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工程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全防范工程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公安技术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项目资助: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1]GHBG027, 甘肃政法学院2012校级教改项目 GZJG2012-B17
一、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的现状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和教育部批准在工学门类下增列“公安技术学”一级学科。2011年12月,在原公安分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安技术学院,是目前省内唯一、国内最早的,以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为专业支撑的工科院系。目前,我院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刑事科学技术、信息安全、安全防范工程三个专业。目前我校是国内较早的开设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的本科学校之一,该专业目标是培养入行业、精技术、懂管理的专门人才,在搞好基础建设的同时,探索工程化培养模式,为我校进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
我院的公安技术学科建设主体思路为打造以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为支撑平台,以安全防范工程专业为工程基地,信息安全专业为交叉应用的专业发展模式,使各专业间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形成优势稳定的专业群,并为后续新专业的申请留出接口,计划新增专业消防工程、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申报和规划建设工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创造条件。公安技术学科教学体系建设需要积极和兄弟院校的交流沟通,大量走访公安、安全信息部门等部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后,确定了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规划、教与学的实践、以及目标评价。教学体系每过两年定期进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教学大纲的构建
教学大纲中一系列教学目标由5部分内容构成,包括“大学生基础课程”、“警察刑警”、“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大纲具体描述了学生在工程教学项目结束后掌握了什么、会做什么。
2)课程体系构建
(1)以实现为主导课程体系
学院基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公安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实现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即能满足民用企业实用的技术,又能针对公安部门的专业特色。重点具有懂刑事办案,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得安全防范工程体系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施工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工程的构思、设计和运作,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应用人才。
(2)公安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围绕建设以公安特色专业为支撑来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信息安全、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与互相支撑,注重学生的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的获取与创新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鼓励以项目工程开发方式促进学生和老师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基础课系统和专业实验,实验训练,实习既成系统又相互融合。
这种课程结构会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设计有灵活的集成项目,提高学生设计实施经验和实施运作经验,也鼓励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添加实践能力培养。鼓励老师对外承接项目和申报课题,以项目带动促进学习。
2. 教材及著作建设
公安技术学科教材和著作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工具,因此教材建设工作是公安技术学科发展的一项基本工作。针对当前公安技术学科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公安技术学科教材建设必须以完善的公安技术学科课程体系作指导,材建设规划,并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参加教材编写.保证教材质量,以提高公安技术学科教材建设的整体水平。
3.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公安技术学科课程建设,对每门课程都有经费投入,优先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经费按建设任务书分步、及时足额投入。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再给配套,并在课程负责人培养、课程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实验室建设
根据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特色,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拟建设实验室9个,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室5个,分别是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与EDA实验室、系统仿真实验室、非线性电子线路与通信原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4个,分别是入侵报警实验室、视频安防监控实验室、出入口控制实验室、安防运营模式实验室。逐步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仿真实验室、DSP开发研究实验室、实战综合指挥中心、公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将以模拟实验街区作为安全防范警务实训和系统检测的场所。随着以上实验室的建设,设置创新实验平台,可为本科生课程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为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为等相关研究领域提供科研实践支持。
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配合试验管理中心、国资委等部门完成省财政资金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四、专业实践教学
1.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新型的实训基地,把学生轮岗实训、教师技术开发和产品融为一体。营造公安实际办案需求和现代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的小型化、多样化、实战化实践场所。以此为依托,建设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服务、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技术开发中心。中心既要拥有现有实战技术,又要着眼未来新技术,发挥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并通过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校企、校局合作及对外交流
校企、校局合作是公安技术专业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一线实践部门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公安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让学生把在校所学与实际业务有机结合,让学校和单位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重点建设实训基地有刑事科学技术实训基地、网络安全监察实训基地、安全防范工程实训基地、网络攻防和信息安全实训基地等。
3.公安特色专业技能竞赛
通过公安特色专业技能竞赛竞赛,促进公安技术类专业面向行业应用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面向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相关岗位的了解,提高公安特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考虑到公安技术学科的专业特色,提前组织学生,参与赛前的集训。参赛项目包括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全国网络对抗大赛,全国安全防范技术类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校内公安技术比武竞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公安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日常的授课内容中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应用能力较弱。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让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实施“引进来”的战略,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对专业建设和科研进行指导,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办案人员走进校园贴近教学,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针对上述问题,安全工程学院率先提出利用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煤矿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广范利用高校和煤炭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协同办学、互利共赢。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实现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两个保证条件”和“两个重要环节”。
