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建筑物平面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物平面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一、建筑物平面布置的规定:

民用建筑中对建筑物平面布置的要求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平面布置灵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中提到建筑物平面设计时,平面布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工艺要求;合理布局;平面布置的柱网、开间、进深等定位轴线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 2等有关标准的规定;根据使用功能;应使大多数房间或重要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通风和景观的部位;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平面布置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地震区的建筑,平面布置宜规整,不宜错层。

二、不规则建筑的定义和各种形式:

不规则建筑包括: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和平面竖向均不规则等三种形式。其中,平面不规则可以从建筑平面上可以分析出来,而竖向不规则只能从结构计算中得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提到平面不规则主要类型包括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主要类型包括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其中,扭转不规则为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凹凸不规则为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为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侧向刚度不规则为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为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为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三、使用者对建筑物使用的要求:

一般建筑物的使用者对建筑要求:建筑平面布置合理,视野开阔无遮挡,通风采光好,有大阳台或大露台,房间私密性好,公共空间占用面积小,可变空间面积大(方便改造),布置灵活,外立面造型独特,用色协调,有凹凸感,进退得益,高低错落,形式丰富。

四、开发商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般开发商为了实现楼盘的商业价值,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建筑平面的要求更为严格。

五、建筑实例:

我曾设计过一个工程,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力帆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项目倒班宿舍就是一个极端异型的建筑,建筑形态如图示: 建筑层数为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层高为负一层4.5米,一层5.1米,二~六层3.6米,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周期比、位移比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就整体建的一个模型,但是在送审图公司审查时,审图的老师提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4.3条规定该建筑为平面不规则项目,且竖向不规则,必须建弹性模进行整体计算,通过PKPM的反复计算,周期比由之前的0.795减少到0.667,扭转增大,位移比到达1.5,底层为薄弱层,对抗震很不利,还做了很多构造加强措施,才通过审图。最后,通过经济指标比对,配筋率增加了35%。

第2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作用

前言:一个优良的抗震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充分考虑。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才能使建筑的功能设计与抗震能力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1、我国目前抗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合理规范的设计理论,实际工程经验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对地质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够,尤其是建筑物抗震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对地震的成因和预测还不能够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因此对防御地震方面的防范也缺乏科学合理核心思想,这就导致了我国建筑地震设计没有一个规范的设计理念作为科学依据,因此建筑设计也很难满足抗震目标。

1.2在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施工情况

在很多项目组进行施工时,都只是根据数据以及固有的一些参数进行施工,大多数的施工都是通过计算设计来完成,未能充分的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例如在我国建筑抗震的设计中,对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81,而一些小级别的地震固定了统计学意义。这就导致一些小级别的地震被用于构造的设计当中,但是实际情况是构造截面的实际承载能力以及检测计算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2、建筑设计针对抗震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要点

2.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通常情况下,建筑体型包括建筑体的平面形状以及立体空间形状。在对建筑进行体型设计时,应该在平面和空间体型简洁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矩形、圆形或者方形等结构元素。通过实验表明,这些形状体型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承受地震或者其他外力带来的影响。其次,应特别注意一些外凸或者内凹的体型,避免不对称结构的设计,只有在整个体型结构中使整体质量和刚度均匀的分布,才能避免建筑体因受到外力而产生扭曲反应。但是在一些追求美感的建筑物中,复杂的结构体型无法避免,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追求艺术感的同时,更多的去考虑抗震能力,使两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2.2建筑平面的布置与设计

平面的布置与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直接表现出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设计当中,平面的设计是占首要地位。而我们在设计上也应尽可能的做到结构和质量的刚度分布均匀,结构上也应该协调对称。同时防止发生扭曲效应,对较大刚度的电梯、楼层等设计要采用居中设计的布置理念。

2.3建筑竖向的布置与设计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被广泛建设。而很多工程在提高物沿楼层高度的同时,往往会轻视其抗震能力。无论在工业还是民用的建筑中,目前都存在这类问题。想要做好建筑竖向的结构设计,首先就应该尽可能的使建筑物沿竖向的刚度分布比较均衡。特别是剪力墙的布置,一定要与建筑底部可以达到均匀平衡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引起关注的抗震问题

3.1连接点和建筑构件的设计

随着人们对建筑体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中所采用的建筑构件种类和样式也在不断增多,例如大理石和瓷砖等材料被广泛的利用,以及一些室内装饰吊顶、悬挂物、人工艺术品等。而在施工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些材料与建筑物结构的连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抗震水平。比如墙面外贴的大理石或瓷砖必须要保证其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连接锚拉的牢固性,确保发生地震时不会坠落;对悬吊的灯具以及其他人工艺术材料,也要保证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轻度,避免因地震时掉落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3.2建筑设计需要达到的设计限值

