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

第1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在校长室、教导处领导下,以学校总体教学工作为指导,贯彻落实教导处工作计划。以教学管理常规落实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目标。按照学校的要求,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发挥教研组自身的创造性,组织教研活动、开展各年级学生活动,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集体备课,不断提升教师理论与教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与活动:

1、以备课组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各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做到每周定时、定地点集体备课一次,执行签到制度。备课有计划,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讨论教材,切磋教法,研究学法,探讨教学重、难点,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的问题等,做好记录,使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认真执行《合师附校教学管理常规实施方案》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在教学中做到教学进度、基本练习、测试试题三统一。每位教师都要做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工作,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各年级备课组教师要重视做好每次数学测试质量分析,要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及时总结经验, 善于反思,寻找差距,拿出有效的措施。学校公布每次阶段考试(期中、期末)平行班测试成绩,开展竞争。进一步做好数学“提优补差”工作,尤其毕业班的“补缺”做到“三确定”(学生确定、内容确定、时间确定),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落实组内教学领讲课的活动。期初要求各组上报老师领讲课的课题、上课时间(周次)到教导处,正式开课前一周在校内公布。坚持组内教师听评课制度,完成学校要求听课的节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积极做好“十一五”课题数学子课题阶段总结、汇报工作。

5、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十一五”课题阶段成果资料汇总、中期评估检查工作。

6、搞好教研组活动。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全组教师开展一系列专题研讨、学习,听课后的评课等。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学信息,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用到教学之中。带领全组教师在活动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力争每次活动有实效。

7、认真抓好教研组的其他各项常规工作。每月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笔记,提出好的建议,参与集体备课、期中教学检查等。

8、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结合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研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动员全组教师出谋划策,凝聚集体的智慧力量,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参赛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长处,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使整个教研组朝气蓬勃。

9、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横向联系,学习、汲取兄弟学校教研工作的好做法

10、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备课组为单位,针对各年级的特点和情况开展学生活动,活动做到“三有”(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保证活动时间、内容及效果,有一定特色。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期初检查教师备课笔记。

2、各备课组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进度,确定组内单元教材主讲人、教师单元教学领讲课安排(课题、时间周次)、学生活动计划安排等。

3、期初各备课组进行教材自培学习。

4、加强常规管理,督查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执行落实情况。

5、撰写“十一五”课题数学子课题阶段性报告,整理收集子课题阶段成果资料。

6、组织两届六年级教师参加包河区毕业班毕业汇考质量分析会。

7、组织教师参加省首届新课改观摩课暨名师报告会,并送交教学案例参评。

8、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参加庐阳区新课标研读活动。

9、充实教研组工作材料,迎接“市先进教研组” 评选检查组的评估。

10、六年级开展学生活动:绘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评出优秀作品展出。

十月份:

1、月初督促各备课组制定教师单元教学领讲课安排计划表、学生活动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2、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十一五”课题阶段成果资料汇总工作,迎接省、市课题检查团中期评估工作。

3、积极配合学校准备“十一五”课题中期评估成果资料: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

4、积极配合学校准备“有效教师”课题评估成果资料: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5、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区片级特色教研活动,参加区数学“名师活动室”活动。

6、定期检查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室开展备课活动落实情况。

7、学生活动:二年级《七巧板拼图》展览。

十一月份:

1、配合学校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各项工作:各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及质量分析、作业抽查、教案检查、、随堂听课、家长会等。

2、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区片级特色数学教研活动,参加区数学“名师活动室”活动。

3、深入开展“师徒结对”拜师活动工作。

4、配合学校开展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5、积极参加“送教下乡”活动

6、学生活动:三年级《我的时间我做主》,展出优秀表格。

             五年级《了解我们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评奖展出。共2页,当前第1页1

十二月份:

1、新课改优秀教学录像课、案例学习研讨。

2、收集教师新课改教学论文、典型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参加区评比,参加新课改总结活动。

3、配合学校开展校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4、参加区片级数学特色教研活动。

5、学生活动: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口算比赛,五年级《了解周围的家庭》调查活动。

元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组织好期末复习工作。

2、配合学校做好期末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各备课组完成期末试卷质量分析工作。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参加校年度教学设计评比。

4、教研组进行学期工作总结。

执笔: 朱庆雯

第2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1)、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1)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2)上课关。

(3)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4)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5)质量关。

3、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1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2、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40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5、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附: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2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4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4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4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第3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时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推行此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人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校内选定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订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人良隆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胜任两门课以上的教学,能顺利完成教学文件的建设和教学设计,出色完成实践教学;能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教学开发,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教师在教学、教研、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师的自身努力下,其专业能力从“会、熟”到“精、绝”,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会”是指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操作;“精”,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应的职业技能,顺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绝”,拥有一项以上专业技能的“绝活”。