1.两个保障条件分析。(1)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因为,高校毕业生作为产品要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并最终要到煤矿企业中去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时候也可将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实际情况,煤矿企业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采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为高校到企业充分调研,然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者为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06年始,就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决定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97%以上为硕士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略差;煤炭企业人员由于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水平,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在校企共建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各自优势,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达到上述目标,可采用两种办法,其一可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进行工程实际锻炼,解决理论与工程对接的难题。其二为聘请企业现场工程人员到高校作为教师的一员,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当然,为完成上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校企互利共赢的平台为基础,即作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汇报,企业可优先对高素质人才有选择权,并且高校对企业可提供全面有效的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两个重要环节分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实际,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是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教学。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具体包括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包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而把实践动手训练放在重中之重,而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适当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相对较少,达不到培养学生对从业环境和安全相关技术和问题的充分掌握和了解。过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忽视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人员很少参与到学生实习教学指导中,学生实习全程为高校教师进行指导,造成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工艺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达不到实际技能提高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安全学院提出:以教师到现场利用其专业特长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而企业人员利用其优势为实习学生提供现场工程实践的服务。并且打破单一教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弊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弥补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2)毕业设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其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进行真题真做以达到训练目的。安全工程专业多年的毕业设计一直以模拟现场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对工程实际背景进行理想化,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脱离现场实际,没有达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进行对接的目的。导致毕业设计仅仅是一次无障碍演练,属于与实际无障碍对接的过程,缺失了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背景和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必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最终目标。基于此,毕业设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其二为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选题关乎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即毕业设计题目要切合实际,注重通过设计达到融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于一体的目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自主思维的空间,避免框架套用模式。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主要是指导教师的选配,指导教师要具有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多从事课堂教学,现场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取可采用高校教师+现场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指导。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保证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安全工程的课程设置难以统一,大部分高校中所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反映安全科学的学科本质。各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基本上按照工科专业的模式安排,包括机械、物理、化学、数学和力学等学科课程,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则比较混乱,由于受行业的限制,专业课程的安排对行业过于侧重,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工程、防火防爆与消防工程学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中,各门专业课程基本上反映的是某一具体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课程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无基本规律可循,总觉得所学知识支离破碎。
2.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性不强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很快,快速发展的教育导致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毕业生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对各种资源的分析利用不足,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各校只着眼于安全工程专业目前好就业的特点,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学生数量的增加,但教学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并没有增加,导致老师疲于应对教学。要培养出适应现展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整合现有教师、教学资源,根据专业课程特色,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做到统筹安排。
3.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为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环节设置方面,缺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独立性不强,多被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物;在教学方法上,多为教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学科建设经费少,实验设备更新较慢,一个教师负责全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情况时常出现,实验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学生方面,独立工作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意识等。因此,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二、运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依托国内外优势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一是合作办学。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寻找合适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二是学生互换。通过学生互换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人士的视野。三是师资进修。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办学优秀的机构考察深造,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座谈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四是教师引进。高度重视在学术领域具有引导性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五是校企共建。调查分析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一是更新课程知识,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二是注重能力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管理、科学和健康身心等素养。
3.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成。一是促进大学内部的学科交叉。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融合安全、机械、化工、采矿、环境等学科资源,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协作。二是与企业建立双向型合作,建立定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征求企业的意见。学校为企业提高技术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师资和奖学金等支持。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共享教师、教学资源,推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
