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工作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概念 初中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99-01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数学概念又是比较抽象的,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结合我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工作,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1 利用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
教学中许多新的数学概念,都可以从学生原有的概念中导。例如,在学生已经学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菱形的概念,就不必再从实物、实例引入,学生原有的平行四边形概念(种概念)与新概念(属概念)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只需抓住它们的本质作简要说明,就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解例题便可以使新概念获得巩固。
2 运用具体实物或模型,形象地讲述新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3 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如果说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本质特征更清晰。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和总结不难得出,两种图形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都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学生很容易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4 利用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数学概念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记忆概念本质属性的直观材料,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能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中,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又如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中的“内”、“外”分别指出了圆在三角形内部、外部;“切”、“接”分别指出了圆与三角形的3条边相切,圆与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接。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字词,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5 合理运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呈现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例如,在讲解初二几何中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时,就可运用变式提供给学生各种典型的直观材料,或者不断变换高所呈现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其本质属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变换,三角形各边的高是“对角的顶点向这边作垂线”这一本质属性就被正确地揭示出来了,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精确。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课本中表示概念的图形往往是常规的,如不考虑变式,学生的辨图识图能力将受到限制,表现为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处延。通过变式,可使图形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把握。
6 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内容上的衔接
对于高一数学教学来说,函数部分是重点,也是与初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切口。众所周知,高中函数中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单调性等是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与图象相关知识的一个延伸,是初中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所以,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直接脱离初中的内容,要有效地做好衔接,否则,只会让学生出现“轻视”的态度,导致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上心”,影响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的理念被有效地贯彻到了初高中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科目少,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即便是教师实施一言堂,也能在课下或者是自习课的时候一一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一对一的教学,导致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所以,一些教师的“自主学习方法”“小组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发挥不了其价值,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做好初高中数学课堂的衔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初中所学的内容,对“y=x2+2x+1”函数的图形进行绘制,并自主思考,对称轴两侧的x的大小变化与y的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之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从图象中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该如何判断呢?”这样的过程从内容上做到了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三、学习法的衔接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比较依赖教师,习惯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探究能力等都相对较差,如果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我们直接实施“全放手”政策,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无人管”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懈怠”,最后,导致成绩下滑。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总之,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是迈好高中的第一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从多方面入手来做好衔接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进高中、适应高中,同时也确保数学课程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自我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自我教育的含义
自我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要求把自我作为教育的对象,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强调学生要有学会“慎独”,发挥自律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予以适当的指导和指示,使学生由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
自我教育也是一个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人通过生活与学习所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自己历史形成的思想道德修养对自身今后的活动与发展做出的约束、引导与评价。简而言之,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重点在于自我,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完善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自我教育的内容
自我要求作为自我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自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如果离开了自我要求,自我教育整个过程就不可能展开,也无法得以出现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在推进自我教育的进程中,首要关注的就是自我要求这个环节。在自我要求这一步骤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形成动机并提出所要奋斗的目标。作为最了解自己的人,所形成的动机往往是自身目前来说需求最强烈的,也是最有可能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目标的。而在目标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自身的意愿与需求,而且应当切实考虑该目标的现实可行性,譬如说自己是否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自己周围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物质基础等都需要考虑在内。这样的目标才能起到既能保证计划的逐步实现,又能使每个阶段的成就激励自身的不断发展,增强自信心与奋斗的欲望。
紧接着就是将目标付诸实践,也就是自我教育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自我实践,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使自身的行为发生偏移或误差,因而自我监督这一环节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监督可以对事件过程遭遇到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关的对策方针,抑或是对于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弯路及时进行反省与纠正,保证实践能够正常进行,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总结自身在前三个环节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为下一个阶段的自我教育提供些许理论准备与经验基础。
高校学生管理中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自我教育作为“三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品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管理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跟随时展的要求,积极提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提升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约束与管理。
(一)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自从素质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树立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外在推动力量,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内在提升。内因是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心底认真学习和接受教育,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影响。
