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战略规划方法

第1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制定多种战略,这其中不仅包括竞争战略还囊括了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等一系列的战略规划。这些战略我们统称为企业战略。可以这么说,所谓的企业战略,就是对一个企业的谋略。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的种类划分,但目的都是同一的,都是为了企业整体、长期、基本的问题来进行谋划。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企业竞争战略是为企业竞争而谋,它对企业竞争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等方面负责;而企业营销战略则是为企业营销谋划,肩负着解决企业营销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使命等等,以此类推。只是,以相同的基本属性,来谋划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问题而已。总之,不管是哪个层面的谋略也好,只要涉及到了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问题就归于企业战略范围。

二、中小企业战略规划一般方法分析

1.SWOT理论概念性分析SWOT是四个单词的缩写,这四个单词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s(威胁)。从基本内涵上来看,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基本概念,在这其中SW是内在要素,而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我们可以这么理解,SWOT就是将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矩阵式分析。将分析的出来的结果再加上各种思想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分析,从而得出在该种市场情况下的企业的机会所在。这种矩阵式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从而保障企业长久的发展。SWOT的优势分析SWOT工具是当今企业常用的分析方法所在。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发现SWOT工具主要有两点优势所在:第一,SWOT工具将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都做了系统的分析,再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之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这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部和外部完善性情况一共其分析,同时还大方向上给于一般企业保障所,换而言之,应用SWOT分析工具最起码在大方向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和问题。

2.SWOT工具对战略决策的制定首先进行了区域性的划分,大方向的氛围内外和利害四个基本方面。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外,指的是企业企业自身信息和外界信息系统的分析。而利害则是则是明了和简化了企业制定战略时需要掌握的信息及其来源的分类。另外,企业决策者利用该法既可通过粗略分析明确大致的方向,因为SWOT本身根据不同需要,简单直观但内涵丰富宽泛,鉴于此,再辅以深刻的条产研究就可以得出相对明显的结论和分析。SOWT流程分析SWOT分析程序常与企业策略规划程序相结合,其主要步骤如下:步骤一:进行企业环境描述。步骤二:确认影响企业的所有外部因素。步骤三:预测与评估未来外部因素之变化。步骤四:检视企业内部之强势与弱势。步骤五:根据企业资源组合情况,确认企业的关键能力和关键限制。步骤六:利用SWOT分析构造研拟可行策略。步骤七: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步骤八:进行策略选择,制定行动计划。

三、中小企业战略规划思路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微观经济环境、技术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竞争者情况、销售网络等。企业内部条件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新产品开发能力、职工数量及质量、融资能力、产品竞争地位、市场营销能力、生产组织结构体系、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等。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研究分析发现企业存在的有点和不足,以及竞争者的优劣条件,中小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价值,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价值。通常中小企业都是处于创业初期或长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大企业的择优条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战略建议可供大家探讨:一方面,优势集聚战略。从营销学上讲就是要把企业所有的优势资源集聚于某个细分市场,由于中小企业有着特定的实力,选择战略时应当特别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品或服务,凭借自己的专长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二是差异化战略。在这些大企业没有涉及的领域中小企业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小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培养与顾客的忠诚度和企业的信誉度。

四、结束语

第2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从本质上看,企业战略规划的不确定性风险源自企业经营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开放性、动态性和相关性。正是由于许多因素和现象的不确定、随机、直觉判断以及偶然发生等特征,使得企业战略规划变得扑朔迷离,让人们更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应该认识到,企业经营从来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不确定是绝对的,确定是相对的。企业管理者必须习惯于管理各种不确定性,正确地认识、化解乃至创造并利用不确定性。

企业战略规划一般流程是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到战略控制,是一个渐进螺旋式调整上升过程,整个过程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可以划分为以下八种主要类型。

客观事件不确定性风险

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不以企业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如何,主观能动性怎样,结果既不可控,也无法达到精确预测。就像在同样条件下,多次进行同一试验或调查同一现象,每次所得结果并不完全一样 。抛硬币虽然只有两种结果,但无论怎么精确,我们都无法完全控制落地朝向。9・11事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很难通过事先分析预测进行风险规避。可以看出,客观事件的不确定风险对企业影响面非常广而且深,这是所有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 。客观和适应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战略规划原则。

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

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分析而言占有很高权重。按照休・考尼特的观点,市场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场前景清晰明确。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获取有关信息,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对前景进行精确预测,提出应对战略;第二层次是市场有几种可能的前景。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清晰和离散的,尽管分析有助于确定结果出现的概率,但人们很难预测会出现哪个结果,从而影响战略决策的实施;第三层次是有一定变化范围的前景 。在这一层次,人们只能确定未来情境大致的变化范围,这个变化范围是由一些有限的变量确定的,实际结果可能存在于此范围中的某一点,不存在离散的情境;第四层次是市场前景不明 。在这一层次上,不确定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使得环境实际上无法预测,这种情形很少出现,但确实存在。当然,不同的人对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不同, 从而导致分析结果也会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建议使用休・考尼特的方法展开分析更有效。

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

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不确定性风险需要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资本的驱利性使得某个行业的高利润只是某个时间区间的现象,随着资本不断进入,原有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行业利润变薄,一系列变化会接踵而至,威胁到行业内的所有企业。此外,行业周期的剧烈波动也不容忽视。而行业最大的风险也许是以上因素与产能过剩、产品大众化等叠加在一起,使得行业中的所有参与者都逐渐丧失了各自的利润空间,整个行业随之呈现零利润状态。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社会经济单元的一分子,个别企业往往难以有效化解其负面影响,提升影响力、判断力和整合力是必由之路。

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

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不容忽视,技术的更新换代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产品或服务技术升级,或者一种制造流程变得过时,都属于此类风险。但更危险的是,当一项新技术出其不意进入市场时,企业本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市场抛弃,数码成像技术把传统的胶卷和相机打入冷宫就是鲜活的例子。当然,我们通常并不知道一种技术会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得到市场的垂青,也不知道哪种新技术会脱颖而出,并最终得到普及。过去10年,手机市场经历了一连串的技术变迁,每一次都对老牌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忽视数字移动技术,结果被诺基亚抢走了行业王者之冠。2002年,诺基亚主攻高端智能手机,竞争对手三星公司抓住机会,在中端手机上投入巨资。2003年,中端手机市场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却一败涂地,三星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32%,而同期整个手机市场仅增长了6%。现在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行业优秀企业不断提高其研究与开发投入,保持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了。

