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微机室管理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机室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机室管理计划

第1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2009年,市经委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应急办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服务经济为前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国家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应急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应急

管理工作方案,加强责任措施落实,扎实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市工业系统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现将我委2009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2009年应急管理工作

按照工作落实要求,我们重点加强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为加强工业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今年,根据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变动和分管工作的调整,我们及时充实完善了工业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增设一名应急工作联络员。在中国中小企业××网加入了“应急平台”窗口,上网公布了工业系统应急管理办公室及联系方式和日常管理工作职能,与县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了通畅的网络信息体系,明确了相关机构的职责分工和企业应急物资保障具体任务等。同时要求各县区经贸局、重点应急物资保障企业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协助安监部门做好重点危险源防泄漏的应急演练工作。

(二)完善应急预案机制体系

根据工业系统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预案,在印发了《××市工业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物资保障综合应急预案》、《××市工业企业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应急预案》、《××市重点工矿企业防空应急预案》、《××市工业系统应当地震灾害应急物资保障预案》、《××电网防止大面积停电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基础上,今年又新制订了《××市工业系统应对日食工作预案》、《××市工业系统防控工作应急预案》,不断健全覆盖全市工业系统的工业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预案的补充和完善,督促县区做好区域应急管理工作和重点企业预案编制工作,建立预案备案制度,实行日常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预案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三)排查整治突发事件风险 (四)、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体系

按照今年国家开展的建立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机制的要求和市应急办的具体要求,为做好我市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工作,我们建立××市工业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名录数据库,对应急物资保障企业的生产、储备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对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储备难度高的应急工业品,实行了定向分配、定量储存,对应急物资使用率高、储存期短的工业品,实行足量库存、定期轮换。经过努力,7月份全市有53家工业企业的20多类(包括供力、供水、消防、防洪、排涝、抗震、防化学品泄漏以及食用品、建筑材料、运输设施等)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录入我市应急储备物资数据库。按照“工业应急物资管理制度”,这些产品和设备由企业负责日常保管、维护、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各种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完好性、实用性。

(五)、建立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 (六)、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提高防范意识险措施,更多的企业学会了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和避险技能。

二、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以加强目标管理,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为目标,抓好应急管理体系、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突发事故和灾情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和安全生产事故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形成覆盖全市工业系统范围内的预案体系,加强相关预案衔接和管理。

(二)、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投入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救援的必要经费,纳入预算管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建设,大力开展企业人员培训、救援演练和社会化宣传。组织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普查,形成更加完善的应急资源数据库。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建立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和设施,提高救援队伍整体水平和应急救援工作能力。

(四)、搞好培训演练和应急宣传工作

针对不同类别的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分别分类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相关管理人员、救援人员、职工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化宣传,宣传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处置程序,普及事故灾害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知识。

(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定期对系统范围内的企业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预防性检查、隐患排查、技术咨询和应急准备检查,搞好事故防范水平。

(六)、进一步做好事故救援工作

第2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工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机械在现代化化工企业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为了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大量的探索和求证,并加强对化工机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和日常维修保养。

一、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从理论上来讲,化工机械设备是指对所有应用于化学工业生产的设备及仪器的总称。它所涉及的工况领域比较宽泛,能量形式多且工作性质灵活。化工机械设备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设备的管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诊断、设备的检修管理、配件备品管理等,其中设备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为了延长设备寿命,化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商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支持。管理和保养对化工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保养够降低设备磨损,减少修理占用的时间,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这两种运行状态在设备管理方面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首先,化工机械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由设备设计阶段开始,历经规划、成形、投产、维修与养护、升级、撤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工机械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设备在投产、运行、收益等环节有关资金运行过程的管理,通常称之为化工机械设备的经济性管理。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综合了技术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特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优化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

由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以为重要基础的,因此,只有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完备的管理,其机械设备才能实现合理运行。首先,管理需要选择合适恰当的剂,应结合其设备的工作条件来选用较为合适的油。其中,对于存放油的容器,应该选择专人进行管理,按照种类和规格进行分组存放,从而避免出现油的误用现象。其次,在油的管理过程之中,通过建立相关的责任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对油的合理管理。其中,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供应部门、检验部门、装置车间部门及操作部门等等,这些部门需要在不同角度对承担一定责任,保证油的相关质量等。再次,就油所需的相关技术管理资料,相关部门需要进行组织和编制,保证其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其中,其技术管理资料主要有设备的卡片、油箱的储油量、的消耗定额、设备的换油周期、油品的代用及参配等等。最后,要形成定期定时的设备管理制度,对系统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保证及时解决,从而避免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等等。

