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开课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开课;历史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46-01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上好历史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做好历史公开课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这几个方面入手:
1、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今素质教育,教师要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落后的教育观的束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观念,且切实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要把握好公开课内容的教学地位
公开课内容的教学地位如何,这就需历史教师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对于我们讲好历史公开课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这样,我们讲授公开课时才能有重有轻、才能拿捏得恰如其分。
3、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教学目标不明确,尽管公开课设计环节很齐全,很完美,但是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不但学生分不出本课的重难点,导致练习、复习没有针对性,且使历史公开课变得乏味、没活力。
4、要备好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5、要反复试讲,及时改进教案
课前教案拿捏得熟悉程度如何,都不如课前给同行教师反复试讲,让其指正存在问题及如何改进。可以说,同行丰富、直接、有针对性的建议是你授课的一面旗帜,指引着你的方向,左右着你的课堂。
二、做好教学过程的细节工作
1、新颖的课堂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如: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公开课教学中,我大胆采用唱歌形式导入新课,即让学生演唱《春天的故事》片段来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总之,导课的方法很多,只要你有心,就能设计不同新颖适合学生的课堂导入。
2、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教师的“善问”就是教师对所讲历史问题设问要有明确性和针对性。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学生才能体验到由"问"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才能使公开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好的语言表达,力求声情并茂,语言简练,逻辑性强
公开课上,学生处于昏睡状态,课堂效率不高。大部分是教师讲课没有好的语言表达,没能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教师讲课声音洪亮、音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语气亲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诙谐,夹杂着点小笑话更能吸引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公开课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语言要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性。(4)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自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才能把历史公开课活络起来。
4、实效的教与学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习活动基础上,要防止出现教与学脱钩,就得把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做?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好教学,驾驭好课堂,使得课堂井然有序,听课气氛浓厚 ,听课精力集中。二是防止课堂前后教学脱节。公开课上讲的神采飞扬,恨不得把一切讲细讲全,但课后对学生学习的落实全然不管,出现了“无效用功”现象。总之,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形式,做到教与学的真正"到位"。
5、精炼的课堂练习
公开课的课堂练习题过难或过易,且没有针对性,易导致公开课的效果达不到,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那么,课堂练习题应紧扣教纲的重难点,形式要生动灵活,难度要适中,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样公开课的效果达到,且使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切忌公开课中的课堂练习题 “繁”“难”“偏”“旧”。
三、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工作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公开课教学的结束。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说,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上好公开课的延伸。反思应如下:
1、反思要有“落脚点”
首先反思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得失,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其次“反思”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总之,“反思”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
2、反思要有“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3、反思要有“系统化”
“反思”不仅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即为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只有“系统化”的反思与实践,才能提高我们整体历史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
4、反思要有“发展性”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高等学校;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27-04
一、前言
近几年视频公开课是国内外高校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具体呈现这些研究之前,首先澄清视频公开课这一术语。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
目前最著名的国外视频公开课项目是2012年由哈佛大学和 MIT联合创建的一个在线免费开源大学课程项目――edX。国内教育部于2011年6 月颁布了题为《关于启动2011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文件, 同年7 月正式上线爱课程网平台。[1] 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组织高校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
二、研究背景和方法
1.研究样本的选择
视频公开课能很好地解决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非综合性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设此类课程的困扰。笔者所在院校从2013年开始探索视频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开设视频公开课,允许学生选课学习获取学分,同时挑选个别专业在少数专业课教学中试点幕课教学。为了使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性,本研究将研究对象限定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视频公开课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过程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2.实施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体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辅以质性访谈。调查针对不同学院分两次进行,时间为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共收回调查结果431份,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99.5%。经对返回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最终参加有效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情况为:男生207份,女生222份;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当;一年级学生89人,二年级179人,三年级67人,四年级94人。结果涉及所有学院,提交问卷调查结果的学生与笔者所在大学10个学院学生数比率大致符合,调查结果应能反映所调查问题的特征。具体如图1所示。
