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管理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程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一个必要手段,企业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策划、控制、统计、分析和调整,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到科学、高效的数据化管理控制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明确指出,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工程企业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前提下,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建筑行业涉及的专业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单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
一、工程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程度
(一)快速变化的技术人才市场需要信息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力量,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应持续培养与开发职工的专业技术,不断吸收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设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而高效的人才培训与建设离不开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数据的计划、检查、统计与分析、控制。
(二)信息技术可促进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企业跨越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迫在眉捷。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就意味着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与教育工作中,通过知识联网和大数据化管理,使人才培养工作的时间周期减短,科学灵活,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降低培训成本,同时将高效的管理方式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经济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整个建筑工程企业的现化代机制的建成。
(三)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的保证
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与市场联系较少,而目前的建筑市场,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市场需求与发展方向占主要的地位。为了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其中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占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整体地考虑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理智而有计划地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组织结构,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养开发水平的进步。
二、努力实现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
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开拓创新,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建设,实现人才、经济、营销、策划的科学化管理。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建设
建筑企业的一些领导喜欢把重点关注到工程项目上,对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储备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开发信息化管理模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认为投资大、见效慢。而一些企业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文化在这一方面基本是空白,或者搞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开发信息化管理,但没有将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发展规划很好的结合,不能高效的利用起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企业领导应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状况,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渗透,使企业的人才优势发挥到最大的效能。只有企业高层领导改变观念,加强引导,着力解决制约企业人才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素质做好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建设。
(二)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扩大职业技术人才的队伍
建筑行业因为其独特的生产特点,人员流动大,人才缺口和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一直是企业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很多建筑企业目前拥有的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而做好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除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外,还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人才培训经验、信息数据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员。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进行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队伍,鉴于信息管理对人员要求较高,而建筑企业的专业人员又比较缺乏,因而企业更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来满足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为贯通企业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目前,由于国家经济产业正面临重大转型,建筑行业也面临了严竣挑战,很多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使得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企业无力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人才培养与开发、储备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能停滞。在此提出两种解决的方法:一是量力而行,争取少花钱多办事;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如争取国家、政府的人才培养经费,与地方高校资源共享,借助多渠道的资金、技术、资源支持,力争达到低投入、高效果。
(四)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要统筹规划、秩序渐进、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教育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4-02
从工程管理专业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从该专业所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入手办学,其课程设置在各高校办学中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融合,现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多为其他领域课程的简单合并,本没有进行有结构系统的优化。课程结构与当今经济走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并无相辅相成。同时,课程繁多而杂乱,教学内容重复性出现在部分课程中,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特色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改进建议与实施方案。并在遵照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与之相结合,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教育决策相关部门的参考。
一、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一)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在美国,建筑教育协会通过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委员会的邀请,对美国本地的各大学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四年制本科以及两年制专科进行相关专业考核,所有认证通过的大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主修工程管理的本科学生需要约130学分,课程设置上基本分成五个方向,分别是:基础教育、基础科学、施工科学、施工专业学科和商学与管理等。剔除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的实践能力之外,美国大学采用以下相应的具体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美国高校采用实践为导向并结合专门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麻省理工大学,它的“三个计划”培养十分有名,第一就是本科研究导向计划,也就是本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性实验;第二是以本科实践为导向的计划,即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学生参与某项工程的设计或实践;第三是技术创业计划,指的是较少比例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施创业计划。
(二)英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最早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达国家之一,国内各个高校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所用的名称也不是非常相同,学生在本科的学习时间为三年或四年全日制本科。英国规定建造师协会和测量师协会周期性对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行认证和评估,这极大地促进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里丁大学、索尔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等都是英国工程管理类排名前几名的高等学府。在英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掌握现代建筑业相关的管理、商业、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满足相关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的资质的标准要求,学校实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为学生发展成项目经理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数是建筑企业的调研咨询公司、工料计量部门、公共服务等部门。