(二)、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

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之中,其主要可以通过设计、制作以及正确使用设备等方面进行管理。

就设计方面,相关设计人员应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能力进行具体考虑。通过对于材料的选择,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考虑腐蚀疲劳可能带来的强度变化以及在缝隙部位的焊接的考虑等角度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方面进行合理的防腐。就制作方面,通过对其材料的检查以及定期复核,在设备的焊接过程之中进行快速焊接并快速冷却,严谨操作,并同时重视化工机械设备的衬里的防腐工作,严格要求其内在、外观、尺度和膜的厚度等一系列精确的问题,从而在制作层面确保设备的防腐管理。

三、化工机械设备的维护措施

(一)、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

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之后,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及时清理检查,对受到腐蚀部分的材料进行相关维修。其中,就某些腐蚀情况极为严重的材料而言,其应该迅速报废,从而避免对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关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日常维修和计划维修。前者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之中发现腐蚀情况时进行维修以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质量,后者则是主要设置一定的时间来确保相关机械设备定时得到维修,保证其质量和使用寿命等,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主要可以分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设备的一级保养以及设备的二级保养三个部分。其中,各个部分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以下所示:

1、设备的例行保养

设备的例行保养主要是指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每日定时保养和维护,其也被称为日保养。主要包括在工作之前的例行检查,在工作之中如何遵守操作的相关规程以及对设备的运转和装置的观察等等。其中,在每周末和节假日时期,其设备还应该进行一定清扫和擦洗,从而就交接班制度方面排除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2、设备的一级保养

设备的一级保养主要是在设备运行到原先规定的时期,进行操作为主,维修配合的设备保养,也可以被称为是月保养。其中,在一级保养的时候,相关车间的设备员和技术员还应该进行及时的验收和评定,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同时,其相关人员还应该填好这些设备的保养记录,从而为车间计划考核设定一定指标等。其中,一级保养的时间间隔通常如下所示,即:两班制的是三个月一次,单班制的是六个月一次。具体的情形可以根据当时状况进行调整等等。

3、设备的二级保养

设备的二级保养主要是指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在运行到一年时间左右时,应改为以维修为主,并配合操作的维修保养,从而确保其机械设备的质量,这也可以被称为是年保养。其中,其二级保养还应该及时完成设备一级保养所规定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设备的解体、检查、拆卸和保养等,确保其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回因使用故障原因而出现缩短的现象。

(三)、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鉴于上述化工机械在设备检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维修人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着力改进设备检修效果:

1、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处理方法

①检查显示器接口是否松脱,及时固紧松动的接口,按指定位置安装转换器。②排查流量计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③检查内部保险管和变压器,确保其稳定运行。

2、温度变送器的故障处理方

①检查电源能够正常供电,同时确保设备仪表线路接触良好。②根据现场温度传感器内部变送器PLC模块的处理方式,检查各类元件能否正常工作。

3、机械密封泄漏故障的处理方法

①结合设备的工作情况设计密封机械,选择耐磨且服务年限长的材料。②切忌过于重视密封介质的内外端材料的一致性,由于其外端跟内端接触物质不同,所以其外端性能只需符合设计要求即可。③严格遵守机械密封零部件管理制度,对机具零部件实行规范化管理。

总之,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等在工业生产之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之中,不但要对设备进行管理和防腐管理,而且也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从而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质量,保证应用该设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会出现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之中能够始终有一足之地,确保其壮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婧,张素.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J].科技传播,2012(24).

