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EWONPUBLISHING阅读评论•权与教师的教学自。学校应跨越自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作者:刘秋云 马红坤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完善,这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所说的完善,主要有两方面意义。
1.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健全,具有完整性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健全,具有完整性,就好比一个健全的人体,要有头脑有神经,有骨架有支撑力,有脚跟有立足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教学常规制度整体上说不能有缺口漏洞,制度上的缺失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误。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就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性来说,它是由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学生学习常规制度和教学管理常规制度三部分组成,形成一个具有内在和谐统一的常规管理制度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会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常规管理。就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每一部分来说,都有它的完整性,如教师教学常规制度部分,则是由教师的备、讲、批、辅、考、研等常规制度组成的完整的制度统一体。具体到每一项常规制度本身也应有其内在的完整性,即有它的基础规矩性、主体规范性和思想指导性,相关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具有可操作性。
2.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配套,具有封闭性
一个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不能光凭条目文字的多少来评价,要依据学校的性质、规模、人员队伍的实际而定,关键是要有效、严密、配套、成体。不但要有明文规定的“制度”,还要有落实、实施制度的“制度”。没有落实和实施方面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再好的明文规定都是形同虚设,等于束之高阁。这好比车轮子,不缺少“轴承”和“辐条”,向前转动才灵活。例如,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和学生学习常规制度,要使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和学生学习常规制度落实得好,还必须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具有完善性,才有利于实施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否则,教师教学常规与学生学习常规就难以落实,成为一纸空文。
依据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性的基本原理,要发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需要加强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使之形成一个常规制度管理、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与检查、考核、评估一体化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机制。从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善性来看,还是不够的,主要是落实教与学常规制度的管理实施制度的“制度”不够完善,甚至缺乏科学性。这里以一份调研资料为例,在被抽样的某县31所中小学校的文本制度资料中,涉及到听课、评课、检查、考核、评价、奖惩等教学管理常规制度项目内容的有26个单位,占84%;但其中涉及到有三项以上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内容的仅有6个单位,只占19%。这说明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教学管理常规制度不健全,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和学生学习常规制度的落实就没有保障;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活动基础不稳,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的内容
1.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
学校教师教学常规制度与学生学习常规制度的落实,按学校教学管理常规来说,一般要采取检查、考核、评估的管理方式。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常规就是教学检查督导工作,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督导和对学生学习的检查抽测等。要使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就需要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常规制度作保障。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工作,一般是由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来承担的,包括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校长等人员。因此,要健全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听课评课制度、备课检查制度、作业留与批的检查制度等,并要同教师一样纳入本人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中。
2.建立完善的教学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教学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需要把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备、讲、批、辅、考、研等有关教学常规制度要求纳入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整体考评制度中,把学生学习常规制度的有关要求指标纳入教师教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中,把教学管理常规制度的有关指标要求具体纳入教学管理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中,并把有关常规制度内容标准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以确保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落实。
3.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学考评管理制度
要使教学常规管理科学有效,就需要建立起教学管理和科学评价的制度机制。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如建立《教师教学考评方案》《课堂教学评估内容标准》《学生学习常规检查评估手册》《学校教师教学奖励规定》《学生学习奖励办法》等教学评价常规管理制度。
由此,将上述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有机联系统一起来,使教学常规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与检查评估制度形成一个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体系。这些常规制度既作为制度规定要求大家遵守,又作为一定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尺度,使教学常规制度“常”起来,和学校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检查评估联系统一起来,形成制度管理、岗位目标管理与考核评估一体化,就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具有了一定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实效性意义。
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要创新
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要蕴含“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时代精神,要体现人的进步与发展、民主与科学、管理与服务、公平与效率、综合与多元等现代教学管理理念。要有利于营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文化,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以彰显民主、科学、和谐、全面、公正、公平的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文化。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建设要突出以下教学管理理念:
1.从控制走向服务,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变革,呈现了以解放师生、促进师生发展为特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文化的发展态势。人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和自由的教学管理环境。学校教学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生命主体的成长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人的解放。教学管理关注师生的满意度,树立管理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从控制走向服务,从单靠行政命令走向科学民主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的持续提高。