(三)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三百三十一所,经济管理学院或建筑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承接本专业教学任务,西安交大将其设置在管理学院下,清华大学将其设置在土木水利学院;少数的高等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独自形成院系,如重庆大学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设立的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在国内331开设工程管理的院校中,多为综合型大学、工科为主或财经类院校。而像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综合型或工科型大学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以较强的建筑行业背景为依托。剔除建筑行业,包括长沙理工大学等依托于公路行业,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等依托于铁路行业,以及中国石油大学依托于石油行业等。
二、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
(一)中英美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对比较研究
就培养目标的设定而言,我国内地各个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多数是以工程管理专业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依据来制定的。与此同时,依据高校的自身学科优势进行微调,针对中、美、英三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三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可以看出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方面,为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关理论的传授,一般更加重视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国度对接;(3)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十分明显,更具多角化的特点。
(二)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比研究
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对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做了比较研究,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其中主要包括了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发现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般均比都在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高校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和经管类的课程占比要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情况,分析其是偏重于土木工程的学院还是管理学院,前者一般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后者的经管类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建筑工程相关技术和经管理论都有所造诣的复合型适应社会的交叉型人才。因此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特点,该专业课外实践的学时应当适当调整,使其在培养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实践教学的思想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推荐高校使用的工程管理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我国高校的各种实践类教学进行了相关规定:各高校该专业实践课程学时需要占学生总学时的10%~20%,而这一数值在发达国家一般在3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
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启示
体现实践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突出本科生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竞争潜力,增加企业对其的依赖性,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存在意义。为了使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意义明确凸显,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三方面入手进行革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技能优势明显。工程管理专业不应该是简单的理论学科,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学科,因此其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单一的素质技能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本专业相关的经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相应的管理素养都是应当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重视培养和完善的。
2.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学生专业辅导,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了解;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前,给学生布置实习期内任务并进行相关动员,在实习结课时,举办一些分享活动供学生之间分享交流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心得体会;第三,学校应重视自身的人文建设,这些会对学生的性格,处世态度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企协同,“人才订单式”培养。高校与企业合力培养,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的相应案例提供给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对接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素养人才。学校引导学生就业,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1.以关键技能为主体的课程群。在教学体系方面,专业技术类课程占比大,范围广泛和专业交叉多,为学生开阔眼界及增强专业技能提供了帮助。不同岗位方向的课程培养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结合岗位需求与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理论予以讲解。
2.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策略的强化。管理类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应是教学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力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吻合。此外,国家级或地区级别的有关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也应作为实践教学模块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目标结合资质认证
1.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打造专业性协会,针对目前学校设置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认定,要求其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例如英国的皇家测量学会以及特许建造学会等的认定和评价就是对专业资格的一个强有力认证。学校和相应的协会机构共同对工程管理类的学生从最初的工程人员不断培养成行业领域内的高级人才,不断督促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
2.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使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立足,就要按照国际的统一标准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实行统一的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和发达国家对接的有效措施,能不断推动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全球化,还可以扩大我国工程管理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3):89-94.
关键词 工程管理 专业培养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4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LI Yat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a application work.The new training target focus on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own the work skill on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high efficienc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till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me reform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solve the incorrect recogni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for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 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 320 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 985 院校 38 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
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②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③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 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④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⑤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实现学校与单位的零对接,培养出更符合建筑业现代化行业标准的T型综合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现代化专业教育改革,避免专业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以BIM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同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更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应用人才。
注释
① 刘帅,姚少臣.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探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4(32):127-128.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③ 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2.
