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它特别注意学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体环境中将知识经验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适宜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通常只有课本,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局限。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验、增设实验、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因此研究本课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有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教和学生学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呢?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环境:学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应尽可能与知识应用的实际情景接近。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在学生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某学生发现氢气球非常畅销。今年春节将至,他想通过卖氢气球赚钱,然后将赚的钱寄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没有很多的钱买氢气钢瓶,经过校方允许,他利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设备制取氢气。实验室只有相同质量的铁、镁、铝以及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请你们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氢气,以及制氢气球时,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铁、镁、铝、水、盐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哪些反应能放出氢气,并能够计算出相同质量下那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最多,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方案确定后,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制氢气球。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且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因为赚钱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确立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现在从事高二化学教学,分别教实验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学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一阶段的初高中衔接任务。距离高考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个年级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广和利用。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块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化学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课堂的认识与实践”、“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课题,探讨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因此确立本课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布莱恩.霍尔姆斯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即问题解决法。他在综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和波尔普的假设演义法与问题解决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主张研究应当从问题入手。我对此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中的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教师不教师不开设学生的自由,再比如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要求统一的课程标准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教育制度和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照般国外的一些东西,必须要研究适合与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国内在此块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步,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研究法、过程研究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究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历史背景,法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类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化学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本课题从实践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
3、调查研究。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于20*年10月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20*年12月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级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本课题探讨了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要求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可行性课题。
4、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对*年至20*年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6、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张家口市创新大奖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阅资料,自主确定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
2、填写《张家口市市教育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申请书》,课题申报、课题审批。
3、进行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宝贵的经验,进行文献研究。
4、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研讨,进行理论研究。
5、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二)课题核心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5月)
1、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进行问卷研究。
2、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究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导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选题意向表》、《课题申请表》、《课题研讨表》、《课题文献检索表》、《课题实验活动记录表》、《课题实践活动记载表》、《课题自我评价表》、《课题结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和汇报演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
4、利用原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再次进行问卷研究。
5、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演讲会和“高中化学兴趣实验探索”实验表演,进行社会实践研究。
6、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图片,参加张家口四中开展的“创新大奖赛”和兴趣实验小组。
7、搜集*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筛选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
8、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探索经验,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9、归类、梳理、撰写中期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阶段性成果汇报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总结研究成果,编辑《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汇报和《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3、请张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获二等奖。
五、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操作过程程序上,我们首先要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和体会。再根据张市四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选题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是先学习体会《课标》,《课标》中课程化学(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简易的电池,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在《课标》选修课程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变。②调查市场上常见的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标》的理念下,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设计了,①不同金属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②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实验室模拟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探讨,④铅蓄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电镉、镍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等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通过课题的开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全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几个课题组。分工协作进行开题论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最后完成课题的结题。