在实际的工程操作以及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部门的标准规范要求,例如在8度的防烈度情况下,粘土砖多层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够高于18m,建筑层数不能大于6层等。一旦超过相关的规定,就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3顶部建筑抗震设计

对建筑体的设计,一定要注意,其顶部建筑不宜过高或者过重,这样都会增大顶部建筑发生变形的可能。过高或过重的顶部建筑会削弱下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时就必须保证建筑重心和下部的建筑重心相一致。此外顶部结构的设计也适当的选用强度高、刚性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

4、建筑设计中重点的抗震设计

4.1建筑物顶部的抗震设计

如今的建筑行业,普遍对顶部过高、过重的问题有所避免。因为顶部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建筑墙面也形成相应的较大压力,这会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和牢固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建筑物整体有一个合理的重心,与此同时还要花心思用于材料选择,选取的顶部材料要尽量是重量轻、刚度较均匀的,这样建筑结构才能将抗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4.2建筑设计中关于设计限制的问题

通常都是在建筑前期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并且这是以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为依据,所以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要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所保障,以免有墙体裂缝或坍塌的现象出现。

5、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的抗震设计

5.1形状设计

建筑物的形状设计也就是针对建筑进行的“体型”设计,具体包括了各部分施工技术、建筑物平面布局和立体空间等的设计。在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就建筑物思维整体外观而言亦是如此。由此有诸多样式的建筑外形出现,所以,在形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外形的不同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不同的建筑外形,也会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和实际需求,施工单位应该加以充分考虑。通常情况下,凸凹形状的建筑体型,通常可以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大大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建设过程中,原有的常规形状的建筑物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所以,建筑物整体抗震性的提高,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形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5.2建筑物的平面设计

在建筑物施工,平面设计是重要的环节,对建筑物日后的使用将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分别作商务和居住用途的建筑物,它们在平面设计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别,为了使使用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就一定要按照用途,来对平面构造进行科学设计;另外,为了将抗震元素融入到平面设计之中,不仅要对施工材料的坚固性加以重点考虑,还需要对构架安装的合理性、内部各因素的协调性加以综合考量。要想完美地实现平面设计和抗震设计的结合,就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工作经验丰富,要需要深入地研究审美观念和抗震技术,前提还得不对内部美观产生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确保抗震性能的最大化。

5.3空间设计

对建筑物进行空间设计,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的关于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方案。因为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所以出现的建筑物楼层愈发高。为了使土地占有面积尽量减少,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流行高层建筑,如此就对建筑物的空间设计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通常说来,建筑物层数越低,稳定性就越高,受到地震的损害也就会越小;反之稳定性越差,受到地震的伤害也就越大。所以,融合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和抗震设计在一起,这样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才能得到保证。

6.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密切相关,对建筑抗震起到一个基础作用。而一个优良的抗震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充分考虑。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才能使建筑的功能设计与抗震能力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 控制 工程项目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而企业提高收益的最主要的途径理所当然就是要降低工程成本。而要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则是关键。

1 工程造价在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不能紧密相结合,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造价人员只管拿图纸算量组价,计算工程造价,反过来,又不与设计人员互通造价控制意见。

1.2 政府对设计的审查不全面,缺乏监督机制。

1.3 设计招投标不彻底,设计人员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1.4 勘察、设计、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在质量、安全、进度和现场管理以及衔接部位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

1.5 现行的设计费与工程成本无关,只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没有考虑造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因素。

2 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2.1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正常生产营运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其制约因素有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

2.2 建设地区:选择得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运营状况。

建设地点的选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技术经济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正确选择建设地点有利于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有利于项目建成后正常生产运行,有利于建设项目投资水平和造价控制。

2.3 技术方案: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投资水平和造价,也影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因此必须认真选择和确定。

2.4 设备方案:主要设备的选择应与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相适应,应力求经济合理,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问题。

3 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3.1 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总平面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占地面积,功能分区和运输方式的选择。占地面积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征地费用的高低,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管线布置成本及项目建成运营的运输成本。

合理的功能分区既可以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又可以使总平面布置紧凑、安全,避免大挖大填,减少石方量和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不同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效率及成本不同,从降低工程造价的角度来看,应尽可能这样无轨运输,可以减少占地,节约投资。

3.2 工作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的特点、生产性质和功能来确定。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和设备造型。在工业建筑中,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占有很大的比例,设备的造型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而且对生产方法及产品质量也有决定作用。

3.3 建筑设计部分:要在考虑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工程的立体平面设计和结构方案的工作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平面形状、流通空间、层高、建筑物层数、柱网布置、建筑物的体积与面积和建筑结构。

3.4 住宅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物平面形状和周长系数、层高和净高、单元组成、户型和住户面积建筑结构等。