战略规划者的主观不确定性风险

在战略规划过程中,战略管理者的主观不确定性风险普遍存在。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往往难以预见。这种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是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战略分析和决策者受其先天个性、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文化特质、习惯、决策偏好,甚至分析决策时的情绪影响,判断结果会存在差异。彼得・圣吉认为“心智模式”是“隐藏在暗处的顽石”,平素习而不察,浑然不觉,却时时刻刻在发挥影响和作用。主观性经常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各执一词现象。战略规划者的主观不确定风险一般是很难规避的,这才使得更多企业不断提高对战略规划者的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要求,以尽可能降低此类风险的影响。

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风险

战略实施和控制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是客观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前期分析判断使用的数据信息在当期已经改变,或者要素之间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变更。其次是决策与执行信息传递有效性差异,上令下达准确度存在高低。另外,即便客观环境和任务是明确的、可预见和可控的,决策指令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信息时滞或不可抗力,联结决策与执行、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方案时,通过对环境的深入研判,努力做到情况明了、工作细致、措施有力;同时,凡事留有余地,做好预案,以防不测。在实施方案时,既恪守原则,不折不扣;必要时又灵活机动,相机行事。

工具方法的局限性风险

任何战略规划方法工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哪种工具方法是最好的,只能说是适合的或者实用的,即便是这样,也可能需要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对相关工具方法进行校验和调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五力模型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分析判断工具,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者都会应用此工具进行行业分析,但针对不同主体、环境和市场,需要使用者对五力模型中的五种力量进行修正,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另外,五种力量的重要性(权重)也并不是完全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BCG矩阵简单实用,但其前提假设是通过自有资金发展业务,在资本金融市场已经逐步成熟的环境中显然是过于保守了。对方法工具的局限性风险规避又取决于使用者对相关方法和工具的认识和理解。有时候,受个人主观性影响,不同的战略规划者用同一工具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也会大相径庭。可见,方法工具的局限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多么努力也难以完全消除。

战略规划系统的不确定性风险

第3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关键词】孙子兵法;企业战略分析

引 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企业家对企业管理理论也就研究越来越深入,战略管理理论也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中经典内容包括:行业竞争性分析模型、价值链、通用竞争战略理论等。这些成果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他们为战略管理全过程都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或技术工具。但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哲学体系却来自军事理论。

而我国最著名的军事研究代表作莫过于被称为兵法之祖的《孙子兵法》,如曹操的评价: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由于企业竞争与军事战争的相似性,比如竞争双方都具有一定的资源,都为了占领更多得利益进行对抗等,近年来许多理论家及企业家都试着从军事战争理论中寻求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的理论。因此学习和了解《孙子兵法》,领悟其中理念,会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有着全新的了解和观念。

一、企业竞争与军事战争的异同分析

由于两者产生背景差异,军事理论与商业理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对战争来说,双方是由于政治体系以及思想不同而进行的,双方目标是求胜,在战斗过程不可避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狭义上讲,战争是个共输游戏。正所谓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己而用之。《孙子兵法》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努力使之成为零和游戏。其中:“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正是如此。

而对企业来讲,双方的目标是占领更多的市场,以及获得更大的利润。双方一般来讲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企业竞争可能是共输游戏,但也有可能转变成为零和、甚至共赢游戏。

从这方面来看,军事战争与企业竞争不同正在于此。因此企业家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应慎重考虑其中差异,既不可对《孙子兵法》全盘接受,也不可弃之不用。应择其同而取之,其不同而去之。

二、孙子兵法对企业战略分析的一些启示

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分析中所用的一些概念、名词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其理念却极为相似,这根源于二者所具有的共性。

孙武认为战争胜负因素从下五个方面考虑: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认为决定战略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是“道”。兵法里解释,道者,令民与上同也,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道在企业中相当于企业文化,即管理者与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使命等,只有先把这个“道”确立起来,企业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胜。二指天时,三指地利,这是指战略管理理论中环境分析:即企业所处的环境中宏观经济趋势预测、行业竞争性分析、战略集团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的分析等等,正所谓虑之贵详,只有充分考虑外界各方面因素,所指定出来的战略规划才能更实际更详细,才会更具有可实施性。四是将,兵法里从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来考察一个将领,在企业中管理者的领导能力、管理水平等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保证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管理人员来实行。五是法,兵法中值得是军法、军规等。企业中则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程序等,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一个组织中集体的行为必须有法规来约束和保证,不然就是一团散沙。一般来讲,军事胜负可以从这“五事”看出来,同样,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负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看出来。

说:“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孙武认为对待战争应保持冷静与理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战略分析时,应该依次考虑着五方面内容,根据企业人心向散、所处环境的变化、内部环境优劣等方面考虑,扬长避短,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规划。

三、学习“全胜”战略思想,制定长远战略规划

《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最为推崇的用兵之法,在商战中企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尽量不一定与其他企业打价格战、广告战等。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在兵法中明确指出用兵之利与用兵之害,战争是对一个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巨大的消耗,“兵久而国利者末之有也”,《作战篇》。

同样.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正面交锋,大打价格战、广告战、推广战等,所谓杀敌一千,己伤八百。消耗了企业大量资源之后。纵然战胜,有时候也是得不偿失。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是应从长远考虑,学习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必以全争于天下。即通过其他手段的综合实施来达到战争的目的.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情报等手段。

企业要想达到“以全争于天下”这个目标,首先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培养企业独特的组织文化、研发难以模仿的生产工艺或独出心裁的服务等。

企业形象要素其中实物方面包括:企业建筑结构、环境、规模、名称、标识等;文化理念要素包括企业文化精神、企经营哲学、企业上下共有的价值观等。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信誉的保证,也是企业进行“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规划的重要手段。

企业独特的组织文化、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知识的独特优势,是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重要要素。企业核心竞争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种独特性与持久性,是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能不战而“先胜”,是促成企业全胜于天下的内在基础。

“全胜”的战略目标,迫切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认真地分析企业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与特长,制定出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规划。

四、结语

企业战略管理出现问题一般来讲并非战略选择上的失误,而是员工的执行的不彻底,成功的战略,一要靠腿,二靠嘴,三靠手,最后才是靠脑。可以说,员工的执行力决定整个战略的执行程度。

