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各教研组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学科成员会议,制定本学期学科活动计划,一式二份,一份自存,一份于第二周前上交教导处。
2、一学期各教研组必须组织两次以上学科理论学习或教学经验交流。
3、建立一个全员参与的学科兴趣小组,制定具体活动实施计划,分工负责具体活动内容,教研组长负责监督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鼓励教师个人组建班级学科兴趣小组。
4、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为宗旨,一学期至少举行两次不同类型的有创意的学生学科活动,所有活动均需提早一周部署实施程序,全员参与指导。凡竞赛类活动结果统一上报教导处发文公布。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职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因为成绩差考入普通高中无望后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种自卑感,没有上进心,求知欲低下,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成功感”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重塑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三)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总之,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放飞学生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教学的尝试探索,总结出几点科学合理的做法,以便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并科学合理地达成其目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未得以有效凸显的原因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这主要是受制于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其二,小学《科学》教材几乎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唯一信息源,教材的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探究相对比较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空泛,学生欠缺主动探究的兴趣。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组织教学,填写规定的实验室大量实验表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导致注重于理论学习轻实验探究活动,导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沟通不洽,不会合作。此外还有课程的挤占挪用、专业教师的缺乏、教学研究缺失等因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堂操作中不注重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探究操作预设,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等,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注重于理论学习而缺乏在实验探究中的情感态度的投入钻研精神,教学中学生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维过程大多是教师在备课时候的一个文字环节,而并未真正得以很好的落实并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二、对科学合理地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尝试
1.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的实效问题,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很好的表现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够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释放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要使学生产生“情感态度”,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生活情景,以便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探究的学习兴趣。当科学探究活动能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入常态化活动时,那学生的科学情感就能很好得以发挥,科学探究的态度能在实验活动中学会活跃于严谨的自控,在这种情况下其科学学习的价值观就会自然而然的得以体现。
2.把握教材的目标定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让学生的价值观适时得以展现
为实现科学学科课程应有的教学价值观,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比如,我在执教《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时,观察的对象是一棵大树,主要目的:“引导学生考虑观察方法”“并不单纯地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有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的知识”,前者是主要教学目标。学生无论是对大树还是对他们周围的事物,都已经获得一定的初步认识或经验性的感知认识,这是学生凭借着这样的感知或经验来认识新鲜事物、探究认识解决新鲜问题的好时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在观察中探讨,在探讨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开展实验,在实验后再次反思探讨,从而得出认识结论。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性的评价,让其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发挥,价值得以体现。首先教师要创设评价氛围,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鼓掌赞扬、点头赞赏等,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或者报以一个亲切的微笑等,此外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科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论文摘要: 在新的形势下,独立院校图书馆蓬勃发展,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一、图书馆在独立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独立院校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于其起步晚,投资主体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等因素,独立院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现阶段,独立院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加大各项基本投入,提高竞争力。
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同时肩负两项重要职能,即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独立院校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是举足重轻的。独立院校大多位于市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生课余生活相对单调。而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集散中心,是学生大量吸取外来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现代化的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阅,学习,还有休闲娱乐的功能。使学生对图书馆有很强的依赖性。
二、图书馆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对于高校而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好和谐校园,为大学生和谐成长创造有利条件。独立院校作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晚、起点低,同时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其文化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各不相同。因此,独立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
