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科大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简称为文科,是以人类社会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系统,拥有许多分支科目。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中,对文科所包括含的科目的界定也不甚相同。文科大学生自然是指在高校中就读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包括在读以及毕业的学生。文科生因为知识文化结构的不同,其在逻辑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语言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就业方向上都与理工科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影响文科类学生创业的因素也大不相同。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今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699万人。伴随数量的猛增,每年毕业季都成为很多毕业生的“失业季”。工作难找的境况,在文科类毕业生中表现尤甚。创业,是一个缓解就业难的很好途径,也是很多难就业的文科毕业生的选择。本文将针对文科大学生的创业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讨,并对文科大学生创业给出几点建议。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鉴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的现实情况,教育部推出了大学扩招计划,至今已经走过14个年头,大学生毕业数目逐年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毕业生人数早已突破了600万大关,近三年来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从2011年的640万,到2012年的680,再到今年699万,每年都在刷新毕业人数的历史记录。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增多,虽然提高了社会从业人员的素质,但是却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愈来愈响亮,成为我国供需难以平衡的大难题,加之在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价值观和社会经济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情况大有越来越难的趋势。
2.文科大学生就业特征和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文科大学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低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理工科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文科毕业生因为学习内容的理论性强、实用性差、缺乏针对性和技术优势等特点而望尘莫及。现代企业对理工科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于对文职的需求,加上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文科专业岗位普遍具有门槛低、上手快的特性,使得文科生的竞争对手除了本专业还有其他专业的人才,竞争压力更甚。
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文科大学生毕业后不得不另谋出路。现今的社会,大学生创业已经不是新鲜事,很多专家和教育学者也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不但能锻炼大学生个人能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所以,文科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趋势。
二、文科大学生创业背景和条件
1.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甚至更久以前,但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是在1998年,同年,高等教育大会指出,要鼓励大学生这一高级知识分子群体自主创业,活跃市场,也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在此后的发展时间里,国家和有关部门给予大学生创业很大的便利和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目前的形势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有十分明确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在这样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大学生创业是大势所趋。
2.文科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文科大学生因为缺少专业技术的支持,找到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创业的大学生中文科生也相对较少,文科生创业似乎比理科生有更大的难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科大学生在创业中没有优势。
文科生在交际沟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专业的原因,文科生常常跟语言打交道,“肚子里有墨水”,表达能力强,在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逻辑性强、思路清楚,这是相比理科生的“木讷”最大的优势。文科生因为善于沟通,因此也积累下了自己的社会资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脉”,这是文科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资源,能帮助其在创业时构建一个发达的销售网络,也能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寻找新的商机。思维活跃的文科生,能够在与人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运筹帷幄,善于将周边的资源化为己用,利用有效的宣传,扩大影响,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沟通也是管理能力的重要表现,所以,文科大学生的管理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
知识面广、文字功底强是文科生的普遍特征,亦是他们巨大的优势所在。文科生在创业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的优势,在感受生活的同时,也在生活中寻找商机。具有较强观察力的文科大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创业项目,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也能带来颇具创意的创业项目。
三、文科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
1.社会
(1)创业扶持政策
国家虽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惠政策,但是却更多偏向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之下文科大学生创业优势较小。现在政策除了为鼓励和激励大学生创业而给予减免税费等费用的政策以及相应补贴之外,还给予毕业生一些创业指导的服务,帮助刚出校门的学生对社会和市场有更具体和清楚的了解,保障大学生创业能得到切实的收益。
但是创业扶持措施中还有一些政策是专门针对理科生的,如开辟大批的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理科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但并没有针对文科毕业生的相政策,因此,相比之下,文科生的创业扶持政策较少,缺少类似的政策支持,自然对文科大学生的创业有所影响。
(2)创业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创业资讯和教育政策中,往往忽略了文科生相较于理科生的不同特点,在创业项目和模式等选择中给出的建议并没有基于其特征和知识结构等,较难实践。相对理科有专业技术的支持,创业时专业知识和实际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发挥其专长。而文科生的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创业教育实践性的弱势也是影响文科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2.个人
文科大学生对创业认识的不足是影响其创业的决定性因素。鉴于人文社科类知识较少涉及商贸,使得文科生自身对创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创业意识薄弱。个人的意愿是支配个人行动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认识自然影响了文科大学生创业。因许多研究表明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容易创业,这使得文科大学生也在这种导向中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因为缺乏技术支持的创业十分困难,把技术这一创业的影响因素过分放大,在创业之前,首先在观念上就否定了自己。
创业意向是一种主观的积极态度,表现为个人体现在创业中的态度、潜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是预测能否发生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创业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的社会调查表明,文科生的创业意向普遍不大。
四、对文科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1.社会方面
在政府政策方面,要适当增加扶持文科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文科大学生投身创业的行列。文科生的就业情况令人堪忧,而在创业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也比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多,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帮扶也在常理之中。政府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服务咨询机构帮助和扶持文科大学生创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并为创业的文科大学生设置奖励机制和文科生专有的创业基金会,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也激励更多的文科大学生加入创业的行列。
2.个人方面
首先,文科大学生要改变缺乏技术和专业不适宜创业的错误观念,走出“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增强创业意识,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文科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避免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知识,扬长避短。也可以选择与理科生合作,彼此互补,团队共赢。
五、结语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解决个人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也为国家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更多的工作岗位,因而得到了多方的支持。然而,文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在创业时却因诸多因素而困难重重。现今,促进文科大学生创业,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百哲.SIYB创业培训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8):54―55.