(二)自我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在错综复杂的发展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高等教育面向全社会招生,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出现了多样性,高校管理对象也日趋复杂。为了提高教育和管理的实际成效,必须进行个性化教育和管理,因此,大学生自身发展更需要发挥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自我教育的管理模式,高校的各项工作将会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学生与学校之间相互理解,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更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四、关于完善基于自我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自我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将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进行转换,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主动遵守校园纪律,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性与自觉性,使学生能够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变为对自身的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实现自我目标。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积极价值观的指导,让学生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大学自我教学途径的创新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及社团组织
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以及社团组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周围教师及同学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早适应社会,树立社会一员的观念,促进学生及早成才,是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因而,适当参与社团活动,不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机,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勤工助学、暑期实践、顶岗实习、自主创业)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在接触社会甚至失败中领悟到一些书本中所学习不到的生活真谛。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锻炼自己坚忍、耐心、诚信、吃苦耐劳的品质,而这些在实践锻炼中获得的品质对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带来巨大的好处,使学生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及早了解社会现状,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为自己今后更好地发展做铺垫。
3.自我教育平台的搭建
群体式自我教育平台的搭建是为了弥补当前高校教师与学生互动少、距离远等缺陷,能让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发展自我的能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和特点。群体式教育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从消极的被管理过程向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转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探讨,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相互之间的教育和激励。
(三)营造自我教育的校园环境
1.校园物质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使他们养成独立、自强、自信的品质,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通过对生命的教育和学习,引发对生命价值的学习和探讨,在对生命内涵积极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生存技能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生存技能的不断磨炼,强化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把握生存的规律,强化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对生命内涵和生存技能很好把握的基础上,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通过对生活知识的学习,形成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升生活的品质。
2.校园制度环境
在良好的校园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之下,会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校园手册也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制度是一切日常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对于学校来说也同样适用。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在其合理有序的运行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校园制度予以保证,校园规章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能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学生在自我教育管理过程中,除了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需要遵从所在社团组织的纪律约束。社团组织纪律,能对学校规章制度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学校规章难以触及的方方面面进行约束。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保障。
3.校园人文环境
【关键词】工作情境;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一、工作情境教学模式的定义
工作情境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工作内容、环境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技能与意识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学习目的更为明确与具体,情感也更贴近于工作现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与实际接轨的技能,还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3点:
1.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相脱节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多数院校还是采用“粉笔 + 黑板 + 多媒体”的课堂讲授方式。尽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授,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对学生来说,只听教师的讲解、看几张图片资料,而不到施工现场去实际观摩体会,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对于一些一看就明白的机械原理、构件构造、施工工艺等,往往教师很费劲地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多数院校的专职教师是从学校直向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即使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掌握不足,从未体验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更不知道如何开发和设计课程、如何教学。只有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施工技术,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3.教材相对滞后
现有教材中所讲的部分施工工艺、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内容在实际工程中已很少使用,而有些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已经成熟并且应用广泛的新技术、新工艺却未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在实践教学中,这种情况对学生势必会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课堂上讲的、学的在实际中用不上,实际中见到的却不了解。大多数的教材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即使有案例,也多年未更新,造成与实际脱节。
三、基于工作情境的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要适用于岗位工作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贯穿所需理论知识。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工程情境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教学内容上遵循满足工作需要的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必须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人才培养标准必须符合相应行业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教学知识应参照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实用知识进行设计安排。
2.使教学组织灵活化
工作情境课程教学模式按照“调研-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是集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的教学方案。故教学实施中,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根据教学实施的不同环节,进行不断变化。如在计划、决策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实施阶段小组讨论式+个别教学,在评估阶段实行“自评与互评”的教学模式。
3.教学环境真实性
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情境不但指实际工作操作过程,还包括工作氛围等。考勤、评价、纪律都与用人单位管理一致,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感情上才能与未来工作相一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快速的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4.注意教学评价过程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在学期末或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为学生此阶段的学习提供鉴定性评价,这称之为终结性评价。如果以终结性评价来作为鉴定学生成果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不是出于认知兴趣,只是机械的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使得学生厌恶学习,成天担心自己的成绩,学习结束后又为所花费的时间没有实用而懊恼。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有机体的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过程化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去关注、认识、把握和改进学习的微观过程,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学生更多的关注每个任务的工作细节,经过长期的不断训练,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和养成职业意识,增加工作经验。我校在施工技术课程中实施工作情景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度增强,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受到学生及院校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性,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芮晓兰,宋虹.澳大利亚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教育科学,2010:33~34.