二、对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立足社会,面向市场”的思路,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按专业将学生素质要求分解为职业思想道德、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拓展知识与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根据每一模块功能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对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按照必须、够用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技艺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安排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仿真机实习、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作出了完整、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人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地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如学习开车,当告诉学员如何进行汽车点火操作时,他们不是想到发动机的工作机理,而是对当即见到的其他控件功能和作用产生疑问。在总体把握外部控件的功能后,这一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人,例如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控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表,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的名称、工作实施的情景和条件、工作者的条件要求、工作的具体操作和目标要求几个方面。在课程中,需要根据这些工作任务的分析来进行实践场景的设置和任务安排。

第二个方面是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安排教学情景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实施计划,正体现了对学生的某种能力要求。

(四)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订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有着明确时间和课时的计划表进行具体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类似于课程表,主要是将实践活动进行时间进度上的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实施的方法和策略、课时总量。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行业,长期以来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强化机制,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了优势互补、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受到行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将学生分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可由教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将实践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智商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五、全面实施顶岗实习

学校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学校本着“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理念,不断摸索经验,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确保顶岗实习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

六、进一步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确立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以引导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开展学生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将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体现校企的良性互动。

第4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质量管理体系

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经管类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面临着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因此,必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开展经管类课程质量分析。在明晰该课程各种质量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该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管类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即涉及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内容,又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经管类课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决定着该课程的授课质量。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我们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

1.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实践的需求

教学服务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高校质量管理适用的理论方法看,目前已走出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5年一轮的高校的质量评估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已使教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环节要素多、部门散、运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削弱了高校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迫切要求以课程为对象,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组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目前已有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分人才种类的质量管理体系两类:(1)全面的质量体系是以高校组织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就是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方法,以实现策划结果和持续改进;(2)分人才种类和层次的质量体系是以产品为对象建立的,就是对某种类人才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

我们拟建立的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上述两种质量体系的具体落脚点,是组织整体和分人才种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系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过程原则,为保证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结果,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子系统。与其他课程质量体系相互并列,支撑着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多层次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由于经管类本科生课程是硕、博课程的基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升多层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指为该课程教学服务应具有技术和功能性方面内容建立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体系,是指为实现该课程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与组织整体质量体系不同,它是保证实现该课程优质教学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按课程纵向流程设置的全过程管理的所需资源构成的系统。

二、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以课程为对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措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教学流程、文件和制度,严格的监管措施等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的自动化装备与设施、教师的全员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是必备的资源条件。因此,分析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成要素,找出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上的差距,便于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的质量是学校系统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利益,其服务产品从结果看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提供和支付的同时性、服务对象产品的差异性等特性;从过程看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等质量特性。因此,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从内容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从教学服务的本质可分为结果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

1.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要素分析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既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设备等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表现为课堂教学和网站教学两种载体。课堂教学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按计划提供教学服务的综合载体,是适时性的服务;而将该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的该课程网站是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

目前支撑经管类课程结果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及其管理水平。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将课程教学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上传形成虚拟课堂。

2.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学态度、教学程序、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他即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和开课过程中的使用之的过程,构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全过程。其中,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是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内容。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例如教师能力的准备包括: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校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和纵、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论证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差与衔接,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该阶段是保证教学服务结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特性表现为教学资源齐备。

教学资源综合过程,是将教师、教学资料、地点等资源按教学纲要形成拟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其质量表现多个教学课程任务,要达到就某一课程看要求各种资源关系明确、比例适当。该阶段是保证服务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及其教学过程服务质量是互相作用、相互支撑的关系。过程服务两个过程的质量是教学资源使用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系统地、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时、准确、流畅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管理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前两节系统地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其可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并支承高校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管类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规律和管理方法,制定解决各种经管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措施,并持续地进行质量控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创新的同时将课程建设与现代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因此,经管类课程课程质量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是规范化和制度化、系统综合性、树状网路化。

1.经管类课程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遵循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方法在逐项分析后,制定该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形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文件和主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文件。既包括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又包括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

(1)课经管类课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经过多次完善,走过了从初级质量向高级的研磨,并在经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适时公布。

(2)经管类课程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经管类课程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质量的综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凡进入经管类课程建设小组的主讲教师需经过培训。其流程包括:①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②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发展计划;④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⑤进行开课前验收试讲;⑥助课;⑦独立开课;⑧质量跟踪,培养提高。

2.经管类课程质量要素的系统化

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是一个把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核心是质量控制过程。即对形成最终成果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运行。这种管理方式既构建起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又通过对于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的规范,达到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关系、实行有效监督、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的目的。

质量体系既是一种理念、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我国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满足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经管类课程质量因素之间树状网路化统的观念,找出各功能间的内在关系,摸清该经管类课程的所有功能,并表明该活动对象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全部手段,功能系统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明确了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对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就建设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理论方法支持等,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创建是质量管理里理论在教学服务的实践应用,正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理论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

第5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实现途径

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青年教师迫切希望通过多种学习途径以谋求个体发展。其中,国内访学是比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可。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

一、国内访问学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访学继续教育对于高校教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它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但就目前国内访问学者的情况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推荐单位对国内访学的宣传不够

