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

第1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展望

1前言

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中的应用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其带动的经济增长有目共睹,国家对其的投入越来越大。当今社会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大众,提高了生活质量,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成为了当前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来发展空间会越大。

2辅助公路信息系统完善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公路工程信息的管理工作内容繁杂,信息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自从通过运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来处理这些数据,极大的方便了从事公路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数据的管理分析,节约大量成本。

3有效实现对工程成本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以往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方面的许多难题,数据分析处理的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工作效率不言而喻。解决了以往人工人手多、工作效率低、分析数据结果质量不高、数据管理混乱的许多问题。为工程造价的管理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利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决策,提升企业竞争力,节约成本,创造效益。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对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作用不言而喻,有效的实现了对工程成本的造价管理和控制。

4优化日常设备管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发展科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人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现代化技术中的应用,优化了我们日常的设备管理,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及使用范围,让设备更加趋于智能化,更加方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5卫星发射及航空方面的应用

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卫星发射、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国防水平,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必须一刻也不能松懈,加快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卫星及航空领域更深层次的研究,更好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的I卫国家不被侵犯。

6农业、教育、交通等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现如今,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效的帮助农民朋友实现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目前我国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也很成熟,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生产出许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农业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改变了以往全部靠人力劳作的模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不需要高强度的工作,并且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可谓一举多得。除此之外,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在教育行业、交通管理行业、工程建筑管理行业、汽车制造行业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中的应用以后会更加成熟,拓展到更宽的领域,更加智能化。

7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优化发展

7.1国家层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撑

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效果有目共睹,但这些成果还远远不够,未来肯定会有更加广泛、深层次的应用,我国对于高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落后就要挨打,如今国家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科技,我国因历史原因科技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技术都是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我们技术上还是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必须投入更大的努力才有机会走在世界前列,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让一些企业等社会机构都参与进来,拓宽融资渠道,让他们也共享成果。国家层面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视肯定会极大的促进其发展速度,带来的就是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提高国家实力。

7.2人才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科技力量应用和发展的基础,其对研发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极强。科技进步必须去依靠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国家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储备要通过多种渠道去培养。对这项专业学科在较多的大学中进行设立,招聘更多的学生去培养,也可以对毕业参加工作的在科研机构、企业等,为他们提供较高的待遇,鼓励他们去钻研,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定期组织去交流学习,让高水平的人才为国家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保障,加快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速度,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7.3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能够自主创新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提升企业研发团队的力量,面向社会高薪招聘技术水平高的技术工作者,为他们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制定培训计划,不断为自己的科研团队补充新鲜血液,组织他们去学习先进的技术,提炼成企业自己的知识。及时将研发的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以最快的速度为企业创造效益,走在同行业的前面,通过收益再加大科研投入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对企业自己研发的技术及时申请专利,防止别人盗用,为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8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中的成功应用已经被社会认可,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它,其很好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就当下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应用来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不断创新,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及社会各机构的参与,更好的促进其发展,让其再去带动新的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其次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各个机构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有了人才作保障,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中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第2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结合现状,针对目前我们所需要的一些电子信息工程培养目标,就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弊端,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重新调整与优化,为了构建一个更好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平台,目的为在各个院校能够培养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提出了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领域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国家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我们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列入到提纲,并且重点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下,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各个各个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路

1.明确培养专业和人才发展的目的

各高校在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和构建丰富的课堂体系中,应该特别注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要重视学校所能利用到的各种资源一起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通过原有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和规划而构建的一门新颖专业。通过对社会发展调查,结合实际我们得出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整体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各个课程内容,我们在单科轻重整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调整。综合课程方面的内容,构建一个知识点足,内容丰富的一个课程体系。对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本内容的相互联系,还要避免改革后书本知识点重复机率过大。整合课本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个更加完整的基本理论链,让他们对基础东西有一个广泛了解。