第3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Q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098-02

化工机械设备主要是对应用在化学工业生产之中的设备及仪器的总称,目前比较常见的化工机械设备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石油化工工业、医疗设备行业以及食品加工行业等等。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之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和维护不当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产品质量不合格等等。做好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降低对化工机械设备的损耗,减少其磨损并延长使用寿命。因此,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显得极为重要。

1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措施

1.1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

由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以为重要基础的,因此,只有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完备的管理,其机械设备才能实现合理运行。首先,管理需要选择合适恰当的剂,应结合其设备的工作条件来选用较为合适的油。其中,对于存放油的容器,应该选择专人进行管理,按照种类和规格进行分组存放,从而避免出现油的误用现象。其次,在油的管理过程之中,通过建立相关的责任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对油的合理管理。其中,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供应部门、检验部门、装置车间部门及操作部门等等,这些部门需要在不同角度对承担一定责任,保证油的相关质量等。再次,就油所需的相关技术管理资料,相关部门需要进行组织和编制,保证其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其中,其技术管理资料主要有设备的卡片、油箱的储油量、的消耗定额、设备的换油周期、油品的代用及参配等等。最后,要形成定期定时的设备管理制度,对系统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保证及时解决,从而避免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等等。

1.2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

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之中,其主要可以通过设计、制作以及正确使用设备等方面进行管理。

就设计方面,相关设计人员应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能力进行具体考虑。通过对于材料的选择,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考虑腐蚀疲劳可能带来的强度变化以及在缝隙部位的焊接的考虑等角度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方面进行合理的防腐。就制作方面,通过对其材料的检查以及定期复核,在设备的焊接过程之中进行快速焊接并快速冷却,严谨操作,并同时重视化工机械设备的衬里的防腐工作,严格要求其内在、外观、尺度和膜的厚度等一系列精确的问题,从而在制作层面确保设备的防腐管理。就使用方面,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极易与腐蚀介质进行接触,从而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定时检查,加强对设备的腐蚀情况的了解,并建立相关档案登记腐蚀情况,确保腐蚀现象降至最低程度。

2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护措施

2.1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

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之后,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及时清理检查,对受到腐蚀部分的材料进行相关维修。其中,就某些腐蚀情况极为严重的材料而言,其应该迅速报废,从而避免对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关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日常维修和计划维修。前者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之中发现腐蚀情况时进行维修以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质量,后者则是主要设置一定的时间来确保相关机械设备定时得到维修,保证其质量和使用寿命等,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主要可以分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设备的一级保养以及设备的二级保养三个部分。其中,各个部分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以下所示:

1)设备的例行保养

设备的例行保养主要是指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每日定时保养和维护,其也被称为日保养。主要包括在工作之前的例行检查,在工作之中如何遵守操作的相关规程以及对设备的运转和装置的观察等等。其中,在每周末和节假日时期,其设备还应该进行一定清扫和擦洗,从而就交接班制度方面排除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2)设备的一级保养

设备的一级保养主要是在设备运行到原先规定的时期,进行操作为主,维修配合的设备保养,也可以被称为是月保养。其中,在一级保养的时候,相关车间的设备员和技术员还应该进行及时的验收和评定,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同时,其相关人员还应该填好这些设备的保养记录,从而为车间计划考核设定一定指标等。其中,一级保养的时间间隔通常如下所示,即:两班制的是三个月一次,单班制的是六个月一次。具体的情形可以根据当时状况进行调整等等。

3)设备的二级保养

设备的二级保养主要是指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在运行到一年时间左右时,应改为以维修为主,并配合操作的维修保养,从而确保其机械设备的质量,这也可以被称为是年保养。其中,其二级保养还应该及时完成设备一级保养所规定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设备的解体、检查、拆卸和保养等,确保其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回因使用故障原因而出现缩短的现象。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等在工业生产之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之中,不但要对设备进行管理和防腐管理,而且也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从而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质量,保证应用该设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会出现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之中能够始终有一足之地,确保其壮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鸿光.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保养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3(4).

第4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一、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检索效率比较低

档案检索方式按照检索方式可分为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其效率和档案硬件设施有很大的联系,而检索效率依赖于检索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是目前检索速度最快的检索工具,但还是有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坚持手工检索。也有很多部门为了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对多种检索工具研发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错误的认为检索工具越多检索速率就越快,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档案检索效率在于检索设备是否精益求精而不是数量的多少,而且检索工具设置过于细密或者过于繁琐,不但不能提高档案检索速度,还可能造成档案重叠出现的情况发生,这样既不方便检索,还大大影响档案检索的速度,适得其反。

