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盘行动的实践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3、组织音乐剧校社团的同学们排练和演出,录制优秀儿童音乐剧光盘。
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正式展开,望各团支部积极组织、协调本班级的社会实践团队,及时统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成果及其他团队信息,以便于我院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展开。接学院领导指示,现强调以下几点,望各团支部及各社会实践团队能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视起来。
一.安全工作:社会实践过程中,安全问题乃是重中之重,希望各团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注意队员的人身安全,提前预测一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想好应对措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在岗位体验团队中,队员务必穿着长裤、运动鞋或皮鞋,确保人身安全;所有团队应确保不食用路边小摊和非正规餐馆的食物;如需在企业或单位外留宿,要到正规旅店或宾馆;不乘坐无证无牌车辆,实践过程主动索要正规发票,以上几点各团队务必牢固贯彻,防患于未然。实践过程中,成员外出必须给带队老师及队长请假,严禁单独行动或未经请示批准行动;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队员到达目的地要给队长发信息报平安、队长也要及时和没有报告安全信息的队员联系。
二.宣传工作:各团体应加强宣传意识和成果意识,在活动过程中自觉、主动、恰当地对实践团队进行宣传。具体要求如下:1.策划好活动内容形式,突出活动特点,制定全程宣传方案。2.主动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争取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报道,积极向校内校外媒体投稿,以系列化的题目组织内容以便获得更好地宣传。媒体进行录像采访的,尽量拿到备份录像带或备份光盘。3.与当地政府、企业领导接触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邀请对方题词或寄语。4.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应该保存活动照片。条件允许的团队可以拍摄DV或录像。5.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发现先进事迹和个人,树立典型,及时宣传。
三.实践活动:各团队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要带着问题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活动全过程,要积极地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实践对象各方面资料,提高活动的针对性,使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杜绝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发生。要注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之余,各团队可积极开展针对当地的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机械学子奉献社会的形象;其次,可以安排一定长度的时间组织队员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或当地先进人物事迹,借此契机培养社会实践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再次,各企业见习团队可以联系该企业的学长或企业领导开展座谈,了解企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各团队在开展以上多种形式的活动时,应注意分开投稿,已获得最大效果的宣传。
四.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有团队应注意深入观察、细致了解,做好记录和分析总结工作。实践归来,需要提交的报告:1.总结报告:记录团队行程,有哪些发现,解决了哪些问题,切忌记成流水账,也不要是个人总结的拼凑,要求不超过5000字。2.调研报告:形式不同于总结报告,要求更关注调研本身,多总结对于项目的认识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他材料将由社会实践部另行通知。
-----马额中心校实施营养餐纪实
马额中心校地处三原最北部,是一所六年制农村中心小学,肩负马额境内三分之二的适龄学生的入学教育任务.目前,学校现有学生380余人,长期以来,学生的午餐吃饭问题依靠家长的派送或投靠就近的亲戚朋友家,有的甚至长期吃馒头喝开水,这对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到家长的生产劳动。随着蛋奶工程的实施,学生的营养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口味单调,营养不均衡,厌食和浪费现象较为明显。这些矛盾的出现,对于马额中心校以崔鹏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积极思考,及时规划,在国家全面推行营养餐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按照“安全高效,科学统筹,精细管理,育人为首”的思路,在2018年寒假期间对原有学校师生餐厅进行升级改造。为了拿出更好的改造方案,班子召开了6次专题会议研究改造方案,联系3个工程单位进行设计预算,最后选择了经济实用,科学规范,布局合理的改造方案。目前,粗加工间、储藏室、操作间、各类水池、电磁锅、甲醇锅、大容量的蒸箱、多功能切菜机、饸饹机等硬件设施设备齐全,档案资料科学规范,应急设备准备到位,在停水停电的情况下,师生的吃饭问题不会受到影响。
学校不断强化对食堂的内部科学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建设。推行“12345”食堂管理模式,即坚持一条管理标准,落实两套科学食谱,创新三种陪餐模式,完善四条公开制度,严把五道安全关口。
坚持一条管理标准,即“十六字”管理要求,科学膳食、文明就餐、心存感恩、光盘行动。
落实两套科学食谱,学校严格执行全县营养改善计划带量食谱,保证单双周食谱饭菜不重样,让学生每周吃到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营养均衡的食物。
创新三种陪餐模式,坚持校领导天天下班陪餐、正副班主任全程陪餐、家长每月一次随机陪餐。
完善四条公开制度,学校在餐厅公示栏里公开就餐学生人数、公开学生营养食谱、公开食材供应商家资质、公开信息举报电话,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严把五道安全关ロ。一是严把从业人员准入关。执行餐饮行业准入和从业人员体检制,实行岗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安全知识和法规教育,有效提升了食堂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二是严把食品操作流程关。对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进行统一招标,定点采购,对供货商执行考核制,强化食品原材料采购、存储,餐品加工、供应四个环节全流程监管。三是严把设备保洁、留样关。对工作场所、餐饮具、加工器核等进行定期保洁,师生餐具每餐消毒。食品留样时间必须达48小时,留样质量必须达200克以上。四是严把加工全程监控关。安装“明厨亮灶”视频监控系统,严防食堂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和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五是严把问题整改落实关。对食品安全检查和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责任明确,及时整改,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局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及时动员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召开职工大会、组织职工观看电视专题节目等,普及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常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激发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环保热情,形成了自觉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浓厚氛围。
