人本教育为主要教育思想的今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性,例如,刚入学的学生社会经验太少,直接使用校企联合教学的方法更容易使他们的职业心理发展受到挫折,因此应该先从学生对教材、对服装设计学科的熟悉和认识开始进行教学,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则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四、结语

第7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 设计 原则

现如今,国内幼儿服装品牌名目繁多,很多国内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营销手段忽视对产品本身的提升,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服装设计水平,进一步吸引消费目光,应该成为现阶段幼儿服装品牌在市场上立足的新途径。尤其是在国外品牌不断入驻中国的形势下,通过打造特色的设计,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才能增强产品竞争优势。

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幼儿是指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要打造幼儿服装的设计特色,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年龄阶段的服装的消费特点,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也要注意到孩子父母的喜好,因为父母拥有服装的购买权。因此,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幼儿服装消费的特殊性,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设计并创造出能吸引幼儿目光和兴趣,同时又让父母愉悦的服装,顺应消费需求,才能在市场的考验中站稳脚跟。

一、安全性原则

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安全性是幼儿服装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其主要内容就是防止幼儿在受到服装中面料、辅料、图案等的伤害。生理上,幼儿抵抗力差,皮肤敏感,因此在幼儿服装设计选料的时候,必须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尤其是要注意色牢度、甲醛、PH值等含量,确保符合规定。心理上,幼儿时期孩子比较好动,同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思,要防止其玩衣服零部件造成自身的伤害。因此,我们在设计幼儿服装的时候,要选择安全环保的材料,如:棉、麻等绿色面料,此类面料柔软、透气性好、刺激性小可以保护幼儿稚嫩的皮肤。在衣服装饰中,尽量减少图案印花的使用,尤其夏天的衣服,印花图案往往使用化学原料,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可采用绣花图案或者拼色的设计增强服装的美感,减少化学原料的伤害。另外,幼儿服装设计要尽量避免添加纽扣等小零件,以防孩子吞咽造成伤害。随着科技的进步,服装面料也不断革新,出现了抗菌、防静电、抗辐射等特殊面料,这些面料的采用,对保护幼儿安全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也是幼儿服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幼儿穿衣洗衣等需要父母进行打理,因此这个原则是我们为孩子的父母量身定制的,尤其是年轻父母往往缺乏耐心,我们在幼儿服装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幼儿的服从父母的特征,为父母提供了便利,就赢得了消费决定者的青睐。如在裤腰的设计中,采用简单实用的弹力设计,以方便父母穿衣;在衣服纽扣设计采用磁性的搭扣,或者尼龙扣、拉链等便于操作的设计。此外,由于幼儿阶段孩子头大、肚子凸,四肢短小,在服装的款式设计中,宜采用宽松的外轮廓设计,以适应幼儿好动的特点,方便其活动。另外,幼儿吃东西往往会掉在胸前,因此胸前是幼儿最容易脏的地方,如果将胸前设计为可拆换的设计,可以避免幼儿服装因胸前过脏影响美观而过早地被结束使用。

三、简洁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幼儿的心理认知所决定的。幼儿时期,孩子的审美观念并不成熟,他们基本上只看事物的表面,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目光集中在某一处局部,从自己简单的思维出发去认识世界。如他们画的房屋,只注重房屋本身的绘画,不会考虑用周围的美景存托房子所处的静谧的环境,而且房屋也就是简单的三角形的房顶、正方形的屋子、圆形的窗户、长方形的门组成。因此,我们在设计幼儿服装图案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特点,着重突出口袋、蝴蝶结、图案等局部细节的设计,而且不宜设计多种装饰,图案尽量运用简洁的线条以吸引孩子的理解和关注的目光,以此来引起孩子的喜爱之情。

四、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强的服装符合幼儿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也能适应年轻父母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品位”。近年来,趣味性设计在童装中成为一种流行趋势。[1]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幼儿服装的趣味性,可以让服装更具吸引力,让这种款式更具生命力。趣味性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款式的趣味性,比如我们常在幼儿服饰中看到的熊猫装、兔子装、老虎装、还有在女孩的蝴蝶结装等,采用仿生设计的手法,不仅让服装更具趣味性,还可以让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其认识自然的美好。二是纹饰图案的趣味性,纹饰图案的作用主要是增强美观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卡通图案的设计,如著名的迪斯尼唐老鸭、米老鼠等卡通人物的图案设计,还有中国的喜羊羊、灰太狼也是风靡一时,这些设计能给孩子带来梦幻的感觉,也符合幼儿服饰的流行趋势。三是加工工艺的趣味性。如不规则剪裁的加工能让衣服与众不同,刺绣的使用能让装饰图案更加立体,这些工艺的运用都能进一步吸引幼儿的目光,让衣服趣味十足。