4 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4.1 在项目决策阶段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控制效率

在项目决策阶段不但要编制项目的投资估算,而且还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佳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继续深化设计方案,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使项目决策阶段选出最佳方案得到落实和贯彻,施工设计编制设计预算,通过设计预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分配的合理性。通过对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预算的分析,可以将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提高投资控制效率。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正确,意味着对项目建设作出科学的决断,优先出最佳投资行为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4.2 使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更加主动,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也是全过程管理,项目决策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设定项目投资的一个期望值。项目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实现投资期望方案的具体表现:项目施工建设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是实现设计项目投资期望值的具体操作。

4.3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都是由设计人员牵头完成,很容易造成他们在这期间更注重项目规模,技术先进,建设标准高等,而忽视了经济因素。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次分为若干工作阶段,不同阶段决策的深度不同,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不同,只有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

保证投资估算充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第4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太阳能施工技术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这对推进我国环保政策的实施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时太阳能作为一类资源也是用之不尽的,并且它还具有不受环境影响、操作方便、安装简单以及可靠程度高等明显的优点,所以这几年来太阳能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很多的领域中,当然在建筑行业中也不例外,其对于促进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节能理念是很有帮助的。通常情况下,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太阳能供暖供热以及太阳能电池等。在楼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这样其就能有效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将太阳所释放的热量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太阳能电池中,之后再将这部分的电能转化给供电的设备。当然有一个问题就是太阳能电池所储存的电能是十分有限的,一般只够正常的照明用电以及基本的设备运转用电,并且如果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也是可以满足用户正常的保暖需求的。

2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节能理念的应用

(1)要想准确的计算出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的体形系数,而非常有效的一个解决对策就是科学的进行平面设计,这样保证建筑物外表面积的最优化。因此,准确的把握建筑物平面的凹凸点就成为了降低其外表面积能耗的关键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对于厨房以及卫生间等部位都要进行相应的开窗设计,这就不得不要凹进平面,也就提高了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另外,晒台以及窗户等的设计工作也会增加其外表面积,采用这些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但同时却加剧了能耗的负担。所以我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措施,既要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要降低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从而降低其能耗,如运用矩形平面、矩形组合以及立面造型等;(2)在对建筑物的自身采取节能保温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对建筑物内部的构件采取相应的节能保温措施,从而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常用的节能保温措施有安装热量开关、热量表以及选用节能型的家用电器和电气设备等,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使用专业的建筑行业的节能设计软件,确保各项热工指标符合要求,确保建筑物整体上符合节能的要求。

3改善施工工艺,避免材料浪费的情况发生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应与时俱进的应用先进的技术,进一步的更新施工工艺,同时应将建筑节能和提高作业效率和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保证了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工程的用料,从而实现了建筑物的节能目标。比如说,在过往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中,连接钢筋通常都采用搭接的形式,其会浪费很多的材料,而在进一步的改善了施工工艺后,我们选择螺纹连接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材料浪费问题的发生。

4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这部分内容指的就是对建筑物周围气候环境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气候环境的分析、规划、选址等设计内容。(1)合理的进行选址。选址前应先对当地的地质、水文、天气以及水质等环境因素进行调研和分析,在遵循保持生态平衡的选址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尽量的为建筑物的节能创造有利的条件;(2)科学的进行外部环境的设计。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建筑物发挥其冬天保暖、夏天防暑的作用,还应科学的设计建筑物的朝向、日照条件以及外部体形等内容。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所以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南方的设计重点应为完善建筑物的遮阳技术和通风技术,而北方的设计重点应为尽可能的降低采暖能耗,从而提高其热源效率。举个例子来说,我国的内蒙古地区,经常出现恶劣的风沙天气,所以设计时就应以提高建筑的防御风沙和保暖性能为设计重点,而要想达到节能的目标,建筑物通常都采用锥形的屋顶和圆形的平面;又比如说,我国沿海区域的气候闷热并且潮湿,为了降低其能源消耗,就应以提高其自然通风技术为重点。另外,为了平衡建筑物的环境湿度,可有效的利用建筑物周边的水系,收集雨水,同样还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等措施来提高其遮风挡沙的性能。

5为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应大力的应用高效保温墙体

第5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 重要性 建筑单体 遮阳节能技术

Abstrac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s building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 major sign, is also architectural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key link. For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long efforts, and the well made very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were discussed, puts forward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work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singl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hading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作为人工自然产品,是人类自身应变自然环境气候的一种延伸手段。建筑发挥着气候“调节器”的角色,通过利用和防御自然界各种气候因素,为人类创造出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我国是能源短缺的国家,但建筑能耗却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 倍~3 倍。高耗能建筑也正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建筑节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能源资源条件看,我国煤炭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煤炭的经济可采储量和可开发的水电量按人均水平,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至于石油和天然气就更少了。如果我们继续不断挥霍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势必贻患子孙。为了后代可持续利用国家的能源储藏,我们现在就必须节约能源。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