二、积极参与,强化宣传
按照活动要求,我局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由分管领导带队,组织执法队、法规股技术骨干,成立宣传小组。在“六·五”期间,以大力倡导环保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以下乡开展常规工作为契机,为广大农民宣讲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知识;二是在6月5日当天,出动宣传车1辆,与环保局等单位组成车队在县城及场镇巡回宣传。
三、开展低碳消费“三进”活动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局认真开展低碳消费“进机关、进餐厅、进家庭”活动。局领导带头,动员干部职工绿色出行,步行、骑车或合并用车;绿色办公,节约资源;家庭节约用电用水,使用环保购物袋,践行光盘行动,杜绝用餐浪费。
四、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
1.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背景
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些中职学校也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而从事网络服务的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却很少,他们理论水平欠缺,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不能独立开展“建网、管网、用网”工作。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处于一种窘境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理念未更新,缺乏对网络技术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实用化的认识;二是专业定位不清,很多中职学校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三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缺乏适合中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缺乏工作过程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四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不能做到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五是教学模式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开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怎样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网络技术“准员工”就成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就此问题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中职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2.1 专业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称网络构建(简称网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相对本专科较低。其主要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信息安全与维护的初、中级网络技术应用型操作人员。
2.2 专业核心能力
我们通过市场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有三个职业方向: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站建设与开发。由此,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培养“准员工”三个职业核心岗位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监控能力、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能力),逐步形成胜任企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技能。
3.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的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根据企业用人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的“企业引领、项目训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企业引领,可以使师生了解技术发展方向,紧跟行业的发展,同时依托本地通信公司和网络集成公司获取市场的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得中职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无缝接轨。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引入企业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由课程项目、仿真项目、工学结合项目、企业项目组成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从模仿到应用”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技能。
工学交替则是除了国家规定最后一个学期必须要企业实习外,前五个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穿插到企业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这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使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跟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的无缝对接。
4.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教学模式