问卷共有22题,主要通过对试点课程学生的调研,从态度、课程选择倾向性、选课原因、学习方式倾向性、学习积极性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学习平台等多个方面作调查。问卷的后期处理上,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进行分析,部分图表通过Excel绘制。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整体认识情况
近几年视频公开课在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429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297名选择都看过视频公开课,比率近70%。对于没有看过视频公开课的132名学生中,约总量11%选择没有听说过,11%不感兴趣,8%没有时间,也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引导。
2.学习方式的选择
在观看视频公开课的方式上,68%的学生选择在线观看, 8%选择下载观看,其余选择了两者都有使用。看来,在线学习还是目前视频公开课最主要的学习模式。同时,89%的学生选择通过笔记本电脑观看,只有7%的选择使用手机观看,其他选择通过台式电脑观看。但是我们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通过手机进行视频学习最具有便利性,条件允许的话会选择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3.访问平台
观看过视频公开课的学生,80%左右经常访问网易等门户网站的视频公开课频道, 47%会通过国内名校课程网站浏览, 39%通过教育部爱课网浏览, 18%浏览过国外高校的课程网站。
在选择某一个平台进行视频公开课学习的原因,学生注重的因素从高到低排序如下:课程资源数量多,分类清晰(76%);课程资源访问速度快,使用方便(59%);课程资源质量好,画面清晰(55%);方便分享到其他平台,与他人交流(44%)。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者最关心平台中课程资源数量是否多,分类是否清晰,其次是资源的访问速度。
4.选课原因
在平台中为什么会选择某个课程观看?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由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才观看课程,其他具体分析数据见表1。
5.选课目的
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通过观看视频公开课,能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其他具体分析数据见表2。
6.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满意度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其学习是否达到预想效果的表征。在我们的研究中,在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主要调查了学习效果的提升、学习兴趣的保持、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学设计思路的感知、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深度等六个方面,我们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对调查所得结果分析,视频公开课的使用效果还是能够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的。在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上,调查中没有学生认为视频公开课不能提升学习效果,33%认为能够提升,52%认为基本能够, 15%认为很少能够。在增加和保持学习兴趣方面,40%能够,43%基本能够,15%很少能够,1%不能。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34%能够,37%基本能够,26%很少能够,3%不能。在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方法上,34%能够,43%基本能够,22%很少能够,2%不能。在能否让学生感知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上,32%能够,49%基本能够,15%很少能够,3%不能。在能否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上,37%能够,40%基本能够,23%很少能够。
总之,视频公开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感知教师的设计思路,以及能否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上有待加强。当然这个也和视频公开课定位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有一定的关系。
7.困难
调查表明,学习者观看网络视频公开课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网速太慢,选择此项的占观看总人数的46%。此外, 34%表示通过网络提交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31%选择没有人交流讨论,27%选择很难下载或者根本不能下载,17%选择上网费用问题。
8.建议
(1)课程内容的持续时间
本研究对视频学习完一段内容的时间控制在多久为宜进行了调查,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视频公开课每一堂课的授课时间最好在20分钟左右,这也说明了学生在线学习时,由于缺少实际师生互动,注意力保持基本不能超过半个小时。
(2)平台应该有的学习支持服务
对于学习者来说,视频公开课学习平台所支持的学习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学习的质量。本研究对学习者所期望的视频公开课平台应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习者认为平台应当提供学习记录、学习笔记、讨论交流区、示例习题、教师答疑区、学习伙伴等多项不同的服务。
(3)学习资源设置
除了要有视频学习资源外,我们对平台上学生学习时还需要哪些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调查表明,学习者都强烈建议主讲教师能够将上课的讲义和课件一同公开,并且希望罗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9.不足
通过视频公开课进行课程学习,大部分学习者难以坚持学完一门课程中的每一堂课。本研究调查表明,只有总人数的21%选择会坚持认真学习完某门视频公开课中所有授课,51%选择学习根据情况是会跳跃着观看, 24%学习者选择经常会在学习了视频公开课程的一些环节后放弃,难以坚持。
四、启示
1.加强宣传,积极开展政策引导
视频公开课应用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大学生对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是持赞成态度的。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仍有部分学生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网络公开课,这也侧面反映出部分一线教师不了解或者说没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提起或使用过视频公开课,更不用说去思考如何将之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笔者所在高校目前主要是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开设视频公开课,允许学生选课学习获取学分。同时,学校自行建设了一批优质的、有特色的慕课课程资源,挑选教师和班级,进行示范性的开发与应用, 为后续推广提供方法指引和技术贮备。借鉴翻转课堂的优点,将每次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等三个阶段。
2.要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使用视频公开课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相对于日常课堂授课,视频公开课更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更要注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当前,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大多是采用讲授法。在国内,主讲教师强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视频公开课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课堂授课显得非常灵活。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采用各种方式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显得开放、自由。南京邮电大学刘宇等从关注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知识梳理等交互行为和质量的视角,对中外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深入观察、记录和总结,认为高层次的课堂“对话”应该是师生间思维上的碰撞和智慧共建。[2]
