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改良土壤质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第1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一、培肥地力,完善田间排灌系统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基础。

1.俗话说稻靠地力麦靠肥。我市是半山区,水稻土类分4大类、21小类水稻土,地力等级分4级,土壤质地与肥力差异很大,这就需要首先进行土壤的改良,冷浆型和草甸型水稻土要用石灰渣、矿渣进行改良,同时增施农家肥。白浆型、冲积型水稻土可用草炭、泥塘土进行改良,同时增施农家肥,这样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2.据有人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条田工程和排灌渠系工程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30%,增产稻谷6.5~8.7%。因此。较高的土壤肥力,良好的排灌系统是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的先决条件。

二、选择能安全成熟的中晚熟大穗型高产优质米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前提。

在我市中熟及中晚熟品种(指生育期在135至145天的品种)因积温条件不同要选择安全成熟且不浪费积温的熟期。大穗指稀植情况下平均有效结实穗粒数100粒以上。目前我市栽培的有丰优307、通育239、九稻58等。

1.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

分蘖力强指在稀植条件下有效分蘖达350~400株/m2。不仅易形成发达的根系,以及形成单位面积内高产指标所必须的颖花数,而且多穗栽培和较大穗栽培源库关系更协调、更安全稳产高产。

2.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具有根系发达,活力强的特性。

根系发达活力强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表现在根系生物量大,深层根系比例高,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抗旱和耐早衰的能力,可以有力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大高效的叶面积率,延缓叶片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3.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率。

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剑叶叶片卷曲度较大,叶片角度开张较小,直立性好,上部2、3、4片叶较长,基部叶片较短等特点,能够提高剑叶上下表面的光合强度和冠层的透光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能为水稻优质高产奠定物质基础。

4.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源库较为协调。

有资料表明,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适宜的粒叶比,一般为18~23毫克/cm2。这样的粒叶比,能够较好的协调库源关系;为提高经济系数创造了条件。

5.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

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耐寒、耐旱、抗倒伏能力强。具有群体冠状层结构合理基节短、茎充实等特点,为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三、培育高产株型,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

在选择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前提下,采用培育壮秧、平衡施肥(或测土配方施肥)、优化灌溉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培育水稻高产株型,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群体光合生产率,以及粒叶比协调库源关系,从而提高群体质量,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

1.实行稀播旱育培育大龄带蘖壮秧。

具体指标是5月下旬插秧时,秧龄40天以上,叶龄4.5~5.5叶,株高16~19cm,百株地上鲜重20克,地上干重5克,每株带蘖两个左右,充实度0.5以上,其外观表现形态为敦实矮壮,基部粗壮扁平,举,植株富有弹性,培育这样的壮苗,主要手段采用培肥床土,配制优质营养土。育苗形式上一是稀播旱育苗,播种量控制在100~150克/m2之间。钵体盘育秧每孔播种芽两粒为宜。盘育手插以每盘播种芽50克为宜。这样秧苗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多长几天,待气温回升到适宜的温度时,插秧效果最好,可实现早生快发,为形成足穗、大穗打好基础。

2.播种量和秧苗素质、产量的关系

据有关人员试验调查,随着播量的增加,叶龄逐渐减小,每平方米播量超过200克叶龄达不到4.5以上。

随着播量的增加,白根数和总根数明显减少,茎粗大幅度降低。每平方米播量超过200克秧苗白根数总根数、茎粗、充实度、百株地上鲜重、地上干重均达不到壮秧标准。

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加,水稻单产逐渐下降。播量每平方米超过350克。产量达不到每公顷8000KG以上。播量每平方米超过200克,产量达不到理想的高产指标。

以上结果表明,种芽最佳播量在150克/m2之内,才能培育出理想壮苗。从而实现高产指标。

3.适时插秧,确定合理密度。

当温度稳定通过13℃时进入插秧期,一般在5月15日至25日为宜。秧苗带药下地,合理稀植插秧采取哪种密度和插秧形式总的原则主要有两条。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宜稀不宜密。

在相同密度下,最好采用宽行距窄穴距的插秧形式。

以上两条原则其理论依据具,有人试验调查表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密度30cmX(16.5~26.4)cm之间的产量水平是一致的,但创高产在一定范围内采取稀植,有利于改善田间环境、提高产量。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采取宽行距、窄穴距的长方形插秧方式,优于正方形插秧方式。

4.科学施肥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保证。

目前水稻的施肥方式很多,稻田土壤质地有20多种,肥力差异很大,随着产量指标向8250-9000KG/公顷迈进,在创高产栽培上根据多年的经验结果,在我市较适宜的施肥量(按有效成分计算)是每公顷施用氮120-135KG;五氧化二磷60-75KG;氧化钾100-120KG,适当配施硅、锌肥,增加钾肥也是重要的。

5.节水灌溉,以增温保苗为主的管水方法

水稻生长没有水是不可以的,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建立水层,而应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需求进行建立水层,干、湿调控,合理调整土壤的水、肥、气、热状态,这样水气交替可以达到以气养根、以水保叶的目的,有利于促进灌浆,防治早衰,改善田间气候环境,保证形成健壮的根系和植株。

6.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确保丰产,提高米质。

化学药剂除草技术目前已经成熟,只要选好药剂,施用得当即可达到理想效果。

7.观察水稻生育动态,积极采用应变措施。

应变措施作为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必须确立的一项技术环节。应随时掌握水稻的生育及环境动态,一旦发现水稻生育有偏离模式的趋向,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弥补。

8.适时收获提高米质。

第2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关键词:龙眼;更新改良;栽培管理

龙眼是泉州名优的传统特产,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产品即可鲜食、焙干品,又可浸酒、冲泡饮用等用途,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龙眼质量要求、种类选择、供应期拉长提出更高目标。南安市素称“中国龙眼之乡”,龙眼生产面积大,但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到龙眼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如何从品种优化选育和结构调整入手,有选择性进行新品种改良更新,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益,成为当前技术推广重点。本文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龙眼更新改良及栽培管理的具体操作技术。

1 龙眼砧木复壮

龙眼树管理不到位或生长势差的树体,应先进行复壮后嫁接改良,否则即使嫁接成活,枝梢细黄、长势呆滞,果实品质差。在改良复壮基础上结合造型修剪,常以开中心造型,每株选择留取3-5枝分布均衡枝干作嫁接主枝。园地除草、深翻松土,然后根据树体长势合理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无机肥,为嫁接培养健壮砧木。

2 接穗品种选择

1)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生长,特别是栽培成功的优质品种、特色品质、市场认可品种:“福眼”“东壁”“凤梨穗”等。

2)稳产高产、抗逆性强,砧木与接穗亲和力较好,管理粗放、抗病虫害较强的品种:“松风本”、“乌龙玲”等。

3)依据龙眼品种成熟期数量比例及销售量的实际情况,选择早熟或晚熟搭配品种:“八一早”、“立冬本”、“冬宝9号”等。

3 嫁接技术要点

3.1 嫁接时期 南安地区阳历以2-3月气温稳定在15-25℃间嫁接为最佳时期。提前嫁接温度低,植株生理新陈代谢、体液流动量少、根系和枝梢等处于半休眠状态。延后嫁接,接穗内因抽梢消耗大量养分且受天气高温烤焖,适宜砧木与接穗愈合时间不够而影响成活。

3.2 嫁接前准备 提前2-3天进行造型修剪,特别是旺盛树其根系输水系统强,提前锯树可以使多余水分排出。嫁接口以下留2-3枝长势较弱的“平衡枝”,以疏导树体水分流动,促进砧木接穗愈合。

3.3 接穗选择 确定优质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母树,为采集接穗的对象,剪取树冠中上部生长健壮、腋芽饱满、无病虫害、去年抽发的夏秋梢为接穗。剪下的枝梢及时去除叶片,并整理好穗条,按一定数量收集保湿管理,宜随采随接,最迟不宜超过一周。