2.档案利用率低、管理人员意识薄弱

尽管档案管理对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改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基层事业单位回顾过去,学习从前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都能在无形中给事业单位带来提高,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基层事业单位并没有有效地利用档案中的资源信息,管理人员的意识也很薄弱,忽视了这方面的管理,也损失其中隐含的效益。

3.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的工作人员缺乏耐心与激情,不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很长时间,特别是那些平淡无奇的工作,因此现在基层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与想长时间从事这个方面工作的新人。由于很多刚进入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经常更换,直接对基层事业单位的档案整理与记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的过程中,不能按规定对下一任进行明确的说明,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很混乱,有时甚至丢失基层事业单位重要的档案文件等。

二、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要求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管理工作中以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模式作为保障,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媒介,改革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使传统档案管理体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系统化,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更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档案保管的需求。具体说来,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无纸化

21世纪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多样化的文字的保存形式与日俱增,无纸化的信息储存形式越来与深入人心,传统储存媒介大都是以纸质形式出现,无纸化档案储存技术的发展让档案管理更加地方便快捷,同时又能节约资源做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

2.加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微缩化

随着压缩打包技术的不断发展,缩微技术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通过现在科技能够把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图像和文字转换为电子文档,再通过缩微技术将其转化为占用内存极小的电子文件。这样既能压缩档案管理的成本,又能保证档案的正确性,提高效率。传统档案管理中所占储存空间大,检索困难,而通过互联网技术,不但能在计算机上对档案进行智能化的检索、使用,还能解决因为保管环境对档案的损坏问题,延长保存年限。

3.促进档案管理的市场化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记录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关键手段。是一个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长远大计,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获取手段。我们应当促进档案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普通大众对于档案管理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机制,还能进一步发掘档案材料的价值,最大限度利用档案的优势。

三、现代化手段在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的事业单位通过转型、重组、改革和完善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进程中,而现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协调有序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事业单位高效运行。事业单位工作工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认清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的当今己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档案管理需要加快改革转型,加速其智能化、专业化进程,不断提高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1.完善档案检索体系在检索档案时目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目录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软件对档案目录以及有关的分类标准,借助计算机,实现电脑自动对其进行汇总与统计。这样既能方便文档检索,又能缩短检索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在管理档案库房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层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对档案进行实时监控,维护档案管理的环境,严格控制库房温度、适度、防火防盗等,采用智能化手段对档案库房进行现代化管理,建立一套现代化标准的档案库房对应的管理体系,有效地保护档案。

3.加强基层事业单位档案业务的辅助工作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业务工作流程包括收集、保存、整理、鉴定、运用、统计等。在基层事业单位档案业务的整个流程中,产生了很多档案信息,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繁琐难,因此我们要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业务的辅助工作,这样既方便工作人员执行操作,又能及时将档案存储入库,确保信息的实时性。

4.利用电子存储技术促进基层事业单位档案向无纸化发展

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的无纸化发展首先,应应利用现代科技建立系统完善的数据库,使档案管理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其次,对音像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加快存储读取的速度。再者就是加强授权管理,给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提供最大的便利。

5.建立并完善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体系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基层事业单位应抓住机遇,促进由传统纸质档案保存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工作需求。基层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发展导向,建立适当范围的局域网,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的管理,又能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共享率,创造最大效益。

四、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现代化手段问题及改进建议

虽然依靠现代化科技,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准确率,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对文档管理标准不够统一的问题。文件通过文档口时,会将文件的前面两个阶段当作文件,后面两个阶段当做档案,导致文档操作各个阶段相互独立,致使文档分离。其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还要保障其安全可靠性,而现阶段绝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比较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一旦遭到不良分子的侵入破坏,电子文档将会丢失。还有就是档案管理设备利用率较低,缺乏复合型人才。最后,要加大基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研究力度,引进复合型人才,开发新型软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及时检测评估网络安全,确保档案的安全可靠。

第5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哈尔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哈尔滨150040)

摘 要:本文针对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就如何优化经济管理制度,使之向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制定了科学对策。对强化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推动其实现优质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43-01

1、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包含的问题

纵观当前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现实状况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定的问题。首先一些单位没能清醒的意识到财务风险,做好方向定位,通常是一些工作较为滞后。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参照公务员管理标准,致使较多人存在铁饭碗的思想,认为国家财政拨款制度之下,不管单位业绩怎样均同自身毫无关系,因此导致市场竞争、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有关管控制度存在缺位现象,较难创建形成完善的预防风险、应急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

