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建筑学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学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学培养计划

第1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话题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的关注。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文化敏感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定义

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客观主义理论中,唯有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代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检验信息化教育活动的一个标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包括了目的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能力。这种建构不是简单地将外部世界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个基本过程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有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准确性,既涉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又包括文化知识。WWw.133229.COm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把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亲身体验。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突破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具备国际思维、世界眼光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值得好好总结。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越文化交流障碍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建构就是认知个体(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即知识结构(schema)。但首先要给个体提供一个“情境”,然后,认知个体通过“协作”与“会话”,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充分发挥“情境”的交互作用与周围教师、同伴各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合作”,最后达到“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就是在教学上一定要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量的或质的变化,只有使学习者的schema(认知图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才会发生“意义”,否则,就是“无意义”教学。交际能力的指导意义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话题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们的关注。学习者在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客观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固定的、概念化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会使他感到不知所措,导致交际失败。因为学习者所面临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要复杂得多,他不仅仅是刻板地知晓、记忆一些固定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去感知和应对现实的文化情境,这就是跨文化潜藏的、隐现的、主观的、个人的一面,即思维能力、意识能力的一面,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跨文化意识。然而,到底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国内专家们对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似乎主要有这样的看法:外语学习者应具有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却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仅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者的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即客观的成分),也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即主观的成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以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人们常指的行为能力,一种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外,还包括了目的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首先,在外语学习中,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语种,使得本族语人与目标语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形成了障碍,这就要求学习者有外语语言能力,这是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跨越文化障碍,缩小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交际文化、升华本族文化的目的。

三、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可选择已有的教学材料,如《走遍美国》、《洪恩英语》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对话,还可创设一些活泼自然,充满生趣的文化情景,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和文化冲击,与文化发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际技能。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文化学习情景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除了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一种主观的、无形的、隐藏的跨文化的特质和文化敏感性,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的理解、感悟能力,在学生理解了表层信息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深层的含义,去感受推知、判断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本族文化环境有何相关的实际意义等。在此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创造对于学习个体的意义建构也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举办外语文化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美文化知识比赛、英文诗歌朗诵和英文电影欣赏等。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目的。breen&candlin曾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学生和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那么,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首先应该创设一种文化学习情景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客观的、显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和掌握那些约定俗成的文化事实、文化知识或某些跨文化交际的规约的能力,这是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价值观念、礼仪、禁忌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除教师在外语语言课上注重跨文化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以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学”、“异国风情介绍”、“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一系列讲座等,这些知识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为学生以后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框架,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二,将已掌握的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即交际个体的行为能力,即一种与目的语人交往的技能。比如善于识别交际对方身份和交际意图的能力、与对方沟通的能力、善于消除交际障碍、解除交际尴尬的协商能力等。由于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一种文化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对目的语文化具有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吸收、取舍、宽容以及尊重差异等,以适应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和挫败感。

参考文献:

[1]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gopaul-mcnico,lsharon-anngopaul-mcnico,janetbrice-

baker.cross-culturalpractice:assessment,treatment,andtraining.johnwileyandsons.1998.

第2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1.专业规模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招直接导致建筑学专业学生规模的增大,导致传统建筑学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怎么能快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就成为建筑学人才培养亟需讨论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当今,建筑学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不仅局限于设计工作,还有咨询岗位、建筑设计服务、房地产业技术岗位等。而我们的学校专业教育对设计能力的培养非常全面,但缺少其他方面的适应知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这方面的课程不足。

3.与建筑职业衔接问题建筑学专业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不能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问题,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做事态度、团结精神、前期能力、分析能力等,这些问题说明学校专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重视引导从平面到立体认识事物,忽视引导学生全面地、正反视角看待事物;重视个性、个人能力的培养,忽视全面能力(合作、协作、组织能力)的培养;重视形象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分析研究能力、书面表述能力的培养等。

我国建筑老八校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实力一流,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建筑学高层次人才。但绝大多数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学校综合实力较弱,设备、师资等实力不足,这类建筑学专业应该致力于研究适应这类层次建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学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成功办学的案例较少,绝大学校并不具备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雄厚的实力和师资。那么,这类年轻的建筑学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国外建筑学专业办学成功的案例很多,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一流院校。她的开放式的教学,VerticalStudio教学模式十分有效,我们可以借鉴学习。针对传统教学进行一些改革,结合国外教学方法,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适用型人才。