[2]韩 瑞.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高职课程情境学习目标设计策略[J].教学实践研究,2011:227
[3]任志勇、彭克发.行动导向教学中学习情境设计的因素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94~96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典型任务;序化
中图分类号:TP391
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强,内容涉及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多媒体系统开发和应用,学生通过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获取、加工、集成多种媒体的学习与实践,掌握多媒体处理过程和方法,达到多媒体技术应用“高技能”要求,形成从事多媒体系统开发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领域。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探索中,其核心是确立适切的课程开发理念,科学地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我校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多媒体技术》是校级精品课程,有比较长的建设历史,从《多媒体技术》课程性质来看,适合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在项目课程基础上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多媒体技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背景介绍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深入实践的结果。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的变革经历了案例式、项目式和工程过程系统化3个阶段。基于案例式构建学习内容是在介绍零散教学知识点的过程中,介绍一些运用的实例,实例间并无很明显的直接关联,实例往往比较脱离实际的工作环境。项目式组织教学内容则是在介绍完教学知识点后,通过完成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因为学生往往学了内容之后比较长的时间后才来解决比较实际的项目,故而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需要重新回顾以往的知识点,另外因为设计的项目往往比较大,学生需要从头至尾完成需要比较多的教学时间,所以在设计项目教学的时候,往往只能选择有限的1至2个项目进行教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培养方法能力,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则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通过开放的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程内容来源于工作。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产品的种类、包含的岗位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生产工艺等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构建学习情境。学习内容是“工作”,包括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以及工作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形”和“环境”中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具体任务构建如图1所示。
2 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分析
《多媒体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教学内容信息量的,需要学生掌握的应用软件众多,而在整个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又不能提供比较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在学习后普遍觉得内容多而杂,内容没有关联性,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许多概念不能理解,许多基础理论原理学习困难(如压缩原理)。最后高职专业的划分比较细致,针对性强,以我校为例,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包含有计算机教育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等。不同的专业针对性不同,虽然都要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但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应该对多媒体技术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多媒体的应用操作上,理论知识只要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对一些原理性的内容进行简化。同时选择简单易学的主流软件,如Audition、COOL 3D等,使高职学生能够熟练地用软件进行音频处理、图片处理、视频处理,制作特效图片、MTV、动画等。
3.1 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对不同的专业分别设计教学大纲。例如对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后继课程中不出现Photoshop和Flash课程,Photoshop和Flash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媒体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在Flash 中增加了多媒体作品(有图片、声音、视频、文本等)的制作内容,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学生要重点掌握。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动漫设计与制作等非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后继课程中将单独介绍Photoshop和Flash课程,则该部分内容应予以舍弃,同时非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总课时也下调为34课时。计算机教育专业和计算机非师范类专业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大纲目录如表1和表2所示。
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工作现状
(1)不受重视,流动性大
由于早期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缓慢,而教学秘书在当时的地位并不受到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教学秘书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其日常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沿袭而言来的传统思想,并未因时代的发展而对教学秘书工作有更深地认识,甚至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管理者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并不重要,这一思想也致使教学秘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上层受不到重视,同时在基层也得不到关注。甚至有些领导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主要是由上级领导安排,因此,其工作情况并不会对教学工作造成任何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教学秘书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配置并不理想,甚至不少院校安排兼职教师或编外人员来担任该职务,不仅人员不稳定同时专业性也非常差,给教学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2)任务重,压力大
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度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学历的也越来越重视,更多地家长和学生乐意接受高职院校的深造学习,再加之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学秘书的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大,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其工作任务的繁多,不管是日常管理还是突发性事件各种工作的堆积,加之社会的演变,在管理上也不再如从前仅需要落实即可,而是在处理工作时,不仅要周全涉及考虑学校的利益,同时还要顾及学生的要求,可以想象全校几千学生和上百教师的各项琐碎事务均由教学秘书承担。不仅如此,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秘书甚至只有一个人,在面对这样繁重的任务量的情况,使得不少教学秘书不仅需要长时间加班,甚至还要承受非常大的精神压力。不少教学秘书因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为:工作地位较低非常容易出现自卑情绪,甚至可能发展成抑郁;由于工作量大,事物繁多,不少教学秘书在日常生活中会因担心各项工作是否落实而产生轻微的焦虑情绪;在面对政治待遇、职称评定以及利益分配时,还可能出现非常强烈的不平衡心理。
(3)待遇低,晋升难