综上所述,在幼儿服装设计中,安全性、实用性、简洁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在需要考虑主要原则。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原则,才能从不同的设计角度,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段,设计出既满足家长要求,又吸引幼儿目光的服装。

第8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一、教学方法的前后衔接贯穿与统一

一般来讲,一个好的制板师在工作的时候是要达到无法胜有法的境界。但在教育过程中,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的理解与系统的掌握,还是要讲究结构制图前后的统一与衔接。一方面,是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前后统一,另一方面,是结构制图方法的前后衔接。毕竟大部分学生没有服装制图方面的知识基础,尤其在本课程的初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款式讲解阶段,如果对于这个款式的讲解采用一种制图方法,那个款式的讲解又采用另一种制图方法,那么学生的思考就会不连贯,在学习过程中疲于记忆,无暇服装结构要点的理解与分析,自然无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进行独立绘制结构图的训练

在掌握基本款式结构制图以及服装结构变化原理之后,可以给定学生一款没有讲解过的服装款式进行结构制图,在初期还是要细致地分析款式特征并讲解结构处理的方法,这个阶段等于是让学生鼓足勇气独立制图,慢慢扔掉老师这把拐杖。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这种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读万卷书。同样,要绘出好的样板,必须要多读服装结构图。通过广泛地阅读结构图,开阔眼界,接触当前流行服装的纸样处理方法。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进入后期综合制图技能培养的阶段,除了进行一定的实践训练以外,鼓励学生多多吸收来自各个渠道的知识。

三、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进行服装艺术设计“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的“思维、艺术再创造”的教学方法个人拙见“学习服装艺术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思维、材料的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个人觉得传统的服装艺术教法“只是一种模仿的服装造型”,“不是有效的服装设计,而是无价值的服装艺术”。服装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处在服装设计问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服装设计思维的积极性。

四、发散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大量欣赏经典作品。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为了便于启发学生思考,防止冷场,教师将启发性问题排列成表,在讨论中使用——如头脑风暴法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

五、设立服装设计课外组织,多渠道开发学生创造思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服装艺术设计作为生活中最凝练、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也必然体现出它的多姿多彩。服装艺术设计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必须经过亲自检验,仅仅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服装艺术设计来源于实践,和大自然、社会紧密相连,服装设计教师应努力开展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认识、发现各种艺术表现。在我们周围,造型各异的建筑结构就是运用服装设计中的立体构成与平面构成设计,许多自然景观无不与服装设计中的任意图形相联系,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服装设计的激情与创造的动机,令学生在感知服装设计形象的基础上引感反应,产生积极联想和深刻理解,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第9篇: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分析

中D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3-01

一、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本质上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场所。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市场的需求,着眼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当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具有十分明确的区分属性的。首先应该认识到,高职院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过程当中,它的教学目标是直接为市场输送一些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中高端设计师,相比更高层级的专业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最主要是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掌握应有的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定要针对自己本身教学的理念和属性,强调区分和层次。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到高职院校招收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中学阶段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底蕴、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短板,所以说高职院校也一定要依据学生本人的现实状况来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一)打牢基础。高职院校进行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化培养过程当中,所应该秉持的第一个理念就是要打牢基础。任何形式的学习和任何内容的学习,归根到底都是一个由低层向高层级进阶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之前,学校都一定要教会他们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基于本身的基础和底蕴来进行更高层面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长远发展的路径才能被保证,学生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方向性才能够被准确地锚定。

服装设计专业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并不一定能够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实际上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因此而言,在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过程当中,首先要基于学生的现实状况,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最初始阶段,就教会他们基本的作图知识和审美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在进入职场之后拥有过硬的素质,得到更多职场的青睐。

(二)强化实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实践路径才能够真正承担服装设计的具体工作,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基于实践来开展的,服装设计工作尤其如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形成创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老师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市场行为,结合服装企业市场化运营过程当中的实际需要,来开展自己的专业化教学,力求让人才能够一出社会就受到企业的认同,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具体而言,学校应该考虑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与其在工厂之间的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到工厂从事相关的学习和见习,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革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都应该以理念的创新作为开始。为了培养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老师应该在自身的理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应该着眼于当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状况,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具体而言,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各有不同的,学校也一定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本身能力,在实践操作或者动手能力以及个人创新层面的特质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特长来开展自己的学习。

三、结语

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需要老师、学校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为了完成这一个目标,每一个在高职院校当中从事相关教育教学的老师,都应该自觉承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吴限.创新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考试周刊,2015,(55):90-91.

[2]沈晓樱,卞建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企业V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企业VI设计过程为例[J].大众文艺,2014,(22):67-6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