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军事人才;培养机制;军事文化
在现代化军事时代,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只有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才能在未来的高科技战场中赢得主动性。目前,各个国家都把对军事人才的培养作为发展兴国强军的战略重点。军事人才培养机制是以提高军事人才素质为目标,促进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军事人才保障机制建设,合理分配军事人才培养资源,最终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军事人才。
一、军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作用
首先,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军事文化是一种战斗文化,是军人英勇战斗精神的体现,在提升官兵的军人气质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军事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军事人才培养机制在军事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军事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军事人才,才能为军事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其次,文化总是在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军事文化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官兵产生影响。在文化的传播中,实施文化传播的人无疑通过文化的传播对被传播者施以影响。因此,承担军事文化传播的军事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想保证思想纯正的军事人才,就要从培养机制入手。只有科学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发挥先进军事文化育人功能的根本保证。
再次,先进军事文化的育人功能,要通过健全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来实施。同时,先进的军事文化又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育人功能,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相反,如果没有健全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支撑,那么先进军事文化的育人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军事理论的快速更新,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开始出现一些不足。同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带来的一些消极思想,也对我国军事人才培养机制产生了挑战。
首先,在军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偏重于单纯的军事素质培养。在士兵的培养中,军事训练比重过大,而思想指导略显不足。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党领导下的军队,一支军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和文化,才能是一只真正的军队。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通过先进的军事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先进军事文化视阈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无脚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单方面的,或者只注重理论,或者只注重实践。这种情况下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素质不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锐减。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实际行为对被教育者有着重要的影响。行动的说服力要远远超出语言。由于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以至于没有能够把好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这一关,使得在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状况。
其次,人才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人才缺位。考核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着指导和监督作用,它不仅能及时反馈人才在工作中的问题,更能吸引着人才的流动。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能够引导人才合理地分配,负责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部分的任务。不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则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得人才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如何完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要健全机制。我们要以军革为背景,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优化人才考评机制。在考评机制上,要注重考察人才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因片面追求答案的一致性而忽视学员的独立思想,要鼓励其创造性,在实施奖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均衡性,以保证人才的合理分配。
其次,要加强领导的重视。军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领导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远超出其他地方,领导的重视即可以为其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形成一种情感上的激励,使得人们更努力地做好这一工作。
1)研究目标: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创造有益(于人类)而不是不受(人类)控制的智能。
2)研究经费:投资人工智能应该有部分经费用于研究如何确保有益地使用人工智能,包括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律、伦理以及社会研究中的棘手问题,比如:
如何使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高度健全(“鲁棒性”),让系统按我们的要求运行,而不会发生故障或遭黑客入侵。
如何通过自动化提升我们的繁荣程度,同时维持人类的资源和意志。
如何改进法制体系使其更公平和高效,能够跟得上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且能够控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
人工智能应该归属于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它该具有何种法律和伦理地位?
3)科学与政策的联系:在人工智能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应该有建设性的、有益的交流。
4)科研文化:在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开发者中应该培养一种合作、信任与透明的人文文化。
5)避免竞争: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团队之间应该积极合作,以避免安全标准上的有机可乘。
伦理与价值(Ethics and values)
6)安全性:人工智能系统在它们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应该是安全和可靠的,而且其可应用性和可行性应当接受验证。
7)故障透明性: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造成了损害,那么造成损害的原因要能被确定。
8)司法透明性:任何自动系统参与的司法判决都应提供令人满意的司法解释,以被相关领域的专家接受。
9)责任:高级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人工智能使用、误用和行为所产生的道德影响的参与者,有责任和机会去塑造那些道德影响。
10)价值归属:高度自主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应该确保它们的目标和行为在整个运行中与人类的价值观相一致。
11)人类价值观:人工智能系统应该被设计和操作,以使其与人类尊严、权力、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的理想相一致。
12)个人隐私:在给予人工智能系统以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时,人们应该拥有权力去访问、管理和控制他们产生的数据。
13)自由和隐私:人工智能在个人数据上的应用不能允许无理由地剥夺人们真实的或人们能感受到的自由。
14)分享利益:人工智能科技应该惠及和服务尽可能多的人。
15)共同繁荣:由人工智能创造的经济繁荣应该被广泛地分享,惠及全人类。
16)人类控制:人类应该选择如何和是否让人工智能系统去完成人类选择的目标。
17)非颠覆:高级人工智能被授予的权力应该尊重和改进健康的社会所依赖的社会和公民秩序,而不是颠覆。
18)人工智能军备竞赛:致命的自动化武器的军备竞赛应该被避免。
更长期的议题(Longer-term Issues)
19)能力警惕:我们应该避免关于未来人工智能能力上限的过高假设,但这一点还没有达成共识。
20)重要性:高级人工智能能够代表地球生命历史的一个深刻变化,人类该有相应的关切和资源来进行计划和管理。
21)风险:人工智能系统造成的风险,特别是灾难性的或有关人类存亡的风险,必须有针对性地计划和努力减轻其可预见的冲击。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门研究和模拟人类智能的跨领域学科,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技术。由于信息环境巨变与社会新需求的爆发,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随着AI3.0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对于管理类人才来说,加强对人工智能知识的深入学习,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学科,管理学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基于其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应用需求空间巨大的学科特点,通过概率统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本文基于社会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结合诸多长期从事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意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帮助与借鉴。