独立院校要培养出德能兼备的社会人才和取得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离不开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的支持;要形成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也离不开图书馆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图书馆是独立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自然也责无旁贷地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殊环境中创造的、体现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典型环境。具体说来,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第一课堂以外的文化活动,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文化活动,以及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对道德素质的养成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着特殊意义,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在大学的四年教育中,单靠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在图书馆学习可以不受课时、专业、教师水平这些因素的限制,能够自由掌握,扩大知识面,图书馆就起到了消化、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它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来看,图书馆都有独特的优势作用,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资料。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谈抽象的理论,需要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图书馆可以有针对 性地采购、收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的资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帮助。
2、图书馆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大学生一般认为课堂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图书馆是学习其他知识,博览群书的地方。因此,图书馆成了广大学生经常汇集的场所,相比于课堂,这里更多了些民主、自由的气氛,而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人们会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比较、互相督促,因此,若引导得当,可以让学生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转贴于
3、图书馆的空间展示功能使之可以在大厅、走廊、过道等设立板报栏、橱窗栏,悬挂一些科学家、政治家的名言,利用电子屏幕各种最新消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4、图书馆有条件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报告活动。图书馆都有较大的报告厅、阅览室,可以合理地安排组织一些学生论坛和学术报告活动,以此吸引学生自由参加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一种研究政策、研究理论问题的氛围。
5、图书馆有自己的电子网络。许多高校已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广大师生非常喜欢到校图书馆上网,一是消费低廉,二是信息针对性强。图书馆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优势,在传播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性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
6、图书馆有条件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新信息。如把全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有关理论专题最新发表的文章、最有影响的书刊及时推荐给学生和教师,让教师教起来有新内容,学生学起来有新感觉。
三、独立院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馆内环境建设
在多元化社会里,图书馆也在向多元化发展。除传统的阅览室、书库外,很多图书馆还开辟了考研自习室,多媒体放映室,会议室,报告厅,以及专门针对某些专业的书室,让教师在书室授课,真正将教学引入图书馆,让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展示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以及文化多种经营活动使学生拥有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环境。
2、加强网络管理
现代图书馆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网络化,独立院校中的图书馆在这方面没有丝毫的懈怠,多数都实行电子化的管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书籍查阅,预定,以及网上视频点播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独立院校图书馆投入资金与其他高校实行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扩大自己的信息库存量。通过办好自己的网站和论坛,制作好政治思想宣传网页,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宣传。
3、提高馆员素质,教育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
图书馆是一个具有教育与服务双重功能的机构。传统的图书馆一般以服务为主,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的需要。独立院校中的图书馆起步晚,发展速度较快,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为此,很多独立院校图书馆提出“服务育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管理员们对读者做到有问必答,服务热情。
由于独立院校相对公立院校来说,是一种新形势的办学,招收的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层次、素质与普通高校比,有一定的距离。图书馆内,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说乱丢书籍杂志,占桌椅,在书库谈恋爱,甚至向管理员提出不合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采取传统的“服务育人”方式,应该对这些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读者实行教育育人。因此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独立院校图书馆招聘大量的专业人才,年龄,知识层次相对与部分普通院校有所提高。图书馆不再是一个教师家属和大龄职工的汇聚地。管理员们不但能对读者实行服务,还能对学生进行学习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指导。比如图书馆开设的图文检索课程,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网上查询资料的办法。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举行讲座,使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
4、构建和谐图书馆与读者间的和谐关系
图书馆有必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措施与读者建立和谐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为此,可以提供各种使读者了解、甚至参与图书馆工作的机会和岗位。比如提供一些勤工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工作中来。我院图书馆每年在新生入学后便组织流通部、阅览部的老师为全校新生讲解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如何正确使用图书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图书馆的情况,为读者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 希.《网络文化与图书馆读者服务》.