2.教学管理者自我解放,培育教学民主管理精神
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常规制度建设要蕴含“以师生发展为本”的管理精神,体现人的进步与发展、民主与科学、管理与服务、公平与效率等管理理念,彰显民主、科学、和谐、全面、公平的教学管理文化的时代精神。学校教学管理者要从“管束”“控制”“监督”的封闭管理状态下解放出来,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组织”“民主型组织”文化,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文化氛围,培育教学民主科学精神,让每一个人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3.解放教师,吸纳教师参与教学管理
教师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也是教学管理的主体。解放教师,要确立教师教学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使教师从单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竞争压力圈中走出来,让教师在教学民主的氛围中展示自己。吸纳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过程,教师教学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没有压抑感,有利于民主、和谐的教学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以教师主动发展带动学生主动发展。
4.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发展
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主动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控制,引导学生求真、自律、向善、唯美,把学生从过度的学习任务、学习气氛和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教学生活中自由呼吸,生动活泼地成长。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思考;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06-0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作为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出现的新生事物,要想在高校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我院经过较长时间实践和探索,初步建设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我院构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含基础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两部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它以基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先行和基础,再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对其评估。一个循环中的评估,作为下个循环调整的依据。多个循环往复运作,形成一套适合校情、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不断完善基础教学体系建设,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一)基础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质量保障体系包含: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组织建设、“质量工程”建设。
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我院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编印教学管理文件,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控有序,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稳定。
2、教学管理组织建设
我院教学管理组织主要由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实施体系构成,实行二级管理,岗位到人、责任到人、目标到人。
3、“质量工程”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是当前和今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随着“质量工程”的深入推进,项目培育、申报和建设的难度与日俱增,我院抓住契机,全方位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类项目建设,以建设促改革,推广教学与教学管理经验,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院根据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可将教学质量控制分为教学前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后监控。(如图1示)
二、我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成效
(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取得多项突破,包括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示范中心、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我院《旅游市场营销》、《酒店英语》两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1名教师获评为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项目10项,省部级立项项目4个。2010年8月,我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申报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批准为“2010年四川省地方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二)长期坚持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效果得以显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行,提高了学生技能。我院学生在多项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外语系学生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1人获得优胜奖。艺术系学生参加2010(第六届)四川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获得五个金牌、七个银牌、五个铜牌的优异成绩,在独立院校中名列前茅。旅游系学生参加四川省“2010年全省旅游院校导游暨景区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1人获得英语组二等奖,1人获得英语组三等奖,2人获得普通话组优秀奖。工商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历年均获得省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
但是,当前人们对学校―家长互动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重新认识与定位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我校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了有关教育需求的调查。2013年10月,学校开展了“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课题研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与胡咏梅教授进行指导,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对我校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及数据分析。研究以国际PISA测试研究、青少年素养测试研究等为参考,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为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我校着力于建设家长队伍,重新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我校建立了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两级家委会都内设若干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岗位职责。学校家委会主要是发挥指导作用,使班级家委会朝着有序、有益的方向发展。学校每个学期为家委会设定活动任务,使家委会活动都有具体的内容,让家委会成员有用武之地。班级家委会最直接的作用是联络家长、团结家长,及时传达学校教育的各项要求,同时尽力发动和组织家长,更好地帮助学校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家委会代表通过自愿报名和选举产生。