[关键词]工程管理 教学评估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引言
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会使得中国的高校获得新一轮的全面发展。评估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这才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对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等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着力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势必会成为促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
(一)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程序
1.申请条件
⑴申请单位须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
⑵申请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或在国家教育部备案。
⑶申请学校从申请日起往前推算必须有连续五届或五届以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⑷符合评估委员会受理评估的基本要求。
⑸申请学校必须在提交申请报告的同时交纳申请与审核手续费。
2.申请时间
申请评估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申请学校应在当年7月10日前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一式五份。
3.申请报告
申请学校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对报告内所列内容应进行说明并提供资料。申请报告内容:
⑴学校概况和申请评估专业所在院系简史和现状;
⑵申请评估专业的创办和发展过程,办学实绩;
⑶师资状况及在册教师简表;
⑷教学条件和设施(教学用房、实验室,教学资料和设备器材等);
⑸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和教学管理状况;
⑹教学经费。
4.申请审核与受理
⑴评估委员会收到学校申请报告后,应在9月1日前完成审核工作,经审核认为报告情况切合实际、基本具备评估条件的,向申请学校发出受理通知,通知申请学校开展自评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递交自评报告;
⑵对申请报告中需要补充说明或进一步提供有关资料,或需要派员到校实地审核情况的,申请学校有义务予以密切配合;
⑶经评估委员会审议认为尚不具备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的申请报告,评估委员会将把不予受理通知申请院校(口头或书面)。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2-1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三、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
纵观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从教学条件到教育过程、教学质量,各评估指标的考核都涉及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观测。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日益增多,合同关系越来越复杂,工程管理的难度也渐渐变大。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环境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实际工程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拥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约200多所,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开设课时不到总课时的20%,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而我国目前大多院校只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而且实习环节有不少流于形式,造成了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需求脱节。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性不强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边缘性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突出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而传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一方面,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足,如项目管理、项目评估、工程造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等这类课程及课程设计学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只能在较短的课时内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无法进行大量的综合性的模拟训练,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日益重视对工程管理专业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全面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4.实验室和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分为技术类、管理类和综合类。技术类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等一些相关技术类基础课程实验构成。这些可以依托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完成。但工程技术集成展示、招投标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模拟等管理类和综合类实验教学,需要在专业实验室完成。目前,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少完善的实验室,实验教学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另外,多数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把学生分配到实际工程中去参与工作,学生每天去工地只是走马观花,动手的机会较少。
除了上述几方面问题以外,目前还存在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问题,这些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1.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在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时,应适当调整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重视工程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地方和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设立工程管理模拟训练、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3+1”培养方式试点研究(即: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对部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试点培养)。
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参照国家当前实行的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口的专业岗位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从实践应用及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中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清单计价软件、电子标书制作系统等。这些软件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可应用于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增设软件培训类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为了改善目前相对单一、落后的实践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动画教学、现场案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⑴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采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课件,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细致,并配以图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⑵建立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课件、工程案例、练习题以及其他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发到的网站上,为实践教学开辟另外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可以为校企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教学互动的交流平台。
⑶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系统观念。一些课程,如施工技术,若仅凭课堂上讲授施工工艺,学生很难有直观、深刻的印象,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将施工工艺制作成配有音乐、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一些管理类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应在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引入讨论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可以增设招投标模拟实训环节,在课程理论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体工程情景模拟,完全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从招标公告到最后中标通知书为止的完整过程。
4.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与企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切实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的感性认识,体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验课堂与一线现场教学等主要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知识的过程,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加快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程,建立以CAI中心为依托的工程管理实训中心,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5,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教师实践经验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缺少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往往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为改善目前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可以委派专门的教师到建筑业企业学习、实践,今后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软件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建筑行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参与人才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
另外,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也是促进实践教学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实,改革目标得以实现,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尤为重要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具体途径。为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求,以评促建,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质量,可以结合目前工程管理抓也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2-53)
[参考文献]
[1]孙虹,刘红,程S.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9~130
[2]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4):50~50.
[3]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46~148.
[4]王如心.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 2011,(4):43- 45.
