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厂人员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女工;一战;稀释
1.引言
1914年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4日英国站在俄法方面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凡18岁到51岁的男子都必须应征入伍,(1)”一战中英国本土大约有600多万男性参战,这其中包括普通工人,技术工人等。因为军需产品的需求量骤然增加,大量技术工人奔赴前线,出现了工人短缺的现象。最先觉察到人手不够的行业是生产机械类的工厂。工厂主和政府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产业重组,招募非熟练工人入厂。
2.稀释计划
一战爆发,女性失业人数增加,大约有44.4%的妇女在1914年9月这一短时间内失业。1914年到1915年春季,“政府为失业妇女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但都是制鞋,皮革和裁缝等传统的女性行业(2)”。一方面工厂急需工人,另一方面女性大量失业。军需部和财政部联手解决这一问题.据统计在1914年熟练工人为228 800人到了1916年降到了194 237人,而当时战争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因此招募普通工人进行培养极为重要。1915年至1916年上半年需要工作的男工人数不断下降,需要工作的女工人数则不断上升。
英国政府在1915年制定的军需法中已经允许招募非熟练工人和女性工人,但是因工联的反对,此项计划开展的并不顺利。在1915年的一次政府官员和商界代表的会议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军需部长劳合乔治提到阻碍军工产品生产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足够工人。他说到“物质充足就意味着胜利,物质短缺注定失败。3”针对工联不合作的态度,劳合乔治反复解释“英国所需的是熟练的工人,而不是工作机会,应该多多培养包括女性在内的熟练工人。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女人也可以成为熟练工人。(4)”政府与工联达成协议,一旦战争结束,女工定会被开除离开工厂, 绝不会影响男工的就业。1915年英国制定了《财政协议》和《战争军需法案》。这两项法案规定了稀释计划的具体方案,这项计划得到了当时军需部长劳合乔治的大力支持。“招募普通工人和半熟练工人进入工厂,经过培训从事熟练工人的工作,从而解决工人短缺的现象,这项政策被称为 ‘稀释计划(5)’”因为适合工作的男性很少,因此招募者主要集中于女性。当时军需部决定首先招募没有工作最好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因为她们受过一定的教育,这样培训的时间会相应减少。
稀释计划第一步就是进一步扩大女性的就业方向。“刚开始主要集中在商界,银行和保险业,在这些行业中男员工和女员工的工作相近(6)”。第二步妇女开始大量进入军工厂。为了使招募的工人能够尽快适应工作,英国军工部和教育部开展工人的培训计划。在1915年大约有25 000位工人接受培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在军工厂工作的女性必须要接受培训。军需部规定工人的培训时间应在30到100小时之间。技术学校,夜校等各种培训学校迅速发展。而系统的培训计划在金属行业特别受欢迎。妇女在此行业经过培训之后能够担任技术性的工作。
稀释计划的第三步就是培训女工成为熟练工人。在某些军工厂女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已经成为了熟练工人,她们通常只重复做一种工作。但是由于女工体力的关系她们在军工厂中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英国政府还会安排熟练女工培训非熟练女工。
英国政府尽全力保证“稀释计划”的顺利展开,除了军需部和财政部之外,内政部和商务部也参与其中。在执行稀释计划之初,政府为军工厂派遣一位指导员,为工厂主讲解稀释计划,安排工人入厂。1916年军需部又成立劳动力供给部门,专门负责为军工厂招募和安排工人。为了实现女工的最大工作价值,军需部还编制了一本《军工厂女工培训指南》,指导工厂主如何培训女工。
3.结语
1917年7月军工厂的工作80%是女工完成的,1918年4月则达到90%。军工厂女工的工作经历,在大后方为战争的胜利所做极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却没有换来四年之后的工作机会。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大量女性就业人员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到1919年,女性失业人员已经占所有失业人员的一大半,到1921年妇女在劳动力的比重十年前一样仍和29%,但女性劳动者被排挤出就业岗位的过程却仍然在继续。”(7)
参考文献:
[1]Gail Braybon. Women work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M]Th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89
[2]M.B Hammond . British Labor Conditions and Legislation During the Wa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9
[3]Report of trade union congress
[4]蒋孟引.英国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尹丽曼 赵士国一战前后英国女性就业状况探析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4期
注释:
(1)蒋孟引英国史P686
(2)Gail Braybon Women work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P217
(3)Report of trade union congress 1915 P38
(4)M B Hammond British Labor Conditions and Legislation During the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9P147
(5)M B Hammond British Labor Conditions and Legislation During the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9P140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工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19-02
1 “教学工厂”的特点
“教学工厂”模式中,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用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教学工厂”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培训是“教学工厂”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教学工厂”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打基础性质的。将来他们无论从事那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培训)为必要条件。
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1)同生产紧密结合,“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教学工厂”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2 “教学工厂”的教学要求
(1)规范教育载体,保证教学目标达成。
一是教学计划问题,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强度都是通过教学计划制订的,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量往往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联系实际要求每个老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二是教学课时问题,教学课时表决定了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即教学时间的分配,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在跟企业进度达成一致意见后,改善课时。三是进行全方位考试,虽然可以通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等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但是评价权的分散影响了其最终的效果,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更有效的方法是实行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考试。
(2)加强能力培养,提倡终身学习氛围。
在职业要求不断提高和个体职业不断变更的社会中,学习或培训不可一次性完成,学习不仅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赋予受培训者当下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学习能力,而且特别要赋予受培训者在实践中在企业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培养职业环境,积极创新课程模式。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需要有“真、高、开”的职业环境。“真”是指真实的工厂环境,有齐全的机器设备和规范的生产工序,如数控车间有普通的仪表车床、磨床也有现代化的数据车床和铣床等;“高”是指技术含量高,包括师傅水平、学软件、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等;“开”指环境和设备选择上要具有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
在课程的开发上,应当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在课程目标上,整合“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在课程内容上,应将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应根据行业、企业要求的变化,强调模块化设计,以增强课程的弹性。