2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有效地创造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要体现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课标》没有单独对化学实验提出内容标准,但整个“内容标准”中却始终建议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探究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线。因此,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能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现行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比例还是太少,为了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探究,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我们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问题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性”,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实验观察提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中,我推荐了一个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课题要求: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内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对比不同材料构成的电池的性能差异。学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尝试用铁、铜、锌、铝、镁、石墨等电极材料在硫酸、盐酸、硝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氯化钠等不同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对比它们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其中在镁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和铜与浓硝酸构成的两种原电池中,电池的电流方向与其它的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电流方向相反,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负极和正极形成的本质原因及确定方法。
〈2〉扩充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性学生实验,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规范地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它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找出实验结果,来完成分组实验。例如在高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做,首先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所有的制取氨气的方法,如用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等不同的铵盐和碱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生石灰等进行实验,或用浓氨水和不同的碱进行实验来制氨气。通过产生氨气的速度和体积等全面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氨气的体积是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一个考验。经过研究,学生较好地设计出用量气装置装四氯化碳或苯来测定氨气的体积的方法。
〈3〉拓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的实验,或称为“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这类实验还是太少。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二是开放实验室,三是开展校外(家庭)实验。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个体探究-小
组讨论-完成实验-作出评价的过程。例如,学生针对近年在市面上出现了特殊颜色的玫瑰花-蓝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家庭小实验“改变花的颜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鲜花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喜爱种花的同学们在家中用不同种类的鲜花作实验,然后进一步把鲜花、叶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剂。
3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开展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会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通过“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除了硅,我们还有什么?”“生命与DNA”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关于纳米材料、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了化学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了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
在《课标》的理念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过程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表,用于学生自己、学生之间、课题组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重在参与、重在合作,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再如“蓄电池的原理及运用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没有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课题小组,依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论,但他们认真地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6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过程管理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第三,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一 相关的理论概述
1.Wiki的涵义
Wiki中文译为“维基”,是一种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的核心功能是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是包括一组支持协作式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是Web2.0时代的又一新兴的网络技术与应用,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Wiki体现彻底的“开源精神”,以其技术简单易用的优势以及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共享、共创的文化精神,成为网路新时代的后起之秀,开创了互联网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可擦写网页”时代。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可以指一种教学或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指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也有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一种教学的策略。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从自然界和身边的生活世界选取研究问题,采用研究性的方法构建知识,是与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相对的一种积极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真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习者研究素质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知识深度建构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学习品质的培养过程,近年来日益为各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
3.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成
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整个学习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三个阶段:确立选题阶段、研究与论证阶段、形成结论及总结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共同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统一整体。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成,也可称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二 Wiki环境下电大开放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分析
Wiki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利用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空间,创造一个适宜于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以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充分发挥语法简单、使用方便、开放、自组织和可扩展等优势来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助力,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积极探索。
1.Wiki应用于电大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与可行性
第一,Wiki为学习资源的汇聚与共享提供平台。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撑与保障,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教师资源、同伴资源。研究性学习同样也是一种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而且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求数量上的丰富,更要求相关知识的相对密集与集中,是知识的汇聚,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与积累,可以汇聚为教育教学信息源。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相对分散,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学习内容。这种超文本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为电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平台的同时,因其具有的开放性与自组织性,可按主题组织知识,将相关领域知识进行汇聚,提高知识的相关度。
第二,Wiki为协作研究与学习提供平台。新一代网络技术下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高效,提倡一种开放与协作式的学习,而不再是传统的独自埋头苦读式的学习。因此,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给人们提供新的互动环境和交流空间,Wiki站点强调团队的合作,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协作环境。其中完全没有著作权的概念,资讯与知识不再是单向地由权威中心向接受者周边自上而下发放,而是完全的多向交流,中心与周边的角色随时逆转,知识是互动、协商、合作学习的结果。Wiki是以某一领域知识为主题而组织的开放的知识共建与共享平台,参与者要依据主旨意图来添加、修改、编辑页面内容,可以通过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工具,就某一问题与教师、学习同伴进行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分析问题与协同研究。可以共同完成课题报告,共同设计研究方案,并在研究过程中,将阶段性成果与反馈放于平台中,供导师批阅与指导,也供小组成员共同关注研究进展,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朝着研究目标前进。
第三,为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提供平台。最初的研究性学习的Wiki页面,由专业知识教师和网络管理员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来编写设计,架构一个脉络清晰、主题鲜明的目录结构,引导学习者不断扩充相关知识,使内容更加详实、条目细化。在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上,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研究动态、研究进程。在协作共建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在研究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当的启发、引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确保学习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平台使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评价学习者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
2.电大开展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的新探索