随着城镇建筑的迅速发展,采暖和空调建筑、生活和生产用能日益增加,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急剧增长,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以煤烟为主,以尘和酸雨的危害最大,建筑采暖和炊事用能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3建筑节能是改善建筑热环境的需要

在我国,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1月平均气温我国东北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要低10~14℃,长江以南要低8~10℃,东部沿海要低5℃左右;而7月平均气温,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却要比同纬度地区高出1.3~2.5℃。加之,热天整个东部地区温度均高,冷天东南地区仍保持高湿度。由此可见,我国冬冷夏热的问题是相当突出的,从宏观上看,只有在同时实现节约能源与加速能源开发的条件下改善热环境,这种改善才有可能,否则只是无米之炊,只能加重国家的困难。

二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对于建筑节能设计本身,单体中的节能设计是最能从根本达到节能目标的早期节能设计。他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的:

1 合理控制体形系数

在综合考虑节约能耗和造型设计两方面后,我们设计的建筑平面外形不宜凹凸太多,力求完整,避免因凹凸太多而增大体形系数,宜适当减少面宽、加大进深;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建筑物的层数;体形不宜变化过多,立面不要太复杂。结合以往的经验看,在所有几何形体中,球面体体形系数最小,同等条件下能耗最低。

2 合理控制窗墙比

尽管外窗面积比外墙面积要小得多,但通过外窗得失热量却占护结构得失热量的40 %左右。窗有塑钢窗、铝合金断热(铝塑铝)复合型材窗等等,其保温性能:两玻窗传热系数可达2.50W/m2.k以下,三玻窗传热系数可达2.00W/m2.k以下。根据不同的窗框材料,使得外窗的传热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屋顶透明部分(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屋顶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限值≤2.5W/m2.k。因此需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合理控制窗墙比。

3 做好建筑物的平面朝向通风设计

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利用冬季日照,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做到合理控制建筑物平面尺寸、合理控制可开启窗户位置与面积、合理控制窗户开启方式、增设导风板等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平面效果。平面设计尽可能按有利于空气的贯穿进行考虑。房间的门窗位置应合理安排,窗户的朝向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从而增加房间内的空气流动,利于室内换气。从通风的角度来讲,窗户可通风面积的大小是决定室内风速的关键,但前提是必须要保证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同时存在,才能由于正负风压的作用而形成空气的流动。

4 做好建筑物的剖面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首先,合理确定进出风口的标高。进出风口的高低决定了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对人体的舒适度影响较大。因此,一般应结合房间的实际使用功能设计剖面的通风高度。其次,合理使用“烟囱效应”。 具体做法可在大进深的建筑物中部设置若干贯通的垂直空间,此空间应高于建筑物屋面,并设置相应数量的出风口,由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使该空间形成烟囱效应,促进气流上升,实现热压通风散热,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能烟囱”。

6 热桥设计

在需要考虑冬季保温的地区,必须要做好外墙、屋面以及门窗的保温,构件自身的物理性能应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在防止热桥产生的构造处理方法上,墙体的外保温比内保温更为有效,可避免室内外温差加大,保持较为稳定的室温和舒适度,防止保温层受潮,避免热桥的产生。在采暖期采用相同厚度保温材料的外保温要比内保温减少约1/ 5 的热损失,而在夏季,墙体的外保温做法还能减少太阳辐射热和室外热空气与外墙的表面换热,隔热效果也优于内保温做法。

三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1 太阳能技术

目前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有:

(1) 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吸收太阳辐射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2) 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能居室采暖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但需要外在能源启动运行,并需借助电扇或泵等装置来转换和传递太阳能,以此获得生活热水或提供居室供暖。

(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2 地源热泵技术设计

利用地下水、深层土壤和水库、湖泊等深水层受自然季节气候影响小、温度相对保持稳定的特点,通过水作为媒介,与地能(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 进行冷热交换提供热泵的冷热源。冬季地能作为“热源”,从地下或水中“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作为“冷源”,供室内致冷,同时将室内热量释放到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中,贮存起来作为冬天采暖的“热源”。地源热泵系统根据换热方式的不同分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热泵系统等。因不同工程的地质条件、地表环境、地表土壤、场地状况等有所不同,需因地制宜地选择设计不同的换热方式。

第6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1 我国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设计的现状

未来的世界是建筑步入节能与生态设计的时代,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2001年开始实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设计的问题

2.1 缺乏对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的正确理解

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能源学、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有机的结合,同时具有良好的气候调节条件和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建筑物具备单纯的节能就是节能设计,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设计,这些观点只停留在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的表面,对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缺乏对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的系统研究与广泛实践

