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爱护水资源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护水资源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护水资源反思

第1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第一课时由《水资源及其分布》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部分组成。在第三章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水圈中各水体的构成及水循环的原理,为理解本课时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打好了基础。同时,本课时知识的掌握,对理解第二课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中所采取的“措施”起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能力目标:联系水循环原理,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搜集资料,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与他人合作,尝试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情感目标:了解全球水资源问题,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发展和影响。难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

2、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案等。

二、学情分析

鉴于农村中学初中地理科不够重视,存要初中地理基础差,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

1、分析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4、探究法:发现地理问题,研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增,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讨论法、归纳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能力拓展(11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设问:地球上的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海洋水、冰川、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冰川)。海水是咸水,不直接利用,而冰川又是难利用的水体。由此自然地导入水资源的概念及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杯水的话,那么陆地上的淡水就相当于一匙水,而目前较易利用的就只有一滴水了,因此易利用的水是相当有限的。

2、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状况分析图”。分析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全球上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设问: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径流带,学生分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多三少一大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多大河东流;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等有关)。多媒体再次展示中国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得出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的结论。

再次设问: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为介绍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作铺垫。

活动:课后完成教材“活动”

过渡: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组计论、发言。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方式等),说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别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效益。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结合图“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得出结论: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主要开发的是地表河、湖水。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空间,并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大型蓄水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多媒体展示),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海水淡化――21世纪将是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的一条重要出路。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图片展示),厦门将建国内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教材“活动”引入。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结合多媒体展示“以色列的咸水海水淡化”及图3.13、3.14,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能力拓展

分析完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多媒体展示“坎儿井”“西北降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问:假如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长,你将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只有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总结归纳: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坎儿井、机井);②节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还可结合植树造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总量大,人均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第2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1

今天,你“微”了吗?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杂志、微旅行……“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多样、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作“微课程”)应运而生[1]。它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重点,并伴随“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可汗学院”、“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与追捧[2]。

一、微课理解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改造与完善。其中,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4],他指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主题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等资源类型,又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2]。这种新兴的课程形式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短即教学活动时间短、精即教学内容精炼、小即课程资源容量小、悍即资源应用面广。

二、微课实践

早在读研期间,我就对新兴的“微课”情有独钟,有过自己的思考与摸索。毕业工作后,我当然希望微课能助我一臂之力,成为我的教学亮点。由于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这样简短的时间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但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能用于微课学习的时间较少,而且他们这个年龄段自我约束能力弱,会假借微课学习上网聊天或游戏。所以,频繁的微课学习并不适合他们。出于上述情况,在综合考虑学生、学科、时间和内容等因素后,我发现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合理使用微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需而“微”,让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有了许多大胆创新的实践。

1. 因激发兴趣而“微”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在初三学段开始的,因为此时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都已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期,他们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深的化学知识。如何在初二升入初三的暑假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抢夺先机的重要一步。三节微课就能轻松地提前把新执教的初三学生牢牢抓在手心,让他们对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渴望。

2. 因适合课型而“微”

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是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所以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引导。结构庞大的知识体系、对逻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求高的课题、书本中大量的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这些都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就不适宜采用微课的形式。而两本书的教学任务重且时间紧,如果能从中精选出合适的课题让学生在家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来完成的话,那就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自主学习微课案例: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

[设计意图]

该课题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内容简单且易于学生接受。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时候,通常这一块内容有两种处理形式,一种是课堂上花10分钟左右带领学生把书本知识浏览一遍,另一种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无论哪一种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都不高,知识层面的掌握不到位,同时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没有得到加强。尽管本课题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是非学科性的,但在水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却又都是题中必有之义。

[学习任务]

结合书本P68-73,在观看完微视频后,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P53-55和评价问卷。

[设计流程]

[评价问卷]

①你是否喜欢这种微课自主学习的模式?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②通过微课学习,是否对《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帮助?

A.效果显著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③学习完微课,结合书本,你是否能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P53-55上的题目?