4.1 课程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课程项目(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形式与实践技能教学、训练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配套教材、双师型的师资、社会化的质量评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与做一体,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掌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是由一系列工作任务组成。此类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以任务为驱动,按照“确定任务一制定方案一确定方案一实施方案一检查控制—评估反馈”六个典型的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操作技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4.2 仿真项目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
仿真项目(综合训练项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它是通过充分的行业调研,总结提炼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网络布线员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典型知识技能,将实际的工作内容纳入仿真项目教学中,保证学以致用。
仿真项目教学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独立或分组的形式完成资讯、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要组织学生分组协作工作,引进团队竞争机制,在协作中树立团队精神,在团队竞争中促进集体思考、发挥个性、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和谐与发展的前提下使提高项目工作质量,提升职业岗位素养。
4.3 演练项目教学采用校外实训教学模式
演练项目(工学结合项目)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是以企业的实战项目为内容、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开放式实战项目。
计算机网络专业与校外企合作,运用企业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联合企业的项目工程师共同指导实训,按照项目实战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实施项目实战实训,时间集中,独立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确的工作方法,掌握项目实战技能。这种校外实训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减小学校教学与工作过程的差异,使中职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演练项目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与职业倾向,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投入到工学结合项目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4.4 真实项目训练采取顶岗实习
真实项目(企业项目)训练是实践教学递进体系中最高形式,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一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素质提升的综合训练。学生在独立解决企业项目工作中,训练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提高了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为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递进式的不同阶段的项目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从掌握课程转移到对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学生能逐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业岗位,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课程体系的确定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要按照“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区域网络应用实际的课程体系。
5.1 岗位能力与应具备的技术分析
我校与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公司以及一些中小规模的网络集成公司合作,了解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解,明确网络技术专业“准员工”应具备的技术。
5.2 确定本专业职业行动领域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应具备的技术,分析这些技术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行动能力,分析学生基本情况、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设计职业行动领域。
根据分析,上述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有:综合布线、有线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管理与维护各类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用户终端、网络安全管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与应用等。
5.3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过程和技能训练,设置职业行动领域课程及课程标准,再依据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教学项目(课程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将教学项目按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整合成职业行动领域课程。
职业行动领域课程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并以项目、任务等作为课程的实现形式。同样,我们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中各门课程以项目化形式呈现。职业行动领域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了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准员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之后,我们邀请省内外企业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相关教师进行论证,对课程体系进行研讨,确认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群的生产实际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课程标准建议。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5.4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课程实施方案(示意图)
