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阶段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特点 有效路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是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式、指导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40分钟时间和狭窄空间的束缚,而是根据主题内容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空间。从时间分配上看,可根据单元内容,也可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安排,可长,可短;从空间组织来看,不限于课堂,可扩展到课外和校外。
(2)主体性。综合性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指导,更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
(4)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路径
2.1选择自由的综合性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学习方式不仅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更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自由的以外,主要表现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是自由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或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例:教学《通讯工具的发展》一课,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等”,提示了学习方式的自由性,教学中要深刻领会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敢于学习。如,针对问题:“第一部电话是如何发明?是谁发明?”组织学生采用自由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可查看有关的资料,了解有关电话的渊源和相关的知识;可收集一些有关人们使用电话等有趣的事或图片;可去访问附近的老人,听他们讲讲人们以前的通讯的故事,说说通讯的变化;还可调查人们经常选择什么作为通讯工具,有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综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次汇报。
2.2开展开放的综合性学习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1)内容的开放、多维。要求教师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如教学《“姓名”文化探秘》可让学生从“说说我的名和姓”、“大写的姓名”、“中华姓氏研究”、“姓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人名谜语”、“星迷的狂热”、“人名趣闻”等去探究、学习。
(2)空间的开放。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植物园、社区等等)。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3)结果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小品表演等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4)师生关系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欣赏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向何种角色转换,何时转换,视活动的需要而定。
2.3体现综合性学习的阶段性
学生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制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内容,分阶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如以阅读为主、听说读写为主或其它学习活动);提示学习要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模拟式、欣赏式、游戏式、操作式、考察式、研究式、综合式等;确定组织形式,如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或其它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2)学习的开展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习的实践;运用媒体与实际操作;获得即时的或综合的信息与直接的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和选择能力。
当然,知识不等同于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反映在物理学科上,就渗透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常所说的物理学科能力,就是在实际物理场景中进行识模、建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数学工具为手段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取,还包含科学思维的培养,一旦形成,不仅将有利于学科内部知识的同化,还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这个过程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加强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进行指导,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过程达到能力的提高。当然,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包含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更多的形式表现为课堂教学过程。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一味地讲究活动的形式,无论调查报告写了多少,选择了多少对象,出了多少科技制作都是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多多少少走了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不是无限制的,也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更不是将所有的课堂都搞成活动研究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社会、自然和生活实际,立足于教材,以解决问题为形式,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注重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些许的创新以及崭新的思维方式都应予以展露,这将极大地满足学生心理的体验,在任何课堂中,这个过程都是具体可操作的。在科学史上,我们所说某些物理思想之伟大,就是因为它的出现超出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巧妙解决了现实问题,对后来规律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所以在科学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同样,学生创新性的思维火花一旦点燃,将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活动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对其予以肯定,也应将创新性思维作为教学过程情感目标的重点。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学习前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时,又不压抑学生思维的创新;如何展示前人的思路,揭示蕴含的思想,将负载着的深刻学科思想剖析出来,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得以提高,这应当是研究性学习课堂和研究性活动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所以说立足于教材,站在课程论的角度上,识别出各种能力依赖的载体,同时也揭示出思维方法的顺承性与阶段性,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把方法论蕴含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知识与方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促进能力的提高。不但方法论的教学有所依托,能力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空洞,物理思想不再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说教,两者合情合理地被同化和吸收,达到“润物细无声”完美融合的境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展示出物理学科固有的和谐之美。
为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通过研究性的方法,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物理概念所反映和揭示的物理本质,认识一类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认识到揭示物理现象的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过程的物理规律,是构成物理大厦的基石,所以说只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才能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反过来,也只有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概念形成的阶段性,不能将一个庞大的对象列入研究的目标,注重研究对象的具体性,目标的指向性和阶段性,不应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既有研究的兴趣,又有可持续性研究的可能。在概念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点播到位,引申有度,合理把握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从而促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要使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亲身感受与领悟。所以说观察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分析物理过程,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概念,揭示概念之间的动态关系,掌握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具体讲,是以原有的思想和教学模式来对待“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观、学生观,还是以研究性的态度对待新型的教学观,说到底就是以培养什么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用旧的观念对待新的课程观所起到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用旧观念对待旧课程观形成的危害。因此,在新课程即将实施的今天,用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对待教与学,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定位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作者简介:刘铁军(1979-),男,山东德州人,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农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52-02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大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即中外双方围绕某一专业或学历层次进行合作,中外双方各自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共同推进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2003年,北京农学院与农科特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零售管理)两个专业开展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采取全面引进和借鉴其教学体系的方式进行。经过十年的发展和总结,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习收获”