在现今形势下,“学以致用”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最实际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的观念在教育领域已获的普通认同。建筑学专业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综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点。面对社会发展和建筑职业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建筑学传统教育十分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但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建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族、人文等方面内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十分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层次分明,选修课的范围非常广泛,课程设计要求严格,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她的办学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学校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形象设计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筑学学生对立面、图面表现、整体造型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对于功能、环境分析、平面及建筑与财力关系等方面能力较弱。此外,专业教育中对分析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反映在对书面表达训练的不足上。许多学校课程设计只交图面作业,没有文字作业,教师在评述时也只注重图面效果、图面成果,这也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欠缺所导致的结果。

(3)高低年级结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前期工作能力年轻的建筑学院校可以借鉴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在课程设计中,老师只给定题目,由高年级同学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市场分析研究来提出设计任务书。任务书在经过讲述、讨论、修订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前期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计算机制图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建筑学教育注重手绘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绘图有一定的抵抗情绪。手工制图能力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对后期的设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但后期学习中,大部分院校对计算机制图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导致学生电脑制图能力欠缺,在实习和工作中十分不便。

二、结语

第3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需要更多建筑学专业的人才,民族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人才的重任。为更好的向民族地区提供优秀的建筑学专业人士,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大学,从学生层面自下而上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进行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的原因,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学;学习现状;民族院校

0前言

民族院校是孕育民族人才的摇篮,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人才培养和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发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人才培养现状众多的因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积极性,学习建筑的热情逐渐降低,与同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笔者希望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提供参考。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1.1问题提出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10年,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五个专业,学院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认真程度不够,经常拖延专业课作业等现象普遍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值得反思。

1.2样本选取

本次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2010-2014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人群结构及组成(男女、家庭、民族、年龄等)因素,选取26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在其中选取典型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跟踪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原因,以期做到样本选取的全面性和典型性。

1.3研究方法

本次实践调研中,主要采取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一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问卷249份,其中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5.18%。在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同时对典型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和访谈,了解个别样本学习现状的原因;另外与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与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2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主要分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访谈是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了解。为本次调查研究设计的“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分成四部分:(1)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2)学习状况评定: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度调查;(3)学习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学生的对专业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态度(对专业设计课、专业理论课)的变化,学生的目标和计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设计作业的时间安排情况;(4)原因调查:主要从毕业打算、学校的学风、班级学风、寝室学风、以及学校大环境方面进行作封闭全面性预测调查,对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影响学习因素、学校资源情况、课程授课进行半开放式调查。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学习方法不适当

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记笔记、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缺乏思考等方面。建筑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重要的学科,许多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结合,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49.84%的学生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建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经常拖图,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知识和与人交流而产生的灵感,67.20%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选择独自学习,闭门造车,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84.32%的学生缺乏思考,不善于将各科知识互相联系起来,设计缺少独创性。

3.2学习方向和计划不明确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没有目标、目标偏小、目标过大、目标执行度不够等问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没有目标主要表现为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盲目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偏小体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低,只希望各门课不挂科,却没有长远计划;目标过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朝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努力,例如大学毕业之前就考取各类建造师的证书;目标执行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有自己的目标,却没有计划怎么去执行,有计划的却不能保证计划的完成度,95.71%的大一学生目标明确,到了大五87.52%却认为自己没有目标。

3.3学习自控能力较弱

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数据上呈现83.76%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自控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睡觉,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随意拖沓且不能保证质量等方面。

3.4学习主动性不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而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感知小,缺少来自外部环境压力产生的动力。

3.5学习态度不认真

调查和研究发现多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有少部分设计课认真做,51.8%的学生专业设计阶段作业按时完成,但是不能保证作业质量。

4学习现状分析

(1)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其它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与民族院校有明显的区别,这可能是由于民族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自控能力也存在差异;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活动比较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的人才,学生无法沉下心专攻一件事,因而自己的学习目标会有所偏差;由于多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策的特殊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主动性。

(2)家庭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的父母早已为孩子安排了工作,导致学生缺少压力、动力和目标,缺少自我学习的意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思考能力的养成;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选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的影响。目前建筑学专业的岗位开始出现人员饱和的现象,竞争压力大,越是优秀的人才才能有一席之地,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迷失方向,缺少目标,不知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也可以靠父母靠金钱得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缺少自己的追求。