(4)增加设备投入,加大技能师资培养。
一是有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利用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适当加大设备投入,努力做到设备与生产一线同步甚至能够超前一点,使我们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在进人工厂后能迅速应用到实际中,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准的同时,倡导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三是借鉴“双赢”的思想,密切学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职业学校要让教师定期赴企业进行体验性学习,使教师对当前的生产实际及设备的使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充实和完善教学工厂的建设,创建新型的产教结合的模式,并以科研工作带动学校的教学工作。
(5)广泛量身订制,加大学生适应性成长。
“广泛量身订制”的概念,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量身制定”的关键是保证每位学生在掌握必修课程的同时,对自己所学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然而,“量身订制”与“教学工厂”的有机结合,将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教学指导思想的最佳形式,要发挥“量身定制”即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即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适应“量身订制”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有一定的自由度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任务,二是传统的“学年制”不利于学生自身特长和潜能的发挥,必须采用与“量身订制”相适应的“学分制”。三是要有适应“量身订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从传统的“传教士”成为新型的“传法师”,四是要有科学、合理并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考核制度,这种考核制度应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而摒弃以往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
(6)加强个性教育,加强企业与学校联系。
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差别,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的职业能力和倾向,特别是建立有助于促进天赋能力的职业教育。
同时要求加强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渗透及合作,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要求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者,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素质要求上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协作和合作,这也要求建立和加强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建设。
(7)开展跨企培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工厂”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
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
(8)强调教学质量,注重培养职业道德。
一是制订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强调学用结合,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让学员德、智、体会面发展,五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成长学大纲,并按计划严格执行。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成生产工人的,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
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服务达到高水平,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企业具有高效益。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还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注意锻炼。
(9)注重技能培养,开辟实用培训途径。
注重技能培养,这才能让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目前许多地方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而“教学工厂”中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10)实现现场教学,规范人才评价制度。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要采用现场式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项目教学方式、单元教学方式、顶岗实习教学式和工作室教学方式都要体现现场式的教学特点。它要求一是专业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应立足于工厂现场,打破传统的在黑板上教技能的模式;二是要实现面对面教学,包括实习指导面对面、讲解示范面对面、作业检查面对面等,还可以使用现场示范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
同时,应该用“钢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来进行技能考核,如果学生制作的产品合格,技能成绩就评满分,如果不合格,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总结
关键词:精细管理 设备管理绩效 探讨
近年来,精细管理已成为企业的热门话题。精细管理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的传达和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精细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基础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
1.推行设备精细化管理,应确定和设置科学的设备管理方向,建立目标化的设备管理体系
在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工厂实际情况,结合行业要求和先进单位设备管理目标实现水平,对目标的设置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确定总体目标要求和关键目标。如产能贡献率、设备运行效率以及单箱维持费用等等,也可称为一级目标,根据总体目标要求,确定相关部门和核心要素,提出子目标要求,也可称为二级目标,然后依据二级目标,进行目标的细化和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也可称为三级目标,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关注细节的实施和操作。目标分解和落实的过程中,要具体体现目标值、统计和测量周期、统计和测量方法、考核和奖励标准等内容。同时要加强目标落实、检查完成情况,及时沟通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2.推行设备精细化管理,应建立完善和适宜的设备管理标准,建立标准化的设备管理体系
推行精细化,更要注重标准化,标准化是基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设备管理同样存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模块。在建立设备管理标准的过程中,要结合设备总体配置状况、设备性能特点、产品质量要求、工艺技术水平及设备管理目标要求,对标准建设工作应进行系统梳理和调研,首先确定标准建设方向,提出标准制修订计划,明确设备管理标准建设重点和关键项目,构建完善、适宜、先进的设备管理标准体系。例如《设备日常检查管理办法》应清晰规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维修和操作人员的主要管理事项、管理周期等方面的要求,在设备日常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保养标准执行不到位、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点检标准缺少项目等问题。出现此类问题有可能是技术标准规定不明确或标准要求过高,也有可能是工作标准执行不到位,更有可能是管理标准规定管理事项粗放、简单,管控职能未得到发挥,监督滞后,考核不力等方面致使标准体系整体功能未协调发挥。只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体系,标准能够配套运行,才能真正规范设备管理涉及到得各种管理行为,有效控制设备技术状态,所以说注重标准化管理是设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3.推行设备精细化管理,应培养设备管理和技能人员的良好专业素养,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基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实现设备精细化管理目标,最为核心的还是要靠一支善于管理、善于实践、善于探索的具有良好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来实现。打造一支精良队伍首先要从选人、育人、用人做起,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培养员工成就意识。结合人力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引导员工专长发展,无论是设备管理人才、设备技术人才,还是设备技能操作人才都需要均衡培养和发展。针对工厂实际情况要制定设备管理和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确定具体目标和措施,制定专业化人才队伍实施计划,要将培训、交流实践、案例分析、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结合使用,对每一个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及操作人员,甚至是辅助人员都要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制定目标,包括时间节点、质量指标、技术进步等级、培训安排、专业认定、工作态度转变等方面的内容,确保人人有专长,个个有技能。只有确保员工整体专业化技能能够得到有效规划和提升,推行设备精细化管理就有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4.推行设备精细化管理,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形成方法系统、整合采纳、有效应用的科学管理状态,提高设备能效水平