50多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区别于杜威对传统教育所提出的“教师、教科书、课堂教学”的“三中心”论。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他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他认为,学习应当是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论”为学生的学习收获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习收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收获上。强调的是学生经过学习达到教师教学目标后在获取什么知识的同时能做些什么,能具备哪些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获取能力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从而突出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过程,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坚持以学生学习收获为目标,在全面借鉴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即构筑了立足学生“学习收获”的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以学生“学习收获”为落脚点的质量保障和考核监控体系,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特点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明确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立足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专业前沿,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本科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在设计培养方案中重点强化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实行专业课英文讲授和考核。与此同时,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该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即大一学生必须通过雅思5.5分才能升入二年级,其学习目标是雅思成绩达到5.5分;大二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实行全英文授课,其学习目标是全面适应全英语专业教学,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大三学生的成绩纳入英国学位等级的计算内,其学习目标是努力争取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为获得较高的英国学位等级奠定基础;大四学生去英国学习,其学习目标是顺利拿到英国学位,申请较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明确,尤其是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明确,使学生一入学就非常清楚自己每年的学习目标。他们在面临全英文授课与交流的学业挑战,在必须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压力下只有选择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才能达到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的培养目标,才能完全融入英语教学环境,从而顺利实现升级和最终毕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挖掘了他们的自身潜力。
2.实用教学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并重
该体系教学从实用出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突出“四少四多”,不断强化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学生上课时间少,自习时间多。该体系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每年学习8门课程,摒弃了国内教学体系追求课程数、课时数的弊端。每一门课程的总学习时间为150小时,其中课堂教学为50小时,学生自学为100小时。课下,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有利于学生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学习收获;二是进教室时间少,进图书馆时间多。课堂教学后,教师推荐有关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相关报告,这逼迫学生必须走进图书馆阅览读书;三是读教材时间少,读原版英文著作时间多。教师依据合作双方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没有指定教材,上课只发讲义。讲义只是一个粗线条的大纲,在讲义上留有记笔记的地方,这要求学生课下必须阅读教师推荐的相关英文专业著作来充实讲义内容;四是被动接受时间少,主动思考时间多。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这要求学生必须在上课前充分准备课堂内容,积极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课下采取课程报告、小组科研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多思考。
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本体系专门设置了旨在提高学生基础语言运用能力、学术和职业语言能力、职业思维能力的系列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比如,学术与职业技能训练课(APD)。旨在通过大量练习、实践和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学术写作、演讲等交流与沟通技能、数理知识和IT知识应用能力、人生与职业规划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开展研究的能力等。这对培养学生完成学业、就业与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所需的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全过程质量监控与全方位考核并重
该体系执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过程监控,即以管理层、专业主管、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教学和管理团队定期收集整理阶段质量报告提交给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在审阅阶段质量报告的同时征集学生意见,汇总后召开合作双方专业委员会会议,研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加以改进。同时,每年召开专业监控会,评估教学质量和运行管理。全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全方位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日常作业和课程考试的考核,还包括规范严格的考核程序。这一考核体系由合作双方教师、学科委员会、考核委员会共同参与执行。即考题的设计和成绩评定坚持双教师制(即由中英双方教师共同出题,双方教师分别评判),双方教师判定后启动抄袭筛查,然后由双方教师共同商定学生成绩。如果对某一学生的作业或考试成绩评分有明显差异,将由指定的第三位教师参加评判。同时,学生有权对教师评判的成绩提出异议。经双方教师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学科委员会评审各课程成绩,最后由考核委员会认定考试成绩。一旦认定,任何人都无权更改。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对于学生实现“学习收获”目标起到了督促和保障作用。
4.学生广泛参与和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并重
学生在大学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是参与。学习参与越多,成功几率就越大。该体系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尤其参与到整个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每个专业班级都设有学生代表。学生代表是专业委员会成员之一,参加专业委员会会议,反映学生意见,尽最大可能争取学生权益。学生代表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积极性,为运行良好教学体系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是改变高职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评价是整个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既是标准,更是导向,评价的科学实施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高职生与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高职生结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1.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自我探究、与同学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等方式的学习活动。
2.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评价是在所记述量或质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与资料,对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情感取向、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等的把握、判断和评定。[1]正确的评价是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导向和动力。