目前,国内访学事宜归属于单位的人事部门管理,其流程基本是各教学单位提交申报名单,然后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申请者就可以联系要访问的学校和导师。但事实上,人事部门很少对所选派的教师进行访学前的培训,使得被选教师对访学的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二)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不合理

推荐单位过于注重访学者的科研成果,只注重教师在访学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从立体的视角评价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将教师个人的经济利益明显地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职称挂钩。[2]这种只重眼前教师科研成果、轻视教师长远发展结果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推荐单位与接收单位缺少沟通

推荐单位很少与接收单位沟通,不能及时了解访学者的动态情况。国内访问学者管理机制落后,大部分接受访问学者的高校,有的制定了国内访问学者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但有的对访问学者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个别接收单位为了其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对访学者设置诸多限制,如不允许访问学者参与特定的课题等。接收单位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使导师对访学者的指导与考核沦为了形式。[3]

二、国内访问学者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一)对访学的正确定位

1对访学态度的正确定位

作为访问学者,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有清晰的认识,访学目的要纯正。在访学期间,有的教师想借访学的机会,处理平时耗时较长的私事;有的教师则想借访学机会,缓冲一下疲惫的身心,让自己暂时休息一下;也有少部分人想利用访学的机会实现个人的其他计划,如准备考研、考博,准备职称外语或计算机考试等。[4]这些情况的发生,使访问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作用。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如果访学思想不纯正,其访学效果就会不一样。因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在此期间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对访学目的的正确定位

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访学目的:一是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对专业前沿发展趋势的掌握。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资助高校教师访学的各项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访问学习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科研发展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因而,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在专业学习上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当前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未来发展趋势、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二是对专业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每个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作为访问学者应该对不同院校特别是被访院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比对研究,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三是参与专业实践。目前在高校的师资中,最缺少的就是“双师型”的教师,它对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访问学者应该在访学期间重视专业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职业素养。3对访学身份的正确定位因访问学者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与所访院校的指导教师是同行,这就需要访问学者放下“教师的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意见,与其进行全面深入的专业交流,如主动帮指导教师查找科研项目的资料、指导研究生撰写小论文等。同时,高校教师在访学前,只有在思想上和职业素养规划上有了清晰的认识,才会真正重视、珍惜访问学习的机会,从而顺理成章地达到访学的目的,提高访问学习的效率。

(二)与指导教师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及协作关系

访问学者不仅要将各方面情况向导师进行简单汇报,更重要的是要与导师之间就科研、教学、学术思想、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在申请访问学者资格之前,应该事先与接收单位的指导教师联系,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等情况作简要的介绍,让指导教师对自己有初步的了解。被接收之后,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份详细的访问学习计划表,与指导教师共同商榷其中内容的合理程度。这里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对选修课程的建议。通过与导师沟通后,导师根据访问学者的专业情况及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选择需要加强学习或了解的课程(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所学课程)。其二,对参与教学及科研的请求。访问学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地表达自己参与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及学术活动的请求。有的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秩序和质量以及科研机密,不允许访问学者正式参与,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担任指导教师的助研或助教。其三,对今后个人发展的建议。通过与导师进行沟通,可以让其对今后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特别是在科研、学术发展、教学方面,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有益。

2与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作为访问学者,要想在专业水平上得到提高,就要与导师经常沟通。既要体谅导师工作的繁忙与劳苦,又要找机会与之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学习、做项目,这样既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也可以与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互动。

3参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际建设项目等活动

访问学者其任务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5]根据各接受单位的不同,有的要求访问学者参与实际教学活动;有的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只让观摩。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导师商量后,访问学者可根据导师的意见,来担任其助教,帮助导师查找备课资料或进行课前教具的准备等工作。这既和导师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又学到了教学中的经验、方法。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可以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中。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会开阔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视野。能够参与指导教师的实际建设项目,对于访问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实践锻炼。不仅能够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而且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丰富自己操作实际项目的经验。反过来,这些经验又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广泛参加学术交流及其它活动

访问学者要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倾听指导教师的建议,参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学术研讨会,可以认识学术圈内的知名学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广泛参加所访高校的学术活动。一般情况下,高校每周都有一些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包括专业的、相近专业的、非专业的。对于这些学术活动,有选择地参加是有必要的,选择范围可以广泛一点,因为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有时会启发自己在专业研究上获得更好的突破点。参加学术活动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帮助自己找准今后科研发展的方向。如果想了解这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本学科领域的一些成果展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各种展会。在这些展览会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运用情况。

(四)及时总结访学中的得失

访学虽然是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成长的一个短暂的阶段,但对于这一阶段中所学到的经验、知识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实时地把一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转化成其它成果形式,以便其他人借鉴。其它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要及时记录下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另外对于自己在访学期间的不足之处,更要总结分析,为以后的学习及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三、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教师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