4.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融入实验教学。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三是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鼓励本科生课外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四是工程实践。学校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三、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综观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体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划分为工程技术基础课、通用安全课、行业安全课三大类。为实现培养通用安全人才的目标,高校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大多以电工电子技术、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工科专业通用的基础课为平台,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等通用型安全类课程的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为保证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被不断压缩甚至取消。这就导致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却往往因为缺乏具体的行业安全知识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各高校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方工业实际,建立以行业为依托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工程技术基础课和通用安全课两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工业实际的结合,在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工业实际,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2项目教学法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2.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projectteaching)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或完成一个项目,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6]:
(1)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独立或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掘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生产或生活实际中的项目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载体,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实际问题,从而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以上特点,将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缓解由于行业安全课比例偏少,实践环节薄弱导致的学生对工业实际了解不足的问题[7]。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2安全工程专业课项目式教学设计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四门课程通常合称安全工程专业四大主干课,在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开设。其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开设尤为广泛。据统计,在我国开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中,86.2%的院校将安全系统工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在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超过70%的院校将安全系统工程设置为初试专业课;同时,安全系统工程的知识体系在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因此,本文以安全系统工程为例,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安全分析、安全评价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适当的方法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价的能力。该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案。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每一步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此外,从资料的搜集、分析,到评价过程的实施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的研究对象均为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学习工业实例并模拟真实的安全评价过程,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真实生产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态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项目的完成质量低于预期。为避免这一问题,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项目设计合理。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工业实际,因此,首先应保证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学时和学生知识水平限制,如果直接将某个完整的工艺过程作为项目进行分析,则很难保证分析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在真实工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简化,使项目的规模和难易程度更适合学生进行分析。
(2)确保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由于采用分组实践的形式,容易使小组中的个别同学出现依赖思想,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完全不参与。为避免这一现象,首先应明确分组的人数限制,如对于安全评价项目而言,小组人数最多不能超过4人,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安全专家、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等),每个角色应完成相应的分析任务,从而防止所有工作由组长一人或其中几人承担的情况发生。此外,教师应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项目的完成质量。
(3)建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为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应建立与项目式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除将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常规内容外,更应将项目的参与程度、项目的完成质量等项目式教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参与和完成项目的重要性,提高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4结论
1.1政府需要综合素质优良的安全执法人员
在现阶段,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仅靠企业自律是不行。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介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察和监管。这就需要大量代表政府进行安全生产监察、监管的、能够充分熟知和掌握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员。
1.2中介机构需要能力突出的安全评价人员
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状况的评价与报批工作由中介机构来完成。中介机构除了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外,还要代表政府对企业是否按照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开展生产进行指导和督促。为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和指导,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中介机构需要大量能力突出的、具有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的人员作为支撑。
1.3企业需要稳定的安全生产技术及管理人员
为了更好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需要挑选一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置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要想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光靠被动的管理是不够的。要经常性的进行隐患排查工作,进行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杜绝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一批懂安全技术的技术人员。
2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对的是,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没能有效对接,即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专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错位。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竞争压力均较大。各企业和中介机构,特别是企业,为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外,还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一体化所要求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ISO18000(OHSMS)。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具备的素质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2.1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懂生产又懂安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安全工程人才。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生产的软、硬两种手段。只有将软、硬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因此,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员,应该同时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使自己成长为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人才。
2.2组织、协调能力出众
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主要因素,因此,搞好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3E对策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这就要求安全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安全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并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安全工作者具有组织、协调的能力与技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相关领导和岗位工人,因为安全生产要靠全员来保障,只有人人都领会了治理方案的实质才能确保方案顺利实施、生产安全进行。
2.3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共存