另外,当前应用资金环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由于分配资金呈现出了比例失调的现象,导致企事业单位经常遇到瓶颈与困难。不合理性具体体现在盲目组建项目,重视面子工程等。一些单位每逢新领导上任,便会不论任务规模均会努力想办法上项目,并将其看做是一项重要业绩。该类做法由于过分看重形式、本末倒置,致使项目自身通常处在次要的地位,将浪费宝贵的人力物力资源,对单位中期以及长期发展增加了较多不确定因素。长此以往将使企业单位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对自身发展极为不利。虽然,国家财政拨款投入到企事业单位建设之中的比例不少,然而仍然包含失调问题。一些单位为促进自身的多途径发展会履行筹资制度,进而使自身陷入了还贷风险之中。一些单位在自我管理经营进程中连需要的基本资金也不能全面满足,因此伴随时间的推移还贷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2、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合理化对策

2、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强化财务预算控制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引发困难、导致阻力的根源在于观念守旧,唯有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方能实现持久创新发展。因此,企事业单位决策领导、基层员工均应深化改革、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唯有如此方能令企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2、2科学编制支出预算制度

针对各单位日常经营支出应编制预算列表,详细登记各项费用明细,并出台科学完善的财务分配工作方案。通常来讲,在增长福利补贴上应严格管控,对于对外报销,应做好严格管控,把握开源节流的原则。在项目立项上,应聘请专家做好调研分析。尤其应注重提升财务工作员工素质水平,通过统一领导、分层级管理,对于财务预算以及开支实施总分制管理,促进领导与基层员工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资金,缩减成本投入。

2、3强化企事业单位基础建设

做好企事业单位基础建设,可预防过度浪费现象。各单位每年度均有基础的经费开支,涵盖了日常经营的开销、基础设施维护更新开支、各机构部门间融合协调资金等。该类开支表面看来虽然总量有限,不会占据较大的比重。然而如果进行总体核算分析则不难看出其总量仍旧较为可观。为此,应做好企事业单位后勤管理。首先在采购的过程中应根据本部门具体状况做好货比三家,理智选择,不应盲目的追求采购物品的高性价比而追加成本投入。应本着适合、经济的原则选择最符合当前需要的物资、设备。同时,应确保其质量过关、经久耐用,进而可为企事业单位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可创建形成可执行性强的规章体制,巩固企业单位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全面贯彻落实工作制度上,令自身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通过合理、科学的流程,提升实效性,确保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日常管理发展阶段中,还应把握合理理想的原则,实施有效的贷款管理,进而全面防控财务风险。领导决策层以及财务岗位员工应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意识,规避不必要、不合理的信贷,避免将自身拖入至更大的财务风险之中。倘若必须要申请贷款之时,则应由企业偿还实力、发展能力入手,避免盲目贷款,体现真正的合理性。

另外,应就本部门原有的各类资产实施有效的重组以及盘活,进而为自身开创形成更大的效益来源。通常来讲,企事业单位均包含属于自身的盈利途径,虽然占据比重不高,却可对固定资产作出最为科学有序的管理,确保无形资产发挥其内在的作用价值,进而全面提升价值量。

3、结语

总之,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发展中,经济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实践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强化基础建设,科学编制支出预算制度,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强化财务预算控制,方能弥补不足,夯实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推进企事业单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华.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若干参考[J].中国

集体经济,2012,(9).

[2]罗旋.论如何通过经济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价值工

程,20ll,(6).

[3]尹德利.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索[J].中国商贸,2012(17).

[4]万仙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

第6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文/戴敏

建筑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施工准备,施工设计、施工分包、施工机具等专门的质量内容都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一方面,建设项目的基本质量目标是由业主确定,但实现质量目标要靠各个责任主体来实现,其中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是直接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建筑产品是不同材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等生产要素的集成,质量与安全、成本、进度、环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

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波动大。’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隐蔽性。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

终检的局限性。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题,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而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

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资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宏观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企业的质量管理宏观控制要求经常在执行过程中走样。比如,要求项目部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设专职部门专职岗位履行质检职责,但实际上项目部虽然设有质量管理专职部门,为了方便在检验评定表上签字,质检人员大多数都是由技术人员来兼任,甚至有些是由做内部资料的资料员兼任。质检人员往往编制在质量管理部门,实际工作却在技术部门,或者身在技术部同时又兼任质检员的工作,这种身份模糊、职责不清的状况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屡见不鲜。

