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师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常常遇到下列情况:
1.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比如:在对话中老外提到“I’d like some black coffee.”,可是我们学生不理解意思,把放了糖的咖啡端给了他,结果引起了误解。
2.有些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因而与老外交流时会问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了老外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
一、英语较精确明晰,汉语则笼统模糊,汉英语言逻辑顺序不一样
1.出于综合把握对象的思维定式,中国人习惯于在一种动态过程中,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在意义的网络中确定其意义。例如:“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若译成英语,则须将breakfast、lunch、supper 分得清清楚楚。
2.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而英语则可以借助丰富的连接词,按意思和结构需要灵活安排。
二、汉语重音合,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功能,英语重形态
英语的语法构成具有明确的形态标志,每一种语法意义都由一个明确的形式表示。如: 名词复数加s或es,一般将来时shall/will加动词原形等。英语注重形合,具有以形统意的特点;而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没有形式上的标志,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具有以意统形的特点。
基于上述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重视在不同情境中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运用
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do you do? 何时用How are you? 何时用Hi! 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pretty,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 “man” 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snowman,… 及词组play the man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
二、突出英美习语和习惯用法的引用介绍
在与英美人士的实际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经常使用习语(idiom)及俚语(slang)。我们往往会从字面理解,把milk way(银河)说成是“牛奶路”、big fish(大人物)说成是“大鱼”。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习俗、风俗与我国是大不一样的,这些习语或习惯用法不能单独去记,一定要在上下文或情景、场景中去记,才能记忆深刻。
三、加强对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语序结构的区别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逻辑顺序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语言句式结构的区别。比如:《牛津中学英语7A》出现了句子“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of”结构的中文与英文语序是相反的,该句应翻译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语序相反的句型进行重点强化练习,这样才能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模式。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
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表演就是开展课堂对话交际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用英语交往,学会体味人生。根据所学、所见与所闻,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景,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自编自演,把耳闻目睹的生动情景表演出来。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育 跨文化意识 目标和内容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我国英语教学一直都是以教授学生语法知识和口语训练为主,却不重视介绍跨国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异国的文化不了解,而导致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同时,2000年9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进一步把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并与技能、知识、情感、策略等课程内容相提并论,更加明确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对此,该文以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为研究视角,对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行了解读,确立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价值与目标,同时提出了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力图为基础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1 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是一种狭义文化,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关于“跨文化”,英语中有两种相应的翻译,一种是“cross cultural”,另一种“imercultural”。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使用“cross cultural”的居多。跨文化是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基础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主要关注的是关于中英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和相互充实的关系。而跨文化意识主要指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不只是指对异文化的敏感性,更是促使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互融合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它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我们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和外语教育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跨文化意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平等意识、文化理解意识、文化融合意识以及文化传播意识等。
2 基础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的培养目标。根据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可以把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制订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3个级别的31个教学目标归纳为4大类:第一,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第二,增强文化理解能力;第三,恰当得体地迸行跨文化交际;第四,逐步养成世界意识。在基础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方面,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言交际文化主要包括词汇、习语、语篇、交际习俗和礼仪等。而非语言交际文化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非语言交际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同样重要。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以交际文化教学为切入点,逐步渗透知识文化。
3 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策略
3.1 加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讲解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以解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其次,对比与分析文化异同。各个民族由于地域、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不同,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文化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具有文化平等意识,才能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比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在选择英语学习材料时,要特别注重其语言背景之后的文化含量。可以直接把一些原版外文资料作为阅读和听力辅导材料,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的英文作品进行口语的训练,从中能更深刻的了解到异国的文化知识,为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打下基础。除此之外,加强课堂语言实践学习,如听说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和角色表演。
3.2 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中学英语教师要厚积薄发,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要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更新教学观念。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给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中学英语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其二是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其三是要重视文化教学。
3.3 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第二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第一,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增加文化的积累。第三,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如学生在校内随处可见英语成语、谚语,身临其境。同时,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朗诵、英语演讲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
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盈光.谈英语交际能力与文化背景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72-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交流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各国家文化差异以及地域差异,在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将会产生隔阂。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对学生英语教育进行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培养正在不断完善。传统高职院校英文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障碍,都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深刻的意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产生。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教师应丰富自身修养,增加对西方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的W习。教师只有丰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思想,根据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逐渐渗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民族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较为薄弱,所以教师在对西方国家的民族知识进行渗透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电影在播放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渗透西方国家民族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并且,教师在对相关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注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促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强记忆。除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更具实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场合的英语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以教科书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并且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降低课堂效率。在新时期,若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应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开始,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完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如播放影片资料等,为同学们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差异在情境故事中展现出来。或是排演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关的舞台剧,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交际优秀论文评选,以及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等,为学生营造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使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如语法、发音以及词汇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及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西方国家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周鹏.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5-26.