在具体的工作中,一般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安全工作也不例外。安全生产的理论知识,是指导安全工作的理论工具。反过来,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丰富安全理论知识。因此,作为安全工作者既要重理论,又要重实践。2.4专业知识与外语运用能力兼具作为安全工作者,若专业知识薄弱、缺乏对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了解和掌握,是很难做好安全工作的。我国加入WTO后,所有企业遵循的安全管理标准都应该和国际接轨,在这种背景下,安全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以确保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安全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3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现有安全专业人员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应是面向21世纪,安全管理与技术并重、知识水平宽深结合,具有综合素质的通才教育。”结合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的新要求,笔者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如下构思:
3.1优化课程设置,重知识、强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工程通识教育模块、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等11个模块对大学四年开设的课程进行设置。在专业课方面,使学生主要学习工矿企业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检测与评价、灾害防治、安全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安全设计、工程实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出的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2)较系统地掌握安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3)掌握安全领域的基本技能,包括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化工安全、消防工程、安全评价等领域的技能。(4)具有计算机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编程及识图、绘图等基本技能。(5)掌握工矿安全领域的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
3.2改变实验室建设思路、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但目前,很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硬件条件和实验教师队伍都不是很完善,这可以通过改变实验室建设思路得以完善。在硬件条件建设方面,可以开辟“依托学校投入保证实验条件、依托自主研发充实实验条件、依托科研与科技服务提升实验条件”的建设思路。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双师制”的方式得以解决,即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将理论课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
3.3构建“就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着实习困难,实习效果无法保障的难题。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直接造成多数高校在实习单位选择上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这势必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以学生毕业签约为前提,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构建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就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学生毕业签约为前提,寻求签约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于签约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该实践教育模式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促进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从业能力、实现工程教育服务工程零距离对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难,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问题,并可增强接收单位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即插即用”急需人才短缺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4结论
紧紧围绕农村农业安全问题,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构建了“通用安全+农村农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10~20年建设,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我国首所农科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及我国具农业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特色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基地。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复合、突出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11]。因此依托学校行业背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理论教学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上,除了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工科必修公共基础课及《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必修课程外,为突出农业安全的办学特色,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农业安全生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化工安全等相关课程》,如表1。实验、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环节设计中曾开了化工安全工程实验、环境工程实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等与农业生产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化工安全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化工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实习,并注重农业安全特色相符的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专业办学特色与课程教学需要,教学实习基地有湖南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基地与重金属检测基地、株洲冶炼集团、湖南省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研究院、湖南南岳衡山林场、湖南省慧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长沙市黑麋峰垃圾填埋场等单位。
2办学实践中的困难与问题
2.1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
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教师来源于环境、化工、安全三个方向,安全工程专业毕业教师占教师比例为27%,所占的比例较低。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会受原专业培养模式及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相应在教学中会忽略安全学科自身的一些特点,如教师会重点讲解原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忽略运用原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另外,安全专业毕业教师基本都是新进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技巧。
2.2缺乏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体系
缺乏与专业特色相适用的教材,《环境工程学》、《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选用了相近教材进行授课,这些相近教材与安全工程专业结合的紧密性较差,迫切需要编写以安全理论视角出发,突出农业特色,解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方面安全问题的教材,以适应本专业教学需求。
2.3毕业生就业方向与专业侧重点相偏离
2014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94.4%,毕业后基本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从就业行业分析,只有18%的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生态安全环境相关的工作,见图3。一方面是相对其他行业,农业整体上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部分学生不愿意到涉农企业工作。
3结语
Abstract: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the university 4 aspects of cultivating of full-time teachers "mentoring" integration, setting "personal course" by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stablishing special cultivation fund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for undergraduates, building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employing units.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makes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al mine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vides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and solutions for the four major project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university and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s largest min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煤矿安全工程;培养模式;改革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safety engineering in coal mine;training model;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184-03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此,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重视搞好产学研结合,并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大力转化。