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管理
一、兼职教师的界定
兼职教师是指教学单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际工作需要聘请承担各类教学工作的兼课人员,从雇佣层面上来讲,学校与兼职教师的关系是临时性的,他们通常在每学期或每学年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兼职教师签订一次工作合同。学校按课程给予兼职教师报酬。
二、兼职教师的作用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主要依赖于母体高校,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因此,需要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来满足教学要求,兼职教师在推动独立学院高起点、快速、健康地跨越式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缓解了独立学院快速发展过程中师资短缺的问题。独立学院快速发展,学校的规模、功能、课程实现了多样化,学校和学生数量都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学院财政负担加重、教师短缺。
2. 有助于独立学院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以强调实际应用见长,因此常常聘用来自企业或组织工作第一线的、经验丰富的各位专业人才作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性、应用型较强的课程,这对学生就业有好处。
3. 有利于学校节约办学成本、减少开支。兼职教师在工资和福利方面的费用远低于专职教师,升职加薪的权利也受到限制,聘用兼职教师有利于学校节约开支。
4. 有利于增加学校的办学灵活性。有些选修课程读的人少就没有必要聘请专职教师,聘任兼职教师可在不增加经费甚至是裁减经费的情况下满足学生要求。另外,兼职教师合同按学期签订,因此学校很容易对师资做出调整,也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
三、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现状――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个案
1. 取得的成绩:
浙大城市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批成立的独立院校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上不断完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学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我院于2010年12月制定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兼职人员管理办法》,从聘任条件和对象、聘任程序以及管理与经费等方面,对我院兼职教师的聘任办法做了相应的规定和说明。
其次,学院给与了兼职教师充分的尊重,付予兼职教师的课时报酬和其他福利能令大部分兼职教师满意。学院能按照约定,定期支付课时费给兼职教师,并尽量给兼职教师提供各种便利。
第三,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措施比如随机听课等,给兼职教师一定的压力,尽量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
2. 存在的问题
1) 在聘任兼课教师时主要为了解决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要求,而没有真正从改善教师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去综合考虑,往往是缺什么课教师就聘什么课教师,没有真正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去聘任兼职教师,因此导致兼职教师层次普遍偏低
2)在聘任兼职教师时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招聘制度。学院对兼职教师聘任规定为 “择优自主选聘”,没有设定规范合理的招聘程序,因此导致分院对于兼职教师的选聘比较随意,主要是通过其他教师介绍或通过与企业的联系来聘用兼职教师,没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标准对他们进行选拔,以致出现鱼龙混杂。
3)对于兼职教师缺乏岗前培训,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影响教学质量。城市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但聘用的很多兼职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及教学方法都不甚了解,根本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或分院又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部分兼职教师存在应付心理,讲课态度不够认真,责任心不强,只要不出现严重教学事故,学校对这些现象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4)对兼职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兼职教师融入感不强导致责任心不够。分院将兼职教师聘进来以后,一般只在开学初召开一次全体兼职教师座谈会,基本上也只是走走形式,并无实际意义。整个学期期间,兼职教师与分院很少有交流,他们有课则来,上完课即走,不参加分院的任何活动,这样很难形成融入感,他们只是把兼职作为第二职业,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责任感缺失。
5)福利待遇偏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增加管理难度。而且,兼职教师的课酬在开学初已经按照职称评定,与教学效果无关,这样很难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四、 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的对策研究
1. 从来源上对兼职教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确保兼职教师质量,不仅要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还要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程序,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和任职资格科学制定兼职教师的聘用标准,并确保招聘程序公平、公正、公开,以此来确保兼职教师高质量。
2. 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建立起专门的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实施及时的监督和评估。对于优秀的兼职教师学校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彰,甚至制定相应的标准使得优秀的年轻兼职教师能够转为正式在编教师,这样可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 加强对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经常组织兼职教师与学生或专任教师的联谊座谈会,加强彼此之间沟通和学习的机会,鼓励兼职教师对学校献言献策,对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处理和反馈等,让兼职教师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组织的一员,承担起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责任,更有效的服务于学校教育。
4. 重视和加强兼职教师的整合和发展,积极地将兼职教师整合到学校的组织中来,给予其发展的机会,改善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严红. 健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J]. 考试周刊. 2009:22-23
【摘要】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效果。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转型时期,如何做好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我国的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创新性的建议,促进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独立学院的竞争力与凝聚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 兼职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5-01
独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发展,作为独立学院来说,教师队伍的结构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而兼职教师正是独立学院教师结构中最特殊的部分。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摆在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兼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学院教师队伍主要由全职、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组成。其中全职教师大多数为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专职教师主要由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担任;而兼职教师主要有在职的大学教师、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以及公司、企业的专业人员。
海滨学院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2012学年海滨学院共聘任兼职教师161人占所有任课教师人数的63.6%,兼职教师承担了112课程的教学任务,占总计262门课程数的42%,在期末学生评教中,兼职教师被学生评为优秀等级的达到95%。
兼职教师在保证独立学院高起点、快速、健康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兼职教师在教学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现存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多数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兼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受到一定限制,课外辅导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每学期大部分兼职教师的课程集中排在周六和周日全天,学生反应上课太过集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调课现象严重,还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共计调课491课时。其中兼职教师调课340课时,占总调课时的69%。
3、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更换教师比较频繁,甚至出现学期教学中途走人的现象,给教学管理来带很多不便。