为了使学校教育服务更加贴近家长的需求,方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我校开始着力建设家长服务平台。2013年9月,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正式成立家长服务中心。此中心以服务广大家长和学生为立足点,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包括在校证明办理、学生证办理、学籍移动、学生保险办理、家长咨询、接送学生物品等事宜。学校力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和家长得到更便捷、更专业、更热情的服务。
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和学校在思想上统一,观念上一致。除了进行家长队伍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外,我校在具体工作中开始尝试:
引导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工作。我校成立了食堂管理家长监督组,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广大家长参与食堂管理,监督食堂工作。家长监督组的职责是对食堂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助食堂管理员安排好一周的菜谱,监督食堂的饭菜质量,实地查看学生的就餐情况等。
引导家长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家长参加学校公共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维修维护、文化建设、节假日护校、引进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
开展家委会对教师和学校服务进行评价。学校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以及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检查活动,与学生共同参加体育、科技、艺术等活动,学校鼓励家委会成员充分发挥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和监督作用,每学期邀请家长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评价,并将家长的评价纳入教师师德考核中。同时,学校定时向家长委员会征集学生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策略,及时调整学校管理的方法,使学生管理常规的各项制度落实得扎扎实实。
一、俄罗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
(一)实施新的教师补充机制俄罗斯教育的现代化指向建立全新的教育环境,让每位公民都能接受优质教育,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因此,俄罗斯教育系统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师工作岗位,不仅为有经验的教师,也为年轻教师。为吸引有天赋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俄罗斯开始实施新教师补充机制,并设立了专项奖金。2008年7月28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签署通过了《关于实施〈创新俄罗斯的科技人才和科学—教育人才(2009-2013年)〉国家目标纲要》的政府决议。此决议提出了多种为保障俄罗斯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措施,而吸引有前景的高校毕业生到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国立和市立普通教育机构工作是诸多措施之一。俄罗斯各联邦主体通过竞争性选拔确定优秀毕业生候选人,以各联邦主体的提议为基础,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根据设定的配额批准入选人名单,并与每位获胜者签订合同,要求获胜的新入职年轻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普通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过程,开发并检验个性化的创新活动模式。[7]为吸引年轻学子进入学校工作,俄罗斯对成绩优秀并有意在学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支持和奖励。2010年1月,原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富尔先科在总统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如果俄罗斯高校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并愿意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工作,可以获得专项奖金。在未来两年俄罗斯将从联邦预算中拨款5亿卢布作为专项奖励资金,为通过选拔脱颖而出的获胜者提供资金奖励,计划两个学年共奖励1000名优秀毕业生,每人奖励50万卢布。这项计划由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共同实施,联邦主体负责为年轻的教师提供住房保障”。同年6月9日,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正式通过了《关于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国立和市立普通教育机构工作的保障》令,为这项奖励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依据。根据该法令规定的限额,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挑选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各联邦主体所辖的国立普通教育机构工作。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可以在《创新俄罗斯的科技人才和科学—教育人才(2009-2013年)》的措施之间进行资金的再次分配。资料表明,2010年共与67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签订了协议,根据协议内容,2011年的拨款总额是27886.14万卢布。此外,2011年又签订了12份协议,拨款总额是865.8万卢布。[8]实施这种新教师补充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吸引有发展前景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补充到中小学师资队伍中来。
(二)实施优秀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2005年9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启动四项国家优先发展项目:“教育”、“健康”、“经济适用房”和“发展工农业综合体”。在作为四大国家优先发展项目之一的“教育”项目框架下,俄罗斯从2006年开始实施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支持制度。2006年4月,第324号总统令规定,2006-2009年间每年通过竞争评选出1万名优秀教师,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和10万卢布的奖励。2010年2月9日,俄联邦政府又通过了《关于向优秀教师颁发奖金的决定》,并在同年3月26日颁布的《关于举办评选优秀教师的竞赛及物质奖励的规定》中对奖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具体内容包括:每年评选出1000名优秀教师,奖励金额为每人20万卢布,每年教师节前发放。另外,对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教师也实施补偿性奖励,大约有80万名班主任每月能收到1000卢布的补助。颁奖经费由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从联邦预算中划拨给各联邦主体,再由各联邦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给教师,同时还可以在联邦层面奖励的基础上向优秀教师发放地方性奖励,具体金额由各地自行确定。现在,俄罗斯联邦各主体每年从预算中划拨约300亿卢布作为区域奖励基金。[9]总之,俄罗斯国家层面对优秀教师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并初具规模,这种实践将在联邦主体层面进一步推广。《关于举办评选优秀教师的竞赛及物质奖励的规定》适用于大学前教育阶段,它确定了俄罗斯中小学教师参加评优竞赛的程序和具体标准,旨在通过竞争机制评选出在教育活动中取得重大成就并被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并通过物资奖励激励更多的教师。竞赛的组织活动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的管理委员会(Коллегиальныйорган)组建的优秀教师评选委员会负责。组织评选的基本原则是保证程序的公开性、开放性和透明性,为中小学教师参与竞赛提供各种可能。只要在学校工作、从事教育活动满3年的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参选资格,行政和管理人员无权参加。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最近3年内学生取得很高的学业成就,并呈动态上升趋势;学生在某一学科的课外活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教师为学生获得积极的社会经验创造各种条件;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高质量地组织教育过程;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并得到专业协会的确认核准;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10]为保障俄罗斯学校管理的国家和社会共管性质,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需要进行社会鉴定。因此,要求必须有多方代表参与竞赛的组织活动过程,通常包括监护人协会、毕业生、普通教育问题的鉴定者和咨询者、高校校长委员会、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领导;国民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的区域工会组织;由竞赛委员会和议会机关确定的用人单位、家长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评选委员会根据竞赛结果公布排行榜,确定名单,经过管理委员会的确认核准后,在每年的6月10日前报送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获奖教师5年后才有权利再次参与优秀教师评选竞赛。此外,俄罗斯每年还有多种中小学教师评选竞赛,如“年度教师”、“教育人”、“我向孩子敞开心扉”等。俄罗斯“年度教师”全国竞赛从1990年开始举办,最初的组织者是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全俄教育工会和《教师报》。值得一提的是,为扩大年度教师的影响力,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将2010年的第21届俄罗斯年度教师全国竞赛拍成了电影,最终获得了俄罗斯通讯及企业媒体经营者协会颁发的“最佳团体影片”奖和最佳社会沟通影片制作提名。为了提高教师职业的声望,树立教师在社会中的积极形象,2010年被确定为俄罗斯“教师年”,在此期间举行了各种教育教学竞赛和评选活动。