3.要做好学习者线上线下学习支持服务,增强教学互动,促进协作学习
怎么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在线学习,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在这一方面,国外视频公开课的学习平台做得比较优秀。在国外,当学生选择了一门视频公开课之后,都会有一套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来指导整个学习过程。课后服务形式多样化,如电子答疑、定点定时的面授辅导、小组式的学术讨论、丰富的课程主题派对以及完善的教学实验条件等。学生需要根据课后服务机制的引导来完成学习的每一个阶段。而在这一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平台可为学生营造个性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同时,学习平台应具备“导、学、练、测” 及“互动交流” 等在线学习支持服务。[3]
4.积极改善硬件条件,满足学生视频学习需求
目前高校校园内网速基本上都是百兆带宽,学生调查反映的网速慢并不是指访问本校内部网络的速度慢,而是从学校内部访问互联网的速度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线用户激增、出口宽带不足。另外高校校园网络基本属于中国教育科研网,而很多学生宿舍网络属于当地的运营商,如电信、移动等。不同运营网络之间的互联瓶颈也是影响网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应加强自身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校园网络出口带宽,开通校园无线网络。同时,高校可以构建基于校内局域网的视频公开课平台,专门配置校内视频服务器。
五、结语
视频公开课以及慕课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传统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需要所有参与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一项事业。
参考文献:
[1]顾云锋,吴钟鸣.地方本科院校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40-43.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 思品公开课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为了推进课程教育改革进程、提升教学效果,全国各地区开展了多样化的公开课程。为了使公开课程具有现代化、课改化的特点,教师们都会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思品公开课中,教师重在吸引教评的目光,刻意营造高效课堂氛围,忽略学生实际掌握的思政知识,导致小学生的思品教育几乎不起作用,这一背景下的思品公开课是“徒有其表”,故而必须纠正这一教学误区,使其尽快走上正轨,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1教学体制不完善导致思品公开课沦为“表演课”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教育成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教育教学与教师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思品公开课存在严重的表演现象。
(1)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造成思品公开课表演现象的根本原因。第一,学校与教育管理机构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开课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繁华,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给教师一种心理暗示,使教师不得不在公开课上制造一些“看点”,造成公开课沦为教师的表演舞台。第二,公开课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往往是将几项评价指标得分进行相加,最后得出评价结果,这一结果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也不具可比性。第三,进行思品公开课评选过程中,评价重心往往侧重教师的PPT是否做得精美,从不关注PPT在教学中是否起到作用,学生的反响是什么,学生实际学习质量如何,这些内容都是思品公开课表演过度造成的。
(2)教育管理机构思想认知不够,导致思品公开课表演现象的重要因素。第一,教育研究人员思想与教学实际不相符,没有亲身教育经验,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方法都没有经过实践论证,教学指导意见也是出现“假大空”的套话。此外,由于教育研究人员身份具有权威性,他们的言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阻碍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思品公开课评优选择中,过分重视PPT的精美程度,这都是与教育研究人员的行为挂钩的。第二,任用没有思品教学经验或者思想认知不高的工作人员进行思品公开课的评价,由于其对思品缺乏系统的认知,甚至完全不了解思品知识的结构体系,对现行的思品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往往凭借自身感受来评价课程的优劣,这样的评价结果极不利于思品课程的顺利开展。第三,思品公开课的教学形式需要创新,现阶段,公开课过于重视形式,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目的严重脱轨。公开课开展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是顶替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使得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也无法形成互动,同时,思品教育具有连贯性,思品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应该是同步的,学生思想是跟着教师走的,一旦临时换教师,学生往往会无法适应,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过分表演,从而营造一种高效率课堂的假象,使公开课沦为教师的表演平台。
2教师对评比名次过于关注导致公开课表演严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师也在综合发展自身能力,避免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淘汰。于教师而言,参加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无疑是一项巩固自身地位的砝码,不仅能够获取优质课教师的名誉,还能在日后的职称评选中增添竞争资本。这一现象导致部分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课程的表现形式,忽略实际教学质量,只为了提升评价分数,当教师存有这一心思的时候,思品公开课就已经沦为教师的表演平台,故而思品公开课就赋予了表演性质。
3针对性的解决方式探索
当前小学思品公开课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表演现象,并不是以讹传讹,一方面与教育管理机构不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功利心理有关。怎样做好思品公开课,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
(1)教师必须强化自身对思品课程的认知,提升思想认识。第一,思品公开课的真正目的是教研探索的实验场地,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思品公开课,从而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意义。第二,教师切勿有功利心理。
(2)学校与相关教育机构次序完善公开课评价机制,不仅需要学校的基层教育人员通过不断的实践、分析、归纳、总结,还需要相关教育机构的组织与配合,因为这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多方配合才能完成。
(3)教育管理机构需要构建教学奖励机制,将公开课的奖励性质转变为对教师教研成果的一种奖励。现阶段,公开课的考核结果仅仅是针对那一节课做出的评价,课上完意味着评价也结束了。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在评价公开课后,不仅要将评价机制落到实处,还要分析评价结果,获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便于日后开展教学教育工作,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成果以及评职称的一项凭据。
4结语
综上所述,思品教师必须尽快摆脱表演心理,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相处。因此,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不能使思品教育流于形式,应该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善思品教育中的误区,使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不断生成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彭保军.新课标下小学思品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10,10:41.