参考文献:
[l]刘昭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l1
[2]伍珍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初探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2011(3):193-194.
为积极响应龙游县教育“1630”工程关于教师培养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上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探索建立并完善高素质教学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通过实践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效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泽随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和谐发展,本次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 活动时间:2021年3月25日、26日
二、 活动地点:龙游县泽随实验学校四楼多功能厅
二、活动安排:
日期
时间
教师
单位
内容
班级
带队教师
活动主持
3月25日
1:00-4:30
1.《小学里的游戏化教学》读书交流2.金晓芳点评讲座:《游戏化设计的模式》
金晓芳
3月26日
8:40—9:20
华露飞
龙游县泽随
实验学校
《守株待兔》
三(1)班
丁怡喧
9:55-10:35
王叶秋子
龙游县樾园小学
《一起做游戏》
一(2)班
林晨蕾
10:50-11:30
张燕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
《自相矛盾》
五(1)班
夏欢
11:30-12:30
用 餐
12:40-13:40
上课教师
说课、评课
13:50-16:00
金晓芳
杭州拱墅区教学研究院
《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操作模式》
1. 请承担上课班级的语文老师提前将上课老师的预习篇目及预习单发下去,安排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2. 轮到上课的班级由班主任带队到四楼多功能教室门口等候,保持安静的候场纪律,展现我校学生风采。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坐,请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安排好小组及人数。
三、注意事项:
1校门口保安按标准着装,佩戴好武装带。
2.门口签到:林晨蕾(签到单、笔)
3.开水供应:丁怡喧(开水壶、热水、茶叶)
4.校门口车辆引导:徐斌、姜家楠(本校教师车辆停在校内停车场,听课教师停在校门口停车场以及食堂前小操场,请老师们有序停放)
5.活动拍照、桌牌制作:徐小丹
6.秀米制作:林晨蕾
四、学生常规
为展现我校良好的校风,所以请班主任们要教育好学生遵守学校规章纪律。
1.不在楼道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慢行,不大声喧哗,文明用语。
2.见到老师要行标准作揖礼,礼貌问好。
3.班级卫生、包干区卫生及时清理,不留死角。
4.统一着装,佩戴好校牌、红领巾。
5.文明用餐纪律,节约粮食,光盘行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存在的普遍问题与个例问题,提出借助Quizlet平台扩展专业词汇量、利用MakerLab摆脱口语瓶颈、有针对性地制定导学案、观摩国外组会等改革方案,力求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教学方法
1问题与分析
针对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可发现其现存的普遍问题是,由于专业词汇匮乏、语言表达差异大,师生对教材整体架构的编排、知识点的阐述方式、内容的丰富度及课时安排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导致教材选择受限和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当等。存在的个例问题为:以管理信息系统(ManegementInformationSystems,MIS)为代表的一类涉猎知识面广、先行课较多的专业课程,在开展全英文授课时,因学院环境和专业性质不同,同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均不同,课程设置顺序也应不同;此外,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中难于开口,尤其是一些长期生活在较为偏远地区,口音较重的学生,因担心发音不标准,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自信而无法当众开口,课堂讨论氛围随之受到影响,无法营造双向式传递的英语课堂氛围;对于学习资源利用方面,传统的全英授课大多只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缺少引导学生使用教材的光盘与网站资源,使对相关学科有独特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无法将兴趣转变为更大的学习动力。
2教学方法探析
2.1对应普遍问题的教学方法
2.1.1运用Quizlet平台教娱结合巧记单词教娱结合不仅仅适用于婴幼儿阶段,对于一些较为专业、抽象的词汇,记忆时可通过娱乐性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均适用[1]。目前较为流行的是Quizlet平台[2],该平台有网页与APP两个版本。教师可创建课堂,上传相关数据生成单词卡片,将单词分组并制订学习计划。Quizlet自带两种测试来辅助师生检测学习成果:在learn模式下,会列出中文释义,等待输入对应的英文单词;而match模式则是单词“连连看”。此外,Quizlet最大的特性便是开放性,处于同一课堂的学生可以看到伙伴们的学习进度以及单词竞技类型游戏的排名情况,在娱乐中伴有竞争,通过良性竞争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1.2教材选择与编写现有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的教材选择,可将内容、课时以及实践应用作为衡量指标,在挑选教材方面尽可能满足:①教材的编排架构上体现的学科思维方式没有明显的国内外差异,同时教材内容有较为前沿的科学技术,注重技术的更新换代;②因国外教材内容更为详尽,考虑到学时与学分匹配因素,教师能从中提取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同时不会影响学科知识的连贯性;③教材尽可能多地涉及一些学生上机或动手实践性质的任务。在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背景下,开展全英文授课不可能全盘引进国外教学模式,教材如果要更好地适用于国内本科生,便需要自行编写。在自编教材的过程中,考虑不同专业对特定课程的需求、专业先行知识积累情况和英汉思维转换,吸取国外经典教材对知识点的剖析方式,注重运用语言知识与技巧重组教材内容结构;每章前以“keypoints”形式指出重点,尽量配以相关知识点的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所需掌握的重难点;每章后设置自我评估,让学生自主思考近期学习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反思思维,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2.1.3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紧抓重点国内新课标教学中以导学案为教学辅助材料的方式已广泛应用至中小学,各个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特点量身定制学习方法导学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过程中,可以效仿导学案辅助教学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重点。导学案的实施可以分为4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与课堂小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和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获知的快意以及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小结是本课所讲重点的一个归类,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课。与中小学不同的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导学案也采用全英文编写,但相比于教材而言,用词更为简单易懂。