[2]范巍,王重鸣.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01):33―35.
[3]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1):11―16.
[4]肖红伟,李林荣,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01):40―48.
[5]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厦门大学,2011.
[6]张立群,杨媛媛,姜梅.首都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8,16(03):62―67.
[7]任湘,易自力,夏金星.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基于湖南省四类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8,5:93―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大问题”。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教育逐步褪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同时随着社会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而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1],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究解决或者缓解其就业难的途径,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大学文科设置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结合文科专业和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主要有:
1.文科学科专业性不强,具有强烈的可替代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增加专业,与理工学科相比文科专业建设投入较小,因此许多高校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文科专业80%以上的课程趋同[2],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加剧了文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减弱了文科大学生了不可替代性。笔者对本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包括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4成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工作的,其中主要是旅游和英语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
2.体制的转变和改革。过去文科生毕业去向大多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这些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供远远大于求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
3.文科大学生,女生大学生的比例较高,在就业时性别歧视严重。笔者所在的学院为文科院系,包含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在198名毕业生中,男生所占人数不到3成。 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而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2]。
4.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招聘单位反馈:绝大部分文科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他们既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对应届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促进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为了更好地就业,首先要做好就业准备。从学校层面而言是指学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做的一些活动,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进行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以及进行简单的职业指导等。从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是指大学生个人为了更好的就业所进行的一些准备活动,例如加强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程的学习。目前无论是学校层面的就业准备还是个人的就业准备都是主要针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参考国内外的文献,结合以往学者们对就业准备的界定,就业准备是指大学本科生在就业前,为了就业需要具备的各种特征关键或者基础条件而进行的准备,包括技能条件和心理条件两方面的准备。因此若想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学校和大学生个体应该在专业技能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在此笔者将就学校层面如何做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进行探讨。
1.细化量化文科大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条件和素质要求。正如上文所说,文科课程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文科大学生的强可替代性。同时调查也显示就文科大学生的就职岗位而言,文科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笔者就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进行过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大学生就职的岗位一般要求文科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因此对于文科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其自身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将综合素质的内容细化和量化。例如针对沟通能力,可以开设沟通技巧等相关的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采用沟通能力量表对同学们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仍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再次进行交流和指导。
2.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所谓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职业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形势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课程以及自我认知教育等一些就业心理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在毕业前夕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形势和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就就业形势和面试技巧给毕业生做一些介绍,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课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研,在实际开课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很难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讲到哪算到哪,没有完整的计划与思想体系,很难教出特色,也难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地位。同时笔者对所在学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成以上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说明在走向职场前大部分同学还是对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的,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在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就业心理课程上。正如上文所说就业心理课程主要是指自我认知教育,具体包括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心理倾向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等行为倾向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而言,在走向职场之前,充分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避免人与亦云随大流,不仅加剧了就业的困难,还不能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
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除了文科大学生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之外,学校也必须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措施指导和促进文科大学生提高促进,才能进一步缓解文科大学生研究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6,15.
[2]茆汉成,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关键词:计算机素养 文科大学生 培养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新式的办公、生活模式,将人们带入了数字化社会的新时空。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将原来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提高计算机在各个学科中的实际应用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增设计算机高级课程,进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大学计算机课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让使学生能够在其所学专业中有意识地借鉴、使用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自身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制,尽管在制度上还保留着文科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的要求,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这些课程只是象征性的学习一下。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文科学生,初步具有的是人文学科领域研究所需要的形象经验思维和研究方法,而对于计算机这门理科课程,要学好,学懂,学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新的教学模式中,除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内容都在学习之列。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文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的研究,从学生主体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文科大学生计算机素养的问题。
二、计算机素养的内容
计算机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工具素养或直接称为信息技术素养,其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1]。计算机素养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随着全球社会新信息技术的角色转变和技术发展而发展的[2]。洛克希德(lockheed)等人在一个学校计算机素养评估的调查项目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计算机素养可以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在信息社会更具有竞争力,需要知道的关于计算机的任何东西,需要用计算机做的任何事情。
计算机素养包括三种能力:技能、知识和理解。它包括:第一,将计算机用于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功能、应用、性能、局限性以及社会含义的知识的掌握;第三,出现新的应用和社会问题,对它们进行学习和评价时所需要的理解力[2]。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计算机素养的具体内容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人员自身发展定位的变化而变化着。当今所处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得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交叉学科领域都需要大量能胜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和外语一样成为用人单位主要考虑的一个指标。这就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能够解决专业领域内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知识的更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已经是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除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之外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要很好的分析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先要了解一下文科和理科。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们习惯上分为了文科和理科两大类。无生命世界及生物领域属于自然科学,其分化出的各门学科被看成理科。人类精神和社会领域属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被看成文科。从研究方法上看,理科主要是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客观实验和运用公式、定理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而文科则主要是进行定性研究,现象描述和经验思辨分析评价[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分类为各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如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靠单一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尤其一些交叉学科,更是需要文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在如今的科学研究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必须的工具,从资料的收集