[2] 江彬.新课标下语文课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2,81:27.
本学期主要工作: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与新的课程标准,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深入学校调研,研究政治教师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政治课课堂教学;组织部分教师探讨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问题;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学X市20__年中考政治科考试说明与要求,指导初三政治教师有效地指导复习教学;组织高三教师学习20__年《考试说明》及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有关文件,引导教师把握年度间的重大热点问题,组织好苏、锡、常、镇两次次模考的命题、阅卷及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对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引导“新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课题组积极开展工作;成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及“法律教学研究小组”;引导教师开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继续组织全市政治教师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做好“XXX市政治教学”网页的维护工作。
一、组织政治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的有关精神,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改革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认真学习学科教学常规,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1、组织初高中教师学习《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加强新教材培训工作的力度,使XXX市政治教师尽快适应、把>!
2、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组织教师学习政治学科教学常规,在评价课堂教学时,严格遵循学科教学常规的要求,使XXX市政治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学常规进行。
4、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学期主要研究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
5、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政治教师研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三、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扎扎实实抓好“新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工作;初步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七年级)与法律教育(八年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抓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带动XXX市青年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力争早出成效,扩大受益面。本学期主要组织教师撰写有关子课题研究的文章,争取能拿出一批高质量的文章。
四、关于高中教学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推动政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在新一轮课改中,作出政治教师应有的贡献。
2、组织高三教师学习教育部有关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有关文件,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
3、召开XXX市市高三政治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组织高三教师交流、讨论本年度重大时政专题和复习教学策略。
4、组织苏锡常镇第一次模考政治学科命题、阅卷及评价工作;组织苏锡常镇第二次模考政治学科阅卷及评价工作;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学生复习情况,研究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策略。
5、组织高三政治教师开复习课(特别是开试题评析的研究课),研究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问题。
6、对20__-20__学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归类整理,结合教材,形成热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7、组织高一、高二教师研究新教材,开公开课,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8、组织高中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
9、提供高中有关年级期中、期末考试试卷。
五、关于初中教学工作。
1、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学X市市中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与要求,明确中考政治学科试题改革的方向。
2、组织初三教师开复习研究课,提高复习课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3、组织初中政治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课件制作活动。
4、组织初一教师开展心理品质“活动课”的研究,探讨活动课教学的原则和评价体系的建立问题。
5、组织初二教师搜集法律常识的案例,汇编成册,为搞好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6、提供初中有关年级期中、期末考试试卷。
具体日程安排:
二、三月份:
1、高三期末试卷分析,交流高考信息、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2、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研讨初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3、初三期末试卷分析,研讨初三政治试题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4、成立“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
6、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学习中考考试说明,明确中考改革的方向。
7、高三政治公开课。
8、完成高三一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四月份:
1、召开XXX市市高三政治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高三政治公开课。
2、初三政治公开课。
3、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4、高一政治公开课。
5、初二政治公开课。
五月份:
1、初三政治公开课。
2、完成高三二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3、初一心理品质“活动课”展示。
4、组织部分教师研讨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
5、对部分学校高三、初三政治复习教学情况进行调研。
6、组织高三教师交流复习教学经验,讨论下阶段复习教学计划。
六月份:
1、中考命题及阅卷。
关键词:公开课;有效性;语言技能;新旧知识联系
近年来,福州市区举办的英语公开课,较课改前的传统授课有了很大的改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如情感、策略和文化的引进,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的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贯穿等。但这些蕴含着新课改元素的公开课是否都能达到“使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呢?笔者认为,目前一些市级公开课仍存在教师低效操作、教学模式如出一辙的现象。这种没有因材施教、无法推陈出新的课堂教学,不但大大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也无法获得成就感。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英语公开课低效教学的表现,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英语公开课低效教学的几点表现
1.忽视因材施教,设题难度超越学生现有水平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就福州市区中学而言,学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达标学校以及非达标学校,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以及自身的教法有明确的定位,绝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在公开课活动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保证45分钟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得到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提升,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设定适合学生操练的课型,并依据授课学生现有的水平确定设题难度。切勿使学生在操练时因难度太大而望而却步,或因难度太低而不屑一顾。