一、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机制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末,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经历了“培养主体更换、培养层次提升”的变革,“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被完全颠覆。市场主导的自费培养替代了政府主导的公费培养,高中起点为主的培养对象代替了初中起点为主的培养对象。从1997年到2006年的实践证明,以高师为主体进行的开放式收费培养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整个基础教育师资出现了质量下滑的趋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从2006年开始,湖南省采用“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模式培养10000名师范生以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2007年,国家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展了免费师范教育,这应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所暴露问题的回应。从免费师范回归到现在,当前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出现了明显变化,年轻的面孔多起来了,原来不能开设的新课程有人承担了。但是,这种变化不完全是免费师范带来的,目前,农村小学新的师资有两种来源:一是定向分配的免费师范生,二是面向社会选聘的大学毕业生。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来看,一线农村小学对定向分配的免费师范生普遍看好,认为他们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职业技能、多学科教学的职业素养,又是本乡本土的毕业生,工作适应快且不易流失。而对选聘的大学毕业生则有诸多不满意,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这些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不如免费师范生,容易流失,不稳定。二是无法马上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较为精深,但教师职业技能缺乏,艺体素质达不到职业需求。三是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一般强调对某一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没有进行小学多学科教学的系统训练,无法适应农村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免费师范生受欢迎,选聘的大学生受冷遇,但在各地新的师资补充过程中,免费师范生只是少数,选聘大学生占多数。这是一对矛盾,矛盾背后是两种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冲突,“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是封闭模式,而“综合大学教育加教师资格证申请”是开放模式。一般来说,封闭型的培养模式代表传统与保守,开放型的培养模式代表潮流与趋势。为什么“初中起点、公费培养”这种代表传统与保守的封闭型培养模式在湖南农村小学能受到广泛好评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机制改革与创新时期,对“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湖南模式进行分析和完善显得很有必要。
二、从继承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
从小学教师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免费培养制度是主流,其间中断过两次,即1922年至1932年在“新学制”条件下实行的师范教育收费制度和1997年至2006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实行的师范教育收费制度。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这两次师范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都对当时的教师教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损害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实施免费培养制度,小学教师教育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走向低谷。建国以后到上世纪末,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体的免费培养机制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到现在为止,这些教师仍然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力量。这种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体,招收优秀初中生进行免费培养的机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的源头就在于“公费培养和初中起点”。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由中专向专、本科提升,由封闭培养到开放培养的转变中,一度出现了继承断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招收初中生为主的中等师范学校淡出历史舞台,而以招收高中生为主的专科或本科院校成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主体,培养主体的急速更换,导致培养模式的改变,以招收高中生为主,进行收费培养的模式完全颠覆了“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传统。“高中起点,收费培养”是对“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改革,但这是一种缺乏继承的改革。10年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了这点,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损害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正常补充,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我们发现“初中起点、公费培养”应该是现阶段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最佳模式。为什么强调“初中起点、公费培养”呢?必须回答当前围绕小学教师培养而产生争议的两个话题,一是等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多,为什么还要政府费钱费力进行定向培养?二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还要从初中毕业生中来招收?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了解小学教师职业素质构成的特殊性,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必须注重“宽口径、强技能”。“宽口径”是指学科知识面要广,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强技能”是指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必须过硬,包括规范用语、规范用字以及艺体素质都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这种技能训练的周期相对较长。在开放模式下开展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也有教师资格证培训与考核这一机制来保证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的落实,但是当前获取小学教师资格证只要参与短期的培训和考核即可,这种短训对于工作对象是成人的中学教师来说,稍许有点意义,但对工作对象是小学生,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则用处不大。此外,农村小学较为偏远,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艰苦,从市场经济视角来分析,这一职业缺乏足够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免费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才能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因答第二个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初中起点”招生可以吸引优质生源。在实施了“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机制的湖南省农村初中,中考结束后,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要么就读省示范性高中,要么就读有免费计划的师范院校。选择前者,具有不确定性,且费用较高,选择后者,对工薪阶层和农民家庭有较大的吸引力。其实,从2008年起,湖南省也尝试过通过高考招收免费师范生来培养农村小学师资,但与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年年爆满的情形相比,高中考生和家长的反应冷淡得多。2008年,全省只招收到180人,2009年也只招到了300多人,离每年500个招生计划相差甚远,生源质量也较低。因此,从生源质量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机制招收的学生质量更为优秀,数量更为充足。其次,青少年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任职者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素养和艺体素养,这些特点决定了招收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毋庸置疑,初中起点的学生在可塑性方面要比高中起点的学生有较强的优势,高中三年,为高考而学,目标单一,其音、体、美素质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被压抑,发展的关键期已经错过。第三,有利于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初中毕业生的人生观还处在形成阶段,没有定型,容易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理想。