4、兼职教师人事关系不在独立学院,管理制约力差,荣誉感责任心差,认为只要按时来上课就是完成任务,独立学院一般较难对出现教学问题的教师进行过程监控和及时处理,出现问题,学校教务处只能通过教学秘书联系到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事无巨细的都委托给教学秘书甚至委托学生办理。
5、兼职教师一般来自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或者企事业单位,对独立学院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求普遍期望值太高,一些兼职教师感觉条件太艰苦进而影响其课堂讲课的状态,对学校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造成学校管理困难。
针对兼职教师现状,结合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的自身发展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与兼职教师签订合同并要求其严格履行,对教学不认真、教学效果不好,迟到、早退严重的兼职教师提出批评,不改正的子以辞退。兼职教师出现教学事故的,应按照学院有关教学事故处罚条例进行处理。聘期结束时要对兼职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作为今后续聘的主要依据。
2、大力培养独立学院自己的专职师资队伍。鼓励专职教师听兼职教师讲课、给兼职教师助课,除了在课堂听兼职教师上课以外,专职教师还应当多替兼职教师批改学生作业,课下辅导答疑,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3、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于2011年成立了教学督导组,聘请了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作为其成员,不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随机听课的形式对教学质量提出评价意见。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考核方法给兼职教师一个正确的评价。督导组的评价作为兼职教师年终考核和奖励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并作为人事部门给兼职教师发放津贴和是否决定与兼职教师续聘的重要参考。
4、提高服务意识,为兼职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对兼职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政策,尊重每一位兼职教师,提升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6、校企合作,多种途径聘任兼职教师。学院应当通过产学合作,与企事业单位简历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合作伙伴中选择、聘任符合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校任教。
参考文献
初中是学生最先接触地理学科的时期,此时学生的年龄较小,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容易遇到困难,最难的部分就是读图,从地理图像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目前,初中教师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欠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喜欢地理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教师有义务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回归到地理课堂中来。
一、读图能力概述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好该学科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例如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填图能力、绘图能力等,而读图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在解题和实际生活当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图表、图像,这些图表、图像表达的数据和信息更加直观,是语言文字o法比拟的,而要想获得其中的数据和信息,就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读图能力,该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的图形、题目条件的认识难度,帮助学生从中抽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解题过程中,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本上的配图、地图绘本,还是做题训练中遇到的图表分析题,都需要学生使用读图能力进行分析,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要培养的能力。
二、读图能力培养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
1.读图能力是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前提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看图”的学科,在电视剧《亮剑》中,作为团长的李云龙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会看地图,他能从地图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就是这样一位不识字、只会看地图的将领,带领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读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读图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此时他们刚刚接触地理,对地理知识所知甚少,如何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地理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读图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自己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能够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当中,从而能够加深对地理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健全,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会明显提升。
2.读图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仅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述,许多信息和数据都无法得到体现,而通过图表、图像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信息传达的效率更高。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将图表、图像的内容进行“翻译”,从而获取其中的信息,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能够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学好地理。
三、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1.采用多种图示,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涵盖的知识非常丰富,一些我们的足迹不可能到达、我们的视野不可能涉及的地方,也会出现在地理教学内容中,这些未知的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教师完全可以依靠这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通过多种图示的展示,包括投影片、录像片、幻灯片、电子地图等,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获得对地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难以直接接触到的地理知识,他们学习的效率会得到提高,而且,这些图示的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极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他们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更加认真。
2.加强读图思维训练
一、 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新教材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大领域知识有层次、有坡度地分配到各学段中。当我们对各个板块的知识脉络分布及学段要求都通晓后,这时拿到一节课,才能明确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本节课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认知高度,把握住课时目标,知识深度和广度。下面,我们以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为例,看看备课时,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
1.课标引领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有关时间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地位作用
在备课中,教师应通读整套教材,在头脑中建立整套教材的印象,这是前提。第一学段中 “常见的量”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 “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在二年级 “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1时=60分,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在三年级 “时、分、秒”中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中,又会学习年月日的知识及24时计时法。“认识时间”有它独立的逻辑知识体系,但教材把这个体系分几次进行教学,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把已学过的教材与本册教材整合分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抓准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3.课程特点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看到了教材中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上午第二节课上课的时刻、午休结束时刻、放学时刻……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时刻,从它们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4.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认识时间”这节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钟面和整时,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仍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经验基础,所以在备课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在课的伊始,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钟面上有12个数,12个大格,时针、分针……有的学生还可能有新的发现,发现钟面上还有许多的小格,这些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自主地走入时间,很自然、主动地就融入到探究中。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从这个环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旧知识的浮现,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初步感知,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知识梳理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