2.走场作秀,不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公开课是授课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向同行展示的一堂质量较高的示范课,旨在与同行共同探索课改精神在公开课中的实践。多数教师为达到课堂的高效,课前会用非授课班级进行试讲,找寻可能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或者将活动事先告知学生,让他们事先做好Presentation的准备,以避免课堂的冷场现象。这种现象在非一级达标校更为严重,原因在于非一级达标学校的学生英语底子相对薄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无法通过全英教学对其进行讲解。公开课对此类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是极大的挑战。授课教师希望能呈现出一堂容量充足、环节流畅的公开课,但受到课堂45分钟时间的严格限制,教师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因此整堂课缺少生成性,作秀成分较重。试想,这种准备“过度充分”的课怎能给学生带来提升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空间,课堂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3.缺乏情感鼓舞,课堂评价不务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可见,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有启发作用,能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自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在公开课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使用“Good!”“Excellent!”“OK!”“Yes!”“Wonderful!”等评价语,表示对学生的肯定。然而,若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或回答得不完全时,教师基本用“Sit down,please.”示意学生坐下,然后再请另一个学生回答。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瞬间产生挫败感,不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实现教师的授课目的。笔者认为,遇到此类情况时,教师应竭力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若学生确实有困难无法回答,教师应抚慰学生,并另寻机会让该生再一次通过回答来获得成就感。只有在这样的情感鼓舞下,学生才能获得追求知识的满足感,教师才能成功地调控课堂氛围,课堂效率才有望提高。
二、提高高中英语公开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对策
1.导入设计要别出心裁
导入活动是公开课必备的第一环节,旨在通过各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导入活动要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虽然一线教师普遍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开展公开课,然而导入设计的不同依然导致了不尽相同的教学效果。据观察发现,视觉、听觉在刺激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单纯的讨论、阅读有时受到语言输出或词汇不足的障碍,无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集中注意力。另外,“在引入和输入语言材料时,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让导入设计别出心裁是公开课成功的关键一步。
【教学片断1】
这是一堂来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Unit 3 A Healthy Life Reading部分的阅读课。教师在导入活动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Watch a video of an 18-month boy’s nicotine addiction.
(2)Show some pictures of adolescent smoking.
(3)Show some data of adolescent smoking.
教师利用最新上传于网络的关于青少年吸烟的视频及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用上节课所教授的单词及词组简要地表达观后感。用醒目的数据引出最新国际烟民统计文件,提醒学生吸烟的危害性。导入材料的时效性和视频、数据的感官刺激无疑给这堂课增添了不少亮点。承上启下的导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加深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顺畅地导入到主课文,相同的主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2.语言输入要创设情境
“情境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创立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外国语,以此来掌握外国语。”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时,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语言就变得生涩不易懂。因此,教师在教授语言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语境中观察、思考、归纳,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由教师一一纠正、补充、总结。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合作的氛围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指导来实现学生的开放式学习,不但体现了课改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片断2】
一位教师开展了一堂名为“四中”的虚拟语气的语法公开课。他从“歌中、听力中、影中、文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虚拟语气无处不在,之后师生一同归纳了虚拟语气的用法。这里,笔者分享一下“歌中的虚拟语气”的精彩片段。该教师通过三个步骤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理解虚拟语气。
(1)Enjoy the song concern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sentences.
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
歌词选自“山鹰之歌”(El Condor Pasa),划线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聆听歌曲将歌词补充完整,并注意其中的虚拟用法。
(2)Then get one individual who is good at singing to sing out the underlined parts of the song above.
(3)Afterwards, the whole class sing it together.
该教师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虚拟语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激发了将近80%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境中通过自我观察和教师点拨,初步了解了虚拟语气的用法,通过“reflection and consolidation”共同归纳、补充虚拟语气要点,为随后的师生合作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不忽视重、难点的突出。学生在其间汲取了80%的知识量,获得了语言学习的满足感,课堂效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活动拓展要注重内化
公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多数教师会采用活动形式来巩固操练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充分掌握语言技能。这类活动形式多样,如讨论、采访、表演等。但这些知识拓展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所学技能,关键要看其内化程度。有些教师设计的活动由于指示不明确,或者没有提供给学生保障活动进展顺利的加工材料,使得学生难以入手,达不到语言内化的效果。因此,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内化的知识拓展活动,在活动前给出明确指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所学语言重组、加工、内化,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片断3】
在一堂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Unit 3 A Healthy Life的阅读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知识拓展活动的:
Speaking――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A:Someone who gets addicted to smoking.
B:tries to give A some helpful advice and persuade him/her to give up smoking.
Situation 1:A――teacher B――student
Situation 2:A――father B――son
Situation 3:A――student B――teacher
Useful Expressions:
(1)How to ask for advice?
What should I do?
Could you tell me what to do?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2)How to give advice?
You’d better…
I think you ought to…
Perhaps you should…
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do…
该教师对活动所下达的指示语明确,并善于创设情境;给出的“Useful Expressions”不仅教会了学生询问建议和给建议的交际表达,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种简单的提示举一反三,更快地掌握对话要领,从而使活动变得更加流畅。在交际表达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语法及单词短语,搭配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交际操练,并适时指导纠正。这不仅再次加深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了语言功能。此外,教师在活动初期以身示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过程。之后生生合作,对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再通过Presentation展示出来,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导入的有效性,即导入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过程的有效性,即教师如何解决本课重、难点,让80%的学生掌握80%的知识;(3)拓展的有效性,即学生是否能在拓展活动中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公开课活动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广大教师研究、关注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努力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必修模块)[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夏颖.高中英语有效性教学之多元评价[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02):19-22.