专业人员紧缺,素质参差不齐。不论是企业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的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一线的质检人员,接受系统的、持续的再教育培训的机会都相对很少,专业人员大多数是靠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热情来支撑工作效果的。

全面质量管理任重而道远。项目前期的投标过程质量,合同签订质量等基础性质量管理工作,没有被很好地纳入项目质量管理的范畴。

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企业宏观的质量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上级指示,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催要下级报送数据“层面。 “管理创新、管理创效“是只闻其声,不现庐山真面目。

以集成化思维实施宏观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与IS09000标准都指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集成化的实践过程。集成的管理理念是工程质量管理成果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集成需要运用兼顾工程项目各方利益的平衡方式实施管理意图。施工企业的宏观质量管理如果不是一个良好的集成化管理,就不可能构建个良好的工程质量。

质量管理岗位应该是专职的,但是部门不一定是专职的。质量管理的职责应该考虑与质量管理内部(各专业)和外部其他管理体系的职能要求的接口和集成。

培育高素质的质量管理团队。人员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安排和培育。因此长远目标的制定和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体系保证的基础条件。管理文化与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长期的文化演变对于对惯例的形成影响。长远目标与发展规划的质量品质对于构建质量管理团队的影响。

明确投标及合同管理制度的规定内容。应该明确: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思想,低价策略的依据和风险预防,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质量管理的衔接,质量、进度、安全与成本(造价)的管理集成关系和运作程序、方法等,合同变更和索赔的相关规定,确保通过提升投标质量保证项目管理质量的要求。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不合格原因产生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创新需求,二是由于企业发展(产品结构调整、规模扩大、技术进步等)原因产生的创新需求。

构建适宜配套的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需要配套的质量管理机制,从工程建设企业的质量管理入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提升未雨绸缪、持续改进的竞争力。应该把握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从产品的结构组成、科技发展、节能减排、功能提升等分析工程建设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发展管理方式,从而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增强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

营造先进、适宜的质量文化。关键应该建设人性化的质量文化,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质量信誉构建系统的质量管理机制提供客观的平台,形成道德、文明、品质高尚的质量价值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推进体制。应客观预测行业项目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明确自己质量管理的优劣条件,研究企业质量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方向,从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全过程,形成强有力的质量推进体制,使得企业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高品质的工程质量应该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集成结果,管理的精髓是文化,质量标准是贯穿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而且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宏观控制,就是要建立这种管理文化,传承这种管理文化,从而收获优质的管理过程,高品质的工程产品。

第7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第8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各项事业建设都在不断升化改革,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预算管理的精细化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一、基层行政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行政服务职能,为了更好的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责,必须做好相应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预算管理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实现全过程管理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年度业务计划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因此各部门都必须对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编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各岗位的业务预算,最后汇总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将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编制出来。这种覆盖全员的预算编制方法能够对各岗位的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从而使单位各岗位人员对于本岗位的工作经费和工作计划具有更为明确的认识,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1]。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为了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得到减少,应该尽量提高预算编制中所有数据的精确性。在编制预算时应该立足于科学的市场预算分析,得出相关数据,要充分地考虑市场走势预测、市场单价、业务量等因素,积极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误差率不得超过5%,保障预算编制能够在本单位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实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为了满足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要求,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各项社会职责,应该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

(一)明确预算收支标准,加大管理力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在近年来对差旅费、培训费及办公设备费等费用的执行标准制度进行了完善,构建整体的费用标准管理体系,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粗放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所以在当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革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立即开始着手进行完善和强化。要做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应当首先从认识自身不足入手,依据基层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改革计划。其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通过将现今的实际状况与往年交通工具及办公用房等资产配置标准有机结合,一举确立了通用办公设备的配置要求,为预算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2]。

(二)预算绩效评价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融合

组织应当落实好资产优化配置的审核,为避兔资金流失、浪费的现象,资金配置活动的开展应当严格按照资金优化配置的预算方案来进行具体操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应当建立和健全资产配置审核管理制度,达到资金预算方案的优化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应当实现将组织预算编制环节在预算评价结果上的效应用,针对评价结果比较突出项目来说,首先需要确保其资金支持是充足的,才能够成功实施后续环节;而针对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的的项目,要立即进行相关措施整改。