整理,数据的分析统计,到音乐、绘画的创作、编辑等诸多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到目前,我国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都相应的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用以提高文科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一)文科思维方式制约学习效果
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形象思维,经验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对大量知识的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模仿、想象、组合、移植等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获取。这种思维模式对符号,文字,图片等有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快速的接受传递的信息,而对数字,公式,推理反应不敏感,接受上有一定困难。用文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往往变成死记硬背书本和老师讲授的内容,似懂非懂,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层面还可以应对,一旦进入到高级课程学习阶段,对于讲究逻辑次序,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的理科学习来说,由于基础的薄弱,将导致无法进行高级课程的学习。而文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在计算机学习中也会因其不够严谨,逻辑性不强而成为学习的障碍。因此,文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抵触情绪,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师资队伍有待整合加强
目前承担文科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高校是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主。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师深厚的专业背景,在知识传授上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脱离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忽视计算机在文科专业中的工具性,而过于强调其专业性,技术性,使教学内容偏难。又或者走向其反面,过于看重文科学生基础的薄弱,而使教学流于通过考试的简单层面。
解决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设具有本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队伍。二是相对固定从事文科计算机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使得他们有时间去了解所教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从而调整教学,适应文科专业的要求。以上的两种方法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实现。
(三)文科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影响学习效果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学生的学习行为仍然是以阅读课本为主,书本中有的内容掌握的较好,一旦离开书本需要灵活运用时,就表现出无从下手,毫无头绪的尴尬。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学习都要配合大量的上机实践,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变通,才能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时较多的是机械性完成教学要求,在主动上机训练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欠缺主观意识。这就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课程设置的要求。
(四)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目前出版的计算机类教材中,入门类教材过于简单,讲授的内容不能满足文科学生的专业需要。专业类教材则是以理工科学生为对象编写的。教材的书写风格,内容编排都是按照理科生的学习习惯安排的,甚至有些书中的用例都是要具有了一定理科基础后才能够读懂。这样的教材对于抽象思维薄弱,计算机专业基础差的文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一定是艰涩难懂。而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类教材又缺少基础知识的讲授,对文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一旦选用的教材无法提供学习的帮助,长此下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丧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四、文科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策略
通过以上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和教材,另一方面是学生。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机素养提出几点策略。
(一)文理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
人类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理分科只是在研究对象上的一种划分,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各种思维方式本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科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抽象思维,理科研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如哲学、经济学等无不需要进行理论的推理和思考。在理科中,形象思维是帮助抽象思维提出假说、获得结果的重要一翼[3]。文科学生要提高计算机素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抽象思维方式的培养。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抽象思维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有研究表明,人脑的右半球是形象思维的中枢,人脑的左半球是抽象思维的中枢。
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引入一些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如做一些数字类游戏,或是布置一些虚拟任务,让学生制订实施计划,通过回答为什么,建立起相应的逻辑关系。建议学生平时的阅读中多读一些推理型的文章,通过精细阅读,提高复杂语言逻辑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制订行动计划的习惯,将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紧迫性或次序性进行分类,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是问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样去做,改变靠直觉办事,做事随意的习惯。通过适当的训练,文科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强化专业术语的使用
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专业术语是专业领域内对特定事物的一种行业内的描述,是专业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词语。在文科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借助多媒体手段,生活化的语言将计算机知识中难于理解的概念、算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可以起到引领学生入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高级课程的学习阶段,单纯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无法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需要学生从事大量课后的学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查阅参考书,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等手段来完成,如果没有养成使用专业术语的习惯,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难于理解和沟通,不利于课程的学习。所以应该在学习之初,就养成记忆和使用专业术语的良好习惯,为今后高级课程的学习,走入社会后计算机技能的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了,所以使用术语的习惯并不难养成,只要有意识的记忆,使用,变成描述问题的特定用语,很容易就会成为习惯的。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授课中,关系、记录、主键、侯选键、规范化等术语的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而在后续的程序设计部分,流程图、程序调试、编译、源程序、存储过程等,在记忆和使用这些术语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在熟练使用这些术语进行问题的叙述时,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向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方式转变,而这正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效果。
(三)有意识的行为方式训练
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存在看不懂,想不通,写不出的现象,所以首先要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由于从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上大学后,文科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薄弱,计算机课程在他们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被打上了学不会的烙印,所以要先从心理上接受,将其和其他课程同等对待。本人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已经具有的计机特长,比如上网,游戏等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如在学生普遍使用qq的情形下,告知学生除聊天功能外,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远程协助,视频聊天,网络硬盘,邮箱等,鼓励学生使用这些功能,让他们认识到驾驭计算机并不是不可为的事情。
其次,计算机在文科领域中的工具性更为突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解决专业领域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目标,不纠缠于一些技术上的细节,不盲目扩展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经济学专业,经常会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和查询,在有多种可选方案的情形下,让学生使用最简单实用的程序,用简明的逻辑关系完成操作,而不是过度强调使用了何种算法,如何进行了程序的优化,这样做的结果,学生的畏难情绪得到了缓解,在提起了学习兴趣之后,再将一些不同的算法教授给他们。
再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记笔记和主动上机。由于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不做笔记,而是习惯将老师的教学课件复制回去。在本人的授课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要记笔记。不只是单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学会提出疑问。教学结果显示会记笔记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强于不记或不会记笔记的学生。案例教学是目前在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案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或专业,明确给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实施的步骤,并在案例后给出相关自我提高的练习。因此主动上机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要让学生知晓上机不只是为了验证教学内容,而是要学会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五、结束语
计算机素养的培养是靠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具有良好计算机素养的大学文科毕业生将更具竞争力,适应力和创新力,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农心,等.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程[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5.