这就要求不仅仅是高等院校要充分解放思想,各科研单位也要解放思想,组织多方力量搞好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各地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组织力量,充分依托产学研结合,为全省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高等学校以往的“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高等学校应与政府,用人单位紧密结合,摆脱过去的“应试式”人才培养模式,转而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当前需求。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就是积极推行校内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1 校内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3年4月10日,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大会上,表彰为该省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为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对接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各种要素集聚,支撑黑龙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和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等教育的新使命,对我校等一系列矿业特色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效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发展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矿业院校特色的煤矿专业人才,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专任教师所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煤矿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就是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做出应有贡献[1]。
2 校内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黑龙江科技大学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该专业隶属于安全工程学院,为省级重点专业,依托于国家安监总局授权成立的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拥有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及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着力培养具有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职业卫生与防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建筑、消防、化工、机械制造、矿山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设计与安全生产、安全监察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于校内产学研结合培养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改革拟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专任教师“导师制”一体化培养
鉴于安全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人,国家级和省级安全生产专家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7%,而每届学生的班级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实行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10名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和就业工作,针对每个学生对专业课掌握的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状况和企业满意程度来调整授课方案、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这种“导师制”的一体化培养方式,有助于专业课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和授课效果,并能准确掌握、追踪课程内容设置与企业的对接情况,便于教师及时总结、修改和调整授课计划。
2.2 效仿美国加州大学设置“个人课程”
学科梯队成员在长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矿井瓦斯灾害防治与利用”、“采动围岩灾变及控制”、“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安全监测监控”、“安全管理与评价”、“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这五个研究方向,并且学科梯队结构日趋合理,现已形成了业内优势。其主要课程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安全管理学、通风工程等10余门,具体如图1所示。
在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修完之后,可以效仿美国加州大学设置“个人课程”[2],学生在学校设置的必修课中,不能满足其兴趣爱好和未来个人发展需要,可以向安全工程学院教务科提交申请,建议学校增设相关课程,如果此门课程开设后人数可达3人,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即可执行。这一举措,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实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3 建立本科生产学研培养专项基金
在紧抓校内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采取大型企业招标和学校与地方政府拨款的形式建立本科生产学研结合培养专项基金[3],用于资助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企业可以与高校以订单培养的形式共同制定理论课程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分析、提议、修改、监督和验收学生培养的效果。这样一来,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生产一线,省去了在企业中的实习环节和考核环节,减少了实习经费和培训上岗时间,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
2.4 搭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高技术密集区,既培养了新的科技人才,促进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又开发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4]。科技园作为服务社会的一扇窗口,是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基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而且可以为高校教学、科研分析[5]提供实习和中试场地,也为哈尔滨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同时,利用安全工程学院现有的国家重点试验室:“瓦斯等烃气输送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试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开发、研制创新项目,积极申报专利,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实验室对重大危险源识别、重大事故隐患鉴定、特大和特别重大及复杂事故鉴定与调查分析、事故应急救援、灾害机理研究、职业危害和产品安全性能检测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先进的科研与测试能力,并设立开放基金加强学术合作,努力成为为国家安监总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省级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6-7]、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供技术平台[8]的国家级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实验室,如图2所示。
3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2010年,在全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中,该校代表队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在东北三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1年,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同时获得徽标设计二等奖,且学生完成的创新作品在“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安全模型设计实验竞赛”中喜获团体二等奖。依托大工程知识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创新设计项目制作的创新作品100余件,部分作品被作为教具或实验设备在教学中使用。
自2013年以来,黑龙江科技大学按照产学研培养模式进行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工程”和“煤及煤层气工程”5个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逐级实验。同时,开展对2012届产学研培养模式实施前和2013届、2014届、2015届产学研培养模式实施后的毕业生作后续追踪记录,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汇总、调整、记载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实施的后续效果,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9-11],此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13],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企业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下培养的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给与了充分的认可,这对于该校未来教育教学发展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该校的四大工程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方案[14-16],为突出该校大矿业特色,实现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曲芳,马晓梅,梁志强,等.机器人实践教学研究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14(2):31-33.
[2]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147-149.
[3]于金鹏,于海生.高校产学研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27-55.
[4]朱正国,朱桃杏,孙明磊.国外大学学、研、产合作教育分析及启示[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9):103-106.
[5]曲芳,徐文娟.矿车轴载荷计算方法的比较及选用[J].煤矿机械,2011(8):24-26.
[6]曲芳,张艳,宁姗,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探测机器人主车体上的应用[J].机械制造,2015(1):33-35.
[7]Fang Qu, Guohui Chen, Shan Ning, etal.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the walking mechanism of the underground exploration robot based on MATLAB and ADAMS[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4(12):705-708.