因此企业文化即道,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推广和体现的程度深浅,对企业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对“全胜”战略规划的实施影响最为明显,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刘益,李垣,汪应洛.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晓玲.孙子兵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3]张世和.孙子凝法与竞争谋略.第1版.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第4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关键词:项目规划 企业战略 战略转型

企业发展方式和成长方式是宏观经济方向的基础支撑。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王小广将中国“十二五”时期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拐点,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未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向的客观判断。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企业能否实现战略转型关系着能否够持续生存与发展。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将企业的战略定位、构想和谋划分解成为若干战略支撑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落实企业的战略任务,是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有效方法。

一、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可能性

所谓企业战略转型,就是从战略管控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发展愿景,把企业的经营重心或业务领域进行调整,实现其经营重心、经营方式或业务领域发生较大变化,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全部过程。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式由企业战略目标模式与目前的发展现状的差别决定,现状与战略目标模式差别越大,其战略转型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越大。

企业战略转型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战略转型往往有一下几种情况:

企业当前的产品或业务已经市场饱和或开始衰退,需新的业务支持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当前产品或业务市场上已经居于主导地位,需要多元化或是并购重组;企业在发展动力上需要从生产型转型资本型或是技术型等发展模式调整。

企业战略转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克服传统,树新立标,甚至是二次创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战略愿景、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发展秩序、依托项目和控制评价几个方面。其过程复杂,内容繁多,涉及部门广,参与人员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战略转型有如下特点:

跨度时间长,业务复杂的特点,往往有多个项目和系统同时长时间运作才能完成;管理控制难度大,一两个部门或是个人无法完成,需多部门协调方可实现;有较强的企业特色,会因每个企业的实际不同而不同,难以统一格局和模式。

从这些特点不难看出,企业进行战略转型不是一句话能完成的,必须将战略转型的方式方法途径进行分解,分解到具体的项目任务方可实施,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战略转型无从谈起。

项目规划企业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明确行动的方向和步骤。项目规划可以囊括管理变革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和并购重组等等多方面的项目规划,企业项目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项目规划对企业的专项工作开展具有前瞻性,是项目建设的愿景;项目规划对企业的专项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是项目建设的指挥棒;项目规划对企业开展专项工作具有行动指南的作用,是项目建设的路线图和依据;项目规划对企业开展项目建设具有总体控制的作用,是项目建设的控制标准。

以上这些特点一方面契合了企业转型的战略性和长期性特征,另一方面将战略规划的复杂性进行了分解,多个单项目的规划复合共同支撑企业战略转型,将复杂的战略规划落到项目规划的执行控制上,实现了项目规划与企业战略转型的互补与对接。因此,将企业战略转型的任务划分为若干项目,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是必然选择。

二、企业依托项目规划实现战略转型的路径

企业战略转型是实现企业愿景的长期战略管理过程。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可以从战略目标分析确定战略任务,依据战略任务规划实施模块及依托项目,贯彻执行项目规划及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实现。

(一)战略目标分析确定战略任务

企业战略目标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其战略管理过程中,对所要达到的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和企业绩效及管理目标等主要成果的计划值,时限通常为3至5年或以上。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目标,又包括非经济目标;既包括定性目标,又包括定量目标。只有明确了转型的方向,预期的目标才能规划设计其转型的方向和工作重心。所以,针对战略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战略目标的任务,是企业战略转型的第一步。

确定目标的类别大体上可分为:创新目标,市场目标,盈利目标和社会目标四个方面。从创新目标上,明确企业在管理、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要达到的预期和任务;在市场目标上,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和地位等方面的目标;在盈利目标上,确定企业预期达到的规模,预期的整体盈利能力,盈利水平和单位产品利润率等方面的目标;在社会目标上,明确企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服务对象,塑造企业形象以及在公众和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方面的目标。从这四个方面确定企业的战略任务目标,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化,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具体化,下一步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二)规划实施模块及依托项目

明确了战略目标任务,进行目标分解是关键。如何将总体战略定位及其定位下的分类目标落实到位是非常关键的。将战略目标任务及分类目标进行规划,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实施模块,按照实施模块组建各种各样的专题项目,开展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规划落实专题项目任务,方可将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如何分解战略任务,划分实施模块,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笔者要重点阐述的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第二步。

为有利于划分企业战略实施模块,笔者先从商业模式说起,笔者认为的简单的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很简单,就是优化资源服务客户。按照这个简单的道理分解企业的战略实施模块,看起来简单的无从下手,但解决事情的办法往往是越简单越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企业现在从事原料油生产加工生产汽柴油等,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化工行业,生产医药原料A产品、B产品和C产品;在管理上需增强信息化。实现企业从单一石油加工企业向炼化一体化的企业转变,企业的医药化工产品占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实现利润1000万元。

从这个企业的战略可以看出,其目标市场和产品结构调整战略,要实现企业从单一产品企业向上下游炼化一体化的经营方向转型。按照简单商业模式,将企业重点发展的领域或产品转化为商业模式里的“企业”,将商业价值实现的关键过程转化为项目任务,组建项目部或项目组,将战略转型建设任务转化为项目任务,通过项目规划和实施来完成。按照这个思路,根据其战略规划,可以组化工产品事业部(也可称项目部),将新产品的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转化到化工产品事业部,在事业部组建产品开发项目部,成立三个专题项目组分别负责A产品、B产品和C产品的开发;成立原料市场项目部负责市场调研和客户开发;成立生产准备项目部负责落实企业生产建设任务和生产数据信息化任务等。如此,即可将公司总体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

(三)贯彻执行项目规划及保障措施

做好了“战略定位明确,实施模块划分科学,项目规划落实到位”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企业战略转型三部曲完成以后,依托项目规划的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已经畅通。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企业还需要在战略与项目规划的协调统一方面,建设信息反馈方面和项目任务评价和反遣方面加强管理,做好项目管理与公司管控体系对接,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发展相融合。此外,企业还需将战略规划和项目建设中涉及的物资采购问题、规划建设成本问题、资金问题和人力资源问题,按照公司管控体系的分工落实到位。企业将能放到项目组管理的任务交给项目组自己管理,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公司整体优势,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决策、管理、信息反馈和任务评价等方面的机制,落实好资金、人员和管理方面的保障措施,方能全面确保战略转型与项目规划对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需要。