当前推荐单位对访学教师的评价较单一,即只要求在访学期间(一般是一年的时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访问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发生了变化,让大部分教师认为访学就是为了在核心期刊或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但事实上教师的访学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在访学的一年期间,访问学者不仅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且其他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对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对访学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推荐单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合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把科研成果当做唯一量化考核的标准,应该注重访学教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二是对访学教师的访学评价实行延时性考核。如有的访学教师在访学期间并没有取得相关标志性的成果,但因在访学期间学术思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促使其在访学后的一两年内成果较多,这些成果也应该纳入到对访学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这种延时性的考核办法就是弥补对教师访学期间实时性成果考核办法的不足,让访学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学术研究。推荐单位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访学者实现访学任务的保障。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内访问学者政策为广大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着单位对访学工作不够重视、评价机制单一、教师对访问学习目的定位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影响着教师访学期间访学任务的完成。只有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国内访问学者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寻求切实有效的实现访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提高访问学者的继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平.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进修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8.

[2]杜丽丽,方平.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38.

[3]刘寿堂.继续教育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制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9.

[4]王晓华,赵春娟,周燕.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国内访问学者”模式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8):77.

第6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20__—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的思想,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务实奋进,开拓进取,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研促进质量”的科研兴教战略,围绕学校提出的工作目标,聚焦课堂,研培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引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着眼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打造“轻负高效”课堂。

2.全面推进以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实施“教师读书成长”工程,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

4.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与调控,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抓落实,求实效,切实掌控课题研究动态。

5.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为重点,深入开展常态课堂案例研讨、教育叙事、教育沙龙等多元化的校本研究活动。

6.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以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优化课堂结构,努力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合作、和谐、持续发展。

三、采取措施

(一)规范课题管理,突出科研的实效性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课题成果的推广,突出科研的实效性。同时,做好各种教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迎接市教科研样本校年检、课题年检等上级部门的考核和检查。

不断树立“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使课题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学,带着课题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们将突出省、市、县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和实效性,形成以教科室为主导,主持人为中介和桥梁,参与教师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踏实稳健地开展研究。

定期对各级课题进行阶段推进,检查落实研究的进展情况,确保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有效。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开课研讨、阶段研究讨论等。开展好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确保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课题论文;各课题组要撰写若干教育叙事或案例,课题论文、案例应该是对这些实践活动的记录、反思、概括。各课题组要作好研究实时记录,积累好学习文献、典型课例教案、评课表及其他相关活动资料。

善于积累各种资料,并能对原始资料加以积累和提炼,在总结中做理性思考,在剖析中提升。把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活动方案、个案分析、研究论文等编入《__教科研》,努力办好这份刊物,使它成为广大教师施展才能的舞台。积极组织教师的优秀论文向市级以上刊物投稿,精心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评比。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着年轻教师进步大,骨干教师出特色的思想,坚持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原则,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着力构建校本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校本研究,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读书反思提升

营造学习化环境,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型教师队伍。继续实施“教师读书成长”工程。坚持“四个为主、四个结合”的读书策略:学习内容以学习教育名著和新课程理论为主,与博览群书相结合;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与集体学习结合;学习时间以业余为主,与课余学习相结合;考核结果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主,与检查交流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相结合,鼓励教师广闻博览。学校将把读书活动列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及常规检查中,学习时间15周,每周一次,学习内容自主安排,但必须摘自教育名著、教育教学类期刊。同时,教科室关注现有的主要教育教学刊物,收集先进的教育理论文章,汇编成《教科研文摘》发给教师,为大家的 学习提供方便,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将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以便评价老师们读书效果。

2.专家引领辐射

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报刊及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学思想,积极参加各级的教研活动,并将活动中的先进理念和操作方法带回来,和大家进行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将采用观看录像、邀请专家进学校作专题讲座,为本校课题研究工作提供指导,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学期将通过名师引领、课堂示范、专题研讨等方式搭建有效的教科研交流平台。认真参加镇、县教研活动,所有教师要按时参加相关学科的活动。如有事不能参加,必须提前请假,写好请假条。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认真研究探讨课改中出现疑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教研组、备课组在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密切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的联系,使科研进一步贴近教学,甚至融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教研组活动各学科每周都要正常开展。每周开课,初一、初二、初三轮流开课,各学科尽可能围绕各学科的课题开展研究型开课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周次 3、7、13、16 4、8、14、17 5、9、15、18

初一 语文、地/生 数学、政/史 英语、体/艺

初二 数学、政/史 英语、物理 语文、地/生

初三 英语、物理 语文、化学 数学、政/史

开课后,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要将开课教师开课的教案和课件的纸质文件以及评课表和评课记录交至教科室归档。同时,开课教师将开课的教案和课件的电子文档发至学校信息中心。每周一,教科室将把上周开课教师的开课证明和下周的开课通知单发给年级负责人。

4.支持教师互助学习

抓好“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骨干教师或青年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回校归来要写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师徒”结对作用,举行新一轮师徒结对仪式,并加强师徒开展活动的过程管理,完善师徒工作常规制度和师徒结对考核制度。深入开展中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拟举办一次围绕课程改革的主题沙龙活动,并邀请兄弟学校教师一起参加,从而更深入地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