关键词:大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施工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9-03
一、引言
工程管理是一门基于土木工程技术,涉及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知识的交叉学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该专业的复合型与应用型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1]《施工组织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连接专业与实践应用的主要课程之一,融合了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知识。现有的相关教学方法多是针对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因此探讨财经类专业如何发挥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优势,进而建好《施工组织管理》课程十分有意义。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主线、两个方向,三个面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其中“一条主线”是指在教学中,坚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为两翼的教学模式;“两个方向”是指在贯彻教育部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形成科学、合理的科群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中采取“3+1”式培养方式,即在前三年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向,在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培养方向中任选一个,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完成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最后完成全部学业;“三个面对”即在教学中彻底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研究“面对市场、面对企业、面对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2]。本论文主要针对“三个面对”中面对项目的实践教学方法,即大项目法在施工组织管理课程及相应的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交流。
三、《施工组织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时外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该课程教学课时共3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0课时,实践教学6课时。因此上课时理论教学课时非常紧张,任务量大,而实践环节因课时少,做不透彻,只能是走马观花,草率了事。这样导致的结果即是实践性环节不足,学生应用能力普遍缺乏。
2.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程管理专业的整合调整,编写新的培养计划,因周课时的限额要求,在培养方案中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都是按选修课进行设置,且以合班课开设。这样一来,导致:(1)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同学认为选修课就可以随意些;(2)有的同学选修施工组织管理,可之前并没有选修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而施工组织管理的学习,是要以施工技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施工过程的分解、施工方案讨论的部分,这样学起来就好比无根之木。
3.教学方法单一。之前由于课时紧,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完成集中授课,在第15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理论讲完后,进行3周共6课时的实践环节,18周结束。这也是一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该课程知识点多,纯课堂的教学,易让学生感觉该课程知识点密集、知识点散乱等,从而产生难学、厌学的感觉;(2)课堂上对于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设计、现场平面布置设计部分,虽有现场照片演示,但学生在实践应用时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在头脑中建立起彼此的联接。
四、大项目法教学模式分析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和探索出大项目法式的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所谓大项目教学法,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已建建设项目的全套技术资料作为教学大案例,打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所有开设课程均在此大案例中选取相关知识点和技术能开展教学的全程式专业教学模式,它将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转向了就业导向模式。[3]目前大项目法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还仅限于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组织管理这两门课程。在施工组织课程中的应用具体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即是将这门课程的教学本身看作是在做一个项目,将最初教学设计、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再到该课程的项目实训协同起来考虑,这样教与学的思路更清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合理、充足;第二层面,即是在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多采用具体的项目进行实例讲授,在实训中则与工程概预算课程整合,采用一套具体的、完整建筑施工图纸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让学生针对该项目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这样实践操作性更强、更透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大道至简,理清学生的思路
1.绪论的重要性。施工组织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组织计划问题的基本能力。该课程综合性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感内容庞杂、思路不清,因而产生畏惧心理。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起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感绪论课的重要性。
在第一堂课绪论中就讲明施工组织设计的实质其实就是施工计划,而计划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始和进展都非常重要;管理则是针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和协调、调整和优化等工作。计划和调整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如制订学习计划、制订月生活费的使用计划等。而针对一项建筑工程,耗资巨大、投入资源多,涉及部门单位多,持续周期长,影响范围大,需要专门来学习现场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方法。大道至简,这样让学生心里明白学习的主线,避免知识点繁多给学生带来畏惧心理。同时强调计划对于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何一件事都至关重要,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2.明确教与学的目标。建筑行业目前实际岗位上急需一大批既能在第一线从事现场操作、实施新技术的中等技术人才,又要能懂得现场各项资源的组织、优化与管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4]。为此,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建筑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流水施工和网络计划的基本方法,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还能熟练应用广联达的招投标软件、梦龙网络计划软件、梦龙平面图设计软件等相关的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各部分内容,制定出各章的重点教学内容、一般教学内容、知识性介绍内容,然后删繁就简,设计出既符合教学对象特点,又满足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以做到教学中胸中有数,深浅有度。
3.重点、难点要突出。重、难点突出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次分明,思路清晰。该课程中流水施工、单代号网络计划、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双代号网络计划图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横道图与单、双代号网络图是制订计划的方法和表现形式,是个技术问题,其核心的思想即是要尽可能地保证各施工队伍连续地流水作业,在满足质量及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施工工艺展开的顺序和要求的必要的间歇条件下,现场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不窝工。针对不同要求、不同规模、不同复杂程度的工程宜采用与之特点相适应的形式。该课程的难点在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和网络计划优化部分。搭接网络计划中主要是有四种基本搭接类型,按各自不同的搭接关系计算工作的时间参数有些烦琐;网络计划优化即按照既定的约束条件,按一定的目标对初始计划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在多目标,如工期―成本优化中,要两者协调考虑。这样在重、难点章节理论讲授中多用具体的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学生更容易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相结合。
(二)基于大项目法的培养方案