第5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风险;企业战略;企业管理

一、战略问题的提出与战略风险的产生

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从里到外”的过程。20世纪初叶,管理学的先驱F.W.泰勒、埃尔顿・梅奥和亨利・法约尔开始将科学方法运用进管理,并着眼于提高制造业组织内的个人与群体的生产率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筹学和管理科学被大学用于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并扩展到广泛的企业内部运营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把分析方法用于考察企业的外部或者战略问题,即“决定公司现在做什么业务,将来准备涉足哪些业务”。战略问题的提出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西方企业的生产经历了大规模制造时代和大规模营销时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跨国经营规模扩大、关税壁垒下降、竞争加剧,并且数量不等的企业面临程度不一的下列问题:增长减缓,利润下滑,竞争者夺走了市场份额。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重新考虑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威胁和机会,而不是根据目标进行决策。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考察,并着力解决企业未来的盈利问题。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与战略风险

自战略问题被提出以来,实际上也是战略风险出现以来,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经历了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动态能力学派等。战略规划学派理论与战略风险战略规划顺应当时的需要而出现,这时形成的战略理论被称战略规划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的出现为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

1970年代企业经济环境的最大特征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开始动摇战略规划的垄断地位,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无法应对现实中普遍出现的环境巨变与激烈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一点是未来无法预测。环境的不确定和不连续动摇了规划学派的可预测的根基,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适应学派应运而生。适应学派的核心思想是:环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企业要不断调整其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调整包括战略方向和战略能力的调整。

环境适应学派最关注的焦点是环境不连续与不确定。其代表分析方法有SMFA法,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与脚本分析。SMFA法主要指通过审视、监控、预测、评估过程来发现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战略不确定性评估矩阵主要是从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来评估外部环境事件对战略的影响,以确定应对的轻重缓急和应对策略。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思想是对适应学派适应思想的集中体现。伊丹敬之认为战略成功的本质在于战略的适应性。战略适应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与组织适应。

三、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与战略风险分析

(一)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规律战略管理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内容如下:

1.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战略问题的提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战略理论是为解决战略问题而产生的,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如环境相对稳定的战略规划理论、到环境不稳定的战略定位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到环境极不稳定的动态能力理论等。

2.资源能力与环境的适用或创造性的适应是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基本规律。战略作为企业风险规避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如战略制定工具和方法由静态的SWOT方法演变为战略图景构造方法,由能力的积累和培养演变为动态能力的构建等。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战略的适应性,即企业的资源能力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演变的核心体现的是环境适应思想。

3.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企业战略风险不断加大。战略理论本身是作为企业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早期连续变化的环境里,战略对企业风险的规避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环境变化频率的加快,战略作为风险规避的手段,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在加大,核心包括战略适应风险和战略管理风险,具体体现为战略制定依据的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战略自身不确定性增大、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增大等。

4.战略风险和战略管理的融合。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加大,战略风险不断增大,战略风险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突显,为提高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6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一、企业战略管理渐进性特征的内涵

战略管理的渐进性是指在企业的整个战略过程中,各种战略活动进行的逐步、适宜、连贯。

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者奎因教授在对全球范围内的20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之后,在其著作《企业应付变化的战略》一书中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来讲,战略是点滴凑集,逐步演变的……,真正的战略是在公司内部的一系列决策和一系列外部事件中逐步得到发展,使最高管理班子中的主要成员们有了对行动的新的共同的看法之后,才逐渐形成。”这一论段的实质是,在企业战略的实践活动中,决策层、企业内部要素、外部环境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战略,作为负责战略的决策层,必须重视三个方面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见,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仓促的战略规划不可能对各种存在时间差异的信息做出反应,确保战略与环境相适宜。决策层作为战略的中心,由于接受信息的滞后性及信息本身的不充分性,同样会使其战略决策表现出不断酝酿、不断修正的过程。所以,企业的战略活动也许不能清晰地划分为上述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为了尽量对战略信息保持灵敏的反应,取得战略的主动权,在战略的规划阶段,要运用管理职能调动企业资源服务于可能的战略目标,也即边规划边实施。综上所述,无论信息客观的自然属性,还是决策层主观的管理行为,都充分说明了战略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即渐进性。

由于战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围绕一定的战略目标,决策层要调动一定的企业资源向有利于战略建设的方向配置。但是,如前所述,战略的客观规律性制约企业资源调动的方向与数量,在没有确认明晰、具体的战略目标之前,大量的企业资源不可能一次性地投入到新战略的实施。否则,资源的倾斜必然打破企业系统的有机平衡,挫伤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从资源调度的角度看,战略也体现出渐进性这一特征。

通过对战略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战略渐进性的实质是,在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间实现平衡和适应。具体地说,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资金实力等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各种要素资源合成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是有限的,对于企业环境中的各种战略机遇,战略决策层必须整合相应的企业资源,才有可能利用战略机遇,最终达到企业资源与战略机遇的最佳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战略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渐进性这一特征,可以说,战略的渐进性特征其外延涵盖了整个战略过程及其各方面。在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决策层的有关战略行为不可逆转地受到这个基本特征的制约,任何脱离企业能力的战略行为和急功近利的重大决策都会阻碍企业的健康成长。

渐进性特征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在制约表现在战略管理渗透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战略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战略管理更加注重在战略实施阶段的控制。从渐进性特征的角度,可以把战略定义为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与企业实际符合的程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总之,信息的利用和决策过程以及企业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企业战略管理的渐进性特征。下面论述影响这一特征的有关内容。

二、渐进性特征的制约因素

企业战略的渐进性规定了战略的推进需要经历企业资源的调度利用过程。企业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同时,其本身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业战略的渐进过程又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各种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及其战略体现出逐步、适宜、连贯。具体地说,企业环境内部、外部的四个因素导致战略的渐进性。

其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政策、法规制度的改变而使企业受到影响,甚至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事实上,决策层在其战略规划阶段,不可能对许多随机的政治环境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在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他们更多地是根据环境的需要不断修改、确认战略方案。企业环境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促使决策者要在动态中把握战略的全过程。