(三)实施新的教师薪酬制度教师工资收入过低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其消极影响体现为教师人才从教育领域向高收入的经济、商业领域的流失。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是必然选择。因此,大幅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俄罗斯普通教育系统现代化设计的一个主要方向。和其他行业一样,俄罗斯中小学在2007年9月以前实施的是统一工资等级制度(единаятарифнаясетка),从2008年开始实施新的劳动支付制度(новаясистемаоплатытруда),这与俄罗斯整体的工资制度改革直接相关。俄罗斯工资制度改革源于2007年9月联邦政府605号决议通过的《关于贯彻实施联邦预算内机构工作人员和军队文职人员的新劳动工资制度》,要求以统一工资制为基础实施新工资制度,以联邦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劳动支付标准为参照。2008年8月,俄联邦政府583号决议通过的《关于确定联邦预算内机构工作人员新劳动支付制度的条例》取代了605号决议的相关规定,成为制定新工资制度的政策依据。新劳动支付制度根据集体合同、协议、地区性法规、俄罗斯联邦劳动法等相关法规及583号决议确定形成,其结构包括岗位工资、等级工资、补偿性津贴和激励性奖金。联邦预算内机构获得的用于劳动支付的联邦预算补贴,可以用于激励性奖励。从2010年1月起,用于激励性奖金的经费不得少于30%。[11]统一工资制力求给同一职业的所有人以同样的工资,不分地区、不分工作质量,体现的是不公平的平等;而新劳动工资制度将工资区别化,按工作的质与量加以区分,是从形式上的平等走向了真正的公平。[12]教育机构作为国家预算内机构,当然也参照执行583号决议的规定。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于2008年9月提出了中小学向实施新工资制度过渡的要求。新工资制度的目的是从经济上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劳动的效果和质量,创新中小学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新工资制度,期望能够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吸引积极的、有能力的、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人才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提供劳动支付机制保障,对积极向上的和有发展前景的教师提供奖励;形成一种经济动力,促进教学工作的理性化和教师工作质量的提高。[13]俄罗斯新工资制度本质上属于绩效工资制度,它不是机械的一刀切提高教师的工资,而是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因素,教师工资的总额与教师的工作效果和质量直接相关。为了落实2011年普京关于把教师工资提高到经济领域平均工资水平的指示,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制定了《普通教育现代化的综合规划》,其目标指向是创设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吸引年轻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向俄罗斯公民提供优质教育条件。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提出了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两种方案:一是提高到联邦各主体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水平;二是如果本区域教师工资水平严重低于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水平,与2011年第一季度教师的平均工资相比,到2011年9月教师工资的提高幅度不能低于30%。各联邦主体根据本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现状确定了实施方案,其中,有38个联邦主体实施第二种方案,有40个联邦主体实施第一种方案。有4个联邦主体保障教师工资超过了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水平。[14]为帮助各地完成该项任务,俄联邦政府通过竞争向各区域划拨用于教育现代化的补充经费。为了获得这项补充经费,各地制定了一系列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综合措施,提出了提高教师工资的行动计划日程,并同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签订了协议,俄罗斯联邦政府最终划拨了总额200亿卢布的补贴支持各地的预算实施,并计划在3年内共划拨1200亿卢布。新工资制度实施后,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充实程度明显提高。统计表明,俄罗斯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从2006年的6900卢布增加到了2011年年初的14900卢布。现在,俄罗斯有44个地区的教师月平均工资达到了本地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水平。其他38个地区的教师月平均工资与本地区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教师的月平均工资达到18400卢布。截至2011年9月1日,俄罗斯大约有9000个中小学教师职位空缺(不到总数的1%,主要是俄语、化学、物理、体育、外语等学科)。到2011年10月12日止,一半以上的空缺职位已经得到充实。与2006年相比,中小学教师的职位空缺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这与增加教师工资,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条件和提高教师的地位直接相关。
(四)实施教师资格定期鉴定制度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于2010年3月通过了《国立和市立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鉴定制度》,要求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令适用于实施基础教育大纲和补充教育大纲的各类大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普通教育机构、基础普通教育(основноеобщееобразование)机构、中等(完全)普通教育机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法令提出了实施教师资格定期鉴定制度,要求对所有中小学教师每5年进行一次教师资格鉴定。实施新鉴定制度的目的是根据对教育工作者职业活动的评价,确定教育工作者的技能是否符合初级资格或高级资格的技能要求,或者确定教育工作者是否适合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施新鉴定制度的任务是促进教育工作者树立明确目标,持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方法论素养,促进个体的职业成长;促进教育工作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展现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潜能的前景;教育机构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要考虑到国家教育标准对实施教育大纲的师资条件要求;确定提高教育工作者技能的必要性;保障教育工作者劳动支付水平的差异化。[15]以前的教师鉴定制度只是对想获得某类技能的教师进行鉴定,教师是否参与鉴定完全自愿,只有在鉴定时要求教师进行技能提高。这意味着,如果教师没有技能提高的愿望,就可以不参加技能培训,以往的数据表明,这样的教师占40%。[16]新的鉴定制度要求对所有教师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确认是否符合所从事的岗位要求。可见,全体性和强制性是新旧教师资格鉴定制度的主要区别之一。此外,新鉴定制度对教师技能的要求和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被确定为核心能力。鉴定程序和内容以评价教师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贡献程度、促进学生发展的绩效、教书育人的参与度和掌握新教育策略的程度为基础。在新的教师技能要求中增加了掌握信息技术等一些新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师岗位,比如辅导员,其主要职责是为中小学生编制个性化的教育大纲,并向学生提供教育支持和服务。为保障教师资格定期鉴定制度的实施,教育与科学部还提出了配套措施:为希望提前进行高一级技能鉴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保障;至少每5年对中小学教师和校长进行一次全员培训,要保障培训大纲的多样性,以满足学员的不同教育需求,并按人头向学校划拨用于技能提高的经费;要保障教师有选择培训大纲和培训机构的权利;为了借鉴本地区以外的中小学校创新经验,校长和优秀教师可以去其他地区的培训机构接受技能提高培训。[18]与此相关,俄罗斯中小学教师技能提高体系也得到拓展。除了原有的教师技能提高学院、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以外,进修广场、创新学校等也成为中小学教师技能提高体系的必要补充。每年约有20万教师在本地区的技能提高学院、教育发展研究所、职业师范教育机构和古典大学进行提高技能的培训。而且,俄罗斯也在加强针对普通教育系统专业管理者的培训,要求教育管理干部要具备为教育机构、教育服务市场、甚至是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发展路径的能力,要具有预见未来、并不断调整战略和多元探索选择的能力。2011年是实施新教师鉴定制度的第一年,共有15万多名教育工作者通过了鉴定。