我国作为世界能耗大国,对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减少建筑能耗更是刻不容缓。而建筑节能是养活建筑能耗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节约经济的方法。因此,作为建筑师,更应从自身做起,从不同角度,依据建筑规范对节能进行优化设计。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比较局限,缺乏对居住环境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的系统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从能源学、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将节能设计与生态设计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 我国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新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采取的节能措施,能源节约、生态理念、生态美学共同主导着城市的建筑发展。在实践中的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3.1 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尊重环境属性,善于因地制宜。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 要根据建筑设计的节能与生态设计要求,大力利用太阳能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还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节能与生态技术向太阳要能源,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努力做到与环境和谐共生、共同增长。

3.2 积极推行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在目前条件下,建筑节能主要采取以下五项技术措施:

3.2.1 减少建筑物平面设计的外表面积。

对平面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使建筑物体形系数控制在有合理效范围内。另外在立面造型,层高控制方面也会影响到建筑物体形系数。进入21世纪许多高层建筑采取矩形平面及矩形组合,使建筑物外表面积相应减小,整体尺寸较和谐,也保持了建筑物的外观,对建筑节能是有益的,体现了建筑设计理念的新思维。

3.2.2重视围护结构设计的保温效果。建筑物的能源和热工消耗,主要反映在护结构上。围护结构设计主要包括:选择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确定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墙受周边冷热桥影响下其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及保温层厚度的计算等。

3.2.3 控制窗墙面积的合理比例。同自然环境接触面最大的,除了护结构,还有外门窗。分析和试验表明,门窗占全部热能耗的50%左右。对门窗进行节能设计就会明显提高节能效果。尽量把窗户安排南侧,增加窗户的固定扇,加强框及扇边缘的密封,根据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计算,以达到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率。

3.2.4 其它部位的保温隔热措施也同样不能忽略。其它一些部位的保温隔热措施如地板,楼板,栏板及冷热桥部位进行保温隔热处理。现在建筑采用专门用的节能设计软件,通过综合计算满足各项热工指标。要根据热工指标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使建筑物整体达到节能要求。

3.2.5综合采取其它节能措施,实现节能目标。另外采取其它一些节能控制措施如安装热量表,热量控制开关等,使温度保持均衡,也是减少能耗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建筑节能的主要内容除采暖空调外,应该包含通风,家用电气,热水及照明等。

3.3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保护生态平衡。

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元素引入身边,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桥梁,这是建筑节能与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节能与生态设计有法可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第7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竖向设计;平面设计

Abstract: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master planning, vertical design, graphic design, facade design elaborate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ecological, green and healthy high-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architectural design; vertical design; Graph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亚泉湾”项目地块呈一矩形,场地基本平坦,南北约280米、东西约120米。建设用地面积为32464.9平方米,根据建筑规模,本项目规模等级为组团级,整体住宅区由八栋住宅楼集合而成,其中一栋多层、七栋高层,布局适应地形及周边环境,在用地南北两侧布置8层、10层、11层及18层住宅楼,在用地中部布置五栋26层、33层及34层点式住宅楼,形成两端低中间高的总体建筑布局。通过简欧式的坡屋顶造型和富有变化的天际轮廓线塑造城市形象,必将对该地段城市建设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图1小区建筑鸟瞰图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2.1 设计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有关规定。达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简明顺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增强建筑的科技含量与信息时代特征,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为住宅智能化创造条件。

2.2 指导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创造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新颖、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学区商业住宅。本工程与城市道路相邻,应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点处理好与城市的融合、亲近、为城市环境空间增添光彩。以科技为先导,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3 设计特点

整体住区由八栋住宅楼集合而成,其中一栋多层、七栋高层,布局适应地形及周边环境,在用地南北两侧布置8层、10层、11层及18层住宅楼,在用地中部布置五栋高层点式住宅楼,形成两端低中间高的总体建筑布局,即合理利用了土地,满足周边建筑的日照要求,又能形成很好的城市景观。

沿街在1#楼西侧设主要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供住宅主要人流通行,在1#楼东侧设小区次要出入口,主要为车行使用,已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沿街建筑物的底部设有二层商业用房,形成必要的公建配套设施,兼顾周围学校及住户与街区市民的使用,彻底改善占道经营的混乱局面。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下,设有地下停车库,以及平战结合的甲类核六级人防工程,平时能够发挥一定的效益,也使各样设施能够得到日常维护。