[2]王卫琴.《关于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从当前来看,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管理中也得到了比较成功地应用。当时,从当前来看,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因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工程,涉及范围广,基本上上涵盖了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涉及到信息基础建设、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机构建设等内容。从现在的中小学中来看,一般重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而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高,有的甚至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中小学管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2 能力不足,素质不高
从目前来看,很多从事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人员都是身兼数职,精力有限,缺乏专业素质,片面地认为教学管理信息化仅仅是完成信息输入操作,而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联系等不够重视。由于专业素质不高,因此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往往将信息建设提留在表面,难以将其与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相联系,导致管理的失误几率大大增加,从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管理成效。
1.3 设备使用率不高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配足配齐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对设备的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由于缺乏使用设备的专业素质,在操作时不够熟练,因此就难以感受到这些设备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而也就降低了设备的使用率。此外,由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维修,从而加剧了设备的老化、破坏程度,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设备的采购成本。
1.4 资源共享效果差
一是教学管理系统与校园网数据不兼容,从而就使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难以全面的应用到各个部门的管理中。二是没有建成共享的校园网络,由于信息管理欠规范统一,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校园网的利用不够充分,还未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2.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通过采用信息化建设,能够使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得到大大地简化,可以减少教学管理的人数,节约时间,让教学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管理实践中,从而为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赢得时间。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教学管理效率提升的有效措施。
二是能够更加适应当前教学管理的需要。当前教学管理的内容日益繁杂,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因此,加强信息建设,是当前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更是时展的需要。三是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加快教学情况的反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中互动性较差的缺点。
3.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问题中如何加强信息建设的几点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理念
思想认识是影响行动的关键因素,是行动的指南。因此,针对上述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在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中,只有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好教学管理现代化工作。从中小学教学管理来看,必须为教师和学生服好务,通过信息化建设来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不能够给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添置设备,也不仅仅是引进信息技术,也不单单是网络化状态下的计算机管理。因此,要切实转变教学管理的思想观念入手,切实做好分析、认识,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
3.2 加强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广泛吸纳优秀人才。通过高校定向培养、社会招聘和公开招考等方式,将不仅懂得教学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优秀人才,招纳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要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完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管理制度,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教学管理不到位的,甚至造成一定损失的,应该予以相应的处罚。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建设成绩突出的相关人员,应该在工资待遇、绩效奖励或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管理规划,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将培训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让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3 加强设备建设
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而最大的支持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需要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信息化设备,及时配足配齐相关的设备。同时,还要重视信息化设备的维修,健全设备日常检修制度,便于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设备维修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这样才能够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资源共享
不断完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增强技术人员在信息共享方面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校园网站与教学管理系统平台的衔接,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从信息共享的角度入手,加强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研资源的共享,让教师通过校园系统更好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其管理实效的有效策略。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理念,加强队伍建设,优化设备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玲燕.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中小学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189
关键词:中小学 青年教师 职业成长 有效途径
深入研究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带来独特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管理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进一步提升中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强教师合作交流,发挥导师带教功能
中小学校有必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且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有必要安排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优秀教师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工作,并且在每学期都安排一次示范课,要求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去听课。尤其重要的是,要安排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结对师徒关系。结对教师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主要涵盖怎样和导师联系、每月听课、邀请导师听课指导、期末写出学结等等。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这样的导师带教的良好机会,积极参与听课,积极向老教师进行学习,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导师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始终秉承谦虚谨慎的精神,必须尊重导师,从而促使导师能够向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另外,中小学校必须转变以往那种担心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不放心的错误认识,而应该让青年教师放手大胆地去进行教学。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在校内展示一次公开课,邀请学校内部甚至是本区县其他学校的教师听课,从而得到其他教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中小学青年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聆听优秀老教师的公开课,并且总结出详细的课评,写出心得体会。