[关键词]化工原理;认识实习;改革
我校化工原理2009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包括理论教学、实验、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认识实习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完成了化工原理上册学习之后,实习时间1周。它既是对上册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又为学好下册知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到化工厂或糖厂参观实习,请各生产装置的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介绍化工生产中具有共同规律的各种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的设备结构、性能及操作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为后续化工原理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将来从事的化工行业有个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了解一般化工或相关行业生产过程和设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观点、实践观点,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们还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技术、见识到新型装置及设备,获得一些技术经济知识。另外,还可以了解到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等。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并得到学生的好评。
我校在认识实习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学院很支持认识实习,提供充足的资金,老师亲自联系实习基地,亲自带队,给学生认识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并且节省很多费用等。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提高认识实习的质量,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1)实习时间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听课,还要参观各实习车间,很难摸清楚各车间的管道配置及生产工艺流程,势必制约了实习质量的提高。(2)扩招以后,学生人数增加, 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实习车间内噪音很大,部分学生听不清楚教师及技术人员现场的讲解,再加上很多学生进厂实习会影响工厂的生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实习效果的下降[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化工原理认识实习一部分专业由化工原理教研室的老师带队去糖厂实习,一部分专业由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带队去云天化实习,这样就解决了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的问题。糖厂建厂较早,比较陈旧,但单元操作比较典型,也很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单元操作。云天化可以了解到新工艺技术、见识到新型装置及设备,获得一些技术经济知识。但化工厂太大,对一个从未进过工厂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摸清工艺流程。
为确保实习的教学质量,教研室制订了实纲,然后根据实纲拟定好实习计划,并编写好实习指导书。在实习动员时,把实纲和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同时着重强调进厂的安全,每天集队进厂和出厂。每天晚上老师都检查学生的笔记,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补充并完整当天的内容。同时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减少实习的盲目性
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工原理上册之后进行。这时,如果学生直接进入工厂,则实习必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我校化工原理课程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教研室已制作一套认识实习多媒体课件,将实习工厂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结构及原理作为主要内容,再配上一些现场图片,使学生在下现场之前,对实习的目的及基本要求、实习内容及重点有所了解,这样实习效果会好得多[2]。
二、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改善实习条件,同时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很熟悉,这样教师对生产工艺非常娴熟,也有利于教师较快地安排好学生的食宿。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指导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对实习工厂的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典型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结构及原理有透彻的了解。
四、联合培养与双向培训
实习基地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流程讲解及安全教育。我院有20多位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实习过,加强了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观点的培养。而实习基地的一些技术人员是我校培养的工程硕士。
五、对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实习工厂的产品及其生产原理、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安全措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的一般知识;重点了解实习工厂的主要化工单元过程及其设备结构和操作原理。
六、实习考核内容
实习在外,安全第一,所有学员的纪律情况应记录在案,记入实习成绩,严重违纪者给予警告或取消本次实习资格;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实习内容,并将平时学习情况记入成绩;实习中途调换岗位或结束时要进行现场考试,考核内容以实习计划所要求内容为主;上交实习报告时进行一次笔试;实习报告一般占实成绩的50%,一律存档。
七、实习报告的要求
实习报告主要包括:(1)实习场地概况:建厂历史,产品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原理,经销情况;(2)绘制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结构图;(3)全厂气、液、固三废的处理情况;(4)全厂供水、排水情况,电、气(汽)来源,节能措施及有关工艺参数;(5)本次认识实习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参考文献:
实际情况,相信会使每个卷烟厂对实现“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认识更进一步。
2008年,国家局正式提出了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要求。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是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推进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巩固烟草生产基础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有利于促进卷烟制造企业加快转型,有利于提高卷烟生产的响应能力、加工能力,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成本控制水平、队伍建设水平,保障工厂安全稳健运行。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那么,**卷烟厂在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上,现状如何,还存在那些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又是什么?