三、从创新的视角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机制
首先,从招生来看,主张在政府主导下制订招生计划,学生自愿报考,通过规范程序,多方监督公平。六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专科在招生时必须经过以下几个程序:一是招生计划确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县、市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当年的定向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经市、州教育局审核汇总后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统筹安排下达招生计划。二是有招生计划的县、市、区,所有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三是县、市(区)教育局根据初选标准确定入选名单,其标准是相貌端正、身体健康,且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四是县、市(区)公示通过初选的人员名单。五是市(州)教育局和招生学校联合进行笔试和面试。六是招生学校预录取。七是省教育厅对市(州)教育局预录情况及预录学生名单进行全面审核,并向社会公示。八是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
其次,从培养来看,主张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加强管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第一,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机制存在两个层次,即六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专科。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六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专科存在一些区别,表现为:五年制培养主要是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农村小学的所有学科。在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面广,包括文化课、技能课、教育专业课、教育实践课等,主要特点是“专科层次,全科培养,不细化学科(专业)方向”。而六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小学教师,为建设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四二分段”的模式进行培养。第二,加强管理,激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免费师范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激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承担培养任务的院校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刚性管理,柔性引导”的管理机制。所谓“刚性管理”是指在实施免费师范教育机制之前,湖南省教育厅就要求在生源地政府、学生和招生学校签订的三方协议上,明确规定“乙方(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动放弃学籍、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或因自身原因,学业成绩达不到甲方(学校)的培养规格要求,不能获取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应向甲方缴纳违约金”。所谓“柔性引导”是指校方开展的人性化管理。一是课程管理上,学校给学生留足个性发展的空间,除五个限选模块课程外,学校还开设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修。二是对学生进行师魂典范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开展师魂典范教育,提炼教师核心价值观,开展实践体验教育,坚定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开展“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职业导向教育,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三是建立了一套与其他大学不同的“小学大专班”和“小教本科班”的管理模式。在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前二年,学校为每班配备班主任,班主任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度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辅导,到三年级时改为辅导员制。采取这些措施,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实践教学,建立以专业能力训练与过关考核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准(试行)》明确规定“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训练与过关考核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校外与校内实践教学项目。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心理调查和教育实习三类,以实习合作小学为基地展开,课时量约为总课时的16%。师范院校和生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和指导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并对实践教学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适用于区、县教育局对师范生的工作岗位安排和校内的教育实习成绩鉴定。校内的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强化师范生的实践意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达到“无缝”就业的目的。
第三,从就业来看,主张各方统一意见,认真履行就业协议。当前,在免费师范生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县、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合同,并且认为免费师范生切实解决了偏远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但也有个别县、市对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积极性不高,除了客观需求不足外,还存在两个认识上的偏差。第一种偏差是这些县、市的主要官员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性缺乏认识,认为小学教师不用定向培养。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周期较长。对小学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长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不是短期培训可以完成的。二是小学教师的稳定性受亲情因素影响。公开选聘的大学生,执教在偏僻的异乡,远离亲情,远离城市,很容易流失,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对这些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个别县、市领导产生“大学生俯拾即是,想招多少有多少,小学教师不用定向培养”的看法。第二种偏差是个别县、市官员缺乏责任感,把教师招聘当作权利运作的自留地。目前还不存在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只是有些不同的看法。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只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教育事业大局出发,统一意见,认真履行就业协议,就不成为问题。
基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独特性。湖南省实行的六年制本科、五年制专科的“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模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更有实践的证明,这种培养机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林溪.不断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中国教师报,2010-5-26.