(4)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调查中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对自己的学习影响很大,周围的环境也会带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作业质量会受到班级整体学风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建筑联合培养班在湖南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学习态度完全不同,进一步体现环境的重要性。

(5)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研究结果中呈现,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投入不够,学习资源短缺,没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习专业课的认真程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课风趣、知识量大的专业教师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认真程度。

5结语

从调查和研究中,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和自主性相关。其原因包括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教育文化水平、风俗习惯、语言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家庭、社会、周围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民族院校在建筑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何将民族特色活动与专业教学互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思政工作与专业教学互相结合,减弱来自外界的影响,改善教学方式、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等方面。为了更好的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民族院校需要合理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同时改变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何明 刘明明 刘贇 王昌任 刘艳梅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10656021)

参考文献

[1]蒋利辉,冯刚“.一带一路”,民族地区的重大战略机遇[J].中国民族,2015(5):12-13.

[2]刘彦君,卢峰,邓蜀阳.创新机制,管理育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室内设计,2013(1):1-5.

[3]杜春兰.建筑学科教学改革的思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3):48-51.

[4]覃丽坤,孙建刚,隋惠权,王振,高凌霞.民族院校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19-21

[5]李忠梅,王志杰.民族院校培养传统体育人才的必要性与优势研究[J],教学•探索.2008.16(7):53-56.

[6]侯兆铭,赵春艳,姚家伟,孙朝阳.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理论课群特色建设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23(3):20-23.

第4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 建筑执业制度;教育评估;注册考试;地方高校;建筑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26-03

1 地方高校建筑学发展的问题

“现代建筑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比欧洲晚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27 年才由原中央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建筑系,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中仅有十几所大学设有建筑系[1]。”自20 世纪7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学一跃成为热门专业,各校争相开设,到2012年全国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已经有228所之多。其中,有些学校建筑学专业实力雄厚,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老八校(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8 所院校);而有些学校,如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明显竞争力不足。除少数有一定资源优势的院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新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从师资条件、办学资源、生源质量到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都与名校有较大差距,学科发展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优势和特色。

1.1 教育目标趋同

“地方高校与重点名校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地方高校基本模仿重点名校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甚至建筑设计课的题目类型、内容、教法都与重点名校大同小异。”[2]

以老八校为代表的重点名校建筑学的目标定位,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方案能力的尖子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领导者。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尖端人才,适应了国家重点城市建设的需要。但地方高校也以此为培养目标,似乎脱离了生源、办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其自身的地域性特征考虑不足。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对建筑人才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需求,除高尖端人才外,地方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地方高校的建筑学教育应把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向实际社会需求做为重点。

1.2 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缺乏是地方高校建筑教育的显著弱点。(1)硬件条件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都缺乏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使得其建筑学教学场地、设备等各项条件跟不上,对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2)软件力量薄弱:一是师资数量不足,有的学校师生比甚至达到了1∶20 以上;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够高,缺少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和高精端人才这样的领头羊,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较少;三是科研水平明显滞后,特别是在围绕服务地域性经济发展、解决建筑专业技术难题、形成实用性技术等方面做的很少。

2 建筑执业制度的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建筑学专业率先推行执业制度,它包括4项内容:教育评估、职业训练、注册考试和注册管理。

“1992 年,我国开始开展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对通过专业评估的高校毕业生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而对未通过评估的则颁发工学学士学位,以此作为对专业办学的师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行业认可。”[3]截止2008年,全国通过本科建筑学专业评估的高校仅为38所。

1995 年,我国开始进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并以注册建筑师资格作为图纸把关的标准,以设计院拥有的注册建筑师人数作为设计院资质的评判标准。注册建筑师也因此一证难求。

可以看出,执业制度与专业的办学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评估是对建筑学专业办学水平的直接检验,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通过注册建筑师考试则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后续标准,是高校办学效果的现实考量。

执业制度对专业发展如此重要,然而综观这十几年来的注册建筑师考试,可以发现我国建筑学专业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

2.1 课程体系不足

目前注册考试中的一些科目,比如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设计业务管理等,在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并未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2 技术课不深入

根据注册建筑师的要求,建筑师应该对建筑材料、结构、设备、施工等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具有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可以在工作中协调各专业相互配合,是具有较全面素质的项目负责人。而在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建筑教育中, 建筑技术课的课时少,各技术课程之间联系弱,且技术与设计脱节,学生很难在五年之内形成全面系统的技术概念,这使得技术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2.3 设计课重形式、轻功能