二、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原有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产生先人为主、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等偏见。所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即:学生既是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只有通过对高职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时,高职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级阶段,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以及思维水平高度发展,有能力对自我及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调节。这种自我评价与调节反过来又促进高职生个体自我意识水平进一步提高。[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促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统一。
2.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评价学生在自我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成长与进步,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应注意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再有针对地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适当引导。
3.过程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洞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强调高职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的改变等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运用、知能综合。学生成绩不仅是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是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映,是各项评价的总和。[3]
4.发展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纵向(自我)比较为主,以横向(学生之间)比较为辅,着重看基础、看发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4]研究性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5.实践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将前面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对探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原理的体验。学生不仅在实践课程中获取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而且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操作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是教师说了算,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在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既有教师,或一位指导教师,或几位教师组成的专业实践课程指导小组;也有学生,或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或学生班级。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既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视研究的过程;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收获,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意识方面的体验。如:高职生在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如,高职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思维状态、学习习惯,自我调控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意志力、自我体验与自我发现、专业素质等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评价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有时还可采用观察小组活动和个人表现,非正式讨论和指导提高等方式方法。[5]
四、档案袋评价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是指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的各环节上所采用的操作方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档案袋评价法、展示与交流法、答辩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专家评审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档案袋评价法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的定义
档案袋评价法是将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关的信息有目的地汇集起来,建立起学习档案,表现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整、真实的记录,以此作为判定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依据。
2.档案袋评价法的意义
档案袋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充分尊重和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和他人。档案袋评价法特别重视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反省,并依据收集到的学生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本身成为了学习的内容。档案袋评价贯穿和融汇在整个学习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机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过程等,使评价成为真正意义上课程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发挥出其指导教学、有效改进课程的功能。
3.档案袋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到的客观性资料、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研究成果、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收获体会、报告等有关的各种相关内容。
(1)客观性资料。专业实践课程资料极为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到大量资料,如:电子课件、论文、视频、图书、文献资料的摘录或综述等。杂乱的资料不会对研究性学习起什么作用,因此资料必须归类整理,对收集的纸质资料要求列出目录,按目录顺序装订后放入袋内,这样既便于研究时查找,也可以考察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收集的电子资料应建好文件夹,一并发给教师。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资料,都要求学生写出简明扼要的说明,写分析材料可以帮助高职生整理资料和学习思路,也锻炼了高职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资料的研究程度,避免敷衍了事。
(2)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和最后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如在学习过程中绘制的原理图、接线图、提出的改造方案、编制的程序等等。最后成果一般是实验报告册或专用周报告等。
(3)收获体会。收获体会是高职生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收获体会强调写出真情实感,既包括对自己所学习专业实践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也包括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乐于研究、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探索的积极情感、积极态度、创新的欲望、自信心的提高等。[6]
(4)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学生自我评价中可以记录专业实践课程的简要内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对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并通过自我评价,给自己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一个量化的等级或分数。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6]
(5)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主要是组内成员或班级成员对该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进取精神、交流和分享的信息、成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在互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给伙伴以客观恰当的评价。
档案袋内的各项资料是评价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成绩的依据,应提前向学生明确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由此可见,将档案袋作为专业实践课程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较大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7]
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不仅是总结性评价,也是形成性评价,更是分析性评价,因此评价成为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导向,才能促进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学习性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邓亚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朱立峰.浅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邵朝友.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8).