[2] 詹小平,李茂平.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一、做好化学观察计划,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1.做好化学观察计划。
初中化学做好观察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对一般化学实验兴趣比较高,特别是对一些有物理性质变化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比如:铁丝火星四射、磷燃烧等。但是,很多学生热衷于做实验,记录简单的现象变化,而对实验的目的和知识点不重视。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具体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以上做法与实验目的初衷略有偏差。二是做好化学观察计划有利于帮助教师安排课程,指导学生实践操作。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对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目的做好讲解工作;其次,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化学实验进行引导,将学生的化学兴趣由观察化学现象转变为探究化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2.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初中化学观察能力的构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兴趣。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弱,化学实验观察课上很容易思想走神,不认真听讲,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兴趣,观察能力培养目标无法完成。因此,教师要认真做好化学实验准备工作,优先利用一些效果明显,色彩变化大,趣味性浓厚的实验进行操作,要加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动手,自主发现操作问题,及时对不成功化学实验进行辅导。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家庭实验。家庭实验可以是教科书实验,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在网络媒体找到的具体实验,只有实现学生自主动手,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实验兴趣的培养。
二、做好化学观察指导
1.做好化学观察指导,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习惯。
做好化学观察指导,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习惯。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习惯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化学实验本身具有系统性。学生实验系统性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全部观察,包括化学物质发生变化的状态,具体操作步骤和使用化学装置等。二是全面观察要求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不仅要动脑动手,还要充分利用个人感官,做好手、眼、鼻、耳多触觉协调观察。三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观察方法。初中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学习方法不到位,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将正确的化学观察方法逐渐融入到学生观察当中,坚持以整体和部分、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察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观察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化学观察当中,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奥妙。
2.做好化学观察指导,严格操作过程。分清主次现象。
做好化学观察指导,严格操作过程,分清主次现象。一是做好化学观察指导,必须要严格操作过程。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教师课前和实验过程中要严格实验操作过程。首先,教师要做好化学实验示范,通过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大致操作流程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实验目的。二是做好化学观察指导,必须要分清主次现象。化学反应会伴随着多种物质物理现象,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实验好奇心重,变化的物理现象对初中生的吸引能力非常大,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目的上,观察主要的化学现象。
3.做好化学观察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做好化学观察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目前,部分学校的化学课程主要是教师示范化学较多,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是教师在前面做好一个操作,学生跟着一个操作,学习过程亦步亦趋,学生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是填写实验报告,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思考每一步操作步骤为什么这么做?即使实验失败,教师也不应该责备学生,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想办法完成实验。
第一,改进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向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思想,探索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学校应该多多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如诗歌大赛、演讲、辩论赛等,促使学生参与到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学需要改进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发言的机会,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由于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心理障碍,所以制约着其表达能力的提升。如恐惧心理,有的学生担心自己表达不清楚、不全面,会被其他人嘲笑,所以不敢表达。长期如此,在心理障碍的影响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能够克服恐惧心理。首先,教师在课后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和鼓励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进行语言训练,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在与别人进行交流之前,可以先进行心理暗示,鼓励自己,提高自己的信心,这样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加强口语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口语训练。主要措施有:首先,充分利用口语课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中增设口语课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口语课程,加强口语训练,提前做好备课,合理设计各个课程细节,通过口语对话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增设阅读课程。增设阅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来增加阅读教学,加强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主题,在朗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记忆。学校可以举办朗读比赛,激励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坚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初中生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另外,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参与到各种交流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学校的重视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各项素质的重要基础,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大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支持和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贯彻落实各种计划,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能够顺利执行。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初中政治
一、引言
初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思想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人生观,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教育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因此通过初中政治教育促进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来最为重要的课题。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初中政治教育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勇敢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错误、荒唐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解释和肯定的鼓励。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不但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初中政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问题,利用丰富灵活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激励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要是多方面,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创造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不断的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新的情境的创设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创造感。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教育改革提倡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独立性思维的存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思维的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在当今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育改革的推进依然处于成长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使得政治教学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各学校在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计划中对政治教学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1]第二,政治教材缺乏创新性。由于初中教学中的政治教学课堂时间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政治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政治课程教材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2]第三,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导致许多初中学校依然无法完全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规划,依然将书本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形成。[2]
四、初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分析
第一,课堂教学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详细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而有计划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向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率。第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教学的开端,历史上有一位十分英勇的将军,李广,这位将军的箭法十分高明。有一日,他喝醉了在林间小憩,朦胧中发现面前扑出一只猛虎,情急之下连射三箭后认为猛虎已被自己射死。酒醒后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块巨石,上面插着三支自己射出的箭。这个故事说明,人在危急时刻能激发出平时感知不到的潜能。
五、结束语
初中政治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当今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作者:王洪彬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学
参考文献: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高教招生、学制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新尝试,比如单独招生、免费师范生、对中职对口单招、春季高考等等。应该说,进行改革尝试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克服统一高考的弊端,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机会。然而,该市尝试初中毕业生直读本科,是否真的有必要、有意义呢?