3.4 嫁接枝高度 矮化低位嫁接有利嫁接操作、方便田间管理、增进通风透气和速生快长等优点。根据树龄砧木大小及径粗多少考量,通常5年树龄以下在主干或主枝离地30-40㎝嫁接,5-10年树龄在主枝或副主枝离地60-80㎝嫁接,10-20年嫁接口离地高度约100㎝-150㎝进行短裁,20年以上或胸径粗25㎝以上可适当提高些,实行多头嫁接以快速形成树冠。

3.5 嫁接方法 操作顺序:树体造型定型—裁切砧木—销修接穗—插放穗芽—扎绑薄膜等步骤进行。嫁接时应选择砧木和接穗各有平直销面,保证插接穗能插紧。销接芽在芽眼下方销成45°角的斜面,反面直销成为3-4㎝长、深达形成层或略带木质部的笔直平面,然后从芽眼上方约1㎝处剪断。插放应将接芽向下插紧,长直削面向内(木质部)与砧木形成层对准,大小不一要对准一侧。扎绑时薄膜由下往上将接芽与砧木交接部位全封闭包扎,芽眼处单层拉紧薄而不破,接穗萌芽顺利透膜而出。

4 管理要素

4.1 及时补接 正常接后25-35天接穗开始吐芽,可检查成活情况,若发现接穗干枯或变黑色未能萌芽。说明嫁接成活失败,需及时补接,注意遮阴防护。遇到高温、雨天、接穗嫁接人员等不能嫁接情况下,可砧木上留取2-3个健壮芽梢待明春补接。

4.2 定期抹除砧木不定芽 经修剪造型高接换种的砧木枝干易萌发不定芽。若没有及时抹除,其生长势比接穗强,与接穗梢争夺树体养分,占据生长空间,直接影响到嫁接成活率和生长势。因此砧木从萌芽后一星期抹除一次不定芽及“平衡枝”的不定芽。

4.3 锯除“平衡枝” 接穗抽梢后位置在“平衡枝”上端位置可等到二次梢老化后锯除,若“平衡枝”与接穗新梢有争夺养分、空间之嫌,在第一次新梢老熟即可锯除。砧木主干需“平衡枝”遮阴才能避免太阳暴晒,待到接穗植株能独立保护枝干再锯除,但应抹除其砧木芽,减少养分消耗。

4.4 新梢养护与修剪 砧木与接穗虽然已经愈合形成新树冠,但第一年接触部位仍然脆弱不够牢固,应用竹条或木棍扎绑支撑固定,以防台风雨和人、蓄的危害。嫁接成活后生长快、萌芽多且有徒长趋势,因此应根据抽梢情况和树形搭配要求进行合理整形修剪。

第3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关键词:土壤调理;抗病;改造盐碱地;增产

中图分类号:S156.49文献标识码:A

引进加拿大高科技产品TM Agricultural有机水溶叶面营养剂/土壤调理剂,它能够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降低土壤容重、改造盐碱地、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水渗透力,进而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在水稻、玉米和蔬菜上试用该产品,采取小区试验的方法,进行施肥方法和施肥量试验,验证该产品的适用性和肥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共设4个试验点分别为:呼兰:玉米小区试验,落实在呼兰区孟家乡丁家村,土壤类型为厚层粘壤质石灰性草甸土,pH值为8.0;双城:水稻小区实验,试验落实双城市单城镇政久村,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壤质地为重粘壤,pH 7.0;依兰:玉米试验示范,试验设在依兰县达连河镇光辉村园艺屯,土壤类型为黑土,土壤肥力中等;巴彦:蔬菜小区试验,落实在巴彦县巴彦镇郊区。

1.2 材 料

1.2.1 供试品种

玉米、水稻和蔬菜。

1.2.2 供试肥料

TM Agricultural有机水溶肥料,常规生产资料。

1.3 方 法

1.3.1 试验设计

采用小区试验,常规田间管理。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对照区,当地常规施肥量;处理2: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喷施1次、苗期叶面喷施2次;处理3: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喷施1次;处理4:TM有机水溶肥料苗期叶面喷施2次;处理5:当地常规施肥量减量20%施肥,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喷施1次、苗期叶面喷施2次。玉米示范分别设为TM肥料用量1倍区、2倍区和3倍区。

1.3.2 施用时间和方法

1.3.2.1 玉米作物

第1次使用(土壤处理):播种后立即施用,按照需要的剂量混合足够的水均匀的喷施于土壤上;第2次使用(叶面处理):3~4叶期,根据测量的数据混合足够的水均匀的喷施于作物上面;第3次使用(叶面处理):第2次使用后21d,方法与第2次相同。

1.3.2.2 水稻作物

第1次使用(土壤处理):旋耕前施用,按照需要的剂量混合足够的水均匀的喷施于土壤上,施肥后立即旋耕;第2次使用(苗床叶面处理):1.5~2.1叶期,根据用肥量兑适量水后均匀的喷施于稻苗叶面;第3次使用(叶面处理):插秧前1~2d,根据用肥量兑足量的水后均匀的喷施于稻苗叶面并浸润苗床土壤。

1.3.2.3 蔬菜作物

根据实地情况参照玉米作物施用,试验作物整个生长期3次的使用总量为49.5mL。

2 结果与分析

2.1 TM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1 TM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处理比对照株高、穗长、穗粗分别增加3cm、0.2cm、0.1cm。百粒重增加0.4~0.5g;增产28.8~56.4kg,增产率3.6%~7.2%,单产基本持平,方差分析显示结果可靠,见表1。

2.1.2 TM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产生较大的影响,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其中千粒重和穗粒数、穗实粒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表现差异,显示在应用上要根据不同区域确定合理的施肥技术来确保增产效果,见表2。

2.1.3 TM对蔬菜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通过对棚室番茄施用TM有机水溶肥料土壤测试显示:处理3产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都是最高。可见该肥料具有锁住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果。不同的施肥方法呈现的效果有差异,显示该产品推荐施肥用量与本地实际应用效果有差异,需要通过验证试验加以修正,见表3。

2.2 TM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2.1 TM对大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秋季大田玉米作物的物理性质采样调查显示,不同施肥量处理后土壤容重降低0.01~0.07g/cm3,田间持水量降低0.6%~0.9%,土壤孔隙度增加2.2%~3.0%,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均随着施肥量增加的趋势性变高,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见表4。

2.2.2 TM对土壤pH值的影响

施用该产品具有降低土壤pH值的作用,表5显示:处理2与处理5土壤pH降低0.14,幅度最大;其它降低在0.04~0.07。统计分析显示降低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4点小区试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具有增产效果,不同施肥方法取得的效果有显著差异,呈现出随着施肥量增加而递增的趋势。水稻最高增产率5.1%,玉米最高增产7.2%,棚室番茄最高增产18.3%。其中,水稻应用TM肥料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并能延长肥效、提高有效分蘖率、提高千粒重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玉米应用TM肥料增产也达到较高水平,另外从土壤物理性质调查看,土壤容重和pH值表现递减趋势,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表现递增趋势。统计分析显示效果可靠,结合增产效果其物理性质的改善表现为增益性。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出,今后此产品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进行低产田改良的定点试验示范,建议选盐碱地的农业园区开展大面积试验示范,并定点观测后效和持效期;第二开展施肥量的试验研究,确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施肥用量和施肥方法;第三尝试在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上进一步研究,可以选择玉米拌种和伴肥、水稻苗床土处理以及配合除草剂施用等,这样更有利于生产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家铭.水溶肥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J].氮肥技术,2011(10):23-25.

[2]王海霞.水肥一体下不同水溶肥配方对白菜及土壤肥力的效应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2014(04):33-35.

[3]盛振庆.新型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J].农业知识,2013(04):34-35.