[3]罗少茜.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任务前阶段的各种教学活动[J].中小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优质课 常态教学
当前,“优质课评选”成为必不可少而又最为时尚亮丽的一道教学风景线,旨在将音乐课堂教学导向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精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走形式、摆架子现象。为准备一堂“优质课”,教师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心准备,为了使参赛教师能推出一堂“高水平”的课,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参谋团”帮助参赛者。每个环节都要精心策划,反复演练。每一堂课上都要能反映出执教者的最新理念和最高水平,优质课往往成了表演课。其结果就是优质课所应具备的功能教学研讨的功能被弱化了,而展示的色彩则更浓了。
我们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来找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试问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准备一节课,有哪一位教师能够年年如此、月月如此?这样一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让其他教师学什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教学的设施设备与教学环境存在差异,以此类“优质课”的标准要求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怎样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引导教师由对优质课的追求转向富有生活化、个性化与生命力的教学探索?怎样强化优质课的导向功能,促进广大教师卓有实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音乐课堂要返璞归真,让优质课回归常态教学。上好“常态课”,“常态课”是教师基础素质的积累,是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一、何谓常态课
常态课:由学生自身的条件,场地器材的基础条件来决定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最朴素的课堂。尽管简单,但也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智慧,在课堂上显现出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
优质课:侧重于课程的设计与教师的实践活动的展示,体现在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是否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一节优质课、示范课往往都有很强的观赏性,往往是通过实验或者经过大家的研讨,相对公认的具有一定理念和实践价值的课,相对接近“标准”,让大家有一个参考的目标。
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常态课与优质课的主要标准。用较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经过几天,甚至更多时间的深思熟虑,精心打磨,同事探讨,反复推敲,教研组修改等,我认为这就是优质课。
二、研究思路
常态下的公开课属于研讨性质的课,其目的是以授课人的行为作为平台,把个人对课程理解、思想展现出来,大家讨论,以便把实践中与理论冲突的内容进行改进,共同提高。实践中的思想或问题不仅仅是授课人的,也可能是观摩人也有的和需要解决的。为解决教师个人实践和反思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充分发挥区域内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要建立起有利于“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制度。
1.常态课研究中,以一个区为基本单位,以本区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教学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2.常态课研究中,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研究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
3.常态课研究中,重在“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而不是“教”――教大家照搬公开课,教研员怎么说,就怎么做。活动应该是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互动的平台。
4.常态课研究中,克服以往一味追求优质课的倾向,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教师的常态教学上,抓薄弱教师,促进区内各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转变教师培养思路。由只注重优秀教师的培养变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培养同步,既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又关注其他教师的成长进步。
2.重心下移。凡获得市以上级别优质课的教师,原则上不再参加区内的公开授课,要把重心下移,重点培养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使教师们齐头并进,不留死角。
3.改变传统公开课模式。常态课是教师就单元教学计划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场地条件等情况进行短时备课,并对全区进行公开教学,大家就上课情况进行集体诊断与分析,获得的新的意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属于大家的。
4.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完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作为上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一堂课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越少,师生的负担越轻,所取得的成效越大,效率越高,这堂课的价值和效益就大。
5.创新研讨形式,在现场教学观摩、分组讨论、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网上专题研讨,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专门的人员及时记录活动过程转贴在京口教育网的网上教研栏目,让讨论的话题继续深入。通过网络教研的积极开展,教师能随时审视自身教学行为,随时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加深入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
四、具体做法
在广泛的逐校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们感觉困惑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基地研究员与教研员共同商定研讨专题与授课人员,提前2-3天通知授课教师准备区级常态课,课后进行现场研讨和网上专题研讨。
操作流程:广泛听课――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提炼问题――个人针对问题短时备课――区内常态下的公开课――常态课教学研讨――网上专题研讨。
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常态课研讨活动广泛开展
1.互动式。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许多年轻教师在听了一些精品课、优质课后,提出这样的困惑:在音乐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识谱教学?怎样的歌曲要进行识谱教学?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就会出现过分迎合学生兴趣,如教唱歌曲时,不管歌曲难易程度,只学词,干脆不学谱,还美其名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淡化识谱”。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与技能,长此以往,学生将更加不识谱。
经商议,由提出问题的年轻教师推荐一名代表和经验较为丰富的骨干教师“同上一堂课”,围绕“识谱教学”这一问题,两位教师在短时备课后进行常态下的公开教学,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泼、生动,教学方式多样,手段新颖,而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虽未用多媒体,但知识讲解准确,技能训练扎实。课后,我们就两位教师在“识谱教学”这一环节采用教法、学法进行讨论,提出若干小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怎样的歌曲需要识谱教学?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识谱教学?在识谱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在识谱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组长汇报交流。首先,大家觉得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亲近感、亲切感和真实感,教学的情况和师生的水平能够真实反映,可看、可学、可用。其次,由于是两位教师同一堂课,切入点好,教学内容一样,比较性强,两位教师在识谱教学中采取了不同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然,由于是常态下的课,是最真实的课,因此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常态课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2.专题式。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讨。在逐校调研听课的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体现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有的问题学生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的,可教师却刻意安排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后回答,这种合作教学的方法,舍近求远,失去了合作教学原有的教学意义。于是我们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提前告知授课教师此次研讨的目的,并请她们就合作学习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两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一位执教的是《忆江南》,一位执教的是《愉快的梦》,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忆江南》后,教师设计了分组创编歌词的环节,由于旋律掌握准确,再加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激发创作的素材,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创作热情高涨,参与率高,合作创编效果好。而执教《愉快的梦》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分组合作形式,而有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演奏、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学生声音优美、和谐,教学效果好。通过两节常态课展示,教师们感知到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音乐活动,如齐唱、合唱、合奏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能被模式套牢,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实效性。