其二,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行为。在行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战略群体中,单个企业的战略行为会引起其它企业针锋相对的反应。于是,在互有攻防的竞争较量中,战略规划必须对对手可能的战略做出适当的应付策略。这样,战略就呈现出了动态性。在以高速度、快节奏为特征的动态竞争条件下,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在先,更主要的在于分析、引诱、把握竞争对手的反应和改变需求或竞争规划的能力,以此逐渐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战略群体内部各个企业间相互制约的战略行为,导致企业的战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处于绝对优势的战略成效,即使在远期内,战略效果也只能表现为有限的竞争优势。

其三,有限的企业能力。由于取得预期的战略成效需要调动企业内部的要素支持战略推进,因此,衡量企业各方面要素对于战略实施的优劣利弊显得尤为必要。显然,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又互有差异。在加工制造业,企业的竞争特长可能是规模经济;而对于新兴的高技术企业,它的竞争优势会表现为前瞻性原创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企业可能的战略规划方案来说,新的战略可能会放弃原有的企业竞争能力,同时,企业有限的资源可能不足以支持新战略的实施,这样,为了满足战略方案的要求,企业必须逐步地培育新的竞争能力。总之,特定时期有限的企业能力使得企业的战略表现出渐进性。

其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独特历史、业务流程模式、内部英雄故事、现存的组织—权力结构等构成了企业独立的文化。显然,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在深层次上影响企业战略制订的思维模式,而战略的推进需要适宜的企业文化支持。要想取得预期的战略成效,在战略的酝酿过程中,必须对现存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思考,明确企业文化对于可能的战略方案的阻力和益处,进而在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创造出适应性。

三、渐进性战略管理的几点注意事项

渐进性特征的实际意义在于,企业战略管理是在一系列有关渐进性特征限制因素作用下的行为过程。因此,作为战略中心的决策层必须遵循战略的渐进性,找到符合渐进性的战略措施及方法。具体地说,战略管理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决策层的战略活动包括战略创新,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现存业务进行评估,对外部信息保持灵敏的反应,进而对企业现在奉行的战略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战略机会保持清醒的认识。根据渐进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处于管理核心地位的战略管理可以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

其一,构建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体系,是指各种企业资源、管理要素在战略的行为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有机整体。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一是可以防止战略过程中出现个人主观决策的风险,二是有利于形成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战略管理体系的内部要素包括:信息网络、决策体系、企业流程、组织结构,这四个方面的有机复合,构成企业组织的管理格局。从整体上考察,战略管理体系的管理机制作用于战略的全过程,符合战略内在的渐进性要求,因此,决策层应充分注重战略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对企业战略的科学管理。

其二,保持对战略的脉冲。战略对于日常管理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气氛,这种组织气氛有利于实现决策层对战略有效的控制。于是,在整个战略过程中,需要围绕战略进行有步骤的、持续不断的各种活动,同时使各种战略信息在组织内部适当流动,如召开一系列的战略会议,调整组合企业要素等,最终形成有利于战略活动进行的企业综合能力。为了实现战略对组织系统的脉冲态势,决策层可以从企业局部的某一子系统着手,开展特定的活动,然后再把对子系统的行为拓宽到新的领域,进而调动整个组织的积极性,使得各级员工关注、理解组织的战略活动。

其三,识别战略机会。在动态竞争条件下,战略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能创造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能对竞争对手的战略冲击作出相应的反击,以免陷于不能自拔的战略泥潭。为此,必须将企业的内部资源状态与外部的机会结合起来考虑,有的信息要求对战略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改,有的信息缩短了战略的推进时间,有的信息可能是由竞争对手制造的干扰源,这就要求决策层既要主动地寻找、分析外部信息,改善组织系统内部的信息网络,又要谨慎地利用信息资源,保证战略信息的准确性、充分性。一个对战略机会把握准确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中抵御对手的冲击,实现企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否则,战略的实施可能带来企业系统的大幅震荡,最终导致清算、破产。

其四,组织控制。企业各级部门的人员对战略核心思想的理解互有差异,他们会有根据地采用不同的行为,而各方面努力成果的组合决定了战略的效果,这样,强调战略的组织控制,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层进行组织控制的相关工作包括:在核准战略目标时,需要设置合理的差异范围,致力于战略环境气氛的建设;行使必要的权力,组建“战略军团”;将关键的下级部门纳入决策体系;进行阶段性的战略总结。在战略的组织控制中,尤其重要的一环是建设有利于战略推进的组织结构,结合战略的要求,合理选择各部门的人员,形成推动战略进行的强大组织力量。我国许多企业的战略失败都是由于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之间的脱节造成的,而造成这种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战略实施能力的下降。

[参考文献]

[1]奎因。企业应付变化的战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2]L·拜亚斯。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第7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关键词:战略规划 战略落地 战略执行力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之父哈默认为:“在以流程为中心的公司中,对于战略的考虑,并不是考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而是考虑企业的流程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基于流程的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从流程运转的角度来对公司业务加以定义,帮助企业制订出某些战略,这些战略不但能回答我们要做些什么?而且能够回答“我们是否能够做好的”问题。

在长年咨询服务及企业管理经历中,我发现企业战略规划往往并不是难在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上,而是难在战略有效执行上。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企业可能感受不到战略执行不力的压力,一旦进入经济寒冬考验企业核心能力时,战略执行力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战略执行力高低关乎企业生死存亡,战略执行力强的企业能够通过战略调整,不断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安然度过危机,甚至逆市增长;战略执行力不强的企业,则很可能业绩急转直下,甚至轰然倒塌。

为什么企业需要基于流程做战略变革?

1.企业战略规划落地实施需要从流程切入,并以流程为主线来推动企业完成全面战略变革实施。

战略对企业提出了超常规发展的要求,需要企业围绕战略主题进行整体变革。企业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计划、目标、考核、组织结构、管控模式、管控授权、运作机制、业务流程、IT系统、企业文化、人员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复杂的系统,企业往往容易犯两类错误:(1)看不到全局,想到哪,看到哪,就抓住哪,缺乏系统性,导致出现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系统问题;(2)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变革,使得战略停留在口号、文字与目标上,企业没有实质的变化,从而错过企业变革转型最佳时机,被竞争对手超越。

从企业实践经验来看,标杆企业在围绕战略落地开展变革时,一般都选择将流程作为变革切入点,这是由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决定的,而流程就是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机制。流程的价值创造属性决定了,流程视角来看待企业时,流程的价值创造本质决定了一定是基于全局的,而不是局部;一定是基于价值创造本质,而不是基于任务本身。从流程切入有助于企业抓住经营的本质,纵向从战略分解到业务模式/管控模式、高阶流程、流程、子流程、活动,直到IT系统实现为止;横向从客户需求识别与接收,到产品/服务交付,直至客户满意为止。