[4]王华.水溶肥的使用范围与高效施用[J].种业大观,2012(06):15-17.

[5]李燕婷,李秀英.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01):123-124.

[6]徐富贤.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09):143-145.

[7]陈健晓.水稻硅肥施用效果及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8(12):21-22.

[8]高启臣.如何科学施用水溶肥料[N].农民日报,2014.

[9]宗合.水溶肥的特点及施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35-36.

第4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关键字:园林绿化;绿化养护;养护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大中城市都步入了现代城市化发展阶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已经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是现代园林建设的保障。目前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园林绿化养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园林绿化养护是园林建设的再生产工艺,而并非是人们所想的一项简单低级的重复性劳动。

2.园林绿化养护的问题探讨

(1)设计理念。园林绿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树植草,它还是一种艺术,体现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而对园林的精心养护则可使其锦上添花,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因此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应全力促成设计理念的实现,并应从满足功能、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创造优美的视觉国环境、尽力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来对设计实行再提升,从细节处弥补园林设计的不足。

(2)种植合理性问题。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栽培好植物的关键,但理想的天然土壤很少,因此在种植时应对土壤的成分和养分进行检测与改良。当前很多绿化的植物并非种植在改良过的土壤质地上。或是部分土壤改良不彻底,给栽培后的植物造成养护困难。部分园林绿化设计的工作人员对植物学的研究较浅,过于追求设计规划,忽略了植物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经常喜阴植物和向阳植物的种植不合理,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种植不合理。树木的种植密度高,导致植物成长中根连根,枝交枝,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空间。在就是植物搭配不科学,春夏翠绿一片,秋冬枯败满园。季节性植物搭配种植不明显,绿化形式过于简单,无特色。

(3)养护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一些专业队伍热衷于绿化工程施工,不愿承揽绿化养护工作,绿化养护水平明显下降。而一些非专业队伍,养护水平低、技术差,也没有专业工具,造成养护管理水平低下。另外,随着绿化面积增加,某些施工队伍只顾挣钱,不顾施工质量,例如使用不合格的种植土壤、施基肥不到位等,给后期养护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4)管理科学性问题。很多城市将重点放在了园林的建设上,只注重了形势,看重的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而忽略了园林建设后的管理工作,经常导致园林绿化无人看管,环境受到破坏或是因无人管理而造成植物的枯黄、死亡。目前养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养护人员的养护方法简单,技术含量低。对新品种养护不科学。经常导致部分园林绿化不能充分地发挥出己身特色,达不到应有的绿化效果,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5)市民参与环保绿化意识问题。不少市民缺少必要的环保意识,参与园林绿化建设与保护的意识薄弱,对园林绿化地带的环境管理规定视而不见,经常会见到随意践踏草坪、攀爬树木、折花掰枝等现象。这些行为直接影响着园林建设的最终成果。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解决对策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和文化特色,在园林绿化设计上,设计者更应该注意当地城市的文化内涵,根据地方特色进行一系列的规划设计。而并非是盲目的仿效其它城市的设计风格,首先应该明确主题,制定详细而科学的规划,在园林绿化的设计上依据所在地的区域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周边环境的搭配和整个城市绿化地带的统一协调。园林绿化是一种艺术的体现,盲目的跟随他人是难以体现出这一特色的。在可以简单就能实现的设计理念上,不需要刻意复杂化以求鲜明突出亮点,很多时候简单会给人更良好的体验,当然也并非一切都可简单化,复杂和简单是相辅相成的。

(2)土壤改良,科学化设计和种植。土壤改良工作要彻底,对土壤的pH值、养分等检测必须到位,改良之后必须要符合所种植物的生长需要。对没有进行改良或是改良不合格的土壤坚决不需进行植物种植。多学习、引进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以保证土壤改良工作的质量。随着绿化新品种的不断引入,对新品种植物的认识和了解也是绿化养护工作的关键。设计人员在设计规划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植物生活习性的学习。要对所计划种植的植物经行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在植物的选择上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合理的绿化植物进行种植。必须要将植物的特性与当地生长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

(3)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园林主管部门应通过协会、学会带动,以现场指导、定期集中总结或个别交谈、外出参观交流的方式,对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如地被、造型树的修剪,园林机械的使用,观花性植物花期的控制等,提高管理者的技术业务素质,使养护工作得到创新,提高养护效率,改善养护效果。

(4)加强养护工作。所谓“三分种,七分管”。由此不难看出养护工作在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当加强对养护工作的重视,成立专门的养护小组,对养护工作要做到全面、细致、到位。不可只重规划不重管理。养护工作是做好园林绿化工作的关键所在,不管设计如何完美,若在最后的养护工作上轻视大意,那园林绿化终将失败。成立一支高素质的园林绿化养护的队伍,是做好养护工作的重点。在养护的工作上,应多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加强对养护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养护知识讲座,让养护人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调动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性,从而提高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5)大力宣传,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培养市民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意识,对于部分市民破坏园林绿化的行为应根据相关规定经行处罚、批评教育。让市民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自身的生活质量。培养起市民自觉爱护环境、支持绿环的良好氛围。

4.结束语

园林绿化养护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事,它是一项复杂而科学的工程,它需要长久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配合才会取得成效。做好园林绿化的工作是对当地城市以及全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贡献,更能推动我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斌,刘小嗪,王红梅.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问题浅析[J]. 现代园艺,2012,12:166.

[2]袁地. 关于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管理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 门窗,2012,10:204+206.

第5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关键词】新增耕地 质量建设 验收评定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确保我国1.2亿公顷耕地红线,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基本国策。黄冈市每年占补平衡等新增耕地400-600公顷,随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开展,湖北省委、省政府给黄冈市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仅土地整理项目,黄冈辖区内每个县(市)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获省政府投资1亿元,意味着新增耕地还会逐年增加。这些新增耕地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管护?越来越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农民朋友的重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黄冈市新增耕地现状,探讨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途径以及开展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方法,以此推动全市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增强新增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与特点

所谓新增耕地,是指占补平衡补充的耕地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所增加的耕地。黄冈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口730万,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万公顷,人均耕地447m2(0.67亩)。不仅人均耕地占有量小,而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农业学大寨”时期,耕地开发程度可以说达到极限,几乎是山到尖、湖到边,连25度以上挂坡地也当作耕地种植。由此可知,目前再新增耕地难度是很大的,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非农业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复垦开发补充的耕地;二是各种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农田整理、整体推进、低丘岗地改造、水毁恢复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的耕地。其来源是:荒草地、滩涂,被废弃的河沟、塘堰、道路、工矿企业基地、宅基地、田埂等。这些新增耕地的特点:绝大多数有效土层坚硬浅薄,障碍因素多,耕作层结构不合理,土壤物理性状差,养分含量低。如果后续工作不及时跟上,不花大力气改良和培肥,几年内也达不到耕地的属性,难以种出庄稼。