互动式、专题式的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使教研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接纳教师的各种观点,并在各种观点碰撞中达成共识;教研员和教师在共同反思研究中,总结基本经验,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学数学 公开课 问题分析 改进方向
一、引言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课程讲授活动,参与者除了学生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次有益的研究活动,也是我国中学特有的一种教研组织形式。但是公开课从最初单纯作为面向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的手段,到今天成为考评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的附庸形式,公开课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曾经见证了无数教师成长、发展的公开课与自己原初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公开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期改善公开课的效果、提高公开课的效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数学公开课教学的常见问题
1、课堂假象热闹,提问、分组讨论流于形式
大多数数学教师喜欢使用提问的方式完成引入、授课及小结等教学过程,但常见的现象却是问题提出后,教师并未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叫他们起身作答。有人曾做过统计,在一堂数学公开课期间,曾有教师累计提问达46次,这种现象属于本末倒置。频繁的提问说明教师所关注的仅仅是课堂的活跃性及流于表面的积极性,在问答的过程中好像是顺利的完成了这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任务,但这仅是形式上的完成,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组的形式一般采用就近原则或者自由分组,但实际操作中此讨论过于形式化,不重视实际效果,其体现在:首先,教师提供的讨论问题过于浅显,讨论价值非常低下,教师为了使数学课堂上存在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便随意为学生设置讨论问题,其中就包括一些知识性问题,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讲只有知道或不知道两种答案,根本没必要进行讨论。有的问题则是答案单一且具体,学生稍一思索答案自然出来,不能起到锻炼思维的效果,也缺乏讨论价值。其次,分组讨论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给学生较短的讨论时间,讨论还未展开便已结束,流于形式很难起到效果。
2、仅重视课堂的形式完整及流畅,忽略弱势学生
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所规定的思路模式回答问题,进而使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就常常抽取“优等生”来发言,但却忽略了一些弱势学生的发言需求。常见的现象是在数学公开课上,有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却缺乏发言机会,尤其是不善言辞的学生。优质的数学公开课堂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然是面向全部学生的,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层次划分。教师在中学数学公开课课堂上要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自身差异制定出层次各异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以说数学代替做数学
数学课是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但是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以课件演示和例题讲解为主,配合少量的习题训练,没有给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导致很多学生眼高手低,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点,但是在做题中总是不能快速算出正确答案,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三、中学数学公开课的改进方向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故事情境,进行“实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在脑中建立起数学概念。如在进行“平面基本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拿出一支笔及一个三角板,并设置几个问题,1:哪位同学可以用一支笔支撑起三角板,并使其能够平行环绕教室一圈?2:哪位同学能够用两支笔撑起三角板,并保持水平支?3:三支笔能够做到吗?经过实验证明,三支笔可以。并启发学生能够认识到什么规律呢?4:任取三个点行吗?5:在三个点的前提下再加上什么条件就能撑住呢?这种教学形式属于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由老师强加,通过动手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及发现过程中。
2、把握规律,巧用鼓励,拓展数学教学内容
积极探寻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但仅凭规律并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既要有规律也要有适当的激励与鼓励,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探究中,研究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应掌握教学任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挑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并给予学生赞扬。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拓及迁移时教师应多使用鼓励语言,使学生在鼓励的作用下,积极探寻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讨论环节,一定要为学生留够思考的时间,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言机会,使学生能够养成相互配合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对知识的扩充能力。
3、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的个性具有差异性,教师也应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将这种差异性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并在中学数学公开课上使其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为其设计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自主学习及自由发展的动力与机会,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最适宜的教学。因此,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如“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以及“最低要求”等,从而将教学内容由固定性转化为层次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机会,并使他们能够树立起自信。教师提问后,学生即使答错了,教师也应在赞扬后再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自信心十足,积极加入到课堂教学中。
小结
以数学公开课为例,我们认识到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从理论知识发展到教学实践必须要由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探索,共同努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上的不足之处。总之,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照顾程度是评判一种教学方式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能够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都会热衷的教学策略。这样做才能使数学公开课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数学教育提供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 辛伟光,新时期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3期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 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三、教学研究 .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 、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三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 , 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本学期在校内听课 6节。以后有机会多争取外出听课。
4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深入。
2 、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缺乏理论指导 .