同时标杆企业通常会将流程作为企业变革主线条,流程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粘接剂,围绕流程将战略、组织、绩效、IT连接起来:(1)将战略落到流程上;(2)基于流程高效运作来设计/调整组织;(3)基于流程同步调整绩效考核;(4)将流程体系落实到IT支撑平台上,实现流程与IT的高效融合。这种做法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过程方法”是一致的。

2.战略变革除了各部门围绕战略主题进行变革外,更需要跨部门围绕端到端业务流程进行变革。

企业通常采取职能导向的战略规划,常用的套路是从上到下分解,沿着组织架构将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不同层级: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公司战略—部门/职能战略—岗位工作。这样操作的问题在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系统,将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割裂了。认为每个部门做好了,自然整个公司就做好了,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职能导向的战略规划能够覆盖部门内流程变革需求,但跨部门核心业务流程就成了三不管地带,没有策略与责任主体来驱动它们实现战略导向的同步调整。

而实际上,公司的战略是由企业核心端到端业务流程的能力与绩效来决定的,是公司整体的能力,而不是某个部门的局部能力。由于端到端业务流程被分散到不同部门了,虽然不同部门分头进行局部独自的变革与优化,但由于其目标不统一,设计不协同,不能够满足企业整体变革/改进的需求。

笔者曾服务的某企业采取典型的职能导向战略规划,渠道部门负责公司全年的渠道战略规划,市场部门负责客户管理及市场管理战略规划,产品部门负责产品开发。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营销4P不协同:产品规划与渠道规划不匹配,重点产品得不到匹配的渠道资源支撑,优势渠道缺乏给力适销的产品去销售;产品定位与客户定位不匹配,市场部门推广的资源分配重点与新产品推广要求出现错位,往往重点新产品得不到充分的推广支持。最终体现在业绩上就是新产品上市成功率低,新产品销售带来的销售收入与利润不足。

企业要实现战略转型,必须要抓住战略转型的核心业务流程,将战略落实到这些流程上,确定这些流程的策略、目标及变革要求,将变革的责任落实到流程所有者上,由流程所有者带领各部门共同完成流程变革,形成跨部门战略协同落地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流程型组织运作机制,企业战略规划时,即使意识到跨部门协同的重要性,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以及合适的方法来实现。

某企业为了有效整合渠道资源,决定导入交叉销售针对某些大型客户进行跨产品线销售,甚至成立专门的部门来支撑战略落地。然而在实际业务的过程中,交叉销售进展非常不理想,碰到了人、流程、系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在CEO的亲自推动下,另经3个月勉强完成一单交易,最终由于困难重重而宣告失败。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核心在于缺乏系统的交叉销售变革方法及交叉销售项目变革推动责任人,缺乏交叉销售变革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没有系统地识别出交叉销售影响到了哪些流程。这些流程调整需要管理上做哪些配套调整?谁对跨部门流程变革负责,谁对跨部门流程变革后的正常运营负责?

3.战略只有落实到流程上,战略转型变革才会真正发生,战略转型才有机会达成效果。

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战略调整了,但流程没有变,也就是行动层面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往往会同步调整组织、调整人事任命,调整考核目标,但唯独流程没有变化,由于企业做事情的方式没有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法没有变,从而导致战略执行不到位。

在做企业战略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的时候,企业都有共同的体会:定策略容易,但定出好的策略不容易,而有效落实策略更难。在战略规划大格局确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精细化管理能力,能够将战略落到细节,落实到流程层面的技术、工具与方法。唯有如此,战略才不会飞在空中,落不了地。

企业如何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策略呢?笔者认为核心在于流程视角,能够将策略落到流程上。这样做的好处有两方面:(1)从流程视角去落实战略,可以在公司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致的战略分解结构,也就是流程架构与流程清单。基于战略需要哪些流程架构做什么调整?哪些流程进行调整?(2)增强战略执行力,流程背后是跨部门流程管理的责任机制,让流程责任人发挥出流程变革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变革项目去把战略执行到位。

以西南航空为例,大家都知道其实施的是低成本经营战略,然而低成本战略是如何能够成功实施呢?研究发现,其成功之道与流程导向的战略分解是密不可分的,西南航空充分地将低成本战略分解到核心的业务流程上,在关键的设计上有效体现了低成本战略导向,并最终通过这些流程的低成本绩效支持了公司整体的低成本优势。简单分析如下:

(1)将低成本战略落实到运营流程上。

统一购买波音737机型,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的各种机型;

登机牌采用塑料印制,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使用铜版纸印制;

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不提供餐食,只提供小甜点和饮料;

不同于其他航空公司以旅行订票系统为主,而采取以电话订票为主;

(2)将低成本战略落实到招聘流程上。

招对的人,招符合企业文化的人;

邀请客户加入到机组乘务员新人面试;

招飞机员时,将团队工作能力作为基本素质要求;

选人原则:态度比能力重要,聘用年轻人为主;

招适合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

(3)将低成本战略落实到绩效管理流程上。

基于工龄的薪水——没有薪酬计划,开始得到的薪水低,有了工龄后工资就高了;

飞机驾驶员和机组乘务员是根据里程来获得薪水,他们也喜欢飞机更多的里程;

利润分成覆盖到公司至少满一年的所有员工,奖金的25%投资到退休账户中的公司股票,折扣价购买股票。

(上成资料卡片,增强版面生动性)

如何开展流程导向的战略变革

1. 基于战略评估流程架构是否需要调整。

战略规划完成后,首先要对流程架构进行评估与分析,识别是否要对公司流程总架构进行调整。架构调整需求通常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流程架构设计导向是否要根据战略进行调整,架构设计通常有两种导向:

职能导向:职能导向更多地从内部识别来看,比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客户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通常卓越运营导向/低成本导向的企业适合采取职能导向,以及企业在流程管理导向初级阶段也比较适合。这类架构对直线职能型冲击很小。

客户导向:客户导向则完全站在客户视角来设计,比如LTC(从线索到回款),即反映到了了解到客户需求,到客户满意(以回款为标志)端到端的过程。站在供应商角度设计的PTP(从采购需求到付款)流程。客户导向的企业适合客户亲密/品牌战略的企业,且企业流程管理具备一定的成熟度。