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开放教育,面临着高教教育教学质量与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双重压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以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科教兴国战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转变教学方式,以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启发研究型转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与学习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与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教学与网上学习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给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大有完备、优越的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就校园网的建设而言,目前各级电大几乎都已建成高质量的校园网,为教学科研与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支撑。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教学与学习的灵活性、自由性,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快速传递,都显示了网络教学与网上学习的优越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搭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空间,就是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整合到研究性学习中,这是一种潜在的需要,应该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去积极探索。
目前,利用电大的校园网络资源开展的网络教学与网上学习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有网上教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各种学习平台等。但利用开源的技术开展电大研究性学习,还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旨在将系统的开放、自由、自组织、使用简便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电大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空间,每个人都是资源的创建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也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协作学习与合作的精神与品质,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3.Wiki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模式
在对Wiki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要素及电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优势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结合Wiki应用于电大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可行性及现实需要来探讨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应用模式,即借助于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途径。
在研究性学习领域,理论界关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划分,主要有问题探讨模式、课题项目研究模式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式所建立的模式,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在引入技术后,我们可以将理论上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具体化,提出了面向应用的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一种实践意义上的应用模式。因此,我们设计了“研究性学习平台模块”的应用模式,即“研究性学习平台课外应用模块”―课外研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平台课堂教学模块”―课内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平台的综合应用模式”,由课外到课内的应用,到课内外的一体化应用,构建全方位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关键词:音乐;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21-02
在传统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被奉为绝对的主导,专业知识被音乐教师占有和传播。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境况,学生们在自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许多问题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还有一些研究方向是教师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中所忽视和不关心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绝对占有优势就被改变,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也使自身的认知宽度大大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从单一的教师传授变为了多元。
自研究性学习开展至今,高校音乐教师将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选择权使指导老师的范围扩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教师,也可以选择本系的专业教师,甚至可以选择全校的非专业教师,这种有宽度的选择权,为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是个体的教师教学满足不了多元的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往往围绕着课题进行,而这些课题内容往往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各种科研方法、结题报告的写作、数据的处理等。因此,大多数音乐教师是很难单个完成研究性学习所有的指导工作的,知识的发现、增长和应用都必须使教师具有开放的教学思维和综合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从专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完成学习指导,不同专业教师应该及时合作,共同商讨和应对、共享经验,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完成。
基于上述几点原因,在研究性学习中,音乐专业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进行非常恰当地定位。研究性学习自身所具备的自主开放、探究合作等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需要体现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一、指导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指导者应该是研究性学习中音乐教师的首要角色,在实施学习的各个阶段,学生是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的,这种指导,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指导,并不会越俎代庖。具体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有对于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挖掘、书写研究报告、制作PPT的技术指导等。
音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者角色的实现具体有几个方面:
1.动员学生主动实施研究性学习。倘若将一项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交给音乐专业学生实施,完全脱离音乐专业教师的指导,结果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长期地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缺乏全面感性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做法流程,是需要教师具体向学生阐明的,而且要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和价值,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到我“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一个整体上的概括认识,这样才有可能有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
2.指导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是选题的把握,选题的价值所在,有什么基本要求和来源背景,都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立选题之前,为学生做好相关备选题的铺垫,调查研究、专家讲座、参观访问等,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待学生选题确定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判断论证相关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
确定选题后,对于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也是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的,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学生的研究方案设计出后,教师还要进行具体的论证指导,从而对研究的进度、方法方向、研究质量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3.指导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心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其学习进行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成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教师的指导并不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本身,而是根据已有课题,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利用各种资源、撰写报告论文等的方法,方法的掌握就能让有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同样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性格差异的学生或是不同于学校的单一环境等因素,都会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压力和困惑之中,课题进行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团队的合作是否规范和融洽,小组中每位同学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学生的倦怠情绪是否得以及时疏导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的,让学生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同时也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合理化意见和成果,主动配合、积极合作,营造相对稳定的合作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及时完成。
二、参与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研究性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从主导者的地位上弱化,并不是完全回避教师的参与,为了保证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安全有效地进行,适当的参与是必须而恰当的。
1.参与“监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样重要的学科,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全程中都需要教师实施过程监控,其主要的目的是既要保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序完整,也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结果的高质量。具体的监控方法可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研究记录和日记,并能真实记录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自身的体验。