[5]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适应21世纪的战略需要,世界各国竞相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重视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重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由此促使教育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过分强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讲授,灌输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及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分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培育,即在知识技能上“重理论、轻实践”,在评价中“重分数,轻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有效转变,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影响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大力提倡改革,在人才教育培养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二是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即要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必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而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物理新教材之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校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组全体教师以理论作指导,通过“两引一放”即引进模式、引导探究、放手探究的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构建了以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及评价体系。
一、构建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根据物理学科知识与课型特点,我们将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分为:实验式和理论式。
1.实验式 所谓实验式探究,就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规律原理探究
规律原理探究是根据物理规律、原理等,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论证来证实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归纳为“八步教学法”,其流程图如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如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置情境: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将比乒乓球小的铁球放入水中,铁球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猜想出了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是否空心,物体形状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以下实验: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铅球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其得到的浮力。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③将同样大小橡皮泥做成实心和空心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状态。④将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放入水中,测出其受到的浮力。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按照以上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了以下测量结果或观察结果:①将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受到了浮力相等。②将不同体积的铁块浸入水中,体积大的受到的浮力大一些。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④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成球形和方形受到的浮力相同。
分析论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评估交流: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一组在总结自己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组内的同学之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并找到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橡皮泥取同样大小的时候并未完全相同,在做成空心时开始并没有漂浮在水面上,重做时,橡皮泥沾上了水,给实验带来了一些影响。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过程知道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进一步延伸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学生再次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测量设计探究
测量设计探究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测量问题,依据物理原理,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方案,进行实验,而设计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归纳为“五步教学法”,它的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评估交流拓展延伸
案例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提出问题: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设计实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了以下实验方案:①用电功率表,直接测出。②根据公式P=W/t,记录电能表上铝盘转过的周数和记录时间来测量计算得出其电功率。③根据公式P=IU,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来测量计算电功率。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第①种方案实验室没有电功率表,学生按照第②种和第③种进行实验。
评估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得出,应用第③种方案测量既快又方便。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可以很方便地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如果实验中只有电流表(或者只有电压表)能不能测出其电功率呢?学生讨论分析具体的方案。
2.理论式 科学探究不仅是动手做实验,但如果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做实验,那是对“探究性学习”认识上的肤浅,理论式探究对于培育学生科学的研究思维方式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有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将理论式探究分为两种以下模式:
数理推导法
数理推导法是学生在情景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建构数理模型,充分运用数理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物理定律、原理等,它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建构数理模型理论推导得出结论验证猜想
信息收集法
其流程图为:问题提出分组收集信息资料交流评估
如案例3:问题提出:很多交通事故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引起,交通法规中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规定?
分组收集信息资料:布置学生分组收集信息。
交流评估:学生把收集的信息在课堂交流,看谁收集得更全面。
要搞好上述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知道学生对本章本节内容哪些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想干什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等,这样做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充分利用信息、教具、学生已有知识,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资源。“探究性学习”不是不重结果,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信息、教师等)要发挥群体优势。
3.要有勇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有信心战胜困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总有相当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三教师)总担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影响中考成绩,总感觉“探究性学习”课堂闹嗡嗡不成体统,教师好像是配角,势必给学生一个误导信号──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看到教育发展趋势,认识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勇气拼弃应试教育做法,大力进行实验改革。当然,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知晓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困难,一定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实践式探究