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俄罗斯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采取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教师队伍数量上的补充和质量上的提升作用已经彰显。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形成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俄罗斯的经验做出以下探索:
(一)为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提供配套措施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将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这符合世界趋势,无疑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期望。俄罗斯引入教师资格定期鉴定制度的实践启示我们,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需要制订相应配套措施:完善教师资格定期鉴定的内容和方式,探索实行学校和专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鉴定方式;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按人头向学校划拨,加大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技能提高的支持力度。同时,必须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改变对教师的高要求和低报酬的现状,以激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促进教师持续性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俄罗斯的年度教师、中小学优秀教师评选和奖励制度,各种教师职业竞赛等为我国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提供了参考。我国需要完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支持体系,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每年举办各类教师职业竞赛,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优秀教师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公开化,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代表参与评选活动和鉴定结果。这不仅符合世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教育管理的国家和社会共管性质,同时也有助于优化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住房问题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作为住房保障制度之一的公共租赁房制度是政府为“弱势”群体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住房的制度安排,是政府寻求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满足其基本居住需要的一种努力,同时兼有调控住房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由于公共租赁房的供给对象是特定的弱势群体,为解决“市场缺省”的难题,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完善住宅市场合理性和凸显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公共租赁房是针对介于中低和中高收入之间的“夹心层”人群,将公共租赁房单列出来,更能凸显政府对夹心层等中等收入群体的关注,有利于加快夹心层住房问题的解决。
二、当前我国公共租赁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公共租赁房的保障方式较为单一
在发达国家,租赁性公共住房保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物配租;二是货币补贴。从我国各城市发展公共租赁房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实物配租,即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配租一处公共租赁住房。但由于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周期较长,这种单一的保障方式必将延长夹心层群体解决住房问题的轮候期,也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发挥保障性住房协调和稳定市场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运行风险。
(二)公共租赁房的建设面临着融资困难
融资机制是影响公共租赁住房供给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关键因素,是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安排亟待突破的瓶颈。第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少,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又使得作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土地出让金锐减,作为公共租赁房投资主体的地方财政面临着重重压力;第二,发展公共租赁房既要解决“房源”所需的资金,又要负担长期的房屋维修费用,所需资金巨大且占用周期长;第三,公共租赁房福利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建设管理必须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使得建设资金的回笼速度极缓慢,难以形成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三)公共租赁房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启动较晚,建设和推进滞后。尽管我国高度重视住房保障的制度建设,且各地已逐步建立起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政策基本框架,但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运行中的问题较突出,我国至今仍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制约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的建设发展。
三、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策略与建议
(一)突破线性思维模式
一是通过实行市场租金、差别化补贴,提高租金收入水平,缓解发展资金压力;二是实行灵活多样的产权流转机制,既鼓励承租人通过努力逐步获得产权,又为其创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最终达到加速资金回笼;三是按照“整体开发、异地安置、腾地发展”的思路,积极拓展土地经营、商品房开发、经营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配套开发等收益渠道。
(二)突破单一模式
一是房源筹集多元化。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既通过改造、收购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筹集公租房房源,也可以转化原有廉租住房、国有直管公房,同时可鼓励社会单位、企业、个人参与建设、运营公租房和将自有产权住房等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在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前提下,吸收企业、社会和个人投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经营,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开发贷款,探索公积金闲置资金和增值收益用于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和经营;三是产权主体多元化。通过吸收社会力量或个人参与建设,形成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能有效解决公共租赁住房房源、资金不足问题,而且还可解决棚户区、城中城、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难等突出问题。
(三)改进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制