3.重点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中,学校应该把所做的实验验、学习、和安排的课本内容结合为一体,采用层层提高的办法,使得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同时进行,而且还要注意课内外互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空暇时间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在构建新课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重点体现能力本位理论,强化专业方向,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个高校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就业范围,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就业方面有关的技能培训。

三、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践

1.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和各个工作岗位、能力相互统一起来。围绕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电子信专业人才,以理论知识够用作为他们的基本原则原则,不能够单纯追求书本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更重要的是还要突出学生该专业方面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出与电子信息方面有关的专业,形成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还要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来设置部分课程和精选一些重点内容。

2.加强与电子信息专业有关的技能训练

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容要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也需要符合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技能。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这一改革思路,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了一些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素质课程、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课程和校本素质课程群,来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能力。

3.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划分更细,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意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能力,扩大学生知识层面的素养,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可以更系统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几个主干学科类的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理论,改变原有教学内容过度狭隘,专业理论不齐全的倾向,构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四、结语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紧紧靠牢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整体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重点改革实践体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具特色的专业,还能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02-01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在校学生4届共计493人,已毕业学生10届共计756人。近年来,该专业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为专业建设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把我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特色鲜明的专业。为把我专业建设成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作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一)重点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立足黑龙江省,面向全国,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通过3年建设,显著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实力要显著提升,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力争经过3年的发展,把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突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重点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岗位职业能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师资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培养名师。建成一支以 “双师”为主导,学历、职称、知识、技能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3.多方面筹划专业建设经费,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

4.注重发展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建设高水平实验室。

5.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6.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备教学文件,健全制度,完善所有教学文件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并严格执行。

7.鼓励教师编写教材,积极申请科研立项等。

二、专业特色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根据学院“侧重人才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注重发挥与电子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形成具有结合电子产品制造业、网络信息服务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建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方向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两个学科专业方向,培养拥有较高的知识理论素养、信息素养等基本素养和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与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社会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访问进修、培训、企业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措施全面提升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及专业素质,使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能力。提升现有专职教师学历,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有相应政策支持,使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比例达到70%以上;提升专职教师教学能力和职称资格,争取达到高级职称比例为20%,中级职称比例为80%;提高科研能力,引进硕士或副高以上专职教师2-3名,培养名师1名,力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教学体系建设

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我国电子生产企业的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成专业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手段,制定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大纲。

五、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在院内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配置基础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建SOPC、FPGA、传感器专业实验室,改建电子技术实验室,优化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专业发展需要,学有所用。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高层次、高技术的水平上建设基地,建立并加强与高水平的电子公司的联系,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行性。成立以学生为主的电子产品科技创新小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在保证现有院外16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1-2家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开发新的校企合作项目,使接纳实践学生的人数达到95%以上。

第4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群建设;课程体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更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由单一课程建设向综合优化的课程群及课程体系建设方向转化,是专业课程建设由微观向宏观发展必由之路。文中讨论了课程群及课程体系的内涵,分析和设计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课程群,为新的教学计划的改革和修订奠定了基础。

1.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

高校每年都在进行着一些重点课程的建设,并且有很多教学研究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展开的,对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来说,这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重点课程建设,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可更加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每一门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中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为了更加全面的构建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课程群的内涵有多种讨论[1],概括起来,课程群是指在教学计划中,内容上有关联、性质上相接近,满足同一专业的多门课程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群体。

在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整合,删去陈旧内容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统一协调处理各门课程对某一相同知识点阐述上的差别,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建设所达不到的规模效益。

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主要针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模块等进行宏观的指导,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课程群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应用宽泛的专业,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局限于石油行业。毕业后应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而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特色,也应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群建设应该在已有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好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把重心放在课程间的内容协调整合上,进而实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

为此,针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课程群的设计。在专业课程群中,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必修或指定选修课,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主专业方向;而信息处理课程群和测控技术课程群为学生辅助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

(1)专业基础课程群――数理基础课程群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此处所谓的数理基础课程群,不是指工科学生通识性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而是指为学习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通识性基础课之后进行的相应数学物理基础课程。