A.顺利完成 B.少量不会 C.很多不会

④在后续学习中,你还希望有类似的微课学习吗?

A.希望有 B.无所谓 C.不希望有

⑤你会制作微课吗?

A.擅长 B.略懂 C.不会

[学习反馈]

[自我反思]

从问卷的反馈来看,这种微课自主学习的形式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在批改《自主学习与测评》上的作业时也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较高。由此说明,这个课题的确适合学生进行微课自主学习,目标达成率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金属资源保护”、“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学生比较熟悉且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适合于学生借助微课自主学习。

3. 因突破难点而“微”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这些知识或技能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在课内或课外巧妙使用微课,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寻找学习的信心。

课内微课案例: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

[设计意图]

初中化学从第三单元开始,就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学生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有较高难度。书本上图3-6尽管呈现了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但还是不利于学生理解。于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就使用了动画微课的教学。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对于这种直观的动画,学生们都聚精会神观看,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课堂气氛好。

[自我反思]

在两本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等。借助于动画模拟的微课,都有助于突破这些难点,易于学生理解。

课外微课案例: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解析

[设计意图]

在学习第九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是一个难点,学生初学非常吃力,大部分同学在听过一遍以后都表示不能理解。为了能让学生反复学习,微课是很好的助手。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很多学生在家多次观看该微视频,明确表示反复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本质,从而能达到此类题目的融会贯通。

[自我反思]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对于难点的掌握程度肯定截然不同。微课能给予后进生一对一的辅导,让他们能通过反复学习来突破难点,塑造学习的信心。同样地,气密性检查、巧用元素守恒思想的计算、溶解度曲线图像题、离子共存等教学难点也可借助于微课来突破。

4. 因指导实验而“微”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帮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以顺利进入化学科学的殿堂。而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有些药品或生成物本身有毒或有腐蚀性,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这时,微课可以提供更安全、效果更显著的实验素材。另外,书本上提供了很多课外实验,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让学生在家完成,而就他们目前的学科素养,还无法按照课本上的步骤顺利完成。这时,如果有相关的微课进行指导,无疑是学生的得力帮手。

课内实验微课案例:粉尘爆炸实验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在听到粉尘爆炸的巨响时,学生们都发出惊呼声,感叹小小粉尘的威力。

[自我反思]

虽然这样的实验只能以微课形式完成,但同样能给予学生们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和惊叹化学的魅力。同样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蒸馏水的制备、海水晒盐等实验也可以使用微课。

课外实验微课案例:淬火和回火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大部分同学表示该微课的指导意义很大,学习后能顺利完成淬火与回火的实验。其中,有三个同学合作把该实验与物理相结合,拍成了视频,令人称道。

[自我反思]

书本中出现的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导电实验、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自制汽水、鲜花变色、制作叶脉书签、有关保鲜膜的实验和自制酸碱指示剂等课外实验都可在微课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家尝试。实践证明,微课给学生搭设了课外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在广阔的化学家庭小实验中遨游,收获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5.因创新作业而“微”

传统的化学寒假作业,无非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试卷来巩固第一学期学习的九个单元,同时预习第十至十二单元。面对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抵触心理强,完成效果不好。要想提高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就需要老师创新作业形式,布置学生易于接受的特殊作业。

作业微课案例: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设计意图]

在“爱护水资源”微课自主学习的评价问卷中初步了解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制作微课,加之“化学与生活”整个单元的三个课题都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微课制作。这样有新意的作业可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作业]

班级学生自由分成三组,分别完成第十二单元三个课题的微课制作,在2014年2月8日之前传入班级化学邮箱,以供同学们下载预习,并完成评价问卷。

[评价问卷]

①你是否喜欢这种作业形式?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②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小组间是否有分工合作?

A.全部参与 B.部分参与 C.个人独立完成

③三个课题中,你最喜欢哪一节微课?