[8]曲芳,张艳,宁姗,等.基于ADAMS的可变履带式井下探测机器人研究[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4(12):115-120.
[9]曲芳,宁姗,张艳,等.基于ANSYS的轻型矿车车箱优化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4(3):19-22.
[10]曲芳,徐文娟.矿车车箱轻型化设计[J].科技风,2011(3),19-38.
[11]曲芳,郝帅,张蕊,等.一种矿车车箱的多种轻质设计比较[J].机械工程师,2014(2):88-90.
[12]曲芳,明向兰.基于回归分析法的黑龙江省人口预测及应用[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5(3):66-68.
[13]曲芳,孟庆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采煤机械设计研究[J].机械制造,2013(1):30-32.
[14]曲芳,李巍.基于ANSYS的土壤分层取样装置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5(8):10-12.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安全工程;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08-02
工程教育改革项目CDIO自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工程院校发起[1]以来,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推广,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为工程教育从以往注重专业理论教育,轻视实践能力和应用性教育,转向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外受到产业界的好评,在国内也逐渐受到了充分重视[2][3],有不少工程类院校和高校中的工程学科都开始关注、学习和实践CDIO工程教育模式,借鉴CDIO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中CDIO教育模式的探讨尚未充分展开。
一、CDIO的内涵
CDIO的名字来源于对产品、工程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强调,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简称。CDIO计划强调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现实世界的系统和产品过程中,来学习工程的理论和实践[4][5]。具体包含四个阶段:第一是“构思”,包括定义需求与技术,考虑战略与规章制度,开发概念、构架与商业案例;第二是“设计”,主要关注于创建设计,即描述将被实现的计划、草案和运算法则;第三是“实现”,指的是把设计阶段的计划等转化成真正的产品,包括制造、编译、测试和验证;最后一个阶段是“运行”,即使用实现的产品来达到想要的价值,包括维护、演进和报废系统[6]。
二、CDIO对安全工程教育的启示
CDIO工程教育模式虽然在不同的工科学科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并不能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安全工程专业未来教学深化改革的借鉴之一。当前我国的安全工程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一批优秀高等安全工程人才。但是如果用CDIO理念来衡量,我们当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着过分偏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在系统性视角下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
从安全工程专业本身特征来看,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安全事业的可靠保证,安全工作本身对专业知识的较高要求,是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原因之一,这是无可厚非的,安全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往往也能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科本身以及安全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但是安全工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指向,要求我们的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各个领域中的安全工作实际,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基础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落到实处,才能更好促进我国安全事业的发展。
和纯粹理论研究的教学相比,安全工程的实践主要包括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评价、安全问题改良和解决等环节,这些环节中无疑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要求是较高的,但是CDIO理念中所提出的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社会背景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的配合等领域在实践中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何根据安全工作实际运行的要求,拓展安全工作的观照视野,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安全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针对CDIO理念对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在当前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结合安全工程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加强CDIO理念所提出的个人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商业环境的配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这种要求,改良教材和教法,在理论教学中补充和丰富模拟性场景和现实的案例。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应该将课程设置进行丰富和完善,增加符合安全工程实际工作要求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商业运作等领域的相关课程,使整个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在CDIO理念指导下逐渐趋于合理和完善。增加实践性课程与环节的学分比例,以提高师生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目前来讲,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本学院开设相关课程,较为实际的做法是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开设相关课程的其他学院或者其他学校选修相关课程,但是需要在培养计划和学分分配上予以倾斜和照顾。
2.积极扩充实践性教学平台,推进产学结合。争取校内外资金建立安全工程实践基地,并与有合作意向和要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战略合作,把课程教学与具体安全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学双赢。积极争取安全工程横向课题和资金支持,促进安全工程专业的良性循环和纵深发展。比如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学科现有的产学结合平台有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机械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运行部、中石化扬子石化公司烯烃厂、储运码头及罐区等,这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CDIO理念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从CDIO理念的要求来看,实践性教学平台还可以在通盘考虑的前提下,系统地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在安全工程领域深化对CDIO理念的系统性的研究和认识,避免由于对CDIO理念认识的片面、肤浅和偏颇,所导致的实践中的跑题和脱轨,从而使整个安全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影响和拖累。当前我国的CDIO理念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化、简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其一,把CDIO工程教育简化为问题教学;其二,把CDIO工程教育等同于项目教学;其三,把CDIO工程教育曲解为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其四,把工程教育视为“做中学”等[1]。这些倾向对CDIO理念的推广和应用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警惕的。要避免这一点,需要强化在CDIO领域的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和调查研究,加深教师对CDIO理念的重视和理解。目前来看,在本校和本学院开展相关专题的研讨是较为务实的做法,比如可以开展专题座谈会、论文评比等活动,以加深本校师生对CDIO理念的认知。
4.CDIO理念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能简单化和标签化,应该在深入对CDIO和安全工程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着力点和合理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在安全工程专业中实现CDIO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另外,CDIO理念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推广还必须考虑到CDIO理念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问题,CDIO理念产生于西方文化,建立在西方产业文化需求之上,面对中国的特殊制度和文化,肯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海归人士常发现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在国内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落实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产学合作等环节时必须认识到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在实践中做出相应调整,这是工科中一些与实践关系紧密学科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些困境的内在规律,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模式和办法,是该领域需要做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结论