摘要:从辅导员角度探讨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出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信息沟通不畅问题,提出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教学质量辅导员教师学生家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学生多样化的变化,使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1]。同时,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闭环信息系统,不断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由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学校与学院的规章和制度等诸多方面[2],所以,本文仅从辅导员角度谈一下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 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东秦内部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由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组成的三级体系,如图1 所示。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大一、大二学生面对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大三、大四面对的主要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然而辅导员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课教师隶属于教研室,公共课教师隶属于其他学院,容易造成教学信息沟通不畅,不利于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大二阶段形成良好学风。因此,从辅导员角度看,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全程的监控,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辅导员应采取的措施
2.1 在大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虽然不利于学生成才,但是却使学生的目标明确,考上大学就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使他们在题海中辛苦坚持,数年如一日。然而在大学阶段,不少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和好的前途,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很可怕的,一旦在整个班级,整个专业里面蔓延,就会破坏整个班级的学习兴趣以及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在大一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尽早地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等,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大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在于奋斗目标的缺失。通过专业教育和培养,告诉学生在这个专业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才能满足社会这个行业的需要,使学生明白进入大学如果不好好努力,也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告诉学生的毕业去向,可以使他们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尽早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大一期间做一下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2.2 加强与公共课教师联系和沟通,重点监控大一、大二学生学习情况。大一、大二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学风或者班风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主要接触的是公共课教师,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有助于监控大一、大二学生的情况,以防止他们在这个时期里掉队。因此,建议从学校或者学院层面加强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联系,如:举办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的座谈会、建立辅导员与公共课教师定期沟通机制等,而非仅在期末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辅导员一份成绩单。
2.3 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监控大三、大四学习情况。为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建议采取下列措施:①每学期初,由辅导员向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上一学期专业后20%和成绩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生名单,作为任课教师上课点名、提问等重点关注后进生的参考依据;另外,上课考勤记录要作为学生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入党以及推荐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参考数据。②充分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遇到学习成绩下滑较快的班委要果断地撤换,辅导员要尽量找一下规律性的问题,例如同寝室学生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导致的成绩下滑明显或不及格时应该将寝室同学拆分,以隔绝不良环境干扰学习。③针对每学期的后进学生(专业后10%),可以发动专业课教师,实行“重点学生重点帮助”的制度。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助1-2 名学生,采取半个月谈心一次的方式,主要解答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上的困惑,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成绩。④每学期初都进行一次由辅导员和全体专业课老师参与的座谈会,对上一学期专业排名靠后、成绩下滑较快的学生做具体情况介绍,便于专业课老师在本学期对上述学生加强了解和关注。
2.4 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对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树立正面典型,对特殊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沉迷网络爱打游戏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批评和引导,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严抓上课和早晚自习的出勤率来约束他们的不良行为。对性格孤僻的学生主要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要建立与重点学生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近期在校情况,从家长和辅导员双向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双方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东秦辅导员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及时沟通的长效机制。要求辅导员每学期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至少一次,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情况,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格局。辅导员需做到特殊学生经常沟通;重点学生加强沟通;普通学生保持沟通。
辅导员负责建立包含学生电话、QQ、邮箱和学生家长电话的学生通讯录,同时做到通讯录每学期更新一次。联系家长的方式采取电话、书信、短信、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或暑期家访等形式。
2.5 建立辅导员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特殊学生包含心理问题学生、学业警示学生、患重病或绝症学生、孤儿或单亲学生、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等情况,为增强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在与特殊学生家长联系后需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与特殊情况学生家长联系的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3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提高该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完善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辅导员应加强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
综上所述,本文仅从辅导员角度探讨了东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出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信息沟通不畅问题,提出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加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全程的监控,使学生形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12:64-71.