A.课题一 B.课题二 C.课题三

④通过这些微课的学习,是否对你第十二单元的预习效果有明显帮助?

A.效果显著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⑤你更关注微课的哪一方面?

A.画面质量 B.内容设计 C.语言讲解

[作业反馈]

[自我反思]

学生合作完成的三个课题的微课,令人惊喜的是,质量都高于我平时所制作的微课,由此可见学生们信息技术水平不同一般,同时微课中的知识点覆盖面高,足见学生们都经过了认真的预习。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不仅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6. 因巩固知识而“微”

初中化学短短一年的教学就要面临中考,课时非常紧张。即使这样,在任教之初,我还是坚持单元复习。可是每次复习时,学生参与意识不高,这样不仅浪费课时,也起不到好的复习效果。于是,我将原本的复习课件做成微课,帮学生把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以学生填空为主,最后辅之以精选练习并进行讲解。做好的微课就放置在家长群中,由家长督促学生进行微课的复习,不仅赢得了家长与学生的交口称赞,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果。

复习微课案例: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在学生微课复习后,又收到了上述那位质疑家长的校信通,这一次他是这样发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认真负责,这种形式的复习极好地巩固了孩子的基础知识。您每次校信通及时提醒家长亲自看护孩子进行微课复习,避免了孩子们贪恋网络,浪费时间。真心感谢!

[自我反思]

这样的微课复习不仅节约了课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在后续的期中期末等大考前也同样可以使用微课帮助学生梳理考点。

三、微课展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的优点迅速在中国的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于师于生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微课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它也绝对不仅仅是从属和延伸的角色。只有当我们每个老师正确认识微课与自己学科教学的关系,让它们真正成为携手教改的知己时,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就我个人而言,微课在我教学中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地去摸索与改进,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但只要牢牢把握住因需而“微”这个原则,我相信我的化学微课实践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行越好!

参考文献

[1] 徐靖程. 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9

[2] 胡铁生. 微课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J].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4,(6):4-5

第3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反思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学习,适应了语文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集中授课形式的补充与延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打破了学科围城,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在这里,平时所谓的优生与后进生,一样地有表现的机会,学生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探究、交流,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学生像鸟儿一样都能展翅飞翔。那么怎样组织语文实践性活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订方案

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因此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显得很活跃,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发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动认真制订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比如《说名道姓》(苏教版五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给学生发了一本《百家姓》书,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问学生:读了书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探究目标:1.名字的由来,2.姓氏的比例,3.姓名的民族差异,4.称号的变化。其次是确定步骤,明确分工。目标确定后,还要和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活动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以及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活动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提高研究实效。

二、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主要内容是自主探究,在这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制订研究计划,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可以在网上看看,可以问别人,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在这里,没有“差生”,全是优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有研究鸟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鱼类的,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编出了四季花谱,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绘出了鲜花时钟,根据花的药用价值,写出了花茶经……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交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进行加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给予适当的协调和指导。

三、注重体验

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结果,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对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所带来的欣喜,是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特别是对那些语数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也明白了我们的许多知识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类以大自然为师的结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大量地翻阅资料,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相互交流,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互相补充,互相纠错,形成了科学的态度。有个小组对河流进行了研究,了解我国有哪些河流,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怎么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很少,常常面临干旱的情况。后来学生观察了我们周围的河流,被这种严重的污染现状震惊了,到处是垃圾,工业废水任意注入河中,还有农田里有残余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水的排放,几乎没有什么干净的河流了。学生还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数我们周围有多少河,大约测算了污染面积,写成了水污染报告寄给了相关政府部门,寄给了有关工厂,上街散发传单,呼吁社会爱护水资源,在班级里发起了珍爱每一滴水的征文活动。这项活动,虽然水的净化不能一蹴而就,但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能根据评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活动。评价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一)在评价内容上要科学,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参与态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反思能力等。