一、**卷烟厂打造一流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现状
2007年,在国家局主导下,卷烟工业完成了重大组织结构调整。卷烟企业从独立开展经营活动的法人主体转变为单一的非法人生产执行单位,卷烟制造企业的性质和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卷烟制造工厂作为卷烟工业最重要的支撑和基础的地位没有变化,承担的加工生产等核心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主战场。
从提高行业整体制造水平的出发,国家局在全国卷烟工业企业中大力推行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活动,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目前,由于卷烟工业管理体制变革,各卷烟制造企业对自身的职能认识、对未来的定位、对企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不统一,也不明晰。在2007年企业法人资格取消之后,该厂曾经依据当时的内外部环境,确定了打造一流的卷烟厂加工基地发展目标。2008年,国家局确立的创建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目标,紧扣了“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动”的中国烟草总体要求,突出行业发展战略特点,着力于执行力、制造力、和谐力的建设,为承担着卷烟加工制造任务的全国卷烟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统一了标准。
那么,**卷烟厂在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建设上究竟到达什么程度,处在什么位置,现状如何呢?
1、企业发展的历时性考察
**卷烟厂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如果从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发展角度考察,**卷烟厂打造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历史可以概要地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属于现代制造工厂雏形期。以20世纪80年代为标志。这一时期,**卷烟厂基本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之下,在生产上以产品为导向,管理相对粗放,缺少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分配方式采用的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方式。由于这一时期,在设备、技术改造取得了长足进展,基本具备了现代企业的硬件条件。
第二时期属于现代制造工厂形成时期。特别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卷烟厂不断克服国有大企业的固有的管理弊端,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思维,推动企业现代化。企业管理思维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性迅速转变,通过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企业运行机制,在企业中,牢固树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从更新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能力入手,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
第三时期属于现代制造工厂全面发展时期,以企业异地搬迁为标志,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完成了企业异地重建,彻底克服了发展瓶颈,不仅在生产装备水平上迅速达到国内一流企业的水平,企业产能也得到快速提高。在管理手段上,引进先进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管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在质量管理上,**卷烟厂在烟草行业较早地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大力推行iso9000国际认证体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推动企业生产流程优化、管理科学化。在企业文化塑造上,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化的企业理念系统、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企业行为系统,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2000年以来,**卷烟厂单项税利水平、单箱利润水平都进入了全国卷烟重点企业的前列。综合实力曾经进入过全国前十位。
从企业发展过程考察来看,目前**卷烟厂已经处在现代化卷烟制造工厂深化发展时期。
2、相关生产关键指标的数据比较
斤,其它辅材相对也高一点。
能源消耗方面,2008年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接近了行业先进水平,万支卷烟 总之,从生产相关的几大关键指标对比来看,**卷烟厂在大部分指标上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从企业内部来看,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卷烟制造工厂的特性分析
国家局对现代卷烟制造工厂设定了一套指标体系,着重强调执行力、制造力、和谐力。所以现代卷烟制造工厂最少应具有这样的方面:一是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二是企业内部有一整套协调顺畅的生产运行机制;三是企业工艺指标、消耗指标位等达到先进水平;四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对照这些方面,可看出**卷烟厂在这样几个方面拥有基本达到了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总体要求:
一是建立起一整套协调顺畅的生产组织体系。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组织,科学组合人员,目前,**卷烟厂建立起了以生产调度为中心,协调安排生产组织的科学体系。通过以周为单位,对生产任务的分解落实,资源配置,明确生产相关的各项职能和配套措施,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协同运行。该体系经过长期的实践运行,起到了较好的协调组织作用。该体系能够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生产组织的调整,迅速响应市场,确保生产平稳运行。
二是建立起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卷烟厂始终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以最大限度提高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建立起一整套务实精细的考核制度。在分配机制上,通过绩效管理的大力推行,把量化指标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促进全厂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发挥分配的杠杆作用。在分配设计上,注重向生产一线倾斜、向有技术专长人员倾斜,向有管理才能的人员倾斜,发挥分配杠杆的激励机制。在干部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通过不同层次的考评、考核,形成了具有竞争性的淘汰机制。
四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卷烟厂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革发展齐头并进,坚持把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前进的动力、成功的法宝,把它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经过多年的努力,由量到质的积淀升华,形成了由企业精神、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等构成的企业文化体系,并为企业和广大员工所从自觉遵守,其作为企业哲学思想,指导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和员工的具体言行,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能够保持继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创造发展奇迹,都是在“超越每一天”的企业精神鼓励下产生的。
概括起来看,**卷烟厂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关键指标都具备了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各项要素,符合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特征和要求。但是,距离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还有距离,还需要按照国家局的统一要求,加大创建步伐,伟把**卷烟厂真正打造成为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而努力。
二、**卷烟厂成为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需要突破的关键
要把**卷烟厂真正打造成为一流的卷烟制造工厂,结合企业调查研究,主要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管理理念的需要创新
现代化卷烟制造工厂,是建立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要打造现代化的卷烟制造工厂,必须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南。**卷烟厂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变化不断更新,管理思想不断跃升的过程。九十年代中期,能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因为克服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弊端,打破平均主义的痼疾,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从克服粗放的管理方式入手,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以为制度约束,形成企业制度化运行的管理文化。进入二十世纪后,在企业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吸收方兴未艾的文化管理理念,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企业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