由于教学秘书地位和工作性质等因素,使得教学秘书的工作属于一线工作,也决定了其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工作量的巨大和繁多也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但事实却刚好相反。教学秘书所付出的心血非常多,但根据统计资料来看,教学秘书的待遇并不理想,甚至部分教学秘书的收入还达到一个正常教师的水平,再加之他们大部分时间奔波在一线岗位上,业绩根本无法以量来计算,无法参与到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这些因素使得他们的政绩并不突出、表现机会较少且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均无法提升,最终导致其无法达到职称评定标准。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少高职院校每年均会安排教师出外培训,使得不少教师可以从中获得非常多的学习机会,而教学秘书却几乎与这样的机遇绝缘,进而逐渐与院校发展要求越来越远,最终与其他教职员工的距离越来越大。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工作改善建议
(1)以人为本,营造氛围
随着国家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推行到各行各业中,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优秀理念,加大对教学秘书的关注力度,认识到教学秘书在一线岗位中的重要性。同时增加与教学秘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地了解教学秘书的职业规划和心理情绪,促使教学秘书能够受到学生、教师以及更多领导的认可,并在工作中积极配合教学秘书工作,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促使教学秘书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合理调整教学秘书的工资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并为教学秘书提供更多地学习机会,同时结合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情况,对其职称申请进行全面考核。此外,合理安排教学秘书人员配置,并对所涉及到的工作进行分工合作,通过专人负责的方式,增强教学秘书队伍的责任感,不仅有利于稳定教学秘书队伍,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秘书质量。
(2)实施激励,健全体制
有效的激励能够激发人潜在的动力,对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和教学秘书队伍素质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等方面,对其激励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完善,有明确的激励制度,并能够按照制度严格落实,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形成对等的惩罚制度,使教学秘书在获得激励的同时,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使工作责任感更强,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建立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秘书的个人人格和发展等方面的追求,从教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加强管理,提高教学秘书的个人行为和素质修养,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学秘书获得更多地学习机会,进而不断完善其工作方式、态度和能力,并将工作各方面情况均纳入到考核评定指标中。针对业绩较为突出、工作能力较强等教学秘书,应当给予其同等的晋升机会;而针对工作能力较差且不负责任的不可塑造人员,则应当给予其相应的处罚,严重者给予开除处理。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的方法,不仅能够大大增强教学秘书对工作的热爱,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使教学秘书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以更高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3)提供机会,理顺出路
关键词:培养目标 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按照生产的实际工作任务、职业活动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工作过程进行新的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设计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归纳整合,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职业能力,实现与工作实际零距离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一、“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性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绝大部分行业都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生产基础。“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是一门工艺性理论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冶金、材料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它的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同时具有“内容广,工艺多,设备杂”等特点,要求学生能理解、会应用、会基本操作。
但目前,高校开设的“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在设置上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大多金属塑性加工的课程将材料成型与控制作为基本内容,过多强调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过分强调金属加工知识体系的完整,重基础,轻应用;二是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角色的适应期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之间不能很好地对接。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未能摆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组成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质性,没有体现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只培养出了重理论、轻技能的难以适用岗位工作任务的技术人员,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定位及方案设计思路
本专业主要培养方向是面向冶金行业的有色金属及钢铁联合企业,通过对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社会背景调研及行业分析,对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构传统的“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根据冶金有色材料行业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本专业面向的工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
围绕金属材料加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程的实际,确定以“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为载体,以加工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以技能训练带动知识点来学习。设计思路如图1。
三、教学情景设计及教学内容组织
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培养有色金属加工的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按照认知的规律、职业成长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实训操作和联合作业以及理论知识考核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开发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有色金属的挤压、拉拔、轧制、锻造与冲压等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各类有色金属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结构、工作原理、检修工作过程,同时了解国内外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有色金属行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四、具体措施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分析在金属材料生产和加工行业中人才培养中所具备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由企业行业共同参与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加工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金属材料生产工艺控制与设计,设备的操作、维护、检修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教学项目实施中,由专业教师、实训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密切配合施教。使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际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标准等知识,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被学生掌握吸收,岗位技能也在这种动手实干过程中形成。
五、结论
1.突出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课程的基础辐射作用