该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初中毕业生直读本科,初衷是扩大小学教师的蓄水池。事实上媒体也曾报道过,现在一些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主要是些老教师在“留守”。可是笔者不理解的是,大学扩招以后,师范毕业生很多,愿意到乡镇工作的也不少,但想进小学当有正规编制的教师并不容易,该市为何不多招聘毕业生呢?
将初中毕业生录取为直读本科生,定向培养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表面上看是有针对性的长远考虑,可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还小,往往还很难对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明确选择,长达6年的直读本科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会很多,谁能保证这些学生到6年之后一定适合或者愿意当小学教师呢?现在连国家在重点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很多毕业后都没按原定计划到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去任教。笔者以为,该市建所谓小学教师“蓄水池”,未必能真正“蓄”得住多少合适的人才。
试点初中毕业生直读本科,还有可能带来公平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招生时,由于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会不会出现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就业,通过关系让孩子获得直读本科名额?更重要的是根据实施方案,直读本科生在就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可众所周知,现在就业是双向选择,优先录用某些毕业生,对其他应聘者是否公平?只怕到时会引发争讼。
一、初中生意志品质的具体表现
1、 行动上的盲目性和独断性
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盲目性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或影响,不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缺乏主见,极轻易信他人。有些初中生看了电影《少林寺》以后,瞒着家长和教师,结伴盲目离家出走去练功习武,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因为崇拜,甚至有些初中生在放学以后,相信陌生人的话而被骗。独断性就是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或建议,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执已见。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生活或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提出的意见或者是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别人提出的建议,不管是对或错,一概否认,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否认而接纳他人的提议,还是会一意孤行的去做。盲目性和独断性是缺乏自觉性的典型表现。
2、遇事优柔寡断、鲁莽行事
这是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优柔寡断是由于无休止的动机冲突而导致在采取行动时会迟疑不决,遇事时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根据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他们在做一件事之前会考虑很多。会担心把问题、缺点暴露在同学们的面前而丢面子;会担心事情的后果是否对自己有利;种种的问题在脑海中斗争导致他们在决定是否去做这件事情时左右摇摆。鲁莽行事是在没有明辨是非之前,凭一时冲动,不负责任地作出决定,不考虑行动的后果。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对人、对事不深思熟虑,作业迅速完成。考试时力争早交卷,碰到难题或复杂的计算题缺乏耐心,最后是欲速则不达。
3、做事半途而废、见异思迁
这是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半途而废、见异思迁是指做事有始无终,见到不同的人或事情就想改变自己的初衷。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都比较弱,导致他们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经常表现出决心大、行动小。因此在初中生中间常常出现制订的计划不能兑现,长远目标的规划难以持久等情况。根据对某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调查,期中考试以后和放暑假前,学生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和假期活动计划,真正能够执行的学生微乎其微。80%的初中生根本没有按照计划行动,15%左右的学生开始时按计划做了几天,一星期以后就将它丢在一边了。大约只有3%的初中生执行了计划中的一部分。
4、难以调控自我、约束力差
这是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和受暗示性,需要教师的知道和监督,特别是在早、中、晚的早读、自修时间。没有教师的课堂总会有讲话的声音。同时,初中生在作出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中途不会自我监督,自我激励,遇到困难与障碍就难以排除,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实际行动中遇到失败,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无法抑制。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
1、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设难―克服―新的困难―再克服”模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意志品质有意识的培养。[5]锻炼和提高意志品质必须从小困难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困难的难度。教师应把握好增加困难程度的技巧,困难太大,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克服,将丧失信心;困难太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漫不经心的态度。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技术、战术,提高运动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不同行动动机的特点,在教学中,提出相应的行动目标。低年级以较近的行动目标为宜,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树立远大的行动目标,促进意志行动的完成。
2、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首先是竞争法。竞争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学生要承受很大的运动负荷,能促进学生进行最大限度发挥机体的功能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谓游戏法,就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由于它本身的特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一,体育游戏都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的良好习惯;第二,由于体育游戏一般都是集体进行的,在游戏中,参加者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完成游戏,取得胜利。这样,通过游戏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3、依靠学生崇拜的偶像为榜样,培养正确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较现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肯学习、爱模仿、积极向上,加上是学生自己最崇拜,最喜爱的体育人物形象为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利用榜样示范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体育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及残疾运动员等从困境、逆境中奋斗、磨练,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次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形成正确观念,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4、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采取不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