根据注册建筑师的要求,设计者应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这些事关建筑设计方案全局的设计矛盾。而考试正暴露出设计者不能很好的把握住全局来处理各种设计矛盾。

目前在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往往对建筑形式、外观和表现手法过分追求,而对各种技术性问题则考虑不多,建筑设计不够完整和深入,对正常的设计思维过程的顺序与方法有所影响。学生很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功能、重效果轻逻辑的思想。作为外来学科,几十年来,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的是西方古典学院派体系,现在执业制度出现了,它必须走向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从传统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走向合格的职业建筑师人才培养。

执业制度的推行正是一个契机,地方高校可以在建筑学专业领域内进行一场教育的变革,寻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以执业制度为引导的专业教育之路。这也正是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差异性发展,形成自身竞争力的突破口。

3 以执业制度为要求对地方高校建筑学专 业办学进行调整

3.1 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执业制度为指导,专业办学的目标应当与注册建筑师职业教育接轨,与社会需求、就业需求接轨。应针对教学培养内容中的不足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建筑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基本的美学素养,能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方案设计;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相关科学知识,具有完整的技术概念;了解建筑学相关学科知识,具备项目策划、开发管理等多种相关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建筑学专业设计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地方的,主要为地方的高等或中等层次的建筑设计单位和规划部门输送人才。

3.2 建筑设计课程的调整

建筑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直接决定学生设计能力的高低,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设计课中,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都被涉及,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各种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针对注册建筑师强调全局性处理设计矛盾的要求,在设计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把握住三点:(1)强化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比例及尺度感,能顺畅的处理流线,具有形体处理的基本美学素质。(2)培养科学的设计观。应认识到建筑学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建筑设计应该是功能、技术、美学在特定条件下的结合,虽有主次,却不应偏废任何一方。不应把建筑设计当作纯粹的艺术创作,防止把形式放在第一位,而造成功能和技术的缺失,损害了建筑设计的完整性。(3)注意设计课和技术课的结合。建筑设计课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结构设计、构造设计、水暖电设计等内容,使设计内容与技术内容整合,发挥技术的实际用途。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必须请结构、设备等专业技术课教师给予点评。让建筑设计方案不仅可看,而且可行。

3.3 课程体系的完善

根据注册考试科目适当增设相应的课程,如设计前期工作、场地设计、建筑法规等课程。以注册考试的内容完善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3.4 加大技术课程比重

对照注册建筑师考试之中的建筑材料、设备、结构、施工等科目, 在本科教学内容、侧重面、要求、深度等方面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增加技术课课时,形成完整的技术课体系。

3.5 实践环节加强

建筑学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极其重要,应围绕职业建筑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保证每学年都有足够学时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很好的转化为实际。还可以采用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建筑设计竞赛、投标等,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加强能力的锻炼。强化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两大实践环节,通过综合性、职业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完善职业素养。

3.6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提供保障

“所谓‘双师型’师资,指教师不仅要具备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行业职业能力和将这一能力应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4]

在专业定位于面向执业制度、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然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一方面应该增加校内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通过参与各类学术交流、项目实践,使教师的行业职业能力和科研实践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时,也应该向具有执业资格的高水平人才倾斜,充实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在本地实力较强的设计院聘请一些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的建筑师作为客座教授,与他们进行科研课题合作或联合指导学生。只有建立了一支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行业职业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为面向执业制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论

建筑学是一门结合了艺术和工程的学科,也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应用型学科。近年来推行的执业制度反映出我国工程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是我国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5]。建筑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早调整办学方向。特别是对地方高校而言,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培育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远发展,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新建筑,2000,(1):8-11.

[2]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83-87.

[3]秦佑国.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论坛――中国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和评估[J].时代建筑,2007,(3):48-53.