第4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做的更多的是关心、陪伴、帮助和引领。我们是孩子的榜样,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可以折射出家长的影子。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伴随着校园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家长迎来了一次特殊的活动。透着清晨暖暖的阳光,听着鸟儿在树枝吱吱的叫声,孩子们开始了晨检活动。有的学生在操场上打扫卫生,你看他们一个个认真的劲头,仿佛是要把地面打扫的一尘不染。有的学生在整理自行车,有的在擦班牌和班训上的尘土,有的在提水,十分钟的卫生整理完毕后,孩子们迅速回到座位,等待老师上课。看校园的环境多么的整洁漂亮,这时,我为孩子的劳动付出不禁点赞。

今天的主题班会是“感恩”,全班同学被班主任老师分成两个大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我们家长也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中来。提到“感恩”,这是一个非常有话题可以展示讨论的内容,学生们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感恩呢?我又能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学生们的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老师这些情感吗?一个个疑问冲向了我的头脑。此时,我只能静静地陪在孩子们的身边,看着他们的表现,体会着他们的成长!

一段感人的“爱的表达式”视频播放完毕,孩子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各小组都在积极准备着发言,小组讨论的非常热烈,每名小成员都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谁也不甘居下。王超同学先发言,他说:“父母为我们做出了很多牺牲。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健康,她每天都要陪我运动一个小时,她放下了自己的事情,每天陪我运动,我很感动。另外,每个周末,我爸爸都要骑自行车送我去少年宫学习乐器和画画,他为了我从不请假,放弃了很多次跟朋友踢球的机会,爸爸妈妈很爱我。我们应该多多关心父母,爱他们,为他们多做一些小事,比如,为父母倒一杯水,为父母洗洗脚等等。”他说完后,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家长们也是给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王艳同学说“我们应该感恩社会,因为我们每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因此,我们要多做好事,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爱护小动物,爱护身边的公物,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老师点评大家的发言,称赞同学们有爱心、懂感恩、有作为、有思想。看到孩子们的精彩回答,我在反思: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家庭里的成员虽然不多,但大家之间要团结、要和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付出,但更多的还是要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孩子有了自信、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品质,他就会慢慢地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立,总有一天会为社会发挥自己的光芒和力量。

通过对孩子的综合评价,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她不再自私了,她知道自己要为别人多想一些,知道要换位思考,知道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事情。她开始为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开始学会了与家人沟通,为家人分担。看到她的成长,我欣慰教育的伟大力量!言传重于身教,家长首先要做表率,要用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孩子,带领孩子走正确的路,走光明的路。陪伴着孩子的成长,静待花开,只要孩子每天都能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要鼓励,让她对自己更有信心、坚定自己的步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和前进!

第5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服务,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与儿童进行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持,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如《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教师必须准备全国各地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图片、文字与相关影像资料,还需要收集各地区用于迎新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装饰物品,等等。再如《我的手》这一课,教师必须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外延。因此,我们在课上除了让学生了解手的重要性及在生活中的用途外,还增添了魔术、手影等视频观赏,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手的用途。有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把这些主题活动进行得更加生动和活泼。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不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是应该引导他们重视、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帮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让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儿童关注生活、提升生活。

如在教学《保护水,节约水》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制作出“小鬼当家”调查表格,记录当月家庭用水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下了用水情况,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抄写或出示单据展示用水吨数,当孩子们统计出家庭用水的情况后,均意识到了危机,纷纷表示保护节约水资源迫在眉睫。课后孩子们设计制作了节水计划书和各种形状的告示牌,并写上了充满童真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广告语。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也更便于他们对教材中的“生活”产生情感,更便于教师引导儿童对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体验。

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6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土,民主和谐的氛围应该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只有老师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认为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学习的伙伴,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师生和谐的情感关系上,而且还要体现在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上,让学生因主动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