1.调整课程培养计划。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理论的理解掌握固然重要,实践应用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毕业生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合理安排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理论在第6学期进行36课时,实训在紧接的第7学期(第7~12周)进行18课时,安排在工程概预算课的实训(第1~6周)之后,进行集中指导,第13~18周进行分散指导。这样安排,理论课时间充足,实践环节虽只有18课时,但学生是在完整的1个学期的课程内和课余时间进行综合的大项目实训,包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广联达招投标、梦龙网络计划、梦龙平面图设计等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应用,使得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更合理,更透彻。
2.大项目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的实施。在该课程的重、难点章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具体某工程或是该工程的分部工程进行案例教学。如在流水施工的章节,用2号教学楼的基础工程进行举例;在网络计划的优化中,采用历年的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中案例分析部分与网络计划和网络优化相关的真题进行举例并分析讲解。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综合性和难度相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参加相关的注册执业资格的考试。
3.大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具体实施。通过探索,在培养计划中,将施工组织管理课程与工程概预算两门课程的实训都放在第7学期进行,这样更有利于用大项目教学法的落实。目前的实际操作是6位任课老师一起讨论协商,最后两两成组分别指导工程管理同年级的3个班,各班选定一套具体的工程图纸(蓝图),在第1~6周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此工程进行工程量计算、编制工程量清单,学习广联达预算软件;在此基础上,第7~12周的时间指导学生对该工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学习广联达的招投标软件、梦龙网络计划软件、梦龙平面图设计软件;13~17周完善成果;18周交最终成果。
在教学中探索出,在学生初学用梦龙软件绘制网络计划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如图1所示。即先用EXCEL编制进度分析表,其目的在于先让学生掌握施工过程的划分。划分施工过程是初学者的一个瓶颈。在EXCEL进度分析表中,可以输入施工段数、各分部分项工程量、施工队人数、时间定额或产量定额等参数,流水节拍值即可用向上取正的ROUNDUP函数编成公式计算,非常方便。待工作分解即施工过程划分合理后,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明确了,计算出流水节拍,直接绘制横道图,可先检查核对工期,如不满足要求,可先进行简单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再用梦龙软件进行双代号时标网络图的绘制,这样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绘制起来不易出错。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初学者。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大项目法在课程应用中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大项目法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训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提高。如:①通过蓝图的阅读,能对大一所学的制图理论进行实战应用,并学习查阅现行的设计规范,读图能力大大提高;②前期工程概预算的实训中,工程量的计算等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③学生针对真实的工程蓝图,能够独立完成从识图、工程量清单编制、组价,再到施工方案讨论、进度计划的分析和绘制、对广联达及梦龙软件的学习应用,绘制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和施工现场平面图。(2)大项目法用于该课程教学是透彻地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实训模拟,这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可见大项目法延伸到其他的专业课如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的实训,可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大文,李立新,陈兴海.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2]尚宇梅.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与教育,2008,(10).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虽能熟练运用课本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不能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就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背道而驰了。本文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
0引言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贴近工程,更加接近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我国建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近年的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始有脱节的迹象。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此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较快融入到就业岗位的关键。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所高校中了解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各种实践培养计划也通过各种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如单位实习、课程结业后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紧追时代潮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的学习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实践方案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某些应当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的课程因为课时问题而没有开设,或者因为课程冲突而选择放弃开设。该院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只开设了土建、装饰以及安装三个方向,但也只有土建方向完整的可以上完一个学期,装饰和安装由于时间原因只开设了半个学期,使得学生对这两个方向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更别提学院没有涉及的市政和园林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使得一些市政园林单位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算量软件的必修课程,而是把它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算量软件的操作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大大浪费了这些教学资源。安排工地实习的时间过短,相对于项目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实习的真正意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了该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亟需从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寻找突破。
1.2校内外实践性教学不能协调一致
据了解,我国一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本从算量软件、测量认识实习以及已完工程认识实习等方面着手,校外实践则是把学生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实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校内实践因为强制性的缘故,学生执行的较好,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但是校外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自由度较高的缘故,学生应付的居多,很难从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加大对校外实践的监督,使学生切实地从校外实践中受益,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校外实践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单位的特殊性,它需要把学生安排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现场。这就加大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难度。此外,一些造价工程师在算量的时候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刚进单位实习的学生大多对实际工程造价工作接触不深,对于复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套价规范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这就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他们对这方面有所抵触。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学校既定目标。