二、新增耕地质量现状及产生原因

据黄冈市农业土肥部门调查,近几年新增耕地质量现状:一是耕作层浅薄,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基本要求。挖方开出的田块耕作层厚度不够,一般都在10cm左右,而且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生、硬、瘦),耕作性能差;填方田块土壤过度疏松,耕作层与有效土层不分,同样不便耕作。二是土壤主要养分严重缺乏。有75%新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g/kg以下;有82%新增耕地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在50mg/kg、6.0mg/kg、60mg/kg以下。三是保水保肥性能差。所有复垦开发工程均实行机械化作业,对原有地形地貌破坏性大,新增耕地的土层要么过度疏松,要么过度板结,都不便保水保肥。四是部分新增耕地耕作主体不到位,工程后期管护不及时,加上土壤肥力差,导致耕种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撂荒现象。总之,新增耕地总体质量差,低产面积大。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重数量轻质量。占补平衡“占一补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刚性的,谁也得遵守执行;土地整理项目要求新增耕地率3%以上,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要求新增耕地率30%以上,这也是国土资源部门所规定的硬性指标,否则项目就不能获批,更通过不了竣工验收。新增耕地数量几乎成了衡量项目建设成败与否的金牌标准,至于质量如何则没那么具体了。“占一补一” 要求补充的耕地质量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同等,但谁来认定,用什么方式方法认定,没有明确。土地整理等项目所新增的耕地就更没有质量标准和要求了。因此,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只要有新增耕地数量即可,其质量如何?是否达到耕地标准?能否种植作物?那是耕作者的事。第二,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占补平衡及土地整理等项目,对道路(机耕道、作业道)、桥梁、涵闸、沟渠等工程建设,设计完整、措施具体,挖方、填方、石方、土方各是多少,计算精确。但对新增耕地除了强调出地率和数量外,质量建设则一笔带过,没具体方案和措施,施工单位也就不可能有培肥地力的行动了。还有,工程数量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耕地质量是隐性的,本来由建设单位承担的工作最终甩给了农民,如果农民不愿意或无力承担,那就只能出现新的撂荒。第三,无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环节,工程实施对耕地质量建设存在随意性。不说是否采取措施培肥地力,有的工程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或节省投资,连表土剥离与回填这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做到。耕地质量建设对工程施工单位没有任何约束性,工程验收即使涉及到耕地质量问题,也仅凭感观判断,没验收评定标准与方法。第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占补平衡、土地整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从项目设计、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自始至终国土资源部门一家在操作,部门内部上下级服从与被服从、监督与被监督,缺少外部监督机制,难免存在部门利益至上、内部相互护短、长官意志等问题。有时明知新增耕地质量有假,但为了遮住“家丑”,也只能搞“下不为例”。

三、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主要对策

《土地管理法》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根据这一要求,新增耕地更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质量建设。

1.增肥改土,培肥地力是关键。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是耕地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必须花大力气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耕地地力。一是深翻改土。新增耕地尤其是挖方平整的耕地一定要进行深翻,增加有效土层厚度,培育耕作层。二是表土回填,增培客土,确保耕作层厚度在20cm以上,且结构合理,肥力跟上。三是重施农家肥。要求每667m2每年施用农家肥1000kg以上。四是种植绿肥,以肥养地。五是实施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六是因地因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盲目过量施肥给土壤造成污染。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渠筑堰是根本。黄冈是个水灾、旱灾频发的多灾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直接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生产与安全。新增耕地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田水利化。大力发展以“五小工程”(小水池、小沟渠、小坝塘、小堰闸、小泵站)为主的水源工程,既要增加灌溉水源,扩大灌溉能力,同时还要搞好排涝工程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真正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高产稳产。

3.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靠机松地是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有偿自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黄冈现有土地承包经营现状是地块多、小而零散,不利于农业机械作业。新增耕地一定要考虑便于机械化作业,在权属问题上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业机械作用,依靠农业机械对农田进行松、翻、耙、耢、压等标准作业,加深耕层,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护、运行、调节、利用及排泄能力,达到蓄住天上水、留住径流水、释放功能水的目的。

4.防止耕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污染,造林护地是基础。当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污染,给耕地带来严重威胁,已成为土地整治的一项紧迫任务。新增耕地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改善生态环境。在平原和低丘地区,营造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在水土流失地区(如举水、倒水、浠水、巴水、蕲水等大别山五大水系流经地区),营造水土保护林、修建小水库、蓄水池、旱井、引洪漫地等减少对耕地的冲刷力,达到保护水土的目的;在山区或放牧集中地区,以种草为主,增加植被覆盖度,不仅可防止耕地沙化,同时也解决了牧畜饲草问题。同时对工矿企业废水、废物,化肥、农药、地膜及城乡生活垃圾等污染进行防治,创造良好的耕地环境。

5.建立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强化管理是保障。一是建立新增耕地质量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耕地一旦建成,就要开展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同时进行分等定级,建立档案,落实保护责任人。用现代监测技术,建立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设立长期的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网站,监测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领导保护耕地的依据。二是增加耕地投入。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龙头企业补一点,集体拿一点,联合开发引进一点,鼓励承包经营者自筹一点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在耕地占用税、增值税和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增耕地质量建设。三是切实注重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占补平衡项目所补充的耕地,不仅强调数量平衡,更要注重质量平衡,并做到先补后占,补充耕地的质量由有关部门严格进行验收评定。四是禁止破坏和抛荒新增耕地。不许在新增耕地上发生建窑、造坟、挖沙、采石、开矿、取土等破坏耕地行为。科学合理明确新增耕地权属,避免出现弃耕和抛荒现象。五是建立新增耕地质量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办法,对耕地质量建设职责权力、执法主体、质量标准、等级划分、验收评定、资金投入、保护管理、奖励处罚等做出明确规定,为耕地质量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办法

长期以来,新增耕地质量建设没有具体规定和验收程序,导致新增耕地质量建设有名无实,随意性大,只要数量不讲质量,有的新增耕地明知不具备有关技术标准和种植条件,项目照样验收过关,没有任何单位任何个人对此承担责任。2009年底,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明确两部门共同加强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管理,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为守住我国耕地“质量红线”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明确了农业部门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承担质量验收评定工作。2010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验收试点工作方案》(农办农[2010]19号),并在山西、辽宁、湖北、广东、四川、甘肃6省组织开展部级试点。湖北省农业和国土资源两厅正在酝酿出台《湖北省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办法》,并于2010年在孝感、仙桃两市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可以说,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序幕正在逐步拉开。耕地质量验收评定须遵循以下工作步骤。

1.现场踏勘,填写勘察表。由评定组织单位组织相关农业专家组成验收评定专家组,专家组必须深入申请评定的项目区实地勘察,现场核查项目区四至范围和图、文、表、照片等资料,重点查看耕地质量(如有效土层厚度、耕作层厚度、耕层砾石、有机质、PH值及土壤质地等)是否具备种植条件和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填写《新增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实地勘察表》,并从不同角度拍摄能反映耕地质量的景观照片。

2.取土分析,出具土壤检验报告。专家组在实地勘察时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溉条件、作物种类、施肥水平等要素明确采样单元,分单元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应及时送往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处理和化验分析,并由检测机构出具书面检测报告。

3.组织评定,出具耕地质量评定报告。专家组根据实地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测报告,对新增耕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做出判定。对不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说明理由;对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评价基本地力,确定地力等级,提出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建议,并编制完成《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报告》,报送组织耕地质量评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签发。

4.提出意见,责成整改。对新增耕地不符合验收评定标准的项目,由农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整改意见,责成建设单位进行整改,直至新增耕地质量符合验收评定标准。

基金项目:中央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鄂农计发[2010]92号。

作者简介:熊道龙(1958-)男,湖北鄂州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2009]168号.

[3]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促进农业增长转变方式,ming.gov. cn/

txt/2011-03/08/content-4048273.htm.

[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建议,js93.省略/zj/partic/pro-pose /20110506/101827.shtml.

[4]耕地质量建设夯实了增产基础,nc.省略/GB/13197556.html.

[5]秦勇、张启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国土资源报.