(2)战略导向的核心流程是否在L1流程里得到体现?通常企业会将战略重要度高的流程单列为L1流程,一方面提升其重视度,另一方面引导将其做深、做细、做强。比如海尔在做流程再造时,将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客户管理、预算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作为公司核心的L1流程,充分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及行业特点;华为为了能够提升渠道分销能力,将MPR(管理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公司核心的L1流程之一。

(3)战略对业务模式提出了调整需求,这会直接体现在L1流程的划分上。产品经营模式会突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L1流程,而产品研发模式则突出产品研发L1流程,其中产品规划、产品上市、产品上市后管理会体现在营销模块。

2. 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流程。

首先从财务目标关联度、客户价值关联度两方面评估公司L1端到端业务流程的重要度,从中识别出企业核心L1业务流程,见表1。

L1流程 财务目标关联度

(50%) 客户价值关联度

(50%) 总分 重要度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供应链管理

流程

营销与销售

流程

客户服务流程

……

表1 企业核心业务流程

注:财务目标关联度重点关注:1.成本占比大的流程;2.成长上升快速的流程;3.收入与价值增长关联度高的流程。

然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识别每一个核心L1业务流程中的核心L3/L4流程(也叫操作级流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关键流程的数量,符合二八原则。

3. 确定核心流程的战略导向。

根据公司的战略(竞争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来确定相关核心业务流程策略导向及绩效目标要求,从而把策略与目标分解到核心流程上,见表2。

序号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驱动流程 流程策略 流程目标

表2 核心流程的战略导向

4. 完成流程变革项目规划。

流程基于策略的调整及流程绩效水平的改善需要通过调整流程设计来实现,对于难度大、复杂度高、工作量大、涉及部门多、需要一定资源投入的,还需要成立流程变革项目组,以变革项目的方式来进行,为此需要将核心流程设计调整需求规划为一系列的变革项目,见表3。

序号 项目目标 项目名称 变革项目思路 变革责任人 预计完成时间

表3 流程变革项目规划

5. 完成管理配套变革规划。

根据战略规划、流程架构调整方案及流程变革规划来确定组织职责、管控模式、文化、绩效考核、IT系统等方面的变革需求。这个过程中要以流程为主线做好各领域变革方案的集成与统一,确定端到端流程运作顺畅性及战略导向的一致性。通常采取战略转型路线图的方式来展开,将变革转型要求从组织、绩效、流程、IT等不同维度分解战略期间不同年份的变革子项目,实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变革管理要求。

6. 基于流程识别对人与能力的需求。

流程不是管理的全部,再好的流程设计也离不开胜任人员来执行,要确保流程操作人员能力满足流程的要求。很多时候,不同企业的流程设计相差不大,但流程实际绩效表现却相去甚远。为什么?关键节点人员能力差异导致。举例来说,同样的新产品立项审批流程,其关键节点:立项任务书开发、可行性分析、立项评审,这些节点不同公司几乎都一样,但由于不同企业在这些关键节点上配备人员的能力不同,导致新产品立项水平产生巨大的差异。

第8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关键词:IT治理;企业战略;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IT治理的概念

IT治理是企业信息化领域中的一个全新概念,涉及到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且由于对其研究从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各方专家学者对此各抒己见,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IT治理定义。

提出IT治理概念的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联合会(ISACA)认为,IT治理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由领导阶层、组织结构和流程组成,确保IT实现持续和扩展组织的战略和目标。该定义认为,IT治理是企业或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为确保能够有效地管理公司治理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必须首先对IT进行恰当管理,获得IT的支持。这种关系可以更清晰地描述为“将公司治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IT治理问题”。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则认为,IT治理是一个由关系和流程所构成的体制,用于指导和控制企业,通过平衡信息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企业的目标。这一定义主要是从IT治理的应用角度,对治理过程中的要素、方式、目标进行描述,认为IT治理是流程的集合,由一系列方法、关系控制要素组成。由此构建IT治理的架构,通过这种机制和架构,将信息化的决策、实施、服务、监督等流程,IT相关的资源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紧密关联,从而最大化提升企业价值,抓住企业信息化赋予的机遇和竞争优势。

尽管在IT治理的定义上没有达成统一,但已有的研究还是在几个重要方面达成了一致:(1)IT治理作为公司上层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负责,从公司全局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做出制度上的安排,体现了股东、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2)IT治理强调信息化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IT利用其自身特点,为企业战略规划提供技术或控制方面的支持,以保证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落实和贯彻组织业务战略和目标。(3)IT治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利用IT资源,平衡成本和收益,确保信息化应用有效、及时地满足需求,并获得期望的收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IT治理是一种制度和机制,主要涉及管理和制衡信息化与业务战略匹配、信息化建设投资、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化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5)IT治理的组成部分包括:管理层、组织结构、制度、流程、人员、技术等多个方面,共同构建完善的IT治理架构,达到信息化战略和支持组织的目标。

二、IT治理的关键任务:实现IT投资与企业战略的一致

IT治理的关键任务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条件、以业务与信息系统整合为目标的观念。准确定位信息技术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规定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IT治理架构;采用有效的机制,使企业信息化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整合信息资源,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制定、执行并推动组织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最终确保实现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图1)

1、监督信息化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IT治理指导企业信息化支撑业务目标的实现,使其应用效果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保证信息技术跟上持续变化的业务目标,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之与业务发展保持一致。从信息化建设之初,IT治理就关注于系统的总体规划满足企业的业务要求,从组织目标和信息化战略中抽取出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详细需求和功能概况,形成总体的IT治理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决策之前,IT治理强调进行充分论证,综合考虑投资的效益和效率以及信息系统风险对企业业务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在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过程中,IT治理始终在战略高度强调与企业业务、管理、发展战略相融合,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IT治理应确保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利用率,收回投资并增加收益。通过正确的信息政策,保证智力资本在组织中获得合理存储、共享和利用;通过减少信息的重复、滥用、误用、浪费来节省成本;通过正确的技术架构和手段,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业务流程中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管理效率。

3、有效实施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往往是潜藏的,难以察觉,并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相关的风险既包括技术风险,也包括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等。IT治理强调以全局的眼光控制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一整套风险管理策略,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手段有效利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中的各种资源,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而达到降低业务风险、改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