小区规划方案

3.1 功能布局

本次地段开发属于组团级住区规划,规划住宅总户数为1190户,住宅总人口为3808人。整体住区由八栋住宅楼集合而成,其中一栋多层、七栋高层,布局适应地形及周边环境,在用地南北两侧布置8层、10层、11层及18层住宅楼,在地用地中部布置五栋26层、33层及34层点式住宅楼,形成两端低中间高的总体建筑布局。沿街一、二层设有商业用房及配套的居委会、公厕、便民店及社区活动中心等用房,并设一层地下室。

3.2 交通流线及地下车库布置

本案规划采用人车分流系统,主要车行道路幅宽4m,在组团内形成有效的环形消防车道。在1#楼西侧设主要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供主要人流通行,在1#楼东侧设车行入口,直接通过地下车库入口进入地下车库,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相互交叉干扰,形成人车分流。地下车库布置充分利用各个高层建筑之间空地,采用大底盘模式,与各个建筑单体地下室相连。

3.3 公建配置

由于该地块西侧为区保育院,本着社会资源共享的原则,本方案未设计幼儿园,以避免投资的浪费。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设有商业、社区活动中心、居委会、治安联防站、公厕等公建配套设施,根据其合理的服务半径范围及内外兼顾原则,沿B575#路布置了商业,与住宅共同形成整体,增强围合感。

3.4 绿化景观设计

整体配备最完美的地中海式风情园林景观设计,着重体现景观与立面简欧式建筑风格相匹配的均好性,与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心景观带贯穿组团,并在入口处形成景观节点,除了必要的道路及硬化之外尽量设计为绿化,沿用地周边布置为乔木,道路周边设计为灌木,组团入口部位局部的硬质铺砌结合重点景观设计以凸显入口。整个景观着力打造细部,重点体现和表达出良好的生活情趣,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竖向设计

4.1 竖向设计思路

对于小区竖向设计来说,其重点是如何充分考虑与合理利用地形,选择适宜的竖向布置形式,在满足小区使用功能、安全、环境等诸多前提下,控制场地填挖方工程量。本项目为了减少建设投资,以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创造稳定的场地和建筑地基条件,最大程度的简化建、构筑物基础施工条件。满足场地排水要求,符合各类管线的埋设要求。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同时利用场地标高与城市道路标高相协调。

4.2 场地竖向设计方案

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物平面规划布局,地下建筑持力层卵石层标高等条件,考虑设计场地内部平整,因此设计采用在入口处尽可能调整坡度,达到与周边场地相协调并尽可能减少场地地下室开挖土方外运。使场地内部平缓,尽可能使建筑标高一致,满足大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厚度比较均匀。场地采用平坡式布置。场地坡度为0.2%~1.0%之间。形成场地最低标高为1536.45m,最高标高为1538.00m。

平面设计

5.1 平面功能及布置

地下一层为平战结合的甲类核6级人防工程,平时为汽车库及消防水池、配电室、风机房等设备用房,可停汽车423辆。沿街1#楼裙房部分设有商业用房。1#楼西侧作为主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供小区主要人流通行,1#楼东侧设小区次要出入口,主要为车行使用,已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住宅1#楼为两个单元10层一梯四户的A1型与一个单元18层一梯四户的A2型组合而成,为一类高层商住楼;住宅2#楼为34层一梯六户的E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住宅3#、4#楼为34层一梯六户的D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住宅5#楼为11层及18层一梯四户的A型单元组合而成,为二类高层住宅楼;住宅6#楼为两个8层一梯两户的C型单元组合而成,为多层住宅楼;住宅7#楼为26层一梯四户的B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住宅8#楼为33层一梯六户的F型单元,为一类高层住宅楼。户型朝向及通风较好,做到明厨、明卧、明厅,尤其是各个户型的端头二室二厅套型南北通透,形成穿堂风。住宅户型入口处尽可能设有玄关,主卧室或客厅设有观景阳台,阳台均采用落地大玻璃窗封闭外加铁艺栏杆,主卧室均考虑低窗,与开敞的客厅形成闲适,幽静的居住环境,增加生活情趣。总户数:1190户;住宅户型面积比:小于90的住宅面积比为81.16%

5.2 交通组织

商业交通组织:一~二层商业用房共设计三部疏散楼梯并直通室外;8层、10层及11层住宅交通组织每个单元由一部楼梯和一部电梯组成,26层、33层及34层住宅交通组织每个户型由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兼作消防电梯)组成,通过门厅、室内、室外,地下部分的交通组织:除使用上部主体的楼梯外,还另设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和汽车坡道出入口。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设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并充分利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所设的防火门,解决疏散问题;另外还设置结合自行车坡道的人防专用梯及直通室外的汽车坡道,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和人防分区均按相应规范要求设置。

立面设计

对于小区建筑立面设计,首先注重形体比例控制。本项目建筑立面设计上采用的简欧式建筑风格,通过采用坡屋顶、线脚、拱窗、老虎窗及墙面浮雕装饰,增加层次,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裙房部分处理强调了韵律及商业建筑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浓郁的商业氛围。裙房部分以深色饰面材料为主,主楼部分以浅色饰面材料为主,构成了一定的立面色彩关系,达到合谐与对比共存的状态,体现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性,为人们设计出绿色、宜居、健康的现代化生活小区,为建设和谐社会尽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王群. 谈住宅小区的建筑策划设计[J]. 现代农业. 2009(07):118~119.