第5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need more professionals in the architecture,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task of transporting personnel for the minority areas. To better provide excellent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 to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rom bottom to top level of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for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architecture students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architecture studen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rchitectural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architecture; learning situation;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0 前言

民族院校是孕育民族人才的摇篮,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人才培养和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发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人才培养现状众多的因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积极性,学习建筑的热情逐渐降低,与同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笔者希望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提供参考。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1.1 问题提出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成立于2010年,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五个专业,学院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认真程度不够,经常拖延专业课作业等现象普遍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状值得反思。

1.2 样本选取

本次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2010-2014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人群结构及组成(男女、家庭、民族、年龄等)因素,选取26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在其中选取典型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跟踪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原因,以期做到样本选取的全面性和典型性。

1.3 研究方法

本次实践调研中,主要采取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一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问卷249份,其中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5.18%。在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同时对典型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调查和访谈,了解个别样本学习现状的原因;另外与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与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2 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主要分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访谈是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了解。为本次调查研究设计的“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分成四部分:(1)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2)学习状况评定:对于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度调查;(3)学习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学生的对专业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态度(对专业设计课、专业理论课)的变化,学生的目标和计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设计作业的时间安排情况;(4)原因调查:主要从毕业打算、学校的学风、班级学风、寝室学风、以及学校大环境方面进行作封闭全面性预测调查,对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影响学习因素、学校资源情况、课程授课进行半开放式调查。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学习方法不适当

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记笔记、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缺乏思考等方面。建筑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重要的学科,许多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互相结合,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49.84%的学生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建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图1寒暑假学习情况),经常拖图,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知识和与人交流而产生的灵感,67.20%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选择独自学习,闭门造车,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如图2)。84.32%的学生缺乏思考,不善于将各科知识互相联系起来,设计缺少独创性。

3.2 学习方向和计划不明确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没有目标、目标偏小、目标过大、目标执行度不够等问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没有目标主要表现为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盲目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图3专业课计划);目标偏小体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低,只希望各门课不挂科,却没有长远计划;目标过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朝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努力,例如大学毕业之前就考取各类建造师的证书;目标执行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有自己的目标,却没有计划怎么去执行,有计划的却不能保证计划的完成度(如图4计划完成情况),95.71%的大一学生目标明确,到了大五87.52%却认为自己没有目标。

3.3 学习自控能力较弱

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数据上呈现83.76%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自控能力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睡觉,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如图5作业完成情况)、随意拖沓且不能保证质量等方面(如图6,作业完成时间安排)。

3.4 学习主动性不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图7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情况),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的降低(如图8学生专业兴趣变动),而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感知小,缺少来自外部环境压力产生的动力。

3.5 学习态度不认真

调查和研究发现多数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如图9专业理论课学习态度),只有少部分设计课认真做,51.8%的学生专业设计阶段作业按时完成,但是不能保证作业质量(如图10专业设计课学习态度)。

4 学习现状分析

(1)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其它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与民族院校有明显的区别,这可能是由于民族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自控能力也存在差异;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活动比较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的人才,学生无法沉下心专攻一件事,因而自己的学习目标会有所偏差;由于多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策的特殊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主动性。

(2)家庭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的父母早已为孩子安排了工作,导致学生缺少压力、动力和目标,缺少自我学习的意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思考能力的养成;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选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的影响。目前建筑学专业的岗位开始出现人员饱和的现象,竞争压力大,越是优秀的人才才能有一席之地,部分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迷失方向,缺少目标,不知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也可以靠父母靠金钱得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缺少自己的追求。

(4)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调查中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对自己的学习影响很大,周围的环境也会带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作业质量会受到班级整体学风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建筑联合培养班在湖南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学习态度完全不同,进一步体现环境的重要性。

(5)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研究结果中呈现,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投入不够,学习资源短缺,没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习专业课的认真程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课风趣、知识量大的专业教师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认真程度。

5 结语

第6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1.1建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与之相对应的高度发展的建筑技术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技术或合理的技术运作,建筑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实用效能和审美效能。纵观中国的现代建筑,其设计、建造与新技术的运用程度还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高技建筑更是寥寥无几。仔细分析,除了社会、经济的影响外,多少与我们现实的建筑教育、教学状况有关,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1.2师资队伍构成

目前许多建筑类院校的建筑技术类课程通常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缺乏与建筑设计专业教师的沟通,如教学大纲的讨论、重点难点、深度广度的考虑,存在着学生们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后,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该门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关系的问题。同时大多数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来自高等院校,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线设计企业的工作经验,工程实践等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使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程脱节,对卓越建筑师的培养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学科建设的瓶颈问题之一。