第6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关键词:郴州;玲珑茶;绿色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1-101-02

作者:陈小军,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湖南,株洲,412001

玲珑茶以其产出地―湖南郴州桂东县玲珑村而命名,有关它的由来曾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末清初年间,玲珑山上有一位山母仙,怜悯远道求生之客,一夜,亲自骑马到村里传授制茶仙法,对各农户都教三遍。一到拂晓,她来不及喂马,就匆匆腾云离去,至今玲珑山顶上还有一处称为马归槽的地方,形如马槽,终年蓄水不竭。从此该地农户就以同样的方法对茶叶进行采摘和加工,并将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命名为玲珑茶。随着茶行业的快速发展,玲珑茶的销售收入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该茶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系列产品自1980年以来,获得了40多项大奖,扬名中外。

一、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的契机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绿色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契机:

(一)环境条件的优越性奠定了绿色营销的基础

玲珑茶在实施绿色营销方面,环境条件优势明显,这为其实施绿色营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优势。湖南郴州四季温暖湿润,日照充足,茶区土层深厚,结构性好,土壤质地砂、粘适中,通气性好,有机含量高。优异的土壤气候条件,为玲珑茶的生长提供了先天禀赋的优势条件。且境内无重工业,茶区无污染,为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劳动力资源优势。茶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茶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到采摘和挑选等环节,即使是同一名优茶种,产出的茶叶也会因为错失良机、分类不细等影响品质和档次。而湖南郴州的桂东县属于偏远山区,工业相对落后,闲置劳动力充足,充分体现出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3、领导重视度高,茶农积极性强。对于玲珑茶的绿色生产,桂东县领导十分重视茶叶发展工作,把茶叶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扶持茶叶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对种植基地进行安排部署和技术指导,让广大茶农吃下“定心丸”,使得茶农的积极性高涨。

(二)有机茶的开发促进了玲珑茶绿色营销发展

玲珑茶在开发绿色有机茶方面起步较早。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茶农的积极配合下,玲珑茶在2001年就已经通过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有机食品认证,绿色产品茶开发、认证方面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发展玲珑茶的绿色营销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2008年接受过冰雪灾害洗礼的郴州茶农,在当地政府及党委的积极引导下,开始追求经济效益最优化,注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积极开发绿色有机茶,争创名优品牌。

(三)绿色营销的实施顺应了中国茶业发展形势

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适应了中国茶行业的发展要求。早在世纪之交,我国茶叶的经济环境已发生迅猛的变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加强。随之一种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内茶叶市场不再封闭运行,国际先进的茶叶企业、跨国公司、甚至产茶国的步伐已经或将踏入极具吸引力的国内茶叶市场,我国民族传统的茶叶企业将与国际先进的现代茶叶企业在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所以以国际先进企业为参照物,加速实施绿色营销,是缩短我国同国际先进企业之间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基于以上发展契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玲珑茶的绿色营销,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

(一)加强绿色宣传工作,树立绿色环保观念

绿色营销要求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提倡绿色消费意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因此,要想对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就必须加大绿色宣传工作,使茶农树立绿色环保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茶农的陈旧思想。首先,要让茶农认识到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讲座、专业培训、放映影片等简明易懂的形式宣传绿色营销的意义;其次,派专业人员对绿色营销的生产过程、销售流程、售后保障等进行现场宣传培训,改变茶农的传统观念;最后,加大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加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二)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1、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

开发绿色茶叶首先要从产品生产开始,包括土壤质地、种苗特性、施肥材料、鲜叶采摘等都要严格按照绿色标准,引进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清洁环保的生产加工设备,使用清洁的能源,保证生产过程的节约环保,应用绿色技术开发出属于玲珑茶的绿色产品。

2、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是指企业在制定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和“资源节约使用”等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成为绿色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因此,在制定绿色价格应遵循以下宗旨:使产品的价格既能为顾客所乐意接受,又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并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3、实施绿色促销、引导绿色消费

玲珑茶应通过宣传自身的绿色营销宗旨,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所为,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实际行动来强化玲珑茶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在绿色茶叶推出市场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促销活动,加强市场影响力,从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4、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分销渠道是指绿色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中,取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玲珑茶可以建立以下渠道类型:(1)在绿色有机茶的消费群体集中地一大中城市建立玲珑茶绿色茶叶专柜、专卖店,充分发挥其销售窗口的作用,并以短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提高分销的效率与效益。(2)利用有实力的中间商的渠道网络销售绿色玲珑茶。(3)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三)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市场要先行,人才是关键。玲珑茶要想真正实施绿色营销,就得在如何培养出一批适合绿色市场营销需要的专门人才。要把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千方百计加以推进。一是引进高层次营销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造就优秀营销团队的核心与关键。二是在职业院校建立绿色营销人才基地,从根本上改变营销人员队伍知识结构。

有了专门的人才队伍,还得建立特定的绿色管理体系。辟如:首先,茶农可以自行出资成立一个以绿色玲珑茶为中心的结构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对所有茶农进行绿色统一化管理;其次,建立一套根据玲珑茶的经营业绩来确定茶农报酬的激励机制,使茶农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经营效果挂起钩来;再次,利用引进的营销人才,加强对绿色玲珑茶的生产流程、营销流程、财务流程等全过程的绿色管理,使有机茶从最初采购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都符合绿色管理体系的标准。通过构建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先进经营管理体系,加强玲珑茶的绿色管理,提高绿色管理的透明度,激励茶农的积极性。

(四)利用“绿箱”政策,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利用国家推行的“绿箱”政策,为玲珑茶谋求发展。首先要积极扶持有机茶的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和帮助茶农开展营销活动,借助政府途径公关;其次是加大投入,改良茶园生态条件,增加茶叶科技含量,推动茶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提高玲珑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绿色茶叶产业化发展。利用外商的品牌优势、资金优势、营销优势来带动玲珑茶的发展,加快玲珑茶实施绿色营销的步伐。

第7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重庆市永川区边陲小镇吉安的经济概况以及该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定位、总体思路和围绕既定的目标制定了五大发展举措等三个版块来透视一个小地方的成长历程。希望以此来探索如何发展镇域经济,如何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分别从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激活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科技助农、建立二大致富基地等五方面举措介绍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村经济。

关键词 :吉安 五朵金花 二大基地 定位 镇域农村经济 举措

一、吉安镇地理气候和经济概况

镇域农村经济是全国农村经济的组织细胞。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事关县域农村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全国农村经济。现就吉安镇近几年经济成长之路做一个认真梳理。吉安镇位于永川南部,地处黄瓜山山脉,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6.5至17.5之间。季节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地处川渝交界处,连接泸洲的新旧两条永泸公路横贯全境。区域优势明显。据镇统计办统计:全镇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990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5年1月20日在国新办会上公布,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由此可见,吉安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远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因地制宜确立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吉安镇的定位和总体思路是:

(1)锁定三大目标:水果大镇、工矿强镇、乡村旅游;

(2)发展三大产业:多彩果业、科技牧业、新型矿业;

(3)发挥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域产业优势;

(4)实现三大愿景:沿边重镇、秀美乡村、幸福吉安。

三、制定加速发展镇域经济具体举措

1、发展特色农业,精心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

吉安镇地处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温润天然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土壤质地,孕育出“五朵金花”——尖山富硒梨、三和蓝莓、一心杨梅、箭杆李子、高峰纽荷尔脐橙。年产各种水果3万吨,为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750元。建成了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拥有2.1万亩优质梨,8000亩纽荷尔、200亩箭杆李基地。其中,1200亩的七彩·蓝莓园,年产鲜果25万斤,实现产值25000万,也带动了周边农民47人就业。建成了是名副其实的“多彩果乡”。

2、依托“五朵金花”,激活民间活力,做活全镇乡村旅游。

吉安镇积极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后黄瓜山乡村旅游四季果园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建设以蓝莓为主题的健康休闲观光园,占地1200亩,其中蓝莓种植400亩,临湖花海20亩,苍翠林风体验区280亩,休闲娱乐区320亩,拟建成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并为吉安镇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这是目前川渝两地最具规模的蓝莓种植园,积农业观光、康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吉安镇在园区精心打造了十大赏花胜地,和十二家卫生、安全、舒适的餐饮、住宿企业。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的舒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和商家增加了300多万的收入。尤其是带动了地方土特产品的生产消费。吉安镇还积极利用每月3月举办永川梨花节、在各种水果成熟时节举办采果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万亩梨花园。这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游客乐于购买土鸡、蛋、自酿蜂蜜等出售,增加了农民养殖收入。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充分激活了民间活力。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五朵金花”进行深加工。