(三)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机制

教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就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充实内容,进一步完善教科研机制。

1.各项活动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列出负责人、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活动明确有序,进展顺利。

2.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科室开展的各项活动将纳入对教师及教研组、备课组的考核,评选“优秀教研组长”,优秀备课组长”。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期末,参考课题研究、、沙龙活动情况等,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制定学校本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

2.合理安排本学期静校教研活动计划。

3.研究确定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4.召开教研组、备课组工作会议,讨论其工作计划的制定。

5.发放教研组、备课组、个人工作计划表,指导填写并收取归档。

6.静校教研:集体备课,提前备两个星期的课。

7.开展开课、观课、议课、评课工作。

8.开展读书节活动。

10月份:

1.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资料展评。

2.与外校进行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3.做好《教科研文摘》的编辑工作。

4.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检查。

5.举办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11月份:

1.案例研究交流会。

2.读书笔记检查。

3.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中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

4.进行论文评比活动。

5.完成各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12月份:

1.参加市教科研样本校、课题年检。

3.完成教科研工作总结。

4.各课题组汇总上交各种材料,教科室进行资料归档。

5.对全校教师进行教科工作考核。

第7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访问学者;选派单位;接收单位;事中管理

一、引言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很多高校派出教师到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众多访问学者中,有的是依托政府支持的专门项目,如“西部之光”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有的是各高校自行组织的项目。自原国家教委于1984年启动高校访问学者项目以来,该项目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进修机会,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学术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国内访问学者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访问学者选择导师和接收单位时普遍存

在盲目性很多访问学者在访学前对自己的科研水平、访学目标没有清醒认识,对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和接收单位没有清晰计划,导致访学效果不理想。首先,选择时好高骛远。很多访问学者选导师时热衷于选择学术圈子里的“大咖”,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选择访问学校时也是非“985”“211”大学不去。等到了接收单位,很多访问学者才发现自己的学术水平过低,研究手段和思路落后,无法与导师进行真正的学术对话。加上著名高校吸引的访问学者数量众多,高手如云,自己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巨大的落差不仅难以激发访问学者的激情,而且使其自信心备受打击,有的甚至放弃追赶而甘于平庸。其次,导师专业特长与自己没有契合度。很多访学者选导师时只看导师的头衔,对导师的研究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会计学专业,访问学者是研究政府会计的,但导师却专注于财务会计;访问学者是做规范研究的,导师却是做实证研究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访问学者想请教的问题因导师不了解而难以得到具体的指导,也使访问学者无法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去。最后,无法实现访学目标。很多访问学者在选导师时,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有的教师本想通过访学提高教学能力,但却选择了无心教学的科研导师;有的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但选择的导师却是早已脱离科研一线的行政领导;有的想发表高级别的科研论文,但是所访问的高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期刊;有的想解决自己项目中的某些难题,但访问的高校在这方面并不擅长。

(二)访学单位局限在高校或科研院所

当今,新兴技术飞速发展,以百度、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企业正在改变着经济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非常有必要到先进的企业学习最新的商业模式、最新的经营理念和最有前景的科学技术。但遗憾的是,访问学者们一窝蜂地涌入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几乎没有人选择进入企业。首先,学术评价唯论文、课题为标准。现在高校和政府部门在评职称、人才选拔、申报项目时都要看SCI论文或“高影响因子论文”。在这种“一刀切”的导向下,教师们要想出成果,只有到最擅长生产这种论文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至于所写出的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有利于生产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则根本无人关心。其次,国家还没有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访问的机制。政府主管部门没有专门项目支持,教师去企业难以快速地产出学校需要的高端科研项目和高端论文。对企业来说,这种访问项目不仅得不到经费支持,而且还要花费一些资源配合工作,有时还要担心商业机密被泄露。

(三)接收单位提供的住宿和学习条件普遍较差

按教育部的规定,接收单位要为访问学者提供不低于博士研究生标准的研修和住宿条件,提供网络、图书资料等学习设施,组织相关学术活动。[1]但实际上大部分接收单位做不到或不愿意做。很多接收单位把访问学者安排在筒子楼里,四个人住一间,上下铺,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有的接收单位还要访学教师自己承担水电费,在学校吃饭要额外加收服务费,访问学者做研究没有专门的场所,要和学生一起到图书馆抢位置,缺乏必要的数据资料,很多课堂、数据库、实验室不对访问学者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访问学者因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而频繁或长期离开访学单位,导致访学达不到既定效果。访学条件差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接收单位不重视。在很多接收单位看来,国内访学者绝大多数来自比较落后的中西部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有限,他们的到来意味着学习和索取,只能给学校增加额外的负担。二是学费较低。接收单位一般每年只能收取访问学者一万左右的学费,这点学费相比MBA、EMBA、MPA等项目来说可谓“鸡肋”,接收单位没有很强的动力提供好的访学条件。三是刚经过一轮大扩招后,接收单位自身住宿、学习资源条件确实紧张。