1.3实践动手环节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建筑学专业的素质培养主要注重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技术和艺术通过软件模拟技术可以得到突破,达到相辅相成;而以技术和艺术为内容的建筑学教育却没有深刻认识这一点。常规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注重表达技巧,强调空间和功能,忽视建筑技术的运用。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学生们不能主动地将学到的建筑技术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建筑设计方案中重技法、轻技术———重视图面和效果图的表现,而轻视或忽视建筑造型中建筑技术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使建筑设计方案缺乏深度的创新。而对于一个建筑方案完整的表达,还需要借助更高层次的模拟软件来表达整个方案的技术层面。

2以跨学科和跨专业融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建筑设计教育的教学内涵,探索一种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重新整合现有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及框架,借助对建筑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高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的学生,同时把建筑技术作为挖掘和培养设计创新能力的动力,从而逐步构建以绿色建筑教育为目标的、面向区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2.1依托建筑类院校优势,构建跨学科融合的绿色建筑教育基础平台

依照我院建筑学人才培养计划中设计、技术、实践“三线并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同时着重强化相关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和跨学科的融合性。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概论”、“节能建筑”、“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智能建筑概论”、“建筑环境软件模拟”、“建筑施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注重协调相关院系,如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我院开设相关技术课程,综合地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为绿色建筑教育打造一个视野面开阔、基础扎实的综合基础平台。

2.2整合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强调教学体系培养过程的多层次递进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筑设计及理论相关课程讲解建筑空间、功能与环境、技术等的交汇关系,借助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设计应用搭建基本理论和方法框架。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向生态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对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借助本院和相关院系有针对性开设的课程完善绿色建筑理论及实践方法的基本知识框架,并结合毕业设计以及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加以强化训练。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技术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建立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便真正适应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在2012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中,安徽建筑大学学生获得了两项佳作奖。获奖作品以“活”建筑为主题,通过对校园既有建筑改造和土地沙漠化适应型建筑的探索,集成了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特殊外墙保温系统、外墙加固结构体系等新技术,并与建筑空间形成了有机的形态。通过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建筑设计竞赛加强了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提升了综合强化训练。

2.3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传统单一授课方式向多元现代化授课方式转变,扩大信息量知识面,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充分体现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贯穿整个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全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重个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建筑类模拟软件层出不穷,软件模拟技术的运用给建筑方案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建筑技术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引导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使得其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提高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

2.4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立开放式教学实习基地

坚持直观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建筑设计院、规划院签订建立对口实习的合同,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从策划前期到设计再到施工,了解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技术要求,关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技术的最新动态,注重节能建筑研究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2.5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双师型”和“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充实和完善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与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完善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梯队。不仅仅停留在教学一线,还渗透到科研工作当中,使我院与学校现有相关产业部门强强联合,如规划院、建筑设计院和建筑节能研究院等,多个单位“模糊界限,互补共生”,加强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等多方面的“深层”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学研合作格局,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致力于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建筑创作,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让科研成果为教学工作及教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第7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收稿日期:2013-11-16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ER2013C40);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吕元(1975-),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及研究,(E-mail)。

摘要:传统的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在高年级才引入设计院实习等具体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笔者以建筑学一年级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学科前沿引导、设计实践与基础教学一体化,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适宜初学者的认知—体验—研究—实践—反馈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入学之初就能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始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与工程实践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68-04

高校本科生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提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1]。

北京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之一,建筑学专业已成为首批参加试点的专业之一。 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如果学生入学之初就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工程实践意识,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中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真实项目与案例,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认知专业、认识社会,较快掌握专业技能,有助于与高年级的实践教学衔接,从而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我校在一年级中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入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阶段初步了解专业、认知专业、思考专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科前沿理论,从操作实践中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应用理论、拓展研究,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与工程实践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低年级最为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涵盖专业认知、基本专业技能、基本专业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及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教学一直较注重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及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专业研究方向教学相对不足。笔者以此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新生研讨课两大平台建设,探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现状与改革

结合我院推行的环节基础教学改革,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新生研讨课,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课程实施了如下改革。

(一)环节基础教学

我院推行的建筑学专业环节为主线的3+2教学体系改革,强调6个有关于建筑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环节(主题与命题、环境与形体、功能与空间、建构与实体、塑构与造型、表达与表现)贯穿本科5年的教学,一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处于环节基础认知阶段,注重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2]。

(二)工程素质培养

结合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现场参观教学、工程师进课堂、工程实践教学、实地测绘等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