实践式探究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实验、制作、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探究方式,我们根据课外“探究性学习”特点,将实践式探究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调查探究
主要是学生在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应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课题,它的基本流程图如下:
选题制定方案社会调查撰写结题报告评估交流
2.实验探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自找器材动手进行一些实验探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学生选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估
3.制作探究
制作探究是教师提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制作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其流程图如下:
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动手制作评估交流
如案例4:自制温度计
①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如何制作一支液体温度计,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气温的高低。
②制订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进一步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设计建议并制订解决方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配制一定量的有色水,装入小盐水瓶中,并盖紧带孔的橡皮塞,用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装上热水,振荡一下后,倒掉热水,迅速地通过橡皮塞上的孔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玻璃管温度下降到常温后,管内就会上升一段水柱。
方案二:与方案一大同小异,但管内形成水柱的方法不同,把玻璃管封闭的一端放在火焰上烧烤一会儿,再迅速插入到有色水中一定深度。
方案三:与前面方案一,用两端开口的玻离管插入有色水中,在上端接一带止水夹的软管,用抽气机抽出或用嘴吸出软管内的一些气体,有色水就会在软管内形成水柱,然后用止水夹夹住软管。
方案四;同前面方案三,用手压挤塑料管的封闭端(塑料管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且弹性较大),插入有色水中一定深度,放开手,有色水就会在塑料管中上升形成一段水柱,为了确保不漏气,用凡士林在塑料管四周涂一周。
上述是我们探讨出的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几种模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进行课外“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充分开放学校资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长,只有实行学校资源(如微机室、实验室等)开放,才能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的场地、器材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充分放手学生活动。教师在引进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此类探究后,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不要担心学生探究失败,失败也好,成功也罢,都有益学生,正是探究中吸取失败教训,或成功之经验,在争论中思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依重学科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且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起不到促进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针对“探究性学习”特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本着突出“一个中心”,遵循三个原则,实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一个中心: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遵循三个原则,即:
①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学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实验因子,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经历、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实践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其灵活性。
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等方式结合,在形式上有笔试、口试、观察、交流、动手制作、实验、竞赛等。
③评价过程的发展性:以往传统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探究性学习既注重阶段形成性评价,又注重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建立档案袋式的评价反映出学生个性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立并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即阶段形成性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日常评价。
阶段性形成测试分双基知识题、探究性学习题、创造能力题、感受与体会题四个部分。
探究性学习课题从选题、计划、实施、论证等方面评估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
日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态度与研究能力、知识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制定了学生物理学习评价表(附后表)(每学期进行两次评定),评价结果作为日常评价成绩,根据以上评价体系,我们将学生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形成测试、探究性学习课题及日常评价资料按时间顺序装入学生档案袋中,学期结束三者综合作为学生本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即终结性评价成绩二阶段性形成测试×35%+探究性学习课题×35%+日常评价×30%。
通过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构建“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及“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我们发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单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原来操作能力强,但考试分数低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使原来动手能力不强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施“探究性学习”前教师感觉学生学习沉闷、思考不主动、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学生中考成绩低下,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后,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研究方法,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并要求主动做实验、多做实验、自觉地进行课外调查、制作。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后课内课外强调学生的自主、开放,教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促使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交流协作,在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评价内容
按优良中差分为四等,分别取5、4、3、2
自评
组评
师评
综合
态度
1.主动、较主动、一般、不主动
2.合作、较合作、一般、不合作
3.认真、较认真、一般、不认真
研
究
能
力
1.特别留心观察、留心观察、一般、不留心观察
2.善于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一般、不能发现问题
3.善于设计实验方案、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4.能很好完成实验、能完成、一般、不能完成
5.能设计质量较高的实验报告、能设计、一般、不能设计
6.善于分析归纳、能分析归纳、一般、不能
7.善于反思实验、能反思、一般、不愿意
8.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表达、一般、不能
知
识
1.能很好通过研究获取、能通过研究获取、死记硬背、什么都不愿意
2.知识掌握很牢靠、牢靠、一般、不牢靠
3.能应用知识很好解决问题、注重知识应用、一般、不注重知识应用
其
他
1.能充分利用资源、能利用、一般、不能利用
2.能经常虚心求教、能请教、一般、不愿请教
3.能撰写较高质量的论文、能撰写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能撰写、不能
4.能设计动手做有一定水平的小制作、能设计动手做、能动手、不能
5.经常做小实验、不经常做、做过、不做
6.能自我进行创造发明、能改进、只想不做、不想不做
【关键词】高中英语;模块测试;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合作、自主、体验性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实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要求克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英语模块测试,是学生学完一个英语模块课程内容后,由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学业水平考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某一模块后,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形成学科能力方面的进展程度,反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正确把握模块测试试题编制原则