当地两家酒厂加工梨子酒,梨子膏、蓝莓酒出售,销售情况很好,年销售10万斤。

4、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

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吸引资本下乡,做强全镇特色农业。一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改良品种和引进新品种,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二是引进了民间资本投入,建立了储存量达5千吨级果品保鲜超级水果冷藏保鲜库。现代科技设施、设备大大的延长了水果的储存期限,并保持水果的营养价值;也有利于农民在市场过剩,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暂缓销售,等待更好的商机。

5、建立“二大致富基地”,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试点基地。对镇内10名重点乡土人才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帮扶。尤其是技术上采取“单独辅导、专家跟踪服务、实践操作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进行悉心培育,以达到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目标。如:吉安镇由一乡土人才新建立了一家3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农户饲养。

二是创建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尤其是今年矿业经济受市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创建这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尤为重要。因为它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收入,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了农村经济整体平稳运行。吉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力度,新增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达到以工促农的效果。再者,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能切割而谈。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吉安镇通过“多彩果业激活农村乡村旅游;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特色农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以此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新经济。

作者简介:

第8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作物学会负责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交流访问团,于2003年8月26日至9月6日赴加拿大进行了参观考察。

在为期12天的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两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奎尔夫大学)、两个农业科研单位(渥太华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奎尔夫Turfgrass研究所)以及两个中型农场(Kingston农场和Ontario农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24人次,调查生产单位3个,专访相关负责人10人次。就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场的管理与生产、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交流。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加拿大农业的研究中列为最主要的方向

加拿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目的是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项任务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加拿大农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加拿大整个农业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9大问题制定的,并且还要能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这9个问题是:

1、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其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方法,对园艺作物中的养分循环进行量化,确定在特定管理措施下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研究改良肥料配比对于改善有机肥中营养元素的平衡有何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施肥方法。

2、气候的改变——减轻与适应

加拿大的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合理应对措施。

3、水资源的威胁——数量与质量

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水质评价工具,提高鉴别污染源的技术,并分析改善水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水体治理;制定政策保证水分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

4、最佳管理措施

在农业资源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事半功倍的最佳管理措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减轻水体和空气污染;评价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对肥料的管理;研究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状况、养分有效性和去向的影响。

5、废物处理

废物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管理中需研究新的废物处理技术,减少农场废气的排放,并降低肥料和生物固体废弃物中潜在污染物的水平。

6、提高农业食品经济管理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以经济管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农业信息系统与环境协调程度;分析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业环境安全的立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和模式。

7、革新农业食品市场

主要包括,如何加快农业食品部门的创新;分析和评价开发有机农业食品市场的经济利润;为私人和公共组织提高农业食品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策略和计划。

8、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大的风险,还必须进行安全网络计划累积效果决策;发展创新性新工具帮助农户及其顾问将传统风险应对措施与崭新的财政、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

9、完善贸易协定

预测加拿大在贸易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评价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有机组织,系统项目支撑以及重大问题上研究力量的协调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着日趋减少、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土地沙化、风蚀,土质变劣,已经出现了严峻的趋势。我国的农业资源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比加拿大更加迫切和需要,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认识的高度重视,可以参考加拿大的有关立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管理规划。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普及和长期坚持的主要技术

加拿大地处美洲北部,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其中92%为陆地,8%为内陆河、湖,可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2 %,总人口约2900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土地普遍采用铧式犁翻耕方式,土壤过度翻耕,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抵抗风蚀和水蚀,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1985~1995年,试验研究成功,除草剂价格下降、效率提高,更多保护性耕作机具可供选用,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以后,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研究。随着技术与机具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农民的获利逐步增加。截止2000年,加拿大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已经占到耕地的70%。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主要类型:

1、条耕

播种机的每播行中配有一个或多个犁刀(有时还配有秸秆清除器),在土壤中开出一条细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条耕技术可适用于多种作物及多种土壤条件。

2、垄耕

利用残茬清除器、圆盘式开沟器或犁刀等复合器械在地块上形成一条表层干净的垄,而作物残茬留在垄间的耕作方式。垄耕有利于垄内土壤温度的提高,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同时,垄耕技术还有助于杂草控制,减少了除草剂的应用。另外,垄耕要求轮式机械,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实程度。垄耕在粘土上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冷湿的条件下垄耕效果更显着。

3、穴播

在未耕土地上开出深度适宜的细长孔,播种后用镇压器等复合装置将孔封闭、压实。这是完全免耕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大豆、小麦和其他和谷类作物。但是,作物残茬多时以及潮湿的粘质土壤不宜用于这种穴播方式。

4、冬前条耕

冬前,在地块上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细沟,有利于残茬的松动和分解、加速来春土壤干燥,以便春季早播。冬前条耕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于作物轮作。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在一些地区,相对于产量的提高还是值得的。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在加拿大的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经过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1、土壤状况分析

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土壤的一些特征、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及养分状况和土壤pH值等。

2、残茬覆盖

作物残茬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但也存在延缓地温回升、影响施肥与播种的质量、抑制出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残茬的类型和数量也影响耕作方式的选择。

3、免耕播种机械

在免耕技术体系中,需要有合适的免耕机械和配套设备,使碎茬、破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4、杂草防治

杂草是实行免耕技术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杂草谱,掌握杂草防治技术是杂草有效防治的关键。

5、病虫害防治

加拿大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合理施肥、种子处理、选用抗性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预防病虫害。

6、肥料应用

较之传统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中肥料的类型以及施肥时期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掌握肥料的成分及特性,则是免耕技术中肥料使用的第一步。

7、轮作技术

不管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实行作物轮作都是一项最好的农业生产措施。合理轮作不仅能够破坏病虫生活史中的某一(某些)环节,起到防御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滋生蔓延。

8、覆盖作物

有些生产者将覆盖作物引入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对于土壤保护和杂草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

9、品种选用

在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加拿大的生产者偏重于选用抗病性强、出苗早的品种,而品种的高产性则居于次要地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和研究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近年来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爆发,原来优良的农田也在变劣,生产力下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干旱对作物生产的严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得到缓解。当然,我国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照搬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在参考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力量研究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是我国的重大方向。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支持保护性耕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保护生态的大计大策要长期坚持,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发展有机农业是加拿大全民责任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有机食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一个部分,以每年12%到14%的速度迅速递增。与之相适应,有机农业也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省政府财政开资

加拿大的一些管理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远比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少的多。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加拿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3%,其中N2O和CO2的排放量分别占N2O和CO2总排放量的61%和38%。而有机农业在增加生产者的利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有机农业采用多种种植模式,通过绿肥、豆类等作物减轻对合成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减少了土壤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复兴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显着促进乡村繁荣,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复兴。

虽然有机农业在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发展势头很猛,但它所占比例还相当小,仅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左右。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接受与有机农业知识相关的训练与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间,加拿大大学中的农学院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中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自愿者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有机农场,旨在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指导具体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场中种植各种有机食品和养殖畜禽,有小市场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时常有小学生前来参加劳动,从小接受有机食品和人身键食,资源保护和人类环境等基本教育。

第9篇:如何改良土壤质地范文

1.1测土配方施肥内涵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该技术的核心是协调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在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维持土壤肥力水平的同时,避免浪费肥料、破坏土壤环境以及污染大气、水环境,使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正面作用最大化,负面效应最小化。

