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终南山作者范文

终南山作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终南山作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终南山作者

第1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关键词:王维;诗歌;结构变幻;天人合一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用自然、凝练的语言,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富有特征的景物,意境高远,清新自然。他善于在文字描写中融入绘画艺术手法,表现客观物象的直接性、可感性、生动性的特点,真切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到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其诗作富有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这是对王维作品最中肯的评价。他的作品在创作中应用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体现诗情画意方面近乎达到完美,很有代表性,许多诗句都脍炙人口,从而使王维的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一个奇葩,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立体空间结构的变幻之美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王维诗歌当中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因为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2]。在绘画艺术中,远近、大小排列的不同,构成生动的相互关联的富有立体感画面,使诗所表现的意境具有立体感。

王维诗中综合地运用绘画艺术手法,把自然景物用文字加以排列组合,构成错落有致的立体感,层次分明,意境高远。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对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予以确定,接着写终南山的气势,最后再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描绘。从结构上,由远及近,由点到面,处处融入了绘画的技巧。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先把整个山体进行分段描绘,从山之高、山之长进行刻画,并运用多种技巧。首联两句是抬头所见终南山远景,是远观。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终南山的近景,山中云雾缭绕,奇妙无穷。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看到的情景,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致之缥缈,仿佛使人入仙境一般。尾联再写作者流连忘返,直到傍晚才向砍柴人寻觅住处。全诗八句,仅用四十个字,每联变换一个角度,句句体现作者匠心独运,处处都在用笔作画,线索清楚,层次分明,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借用浓淡渲染、远近衬托、色彩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对终南山进行描绘,这是诗人兼画家高超艺术的结晶。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对大自然描绘的同时,将人的活动同样也融入大自然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写景抒情都极其真切自然,不用辞藻涂饰,得到了“天然之趣”。王维在《山居秋暝》诗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是作者描写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代表作。空山、新雨过后,秋天的月夜,月朗星稀,空气清新,竹林里传来浣衣女阵阵的笑声,宁静的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是渔舟轻盈地迎着月光驶去。诗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将自然美和人的活动融为一体,创作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景。王夫之曾说:“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3]同时在这首诗中他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统一,描写月光,由远到近;描写清泉,由近及远;描写浣女,由暗到明;描写渔舟,由明到暗。青松是静态的,月光是动态的,石头是静止的,流水是移动的,动与静和谐统一,充分体现诗人娴熟的艺术功底。

又如,王维在《新晴晚望》中写道:“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作者起手先写远处广袤的原野,再写近处的村门、树木,紧接着描写的是春雨新霁后夕阳在水田中泛着白光,遥远的青山也清晰可见,末尾两句道出农家人忙春耕的繁忙景象。这样描写,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和谐美景。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等多种表现手法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美,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彰显了王维诗歌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结构的变化又有和谐之美,使人读诗如赏画,他将绘画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形成他独特的诗歌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古有以梅为妻的雅人,那叫梅妻鹤子。可以想见,在那枝柯横斜、梅瓣纷扬的林中,伴着闲鹤,呼吸着香韵宜人的清气,超凡脱俗,不娶也罢。我想那雅人在同梅的朝夕相处中悟到了清幽、高洁、素雅、疏狂的梅品,能以梅为妻,那妻也定是温慧、娴静、清和、率真的至美佳

人了。

相传唐以前秦中渭水多竹,终南盛梅。而如今,终南寻梅却是一桩难事了,人们甚至认为秦岭非梅花之乡。抱着试试的态度,我于终南别墅种梅五载,经年培育,居然长势茁秀,花发弥狂。每年从腊月始,我会厮守着梅树,天天亲望,日参数巡,直到落英缤纷,怅然若有所失。

梅树坐花当在腊月,草籽般的花芽密密地布满枝桠,然后经冬数九,霜雪酷寒,似漫漫无期;三九过后,苦寒中的梅花开始了萌动,那着花的弱枝几经霜寒变得纵横穿插、多姿多态。此时我就进入了待月的心境,“欢娱夜短”“期盼天长”是一种时间的相对论,谁能将美好留住,久久浸于欢娱而不觉度日如年?谁又会将短暂的欢娱延长如年地度日?

立春后的梅树,也像人一样知觉到春光即临。遇晴空万里,暖洋洋地享用着日光;遇阴风雪霜,则默默地承受着严寒,那如麦籽般的花芽静静地随着寒风摇曳,隐忍着,积蓄着万种风情伺机待发。雨水过后,我越发往园子里跑得勤了。清晨从床上爬起来就奔向园子,午间会端上老碗,将午饭吃在梅枝间。一次去城里办事,三五日事毕,我急急入山奔到梅间,忽见那疏疏密密的花苞已如豆了,从此这如豆的花蕾牵魂似地竟使我食不香,坐不宁,真可谓“为爱梅花月,终宵不肯眠”。

每逢此季,气候常有不测,前年的春天山杏伴着梅花竞相开放,满园春色,心也雀跃。突然一场呼啸的寒风,山中居然飘起了大雪,“暗雪萧萧,经寒漫漫”的机遇使我目享梅将雪共春的佳境,白梅与雪不辨,绿梅寒蕊冷香,红梅则如美人额上的血痣,荒寒一点红,足以酬天地,一夜的风雪直显出了玉骨冰心的梅品。相比之下,杏花就惨多了,虽然我连夜给它包上了防寒外衣,但当年杏子还是颗粒无收。今年梅杏竞春的季节又到了,我又操起心来,每日晨起,必听天气预报,心情也随着天气时阴、时阳、时欢、时郁,这样的心境在一两月中过,美好的时光竟变得漫漫、悠长了。