2.参与“对话”。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为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往往不在同一区间,因此并不需要教师全程面对学生,但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把自身置身于小组中的一员,当小组成员遇到问题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时,教师可以和他们进行商讨,激发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这种“对话”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给他们提供新的思路,在交谈中,轻而易取地完成了师生合作,还增强了亲切感。
3.参与“异步补差”。教师对研究小组中成员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行为需放在参与者的角色上进行,将最好和最差表现的学生从小组中找出来,商讨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研究中,以小组长或是小组成员的角度,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小组其他成员的思考和讨论,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更深层次来加深学生对原有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能在这种及时参与中发现规律、找准方法。
三、组织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1.组织好小组学习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无外乎两种: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前者是为了保证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而后者又为各小组之间公平有利的竞争创造条件。教师应该让小组成员明确学习的任务和需达到的目标,并组织好小组合理分组,并组织好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不同的组员需承担相应的角色和不同的分工,并能组织好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学习潜力和保持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教师还需完善出一套鼓励小组共同成员的评价机制,来组织学生互评,自评,从而鼓励不同角色的成员完成不同任务的良好表现。
2.组织好学生交流探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因为个体的差异,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创新性的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这种碰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就需要不同角度地思考和探讨。教师应根据学习进行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是研究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以升华提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必要的平台,为他们创设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多种形式,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聪明才智在争论交流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3.组织好学生学习关系的处理。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成员既需要自主学习,也需要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当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需要协调的时候,由教师组织设计评价量规,合理使用评价技术可使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都能有效发挥,既要设计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指标,也要设计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指标,成员能根据自身的分工合理完成个别学习,不去依赖其他小组成员而能独立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在整体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个人的作用,使合作学习能够及时完成。
综上所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完成由主导者到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不仅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及时协调小组内部关系,加强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还能监督小组完成课题的质量、在不同空间地域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进行分配和梳理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学习能力得到很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很大提高,极大意义上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2,(2).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 研究性学习 阅读个案
一、引言
目前,对于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的研究已经不计其数,但是对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这一外语学习思路和模式的运用却并不是很普及,尤其是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教与学中很少有体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通过跟踪国内某理工类大学20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两个学期真实阅读任务中的表现,并对其两个学期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旨在证明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而证明基于项目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积极地倡导,最后基于实验结果针对这一学习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个案设计
本研究负责人为讲授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专业教师,本研究选取某理工类高校20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研究对象是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因此阅读的材料被选定为英美文学名著。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在传统课堂学习之余,学生采取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即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过多的指导和监控;在此阶段中,教师选定学生阅读的内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简爱》,并告知学生阅读的目的,即对这两部作品通读,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评论,最终提交读书报告。
第二阶段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在传统课堂学习之余,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即基于项目的学习环境中进行阅读。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基础培训,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理论,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配合度。然后教师与学生商定阅读的内容:《老人与海》和《傲慢与偏见》,并告知学生阅读的目的,即对这两部作品通读,理解原著并提出自己的评论,最终提交成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次读书报告、中期反馈、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监控,并将学生的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读书报告、课堂展示、录音录像等。
第三个阶段为搜集学生的反馈,采取采访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同时结合学生两个阶段阅读成果质量的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三、结果分析
1.就学习内容而言,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学习,它的目标更加明确,而且有现实可行的具体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查和教师的宏观监控交叉进行,因此100%的学生都感觉比起自主性学习更有收获,对作品的认知,如情节、主题等都有所提高。如在第一阶段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到作品中的自然环境;而在阅读《老人与海》中,学生加强了对人类本身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提升了自身对人类以及自然界现实和未来的人文关怀,并抒发了对人类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景。
2.就语言习得而言,第一阶段学生的读书报告大多数都像是读后感,对情节的复述和对人物的简单直观评价;在第二阶段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干预加强,多重的任务压力使学生会更多的接触原著中的词汇和语法,同时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因此学生的语言功底得到一定的提升,甚至是在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与此同时,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成果提交,整个过程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口语表达。当然在此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两个学期英语水平之间的差异,但如此明显的区别清楚地说明了基于项目的阅读任务带来的积极结果。
3.就学习态度而言,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通过与其它科目任课教师的沟通证明学生在其它课程中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
四、几点建议
1.实验过程中有6名学生表示对项目所选阅读内容不是都感兴趣,甚至其中2名学生(10%)表示对英美文学作品压根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兴趣,阅读目标可以适度灵活,做到既符合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以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例,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美文学知识,所以必要时也要采取项目驱动的原则,加强教师的操控,比如将这一些阅读成果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从而加强学生的配合程度。
2.在项目的流程监控上也有一定的问题。在第一阶段,有90%的学生承认没有读完原著,大多读的是简写本;而在第二阶段,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50%的学生承认没有读完原著,而是读了一部分之后就去查找各种资料用以完成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监控,既有针对学生的也有针对教师的,比如说学生可以制定更为详细的项目检查表,学生之间结对子来相互监督,或者教师可以就某个故事情节与学生展开讨论等。