(三)树立正确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

相较国外企业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精细化方面的策论和实施理念都相对落后一些,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树立科学、可实行、正确的管理观念。以正确的态度,转变旧观念,认真对待预算管理精细化工作,提倡以人为本,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认知,才能将精细化的理念思想贯彻到整个单位中去。在单位领导层面,领导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企业下属树立榜样;领导也需要加强自身对预算管理精细化重要程度的认知,为维护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

由于企业财务每阶段的信息是时刻变化着的,编制受时间影响较大,所以编制预算表必须着重考虑到时间的问题,为使所编制的预算表精确有保证,能切实发挥自身作用,在编制时就需要适当延长预算表的编制时间。编制时间是基层预算单位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因此,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工作量也相对较大,通过这种短时间下的高压,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获得的编制预算表更为精确、更为科学,也更加可信。因此,各单位在面对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工资调整、政策改变和人员变动等等情况时,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预测和论证,对于年度预算编制工作,应当提前完成相关安排和布置,节省时间,增加容错率[3]。

(五)加强精细化管理,为预算支出制定定额标准

目前我国许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上都并不是很精确。随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社会对预算编制精细化标准的划分越来越细致,不可模糊划分,以至于每个项目上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要经过反复仔细验证。同时就办公设备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等繁杂的费用标准制定,财务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健全一套精细、科学、标准化、规范化、并且易于实行管理体系。

(六)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财务管理作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所用成本,让各类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同时,预算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点,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就必须先做好财务管理。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的技术支撑基础,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从改变以往单一的编审模式以及预算职能,给预算软件增加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在把财务供给单位人员系统并进入预算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实时分享,以此最大化地减少工作时间虚耗,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便利的途径[4]。

(七)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加强与单位资产管理的结合

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引导。若项目评价结果较好,则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可以优先安排资金;相对而言,如果项目评价较差,则需要就资金安排进行相关调整,使能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对于评价过差的项目,综合效益,甚至可以考虑立即停止资金方面的拨款;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安排,需要在安排新增项目前优先考虑其合理性。此外,也要加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审核管理制度方面的健全,为资产优化配置编制合理预算方案,尽可能提高资产配置合理性,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资产配置的管理。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许多机构都进行了改革,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主要栋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政府单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反观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其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众多问题皆是由于执行力的缺失所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吕秋莲,曹武军.试论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管理之关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斯卫红.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辩证关系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1.

[3]司新勇,姜丽娟.浅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6.

第9篇:微机室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缺失;强化

一、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当本田广东加工厂出现罢工风波的时候,当深圳富士康员工一跳再跳的时候,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在内的企业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或许都处在始料未及、茫然失措的状态,也就意味着管理方并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也就没有相关的危机应对机制和预案,才导致事件愈演愈烈,出现“集体异动”,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社会震动。

事实上,本田广东加工厂罢工事件和深圳富士康的“连环跳”首先损害的就是企业的公众形象,给社会一个企业无视员工利益和缺乏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将员工利益放在无关大局的地位上,甚至于将员工视为现代工业化和自动生产线的奴隶。危机发生后,企业管理方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动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去处理危机、干预事件发展,努力挽回影响上面,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就会受到抑制,造成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和效益低下。其受损的社会形象势必影响到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会影响企业必要的员工来源。笔者经调查发现,富士康的北上扩军,用工就出现一定的不良现象,有相当多的人不愿自己或家人进入富士康工作,甚至企业用工有走向借助政府和政策压力的趋势,即由政府出面面对社会为其招徕人力,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政府向社会以及有关机构摊派的现象,既违背社会常理,又不符合市场规律,严重妨碍了劳动力和人才自由流动的要求。这样招来的“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明显存在问题,也许会成为另外一颗埋藏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企业将会受到比上述危机更为严重的致命打击。

相反,假如管理方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对于类似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有充分的事前准备,当危机发生的时候马上就会采取相应的应对预案,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完全有可能在事件刚有苗头的时候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稳过渡,形成良性循环,于企业、于社会都皆大欢喜。企业管理方,不仅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甚至可以说是亡羊补牢,需要先将缺失的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找回来。