(四)事中管理过于简单放任

接收单位普遍存在“放羊”管理的状况。访问学者到了接收单位后,报到时见导师一面、填一张访学计划表;结束时请导师签个字,交一张访学考核表,中间近一年的时间放任自流。就选派单位来说,事中管理要么一片空白,要么只有监督。很多选派单位让访问学者每月填报一张访学进展情况表,表上要写清楚这个月都上了哪些课程、听了哪些讲座、发表了几篇论文、课题研究取得什么进展等。有的还要给访问学者的导师打电话查岗,甚至让访学老师以接收单位的固定电话打回来,以证明人在访学单位。整个过程看似是对访学者的关心,实际却是一种监督。缺乏对访问学者的基本信任。

(五)事后考核评价过于单一僵化

当前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对访问学者的考核指标普遍单一,即论文或科研项目。在高校攀比之风越刮越猛的情况下,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对论文的要求日趋“高大上”,理工科动辄要求SCI二区以上,文科动辄要求“双核”或CSSCI二区以上;科研项目则要求省部级以上。在这种单一导向下.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就会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写论文和申报课题上,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申报书”。然而,写高级别SCI论文或申报高级课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访问学者没有时间参与各类的学术活动,无暇通过广泛听课、师生互动来提升教学水平,无心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社会活动水平,更无力通过良好交际来促成校际和校企合作。访学结束后,这些访问学者除几篇可以量化的论文外,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一)基于自身条件和需要务实选择

访问学者必须抛弃贪图虚名和贪大求洋的心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接收单位。除此以外,在制度和措施层面,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改变。首先,建议把选导师由访学前改为访学报到后。即访问学者到接收单位后,由接收单位的二级学院组织访问学者与导师们见面,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双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其次,建立调剂制度,不合适的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换。最后,建立网上申报系统。当前的很多访学信息不透明,访问学者基本都不认识导师,大都是通过各种关系介绍,有了申请方便、信息透明的网上申报系统后,导师和接收单位的详细情况都可以在网上查阅,访问学者无须“托关系、走后门”去认识导师,也无须特地去和导师见面,只要登录网上申报系统报名并在网上选择就可以了。导师也可以提前根据拟访学者提交的基本资料和学术资料来判断是否予以接收。

(二)积极建立校企访问学者项目

高校教师一旦到了企业,就会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企业丰富的实践场景不仅能让访问学者开阔学术思路、视野,而且能将其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科研的价值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必须大力推动高校教师到先进企业的访学计划。政府主管部门要改变学术评价唯论文、唯课题的导向,提高产、学、研结合在学术评价中的分量;要出台专门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访学项目,这些政策应包括经费支持、税费减免、项目倾斜等能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措施。从选派高校来看,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走向企业;另一方面要优先支持与企业对接条件好、双向受益可能性大的项目,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赢。大多数高校教师应坚信生产实践一线才是产生好论文和好课题的源头,勇于到企业承接科研项目,使自己的科研工作能立足一线,造福社会。

(三)改善访问学者的住宿和学习条件

能否改善国内访问学者的住宿和学习条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为长者折枝”而非“挟泰山以超北海”。首先,接收单位要提高认识。接收单位一般都是“985”“211”高校,长期以来这些高校在招生生源、办学经费和其他资源上都得到国家大量支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这些高校应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哺国家,回报社会,尽量帮助兄弟院校。因此,这些高校要摒弃居高临下的施舍心态,拿出一些资源来改善访问学者的住宿和学习条件。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不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访学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解,对于长期不能提供适当访学条件的接收单位采取一些督办措施,如劝诫、通报批评、暂缓批准其新增硕士、博士点的申请、暂缓下拨学科建设经费等;对于做得好的接收单位则给以各种奖励,如通报嘉奖、调增人均访学经费,在一些相关继续教育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四)改善访学过程中的事中管理

1.改变管理理念,由监督转向服务访问学者需要管理,但这种管理主要是一种服务型的、人性化的管理,而非无处不在的监督。成熟的管理科学也已经告诉我们: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2]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其实在服务方面大有可为。对接收单位来说,除开放各种学术资源外,其职能部门还可以随时给访问学者发送优质课程介绍、讲座、学术活动信息;组织有资深教授参加的专项学术沙龙;组织课题的申报培训;引荐访问学者到著名企业参观学习;为访问学者学术出版提供帮助;帮助促成校际交流活动等。对选派单位来说,服务的方向主要是免除访问学者的后顾之忧。如及时发送各种利益相关的通知、帮助解决孩子的入托入学、代为提交课题、职称申报材料等问题,帮忙安排访学归来的合适课程。政府主管部门的服务则是通过提供经费支持、改善学术评价导向等方式为访问学者建立良好的访学外部环境。在三方的大力支持和优质服务下,访问学者才能心怀感激、心无旁骛、精力充沛地进行各种学习和研究,访学质量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2.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访学一般需要一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不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就会影响访学老师的积极性。建议接收单位推出专门针对访问学者的奖励计划,从多个方面对访问学者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北京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为访学项目设立了6个方面的奖励,分别为创新成果奖、精诚合作奖、社会实践活动奖、优秀成绩奖、杰出导师奖和优秀论文专刊6个项目。[3]这个奖励计划推行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很多访学老师以能拿到北京大学的奖励证书为荣,平时学习积极性很高。