二、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心下移,强调中小学校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校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渐扎根并且形成。中小学校必须更加强调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载体。
组织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校必须做到每月开展两次校本培训,引导广大的青年教师观看名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体验优秀教师的讲堂。与此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每月下发两次有关教学的优秀文章,引导学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校有必要在每周五举办学校例会,在例会上安排优秀教师讲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够为优秀教师展现他们的特长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
制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将其灵活有效地运用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有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才会形成良好的可延续的学校规范。在中小学校当前已经存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学校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制度、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等。
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中小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变得更加细化,教师也能够逐渐地从以往的被动工作到自觉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特别是每周必须真正贯彻好教案检査签字制度,要求教导主任认真细致地检查教研组长的教案,而教研组长则认真细致地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教案,更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对于其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详细地检查。通过这种方式,促使青年教师认真地进行备课和书写教案,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必须保证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年以来,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小学有效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创新工作方法,细化管理措施,及时推广经验,不断反思提高,有效教学在全区中小学校呈现出健康有序、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全区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教育质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也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对有效教学理解认识不深,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工作作风不实,有效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全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年被市局确定为有效教学深化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区有效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果,推进有效教学在各中小学校的纵深开展,丰富教育发展内涵,使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优质、高效真正成为全区中小学校的自觉行动,成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增长点,区教育局决定年下半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的目的
通过对有效教学实施三年来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制度建设、常规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总结、交流、评价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学的新模式、新经验,树立一批有效教学的名教师、名学校,逐步形成推动有效教学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
二、活动的原则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以校为主,集中展评;培训先行,研究提升;讲求实效,推进教学。
三、展评内容
(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展评
(1)学校有效教学工作总结;(2)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经验单行材料;(3)课题研究报告;(4)科研论文;(5)教育研究专著;(6)学科教学设计和课例(优秀教案);(7)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8)优秀教学反思;(9)调查报告;(10)有效教学特色活动;(11)校本课程教材。
(二)优质课展评
能充分体现有效教学理念,具有个性化教学特点的各学科优秀课例。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
(三)有效教学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有效管理制度成果展评
主要包括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创建的制度及实施情况等。
(四)个人先进事迹展评
主要指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新方法、新经验,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的先进事迹。
四、工作步骤
展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时间为11月份),以校为主进行展评。镇(办)学校分为两个层面,初级中学为一个层面,小学为一个层面,小学集中在中心小学进行展评。展评期间(11月15日后),区教育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校展评活动进行检查视导。第一阶段结束后,各镇(办)教育组、城区各小学、各初级中学在认真评选的基础上,向教育局推荐上报研究成果2-3件,优质课1节,制度研究成果1册,先进个人1名。第二阶段(具体时间为12月份),区教育局在各校展评的基础上,在全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各评选出一至二个典型学校,进行示范展评观摩活动。并对全区有效教学成果进行评比、总结、表彰,对涌现出的好做法、新模式、新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升华,进一步推进全区有效教学向纵深的发展,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阶段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由各学校按照区局文件时段安排,自己负责组织实施。
五、具体要求
(一)克服懈怠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有效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抓管理、抓质量的重要抓手。全区举办这次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是深化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各镇(办)教育组、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成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搞好展评活动。11月10前各镇(办)教育组、学校将活动安排与有效教学工作总结交区教研室同志处。
(二)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各自特色
今年,区局将分步组织开展系列深化有效教学活动。各校要按照区局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紧密围绕教学管理方式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两条主线,打造特色校园,培养特色教师,形成特色课堂,不断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7.专任教师配备情况
一些学科教师配备不尽合理,如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无专职教师,如小学科学、劳技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对教师的实验与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在抽查的小学中皆无科学、劳技专职教师,大多由本班语、数教师兼任,其中1所小学有巧位科学兼职教师,而无一位专职教师,使科学课开齐、上好的要求很难落实,实验室及器材很难有效使用。在抽查的随堂课中就有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讲授《简单机械》和《编织》。专任教师配备不尽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装备的使用。
8.学校校长、仪管人员及师生访谈情况