高中英语模块测试既要反映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试题的命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照新课程标准确立测试标准和测试内容。英语模块作为水平性考试,应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命题的唯一依据。
2.切实把握英语测试的真实性原则。测试不应是单纯就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选择、填空、判断对错等,而应是学生在平时或将来的生活、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命制模块测试题时,应尽量使用真实、地道、典型的当代外语素材;应加强语境的设计,尽可能提供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而不是去迁就教材涉及的语言点和内容。
3.题型搭配合理,控制题量,难易适中。教师必须领会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积极探索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考试题型,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功能,合理搭配题型结构,题量适当,难度适中,使试卷能够科学、准确、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4.制定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必然影响着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在确定模块测试的评分标准时,应避免只围绕语言知识本身进行评价,而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出发,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多个层次、多种角度评价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和理解水平。
5.参照双向细目,拟定试题结构。英语模块终结测试试题主要有测试听力、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语言知识考查等几个方面,其创新的“新异”在于赋予它们新的内涵,重在加强开放性和交际性题目的设计。不同题型的选择和优化搭配,要参照该模块“双向细目表”具体拟定试题结构。其中:听力可采取判断、填空、排序、回答问题等形式;阅读部分除一般的理解性问题外,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发表评论等;语言知识考查可以运用单项选择和完型填空;书面表达可包含实用性写作、命题作文和自由创作等多种形式。
二、利用好模块考试评价,提升模块教学质量
高中英语模块测试既是一个阶段性的学业水平测试,也是一个阶段“总结性测试”。从学业水平上讲,它反映了学生该模块英语的学习水平,各模块的学业水平的综合成绩,就是该学生英语的学科水平。不管学生处于哪一等级,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测试结果,对以往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更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抓好模块考试的评价,提高模块教学水平。
1.评价手段灵活化
在评价手段上,除了常用的考试和测验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观察法、访谈法、档案法等评价方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评价信息。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并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而不是揪住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不放。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允许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高中英语模块测试是高中英语模块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依据模块终结测试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判是不科学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最后评价报告中所占的比重。
2.分层要求激励指导,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江西萍乡业矿业集团第一中学 郭小明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开展研究时涉及的合作对象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校外专家、家长等。研究资源则来自学校、社会公共资源、社会机构和家庭等。教学时间相对较长,教学空间相对广泛。上述诸多因素是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形成研究性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教学实践表明,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与合作对象及教学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通畅、及时和有效。网络是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收集与主题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研究课题是相同背景和范围下的不同问题,涉及的对象和资源有共同点。
例如在主题为《化学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性学习课案设计中,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包括:1.利用门户网站搜索关键词,如化学污染、环境保护等,确定含所需内容的主要网站的网址及网页的路径,对不同网站网页内容的特点进行比较,建立主题研究网络资源档案和指导专家的(网络)联系档案。2.通过政府网站,确定与主题相关的机构及主要的社会资源。通过上述途径,就可以确定支持此研究主题的主要网站有:中国环境和发展信息检索、中国环境保护网、环境生活网、绿色北京、环保青年网站、萍乡市环境信息中心。
主题研究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是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必做的准备。一方面,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所需的课题资料,无论是时间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不允许学生通过网络漫游方式去实现。帮助学生明确网络信息搜索的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料查询的效率,尽快地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另一方面,事先聘请部分校外网络专家,保证学生及时获得专家指导。再一方面,积累主题知识教学的材料,提高老师对主题知识的认识。因此,围绕主题研究内容收集网络资源信息,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认识
以主题为中心、学生自选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干学生全体参与、个性体现,促进学生研究活动从外部的形式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主认识。主题认识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内容进行初步认识,启发学生将主题内容与生活实际现象相联系,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研究主题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中明确研究主题的重要步骤。采用多媒体与网络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讲座是主题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仍以“环境保护”为例。
1.利用网站资源介绍主题内容和背景。通过浏览网页中的环境污染和保护等信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环境污染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与主题内容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2.介绍“中国环境与发展信息检索”网站信息及相关网站的信息检索方法,提高学生网络信息搜索的技能,了解图书馆等机构网站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3.介绍本地区环境咨询部门网站及专家的联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
4.提出参考研究课题方向和课题。介绍网络资源档案和指导专家档案。
主题认识的效果对学生研究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与主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知识介绍,使学生认识了主题研究的意义,并学习了相关知识及主题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课题,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三、建立网络信息交流渠道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课题研究是在与活动对象、研究资源等的信息交流中进行和实现的。信息的交流是给予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互动过程。研究课题的方案论证及资料的获取、实践收获等应该及时地传递给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便讨论,开展研究性活动。