【关键词】弹性学习;高职教育
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办学历史,而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高职教育兴起,对其存在的意义及培养目标的研究就已经开始,现已取得可喜的成就。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加快了扩招的步伐,使在校高职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加,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创建高职特色、瞄准"目标市场",为不断满足社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办学趋势,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对怎么样建设弹性学习制度提出一些看法。
1.弹性学习制度的主要教育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这既是中华职教社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了进行了学分制的研究,但由于内外部教学条件的支持不到位,这些大都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展开试验研究来学校学习的弹性教育和不来学校学习的终身教育的学习制度,制定和完善学分制细则、包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建立弹性学习或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制定经管类、理工类等不同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并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培训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创造弹性学习的校内外保障条件就成为了弹性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2.弹性学习制度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制定学分制的弹性学习、终身教育制度实施细则
目前职业教育对社会开放度严重不足,偏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缺乏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在年龄、 阅历 、职业背景、 家庭角色、学习基础和勤奋程度及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的学习者,需要学习时间更富有弹性。要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学习,不限制修学的年限,学有余力的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学习基础较差或学习精力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延缓学习毕业时间,家庭有经济困难或希望提前实践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从事合法劳务或半工半读,或中途离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学习,时间甚至可以无限延长,即可选择终身教育,以适应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2.2构建弹性学习、终身教育条件的课程设置体系及教学实施办法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专业的岗位需求及学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调查,选择终身学习的学生还要调查其年龄结构、工作的性质等方面。以此为基础分析和确定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并以产学研为基础,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设置要求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要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并分别设置学分,分别设置考核细则。还要研究学校怎么样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减少、降低前后关联的课程门数、强度,构架较多的等价课程、等价课程组合、等价学分。学校还应该利用周边同类学校的优势,进行跨校的课程资源共享,开设跨校互认学分的选修课。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大力推进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模块化、以及课程综合化改革。另外有效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案例,参考学生在实习实训或者工作中相关企业的反馈信息,即时修改与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引入行业规则,企业培训材料,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的案例),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技能训练项目等。
2.3建立适用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选课制度
建立适用弹性学习制度的选课制度,完善已有的选课系统,为学分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选课系统要求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它应该是学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三方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师可以自己本学期所要教的课程,以及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学生可以通过查询本学期所开设课程及开课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如果需要提前毕业、推迟毕业或者因工作需要在某段时间才能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上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非本专业的课程,若有网络教学的课程可以选择网络课程。
2.4建立健全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配套管理制度
要保证终身教育学习制度在本院的实验顺利有效地实施,保证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效,还必须建立和创新一系列管理制度。拟主要包括:学分制实施办法、导师制实施办法、考试考查的规定、选课办法、学生重修课程实施细则、学生免修课程制度、学生考证管理制度、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招生制度、毕业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网上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另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双选制”,这些制度既要在传统的学习制度下有所创新,又要符合职业学校实际,以进一步增强弹性制学习的实验和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5建立健全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网络平台利用及管理制度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课程而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交流、学习服务、信息统计等栏目。网络平台内容丰富,使用者可以来自各种层次的学生,使用方式可以灵活多变。首先应该建立学习卡制度,每个学生凭电子学习卡进入平台,学生通过管理平台进行学习与成果提交,需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评,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平台和同学进行交流;要求老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的系统的跟踪,考核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性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成绩进行及时评价,记录学生获取的学分等信息,保证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能掌握学生最新的学习动态;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应该通过平台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并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教学中加强校企合作,这是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有利保障。
2.6制定弹性学习、终身教育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时限具有弹性的特点开发。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基本学制为三年,按教学计划要求修满一定学分学分学生可以毕业。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可有一定变化,可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修满学分也可提前毕业。三年学制可提前一年,也可延长二年。但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应该将弹性设置更大,将学习期限无限制延长。所以应该重点从终身教育这一视角研究建立什么样的学籍管理制度,确保学业能力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或因工作需要等原因的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毕业。 [科]
【参考文献】
[1]马永春,李洁.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思考.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3.
[2]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 英语泛读课程 教学质量评估 内涵
引言
泛读作为一门重要的英语专业素质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专业人士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如应试倾向严重,实用性不强,缺乏阶段性目标或阶段性目标不明确,评估手段或措施不合理等。本文根据课程评估的通行理论,结合泛读教学的实际,从学生、教师、课堂、测试和教学管理部门等不同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泛读教学质量评估的系统,并且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一、课程评估的模式及原则
课程评估模式有很多种,如D.L.Stufflebeam提出的CIPP模式,即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品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价要解决课程计划、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输入评价就是对所输入的材料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等进行评价,成品评价就是对施教的对象——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针对某一门课程来说,这一步就是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测评,以得出一个全面的评价。
美国的Myrna Delson Karen提出的外语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本人、学生三个渠道对外语教学进行评估,主要是从教材知识、教学成效、外国文化的呈现、教室管理、心理因素、个人性格、和专业态度七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课程评估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计划实施的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估。
一般说来,课程评估包括形成性(formative)或中期(ongoing)评估和终结性(summative)或后期(end of course)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估,其评估的对象可以依据评估目的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但终结性评估主要是根据测试结果而对教学的主要因素逆向进行的评估。