二、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缺失的内外部渊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不强或者缺失,影响巨大,原因复杂。我们必须认清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从企业内部来看,危机意识的缺失在于:

1.所有者(资方)的不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境内的企业所有者(资方)关注的往往只是效益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概念,普遍的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机构“执行部门”,对于员工生产积极性、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进行监控或者以此建立员工奖惩依据并实施奖惩的“执法部门”,根据员工表现和可观察到的员工能力进行人力调配和优化组合的“人事部门”,根本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会出现危机,也就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2.管理者不警惕并忽略员工忠诚度问题。可以判断,我国境内的企业管理者或许从来不曾认真考虑过提高员工忠诚度问题,也就没有善待员工的心理基础,造成人为的劳资对立。管理方作为资方人与员工往往成为利益相左、针锋相对的矛盾,简单的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凭借规章制度以及奖励和惩罚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小儿科,不愿意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将劳动者即员工推向了只求个人利益不顾及企业效益的对立面。这样,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对立即罢工等对抗行为。

3.员工维权意识差,工会组织不健全。我国许多企业,尤其广东省境内的企业,员工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都以打工仔自居,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的时候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一走了之。当职位有着一定的吸引力的时候,既不愿忍气吞声,又不想放弃现有的职位和薪金待遇,就会以一种怪异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资料显示,富士康的员工待遇优厚,一般员工待遇都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如果愿意加班就会得到数倍于工资的收入。于是当压力来临,辞职就意味着失去可观的收入:不辞职就要承受这样的压力。压力足够大的时候,任何事情甚至于拉长的一个眼神就完全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配套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并没有关于劳动者休息和娱乐等方面的规定,也没有关于劳动者精神和心理保护的相关内容。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疏离,劳动者群体出现了心理适应性和自我调试能力降低的趋势,即有些人所谓当今时代许多人的心里越来越脆弱。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成为劳资关系的本质和形式之后,劳动法律法规理应成为劳动者休息、娱乐权利保护的生命底线,不能片面的以为劳动者自愿放弃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合理合法。对于劳动者心理和精神的关注也不应存在盲区,劳动法律法规的创新和与时俱进责无旁贷。也许正由于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会存在合理合法却不合情而在事实上伤害了员工的利益和感情与心理,以至于最终出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

富士康现象貌似是“个人问题”,但连续出现“个人问题”就不再是“个人问题”,它已经演变为企业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员工是以松散的个人面貌出现,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员工的个人利益被简单化为收入问题,为了增加收入,员工只能牺牲休息和娱乐,拼命加班,没有放松的机会,只能将压力积累起来,积累到难以承受的程度以至于个人崩溃出现极端事件。企业管理危机意识的缺失实际上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企业只有具备相关的清醒头脑和较强的危机意识,才会减少此类内耗,全力投入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的途径

要找回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意识并且有所强化,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当有危机的苗头出现,资方和管理方也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解决问题和化解难题的效率,降低危机处理的成本。第一,政府责无旁贷,必须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创新,必要时可以实行类似于克制疲劳驾驶的强制休息的规定,以避免劳动者急功近利的工作狂和企业对于法律许可范围内的权力滥用,违背人道主义基本原则。第二,企业资方和管理方要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意识,认识到对劳动者的关爱就是关爱自己的企业,就是为了企业的明天。第三,企业管理方要清醒的认识到劳动者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人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其极限。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将人用到死。应该向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样关爱自己的员工,尽力培养员工的忠诚度。第四,企业管理方要明确建立员工联谊会甚至工会组织绝不是给自己树立强大的对手,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帮手。它可以简化危机处理程序、降低难度和处理成本,并缩减危机冲击程度。第五,加强舆论和媒体监督,将人性化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管理手段和精神核心,对于违反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必须使其付出相应的代价。第六,加强全社会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教育,提高民众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文明和健康水平,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活、情感压力和挫折。

总之以本田广东加工厂和富士康为代表,我国境内的企业或许将进入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多发期,危机的发生虽与收入有关,其根源却不完全在于员工收入高低,根本来说,应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意识的缺失有莫大关系。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才可以减少并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黄存权.“民工荒”现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11)

[2]袁立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3]张 琳.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经营管理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