3.在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自我专业素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通过指导和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本专业的知识,实现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两个阶段中实验对象在阅读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但第二阶段的进步更明显。由于实验中的其他变量都已经得到控制,两组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不同的学习环境,因此,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基于项目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能力,其中更具体地说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本土化特点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要求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教育内容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作为地理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特点,从乡土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会环境进行课题研究,还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重点探究当地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当地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探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山区交通状况、旅游等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图片展示、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黑龙江大庆第五十六中学 董哈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一般是以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为主,又要保证小组之间研究主题不重复,使研究成果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主题验证阶段,确定小组同学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教师提供网络支持系统及查询工具,指导学生查找相应的参考书,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完成研究任务。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展示自己的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答辩及评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完善研究成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将自己完整的研究成果在网上。
网络环境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即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成果和交流的环境(如下所示)。
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
提出主题——讨论主题方向
确定研究主题——开题报告
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
主题验证——网上收集处理资料
整理研究成果——初步论证
成果和交流的环境:
交流——展示研究报告,
交流研究成果——结题评价
教学实例
1.研究主题:宇宙大观: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课题意义:以宇宙探索为主线,树立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是与高中的地理、生物学科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相应的网页制作软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觉出发,观察地球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成,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给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列举出地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初步确定4个研究的主题。
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树木与草原
地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我们的朋友
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家园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
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评价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网页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影响,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也可用科学技术毁灭人类。增强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在“我们的地球”网页中开设了地球景观、中国航天、宇宙探索、山川河流等七个栏目。纵向站点有“科普”、“科普与您”、“天地人”、“星空天文”四个标题,共有65篇文章、40多幅图片说明地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学生们在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宇宙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但丰富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学会了根据研究主题去搜集和利用信息。研究成果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中,受到全校学生的好评。学生的作品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在该案例中,体现了浓厚的研究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思考与总给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学习对网络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网络资源共享、及时评价反馈、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学习中应用得很广泛。在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研究主题的确立要与课本的知识及具体科学知识相结合
与课本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出发,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主题,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使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时,不至于盲目浪费时间。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由3-5人为一组,各组成员按照自己对研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有分工又有协作,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情境 基础与创新 多元开放 灵活的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专题进行研究探索,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最有效、最有用、最主动、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习,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本性、人文性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国外已屡见不鲜,在我国大城市也相当普及,但是在农村学校开展得还不是很活跃,在个别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初中阶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当然,创设情境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先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暂时抛开课本,闭上眼睛去回忆、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色,也可以通过播放描写春天景物的录像带,逐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该如何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设置“从故宫博物院的独特建筑,看中国的建筑文化”、“为什么说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联系”等问题。再如我在教《枣核》一课时,要求学生自读,感悟探究:本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第一遍自读,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上讨论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就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提出问题、讨论学习、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其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如我教《春》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再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提出这样几个研究问题:“根据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皇帝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当然,选题还要体现人文性、地方性的色彩,因为这样的选题最能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中基础与创新要齐头并进
研究性学习并非可以取代讲授式学习模式,也并不是对传统学习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补充。传统学习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诗化”作用,“不读诗无以言”。后人强调背诵和熟读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学习方法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这些都有其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传统学习中也有研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必须思考研究。换言之,传统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导致语文“双基”的不系统、不牢固,而这决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基础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教学要求于学生的扎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是进行创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我们可以把双基的教学作业这个环节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比如在阅读中对字词的掌握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及时进行检测,对语法、逻辑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渗透等,让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二)研究性学习中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
有些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仅仅是组织者,缺乏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要让学生从研究中有所收获,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即: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研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怎样介入?哪些指导是必要的?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研究多长时间,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之中。
(三)研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可以布置让学生进行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访问,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吸烟、喝酒对人体的危害”、“过年吃饺子的来历”、“过年放鞭炮的传说”、“过年老百姓购买鞭炮的开支情况调查报告”等。既可以统一发放调查表,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随意调查。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审阅评选,对于好的调查报告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