具体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等。通过课程群建设,协调开课时间和开课内容,使得这些课程与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

(2)专业基础课程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群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侧重学生对电工、电子、通信经典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各门课程间衔接比较紧密,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作为一个课程群,各主讲教师需要在每学年结束前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讨论各门课程下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群的整体效应,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3)专业课程群――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主要包括电子线路CAD、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及电子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奖者的事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基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从事电子技术设计及应用打下良好能力基础。

(4)专业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

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等。信息处理课程群侧重培养学生进行信号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在课程群建设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研究并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协调处理好各门课间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带给学生明晰的处理过程,进而掌握原理知识及概念。

(5)专业课程群――测控技术课程群

测控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论导论、虚拟测试技术及应用等。测控技术课程群侧重加强学生在测量控制和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知识修养,引导学生在测量控制技术上取得初步的基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在课程群建设中,合理分配各门课的学时,安排好课程的先后顺序,协调处理好各门课程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关系,力图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给出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5.

[2]郭必裕.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4):78-81.

[3]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第5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第6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

0引言

信息工程技术技术发展迅速,使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国外相比,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起步较晚,即便是现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从实际上进行分析,还存有一定的制约性,缺乏完善的管理与发展体系,这均会对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基于现代化技术,来对电子信息工程进行研究,实现产业的转型,促进其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

1基于现代电子技术的信息工程

从整体上来对电子工程行业进行分析,虽然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作为支撑,存在大量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并不能完全满足持续发展需求。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作为整个行业发展中薄弱环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各项技术的引进力度,但是受经济与市场等因素限制,各项技术实际应用效率有效,并不能达到企业预期发展要求。而基于现代化电子技术的信息工程,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因为其主要通过雷达、卫星等效先进设备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在传送效果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安全性与效率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1]。基于现代化技术来发展信息工程,可以为电子工程提供全新的业务平台,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2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应用主要方向

(1)扩大信息工程应用范围。信息工程发展效率关系着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国家相关扶持外,还应就市场形势需求,来创新完善发展管理体制,加大现代化技术在信息工程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全面投入到技术开发中去,寻找并确定增加效益的增长点,加大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通过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规划,确保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缩小国内技术与国外之间的差距。(2)加大国家相关扶持力度。信息工程可以说是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自身运行体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基础均比较弱,想要促进其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保证国家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持,避免市场因素对发展效果的影响。国家应就实际情况,对产业发展前景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该行业资金、政策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2]。通过加大专业资金的投入,来促进专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政策扶持来激发研究人员参与积极性,利用技术支持来对计算机等相关技术进行更新,满足其发展所需的一切要求,从根本上来促进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3)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保证信息工程能够持续顺利的发展,还应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大程度上来降低外界各因素的影响。现在化技术在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对促进信息工程的持续发展具有必要性,国家与企业均应正确认识这一要求,并采取措施积极配合推动。尤其是国家方面,应对现代化技术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市场行业的健康运营。企业方面则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严格遵循相关政策,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对自身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来推动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4)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力度。专业技术人才是限制信息工程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作为高新产业,人才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明确中这一点。信息工程对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企业除了在人才市场中招聘外,还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制定培训计划,按照人才培养规划来进行,帮助其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并为其创造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争取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企业还应对自身员工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实现信息产业的创新与进步。

3基于现代化技术信息工程优化要点

(1)产品融合创新。为确保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针对我国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即在政府扶持基础上,来扩大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即加强信息工程服务与产品的融合与创新。在现有基础上采取措施来提高设备产品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之前的交流效果,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在沟通顺畅的状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促进产品的创新[3]。同时建立完善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定规模来促进我国通信产品的生产发展。(2)企业模式优化。即鼓励产业内优势企业对自身经营生产模式的优化,采取重组与并购的方式,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有实力来面对发展过程中市场给予的一切冲击。在对模式进行优化时,尤其要注意通信、软件以及计算机相关产业的研究,提高相关技术之间的合作下过,建立起完善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国家也应鼓励优势企业之间对国内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其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在根本上来减弱消除专业技术存在的短板。(3)产业知识产权。提高信息工程相关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尤其重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重点建立与发展集成化电路体系上,即实现我国信息工程软件的自主开发,减少专业技术的引进。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相关权益体系的建立,完善电子信息产品产权保护制度,不但可以促进企业专业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激发技术人员的热情。