1、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技术学科,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及内涵及其丰富,外延极其广泛。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管理类人才,该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课堂教学氛围枯燥目前,中国大多数大学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并且缺乏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加深知识理解的教学环节设置,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进行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知识讲解时,随着章节的知识难度不断增加,单向介绍式的枯燥教学方式无法反映人工智能学科的全貌,课堂讲解难以同时给以学生感性和理性的认知,部分学生因乏味的课堂氛围渐渐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2)基础课程掌握不牢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走向更加具体化的管理岗位,具有多学科的素养,但这也导致很多学生所学知识杂而不精。学生在基础不夯实的情况下去学习更高层面的知识,给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都造成了很大困扰。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较多,涵盖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众多内容,概念抽象,不易学习。一些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未能熟练掌握高等数学、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等先修课程,缺乏一定的关联思考和研究意识,导致课程学习难度增加,产生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难点过多的问题。(3)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当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智能制造等各个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现实中可以触及的内容。例如,在机械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是电气工程、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等方向的重要技术来源;在医疗领域,是医疗器械的创新生产源动力;在能动领域,是高端能源装备与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驱动;在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时刻推动着智能科学与技术核心价值的提升。然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教材涵盖许多智能算法及相关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算法,书本中的应用实例大多纸上谈兵,缺乏专门适用于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加上一些教师授课方法单一,不利于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另外,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异很大,教师采用统一的方式教给他们,这使一些学生无法跟上和理解,教师也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学生缺乏动力。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也是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要考虑的问题。
2、管理类人才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进策略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提高大学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应用新技术和新思想进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不再是课程资源的简单数字化和信息化,而是充分利用时代信息资源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管理类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内容设置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进。
2.1教学方法改进
教师对学生具有引领作用,其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带动学生改进自身学习方法。(1)启发式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通过安排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思考、分析、讨论和表达等多项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紧密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有效理解知识要点及其关联性,适用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具体而言,高校基于其问题启发性、教学互动性以及实践有用性等特点,可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教学案例库,虽然这项建设将极具挑战性与耗时性,但具有很强的积极效果:培养学生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多地保留课程材料,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的管理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单一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原理及应用;通过一题多解的案例使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最有效的解题方法;通过综合案例的设计,启发学生全方位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2)研讨互动式教学研讨互动式的各个教学环节是逐渐递进、有机结合的。研讨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出评判,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互动则是在研讨的基础上,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学校积极性不强的学生,将人工智能理论内容与学生个人兴趣范畴、社会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联系起来,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心得报告,并在课堂或课外进行师生互动。像这样研讨与互动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建立起浓厚的学习氛围。(3)有效激励式教学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才需求量极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进行有效激励极为重要。在学生激励方面,可以举办各类人工智能竞赛项目,设置相应项目奖学金,吸引学生参与实践,调动学生做研究、发论文的积极性。例如,教育部主办的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主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校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各学院乃至全校开展此类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鼓舞更多学生加入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师激励方面,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参加学生课程制定、课堂与课外作业、课程项目和论文指导等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4)学科渗透式教学人工智能学科知识融合程度较高,学科交叉性强。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增强管理类人才对学科应用的领悟,可以采取开展学科渗透式教学的方法。从2015年起,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互联网+”、“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社会需求“技术+管理”的高端复合人才。例如,基于工业4.0和强国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的应用极为广泛。上海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育质量。为增强少数民族管理类人才对该领域应用的认识,我们请机械工程、能源动力领域的相关专家以授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相关领域知识和发展趋势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更为透彻。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以用举办人工智能知识交流会、线上人工智能论坛等形式,促进不同专业间老师、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知识模块的见解,相互交流、渗透和学习,从而推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改进。
2.2教学内容设置