结合有色、稀有金属、钢铁材料常用的挤压、拉拔、轧制、锻造等塑性变形成形的特点,以工种和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构建教学情境,具有明显的课程特色,为金属材料的研究与生产奠定基础,在力学、冶金、材料、机械诸学科间起桥梁纽带作用。
2.体现“教学-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融合性
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构筑学生金属塑性加工知识体系;综合实验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获得金属塑性加工全过程的感性认识;校内与校外企业相结合,搭建综合运用知识、拓展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训练。
3.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以“有色金属加工方法”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的思路,安排了挤压、拉拔、轧制、锻造及冲压4个学习情境,12个教学任务。
4.强调教学队伍知识的互补性
邀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讲授金属塑性加工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工艺,将理论和实践、基础和前沿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与实际联系、与企业生产同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石锋杰,郭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压电器运行与检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3]贾杏.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六步教学法;物流管理专业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近年来“工作过程系统化”得到国内外学者和职教界的广泛认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适应了新的劳动组织方式和教育类型,在广大高职院校的积极推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由传统的讲授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教学方式以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编写适合学情的技能教学教材,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在经济管理系教授经济应用数学,较早地在物流管理专业开始了经济应用数学教学的课堂改革。本研究将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这方面的成果,这对填补系统化课堂实施层面的研究空白具有较大实际意义。
二、高职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行业的工作过程,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需求和后继学习要求,弱化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强调应用性。通过调整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资源等措施,把数学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使数学基础知识与行业知识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流行业工作过程,提炼出物流专业的数学核心能力;其次制订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选择典型的工作项目(任务);然后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最后完善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资源。
本着“以项目设计带动能力生成,能力教学带动知识学习”的原则,通过提炼物流专业所需的数学核心能力,设置满足工作的需要,兼顾专业本身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项目,建立起完成任务与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专业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将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于实际项目之中,实现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
选择的教学项目要真正体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学生的工作过程为教学顺序。教学项目既要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又要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便于和数学知识相连接,反映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项目设计要突出工作岗位的体验性,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项目注重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环节训练学生的思维,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笔者以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高效的经济应用数学的生态化、项目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编辑符合实际的项目化课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编写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学建模课教案及竞赛练习册。
1.教学设计
在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时间里,笔者对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6个大专班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将课程教学分为5个项目模块:公司经营和生产情况分析、公司生产和产品的边际分析及弹性分析、公司总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公司决策规划的最优模型、公司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以六步教学法为指导,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例如,“苏宁商场”商品采购与库存控制的最优化方案设计。
2.具体实施
第一步明确任务,设计具体情境,引入需要解决的项目;第二步制订计划,教师提醒细节,学生调研、分组讨论并论证可行性;第三步做出决策,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第四步实施计划,激发学生动力,逐步完成既定的计划;第五步检查控制,教师主导整个解决过程,保证任务按期完成;第六步评估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反馈不足,总结成功的经验,继而分组完成课下作业,巩固课上所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
“液压与气动技术”不仅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及机电类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而且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该课程主要研究液压与气动元件的结构原理、回路功能及用途、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机电设备液压气动系统常见问题的能力。液压与气动技术广泛用于航空、冶金、船舶、石化、造纸、汽车、工程机械、压力机械、纺织、食品加工等专业领域,这些行业对液压岗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1改革前“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沿用几十年的液压与气动的课程体系,先讲液压传动基础知识,介绍液压元件、液压回路,然后讲气动基础知识,介绍气动元件、气动回路,最后介绍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应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课程,容易出现知识链的断接;②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到实验室做一些验证实验,他们会感觉课程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动力和兴趣,存在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弊端,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③该课程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不够,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会觉得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提出是源于由姜大源教授任组长的全国教育“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与开发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寻找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并且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和项目教学。根据专业的工作过程寻找本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确定本专业的各个学习领域。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及机电类有关专业的一个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确定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液压油的选用、动力源的选用与维护、换向回路的构建与维护、调压回路的构建与维护、调速回路的构建与维护、其它回路的构建与维护、机床液压气动回路的维护。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本学习领域标准的特色与设计思想,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情境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本课程的改革要突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原则。本课程最好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室授课。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将液压与气动技术编排在一起,便于对比学习;同时按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教学,例如换向回路的构建与维护这个学习情境是先介绍液压与气动换向元件的结构使用,接着让学生拆装液压与气动元件,熟悉其维护保养要领,然后教师讲授液压与气动换向回路基本知识,学生自己设计液压与气动换向回路,最后学生在液压、气动综合实训台上构建液压与气动换向回路。通过这样一个学习实训过程,学生基本掌握液压与气动换向回路的构建和维护技能。