1.4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环节真正有效地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依附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和认识生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安装造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只需要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没有设置复杂情况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5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入职造价行业有许多的硬性条件。一些拥有造价员从业资格证书或者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获得应聘机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从业经验以及执业证书,入职有一定的难度。该院尚未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也没做硬性要求,仅仅依靠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其可比性和可信度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信服。对于那些全国性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体现其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把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列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是极其必要的。
1.6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其他土木专业有所差距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同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日后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目前,一些本专业的配套设施尚未落实到位,工程管理实验室的部分软件过于陈旧,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研究
2.1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可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①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设置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奠定基础;②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熟悉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③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④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学生安排到单位进行锻炼。通过在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尚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在日后的职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入,紧密联系实践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识,老师在台下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迪,这更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意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3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内容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方面,按照本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其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反思,科学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反馈,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紧密同时代联系起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解决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谁能够提出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指导思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实现实践教学的三个替代: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替代培养机械式的动手能力;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替代传统的仿真教学模式;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替代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2.5不能忽视教师素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师资源优劣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需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外,还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对课程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消化整理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工程造价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学校可以按计划分别将教师送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知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实践考察,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带回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也可以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现成的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设专业性讲座和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也要紧抓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两不误。应注意的事项有:①贴近工程实际,面向生产第一线。涉及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要增强其实行的可行性,提高与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贴近工程的实际特点。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为日后更好地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②进行仿真实践,打破空间束缚。由于符合实践性教学的的典型工程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变得可遇不可求,因此仿真工程实践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突破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够灵活地设置变量,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学生既能初步了解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也可通过工程仿真训练掌握工程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实践的运用。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化意识。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当前本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应与以上资格考试的基本考点相适应,并且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意识地向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靠拢,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对工程管理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适应社会的熏陶,增强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④依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来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标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可以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上交的成果报告的质量可以作为教师评判打分的标准。
4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既应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该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确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构筑科学、合理、可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在筹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工程造价实践性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工程造价的实践训练活动,又能加速培养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对于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及发展个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燕,周利超.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0):167-169.
[2]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2.