世界一流大学在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设置根据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设置,肯定会有不同,但颇有共通之处。本文借鉴世界顶尖大学经验,针对管理类专业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结合中国教育体系设置,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核心内容设置为避免学生因为知识点过多而出现杂而不精的问题,势必要精化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使用云计算和其他方式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通过在线收集和整合网络课程相关数据,挖掘和丰富教学资源,并在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方法和前沿知识的扩展。在核心内容设置方面,可以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选择人工智能领域具有代表性且难易程度适中的知识作为重点,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识脉络。例如,编写针对管理类人才的人工智能教材,内容涉及绪论、知识表示与推理、常用算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同时,重点增加相应知识点在管理上的应用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根据管理类专业偏向领域,开设关联程度较大、应用较广泛的人工智能选修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修具体方向的课程。(2)注重学生的数理及编程基础良好的数理及编程基础是学习人工智能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才能搞清楚人工智能模型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优化过程等,才能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程序语言,并应用于实验。管理学院人才的数理及编程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安排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之前,建议开设面向全体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专业基础数学课程以及C语言、python等编程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数学分析的基础与一定编程基础,为学习人工智能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可以推进MOOC平台建设,在平台上开设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3)实验建设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知识点间的关联性理解,可以基于不同的应用模块,设计具有前后铺垫、上下关联的综合性实验,设计不同层次的项目要求,同时基于相同的实验课题,让学生分组对实验课题进行攻克,并设置多元化的实验评价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不同进度,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准确评判,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例如,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应用中很广的遗传算法,在某一管理规划的具体应用上设置理解-实现-参数分析-具体应用-尝试改进-深度拓展的不同层次的项目要求,在这些项目层次中规定必做项与可选项,让学生基于同一实验课题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个人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打分,对小组整体能力以及个人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
自从李世石、柯洁大战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之后,人工智能开启了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依托于海量数据和大数据分析处理建立起的智能领域,作为科技领域新时代的弄潮儿,正逐渐渗透方方面面,使得生活“数据化”“智能化”。目前我国持有相关会计证的会计人员达1500万,但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要专业技能,高级会计人才不足40万,真正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有300多万。因此,了解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影响以及给管理会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会计人员和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1.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传统财务会计产生的影响
1.1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
财务机器人产品由德勤首先推出后,瞬间引爆财务圈。隶属于四大国际公司的毕马威、普华永道和安永也推出了自己的金融机器人和金融机器人解决方案。机器人产品为传统财务问题提出了更加多样且便捷的解决途径。中化国际(控股)金融共享中心选择普华永道公司的机器人,两个团队在一个月内迅速完成业务流程的梳理、测试、验证和部署,并正式投入运行。毕马威财务机器人则是在银行进行了试点运营。一家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在华分支机构运用了毕马威的流程自动化RPA(流程自动化)/财务机器人工具,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实现了在贸易融资和大宗商品交易部门试点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化工作。
1.2对会计行业产生的影响
1.2.1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基于传统会计本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且具有相对完备的规则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提高会计及审计行业由于大量的手工编制、人脑思维及判断而普遍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在大数据充分学习发展中,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减少人为错误造成的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干预或欺诈,从而导致财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
1.2.2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诸如会计、投递、汇总、报告准备、审计等烦琐耗时的基本会计工作,大大提高了相关行业的成本和效率,一方面不需要花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处理机械、单一、重复的金融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财务工作几乎不会出错。
1.2.3提高企业竞争力
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帮助公司从事归纳、综合、推理甚至优化分析的工作并表现不俗。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深入发展,会计机器人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大。在不久的将来,将能够实现更合理的数据存储和分析,从成本控制、模拟消费者需求、分析市场因素和预算等方面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参考方案。
1.2.4传统会计人员的大量失业
会计机器人能够迅速完成记账、查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人员需要相当熟练且重复查找大量数据才能完成的烦琐工作,机器在存储及调取数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大量工作被机器取代,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会计人员的大量失业,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再发展提出了挑战。
2.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给管理会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会计行业将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
管理会计强调面向未来,根据时间价值来对现金流量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信息,制定计划。同时需要对未来编制预算,而只有通过全面的预算才能使控制得到实施,这要求管理会计具体到每个环节,发现有偏差及时修正,将计划与预算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人工智能着重于通过大数据对过去学习并处理现在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也是管理会计人员的优势所在。
2.2计算机财务复合型人才成为热门
面对未来,则需要调整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方向,以计算机财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仅可以使用财务系统给,也要懂计算机维修和设计原理,在财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不断寻找改进的措施,为计算机人员提出合理的建议,甚至可以自己进行编程修改。
2.3有利于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善
管理会计由我国自国外引入,在发展的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些努力更多地体现在理论上,而无法与实际相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使得大批传统会计人员调整方向,涌入管理会计行业,也必将实际推动管理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使其获得长足的发展,逐步摸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管理会计制度、企业在生存发展中意识到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人才培养中也应逐步开展管理会计培训,跟上时代的步伐。
2.4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安全有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的便捷为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提供了可能,也为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管理会计是根据当前的数据信息进行现在的管控和将来的分析预测,为企业服务。企业决策与竞争优势依赖于正确而保密的数据,这也要求管理会计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有辨识过往数据的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同时辨别真伪,另一方面做出的数据决策则要更加严格小心保密,避免商业信息泄露。
结语
人工智能向各行各业的侵入已是势不可挡,必然有一部分不愿改变的会计人员淘汰,但这也为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顺应时展,不断提升自己,推动管理会计变革与进步,对于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晨曦.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研究[A].智慧商业,2018(07)
前不久,李世石不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人机大战以1∶4告终。自此排名世界第二的机器人AlphaGo,亦开始向立于世界围棋之巅的柯洁九段叫板。在1950年代末,IBM的电脑“思考”在和人类的国际象棋手的最初对弈中,被打得丢盔弃甲。但40年后,人工智能忽然间声誉鹊起。自此,人类在国际象棋领域和机器的对弈,就几乎没有赢过。而今天,复杂的中国围棋居然也终于落败在人工智能手中……
人机博弈,引起了人们空前广泛的关注甚至对人类前景的各种担忧。弱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完胜了围棋对弈,强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强势,已成定论;最后,能够自我学习完善的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也就近在咫尺。