第8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重要性;节能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能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话题,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万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建筑的诞生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为前提。如果长此下去,我们的国家将不能堪付这种巨大的需求量,那么后果是惨痛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建筑节能设计的步伐,摒弃传统的建筑方式和材料的选择,要以节约能源为首要任务,创造设计出最合理的建筑形式。

一、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1、秉承“因地制宜”的节能设计理念。重视当地气候环境因素和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建立寿命周期成本观念, 寻求最佳的合理方案, 设计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需求的绿色节能建筑。

2、建筑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适当超前。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标实际水平较低, 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甚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必然会逐步提高, 因此建筑护结构的热工设计适当超前是必要的。

3、建筑设计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能源节约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 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较长, 使用期内耗能巨大, 建筑设计者实际上承担了一份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4、重视建筑设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提高设计者的综合素质。由于节能新技术发展很快, 涉及许多技术领域,在设计实践中, 坚持节能新技术的学习, 完善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和节能设计水平是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目标的基础。

二、节能建筑设计措施

1、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设计

在节能建筑的平面设计中,对于建筑的体形、朝向、布局都要考虑周全。一般来说,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建筑物体形系数就越小,热量交换量也就越少,建筑节能的效果就更好。而且适当的建筑体形还可以节约用地、节约建筑用材,减少营造、维护与使用过程中的消耗。此外,建筑的朝向与节能也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不同朝向的建筑物,在不同季节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热能量不一样,热损失也不一样。科学的建筑朝向可在冬天避开寒风的侵袭并充分利用温暖的日照,而在夏季又可以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从而保证室内冬暖夏凉的效果。同时,巧妙布局建筑物平面也能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因此,为了利用自然环境来使室内达到最大的舒适度,可以将住户经常出入的厅、主要卧室设置在日照通风条件最佳的南风位置,从而为住户节约采暖和空调的能耗。

2、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 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 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 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1)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 主要节能措施为: 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措施;③根据需要, 设置保温隔热屋面( 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 。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 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 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 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2)建筑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 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 如寒冷地区的夹心墙体设计、被动式太阳房中各种蓄热墙体( 如水墙) 设计、巴格达地区为了适应当地干热气候条件在墙体中的风口设计等;而在马来西亚, 杨经文设计的槟榔屿州Menn a ruUmn o 大厦外墙中,则外加了一种“捕风墙”的特殊构造设计, 在建筑两侧设阳台开口, 开口两侧外墙上布置两片挡风墙, 使两通风墙形成喇叭状的口袋,将风捕捉到阳台内, 然后通过阳台门的开口大小控制进风量, 形成“空气锁”, 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通风。

(3)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据统计资料,在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 0% 的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 解决好门窗节能的问题相当重要。

(4)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的节能设计。细部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节能也非常重要, 应从以下各部位着手: ①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与“断桥”措施;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 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③窗口外侧四周墙面, 应进行保温处理;④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 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⑤门、窗框四周与抹灰层之间的缝隙, 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 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⑥采用全玻璃幕墙时, 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保温材料。

3、新能源系统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人类社会目前消费的能源, 包括建筑使用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这些能源资源有限, 不可再生, 终究要枯竭。利用太阳能、地热以及其它非常规能源给建筑物采暖、制冷、供热水甚至供电, 可减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是一种能量密度较低的环保能源, 其中热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趋成熟,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 但是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低, 安装、使用和管理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对建筑外观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必须综合考虑太阳能技术和经济、环境、人文等因素之间的合理关系, 将太阳能设计成一个子系统融合在建筑之中, 即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是今后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 2)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效应原理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已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成本高, 在国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需要时间, 可以优先考虑在公共建筑和较高档的住宅区中试用, 以积累设计和使用经验。预计21 世纪中叶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会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 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是最重要的建筑辅助能源系统,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 3)地热资源利用。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 地热是目前最现实和最具竞争力的天然能源之一, 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热资源可冬季采暖, 夏季制冷, 节能效果十分理想, 且具有常规采暖系统不具备优点。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国内利用地热资源的典型案例。

总之,建筑节能的目的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现阶段,提倡结合当地资源情况运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节能技术,不顾成本为片面追求低能耗目标也不符合经济水平,应逐步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同时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大幅度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达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采暖节能率。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 浅析我国的建筑节能状况[J]. 科技风. 2009(17)