因特网信息高速传递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网页和电子邮件方式,可进行信息的高效传递。学生的课题研究依托校园网站或建立课题研究的专用电子信箱,定时与导师交流、咨询问题、展示阶段性成果,接受辅导、评价和帮助,实现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流网站主要有:环保青年网站、环境与健康问答,地区环境信息中心。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促进研究性学习
学生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是学生主动认识问题的过程。网络信息交流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且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能有效地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1.建立校园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要立足学校,加强与校外的联系,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开放教学的互动性。校园网站可设置研究性学习社区,每个研究课题有其主页空间。主页中有课题方案、研究计划、调查计划和报告、实验计划和报告、研究论文及成果等栏目,以便及时上传。研究活动阶段材料的公开,有利于网上课题研究讨论,克服交流的障碍,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研究课题材料的电子化传递、贮存是经济高效的方式,适应学生课题研究中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展示不同阶段的课题内容及成果的需要。
依托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重视网络管理与学生指导相结合,课题网络空间信息分对内公开和对外公开两级。对内公开的对象是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可进入查看,但不能随意删去;对外公开是将内容上传到主页,供校内外人员观看,参与讨论或评价。网络管理要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干扰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网络沟通和处理能力应与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品质的发展同步进行。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研究课题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养成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优良品德。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应要求学生的网络身份要真实,联系名称可用“代号”,信息交流中尊重对方、讲究礼貌、分享合作成果。学生的课题成果中,要求注明网络信息资料的来源及网络交流的内容和对象。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通过交流、合作和创新,使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
3.网络信息交流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交流渠道。应将其与面对面交流及电话、信函交流形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多种交流渠道获取信息。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指导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阶段性成果汇报讲演、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进行实验等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转为电子信息形式贮存,既展示了学生研究成果,又可以使其成为共享资源进行交流。同时,强化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满足研究性学习对高效信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能实现校外优势资源与校内资源互补,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31日
二、选题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们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魅力。
英语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合理的借助网络或多媒体、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增强直观的感受,开阔视野。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同时,在“角色扮演”、“协商交流”等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充实、丰富了英语学科的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总之,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课题研究的目标:
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确立与《英语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探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网络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尝试远程教学,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1)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教学效益。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学科的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多途径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用于实践的能力。
(3)通过研究,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和善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素质教师群体。
四、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渠道,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和优化。
2、研究如何采用多种方式,将电教资源、网上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学校自行开发制作的课件等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3、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研究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六、预设研究阶段:
本课题拟于2年半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9月__2014年12月)
1、确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
2、确定实验对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完成调查报告;
3、成立课题组并根据教师所任学科特点完成成员分工;
4、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5、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的考察和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2015年1月_2015年8月)实施阶段
1、2015年9月_2015年4月
⑴开展应用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有效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实践研究;
⑵开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对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创新。
⑶完成课题阶段性总结;
2、2015年5月_2015年8月
⑴开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进行英语课常上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⑵举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
⑶验证并完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
⑷组织全校性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学研究成果的评比与展览活动;
⑸完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2015年9月_2015年12月)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2、分析各类资料,完成实验报告;
3、请专家组和学校进行结题鉴定。
七、预期成果及研究价值
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确立与《英语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探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网络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尝试远程教学,推动我校教育
现代化的进程,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八、人员组成及分工:本课题组在我校的两位业务校长带领下,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并用两位计算机教师作为技术支持共同组成。
两位业务校长在理论上给予把握,全体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积累中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观察、研究、对比以及合作调查研究本课题的相关信息。
主持人:
参与人:
(县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
(业务校长)
(英语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
(班主任)
九、经费来源及数额: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