然而,身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关注人机大战之际,我心中萌生的念头却是:在人工智能成熟超越人类智能的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人工智能如此迅速的发展,对如何能够培养富有创新力的机构或者企业人才,会有何启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辈子的功课
无疑,这种前沿科技骤然而至的加速发展,已经让人们看到它们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帮助到人类,从科学技术、商业,到人们的生活等领域。显而易见,个人的知识学习,也会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而改变定义。在一个各种机器能够替代人类学习的时代,学校的教育重点,显然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突出地成为我们所谓“教育”的主要追求之一。
世界顶级创新设计事务所IDEO的前工程师Jorge Yzusqui Chessman与南美亿万富翁Carlos Rodriguez-Pastor在2015年创立的Innova学院,已迅速成为了秘鲁最大的廉价私营教育系统,正受到全球教育专家的瞩目。这所学院,彻底颠覆了老师教条地教、学生埋头学的知识灌输式或传递式的教育传统,而是将提高孩子们领导力与创造力相关的各种点拨,提到了学校的最重要日程上。其中一项重要的“点拨”方式,就是孩子们每年都要参与一个历时一周的互动式项目,学习如何创造性地处理一些实际的社区挑战。
十几年来一直在创业创新教学领域独占鳌头的美国百森商学院,也一直设置着一些类似的、为期更长的沉浸式项目,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例如:所有入校的大一学生们会组成“创业小组”。每个小组拿着校方提供的数千美元“启动基金”,用一学期的时间,自己寻找、选择、计划和运营一个商业项目,或经历成功或经历失败,真枪实弹地体验创新和创业的整个挑战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开脑洞,创意地工作和生活,其实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企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创新能力的打造,完全不亚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是否能释放创造力的影响。
激发创新的情境,是“叫板挑战”
虽然长期供事在机构和企业创新咨询及培训领域,我却一直不主张在机构或企业里自上而下地宣讲如何创新的金科玉律。
在许多组织里,每每出现的一个挑战和问题,其实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就像好的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出来的“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沉浸体验、经历锤炼、收获感悟、积累能力。而在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则是激发创新的最好不过的“情境”。人们面临问题时的专注,往往能够迸发出超越性的奇想。
美国一支南极探险队在南极首次过冬,遇到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所携输油管的长度不够,队员们无法将船上的汽油运到基地。困境之中,队员突发奇想:能否用冰做成输油管?在这样一个泼水成冰的地方,似乎可以!但随之又出现一个问题,怎么将冰做成不容易破裂的管状?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队员们,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船上带了很多医用绷带,用这些绷带缠在铁管子上,浇上水,等结成冰后,再拔出管子。果然,考察队做出了冰管,顺利地解决了输油问题。
在企业里,各部门的员工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联手,更是操练团队创新思维、激发团队创意、甚至是培养创新领导力的开始。
【关键词】少子老龄化人工智能时代现状应对策略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这表明人类可以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但与此同时,新一代人口增长速度低于上一代入口自然减少的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日本是世界上少子老龄不巨见象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借力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红利,着力解决少子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近20年来,日本实施一系列的少子老龄化对策,希望提高总和生育率,降低人口缩减的速度,解决少子老龄化危机下的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医疗及养老等社会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日本作为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刺激经济增民和解决少子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日本政府制定了“人工智能战略”,在“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将2017年确定为人工智能关键年,各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的研发给与资金支持。此外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对社会道德、法律等带了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了《人工智能网络化的影响与风险:实现智慧网络社会需解决的问题》报告和《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报告,旨在使人工智能的使用更加合理,避免恶意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发生。
二、日本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少子老龄化是指一方面由于总和生育率降低以及医疗发达、国民平均寿命延民等原因,儿童占总人口比重降低,另一方面“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提高的社会现象。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标准,60岁以上公民被定义为老年人,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则被视为步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21%的话,就可以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预测,日本老龄人口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35年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33.4%,日本已经毫无疑问地步入了“超老龄化社会”。
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至1949年,日本出现了第一个生育高峰,平均每年有270万人出生。随着第一次生育高峰的出生人群进入适婚年龄,1971年至1973年日本又出现了第二次生育高峰,最高时每年出生人口达210万。但此后无论是出生人口数量还是总和生育率都在下降。如果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超长时间内低于维持人口长期稳定发展的更替水平(2.1),被称为少子化;如果长时间内低于1.3,则被称为“超少子化”。2005年日本《少子化社会白皮书》指出,日本已经进入“超少子国家”。
根據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调查估计,日本的总人口预计2030年为,亿1,662万人,2048年将不足一亿,下降到9,913万人,2060年预计达到8,674万人。按照这样的人口总数来看,劳动力人口到2060年将降到至50.9%,与此相对应老龄人口将上升至39.9%。也就是说,1位老龄人口需要2位劳动力人口支撑,可以说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15岁至64岁被誉为“劳动力人口”,65岁以上可以从现在从事的工作上退休下来,被称为“老年人”。在日本,国民20岁成年后需要交纳年金的保险费,到“岁后可以获取年金。实际上是现在的劳动力缴纳的年金成为老龄人口的年金。那么随着少子老龄化的推进,会出现什么社会问题呢?因为缴纳年金的劳动力人口变少,获取年金的老龄人口增加,所以人均缴纳的保险费变高。这样就导致经济负担加重,在经济上养育孩子的经济能力变小,形成恶性循环。
三、日本少子老龄化的应对策略
2018年日本原总务大臣、创成会议主席增田宽也在清华大学的讲座“日本的人口减少及其应多策略”中提到“要解决人口问题还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国家层面做出政策,而且仅靠中央政府还不够,还需要地方政府一起努力,各个部门互相协作。例如,要想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从财政支持,二要有专业护理人才,此外还需要通过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提升护理水平。最后,还应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上充分考虑老龄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财政部、负责劳动合同人口政策的部门以及相关技术产业部门和负责城市开发建设的部门。”
(一)年金保险制度改革
随着人口老龄化,每年用于支付年金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少子化导致的劳动力人口减少劳动力人口养育子女的经济负担增大。日本政府认识到少子老龄化是日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取方式进行改革。2004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调整给付年龄,延迟退休这一提议开始兴起。按照劳动法的规定60岁退休,如果本人申请,可以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导入“继续雇佣制度”。随着少子老龄化的推进,到2025年将要面临更加严峻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甚至提案将老龄人口的那个界限由65岁提高至70岁至75岁。另外也有提案将年金的领取年龄提高至70岁以后开始。其次,提高了劳动力人口的保险费用金额,增加了劳动力人口的保险费负担。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保险费用额度,采取了增税的形式。同时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实现。
(二)海外移民玫策调整
日本现在少子老龄化问题进展下去的话,劳动力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力人口不足、医疗、养老护理等方面将面临人手不足、养老金支出带来的政府财政压力等严重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日本调整了海外移民政策,如2006年的“永久居留新准则”、2006年和2007年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批准、2008年的"30万交换生午餐计划”、2010年的“面向第三世界的难民的相关计划”、2012年的“技术移民积分制度”等。内阁府通过反复调查论证指出,如果每年引入20万人的话,日本人口能够维持在1亿人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问题。但是,海外移民也会带来“日本的文化信仰危机”、“社会治安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在全面开放外人劳动力人籍、永住政策以及接受国际难民等方面,持保守态度。