同时,课堂教学是一幕幕未经彩排的情景剧,在现场直播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面对突发事件,教师应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来解决,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前不久的一次课堂上,我正在就“爱护水资源”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为环保做哪些事情。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嘣”“嘣”“嘣”……的响声,大家都好奇地回过头去张望。原来是一向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张xx同学把一个空矿泉水瓶扔向教室拐角的垃圾箱,没有投中,掉在了地上,发出了很大的响声。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了张xx,转而又看看我的反应。我思考着走到了教室后面,弯腰捡起那个矿泉水瓶,灵机一动向全班同学问道:“张xx同学的投篮技术怎么样啊?”同学们直摇头,教室里一阵嘘声,张xx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知道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接着我又举起那个矿泉水瓶问学生:“瓶子扔了会不会污染环境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会。”我顺势又问:“像这样的瓶子不扔了,还有什么用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可以做手工制品,有的说废品站回收可以再利用……我也顺势接过这个话茬说:“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把这些瓶子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呢?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为班级创收,不是一举两得吗?”学生听了我这一席话都纷纷表示赞成。于是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张xx同学,同时用商量的口气问:“张xx,既然同学们都这么信任你,那么你愿意为我们班级服务吗?你愿意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吗?”在我的鼓励下,张xx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愿意。”此时,同学们自发地给以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突发事件的处理,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意外打扰”,如果我们不假思索、武断对待,就会使课堂处于尴尬的境地。相反,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自然地把它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中,随机应变,掌握教育时机对症下药就可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既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安徽省肥东第六中学)

第7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素质是关系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师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素质。

关键词: 教师;素质;教育

一、师爱是教师的是教师的天职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新课改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人,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赞赏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再次使他们学生兴趣得以激发,通过师生交往,教师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使教师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我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有普通教师成为市级名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智力迟缓、学业不良、孤独、有错的学生。特别是与自己意见不一直的学生。一个赞赏、一个鼓励的话语可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可能使他转变对您的态度,可能使顽皮学生转变成尊敬您,愿意虚心聆听你的教悔,服从你的正确指导。时时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校其他年级的一位同学生病了,我及时带这位同学到医院看病,并付药费;平时对学生取得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发现学生有思想情绪不正常时通过谈心来开导,使他们认识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注重我们教师的角色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爱学生,爱事业和爱未来,都表现在以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学生,潜够默化,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科学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会激励学生、辅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创新等,应是学生能力及个性发展的培养者,教学重心是如何促进学生“学”,真正使学生做不教而会学,再到学会。1.由管理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引路人,让学生愉快自然地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由他律变自律,使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2.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进行探究性教学,打破‘教师中心论’,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提出问题,做好汇报和总结。针对生物教学,我们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引导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3.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4.由教学匠变成研究者,认真反思,研究并找出如何改进措施,下节课采取什么策略,本人学识浅,坚持写课后反思,写听课反思,平时阅读教学理论性书籍,以取长补短,既能提高了学生素质,又能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三、正确实施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

明确学生是教学得主体,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得主见和活动范围。确定教学目标:①确定知识目标:对生物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学生应知道其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可能影响。②展示要求的能力目标,让学生具有初步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会使用各种仪器,具有实践能力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③确定一节课中涉及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行为,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环境用创新学习方法和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如何运用分层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堂堂有收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将时间与目标及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用不同形式完成认知、情感、技能等目标的教学任务。

把课堂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环节,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素质教育。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师生交流,师生互动中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扫清学习障碍。复习课,教师要总结生物知识内在的规律,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升华。

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思维、想像、探索创造充分条件,产生探索、求知的强烈欲望,可以扩展教学环境,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氛围,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与全作达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四、发挥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积极参加培训,时刻想着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根据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先观察学校、村庄等周围动植物种类,开发利用广泛的生物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调查及实践能力。分析人在生物圈中的活动、种植、水资源开发、污染、工厂周围植被变化,池塘河边动植物类群,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生物有无入侵现象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以及社会责任心,增强环境意识,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爱生物学,进而热爱教他的教师,愿意接受你的课内外指导,那是你将体会到威严的真正含义,威严不是地位,口气大,管制严而得到的,是学生对你尊敬和爱戴的表现,不是牵强附会或逢场戏式的是他们内心发出的对你的敬和爱,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文明行为,爱国情操等。