(五)建立立体多维、人性化的考评标准

为改变“唯论文、唯课题”的单一访学评价导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必须建立立体多维、更加人性化的考评标准。一是社会实践。主要看访学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访学地的志愿者活动并表现良好;是否为某个社会事务建言献策并获得采纳;是否与企业合作,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突出贡献等。二是精诚合作。这个项目主要考评访学教师在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团队合作方面的表现。如,是否促成选派学校与接收学校在某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是否促成某个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某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是否积极参与某个科研团队或项目并表现良好等。三是创新成果。这项指标重在鼓励访学教师的创新精神,用来考评访学教师是否做出有价值的新东西,成果既可以体现为论文、专利、著作,也可以体现为商业计划书或调研、咨询报告。四是教学提升。这个指标主要看访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有切实的提高。考核形式可以是若干节的公开课或提交的教改方案。五是爱好特长。这个指标主要看访学教师的全面发展。对于长期劳累甚至存在职业倦怠的教师来说,在访学期间通过爱好特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适当放松、调整自己的心情和身体,为他们回来后更好地投入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对访学教师的访学考核可以放在访学结束后一个较长的周期里,这个周期建议为1至3年。因为访学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方面可以很快体现出来,如教学水平、社会实践水平等;有些则会延迟一段时间表现出来,如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等。

四、结语

随着各地人才战略的推出和实施,高级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必将受到更多重视,得到更大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选派单位有必要将访问学者项目纳入本省和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把该项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学术骨干、与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的重要契机。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选派单位、接收单位三方的齐心协力下,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解决,含金量和生命力日益增加,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教人厅〔2004〕8号)[A].2004-06-05.

第8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我校艺术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敬业精神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2%,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占31%,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背景。学校具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现有陶艺实验室、木艺实验室、苹果机房、影视实验中心、装修材料与构造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人机实验室、快速成型实验室、手工模型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室。优良的师资与先进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每年均向欧美日等境外大学派送交流学生。

学校艺术类专业办学宗旨是:培养富有创造力和敬业精神、适应时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与良好的理论素养,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力,近年来毕业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

一、招生计划

学校代码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科类

全国计

划招生

标准学

制年限

授予学位

10009

1305

设计学类

本科

文理兼招

120人

4年

艺术学 学士

具体分省招生计划参见我校2015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表(需经教育部审核备案)

二、录取

自2015年起,我校不再组织专业校考,专业课成绩使用各省专业统测成绩。

录取原则:凡本省专业统测成绩不低于本科线上20分,并达到本省艺术类文化课控制分数线的投档考生,按专业课总成绩×60%+文化课总成绩×40%所计算的合成分,分省排序录取。

三、政审与体检

政审与体检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四、学费标准

根据北京市物价局对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收费标准收取学费,即:我校今年招收的艺术类本科学生,每生每年10000元。

五、大类说明

我校2015年艺术类招生专业按设计学类(1305)大类招生,新生入校第一年统一进行设计学基础教育平台培养,在第二学年选择进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学习。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5号,北方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10-88802786 传真:010-88801376

邮编: 100144

附:专业介绍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专业概况

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多样的媒体、新兴的媒体信息技术与数位科技时代的来临,让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拓展到了空间展示与数字交互等三维与信息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运而生。主要培养有一定艺术设计素养的掌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和应用表现能力是本专业的核心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成立时开设的两大专业方向之一,从设立至今,已经过十年的积累。本专业向来注重理论与实践均衡发展,人文艺术与数位科技巧妙结合,学界与业界无缝接轨。为推展“文化创意产业”理念,在课程内容的规划方面,结合理论与方法、文化与背景、环境与人的因素、传统与当代技术、视觉美学来制定全面的设计策略,强调各专业方向交叉互动,并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学院还定期与国际院校进行交互式课程教学,以适应国际潮流和发展趋势。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学科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并建立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师资结构。本专业教学设备齐全,教学体系完整,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内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相关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课程设置

二维设计基础(视觉设计初步字体设计图形设计)、三维设计基础(综合表现)、2D电脑绘图与数位影像处理、基础理论(视觉传达设计概论)、平面设计(版式设计插图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数字界面交互设计)、文化创意设计、专业理论(设计观察与批评设计现代史)、专业实践(专业考察设计交流毕业设计综合训练)。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视觉传达专业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设计创意研究能力、培养学生专业伦理道德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新闻出版业。国有设计公司专业设计师、贸促会,广告公司或传播公司企划人员或设计师、文化产业界视觉设计师、媒体行业界面UI设计师或交互设计师。从事设计相关教育工作等。

本专业标准学制年限4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报考本校设计学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推免攻读国内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二 环境设计专业