有关时间的知识中,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它们区分开。
(1) 时间和时刻
“时刻”与“时间”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时间是指时间段,时刻是指时间点。
时刻就是人们常说的此时此刻,是一个很短的瞬间。它没有长短,只有先后,它是一个序数。平时我们生活中的几点就是表示时刻。 “时刻”的单位一般用“时”表示。如 “8时20分”。“时刻”可以从钟面或者表面上看出来,由于它是一个很短的瞬间,所以不能计量。在火车站、汽车站中看到的,都是写着时刻表而不写时间表。我们在教学中有两种写法,如:1时也可以写成1:00。
“时间”是指两个不同时刻或两个不同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轴上相应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长短,表示一段时间。时间具有连续性、单向性、序列性,并且总是不断向前流逝。“时间”的单位名称一般用“小时”表示。由于“时间”表示间隔,有长短,所以可以计量。
就比如我们上课,1时开始上课, 1:40下课,1时和1:40就是时刻,上了40分钟,这40分钟就是时间。
(2) 时间单位
小学阶段,我们所涉及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年、月、日。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很复杂的。从上面的举例中也已清楚地看出:表示经过的时段一般用“小时”表示,表示某一瞬间则用“时”来表示。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为什么有的教材在计算经过的时段时也用“时”来表示呢?例如,求一个商店每天营业多少时间,就是这样解答的:19-8=11(时)答:每天营业11小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根据国务院在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所规定的。这个命令附件1的表4是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其中对时间这个量的单位名称规定为:分,[小]时,天(日)。在附件1后面的“注”中有这样两条说明:[ ]内的字,是在不被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 )内的字为前者的同义语。这就是说,“小时”是计量时间长短的一个单位名称,但如果在不至于与表示时间的某一瞬间的“时”发生混淆时,这个“小”字可以省略。因为只有表示经过多少时间的量才能参加运算或换算,所以在算式中可以将“小时”省略为“时”。而在文字叙述中,这个“小”字一般不省略。
总之,时、分、秒既可以用于表示时间也可以用于时刻,而我们口头语言中的小时、分钟、秒钟主要应用于时间。
二、 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学生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后,再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须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这里有一些我们可以遵循的规律: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认识时间”这节课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观察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观察:1.观察钟面,回忆关于钟面学习了哪些知识。2.观察钟面上1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3.观察分针走一大格经过几分。4.观察3个典型时刻。拨表:(1)从12时拨到1时,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2)教师拨。(3)学生拨表盘,玩儿认时刻的游戏。几次活动,教师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时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须要教,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那么,结合着有关时间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抽象知识具象化
依据课标中的指向,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并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他们最适宜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当在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课就要善于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真理的探求中,启发学生勤思多想,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发展。
时间知觉是一种发展得较迟的一种能力。这是因为时间的特点就是没有直观形象、没有专门感受器,具有相对性、具有主观性,它太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只有借助能反映时间流程的某种媒介,比如日历、时钟、昼夜交替,四季更换等来反映。所以,对于有关时间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那这节课上,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次借助实际的钟表来拨一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修订版课标中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这就要老师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时间”一课中,在教学1小时=60分这一知识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从生活中,从书本中知道了1小时有60分钟,但又有几个人去深入地思考过,为什么1小时就等于60分呢?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一是拨一拨,观察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变化。也就是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个小格,总结出格子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分析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格子的研究迁移到时间的感受,将抽象的内容明了化。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思维成果的空间,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共同归纳概括出了认读时刻的方法策略。接着,利用这一方法,举一反三,再认读几个典型时刻,达到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认读其他的时刻。巧妙的学法的指导,观察、操作、思辨、新旧知识的迁移使孩子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
(二)建立模型
由于时、分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发散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式学习,提倡策略多样化。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探究式学习呢?何时应该落实策略多样化?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和说明。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层面上摸索出可行的操作性方案。探究要在合适处,策略多样要找恰当点,这是我对两个理念的基本理解。
在这节课中,要想快速认读时刻,就要熟练知道分针指向钟面上每个数,各表示几分。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在自己的小钟面上,数一数,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数,各经过了几分钟。”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有1个1个数的,有5个5个数的,有用加法的,有用减法的,还有用乘法口诀的……不同的策略显示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差异,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提升,方法也得到了优化,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最有效的同伴学习。对分的认读逐步由“格”转换到“点”。看到某个点,就自然想到了多少分,不用再去数格了。
三、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升数学素养
(一)数学能力的培养
借用这样一句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引领学生去体验,引导学生去表达。”如何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到了知识,关键是学生能力被认可,兴趣被激发,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课堂探究味十足。在“认识时间”一课中,我们也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去进行验证结论。比如: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数一数12到1这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再让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个大格来数,从而得出“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的结论。包括后面的认识时刻也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总结,但是全课始终有一条知识线索贯穿教学:1小时等于60分,和认识几时几分。学生将经验进行数学论证,这是多么珍贵的数学思想:任何结论要问个为什么。