待真的花季到来,你眼巴巴地瞅着那一树树的繁花转瞬间落英而去反倒惆怅起来。板桥有诗:“留春不住由春去……明岁早些来……烟花待剪裁……”

(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出版)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说:“我在终南山种梅花已有数百株,每

年待梅花发,正如待月黄昏后的心境。”文中哪几处体现了作者“待梅花发”如同“待月黄昏后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绿茶,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茶类,每一年围绕着它的品鉴都是浓墨重彩的一大笔。千百年来,其他茶类纷纷在其工艺上发展起来,绿茶从未被历史淘汰过,不管是唐朝煎茶、宋朝点茶、明朝的泡茶法,历史的品饮方式伴随着工艺的变化,而其本质不变。

乌龙茶,工艺最多、口感最为丰富的茶类。正是这制作最为复杂的茶类也诞生了最精细的工夫泡法,不管是盖碗的闻香细品还是小朱泥的“关公巡城”,不花一定的工夫,怎品得出那绕梁三日之余香、其百转千回之真味?

历史上,它的每次盛行都可以用“红”得发紫来形容,不管是红遍欧洲的下午茶,还是红遍中国的“金骏眉”,红茶温文尔雅的表面下潜藏无穷无尽的爆发力。

黑茶,历史上边销茶的使命让它肩负起老大哥的角色,六个兄弟姐妹中,“他”总是那么默不作声,低调行事,把眼前的美好与风光留给“他人”,而时间会证明“他”的价值。

如今,越来越难品尝到采用传统工艺闷黄的黄茶,这是遗憾更是呼吁,一种工艺魅力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市场风向,而是历史传承的底蕴。

白茶的起源一直是茶界争议的话题,历史中的白茶记载与其最接近自然的工艺成为取证的切入点,而其工艺的最重要价值还在于成就了白茶独特的品质,白茶虽素,但素而不俗。

明清至民国年间,曾经福州上下杭商业最繁荣的时期,茉莉花茶正是从这走向世界各地,名扬中外。茉莉花茶的独特香气与其特殊的窖制工艺密不可分,每一次窖制都像拾阶而上的感觉,每一步都会踏出不同的风光。

绿茶:“杀青”的坚守

“绿林”外传(2007年4月 总第十四期P30)

在绿茶这个江湖之中,千百年来那些恩恩怨怨沉沉浮浮的故事,丝毫不亚于江湖中的传说。本文将绿茶生动地划分为江南绿茶――少林派、江北绿茶――中原丐帮、西南绿茶――蜀中唐门等“门派”,把各地绿茶的分布与茶叶的外形、内质、品鉴方式等做了详细表述,揭示了它们品质优势的“独门秘笈”与“招牌兵器”。

乌龙茶:“做青”的工夫

闽南乌龙

品味“观音山头”(2008年6月 总第28期P52)

铁观音,因其清新的茶香、独特的观音韵而深受茶人喜爱,一些铁观音的爱好者还讲究一些特别的地域味,也就有了“观音山头”的说法,其中,“铁观音山”以感德、西坪、祥华为鼎足,不少异军突起的“山头”为辅。正值铁观音新茶初上之时,本刊编辑借着尝鲜的机会,邀请了几位资深茶客,共同针对不同山头的干茶、茶汤、叶底等方面进行品茗比较,为广大读者细分“观音山头”的各自韵味。

闽北乌龙

岩茶花名,争奇斗艳(2012年8月 总第78期P30)

在“碧水丹山,月涧云龛”的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之间,不单单只是大红袍的“天下”,更是“花名”荟萃的茶树王国。为了能更充分灵契武夷岩茶之神韵,本期编辑部特选十多款较具代表性的“花名”进行分析与品鉴并作出报告。历史中的许多珍贵“花名”都已遗失,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通过一些系统的品鉴,我们不仅是展示武夷花名之“岩谷花香”,更在于呼吁茶界、政府应加强对它们的关注与保护。

台湾乌龙

台湾乌龙茶的馥雅时光(2011年11月 总第69期P48)

喝茶,在台湾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台湾的茶叶栽培遍及全岛,总面积近3万多亩,品种繁多,其中普遍公认的有四种,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白毫乌龙茶、高山茶。本文杂志编辑特选择了金萱乌龙、白毫乌龙、文山包种等各具代表的六款台湾茶进行对比品鉴,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台湾不同产区、不同地理环境对茶造成的影响,进一步阐释了台湾“高山韵”的独特滋味,让读者对台湾茶形成较为直接的认识。

广东乌龙

“不一样”的凤凰单丛(2013年1月 总第83期P38)

凤凰单丛素来以其奇香独具的特点吸引许多忠实的粉丝,而随着制茶工艺的不断改进,新工艺制成的凤凰单丛因出奇高扬的花香、清冽的汤色而备受推崇,这对传统制法的凤凰单丛是不小的冲击。传统的凤凰单丛是采用重发酵和高温炭焙的制法,冲泡出来的汤色是橙红色,口味较重,后来的新工艺师改以往的重做青为轻做青和延长静置时间,以提高香清味甜的程度。那这两种做法的凤凰单丛具体有何差别?本文编辑精选两组茶叶,一组是不同香型,不同工艺的黄枝叶香VS蜜香单丛;另一组是同一香型的两款“玉兰”香单丛,前者品的是香气的变化,后者突出滋味的区别。

红茶:“发酵”的转身

正山小种品鉴记(2006年10月 总第九期P46)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正山小种红茶是我国茶叶中为数最少的自然保护区内生产的茶叶品种之一,基本可以肯定正山小种红茶就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几百年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很小,正山小种红茶得以延续了原来的品质和韵味,应该让消费者认识真正的正山小种。”正山小种产自武夷山桐木关,传统工艺的茶叶经松木熏制,带有浓烈的松烟香、桂圆味。本文编辑特收罗了特级、一级、二级、毛茶正山小种,分别从外形与内质对其进行品鉴,通过品质的对比分析,让读者对正山小种真正的滋味、香气,不同级别间的差别了然于心。