4结束语

信息工程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基于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还需要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应确定其发展对环境、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要求,基于实际需求,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优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发展。

作者:谢飞亚 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研究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71.

第7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企业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且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够融会贯通,实践及动手能力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开设的重要本科专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惯性,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理论有余,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能力欠缺,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培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成和实现。现阶段,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育教学理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还是教学过程的开展,都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2.专业知识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需求脱节。当今,电子信息行业正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加快。然而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陈旧,讲授内容更新较慢,且相关课程教师与业界企业联系较少,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知不足,导致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做到多课程知识内容相融合。由于硬件平台更新速度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应用性不强,与企业所需技术及技能相脱离。

三、课程设计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强化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现状,不同的高校也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学、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力争人才培养最大可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不同高校也都在改进、优化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特点,并汲取和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经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了强化,加强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进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计共包括四个,分别在第四至七学期进行,具体每个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侧重点、涉及课程等分别如下。1.课程设计I面向人群: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题目:(a)音响放大器的设计;(b)增益可自动变换的放大器设计。本课程设计题目及功能要求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适当做调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本课程设计在第四学期开设,要求学生运用分立元件及集成芯片实现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功能,其主要侧重于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资料查阅、电路设计、电路调试及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2.课程设计II面向人群: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题目:(a)温度湿度检测系统设计。(b)高效率DC-DC开关电源设计;(c)四旋翼飞行器设计。同课程设计I一样,题目及功能要求可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适当调整,两个题目学生二选一来完成。本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主要是侧重于带控制器(单片机)的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仿真以及系统功能实现,旨在强化学生对控制器硬件资源的应用及辅助电路的设计,并加强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及软硬件系统的协同调试能力的训练。3.课程设计III面向人群: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题目:(a)基于Hi3516C的运动目标检测系统设计;(b)基于单片机的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c)基于WIFI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d)电动汽车的控制系统设计。本课程设计是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及EDA技术等课程均讲授完后,在第六学期开设,设计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所应用的控制器(单片机、DSP或FPGA)。课程设计题目朝多样化和趣味化演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设计题目,同时对某些难度大且功能多的设计题目允许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设计工作,这可有效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助进步,并有效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及团队协作能力。4.课程设计IV面向人群: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及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后在第7学期所开设的,该阶段不再采用统一布置设计题目集中指导的方式,而是把每位学生都分配给一位专业指导老师,设计题目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定,并要求其有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该阶段的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整体掌握能力、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完成系统设计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从选题、设计方案确定到具体软硬件功能实现等环节,都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验证和设计来完成。以上四个课程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递阶,由专业基础课知识的运用逐步过渡到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由基于分离元件的简单系统设计逐步过渡到基于控制器的片上系统设计,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优化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将专业理论授课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且将不同课程知识的应用串联起来,做到了课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综合,并逐渐构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层次与结构,为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及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得到用人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作者:李义丰 褚御芝 朱晓梅 包亚萍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宇,李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8(5):25-27.

[2]宋跃,杨雷,杨杰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21(1):95-98.

[3]鲍玉军,黄文生,钱显毅等.适应“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27(6):64-68.