本节课中用操作演示、经历体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等方法,比较类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过程性目标的实施过程,在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落实。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时,我们还可以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的相关知识。比如:日历中的数学。“超级星期五”,2014年4月4日是星期五,6月6日,8月8日,10月10日,12月12日也都是星期五; 2014年与1986年的日历日期完美重迭。再比如:钟表中的数学:各大钟表广告中,表盘上所指时刻都接近十时十分,主要原因是这个时刻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像一张笑脸、一个成功的手势,看到它,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很亲切、舒服。这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完美应用。类似这样的知识一介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定会倍增,这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终身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四、 注重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有人说“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还以“认识时间”一课为例。在试讲过程中,教学时分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拨小闹钟,初步发现时针和分针的变化,然后,我播放了一个模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课件。起初我觉得在这里使用课件是有效的,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但是,后来,在课后的交流中,我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时间概念本就抽象,学生以钟表作为学习时间的媒介,这时的课件使用,使刚刚形象化的知识又变得陌生了。学生可能会对结论产生质疑。这时,我为什么不像学生一样,利用手中的大钟表教具来进行演示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拨动表针,模拟过程,这不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在之后教学中我进行了改动,果然,学生对于时间的理解就更加顺畅了。可见,反思交流的重要。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教材建设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培养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具备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项目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基本工具。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加强适合于本专业的教材建设。
1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的选用情况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多选择适用于母体高校或是其他综合性大学的相关教材,即“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或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这主要缘于以下3个方面:
(1)教材市场缺乏针对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系列教材,这是导致其选用适用于母体高校系列教材的主要原因。
我国独立学院从1999年开使办学,才经过了14年的发展,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而教材编写却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对编者的要求比较高,要了解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更要了解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生源的特点,否则编写出来的教材很难有针对性。而独立学院发展初期,教师队伍还十分薄弱,甚至还不具备编写教材的能力。这种情况导致了整个教材市场上缺乏针对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教材。
(2)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是决定其选择适用于母体高校或是其他综合性大学的相关教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据调查,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师队伍由自有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母体高校的教师组成。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初期,自有的青年专任教师尚不具备编写教材的能力;自有的一些专任老教师,也缺少编写教材的积极性;而兼职教师及母体高校的教师,本身还兼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时间与精力来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材。最后的结果是,只能选用适用于与母体高校相一致的本科系列教材了。
(3)独立学院为了提高有关评估工作中选用的教材水平。有关部门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教材选用的评估标准,评估工作往往参照一本或二本院校来进行。独立学院为了提高自身选用教材的水平,有时盲目地选用一些不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或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用母体高校或其他综合性大学的相关教材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对象难于接受和理解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育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所招收的学生是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的三本学生,生源素质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差距较大,他们对于综合性大学教材中那些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难度,多数学生的反映是听不懂或是听不进去,学习积极性较差。
2.2 不利于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的教材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势必导致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
3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建设的措施
要实现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认真研究学习母体高校成熟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实际,切实地加强适用于本专业的教材建设。
3.1 教材建设应坚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母体高校相比,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类院校相比,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这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在教材建设上,要坚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应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的普通本科教材与高职高专类教材建设的优点和经验,以就业为导向,做到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类教材、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高于传统的本科院校教材的适合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
3.2 教材建设需要考虑生源的素质
由于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生源在层次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上应该具有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实践教学方面多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教材建设应以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主
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想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引进那些具有较高学历、同时又具有丰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以这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导,保证教材建设的实用性,最终实现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明确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源的具体情况,以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依托,把好审核关,才能保证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建设的质量,并实现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提高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珍荣,何全旭.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一)建立“精准化”理念,指导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的实施