黑茶:“渥堆”的蜕变

云南四大产区普洱茶大比拼(2007年5月 总第15期P48)

云南主要茶产区大致可分为四大产区,由南向北分别是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原思茅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但各产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所不同,茶的香气滋味也因此各具特色。各产区的茶都有哪里独特之处?这个问题让无数人着迷。此次本文作者特别从四大产区中选取一泡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开汤对比,揭示了云南各产区的茶叶特色。

近距离感受湖南黑茶(2008年5月 总第27期P34)

你是否有因为黑茶外表的粗糙难看而疏远黑茶的时候,本文作者正是带着这种心态邂逅了老黑茶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懂得了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黑茶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要品味真正有年份的黑茶之妙处,不仅仅是看、闻、品,更需要用身心来感受……

本文通过细腻的手法描绘了千两茶的淡定、茯砖的温厚、天尖贡尖的空灵,黑茶的这杯老茶,你得沉得下心,才品得出味。

白茶:“萎凋”的延续

白茶园里观牡丹(2014年4月 总第98期P66)

福鼎与政和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制作白牡丹的树种也差异较大,不同的树种决定了它们的制法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期杂志收罗了福鼎与政和两地一、三、六、九年份的白牡丹茶样,邀请专家进行共同品鉴,通过数款相同年份的白牡丹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白牡丹造成的两地口感差异。

黄茶:“闷黄”的重生

寻黄茶之芳踪(2008年6月 总第28期P36)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最大的特点就是茶类众多。几年来,随着黑茶的崛起和福建白茶被茶客们的逐渐熟识,既然能成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黄茶一定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品质。它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卓越品质跻身六大茶类?循着黄茶在历史上留下的依稀记载,本文我们选择了几个黄茶的代表品种,开始了一次不平凡的品鉴之旅。在文中,我们探索莫干黄芽滋味的甘醇鲜爽、温州黄汤主要的两大工艺特点、君山银针独特的豆栗香、沩山毛尖的枫球与黄藤熏烟松烟味,通过近距离的文字,拉近黄茶的镜头,还原真实的黄茶味道。

花茶:“窨制”的升华

“正花香”里花正香(2009年12月 总第46期P52)

窨制的程度,往往对应着茉莉花茶的级别,不同窨制级别的茉莉花茶又有哪些不同?本文编辑在一个难得午后同时邂逅了七窨、八窨与九窨的茉莉花茶,感受了其清香鲜爽、茶汤醇香甘甜,八泡过后余香犹存的内质,突出了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魅力所在。福州的茉莉花朵大、洁白、幽香的特点突出,作为高档茉莉花茶的原料非常合适,一般七、八窨已经达到高档茉莉花茶水平,九窨的花茶算是茉莉花茶的巅峰,这融鲜花之香、茶叶之味为一体的茉莉花茶,不仅仅是茶,而是融合了制茶人心血的艺术品。

无上清凉云茶会“醉东风”之晴雪

王柏

晴空如洗,碧湖若镜,风摇芳林,花似飘雪,泛舟其间,可舒啸,可濯缨。

又是早年,梨花初开,剪插瓶中于心不忍,折枝镜中,略摹晴雪之状。

梨园盛花期此行不遇。且于林中啜饮,在脑海里让万树花开,这会是如何的壮美,无法言喻。风又起,花落镜上,不知这半日的闲饮,可曾醉否?

茗赏者上也

金卉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它把花与茶的妙处都说了出来,而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花与茶,都是清赏之上品,二者相伴,更是世间清福的极致。

花道和茶道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插花要看花的表情、泡茶也要读茶的表情:一个花艺作品要讲阴阳与平衡、一个茶席也要讲和谐与稳定……茶花已是茶席上不可少的元素,与花谈心,也让我沉静思绪,可以更加专注于茶。

女人颜色之梦呓普洱

精制的郎窑红釉茶器,配之竹子制与木制的茶匙、茶滤等一些小物件,高贵中体现典雅;红平缎的旗袍传统而又华贵,渲染出温雅女子端庄婉约的味道。久经岁月的普洱茶,琥珀红、透明心、柔而暖,似高贵典雅般的女性迷人。

原料采摘于2002年的雪山古树普洱茶,品饮之犹如般温柔婉约,挂香持久而不张扬,香味迷人而不媚人。就像多情的女人,成熟中体现高贵、简单中表达完美!将惊艳的琥珀红茶汤倾入玻璃茶海,我心荡漾!女人的柔情全在里面了。

茶是需要品的,更多的时候,它需要阅读;而女子就似这雪山古树普洱茶,不经岁月,难成琥珀。

下午茶的初衷

许玉莲

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重视下午茶仪式,他在图画室喝茶,一茶一具,一饼一果,仆人都必须遵照他的吩咐一即英国正统喝茶仪式来做。于1989年,Carcosa正式成为一家对外开放的茶馆及旅馆,其茶馆之下午茶仪式,就是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时代喝下午茶方式的重现,其下午茶的美,是展现在虽历尽几代人迁,人们仍旧没有放弃心里的初衷,下午茶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也不含糊,我们坐在图画室里等上茶,心里只觉踏实、笃定。

莲花坎第开放

小北

夏至日,终于看到了“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的景象。她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地亭亭玉立,生如夏花的繁华,飘然入荷塘的零落……静静地看着满池的荷花,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蓦然发觉要好好地生活,做个敦厚纯良的赤子,认真地对待难得的人生,淡定的面对一切,便一定会亲眼见证暗香盈盈的莲花次第开放。