4 、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 、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 、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 教学模式 S-T教学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7-02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世界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计划。2010 年初,随着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世界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的推动,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催生了以大学生为主的“淘课族”。“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新举措,而“爱课程”网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官方网站,课程来自北大、清华等18所国内知名高校,广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间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课题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但是,在评价教学时,往往掺杂主观因素,而S-T分析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定量的处理与评价,能够提供客观的指导性意见,有利于教师评价和完善教学过程。因此,采用S-T分析法对中美高校热门视频公开课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促使我国高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现行教学模式,从而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中美高校视频公开课案例研究
(一)研究方法
S-T(Student-Teacher)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教学过程的定量处理和分析。它将教学结果以图形这种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教师可以直观的对教学过程进行研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标准参数表如表1所示。
(二)研究步骤
第一,选取“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上的热门课程并观看视频资料;第二,由于课程时长都在30分钟左右,因此设定采样时间间隔为 30s;第三,T表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S表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行为,即课堂教学中除去教师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第四,若采样时刻为教师行为,则在表格中记入 T,否则记入S,并由这些符号构成一个S-T数据系列。
(三)研究结果
选取的样本为中美各4所名校视频公开课的第一讲, 类型包括人文类和理工类,各自4个,总计8个。计算结果数据如图表格所示:
二、实例研究的结论分析
(一)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1.讲授型教学模式特点
以《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为例,授课教师主要以PPT作为教学工具,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师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案例来讲述心理学有关知识让学生去吸收和理解。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述型教学模式,这也是目前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系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缺点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长期以往,就会使得学生的主动性被削弱,创造性被磨灭,独立性被瓦解。
2.混合型教学模式特点
以《谋杀的道德侧面》这门课程为例,授课教师虽然也是以PPT作为教学工具,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问较多,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每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自我内心深处的伦理和道德底线。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如下: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促进者,通过强化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缺点。
第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师作为组织者,积极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交流讨论,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第三,激发学生进行质疑和思辨。教师作为引导者,提供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教师对不同观点进行平衡、提炼、总结,引导讨论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辩证看待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与课程性质有关。理工课程专业性强较适合讲授型教学模式;人文课程专业性不强较适合混合型教学模式。其次,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关。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模式选取时不能夸大某种模式的效果,也不能完全摒弃某种教学模式。应当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对我国高校教师的启示
(一)深化建构主义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新精神,锻炼将知识外化的能力。
第二,强调利用情境。通过积极创设生动的、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实现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第三,强调利用协作学习。从社会主义建构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借助协作学习来充分理解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层次来看,在质疑和解释等活动中,学生就更容易记住并正确理解知识,并逐步提升自己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形式多样的技术拓展课堂空间
第一,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可以借鉴吸收慕课背后的优点,将大学课堂转变为实体课堂和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作为实体课堂的补充。网络课堂以培养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为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分享,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谈个人见解,学生可以从老师推荐的资源或网上自己找到的资源或其他学生推荐的资源中汲取营养,实现创造性的社交网络化学习。
第二,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通过课程论坛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有研究表明,在线讨论甚至比面对面的讨论更促进深刻的思考,因为和直接发言相比,学生在论坛发言时需要用文字组织思路并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有助于对思考的进一步加工和细化。不管是多个学生针对相同的问题进行争辩,还是单个学生在浏览他人帖子中的问题和评论时进行自我思考和解释冲突,都是一种深刻学习的表现。
(三)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实践
第一,强调利用教学策略来支持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包括支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教师可以灵活选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特色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第二,强调组织多种类型的活动。根据专业性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不同的实践活动。以教学技术学专业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微格教学、教学观摩、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等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余彪,王兴辉.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S-T分析法及案例研究[J]. 软件导刊,2010,02:40-42.
[2]刘飞,刘雁,黄成云. 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58-60.
[3]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4.
[4]花春叶. 浅析美国名校视频公开课教学模式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基于S-T教学分析法[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