“精准化”是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院系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1.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院系教学管理中,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高标准、严要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2.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3.精准化管理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4.精准化管理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构建院系教学管理流程体系
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首先要建立教学管理流程体系,以科学地理顺教学管理各项业务。教学管理流程体系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教学业务管理流程和学习管理流程。
1.教学业务管理流程
(1)教学计划流程:院系(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流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修订流程)、教师教学计划编制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安排流程等。
(2)教学检查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流程,教学质量抽查流程。
(3)教学实施流程:课堂教学流程,实习(实训、实验)教学流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流程,成绩填报流程。
(4)教学科研流程:教研教改、专业研究课题申报流程,成果统计流程等。
(5)教学行政管理流程:教学档案管理流程,教师考核流程,各类教学评比流程,调停课流程等。
2.学习管理流程
(1)考试管理流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流程,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流程,正考流程,重修流程,补(缓)考流程。
(2)学籍管理流程:新生入学学期档案建设流程,学籍核对流程,学籍异动管理流程,,延长修学年限管理流程,转学流程,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流程等。
(3)选课管理流程:必选课流程,任选课流程。
(4)毕业管理流程:毕业选题流程,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流程,毕业答辩流程等。
(三)采取具体措施,实现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
1.建立健全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制度作为执行的准绳。院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文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制定管理、计划执行过程管理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行为管理制度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命题制度、试卷库管理制度、评阅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等。考核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成绩管理、考场管理等;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期档案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以及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等;课程管理制度包括组织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组织优质课程、达标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每学期的学分设置,学业计划安排,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周数安排等,这些管理制度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依据。
2.建设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过程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规范教学管理的关键。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定专业素质,对学科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了解,能为院系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良好的作用。同时,管理者还应获得不断学习网络化管理、加强专业培养学习的机会,组建具有现代网络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功底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在院级教学管理中,合理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3.归类教学管理工作信息。每一学期,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都会定时或不定时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与文件,将这些信息与文件分类管理,不仅方便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信息保存、查询与反馈,还可以简化一些相互交叉与叠加的信息,并将其简化,这是进行了教务工作流程化的基础。
4.建立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机制。成立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指导小组,负责流程化运作的培训、推进、监督等职责。
二、结语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松散化、教学工作边缘化和教学研究原子化三个方面;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是其产生的原因;保证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执行适当性、制度变迁连续性、制度资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管理制度 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
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
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
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
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
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 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 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4] 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建议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如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论述分析,以供参考。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未根本改变。管理理念未发生根本转变是阻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取得突破和进展关键因素。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支撑,教学管理工作始终处理不断摸索阶段,无法很好适应新课改要求和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比如某些管理者过于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失去应有教育性。此外,教师教学观也有待转变,比如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保守,用旧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课程教材,这显然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2.教育模式不合理。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格素养的培养。但是现实却是,以成绩为管理依据、用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是否合格、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问题仍然存在,这种成绩被夸大的现象使本应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活动变成了让教师和学生顶礼膜拜的隐性束缚。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深入课改中来,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创新管理活动,比如德育管理和建设、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学习和实践等,但实际实施时,大多流于形式,而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些都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2.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3.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探寻与学生情况最符合的教学新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价值观和人才观为基础,将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4.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但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小学教学管理者应打破以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学业的观念,重建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配以学业质量检测标准,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中学生学业“量”与“质”的衡量与评定。此外,还应强化教师考核与评价,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自评与互评、个人考评与学科组集体考评相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结束语