陶令篱边行香子

王迎新

黄时,秋事近。天微凉,添了衣裳,想陶令当年,只怕也是披了青色长衫扶杖东篱,看遍黄花,敲着诗句。浑不知,一轮皎月何时就挂在了山脉起伏之处。

年年中秋,高挑腰身的泥炉子里掰了油薪竹、垒了龙眼炭。烟起,只管蒲扇扇去,便见火苗窜起,炭渐渐红了一截,铺橄榄炭,坐穿心砂铫。这铫也是有趣得紧,中间牛舌般隆起,确实自底部通往壶壁的烟道,古有此制,难得今人复原出来,烧水却实在比一般砂铫快了许多。微凉之际,煮水瀹忘机行香子,琥珀汤。

无上清凉云茶会“冬之归藏”

木白

春生而夏长,秋成之后就是冬的归藏。在这个敛而不露的季节,无上清凉“云茶会”第三季暮色中徐徐展开。茶会以藏养为题,所选的三款茶品自然也是紧扣这个。2002年的7581普洱茶饼开场,接着是武夷山的金骏眉,部分落在上世90年代的老滇红,串场收尾则是各席自备的私房茶。再有香席的合香怡和,琴席的琴箫问答,名中医的冬养初阶穿插其中,一场关于冬的茶聚就这样丰满且圆满完成。

古风观止 谓之大美――汉服与茶的华美乐章

张楠

所有人都有一种追溯的情节,尤其是当他上了一定的年岁,就好比我们都喜欢回忆自己的童年一样。近年来,随着韩日文化的入侵,国人在惊叹韩日传统服饰的巨大传承力之余,许多人也在觉醒,作为曾经附属的邻邦小国,尚能如此尊重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泱泱大国的礼仪之邦怎么能遗忘自己的文明留存呢?

汉服和茶有太多共通的地方,难怪茶客们会如此钟爱汉服,他们展示的不仅是古风古韵,更展示了汉服包裹下的赤子之心。其实不论是汉服,还是茶,大家希望追溯和挖掘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美。

四月南山 摩诃茶浓

陈勇光

千利休谈到草庵茶时说到,“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最质朴的地方,藏着茶的大道。农历四月,草木葱郁的终南山千竹庵,首届终南山摩诃茶会在这里举行。

终南山又称“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长安之南而得名。此地八百里山岭,又谓修行之冠,自古至今,山中多匿有大隐之士。

首届终南山摩诃茶会由马守仁先生发起,他行持茶道已久。此次在终南山千竹庵草棚举办的茶会,按他的说法,是一次最干净的茶会,也是最“摩诃”的茶会。他说,摩诃意指“大”,茶会之大不是指人多,也不是说茶席多,而是指茶人的心量要大,由此,则茶道亦大。干净的茶会也称清净的茶会,乃是山水清净,心地清净。

立夏之后的终南山,群山叠翠,正是最好时光。暑热未至,且多凉风,芳菲亦未落尽,瓜果正要成熟。位于紫阁峪里的千竹庵,修竹成林,草木扶疏。草庵茶所体现的精神自唐以来,皆以质朴为道,以茶道为修持首要。

千竹庵内,手洗钵,石灯塔,皆是中华古物。手洗钵所用的石钵来自寺庙里常见的石雕莲花香灰缸,每位参会的客人皆以山泉沐手,再漱口,以山泉拍额清凉之。

布置停妥,盛会甫始。先供以佛茶,佛茶由浙江普陀山如嫣茶友惠寄,马老师虔敬地供于佛像、天地之前。

三个月的准备,一个月来的奔波,为了茶的精神。

此次茶会准备了6个茶席。开始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各茶席的位置,茶席按终南各山峰之名取之,如:凌云,白石、圭峰、罗汉、观音等等。茶席的位置就在千竹庵的庭院之内、或周边竹木之下,凉亭之中。

第4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读王飞散文集《豁亮》

杨广虎

近读王飞新著散文集《豁亮》,我觉得比八年前的《信步南山》更加宽广和丰厚。生命和历史的巧合,让一个从关中大地出发的汉子,心灵安放在在南山的理想彼岸;推窗而望,南山就在眼前,高大而神秘的南山,让人不得不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关中和南山不是简单的地理意义上的名词,而是作者王飞生命孕育成长的血缘之地,文脉之源,以及精神寄养的圣境和家园。在这本散文集中,不管是咏物,还是写人、风土民俗记录,日常细节的灵性写作,与自然大地娓娓地对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王飞散文的朴素、随性、轻盈和纯净;轻抚王飞温暖和舒缓的文字,从中可以体会到他青春的安静和现实观照、深刻的思索精神。

在陕西方言中,“豁亮”就是让人的心一下子感到宽敞明亮,这种体会,可能只有生长在关中大地的老百姓能深刻懂得。可以说,王飞的《豁亮》,是一部“豁亮”的散文,打开人的心灵之窗,恬静明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同时,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青年散文作家的王飞在人生历练中不断走向成熟。当代散文的最大缺失就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自我陶醉缺乏人文关怀。我个人觉得,不管是文化散文,还是大散文、新散文等等,都应站在灵魂的高度,融入到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勇于担当,以广阔的胸襟,释放自己的心灵,锤炼、提升,艺术地个性写作,以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去感染读者,这才是真正散文的“豁亮”之处。山川河流,万木争艳,关中和南山是两处精神和文化的高地,关中是我们的院子,南山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值得我们在敬仰下去深度开掘。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王飞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敞开心灵之门,真诚写作,坦诚心迹,吸古纳今,吐旧纳新,在南山脚下,进行着生活积淀和自己快乐的读书和写作生活,寻求着更属于自己的句子和语言表达,关注当下,自我突破,反复琢磨,发现新意,对自己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和目标,追求经典品质和个性化写作,或许这样,他的散文更“豁亮”,在“豁亮”中更深邃和悠远。( : )