(三)改善育儿养老环境,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2003年被誉为日本少子化对策元年,日本政府开始推进积极的少子化的应对政策,制定了《关于培养支援下一代的当前方针》;2004年进一步具体花了相关政策,出台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2013年内阁府通过了《少子化危机紧急对策》。少子化政策实施20多年来,日本社会的保育机构,女性在职育儿保障制度及育JL补贴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对缓解少子化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老龄产业的概念,2000年开始,老年人长期护理相关产业逐渐成为新领军行业,与养老产业相关的医疗、福利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老年服装、食品、保健、养老看护等服务行业,形成了有一定市场规模、相对成熟的老龄产业。
(四)导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还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促进机制,希望通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保持并扩大其技术优势,逐步解决人口老化、劳动力短缺、医疗及养老等社会问题。日本政府设立“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由总务省、文部科學省和经济产业省协作推进入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比如,无人售货的商店里没有收银员,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汽车制造业的导入,能够提高生产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产业、医疗护理产业,让老龄劳动能够继续工作,从而缓解日本社会劳动力不足。
四、结语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优势;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重要成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极其重要的参与者,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之后,既为计算机网络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应用平台,也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为广大计算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技术信息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所展现出来的立体信息知识表现形式,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存在,同时更是实现人们生产生活高价值期待的重要体现[1]。
1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优势
1.1提供全面信息
与人类大脑相比,计算机的开发程度相对来说是无限的,在加工所获取的信息时,计算机技术也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水平,就算是面对不熟悉的领域,运用计算机技术也能够轻松的破除学习或工作的阻碍。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人工智能,则能够在保持高标准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使得信息处理过程向智能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找到具有更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计算机用户也可以在人工智能所提供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大数据信息中进行检索,如此一来,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全面信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学习培养各种知识与技能。
1.2优化分级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全社会各个行业甚至各个工作环节都得到了普及应用,在当前计算机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此情况下,计算机使用方面的相关管理工作无疑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若想实现优良的网络管理效果,势必要应用一个更为强大的技术系统,这样才能够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但是,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分级管理中,由于其管理模式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故而管理效果不甚理想,难以将分级管理应用具有的功效完全发挥出来。但是当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之后,这一弱势得到了很好的弥补,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计算机系统,人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2]。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优势上看,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人工智能技术直接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管理形式下分级管理之间的隔阂,管理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各个分级、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交流共享路径通畅,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1.3整理模糊数据
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不难发现,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计算机会生成许多繁杂、无序、无规律的信息数据,这些模糊的计算机信息数据若只依靠用户自行规整提取,不仅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对于用户自身的计算机能力素养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模糊数据整理,工作难度就会显著降低,人工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准确地将主线信息提取出来,其次开展有效的逻辑推理,可以为计算机用户节省大量的时间[3]。从另一角度上说,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网络时刻都处于更新发展的时代进程中,传统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技术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新相应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则是辅助计算机技术升级,创新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关键所在。
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2.1计算机网络管理和评估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且信息内容包罗万象,并且具有实时共享的特征,故而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决不能够只是依靠人力来实施计算机网络的全面管理。为了促使计算机网络管理范围、管理效率都能够达到标准程度,积极地应用人工智能十分必要,通过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将众多计算机网络充分糅合到一起,可以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的计算机应用设备,计算机用户需要明确自身的使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科学化地选择好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编程程序。即使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计算机网络也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网络评估分析,进而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的故障问题开展专业化解决手段。总而言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人工智能开展管理工作,凭借其突出的计算能力,可以高效率地为计算机用户提供高准确率的计算机管理报告,最终为计算机用户的计划、方案、评估、决策等工作提供强而有力的高价值管理信息基础。
2.2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了全面的普及应用,但凡事皆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便捷了人们生活与工作效率的同时,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在具体的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为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也可以积极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4]。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计算机网络应用提供全程的实时监控,对于计算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及时地反映出用户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例如,在用户上网时,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计算机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够充当抵御外部伤害的屏障,通过发挥相应的识别与阻拦功能来过滤、阻挡掉有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的信息,以此为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出现。又或者在智能防火墙应用方面,只要人工智能技术发现有外部侵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能性,就能够通过智能防火墙及时作出反应,避免病毒在计算机中的传播,防止给用户的重要信息造成威胁。并且,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提示计算机用户,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根据所过滤掉的信息来形成一份完整的信息数据报告,以此来及时提醒用户,使其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能够精准地抓住脉络并具有瞬时反应能力去快速解决,对于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具有极高的针对性。
2.3维护信息私密性