随着企业转型,企业职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求该厂必须转变管理思维,适应新的管理体制要求。要打造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首先必须形成与现代卷烟制造工厂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思路。依据新的管理职能,更新观念,推进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决策的科学化。 反观该厂企业管理,与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卷烟制造工厂的要求相对照,与先进其它优秀企业相比较,应该说在管理理念的创新上还远远不够,普遍缺乏对管理思维的总结和提炼,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与建设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匹配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上看,存在管理方式简单,管理手段粗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缺陷。
2、生产流程的需要再优化
随着企业的转型,生产加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职能。特别是在新管理体制下,生产计划资源的配置形式的变革,生产企业的敏捷、柔性化生产能力,成为生产点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要把企业打造成为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管理体进
行优化、完善,全面提升生产运作与管理控制水平,提高生产响应能力。
目前,**卷烟厂的生产组织体系基本能够满足生产顺畅运行的要求,生产组织模式进过调整,适应性得到增强。但是,在生产组织中,也存在着整体性不强,系统化不够的缺陷,在生产组织中时有发生组织不周密,协调不顺畅的现象。特别是生产环节之间,建立在服务链基础上的上下游考核制约体系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但是随着企业设备引进,产能的提高,如何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体系,及时调整生产组织,实现平稳高效运行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在企业职能发生转变以后,卷烟制造工厂从自主经营的利润中心,转变为生产成本的控制的中心。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也由原来的盈利能力、成本费用、资金管理等全方位监管转变为单纯的成本费用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卷烟制造工厂必须增强对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性的认识,更加突出目标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卷烟厂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制定了生产消耗定额,也形成了成本费用分析和控制的一系列手段,以经济活动分析会为平台,加强了对原料、辅料、备件采购扥环节实际执行的检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指标的管理。但是大部分指标还停留在静态的管理层面,对实际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成本波动情况还不能够详细的从定量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决,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还不够精细和全面,成本控制重点的还不够明确,财务分析的沈大夫和广度存在缺陷。
4、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最大财富,是企业发展的依靠。在企业转型后,生产运行是企业中心职能,专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目前,**卷烟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500多人,占总职工人数的35%以上。从企业生产实际来看,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占据职工人数比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适合企业专业化、生产精细化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比例不足,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由于近年来企业重组带来的人员变动,技术人才队伍呈现为青黄不接。特别是erp等管理项目、设备维修等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培养上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不仅制约了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时间,而且影响到了企业技术改造的总体进展。
此外,在一线操作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也存在着不足。部分员工的综合素质、岗位工作能力落后于企业发展需要,一线操作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等。
三、**卷烟厂打造一流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几点设想
国家局对于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已经设定了“三大能力”。三大能力与配套的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特征和要求。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机制灵活、管理领先、成本最优、精准高效”。要以质量控制为切入点,具有持续优化、完善敏捷的柔性化的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效率高、质量好、反应快、成本低”的发展目标。要实现“效率高、质量好、反应快、成本低”的发展目标,应该做达到决策系统化、制造柔性化、流程标准化、管控精细化、组织知识化、运行智能化。**卷烟厂成为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应重点提高五大能力:
1、立足生产运行,提升组织协同能力。
针对新管理体制下卷烟品牌的共享和异地化加工的不断进展,以及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推进,生产调度和生产计划分配的变革,在生产组织形态上,**卷烟厂将紧紧立足生产组织运行,通过制定精确的管理目标,努力促使生产决策系统化,流程标准化,管控精细化。
在生产决策系统化上,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结合mes生产指挥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加强生产计划与生产流程的衔接,推动生产控制的自动化、标准化,提高生产加工的稳定性和控制水平。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特色工艺、信息技术的先进作用,合理安排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环节之间的无缝隙链接,生产指令的快速执行,进一步提高生产响应能力,适应省公司主导的生产进度调控,加强协作的主动性,提高按订单组织生产的适应水平,确保生产调度合理,生产组织有序,生产运行经济。探索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依据市场计划的调整、设备产能扩大、人力资源配置等新变化,综合统筹,统一协调,逐步改变过去的三班四运转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卷包线逐步摸索实验“小三班”的生产组织形式,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促使企业生产组织更加高效。
在管控精细化上,切实加强设备性能的研究,工艺指标的研究,依据生产需要及时调整各项参数,积极进行工艺改进、工艺技术革新,加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数控化、柔性化。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要积极关注最新的卷烟生产技术,依据新的生产工艺要求,加大新设备的引进,大力进行陈旧设备的改造,特别要加快制丝设备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设备整体水平,使企业具有较高的设备生产能力。提高设备的技术成熟性、先进性、质量保障性。
2、立足过程控制,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卷烟制造工厂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卷烟制造工厂是品牌生产制造的实体,要把企业打造成为一流的卷烟制造工厂,就必须生产出一流品质的产品。特别是随着全省品牌共享,均质化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将集中体现在质量管理能力上。
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上,必须立足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现有的质量控制体系,优化组织和生产管理流程,进一步加强产品生产过程的检验和跟踪,使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始终处在受控状态。通过加强流程管理,闭环管理,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使产品质量达到中烟工业公司的统一工艺技术指标,确保各生产企业之间同一产品质量保持统一。
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上,必须高度重视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强化工序质量保障。关注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大成熟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
求,充分发挥数据采集系统和sap系统的作用,综合运用统计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质量动态管理水平。加强生产环节的自检和自控,从设备引进、操作技能、流程规范的角度,提升过程控制水平。加强质检、质保队伍建设,提高质保管理水平。组织大力开展全年跨度、全员范围的质量活动,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在中烟工业公司指导下,进一步突出品牌品质维护工作。