[2]t.胡森, t.n. 波斯尔斯韦特. 教育大百科全书: 第7卷[m].张斌贤, 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741-743.
[3]高秋香. 从“文理分科”看“文理渗透”的内涵及实施[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1): 764-769.
[关键词]自然科学概论 文科大学生 模块化教学 科学素养
美国在2061计划的一份《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中指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该是“了解科学、技术和数学是具有推动力量和局限性的独立的事业,理解科学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并承认其多样性和统一性,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处理个人和社会的问题。”[1]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其根本在于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回顾科学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对人的世界观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21世纪,无论社会还是个人想要成功地发展,全民及个人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文科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对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我校开设的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是面向文科学生的科学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的探究,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自然科学概论是我院为文科类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为了系统性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采用了模块教学,包括“古代科技文明”;“宇宙的探索”;“近现代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新能源”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下面对五个模块内容作简要介绍。
模块一:古代科技文明
以时间为轴线介绍古代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着重对中国、希腊、阿拉伯等国的科学技术史、科学家及其科学思想进行介绍。
模块二:宇宙的探索
仍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人类从古至今在探索宇宙结构中形成的各种宇宙观以及在人类宇宙观的认知上宗教在其中的影响。介绍现代宇宙观的理论依据(广义相对论等),介绍黑洞、暗物质及时空旅行。
模块三: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介绍近现代科学理论(以经典物理、近代物理为主)的发展及完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产生的第一、第二次及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模块四: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
简单介绍在生命探究的历程中,人类在生命认知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及现代科技手段对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中的影响,在环境污染、人口健康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由此引发学生对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思考。
模块五:新材料及新能源
作为文科学生,关注我国国情和需求,关注国家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关注重大关键技术和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是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2月9日颁布的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中提出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国防11个重点研究领域[2],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我们以新材料(尤其纳米科技)、新能源(以聚变能、太阳能)作为新材料及新能源的讨论专题。
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了更好的开拓学生的视野、知识,加深其对科技的认知,除了上课讨论的专题外,还向学生介绍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网站,如
⑴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网站:http:///
网站内容丰富,共有20余万字,1500余幅图片和100多段视频动画。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展现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科技,走近中国古代科技,铭记人类科技进步的每一步足迹,共同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
⑵网易公开课
学生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的教授讲授的课程,内容涵盖科技、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领域,其中有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如在讲授探索宇宙的专题时,介绍学生观看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课《搜索黑洞》 全6集;仙后座计划:《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3集;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24集。这些视频大大开拓了热爱天文知识的学生的视野。
⑶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立本课程的网络课程
借助学校网络资源建立了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具体要求,共享相关资源,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互动。
2.小组协作进行专题讨论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先由学生自愿结合成5-6人的小组若干,每个小组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地球资源等专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制作好PPT,派一位代表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小组在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时,还专门以买者的身份到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在食品安全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其他买者的采访了解人民的心声,后期通过协作制作出视频,以此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对社会的良知,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学之间多了相互关心,在获取知识和多种技能上加强了交流学习。
3.开展科技知识竞赛
为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通过竞赛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培养科技创新的精神,并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中国发明的印刷术对世界的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印刷博物馆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此馆建在北京印刷学院院内,作为印刷学院的学子,在了解印刷术的过去、现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教师将安排学生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印刷文化和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结论
开设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可以弥补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是我校为文科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在教学过程的不断探索,将过去以时间为主线调整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借助网络资源及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有所感悟,通过小组协作专题讨论、开展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丛书),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2001,科普出版社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00 -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将可能超过770万,加上往届生,2016年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在找工作。出于培养成本的考虑,高校文科过度扩招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达到饱和,甚至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导致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同时,由于有些文科类工作技术性要求较低、上手快,使得非文科专业学生“入侵”,挤占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所以,在大学毕业生中,文科生是就业相对更加困难的“弱势群体”。就业价值取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帮助文科大学生就业,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从文科大学生自身角度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者们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作了很多研究,但是专门针对文科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课题组以文科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特点、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以南京邮电大学 2015届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5个文科专业中的300 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为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等客观信息;二是被调查对象的就业价值取向,主要了解就业价值标准、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能力认知3方面内容。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 98%,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符合调查要求。调查对象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50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65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42人,统计学专业学生44人,经济学专业学生48人;男生61人,占24.5%,女生188人,占75.5%。生源地为中小城市的82人,大城市的22人,农村90人,乡镇53人。独生子女133人。对经过筛选的 249 名调查对象的问卷材料采用 SPSS19.0 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分析
对于就业发展因素中“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就会较少考虑名利报酬”的问题(表1),完全同意的同学占11.79%,基本同意占34.55%,不确定的占25.2%,基本不同意的占23.98%,完全不同意的占4.47%。这说明文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并不是以兴趣爱好为首选,坚持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
对于“择业中个人的长远发展很重要”的问题(表2),选择完全同意的同学占53.47%,基本同意的同学占41.22%,不确定的占3.27%,选择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极少。说明大部分同学已将自己的职业方向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积极主动地思考、设计自己的未来。