第8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林乐平(1980-),女,广西桂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讲师;欧阳宁(1972-),男,湖南宁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2-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从而构筑了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400多万人。在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如何探索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真正夯实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大事要事。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围绕国家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学科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新领域,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三过程一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创新人才要求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发展。“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三过程”是指理论知识传授学习过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过程和工程素质拓展提升过程。按照“理论知识传授学习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工程素质拓展提升”的三个过程,按阶段、按层次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基础知识厚、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在理论传授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理论课程课堂讲授为主的上课形式,着重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打牢基础;在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完成,训练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工程素质拓展提升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工程实训、课外制作、导师科研项目训练及校外企业实习实践来实施,逐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环境”是指学科促进教学的支撑环境,它主要围绕“三个过程”服务,以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为基础,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培养为方法,以课程实验实训、课外制作训练、科研项目训练和企业实习实践为手段,共同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此“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环境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本文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科促进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二、学科促进教学支撑环境建设工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和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校内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果。

1.立足学科优势,促进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坚持将专业建设融入学科发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优秀的平台与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依托于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该学科在隐藏目标的自适应探测技术研究、子空间自适应估计理论与跟踪技术、多维数据自适应处理技术、北斗卫星导航、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和智能视频监控等方面特色鲜明,承担大量国家、国防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同时,瞄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设备制造”中卫星产业发展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新产业,适时推出了“导航及应用技术”和“海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新方向。并且,梳理细化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分解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五个目标明确的专业方向,使得电子信息工程既做到宽口径又有很鲜明的特色。

2.围绕学科特色,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提炼出新课程或课程新内容,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在导航及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上新增了“多系统融合技术”、“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航天器轨道动力学”和“天线与电波传播”专业课程。在海洋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上新增了“水声技术”、“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海洋通信”、“水下激光成像”、“海洋遥感技术”、“海洋技术概论”、“声学测量”和“蓝绿激光和紫外光在海洋通信中的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其他三个方向上整合了原来的课程,结合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增加了“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及处理”、“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三个核心课程群:

(1)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构建了信号处理课程群。该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基本分析方法等,为应用课程打下基础。应用课程侧重于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技术手段和应用,包括图像、声音、视频。该课程群分层次教育,通过开设“信号与系统及处理”、“多系统融合技术”,让学生掌握现代信号处理的新应用。

(2)以“通信原理”为核心,构建了导航及应用课程群。“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航及应用课程群能让学生掌握导航的原理和基础、测量捕获和定位的方法、技术及其在军事、交通运输等行业中的应用。

(3)以“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为核心,构建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RM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和“FPGA技术及应用”等构成的嵌入式课程群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导航及应用技术、海洋信息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群之一。

同时,将学科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教材是联系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桥梁。将学科最新动态和成果引入教材,使科研成果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作用。与上海丰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开发研制LPC系列嵌入式系统平台,利用这些项目成果编写了《ARM嵌入式系统——基于LPC2400和IAR开发环境》和《基于LPC3250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两部教材,并应用于课程教学。

3.依托科研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科学研究团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激励和影响着每一位老师不断在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孜孜以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教师从选题、申报书和开题报告的撰写、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难点的突破、中期报告的撰写、科学总结的汇报、论文的发表、项目的验收和结题等各个环节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逐渐成为能独立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如青年老师王国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UWB信号的隐藏活动目标自适应检测技术研究”,肖海林老师承担了广西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认知无线电MIMO广播信道功率控制与分配算法研究与实现”等。另一方面,将科研积累用于课程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名老师深受学生的欢迎。

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初步融合,由学科带头人任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指导和培养本团队的青年教师。

在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科研团队中,团队带头人欧阳缮教授是全国模范教师,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负责指导了9名青年教师。广西区教学名师黄冰教授指导了5名青年教师。

4.依托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使其掌握科研设计工作的思路及方法步骤,同时通过科研工作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教师通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体会,了解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难点及共性,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强化这些知识点的教学。[4]丰富的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效明显。

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两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项目课题组在科学研究、技术装备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或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课题相结合的设计竞赛或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省部级和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校内研究机构面向优秀本科生开放,成为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地。