(三)学科前沿理论引导

近年来结合学科前沿、社会热点问题,将科研方向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探讨研究了城市、校园防灾,老龄化社会无障碍环境与设施,资源循环再利用与绿色建筑技术等问题,并完成相应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二、研究与实践

(一)完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原有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侧重基础理论教学。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应强调将工程素质培养与前沿理论引导纳入教学目标[3]。

(二)制定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强调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案:一核指环节基础教学;两翼指前沿理论引导、工程素质培养;三维一体指基础设计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培养 (图1)。

图1 课程框架图

1.课堂教学引入学科前沿理论,结合基础理论教学进行拓展研究

将学科前沿理论引入课堂。 在基础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学科前沿理论,结合基础教学进行适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调研、分析等。如:在人体尺度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无障碍尺度拓展研究,调研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高龄人士及行动障碍人士的动作方式及人体尺度。

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专业方向来源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2.课堂教学引入专业实践环节,结合基础教学进行设计实践

将真实生活场景的设计与研究引入课堂。 结合宿舍、专教、教学楼、校园、社区等真实环境,在作业题目中引入真实地段,实际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设计实践。

将真实项目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引入课堂。 结合专业认知教学、实地测绘、调研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设计院参观、工地观察、优秀建筑考察、家具和建材市场考察等实践教学。

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引入课堂。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院建筑师开设工程导论讲座,参加作业公开评图环节,对作业中与实践相关的模块进行讲解。

(三)扩充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作业设置

完善作业设置,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表1)。如资源循环型(recycling)装置设计教学研究(2011级)的基础环节教学目标为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与应用建筑设计相关的6个环节:主题与命题、环境与形体、功能与空间、建构与实体、塑构与造型、表达与表现,同时导入资源节约与循环再利用意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认知专业研究方向。此外通过校园真实环境引入、材料市场调研考察、经济造价预算、大比例实物草模设计、 1∶1仿真模型实地建造等设计过程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图2)。表1 作业设置情况表教学模块课程基本内容前沿理论引导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认知建筑概述学科专业方向导入—— 认识建筑——鲁滨逊的家原生态建筑真实材料考察表现基础 南校门测绘(含识图制图)——实地测量建筑钢笔画技法———— 设计解析建筑观察与分析(真实建筑)——真实案例体验作品复制与解析(大师作品)——大比例模型还原设计基础 功能、尺度研究 形态、二维到三维转换研究结构、材料研究 空间、流线研究宿舍改造设计(正常人体尺度)

拓展研究——轮椅上的生活

(无障碍尺度)平面构成 形体构成 纸质坐具设计空间构成(限定、组合、序列)节能意识(自然通风、采光等)

老龄化社会、弱势群体拓展研究—— —— 节材意识(可再生材料)—— 家具商场体验

生活环境设计实践

人体工学体验室体验日常实物(自然形态、人工形态)观察与生活体验真实材料考察

生活用具设计实践实地空间体验综合设计 (结合真实环境、热点问题选题)资源节约型装置设计校园防灾装置设计资源节约意识

全生命周期城市、社区防灾真实场景设计实践

大比例实物模型

实体模型搭建

图2 资源循环型(recycling)装置设计教学研究 (四)改革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缺乏必要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方法,因此从认知、体验出发,通过研究进行操作实践,从具象思维引导抽象思维,从感性思维引导理性思维,从认知体验、拓展研究、设计实践展开教学,形成认知—体验—研究—实践—反馈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培养(图3)。

图3 教学方法框架图

三、 结语

结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完善现有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改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学科前沿理论,从操作实践中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应用理论、拓展研究,有利于克服以往一年级学生专业初步认知过程长,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和建筑设计实践之间缺乏衔接的弊端,从而在一年级基础课教学的专业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2011.

[2]吕元,熊瑛,陈喆,等.建筑学低年级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C]//2006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6-218.

[3]吕元,熊瑛,赵睿,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体系研究[C]//2011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69-372.