在职业选择因素的主要选择指标上(图1),对于“首选的就业单位性质”问题,排在第 1 位的是事业单位,占22%;排在第 2位的是政府机关,占19%;排在第 3位的是国有企业,占18%。可见,大学生最看重的还是职业稳定和保障性以及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在关于职业声望地位因素的主要选择指标上(表3),职业声望地位并不是重要的首选因素。排在第1位的是“工资福利”,排在第 2位的是“职业发展前景”,排在第 3 位的是“工作地点”。这跟前面的职业发展因素中相符,说明文科大学生以个人发展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发展的愿望比较强烈。
(二)文科大学生就业目标期望的分析
调查对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目标期望的影响因素分别作了单因素分析,在就业前景的展望上(表4),持乐观心态的文科大学生占 56.5%,持一般心态的占 40.7%,持悲观心态的占 2.8%,大部分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心态比较好。
在起薪期望上(表5),32.7%的文科大学生希望毕业时月薪 4000~5000元,17.3% 希望月薪3000~4000元 ,3%希望是3000以下。有 47.8%的学生选择了5000 元以上,也有部分学生觉得没有绝对的预期,根据求职状况可以适当调整。
就业目标的选择上(表6),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文科大学生占47%;选择一步到位的文科大学生占29.1%,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文科大学生占22.3%。选择直接创业的文科大学生占到1.6%。说明文科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的态度还是非常理性的。
(三)当代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的分析
在调查“你打算或已通过哪些途径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问题时(图2),59.4%的文科大学生选择多参加实践活动获取经验,43.4%的文科大学生选择多考取一些证书。“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排在第1位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排在第2位的是计算机等级证书,排在第3位的是奖学金证书,排在第4位的是“优干”“三好学生”证书。说明文科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越来越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重视培养自己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能力。
四、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追求个人成就和价值
首先,在处理专业和职业是否对口问题时,82%的文科大学生不太强求专业是否对口,而是认为与专业有关就行,不一定非要对口。其次是在就业意识方面,只有29.1%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第三是选择就业地域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内地省会城市,其次是沿海城市及家乡。就业取向日渐成熟,择业思路理性化,由单一向多样发展,也反映出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强烈的家庭依赖感。
(二)就业期望稳定性高的职业
由于受教育投入较大、家长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文科大学生更愿意考虑在大城市、发达地区、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去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单位。尽管这些事业单位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且录用人数较少,但因为这些单位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所以还是绝大多数文科生的选择。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倾向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更有前途的职业,这说明他们比较务实,追求职业所带来的直接利益。
(三)价值取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偏向于稳定而丰厚的收入、积极自由的工作环境、有社会地位并受人尊敬的职业。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们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心态容易失衡,虽然大多数学生不是非要选择大城市就业,但是对于偏远地区仍然是不予考虑。从收入角度看,文科大学生对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元这个等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浓厚。文科大学生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和待遇比较多,而为社会作贡献考虑少,他们崇尚自我,要求实现自我,把工作当作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渴望事业成功,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五、影响文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个人、家庭及成长环境因素
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出身地域和成长、家庭环境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很多文科大学生在就业时会根据家庭的社会资源是否优越,能否为自己获得更为理想的工作机会,而放弃本专业的工作,选择在其它更有利的行业发展。文科专业普遍有专业技能性不强,可替代性高的特点,因此客观上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更多选择也意味着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机会也可以被其它专业的学生占据。另外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就业取向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文科大学生求职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在审阅大学生的求职简历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有无相关工作经验,不符合要求的简历会被立即过滤。用人单位注重工作经验使大学生失去了很多系统职业培训的机会,限制了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英语等级、计算机水平、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也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用人单位的录用要求已经逐年提高,仅具有单一技能的人才已经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提出了综合能力强、可塑性高、文理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要求。文科大学生只有基于对职业的正确评价,在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就读学校的声望、自己的综合素质、兴趣爱好等等进行综合考量,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二)社会经济的时代变迁
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承担着国家和社会的厚爱和重任,国家实行统一分配,大学生也更多关注社会的需要和人生的理想。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走向“自由选择”。社会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协调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文科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职业教育角色的缺失
就业价值观是学校职业教育效果的总集成。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而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这些观念都处于完型阶段。高校的职业教育对其价值取向引导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面对着各种信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能依靠自身的探索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高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不理想,只关注书本理论的传授而缺乏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课程指导和实践运用。作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者之一的高校教师,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
六、引导文科大学生确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为文科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
高校要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之中,新生入校后就应该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努力方向。高校要加强文科大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为其开阔眼界。针对有些学生基于就业考虑过于注重一些技巧和具体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要尽早让文科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及自己的工作兴趣,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很多具体工作中,大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远没有想象中的难以达到,往往是简单,针对性强,但很实用,掌握的过程主要是练习强化的过程。从教学安排看,职业教育不应集中于毕业那一段时间,而是应该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要经常向在校大学生介绍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该从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做起,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供文科大学生选择。高校应给大学生在校期间安排更多的实践和培训机会,教学要以提高文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少大学生的确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很难融入企业文化,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高校应充分发掘文科大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特点,重点发掘大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其充分理解职业、自我认识,正确的定位职业,培养大学生自主转换、开拓、适应各种职业的能力和善于运用职业的发展能力。高校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求职技巧等辅导。文科毕业生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时,应坚持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兼修的原则,弥补素质结构中的不足,把自己培养成既博又专、文理兼修和全面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使得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择业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三)引导文科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定位
高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帮助大学生认知自身,合理定位。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在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中。高校应指导文科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不合理、不规范的就业限制时,以平和的心态和适当的方法理性应对。职业是可以变化的,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职业都是可以做出一番成绩的。转变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念,调适自身择业心理,并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端正就业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2013 史上最难就业年 工科好找文科就业难[ OL/ED ].http:///c/201305/28/n3869239.shtml. 2013-05-28.