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中蕴含着丰富且大量的计算机用户的私密性信息,若此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信息流失,轻则危害计算机应用安全,当用户私密性信息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资源,甚至还会造成更大的经济、人身损失。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相应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无疑得到了更为坚实的保护,信息四模型维护也得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在登录计算机时,计算机智能系统会对登录信息进行验证,判定其是否为用户本人或者用户所授权的登录行为,对于一些信息不明或者违背规则的登录,智能系统则会自动阻止登录行为。部分人工智能系统还会将此次不法登录记录发送到计算机用户的其他移动设备上,让用户对计算机登录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充分保障计算机网络内部信息[5]。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了对私密性信息的保护,因此人们也会越来越放心地将自己的信息存储与计算机设备上,此时,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也体现出了更高的应用价值。
2.4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特征识别管理功能上同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无论是人们智能手机上的指纹解锁、面容解锁还是企业办公用打卡设备中人脸、指纹识别功能,这些应用都充分地体现出了科学技术发展下的社会进步形态。具体来说,人们在利用手机支付时,不少用户都开通了指纹密码或面容密码,这不仅减少了输入密码的烦琐程度,也更大程度地保障了手机信息的安全性,即使是遇到手机丢失的情况,在缺少手机用户指纹或面容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金钱交易,这让用户在平台上的资金得到了很大的保障[6]。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先进的生物特征识别能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个人私密信息的保管还是需要加强重视,例如不少违法犯罪分子有可能利用用户无心遗留在各处的指纹来窃取用户重要信息,不过这一现象也进一步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天花板水平,还需要不断地加强信息隐蔽性的管理,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还要进一步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7]。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培养管理
1背景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跨应用领域专业Ⅲ。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把整个信息科学技术推向“智能化”的高度,这正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掌握坚实智能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备作为工程师或领导者及公民的良好人文修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深入了解国内外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或工程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校应稳妥发展与完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创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系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科研素质和较强创造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师。
2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分析
智能科学与技术属于计算机类专业,其必修课程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大类专业招生教学的院校,通识课程主要是数学、物理文化基础,强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教学的特色体现在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一般分为数学基础和专业课程。计算机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离散数学、微分方程、概率与统计、数值计算等;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高等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
2.1学分
本科培养计划的学分中,国内外大学学分总数趋势是逐步减少,追求少而精。国内院校一般在130~190学分之间,如北京大学为150学分,清华大学为1 70学分,东南大学与浙江大学均为160学分,还有16学时为1学分的,也有18学时为1学分的。
中国台湾的大学一般在130学分左右。台湾交通大学最低毕业学分为12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须达76学分(共同必修58学分+资工组核心须达分+(资工组副核心课程学分+另2组核心课程学分)),专业选修本系课程须达12学分,其他选修课程须达12学分,通识课程须达28学分(含外语课程必修8学分)。台湾“中央大学”为136学分,台湾“清华大学”为136学分,其中必修和必选学分126,其他与导师商量决定。
美国的大学各校差异较大。美国的学分计算有4学期制、两长一短制及两学期制,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120学分,麻省理工大学为90学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186学分,斯坦福大学为180学分。
2.2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斯坦福大学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自由发展空间。新生入校后不分专业、不分学院。除了医学院和法学院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外,本科生可以在入学后的前一个学期适当时候随意选择专业,并且选择专业后允许更改,只要毕业时满足专业培养方案即可。
国内的浙江大学是较早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学校之一,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特殊培养3类,前两年不分专业,按学科分类集中培养。
台湾的大学专业也是按大类完成前期的基础课程,再分小专业完成各学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进阶课。
教学分组是现在的主流课程架构,也是体现专业方向的主要形式,分组课程是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国内清华大学采用的是分组教学;台湾的大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教学方向分组的方式,台湾的大学教学分为课程与修业、学分学程。
2.3实验与实践教学
计算机类专业各大院校都强调课程实验与实验教学,而目前课程该如何进行教学?这不仅是实验问题,如何以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为目标,怎样使教学目标达到毕业要求是关键。做中学是主流实验教学方式,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大作业体现的是实验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进行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都属于实践创新性教学模式。例如,斯坦福大学程序设计范式课程重点比较C、C++、Java的特点和难点,每1~2周有一次大作业,针对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实现,使学生加深理解各类编程语言的应用场合;麻省理工大学的课程计划是必须先修12学分的实验课程,再修3门或4门核心课程,最后选择3门方向学科和1门关于该方向的实验课、2门专业拓展课。
3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分析
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安排基础性、通用性、关键性的智能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感知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技术;知识处理(认识)技术,包括知识提炼、知识分类、知识表示技术等;机器学习技术,特别是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学习技术;决策技术,即知识演绎技术特别是不确定推理技术等;策略执行技术,即控制与调节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特别是面向专门领域的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合作技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智能人机交互与合作技术;智能信息网络技术。
国内最早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第2批开始培养智能专业学生的院校。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课程(2分)包括:①专业数学/理论基础(15学分):算法分析与设计、集合论与图论、概率统计A、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数理逻辑;②硬件与系统基础(分):数字逻辑设计、微机原理和信号与系统;③智能基础(5学分):脑与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专业限选课程(15学分)包括信息论基础、计算方法B、数字逻辑设计实验、微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机器感知和智能处理实验、智能多媒体信息系统实验。选修组合课程(29~32学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考智能的2个专业方向推荐专业课组合,自行选择,至少选修20学分的智能专业课程。公共核心+专业方向+新技术及其他:①公共核心课程(分):智能科学技术导论、模式识别基础、生物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②专业方向课程(11~15学分):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方向、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方向、新技术及其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及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概论、算法设计与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技术、移动通信与智能技术、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网络信息检索、智能系统平台专业实验等课程及30多门选修课程。