第5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作者:(美)比尔・波特 著

(美)史蒂芬・R・约翰逊 摄

译者:明洁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定价:29.80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生命之门在混沌中开启,这片死寂的广袤大地上便有了生机。乘着古老的方舟躲过洪荒,生命之火点燃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个世界,幸运而美妙。几千万年的进化赋予我们思想,于是我们便有了最原始的欲望和追求。

也许你想象不出来,这本古香古色的《空谷幽兰》的作者竟然是一个美国人。书中记载了作者在中国的“寻隐之旅”。作者此行的理由很单纯,他觉得中国的山里应该有隐士,他们存在了几千年,“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于是他从台湾辗转来到西安,从西安出发,一路走进终南山,寻找中国当代的隐士。

当我第一次读《空谷幽兰》的时候,我不明白书中的隐士们为何舍弃大千世界的繁华,独自在深山最深处归隐,直到老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风雨晦瞑之时的片刻小憩。”这些隐士每天在洞穴中修禅冥想,挑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我在惊奇和疑惑中读完了这本书,也对这群离群索居的人有了兴趣。

于是我开始质问自己――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为了什么而活着?

不可否认的是,当我细细审视自己这段并不算漫长的人生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或许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那时和伙伴们在操场上打闹玩耍;而后开始接受教育,课本和作业开始陪伴我,尽管我并不喜欢;再长大些,沉甸甸的辅导资料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开始无暇思考,只有重复着每一天枯燥的动作。如同一辆崭新的火车沿着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轨迹机械前进,尽管我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你或许感受不到我当时的惶恐,因为这种感受就如同你突然发现,你一直在做着一个漫长的梦,一觉醒来,你却失去了所有。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少了一个方向标。我的生活没有追求,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于是我背起行囊,去旅行。

第6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关键词】王维 近体诗 承转 延续 变化 别开一境 丰富多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3-02

王维是唐诗大家,其诗章法值得研究。尤其是他的近体诗,在结构上时而严谨,时而灵动。笔者曾在拙作《论王维诗歌的“起”与“结”》一文中详细讨论过王诗的发端和结尾,在本文探讨王维近体诗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承”和“转”。

一、王维近体诗的“承”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中写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就范氏的说法,近体诗中的承接自然以平直为宜。当然,旧诗章法千变万化,如纪昀批李商隐之《筹笔驿》:“起二句陡然抬起,三四句陡然抹倒……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这就是颔联下抑(抹倒)的情况。王维之诗冲雅典重,其律诗的颔联、绝句的次句并不喜标新立异,总体来说还是以顺承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顺承当中,他非常重视制造延续和变化。

什么是延续?什么又是变化?不妨从王维的一首五律《送梓州李使君》说起,诗的前半写道:“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两句顺承首联而来,是有延续性的。

首先,这种延续性体现在意义上。李瑛《诗法易简录》分析得在理:“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树字,一气相生相促,洵杰作也。”第二句本有“山”字,写出从山外看,山中杜鹃声声,而第三句复用“山”字,写出从山内看,山中雨水绵延;第一句本有“树”字,写出从远处看,巨壑中古木参天,第四句仍用“树”字,写出从近处看,树梢上流水潺潺。采取@样的办法,首联中的意蕴在颔联中得到了延续。

其次,此颔联在气势上也是有延续性的。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曾说:“律诗贵工于发端,承接二句尤贵得势,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下即云‘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此皆转石万仞手也。”王士祯这段话中的“懒残履衡岳之石”典故出自唐代传奇小说集《甘泽谣》,书中说有懒残僧者,能将数百人推不动的巨石踩落,巨石“转盘而下,声若雷震”。显然,王士祯对“山中”两句诗的评价指其能够延续首联的气势,认为它如巨石坠落一般“声若雷震”。的确,“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首联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留出了很大空间,下两句如果孱弱,势必无法匹配。故作者从时间入手,利用“一夜雨”在时间上的持续很好地衔接了“万壑千山”的巨大空间,而“百重泉”也补足了雨的声势,这才与首联的气势相契合。

最后,“山中”这联本身在形式上也具有延续性,它采取了“流水对”的形式,联中上下两句的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语意贯通。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认为:“(山中二句)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周E《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引徐充语说道:“三、四句对而意连,极佳。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用此体。”

再说变化。虽说“山中”这联对首联在很多方面有延续性,但变化的成分也很明显。其一,视角变了,首联是从空中俯瞰,故能将万壑千山尽收眼底,而颔联进入到“山中”,自下而上仰视树梢,故能看到“树杪百重泉”;其二,时空变了,首联是从空间的角度入手,描画静态的山、壑、鸟、木,颔联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入手,描述一夜间持续不断的雨以及清晨雨停后的景象。

王维的这个手法具有普遍性,如《过香积寺》之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从“延续”角度看,两句纪登山之行,在意义上承“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第三句中的古木参天,罕无人迹由次句“云峰”二字而来。第四句中的钟声杳渺,不辨其源由首句“不知”二字而来。在气氛上,这一联则承接了首联的古拙幽旷,给人以森森之感;而在形式上,此联本身“似流水,一似双立,安句自然。”(王夫之《唐诗评选》)既像对仗,又像流水,在严整中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两联之间视角从外看转向内观,感官从视觉转向听觉,状态从静止转向移动,暗暗造成了许多不同元素的变化,给人以清新之感。另如《山居秋暝》《归嵩山作》《归辋川作》等名篇都有这个特点。