课程评估的步骤一般分为四步:确定评价目标和相应的标准,制定评价方案,根据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撰写评价报告。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概述、课程描述、评价实施方案设计等三部分。评价概述包括进行评价的必要性,评价拟采用的方式或手段,评价的用途,评价的目的与标准等;课程描述包括课程目标、指导思想与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类型、课程设置等;评价方案的设计,其核心内容就是根据该课程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撰写评价报告的基础。
教学评估的基本原则: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的结合,综合性评价与专项性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客体评价与主体评价的结合。
二、泛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内涵
所谓泛读教学质量评估,就是在遵循一般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教学具体实施的有关方面及其管理部门对泛读英语专业的英语这门课程给出的一个基本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对泛读教学的综合检查,是对泛读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和政策调整的重要手段。
根据上文所述及的课程评估的一般原则,对泛读这门课程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学生对泛读课程的评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评估、师生对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估、对英语测试结果进行的评估、和教学管理部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的评估五个方面。除了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的以外(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本文略去不谈),其他几个方面的评估对泛读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能等闲视之,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学生对泛读课程的评估
泛读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的评估,可以从教材、任课教师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教材方面,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实用性,即泛读英语专业教材所要强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模仿性,以及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还有配套的相关参考资料等。
任课教师的评估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任课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泛读教学方面的作用特别不容小觑:泛读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学习态度、英语水平、学习习惯等与本科生有较大的不同,要想让他们比较好地学好英语这门功课,对老师的要求实际上更高。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宜,课外是否进行指导,以及指导的方法是否合理等会直接影响到泛读英语专业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当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态度对英语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课堂教学的作用还要大。课堂上,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学生人数又多,学生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实践机会和老师的指导相对有限。而自主学习中心,一般来说,有丰富的音像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及薄弱之处,有重点地进行训练,扬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对泛读这门课程的评估最好是形成性评估,因为在过程中进行评估,感觉更真实,更便于学生把握。
2.教师对泛读课程的评估
任课教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有个合理的评估,这样既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总结,又是对今后改进一门课程的教学提供背景参考,同时还能加深对一门课程教学规律的认识。当然,泛读英语专业不同的课程之间,由于教学材料的不同,教学条件的差异,教学对象个性的多元,施教者能力的强弱,评估起来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从施教的一般性规律出发,我们还是可以从几个相对固定的方面帮助任课教师对泛读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任课教师对一门课程的认识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最好进行终结性评估。
和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评估不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评估侧重于教师本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几个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可能一门课已经上了好几轮,但如果要他谈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则有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根本就没有思考过。教师对一门课程认识不清,则施教时就会方向不明,那么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对一门课程的认识程度而对所要教的材料进行详略、粗细、增减等方面的加工。这里所说的教学材料并不囿于教材,因为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张本,教师还可以对之进行加工处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过程,广义地说,指的是进行教学的全部过程,包括课前所进行的准备,课中所进行的活动,课后所做的工作。狭义地说,指的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利用课堂教学使泛读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但又不同于人们所说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依据期末成绩所反馈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的总结。
3.师生对泛读课堂教学的评估
对泛读课堂教学的评估正如对其他大学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估一样,是针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的评估。而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学生,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教材,在现代教学设备的辅助下,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能够有所超越。
泛读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完成泛读课所要求的任务。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和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估。因为在同一个场景中活动,所以可以共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熟悉程度,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合理的使用,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对学生的启发诱导等方面。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在参与课堂教学、听讲的专心程度、接受的知识等方面。
4.对泛读测试结果的评估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测试是一种重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检测手段,尽管不是全部的手段。英语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一般由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组成,这四种技能同等重要,对泛读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泛读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学中重视实用就比本科学生来得更加迫切。一份理想的英语试卷应该是上述四种技能所占比例均衡,但根据我们的理解,在非母语环境下,阅读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帮助更大,而写作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及使用情况,口语测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进行,可采用人对人、人对机的方式进行,具体比例是听力20%,口语20%,阅读35%,写作25%。
常见的外语测试有潜能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性测试、水平测试、结业性测试等五种,其中成绩测试用来考查个别或全体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某一阶段或最终阶段的成功程度,往往以该课程的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泛读教学效果的检查以成绩测试为衡量尺度。从考试成绩判别的角度看,应使用标准参考型测试而不是常模参考型测试;并且分析试卷的内容效度、标准效度、构卷效度、表面效度,尤其是内容效度;测试的信度中主要是注意评卷的信度。
5.教学管理部门对泛读课程的评估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督导人员、外语院、系等)对一门课程的评估一般包括对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课程质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质量等四个方面,因为泛读课程是泛读英语专业阶段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以没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一项。
对课程质量的评估主要是针对课程大纲、教材选用、师资配置、课程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估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德师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听课情况、课外作业、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估。简言之,对教学双方及其中介进行评估是教学管理部门把握一门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结语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控制教学过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对泛读英语专业院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对这门课程教学现状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施教过程的理解和对教学效果的掌握,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也有利于英语专业院校的学风建设。泛读教学质量的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到泛读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立体地进行评估。本文从学生对泛读课程的评估、教师对泛读课程的评估、师生对泛读课堂教学的评估、对泛读测试结果的评估、教学管理部门对泛读课程的评估五个方面对泛读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建设提出思考,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英语泛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素质课程,对英语专业院校泛读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于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懿心主编.泛读英语专业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铭玉主编.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