建议各学校可以根据学院教学特色与实际需求,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北京大学偏重“信息处理”,湖南大学偏重“智能系统”,但需要强调的一个前提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大计算机类,更需要大EECS专业的基础。编程、电路、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这五大核心基础就是大EECS;其次是专业,计算机以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编译、数据库五大经典专业核心课为主,湖南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系统,因此信号与系统、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是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然后再分不同的分支。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机器人学等;研究学位课程包括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主要体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核心(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和应用(机器人学)。
4结语
(1)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的时序图,即描述课程的进阶关系,从本科直到研究生,同时还可以实行一定的修课限制,如台湾交通大学计算机概论与程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式设计两科皆不及格者不得修数据结构与算法概论,若数据结构不及格不能修算法设计课程等。
(2)程序设计类课程用上机程序能力考试来设置合格条件,如台湾交通大学基础程式设计及格条件为通过“程式能力鉴定”,湖南大学则以CCF―CSP软件能力测试作为程序设计课程通过的考核标准。
(3)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如台湾“清华大学”的综合论文训练是由具有同等水平的项目训练成果或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计划项目以及其他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经认定后代替的。
(4)精炼的课程教学。核心课程应该精且必须加强课程实验,只有对方法和理论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掌握这门课程,而动手完成实验才能真正融会贯通。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
关键词 : 人工智能;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模式;创新;
一、引言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到很多领域,目前在人力资源服务业中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并且未来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了相关细则,明确指出了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时,中国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以及总体技术将得到更大发展和完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明确提出要将人工智能的地位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层面,这也意味着政府将大力支持相关的企业发展。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资规模大概400亿美元,其中中国达到280亿,占比近70%。与此同时,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给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带来了更多的冲击和变革。
二、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技术更丰富。
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I技术的蓬勃发展,更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当下的服务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衍生出来的定位技术、语音技术、人脸识别、VR虚拟等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促使着很多企业、家庭、学校等开展信息化的智能建设。生活逐渐走向人工智能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时间,还能不断创新当下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给创新企业培训和管理机制等带来新的生命力。
(二)人工智能促进人力资源业务升级。
目前,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招聘业务中也得到了很有效的应用。例如,招聘时AI工具能够减少人力资源成本,通过初步的问询来获取到候选人的基本信息,再通过网络大数据的审查来筛选出一部分更合适的候选人。此外,AI还可以响应一些查询功能,实现快速填写申请,针对性筛选申请人,这就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效率,简化了当下的候选流程,提升了候选人的体验感。
图1 全球智能人力资源典型企业图
在实际的人才招聘过程中,通过AI机器人和虚拟界面的使用实现了候选人的初步信息筛选,对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进行评定,这也意味着企业的面试效率会大幅度提升,能够更加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对其各项标准进行量化。
总之,企业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处理中,要更多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随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对传统的单一体制进行革新,创新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通过智能选才、智能留才、智能共享的模式来提升企业的实际效益。
(三)人工智能促进人力资源行业发展。
随着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我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各类服务已初具规模,如猎头、人才中介、管理咨询、网上招聘等,在人力资源行业中,一些龙头企业也开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强竞争力,提升企业能力,使服务业机构更加完善。当下,人力资源行业中的人才中介、猎头、网络招聘管理、咨询等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很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也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如今智能化的管理体系改革之下,保留了传统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优良传统,同时增加了员工线上招聘、绩效评估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线上开发等环节,使其人工智能朝着更加普及、更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让员工和客户都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使用者。同时,也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图1)
三、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未来竞争的战略性领域,因而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AI技术甚至大数据分析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短缺。近年来,这种人才短缺的状况愈加严重,据调查,我国某些地区目前这种复合型专业人员严重缺失,从而造成了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甚至滞留不前。比如,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来说,人力、物力等成本较为丰富,在信息化以及智能建设过程中也会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讲,受到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制约,无法使用成本较高的人工智能设备,这种情况也会限制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在当下通过人才共享形式能够缓解人才短缺等问题,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人力资源服务的综合性人才仍然有着较大的缺口,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产业链条需拓展。
由于我国对于人力资源的整合力度较差,其发展历史较短,可发展的空间依然较大,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以至于我国人力资源产业链相对来说不完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若想不落后于世界的脚步,就要合理拓展产业链条。在2018年推出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到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此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人力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的提升国际地位。而中国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对其服务业的战略目标调整也应当契合当下的国际发展趋势,不断的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地位,更好地整合当下的人才,才能完美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体系需完善。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来说,许多人力资源的服务业都集中于职业介绍和人才招聘之中,发展的范围较为局限;另外,内部也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产品的结构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服务不细化,这些都会影响到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再次,当下其主要利润来源于提供供求信息等初级产品,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此外,新项目开发过程周期较长,对客户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全面,做出的服务产品很难完全符合客户需求,所以产品缺少个性化和差异化。因此,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缺乏合理性和完善性,加之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客观环境因素,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中国当下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
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策略