王维的“承”不仅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它更超越范德玑《诗格》中“起要平直,承要舂容”的一般性理念。实际上,王维律诗中的颔联不仅可以延续首联的平直和缓,亦可以延续首联中的激烈紧迫。如《观猎》中前四句写道:“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黄生《唐诗摘抄》评此诗“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复壮激”。的确,“风劲”两句倒戟而出,气势逼人。颔联若舂容下来,则易使首联没有着落。故颔联仍以刻画飞鹰的凌厉和奔马的迅捷为要,正所谓“猎之排场热闹处,所谓承也”(张谦宜《斋诗谈》)。这正体现出王维近体诗中的“承”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平起则承得平,逆起则承得陡。它是延续诗意,开启变化的枢要,绝非平淡应景的几个字。

二、王维近体诗的“转”

相当一部分情况下,律诗的颈联或绝句的第三句起到的是转折的作用。至于怎么转,清人沈德潜在《说诗语》认为:“五六必耸热挺拔,别开一境。”笔者认为,对这个判断,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从“转”的作用来考虑,它建设性地提出了“别开一境”的说法,非常精练地概括出了“转”的根本目的;从形式上来看,“五六必耸热挺拔”则未必如是,“转”的方式方法可以是丰富多样的。

第一,别开一境。这个概念大致同范德玑的“转要变化”(《诗格》)、杨载的“与前联之意相应避相,要变化”(《诗法家数》)意思相近。它指出“转”的根本目的在于变化。王维的近体诗中,这种变化比杜甫等诗人要平和得多。实际上,王维大部分近体诗中的“转”以景物和人事交错变化为主。

不妨先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都在做情景描写,似乎并没有什么起伏,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甚至引此诗为反例:“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楷模。”认为颔联颈联全都写景,其间缺乏变化。实际上,王维的这种写法亦是“别开一境”的表现,颈联虽与颔联一样在写景,但所写的内容发生了改变:“明月”两句以写景物为主,而“竹喧”两句则以写人事为要。在看罢雨后空山、松下月影、石上流泉之后,读者眼前出现了谈笑的洗衣妇女,还家的打渔汉子,整首诗一下子从世外转到世内,从自然转到人间。这不正是真正体现了“别开一境”的精髓么?另如《淇上田园即事》中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的景物转到“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的人事;《积雨辋川庄作》中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景物转到“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人事;《辋川别业》中由“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的景物转到“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的人事;《山居即事》中由“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的人事转到“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的景物……采取这样的转折技巧,从结果上说,达到了“别开一境”的目的;从过程上说,则又不露声色,无一丝着力痕迹。这也正是王维与杜甫这样好用急D突转制造巨大跌宕起伏的诗人大异其趣之处。

第二,丰富多样。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有一段论述:“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诚然,对优秀的诗人来说,“转”是手段而非约束。王维的近体诗,正体现了章法的丰富多样性:“转”的上面并不一定要有“承”,“转”也不一定非要在律诗的颈联或绝句的第三句。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诗: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然尚闭关。

此诗的颔联并没在首联后进行常规性的承接,而是直接从室内转到了室外。如刘学锴先生所说:“(颔联)诗人好像在没有思想感情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美好世界,胸中霎时间充满了新鲜愉悦和神往之感。在全篇中,这是一个转关。”在这里,作者采取“不承而转”的方式,给读者在视觉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另如《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这首绝句更不遵循“起承转合”之法,而是一句一转:第一句先写过去,绘像时君正年少;第二句则转到现在,画面仍在,人已老去;第三句仍写现在,但由旧人转到新人,看到了眼前的年轻人,仿佛令诗人又回到多年之前的情景;第四句再转到过去,回忆后发现还是旧人年轻时更有神韵,更有魅力。刘拜山先生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认为此诗:“一句一转,愈转愈深,便味之无尽。”其理正在于此。

再如《终南山》一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如果说《崔兴宗写真咏》是“一句一转”,那么这首诗则是“一联一转”:首联总写终南山地理位置,于空中建立视角进行俯瞰;颔联则转入山中,以移步换形之法写出游山所见;颈联再转入空中进行观察,以“分野”“阴晴”等语写出终南山绵延之广;尾联又一次转入山中,写出游山见闻。

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从这些例证不难看出,王维近体诗中的“转”可以中规中矩,也可以无处不在,它体现出了诗人在构思上的灵活多变。

【参考文献】

[1]焦健.论王维诗歌的“起”与“结”[J].长江大学学报,2016(2)

[2]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77

第7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文化的印记

东汉大学问家马融奉大将军邓骘之命进京,他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马召”。马召背对仙游寺,面朝黑河湾,居于秦岭脚下。我自小便生于斯,长于斯。

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太多的历史印记。可以在“天下第一福地”楼观台参禅问道,感受紫气东来;可以在法王塔顶礼膜拜,一睹舍利真容;还可以在仙游寺览胜怀古,体味白居易《长恨歌》的凄美……

这里不仅有十三朝古都留下的浓厚的历史韵味,更有这丰厚的文化乳汁哺育出的一代代淳朴善良的乡民。

吼秦腔的乡民

秦腔唱词简单,情感热烈,乡民在农闲时节最愿意吼两嗓子,解解闷,过过瘾。撕心裂肺的吼声传递着乡民的耿直与不屈,展示着乡民的一腔正气。

就是在这秦腔声中,我看到了父母的逐渐苍老,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责任;就是在这秦腔声中,我知道了正义必被伸张,邪恶必被铲除,幼小的心里种上了正义的种子;就是在这秦腔声中,我学会了坚忍和付出,知道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成长的路上更加坚定执着。