CDIO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安全工程学科中推进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加强CDIO理念所提出的个人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商业环境的配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扩充实践性教学平台,推进产学结合;深化对CDIO理念的系统性地研究和认识,避免由于对CDIO理念认识的片面、肤浅和偏颇,所导致的实践中的跑题和脱轨;在深入对CDIO和安全工程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着力点和合理的模式,使在安全工程专业中实现CDIO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国经济文化腾飞的当今时代,安全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家人才战略这样一个制高点上,从战略角度考虑研究型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尤其显得迫在眉睫。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安全工程和CDIO理念结合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笔者希望有更多研究者重视并介入此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安全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张凤娥.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
[2]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陶勇芳.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胡志刚.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学现状;改革与实践
一新时期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变革与安全工程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下,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专业化成长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高校安全工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现阶段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
因该专业教学涉及到的内容繁杂,与众多行业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专业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没有特色化,教学重点不突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安全工程的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专业化人才实践对于人才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薄弱,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受到传统意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在人才专业化培养中理论课程教学仍旧占据着主要位置,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比重极少,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导致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出现不足。其次是高校校领导与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认知度不足,实践教学停留在表面,导致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理论性灌输式教学的引导下,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化,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下,习惯性的被动接受知识,失去了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意识,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以往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不全面,缺乏系统性教学,没有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专业化教学深度不足,使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且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及平台没有建立,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新时期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有效方法
以下笔者主要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优化教学细节、重视实验教学的价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随着安全工程专业不断地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贯穿主线,依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构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中的四级实践教学层次之间逐层提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贯穿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了突出特色、重视实践、强化能力、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培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依据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方面建立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分为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方向进行设置。
(三)优化教学细节
该专业人才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引导性教学,实现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以往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仅仅是单一式的理论性教学,而该教学改革需要将单一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经济实用性人才。而人才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渗透、引导、启发。其次,为了实现该专业改革的实践性,相关高校应积极的寻求企业的配合,建立校企联盟机制,在强化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风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培养出创新型专业化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四)重视实验教学的价值
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实习基地可按专业方向进行建设,比如建立矿山实习基地、化工园区实习基地、建筑施工实习基地等。设计实践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性是影响教学质量及人才发展的关键,在现代化教育专业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专业化提升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的学习及改进,提升自身教学的专业化,应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将教学改革落实与贯彻。其次校领导需要极大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聘请环节中,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方面的考核,以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教师的专业高度决定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想学生取得专业上的高水准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做到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六)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相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把关高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需要全方面、系统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人才培养评价体制中,需要对教学改革前、实施中、改革后的各方面指标进行全面的评价,其中主要的评价环节为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教育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组织全员参与,并注重细节的评价,对于教学改革前的各种优缺点以及教学改革有的成效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保障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科学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