总之,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生管理,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11-02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我国高校的性质、地位、功能、目标和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高校已经从社会边缘向社会经济发展核心转变;高校的办学目标也从为政府服务向引导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转变;高校的功能以及使命也逐渐转变为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应用来促进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满足个人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的同时迅速实现高校自身的大众化以及现代化。但是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突显却与当前高校中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矛盾,而教学管理制度缺陷的存在也会导致高校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使命,而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来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级人才是当前高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重新塑造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理念的塑造决定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效果,是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中的指导思想。当前高校教学理念的塑造应当围绕提高高校自身持续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力,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优化高校内部资源组合四个方面。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结合。刚性管理指的是教学管理制度中比较权威化的异性指标,如纪律制度等。柔性管理强调感情教育,即通过感情和精神的感染和号召来进行管理工作。柔性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民主化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确保教师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中,有必要做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从而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在尊重师生的基础上取得更好发展;二是做到合作与竞争的结合。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水平的竞争是面临的主要竞争,但是高校要认识到知识创新的过程不仅需要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所以,教学管理过程中有必要通过与不同系统间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实力。同时这种结合理念要渗透到师生关系管理中,即在建立竞争机制的同时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着之间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和弥补缺陷;三是实现权力集中向民主管理的转变。民主化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所以高校中上令下行的教学管理方式应当逐渐转变为上下协调、相互协商和共同参与的形式,在此过程中首先作为高校中的教学管理者要树立这种意识和理念并承认这种趋势,在民主化理念的指导下对民主化管理手段进行探索以提高管理对象的积极性。
二、重新构造教学管理组织
1.协作是教学管理组织中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具有复杂性,在教学管理组织中提倡合作共处、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组织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效,教学管理组织中的协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领导之间的协作。当前的高校一般为校长负责制,校长与副校长对高校日常管理内容进行分工管理,而这也导致了高校领导容易从自己主管的方面考虑问题,从而使高校内部产生不必要的内耗,所以有必要实现高校领导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将分工管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二是教学操作成员之间的协作。在高校中,各个学院、系部以及教研室是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设计产生了变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也逐渐呈现出来,所以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较之前的教学管理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应当强调教学操作成员之间的协作,从而能够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统一协调。
2.教学管理组织要以以人文本为指导思想。高校教学管理组织工作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组织中的个人当做重要的因素,以实现教职工需求为目标来提高教职工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优化组合、科学选拔、合理安排以及奖惩激励等。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教学管理组织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下移教学管理组织管理中心。教学管理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要从强调行政向强调教学转变,将直接实施教学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主体,在明确教师义务与权力的基础上调动教师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并建立起相应组织保证;二是强化和重视教学管理组织的自我监督。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中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民主监督制度以及民主审议制度,学生可以成为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的主体,并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过程突出合理化的建议;三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激励方式。教学管理组织要实现教职工教学、科研态度的积极转变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必须要具有完备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中适用的激励方法包括情感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等,通过对这些激励手段的运用来培养教师以及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其积极性的提高。
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评估制度的建立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找出制约教学质量发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反馈日常教学信息,同时也能够反馈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成效,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立也可以理解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的保障机制,对实践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设中,有必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的标准只有遵循客观性原则才能够对教学实际做出真实的反映。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业务能力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既要关注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也要关注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二是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能够反映出社会对高校教育的需求以及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从而确保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能够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导向性原则。即通过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指标的制定来发挥出导向性,如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如果只强调学生的知识培养,那么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重点就会停留在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中,如果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中的指标体现出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那么人文教育也会得到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当前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评估制度的导向性主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管理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通过指标的制定和调整来改变教师教学的态度和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与重点,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制度能够发挥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以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宝嘉.中国大学教学管理实践的迟滞现象与发展改革走势[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高宝嘉.适应现代大学教学管理理念的制度构架及实践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