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上,必须不断完善品牌品质维护的管理办法。对运行的品牌品质维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再到储存运输等整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强过程控制和服务保障能力,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3、立足成本控制,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控制成本,是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管理的中心任务。在成本控制上,要善于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积极寻求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的新途径,制定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大力推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深入一线,准确把握关键环节,进一步细化、优化,推动降本增效,预算管理系统要与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借助新的erp系统,细化考核指标,合理改进预算考核体系,不断完善预算考核机制,提高对各运行环节的控制能力。加强对配方成本、包装成本、香精香料、人工成本、能源消耗、物流成本等成本费用控制,努力实现节约发展,力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力争跻身全国卷烟制造工厂前列。
突出能源的综合利用,细化管理措施,积极开展能源计量管理系统的建设,突出重点,严格实施动力设备运行和维修管理中的各环节的闭环管理制度,合理调度使用设备,以过程控制为手段,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拓展节能减排的途径,完善能源资源的消耗监控处理机制。合理设置能源消耗指标,完成计量监控系统项目改造,加强能源消耗管理考核。
4、立足提高技能,提升队伍建设能力。
一流的员工是打造一流制造工厂的根本和依靠。在打造一流的职工队伍上,要以打造一流的现代卷烟制造工厂为目标,立足技能的提高,在培养一流的职工队伍上下功夫。而打造一流的员工的重点则是要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善于分层次地建设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三支人才队伍,提高全员的适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
在专业技能提高方面,进一步加强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通过企业培训和部门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和外部委培相结合,继续组织开展职工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营造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重视实践中的传、帮、带,多形式、多渠道,普遍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一支技术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推进岗位职务聘任工作,对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助,激发员工钻研技术的热情。同时,还要通过“三个通道”建设,在技术部门和处室开展“三个通道”的评聘和续聘工作,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激励机制,保证企业人才、知识储备满足建设现代卷烟制造工厂的需要。
5、立足和谐发展,提升企业文化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一流的文化是一流企业的内生动力,也是一流企业区别于其他一般企业的鲜明标志。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必须要使文化与管理制度有机融合,用文化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
一、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 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F"。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现将实习情况及效果总结如下:
一、明确实习目的: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就是看一看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1、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工厂。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实际的机械加工和工艺过程,熟悉工厂管理的基本环节,实际体会一个机械工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2、预演和准备就业工作。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二、实习管理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工厂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工人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工厂,增强适应能力。
3、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定一些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实习机会深入工厂,了解机床,认识加工工艺,关注最新行业动态,有准备地进行1~2个专题的社会调研,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安全第一,服从管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绝对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服从实习老师的统一管理。
三、实习效果
1、顶岗实习达到了专业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一个学期的实习之后,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机械加工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些学生写发出了质量较高的实习论文。
2、教学实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加坡;教学工厂;教学设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前不久,笔者与北京、江苏等省市的职业院校校长、教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了一个月,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文化——组织无界化,终身学习,意识超前,处处创新;接触到了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识渊博,技术高超,肯拼肯干,精益求精;看到了其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先进,工作情境真实;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正是“教学工厂”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课程,使南洋理工学院取得了教学上的成功。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为了使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推出的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体现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教学设施设备与企业接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思想,把工厂目前使用的先进的机器设备装进实验室,让学生去看,去操作,去理解,不惜投入巨额资金保证教学所用的教学设备实用、超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如工商管理系的传媒教学企业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学生超市;保健护理科学系的智能病人、X光透视仪;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的医药制造设备、食品酿造设备以及裕廊化工科技中心(新加坡政府投资4000万新元而建设的教学实训基地)等等,为学生研发项目、体验工作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缩短了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即能胜任岗位工作。
师资队伍素质与企业接轨林靖东院长认为:“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教学工厂’的关键要素。”南洋理工学院招聘的教师不仅要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要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学识,带来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而且带来了企业的人事关系,带来了企业项目。正是有了这些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才保证了“教学工厂”企业项目教学的实施。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坚持“六超越”的培训原则,即超越现有工作经验,超越现今的职位,超越现在所处的部门,超越现今状况,超越理工学院之外,超越国土。并确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建立了一整套教师专能开发系统。通过实施教职员技能转型计划,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学院规定20%的教师要进行专职项目开发1~2年,并实行轮换制,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及与企业合作的延续性),使教师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与企业接轨课程可以说是“教学工厂”的血液与灵魂,没有与市场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工厂”将无法运转。南洋理工学院的课程开发,一是要满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经济发展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专业、设置课程。二是要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开发课程时第一件事就是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实施课程开发。三是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有企业资深人士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董事会论证、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修正。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研究,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同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在课程安排上,“教学工厂”吸取了德国“双元制”的经验,第一年学习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半年学习应用性课程,半年搞工业项目设计,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启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立足本土,立足本校,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