1.2理论依据及主要技术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养分归还学说、肥料三大定律,即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肥料报酬递减律及生产因子综合作用等理论为依据。以上学说和理论表明: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而土壤中的养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必须通过施肥这一措施把作物吸收的养分“归还”土壤,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多种养分,无论是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且其会受土壤中最小养分的制约,若忽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其它养分含量很充足,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以施肥的方式“归还”养分要注意投入量,因为肥料施用量过高,会导致肥效下降乃致减产;协调好选种、水肥管理、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之间关系,肥料施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增产效果。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正是以肥料施用与综合农业技术相配合为指导原则,处理肥料(有机与无机肥料)投入与作物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消除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特别是满足作物对中微量元素的要求,确定最高产量对应的施肥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培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目标。根据农业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修订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开展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技术研发等11项技术工作。此次修订应新形势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发展的需要,重点细化了蔬菜、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内容,增加了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配方肥料供应等内容,调整和修改了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样品采集与制备、基础数据库建立、肥料配方设计、配方肥合理施用和耕地地力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使测土配方施肥中的技术行为规范化。

1.3测土配方施肥的核心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的核心技术是建立科学的施肥指标体系,即在开展实验室相关研究和田间校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种类的推荐施肥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的过程。施肥指标体系是所有与决定施肥量、施肥方法、施肥时期等有关的作物、土壤、肥料及环境等方面参数的总合。因此,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适宜测土方法、土壤测试指标及相应的推荐施肥指标是非常必要的,这为配方设计、施肥建议卡制定和施肥指导提供依据,使作物能够吃上“营养套餐”,也是长期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支撑。实际上,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各地已针对当地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大田作物建立了土壤养分分级指标,然而现阶段中国大田作物品种特性、产量水平、栽培制度、农民施肥方式和土壤肥力等要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已由单一地追求高产向实现作物高产、肥料高效、环境友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变,原有的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生产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对原有的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一直将通过田间试验,建立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3414”试验设计是其主推的田间试验方案,它是陈伦寿等在国外“3411”多点肥料试验方案的基础上,加了12~143个处理后得到的方案,该方案设计集合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能够满足肥料试验和施肥决策的专业要求。各地借助全国性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对农业发展改革的东风,加强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起具有各地特色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如孙义祥等以山东省冬小麦为例,通过“3414”完全及部分实施试验建立了磷、钾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并说明了如何有效利用该试验数据进行回归方程的拟合,扬长避短;杨俐苹等建立了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油菜土壤的指标体系,就“3414”试验方案实施条件以及不同数学模型在肥料效应函数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各地不应不加区分的使用统一的“3414”试验方案,要先了解土壤养分限制因素,而且采用数学模型模拟的肥料效应函数除了要符合数学模型要求外,还要求符合肥料报酬递减率等农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业生产实际。吴永斌等依据相对产量分组建立了陇东黄土丘陵区马铃薯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丰缺指标,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最佳施肥量与相对产量回归方程建立了马铃薯推荐施肥指标。章明清等建立了以肥料效应函数——养分丰缺指标法为主体的福建甘薯的氮磷钾施肥指标体系。从实际操作来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长期性工作,需要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财政投入作支撑,同时需要省、市、县3级土肥技术部门协同配合,分级承担。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现状

2.1测土配方施肥的2条线路

现行的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有2条路线:一是按照区域划分,在中国的测土配方施肥以“缩小包围圈”的测土配方施肥方式,在1个省市或地区建立1套配方,针对不同的区县进行特殊化处理,在基本配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范围由省市地区缩小到行政村不等;二是按照不同作物开展的,以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养分吸收规律、土壤养分供应规律为基础的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按照区域划分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地方省市有很多,以河北鹿泉市为代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逐步摸清了全市耕层土壤养分现状,根据土壤耕层养分化验数据、“3414”田间试验结果、肥料校正试验结果、采样点的基本情况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建立了鹿泉市专家咨询系统并安装在30个配肥站的系统内供广大的农民朋友进行查询。这提高了农民对配方肥的认识,健全完善了县、乡、村3级技术服务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永城市、宁夏自治区、江西奉新县、江苏省、吉林榆树市等多个省市自治区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不同作物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收效。蔬菜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达到蔬菜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培肥地力、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温室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聊城等市对冬小麦的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化肥减量使用和合理搭配,提高了单产,显著减少了冬小麦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效益年际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的良好收效。对于糖料作物则达到了提高甘蔗产量、糖分含量及经济效益;改善甘蔗的农艺性状;改善蔗田土壤环境,培肥蔗田土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保证农业的可持续资源的目的。不同作物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更是涉及玉米、油茶等多种作物。2条线路各有优势并均达到了测土施肥的最初目的。

2.2初步摸索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模式

围绕为农、支农、护农目标,各地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过程中,从促进产销结合入手,积极探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运行机制,并探索出“一张卡”、“站厂结合”、“测土、配方、生产、供肥、施肥指导”、“开方抓药”等4种应用模式。其中,“一张卡”模式,即前期由农技人员提供免费采土、化验、配方服务,然后农民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选购与自家土壤养分状况相对应的肥料;“站厂结合”模式是农业部门土肥站为农民选择合格的肥料生产企业并提供配方,配肥生产企业与一定区域的农民建立产供合约并按约供肥;“测、配、产、供、肥”技术推广模式,即集测配站免费测土配方、肥料生产企业配肥、经销服务网供肥及农民施肥指导于一体,物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方抓药”为市场化运作的推广模式,即大中型肥料生产经销企业以农资连锁店为媒介,根据农民需求或与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合作提供测土配方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机制的创新使农户能够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特点针对具体田块选择肥料,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化向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转变。

3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人才需求趋势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带来了福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带动与科学施肥相关的技术推广、配肥加工、配肥产品销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从事本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测土配方施肥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大规模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用以组检测配站、建立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专用实验室。而自二次土壤普查以后,由于缺少经费,大多数实验室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专业土壤测试人才缺乏,“有编无人”现象普遍。虽然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带动下有所改善,但就全国范围来看,空缺仍然很大。这为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有土壤学基础的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基础性工作岗位。随着各级测配站机构的不断完善,该职位需求会趋于饱和,不过这还需经历较为漫长的时间。

(2)肥料配方设计是配肥加工、供给的基础,而中国幅员辽阔,土壤资源类型多,各地区土壤性质差异大,不同区域或县域的优势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不同等因素决定了配方设计的工作量大,对肥料配方师需求量高。因此,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植物营养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级肥料配方师职业资格证,进入全国省、市、县土肥技术推广机构及肥料配制加工行业。

(3)配方肥的销售环节是连接企业与农民的桥梁,也是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成果能否落地生根的关键,而以上发展出的新模式也对肥料销售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销售人员自身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了解农民的需求,为农民购买配方肥提供指导意见,使广大农民逐步掌握合理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自觉选择购买配方肥。因此,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专业优势进入肥料销售企业或网点,为农企有效对接服务,同时提高技术到位率。

(4)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和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共话科学施肥等都需要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源于农业院校的农技推广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农技推广队伍,改变以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走、线断、网破”的局面。当然,这需要决心做农技推广的农校毕业生培养吃苦耐劳、奉献农村的精神。

(5)为满足新阶段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开展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测试、肥料配方、数据处理、专家咨询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势在必行,这也是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的必经之路。对此,相关领域人才可根据自身专业知识背景,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如改进测土方法及所使用的试剂、开发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管理与专家推荐系统以及建立相应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等,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一般来说,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起步于2005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经过8年的发展,实现了由试点到巩固再到普及的历史性跨越,可谓收益颇丰。除了比较明显的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双增”、生产资料与资源消耗“双节”及减排效果外,还恢复和重建了之前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全国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队伍,初步摸清了1857个项目县(场)9.33×107hm2耕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建立了主要作物(特别是大田作物)新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推广和企业相结合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平台。虽然从试点之初至今全国范围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依然存在一些严重制约该项技术应用范围及效果的问题。