那一声声高亢嘹亮的秦腔,那一张张古朴的面孔,那一桩桩一件件的生活琐事,都在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历史的传承

马召只是周至一个小小的乡镇,但却是生我养我的故土。这里有一群淳朴善良的乡民,教育着我,感化着我。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忍。

山峰迂回曰,水流曲折曰T,这便是T的由来。青山秀水滋润了我的容颜,同时我也从这片山水中得到了灵感,启迪了智慧。

T山培德,水启智

或许现在的我不能为故乡做些什么,但我会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决不会辱没了故乡,辱没了耳边回荡的秦腔。

第8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关键词:公路隧道;机电设备;故障

引言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相关统计发现,截止到2012年,我国的公路隧道一共为8052.7km,其中65%的公路隧道都已经进入养护维修期。由于公路隧道会受到地理位置、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高速公路设备维护仍然比较分散。这种比较分散的模式,虽然在企业运营初期对维护工作的展开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但是,随着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的不断扩大,系统使用时间的不断正常,就需要企业不断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对其进行支撑,而这样的情况,也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难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针对我国公路隧道机电设备故障响应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对故障响应进行了分析,并对故障响应的机制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1公路隧道机电系统构成

公路隧道机电设备就是为隧道的有效的运营而提供服务的设备,其子系统包含的机电设备见表1。

2国内外故障响应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法律及规范2004年,美国出版了《公路和铁路交通隧道检查手册》,而法国的《劳工法》、《公共建筑规章》中也都对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我国则在2003年颁布了《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H12—2003)。(2)管理者对于隧道的养护管理,日本主要采用了5S方法,也就是整顿、清扫、规范、整理以及素养。黄章树采用先进的服务器模式,在能够对远程操作进行支持的基础上,使得各单位能够将相关信息传输到省局养护系统当中[3]。2005年,河南某公司开发了公路机电设备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设备管理的理论,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得设备的养护能够规范化,并使得设备的养护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该体系当中,具有机构管理、设备养护管理、数据维护等多种功能,使得养护信息的管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此外,北京某公司在巡检的基础上对养护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利用数字技术,使得检验过程得到了优化,能够为单位提供可靠的数据。(3)使用者在美国颁布的《公路和铁路交通隧道检查手册》中,对隧道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程序进行了介绍,并对隧道的缺陷进行了分类,对于每个分类,该手册还给出了相应的判定标准。2006年,秦岭终南山隧道将RCM分析作为基础,在分析当中引入了预先维修概念的故障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故障模式、设备功能等对故障的后果进行分类评估,并按照不同程度的故障后果,对预防的工作进行确定,同时将确定的预防工作在日常的检修当中进行反馈,使得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维护能够得到不断优化[2]。

2.2存在的问题

(1)法律以及国家规范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规,并提出了具体的养护管理要求,但却并没有对机电设备故障如何响应的内容系统地提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我国也较为缺少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相关的法律。(2)管理者现如今,我国对于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研究主要在对其维护系统的开发,其内容针对养护管理,但是,对于机电设备故障的研究则比较缺乏[3]。从一些研究当中虽然能够看到对维护的专门研究,但是对于故障响应的检测却没有系统提及。(3)使用者美国虽然颁布了《公路和铁路交通隧道检查手册》,但是在该手册当中并没有对检测之后的诊断进行深入的探讨,而2006年底通车的秦岭终南山隧道虽然提出了将RCM分析方法作为基础,但对于如何实现也没有进行足够深入的研究。

3故障等级划分

故障就是在设备丧失规定功能之后出现的相关现象。种类繁多是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这些设备受到的影响因素也十分复杂,不同的因素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这就需要对系统进行划分,并对子系统进行评判,随后将结果进行汇总,并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判。在本文的研究过程当中,主要将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故障划分为无故障、轻微、中度、严重以及极重五个故障等级,并根据相关的运算得出故障系数,表2为本文研究的故障等级分级。机电设备的故障响应,一方面要从设备本身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还用从隧道的环境、安全等角度进行考虑,因此,实际的故障划分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制定[4]。

4故障响应机制

现如今,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对设备故障响应的相关研究,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故障检测、诊断为一体的机制,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响应。

4.1响应流程

(1)故障检测日常清洁、标定、检测设备时的车流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记录,从而建立完整的检测档案。如果一些内容依靠人力无法完成,则可以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档案进行完善,从而实现系统检测。(2)分析诊断根据设备的寿命、能耗等记录,应对设备从出厂到当前所有的故障都进行相应的记录,并结合现有的记录对其功能做出相应的评估。(3)系统维护根据实际诊断得出的结果,对故障的等级进行确定,在确定故障等级之后,企业应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并确定维修的范围、时间,从而提升维修效率。

4.2故障响应一体化机制

公路隧道系统十分庞大,涉及到很多设备,因此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的需求。本文认为,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该类问题,可将故障检测、系统维护等内容在一个操作系统中进行综合,包含有信息监测、机电信息查询、分析诊断等模块,此外,在维护模块中还应包含维护的五级界面,对应故障的五个等级。除此之外,在该一体化系统中,还应包含隧道信息修改的模块,从而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方式实现故障响应一体化[5]。

5结语

数量大、种类多是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其中还包含着很多会对故障等级造成影响的因素,可以说,公路隧道机电设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评定指标的选取会对最终的响应等级造成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建立故障等级划分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完善。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了响应一体化机制,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没有提及到的部分,而对于平台的信息交互,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陈应祥,张桂梅.基于GIS的三层C/S结构高速公路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16(3):114-116.