2.2对应个例问题的教学方法
2.2.1不同专业课程设置顺序有别对待多数高校在开设专业课时会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排课,虽然会在入学时制订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但是通常都会将各专业相同的专业课在同一时间集中开设,这使得课程缺少了专业特色,尤其是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或新兴专业(如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则更为明显。若所有专业同时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全英文授课,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会开设电路、数字逻辑等先行课,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根据培养方案的侧重点并不会开设这类偏硬件的先行课,各专业学生接受水平不同,导致在同一时间集中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的全英文教学难度系数较大,最终考核标准也难以衡量,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领域的大方向下,根据不同专业量身定制课程设置顺序。除了不同专业间横向比较外,同一专业间不同课程也要有纵向比较。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若开设MIS全英文授课,那么在此之前其先行课计算机导论、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无论采用全英文授课还是传统方式教学,均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MIS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得到保障。
2.2.2利用MakerLab摆脱口语瓶颈maker一词译作“创客”。“创”的含义是开始做、创造、首创、开创、创立,它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有一种通过行动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的含义。“客”则有客观、客人、做客的意思。客观,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客人、做客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有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乐于分享与交流。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任何一门课程在开设全英文授课的过程中,均要辅助进行上机实验。为了让那些因发音等问题缺少自信而羞于开口参加讨论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师除常规上机实验外,可开设如MakerLab的互动性英语学术主题聚会。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如图书馆讨论区等)和轻松的学术话题,通过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放下拘谨与顾虑,勇于开口表达,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逐渐消除口语瓶颈。
2.2.3营造双向式传递的英语课堂氛围为了给有出国深造意愿的学生提供更多原汁原味的双向式传递英语课堂氛围,以便其更好地体验国外高校授课方式,适应国外教学方法与课堂氛围,尽早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出国留学经历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录制的视频观摩国外组会情况[3]。此外,教师可以邀请国外大学相关领域教授等有学术造诣人士与学生进行远程meeting。为克服时间、地域等问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如FuzeMeeting软件,开启一段网络空间下零距离对接、双向式传递的英语课堂氛围体验之旅。
2.2.4资源推荐与视野开拓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开展全英文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在完成统一课堂教学环节后,除按照课程任务布置相应课后作业外,还可对学生进行资源推荐,从而使其夯实基础、开拓专业视野,在吸收前沿领域等教材外的知识后,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希望夯实基础的学生,教师可提供教学辅助光盘、网站等各类资源,同时适当提供除教材外该领域较为权威的参考书目。对于通过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进而对该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意在研究生乃至博士阶段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国外名校所开设的该领域研究生阶段入门课程(如Coursera免费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网站,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定期更新各类计算机学科课程),让兴趣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使其开阔视野,提前了解相关领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结语
在国内外前沿领域交流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把握计算机学科发展特点,从学生角度出发,总结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全英文授课以来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予以改进显得至关重要。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教学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全英文授课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教学改革方案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完善,使其可推广至除计算机专业外非英语专业的其他专业全英文授课中。
参考文献:
[1]毛爱华,张星明.计算机学科核心专业课的全英文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15):60-63.