(一)实训基地建设要借鉴“教学工厂”理念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水线、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得到企业的认可。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训设备真实、先进,生产技术、经营手段要适当超前。因为人才培养对于现实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期,现在培养的学生往往要等到两三年以后才能就业,只有在学校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所运用的技术、知识不会落后于时代,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实训基地要具有综合性和规模,以满足多层次教学的需要,不仅要满足本校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满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功能于一身,起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经营管理实训要有经营业务,生产、科研实训要有企业项目或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项目研发,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并适当超前,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最适用的人才和最好的服务,保证学生在未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站稳脚跟。
实训基地要实行产业化运作模式。实训基地往往投资数额巨大,仅用于教学,其工作任务不饱满,特别是营销、物流等类型的实训基地,如没有经营业务,实训只能是一种模拟训练,而且许多生产技术进步速度快,设备更新换代快,一旦设备技术落后,需要进一步投入巨额资金。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设备的资源优势,提高设备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训基地可以在完成学校专业实训任务的基础上,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一方面在取得经济效益之后,将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实训设备建设上,节约政府资金的投入或弥补政府对专业资金投入的不足,保证实训基地具有持续运作的资金,使实训设备得到不断更新,形成循环式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参与、体验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提供保证。
(二)师资队伍的素质要能够有效地运作“教学工厂”
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这也是南洋理工学院获得成功的关键。我们的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少,教师大多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出校门即进校门,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这样的教师队伍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制定相关政策,多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可以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内部培训机构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通过引进,逐步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的职业培训能力。南洋理工学院所招聘的教师一律具有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招聘后根据其原来所在企业的薪资水平及来校后所从事的工作灵活制定工资标准。但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而言,很难吸引“双师型”人才。因此,院校必须在住房、科研经费、薪酬、业绩奖励、岗位安排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以保证新增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能满足职业院校特色教学的需要。
加速培养现有师资,使其尽快具备“双师”素质职业院校现有教师学历较高,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较强,所缺少的只是实际工作经验。为此,学校应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或实践,参加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参与或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获得前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和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科技服务与开发,实行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与开发活动,既可加强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也可为教师创造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技能水平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研究项目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南洋理工学院每个系都有自己的业务发展部,为企业或学校开发项目,不仅要满足企业现实的需要,而且要走在企业的前面,超前研究、超前培训。
(三)课程体系与内容要为“教学工厂”量身定制
课程体系与内容一要实,二要新。因此,在新课程开发中,教师要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搜集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相关的资料用于开发课程。也可以聘请企业具有较高文化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牵头进行课程开发,确保开发的教材更加适应能力标准的需要。
关键词:ERP 最终用户培训 SAP概念 系统操作
1 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最终用户培训工作是企业推进ERP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最终用户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ERP的推行的进度和使用效果。在培训学员、讲师、教学环境和教材等方面都应非常到位。
①培训学员应覆盖ERP流程中所有相关角色。②培训讲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关键用户担任,在讲解中可联系实际的业务和工作流程,注重概念,深入浅出;实施方顾问提供系统操作的支持和辅导。③教学环境应为多媒体教室,各种软、硬件设施配置齐全,学员每人一机并分配专门用于培训的client。④教材通俗、易懂、实用可行。⑤教学安排实行考勤记录;安排课堂练习;结业后进行考试,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考试成绩会公布到网上,以对学员构成激励机制。
2 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①SAP的操作界面复杂,按钮多,输入框多,不易找到有用信息,对于初次接触SAP或者接触电脑不多的老师傅来说,如坠云里雾里,不易于接受;②检索条件多,不知道使用哪个检索页面去搜索想要的信息;③操作复杂,不易记忆操作步骤,不理解每步操作对应的实际意义。④概念繁多,字段名称和实际中叫法的相去甚远,系统的帮助内容语句不流畅,看几遍不知所云。这些问题将成为ERP进一步推行的障碍。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方法不当,在推行过程中就会引起学员的反感心理和腻烦情绪,将对实施造成不利的影响。
3 对问题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从SAP系统和培训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方面,SAP系统应有些许改进,比如将没有用的字段和输入框隐藏,将没有用的页签去除,将有用字段设置为必输等。更根本的,应该是采用恰当的培训方法使得培训学员入门,进而获得自学能力。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建议采用由具体业务到抽象概念、由实际情况到一般操作的思路,结合实际的业务内容,阐述SAP概念、系统操作、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权限设计和角色分配,连带介绍查询技巧和操作技巧,培养学员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自学能力。
结合上述思路,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①单纯讲解SAP概念而不结合实际业务内容,会使得学习人员不知所云,没有学习动力;②单纯讲解操作而不介绍概念和流程,会使得学习人员不知道在做什么,失去学习兴趣;③不应只是口头上说ERP的优点,却懒得动手在系统中做一下,通过系统展示SAP集成性、信息化的优点。
4 问题的解决
下面从设备台帐入手,介绍相关的PM模块基本概念、组织架构和系统操作,以此例来说明本文提出的解决思路。
设备管理(PM)模块是ERP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是生产管理系统(PMIS)与SAP/ERP系统人、财、物模块的桥梁,是生产管理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ERP系统中的设备主数据包括设备类型、设备编码、设备名称、技术对象类型、资产编号、WBS编码、电压等级、维护工厂、工厂区域、功能位置等等内容。诸多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又该如何下手呢?