第8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关键词:化学课堂;三种课型;科学探究;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6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化学实验能力。”但是,现实初三学生受中考、课时安排的冲击与教师观念的影响,化学课堂成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化学课堂也成为了发挥科学探究魅力的主阵地。下面,根据自己在初中近几年实施新课程的体会,谈谈自己在化学课堂中如何发挥科学探究魅力的做法。

一、以实验型课题,发挥科学探究魅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一定的探究性实验,开展化学实验周,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

例如,我在《探究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一课中。在课堂中,我与学生一起探究氧化铜能否做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从催化剂的定义出发,学生很快设计出三组对比实验的思路。1、氧化铜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2、氧化铜在该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是否改变?3、氧化铜在该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绝大多数探究小组在1中选择了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氧化铜和不加入氧化铜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2中选择了将上面探究实验中加入氧化铜的试管中液体倒出,再加入新的过氧化氢溶液,看是否又能立即产生较多气泡。对于这两点的的实际方案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且耗时短,效果好。3中大多数学生很烦恼,从所学知识得来的最初方案是在放入前称量氧化铜的质量,等反应完,过滤、洗涤、烘干之后,再称量氧化铜的质量,两次数据做对比。然而,此方案存在耗时长,且容易产生误差等弊端,如何改进方案就放在了同学们面前。针对原来的方案,有两处环节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易操作,过滤和烘干。同学们在课堂激烈讨论之后,有同学想到了用无纺布布袋装氧化铜的方案,一下就解决了过滤的问题。但原先是干燥的,反应完小布袋如何干燥成为最后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大胆逆向思维,为了不干燥,同学们想到了将原来的小布袋浸泡在水中,这样状态就一致。不过,称量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误差,为了减少误差,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从水中取出之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再称量;第一次称量完毕后取下小布袋,就不再变动,等反应完毕后,做如上处理后,再放至天平左盘,看天平指针是否回到刻度盘的中央,从而比较两次质量。通过层层突破,同学们在课堂上渐渐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

二、以实践型课题,发挥科学探究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因而,一个好的探究学习课题的提出,是启迪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极大地价值。

例如,我以《爱护水资源》为题,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探究如何利用家庭中易得的物质将学校附近的臭河水处理净化。河水受到污染,同学们已经熟知且关注。当学生们得知在化学课堂上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就能将河水进行粗略的净化。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深深吸引,能调动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从河里取水样,从家中搜集废弃物,从网络上搜集资料等过程,同学们已经深入探究学习之中,迫切的等待课堂的实践。在课堂中,同学们利用从家中搜罗来的空的饮料瓶,小石子,大石子,旧布料,烧过的煤球等,在课堂中学生自主设计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净水器,净水器中装物质的顺序按照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从上往下摆放,和从下往上摆放,净水效果和快慢做对比。当污浊不堪的臭河水经过他们自制的净水器后,流出无色澄清的水时,那种成就感在同学们兴奋的脸上表露无遗。在课堂小结时,班长提出了爱护水资源的倡议,使本课的中心思想得到升华。同学们在本课结束后对化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生更了解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以致用,学生再次体会科学探究的魅力。

三、用调查研究型课题,发挥科学探究魅力。

调查研究型课题比上面两种课题难度更大。对于学生来说,开展调查研究型课题,首先要确定好调查考察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科学中的知识问题,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和兴奋点问题,确定符合他们具体情况的调查课题。例如,我确定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学校周边农村垃圾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因为我校学生很多是来自学校周边的农村。我让学生将课题的实施分成课题组的组建、调查计划的制定、社会调查与访问、材料汇总与整理、原因分析与探究、方案提出与设想等五个部分,对我镇乡村不同生活区域的垃圾点的数目、分布及使用情况,垃圾转运,分类、回收处理情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进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对大量的材料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分析总结,得出我镇农村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项较合适的方案和设想,为我镇的治理和保护尽一点绵薄之力。真正产生社会正能量的效应,同学们在课堂上再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课堂中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的改变,更重要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研究,自主获取知识的转变。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重视化学实验,不断改变教学理念,把握好特定条件下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最佳时机,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魅力,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三种不同的课型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并体会科学探究的魅力,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爱护水资源反思范文