[2]何春生.浅谈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几个显著现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 9 (31) 3 ( 总第 89 期):4-7.
[3]麦可思研究院.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3,(06): 121-124.
[4]郭清秀 孙宏艳 贾 敏.文化负累下文科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蜗居”征候探析[J].企业导报,2012 ,(12):201-202.
[5]丁媛.文科毕业生就业观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内江科技,2011,(04):99.
[6]赵旭.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 :60-61.
[7]赖莉飞.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调查――基于就业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32)2 :56-60.
[8]贾兰芳.新建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报告―以长治学院为例[J].长治学院学 报,2012 ,2(29)1:111-113.
[9]毛丙波.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9)(总第189期):120-122.
[10]李斯奇.最难就业年有多难[J].今日中国,2013,(08):36- 37.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人文教育 理工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Inspi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WANG Jingj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MIT an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how to develop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to make a number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1 我国理工科文科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理工科大学在文科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和发展。许多理工科大学相继设置了相关专业,发展相关学科,使文科教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
从表1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一些985理工科大学,文科专业设置还较为薄弱,其中,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发展文科方面较有优势,其发展文科的经验值得借鉴。
2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历程
1993年,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等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理工类大学创办文科,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从1979年创建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中科技大学在杨叔子院士的领导下,又以倡导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提升了文科的地位与作用,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综合实力已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2.1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2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发展基地,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多个高水平特色研究机构;办有《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语言研究》等10多种全国知名的学术刊物。学校每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居同类高校前列。现今,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门类已较为齐全,拥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7大学科门类。文科现有29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
2.2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文科的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文科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1)开辟交叉型文科。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依靠本校理工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科专业。如今,华中科大许多交叉型的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比如:新闻学院将新闻传播专业与信息专业进行学科交叉,成立了“网络新闻传播”;中文系将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方向;教科院重点强调院校研究,通过院校研究奖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使高等教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华中科技大学在文科发展阶段,采用了数种方法,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五项措施:创造条件,努力引进国内优秀学者;极力邀请了解中国国情、在国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年学者,使他们在学术上上一个新的台阶;创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继续发挥有较大影响的老教师的作用。(3)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文科发展相结合。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学院成立之后,为了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社科平台,文学院提出了开展“人文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此后,在杨叔子院士的支持、领导下,在当时文学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文学院在全国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分析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教育应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办学思想之一。
3 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历程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及全美第一,在U.S.News美国大学排名中,为最佳工程学院第一名。麻省理工学院自1861年创建以来,一直是一所理工科为主导学科的大学,但从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来看,该校实际上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MIT不仅理工科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其语言学、政治科学等文科领域也同样名列前茅。
3.1 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成就
1981年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定结果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分别名列全美第一、第六和第八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MIT的五个博士学位计划,包括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科学都位列世界前茅。根据U.S.News2012年“最佳研究生院”排名,MIT的政治科学排名第十,心理学排名第十二;2012年的商业计划领域排名第二。MIT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拥有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该校教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18人,普利策奖3人,国家科学奖2人,还有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47人。其中包括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大师萨姆・乔姆斯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等。
3.2 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的措施
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借助理工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MIT的大多数文科专业都充分利用了MIT理工科的优势,实行了学科交叉。MIT的科学技术力量较为强大,为文科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支持。社会科学、语言学、人文科学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计划都采用了MIT的科学技术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语言部着重整合实验语音学和语言学习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此外,MIT在发展和分析新媒体技术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雷达,通信技术等。(2)课程改革贯彻始终。MIT在课程设置上实行由工科到理工科课程,再到文、理、工平衡发展的路线。20世纪初,MIT的文科课程还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英语、历史等传统的文科专业。1949年,MIT教育调查委员会建议将人文类课程由8门课增加到10门课,并建议在本科课程中拓宽和加深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MIT的文科课程由小增多,由弱变强,通过为学生提供通识课程,增强了文科课程的质量,增加了与其他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课程的交叉融合。(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MIT一直致力于建设自由而充满创造力的氛围,这对人才的引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MIT的娱乐设施齐全,在1939~1940年期间,就拥有了音乐教室,同年8月,又开放使用了校友游泳池;MIT还坚持,礼堂和教堂的建设是MIT有关校园文化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适当加深对本国精神遗产的理解。
4 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4.1 发展特色文科专业,实现理工科与文科的交叉
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应照抄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首先,相对于文科院校办理工科来说,理工科院校在办新学科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对此,可以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学科设置的经验。理工科大学可以在保持理工科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其次,理工科大学办文科,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打牢理工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
4.2 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应大力引进、培养、壮大文科教师队伍,提高文科教师水平,可效仿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极力在重点学科专业上引进一些著名学者。增加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的人文素养。
4.3 营造良好的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氛围
一是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重视和引导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可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人文大讲堂”的做法;二是加强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平台的建设。根据理工科大学自身的优势,建设文科科研的重点研究平台,既可以培养文科科研的重要力量,又能在全校营造文科科研学术研究的氛围。理工科院校还应加强各文科学科、各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建立文科学科实验室、资料库,增加文科专业的国际交流等。
5 结束语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趋势。加强文科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有利于推动学校综合化进程。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理工科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办出有特色、一流的文科教育。
参考文献
[1] 甄.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6-48.