3学习情境设计实例
以换向回路构建与维护这个学习情境为例,介绍学习情境的设计内容。
学习情境3:换向回路的构建与维护学时: 121.学习目标
使学生会拆卸液压、气动换向阀,知道阀的接口、参数;
会拆卸液压缸、气缸、液马达、气马达;能看懂液压换向回路、
气动换向回路安装图,并在试验台上用油管、气管连接;
会对换向回路进行维护。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做计划的能力及评价能力2.教学方法建议
①项目法;②引导问题教学法;③案例教学法3.教学实施工作
过程工作任务教学组织学时资讯了解工作背景,
明确项目工作任务熟悉任务:提出资讯建议,提供
获取资讯的方法与途径信息。1决策熟悉各种换向回路,
熟悉组成各种换向回路
液压、气动元件;
熟悉各种执行元件;
了解各种连接方法。公布项目任务,学生分组,
明确分工;重视回路构成
分析,注意液压、
气动元件的正确安装、
连接方法,防止损坏元件。2.5计划制定构建液压、
气动换向回路的流程;
确定使用的元件、动力源。老师提供指导意见:
学生通过查资料,
比较表达方案选优;
绘回路图细节提示。3实施绘制换向回路图;
选择所需元件;确定
各元件的参数;在试验台上
构建换向回路;学生互检;
教师检查;回路运行。老师提供案例:注意
设计的规范性,考察学生
从液压、气动元件到回路构建
表达的迁移能力,关注质量
意识考察,作好相应记录。4.5检查对回路的构成方式进行认真
检查;同时检查元件参数
选用是否合适;技术文档归档。自检与老师检查结合;教师提
出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
团队分析原因,教师点评。0.5评估自评;互评;教师总体评价。评估项目质量:
提出优化意见,教师点评。0.54.对象
液压泵、气源装置、各种换向阀、液压缸、
气动缸、液马达、快换油管、气管、台架等。5.工具
换向回路原理图、《液压与气动元件手册》等常用工具书;
拆装工具等;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6.教学重点
回路构建时的管路连接。7.考核与评价
采用工作成果评定为主(占60%)、
兼顾团队合作(同学互评)(15%)、
工作态度及工作规范(20%);
学生自评5%; 评价成绩采用百分制。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整改,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
4.1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材及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传授,学生则被动的学,基本上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与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基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比较难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在生产实际中作用不大。
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状,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服务与学生学的,所以教师教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情境式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学生的毕业后就业岗位需求出发,想学生所需,学生就业岗位需要学什么内容,不需要什么内容。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些,那么课上就不可能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地去讲述和推导什么液体力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复杂的液力学公式,就不会将自身的教置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在教学把握住以学生为主体,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学习“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际经验,要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
4.2引导学生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若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认为重要的知识,就是再博学的教师授课也会使学生厌倦,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适时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例如在“液压油的选用”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只讲授液压油的基本知识,设定工作条件,将学生分成8组,然后让每个小组讨论决定选用什么类型、牌号的液压油,到市场询价,最后分组写成报告,各组在课堂回报。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这个情境的内容掌握的就比较好了。
4.3合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改革后的“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教学辅助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每个情境的教学上,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情境中的工程实例的初次描述上。如果是通过教师讲述简简单单地表达出来的,就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利。相反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图影来描述工程实例,利用实际视频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还可以播放由设计缺陷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相关影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在他们的记忆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此的教学安排,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情境内容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地教育了学生今后从事液压与气动系统设计工作时应具备高度责任感。
教师结合相关计算机软件模拟工程实际问题,由动画的方式展现给大家。比如液压回路中的液压油的流动路线的内容过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无法直观展示,实验时又无法观察,但通过计算机制作成动画后,很容易表现液压油的进油路线和回油路线,而且还可以与换向阀等元件的动作联系在一起,本来很难弄懂的知识现在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
5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平时考核加期末考核,这样考核的最大缺点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给给予重视,而且对实训部分考核不充分。改革考核方式主要是侧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改革后本课程评价可采用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式为工作(实训)成果评定为主(占60%)、兼顾团队合作(同学互评)(15%)、工作态度及工作规范(20%);学生自评5%; 评价成绩采用百分制。最后七个学习情境的得分进行平均就是学生本课程的成绩。经过2年的实施结果证明:该考核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加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出个人的潜能。克服了单纯的理论考试反应学生成绩的片面性,避免了出现高分低能情况。
高职高专“液压与气动技术”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的工作。本文的改革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给同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不同学校的教师多加强交流,在改革中不断总结和累积经验,使本课程的职业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参考文献
[1]李玉军.《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甘肃科技,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