专业概况

“环境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包括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涉及环境设计基础知识、装饰文化、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环境设计专业设立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教学研究方向,按照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专业理论、实习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培养,使学生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环境整体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陈设艺术设计的系统设计方法与技能,掌握总体平面规划、空间形态、环境构成要素等设计方法,具备合理运用材料与工艺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以及对环境设计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和设计实施、管理能力。在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下,毕业生成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骨干力量。

师资力量

该专业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和积累,师资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具备国内一流的专业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学科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并建立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师资结构。

课程设置

制图、透视、环境艺术鉴赏、家居空间设计、办公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模型制作、景观设计、广场设计、建筑设计初步、公共设施设计、植物配置、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公共空间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构造与工艺、陈设艺术设计、环境照明设计、环境色彩设计、环境行为心理学、中外建筑与园林史等课程。

培养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广泛的社会交流基础和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环境设计专业执行能力、独立思考与设计创意研究能力;培养学生专业伦理道德、人文素养以及全球化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在环境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实践、理论研究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方向

第9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范文

一、学区建设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红塔区现有初中15所,小学14所,均分为4个学区,每个学区由1所牵头学校和2至3所合作学校组成。各学区以牵头学校为主,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整合教育资源,统筹教育配置,认真落实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由于思路清晰、措施可行、工作扎实,学区建设探索在4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促进教师交流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红塔区各学区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16次,带备课组44个、带课题17个,开展学区内教学论坛29次、教学业务培训4 833人次、课题研究355人次,有效地扩大了参与面和交流学习面。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科研方法得以交流运用,提升了学区内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仅2013年,红塔区282名教师就被认定为区级骨干教师。

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师资均衡配置。红塔区各学区通过校长互动、中层干部互促,打破了学校间行政、教师固定的管理模式,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由学区统一调配使用,动态管理,“区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机制以及学区活动“一家人”,学区工作“一盘棋”的工作交流模式初步形成,有效促进了学区内的师资均衡配置。2013年,全区14名副校长、9名教务主任、4名德育主任、3名办公室主任进行了交流互动;12名名师、33名骨干教师进行互派蹲点、互动指导学习,115名学科带头人带徒弟277人。

三是缓解“择校热”现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各学区通过实行学进度、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和办学理念、教学资源、科研成果“三共享”,学区内管理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的互助互享,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校际间差距逐步缩小,择校现象得到缓解,初中升学率由2011年的93.73%上升到2013年的96.4%。

四是推行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整体实力。深化了学区课堂教学改革,广泛开展项目合作共建,主推一种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在学区内形成了以“先学后教三步六环节”“121”“自主学习、共同体验”“三段式”等为代表的区域内特色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品牌,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教育整体实力。

二、红塔区探索学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红塔区各学区围绕“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目标,统筹学区教育资源配置,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探索了“两同步”“三交流” “三共享”和“四统一”的有益做法。

“两同步”,即学区内实行考试同步、教研同步。一是学区学校合作推进学科质量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质量的监测和分析,做到统一制定考试方案,统一监督巡视、统一试卷批阅、统一质量分析。通过学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共同命题,规范考试过程,按一个标准进行试卷批阅后将各学校各年级考试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质量分析,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二是开展以“解决教学问题,引领教改方向,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的同步教研活动,依托名师资源,以教材教法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为抓手,扎实开展学科专题教研、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学术论坛、教学业务培训和各类评课活动,多角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交流”,即学区内实行校级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交流。 一是开展校级领导研修活动。各校不定期邀请学区领导参加本校重要工作的研讨,或到本校指导检查学校管理工作,或开展校级领导间的蹲点学习和指导,建立定期的研讨例会制度,每学期确定1至2个主题,至少开展1至2次“学校管理专题研讨”活动。二是开展中层干部互动活动。每学期以对岗互派和对口指导的形式,积极开展中层职能部门干部互动、指导和交流。各成员学校至少派出1名中层或后备干部到其他成员学校进行挂职交流和指导,时间不少于半年,挂职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学习反思的基础上,提交1份有关挂职学校内部管理、师资培养、质量提升、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和体会。三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普通教师进行交流。各学区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整合学区内名师资源,按照不低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总人数10%的比例,采取互派蹲点、互动指导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区内名师带徒、带教研(备课)组、带课题的“三带”活动,均衡教师资源配置。

“三共享”,即学区内实行办学理念、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共享。一是将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工作方案、资料成果在网上展示,使之成为学区内学校领导、教师参考的资料库和交流沟通的园地。二是积极发挥、整合各校师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编写、使用、评价与修订工作,围绕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要求,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项目共推进,成果共分享。三是以改进、提升、开发学校某一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校际间的项目合作、结对共建活动,共享合作成果,促进教育品牌形成。四是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扩影响、树品牌”的目标,以课题研究引领,项目合作共建,做大做强做优项目,主推一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品牌项目的形成,提升整体竞争力。五是学校对各项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积极寻找一些新项目结对伙伴,或区域内联合共建,或区域外联谊合作,着力联手培育新的工作项目及特色优势,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