[2] 张静. 浅探绿色节能建筑设计[J]. 四川建材. 2009(05)

[3] 冷浩然,周文琴. 浅析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策略[J]. 山西建筑. 2009(31)

第9篇:建筑物平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AntoCAD软件;工程测量;应用技术

AutoCAD作为一款绘图软件,给很多行业带来了便利,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CAD界面不仅可以直观精确的输入点、线、圆弧等,还能有效地进行特定条件下点的坐标的设定和计算。根据AutoCAD软件的坐标功能,并结合计算器的使用,能快速准确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不仅能大大降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能提高其工作效率。AutoCAD软件简单、明了、快速测量计算的特点,在工程测量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

一、AutoCAD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工作原理

在工程测量中,CAD可以自动捕捉到所需控制点的坐标,并对坐标点和线条面积进行测量标注。在放样过程中,通过AutoCAD可以建立方便调用控制点的数据库,具体内容有三点:一是直接调用控制点名称和具体坐标等资料信息;二是可以人为地输入相关数据;三是可以直接、快速地从控制点数据库中,调出已经被程序计算出来的放样点坐标和观测结果,当信息给出的偏差数据符合设计要求时,就表示顺利完成了放样点的测量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二、AutoCAD软件平台对工程测量外业工作的管理及应用

1.对外业资料的管理

AutoCAD在工程中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对内业资料进行测量计算,也广泛应用于外业资料的管理。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已经在测量外业资料中掌握了AutoCAD这一高效的应用软件,充分利用其进行计算资料的管理以及各种横纵断面的绘制和面积的计算。另外,CAD在数学的计算和精确度方面也被广泛应用,能精确计算出满足工程测量需要的有效位数。

2.AutoCAD软件平台上外业的应用

在现场计算及放样检测中,要结合使用CAD和编程计算器。在AutoCAD软件平台上,利用CAD数字化建模功能进行三维坐标的放样,可以非常方便地验证放样点坐标。具体工作流程是:通过在AutoCAD应用平台上建一个三维模型,在这个X、Y、Z三维坐标系中,在同一平面范围内,直接输入任意一个三维点坐标数,然后在CAD界面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的位置,用编程计算器对显示的三维点坐标进行计算,就会得出一个计算结果。如果得出的验证程序正确,就可以进行外业放样工作。

三、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在工程测量中,可以便捷的运用AutoCAD强大的绘图和编辑功能。下面在测量实验教学中,简析CAD对地形图测绘的实际应用。

1.仔细测量和计算建筑平面控制点放样之后,充分运用Auto

CAD对地形图作数字化测量绘制

(1)在对地形图实施数字化测绘时,应该仔细分析所测地层实际结构,然后将等高线、控制点等设定在各自的图层中,并将性质相同的元素放置在特定图层上。这样既能方便修改有错误的图形,又能通过锁定已设定的特殊图层并获取所需的图形。

(2)地形图有着复杂的地形实体,由点、线、面以及组合而成。对于像控制点这类的点状实体,可以采用数字化来定点位置;对如道路、等高线等线状地物实体,就要对主要线条采用数字化方法,再对符号进行编辑处理;对于面状地物,只需数字化其边界并在旁边插入面状地物符号块。对重点或特定的符号进项数字化处理,不仅能加快测绘工作的速度,又能美化其特定编辑符号,极大地方便了在后续工作中对图形的重新反复修改。

AutoCAD软件还能进行图块的绘制。依据设计人员所给地形图的图纸设计要求,可把地形图中出现的不同图式符号绘制成一个个相对应的图块,并保存在AutoCAD已建的符号库中,以便下次进行地形图编辑是对所需图形符号的随时选用。

3.对控制点的标注

AutoCAD软件除了编辑功能外,还能对控制点进行标注,通过标注表示出线段的长度、夹角角度和点的坐标等。因此,完成地形图的数字化之后,还可以对比计算结果,验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测量作业质量。

AutoCAD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降低了传统测量数据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数据计算的失误。同时,由于对放样点是经过电脑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与传统手工绘制相比,更加直观清楚,使得工程测量放线工作更加方便快速。此外,在类似圆弧等不正规平面图形的放样中,AutoCAD软件的优势更为突出。总之,在工程测量专业中,CAD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很多传统工程测量方法无法处理的测量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应用软件,AutoCAD不仅易操作,而且使用功能强大,在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方便可靠、经济实用的。加大对AutoCAD软件的应用,能减少测量作业中复杂运算失误率,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同时也能快速提高作业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大大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保证施工测量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钟浩.ExceI和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5):23-24.

[2]杨波,郭海燕.全站仪与AutoCAD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12,34(9):76-77.