广西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光纤声传感器阵列的语音技术研究”项目中吸引了3位2008级本科生负责小信号放大电路、数据采集两个模块的制作,帮助该项目顺利结题。在“基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项目中,将项目分解成多个科研实训模块,选拔学生进行项目培训。学生参与研制的“高动态北斗/GPS卫星信号模拟器”获得了2011年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5.发挥科研优势,构建校内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科研成果促进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实验设备升级换代。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利用上海丰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横向项目开发研制LPC2410嵌入式实验平台和Cortex M3实验平台,已在相关实验课程中使用。

学科优势吸引企业参与教学,在校内设立校企共建实验室,在校外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加入德州仪器公司(TI)的大学计划,共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参与TI公司举办DSP大赛(2010年蔡晓东博士指导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并与北京锦鸿希电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培养基地。

三、结束语

“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已在两个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涉及学生达到600余人。以科研资源和平台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学生在许多国家级、广西区的各类重大比赛,例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4次。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在当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前景依然看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沿海及全国各地电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该培养体系的研究成果也在区内、区外部分院校进行推广,近两年内共有7所区内外院校到我院调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和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江,等.加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66-68.

[2],等.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52-54.

[3]韩宝志.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步伐——访天津大学校长龚克[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2-14.

[4]覃庆国,等.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5):103-106.

第9篇:电子信息工程培养计划范文

1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由于环境、资金、观念以及师资等方面原因,电子信息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不过同专业培养的要求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实践教学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弊端。传统的教学体系当中认为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理论课进行验证以及补充理论学习,实验教学目的也是为加深理论课理解,或者将实验教学片面地作为教学一个实践的环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在高职当中客观地存在,这就导致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甚至有些实践教学的环节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实验课仍是主要用来演示以及验证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比较模糊,同时成绩考核也比较片面,实验教学的体系更谈不上完整。

第二,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健全。高职电工电子的实验教学中心往往是由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的实验室以及模拟电子线路的实验室而组成的,通常被称为三路实验室,从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可以看出实验课程开设较多地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片面注重理论验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工程素质培养却存在很多约束。尤其是实践教学未能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定位也不够清晰,并且目标也不够明确,似的实践教学未能真正实现自成体系。

第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不够科学。首先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过多,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比较少,同时封闭式的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多,而开放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也不利于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单科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多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比较少,在目前高职开设的实验课程当中,缺少那些同工程实际问题结合并且有着综合性以及研究性的内容,因而不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InternetTechnology第四,实践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比较滞后,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专业能力领域缺乏有效方法以及手段,导致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环境以及条件。

2改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对策

第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片面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职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实验课当中,例如在DSP技术实验、电子综合设计实验以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当中安排一些自选的设计性以及综合性的实验,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条件,便于他们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发挥他们主观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富有探索以及创造性学习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己或者由学生同教师商讨来选择实验题目,并拟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指点以及引导,并过通过实验室开放来做好实验,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大力实施实验室开放。实施实验室开放,可以让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当中规定的实验教学前提下,在课外的时间对他们开放,让学生完成自选的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性实验,包括课程设计、技能竞赛、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大力实施同时积极支持利用实验室的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的制度。这种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也是将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的重要条件,并且结合实验方法改革还有创新能力培养,来制定实验室的开放计划。高职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要求通过网上预约等方式来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或者创新设计。

第三,建立电子创新的实践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应当尝试建立电子创新的实践实习基地,同时提供必要仪器设备以及器材,结合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及电子竞赛,而为学有余力的那些优秀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创造条件。六人创新研究型的实验课题,并且实验内容可以选择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保证参加该实验课题的高职学生人数不多,可以3~4个学生分成组,让他们分别完成不同实验课题。通过学生主动选择实验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而进行创造性实验工作,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于实验工作热忱。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同学生密切交流,这样一来就可以因材施教,充分地发挥高职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运用虚拟以及仿真等技术手段,来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同实际实验的结合,从而培养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因材施教来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