Architecture preliminary teaching reform for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in junior grades

LYU Yuan, LIU Yue, XIONG Ying, ZHAO Rui, ZHANG Q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P. R. China)

第8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一)办学思路和办学硬件条件

石河子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总体办学思路是服务于新疆、兵团的经济建设,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现有建筑学专业教室和画室若干间,图书馆馆藏中、外文书刊300余万册,年订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报纸180种,藏书总量300万册,各类数据库40余种。

(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规模及承担课程

由于办学条件无法满足独立培养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要求,学校利用对口支援的优惠政策和支援院校的办学资源,采用1+3+1联合培养的模式。因此,在制订本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形成了两套不同培养模式的方案,即联合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独立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建筑学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学校只承担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一年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美术实习的教学、实践任务。

(三)师资队伍、科研平台

石河子大学建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客座教授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助教1人。本专业教师以石河子大学寒区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石河子大学寒区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形成了以寒区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为主要方向的科研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共承担16项科研项目。

二、学校建筑学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较差

不具备独立办学的条件目前,学校建筑学学生专业教室的教学设备、绘图桌椅等设施较为陈旧,教学环境欠佳。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专业资料室、评图教室和实验室等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独立办学的硬件要求。

(二)师资队伍学历低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新疆和兵团地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引进建筑学高学历专业人才。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满足《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目前的师资能力还无法满足独立培养本科生的要求,同时现有教师队伍欠缺高学历、高职称人员。

(三)课程建设欠缺

没有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校专业教师只承担建筑学专业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没有承担过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因此没有形成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承担建筑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为近两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经验较少,与高水平院校在本学科教学方面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其对于建设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课程还欠缺经验,对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内容研究不足,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四)科研水平较低

影响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建筑学专业科研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稳定的科研基地。专业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和获奖成果少,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信息和前沿研究课题的动态,对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三、学校建筑学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改善办学条件

满足独立培养本科人才的硬件要求学校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以改善建筑学专业的办学条件,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善专业教室、画室的教学环境;建设本学科的专业资料室、图文信息中心;建设评图大厅,改善设计课教学条件;积极申购仪器设备,扩充其软硬件设备,提高科研教学设备档次,完善实验室功能,扩大实验室规模。目前学校已投入资金筹建建筑设计实验中心,具体包括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模型雕塑实验室、数字建筑实验室、建筑环境监测5个实验室,重点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注重设备仪器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强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出率,提高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项目和系列竞赛的兴趣,扩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本科学习及参加建筑学科全国相关竞赛提供训练仪器设备及场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满足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学校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建筑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依托对口支援政策支持,学校聘请对口支援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学院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学校加强与本地建筑设计院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兼职教师的队伍。此外,学校还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到对口支援高校进行培训、访学,或者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校计划建立在职教师到设计院实践制度,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到企业举办专业教师培训班、企业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提高中青年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达到独立培养建筑学本科人才的要求学校根据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依据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要求,通过与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本学科的办学思想,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建筑设计项目规划、设计、管理为主线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基础”、“学科基础”、“职业基础”三个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完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内容研究,并通过到对口支援高校进行培训、访学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学校还注重加强与高水平院校间的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积极迅速跟踪学科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引进先进课程,为独立培养本科人才做准备。

(四)调动科研积极性

提升科研水平,为建筑学专业建设服务学校积极支持本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同时,学校努力挖掘和整合建筑学专业的科研力量,形成科研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整体科研水平;按学科研究方向构成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组织考核,带动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明确学科带头人及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职责,建立学科方向实验室及工作室。学校还建立了相关的科研奖励政策,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四、总结

第9篇:建筑学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学专业;选题;过程评价

作者简介:张春丽(1979-),女,河南商丘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研究”、“面向建筑师职业才能的进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1-02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五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建筑学专业拟定的大纲中将毕业设计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1]为此毕业设计指导小组非常重视毕业设计,并且致力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一、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决定毕业设计内容,也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结合建筑学专业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点,提出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真题真做”虽然刚开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甲方要求的交图时间一般比较紧,并且实际项目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制约,在时间安排上不易和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计划相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有弊有利。而“真题实做”的课题来自于社会实际工程,指导教师可以对“真题实做”的课题背景和建筑设计使用条件进行适当的理想化处理,以“实战”的氛围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按教学计划控制,学生可以更多地从专业理想化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每个课题组选题类型不同,一般同一届不出现同一类型的题目,选题包括招商大厦、体育馆、小区规划、广播电视局、商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建筑单体设计和居住区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等。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

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

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通过对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促进了建筑学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贴近于工程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刚.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探索[J].山西建筑,2008,

34(5):230-231.

[2]唐委校,庄孝君.谈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激励作用及其发挥[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0-91.

[3]秦书峰.指导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认识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增刊):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