[3]张明慧,等.工程造价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5(8):67-68.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但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相比,与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差距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欠缺⑥。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北部湾经济区制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产业中的“炼油、蔗糖加工、造纸业、物流、铝产品加工、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作出整体规划,其中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最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区域的投资规模近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接近1万亿元,大量农村将实现城镇化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大型项目启动,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程管理技术与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中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需求占整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比重最大。高学历、高职称、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最大需求。(1)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万人左右⑧。为了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始终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开设专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展开,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超过200万,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80万左右的规模⑨。(2)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所占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中“三高人才”(学历、职称和技能)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则没有大的变化。高职称的研究性人才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预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45.62%,专科学历39.99%,中专及以下为14.39%。(3)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新格局。预计到2015年,工程建筑施工的比例约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比重为31.03%,工程建设监理人才需求比重为14.21%,设计人才为9.25%,物业管理人才约为7.42%,房地产估价、营销及相关专业人才约为21.57%,其他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才约占16.52%⑩。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据统计,到2010年7月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326所,开设工程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715所。广西全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及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院校的数量仅占全国2.2%,开设专科的高校11所,占全国不足2%。全区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比其他地区晚,缺乏办学经验。专业结构层次不清,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没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知识太泛,缺乏针对性。全区没有高层次的培训单位,仅1所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硕士点,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资格单位。对培养对象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待遇较差,一部分高素质、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愿在此扎根,这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可以预见,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尤为紧缺。如何实施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针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广西高校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计划,促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如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广,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既包括如营销、财务、广告等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因此,需要统筹各种知识,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案,要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分析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意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完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涵盖工科、理科、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p#分页标题#e#
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而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要进入社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拥有其他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帮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人才质量的评估,目前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唯一作为考评的标准是考试结果。这种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方案的完善。采用以企业考评和学校自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对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养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服务广西经济新发展。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国家重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政策扶持性明确,这为北部湾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建议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1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是于二〇〇二年五月一日开始实行的,这是我国比较全面的一套法律法规,它将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将其建筑工程管理机制进行了大力的推广,这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后来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和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落后性和局限性的缺点。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因此相应的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就很难也无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各部门分工以及职责难以落实下去,更加无法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1.2 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如今,建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相应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许多建筑企业片面强调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因此就无法充分发挥建筑施工在地理、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直接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的不合格甚至是安全隐患的存在。
1.3 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体制不够健全。
建筑工程体制的不够健全是制约着建筑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求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体制方面不够健全、不完善,建筑行业内部也没有形成专业性的建筑工程管理组织和机构,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素质高且专业性强的复合人才非常缺乏,人才培训以及技术引进工作相对滞后。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建筑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2 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因素
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因素”简单地概括为: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2.1 进度控制
进行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时间和节点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实现计划目标。在项目实施之前, 必须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一起参加,统筹谋划以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节点控制, 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实施时,要求施工企业制订详细的工期进度附图,采取各种手段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开始实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记录各工序的开始及完成时间,在每周或定期工程例会上将各活动的完成程序与计划对比,确定各分项及整个项目的完成效率,提出调整进度的措施,并对下期工作作出安排。
2.2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 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为此要制订科学的目标成本:(1)以市场为导向,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目标成本的制定要按社会可比的市场价格进行取价;(2)以效益为目的,要分析研究各种因素与项目成本的依存关系,对项目目标成本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控制好“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和“管理成本”,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效益和经济指标做到统筹兼顾。(3)具体控制要素:确保质量标准的实现、避免返工,材料、人工的有效利用和综合管理,进度的调整、合理工期的安排,工程量的增加与设计变更,因客观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索赔,工程一切险和工伤保险的理赔等各种因素。
2.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明确工程质量目标。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 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 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
(2)严把材料质量关。采购和使用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含环保标准) 和设计要求, 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通过招标、评判、筛选,建立合格的供应商名录,并进行监督管理,定期评价,通过合同等方式达到有效的控制。