4.1 熟悉操作界面
首先要使得学员熟悉ERP的界面。SAP界面的按钮较多,较小。窗口的标准元素如下图所示。
在SAP操作中,根据检索条件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个主要的能力。在输入框右侧出现的同心圆的图标即选择按钮,点击后出现选择对话框,输入限制条件可筛选需要的信息。
4.2 创建设备台账
事务代码是一个命令,在输入事务代码后,调用一项任务。一般编号为1的事务代码是创建,编号为2的为修改,编号为3的为显示。
在命令域中输入事务代码IE01,敲回车后出现创建设备台账的初始界面。如图3。
在初始界面敲回车,即可进入设备台账录入界面。表头数据包括设备的编号、设备说明、设备状态和设备有效的使用日期。视图中有四个页签:一般的、位置、组织结构和结构。
“一般的”页签是设备的铭牌信息,其中技术对象类型即是设备的种类,可以从系统中选择相应的类型。其余信息和设备铭牌信息基本相同。如图4所示。
4.3 理清维护工厂与计划工厂的关系
维护工厂和计划工厂是设备台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在“位置信息”和“结构组织”两个页签中。“位置信息”页签是设备资产归属信息,即资产属于谁。其中,“维护工厂”字段对应于地市公司,“工厂区域”字段对应于资产归属,“ABC标识”字段对应于电压等级。
“组织结构”页签指的是设备的维护部门。“计划工厂”字段指的是对设备安排维修计划的部门,“计划人员组”对应于工区,“主工作中心”对应于班组。
理清SAP系统与我们电力企业现存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对于我们理解维护工厂和计划工厂的关系有重要作用。在SAP系统中,维护工厂是有设备需要维护的单位,一般是设备的主人,负责设备运行;计划工厂是设备故障时,为设备提出维修计划安排的单位,负责设备检修。在供电企业,运行和检修单位为同一个地市公司,所以维护工厂和计划工厂就合二为一了,其关系如图6所示。
在“组织结构”页签中,“资产”字段填写的是设备的资产号,资产卡片由财务部门创建,资产号由财务部门分配;双击该号码,即可进入资产卡片界面,如图7所示;由此,实现了帐(设备台帐)和卡(资产卡片)的一致。“成本中心”字段是用来归集设备维修费用的,即设备维修的费用记在哪个部门。“成本中心”字段的筛选页签较多,一般从标准层次页签查找,如图8所示。
4.4 功能位置的概念
功能位置位于“结构”页签中。
“结构”页签是设备的位置和层级信息。页签中“功能位置”字段对应着设备的运行位置。河北电力公司功能位置设计采用5级编码规则,04代表河北电力公司;第二级代表地市公司;第三级为专业分类,包括输电设备、变电设备、配电设备、非生产性设备、IT设备;第四级为运行标识,用来标识现场设备的实际安装运行位置和非现场设备的使用保管部门;第五级明确到间隔。
设备的功能位置可以用来跟踪设备的安装和拆卸历史。如果一台设备退役或者退库停用,则将其功能位置拆卸;如果设备转移到本公司其他变电站,则更改其功能位置;如果设备调拨到其他地市公司,则将其功能位置挂接到省公司转移能位置上;如果设备调拨到外省,则将其功能位置挂接到调拨能位置上。此外,使用功能位置还可以汇总给设备的检修工单历史和检修成本。
4.5 设备的状态
设备的状态包括在用、退库停用、现场停用、待报废、报废五个状态,分别对应着设备资产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SAP系统以此实现对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设备各个状态间的转换关系如图10所示。
限于篇幅,不能介绍工单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到业务流程、权限设计和角色分配的内容,但是学习的思路是一致的。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