[2]王崇旭.1100万人都爱用的单词卡片
一、充分认识节约教育的重要意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源缺乏,贫困人口多,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勤俭节约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节约教育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二、全面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各地要把节约粮食教育作为节约教育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务求成效。每所学校、幼儿园都要制订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并真正落到实处。寄宿制学校尤其要加强食堂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提倡小份多次管饱的文明用餐方式。中小学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普遍设立“学生文明就餐监督员”。通过努力,彻底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让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全员参与勤俭节约体验活动。各地中小学要组织学生开展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到节粮、节水、环保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基地,观察了解节粮节水节能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组织开展餐饮消费、办公用纸、家庭用水等情况的社会调查。城市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学校要普及校园种植养殖,建立“学校+农户试验田”,坚持“绿色证书”制度,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认识到粒粒皆辛苦,从而真正形成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四、将节俭行为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各校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评价办法,将学生日常节俭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学生“节约之星”争创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参与节约行动。
五、建立健全学校节约教育制度。中小学要在学校管理各个环节体现节约要求,自觉抵制奢侈浪费行为。编制学校年度节约计划,推广使用节能的照明、采暖、电教等设备设施。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细化勤俭节约条款。各地要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校长、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六、加强节约教育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地方和学校开展节约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情况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并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每学期都要开展节约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开展节约教育不力的地方和学校要予以通报,对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地方和学校要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以下简称教育网)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坚实基础。近10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实施了主干网升级工程,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建成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为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试验平台,推动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截至2011年12月,教育网光纤传输网总长达到1.8万公里,传输容量达到800 Gbps;教育网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20 Gbps,具有G比特交换能力的核心节点达到20个以上;国内互联带宽超过50 Gbps,际出口带宽达到ll Gbps;联网单位超过2000个,用户达到2000多万,IPv4地址数约为1700万个,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应用广泛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建,2000年10正式建成播出。卫星网通过鑫诺1号卫星覆盖全国,包括广大西部、偏远农村和边疆海岛地区,拥有70多万个集体接收终端站点和300个双向卫星试点区域,其中约有23%的站点同时接入因特网。卫星网具备8套电视、8套广播和25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传输能力,是集电视、语音、IP数据广播于一体的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广播网,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有效覆盖人群达4亿人,直接服务于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2000万农村党员、数十万基层党员群众和数十万部队士官。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蓬勃发展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入开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建成校园网,多数校园网已连接到校内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校园网络通达建筑楼宇的比例平均达到了85.32%。普遍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平均44.4%的教室已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
目前,全国约16%的小学、46%的初中、77.7%的高中建成不同程度的校园网,25%的中小学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其中,以1OO M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达到2万所。
农远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远工程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简称,是指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从2003年起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用三种模式。
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平均每点投资概算3000元。
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平均每点投资概算1.6万元。
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平均每点投资概算15万元。
工程规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为全国约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向这些教学点的约510万山村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解决师资和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使全国38.4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基本满足农村8142万小学生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同时,卫星教学收视点还将成为中央确定开展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依托);使全国3.75万所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使3109万农村初中在校生能够逐步与3495万城镇初中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为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截至2007年年底,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111亿元,完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这项资金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资61亿元。从2003年12月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给农村中小学配备光盘播放设备401 028套,卫星教学接收系统278 737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4 566套。这些设备覆盖了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学点78 080个,农村小学250 552所,农村初中29 729所。
数字化资源建设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
10年来,数字化资源建设水平正在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加强继续教育资源载体建设,建立了北京大学牵头的103所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联盟、清华大学牵头的50个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中央电大牵头的15个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截至目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共开发网络课程24 117门,资源库225个,远程教育特色教材857本。其中,“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建设了320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库;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已评审出209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参与校内共享课程8200门,参与校际共享课程5928门;参与校内学分互认课程2942门,参与校际学分互认课程1860门。
为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实施了“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制定了课程学习资源的标准,建立了学习资源标准体系,完成了学科课程资源分类标准等专题研究,并重点研究了资源共享的机制、标准,完成了1476门学历教育课程资源、895门非学历教育课程资源、2000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资源整合,建设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国的资源整合及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开展了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网上开放和共享应用服务。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为教育公平,进而为社会公平奠定了基础。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示范,教育部还启动实施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系列项目,探索构建了资源共享机制,整合了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了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国的资源整合及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开展了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网上开放和共享应用服务,完善了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
网络教育教学、
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网络教育教学、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服务与监管体系。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了基于网络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方面,许多高校致力于整合多种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卫星系统、ISDN系统,有线电视网、光盘播放、计算机教室等多种媒体技术和媒体形式,形成了天网技术和地网技术相结合,实时技术和非实时技术相补充,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传播媒体共存的多种技术解决方案,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多样的网络教学模式(如以个性化学习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反思式教学、引领教学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讨论型、协作型教学模式,等等),完善了适应在职人员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了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班班通”“校校通”工程
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包含了3个不同层次:首先,“通”硬件,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其次,“通”资源,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后,“通”方法,即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班班通”主要包括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