4、进行绩效评价。公司利益相关者关心的是信息化投资是否获得回报,是否对企业业务增长产生作用,对企业目标的贡献度如何,怎样更好地利用和改良信息系统。IT治理需要找到评估绩效的合理方法,对信息化投资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建立起综合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并监控信息系统交付的价值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任务与目标,保持整体目标一致,通过对信息系统各项指标的优化实现整个企业绩效指标的优化。总之,IT治理是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良好的IT治理,要在战略高度实现企业信息化与业务的匹配,并使这一动态过程保持下去,在使信息系统的交付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COBIT:IT投资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的桥梁

COBIT(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是一个国际通用的IT治理方法和IT控制模型,是IT治理的一个开放性标准。由美国IT治理协会开发与推广,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该标准为IT的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一般适用的、公认的标准,以辅助管理层进行IT治理。该标准体系已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运用,指导这些组织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管理与信息相关的风险。

在COBIT模型中,组织对信息化进行管理和控制过程是将IT资源、IT准则、IT过程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其中,IT资源是与信息相关的资源,是IT治理的主要对象;IT准则集中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IT过程是在IT准则指导下,对IT资源进行规划与处理,从IT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等4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每个处理过程还包括更加详细的控制目标和审计方针对其进行评估。(图2)

COBIT包括以下四个域:

1、规划与组织。包括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重点关注如何识别满足业务目标的信息系统。同时,战略目标的实现应该注重规划,从不同的层面沟通和管理,最后要制定良好的组织架构和技术基础架构。

2、获得与实施。理解信息化战略后,应识别、开发或获取、实施信息化解决方案,同时注意业务流程的紧密融合。另外,该域还包括对已有系统的变更与维护,以确保系统生命周期的持续改进。

3、交付与支持。重点关注系统满足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即价值交付,包括从日常操作到培训。为了保证价值交付,IT服务支持流程是不可或缺的。另外,这个域还包括应用系统中的实际数据处理流程,前者通常按照应用控制分类。

4、监控。为了保证系统的质量并满足控制需求,所有的流程应被定期评估。该域强调管理者站在全局角度把握组织的控制过程,确保内部、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获得所需资源。

COBIT框架模型是企业战略目标和信息技术战略目标的桥梁,使得信息技术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之间实现互动。该框架模型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企业目标与IT治理目标之间的桥梁作用。COBIT考虑了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对业务环境和企业总的业务战略进行分析定位,并将战略规划所产生的目标、政策、行动计划作为信息技术的关键环节,并由此确定IT准则。COBIT使信息技术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之间实现互动,形成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COBIT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管理与信息相关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帮助组织实现其业务战略。COBIT通过制定详尽的框架,34个过程覆盖了IT管理的全过程,任何组织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框架模型;同时,COBIT把管理落到实处,它提供了每个过程所需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成熟度的判定、绩效考核指标等工具,使得各个过程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并能够指引前进的方向,促进管理持续的改进,实实在在为企业带来价值,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信息化风险。

COBIT要求在业务目标之上定义IT战略规划,获得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的最佳平衡,同时确保战略的进一步落实;确保传递给业务的信息符合信息准则,并且可以用关键目标指标测量;能够在常规间隔时间内执行战略规划过程,形成一个长期计划;该长期计划应当被周期性地转换为清晰而具体、操作性强的短期目标;权衡具体的IT资源和可测量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考虑制定关键成功因素。

从活动、流程到域,这样的结构覆盖了信息技术所支持的所有方面,既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又能够在细节处加强控制。上述四个域及各自包含的IT流程、IT资源与信息准则形成了COBIT的三维体系结构,将信息环境下所有需要控制的过程、资源等各个环节内容包括其中,实现IT投资与企业战略的一致,定义了完整的框架。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战略规划方法范文

从目前业界流行的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等话题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日益意识到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要素的重要性。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运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在这里,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有必要理清一些观念误区:战略并不是“空的东西”,也不是“虚无”,而是直接左右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最重要的决策参照系。战略管理则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战略实施加以监督、分析与控制,特别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事业方向加以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在日常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哪些事情是不能干的,哪些事情是必须把它干好的”问题,而运营管理则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实际部署与工作计划而已,企业一旦达到当初既定的战略目标,那么,获得利润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了。

二、战略管理建设与实施过程

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包含四个关键要素:

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

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战略实施-采取措施发挥战略作用;

战略评价和调整-检验战略的有效性。

1、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战略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其一,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其二,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微观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其三,内部条件分析。战略分析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还需要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利益和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在战略制定、评价和实施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者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对组织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制约。

2、战略分析阶段明确了“企业目前状况”,战略选择阶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走向何处”。

首先需要制定战略选择方案。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当然是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越好。企业可以从对企业整体目标的保障、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或上下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战略方案。

第二步是评估战略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通常使用两个标准:一是考虑选择的战略是否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克服劣势,是否利用了机会,将威胁削弱到最低程度;二是考虑选择的战略能否被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最佳的选择标准,管理层和利益相关团体的价值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的选择。此外,对战略的评估最终还要落实到战略收益、风险和可行性分析的财务指标上。

第三步是选择战略。即最终的战略决策,确定准备实施的战略。如果由于用多个指标对多个战略方案的评价产生不一致时,最终的战略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企业目标选择战略。企业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因而,选择对实现企业目标最有利的战略方案。

(2)聘请外部机构。聘请外部咨询专家进行战略选择工作,利用专家们广博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较客观的看法。

(3)提交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于中下层机构的战略方案,提交上级管理部门能够使最终选择方案更加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最后是战略政策和计划。制定有关研究与开发、资本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和计划。

3、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的资源;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组织结构做哪些调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利益再分配与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等等。

4、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战略调整就是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即参照实际的经营事实、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思维和新的机会,及时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包括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的目标体系、公司的战略以及公司战略的执行等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没有能完善地制定出合适的战略,但是在战略实施中,能够克服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那也有可能最终导致战略的完善与成功。当然,如果对于一个不完善的战略选择,在实施中又不能将其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只有失败的结果。

三、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职能

首先应说明和区分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企业的经营等管理是强化竞争力、扩大收益基础,以增强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两种不同的需要和两种管理职能,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

由于战略的本质特点不同于经营,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董事长和董事会的职责。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

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等。

(一)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二)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

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

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三)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四)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