(一)培养复合型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人才。
首先,对于当下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来说,积极培养复合型人力资源人才是大势所趋,因此许多高校可以建立起更多的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积极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出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应当与一些知名的培训机构和企业公司达成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也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通过专业导师以及行业人员的带领,提升对于整个行业的认知度以及专业水平,学校也可以将其纳入到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其次,还要不断拓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更多与AI技术等新技术融合,增强自身竞争力。要想提升竞争力和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就要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管理制度,为接下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方针。再者,要想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就要进一步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达成紧密合作。紧随当下的时展趋势,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实时发展动态和行业内在规律,通过科学的总结当下的发展情况来提出新的发展思路,通过跨界联合与企业之间达成共赢,探索当下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新方向,增强自身的价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链条多元化。
由于人力资源的服务业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完善产业链条,构建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很多企业讲究的是工作效率,更注重服务中的完善性。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要提供服务的多元化和链条化,注重产业模式的打造,积极实现服务对象的跨界,不断的革新当下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为顾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员工、HR等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其相应的工作方式也应当积极革新。在当下,服务对象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想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服务方案,就要密切关注服务客户的需求动向,并以此来做出相应的数据报告和分析,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在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服务客户应当作为第一宗旨。服务客户应该细化到特定的人,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员工、求职者等一系列特定的角色。除此之外,还需要拓展到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者培训和再利用的整体产业链,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领导力培训、团队管理和沟通技能等培训。
在多元化经济中,也要注意服务提供渠道的变化。在传统的服务渠道中,所有的服务都是由员工提供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务方式变革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和软件在服务提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经纪人和平台将取代之前的供应商,直接提供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的趋势也需要体现在多元化上。在新常态经济下,新零售等变革需要重点关注。借鉴这一理念,人力资源企业也需要关注“人力资源+保险”和“人力资源+零售”的方向,以此来探索跨界产业链融合发展。2020年3月1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0》正式。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了巨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深化,产业链将趋于完整,链条发展将更加精细。
(三)服务体系完整化
1、服务结构智能化。
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服务体系在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完善过程中更应该依靠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来确保科技和人力能够更有效的融合。在相应的服务结构智能化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科学和技术,比如通过各类数据库以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来达到管理成本的降低,工作效率的提升等。而智能化的建设主要注重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工作模式,比如“互联网+招聘”、“互联网+社保”、“互联网+服务”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将日常的生活推向智能化建设,同时引入了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来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一些智能化平台,实现服务效率的提升。
2、服务领域扩大化。
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务制度体系以及相关的指标核算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并且增强与企业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也能够增强对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了解程度,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因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根据相应的发展趋势来制定服务模式和企业策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整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
3、服务模式精细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服务的模式应当进行积极革新,不断的进行工作和责任细化,在细化过程中,应当设立起一定的客观标准,首先要进行群体定位,细化服务点。比如,兼职招聘、高端人才招聘、海外人才招聘等应当划分在不同的维度,并且通过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更为合适的服务标准,能够更好地进行服务环节细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达到市场扩容,以此能够促进市场竞争优势,获得价值最大化的产业链。
4、服务模式丰富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体验式服务、一对一专人服务、自助式服务三种方式丰富服务模式。体验式服务是来源于体验经济,是一种服务于客户的新思路,基于客户的内心和心理需求,从而定制出个性体验式服务。并且,大量研究表明,体验的改变可以促进行为的不自觉的改变。“一对一”专人服务是为客户以及特殊化服务客户所提供的最具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专人服务能够更好的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带给客户满意的体验感,尤其是在2020年经历过疫情之后,很多服务机构进行一对一专人服务,能够更好地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在当下供给改革,在企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使得企业更好地与时展接轨。自助式服务就是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没有他人的帮助,只有自己一个人享受服务的全过程,这更加体现了智能化与服务的一体化。能够成功地体现出人力资源服务的优势,不仅健全了当下的管理模式,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智能系统来推行各项政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看作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竞争力,因此要积极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体系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同时借助第三方服务机构来健全当下的管理体制。尤其对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企业建立了一个更加全面、规范的网络工作平台。
在企业角度来说,降低企业服务成本和提高企业服务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积极推进客户自助服务,同时,也是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企业有了从传统手工服务模式向电子自助服务模式转变的新思路,并且凭借着良好的规划和策略彻底执行实施,一套好的、人性化的自助式服务(ESS)系统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减少行政负担,简化内部流程,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并且还能够改善员工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趋势无法阻挡,整个行业或将迎来巨大的变革。对这个行业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提供更有价值、更人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将成为可能。而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在商业和科技理论方面提供更多价值探索。
参考文献
[1]钞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调查研究[D]西北大学, 2016.9(04).
[2]曾湘泉,苏中兴改革开放30年回顾: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探索、发展和展望[J]中国人才, 2017(03)-
[3]李宏秋山西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山西大学, 2018(05).
[4]王萍,姚冉“机器换人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