[2]周骏.基于GIS架构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体系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4(4):70-73.

[3]黄章树.公路隧道养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15(6):2-3.

[4]申敏.公路隧道穿越软弱破碎煤系地层及采空区施工安全控制技术解析[J].交通世界,2017(7):108-109.

第9篇:终南山作者范文

摘 要: 生存就是居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怎样诗意地居住,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老子的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三个观点,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的最高境界即是在人工的居住环境中尽量抹去人为的痕迹,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形成自在天然、朴素无华、阴柔宁静之美。

关键词: 老子;居住;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大象无形

海德格尔所说:生存就是居住,即“诗意的居住”。“建筑的本质是让居住。建筑之本质的实行乃是通过接合位置的诸空间而把位置建立起来。惟当我们能够居住,我们才能建筑。”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筑的基础,建筑应该有效地体现人的存在。建筑是一个居所,它是一个庇护人生活、工作、思想的场所,是人生活的家园。“人与位置的关联,以及通过位置而达到的人与诸空间的关联,乃基于居住之中。人与空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居住。”天、地、人、神在建筑里聚集,人在这样的空间中能辨别出自己,建筑也就变成了我们存在的一个部分。

不论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还是终南山下的道教祖庭楼观台,都代表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理想追求。而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在提高自身抗争自然能力的同时,肆意掠夺大自然的资源,不少动物品种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以至于灭绝,不少珍稀树木也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而已难寻踪迹,而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针对这些,自从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地认为:“美是生活”之后,相关学者也提出了生态美学、环境法学、环境伦理与环境审美等多种学说。

但是人类能否诗意地栖居,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撑起一片自由与和谐的蓝天,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存关系到底该如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这一切,早在几千年前的时候,老子已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陕西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下,有一处山峦叠嶂,翠竹如海,清溪潺潺,曲径通幽,恰似人间仙境,这里被誉为道教祖庭的楼观台。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曾在这里讲学,留下了旷世不朽之作《道德经》五千言。古往今来,这里成了人人向往的“天下第一福地”。这里包含着老庄的古典美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精神。

一、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依“道”而行。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律,为所欲为的,它还必须以“自然”为法。“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与“人为”相对。“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一切要合乎自然、顺从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要以人为的造作来扭曲事物的本性。即所谓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

呙智强在《景观设计概论》中也曾提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日然’,道出了人与环境的共生观,也道出了景观设计‘以人为木、回归自然’的主题。”由此可以看出,“道”的地位和规律也为人类居住环境的创作提供了思路。虽然住宅区的形成是由人工的手段和技艺完成的,然而,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居住的场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其目的却是为了使人们在视觉和心灵上更加贴近真实的自然环境,放松身心。所以,不论是住房建筑,还是住宅区的美化,其最高境界即是在人工的园林环境中尽量抹去人为的痕迹。即达到一种“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见素抱朴

老子曾说“希言自然”,那么美作为肯定“道”的自由形式,也应是自在天然而朴素无华的。因为“道”的基本品性是“朴”,其思想的本意是顺应自然之道,它的内涵就是虚静。庄子针对老子的观点,提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谓“朴”者,指物的原始状态,美蕴于其中,装饰华丽的外表是虚浮之美,简约质朴的则为内在之美。道家美学主张在不破坏物体原本完美的原始形态前提下,将美外化为内在的东西,这才是得以保存长久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好。“朴”还包含着不闭塞、不僵化、不固执的思想深意,体现的是“物之初”的本真本然,是素朴、淡泊、淳厚、澄明的体现。这种感受使人趋于恬淡、宁静、通泰,这种使人归于虚静淡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这些思想体现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就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以及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草木的栽种,建筑的营建,景观小品的雕琢都尽祛华丽之姿,而出接近原始的样貌,宛如“璞玉”一般,呈现出简约、质朴、圆润的状态。以大观园中的稻香村为例,在奢华而俗丽的大观园中生硬地加入看似“世外桃源”的景观,聊以,不免贻笑大方。不仅没了“天然”之趣,更有刻意附会道家风骨的嫌疑。

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即“道”,是“艺术本体”,美的极致。在老子看来,最美的声音是无声之音,最美的形象是无形之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在居住环境中则表现为一种阴柔宁静之美。

例如建筑的色调大多采用灰色、白色作为基础色调。在色彩学中,灰、白都是中性色,也可以说是“无色”本身既可中和其他色彩本身又游离于色彩的边缘,容易被人忽视。然而道家偏偏喜爱选择这种色调作为代表。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诸子百家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们被选择成了中国人的心理色调。……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而老子则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近代科学研究表明,白色可以对心脏、精神、神经和情绪起到一个很好地安抚作用,也有助于培养活力和获得支持性的情感。白色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压力、肌肉紧张感,增多体内药物和化学成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羞涩感、发散思维、不集中的创造力或极度活跃的思想过程,白色可以减轻疼痛。这在世俗的纷扰之中,帮助我们寻找内心的自在平静。

老子文化博大精深,从老子之后,魏晋时文人隐居山林苦行,中唐以后,文人在城市或近郊叠山理水,模仿山川物象,彻底打破了以往所认知形成的城市与山水的矛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创造自然和谐的“城市山林”。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室庐”的理想基地描写成“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文震亨也看到远离尘世的“‘野土’难求,连郊区‘广土’之广也常常不遇”,因此他才提出退而求其次的居于城市的理想形态:“吾人齐不能栖岩止谷,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需门庭雅洁,室庐清靓。”这与我们现代面临的生活境遇恰好相似,如何恰当的将老子的思想融入我们的现代建筑中,在城市化进程中今天营造理想的栖居环境,仍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2]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恒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一种新视域[J].陕西师大学报,2001,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