[2] 李秀芳,方合林.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第3期.
[3] 刘晓君.试析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
[4] 杨艳东.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1).
关键词: 文科大学物理 课程结构 教学措施
在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模式局限性日益显现,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需求。在现代西方国家中,如果一个人未曾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会被认为没有教养;但是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同样会被看作没有文化。可见,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精神的培育与人文素质的养成,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两大主题。而我国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中,科学精神培育文化理念的缺失相当严重。
1.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意义
1.1重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种深层次“文化”。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时代再到现代的爱因斯坦,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离不开物理学,物理学中的科学思想对任何一门科学文化的建立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物理学建立的科学方法:假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检验问题,这一系列思想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国内为达到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已广泛为理工类专业开设人文文化欣赏课程;而为文科类专业学生开展科学文化教育,亦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
1.2必要性
21世纪的社会文化需要人文与科学的相互交融。由于我国高考制度是文理分科,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中学阶段就惧怕物理学科而选择文科学习,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又是专业化的发展。这样对文科类专业学生来说,完全失去了一生中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机会。然而,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往往是多层次、高素质、全方位复合型的,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能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从事的行业契合他在学校所读的专业。因此,在我国高校文科类专业中开设物理课程势在必行。
1.3普遍性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全方位人才的需求,随着各学科的交融并和,国内著名综合类高校都竭力培养多复合型人才,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开先河,为文科类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也带动了国内其他高校的效仿,继而拉动全国各个高校为文科类专业开展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2.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和目标
2.1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
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物理学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源泉[1];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物理学历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作为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有力工具[2];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因此,大学物理课程不但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还应成为文科类专业学生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2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任务与目标
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任务与目标:第一,构建合理的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知识结构[3];第二,有助于拓展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有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质。
3.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结构及教学措施
3.1课程设置
文科物理不同于理科物理、工科物理,它绝不是理工科物理课程的简单压缩,也不是现代科技知识的简单学习[4],同样也不是一些科技史料的简单拼凑。文科物理应该根据文科类专业的特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设置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及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使学生认识科学,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交融。
3.1.1授课特点不同
鉴于文科专业学生的感性思维,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应适应文科类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区别于理工科类的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和体系;应尽量避免一些高等数学的计算,适当增加物理学中的世界观、人文观、方法论、哲学思想等内容及人文精神等[5];应广泛采用图表、科普刊物和科技新闻等手段,教师可以适当地从物理科学发展历程中,辅以物理学家的事迹与史料。
3.1.2难易度不同
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是为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与素养,并不需要钻研物理学中具体定义、公式及定理,更不需要应用这些物理上的专业知识去解决物理领域里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让文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思想、观念,学习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的是科学素质的提高、能力培养。鉴于此,文科类物理课程设置必须有别于理工科的课程设置,注意形成文科物理自身的特色。
3.1.3.方向性不同
各高校应重视对文科类专业学生进行提出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适时开展专题讨论,提高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6]。物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自然科学体系,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学是培养其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学是为提高科学精神与素质,增强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给文科类专业学生传授大学物理课程时应注意文理科的培养方式不同,学习的方向性不同。
3.2教学措施
3.2.1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与教师密切相关。从文科开设大学物理课程角度看,要求物理教师不仅有雄厚的物理专业知识,这是作为物理教师的前提,而且应该注重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与修养的提升,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在自身首先得到融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丰富而生动的科学文化知识。
3.2.2开发物理课程的人文文化资源
各高校应在文科物理中增加物理学与现代科技文明的篇章,挖掘物理学与现代文明之间联系,独立形成模块。各高校应把人文文化资源紧密地与物理课程结合起来,使教师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使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3.2.3营造物理课堂的人文文化环境
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广阔的网络空间资源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把学习物理的过程变为“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7]。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用语需要充满人文情怀,要抛弃给理工科类专业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时推导公式般的机械化语言,营造物理课堂的人文文化环境。
现阶段,国内仅有一些名牌高校为文科学生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远远满足不了教育深化改革的需求。各高校应多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开办物理科技讲座,增加文理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多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振生,梁燕.关于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5.
[2]盛正卯,叶高翔.物理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娟.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7.5.