4.1农企对接不畅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重点不在于科研环节,而在于推广环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环节薄弱,关键在于农企对接不畅。在中国化肥产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配方肥市场占有率却十分有限。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还不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2,其中配方肥施用到田面积仅为3.33×107hm2,不及技术推广面积的一半。因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率、到位率并不和其覆盖面积呈正比。从中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找寻原因,就是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问题,现有的很多科研成果与农业技术都滞留在县以上农业单位,往往到不了农民手中。因为在实践中,农民认识水平有限,一下子完全改变施肥习惯有难度;技术力量不足,指导服务完全到位有难度;肥料品种繁多,农企对接不畅,市场供应有难度等等因素往往导致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部门配好方、把施肥建议卡发到农户、技术指导到位,农民也不一定会“按方施肥”。因此,如何把专家设计的纸上配方变成农民地里的配方肥,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涉及到“配方”究竟为谁做的问题,虽然农民是施用配方肥料的主体,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也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否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但农民这个群体只是在选择肥料种类上具有主动性,而对“配方”产品的使用是被动的,肥料生产企业才是将纸上配方转化为产品的实际执行者。因此,配方是为肥料生产企业设计的,而其又以施用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基础。实际上,产肥的商家和用肥的农民都没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技术推广部门又不生产肥料这种肥料与技术相互分离的状态,成为制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故2012年农业部2次召开会议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确立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心转移到配方肥推广应用上来,要求农企对接,将配方肥推广做细做实。其中,3月底农业部采取“百企连百县”方式开展配方肥的推广应用试点,选择100家化肥企业与农业部门对接,在100个县(场)、1000个乡镇、1万个村开展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试点,尝试解决技术落地、企业参与问题。补齐了企业这块“短板”,政府还应在扶持和引导提方面下功夫,而不是简单地将社会化服务与市场经济运作等同起来,任期自由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面向社会公布肥料配方,严格筛选配方肥生产供应企业,引导肥料企业生产配方肥,合力促进配方肥推广应用。但由定点企业生产配方肥供给市场,容易违背市场规律,形成市场垄断,因此要建立起针对供肥企业的监督体系;通过层层对接提高配方肥的入户、到位率,并为配肥生产、入库和销售设立台账,做好配方肥追溯体系的督促工作;为合格企业构建和完善配肥经销服务网络提供所需服务,以丰富配方肥供应渠道,方便企业供肥及农民选购;引导肥料生产企业建立配肥供肥网点,利用智能化配肥设备为农民提供现配服务,同时提供施肥指导服务。最终,对企业的服务要求实现以“实质性对接”为目的的“两个服务”,即依托农企对接,一方面服务企业,一方面服务农民。

4.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作物覆盖范围窄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进,农民旧的施肥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过去重无机轻有机、重氮肥轻磷钾肥和微肥、重底肥轻追肥,而今重视有机肥的投入,实行氮、磷、钾平衡施肥,根据土壤特点补施微肥;过去盲目施肥,现下会根据地力基础和目标产量,确定氮、磷、钾和微肥的施用数量,并合理确定底追比例与追肥的最佳时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一炮轰”的施肥习惯。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以仅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对化肥依赖程度高,因此化肥过量施用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尤以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较为突出。据统计,全国6000万hm2经济、园艺作物的化肥使用量约等于1.1亿hm2粮食作物的化肥使用量,蔬菜、果树的平均施肥量分别为粮食作物的2~3倍、3~5倍。而与开展测土配方工作较早、历史久远的棉粮油等大宗作物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在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因此,要在强化大田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设施农业及园艺作物的土壤测试、肥效实验,逐步建立起对应的施肥指标体系并加大其在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上的推广力度,尤其是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技术推广难的空白、边远地区,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面。

4.3粗放施肥方式改观不大

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测土配方施肥的认识有限,虽然“一炮轰”的施肥习惯有所改变,但肥料撒施、表施、浅施等粗放施肥方式还较为普遍,导致肥料损失较为严重,实际上总的化肥施用量还在增加。因此,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模式。一方面,集成创新科学施肥技术,探索农艺农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地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机械化深施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化服务组织,帮助农民施肥到田,解决施肥难问题。在此方面,山东金正大公司推广的“种肥同播”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为机械化施肥奠定了基础。

5测土配方施肥产业化的技术需求

测土配方施肥的5个环节中,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是公益性的,需要国家的专项财政补贴、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作保障。而配方肥料生产及供应等环节具有明显的经营性,属于市场行为。因此,在推进该项技术的普及过程中,既要明确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索要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又要考虑企业的利益。现阶段,测土配方施肥的农化体系独立走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还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测试实验室的规范化、配方设计的合理性等,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全覆盖,配方肥的规模化生产是科学进步、政策完善、市场成熟的必然趋势。基于国家政策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公益性定位,其产业化的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5.1土壤测试仪器设备研发技术需求

择优筛选的配方肥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农业推广机构公布的配方生产肥料,但由此生产的配方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具体到不同肥力田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一部分配方肥生产企业自己完成测、配过程。目前很多企业使用速测仪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但速测仪器不具有可持续性,不能批量处理土样,易受环境影响,且无法测出微量元素,因此需要研发出更适合的田间测土仪器设备,保证对样品的规范化和批量化分析,不仅要满足pH值和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测定,还应能够测定微量元素,以便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测土服务。

5.2小配方肥研制及针对性施用的技术需求

大配方肥主要针对大的生态区或作物种植带,由大中型企业组织完成,但由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壤质地、作物类型、耕作制度、农业管理设施及肥料效益等不尽相同,统一使用大配方违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缺什么,补什么”的初衷,所以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对大配方做出调整,生产有针对性的配方肥极其必要,尤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为方便对配方肥种类的选择,应开发智能终端配方施肥技术专系统,对肥料配方的关键因素予以统筹管理,整合配肥设备和计算机于一体,以满足农民对配方肥小批量个性化的需求。

5.3农化服务机制创新技术需求

在整个农化服务体系的测、产、施等诸环节中,施用环节其实是关键环节,也是该技术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而如上所说,如今的粗放施肥方式还较为普遍,因此解决“施什么肥,怎么施肥,谁来施”的问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农业的老妇幼化现象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的操作技能明显下降的今天。另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只有同其它农业技术措施(耕作、灌溉、病虫害防治)密切结合起来,才有好的效果。因此,提供类似“套餐施肥、综合管理”的农化服务,探索农艺农机有效结合方式,有益于推动配方肥施用到田,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农民施肥习惯等问题。

6运用资源环境管理手段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即使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补齐了企业这块“短板”,也不等于配方肥能够顺利的落户下田。因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模式是一个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难以迅速成熟;农化服务的创新成果需进行不断检验、修正,难以一步到位;某一个地区普及性应用的成功范例也不可能直接在另一地区复制,各地区农化服务水平及配方肥推广速度参差不齐。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受可支配资金及阶段性生产预期的约束,为追求投资利润最大化,决策平衡中更高投入却无法直接看到相应回报导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择常出劣势被否定,故大面积推广的实现依然面临不小的阻力。这就需要运用恰当的资源环境管理手段作为配方肥到田下地的推手,使农民自愿选择配方肥。从农民的角度出发,配方肥相对于普通化肥的节本增效、培肥土壤优势需在施用后方可体现出来,在施用前由于其价格较高,驻足观望的农民不在少数。由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减少化肥使用量及损失量,从而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它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碳交易产品。基于该技术的此项附加收益,可计量施用配方肥的减排量,对将施用配方肥的农民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适当提供专项资助、税收减免优惠等鼓励性、引导性的财政补贴,由此变相提高了农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投资的经济回报,成为扭转决策平衡的关键。程琨等已提出了一套用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利用“碳减排交易”的市场激励手段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进行减排,不仅为高边际减排成本排放源提供全新的减排途径,也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民创造了特定的赢利模式,反过来又扩大了配方肥的推广面积,助推传统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变。

7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