(3)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 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 因此, 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4)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 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 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 要有创新和特色。
(5)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 既是施工的难点, 又是检查的重点, 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在工程管理上,要在施工、材料和设备、运行管理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2.4 安全管理
为确保员工安全,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降低和预防安全风险,保证各项建筑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依照国家《安全生产法》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相关规定,应当制订安全与健康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与健康管理目标、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等,以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和为运营所做出的工作,能够满足设计所定下的功能要求,并全面地考虑及满足人为因素、安全性、可靠性、可适用性及可维护性。
3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而且大多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够,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并且保证能够有效的实行。于此同时,新的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应该及时制定,将专业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推广开来,制定严格的考核和控制措施,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顺利进行。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
在信息化时代,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思维现代化,已逐步走进了现代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和企业效益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针对建筑行业的高危性特点,应当不断探索和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风险管控模式,包括隐患消除机制、安全监控机制、应急处置机制、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通过这套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相结合的安全风险管控模式,做到技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防、控一体,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的安全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3.3 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从事建筑工程管理的人员不仅能够胜任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能掌握管理方面以及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前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复合型人才不是很多,需要着力培养同时掌握管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合理地调配劳动力,将劳动力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
3.4 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包含诸多方面,主要有材料成本、人工费用成本、机械使用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其中,材料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工程材料的有效使用及合理价格来降低工程成本;人工费用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得有限的劳动力达到最高的劳动效率;机械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有序调配、维护保养等手段,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和寿命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些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必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尽可能的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4 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提出了以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的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意在对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言建策,促使我国建筑行业持续、稳定、高效、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关键词:工程管理;现状;改进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1.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章,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如美国的C/SCSC)。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随处可见,随时可闻。有些工程没有实行招投标制,有些却采用议标或是假招标,大搞“人情工程”。
2.不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本身是对拟建项目技术上、经济上及其他方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银行贷款、合作签约、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但是许多投资者普遍都不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而盲目投资,往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为后来的工程事故埋下了祸根。
3.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内推广的时间不长,无论是行业还是单位,具有组织大型工程管理经验,能按国际通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管理,熟悉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的复合型高级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具备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资质(IPMP)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工程管理存在的不足
1.各行业工程管理发展不平衡
其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a.不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是工程管理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显著特征具体表现在不同行业间信息化应用水平不平衡等等。
b.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工程管理发展不平衡。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先进的企业施工现场都已经安装了摄像监视系统以监视工地现场安全和消防等,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却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安装。
2.工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有待完善
工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是工程管理企业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工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a.部分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制定落后于市场的实际需求。
b.部分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更新不及时。
c.部分工程管理有总的法规和规章,但缺少具体明细的实施细则,这给有关法规、规章的执行带来了困难和不便。
3.工程管理中的技术含量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的引进到工程管理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当前信息技术、声频视频等技术的发展将加快工程管理的革新,从而促进起其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新方法的应用如博弈论、系统论等将进一步促进工程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工程管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加强统筹,促进工程管理在各行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工程管理质量的好坏高低往往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各个行业工程管理质量的差异一方面影响到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相关行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拖累我国整体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对此必须进行改进。政府部门应加强统筹引导,促进各个行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和提高。
2.加强工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制定相关规章法规的配套细则,促进工程管理有据可依
加强制度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加快相关法律制定速度和水平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及时更新;制定规章制度的明确的实施细则,从而促进工程管理有法可依。
3.加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灵魂,是一切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必须加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开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完善岗前培训结构,建立入岗培训、换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鼓励员工自我学习等等。
4.加强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工程
管理质量是工程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命脉,为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加强竣工验收前后的质量控制,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是完成合同承诺,交付业主最终产品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前后质量控制。一方面,要认真核对合同、图纸、技术核定等文件,保证工程承包范围内工作量的完成;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土建、安装、装修及生产设备各单位的竣工收尾工作,排出收尾计划;使整个工程按计划有步骤地交付;另外,要做好成品保护工作,成品保护做得好,既保证质量又保证进度,否则不仅给受损方带来损失,还会造成新的施工周期的出现,影响质量,耽误工期;最后,做好资料整理收集工作,保证软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影响对工程最终质量等级酌认定和向业主交付。工程竣工后,要做好回访和保修工作,才算完成该工程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四、总结
总之,工程管理是工程管理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加强工程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是工程管理企业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赢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仍需要认真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让.浅议工程项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2,(1).
[2]方学良.对工程总承包的几点思考[J].建筑经济,1998,(7).
[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山东,工程建设与设计,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