[4]裔式铤.文科物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谢东,王祖源.人文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1引言
现阶段,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也成了各高等学府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诸如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等弊端,导致了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肤浅、人文关怀和社会情感淡薄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人文精神与大学科学精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理工科大学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这是十分必要的。
2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调查情况及分析
2.1调查情况
2.1.1调查现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的本科生和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取了采访、访谈、问卷及文献调查等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用于收集非标准化、无结构的定性资料,现场采访用于收集定性问题的资料。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892份,其中,老师卷500份。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四部分,各由20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分布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理工科大学中人文社会学科的具体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学科学生发展方向及就业前景;第四部分,主要调查影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因素。
2.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者对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具体发展现状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具体发展情况的信息,具体详见表1至表6。从结果来看,理工科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不论是学科定位、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方面,还是社会实践、学生就业、学科交流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2)调查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学生发展方向及前景
通过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就业前景及发展方向的信息,具体详见表7至表10。由此可知,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就业方向呈现多样化状态。但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前景的信心明显不足。
(3)影响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详见表11至表13由此可知,学校政策、校领导关注度、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硬件设施、教学思想等方面,均是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2.2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很好地营造了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气息,极大地增强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2.2.1属于从属地位,发展环境尴尬
一般来说,理工类高校在理科和工科上的学科布局比较完善,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文科专业的布局则比较单一,大多以本科教育为主。因此,许多院校坚持的是“理工为主,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学校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发展理工类学科,而人文社科类学科则长期处于支配和服务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2.2.2社会功利性导向影响,发展前途受阻
受社会功利性和实用性导向的影响,从家长对子女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功利性选择到学生的被迫接受,从教师的浮躁作风到学校的急功近利,都不利于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实惠与实用的功利面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生的就业市场狭小,就业难度巨大,致使学校对其发展失去了足够的信心。总之,在重技术功利、轻人文素质的现实面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
2.2.3未形成一定的发展体系,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在管理机制上,理工科大学的校领导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多为理工科专家,他们往往并不能够真正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和不可量化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用科研经费数额和数量来加以衡量。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科特点和差异,也就无法制定出真正适合人文社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目前,很多理工类高校采取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相同或相近的考核办法,这样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来说,很难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严重影响了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得人文学科长期得不到健康发展。
3对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从战略上重视,在行动上支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当今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应该依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学校应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人文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联系,避免人为地割断二者的内在联系。理工科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战略上重视、行动上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科学定位,长远规划,确立发展高水平文科的战略目标。”只有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下大力气,才能避免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尴尬现象。
3.2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先进经验
“美国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实行通识教育,将人文学科改造成不同系科、不同专业,显然成为拯救人文学科衰微的最后一根制度化稻草”。因此,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先进经验,比如,实施自由学分制和通识教育制度,实事求是地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到两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必修课,使其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3.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把握机遇,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决定着今后文科的发展水平。”可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文社科师资队伍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不断提高文科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以教学成果服人,以人文情怀影响人,逐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理工科院校中的地位。
3.4找准定位,加强交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力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应明确自己在该类院校的定位,采取“扬长避短,择优扶强,文理交叉,突出特色”的战略,主动加强与理工科之间的交流。具体地讲,应充分利用理工科创造的经济、物质和人才条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和科研资源、建设校园人文文化、购置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面的书籍等;积极加强与理工科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定期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科之间的活动,开办专题知识讲座、举办人文著作阅读交流会、组织学院及班级之间的联谊活动等;鼓励和扶持校园人文类社团的发展,通过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影响力的提升。
3.5理清行政属性和学术属性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行政属性与学术属性既息息相关,又相互独立。因此,校领导应理清行政属性与学术属性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具体地说,应以科学的态度引领和服务于学校的各个学科,切勿以理工科的刚性思维引导一切。同时,应给与人文社会科学科独立的发展空间,避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理工科大学中的畸形发展。
3.6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生自身应增强自信心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从时间维度看,学科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因此,不应该急于求成,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积极进取,谋求发展,扩大交流。具体地说,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长处,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课外实践的机会。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从战略上重视,从行动上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自信心,积极提升其影响力,充分发挥它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为清.理工科大学要构建人文大学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2.
[2]戴艳军,李力.理工科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69.
[3]王洪才.论中国现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J].大学教育科学,2013(1):6-10.
[4]阎国华,邹放鸣.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13(2):200-204.
[5]杨俊辉.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文科――理工科大学如何发展文科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9):95-99.
[6]王姝.人文学科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3(2):17-21.
[7]艾涵.对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现代反思[J].教育模式研究,2008(10):207.
[8]戴艳军,李力.理工科大学建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6-69.
1.1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理工科大学生具有专业技术优势。理工科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掌握生产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要求,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技能直接应用生产实践,可以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有些理工科大学生还在校期间获得了个人专利或发明。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今后自主创业中的专业优势,这是人文经管类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
1.2理工科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挑战
创业,即创建一家新的企业。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构成其创业初期的良好基础,但是要让新建企业良性运转,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要求创业者需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企业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经济类、管理类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而理工科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2以模拟经营竞赛优化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
美、英、德、日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采用模拟竞赛教学软件的办法来实现经管类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的企业经营竞争模拟训练,如哈佛商学院、台湾政治大学等。随着我国教育部提出在全国高校中评选出十个文科类示范实验室的计划以来,经管理类模拟竞赛教学在各高等院校得到了高度重视。对以上各类型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所属于Ⅲ型即实践竞赛教育的模拟经营竞赛可以成为一种合理、高效的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模拟经营竞赛面向包括理工科在内所有专业学生。在竞赛开始前进行经管理论的简单培训,然后主要通过竞赛过程锻炼理工科学生经管领域的知识技能,体验企业经营的关键要素,从而提高其创业能力。(2)模拟经营竞赛面向所有专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创业意愿和激情,传统创业理论教育针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必修课教育,具有盲目性。通过竞赛的形式既能保证了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又能通过趣味性、对抗性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3)通过竞赛的形式利用理论课之外的时间锻炼学生,从而可以保证大学各个专业目前教学计划稳定性,避免不断变更教学计划可能带来的混乱局面。同时,还可以弥补现有教学计划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
3完善模拟经营竞赛体系,不断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