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中社会教学要创设生态德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收集生态德育宣传用语

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宣传用语,如,中央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等电视台“广而告之”“公益广告”中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后,如,“少开一天车,多添一份绿”“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爱护脚下的绿色,珍惜头顶的蓝天”“追求环保是时尚,崇尚绿色更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等广告语和宣传标语纷纷出现在学生的摘录本上。有了优秀广告语范例和大量的宣传标语积累,教师可发动学生开展“自创生态德育广告语比赛”,在此基础上,评出校园或班级的最佳广告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生态德育的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2.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

师生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内容包括本地区所要保护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明确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违反生态道德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由专人负责,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编写,教师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每一部分内容编写完后,在文末署上学生自己的大名,最后打印成册。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张贴生态德育宣传图片

教师可组织学生带着自创的生态德育广告语、自编的生态德育手册、自画的宣传画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创设和谐的生态环境尽心尽力。教师也可选取最能反映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状况的图片,尤其是那些最能直接反映当地环境污染的诸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居民疾病增加等生动图片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使全校上下都沉浸这种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创设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意识,有利于实现知行的有机统一。

二、渗透生态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感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人们只有对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

初中社会学科含有丰富典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把这部分知识讲透讲深。如,在教学九年级“一道难解的题”专题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谈古论今:出示材料“昔日楼兰古国,今日茫茫沙漠”

回顾七、八年级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从现实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2.时空隧道: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

(1)引导学生读图①和图②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问题: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建议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图①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或农业文明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图②反映的是我国的东汉时期,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2)让学生读图③并设问:该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的生活场景,人类可以比较自由的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从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淮河水质的变化;乱砍乱伐——退耕还林等。)

3.反思与感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探讨后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1)让学生读图④并设问:请你分析塔里木河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流域在城市分布上有何特点,你能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吗?(自然环境特点: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被流动沙丘覆盖。城市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2)多媒体辅助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图片。设问: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请你简要分析塔里木河萎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3)教材关于治理塔里木河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有两种不同的建议。让学生思考:如果采纳了建议①,那会给塔里木河的中游和下游带来哪些影响?如果采纳了建议②,又会给塔里木河带来哪些影响?你更倾向于哪种建议?简要说明理由。(建议①其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缺点是耗资多,管理难度大,对中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塔里木河存在的问题;建议②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收获与体会:通过本课的探究,解答这道难解的题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个观点。先在组内讨论,由组长做好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体会到只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指导生态德育实践,规范学生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指人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它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基础,以一定的生态情感为动力,以一定的生态体验为感悟所采取的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生态德育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把待人处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1.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

教师可组织学生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小分队成员可定期走上街头,走向田野,走进工厂,向工人、农民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环保知识;也可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活动;还可聘请有关专家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专题讲座,使小分队成员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所在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

2.指导学生实地调查走访

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指导学生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状况,了解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状况及其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对动植物资源产生危害的因素,研究保护生态资源的对策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机构、生态农业村(场、户)参观、学习,了解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在实地调查走访、网上收集查找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生态德育小论文。

3.利用湿地开展教育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镜湖湿地公园东浦境内。为此,学校建起了“镜湖湿地展室”;编写了湿地校本教材和开通了湿地网站,这些举措为开展湿地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教师要配合湿地教育开展“湿地采风”书画比赛、“湿地的魅力”摄影比赛、“走进镜湖湿地,共建和谐家园”征文比赛、“我为湿地建设献一计”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逐步形成相应的生态信念和生态良知,产生一定的生态情感,进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