(1)对教学资源多样性认识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访谈中发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使得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将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同于一、两种资源,而忽视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比如,教材一直是中小学教学的主要资源,以至于一些校长和教师,常常把教学资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参考书和习题册等。一提到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就想到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和试卷等。殊不知,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网络教室、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资源包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由于认识的单一性,没有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教学资源,使得不少校长和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总与纸制材料离不开,从而致使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受到制约。
有的校长重视教学装备的建设与配备,却忽视了教学装备的管理与使用,教学装备只起到“撑门面”“比阔气”的作用。尽管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还有校园网,但主要是给教师用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也只是在对外开放时才露露脸,平时刀枪入库。只重视上级检查以及对外开放这个“形”,忽视了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提高质量这个“实”。
(2)学校的管理水平制约着教学装备的使用质量。在物力资源的管理上,有的学校领导管理水平不高,制度不够健全。例如,有的学校在未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就购置一些物资设备、对于一些物力资源的“进出”不进行登记、对于一些设备缺乏有效的维护、对于非正常使用造成的损坏也不去追究责任、也有的管理者思想落后。比如,学校管理者过分爱护现代媒体资源,而限制了教师正常使用。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对不会使用现代教学装备教师的培训,而使得这部分教师不能利用这类资源。有的学校因噎废食,害怕损坏图书而不许学生借书,害怕损坏微机而不许学生上机,害怕出安全事故而不许学生使用体育器材等等,这些状况造成了物力资源的闲置乃至荒废;在教师资源管理上,有的学校领导采取专制的管理方式,不注意调动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也不给教师教学资源使用上较大的自由度。有的学校在教师集体备课、学科组教师定期研讨方面没有形成相关规定、制度,从而使不同教师之间的经验与智慧缺少交流。中小学领导在教师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不当措施,使得学校内部缺乏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交流与分享使用教学资源经验的良好氛围。
(3)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教学装备服务教学的效果紧密相关。教学装备的利用主要靠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没有开发与使用教学装备的愿望,如果教师低估了教学装备的重要性,那么必然会极大地闲置教学装备与资源。访谈中了解到,良好的教学设备闲置着,教师反映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事务、杂务多,无暇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有时不是不会使用,而是使用起来太麻烦,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有些教师则凭老经验做事,固守传统,拒绝使用新的教学设备,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更不去学习,过分依赖本校专业人员,摒弃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乐于在传统的功夫上打转转,一节课知识容量狭小,效率低下,任务有时还不能完成;有的学校不去培训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使学校缺乏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机制和氛围。
四、讨论与建议
1.为教学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提供有效参考
本调研所选样本在全市具有随机性、典型性和全面性,兼顾到中学和小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访谈所抽取的样本在性别、职称、教龄、任教学科及学校分布上符合研究的需要和要求,对37所中小学的教学装备管理人员进行了全体抽样,访谈提纲内容的选择具有常态性和持续性。所得的调查数据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建立教学资源使用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每校由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对教学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明确学校各管理部门职责,明确相关学科教师的职责,负责教学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各项工作及时到位;二是科学制定管理制度,各校要制定并落实《中小学实验室及仪器室、准备室管理制度》《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制度》《中小学体育器材室及场地管理制度》《中小学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器材室管理制度》,对教学资源管理、功能室的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相关人员的学习培训等应作出相关的规定,教学资源的管理与使用做到有章可依;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各地各校要明确专人负责教学资源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各功能室要指定具体责任人;四是将落实《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与教学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有机结合,统筹安排。
小学教育; 管理策略; 教育反思【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59-01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地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搞好学校的管理?怎样进行管理?本文拟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商讨。1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理要梳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2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机制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在管理中,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比如,管理人员对于教师教学业务内容的检查就不能统一化,不能格式化,应当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不能因为自己的管理方便就轻易去搞所谓的“一刀切”。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管理成效。由于客观因素,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历的管理人员很少,现有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受传统观念影响较重,信息服务意识淡薄,没有树立现代的信息管理理念。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对欣喜地接受、处理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培养一支学习型、高素质,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管理理念,并有一定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首先,应特别注重对现有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观念的培养。通过开展国家信息化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同时,应加强在岗人员信息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组织教学管理人员集中参加一些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等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此外,适当引进具有较高网络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结构与知识结构,形成一支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骨干力量,从而带动整体工作,加速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大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管理是服务,教学管理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网络的用户,他们必须懂得如何获取教学管理信息,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应该承认,当前学校中,部分教师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能力也较低,他们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利用率不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网络的主动性也是加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又一重要条件。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还要有系统的规划及全盘的考虑,还要注意与人事、后勤等部门密切配合。教学管理信息化还涉及到工作流程及分工的变化,应主动应用组织再造的理论与方法,使信息化过程得到优化,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